本色——刘昌荣作品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8 11:54:57

点击下载

作者:刘昌荣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本色——刘昌荣作品选

本色——刘昌荣作品选试读:

片言只语 (言论作品)

莫让雷锋成“雷风”

日前到朋友家小聚,见其孩子在作文本上赫然写着“向雷锋叔叔学习”,遂问雷锋何许人也,答曰:我啷个晓得。席间友人提及单位将3月定为“学习雷锋活动月”,并规定每位职工必须做1~5件好事忧心完不成“任务”。笔者听来,心里总觉得有点“那个”。

雷锋的胸膛没堵过枪口,手没高举过炸药包,头也没面对过敌人的铡刀,可以说没有丝毫的惊天动地之举,他的伟大之处只在于为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把小事做好,从点滴做起。今天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雷锋,因为我们重新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雷锋精神于中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是多么的休戚相关,他是激励亿万人民同心同德、为振兴中华奋力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

雷锋精神植根在我们民族肥沃的土壤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理所当然应该发扬光大,使之时时处处闪烁在我们美好生活的周围,万古流芳。他显然同那些五花八门、昙花一现的“××热”有着根本的区别。今天重提向雷锋同志学习,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国人必须从思想上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实质。试想,如果思想不过关,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应付应付,如前所述之“学习月”,一阵雷,一阵风转瞬即逝,那就和雷锋精神背道而驰了。(原载1987年《潼南文艺》

回来吧,敬业精神!

最近,中国社科院陆学艺教授撰文指出:我国在敬业精神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敬业危机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时下,不少青年人不安心本职工作,追“明星”,羡“大款”,已成时尚。一些五六十年代爱岗敬业闻名遐迩的劳动模范,如时传祥、王铁人等,在现在有些年轻人听来,已变得相当陌生,有的甚至说,现在都九十年代了,还学王铁人干吗。热爱本职工作,立足岗位成才,似乎已成为过时的观念。一些青年朋友对自己从事的平凡、具体的工作不屑一顾,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责任感,缺乏事业心,不专不学,专业技能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工整体素质和技能远不及五六十年代,全国企业青年职工八千多万人中,高级工仅占1%,综合素质、技能低下的问题已相当突出。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国外怎样弘扬敬业精神的消息。印度当局最近颁布了一项新法令,保障敬业者;日本正是由于把敬业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一种崇高风尚,才使日本人随时保持危机意识,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也十分崇尚自己的职业,对所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这些信息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敬业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甚至作为一种信仰,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素质、精神状态和技能。一切半途而废者、侥幸求胜者、害怕艰苦者、贪名图利者,都将一事无成。个人如此,国家亦然。试想,一个国家由于敬业精神的缺乏,国民精神萎靡、不思上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社会服务质量下降,如此下去,经济的腾飞、民族的振兴又从何谈起?

因此,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弘扬敬业精神。社会舆论要引导人们将职业看作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饭碗。对不务正业、业务不熟练、干什么不懂什么的要进行认真的批评教育。奖励机制应向敬业者倾斜,让敬业精神同收入、住房、医疗等实惠联系在一起,不能老让敬业者处在“精神的富翁,物质的乞丐”这一尴尬境地。让全社会形成尊重敬业者、支持敬业者、保护敬业者,以敬业为荣的良好风尚。唯其如此,我们的市场经济才能更快地发展,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才大有希望!(原载1994年11月19日《四川通信报》

为电视扶贫叫好

报载,香港某公司捐资60万元,用于支持我国部分老少边穷地区建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让农民朋友们也看上清晰的电视。初闻此举,禁不住大声为其叫好!

眼下,扶贫热潮正在祖国各地风起云涌。可一提到扶贫工作,有些人就单纯以为捐点钱献点物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这只是治标之举。捐款捐物固然十分必要,但首要的问题是怎样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自身的贫困。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报纸难读到,广播难听到,电视难看到,思想和精神上长期处于“聋、哑、瞎”麻木不仁的“贫困”状态。如果说物质生活上的贫困是令人痛心的,那么精神和自身文化素质的贫瘠则是十分可怕的。精神上的贫瘠加剧着物质生活的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这样说,农民思想认识上没有“先富”起来,叫他们去搞三高农业、特色农业,走科技兴农之路,只能是一句空话。治穷必须先治愚,同样,扶贫必须先扶愚。

香港某公司的创业者们无疑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开出了一剂良药。正像医治一个久病不起的人,在为他做了必要的输血后,要使其健康地站起来,还必须采取切实的手段和强化锻炼,恢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行一样。该公司捐资建立卫星电视接收站,其初衷绝不仅是让农民朋友们看上清晰的电视节目就行了,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电视搭桥、文化扶贫,让农民朋友们解放思想、掌握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摆脱愚昧无知,在思想上“先富”起来。唯其如此,物质生活的富裕就指日可待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公司的电视扶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其扶贫创举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因此,在大声为其叫好的同时,盼望类似电视扶贫的精神扶贫多些,再多些!(原载1995年第2期《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

局长缘何称“老板”

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映专题片《9·18大案纪实》,在介绍开封市公安局长时,借用群众的话称为“老板”。时下,在一些地方,也常听到有人喊党政机关掌钱、掌权等要害部门领导时,不称呼其所任之职,而津津有味地喊某老板,有的“老板”居然应答得心安理得;更有甚者,有的领导与领导之间,也互喊起老板来了。笔者听来,这样的称呼实在是十分刺耳。

据《现代汉语词典》记载,老板者,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之谓也。可见,老板之称,是有特定含义的。我们的党政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领导干部则是受党和人民之委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与人民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或者同志式的关系,而绝不是财产占有者与被占有者的关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这样的称谓,是十分荒唐的。

把局长等领导同志视为老板来喊,实际上是不正之风的一种表现,与目前反腐倡廉格格不入。以此称呼者与安于此称谓者,其心态都是不健康的。长此以往,有的局长们就可能慢慢以“老板”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霸道专横;有的群众也会产生一种仆人的观念,淡漠主人翁意识,得过且过,消极怠慢。这样,我们倡导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必将误入歧途,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害。

但愿这样荒唐的称呼早日休!(原载1995年2月25日《公民报》)

“小康”也要打假

时下,“小康”一词成了时髦语。报刊电台、大会小会、总结报告无不提及,似乎不谈小康就是观念陈旧,不谈小康就是贫穷落后应该肯定,各地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形势可喜。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不少地方将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作为衡量农村干部政绩的主要考核内容,因此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的绝对数据,就成了一些人的“不懈追求”。在“产值论英雄、速度看政绩、数字出官员”这根魔术棒的鬼使神差下“识时务者”趋之若鹜,纷纷加入玩“小康”的行列,于是仿佛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不少的“小康乡”“小康村”“小康户”。在为官者们总结报告所谓“小康经验”,乘浮夸风青云直上之时,我们的农民兄弟只能愤愤地说:“小康乡小康乡,打肿我们的脸,干部去充胖,农民遭了殃!”

众所周知,“小康”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包括诸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住房状况、社会治安等多项指标。即便是经济收入方面已达标,如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那根本也算不上真正的小康。这种人为的忽略实际上也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表现,不仅误导了人们对“小康”的正确理解,还极易导致基层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倾向。

个别乡村小康中出现的“假冒伪劣”,是某些人被“权欲”和“政绩大面积异化的表现,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腐败行为,长此以往,势必祸国殃民。在我国,作为物质产品的“打假”早已开始,精神文明的“打假”也已经迈步,面对综合反映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的小康目标中的“假冒伪劣”,我们亦应毫不客气、毫不手软地一举歼灭之!(原载1995年第4期《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

当好“小事”官

近日,一村民家5只鸡被盗,请求村干部帮助清查一下,村干部听完后不耐烦地说:“光大事还干不完呢,哪有空管你这些小事。”

乍一听偷鸡摸狗这事不大,比起收提留、抓生产小得多。可是这些小事往往对群众的影响很大,干群关系的好坏也往往在小事上见分晓。小事干得多,在农民中就有威望,干大事时群众就会支持你。如果小事不抓,与群众的关系疏远了,干大事时干部就没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结果是大事干不成、小事又没做。

百姓身边无小事。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同志的动人事迹,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做“小事”对于维护党的威望、密切干群关系、搞好各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当好“小事”官,这是每位基层干部必须身体力行的。(原载1995年5月15日《潼南报》

闯市场还得建粮仓

江苏省射阳县四明镇把稳定粮田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库存,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指标。他们见高识远,该镇党委书记说得好:“闯市场还得建粮仓。”

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不少地方农民一心奔街头,无心顾田头;只求钱袋满,不愁粮仓空。大量粮田或广种薄收,或转包他人,或请人代耕,或弃田撂荒……极大地影响了粮食生产。我国仅有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吃粮问题的负债比世界各国沉重3倍,加之农业基础很薄弱,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之所以上升到“天”的高度,是因为饥饿曾严重地威胁过人类的生存,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几乎在世界所有民族的历史上,都有先民们对粮食的珍视和对饥荒灾难的记述。尽管人类今天已经登上月球,漫游太空,但全球仍有8亿多人口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之苦。1979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第二届全体大会上,决定自1981年起每年10月6日为“世界粮食日”,并提出“粮食第一”作为世界人民的行动口号。其目的是唤起全世界注意长期存在的粮食问题,鼓励各国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合作,为在本世纪内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斗争。哪怕是再发达的工业国家,也不敢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稍有懈怠,他们甚至不惜花费巨额资金,来实现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保证粮食的生产供应。

在我国农业有了迅速发展、饥饿的噩梦似乎已被不少人遗忘的今天,我们要大声呼吁:闯市场还得建粮仓!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性——有粮则安,无粮则乱;粮食关系国计民生,社稷安危。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解决吃饭问题的基本点放在增加本地粮食产量上,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就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者(原载1995年6月1日《四川党的建设》

学学孔繁森的“吃”

孔繁森在“吃”上有两件或许与他身份很不相称的事情:其一,他平常生活简朴,榨菜就白饭是常有的事,下乡途中也曾就雪吃干粮;其二,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孔繁森没有立即返回,他顶着似火的烈日,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去汇报灾情,中午就在附近的摊点上吃碗面条。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难免有些埋怨,在摊上吃,既不卫生,又有失地委书记的身份。孔书记动情地对他们说:“想想灾区那些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们能够吃得下去吗?”

孔繁森同志经常吃的是白饭、面条、干粮。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阿里人民吃饱穿暖,他甘愿“后天下之吃而吃”。他“吃”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吃”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吃”出了阿里地区的经济振兴。

读罢孔繁森“吃”的动人故事,不由得掩卷沉思。当孔书记在就雪吃干粮的时候,究竟有多少党员干部还围坐在高档宴席上山吃海喝呢?说不清。反正,没有这些公仆群体的“努力”,每年一千多亿的吃喝费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在九十年代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准则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能够“世事沧桑心中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领导干部还是大多数,但确有少数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整天大吃大喝,他们“吃坏了党风吃坏了胃,吃得财政没经费,吃得干群关系退”,滋生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等种种腐败现象,严重地玷污了党的形象,腐蚀了党的肌体,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鄙视他们是寄生虫、是硕鼠!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期望涌现出更多的像孔繁森同志那样“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的带头人。一切有良知的公仆们,请从“自我感觉良好”的影子中走出来吧,学学孔繁森同志克己奉公的“吃”,像孔书记那样做人,像孔书记那样当官。(原载1995年7月15日《四川林业报》

订报、开支与加减法

众所周知,党报党刊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指导各项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舆论工具,一张好报纸可发挥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每到订报时,有些单位领导一说压缩开支,首先就削减党报党刊订数,只注重算眼前小账,不去算一下报纸所起的长远作用这一大账。而有的单位领导却很有政治头脑和经济头脑,眼光长远,积极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支持订报,确保订报数量逐年增加。后者的做法,堪称上策。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节约资金,压减一些非正常的开支,是非常必要的。减数越大,恐怕群众的掌声就越多。而对订报工作,我们提倡用加法,因为群众需要精神食粮,各项工作需要信息,两个文明建设需要报纸!(原载1995年8月26日《四川工人日报》)

看得见的手

我们常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市场,可璧山县政府急果农之所急提早做好今年柑橘促销工作,使之由难变易,却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起作用,即政府的管与帮。

农民走向市场,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变指令为指导,变催种催收为主动服务。但是,什么样的服务是农民最需要的?怎样架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璧山县的领导在充分摸清情况后,及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加强柑橘促销工作和市场建设,为今年农民销售柑橘找到一条好出路。

农民走向市场后,政府依然有许多该管、必须管的事情。发展起一片产业,并不等于有了市场;建起了市场,并不等于有了畅通的销路;有了销路,并不等于就能卖一个好价钱。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我们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去认真管,热情帮才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管与不管大不一样,农民朋友需要这只“看得见的手”,离不开也离不得!(原载1995年第12期《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

村社集体经济,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被一条小河长期阻隔的卧佛镇自生村,离乡场远,经济难发展。村两委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去年下定决心,由全村村民筹集资金,修建过河石拱桥。因事先未预算好,桥修到中途资金短缺被迫停工,幸亏县、镇政府及时相助,石拱桥才“拱”起来。

横山村小学校舍是清代古庙,属危房,村委会决定维修,村上无资金,只好把修建资金往农民脑壳上搁,人均30元。乡亲们并不是不支持这百年大计,可一谈到钱,他们面有难色:“我们肚儿才盔圆,这么重的摊派承不起哟。”

桥难架,校舍难修,为啥?村社无钱。“大锅饭”年代,村社是基本核算单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队为基础,村社集体经济相对集中、统一。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乃至个人成为经营主体,党的政策好,人民安居乐业。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处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致使村社集体经济薄弱,出现许多空壳村。桥难架、路难修、报难订,关系丰收与否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法投入……在村社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如果要搞点公益事业或基本建设,绝大部分得向农民头上派,农民负担在无形中日益加重。

滞后的村社集体经济,它拖了农民的“后腿”,无力支持、引导和带动农民走向富裕之路,无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从这点看,就不是架不起桥修不了路那样简单了。

一位村干部这样来形容村社集体经济的现状:“村社集体经济,像一位上气不接下气的病人,再不医治恐怕不行了。”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对于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来说,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但它同时又作为一个十分重要和必须解决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村社集体经济一天不“轻松”,我们就无法为父老乡亲多办哪怕一件好事、一件实事;村社集体经济一天不“轻松”,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将会困难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势在必行!(原载1995年12月11日《潼南报》

慈寿村的启示

我县“明星村”——卧佛镇慈寿村,昔日土瘦地薄、交通闭塞,农民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1985年,穿过军装、任过生产队长、刚过而立之年的共产党员胡玉德,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担子。他带领一班人,苦战奋斗了几年,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山河依旧。他苦恼极了,天天思索,夜夜琢磨。他想:慈寿村人均仅0.5亩瘦田,荒山荒坡就占2亩多,搞传统农业行吗?他从自家门前的几棵黄桃树每年收入200多元的事例中悟出了一个致富的路子——要是把全村人均2亩的荒山荒坡都栽满果树,全村就4000多亩,几年后不就有很大一笔收入吗?于是,村党支部提出了“慈寿村要致富,种果改田修公路”的设想,胡玉德和一班人带领群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常年吃住在山上,为黄桃生产呕心沥血,几易寒暑春秋,昔日的贫困村成了今天的富裕村。村社集体经济也空前壮大,1994年创造社会总产值320万元。不但减轻了农民负担,村党支部还一鼓作气修好了村级公路、村小学、大型提灌站,公益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慈寿村农民脱贫致富、壮大村社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主要的一点是,有一个好的村党支部和“当家人”。

最近农业部百县调查结果也表明,农村集体经济能否壮大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支部和支部书记。套用一句话说:“村社富不富,全靠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像慈寿村那样有一个好班子,找到一条好路子,村社集体经济这篇文章,何愁写不活?(原载1995年12月18日《潼南报》

猪头税还是人头税?

没喂猪也要交猪税,这看似荒唐的事,在某县农村中却普遍存在。

近日,根据群众举报,该县有关部门对全县生猪税费收取情况做了一次检查。检查发现,镇乡猪税征收采用了两种办法:一是层层下达硬指标。按人均0.5~1头猪的任务下达到村,村再分配到各社。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村社干部只好把猪税分摊到人头,对没喂猪和没有出售肥猪的农户也征收了猪税。采取此种办法的有21个镇乡,占68%。二是强行收取保证金。按人均8~26元不等的标准在年初向农户收取,农户年底交回生猪采购证(采购证系农户出售肥猪时,买猪方交给的代税费票的有效证件)就退还保证金,无证交回的农户就以保证金抵交猪税,不仅没喂猪和没出售肥猪的农户要交猪税,而且因保存时间长达1年,不慎遗失的也要重新补税。采取收保证金的镇乡有9个,占29%。

猪税按人分摊,不合情理更是违背税法,政府早已明令禁止。笔者在采访中问及一些基层干部,他们却理直气壮地说,人人都承包有一份土地,该按人头摊猪税,没错。可农民朋友们叫苦不迭,他们十分气愤地说:“这哪里是猪头税,简直是在收人头税,太不像话了!”(原载1996年10月10日《四川经济日报》)

岂能让党报党刊“睡大觉”

日前下乡调查,遇一废品收购商,据他介绍,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村委会办公室或村支书、村主任家中去收购废报刊,一次能收百余斤,转手就赚十多元钱。顺手在他的箩筐里翻了翻这些报刊,大都折叠整齐,完好无损,主要有党报党刊和农村相关的行业、科技报刊显然,它们都未曾与农民读者见面就被打入“冷宫”,时间一长当作废纸卖掉了。

当今,报刊已成为农民搜集信息、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村里订的报刊,应及时分发到村民手中,使之起到应有的传播精神文明和科技知识的作用。何况报刊款又大多是农民朋友们集的资,出钱订报却常年看不到,群众怎么不怨声载道?眼下,一些农村报刊由于无人分发,在村委会办公室堆积如山“睡大觉”的现象已较为严重,这看是小事,实乃大事。

特向有关部门进言,不要只重视报刊征订工作,更要重视报刊到底送到哪里去了这一突出问题,切莫让党报党刊在农村“睡大觉”!(原载1997年第2期《当代党员》

“贪污上级精神”要不得

现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有的村干部认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用不着多操心了。因此,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村民会,上级的会议精神也很少向下传达;各种上级文件到了村干部手里,如同进了“保险柜”;报纸杂志长期躺在村委会办公室或村支书、村主任家中“睡大觉”。农民朋友们气愤地把这种做法称为“贪污上级精神”。

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政策,如不及时向群众传达、宣传和解释,群众不了解和不理解,不但会给工作带来难度,而且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会给党的工作带来重大损失,而这种损失又是不易察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贪污上级精神”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渎职行为。

把上级精神与贪污联系在一起,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对不能及时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已经十分不满了。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基层干部应倾听民意,顺应民心,从速改之!(原载1997年7月18日《潼南报》)

切莫“家中现代化,街上脏乱差”

“绿树掩小楼,污水四处流,垃圾随便倒,街头拴牲口”这几句顺口溜是目前不少小城镇街道“脏、乱、差”现状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一些小城镇虽然房子盖得好好的,道路修得宽宽的但“脏、乱、差、堵”状况却没有多大改变。究其原因,除了小城镇建设硬件不配套和环境卫生管理滞后的因素外,居民环卫意识薄弱是重要原因。有的居民家中虽然现代化,卫生搞得很好,一尘不染,但在街头随心所欲,乱倒、乱扔、乱吐等不良习惯难以改变,以致出现了“家中现代化,街上脏乱差”的情形。

最近召开的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让重庆市以整洁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前,我们一定要以市卫生工作会议为契机,狠抓小城镇环境卫生差这个薄弱环节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居民既扫各人“门前雪”,又管他人“瓦上霜”不但要家中美,还要街上净。(原载1997年8月14日《重庆日报》

认识总书记,乡长不认识?

在基层听到一句顺口溜:“天天看电视,认得总书记;几年没见了,乡长不认识。”一问才知是说近年来一些乡镇干部下乡少甚至不下乡,群众意见很大。

某县106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平均每月下乡时间不到5天,一些村一年一次也未去。他们哪里去了呢?一是“读跑学”去了。不少书记、乡镇长的家在县城,农民朋友编的顺口溜很形象:周一周五心在家,周三周四打电话,开会办事也回家,哪有心思在乡下。二是跑关系、忙于应酬去了。三天两头往上跑,想及早得到提拔,离开山沟沟,“换一种活法”,根本没有心思下乡抓工作。再就是忙于应酬各方来客,应付名目繁多的会议、检查、达标等。三是“走马观花”去了。有的书记、乡镇长下乡,总热衷于有事没事坐小车转悠,身入心不入,干群之间的感情被明晃晃的玻璃阻隔开。群众每当看到小车转悠时,便神情淡漠地说,不知哪位官老爷又来了!这一句“官老爷”,道出了群众的心声,说者无奈,听者汗颜。

书记、乡镇长下乡少,乡亲们不认得,表面上看似乎是领导太忙,可一镇一乡能有多大的范围呢?忙到老百姓难见到的程度就不正常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群众观念淡薄,作风漂浮。天天喊“密切联系群众、为百姓办实事”,但就是不思下乡,怎么能了解下情,农民又怎么会相信和支持你呢?办实事恐怕是空了吹吧!

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作风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因此,当前必须尽快扭转书记、乡镇长不思下乡这种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从制度上完善岗位责任制,严格考勤考评、考核。二是要重视和加强对乡镇领导的宗旨教育、群众路线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使他们扛起责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三是要减轻乡镇的压力、负担,为其“松绑”。取消不切实际的会议、达标、检查等活动,把书记、乡镇长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书记、乡镇长们,请莫忘下乡,莫忘群众!(原载1997年9月《党风党纪月刊》

抓住“一二三四”搞好基层党委信息工作

当今时代,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有办公室“窗口”之称的信息工作,已经引起基层党委的高度重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党委信息工作,我认为,应在“一二三四”上下功夫。

一、思想上,突出“一条主线”

政治性是党委信息工作的灵魂,信息工作者要紧紧抓住政治这根思想红线、主线,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鲜明的政治观点去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始终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党委的中心工作来抓信息,坚持正确的导向,为党委决策提供有效服务。可以说,办报需要政治家,搞信息更需要政治家。

二、组织上,力求“两个到位”(一)领导重视到位。领导重视,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党委办公室要努力争取党委书记、分管办公室的领导重视信息工作,有针对性地请他们提出信息点子,指导专题信息调研。办公室人员应根据领导提出的调研题目,深入企业、农村调查研究,抓住典型的信息点子,写出有深度的调研信息文章,供领导决策参考。办公室主任更应高度重视,重大信息亲自主持采写,并经常召集文秘、信息工作人员研究近期信息动态、要点,对重大信息落实专人负责,任务分解到科室、人头。(二)机构人员到位。在党委办公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的情况下应成立专门的科室具体管理信息工作。可根据各自的情况,明确一定数量的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信息工作人员,还应建立以办公室文秘人员为骨干,重点镇乡、重点部门(委口)为成员的信息工作队伍形成多层次抓信息工作的格局。

三、管理上,坚持“三个加强”(一)加强信息来源的综合处理。通过上级文件和新闻媒体中的信息点子加以收集、整理,然后有的放矢地结合本地实际采写信息,这是我们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此外,还应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搜集整理上报信息: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直接收集信息;二是从召开的各类会议和领导讲话中获取信息;三是在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交谈中寻找信息,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建议、意见、呼声、要求中,往往能捕捉到鲜活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信息,一般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原始信息。因此,对信息的综合处理尤为重要,这也是提高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二是抓时效性,加快信息的传递;三是运用载体,处理各类信息。除及时向中央市里上报有分量的信息外,还可创办《要情快报》《工作通报》《调查与研究》《督查与信息》等内部刊物,分门别类报送各种信息。(二)加强信息管理制度化。抓信息工作制度,应注重信息工作登记、通报、总结、奖惩等环节。对上报信息实行逐一登记、签发制度采用的信息,实行奖励制度;采写的信息,坚持每月小通报,每季大通报,及时讲评、总结、提高。(三)加强信息业务培训。培训是搞好信息的基础性工作,党委办公室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文秘、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是安排信息人员到上级办公厅(室)学习,身临其境,学习信息收集、加工、提炼、写作和上报的方针、技巧等基本知识,提高信息人员的写作水平,增强信息敏感力。二是邀请信息工作方面的领导、老师讲课,集中培训,使文秘、信息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信息理论基础。三是选派信息骨干外出考察学习,扩大视野,更新思路,促使信息工作再上台阶。

四、内容上,注重“四个特性”

一是注重宏观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信息工作不仅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开展,更重要的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因此,我们不能局限或满足于“星星点点”,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到思路能跨前,决策会追踪,经验善总结,问题细分析,从深度上挖掘,从广度上拓展,不断扩大信息工作领域。

二是注重群众性。信息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分析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和思想动态,了然于胸,深入于脑。善于搜索、积累和思考,及时整理、综合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对人民群众负责,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把党委的要求与基层实际对接起来,使信息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问题,切忌捕风捉影。

三是注重适用性。基层党委办公室不仅是党委的办事部、参谋部,而且应努力成为党委的信息部、信息库,这是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强化信息就是生产力的意识,注意总结、摸索出信息工作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及时反映全局性、政策性、问题性、苗头性的信息。努力将信息的潜在效益在实际工作中转变为直接效益,进入领导决策,使信息工作对推动全局工作更加对路、更加适用。

四是注重时效性。信息本身有一个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时效性,有些信息稍纵即逝,有些事情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起多大作用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信息的及时性,特别是反馈工作动态、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时,尤其要体现时效性。善于及时地把工作中那些最鲜活、最闪亮的东西发掘出来,迅速处理、传递、上报。(原载2000年3月《办公室工作》

定位准确 高雅通俗 独具特色 ——喜读《党课参考》

1999年两期《党课参考》送到手里,我都是一气读完,爱不释手。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代党员杂志社的编辑同志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编辑出这么好的党课参考教材!惊叹之余,细细品味,我觉得编辑同志们在“准、难、特”三个字上动了脑筋,下了功夫,做了探索。

一、把握了一个“准”字。一是定位准确。《党课参考》不是党刊,但它上面刊载的文章,同样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样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样要高扬主旋律。它不是党刊,但它具有鲜明的党刊性质,刊物的这种定位我认为十分准确。二是党课的主题选择准确。无论是第一期所选的《用整风精神搞好“三讲”教育》,还是第二期所选的《辉煌50周年》《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等,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准确、及时、到位的选题,不仅唱响了主旋律,而且解了基层党务干部上党课的燃眉之急。《党课参考》大方向、大原则的准确定位,形成了刊物独有的“党刊性质、教材风格”,一开始进入期刊市场,就令人刮目相看,不同凡响。

二、抓住了一个“难”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党课是比较抽象、呆板、单调的。要把党课上好,把教材编好,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学习中弄明白,贯彻中把握好,工作中见成效,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党课参考》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艰苦的努力,把编辑好党课参考教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读罢两期刊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刊物抓好了两个结合。一是“硬”与“软”的结合。为了组装好党课教材这部“主机”,编辑同志们首先选好了党课主题这个硬件。接着又选配了备课指南、背景材料、理论参考、典型举要等软件;软、硬件的有机组合,就是一台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主机”,就是一堂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党课,就是一本党务干部爱用、党员群众爱读的教材。二是雅与俗的结合。只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脱离了大部分读者,刊物办得再好也没用。《党课参考》较好地处理好雅与俗的结合,既有讲课艺术、领导方略、谈话技巧、书记笔记、旁征博引等高雅内容,又有社会之窗、书记驿站、猫头鹰等通俗栏目,这样,刊物既格调高、品位高,又清新活泼、通俗易懂。

三、体现了一个“特”字。不区别内容、不区别对象,用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式来宣传,这种“一锅煮”的宣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宣传,是一种偷懒的宣传,不可能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是平庸。《党课参考》的编辑同志们不搞“一锅煮”,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刊物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短见长、主次相衬、图文并茂,一开始就形成了“小刊特色、大刊气派的独特风格,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只要细读刊物,我们就不难发现不管是选题的视角,还是版式的设计,不管是标题的锤炼,还是图片的搭配,都别具一格,有特色、有气势,编辑同志们肯定为之费尽了心思。

去年在征订2000年党刊的时候,我把《党课参考》推荐给基层的党委书记们,他们读后,也十分高兴地对我说,《党课参考》办得真好这下帮了我们的大忙,我们一定要订。在调离组织部门的今天,想起这件事,我备感欣慰。虽然我现在不直接负责党刊发行工作,但我仍心系当代党员杂志社的老师们,忘不掉宣传《党课参考》,离不开《党课参考》。在新的千年,我衷心地祝愿《党课参考》在激烈的报刊大战中,激流勇进,独占鳌头,成为中华党课第一刊!(原载2000年《当代党员》

向环卫工人赵明全致敬!

读了《今日潼南》3月6日第三版《二十年脏臭相伴不言悔——记重庆市“十佳城市美容师”潼南县环卫所清扫工人赵明全》的长篇报道,心潮难平。

赵明全,潼南县环卫所一名普通的环卫职工,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1986年刚参加工作时,月薪才30多元,但他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在每年春节前后近一个月,人流量大,他每天从早上5点多钟开始清扫,保持到晚上9点多钟才下班。一天要清理各种垃圾近10车,没时间吃饭,就在街上随便吃点方便面充饥。一次工作时,手被转运车绞住,鲜血直流,他硬是忍痛把当天的垃圾清运完毕后,第二天才到医院去检查。医生鉴定为粉碎性骨折,即使如此,赵明全没有向单位请一天假,没花公家一分医药费,自己在医院简单处理后继续坚持上班,骨折的手指一个月后才好转。赵明全家里非常困难,妻子无业,一个生病的聋哑哥哥全靠他照顾,一家三口人租住在又矮又小的平房里,艰难度日。但赵明全二十年来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二十年来,赵明全负责的工作段面坚持每天三次普扫,全日保洁,从没有花扫漏扫,从没有因私事耽误过一次工作,从没有与同事工友闹过一次别扭。

这就是我县环卫工人赵明全,一位读者读了《今日潼南》刊登的报道后来电说,看了这些不流泪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是社会普通的一分子,还是一个残疾人,却能用自己无声的行为,使全社会产生无穷的激情,这就是伟大。

风雨不停,酷暑不歇,二十年脏臭相伴不言悔。赵明全,他是潼南大地上的一棵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他从不寂寞,从不烦恼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颜色装扮着潼南大地的新绿;他是潼南大地上的一块质朴山石,俯首为路,甘愿无私奉献,仰身为峰,标注人生境界。

一个聋哑残疾人,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用他无声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赵明全彰显的道德光芒,坚持的职业操守,如夜空中的繁星,催我们自愧和反省,给我们希望和力量。在潼南崛起的征途上,那些空发议论者自当汗颜那些消极怠工者自当愧疚,那些一心牟利者自当无地自容!

我们没有理由不给赵明全打高分,我们没有理由不向赵明全致敬!(原载2005年3月6日《今日潼南》

为新潼南激情放歌 ——2008年《潼南报》新年改刊致读者

候鸟掠出线影,年轮添了新纹。承载着责任与希望,兼程着风雨与阳光,憧憬着光荣与梦想,《今日潼南》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伴随着92万父老乡亲铿锵前行的步伐,应和着新潼南蹄疾奋进的足音,挥别精彩纷呈的2007年,走进伟大的2008年!

伴着油墨的清香,带着真诚的祝福,我们把新年第一份潼南报送到亲爱的读者手中,我们向大家道一声:“新年好!”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我们心情激荡;面对新潼南日新月异的变迁,我们欢呼雀跃。顺应新形势,放歌新潼南,弘扬主旋律,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定位主流、突出特色、服务发展,是我们的崇高理念;以至善至美立德、以真实新闻立身、以独到见解立言,是我们的矢志追求。2008年起,《今日潼南》正式更名为《潼南报》,从周二刊扩为周三刊,从内部刊物发展为县委、县政府综合性机关报。我们这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为推动潼南哪怕一毫一厘的进步,我们从未放弃,我们摇旗不息!

我们定当高扬理想,为新潼南壮丽的远景放歌。今日之潼南,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凝聚着超越前人的大智慧,孕育着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演绎着亘古未有的大发展。在过去的基础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创新创业,大力推动了当今潼南的迅猛发展,激情描绘了未来潼南的壮丽画卷。奋力开创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潼南,是全县的工作大局;全力打造渝西生态明珠、西部绿色菜都、产业集聚基地、现代宜居城市,是全县的总体定位;加快建设新潼南,打造渝蓉桥头堡,是全县的现实选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全县的重中之重;努力实施“二四六八十”工程,是全县当前的发展重点。作为县委、县政府机关报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高扬理想、满怀激情,迅速传达县委县政府的新声音,真实记录改革开放新征途,及时总结科学发展新经验我们要用犀利的眼睛,去抒写家乡的客观现实与壮丽远景;我们要用开放的心灵,去丈量家乡与新时代之间越来越短的距离;我们要用冷静的言说,给盛世年华的家乡巨变留存一份真实的底稿。

我们定当快人一拍,为新潼南集成的机遇放歌。机遇创造财富机遇改写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当岁月的年轮碾过21世纪,潼南迎来了机遇全面爆发的“黄金”发展期,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对我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渝遂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贯通,使潼南在区位上成为主城近郊区域;“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建设,使潼南在发展上成为主城重要区域;成渝经济带的舞动,使潼南在省际合作上成为渝蓉桥头堡。我们可爱的家乡正以不可辩驳的理由,跃上发展前沿,勇立改革潮头。我们《潼南报》有幸,在这样机遇集成的关键之时改刊;我们《潼南报》记者有幸,亲眼目击和参与家乡这场或许有所阵痛但却是壮丽辉煌的涅槃!作为县委、县政府机关报,作为大众资讯的传播者,面对集成的机遇,我们将与机遇携手、与机遇对话、与机遇共舞。全面揭示潼南人民珍惜机遇、自强自立的心路历程;动情讴歌潼南人民把握机遇、创新创业的崭新风貌;深刻展示潼南人民善用机遇、发愤图强的亮剑精神。

我们定当风雨兼程,为新潼南迅猛的发展放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其实一条街”到“七十一条街”,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到“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从“渝西边陲”到主城近郊从“一桥相连”到“三桥飞跨”……这一切一切的变迁,见证一个真切的事实:潼南正在快速崛起;昭示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发展才有出路。在潼南脱胎换骨的蜕变中,我们将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倍加关注潼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潜心记录每一幅百舸争流的宏大场面,倾力捕捉每一次尖峰时刻的精彩瞬间,用心解读每一份成就背后的真知灼见。

我们定当豪情满怀,为新潼南和谐的社会放歌。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今下潼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政通人和。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计生奖扶、扩大低保、推行新农合,义务教育免费,温暖了万户千家;实施“四百工程”、招商引资兴业、扩大就业,富裕了万千百姓;大刀阔斧改革、整肃干部队伍、打造“五型”政府,赢得了万众归心。潼南热腾腾:到处是建设场景,到处是塔吊林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潼南静悄悄:改革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上下同心、干群同力,改革在安定中推进,发展在稳定中加快,一幅平心静气谋发展的图画;潼南笑呵呵:老百姓住得越来越宽敞,出行越来越方便,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来越好,一片舒心和美的笑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努力把你活泼的故事告诉他,将他和睦的故事告诉你,将潼南和谐的故事说给外面听,说给中国听,说给世界听。让“书斋知晓江湖事,民间参与庙堂言”;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开放的潼南,让潼南更好地走向精彩的世界。

亲爱的读者朋友,潼南又一程发展之旅开始了。在这千帆竞发的时代,在这百舸争流的岁月,让我们用心为挚爱的家乡激情放歌,让我们用情为挚爱的人民和祖国深情祝福!(原载2008年1月1日《潼南报》,与陈世军同志合作。)

心涌大爱 烛照未来

饱含热泪看完央视“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心潮难平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如同一盏盏耀眼的烛火,把这个日渐浮躁与迷茫的人间照亮。

2月25日集中收看回家休息后,我辗转难眠,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长期在“衙门”工作,逐渐有些麻木的我,怎么才能放得下、走得出向这些榜样靠得拢一些,像他(她)们那样,乐做一盏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陈家顺的担当,教我怎样爱人民。为了给父老乡亲找一个“好东家”,不让他们上当受骗,身为人社局副局长的他乔装打扮、隐姓埋名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打工。几年间,“疯狂跳槽”一百多次,先后当过工人、技术员、养殖户、小学老师,被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陈家顺这份担当,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什么是完全地为人民服务。想想我们对待群众的态度,与他相距十万八千里,真是羞愧难当。

张丽莉的大爱,教我怎样爱别人。面对突然失控撞向学生的客车她毫不犹豫地推开四位学生,自己却被压在车下,永远失去了双腿28岁的她,用无声大爱谱写了一曲最美的诗篇。太多的时候,我们为“小圈子”的利益计较,为个人的得失苦恼。有人习惯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奉为人生哲学,眼睛变成了镜子,看到的全都是自己。对照张丽莉,我们是不是从心底更应多一份善良、多一份博爱、多一份真情?

李文波的坚守,教我怎样爱岗位。在距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南海永暑礁上,连上礁不到三个月的军犬都会“疯”,而他却坚守了整整21年。虽多次面临调到舒适的大机关、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他却从未动摇,累计守礁达29000多天,往返路程可绕赤道两周半。李文波面对的恶劣气候、艰苦条件、精神孤寂,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新婚5天后就回到南沙;21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母亲病逝不能床前送终,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着北方失声痛哭。当我们的工作变成日复一日的重复,当我们的付出长期无人问津,我们能否像李文波一样坚持、坚守、坚定?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太多奇迹,很多时候,你只是在咀嚼自己。干好小岗位,也是大奉献。用心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用情守住每一刻的自己,这就是干事,这就是创业,这就是在追逐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总有一种感动,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种良知,让你幡然醒悟;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握紧拳头。动人以行不以言。那么,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把热爱工作当成最现实的报国,把孝敬父母当成最自然的本分,把帮助别人当成最快乐的事情,点燃心中那真爱的烛火,无限燎原,光照未来!(原载2013年5月22日《潼南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