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杰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7:22:09

点击下载

作者:方士华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道观杰作

道观杰作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道观杰作作者:方士华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1432304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道观杰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海岛上的明珠崂山太清宫

在山东青岛东25千米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有一座号称崂山道观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宫观名叫太清宫,俗称下宫。

此道观修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此道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成海抱仙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负阴抱阳的独特地理景观,所以被人们誉为“海岛上的明珠”。张廉夫在崂山始建三官庙道教 是我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的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的盛名,得益于崂山的道教。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距今2140多年的道教道观太清宫。那么,这座道观是由何人所建,为什么而建立呢?我们的故事还要从西汉年间说起。话说,在西汉文帝、景帝、武帝年间,人们对玄学的研究相当普遍,宫廷中从皇帝到众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在这些众多的官员中,有一个名叫张廉夫的才子,在当时的玄学潮中独领风骚。这位张廉夫本是汉景帝时期的■崂山太清宫石刻大夫,但是,由于他非常喜欢玄学,久而久之,便对官场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也正因为如此,张廉夫最终还是选择了“弃职入道”。弃官以后,张廉夫先是来到离京城最近的终南山修道。

终南山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都与这座大山有关。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庞涓,政治家苏秦、张仪,元代的政治家刘秉忠等都是从终南山出来的。

到现在为止,终南山仍有许多道教古迹,记载着当年的辉煌。

再说张廉夫在终南山学道数载■孙膑 是我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是著名军事家孙武后,他把师父教的道教学问都学完的后代。他曾与魏国大将庞涓为同了,之后,他便开始云游各名山大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川,并一路收留一些有缘的弟子。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玄学 是对《老子》、《庄定了齐国的霸业。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对道家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张廉夫和其弟子来到了山东青岛地区的崂山。■三官殿大门硬山式 是我国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张廉夫见此地三面环山,前面濒海,认为此地是建立道观的最佳地方,于是,他在崂山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之处,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和众弟子相继建起了“三官庵”和“三清殿”两座茅庵,这两座主殿便是崂山地区人工修建的首座道教庙宇,张廉夫将它们命名为“三官庙”。

崂山太清宫内现存的三官庵又称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的庙堂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面南象征着权威。崂山是道家仙境,不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现存的三官殿是宋代以后的重修建筑,其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为长方形木雕篆书体,是标准的宋代建筑。

从宋代至今,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3位部落领袖尧、舜、禹。篆书 汉语字体之一。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太清宫内的岫玉雕刻

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誉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治理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水官”。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雷神和我们传统中认识的雷公却不是同一人,这里的雷神主要是惩罚恶人和对做坏事者采取相应惩处措施的神,是正义之神。天尊 是道教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在佛教中也称佛为“天尊”。如道教中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和玉皇天尊等。其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3位是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和太清三清尊神。

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传说,天尊出巡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簇拥在天尊周围,以壮天威。

那么,这里为什么雷神的对面是“真武”神像呢?因为崂山地处我国北方,从方位管辖的角度来看,也属于玄武神的范围,在四方神中单独供奉玄武神也有这个原因。

从宋代开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时,又避讳他们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后把玄武的“玄”字改为“真”字,就是现在的“真武大帝”。■矗立在太清宫门前的照壁

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与雷神相对,一位象征着至刚,一位象征着至柔,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辩证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是道士修身处世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练武功、修内功的主旨,对养生、内外功修炼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三官殿院内外,还分布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其中以大门外不远处的一棵圆柏为最古。

这株圆柏,高18米,胸围3米多,树龄有2100多年,据说,这是三官殿的创始人张廉夫初建此庙时所植,至今仍生机盎然。

另外,在三官殿的二进院和三进院内,还有很多株山茶,其树龄之高,大多在400年以上。

和三官殿在同一时期修建的三清殿是现存崂山太清宫的第二大主■三清殿内神像殿。这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其中,主殿属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三清神像。

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三清 是指道教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在我国古代道学思想中,认为小乘修炼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制约人行为的规范,以此来区别美丑善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几千年来约束人们行为最有力的规范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养道德作为最高级的修身境界。道德天尊 又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太清大帝等。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所以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资格去接触中、高级的修炼内容。

道德高尚的人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并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才可以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所以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创立始祖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主管。此外,在三清殿外侧,还有一尊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胡须四张,披甲戴盔,手持钢鞭火轮的神像就是镇坛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纠察神,他相当于佛教中的护法神韦驮的地位。■三清殿古老的香炉

再说崂山上的三官庵和三清殿这两座茅庵建成后,张廉夫便在此地广收学徒,并举行了正规的授徒祭拜仪式。

从此,这里便正式成为了道教道观,这也为崂山道教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为这崂山上道观的修建时间比龙虎山的开山祖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要早200多年,为此,以后的崂山道士尊称张廉夫为“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了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王灵官塑像阅读链接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首建庙宇,而在于他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文化。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张廉夫委命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庙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这时张廉夫已是85岁高龄。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以近百岁高龄往返大江南北,这在交通相当便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的,何况在2000余年前,没有极高的修为,没有健壮的体魄是根本做不到的。道士李哲玄扩建三皇殿

公元904年,由张廉夫始建的三官庙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便是第一位受过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

这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义人,生于唐代宣宗大中元年丁卯二月十七日,即公元847年。

李哲玄在他14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因他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并喜欢读道经,同时受孙思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学思想影响。

正是如此,他做官不久后,便选择了弃官云游,四处寻找道家名师,以便拜师学道。后来,李哲玄几经辗转,来到了广东省惠州博罗县境内的罗浮山曜真洞入道。修行十数年,当他深研玄理,学得道教的精华以后,他便拜别师友,于唐昭宗天祐元年,即公元904年来到了崂山。此时,崂山的三官庙自张廉夫创建了三官庵和三清庵以后,直至唐代,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李哲玄来到此地后,见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极佳,但作为一个道教高人来说,他认为,这三官庙宫■孙思邈(581年~682年),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在的陕西耀县区的布局很不合理,于是,他便依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我国照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对三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官庙的甬道和附属建筑布局进行了华人奉之为“医神”。调整和修建,并集资兴建一座殿堂,名为三皇殿。

李哲玄根据九宫八卦的方位将三皇殿建于“开门”位置。因为在道教的九宫八卦方位中,只有“休门、生门、开门”这三门为吉门。

与此同时,李哲玄还组织了庙内的道士们完成了植树、修路、建庭院和栽花圃等系列工作,使太清宫的园林布局形成了正规的寺庙园林风格。■三官殿内殿堂的一角九宫八卦 九宫是排局的框架和阵地,中宫之数为五,寄于坤宫。这样,依照次序便是:一宫坎,二宫坤,三宫震,四宫巽,五宫中,六宫乾,七宫兑,八宫艮,九宫离。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3个这样的符号,组成8种形式,叫作八卦。

太清宫现存的三皇殿就是李哲玄当时修建留下的古迹。这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并排列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和耿祖祠。■太清宫内的道教石刻太极图 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三皇殿中供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3位神仙。他们分别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氏族领袖伏羲、神农和轩辕。

其中,被称为天皇的伏羲氏手里擎着太极图位于中间,旁边那位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边手握护板的是人皇轩辕氏。

关于这3位老祖先传说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皇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

在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类拔萃的10位民间医生,他们是创始诊病“问、闻、望、切”四法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首创健身五禽戏的华佗,有作《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有《千金药方》、后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等。

在正殿中供奉这些名医的造像,意义在于纪念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医学,治病救人,广施普济的功绩。

此外,在三皇殿内,还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围近4米,树龄在两千年以上,它与三官殿大门外的古柏同是西汉张廉夫初创太清宫时所种植。五禽戏 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它是一种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由5组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传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五禽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

在这株古柏树干北侧距地面1.5米处,生长着一株藤本植物凌霄,这株凌霄的根全部长在树干中,与之相呼应。

在此古柏的南侧距地面约10米的树干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盐肤木。这凌霄的树龄已超过百年,盐肤木的树龄也有近百年。

在这近百年来,这三树一体同生,在植物界实属罕见,形成独特景观,被称为“汉柏凌霄”。

在此汉柏旁边,还有一棵唐代■三皇殿前的汉柏凌霄栽的榆树,名为龙头榆。此树不结榆钱,树身盘曲似苍龙,树高18.2米,胸径1.3米,树龄已有1100余年,居全国古榆之冠。盐肤木 又称五倍子树、山梧桐、黄瓤树和漆树,为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它是我国主要经济树种,可供制药和作工业染料的原料。其皮部、种子还可榨油。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观叶、观果的树种。根、叶、花及果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之功效。

三皇殿的西配殿是耿祖祠,里面供奉的是明代太清宫道士耿义兰,这是外地道教殿观中没有的。

三皇殿的另一配殿为救苦殿,里面供奉的是救苦天尊。

传说,这位救苦天尊专门济世救苦,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帮助世人解脱困境。这实际上仍是道教思想的一个侧面反映。

在救苦殿外,还有一株大山茶,树高10米,胸围1.3米,树荫所及70余平方米,是现存崂山景区内长势最好的一株山茶。■生长在太清宫内的龙头榆

此山茶北侧有一株侧柏,高17米,胸围近2米,树龄也在500年以上。

再说这位组织修建三皇殿的李哲玄,他一共活了120岁,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长寿道人。■三皇殿内的塑像

959年,李哲玄羽化于崂山太清宫,其骨骸葬于太清宫后山之阳。后来,鉴于李哲玄对崂山庙宇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他为道化普济真人。阅读链接据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易经》中记载,在伏羲存在的历史时期,他制定并修改了华夏历法,所以被后人尊为“天皇”,其意义是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所做出的贡献。神农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人物,传说他生有一个水晶肚子,为了让人类能有足够赖以生存的食物,他尝遍百草。如果某种植物有毒,他吃了后就要睡半天,而且看到肚子发黑,就告诉人们不要吃;如果吃了某种植物后肚子仍然是红的,则可以采集种子,种植繁育。为此,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称为“地皇”。“人皇”是纪念炎黄部落首领轩辕氏,因为他统一了黄河中上游各分散的部落,建立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实行了对人群的管理,被尊为“人皇”也是不容非议的。宋代刘若拙奠定道观规模

五代时期,李哲玄的师侄刘若拙为寻访其师叔李哲玄来到了崂山三官庙。据说,这位刘若拙武艺高强,修道很深。

刘若拙来到三官庙以后,便自己组织了一些道人在崂山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他听说了刘若拙的名号以后,便于公元960年召其入京,并封刘若拙为“左街道录”,也就是朝廷掌管道教事务的官员,想把刘若拙留在宫中。但是,刘若拙并不喜欢宫廷里的生活,几年后,他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挽留不住,只好同意,并敕封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回到崂山后,宋太祖又拨给三官庙巨款,要求刘若拙对三官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我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太清宫建筑群

因为刘若拙在崂山上居住的别院叫太清宫,所以后人们便把崂山上的三官庙又称为太清宫。太清宫重修后,就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主要正殿有三官殿、三清殿和三皇殿等。五代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如今,在现存太清宫三官殿的正门两边,还有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亲手种植的两棵银杏树,这两棵树高25米以上,胸径都有数围,树龄均在千年以上。

此外,在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路上,还有一座由刘若拙亲自命名的石桥,桥的旁边有一大石,上面刻着“逢仙桥”3字,旁边还有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相传,当年刘若拙在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翁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两句,刘若拙正想问其姓名,老人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事后在此刻石以证此事。同时,他还为此桥命名为逢仙桥。再说当年太清宫经过刘若拙等人的一番修建后,崂山道教的名声大振,四方道众,纷纷来此学道修行,崂山道教一时兴盛空前。■逢仙桥石刻阅读链接据说,银杏树和其他树木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性别之分,而由刘若拙亲手种植的这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性的。此外,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公孙树”等别称,那么,为什么叫“公孙树”呢?原来,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在民间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的说法。保留宋代建筑风格的道观全景

太清宫自从宋代刘若拙重修后,又陆续经历过无数次的修缮,但它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它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同时,从宋代起,崂山道教越来越出名,吸引了很多道教徒前来隐居潜修,如徐复阳等人均在此修过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太清宫内仍有道士13人,修行徒2人。

崂山现存的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太清宫内大铁钟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祠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

进入太清宫,最先看见的是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4部分组成的太清宫牌坊,此牌坊修建于1997年,为四柱三门式。■太清宫内的牌坊牌坊 又称为牌楼,是我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虽然它只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强烈的装饰、衬托、气氛渲染的风格,自然被广泛地应用到寺观庙宇的建筑中来。

牌坊阳面上部正中写着“崂山太清宫”5字,此字为我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牌坊阴面上写着“阆苑圣德”4字,为太清宫道长刘怀远所题。

另外,这牌坊自下而上,分别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寿”、“鹤鹿同春”、“十二生肖”、“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从牌坊入口进去,就是太清宫的正门。

进入正门,左右两边分别建有鼓楼和钟楼。俗话说,“晨钟暮鼓”,道观内的钟鼓是为了给道士们一种严整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勤学苦修,不要偷懒。

在钟鼓楼后有两座高大雄伟的建筑,这是新时期修建的元辰阁和元君阁。在元辰阁和元君阁后面,便是太清宫内最早的建筑之一三官殿。此殿后面还有一座为祭祀崂山名道、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建的殿宇丘祖殿。殿内供奉的是丘处机的塑像。

从邱祖殿出来,经过逢仙桥,便是三清殿。走出三清殿向东拐,还有一个供奉汉代的关羽和宋代忠将岳飞的殿堂关岳祠。

在关岳祠门口,有一棵金桂树,每到桂花盛开的时候,老远就能闻到金桂花那浓浓的香甜味道。树枝上系满了人们用来“许愿”的红绳。丘处机 (1148年~1227年),也写作邱处机,因避孔子的名讳,将丘写成邱。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我国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他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的“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太清宫内的元辰阁

在金桂树旁边,还有个小亭子,传说这是“蒲松龄写书亭”。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此写书。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共有400多篇故事,其中有8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或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除殿堂和亭子外,还有崂山的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其中,太清宫内的“神水泉”3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它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因此,又可以说,现存的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阅读链接太清宫内的神水泉,之所以叫■蒲松龄塑像它神水泉,是因为它有“三神”:一神为水质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杂质少。据说,崂山道士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有结过水垢;二神是大旱三年水不涸,大涝三年水也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这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为施工方面的原因,水位发生些变化;三神为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医病无病健身的效果。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始建于唐代,几经毁坏重建,从明代起,正式更名“白云观”,是北京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

此道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羽化之所,也是现代我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由于邱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因此,白云观也被人们称为“全真龙门派祖庭”。邱处机命令弟子重建太极宫龙门派 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由北七真之一的邱处机所传。龙门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的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据此,明代实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人都应该知道,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叫邱处机的人,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位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那么,这位道士既然是小说中的人物,他又是否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呢?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是真的有一位叫作邱处机的道士的。他便是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这邱处机本是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住了6年,潜心修道。行携蓑笠,人称“蓑衣先生”。后又赴陇州龙门山,即后来的宝鸡市东南地区隐居潜修7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白云观内的石狮

1220年,邱处机率领自己的弟子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18人从中原出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程万里,历时两年,到达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成吉思汗。

太祖问邱处机治理天下良策,邱处机回答以“敬民爱民”为本,太祖又问他长生不老之术,邱处机回答要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太祖想要统一天下,就不要滥杀无辜。■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太祖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便(1162年~1227年),蒙古帝国可对他以礼相待,并赐给他“神仙”、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大宗师”的称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65年10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金末元初,邱处机从西域大雪■唐玄宗也就是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称唐明皇。712年~山出发,回到中原,此时,成吉思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汗已经攻下金朝大都燕京,成吉思母窦德妃。710年6月,李隆基与汗便赠给邱处机虎符及玺书,命他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掌管全京城的道教。为了让邱处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能够留在燕京,成吉思汗又把燕京高统治权。的太极宫赐给邱处机居住。

说起这太极宫,它的前身本来是唐代的天长观。据相关历史书籍记载,它本来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修建的,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就是唐代的遗物。

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7年后,金世宗完颜雍敕命天长观幸存弟子重修道观,又经过了7年时间,于1174年3月竣工。为了庆贺这次工程的竣工,金世宗完颜雍特意命人在观中举行了2天3夜的大道场,并亲率百官大臣前来观礼。在此次道场结束后,金世宗为此道观赐名曰“十方大天长观”。虎符 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时使用的兵符,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

1202年,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仅保存了老君石像。第二年重修后,改名为“太极宫”。

1215年,由于金国国势不振,迁都于河南省开封市,为此,太极宫也就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再说,邱处机入住在太极宫后,他看见此道观遍地瓦砾,破烂不堪,便立即命令其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直到3年后,太极宫的各个大殿以及楼台又焕然一新。

1227年,邱处机羽化于太极宫,同年,元太祖颁布圣旨改此宫为“长春宫”。

第二年,邱处机弟子尹志平于长春宫的东边修建起一座道院,称为“白云观”,专门用于存放邱处机的遗骨,并为存放地点取名为“处顺堂”。

始建于元代的处顺堂一直保存至今,是白云观建筑群的中心。现存建筑又名邱祖殿,是1443年重建,曾名“衍庆殿”和“贞寂堂”。王志谨 (1177年~1263年),又叫王栖云,元代全真道士,法号志谨,又称栖云真人。从小便与佛有道缘,便去长至山东拜郝太古为师,道法大有长进。太古仙逝以后,他即在盘山开门授徒,讲道论玄,四方学者云集。元朝时,赐号“惠慈利物至德真人”。■白云观内邱祖殿

此大殿中间摆放的巨瓢名曰“瘿体”,系一古树根雕制而成。钵口上镶有金边,且刻有18个字“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奉旨重修髹金仍供本观”。此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据说,乾隆皇帝特许道观内道士可用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人必定施舍。邱处机祖师的遗骸就埋葬于此“瘿钵”之下。

殿的左右两壁上,挂有两幅梅花篆字《道德经》碑帖,为元代大书法家高文举手书。此碑帖劲力苍古,风韵独特,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其绚丽的风采,群众誉为“近看是字,远看是花”,给人以朵朵梅花之感。该碑现在存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由于龙门派祖邱处机在元代主持本观,他羽化后又将遗骸放入此地,所以后来全真派的道徒们便尊白云观为龙门祖庭。阅读链接■白云观的三清四御殿关于白云观还有这样一个传说:邱处机真人从大漠回来以后,奉命重建白云观。建好后,过了没多久有一位王姓和尚为压倒白云观,在观的西面建了一座佛刹,起名曰“西风寺”,内中暗藏玄机,用意为“卷起西风,让白云无影无踪”。白云观的道长看在眼里,心里全都了然,这时白云观大殿前正在修建的一座石桥要竣工了,老道长便把这桥叫“窝风桥”,西风再厉害,也过不了这桥。后来白云观香火越来越旺,老和尚派人偷偷进观考察,这才得知是一座“窝风桥”在发挥作用。明代重修后奠定中路布局

元代末年,由于连年战争,白云观不再受到人们关注,原有的殿宇也一天比一天破败,直到明王朝的建立,才让一度冷落了的白云观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1394年,燕王朱棣命人再建长春宫,建成前后两殿。1395年,燕王来此观礼。1396年,世子朱高炽亦来此观礼。

1403年,明成祖朱棣敕命以处顺堂为中心进行扩建,此后,太监刘顺于此创建了三清大殿,住持倪正道又与内官协力创建玉皇殿。正统五年(1440),寺内道人又重建了处顺堂。经过一系列的扩建,道观始定现在的规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