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23:09:0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娜,龚雪莲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方与圆大全集

方与圆大全集试读:

前言

方与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天圆地方”之说,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态,后经演变,古代先贤赋予了方与圆更为复杂、更具内涵的哲学意义。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方圆之道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哲学中的哲学,是智慧中的智慧。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浓缩于方圆之中,似太极般刚柔相济,变幻无穷。方圆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可以让你进退自如,无往不胜,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就功名与大业。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方圆之道即是立世之本。“智圆行方”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黄炎培曾教育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为做人要像古代的钱币一样,外圆内方,体现了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的至高学问和通达智慧。做人要有脊梁、有血性,要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志向和气度,但又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柔韧。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方圆有度,该方时方,该圆时圆,才能圆润通达,玩转乾坤。可以说,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

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圆之道即是成功之道。《菜根谭》有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指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比比皆是。正如孔子所说:有向学之志的人,未必能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的人,未必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可见,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精通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也要讲求“度”。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如果太过方正或太过圆滑,则会寸步难行。只有把握好方圆之度,恰当使用方圆之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是玩转乾坤的至高学问。为了让读者既能充分了解方圆哲学,又能游刃有余地使用方圆之道,把握好方圆之度,我们推出了这本《方与圆大全集》。本书是以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阐释方与圆大智慧的作品;是从浅显到深奥,完整展现方与圆哲学的经典;是同类书图书中迄今为止内容最全面、方法最实用、技巧最丰富的版本。全书共分六篇,分别为“方与圆”、“方圆智慧——以方容圆,以圆纳方”、“为人之道——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处世之道——能方能圆,亦方亦圆”、“商海之道——有方有圆,名方实圆”、“谋略之道——由方而圆,由圆而方”。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方之道”与“圆之法”的方圆哲学讲起,以理论联系实际,讲述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商海之道以及谋略之道等,并以事例为佐证,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职场中、商海中恰当地应用方圆哲学和方圆智慧,教你圆润为人、圆融处世的技巧和学问,正确面对商海谋略中的博弈和竞争,在社会上、职场中管人驭人的绝招和策略等,让你占尽先机,步步为营,早一步窥得成功的秘密。

该方时方,该圆时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正确使用方圆智慧,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将让你玩转乾坤,无往不胜。

第一篇 方与圆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为人做事不讲究方法,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行。一个人如果过分圆滑,八面玲珑,事事都想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人生的巧妙就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掌握生活主动权,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一章 方之道

方代表原则性和是非观,是对人生方向的整体性引导。它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做人的个性。因为有方,方圆智慧成为一种被万人举颂的智慧哲学。

方是信仰,是做人的信念

矩能画方,但矩不是方,它不过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给方作了规范性的调整,使之形成自己的形状。同理,方正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它不会给人们提供具体的制约规范,而是在思想上影响着人们,让人们去按照自己的信念追求理想,设计生活。

尽管人们可能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面对同样的环境,但是由于人们受到的影响不同,所形成的信念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要向着高远处攀爬的,那么你规范你生活的矩形可能就会高一些,而如果你安于现状,没有过高的追求,那么规范你生活的矩形就稍微矮小一些。但是,不管你是以什么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你的心态总是会受到方正的精神的影响的。

方正的智慧,就是道德的智慧,就是人们对于品德的信仰以及在这种品德信仰的约束下形成的设计生活的信念。它就像是一支火把,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提引人们飞向梦想的天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很多人认为微电脑至多只是一种玩具,但盖茨和艾伦却看到了这种“玩具”所蕴含着的巨大商机,因为它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它也可以给制造商们提供巨额财富。但是,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想法,都认为他们是“疯了”,所以,盖茨和艾伦所面临的阻力很大。

但是,盖茨和艾伦还是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他们始终坚信他们会成功,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两个年轻人作出了对世界电脑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定:盖茨和艾伦在亚帕克基市创立微软公司,为各种各样的电脑提供软件。随后,盖茨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哈佛大学退学。

现在我们姑且不说盖茨和艾伦后来的发展,单就他们在这一阶段的经历来说,当他们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可以说,这个清晰的目标产生了坚定的信念。目标越是清晰,信念就越是坚定。在信念的支持下,盖茨和艾伦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事业,付出了他们的所有,包括盖茨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退学。他们将人生所有的“赌注”都押上了。

长虹的CEO倪润峰对于信念是这样阐述的:公司如人,一定要有明确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定信念,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行动起来才能敏捷、有力度,唯有保证目标正确、信念坚定、行动有力,才能保证长虹一直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目标在信念的不断提升中巩固,唯拥有执著的信念,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许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在我们不渝的信念中变成现实。未来,因目标而精彩,因信念而真实。目标,需要明确;信念,需要固守。

目标与信念给人以持久的动力,它是人的精神支柱,如果这根支柱垮了,人也就跟着垮掉了。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扑打在探险队员的脸上。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生命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著的信念,已经如同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带领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有方的信念,还能维持对生活的崇高的信仰,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方是脊梁,是做人的骨气

方正不比圆融,充满了柔和,它是硬的东西,有棱有角;它不懂弯曲,不懂妥协;它不会表现出奴颜媚骨,让人看不起,所以方是强硬的,有骨气的,而它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历来所崇尚的。

中国人历来把“有骨气”作为为人处世中的基本要求。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精神上失去了骨气,就如同身体中抽出了脊梁,根本无法屹立于世,也会被人看不起。

没有骨气的人,只能成为别人精神上的奴隶,尽管做事的时候会不住地迎合别人,但是别人不会把他当作一回事,反而会鄙视他,甚至厌烦他。所以,做人必须要有骨气,有自己的尊严和气魄。

有骨气的人就是刚正的人。他们遵守着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让别人看低自己。

相信很多朋友从各种文章和书籍中,都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有骨气,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挑战的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通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我们就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跟黑暗势力斗争的钢铁战士。鲁迅先生不但写出了许许多多振聋发聩的著作,通过不断“呐喊”唤起当时“彷徨”的人民起来斗争。“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便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所以无论是在当时的同胞的眼里,还是反动派眼里,鲁迅先生都被视为中国最有骨气,骨头最硬的人。

正是这种骨气,促使鲁迅先生成为当时中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最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家。鲁迅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关于人活着必须要有骨气,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年少时的鲁迅先生,立志学医来拯救当时孱弱的民众。1904年9月鲁迅先生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当时他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围观的竟然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骨气,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于是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唤起人民的自尊心,使国人成为有骨气的人,而不是毫无骨气可言,奴颜婢膝的奴才。

虽然现在的时代变了,但是“人不能没有骨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年纪轻轻便迷失在物质享受中,毫无骨气可言。在大街上,我们经常看见一群学生模样的人,跟着一个所谓的“大哥”横冲直撞,而且左一句“大哥”,右一句“大哥”地喊个不停。在网上我们真实地看到一段视频:两个中学生模样的人,在同是一群中学生模样的人的吆喝和威胁下,叫他们自己打自己就自己打自己,叫他们跪下就跪下,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电视新闻中我们又会经常发现“校园暴力”的报道,当记者采访一些学生对那些具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有什么看法时,很多人竟然觉得那是一种潇洒,觉得能跟某某人混是一种荣耀……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这些毫无骨气的青少年,你能想象他未来会有什么出息吗?你能指望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吗?一个人不能离开骨气,就好比一个人不能没有空气一般。你没有了骨气,你就是别人的奴才,你就是一具行尸走肉,那么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往今来,有骨气一直是我们倡导的。从“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到李白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他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都是真正挺起脊梁的大丈夫。

有骨气、有尊严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起做人的脊梁。在一个论坛里,有一位网友写下了他亲眼所见的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北京市387路公交车车厢里的乘客稀稀拉拉的。到西直门站时,上来一对残疾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10岁的儿子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李平,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边弹电子琴边唱起来,电子琴弹得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前面,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也没直接把手伸到旅客面前,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地走到车厢尾时,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搞的,北京的乞丐怎么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父子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给故事中的小孩一分赞许,因为他相对于那些只等着别人的施舍的乞丐来说,最起码他有付出自己的劳动,他有骨气用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活着必须要有骨气,活着就该挺起刚直的脊梁,这是做人的根本。骨气好比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一旦没有了它,你将失去称之为人的资格,你的人格将因为“缺氧”而“死亡”。骨气无价,一个人失掉了骨气,做人的价值和乐趣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当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要挺起自己的脊梁,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方是规矩,是做事的准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强调的“规矩”,就是做人和做事的行为准则。它是原则性的东西,所以也更加侧重于方的强硬和坚持,而不是圆的柔和和变通。

我们说,方是做人的根本,是对人生的道德上的指引,它起着一种原则性的束缚的作用。这其实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每一件事的运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只有按照原则做事,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使事情正常进行下去的必要保证,才能赢得他人信任。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每做一桩生意时,都履行应该遵守的商业规则,比如绿营兵军官罗尚德上战场之前在胡雪岩开办的阜康钱庄存了一笔银子,当胡雪岩开出存折时,他坚决不要,因为一来他相信胡雪岩的信誉,二来怕自己上战场后,凶多吉少,要不要存折无所谓。但胡雪岩坚持开出存折,称这道手续不能省略。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出存折,这是照规矩办事。又比如胡雪岩与古应春等人合伙卖蚕丝,一下子卖了10万两银子,除去必要的开支外,赚来的银子所剩无几。既然是合伙,胡雪岩仍然坚持分出红利,他说即使自己没有赚到一文钱,红利该分的还是要分。与合作伙伴均分红利,这也是照规矩办事。

正是因为胡雪岩照规矩办事,天下与他打交道的人无不信任他,所以,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按规矩办事的典范当属犹太人了,在他们看来,不按规矩做事的人,是不守信用的,是不值得人信任的。不按规矩办事的人,也常常会因为轻率而上当受骗。

宴会上有一个犹太人和一个日本人。这个犹太人喜欢画画,所以在饭桌上,他无事可做,就拿出一张纸来,朝着日本人的方向伸出大拇指,仔细测量着什么。

众所周知,画画的人如果有这样的行动,就是要把对方当成模特,而在测量比例。果然,很快地,犹太人画出了一幅日本人的画像。他把画递给日本人,让他来做评论。日本人说:“画的不错,如果能再注意细节方面就更好了。”犹太人听了,将纸拿回去,翻到了另一面,又伸出大拇指,朝着日本人的方向衡量着。

日本人看到犹太人的举动,赶紧挺直了腰杆,希望能把自己画得好一些。可是,几分钟过去了,犹太人再次将画给日本人看的时候,他惊讶了,原来犹太人并没有画他,而是在画自己的大拇指。

犹太人看着日本人惊讶的表情,微笑着说:“第一次做过的事情,第二次不一定会是相同的结果。所以,即使是有生意上的往来,第一次觉得这个人信誉不错,不代表第二次就不用签合同,而是还要像第一次一样,小心谨慎地按照规矩办事。”

日本人这才明白,原来犹太人在为他们以后的合作铺路,而他所想告诉日本人的第一点就是要按照规矩办事,信守合约。

犹太人以极强的做事能力著称于世,在犹太人看来,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可毁坏。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毁约行为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谁如果毁约,其人格就是卑鄙的,他的事业必然失败。契约一旦签订,就是生效了,不但自己遵守,也要求对方严守契约,对契约绝不允许发生含糊不清的情形,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是不可以更改的。

许多人在与他人打交道、做生意时,由于对对方不了解,不知道对方在做事过程中是否会守约,所以他们开始不太信任对方,尤其是第二次与不守约的人交往时,他们就根本不会相信所签订的契约。因此,在与犹太人交往中,要想博得信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按规矩办事,无论发生什么突变,以及在什么特殊的环境之下,都要完全地做到这点,否则你便是枉费心机。

良好信誉的建立,与我们能否坚持按规矩办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规规矩矩地按照众所周知也就是大家都遵守的规矩做事,才能使人信服,建立起信誉。不顾章法,不按规矩办事的人,是没有人会相信他的。

可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会因为第一印象而忽略了以后的行为准则。第一次合作很顺利,就以为以后都会不错,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并不急着签合同;第一次觉得这个人借钱了之后很快就还了,就以为以后也会一样的守信用,所以就不再留字据了……很多骗子都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在第一次的时候给人留下好印象,等人们开始松懈的时候,才开始行骗。所以,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做事,而是要遵守规矩,遵守做事的准则。

只有时刻按照规矩做事,我们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可以保证事情顺利地进行。

正直做人,才能堂堂正正

正直的人,实际上是有信念、有原则的人。正直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标杆、标尺,以这个标准衡量人的行为、品格、为人,差别顿时显现。做一个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人,才能获取长久的成功。

无论是谁,保持正直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作中更是如此。作为优秀员工所必备的卓越品质,如诚实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坦诚,都将被你所从事的职业严格考验。唯其难为,所以可贵,那些经受了考验、没有被玷污并且能保持正直品格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并将被赋予更重大的责任,而且有机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在中国某个著名的城市,一批接受深造即将成为建筑师的年轻人,在一位鬓白如雪的老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一座刚刚落成又需要拆除的大厦。因为大厦的建筑师接受贿赂后,在他的设计方案中改换了关系工程质量的一连串数据……爆破的炸药正填入水泥未干的墙基。在场的人全被震撼了。老教授颤颤巍巍地走到学生们跟前,想说什么却又哽咽着难以开口,只说了半句:“咱们建筑师不能造孽,应该积德……”

在美国马里兰州建筑学院盛大的毕业典礼上,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仿佛是接着中国教授的话题大声演说:“一座大厦就是一位建筑师的名誉,这名誉不会从天而降,必须来自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一块地地道道的板材。而这一切全都来自建筑师的品德——实实在在、正直高尚的品德!”

人们为了名誉,可以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就是不愿意使一块砖头成为“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让一块板材成为“一块地地道道的板材”,从而丧失了为人的基本品格。

一个人的品格是其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在其心智中的内化。正直、善良是高贵品质的根本,其他的优良品质则是正直品质的结果。有正直品格的人不仅是社会的良知,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民族的脊梁。

正直的品德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高贵的资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重要筹码。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获得了道德上的保障。

当代著名投资学家索罗斯极为重视一个人正直与否,认为一个人仅仅才华出众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直的品德。的确,正直的品德是我们为人的基本要素,是我们立足于世的重要保障,缺少正直品德的人,不可能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事业轨迹。

杰克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和他一起进入公司的还有他的同学兼好友希尔。他和希尔两个人都被分配到程序编辑组,有机会接触到公司最核心的技术秘密。

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陷阱和诱惑的社会,加上软件企业当前的争战相当激烈,自从他们进入程序编辑组那天起,就有竞争对手想从他们那里套取技术秘密。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和希尔都顶住了诱惑。但是,时间一长,希尔开始动摇了。有一天晚上,两个人还在单身公寓里为此吵了起来。“我想不明白,对方开出那么高的价钱,顶得上我们两个人一年的工资,为什么不答应?”希尔说。他指的是某竞争企业出资10万美元购买他们俩参与的一项软件的数据库。“那违背了我们的做人原则。”杰克说。“我知道你很正直,可正直值几个钱呢?”希尔说。“别说了,反正我不同意!”杰克终于吼起来了。

希尔看到杰克生气了,便表示放弃。但他心中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瞒着杰克。

10万美元很快进入希尔的腰包,谁也没有发现,包括杰克在内。两个月后,竞争对手抢先一步推出相似软件,迅速占领市场,让杰克所在公司为此损失了数百万美元。此时公司终于发现有人出卖技术秘密。经过一番调查,得知泄密者是希尔后,公司立即将其开除,并将他告上了法庭。

希尔的结局告诉我们: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人随时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坚守正直的品德又是那么不容易。就这点而言,杰克令我们肃然起敬,可以相信,他的职业生涯也是绚丽多彩的。

品德决定你的一切,如果你拥有正直高尚的品性,能够始终做到刚正不阿、气概如虹,那么成功、荣誉、财富等都会纷至沓来,否则,这一切都将永远离你远去。

恪守原则,才不会方寸大乱

原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信用;原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原则,是代表一个人的道德。做人要坚持原则,这是非常要紧的。因为很多原则都是早就制定好了的,需要每个人都去遵守,如果有一个人没有遵守,那么就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效仿。如果大家都不去遵守,那么就会引起混乱。

所以,即使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遵守共同的原则,不能因为自己的情况特殊就随意改变。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他认为空军1号就是空军1号,空军2号就是空军2号,“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

1981年春,当时身为副总统的布什正在一次飞往外地的例行公务旅行的飞机“空军2号”上。突然布什接到国务卿黑格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出事了,请你尽快返回华盛顿。”几分钟后的一封密电中告知总统里根已中弹,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接受紧急抢救,飞机调头飞向首都华盛顿。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想出了个主意,他说:“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降落后,再换乘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再驾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接飞往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这个紧急到达的计划,仍按常规行事。“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高峰时期,”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15分钟的时间。”“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尽管有特殊的情况,可是因为规定了“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所以他不得不放弃那个紧急到达的计划,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要按时上课,工人要按时上班……这些原则也一直会成为突发事件的障碍。可是,原则就是原则,如果你因为自己的私事,没有请假就离开了自己的岗位,那么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可能办公室就大乱了;作为学生,你不想去上课,如果其他人也跟你一样想,没有人去上课,那么教学的秩序就会大乱。

所以,一定要恪守原则,才能规避可能造成的混乱。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中,在关键的时候一个人是否能够坚持,常常是判断他的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只有那些肯于坚持原则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做事讲究原则,做人也要讲究原则;一个人如果没有原则,所谓见异思迁,经常变来变去,则朋友不愿与你共处,同侪不愿与你共事。尤其居上位的人,如果没有原则,朝令夕改,则百姓无所适从;师长如果没有原则,是非不明,则令学生无所依循;父母如果没有原则,赏罚不分,则令儿女无以学习。因此,我们要怎样坚持原则呢?如何将所坚持的原则发挥到最高的价值呢?有4点意见:

1.不因利害而放弃原则

有一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很讲究原则,不过到了利害当头,他就只顾利益,不顾道义。这种因利害而放弃原则的人,往往无义、无信,别人自然也不会愿意和他交往。

2.不因得失而放弃原则

有的人,成功有所得时,他就讲究原则,失败有所失,他就放弃原则。人,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也不是以得失来讲人格。因此无论得失,一定要坚持原则,这样的人才能受人尊重。

3.不因亲疏而放弃原则

有的人,因为你和我是至亲好友,我就不和你坚持原则,一切都很好说话,都很容易过关。假如你和我的关系疏远,没有交情,我就对你百般刁难,不跟你合作。这种人私心太重,不容易有成就,所以真正成功的人,不因亲疏而改变原则。

4.不因有无而放弃原则

有的人,身在其位时,这个也讲原则,那个也讲原则;一旦卸任,身份改变了,他便放弃原则,不再坚持原则。其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自然的道理,但是人生有许多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不变的,所以不应以有无而改变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做人应该坚持的最大原则。

修身要正,以品德赢长远

中国古代士人特别强调修身。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了宋代,更是有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到了一个基础地位,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后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中华民族的道德史中对人的要求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相比的。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讲求方正,即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品行、德行就是“德”,自古“才”与“德”并重,形容一个人最好的词语就是“德才兼备”。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很难结识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难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令人无法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作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给另一方和孩子带来痛苦和不幸;他们甚至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落入法网……

要走向成功,需要讲求方正,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

瑞士有一家钟表店门庭冷落,不甚景气。一天,店员贴出了一张广告,上面说:“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

广告一经打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打电话询问。店主坦率地说:“诚实是我开店的原则,我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大家的利益。”

出人意料的是,广告打出不久,表店的生意开始好转,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很快销完了库存积压的手表。

正是因为店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很多顾客正是被店主诚实的做人态度所感动的。俗话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做人开始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何事业。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人生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人的要求虽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的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修身本身要求我们做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则得众”,假如刘邦没有宽广的胸怀,也许他将一事无成。相反,项羽的本事很大,万人不敌,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说英雄盖世,但他有一谋士范增却不用,气量小,只能“无颜过江东,自刎于乌江”。还有《西游记》里的那位唐僧,除了会念经外什么征战本领也没有,但他的诚心和宽厚却使三位本领高强的徒儿慑服于他,并完成了去西天取经的大业。

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富兰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无法与人合作,做事经常碰壁。富兰克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为自己制定了13条行为规范,并严格地执行,很快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不因为饮酒而误事。

2.缄默:讲话要利人利己,避免浪费时间的琐碎闲谈。

3.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时间表,办公桌上永远都不零乱。

4.决断:决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须准确无误地履行你所下定的决心,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改变初衷。

5.节约:除非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否则不要乱花钱,不要养成浪费的习惯。

6.勤奋:不要荒废时间,永远做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去做那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永不间断。

7.真诚:不做虚伪欺诈的事情,做事要以诚挚、正义为出发点。如果要发表见解,必须有根有据。

8.正义:不做任何伤害或者忽略别人利益的事。

9.中庸:避免极端的态度,克制对别人的怨恨情绪,尤其要克制冲动。

10.清洁:不能忍受身体、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洁。

11.镇静:遇事不要慌乱,不管是琐碎小事还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

12.贞洁: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或者是为了传宗接代,尽量少行房事。绝不做任何干扰自己或别人安静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损于自己和别人名誉的事情。

13.谦逊:要向耶稣和苏格拉底学习。学习他们抵得住享乐的诱惑,抵得住金钱的勾引,没有非分之想,也不会为别人的行为而动、为别人的言论而动,这样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诱惑和利益使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恶的事情。

荀子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的力气不如牛大,跑起来没有马快,但牛和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够合作是荀子认为的根本原因。说得理论一些:人的社会是由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组合,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创造出许多伟大业绩,只是因为人能以“群”居之,聚集群体的力量造成的。而能够在人群中立足,基础就是用方正去修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别人也就会努力工作,尽心为你效劳。而且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最大的满足。人之生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俗话说:“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凡成就大事者,必有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德是一种觉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修养高度,懂得吃亏是福,懂得童叟无欺,懂得诚信取利的奥妙,你就绝不会为富不仁。用现在的概念说,你要积极从事光彩事业,以义制利,通过高尚的修养,以人人尊敬、人人信赖的仁爱劳动和信义去取得广泛的支持和宏大的业绩,这样的业绩才会江山不倒,基业常青。

开平市励精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杰男的创业之路颇具传奇。他23岁到香港成为一名服装学徒工,40出头就在香港服装界被尊称为“爷”。周杰男的创业之路印证了这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1940年,周杰男出生于开平市百合镇的一个华侨家庭,他的祖父辈在香港谋生。1963年,23岁的周杰男前往香港,进入一家毛织厂当学徒工。他天生聪颖,而且虚心学习,别人一个月才掌握的技术,他仅用10多天就能学会,连老板都对他刮目相看,悉心将织毛衣的技术传授给他。很快的,周杰男学会了编织毛衣的一系列技术。

同年年底,周杰男征得老板的同意,用平时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500元港币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织衣机,在家里替老板加工毛衣;当他又积攒到500元港币时,买了第二台织衣机……5年里,周杰男拥有了30多台织衣机,并搬到一个大场地,有了自己的工厂。1975年,他通过借贷和分期付款的方式,从西德购进了10台先进的电脑织衣机,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此后,周杰男又通过合作和独资等方式,创办了多间大型公司,在加拿大、意大利等地拓展海外业务,并形成多元化发展,将自己的事业导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凭着智慧、勤奋和进取心,周杰男的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他也由一个初出道的毛织学徒,成长为大企业的负责人。

当谈到自己的处世哲学时,周杰男这样回答:勤恳、忠诚、与人为善。他在生意场上的诚信使他赢得了客人的绝对信任,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生意。

1983年,美国某大百货公司向周杰男的公司订购了一批价值六七十万美元的毛纺品。产品生产出来后,美国客商经验收非常满意,然而周杰男却检验出那批货还有细微的质量问题,立即停止发货。这一举动令客商非常惊讶,因为他们等着货品出售。周杰男主动向他保证,一个月内重新做出一批品质优良的货,不耽误发货时间。最后,周杰男在他承诺的时限内重新赶制了一批质量过硬的毛纺品,该客商非常满意。从此,该客商每年都跟周杰男做一亿港元以上的生意,直到他退休,两人仍以好朋友的身份每年见面。这件事令周杰男在香港商界的威望大增,尽管当时他才40出头,但行内人士都尊称他为“爷”,因为他忠诚守信,光明磊落,说话算话。

德是一种境界,德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提纯思维、吸引财源的动力,德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所以,大胜靠德,业绩是与德行的修养成正比。我们要想取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必须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扎实。

以方立世,坚守品格

在美国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美国加州的“数码影像有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技术工程师,有一个叫史密斯的年轻人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史密斯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史密斯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史密斯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人一把抓住史密斯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我女儿了。”“对不起,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史密斯一脸迷惑地问道。“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史密斯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自己错当成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儿!”“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史密斯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史密斯:“难道我认错人了?”

史密斯安慰老人:“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你女儿的恩人的!”

后来,史密斯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史密斯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史密斯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司机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女儿!”“噢?”史密斯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史密斯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经理,一年为公司赢得了3500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史密斯继承了总裁位置,成为美国的财富巨人,家喻户晓。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

世间变幻莫测,唯有品格可立一生!

这就是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或希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生命的精彩。

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人品,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人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当代著名投资家索罗斯极为重视人品的高下,认为一个人仅仅才华出众是不够的,还要有上等的人品。他喜欢诚实的人,对那些做事自私、不够诚实的人,尽管他们十分聪明,也会请他们走人。正如他的朋友沙卡洛夫说:“他是我所见过的最诚实的人,他根本不能忍受说谎。”这是对索罗斯的客观评价。他始终认为,许多投机商,包括一些很成功的投机商,并没有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他们只是在投机,一味地投机。

索罗斯说:“对那些才气纵横的赚钱高手,如果我不信任他们,觉得这些人的人品不可靠,我就绝不希望他们当我的合伙人。”一次,垃圾债券大王麦克·米尔被起诉后,垃圾债券业务出现真空,索罗斯很想进入这一黄金领域。为此他约谈了好多位曾在米尔手下做过事的人,想请他们做合伙人。但是,索罗斯发现这些人有某种忽视道德的态度,最后放弃了这些人。他觉得他的团队有这些人参与他会很不舒服,尽管他们积极进取又聪明能干,也很有投资天分。

索罗斯的团队里曾经有一个人私自在一处债券上投资了100万美元,结果投资虽然赢了利,但索罗斯认为,这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索罗斯后来解雇了这个人品欠佳的合伙人。他认为,投资作风完全不同的人在他的团队里都可发挥用场,但人品一定要可靠。

索罗斯之所以如此看重合伙人的人品,是因为他认为,金融投资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不道德的人不愿意承担风险。这样的人不适宜从事负责、进取、高风险的投资事业。他说:“冒险是很辛苦的事,不是你自己愿意承担风险,就是你设法把风险转嫁到别人身上。任何从事冒险业务却不能面对后果的人,都不是好手。”

品行不佳,不仅害人,也会使人在世界上丧失很多机会。管理学上有一种“中庸”理论,意思是任何一个想要稳步发展的企业,都要划分出三个档次,首先是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才中,最后才是德才中等,唯一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极其危险。正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能征善战,英雄无敌,但品格低下,先认丁原做义父然后杀丁原,后认董卓做义父然后杀董卓,最后被曹操抓起来,再也不敢用他,只得把他杀掉。

人生道路,不管你是用人还是为人做事,都要牢记“唯有品格可立”这句箴言,这有助于你走上成功之道。

第二章 圆之法

古语有云:“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多执拗之人。”因为有圆,人们才懂得灵活,会变通;因为有圆,人们才懂得低调,善自保;因为有圆,人们才懂得通融,善交际……圆融之人总是最受欢迎的,他们做事会有人帮忙,他们会绕开障碍,顺利到达成功的终点。

圆为豁达,与人为善

做人圆融,首先要学会豁达,与人为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一些宽容和忍让,少一些苛责。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历史上,会做事的人多是圆融豁达的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眼光高远,胸襟博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己忍让,宽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那样心胸狭窄,总是产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能与人合作呢?

在这方面,被人们称为“三国时代风云人物”、“乱世英雄”的曹操堪称典范。曹操不仅能够与身边的人很好合作,甚至还能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

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与张绣的合作也使后人们钦佩他的宽宏大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绣是曹操的死敌,两个人有着深仇大恨。曹操的儿子和侄子都死于张绣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战前,为了打败袁绍,曹操考虑到张绣独特的指挥才能,主动放弃过去的恩恩怨怨,与张绣联合,并封张绣为扬威大将军。他对张绣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张绣后来在官渡之战和讨伐袁谭的战役中,十分卖力。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清理战利品的时候,发现了大批书信,都是曹营中的人写给袁绍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绍。曹操的亲信们建议曹操把这些当初对他不忠心的人抓来统统杀掉。可曹操却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众人呢?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经暗通袁绍的人被曹操的宽宏大量感动了,对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识之士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来投靠曹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错误。《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首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别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齐国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和贤达而闻名。他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投其门下。他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

有一次,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妾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一年之后,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的妾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王和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并受到了重用。

后来齐卫两国因故断交了,卫君很想联合各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的妾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违背了您先王的盟约。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劝说和威胁下,最终放弃了进攻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真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啊。”

待人接物,不能对人过于苛求,对别人过于苟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懂事较少、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宽容的人,乃是最善于谅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圆是灵活,懂得变通

圆融,就是自由、灵活,它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也就是变通。圆融变通,顾名思义,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我们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应万变,这是我们需要确立的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

有一本《一变就通》的书,讲述了“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的道理。书中指出:“什么不可阻挡?变通不可阻挡!什么是无敌的?变通是无敌的!你知道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是什么吗?有人说是变色龙,也有人说是天上的云,还有人说是女人的心。其实都不是。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应该是水。水是什么?诗人说,水是音乐,泉水叮咚,沁人心脾;科学家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农民说,水是庄稼不可缺少的东西;防汛指挥部的人说,水是洪水猛兽;军事家说,水是百万雄兵,可以淹七军。然而,我却说:‘水是变通。’”我们如果能像水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该聪明时聪明,该模糊时模糊,该行动时行动,该停止时停止,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国时的曹操堪称是一个懂得“变通”的典型代表,他“割发代首”的故事被认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曹操在出征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一日,曹操正骑马前行,一只斑鸠突然从麦田之中飞了出来,曹操的马受惊蹿入了麦田,踏坏一大片正在生长的麦子。

曹操立即叫来了行军主簿,要求对自己按照军法从严处置,主簿显得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已经下达了禁令,然而自己却违反了,如果不作处罚的话,又怎么能够服众呢?”他立即抽出随身所佩之剑作势要自刎,左右随从急忙解救。这时,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过了一会儿,还是拿起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随后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便更加敬畏自己的统帅,再也没有出现过不遵守命令的现象。曹操在自己坐骑践踏麦田的时候,想到了“割发代首”的“变通妙计”,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达到了“杀鸡给猴看”的目的。

在人际交往中,同样要懂得变通。跟君子相处平平淡淡,跟小人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跟坏人相处应该见机行事,想得越周到越好。

做人固然需要正直,但是如果不知变通,就有可能碰钉子,甚至会遭不测。人的工作环境,有时候是无法选择的,在危险或尴尬的环境中工作,头脑一定要灵活,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将要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随机应变,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屈求伸。

圆是韬晦,保全自己

圆融为人的目的是保全自己,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与韬光养晦不谋而合。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之意,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晦,是黑暗、隐晦之意,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圆融策略。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时,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使用韬晦之计而显示人生的圆融智慧的突出例证,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表现。那时刘备在吕布与曹操两大势力争夺中无法保持中立,只好依附曹操,共同消灭吕布。

曹操在许田围猎时故意表露出自己的篡位意图,以试探臣下。当时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只有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倒是刘备“摇手送目”,拦住关羽,还恭维曹操说:“丞相神射,世所罕及!”当董承、王子服等人凭汉献帝血写密诏结盟讨伐曹操时,把刘备也拉入这个政治集团之内。刘备签名入盟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到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必有所图。于是派人将刘备请往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戏剧。

当时,曹操几乎明知故问,甚至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匙箸也掉在地上。为避免曹操进一步怀疑自己,只好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根本不是什么“英雄”,于是将戒备的疑心放下。这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发,“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基础。

刘备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有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实在在的“为”。可见,韬晦之计就是在自己尚无足够的能力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是弱者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手段。

弱者善用韬晦策略,同样,强者也对它极其钟爱。如果说处于弱势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者示弱的必要,强势者又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一般来说,强势者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人关注的程度就必然高,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对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进行指挥、领导、周旋、应对,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要学会避开众人的注目,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的力量,这样,当再一次投入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强势者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策略,只不过强势者和弱势者运作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韬晦之计,铸就了无数的成功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韬晦之计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韬晦之计又有极强的进取性,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退却忍让,却更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韬晦之计又因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而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以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韬晦之计是精明人假装糊涂的一种策略,而装糊涂也是领导的方法之一。

在一次宴会上,楚庄王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给群臣和武士们敬酒。傍晚时分,一阵狂风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谁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带子扯断,然后来到楚庄王的身边,向他哭诉了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被扯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

楚庄王安慰了美人几句,便向大家高声说:“今天喝酒定要尽兴,谁的冠缨不断,就是没喝足酒。”群臣众将为讨好楚庄王,纷纷扯断冠缨,喝得烂醉如泥。等点灯时,大家的冠缨都断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调戏她的那个人,也无从下手了。

三年后,楚国与晋国开战,楚军有一位勇士一马当先,总是冲在前头。楚庄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勇士回答说:“末将该死,三年前我在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还为我掩盖过失,我只有奋勇杀敌才能报答大王。”

在这事件中,楚庄王听说有人调戏美人,而且他系帽子的带子已被扯断,是可以查出谁犯了错的。但楚庄王在这件事上采取“糊涂”的态度,故意让大家扯断冠缨,给犯错的人留下了一条后路。楚庄王的宽容大度得到了应有的报偿。他的这种“糊涂”其实是一种富有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