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真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7:00:18

点击下载

作者:徐筠、邱恋恋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子真经

老子真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老子真经作者:徐筠、邱恋恋排版:昷一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甲骨文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未来一、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了,在这本书里,牛顿向世界揭示了万有引力以及三大定律……

这代表着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经典力学诞生了。

经典力学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一直以来都被严重低估。经典力学对于现代文明的开创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代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换言之,没有经典力学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文明。

经典力学的价值就在于:让现代人类确认了世界的“真实”结构!“真实”世界就是由三维空间以及一维时间组成的四维时空。再从更大的结构来看,经典力学所描绘的“真实”世界,是一种唯一的“单一结构世界”。

当人类确认了真实世界是唯一的“单一结构”以后,由此,引发出了一连串的“所以”,这些一连串的“所以”建构起了现代文明。

因为世界是唯一的“单一结构”,所以,在宗教方面无神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为世界是唯一的“单一结构”,所以,在哲学方面更注重唯物主义、科学与逻辑的作用;

因为世界是唯一的“单一结构”,所以,在文艺方面更注重对自然的研究与描绘;

因为世界是唯一的“单一结构”,所以,在国家治理方面有了君主立宪、民主与法制,在经济方面追求市场的自由性。

我们发现,所有代表现代文明的逻辑前提,都是经典力学所描绘的世界。人类社会能够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既然世界是唯一的“单一结构”,那么,在达尔文提供的证据面前,“人类是进化而来的”看起来是很科学的解释。

经典力学开创了现代文明,也开创了科学(science)。在牛顿之前,没有科学(science)这个概念,也没有科学(science)的体系与方法,牛顿是以“自然哲学”的概念发表了他的万有引力与三大定律。

当经典力学诞生以后,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方法相对于“自然哲学”已经有了本质性的突破,“自然哲学”这个概念已经无法包含新的认识真实世界的方法,于是,“科学(science)”这个概念以及相关的体系、方法诞生了。

科学(science)因由经典力学而产生,所以,科学(science)先天就带着经典力学的假设前提,换言之,科学(science)只有在这个假设前提下才成立,脱离这个假设前提,“科学(science)”本身是不成立的。

现在有不少对于科学的争议,认为中国古代也是有“科学(science)”的,其实,这样的争议都忽略了“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是“科学(science)”,如果这个假设前提变了,“科学(science)”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就像“科学(science)”脱胎自“自然哲学”,也许会有新的概念从“科学(science)”脱胎而出。

中国古代也有发现真实世界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发现真实世界的方法的假设前提与“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中国古代没有“科学(science)”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science)就否定中国古代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以及应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science)”?我们关键要搞明白“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

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世界,是唯一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说,经典力学所描绘的“单一结构世界”是唯一的真实世界。

因为这个假设前提的存在,所以,科学家们可以经由观察、假设、验证去发现真实——科学原理,并根据科学原理开发出相应的科学应用技术。二、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是否还成立?

科学(science)的这个假设前提,在1925年《量子论》完善之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量子论》完善之后,这个假设前提就开始动摇了。2015年《量子论》得到实验验证以后,科学(science)的这个假设前提,基本上已经到了被推翻的边缘。《量子论》告诉我们,真实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单一结构世界”,在我们这个能够感觉到的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组成的四维时空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世界。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认识到的还仅限于“平行宇宙”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更大的“宇宙”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与我们这个宇宙相同的宇宙。

对“平行宇宙”的理解,至少让人类认识到了“多世界”的存在,但是,这样的理解依然是“科学(science)”的“单一结构世界”的思维。因为如果多世界之间是“平行”的关系,那么,不管与我们这个世界保持平行的世界有多少,都与我们没有关系。对于人类来说,与我们有关的,依然只有这个“单一结构世界”。

但是,《量子论》告诉我们存在着这么一种可能性,人类所能感觉到的“单一结构世界”与“另外的世界”是有关联的,而且,真正掌控我们这个“单一结构世界”的某种“意识”来自于“另外的世界”。

在“量子论”与“量子纠缠”中,量子明显表现出有意识的表现,我们在解释“量子论”与“量子纠缠”的时候,习惯性地把量子的意识界定在量子的本身中,就好比生物体自身有意识一样。

因为量子自身就有意识,所以量子知道观察者使用观察波的方式去观察它,于是,它就以波的形式出现;知道观察者使用观察粒子的方式去观察它,于是,它就以粒子的形式出现;知道观察者把另外一个量子与自己进入了量子纠缠状态,于是,它就能与另外一个量子发生同步。

如果,量子的意识与量子都在这个“单一结构世界”中,于是就会提出一个“超光速”的问题。按照科学原理,两个量子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超光速的交流介质,否则,它们之间是如何瞬间就知道对方是如何运动的呢?

按照我们现有的科学认识,能够形成“意识”需要一种很复杂的生物结构,或者很复杂的软件程序结构。但是,在量子单位的极小粒子上怎么可能有意识呢?而且量子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还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超能意识,两个处在极远距离上的量子能够实现同步,这不是超能意识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突破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用一种全新的、更大的视角去认识,会发现,在“量子论”与“量子纠缠”中,量子所表现出来的超能意识现象,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可能性:构成完整世界的,并不只有我们能感觉到的“单一结构世界”,非常有可能是一种“重叠结构世界”。三、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呢?“重叠结构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相互重叠而成。其中一个世界,人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我们把这个世界称为“显性世界”,这个显性世界从人类的感觉来说,就是现实世界、真实世界。其中另外一个世界,人的感觉器官是感觉不到的,我们把这个感觉不到的世界,称为“隐性世界”。

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相互关联,但是,主体部分并不是显性世界,而是隐性世界。这种结构的世界就是“重叠结构世界”。

在“重叠结构世界”中,控制量子运动的“意识”,并不在量子的显性世界中,而是存在于隐性世界中。因为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所以,在隐性世界中的“意识”,完全能够根据在显性世界中科学家对量子的观测行为来控制量子的表现。

当隐性世界中的“意识”观察到显性世界中的科学家用观察波的方式观察量子,隐性世界中的“意识”就控制量子以波的形式出现;当隐性世界中的“意识”观察到显性世界中的科学家用观察粒子的方式观察量子,隐性世界中的“意识”就控制量子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当隐性世界中的“意识”观察到显性世界中的科学家使两个量子进入量子纠缠状态的时候,就让那两个量子表现出同步。

大家也许会有个疑问,隐性世界中的“意识”如何知道显性世界中科学家的思想?

这个其实很简单,假如完整的世界是一种“重叠结构世界”,那么,作为存在于这个“重叠结构世界”中的科学家,其本身也是重叠结构的,科学家的意识,也不在显性世界中,而在隐性世界中。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隐性世界中的某种“意识”,想要了解显性世界中科学家在隐性世界中的意识,那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控制量子的“意识”是直接从隐性世界对显性世界进行观察的,而科学家在隐性世界中的意识,不能直接观察量子,而是要通过在显性世界中的肉体感官以及大脑去观测量子。

所以,控制量子的“意识”相比科学家的意识,处在一种类似“上帝视角”的自由状态,而科学家的意识却受到了极大限制,是不自由的。所以,控制量子的“意识”能及时了解科学家的意志过程应该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读者们如果对理解“重叠结构世界”有困难,其实,可以通过现在非常流行的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来帮助理解一下。

虚拟现实场景,就好比是显性世界,而游戏玩家本身所处的环境对于虚拟现实场景,就是隐性世界。

假如有一件非常高级的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的装备,能把游戏玩家身上所有的感觉都覆盖掉,让游戏玩家产生一种彻底沉浸在虚拟现实游戏场景中的错觉,根本感觉不到自身所处的环境,这种感受就是身处“重叠结构世界”的感受。玩虚拟现实电子游戏时,游戏玩家与游戏之间的结构关系,与“重叠结构世界”非常类似,我们可以用来理解一下。

那么,真实的世界有没有可能真是“重叠结构世界”呢?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假设前提:“重叠结构世界”

其实,真实的世界是不是“重叠结构世界”并不重要,因为,比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用什么方法能够去发现、认识“重叠结构世界”?

因为发现、认识“重叠结构世界”已经超出了“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运用现有的科学(science)思维、体系、方法根本不可能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世界”已经超出了科学(science)的范畴。

在“重叠结构世界”的概念下,完整的世界,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其中,作为主体的隐性世界,依靠人类在显性世界中的感觉器官根本不可能观测到。更为关键的是,作为观测的科学家的意识,并不在显性世界中,而是在隐性世界中,也就是说,科学家在隐性世界中的意识,要通过自己在显性世界的人体(科学家),去发现隐性世界,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

就好比,您在上述那种彻底沉浸的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想一下,您能够通过所掌控的游戏人物(科学家)以及虚拟现实环境中的道具,去发现在游戏之外的您自己以及在游戏之外的现实世界吗?

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重叠结构世界”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可能,如果,“重叠结构世界”压根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我们也不必去费这个劲了。“重叠结构世界”当然是存在的!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原生文化以及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都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基础上的。包括古希腊哲学最早也是产生于哲学家对“重叠结构世界”的感知。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原生的传统文化保留着大量基于“重叠结构世界”原理的应用,比如我们都熟悉的中医与功夫。

按照现代西方医学的原理、方法来认识中华传统医学,中医基本上就是伪科学。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在解剖学上根本找不到,经络、穴位肯定找不到,就连中医的五脏概念与人体的五脏也不是一回事。

其实,中华传统医学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上的医学,中华传统医学认识到完整的人体是重叠结构的,有一个显性人体(肉体),还有一个隐性人体,隐性人体是重叠结构人体的主体,发生在显性人体上的病症,根源都在作为主体的隐性人体上,所以,中医诊治的对象不是显性人体,而是隐性人体,中医的脉络、穴位、五脏都不在显性人体内,而是在隐性人体里。

中医诊治对象是隐性人体,而且,中医大夫诊治病人的认知能力,也不是显性人体上的感觉能力,而是隐性人体里的内在感知能力,中医生的“望、闻、问、切”如果运用显性人体上的感觉能力,那是不好使的,必须使用内在感知能力。

古代中医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调息与修身养性,这是在训练自己的内在感知能力,没有内在感知能力,当不了真正的传统中医大夫。

到了现代,中华传统医学之所以会没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从一开始对隐性世界的认识,一步步演变成对显性世界的认识,对隐性世界几乎没有了认识,特别是在西方文明占据现代文明的主导地位以后,中国人对隐性世界的认识几乎彻底没有了。

没有了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与实践,中华传统医学自然也就没落了。

中华传统功夫的没落与中医是同一种情况。

真正的中华传统功夫,不论是阳刚一路的“气”,还是阴柔一路的“劲”,这些都不是显性人体肌肉的力量,而是隐性人体里的能量。换言之,真正的中华传统功夫,练的都不是显性人体的肌肉力量,而是隐性人体的中的能量,以及内在感知能力。

中华传统功夫现在之所以没落,就是失缺了对隐性人体的认识与训练,用西方搏击的思维与方法来训练中华功夫,中华功夫怎么可能干得过西方搏击?

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认识真实、应用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但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又超出了科学(science)的假设前提以及适用范畴,那么,我们现在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呢?五、甲骨文为世界保留了完整的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方法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方法,当然是有的,这种方法就记载在中国的甲骨文中。

我们现在对甲骨文的认识,都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认识,按照这样的角度,甲骨文就是与中国古代语言相匹配的古老文字,记载的也都是一些与占卜相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去看,甲骨文在现代社会除了能让中国人对自己悠久的文明历史自豪一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现实价值。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甲骨文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沟通语言而创造出来的文字。而是一种独立于当时中国人沟通语言的图示,每一个甲骨文都是一种图示。

这种图示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向后世传递“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甲骨文对于现代文明来说,真正的价值在于TA记载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在超出科学(science)假设前提的时候,甲骨文为现代人类揭示了“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方法——“心智系统转换”。

从哥白尼开始,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旅程,从“地心说”到了“日心说”,又从“日心说”到了无垠的宇宙;从牛顿的刚性的“单一结构世界”到了爱因斯坦的柔性的“单一结构世界”。人类文明在这个阶段,又到了另一个“地心说”的临界点,这个新的“地心说”就是“单一结构世界”,而新的“日心说”就是“重叠结构世界”。

但是,现在的科学(science)能否帮助人类从“单一结构世界”走向“重叠结构世界”?就像当初从“地心说”走向“日心说”,这是非常令人值得怀疑的,因为一旦科学能够认识“重叠结构世界”,这个科学已经不是现在的科学(science)了,而是一种假设前提完全不同的全新科学,这种全新科学甚至有可能就连名称都会改变,犹如科学(science)是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一样。

虽然,我们知道在甲骨文中包含了一整套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但要直接从甲骨文中全部解读出这些内涵,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所幸,1993年在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楚墓竹简《老子》,从我们现在的研究进度来看,其中的《老子》甲编,就是用甲骨文字义写的,内容是关于在“重叠结构世界”背景下,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老子怎么会用甲骨文字义写的《老子》?

老子曾经做过周朝古代典籍的管理官员,我们要是把这个官职简单理解为图书管理员,那可是大大低估了老子。

老子之前的古代典籍,包括周朝本朝的,以及之前殷商的,甚至更早的黄帝时代的典籍。这些典籍所记载的核心内容,相信是以“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为主的。“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在当时缺乏知识背景的条件下,无法用日常沟通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记载。因为日常沟通的语言、文字都是人的共同经验的约定,用共同经验的约定根本没法传达、交流“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这样的知识,因此,只能用甲骨文这样的专用图示来记载。

所以,作为研究古代典籍的官员,老子日常接触、研究的都是甲骨文。更为重要的是,老子与如来一样,都不是普通人,从“心智系统转换”的角度来说,老子的心智系统已经得到了转换,他有了感知“重叠结构世界”的能力,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完全能读懂甲骨文中所包含的内涵。

而他想把相关的内容继续留给后世,他用日常交流的语言、文字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他也只能用甲骨文字表达出来,写完就出了函谷关,走进了历史长河。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东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为我们搭建了能够解读甲骨文的知识背景以及体验手段,我们只要运用这些知识背景以及体验手段,就能让普通人也能认识到中华祖先为人类留下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人类文明的未来,竟然就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中!第二章还原“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一、超越感觉经验的知识应该如何学习?

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起来,总会给人一种很玄乎的感觉。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超越了人类习以为常的“感觉经验”。没有“感觉经验”做基础,一般人很难理解新的知识。

比如,对一个从来都没有出过山洞的“山洞人”讲日出、日落,“山洞人”是没法理解的,因为“山洞人”缺乏日出、日落的“感觉经验”。

在古代,既缺乏“感觉经验”,又缺乏相关知识背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讲明白,那基本上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即使现在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新知识的人来说,要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因为,一般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从概念的角度进行理解的,而在TA所理解的概念背后,并不是概念的真正内涵,而是TA对概念的已有认识,而这种已有认识基本上都源自TA的“感觉经验”。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学习者已有的“感觉经验”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需要学习者在自己的意识空间中,把相关的知识背景都还原成“意识影像”,有了这样的“意识影像”,学习者就能突破自己的“感觉经验”来认识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之前,需要读者做两方面的准备,第一方面的准备就是,读者要在意识空间中,建构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以及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重叠结构人体与心智系统的“意识影像”。二、还原“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我们在上一章已经给读者介绍过“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世界”是由感官能感觉到的显性世界,与感官感觉不到的隐性世界相互重叠而成,也就是说,完整的世界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组成,而且,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

那么,我们怎么把这种“重叠结构世界”的概念,在意识空间里还原成意识影像呢?

让我们借助一下甲骨文,甲骨文“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图示。

上图,就是甲骨文“天”字,这个“天”字能够帮助我们在意识空间中,还原“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甲骨文“天”字的上半部分,是个“方框”结构的图形(不是“口”字),这个“方框”结构图形,在这里表示那个我们感官感觉不到的“隐性世界”。

甲骨文“天”字的下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大”字,是一个四肢向四周伸展的人体正面的图形。这个图形表示我们感官能感觉到的“显性世界”。

大家想象一下,把这个人的四肢向四周无限延伸,不就是我们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吗?

甲骨文“大”字,在甲骨文的造字中,一般并不表示显性世界中的人体,而是表示人体所在的显性世界。

甲骨文造字中的“上、下”结构一般表示“上主、下从”的关系,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显性世界中所存在、发生的一切都源自于隐性世界,所以,“方框”结构图形在上,“大”字在下。

这,就是甲骨文“天”字,一个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图示。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字也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

上图右边的甲骨文“二”字,在甲骨文中也是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图示,甲骨文“二”字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这两横,并不都是上下一样长的,而是根据造字的需要,有时上面一横短,有时下面一横短。

现代汉字的“天”字,就是甲骨文“天”字上半部分的“方框”结构被“二”字上面“一横”替代以后的字形,基本上保留了甲骨文时代的字形。

我们在意识空间中还原“重叠世界世界”的“意识影像”,仅仅依靠甲骨文是不够的,甲骨文“天”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重叠结构世界”的轮廓,但是,这样的图示依然会让我们从同一个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

这样的认识就会有问题,因为构成“重叠结构世界”的两个世界,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中,所以,看着甲骨文“天”字,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下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

甲骨文“天”字下半部分的显性世界,就好比是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的游戏场景,上半部分的隐性世界,就是游戏玩家所在的现实世界。

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是性质各不相同的两个世界!“重叠结构世界”类似一种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的结构。游戏玩家身上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虚拟现实中的游戏角色以及虚拟现实场景,但是,游戏玩家本身永远也进入不了游戏场景中。而游戏角色也永远只能在虚拟现实的游戏场景中,也不可能来到游戏玩家本身所在的现实世界。

这,需要大家在意识空间中,感受身处这种“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不要着急,慢慢的想象、感受,让这种感受一点点清晰、丰满起来,这种感受清晰了、丰满了,您的意识空间中就还原出了“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在意识空间中还原出“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是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关键的一步。三、还原“完整的人”的意识影像“完整的世界”由两个不同性质的世界相重叠而组成,这是“重叠结构世界”。那么,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自然也是重叠结构的,一个“完整的人”在显性世界中有一个显性人体,在隐性世界中还有一个隐性人体,同时拥有两个不同性质的人体。

但是,要还原“完整的人”的“意识影像”,远比还原“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要复杂得多。

我们除了需要借助甲骨文、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还需要借助与甲骨文被发现同年问世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国原生的道家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人工智能(AI)技术。

下面两组甲骨文字都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体。

左边一组甲骨文字,左边的是甲骨文“人”字,这个“人”字表示显性世界中的人体,也就是肉体。右边的是甲骨文“身”字,这个“身”字表示隐性世界中的人体。

在造字的构思上,甲骨文“身”字的外部结构采用了“人”字的反向结构,为了表示这个“人”体是在隐性世界中的,还在这个反向的“人”字的内部特意加了一个“小点”。

甲骨文的造字中,在封闭结构中加一个“小点”,在开放结构中加几个“小点”,一般都用来表示“在隐性世界中”的意思。

右边一组甲骨文字,左边的是甲骨文“元”字,这个“元”字是在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二”字下面加了一个“人”字,这个“元”字表示在显性世界中的人体。右边的也是甲骨文“元”字,但是,这个“元”字与左边的“元”字有所不同,下半部分的“人”字,是个反向的“人”字,而且上半部分的“二”字的上面“一横”特意缩短了,用来特指隐性世界,所以,这个“元”字被用来表示隐性世界中的人体。

其实,右边这个甲骨文“元”字,按照现在的研究被认为也是“元”字。但是,更准确的说这个字是甲骨文“亓”字,就是用来表示隐性世界中的人,这个我们会在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过程中,再给读者详细解读,在《郭店楚简·老子甲》中,这个“亓”字出现频率很高。

从“重叠结构世界”的角度来认识“完整的人”,仅仅是一个开始,“完整的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后面,我们就借助甲骨文“人”字与“身”继续分析。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与甲骨文被发现的同年(1899年)问世的弗洛伊德心理学,给世人揭示了在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之外,还存在着无意识(The Nunconscious),在无意识中还包含着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与潜意识(The Unconscious)……

在甲骨文研究正式形成体系之前的1923年,弗洛伊德又对意识提出了新的认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对人的意识、无意识的研究是现代人类认识“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知识背景,弗洛伊德虽然不是最终揭示“完整的人”的内在结构,但是,他所提出的关于意识、无意识的相关概念,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完整的人”比较清晰的轮廓。

配合甲骨文、道家学说、佛家学说、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就能还原出“完整的人”的意识影像。

上图,是一幅“完整的人”的结构图。

上图左边的甲骨文“人”字与中间的甲骨文“身”字,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人体。但是,“完整的人”的实际情况要比这更为复杂。

我们依然借助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来说明,甲骨文“人”字所表示的是显性世界中的人体,这个人体就好比是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中的“游戏角色”。而甲骨文“身”字所表示的是隐性世界中的人体,但是,这个隐性人体并不是游戏玩家本身,而是游戏玩家的操控游戏角色的装备!

我们把“完整的人”可以看成是一种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为了能让游戏玩家体验到彻底沉浸在虚拟现实中的感受,游戏玩家就穿上了一件与“游戏角色”人体一模一样的“衣服”,这件“衣服”是一件“全覆盖体感衣”,把游戏玩家身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覆盖掉了。

这样产生的效果就是,游戏玩家身上所有的感觉都是游戏角色在虚拟现实中所感受到的感觉。

这个“身”字所表示的隐性世界中的人体,就是一件“全覆盖体感衣”,游戏玩家:真正的“人”,就在这件“全覆盖体感衣”里面。

但是,穿在这件“全覆盖体感衣”里面的游戏玩家,并不只有一个“人”,而是一个游戏操控“团队”。

上图,最右边的字是金文“怠”字,表示这个游戏操控“团队”。

我们没有找到甲骨文“怠”字,但是,组成这个金文“怠”字的元素都是甲骨文字,所以,我们依然可以用甲骨文字义对这个“怠”字进行分析。

金文“怠”字有外、内三层结构组成,外层结构是个向后弯腰90度的“人”字。在甲骨文造字中,上下结构的上半部,左右结构的右半部,经常会被用来表示隐性世界,这个“人”字的特殊写法表示隐性人体,所以,金文“怠”字的内在结构字符都表示在隐性人体中。

金文“怠”字内在结构的上半部分是个像“鱼钩”一样的字符,这个字符是甲骨文“巳”字。甲骨文“巳”字以往被解读为“婴儿”的象形。其实,甲骨文“巳”字表示的是在“完整的人”中的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其实是一个有很多生命组成的集合体,在这个生命集合体中,有一个核心,也就是真正的“人”,甲骨文“巳”字所表示的,就是这个真正的“人”。

金文“怠”字内在结构的下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心”字,甲骨文“心”字所表示的,是弗洛伊德心理学所描述的无意识(The Nunconscious),其中包含着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与潜意识(The Unconscious)。

在中国古代,对前意识与潜意识的认识是很清晰的,只是在表达上不是很清晰,前意识其实就是修心、正心的“心”,而潜意识就是真心的“心”。《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克制、净化前意识,“而生其心”就是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根据上面的“完整的人”的结构图来看,“完整的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包含着三层结构,第一层在显性世界中,还有两层在隐性世界中。每一层都有一个独立人体以及相应的独立意识,也就是说“完整的人”有三层身体、三层意识。

三层人体、三层意识,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点显得令人不可思议,但是,在中华传统的道家、佛家文化看来,三层人体,三层意识基本上就是一种常识,只是在古代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明白人很难与普通人交流而已。

第一层肉体,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话来说,叫做“化身”。

在化身上的意识(consciousness),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概念是“本我”,用道家的说法是“欲神”。

用佛家的语言对第一层意识的描述就比较丰富了,从“自性”的角度说,第一层意识是“遍计执性”。从“唯识”的角度说,第一层意识包含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意识”是个狭义的概念,专指肉体大脑的意识),这六识都是建立在人肉体上的认知能力。

我们现在怎么来理解这个第一层意识呢?

这,我们需要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的概念来理解。“完整的人”的构成,远比“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的构成要来得更为复杂,因为在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控制游戏进程的主体是游戏玩家的意识,虚拟现实游戏中的游戏角色本身并没有控制游戏进程的智能。

但是,在“完整的人”中,作为游戏角色的肉体却是有智能的,只是,这个智能并不是真正我们“人”的智能,而是一种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非“人”智能。

一个人的肉体成熟以后,掌控肉体在显性世界中发生行为的,并不是真正我们“人”的智慧,而是这个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非“人”智能在控制着人的肉体发生行为。

第二层身体,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话来说,叫做“报身”。

在报身上的意识(consciousness),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概念是“自我”,用道家的说法是“识神”。

用佛家语言对第二层意识进行描述,从“自性”的角度来说,是“依他起性”。从“唯识”的角度说,第二层意识是“末那识”。

我们现在怎么来理解这个第二层意识呢?

第一层意识是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非“人”智能,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意识的智慧,这第二层意识也是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非“人”智能,只是第二层意识与第一层意识的分工不同,所以,在特性上有所不同。

第一层意识主要负责人的肉体在显性世界中能够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第一层意识的作用就是保证人的肉体能够在显性世界的大自然环境中,顺利生存下去。

而第二层意识主要负责人能够通过肉体的感官认识显性世界。我们熟悉的语言思考、逻辑思考都是依靠第二层意识进行的。

但是,第二层意识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非“人”智能。

第三层“人”体,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话来说,叫做“法身”,用《华严经》的说法,叫做“慧身”。《华严经》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这个“慧身”就是在“完整的人”中,最核心的真正的“人”体。“不由他悟”的“他”指的就是第一、二层意识。因为第一、二层意识都不是真正“人”的意识,所以,“成就慧身”必须要由第三层意识“自悟”。

在法身上的意识(consciousness),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概念就是“超我”,用道家的说法就是“元神”或者“谷神”。

用佛家的语言对第三层意识的描述就比较丰富了,从“自性”的角度说,第三层意识就是“圆成实性”。从“唯识”的角度说,第三层意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相关名称在佛教中非常的多,比较知名的是“真如自性”。

第一、二层意识都不是真正的“人”的意识,而是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非“人”智能,只有这个第三层意识,才是真正的“人”的意识。“完整的人”的构成实在太复杂,我们要仔细看一下下面这幅结构图,然后在我们的意识空间中,还原出这幅图的意识影像。四、还原“心智系统”的意识影像“完整的人”有三层人体,三层意识,还有两种无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这三层意识与两种不同的无意识相组合,就形成了两套不同的“心智系统”。

那么,什么是“心智系统”呢?

如果,我们把人体看作是一艘潜艇,“心智系统”就是人体这艘潜艇的操控团队。在心智系统中,不管是哪层意识,意识都是各自心智系统的“船长”,负责发号施令。而无意识是团队成员,负责人体的具体运行——行为与思考。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意识是“船长”,无意识是“轮机长”;从“思考”的角度来看,意识依然是“船长”,而无意识是“参谋长”。

意识与无意识的这种关系,可以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得到印证。比如:每天早上醒了,我们意识只要发出一个“起床”的意念,我们的人体就会自动完成起床的所有动作,不用意识去思考、指挥人体“如何起床”的动作。

那么,这些“起床的动作”是怎么完成的呢?都是由无意识负责控制完成的。

再比如,我们平时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意识只是发出一个问题的意念,真正进行思考,并给出答案的,并不是意识,也是无意识。

所以,真正懂得思考的高手,思考的时候,意识反而很安静。就好比一个领导给下属发出了工作指令以后,充分信任下属,不去打扰下属,给下属创造一个独立完成工作的环境,这样思考出来的效果,往往是很好的。

而不懂得当领导的人,给下属下达指令以后,不停地向下属催要结果,用焦虑的情绪去影响下属。不少人把自己的意识不停催要结果,用情绪影响“下属”的过程,以为也是思考。这,其实不是思考。真正思考的过程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是无意识完成的。

我们对“心智系统”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以后,再来认识一下两套“心智系统”之间的差别。“完整的人”有三层意识,而这三层意识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意识动了念头的时候,这三层意识都是一起动的,不存在某一层意识动了念头,而其他层的意识反对这个念头的情况,三层意识在念头上是高度同步的。

比如,有的人看到美食,第一层意识就动了“想吃”的念头。起这念头的时候,第二、三层意识同样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这个人的第一层意识马上又想到,最近一直在减肥、控制体重,于是,第一层意识又动了“不能吃”的念头。同样,起这个念头的时候,第二、三层意识同样也是这么认为。

一个人的意识虽然有三层,但是,当其中某一层意识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其他两层意识都顺应这层意识的意念,三层意识在发生念头的时候,高度同步,正因为这样,从感觉的角度来看,一般人都以为自己只有一个意识。

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人,都以第一、二层意识为主导,只能感受到第一、二层意识的意念活动,感受不到第三层意识。只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以后,这个人才能感受到第三层意识的意念,并以第三层意识为主导。

在以第一、二层意识为主导的时候,第一、二层意识与前意识相结合,组成了第一套心智系统。基本上所有人在娘胎里有了意识反应以后,就一直在用第一套心智系统,而且一生也只会用第一套心智系统。

中国人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老话,“三岁看到八十、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这两句话说的都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特性。

第一、二层意识都是类似人工智能的非“人”智能,所以,由这两层意识为主的第一套心智系统,也很像是电脑在运行。在前意识中,记忆了大量的经验、偏见、知识,就和电脑数据库一样。

一旦第一、二层意识发出指令的时候,前意识就按照记忆的经验、偏见、知识,去控制行为的发生以及给出思考答案,并伴随着情绪的体验。与已有记忆相吻合,就表现出正面的情绪,而与已有记忆不吻合,就表现出负面的情绪。

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第三层意识(真正的“人”)很像是个“昏君”,属于“你们做什么,我都准了”那样的“昏君”,除了无限的附和,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做,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只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以后,第一、二层意识的作用被弱化了,第三层意识才能意识到自己,并在心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层意识与潜意识相结合,就组成了第二套心智系统。不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一般人都不会自主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

不少有天赋的人,在特定的天赋范围内,也会不自觉地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中。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都属于这类情况。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才华,但是,年纪一大就不行了。

原因就是这些天才不懂得自主转换“心智系统”,等到功成名就以后,第一、二层意识的执念强大了,就很难再进第二套心智系统了,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创造力、洞察力,创造力、洞察力是第二套心智系统才有的产物。

那么,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会给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带来什么呢?

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过不少这样的记载与实践体验,比如,庄子的《庖丁解牛》中的“臣以神往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苏洵《心术》中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些都是文字方面的表述。

而属于实践体验的也有不少,比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韩愈的《答李翊书》中的“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些都是练习“心智系统转换”以后的真实体验与效果。

第二套心智系统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很神奇的,近乎不可思议,所以,追求第二套心智系统的效果,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但是,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所带来的良性反馈,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比如,情绪反应变得温和了,遇到事情变得冷静了,思考问题时有洞察力了,学习能力提升了,睡眠质量提升了,内心变得平和了,这些良性反馈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会不断获得。

假如,我们把“心智系统转换”看作是一次登山,那么,这一路的风景是非常不错的。第三章体验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

在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之前,需要读者做两方面准备,其中,第二个方面的准备就是:玩虚拟现实(VR)游戏。

我们在上一章为大家建立起来的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人以及心智系统的“意识影像”。相信现在这些意识影像在各位的意识空间中还都是“死”的,我们现在要把这些意识影像都“活”起来!只有“活”起来了,大家才能真正理解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人以及心智系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郭店楚简·老子甲》的内涵。

那么,怎么才能让这些意识影像在您的意识空间里“活”起来呢?方法很简单,就是玩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一、熟悉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

现在商场里卖虚拟现实(VR)眼镜的专柜不少,一般都有现场体验。而且戴着虚拟现实眼镜看的电影也即将上映,所以,现在想要体验虚拟现实的感受并不困难。但是,如何在体验虚拟现实的过程中,活化已有的意识影像是有点门道的。

我们举例来说,假如,您来到了商场卖虚拟现实眼镜的专柜,也许这里正在让顾客体验“过山车”的虚拟现实电子游戏。

您戴上了虚拟现实眼镜以后,就进入到了一个极度惊险的“过山车”虚拟现实场景中。游戏开始,您会被虚拟现实中的场景吓到,各种惊险、刺激、恐惧刺激着您的小心心,也许您会抑制不住的哇哇大叫……

在体验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的现场,看着戴上虚拟现实眼镜的人,在那里手足无措、哇哇大叫的样子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这时您会有一种“上帝视角”的体验,知道这人看到只是一种虚幻影像,可是这人反应出来的情绪确是真实的。

所以,在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开始玩之前,一定要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虚拟现实的场景,而非真实。这样心理提示的作用就是:当您被游戏中的场景给吓坏的时候,还能保持意识的清醒与觉察。

所以,当您在游戏的过山车中,从高空往下冲的时候,先感受一下“自己意识的感知位置”在什么地方?

会发现,当心理产生巨大惊恐的时候,“意识的感知位置”都在虚拟的过山车场景中,意识不断地在感知(Perceive)场景的意义……

这时,您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

当刺激、惊恐出现的时候,先感受“自己意识的感知位置”,当下一个让您产生巨大惊恐的场景即将出现时,您要把自己“正在感知虚拟现实场景”的意识,“往里收”!“往里收”!“往里收”!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练习。

当您把自己的意识“往里收”的时候,会体验到:惊恐感马上就会大大的降低。如果多次做这个练习,能够很熟练的做到,“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并牢牢守住”,那么,之后不管眼前出现什么样的虚拟现实游戏场景,都不太可能在您的心理产生影响,您会完全不在意眼前发生的一切。

我们在上一章,解释第一套心智系统时讲过,第一层意识是船长,前意识是轮机长,前意识根据第一层意识的指令做出行为反应,所以,当第一层意识冲入虚拟现实场景中,感知虚拟现实场景的时候,前意识会根据第一层意识的感受,做出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反应,惊恐、尖叫……

而当第一层意识往回收的时候,第一层意识本身对虚拟现实的感知度在下降,所以,前意识的反应也会减弱。如果第一层意识收回来并守住以后,第二层意识就会起作用,这时人就能理性、清醒地认识到那是虚拟现实,所以,前意识反应也会发生改变。

这种在虚拟现实电子游戏场景中,“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并守住”的练习非常重要,“心智系统转换”就是从这种练习开始的。二、想象自己身处“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中

如果,我们在玩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并守住”的练习,之后,我们就要摆脱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继续练习。

我们找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坐着或者躺着也行,然后,感受我们肉体上所有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包括大脑中念头的感觉。

这种感受“肉体上的所有感觉”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感受中,您要与自己之前在玩虚拟现实电子游戏时的感受做个对比,会发现:

您现在所感受到的所有感觉,其实也是一种虚拟现实的感觉,只是这是一种非常先进、更为高级的“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的感觉,在这种“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中,您根本感受不到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肉体的感觉都感受好了以后,现在需要做之前的练习“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并守住”。您尝试着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包括大脑中念头的感觉统统朝身体内收、收、收!

这样练习“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并守住”,这本身就是在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方法。

我们先初步体验一下这种“往里收”的感觉,有了这种体验,再去理解《郭店楚简·老子甲》就会相对容易很多,而且,在这种“往里收”的感觉帮助下,已经在我们意识空间里的那些意识影像也将会活化起来。您将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人、心智系统……第四章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案——《郭店楚简·老子甲》第一章解读一、解读文本说明《郭店楚简·老子甲》所使用的文字,是在“源头甲骨文”基础上有所发展的金文,由于写在狭窄的竹简上,因此,受限于竹简的宽度,有的字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把左、右结构调整为上、下结构,有的字进行了简化,这就在辨识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而且,《郭店楚简·老子甲》并不是官方竹简文本,而是私人抄本,所以,在书写中,抄录者写得非常的奔放、洒脱,有些笔画有可能是抄录者自己的独有写法,而非标准写法。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辨识楚简文字的困难,所以,习惯上把《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的文字归类于“楚文字”,而“楚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字。

辨识楚简文字本身就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问,而本书的写作重点并不是为了解读楚简文字,而是为了还原《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真正内涵,所以,为了提高解读效率,我们解读的主体文本选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四新教授著的《郭店楚简老子校注》(以下简称:《校注本》),采用其中已经确认的文字。《郭店楚简老子校注》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DJZ0010)成果,“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对于《校注本》中校注的文字,我们尽可能直接对《郭店楚简·老子甲》的原始文字用甲骨文字义进行解读,而不采用《校注本》的校注。我们解读的《郭店楚简·老子甲》的原始文字,选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荆门博物馆编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以下简称:《楚简本》),《楚简本》直接拍摄于楚墓竹简的照片。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解读……二、原文

□智弃□,民利百伓。□攷弃利,覜惻亡又。□□弃□,民□季子。

三言以為□不足,或命之或□豆:視索保□,少厶須慾。(与本章相似内容,在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九章)三、本章主要内容与结构《郭店楚简·老子甲》与我们熟悉的通行本《道德经》不同之处在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所有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总体结构上,《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都围绕着“心智系统转换”的基本方法在讲,《郭店楚简·老子甲》(下篇)是老子分享自己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练出的最高境界与最完美结果。

在章节之间的关系上,《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在讲“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时候,明显表现出一种对初学者与兴趣爱好者循循善诱的过程。开头几章,老子讲了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所要进行的学前准备,以及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在社会中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在初学者与兴趣爱好者有了充分认识以后,老子才开始正式讲述“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方法。

所以,《郭店楚简·老子甲》是一部完整的讲述“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书。这种内容的完整与方法的实操,我们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是读不到的,《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章节在《道德经》的目录中是分散的。我们会在每章第一节“原文”标注出该章在通行本《道德经》中的章节位置,大家可以比较一下。《郭店楚简·老子甲》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向“心智系统转换”的初学者介绍,学习开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准备工作,是提升练习者的“思考能力”。

第二方面的准备工作,是提高练习者的“思想认识”。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用甲骨文字义进行解读……四、“绝”、“玄”、“兹”、“智”的甲骨文字义

第一章上半部分的“□智弃□,民利百伓。□攷弃利,覜惻亡又。□□弃□,民□季子”中有两个关键字。第一个关键字就是第一、三、四个“□”字。这个楚简“□”字是个“绝”字。第二个关键字是“弃”字。

我们先来解读这个“绝”字。

上图,是“绝”字的甲骨文字形。“源头甲骨文”文字与其之后的古汉字,虽然后世学者还能从字形上认出这些古汉字的老祖宗,但是,在字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不能用后世的古汉字字义去理解“源头甲骨文”的字义。

后世学者解读《老子》存在着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后世学者用自己所在的“当时”字义去解读《老子》,实在读不通的字,就找读音相近的“通假字”的字义去替代,这样解读出的《道德经》,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老子》了。

通假字、缺字、衍文,这些都属于后世学者对更为古老经典的无奈。老子那个时代的古人远比后世学者要来得严谨,被奉为经典的竹简上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的通假字、缺字、衍文?

组成甲骨文“绝”字的主要元素,是甲骨文“兹”字,而组成甲骨文“兹”字的主要元素,又是甲骨文“玄”字。“兹”字由两个“玄”字并排组成。所以,要认识甲骨文“绝”字,必须先认识甲骨文“玄”字与“兹”字。下图,是甲骨文“兹”字。

甲骨文“兹”字,由两个甲骨文“玄”字并徘组成,那么,甲骨文“玄”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玄”字是“一团松松的蚕丝”的图示,用来表示“从显性世界观察隐性世界的‘临界面’”的意思。

甲骨文“玄”字的这种“两个不同性质世界之间‘临界面’”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能看到TA的影子,比如:家中的“玄关”,就表示屋外空间与屋内空间的“临界面”,“玄关”以内的空间才是真正的家,而“玄关”以外的空间,虽然也在屋里,但并不是真正的家,往往用来放置鞋架、雨伞之类的杂物。

那么,为什么“一团松松的蚕丝”能表示从显性世界观察隐性世界的“临界面”呢?

现在需要大家在意识空间里建构一幅“意识影像”:有一条非常清澈而又宁静的流水,这条流水清澈、宁静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以至于我们用眼睛根本看不出水在流动……

建构好了这个“意识影像”以后,再想象一下,把“一团松松的蚕丝”放入水中,我们会看到什么情景呢?“这团松松的蚕丝”在水中,会随着水流轻轻的飘动,于是,眼睛虽然看不出水在流动,但是,却可以通过对“这团松松的蚕丝”的观察,认识到水流动的状况。

大家在意识空间中感受一下这个“意识影像”的情景……

在甲骨文的造字中,“蚕丝”与“水”一般都与“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交界”相关联,所以,在造字中,甲骨文“玄”字并没有出现“水”的字符,但在“玄”字的字义中,已经包含了“在水中”的内涵。

那么,把两个“玄”字放在一起又表示什么含义呢?

我们在意识空间中,再把刚才那条水流的“意识影像”扩大。扩大以后,我们眼睛依然是看不出这水在流动,于是,我们在这条水流的不同深度、不同位置,分别放入“一团松松的蚕丝”……

于是,我们就能看出,在这条水流中的不同深度、不同位置,水流速度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种“一条水流中,水的不同流速”表示什么含义呢?这种含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关系”。所以,甲骨文“兹”字表示“关系”的意思。

把甲骨文“玄”、“兹”字的字义明确了,我们就可以来解读甲骨文“绝”字。

在字形上,甲骨文“绝”字表示的是对“兹”字的“切割”与“连接”。在两个“玄”字的上半部各有一“小横”,表示“切割”的意思。又在两个“玄”字顶部有一根“弧线”连接两个“玄”字,表示“连接”的意思。

这种造字的结构,很明显是在表示对“关系”的梳理,该切割、剥离的关系进行切割与剥离,该连接、重组的关系进行连接与重组。所以,甲骨文“绝”字表示“对关系进行梳理”的意思。

这个字义,到了比甲骨文稍晚的金文时代,就表现得更明显了,下图是“绝”字的金文字形。

金文“绝”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内、外结构。

金文“绝”字的右外结构是个“刀”字,左内结构上、下两个都是“兹”字,金文“绝”字表示“对关系的切割、梳理,而且,切割后的关系依然是完整的关系”的意思。

楚简“绝”字是对金文“绝”字的简化,字形结构上与金文“绝”字完全一样,区别在于,楚简“绝”字用一个“玄”字把两个“兹”字简化了。

那么,这个楚简“绝”字,在这里要梳理什么关系呢?

楚简“绝”字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之前,先要提升“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思维质量。

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人,所用的都是“第一套心智系统”,而绝大多数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来说,使用的水平并不高,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欲望很强、思维混乱。

一个“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者,不可能从这种“欲望比思维强”的心智状态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所以,想要学会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先要提升“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质量。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心智系统转换”策略——先从提升“第一套心智系统”质量入手。

这种策略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环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