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体健身(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22:42:48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强体健身(下)

强体健身(下)试读:

前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6月毛泽东锻炼身体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当中,之所以能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固然具有很多因素,包括他的革命胸怀、胆略、学识、才能和健康的身体条件等等。其中,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毛泽东一生革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就以勤奋好学、顽强锻炼身体而著称。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以便将来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因此,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喜欢与小伙伴成群结队地上山放牛,同时兼有割草、拾柴和拣野果的任务。他们组织起来,分工合作,腾出时间来玩“打叉”、“摘野果”的游戏。打叉时,用三根柴棍搭个架当靶,拿另一根棒站在远处朝靶掷,中靶次数多者为胜。摘野果就是跳着摸高,即把采来的山楂、野栗子之类,吊到高矮不同的树枝上,轮流跳起触摸,跳得高,摸得准为胜。这些带有体育活动性质的游戏和劳动,使他的身体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锻炼。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喜欢在门前的池塘里游泳。开始,他只能在塘边划来划去,通过勤学苦练,进步很快,终于能从塘的一边到另一边游好几个来回。对此,他后来风趣地回忆说:“我从小喜欢玩水,家门口有口塘,就在这个塘里玩水,有一次差一点出了危险,阎王老子向我招手,我就是不去,结果我就学会了。”这里就是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足迹遍及江、河、湖、海的开端。

1913年,毛泽东就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学校,他关心国家大事,不懈地追求真理,是倾向革命的学生领导者之一。在求学期间,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而且开始把锻炼身体与宏大抱负联系在一起了,对体育活动和锻炼身体有了更高的认识。在这里,他给自己起了别名,叫子任,意思是男子应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此后,他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更加严格了。他进行的体育活动项目很多,主要有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旅行以及体操和拳术等。毛泽东认为:“冷水浴好处多,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练习猛烈与不畏。”秋冬雨雪纷飞,寒风袭人时,他仍能赤着上身,在校后坡道上跑步擦身,边跑边擦,实行“雪浴”、“雨浴”和“风浴”。

在学校的浴室旁边,有一眼清凉的水井,毛泽东常来这里进行冷水浴。每当清晨,东方刚出现鱼肚白,同学们还在酣睡的时候,他就起床,带着罗布浴巾,来到水井旁,用吊桶打上井水,一桶一桶往身上淋,然后用浴巾洗擦全身,擦后又淋,淋了再擦,反复一二十分钟,直到全身发热发红为止。然后再作一些简单的运动。

毛泽东很赞赏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老年还能漫游天下,赞赏颜习斋文而兼武,能远游千里之外的塞北。1916年暑假,毛泽东约了几个同学,从长沙出发,走过宁乡、安化、益阳、沅江各县,进行游学式长途步行,历时33天,行程900多里。第二年暑假,他又和蔡和森一起,围绕洞庭湖的东岸和南岸,走过益阳、沅江、汉寿、浏阳、岳阳等县,沿途还访问了农村、学校、游览了名胜古迹。

此外,毛泽东还进行负重跑步,跑步时,用砂袋绑在腿上、背在背上或挂在胸前,用以锻炼步行能力和耐劳精神。

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锻炼,又习惯于把自己的各种活动与磨砺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一大特点。他在锻炼时,并没有专门的体育馆或体育场,也没有多少专门的锻炼器械,主要是善于发现和善于利用自然条件,这锻炼身体的途径和方法是很值得学习的。

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学校前面的湘江,江宽水深,是游泳的好场所。毛泽东经常邀集同学,到湘江中的桔子洲头附近一带游泳。由于他从小就喜爱游泳,所以技术好、胆量大、耐力也好。他不但能横渡湘江,还能从猴子石游到相距近10华里的牌楼口去。他长期坚持游泳,不仅增强了体质,也增强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他能在别人穿棉衣的天气,在江中游泳。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不顾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毅然去江中游泳。毛泽东后来写下的词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当时毛泽东在湘江游泳的动人场面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坚韧不拔,顽强锻炼,所以,即使到了70岁以上的高龄,还能“万里长江横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豪情不减当年。

毛泽东丰富的体育实践,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为中国体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6年暑假,毛泽东到板仓杨寓,拜望杨昌济老师,得知柳伍亭(柳直荀烈士之父)是个体育运动的热心人,便毅然步行40余里,登门求教。后来,又与历史教员黎棉熙先生通信,探讨体育的作用。1917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文《体育之研究》,刊登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毛泽东在这篇论文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初步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就体育的意义、作用、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表明了写此文的目的是唤起民众,重视尚武的风气,改善国民体质。

他认为人体只能“以动养生”,“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说明了“生命就在于运动”的道理。

在处理德、智、体三育方面的关系时,毛泽东主张“三育并重”,不可偏废。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应克服忽视体育的现象。为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他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说得非常深刻透彻,为正确处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周恩来爱整洁

周总理在工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上,他非常俭朴,而且非常爱整洁,讲究仪表美,就连外国人也评论说:“他是最讲究仪表整洁的人。”可见,周总理爱整洁,早已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整洁是周总理一生的嗜好,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繁忙的建设时期,或是在出访的日子里,他都始终保持衣冠整洁。

党中央住在西柏坡时,周总理经常穿一双黑布鞋。鞋子虽然穿旧了,但总是洗得干干净净。鞋口磨破了,缝上再穿。这双鞋,至今还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他的一双皮鞋鞋底磨穿了三次,还是缝起来再穿。一件白色蓝格的睡衣穿了十几年,从西柏坡一直带到紫禁城。

周总理经常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内衬白色衬衣显得格外整洁。可谁能想到,一个国务院的总理,一件衬衣要穿许多年。领子和袖口磨破了,缝洗后继续穿,不知补了多少次。他身边的服务员看总理穿着这样多次缝补过的衣服,经常对总理说换件新衬衣,总理总是不同意,并说:“坏的地方补补可以再穿嘛!”

一次,工作人员见周总理用的毛巾中间坏了几个洞,就悄悄地换了条新的,第二天,总理洗脸时,见旧毛巾没有了,就像孩子似的吵着:“我的旧毛巾呢?不拿出来我就不擦脸。”没办法,工作人员只好将那条用过多年的旧毛巾拿了出来。总理对工作人员说:将中间坏洞的地方剪开挪到两头,缝好不是可以再用嘛?工作人员知道很难说服总理,只好按总理的意图去做了。

周总理不仅是讲究卫生的典范,而且在仪表方面也是很讲究的,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衣着整洁、端庄,这一良好习惯早在他青年时代就已形成了。无论天气多么炎热,甚至盛夏季节在南方出访、视察,也很少敞着怀,中山装上的风纪扣总是扣得严严实实。每逢会见外宾,就换上唯一的一套新中山装。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总是工工整整地佩戴在胸前,一直到与世长辞。

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事事不仅率先为人民做出了榜样,而且还很重视市容的卫生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在他任总理期间,多次强调指出:要消除空气污染,把北京建设成为清洁、文明、现代化的城市。他时刻把城市卫生和人民的健康问题挂在心上。有一次他有病住进医院,手术后刚刚苏醒过来,就让人打电话,询问云南煤矿工人的肺病情况。他深入工人中间,问家里有自来水没有?单位有澡堂没有?能不能经常洗澡?等等。朱德重视体育的故事

朱德委员长为革命重视体育的故事,是中外闻名的。他打了三四十年的仗,没掉过一次队,没坐过一次担架,没生过一次病……

他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好呢?这要从头说起。

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寨一个佃农家庭里。小时候,天气稍一暖和,他便光着脚丫四处跑,春秋放风筝,冬天就爬他家西边的“卧狗山”。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村子附近的树下打秋千、玩翘翘板、到河旁拣鹅卵石、划小船、冲竹筏、钓鱼等。稍大点后,就下地干活。后来,他过继给伯父,开始上学。读书读累了,就到附近散步或到菜园子里帮人家干活,他总是闲不住,一有时间就做各种体育活动,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从小养成了爱劳动和爱好体育活动的好习惯,这对他的身体无疑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就这样,他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好体格。但他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是受了这样两件事的教育。

第一件事:有一次,他到仪陇县城南盐井去参观,那里的几千名盐工全都贫病交加。在贫困中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了,可他们现在许多人又都患了疟疾、黄疸病、肺病,全身泛黄,体质虚弱,骨瘦如柴。特别使他感到难受的,是他看到了一个幼年曾和他一起玩过的伙伴儿,如今在这儿已被肺病折磨得不成样子,他看到这种情景后,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第二件事:接二连三的死亡。他早期的老师、革命领导人和朋友蔡锷,由于身体患上了疾病,仅仅34岁便离开了人世。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个革命领导人黄兴,也是年轻轻地就身染肺病逝世了。接着,是他少年时代的学友吴绍伯、年轻的妻子和战友先后病故……

这些人,个个年轻有为,正当他们为革命作贡献的黄金年龄,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朱德看到和想到这些,他在悲痛之中不得不考虑一个严肃的问题:帝国主义为什么老是欺侮我们?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体质不行,他想,要想革命,要想救国,光有决心还不行,还必须有一个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

后来,朱德考取了高等师范学校。学校设有多种专业,允许学生自己选学。朱德一不选工,二不选文,偏偏选学了体育专修科。他认为,体育可以增进人民的体质,可以使民族强盛,以增强抵御外寇侵略的能力。

1907年,朱德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毕业后回到家乡,他和同学秦昆等人创办了新式学校,朱德亲自担任体育课教学。但当时的封建教育根本不搞体育教学,许多人认为搞体育活动是件不体面的事情,一些保守派攻击朱德上体育课是一门猥亵的课程,骂他们是“假洋鬼子”,说“体育课是叫孩子们脱光衣服,让他们出丑”。朱德认为,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强健的体魄,讲习体育是件新事物,应该用事实回击保守派的攻击。于是他邀请学生家长观看体育课,向他们讲述上体育课的好处,让家长们了解上体育课的意义,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许。从此,朱德讲授体育的劲头就更足了,学生也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70多人。

朱德不但认真教体育课,还教学生们学武术、拳、棒等。学生们上了体育课以后,强了身体,学到了简单对打的本领,尝到了甜头,上体育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朱德上的体育课。

朱德不仅重视体育教学,广泛向人们宣传开展体育运动的好处,而且他本人也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他从体育可以强健体魄、免遭国破家亡和振兴国威的高度来认识体育。以后,朱德到了云南讲武堂,每天至少进行两个多小时的体育锻炼。在长征途中,他也不忘锻炼身体。在他的发起下,红军在甘孜炉霍休整时,还修建了简易运动场,举行过运动会。在延安时,朱德还担任了延安新体育学会的名誉会长,经常和延安军民、抗大师生们一起打球、爬山。也是红军时期的一天,朱老总来到球场和大家一起打球,他发现球场上有的队员十分拘束,便慈祥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都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球队争相抢球呢?这好比我们演习一样,假设一边是红军,一边是白军,不争抢就赢不了。你们让我一个一个地把球装进去,那你们太吃亏了。打仗、工作我是司令,打球时,裁判才是球场司令,我只是一个球员。我得球后,你们不争抢,也显不出我的本领,提高不了技术。你们说是不是呀?”大家回答:“是!”于是,朱老总和大家满场跑开了。球赛结束后,朱老总还和大家一一握手,说:“谢谢你们”。1942年9月1日,他还倡导和发起了在延安举行的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并亲自担任会长,亲自致开幕词,亲自发奖,亲自写社论。

朱德委员长重视体育,坚持体育锻炼,直到80多岁仍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地为人民工作,终年90岁。刘少奇的强身之道

刘少奇在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强壮身体最好的办法还是锻炼”。那么,刘少奇是怎样进行锻炼身体的呢?

刘少奇的体育活动项目很多,例如,游泳、登山、太极拳、散步等等。

刘少奇在1954年(56岁)开始学习游泳。从东北的镜泊湖(在黑龙江省牡丹江上游宁安县境内)到海南岛的海滨,从北戴河到长江,在工作之余,只要有机会,他就抓紧时间去游泳。刘少奇喜欢自由泳和仰泳,也能蛙泳。一次能游半小时到一小时。有一次到北戴河,他看离开会还有一段时间,刚一落脚,就抓紧到海里游泳去了。当时水温很低,又是阴天,他不顾水凉,一气游了很长距离,上岸时嘴唇都发紫了。大家担心他会受凉。他说,不会的,在凉水里游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习惯了就不会着凉了。

夏天在北戴河开会期间,他还经常动员并指导周围人员游泳。有一次,少奇同志动员身边护士小陈下海游泳,小陈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为难地说:“我不会呀!怎么办?”少奇同志说:“不会可以学嘛!人的比重比海水轻,沉不了,你不要怕。”说着就教他两脚怎么蹬水,两手怎么划水,怎么憋气。在他的动员和鼓励下,小陈慢慢漂在水面上。少奇同志很高兴地说:“这就很好嘛,大有进步!学游泳,第一要不怕,第二要学会呼吸,呼吸掌握了,就能在水上休息,就能游得远。”

在刘少奇游泳的记载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同毛泽东一起畅游十三陵水库的那一次。

那是1964年6月16日下午3点多钟,两辆黑色轿车,沿着大坝西面的半山公路,一前一后,直驶到水库的西南岸边,从车上步下两位身材魁悟的人来,正在水库游泳的北京体育学院的师生们一眼就认出,走出车来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师生们忘却自己是置身水中,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家争先恐后,象一群矫健的海燕,掠过水面,朝岸边游来,闪耀着阳光的水面上,溅起了一片欢乐的浪花。

毛泽东和刘少奇站在岸边,亲切地向大家招手致意。接着向水库中心游去,毛泽东和刘少奇一面向前游去,一面同身边的师生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刘少奇问身边青年:“你们是体育学院的吗?”王光美同志向刘少奇同志介绍说:“是的,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同学,都是游泳专家。”少奇同志笑着说:“我今年第一次下水,第一次来十三陵水库,你们经常游泳吧?”同学们回答说:“我们学校有个游泳馆”。少奇同志说:“游泳馆是暖房,要到长江去,白洋淀去。”青年们齐声回答:“我们一定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

说着,游着,不觉来到水库中心的小岛。少奇同志、罗瑞卿同志、杨勇同志等,一起登上了小岛。过了一会,少奇同志走下小岛的平台,一只游艇靠了过来,打算接他回岸,少奇同志摆手不要。

从小岛向回游时,骤然起了风浪,毛泽东和刘少奇同志却从容不迫,泰然自若,顶着风浪,仰泳前进,在顶风逆浪中依然和身边青年们谈笑风生。

刘少奇回到岸上已经5点多钟了,山风吹来,浪花欢跳。他依然神彩奕奕,毫无倦意。

刘少奇同志除了酷爱游泳外,还喜欢登山,一有机会就去登山,60岁后,登山也不要别人搀扶。兴安岭、玉泉山、庐山等很多山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刘少奇在近60岁时还认真地学习简易的太极拳。开始学习时,他认真地体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用心地琢磨,每晚都要练习一会儿。他打得很自如,通过实践,他体会到太极拳对增强体质有显著效果,对年老体弱者更为适合,建议老年人多打太极拳。

散步也是刘少奇同志锻炼身体的主要项目,每天睡前半小时的散步,已成为他几十年的习惯。先是慢速,后是快走,最后再慢下来。

刘少奇在中南海办公的时候,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即使到了深夜,也要出去散步。如果遇上下雨、下雪、刮大风时,他就在廊檐下或室内坚持散步。有时出差到外地去,在火车停站或轮船靠码头时,他也要抓紧时间下去走一走。为了保证刘少奇同志的健康,大夫曾建议他吃一些补品,他风趣地说:“对我来说,散步就是补药,我看强壮身体最好的办法还是锻炼。”邓小平——全方位的体育爱好者

体育,这个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风靡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数十亿民众,而且在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的领导层中也不乏“钟情者”。里根嗜好骑马驰骋,卡特喜欢越野长跑,霍克长于网前挥拍……在中国领导人中,邓小平同志对体育的爱好则是“全方位的”:足球、棋类、登山、桥牌、游泳……无所不爱。踢足球

足球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每场足球比赛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有谁知道,一颗伟大的心脏也为它所激荡。踢足球、观看足球,是邓小平的第一爱好。

早在少年时期,足球场上就已经闪动着邓小于同志的身影,后来,为了探求革命真理,他到法国勤工俭学。那里,引人沉醉的美好事物不胜枚举,埃菲尔铁塔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倩影,凡尔赛宫的辉煌……但是,在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学习之余,最吸引他的还是体育运动中的足球。有一次,为了看一场奥运会足球赛,他苦于没钱,把一件外衣脱下来送进当铺,取出钱来买票看球。

50年代,邓小平是足球场上的常客,以后,他仍是足球赛电视转播的忠实观众。有一年,正逢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不巧,他因腿骨骨折住进医院。在床上吊着腿,他看完了整场比赛的电视实况转播,这种对足球的迷恋,一直延续至今。就是这样,中国足球运动从没有离开过他的视线。

为了振兴中国足球,邓小平同志尽了很大的力量,办到了一切可能办到的事情,近年来,他更大声疾呼,足球运动应“从娃娃抓起”。在他的号召下,少年足球事业一振兴旺发达的景象,千万个小选手已活跃在绿茵场上,中国足球事业已显现出了迷人的曙光。下  棋

说起邓小平下棋的事,还要从这样一段传说说起,淮海战役硝烟散尽,黄维、吴绍周、王元直等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正当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张际春等同志去看望他们。他们进屋时,吴绍周正在和人下棋,为了使他们不感到过份拘谨,陈毅同志提出要和他们对奕。于是,在战场上已经决出胜负的将军们,又在棋盘上“厮杀起来”。

黄维靠吴绍周的帮助,寸步不让,陈毅有邓小平作“高参”,寸土必争。你来我往,下不一会儿,邓小平同志点了一个高招,黄维笑着,推棋认输:“在下不光在战场上是你们手下败将,棋盘上也不是你们的对手,甘拜下风。”

如果说“邓政委一招服黄维”已是旧话,那么,邓小平对围棋运动的关心,则是记忆犹新的事情了。

为了使围棋事业不被“四人帮”摧残,为了使国手陈祖德不被挨整,邓小平同志尤如一座阻断逆流的中流砥柱,倾注了一位老革命家对运动员亲切关怀的真情实感。散步与登山

1959年后,邓小平因为腿部曾经骨折过,医生劝他每天散步,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开始每天散步以恢复脚力,安步当车,脚下生风。从此,邓小平逐渐养成了散步的习惯,而且很快就不以此为满足,他常去登景山、攀北海的琼岛、登香山。就这样,他又逐渐养成了登山的习惯。

1979年7月12日,邓小平又向海拔1800米的黄山进发。60里山路,行行复行行,邓小平同志竟把随行的年轻人甩在后面,尤其有趣的是,他这样一位年迈的老者还不时回过头去一再嘱咐这些年轻人要当心,就这样,他们走过了慈关阁、半山寺、日屏峰,最后踏上百步云梯,直上光明顶。3天过去了,邓小平同志凭着强健的体魄,踏遍了山路崎岖的黄山,既饱览了山川风景,又考验了自己的体力。打桥牌

打桥牌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智力运动,而邓小平却把它作为一种休息的有效手段,他曾说过:“唯独在打桥牌时,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

打桥牌是邓小平同志50年代在四川学会的,后来就一直是他的一大业余爱好。晚年,他的桥牌技艺更炉火纯青。

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统帅精兵决胜疆场的杰出业绩,只有老将军们有幸亲睹。可是,邓小平同志桥牌桌前显露的运筹帷幄的非凡风度都为大家所熟知。他习惯用精确的叫牌法,打牌时思路敏捷,出牌果断,攻守自如,出奇制胜。他凭借几十年打桥牌的深厚功底,常常以神机妙算来掌握桥牌桌上的主动权,迫使对手败下阵来。尤其是由于他的大力提倡,桥牌已经风靡了神州大地,无怪乎邓小平同志被国际桥牌报协提名为1981年桥牌名人。游  泳

邓小平同志非常喜爱游泳,尤其喜爱到大海中游泳,水阔天舒,波涛起伏,方显出击水者的云水襟怀和刚毅本色。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83年夏天,年近80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大连棒槌岛,他是在到东北和华北一些地区之后来到黄海之滨的,他在长途跋涉之后仍然保持着浓烈的游兴。

棒槌岛的7天,除了一天因海上漂浮油污而没有下海外,小平同志每天上午都投入大海,与风浪为伍,极目楚天,心旷神怡。

和往常一样,邓小平每天早晨起先是散步,到9时许,小平开始下海游泳,一下海,他便从容地向海中游去。他头部露出水面,侧游着。有时,一个浪花接着一个浪花,借助风势,向他扑来。在他身旁看护的游泳好手们劝小平同志上岸,小平同志没顺从这好意的劝告,继续搏浪前进。

已经入海游泳90多分钟了。大海拂弄着他的身躯,海浪吹打着他的肌肤。他没有疲倦。人们很难相信,他已近80岁了。

棒槌岛的黄海击浪结束了,小平同志回到北京,继续思考着中国的大政方针。他的体力、精力、脑力,在出外休假、遨游大海之后,更加充沛了。心系神州体坛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担任过体育部门的领导职务,但他始终关心、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早在建国初期,他就在发现体育人才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以后,他还经常鼓励和关怀体育工作者。运动员们记得,是邓小平同志常常在百忙之中抽空观看他们的比赛,鼓励他们为发展体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全国人民记得,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之后,和我国体育界人士欢聚一堂,鼓励运动员努力创造优异的成绩。

我们都应记住,中国体育运动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这里面也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超级体育迷邓小平的心血。恽代英的体育生活

恽代英(1895—1931年),江苏武进县人。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早期著名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恽代英1918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五四”运动后,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等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曾任中华大学附属中学主任、安徽宣城第四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四川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员。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主编《中国青年》,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1926年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1927年春主持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第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7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1930年在上海任沪东行动委员会书记,5月6日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狱中遭杀害。

恽代英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家,并且他自身的体育生活也丰富多采。

恽代英在他的许多教育论文中都阐明了学校体育之重要。他认为,“学校之不可不重体育”。因为“活动为教育上最要之条件,而身体之活动尤要。”他经常说:“吾意普通中学之教育者,每以国文、英文、算术为主科,而手工图画、体操为随意科目,实为违背教育原理。”“学校应以博物、理化、手工、音乐、体操、图画为主科,因此可以促起学生之活动。”所以他呼吁人们,要切实重视学校体育,将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以有更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业。

恽代英早在中华大学读书时就是一个体育积极分子,他爱好体育决不是仅凭兴趣,而是建立在对体育活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每项体育活动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健身或养生目的,他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恽代英喜爱的体育项目很多,如乒乓球、网球、足球、体操、八段锦、拳术、冷水浴等。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例如在养生方面,他对衣、食、住的理论是“皆从卫生方面着眼”。具体从衣服上讲,他认为“宜取轻、薄、短、紧为标准。”从食物上讲,“取有味而略偏素。”从居住上讲,“宜有大庭院及透空气日光房间,须有闲步、呼吸、运动及种花之地。”他对居室条件特别有研究,认为“居室必避西晒之日光及冬季之风雪,故不可朝西朝北。”那么,住房应选择什么样的呢?他说:“理想之居室,以浅而宽能于清晨受日光为佳。盖如此,室中光明一如庭院便于做事,利一。日光晒入室中,无形中消灭微生物不少,利二。自养还有早起之习,利三。可行日光浴法,利四。床上受日光,被褥易免菌害,利五。”恽代英所说的“理想之居室”虽然在当时乃至目前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教育家能对居室有如此全面的认识,说明他是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了养生之道。

在养生方面,恽代英还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如“早起饮开水二杯,为拳一次。”“睡前行五分钟体操。体操务求不间断,凡作工五十分者,休息十分钟。”为了增强身体对外部条件和疾病的抵抗能力,恽代英主张应当经常进行冷水浴。他说:“冷水浴为健身也”。除此之外,还要多到户外去活动,不能将活动限于庭院之内。恽代英喜欢登山、远足、旅游等。

在体育实践当中,恽代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时因工作太忙,没能按照作息时间或计划进行体育活动,他总是及时进行反省,在每天当中,他不进行某些体育锻炼活动,内心里就好像一天的工作没有做完似的。恽代英的工作很忙,白天在外忙忙碌碌,很少有锻炼的时间,所以很多锻炼项目需要在家里进行,利用早晚空闲时挤时间锻炼,这样就迫使他在家庭中设置些体育锻炼的设备。1917年,他曾用640文钱钉制一付乒乓球台,其妻沈葆秀又剪一块珍珠纱,制成乒乓球网。他从此几乎每天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兄弟或朋友们一起在家打乒乓球。

此外,恽代英还想继续“准备一些细微运动器具”,以为家庭之建设。至于将来经济条件好了,他更是作了如下打算,居家必须数丈草地“。他设想,”家中能有草场最有益“,”一便散步,二便呼吸,三便休息,四便运动。他常说:“吾每拟将来家中设网球场”,因为“网球一事颇为活动,然无危险。每日练习一小时,必有大益。”如果又有便当得弹簧、铁哑铃练习之则更好。可见他是很重视家庭体育建设的。他认为,家庭建设应予改良,增加体育生活的内容。

恽代英的体育锻炼是比较全面的,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深刻的,实践是丰富的,理论也是比较系统的。从野外到庭院甚至室内,从学校到校外,从小球(乒乓球)到大球(足球),以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而且有理论、有实践,令后人佩服不已。贺龙练木马

贺龙锻炼身体的故事很多,这里只讲贺龙练木马的一个精彩片断。

贺龙在延安时,除了日理繁忙的军政要事之外,还经常坚持体育锻炼。

1943年冬,延安联防军根据毛主席、周副主席的指示,留守部队要进行一次冬季练兵。为了掀起冬季练兵的高潮,提高领导干部的军事素质,联防军举办了一次军事集训学习班。留守兵团全体团一级的军事干部都参加了集训班学习。在集训的日子里,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工作尽管很忙,但他每天都要到团干部们住宿的窑洞一带转转。窑洞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操场,操扬上新安了副木马。这是贺龙司令员在办集训队之前,专门叫联防军司令部参谋处安的。贺龙每天清晨,总要到木马那里,进行一阵子跳跃木马练习,每次他都是跳得大汗淋淋。从他练跳木马那种认真、刻苦的劲头看,不知道他就是贺龙的人,还真看不出他有一点司令员的架子。

起初,人们并没有注意这件事,虽然人们都知道贺龙司令员常常起早锻炼身体,还都以为他只不过早晨出去走一走,简单活动一下身体而已,谁也不知道司令员一直在坚持做跳木马这项锻炼。

有一天清晨,天还不太亮,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卜万科等几个人起床后准备出去练习投手榴弹。刚走到小操场旁,听到有人在操场里边说话。因为当时天刚蒙蒙亮,还辨不清人的模样。后来,那个正在练跳木马的人,在翻木马时,被绊了一下,“扑”地一声跌倒在地上。旁边保护的人惊慌地呼叫道:“司令员,怎么样?伤着没有?”张团长他们一听叫“司令员”,这才知道跳木马这个人就是贺龙同志。他们忙丢下手榴弹,奔向木马处。这时,贺龙一撑双手,忽地从地上站起来,他一边拍着身上的土,一边仰脸大笑,并说:“你们几个谁翻得好哇?来,教教我吧!来呀!不要嫌我笨呀!”张团长他们几个老实地回答说:“都翻得不好!”贺龙笑着说:“既然都翻得不好,那也不必害怕。来,我们一起训练吧!大家一起学,总比一个人闷着练强嘛。好不好?”张团长他们见司令员这样诚恳地要和他们一起练跳木马,他们也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张团长他们高兴地满口答应,和贺龙司令员一起练起木马来。

练习开始了,先由张团长他们几个人轮流着跳了几次。虽然动作不大熟练,但人人都能跳,而且跳得很认真。贺龙站在旁边,认真观看他们跳木马的动作,跳了几轮之后,贺司令员乐呵呵地一把抓住卜万科副团长的肩头说:“哟,770团来的人还真不赖,张团长跳得比我强。你是卜副团长吧!哎呀,你个头小,蛮灵活的呀!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罗!我贺胡子个头不赖,可这跳木马的技术就不好,你就当我的老师,教教哟!”一席话,给在场的几位同志说得不大好意思,他们尽管都会跳木马,但还达不到给司令员当老师的程度。

其实,贺龙是会跳木马的,而且还跳得不错,尽管刚才摔了一下,有谁能保证专业队员就不出现失误呢?贺龙刚才摔的那一下,事出有因,由于这里的木马,是联防军司令部新安的,一来场地选择不适当,二来木马安得不太标准,贺龙对这些变化了的条件一时还没有适应,难免要出现一点问题。

可贵的是,贺龙在跳木马中跌了一下之后,并没有埋怨这,埋怨那,而是从自己主观上多找原因,肯放下架子向自己的下级请教。贺龙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虚心好学的精神,把在场的人都感动了。这天早晨,他们同贺龙司令员练了一个多小时的跳木马,直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时,贺龙他们几个人才结束了晨练,迎着初升的太阳,在一边走一边交流跳木马的经验和体会的欢快声中归来。彭德怀的篮球表演

彭德怀(1898—1974年),原名彭德华,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

彭德怀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做过苦工,广泛地接触了工人、农民,对工农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和同情,使他十分痛恨当时的社会,决心为工农大众寻找出路。1915年,因带领农民抢了一家地主的存米而逃离家乡,投入湘军,开始了他终身的戎马生涯。

彭德怀一生身经百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率军打仗,屡建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朝鲜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我国安全。值此严重时刻,彭德怀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肩负中国人民的重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最现代化的敌人,光荣地履行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保卫了我国的和平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回国后,他致力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事业。在任国防部长期间,不辞劳苦,成绩卓著,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彭德怀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又是一位体育爱好者。他平时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锻炼身体,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为他以旺盛的精力投入繁重的国防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

人们传诵彭德怀锻炼身体的佳话很多,在这里只向大家讲一段他练习打篮球的故事。

在太行山,有一天,部队休息时,只听一个战士高声吆喝道:“快来看呀,彭总要表演打篮球了!”人们从四面八方的驻地跑来看。只见彭老总脱了外衣,系紧鞋带,光着脑袋上场了,他同场上的其他队员一样,打得很认真,积极跑动。突然,同队一名队员传给他一个球,他伸出两手去接球,球脱手了,一下子打在他的鼻子上,惹得场上队员和场外观众哈哈大笑,他自己耸耸鼻子也乐了。从这次比赛中大家才清楚,原来他并不怎么会打篮球,他是一边打一边学。由于刚学打篮球,有些规则不熟练,动作不协调,常常引人发笑。所以,有些战士一听说他要打篮球了,就调皮地说这是“篮球表演”。

是的,那时候,彭德怀篮球打得水平是不高,但他有一股子锻炼热情,他报着以锻炼为目的,不论什么样的强手他都不畏惧,只要有机会上场他就上场,他相信,只要自己经过努力锻炼,一定能学会打篮球,而且能打好。

彭德怀过去并没有打篮球的基础,他出身贫苦,根本没有机会学习什么正规的锻炼项目,但他不迷信,不怕难,不怕别人笑话,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抽空学习了武术、篮球、网球等多种体育项目,而且越来越熟练,身体也越来越好,五六十岁时,还和青年人一起爬山,很多青年人都爬不过他。经过刻苦锻炼,到后来,他打篮球的技术已相当不错了。人们再看他打球,常常敬佩地说:“彭老总这回是真正的表演啦!”

彭老总爱好体育活动,重视锻炼身体,使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记》中,曾以惊叹的口吻这样描写彭德怀:“……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他的身体极为健康。”彭德怀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常常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同志的关心和照顾,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也说明,彭老总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放过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郭沫若健身有方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是我国一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和书法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

郭老一生不仅在写作、诗歌、戏剧、书法、历史、古文字等领域极有造诣,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郭老生前非常喜欢“静坐养身”,那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当时他正在日本求学,每天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使他用脑过度,不到一年就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每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不时被恶梦惊醒,并时常心悸,脑部阵阵作痛,以致读书时前看后忘,少年时代那超人的记忆力一下子变得很差,苦恼之中他几乎想自杀。后来他试着练习静坐来调解神经,即每天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都要静坐30分钟,两个星期后,奇迹出现了,睡眠时间延长了,恶梦减少,记忆力也恢复了正常,他又高高兴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后来就作为健身习惯坚持终生。

郭老是现代杰出的书法家,几乎终生都勤习书法,这也是郭老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又一独到之处。郭老认为,长期练习书法,不仅能使肩、臂、肘、腕、指等部位能得到充分的活动,使之气血流通,而且能使练者凝神定气,抛去心中一切杂念,有气功之效果。因此古往今来书法家多长寿就是这个缘故。郭老终生坚持勤习书法,对于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郭老在饮食方面也十分注意,平时以米饭、素菜为主食,常食粗杂粮,还特别爱吃野菜和一些植物的茎、叶、花,虽然喜欢吃辣味菜肴,但力避五味过偏,不吃过于油腻的荤菜。他喝酸奶,但只饮一小杯,爱饮龙井茶,但不过浓。

由于郭老健身有方,八十多岁高龄还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日夜为国家、为人民操劳。有时还陪外国朋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还即兴赋诗,声音仍如同洪钟,表现了一代学者、伟人的健康体魄和豪迈情怀。陈毅戒烟

陈毅是一位性格豪爽、气度非凡、毅力坚强的军事家。他一生中所做所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熟悉陈毅的人都知道,他一度吸烟吸得很厉害,特别是在运筹帷幄和聚精会神地处理一些重大事务的时候,常常是一支接一支地吸。在他任上海市长期间,有一次,乘车两个小时,就吸了近10支烟。司机常志刚笑着问道:“陈老总,您的烟瘾怎么这么大?您说说,吸烟究竟有什么好处?”

陈老总摇摇头,叹道:“吸烟对人体一点好处也没有,有时我见着烟卷在燃烧,感到自己也在毁灭哩!”“那您为啥要吸这么多烟呢?”

陈毅坦率地说:“惰性!惰性!我戒过几回,也没戒掉。哪天闲了,就不再吸了。”

1954年,陈毅到了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工作更忙了,接人待客更多了,烟,免不了还得吸,而且并不比以前吸得少。可是,有一次,他患了支气管炎,当医生郑重地提出要他不吸烟时,他便立即表示要坚决戒烟。

司机常志刚听说陈毅要戒烟,脸上露出怀疑的神情笑了,不用说,他是不相信陈毅能戒烟,因为他很了解陈毅的烟瘾很大,想戒掉烟不那么容易。可陈毅见常志刚笑了,他也笑了,而且笑得很坦然、自信,意思是说,我这次非把烟戒掉不可。他对司机说:“老常,这回可不是说着玩的,你就监督我吧!我陈毅只要下了决心,就能说到做到。”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我小时候的学名叫世俊,长大了大号叫仲弘。后来我想,万事成功都得有毅力,于是,我就取了陈毅这个名字。这回戒烟,我就拿出点毅力给你们看看。”说罢,当场把烟盒交给了常志刚,并叫他也戒烟。常志刚表示,陈老总如果真的能戒烟,我也一定能戒烟。

陈毅真是说到做到,自那以后,烟卷送到他的面前,他也一笑拒之。天长日久,常志刚见陈毅真的戒了烟,也就下定决心,把烟戒了。但陈毅送给他的烟盒,他却怎么也舍不得丢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崇高的自勉精神,表明了一个军事家那种说到做到的气度。

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角度讲,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关于这一点,大概所有的吸烟者都比较清楚,但由于习惯已养成,想一下子改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说它难,并不是说无法去实现,只要人们充分了解吸烟的害处,下决心、有毅力去戒烟,是完全可以戒烟的。在这方面,陈毅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向警予的体育实践

向警予(1895—1928年),湖南溆浦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18年参加毛泽东组织和领导的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至1922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任中央妇女部部长。曾领导上海丝厂女工罢工和烟厂工人罢工。1925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先后在武汉总工会、中国共产党汉口市委宣传部和湖北省委工作,编辑《长江》刊物。1928年春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5月1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向警予生活在近、现代交际时期,此时正是战乱年代。她耳闻目睹无辜群众被捕,被大炮轰死的惨景,使她从小萌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为了拯救祖国和民族,她从小就立志做花木兰式的女英雄,从军征战,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安全。她小时候常带领小朋友们在溆水河边朗读《木兰辞》,也常到草坪观看民团操练,并带领着小朋友们模仿大人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操练。她非常喜爱体操和“翻杠子”,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跌伤了不叫痛,练累了不叫苦。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在全县学生运动会上,她成为“最耸人听闻的‘文武双全’的第一名”。

向警予在她20岁那年,出于对革命教育家朱剑凡的敬仰,就读于当时体育成绩卓著的周南女子学校。在校读书期间,她目睹国内军阀混战,兵祸连年,国际列强对我国鲸吞蚕食,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于是她以满腔的忧愤和立志救国的赤诚,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坚持锻炼身体。她曾勉励同学们,要振兴中华,报仇雪耻,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效法越王勾践胸怀救国大志,卧薪尝胆,发奋锻炼身体,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意志,才能与强大的敌人抗争。

向警予在家乡办学期间,不但深切地关心着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把故乡人民的健康和精神风貌也时刻放在心上。每逢星期六,她就带领同学们打扫一次街道,在群众中产生很好的影响,有力地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但这在本世纪初,封建旧思想、旧势力根深蒂固的山城,却遭到某些旧势力代表人物的非议,而她却毫不为然,理直气壮地倡导体育,倡导卫生,倡导精神文明,破旧立新,创建社会新风气。

在革命实践中,向警予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只有良好的革命愿望,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良好的革命愿望往往也会落空。向警予在给陶毅的信中说:为了共产主义,“我们寿命长点,贡献自然要多点”。在给七哥的信中说:“……吾辈为求真心得,做真事业,尤其要树好身体基础”。她在法国留学期间,自己由于勤工俭学,劳累过度,生活上又很艰苦,健康状况受到损害,这时她越发感觉到身体的重要,因而她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当中,适当调节作息时间,坚持劳逸结合,同时她还注意加强体育活动,经常与同她一起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一道到郊外林中散步,经过锻炼,她的身体逐渐强健起来,使她能够继续保持旺盛的精力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

向警予去法国勤工俭学三年,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开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