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青少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7:38:22

点击下载

作者:(西汉)司马迁,张燕均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记:青少版

史记:青少版试读:

经典

梅子涵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里着急,恨不得把一切有价值的书都搬来给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关怀多,责任多,总想着未来几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们都能阅读着几千年的经典,让未来因为他们的经典记忆风平浪静、盛世不断,给人类一个经久的大指望。

我们要说,这简直是一个经典的好心肠、好意愿,唯有称颂。

可是一部《资治通鉴》,如何能让青少年阅读?即使是《红楼梦》,那里面也是有多少叙述和细节,是不能让孩子有兴致的,孩子总是孩子,他们不能深,只能浅,恰是他们的可爱;他们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气读完,也恰是他们蹦蹦跳跳的生命的优点,绝不是缺点!

这样,那好心肠、好意愿便又生出了好灵感、好方式,把很长的故事变短,很繁复的叙述变简单,很滔滔的教诲变干脆,很不明白的哲学变明白,于是一本很厚很重的书就变薄变轻了。是的,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来的伟岸和高大,但是它们让孩子们靠近了,捧得起来了,没读几句已经愿意读完了。于是,一种原本是成年后正襟危坐读的书,还在小时候没有学会把玩耍的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已经读将起来,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这样的经典和高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当个“存目”,等他们长大了以后再去正襟危坐地读,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个变本加厉的新亮度来,当成教授和专家。而如果,长大了,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养家糊口,建设世界,没有机会和情境再阅读,那么那小时候的阅读和记忆也已经为他的生命涂过了颜色,再简单的经典味道总还是经典的味道,你说,一个人在童年时读过经典改写本,还会是一种羞耻吗?还会没有经典的痕迹留给了一生吗?

所以经典缩写本改写本的诞生,的确也是一个经典。

它也许不是在中国发明,但是中国人也想到这样做,是对一种经典做法的经典继承。经典著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说起这件事,已经绝不只是举英国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极为丰盛。

所以,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劳永逸,可以边出版边修订,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时简直没有缺点,于是这个品种和你的出版,也成长得没有缺点。那时,这一切也就真的经典了。连同我在前面写下的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为孩子做事,为人生做事,是应该经典的。

导读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与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被合称为史学“双璧”。《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十岁开始苦读史书,成年后曾外出游历两年,搜集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担任太史令,一直有志于修成一部大史书,但毕生也未完成心愿。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他不忘父亲遗志,开始编纂《史记》。

太史令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颇受宠信。但司马迁开始《史记》编纂工作不久,却因替战败给匈奴的将军李陵求情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阉割)。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又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遂决心忍辱负重,完成父亲遗志。两年后,司马迁获赦出狱,开始全力投入《史记》的编纂工作。最终,他花了十三年时间,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史记》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简称《太史公》,从三国时期开始,才逐渐定名为《史记》。全书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三万字,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为主体。“表”的内容,是简单排列各朝代家族世系、人物和史事;“书”的内容,是记录各朝代的典章制度、礼仪、天文、经济、军事、地理等等;“本纪”,是按时间顺序记叙各朝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记述世袭王侯封国的史迹和重要人物事迹;“列传”以帝王之外的英雄人物为主,大部分属于人物传记。《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成就非凡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巨作,《史记》的创作手法为后代文学提供了很多启示。比如《史记》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互现法”,在不同章节中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这种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丰满、更生动。《史记》是中国人物传记和武侠小说的范本,为两者的创作提供了经典模式。鲁迅对《史记》的文学价值极为推崇,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出现之前,史学作品是没有独立地位的。自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后,史书越来越受重视,写作者也越来越多。到清末为止,包括《史记》在内的纪传体通史共有二十五部,可见《史记》对于中国史学影响之深远,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人尊为“史圣”。

黄帝传说

选自《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从小就表现出了灵性。他学东西很快,出生后不久就会说话。黄帝小时候既聪敏又勤奋,后来他成为了一个见多识广、明辨是非的人。

轩辕成长的时期,神农氏的后代族人因为统治不当,已经失去了各个地方诸侯的支持。那时候,各部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神农氏没有能力召集军事力量征讨诸侯的战乱,而轩辕却能凭借自己的声威去讨伐他们,因此很多诸侯都归顺了他。轩辕施行仁政,以德治民。他的臣民顺应自然气象耕种五谷,百姓安居乐业。轩辕整顿军旅,训练百姓作战的方法。民众中有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轩辕教他们习武。等部落壮大后,轩辕带领族人在阪泉的郊野攻打炎帝并取得了胜利。之后,他又擒杀了当时最残暴的部落首领蚩尤。从此以后,轩辕取代神农氏,成为新的帝王。

黄帝带领自己的手下,到各个地方收服不顺从的势力。他的部队平定了很多地方,但他们从没有在哪个地方停留过,而是平定之后就离开。黄帝四处征战,足迹遍布天下。他带领士兵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走又去过崆峒和鸡头山。往南,他到过长江,登过熊山、湘山;往北,他驱逐了荤粥部族,在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使他们从此以后归顺他。最后,来到涿鹿山后,看到山脚下有广阔的土地,所以他在山脚下建立了都邑。

起初,黄帝没有固定的居所,以兵营为家,他为下面所设的官职也都用代表吉祥之意的“云瑞”来命名。定居之后,他保留了在住所周围设立军营自卫的传统,但官职的设置有所改变。为了督查收服的各个诸侯国,他设置了左右大监。

轩辕敬畏大自然,他是自古以来对祭祀之事最为看重的帝王。他经常祭祀鬼神山川,有时候祭祀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轩辕顺应天地自然四时节气的规律,把这些规律同生死存亡联系起来,并据此推测出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制定人出生和死亡的礼仪文明。他教导人们顺应天时,按照季节耕种,又使他们学会驯养鸟兽。在他的统治下,人们学会了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劳作,因此很少受到风火水土等天灾的危害。在轩辕的统治下,民众开采山川林泽,勤劳耕种,获取食物和生活所需。轩辕教导人们使用要有节制,不要随意动用大自然的水、火、土、木及其他资源。因为天子轩辕敬畏天神,且又崇尚土地,而土为黄色,所以他被称为黄帝。

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在这之中有十四人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姓氏,而这十四人中有两个是他与正妻嫘祖生的,一个名为玄嚣,一个名为昌意。昌意生了颛顼(zhuān xū),玄嚣生了蟜极,蟜极生了高辛。黄帝死后,昌意的儿子颛顼即位,号高阳。之后,又是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称帝喾(kù)。帝喾死后,本来传位给儿子挚,但因为挚不善为政,所以改由帝喾的弟弟放勋即位,放勋就是尧帝。

尧舜禅位

选自《五帝本纪第一》

尧,姓伊祁,名放勋,是帝喾的弟弟,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挚不擅长统治,于是放勋继承了王位,史称尧帝。

尧具有爱民的仁德和如神的智慧。他同族人和睦相处,时常考察百姓的生活,监督各个诸侯国的治理情况,使他们和平相处,不发生战乱。在他的治理下,天下人安心生产劳作,尧也因此非常富有。他虽然富有却不骄纵,而总是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尧出门的时候,经常是头戴黄色帽子,身穿黑色衣裳,乘着由白马驾驶的朱红色马车。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仰望。

尧的臣民中有羲氏、和氏这两个族人擅长观察天象,尧就任命他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制定历法。羲氏中的羲仲被派到了东方的郁夷,羲叔被派往南方的南交。羲仲住在郁夷旸(yáng)谷(今山东日照),每天恭迎日出,安排监督人们耕作。南方的羲叔则负责管理百姓夏季的农务,使他们谨慎地劳作。和氏中的和仲,被派驻在一个名为昧谷的西方地区,负责恭送太阳落山,收获秋天的粮食。名为和叔的,住在北方一个叫做幽都的地方,安排人们在寒冷季节到来时进行收藏的工作。就这样,人们渐渐知道了的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的运行规律。

当时的人们发现,在春分日,白昼与黑夜是一样长的。当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时,就表明耕作的仲春时节到了。这个时候,鸟兽鸣叫,呼唤伴侣恋爱生育,于是百姓也开始行动起来,其中年轻力壮的人分散到各处进行劳作。当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在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那就是白昼最长的一日,这就表明仲夏来了。这个时候由于天气变热,鸟兽的毛羽也变得稀疏。之后,又会出现黑夜与白昼等长的一天,那就是秋分日了。随着秋分日的到来,天气渐冷,鸟兽重新长出羽毛。到了冬至日这一天,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在黄昏时出现于正南方,白昼变得最短,漫长的冬夜开始了。于是,人们停止了野外的劳作,都躲进屋子里取暖。根据这样的循环变换,人们设定三百六十六天定为一个周期,称为一岁,并设置闰月来开启春夏秋冬四季。尧帝告诫百姓按照四季来生活劳作,又命令管理百姓的官员在各个时节做好监管事务的本分工作。从此,人们都按照节令来做事,各种事情也都有章可循地操办起来。

有一天,尧问众人:“谁是顺应天意继承我位置的人呢?”大臣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说丹朱通达事理。兜举荐共工,他说共工具有号召力,并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尧否定了放齐和兜的推荐。他说,丹朱脾气愚顽,又好争斗,不能用;共工虽然有才能但油嘴滑舌,貌似恭敬却心怀鬼胎,也不能用。尧本想从朝臣中选出一人来接替他的王位,但朝臣们不同意,说:“我们的德行不足,怕玷污了帝位。”尧说:“那就从民众里选吧,不管他是什么姓氏,也不论他是王臣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个人才,隐居的也可以挖出来。”大家听尧这么说后,就都推荐了虞舜。尧说:“我听说过虞舜这个人,但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

大臣们告诉尧,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至今仍没有成家立业。虞舜的父亲愚昧无知,母亲也顽固不化,虞舜的弟弟则狂傲凶恶。虽然家人的品性都不好,但虞舜却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用礼仪孝顺教化他们,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的道路。听他们这么说后,尧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虞舜,让她们考察他的德性。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劝导她们放下尊贵的身份,带领她们迁居到妫(guī)水边的家中,并督促她们恪守妇道,做好份内事情。尧得知后,认为舜具有管理的才能,于是让他试任司徒,教会百姓处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常伦理关系。同时,尧又让舜参与处理百官事务,并担负起接待四方宾客的外交重任。尧交给舜的事情,舜都做得很好。

有一天,尧说:“我考察你三年,发现你具有谋划事务的才能,做起事来也周密尽责,总能说到做到。现在就由你来做天子吧。”舜认为自己的德望还不足以统管天下,不愿意接受帝位,但是尧信任舜,还是把帝位禅让给了他。正月初一这一天,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从此,舜作为尧的代理,主管天子政事。

代理天子政事后,舜做出了很多卓越的政绩。他先后会见了东、南、西、北方诸侯国的首领,帮助当地人校正四时节气和月份的大小,又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修正了当时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此后四年,四方各地的诸侯每年都要前来京师朝见一次,第五年,舜又开始全国性地巡回视察。这样,每五年一轮的巡回视察就固定了下来。通过诸侯的朝见和舜的亲身视察,予以相对应的奖赏或惩罚。此外,舜还教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使得百姓安定。为了便于统治,舜还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并制定较为宽松的刑罚制度来执法管理。之前,对犯重大错误的人施行的酷刑有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舜执政后,对犯人从宽处理,或者改以流放,或者改以其他惩罚。他宽容待人,慎重施行惩罚,天下人因此对他心悦诚服。

舜代理尧执掌天子政事过了二十八年后,尧去世。尧的去世给天下百姓带来巨大的悲痛,在他去世后的三年里,四方各地无人奏乐。尧去世前说,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没有做君王的才能,才先禅让帝位给舜,让他建立声威。如果传位给丹朱,则丹朱一人得利天下遭殃。尧说:“无论怎样,我不能为了一人得利而使天下百姓受害。”所以,他最终将统治大权授予了舜。舜为尧服丧三年完毕后,为了避免与丹朱发生争夺帝位的战争,他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边。但诸侯并不因此归顺丹朱,而是仍然把舜当成君王。各个诸侯首领进行汇报时不去找丹朱,而是找舜,人们遇到有争议的事时也是找舜主持公道。舜感叹道:“天意难违呀!”于是,他回到了京都,登上了天子之位,成为舜帝。

舜在位时,因为看到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具备做君王的贤能,于是,他像之前尧所做的一样,将帝位禅让给不是自己直系亲属的禹。禹是颛顼的曾孙,也就是黄帝轩辕的玄孙。舜死后,禹本辞让帝位给舜的儿子商均,但人们不归附商均而归顺于禹,禹便登上了帝位。

舜帝惩恶

选自《五帝本纪第一》

舜的父亲瞽叟(gǔ sǒu)是个盲人,他愚昧无知,如同蛮人。瞽叟不喜欢舜,经常找碴儿惩罚他。舜的母亲早死,瞽叟另娶了妻子。这个后妻顽固不化,又不够忠信,她也不喜欢舜。虞舜的弟弟名叫象,是瞽叟与其后妻所生,象生性狂傲凶恶。这三个人,都把舜看成眼中钉,想杀害他。虽然家人的品性不好,也经常虐待自己,但虞舜却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用孝顺的礼仪感化他们。每天,他都以更加恭顺的态度来亲和他们,使他们日趋善良,不至于走向邪恶的道路。尽管如此,瞽叟仍然对儿子心怀杀意,即使舜后来成为尧帝的女婿,他还是想把他杀死。

三十多岁时,舜因为管治地方有功,得到了尧赏赐的衣物、一把琴以及一些牛羊。有一天,舜去修葺牛棚的屋顶。当他爬上高处时,瞽叟就在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顶斗笠保护自己,纵身从高处跳下,才得以逃生。计划失败后,瞽叟又想出了另一计。他让舜去挖井,当舜挖到深处时,他便和象往井里填土。填完井后,两人洋洋得意,以为成功地把舜活埋了。没想到舜在挖井时,早已另外挖了一条暗道以备不测。认定舜已经死了后,瞽叟三人开始瓜分舜的财物。瞽叟和后妻拿走了舜的牛羊和屋子,象得到了尧赏赐给舜的琴,还抢走了舜的两个妻子。当象在舜的屋子里弹琴取乐时,舜出现了。象非常惊愕,继而装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哥啊,我正思念你呢!”舜回答他道:“看来我们的确兄弟情深啊!”舜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母,爱护弟弟,甚至比以前更为恭谨。

面对凶恶的亲人,舜不跟他们正面冲突,而是以胆量和智谋逃过他们的陷害,同时用宽广的胸怀感化他们,使人与人能够和平相处,因此,后来得到尧帝的重用。

尧帝执政时,兜举荐的共工以及大臣举荐的鲧都做了官。共工骄奢淫逸,引起百姓不满。鲧治水九年,毫无成效。舜帝代理执政,考察人民生活时发现三苗一族在江淮、荆州处作乱。于是,舜就向尧帝提议将他们四人全部流放:让共工到幽陵,改变北狄的风俗;遣兜到崇山,改变南蛮的风俗;使三苗迁徙到三危山,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改变东夷的风俗。

浑沌是帝鸿氏的后代,他野蛮暴力,作恶多端,犹如不开化的野生猛兽,天下人因此称他为浑沌;穷奇是少皞(hào)氏的后代,他崇尚邪恶,厌恶忠直善良,犹如怪胎;梼杌(táo wù)是颛顼氏的后代,他冲动粗暴,崇尚暴力,从来不好好说话,又顽劣乖张;缙云氏的后代中有一人则不仅贪财而且贪食,被人称为“饕餮(tāo tiè)”。当时的百姓都十分畏惧这四个人。舜把他们流放到四方边远的地区,让他们抵抗害人的妖魔野兽,抗击更为野蛮邪恶的人。从此之后,基本没有十分凶恶暴戾之人了。

大禹治水

选自《夏本纪第二》

大禹就是夏禹,名叫文命。他是鲧的儿子,颛顼帝的孙子,昌意的曾孙,黄帝的玄孙。禹为人聪敏机智,又能吃苦耐劳。他的言谈能使人信服,做事的处理方法以及尺度也让人们称道而效仿。他做官勤恳严肃,被百官奉为典范。因此,在舜帝招揽人才时,禹被众臣举荐为最佳人选。

尧帝在位时,任用鲧治水。鲧治水失败,洪水依旧如来自天山的猛兽般浩浩荡荡席卷高山,漫过丘陵,使得山脚下、江河边的人们都惊恐不安。后来,虞舜代理尧帝执政,把鲧流放到了羽山。鲧死在了那里。之后,尧帝去世,舜顺应民意,登基即位。有一天,舜问四岳:“尧帝生前一心治水而未成,谁能完成他的心愿呢?”众人都举荐说:“禹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于是舜便让禹去治水,并嘱咐他要努力办好。

接到舜帝的命令后,大禹不敢怠慢。他马上与伯益、后稷一起到各地召集人事力量,命令各地诸侯和贵族发动民众特别是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加入到治水的大队伍中。他跋山涉水,一路观察地形山貌,以木柱做标记,提醒自己某个地方需要改造。即使在陡壁的山崖行走途中,他也带着用来测量的器具。他左手拿准和绳,右手拿规和矩,背上还装载着用来测定四时季候的仪器,以便根据不同的时节安排治水事宜。无论何时,禹都不敢怠慢放松自己。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最后病死他乡,这件事情时常激励他无论如何要取得治水的成功。为此,他竭尽所能地把所有可利用的东西都投入到治水工程中。他缩减自己的生活所需用品,用它们祭祀天地,孝敬鬼神,以此祈求治水的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器具修筑沟渠,他甚至把自己居室的器具用品拿出来使用。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还充分展现自己管治百姓的贤能。遇到没有粮食的人,他就把稻种分给他们,让他们在低洼潮湿的肥沃土地上耕作。发生灾荒时,他又令后稷赈济缺少粮食的民众,从粮食比较充足的地区调剂多余的粮食给缺粮的地区。他一边治水一边考察各地的粮食、交通等民生状况,以此明确他们能向天子进贡的物品,并研究出各个诸侯朝贡时能走的路线。

大禹治水,经历了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三次经过家门却不进去休息。最后,他开发了九州土地,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九条河流畅通无阻了,滋润了四方土地,从此以后,四方边远地区也可以安居了。各个诸侯国得益于大禹对道路的疏通,开发了包括金、木、水、火、土、谷“六府”物资在内的自然物产。大禹在封赐给他们土地和姓氏的时候告诫他们说:“要时刻把德行排在首位,不要抗拒我所推行的命令。”他规定被封赐的各个诸侯要按照相应的规定上缴贡赋,于是,九州之内百姓归一。

舜帝死后,禹顺应民心登上天子之位,国号为夏。禹死时,本来要传位给伯益,但百姓归顺于禹的儿子启,于是启登上了天子之位。从启开始,帝位开始世袭继承。从禹开始直到他的后人桀的统治时期,史称夏朝。

成汤建商

选自《殷本纪第三》

夏朝后期,自孔甲帝开始,很多诸侯都已经不再归顺夏朝。

孔甲帝的曾孙桀即位后,没有去建立德政,反而施行暴力,使百姓痛苦,贵族离心。此时,诸侯成汤却因为修治德行而获得了很多诸侯的支持。

成汤的始祖是契,契的母亲简狄是娀(sōng)氏的女儿,帝喾(kù)的次妃。有一天,简狄到河里去洗澡,途中看见一只燕子蛋,于是她就捡起来吃了。

不久,简狄便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成人后,因帮助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封在商地,担任司徒,负责教诲民众五常伦理的知识。从契到汤,汤的族人曾八次迁都,每一代都为百姓做了很多事,功业昭著。成汤时,为了追随先祖喾帝,把国都迁徙到了南亳(bó),并写了《帝诰》向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

成汤有一个大臣名叫伊尹,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臣。

伊尹曾对成汤说:“如果君王能够听从谏言,那么治国之道才会有长进。君王要爱护自己的百姓,任用善良有才能的人。努力呀!”

成汤在南亳施行仁德时,他的一个故事被广为传播。

有一天,成汤出门,看见一个猎人用一张大网来捕鸟兽,并向上天祈祷说:“希望天上飞的地下走的都进入我的网中。”成汤听后哀叹道:“那样会把动物捕杀完的呀!”

他让猎人把网打开三面,让他这么祈祷:“进来的鸟兽,你们可以左面逃出去,也可以从右面逃出去,或者从第三面逃出去。如果你们不遵从我的好意逃离,就留在我的网中吧。”

四方诸侯听说成汤这件事后,都称赞他:“汤真是仁德啊,连鸟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于是诸侯纷纷归顺他。此时,正是夏桀施行暴政的时候,成汤借助各诸侯的力量,发兵伐桀。

伊尹说,讨伐桀可以从讨伐现行叛乱的诸侯国昆吾氏开始。于是成汤先讨伐了昆吾氏,之后召集人马讨伐夏桀。集中军队准备出师前,他对大家说:“有的人抱怨这次征讨,认为是我不顾天下人的农事兴兵作乱。但我告诉你们,我个人怎么敢兴兵作乱呢?夏桀罪恶多端,他强迫人们服劳役,剥夺他们的财产,耗尽了夏国的民力财力。我听很多人这么说:‘如果夏桀灭亡,我宁愿和他一起灭亡。’夏桀违反了天命,上天命令我去惩罚。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听从啊。所以,我希望你们和我一起奉行上天的意志,不要怀疑我。我的勇武将会战胜夏桀,我说话算话!”为此,成汤写下了著名的《汤征》。

后来,成汤在娀氏旧地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逃到鸣条。商汤乘胜追击,消灭了夏桀的残余势力,伊尹向诸侯公布了成汤的战绩。诸侯们敬畏成汤的勇猛,都归顺于他。汤登上了天子之位,建立了商朝。

商朝衰亡

选自《殷本纪第三》

商朝末期,商朝的第二十二位皇帝武丁施行仁政,曾让殷商王朝的国势大大增强。武帝死后,由他的儿子祖庚、祖甲先后继位。祖甲贪图享乐,不思治国,商朝再度衰落。祖甲帝之后,他的儿子廪(lǐn)辛、庚丁、庚丁的儿子武乙先后即位。武乙不信鬼神,野蛮无道。他制作了一个充当天神的木偶人,然后让人代天神和自己下棋。如果“天神”输了,他便羞辱“天神”。他制作了一个囊袋,装满血挂在高处,自己则用弓箭射它,看血袋爆裂,武乙称这为“射天”。武乙在一次外出打猎时,被雷电劈死。武乙的重孙名叫辛,就是“纣王”。

辛天资聪颖,口才非常好,说话没人比得过他,大臣的谏言也通常被他以各种理由驳倒。他动作敏捷,擅长与人格斗,非常勇猛,但他不用自己的力量去对付敌人,保护臣民,而是施行暴政。

辛极其贪恋女色,他有一个爱妃名叫妲(dá)己。辛对妲己言听计从,为了与她寻欢作乐,辛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整天在宫殿里花天酒地。他把肉悬挂起来,又以酒当池水,使宫廷看起来像一个酒肉森林。辛让宫中的男女青年在森林池水间追逐玩耍,累了就吃肉饮酒。就这样,他不理朝政,没日没夜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等到宫廷里的东西不够用了,他就加重赋税,让诸侯进攻更多的物品。他建了一个钱库,里面堆满了钱,粮仓里也装满了粮食。这样还不够,他又想尽办法,搜集新奇的动物。他捕捉了很多飞禽野兽,为了装下这些宠物,他扩建了宫廷,专门设置一个园林放置这些鸟兽。

辛荒淫无度的行为引起了诸侯的反叛和百姓的怨恨,他非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变本加厉,杀害忠臣,重用小人。他制定了“炮烙”酷刑,令被罚以“炮烙”的人爬在涂有油的铜柱上,然后叫人点燃铜柱下面的柴火,犯人爬不动时就会掉到炭火里被活活烧死。辛有一个妃子,不喜欢跟他一样过淫靡的生活,辛于是把她杀了,又对她的父亲九侯处以“醢刑”,剁成了肉酱。鄂侯对此发表了强烈的痛斥,结果被处以“脯刑”,死后制成了肉干。另一个臣子姬昌看见辛暴虐到了这种程度,心中十分悲愤。奸臣崇侯虎告发姬昌对君王不满,辛就把姬昌囚禁了起来。

辛任用费仲主持国政,让恶来辅佐自己。这两个人都阿谀奉承,贪财好利,殷朝百姓都不喜欢他们,诸侯因此渐渐疏远辛。

后来,姬昌的僚臣闳(hóng)夭等人拿美女和珍奇宝物送给了辛,赎回了姬昌。姬昌出狱后,向辛进献自己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他废除酷刑。辛答应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刀斧,让他替自己征讨其他诸侯。这样,姬昌就成为了西部地区的诸侯首领,也就是西伯侯。西伯侯姬昌具有德行,施行仁政,人们都归顺了他,称他文王。

辛的大臣祖伊说:“殷商的命运就要终结了,不管是仙人预测还是用龟甲占卜,都显示我们有厄运。这并非是先王不庇佑我们,而是大王您残暴不仁,使商国灭亡啊。如今,百姓们都希望上天下达灭掉大王的命令。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大王您打算怎么办呢?”

辛说:“我既然是天子,不就是顺应天命吗?天怎么会灭我呢?”

祖伊回到自己的部落后,对众人说:“辛已经无药可救了!”

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姬发继承父志讨伐辛,他先发动孟津会师,号召天下诸侯做好讨伐商朝的准备。天下人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大。很多臣子因为看到劝诫也没用,于是离开了辛。比干却坚持留在辛的身边,尽臣子职能,拼死劝谏,最后他被辛挖心处死。辛说:“都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我倒要看看你的有几个。”

周武王听说这些事后,认为灭商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率领各诸侯军队力量,发动牧野之战。商朝已经失去人心,军队中很多士兵听说周武王来后便纷纷倒戈,因此,周武王的军队很快就攻入城内。辛仓皇而逃,最后登上鹿台,穿着他的帝王衣服,投入大火中自焚。由于帝辛的荒淫残忍,后人称其为“纣王”。

周武王灭掉纣王,处死了妲己,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建立了周朝。

忠臣周公旦

选自《周本纪第四》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的儿子。旦忠厚孝顺,文王在世时,对他最为宠爱。武王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旦经常辅佐武王,帮他处理政务。

周朝建立的第二年,武王生病了,朝中大臣都担心天下动乱。周公旦向先祖文王之灵祈祷,说:“如果是上天向先王索要一个儿子,就请让我代替周王姬发。我心灵手巧,能胜任侍奉鬼神的工作。周王不如我,他不会侍奉鬼神。”

祈祷完后,兆书显示吉祥,于是周公旦进宫祝贺武王说:“您不会有灾祸的,不要忧虑了,只管考虑如何使周室天下长远安定就行。”然后,周公把祈祷的册文收藏起来密封,告诫看守的人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果然痊愈了。

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当时,成王仍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反叛周朝,于是代成王掌权,处理政务。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造谣说周公想要篡位,周公找来太公和召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为了稳固周朝大业。”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最终发动叛乱。周公举兵东征,收服了叛乱的殷商遗民,斩杀了管叔和武庚,流放了蔡叔;又用了两年时间,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最后,周公仍坚持留下来辅佐成王,另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受封。四方诸侯都归顺周朝。

等到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成王从此临朝听政。此前,周公代理天子政务时,面向南方,背对屏风,代替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等他归还政权给成王后,就又仍面向北,站在臣子的方位上,谨慎恭敬地辅佐君王。

成王执政不久,有人在他面前诽谤周公,周公因此逃到了楚国。后来一天,成王无意中看到周公的一篇祈祷册文,册文是在成王年幼时记录下来的。当时成王生了病,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祷告说:“王年幼无罪,是旦冒犯了神明。”成王读到这篇册文后,感动得痛哭不止,立刻召回了周公。

不久,周公在丰京患病。

他临终前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对成王不离不弃。”

周公死后,成王没有按照他的遗言去做,而是把他葬在了毕邑文王的陵墓旁,以此表示自己对周公的敬重,不敢以周公为臣。

褒姒一笑亡周

选自《周本纪第四》

夏朝末年,夏帝在宫廷看见两条神龙从天而降,对他说:“我们是褒国的先祖。”占卜师说杀掉神龙是不吉利的,要它们的唾液藏起来才可以破除灾祸。夏帝于是摆出了祭祀用的贡品,又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龙留下了唾液,最后消失天外。

夏帝把二龙的唾液收藏到了一个木盒子里。这个盒子代代相传,夏朝灭亡后传给商朝,商朝灭亡后传给了周朝。一直以来,没有人敢打开木盒子。到周厉王时,他打开了盒子。盒子里的唾液流了出来,淌在殿堂的地板上,奴仆怎么扫也扫不干净。于是,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吼大叫,唾液就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里,碰到了一个六七岁的小宫女。这个宫女长大后,还未出嫁便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她很害怕,把这个孩子丢到了野外。

这时,已经是周宣王在位时期了。当时,民间的孩子们传唱着这么一句歌谣:“山桑弓,箕木袋,周国的祸害。”这句话传到了周宣王那里。他听说民间有一对夫妇卖山桑弓和箕木做成的箭袋,便派人去捉拿这对夫妇。夫妇二人只好弃家逃亡。途中,夫妻俩捡到那个被宫女遗弃的女婴,见她哭得可怜,于是抱着她继续逃命,最后,夫妇抱着孩子逃到了褒国。女孩长大后,非常美貌。褒国人曾经得罪了周王,为了赎罪,便将这个美丽的女孩献给了当时的周天子——幽王。因为来自褒国,所以人们叫她褒姒。

褒姒不爱笑,尽管如此,周幽王仍非常宠爱她,想尽办法让她开心。他废掉了王后,又废除了王后所生的儿子宜臼(jiù)的太子地位,然后立褒姒为后,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尽管如此,褒姒依然不笑。

太史伯阳甫哀叹:“祸害已经来了,无法挽救了!”

当时,周朝国都的边境上有一个高高的烽火台和大鼓,当敌人来犯时,烽火点起,军队就会马上汇集起来抗击敌人。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假装有敌人来犯,令人点燃烽火。各个诸侯见到烽火后,快马加鞭赶来救援,没想到被骗了。见此情景,褒姒微微一笑。周幽王成功地博取了美人的笑容,于是如此反复地多次戏弄诸侯。诸侯因此不再相信周幽王的召唤了。

当申侯联合缯(zèng)国、犬戎的军队一起攻入宫廷时,周幽王十分恐惧,点燃烽火以召唤救兵,但是没有诸侯率军前来营救他。周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申侯杀死。褒姒被俘,周王室倾覆,西周灭亡。

四方诸侯听从申侯的建议,让太子宜臼继承周王室的权位,代替四方祭祀天地。宜臼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即位后把都城向东迁徙至洛邑,史称东周。此时,周王室衰落,各个诸侯国已经不服从周王室的统治。他们互相争战,大国不断兼并小国,拉开了春秋战国的序幕。

襄公封侯建秦

选自《秦本纪第五》

秦氏族的先祖名为女修,是颛顼帝的后代。在女修织布的时候,天空飞来一只燕子,从它身上掉下来一颗蛋。女修吃掉这颗蛋后,生下了一个婴孩,取名大业。大业长大后,娶了少典部族族长的女儿。大业的妻子生下了大费,大费曾经协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舜帝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禹在接受了舜帝的奖赏时对舜帝说:“我一个人是难以治水成功的,还多亏了我的得力助手大费的协助。”舜帝听后,赐给大费一副黑色旌旗飘带,还赐给了他一位姓姚的美女。此后,大费就留在舜帝身边,为舜帝驯养各种野性难驯的禽兽。舜帝为表彰大费驯兽有方,赐他姓嬴。后人将这位驯养野兽的先人称为伯益。

大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后称鸟俗氏;另一个叫做若木,后称费氏。费氏的后代中有个玄孙叫做费昌。费昌曾为商汤效力,在鸣条一举击败了夏桀。

大廉的两个玄孙,名叫孟戏和中衍。相传两个人的体形非常像鸟,但会说人话。殷商太戊帝知道后,让这两位异人为自己驾车。

从殷商太戊帝之后,大费的后代子孙,每一代都为殷商效力,辅佐商王。久而久之,这些多朝元老终于成为了后世诸侯。随着年代发展,大费的子孙逐渐分散,除去中原地区的分支,有的分散到边陲地带,为殷商镇守边疆。

中衍的后代曾孙中潏(jué)就住在西边戎族边界。而中潏的儿子就是有名的蜚(fēi)廉。蜚廉有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先说蜚廉和恶来这父子俩,父亲能跑,儿子力大无穷,是商纣王的得力干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蜚廉的儿子恶来被讨伐军诛杀。当时蜚廉在北方,返回的时候,纣王已经死了。蜚廉为了尽君臣之命,在霍太山准备祭祀纣王,没想到得到了一副石棺,上面还刻着字:“命未参乱,天赐石棺,光耀氏族。”蜚廉死后就顺应天命葬于霍太山。

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留有后代孟增,这个孟增深受周成王的宠幸,被称为“宅皋狼”。皋狼的儿子叫衡父,衡父的儿子叫造父。造父精通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信。周穆王在得到了四匹名叫“骥、温骊、骅骝(huá liú)、 (lù)耳”的名驹后兴致大起,带着四匹名驹到西方出巡,流连忘返。徐偃王叛乱消息传来,造父千里兼程赶回救援,及时平定了叛乱。造父平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封给了造父。从此造父一族改姓为赵。

自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以来,传至五代到造父时,又分出了一个旁支居住在赵城。后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越衰就是他的后代。被处死的恶来虽然死的早,但是他的后代也受到周王的恩宠,所以都住在了赵城,改姓赵。

恶来的后人有非子和成。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欢养马和其他牲口。非子养的牲畜十分健壮,犬丘这地方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于是就有人把它告诉了周孝王。周孝王就把非子安排在汧(qiān)河和渭河之间饲养马匹。经过非子的细心管理,马匹越来越多。周孝王看到非子这么有本事,就想让非子做大骆的继承人。周朝的申侯不同意,他想让成做继承人,因为成是他的外孙。他对周孝王说:“我的祖先娶了郦山氏,生下的女儿嫁给了中衍的曾孙戎胥轩,与他一起在西戎生活,这样才生了中潏。我们因为与周成为亲族才归附殷周,帮助您镇守西方边境,西戎因此才不敢骚扰。到了我这代,我让我的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了外孙成。这是我申国和贵国的第二次联姻,因为这样,西戎族才都归顺周朝,您才得以边境太平,安稳为王。您一定要考虑一下。”

周孝王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但也不能不为良才考虑,于是说:“先人柏翳为舜帝驯养牲畜有功,受封土地,赐姓为嬴,如今后人非子为我繁衍马匹,同功同禄,封地赐姓!”周孝王于是让申侯外孙成做了大骆的继承人,加强与西戎的关系,另一方面赐非子秦属地为封邑,接管了先人嬴氏族的祭祀,称他为秦嬴。

后来秦嬴有了儿子秦侯,孙子公伯。公伯只在位了三年就死了,留下了儿子秦仲。

秦仲即位第三年的时候,周厉王昏庸无道,诸侯心生不满,于是揭竿而起。与周朝结亲的西戎族也发生叛乱,将犬丘的大骆全族都灭了。周宣王登基后,任命秦仲为大夫,率兵攻打西戎。秦仲在作战中被杀。

秦仲留下了五个儿子,在秦仲死后受周宣王召见。周宣王让他们率领七千士兵讨伐西戎,西戎战败。周宣王再次奖赏秦仲的子孙,将先人大骆的封地犬丘一起封给了五兄弟,并任命他们为西陲大夫。五兄弟的老大叫做庄公,就住在西犬丘。

庄公后来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做世父。世父非常有志气,他说:“西戎杀了我祖父,我要以牙还牙,杀了戎王我再回来。”他带兵去攻打西戎,把侯位继承权让给了弟弟襄公。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后去世,襄公即位。襄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777年),就把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了西戎丰王。第二年(公元前776年)西戎根本不领情不念亲,包围了犬丘。老大世父愤而反击,最终被俘。一年多之后,西戎才放了世父。

第七年(公元前771年)的春天,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用于战争警报的烽火台,戏骗诸侯前来救援,最终引发诸侯背叛周室。申侯与西戎部族的犬戎一起进攻周朝,并在郦山诛杀了周幽王。继任的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进攻,在秦襄公的保护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秦襄公作战有力,护驾有功,因此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侯,并封给秦侯岐山以西的土地。

自大费获天子赐“嬴”姓,到非子得秦地,到秦襄公封侯,秦才正式成为诸侯国。

齐襄公失信遭杀

选自《齐太公世家第二》

齐国的创建者是齐太公吕尚,后人称他为姜太公。吕尚的先祖因帮助夏禹治水有功,在舜、禹时被封在吕地,赐姓姜。吕尚年轻时穷困,年老时终于遇见西伯侯姬昌,先后辅佐姬昌及他的儿子姬发,建立了周朝。姬发做了周武王后,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太公,于是建立了齐国。

齐襄公是齐国的第十四位国君,他的父亲是齐釐(xī)公。釐公有个同母弟弟叫夷仲年,夷仲年很年轻就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公孙无知。釐公非常宠爱无知,待他如己出,给他太子一样的待遇。襄公还是太子时,对无知十分嫉妒。等他即位后就把公孙无知的待遇降了一个等级,因此无知心中十分怨恨他。

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人去驻守葵丘,并约定等瓜果成熟了就让人去接替他们。第二年,到了约定之日,襄公没有派人来替换连称、管至父。俩人还听说有人向襄公请求替换他们,但襄公不允许,因此他们更愤怒了,于是就和公孙无知谋划杀死齐襄公。连称有个堂妹是襄公的妾,但她不受襄公宠信。连称让堂妹做内应,让她一发现有杀死襄公的好时机就告诉他。这年冬天,襄公外出游猎,到达姑棼,在沛丘射箭。突然,一只野猪窜出来,襄公吓了一跳。这时,随从又大喊:“彭生!”襄公愤怒,拉弓拔箭,射向野猪。野猪惊吓后直立啼叫,襄公顿时吓得从车上摔下来。这里所说的彭生是襄公杀死献给鲁国的一位壮士。

当年齐襄公曾与妹妹通奸,后来把她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夫人来到齐国,齐襄公又与鲁夫人私通,后被鲁桓公发现。鲁桓公怒骂鲁夫人,鲁夫人受委屈后转告齐襄公。齐襄公假装宴请鲁桓公,趁机将其灌醉,然后让大力士彭生把他抬到马上弄死。鲁国人知道这件事后向齐国讨说法,齐襄公杀死彭生向鲁国赎罪。

齐襄公从马车上摔下来,不仅摔伤了脚,把鞋也给弄丢了。回到宫中后,他就让人鞭打了管鞋子的下人。这个下人名叫茀。茀被杖打了三百大板,走出宫时看见了公子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这三人来势汹汹,茀看到这三人后就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于是说:“你们这样莽撞进去,会打草惊蛇。”无知不相信茀是同伙,茀露出自己的伤痕,无知于是让茀先进去打探。茀进去后很久都没有出来,无知害怕了,于是带人闯入宫中。茀早已把襄公藏到了门后,等无知一帮人进来后,他就和埋伏好的宫中侍卫以及襄公宠信的臣子们攻击无知等人。无知把茀以及其他反抗的人全部杀了,然后寻找襄公。找了半天,无知发现门后边有一只脚,揪出来一看,果然是襄公,于是把他杀了。之后无知自立为齐君。

管鲍之交

选自《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颍(yǐng)上人,又名夷吾。管仲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他们俩无话不说。管仲家境贫寒,所以在经济上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看重管仲的人品和才干,从来不计较他的小缺点。后来,鲍叔牙做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臣子,管仲则做了公子纠的臣子。

齐国内乱时,公子无知弑君夺位,鲍叔牙和管仲分别随同两位公子出逃。后来,公子无知被杀,两位公子从国外返回齐国争夺王位。管仲为公子纠拦截小白,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装死逃脱,先回到齐国即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桓公打算杀掉管仲,鲍叔牙说:“跟从您我十分有幸,如今您又当上了国君,我真是又庆幸又恐惧。我恐怕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服侍您的尊贵地位。这么说吧,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就足够了。但您如果想成为一方霸主,非得有管仲才行。夷吾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就强盛,您不能错失这个人才。”

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管仲回到齐国后,鲍叔牙亲自去迎接他。

后来,桓公任用管仲为大夫,让他主持政务。管仲执政的时候,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根据事物的轻重缓急去处理事情。在事情不顺的时候,他能变困境为顺境,使失败转化为成功。后来,齐国在管仲、鲍叔牙、隰(xí)朋、高傒等贤臣的治理下变得日益富强起来,桓公以霸主身份多次会盟诸候。管仲也变得十分富有,他居家设备豪华,宴饮档次不下于国宴,他的财产可以和国君相比,但是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放纵。管仲的后世子孙十几代人在齐国享受俸禄,很多人做了齐国大夫。

管仲曾说:“我当年因为贫困,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经常占他的便宜。鲍叔牙知道我的家境困难,从不指责我,也不认为我贪财好利。我曾想为他做点事情,有一次替他出谋划策,没想到却帮了倒忙,使他陷入窘境,变得更加困顿。尽管如此,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人的境遇有时好有时坏,运气是求不来的。我参军时,曾多次从战场上逃跑回家。鲍叔牙也不觉得我是个胆小鬼,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需要赡养。两位公子争夺王位,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这期间遭受屈辱,鲍叔牙也不认为我失去了礼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有志气,想争取成功扬名天下,不做到这样我才会羞耻,所以小的过失不足以让我羞愧。生我养我的,是我母亲,但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的职位置于管仲之下。虽然管仲才干和功勋卓著,但天下人称赞管仲才干的同时,也赞美鲍叔牙能够识人的慧眼。

晏婴相齐

选自《管晏列传第二》

齐国莱地夷维人晏婴,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位齐国国君,深受齐国人的尊重,人们称他为晏子。

一次,晏子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窗内偷偷向外观看。只见自己的丈夫头顶大伞,挥动鞭子,神气十足地驾着马车。车夫回到家后,他的妻子提出离开他。车夫十分纳闷,问她原因,妻子回答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当上了齐国的宰相。他的名声远扬四方,但是他外出时却没有居高临下的骄傲,而是低调深沉。你身高比他长两尺,不过是替晏子驾车的车夫,但我看你的神态,却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所以我跟你过不下去了。”

听妻子这么说后,车夫变得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车夫的改变,问他原由。车夫如实告诉了晏子,晏子十分赞赏夫妇二人的见识和品性,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晏子辅佐齐庄公时,齐庄公与齐国大夫崔杼的妻子通奸,崔杼因此联合宦官贾举打算谋害庄公。

一天,崔杼谎称有病不上朝,庄公以探病为借口去见崔杼的妻子,晏子也跟随同往。庄公入院后,追逐崔杼的妻子,崔杼和贾举趁机把他锁在院内。庄公爬上院墙,被射中大腿后掉入墙内,最后被杀。晏子当时站在院外,他说:“国君如果是为社稷而死,那他的臣子应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而流亡,则臣子理应跟随流亡。国君因为私利而死,除了他宠幸的臣妾,其他人没有必要为他殉葬。”

院子大门打开之后,晏子把庄公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后大哭,三次捶胸顿足后,他走出院子。有人对崔杼说:“应当杀死晏婴。”崔杼说:“他深得众望,饶他一命可以为我们争取民心。”

后来,崔杼立庄公的异母弟弟杵臼(chǔ jiù)为君,杵臼就是齐景公。齐景公即位后,任命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崔杼和庆封害怕齐国百姓不服从他们,于是说:“不服从的人都将处死!”晏子听说后仰天叹道:“跟随祸国殃民的人我做不到!”庆封想杀晏子,崔杼又说:“他是个好人,放过他吧。”

齐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天空出现彗星。景公对天叹息说:“这堂皇富丽的亭台,最终会归谁手呢?”其他的臣子跟着怅然而流泪,晏子却笑了起来。景公很生气。

晏子说:“我笑群臣们也太过于阿谀奉承了。”

景公说:“彗星出现的东北方位正对着齐国,这是不吉祥的征兆,我忧心啊!”

晏子说:“您治国之道,在于高筑烽火楼台,挖深城池。征收赋税唯恐不够国用,施行刑罚唯恐不足苛刻震慑百姓。像您这样治理国家,最凶的茀(fú)星将会出现,您还用怕什么彗星吗?”

景公问:“祭祀祈祷可以除去彗星吗?”

晏子说:“如果祭祀祈祷可以让神明听见您的心声,那神明也会听见百姓的心声。但您一个人的声音又怎能抵得过成千上万百姓的愁苦怨恨之音呢?”当时景公正在修筑宫室,圈养马狗等牲畜,耗资奢侈,浪费无度,在刑罚上又施行酷刑,所以晏子借机讽谏他。

晏子从来直言敢谏,做事踏实正直。国君会见群臣时,向他提问他就陈述自己的意见,从不忌讳。国君下令让他做事,如果符合正道,他就去做,如果认为不对,他就会违抗命令,斟酌完成。晏子对人正直,做事也直。对国君如此,对其他人也如此。

晏子外出时,遇见被囚禁的越石父。晏子知道越石父是个贤才,所以把他赎了出来,请回自己的家中。将越石父安顿在家后,晏子匆匆跟他打了声招呼就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越石父很久没有见到晏子。过了一段时间,他提出与晏子绝交。晏子十分吃惊,整理自己的衣帽道歉说:“我虽然说不上有多善良,但起码帮助您脱离了困境,您这么快就和我绝交,因为什么呢?”

越石父说:“我并非不感激您。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得到信任。当我在监狱服刑时,那些人对我无礼是因为不了解我,我不怪他们;您因为了解我而为我赎身,是我的知己。作为知己而对我无礼,还不如被囚禁啊!”晏子于是将他视为贵宾对待。

孔子的故事

选自《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他刚刚出生时,头顶中间下凹,四周隆起,所以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孔子始终无法确定父亲的墓地所在,因为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母亲死后,孔子把母亲的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因为不知道父亲墓地在什么地方,无法让父母合葬,所以没有马上埋葬。陬邑人父的母亲把孔子父亲墓地的方向告诉了他,随后,孔子才把母亲的灵柩迁到防山,和父亲葬在一起。

孔子腰上还系着孝麻带居丧时,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社会名士,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阻拦说:“季氏招待的是社会名士,不敢让你参加。”孔子因此退了回来。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祖先在宋国没落。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即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给了他的弟弟厉公。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先后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接受使命,地位越高姿态越谦恭,所以正考父家有一个鼎上刻有铭文:‘第一次是鞠躬受命,第二次是弯腰受命,第三次是俯首受命。走路时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欺侮我。我就用这个鼎做点面、熬点粥,勉强度日。’他就是这样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说不一定能当上国君,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难道不是即将显达的人吗?我死以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到孔子那里学礼。

孔子成年之后,曾在季氏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正准确;也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使牲畜得到繁衍。因此被提拔为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了鲁国。

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国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名童仆,让他随孔子到周去学礼。据说,他们在那里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对他们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行时赠人以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行时赠人以言辞。我不是富贵之人,所以只能窃用品德高尚的人的名号,以言辞为你送行,这几句话就是:‘聪明洞察的人常常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这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常会遭遇困厄从而危及自身,这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记自己,心中只想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记自己,心中只想着君王。’”

孔子从周返回到鲁地之后,跟随他学习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晋平公荒淫无道,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范氏、知氏六卿把持晋国国政,不断发兵攻击东边的诸侯;楚灵王军队强大,经常侵犯中原各国;齐国是大国且靠近鲁国。鲁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归附楚国就惹恼晋国,归附晋国就招致楚国前来讨伐,对齐国侍奉不周到,齐国就会率军来犯。

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却能够称霸,他靠的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秦国地方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域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正确。秦穆公亲自提拔任用五张羊皮赎回来的百里奚,赐给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一连和他谈了三天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以这种精神别说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都可以,他称霸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后非常高兴。

不久,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结交景公。他和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十分欣赏,废寝忘食地研究起来,竟然三个月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对孔子的勤奋好学非常赞赏。

景公问孔子如何施政。

孔子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女要有儿女的样子。”景公说:“好极了!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女不像儿女,就算有再多的粮食,我又怎么能吃得着呢?”

不久,景公又问孔子施政的道理。

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避免浪费。”景公听后非常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能说会道,无法用法来约束他们;狂傲自大,自以为是,作为下臣很难驾驭;重视丧事,竭尽哀情,追求厚葬,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四处游说谋求官禄,不能让这种人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去世以后,周王室随之衰微,礼崩乐坏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现在孔子过分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不完,用毕生的精力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我看这恐怕不是引导百姓的好方法。”

后来,虽然景公仍旧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可再也不向他问及礼仪方面的事情了。

过了些天,景公挽留孔子说:“我虽然不能像礼遇季氏那样礼遇您,但我可以用低于上卿季孙氏、高于下卿孟孙氏的礼遇对待您。”

齐国大夫中有人想杀害孔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景公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任用你。”于是孔子就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天,鲁国和齐国达成和解。

夏天,齐国大夫黎 对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看样子对齐国不利。”于是派使者告诉鲁国,将和鲁国进行友好会盟,约定在齐国的夹谷见面。

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防备地前去赴约。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他对定公说:“我听说处理文事须要有武力做后备,办理武事也必须有文事做配合。古时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带着必要的官员随从。请您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于是带了左、右司马相随。

定公在夹谷和齐侯相见,在那里修筑了会盟的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有三级登坛的台阶,两国君主以简略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在彼此馈赠应酬的仪式过后,齐国的有司快步上前请示说:“请演奏四方各族的音乐。”景公说:“好。”

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手执矛、戟、剑、盾等武器喧闹着蜂拥而上。孔子见状快步上前,一步一个台阶快步登台,还差一个台阶时,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友好见面,为什么要在这里演奏蛮夷的舞乐,请命令有司让他们下去!”有司让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左右查看晏婴和齐景公的眼色。齐景公非常惭愧,挥手让乐队下去。

不一会儿,齐国的有司快步上前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好。”于是齐国的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边唱边舞着走上台。孔子又快步上前,说道:“匹夫小民竟然敢迷惑愚弄诸侯,论罪当斩!请命令有司去执行!”齐国官员只好将他们全部处死,这些人因此身首异处。

齐景公大为恐慌,深受触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回去后非常不安地对群臣说:“鲁国的大臣用君子的道理辅佐他的君王,而你们却用蛮夷的方法来教我,让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怎么办呢?”

有司上前答道:“君子犯下过错,就用实际行动向人家道歉认错,普通人犯下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君子如果痛心,就用实际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把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山南面的土地还给鲁国,以此向鲁国表示歉意。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升任为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而不恐惧,大福来到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的确有这句话,可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

孔子上任后,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漫天要价,男女分路行走,丢在路边的东西没有人私自据为己有,各地的旅客到了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就能受到很好的照顾,就好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感到很忧虑,有人说:“有孔子执政,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和鲁国最近,必然首先就会遭到吞并。为什么不先送给他们一些土地呢?”黎 说:“我们先试着阻止它一下,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他土地,也不算迟吧?”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美女,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跳《康乐》舞,再加上身上有花纹的骏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国国君。

他们将美女和纹马彩车安置在鲁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前往查看了很多次,准备接受下来,就告诉鲁国国君自己外出巡游,却天天在城南欣赏齐国的美女和骏马,不理朝政。子路见到这个情景,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就要在郊外进行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祭祀的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来。”

季桓子最终还是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一连三天都不理朝政;在郊外祭祀结束后,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晚上就在屯邑住宿过夜。

鲁国的乐师师己前来为他送行,说:“先生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唱一支歌可以吗?”于是唱道: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师己返回后,桓子问:“孔子都说了些什么?”师己据实禀告。桓子长叹一声说道:“先生是在怪罪我接受齐国那一群歌女啊!”

孔子曾经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几天都没有学习新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了旧曲子,可还没有熟练掌握弹琴的技法。”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弹琴的技法,可以换一只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略到乐曲中所蕴涵的内涵。”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领略到乐曲中所蕴涵的内涵,可以换一只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能体察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能体察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黝黑的皮肤,高大的身材,目光明亮而又深邃,好像统治四方诸侯的王,除了周文王以外还有谁能做到这样呢?”

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道:“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首曲子叫做《文王操》。”

夷吾忘恩负义

选自《晋世家第九》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另两位公子夷吾和重耳逃出了晋国。

公元前651年,晋国献公去世,去世前请求大臣荀息帮助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晋国大臣里克是太子申生的拥护者,刺杀奚齐为申生报仇。里克本想请重耳回国继位,重耳以没有对父亲尽孝为由,不敢继位。公子夷吾听说国内群龙无首,想回国登位。他求助于秦国护送,对秦王承诺说:“如果我能归国登位,就把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割让给秦国。”秦穆公答应了夷吾的请求,命大夫百里奚率兵护送夷吾回国。夷吾又写信给里克说:“假使我真能即位,我愿把汾阳之城封给您。”于是里克同意做他的内应。

夷吾回到晋国后登上王位,就是晋惠公。即位当年(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夷吾就派大臣丕郑去秦国毁约。丕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夷吾逃亡时承诺把河西地给您,但现在国内的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公子当年流亡在外,没有权利擅自许诺给秦国。’夷吾力争无用,故此只能前来向秦道歉。”与此同时,夷吾又担心里克联合逃亡在外的重耳发动政变,于是想杀死里克。他对里克说:“虽说你帮我登上了王位,但你曾杀死了两位国君和一位大夫,不杀你的话,我这国君会很危险。”里克回答说:“我不废掉之前的储君,你能有今天吗?找这种借口杀我也太可笑了。想我死我遵命就是了。”说完就自杀了。

丕郑此时在秦国,听说夷吾杀了里克,害怕自己也会得到同样下场,就对秦穆公说:“晋国百姓其实不想夷吾做君主,实际上是想拥立重耳的。现在夷吾登上王位就诛杀了里克,又胆敢违背和贵国的盟约,这都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做的,而是大臣吕省和郤芮的主意。如果您能用重金利诱两人到秦国来,将重耳送回晋国就容易多了。”

穆公听取了他的意见,让丕郑回国去说服吕甥和郤芮来秦国做臣子。两个人听了丕郑的话,怀疑其中有诈,将这件事禀告了夷吾。夷吾处死了丕郑。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了秦国。

丕豹对秦穆公说:“晋国君夷吾残暴无道,百姓也不支持他,现在可以讨伐晋国了。”

穆公问:“如果百姓认为夷吾不能做他们的国君,那他通过什么力量杀掉他的大臣?他能杀死各位大臣,肯定是因为有百姓的支持,说明夷吾还是有些能耐的。”穆公并没有听从丕豹的进言,但仍然暗中支持他。

公元前648年,晋国旱灾,请求秦国援助粮食。丕豹劝穆公不要援助,而要趁着晋国大旱没有军粮去攻打晋国。大夫公孙支和百里奚不同意丕豹的意见,二人说:“得罪您的是夷吾,晋国大旱无粮,百姓并没有罪,不能不给。”最后穆公听取了公孙支和百里奚的意见,把粮食装到船上或车上,通过水运、陆运将粮食送到了晋国。

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夷吾召集众臣商议此事,大臣庆郑说:“君王您靠秦国的帮助才能即位,之前您已经违背了割地相送的诺言。不久前,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又支援我们粮食。如今秦国困难,请求购买我们的食物,我们卖给他是理所当然的,有什么好商量的?”夷吾的舅父虢射却说:“应该趁着秦国饥荒,攻打秦国!”夷吾采纳了虢射的建议。第二年,晋国出兵攻打秦国,晋惠公亲自带兵出战。

公元前645年九月,秦军和晋军在韩远展开大战。秦穆公让丕豹率领大军迎战,自己也御驾亲征。两军交战时,晋惠公甩下大军冲锋在前,抢夺战场财物。回撤时,他的战车战马深陷泥潭,致使行动缓慢。秦穆公见此情景,率部下奋力追击,欲擒拿晋惠公,没想到自己非但没有抓到晋惠公,反而让晋军包围,自己也被击伤。危机之时,曾受恩于秦穆公的三百名岐下人冲破晋军包围,救出穆公,穆公因此活捉了晋惠公。

战事结束,秦穆公带着俘虏夷吾回到秦国,并发诏令说要立斩他。因晋惠公与周朝天子是同姓,周朝天子得悉此事后就向秦穆公求情。穆公的夫人是夷吾的姐姐,为了让夫君放过夷吾,她穿着丧服光着脚来到穆公面前说:“夷吾是我的兄弟,您是我的夫君,又是一国之主,我不能违抗您的命令,只能穿丧服哀怜我的兄弟了。”穆公不忍心看夫人苦恼,和夷吾重订盟约后便对他好礼招待,然后放了他。

同年十一月,夷吾回国。

后来,他终于实现之前的承诺,把河西的城池土地割让给了秦国,并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流亡

选自《晋世家第九》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与晋惠公夷吾是表兄弟。重耳从小贤能,也喜好结交有才能的人。十七岁时,他就有五个富有才华,品行出众的朋友:赵衰、他的舅父狐偃、魏武子、贾佗、先轸。献公即位当年,重耳已经二十一岁了。

献公即位后不久,下令修筑蒲城,让公子重耳在那里驻守以防备秦国。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骊姬造谣太子申生毒害献公,逼死申生,接着污蔑重耳是同谋,重耳于是逃到了蒲城。献公让宦者履鞮(dī)追杀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履鞮追赶,扯下重耳一节衣袖。逃出蒲城后,重耳去了母亲的祖国狄国。当时重耳已经四十三岁了,跟随他逃亡的除了赵衰、狐偃、魏武子、贾佗、先轸这五位朋友,还有其他几十位追随者。

逃到狄国后,狄王为重耳和赵衰赐婚。婚后,妻为重耳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叫伯鯈(tiáo),一个叫叔刘。重耳在狄住了五年后,晋献公去世了,夷吾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惠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因害怕重耳威胁自己,夷吾派履鞮带人去追杀重耳。重耳对赵衰等人说:“当初逃到狄国,只是为了歇脚。现在我想迁到强国去。听说齐桓公有志称霸,体恤诸侯而乐善好施,他的贤臣管仲、隰朋又去世了,我们不如前往齐国。”

离开狄国时,重耳对妻子说:“我如果二十五年内不回来,你就改嫁吧。”

妻子笑答:“二十五年后,我坟上的柏树都长高了。即使这样,我也等你。”

重耳离开居住了十二年的狄国。

重耳经过卫国时,卫文公对他很不礼貌,于是他就没有久留卫国。走到五鹿时,重耳饿极了,便向沿途村民讨饭吃。村民没有给他食物,却把土放到容器中献给他。重耳很生气,赵衰安慰他说:“土就是土地,你应该礼貌地接受村民的礼物。”

到了齐国,齐桓公果然厚待重耳。齐桓公不仅把家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了重耳,还送他二十辆驷马车。重耳在齐国生活得很舒适,一晃住了两年。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而互相攻击。齐国内乱,诸侯的军队趁机入侵。重耳爱恋齐桓王赐予的妻子,没有离开,又在齐国住了三年。就这样,重耳在齐国待了五年。

有一天,赵衰和狐偃在庭院的树下商议如何让重耳离开齐国。两人的谈话被重耳妻子的侍女听到了,将这些话告诉了主人。重耳的妻子劝重耳离开齐国。重耳不肯,说:“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安乐,我在这儿好好的,不想走。”

他的妻子说:“您是晋国的公子,逃亡来到这里。这些跟随您的人以您的生命为他们的生命,您要是因为女色在这里待一辈子,怎么报答这些追随你的人呢?不行动就不会有成功。我真为您感到羞耻。”

重耳仍不听。他的妻子就和赵衰、狐偃将他灌醉抬到马车上,离开了齐国。重耳迷迷糊糊睡了一个长觉后醒来,弄清事情原委后,他怒气冲冲,拿起刀来要杀狐偃。狐偃说:“如果杀死我能成就您,我万死不辞。”

重耳说:“事情要是失败,我就吃了你的肉。”

狐偃笑说:“如果失败,我的肉又腥又臭,也不值得您吃!”

一路上,重耳经过曹国、宋国、郑国,这些国家势小力单,都不敢给他足够的支持。到了楚国,楚成王准备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接待重耳,重耳不敢当。赵衰说:“一路上,小国都轻视您。现在大国楚国厚待您,这是上天希望您振兴。”于是重耳行诸侯之礼去会见楚成王。

楚成王问重耳:“您将来回国登位了,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说:“大王您拥有各种珍禽异兽、珠宝和华贵的衣服丝绸。我还能怎么报答您呢?如果有一天你我战场相遇,我愿意为大王您退避三舍。”

听重耳这么说,楚国大将子玉很不信任,他说:“君王你如此厚待晋公子,他却口出狂言,请让我杀了他。”成王不同意。

重耳在楚国逗留了几个月。这时晋献公病危,晋献公派去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跑回晋国。对于圉擅自逃跑,秦国十分气愤,不想让他做晋国国君,于是邀请重耳到秦国。楚成王没有挽留重耳,而是赠予他丰厚的礼物,为他送行。重耳离开楚国,去了秦国。

秦穆公见到重耳后,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了他,原公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想要公子圉的妻子,司空季子说:“你都准备要攻打他的国家了,还要顾虑他的妻子吗?况且,如今秦君把这五位女子嫁给你,是想与您结亲,好送您返回晋国。您要干大事,就不要拘泥于这些小节!”重耳听取了他的建议。

秦穆公说:“我知道你们想尽快返回晋国。”

赵衰与重耳拜谢说:“我们仰仗您,就如同百谷仰仗好雨一样。”

当时是晋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秋天,惠公夷吾刚刚去世,他的儿子圉登上了君位,就是晋怀公。晋国大夫栾枝、郤穀等人都不拥护圉,听说重耳在秦国,于是暗中派人做重耳内应。重耳得到秦穆公派出军队护送,顺利踏上回晋国的返程。

晋怀公听说重耳返国,派出军队阻挡,但无奈除了他父亲晋惠公的旧大臣吕甥、郤芮之流支持他之外,晋国百姓都不拥立他而拥立重耳。之后,狐偃与秦晋大夫结盟于郇(xún),重耳登上了王位,就是晋文公。

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返回晋国登上王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在位仅有九年时间,但他重用贤臣,修行德治,使晋国称霸诸侯。晋文公重耳去世后,晋国的霸业仍持续了将近百年。

蹇叔哭师

选自《秦本纪第五》

百里奚曾是虞国的大臣。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后来,晋国与秦国联盟,晋国把公主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将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百里奚途中逃脱,来到了楚国边境,被楚国人捉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用五张黑色公羊皮从楚王手里赎回了他。秦穆公与百里奚交谈了三天三夜,决定任命他为五羖(gǔ)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他主管。百里奚谦让不受,而是推荐了蹇(jiǎn)叔。

百里奚说:“我的朋友蹇叔才真正是个有才能又具有仁德的人。在我被困在齐国,以讨饭为生时,蹇叔收留了我。我想为齐王效力,蹇叔认为齐国国君无知,阻止了我,我因而逃过了齐国的政变灾难。我从齐国逃到周王室后,得知周王子颓喜爱牛,就养了很多牛献给他以换取官禄,后来蹇叔又阻止我在周朝做官。因此,颓被杀时我才没有受到牵连。最后,在虞国时,我没有听蹇叔的话,做了虞君的大臣,因此在虞国的灭国之灾中被擒拿。我因而知道蹇叔是有才能的人。”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议,派人携带厚金重礼去请蹇叔,任命他为上大夫。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想灭掉郑国,秦国是晋的盟国,所以出手相助。郑国派人游说秦穆公说:“如果郑国灭亡,只不过使晋国强大,对秦国没有一点好处,反倒会威胁秦国。”秦穆公于是撤军,晋国没能灭掉郑国。

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这时,有个郑国人对秦穆公说:“郑国的城门由我把守,秦王您若是来偷袭郑国,我可以帮助您。”秦穆公询问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两人都不同意他出兵郑国,说:“郑国距离秦国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发动战争,难以取胜。况且,既然郑国出现了叛徒,又怎知道我国不存在类似的人呢?说不准我们的行动也会被人透露给郑国。”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和百里奚的劝谏,他说:“其实我已经决定出兵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蹇叔的儿子术和丙作为统率,攻打郑国。

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军出发的这一天,百里奚、蹇叔二人看着将要远征的军队大哭不止。他们对自己的儿子说:“秦军如果失败了,一定是在殽山险要处发生不测。”军队远走后,秦穆公怒问百里奚和蹇叔为何在军队出征这天对秦军哭丧。两位老人回答道:“我们做臣子的,怎会诅咒您的军队。我们担心自己年岁大了,等不到作战的儿子回来,才悲伤痛哭!”

秦国军队一路向东,穿过晋国,又路过周朝都城的北门。秦军将领没有向这两个国家的君王打招呼,周朝子民说:“秦军是不懂礼仪的军队,做事不合礼法,只能打败仗!”到达晋国边境的附属小国滑国时,秦军碰到郑国商人弦高。弦高领着十二头牛,正准备去周朝都城卖牛,因为害怕秦军杀他,所以献上了他的牛,并向秦军说道:“郑国国君早就知道秦国将要出兵郑国,所以已经做好了防范。我此行就是奉国君之命,送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士兵的。”秦军听说行动败露后,不敢再袭击郑国,转而灭掉了滑国。

晋襄公听闻滑国失守非常愤怒,他说:“我刚刚丧父,还没有埋葬父亲。秦国趁我国办丧之时前来攻打我们,实在欺人太甚!”于是,他穿着黑色丧服,带领军队向殽山进军。最后在殽山阻截秦军,俘虏了秦军的三位将军,也就是蹇叔和百里奚的儿子。晋文公的妻子是秦穆公的女儿,她替三位将军向襄公求情说:“穆公对这三个人肯定恨之入骨,如果您能放他们回国,我国国君一定会痛快地杀掉他们。”晋君听了妻子的话,放了三位将军。

三位将军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素服去到郊外迎接他们,并向他们悔恨地哭泣:“你们三位受到侮辱,都是因为寡人没听从你们父亲的话。你们没有罪,是我错了!但是,你们不要松懈,而是要洗掉这个耻辱啊!”秦穆公恢复了三位将军的官职俸禄,并比原来更加厚待他们。

三年后,秦穆公又派三位将军攻打晋国,结果大败晋军,报了殽山被俘的仇。

楚庄王一鸣惊人

选自《楚世家第十》

楚国的祖先是高阳氏颛顼帝。周成王时,楚国先祖熊绎因辅佐文王、武王有功,被周成王封在蛮楚地区,得到子男的爵位。后来,熊绎的后人熊通让周王室提高他的爵位,周王室不答应。熊通说:“如今楚地蛮夷都已经降服于我,王室不给我楚国提高爵位,那我就自己提高了。”于是自立为楚王,是为楚武王。

楚国王位沿袭轮替,几代之后,到了楚庄王时期,国势已日益强大。然而,继位后的前三年,楚庄王整天寻欢作乐。除了“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的诏令之外,他不曾在国内发布任何政令。有一天,大臣伍举入宫,看见庄王左手拥着郑国姬妾,右手抱着越国妃子,宫廷内歌舞升平,一片安乐的景象。

伍举不说自己要进谏,而是说:“我给大王您献个隐语吧。有一只鸟,它筑巢在土山上,三年里不飞也不鸣叫,这是什么鸟呢?”

庄王回答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用意了。”伍举退下了,满心以为楚王从此改邪归正,没想到他却变本加厉,更加放纵享乐。

过了几个月,大夫苏从入宫见楚庄王,直言要进谏。

楚庄王说:“我下的诏令你不知道吗?”

苏从回答道:“如果能使您贤明治国,我愿意舍身赔命。这就是我的夙愿。”楚王于是停止了放纵作乐的行为,开始一心治理国务。

他首先惩治罪犯,杀了几百罪人,又奖赏贤士,提升了几百名功臣,任用伍举、苏从主管政务。这两个人具有贤德,楚国人都拥护他们,楚国的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远离酒色的庄王出兵平定内乱,并亲征攻伐反叛的庸国,取得胜利,稳定了国内统治,也萌发出北上图霸之志。

庄王六年,楚国出兵宋国,得到了五百辆战车。

八年,楚国讨伐陆浑戎族,到达洛时进行阅兵。洛在周都的郊外,周定王害怕楚庄王对周发兵,于是派王孙满去犒劳楚王。楚王借机问王孙满:“周朝的九鼎有多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的关键不在于宝鼎的轻重,而在于君王道德好坏。”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高高在上!不过九鼎而已,我楚国刀剑上的刀尖就可以铸鼎。”王孙满说:“哎呀,问鼎的轻重确实不可以啊!鼎是天子的宝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落,但上天仍有意让周王做天子。天子道德败坏至极,宝鼎才会移动。占卜人说周王室的宝鼎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你又怎么问轻重呢?”楚庄王于是撤军回国。

十三年,楚国灭掉舒国。

十六年,陈国夏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楚王率军讨伐陈国,攻克了陈国。楚王想把陈国划归为自己的县。大臣都来庆祝,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回来,没有表现特别高兴,也不向楚王庆贺。楚王询问原因,申叔时回答说:“有人牵着牛走在别人家的田地里,这确实不对。但如果田地的主人因此抢走了牛,那不也很过分吗?陈国动乱,大王您讨伐它原本师出有名,但攻克对方后就想把它占为己有。您这样做怎能使天下人信服您而听命于您!”庄王于是没有将陈国划归为楚国的县,而是让原陈国君的后代继续在陈地做王。

庄王十七年,楚庄王率军攻下了郑国,进入了郑国都城。郑国国君行臣子礼仪,裸露着胳膊牵着羊来迎接庄王,并说:“因为我对您侍奉不周,您才来惩罚我,这都是我的罪过。我愿意对您俯首称臣,惟命是从。如果您好心不断绝我国的祭祀,我将竭力侍奉您。如果不能答应,就请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楚国的大臣们都劝庄王杀死郑国国君,庄王说:“郑国国君如此谦卑,他一定能为自己的百姓做事,我怎能断绝郑国的祭祀呢?”于是举起白旗,率军后撤三十里,与郑国国君讲和。郑大夫潘尫(wāng)代表郑国与楚订立盟约,然后把郑国公子良送到了楚国当人质。

不久,郑国与晋国联合,攻打楚国,楚军在黄河畔大败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

庄王二十年冬天,各诸侯国在蜀地会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二十三年,楚庄王逝世。

从楚武王自立为楚王到楚庄王即位前,楚国一直被中原的诸侯国看作是蛮夷地区的国家,被排斥在中原文化之外。楚庄王继位三年后,“一鸣惊人”,在伍举、苏从两人的劝谏下他改掉年轻时的宴饮享乐,励精图志,成为了一代明君。楚国因此强大起来,从荒蛮之地到入主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报仇

选自《伍子胥列传第六》

楚国人伍子胥的先祖是楚庄王时的重臣伍举,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时太子建的太傅,伍子胥有一个哥哥名叫伍尚。楚平王时,奸臣费无忌因遭太子建嫌恶,于是在楚平王面前诬告太子谋反。伍奢替太子说话,被牵连遭迫害。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留下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如果以免除他们父亲的死罪为条件把他们召来,他们一定回到楚国。”

于是,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让你的两个儿子回来你就可以活命,否则将你处死。”

伍奢说:“伍尚憨厚尽孝,他听说回楚可以免除我的死罪,一定会回来。但伍子胥有智谋,他清楚回来必死无疑,所以肯定不会听你们的。”

后来,平王派人召伍尚和伍子胥,对他们说:“你们回楚国,楚王就赦免你们父亲的死罪。”

伍尚对伍子胥说:“不救父亲是不孝,父亲死了而无法报仇那是无谋!人要依照自己的力量做事,有能力的人留下来做大事才是智慧。你快逃命吧,我将回楚国以死尽孝。”

伍子胥逃走,楚王杀死了伍奢和伍尚。

伍子胥先逃到了宋国,正赶上宋国内乱,他和宋国太子建一起逃到郑国。郑国君臣对二人以礼相待。

不久,太子建前往晋国做客,晋顷公劝他说:“你跟郑国的关系这么好,郑国国君又很信任你,如果你能为晋国做内应,我们里应外合,定能打败郑国。灭了郑国,我就将郑国封为太子的领地。”太子建同意了晋顷公的建议,返回郑国。然而他迟迟等不到起事的机会。太子建的一个随从因为触犯太子建,遭太子建追杀。这个随从逃跑后将太子建叛卖郑国的事情举报给了郑定公。郑定公杀掉太子建。伍子胥怕被一并被杀,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逃往吴国。俩人一路徒步,跑到昭关江边,江边一个好心的船夫帮助二人渡过了江。伍子胥过江后,身无银两,于是摘下随身宝剑送给渔翁。渔翁说:“楚国下令,谁抓到伍子胥,就赏赐他五万石粮食,封官晋爵,我冒死救你,难道就为了这价值百金的宝剑吗?”

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都城就病倒了,之后他一路讨饭到了吴都。这时吴王僚刚刚即位,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夺取王位的打算,便帮他物色了一个名叫专诸的壮士,希望能够帮助公子光篡夺王位。他自己则和太子建的儿子胜离开了国都,到乡下种地隐居。

五年之后,楚平王去世,楚昭王继位。吴王僚趁楚国国丧,出兵楚国。楚国派兵截断吴军后路,吴军进退两难。这时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公子光趁机命令专诸暗杀了吴王僚,篡位为王。公子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后,召回在乡下种田的伍子胥,封官晋爵,与他共谋国事,同时重用被楚国迫害的伯嚭,让他做大夫。

阖闾即位第三年,伍子胥和伯嚭随军出征楚国。楚国舒地被攻占,被楚国分封在舒地的吴国公子盖馀和烛庸被俘获。阖闾想趁势进攻楚国都城,将军孙武劝阻说:“目前吴国军士疲惫,应当休整一下。”于是吴国撤军。第二年,吴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两座城邑。第四年,楚昭王派公子囊进攻吴国,结果楚军战败,吴军趁势攻占了楚国的居巢。

阖闾九年,吴王问伍子胥和孙武:“当初你们说楚国的郢都打不了,现在怎么样呢?”伍子胥和孙武说:“楚国将军掠地贪财,唐、蔡两国都很怨恨。大王如果攻打楚国国都,一定要联合唐国和蔡国才行。”阖闾听取他们的建议,联合唐国和蔡国,出动军队和唐、蔡联军全力攻打楚国。经过几次战役之后,吴军打到了郢都。楚昭王逃跑,吴军攻占郢都。

伍子胥在楚国四处寻找昭王,想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报仇。可是昭王已经逃离了楚国,伍子胥于是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三百下才停手,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鞭尸三百”的典故。

楚国大臣申包胥派人责问伍子胥说:“您这样报仇,也太过分了吧!”伍子胥说:“我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现在只能倒行逆施。”

公子光夺位

选自《吴太伯世家第一》

吴国第十九代传人寿梦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公子光是诸樊的儿子。

寿梦本想传位给幼子季札,季札推辞,于是传给了诸樊。诸樊死前,令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直到传给季札,以完成父亲的愿望。自诸樊后,余祭、余昧依次继位为吴王。余昧即位四年后就死了,这时该季札继位,但是他又推让了。吴国百姓于是拥立了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公子光不满僚继承了王位,因为他觉得:“我父亲兄弟四人依次传位,传到最后一个是季子,季子谦让不当国君。既然我父亲最先为王,那么季子之后就应该是我先当王。”于是暗中招贤纳士,寻找机会。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王处死,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劝说吴王僚讨伐楚国。公子光让吴王僚不要上当,他说:“子胥的父亲和兄长都被楚王所杀,他劝您攻打楚国是为了报私仇。攻打楚国对吴国没有什么好处。”伍子胥听闻公子谋权篡位的意图,知道不能用外交的政策使吴伐楚,于是改用了计策。他找到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把他引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得到这名壮士后十分高兴,把伍子胥视为座上宾对待。

公元前519年,吴王派公子光征伐楚国。吴军获胜,借势北伐,打败陈、蔡的军队。第二年,公子光又征伐楚国,攻占了楚国的居巢、钟离二城,胜利返回。三年后,楚平王去世。

公元前514年春,吴王趁楚国忙于国丧派公子盖(gě)余、烛庸等带兵包围楚国的六(lù)、灊(qián)这二座城邑,同时派季札出使晋国观察诸侯的动静。此时,公子光留守国内。吴楚交战,吴军被楚国派出的骑兵决断后路,不能返回。公子光见时机已到,对专诸说:“我才是理应继承王位的人。季子不会反对我的。”专诸应和道:“僚的两个弟弟被困在外,现在国内没有他的忠诚之臣,只有他的老母和幼子,正是我们的好时机。”公子光说:“你我患难与共,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

四月丙子日,公子光让披甲的战士埋伏在地下室,然后他请僚来吃饭。僚知道公子光不怀好意,于是让士兵列阵,从王宫到公子光的家门,甚至在公子光家的大门、台阶、屋门、坐席上都安置了士兵,让他们每人都拿着利剑。僚自以为万无一失,便来到了公子光的府上。宴饮开始不久后,公子光假装不舒服,趁机溜到地下室,让专诸把藏有匕首的烤全鱼端上来。专诸将烤全鱼送到了僚面前后,马上从鱼中取出匕首刺向僚,僚的左右卫士急忙拔剑护驾。专诸的胸膛中剑,此时匕首已深入僚的咽喉,两人同时死亡。不久,公子光即位,这就是吴王阖闾。

季札回到吴国后,听闻吴王僚被杀,公子光做了吴王,他说:“先祖的祭祀得到延续,百姓仍旧有国君,谁做我的国君不都一样吗?我敢责怪谁呢?上天如此安排,我便只能哀悼死者,侍奉生者了。先人教导我们,只要祸乱不是自己引起的,那就听从新君王的命令。”于是季札去到僚的坟前,痛哭了一番,汇报了自己出使的情况,就回到朝廷继续任职原位,等待新君王的命令。

苏秦激将张仪

选自《张仪列传第十》

张仪和苏秦是同窗,两人师从鬼谷子先生,一起学习游说的技巧。苏秦一直认为张仪比自己更有才华。

师成后,苏秦和张仪前往各诸侯国,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一次,张仪陪楚相喝酒。席间,楚相的一块玉璧不见了。门客们都怀疑是张仪偷的,他们的理由是张仪家境贫穷。于是,大家把张仪抓起来鞭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承认是自己干的,大家只能放了他。张仪的妻子见他被打得鼻青脸肿,悲痛又愤恨,说:“唉!要是当初你不入这一行,怎么会受这样的屈辱?”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一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是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张仪还没混出名堂时,苏秦已经做了赵国的国相,并游说各国诸侯合纵抗秦。这时,还有几个国家没被苏秦说服,苏秦担心盟约正式订立之前遭到秦国的打击,使盟约毁于雏形,于是想要寻找一位说客说服秦王,以拖延时机,想来想去,除了张仪,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派人去引导张仪说:“听说您当年和苏秦是好朋友,现在苏秦的势力十分强大,您为什么不去投靠他呢?说不准您就有了实现功名的平台了呢!”张仪于是前往赵国寻找苏秦。

到了赵国,张仪找了苏秦的一位门客,请求会见苏秦。过了好几天,苏秦才接见他。苏秦把张仪带回家,却不请他上座,而是让他坐在堂下,还叫人拿来下人吃的饭菜招待他。苏秦讥讽张仪说:“你才华卓越,怎么混得如此穷困潦倒啊?如今你来投靠我,凭我的能力,推荐你做官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值得我录用吗?”说完就像打发乞丐一样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本以为老朋友苏秦会帮助自己,没想到却招来一通羞辱,心中惭愧愤恨,发誓要报复苏秦。他分析了当前各国诸侯的状况,认为除了秦王没有谁值得侍奉,于是准备去秦国求发展。

张仪离开后,苏秦对他的一位门客说:“张仪具有非凡的才能,我比不上他。现在,我只是比他运气好,先受重用而已。可以操纵秦国的,只有张仪。然而现在他运气不好,比较消极。我担心他溺于困境,满足于小成功小利益,耽误了大业。因此我才羞辱他,激励他。请你前往跟随张仪,暗中侍奉他。”苏秦又向赵王说明原委。赵王于是派送金钱、财物和车马,让那位门客跟随张仪。门客一路上暗中追随张仪,跟他入住同一个客栈,逐步接近他,和张仪成为朋友。当张仪有需要的时候,他就拿出车马金钱等财物资助他。凭借门客的资助张仪到了秦国,见到了秦惠王。

秦惠王原本十分讨厌说客,而张仪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惠王。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客卿,和他谋划攻打诸侯。

等张仪安顿下来之后,苏秦派来的门客就向他告辞。

张仪说:“没有您的全力相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您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正是我报答您的时候,您为什么要离去?”

门客说:“我对您并不了解,派我来帮助您的是苏先生,他才是真正了解您的人。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使合纵联盟不能成立。他认为只有您才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您,使你来到秦国。我暗中给您提供钱物,这都是苏先生谋划的。如今您已被秦王重用,我的任务也完成了,所以回去复命。”

张仪大惊,说:“唉呀,这些权谋计策都是我曾经学习的,但是我却没有觉察出来。看来还是苏先生更高明啊!请您替我感谢苏先生,并转告他,只要他在赵国执政一天,我张仪都不会让秦国攻打赵国。”

张仪计耍楚怀王

选自《张仪列传第十》

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他刚出道时,受尽冷遇。张仪曾陪楚国宰相喝酒。当时宰相丢了玉璧,众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宰相下令鞭打了张仪几百下。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给那位楚国宰相说:“当初,你的玉璧不是我偷的你却鞭打我。现在你要守好你的国家了,小心我偷你们的城池!”

不久,秦国想要攻打齐国。这时,齐国已经与楚国缔结了合纵盟约。如果秦国对齐国发兵,楚国就会救援齐国。秦王于是派张仪到楚国离间齐楚之盟。

公元前313年,张仪辞去秦国相位入楚,他买通楚怀王的庞臣靳尚,以取得怀王信任。张仪对楚怀王说:“秦王十分敬重楚王,而厌恶齐王。现在秦王将要攻打齐国,只要楚国和齐国解除盟约,我就请秦王和楚国结亲,让秦国女子给大王做侍妾,使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给楚国。这样一来,楚国联合了强秦,向北还可以削弱齐国。”

楚怀王听后非常高兴,当即答应张仪。大臣们听说楚国和秦国联合,都来向楚王祝贺,唯独陈轸表现得哀伤。楚王很生气,问陈轸:“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高兴,你怎么摆出一副愁闷的死样子?”

陈轸回答说:“我担心大王非但得不到那六百里的秦国土地,还有其他祸患啊。一旦您和齐国断交,楚国就会孤立无援,到时秦国难道不会攻打楚国,却反倒给我们六百里土地吗?我请求大王您让我前往齐国,说服齐国表面和我们断交,等到秦国拿出土地,我们再和齐国真正断交也不晚。否则,到时我们失去齐国的支持,秦国又反悔不给土地,楚国必定会两面受敌,得不偿失。”楚王不听。

后来,楚王还封给张仪楚国宰相的名号,赐给他金钱物资,又派人去齐国废除合纵盟约。与齐国断交后,楚王派楚国一位将军跟随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与楚将返回秦国,刚一进城门,便故意从车上摔到地上,装做受重伤躲在家里三个月不出门。楚王听说这件事后,以为张仪担心齐楚断交不够彻底,于是派勇士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和楚国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伐楚。

张仪听说齐国和秦国已经建立邦交,于是对跟随他到秦国的楚国将军说:“秦王赐给我六里封地,我现在愿把它献给楚王。”

楚将说:“楚王命令我来接收商於六百里土地,不是六里。”

张仪说:“只听说有六里,不曾听说六百里。”

使者只好回报楚王,楚王大怒,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立刻要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先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然后联合秦军攻打齐国,从齐国夺回土地补偿我们的损失。这么做,楚国兴许还有一线生存的希望。”

楚王又不听陈轸的劝告,发动军队进攻秦国。秦国和齐国联合抗击楚军。楚军八万官兵被杀,楚将屈匄(gài)战死。楚国丹阳、汉中的土地被攻占,楚王最后只得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

秦国趁机要挟楚国,打算用秦国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楚王说:“你只要把张仪交出来,我就把黔中地区给你。”

张仪主动请求将自己遣送楚国。

秦惠王说:“您违背承诺,楚王恨不得想杀了您!”

张仪说:“我当时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两国相交,不杀使者。况且,秦强楚弱,我看楚王不敢把我怎么样。另外,我和楚国大夫靳尚的关系还不错,靳尚侍奉楚国夫人郑袖,我会让他帮我在郑袖面前求情,郑袖的话楚王都听的。退一步说,如果我的死能使秦国获得黔中的土地,那也是我的荣幸。”于是,张仪再次出使楚国。

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立刻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死他。靳尚果然在郑袖面前替张仪求情,他说:“您知道您将失宠吗?”

郑袖问:“怎么说?”

靳尚说:“现在张仪被大王囚禁,秦王想用秦国上庸六个县来换张仪一条性命,还说要把秦国美女嫁给楚王。那些秦国美女能歌善舞,到时夫人您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您不如替张仪求情,让他脱离困境。这样,您也不会受到秦国美女的威胁了。”

郑袖依照靳尚所说,整日缠着怀王替张仪说情。她说:“臣子为他们的国王效命,这本来就很正常。再说,现在秦国派张仪来换取土地,也算对大王极为尊重了。大王您还没向秦国回礼就杀了使臣,秦王必定因怒发兵。”怀王于是释放了张仪,并像以前一样周到地接待他。

张仪被释放后,继续游说楚王。他说:“秦国和楚国交界,从地理位置来说,你们本是亲近的国家。大王如果能听取我的建议,那我将说服秦王与您结亲。秦国、楚国互派自家太子到对方那里做人质,秦王还会将自己女儿献给大王作为姬妾。此外,将一万户居民的都邑封给大王作为食邑。秦、楚永世友好,还有比这个更适合的吗?”

此时,楚王既想要张仪的人,又不想献出黔中土地给秦国。一听张仪这么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离开了楚国。这时,屈原从齐国回来,听说了张仪的事。他对楚王说:“大王您之前已经被张仪欺骗过,这次他来到楚国,我满心以为大王会烹杀他。没想到您不仅释放了他,还听信他的胡言乱语,这将招来灾祸啊。”楚怀王十分后悔,派人去追张仪,但是来不及了。

赵氏孤儿

选自《赵世家第十三》

赵氏和秦国国君嬴氏是同一个始祖。

赵氏祖先造父受周穆王宠信。造父挑选千里马加以驯养,又得了桃林的良马盗骊、骅骝、绿耳等,献给穆王。穆王于是叫造父御车,前往西方巡视,在那里会见了西王母,乐而忘返。不久徐偃王造反,穆王就靠良马而日驰千里,挥师攻击徐偃王,彻底打败了他。于是,穆王把赵城封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姓赵氏了。

周幽王时,昏庸无德,赵氏祖先叔带离开周到晋国侍候晋文侯,开始在晋国繁衍发展。

从叔带以后,赵氏宗族逐渐兴旺。

赵氏的后代赵衰曾经侍奉晋文公重耳。重耳因骊姬陷害太子叛乱而逃亡出奔到翟国,赵衰跟随在他身边。翟国征伐少数民族咎如时,得到两个女子。翟君把较小的女子嫁给重耳做妻子,那较大的女子,嫁给赵衰,生了赵盾。当初重耳还在晋国时,赵衰所娶的正妻生有赵同、赵括、赵婴齐三个儿子。赵衰跟随重耳出国流亡,总共十九年才重新得以回国。重耳即位,就是晋文公。赵衰做原邑的大夫,住在原邑,并执掌国政。文公能够回国以及称霸诸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依靠了赵衰的谋划。

赵衰回到晋国以后,他留在晋国的原配妻子十分贤惠,坚决要求迎回他在翟国所娶的妻子,并且将后妻的儿子赵盾当做嫡子。晋襄公六年时,赵衰去世,谥号为“成季”。

赵盾继承赵衰的职位,执掌晋国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去世。

此时,太子夷皋年纪还小。赵盾认为,国家正处于多灾多难之时,打算立襄公之弟雍回国继承王位。雍这时正在秦国,赵盾就派使者去迎接他。太子的母亲早晚哭哭啼啼,叩着头向赵盾说:“先君什么地方得罪你,为什么要舍弃他的嫡子而另立国君呢?”赵盾十分担忧,害怕太子母亲的宗族和大夫们袭击诛讨自己,只好立太子为国君,即晋灵公;另一方面,又派兵抵拒先前被派到秦国去迎接襄公之弟的那些人。灵公即位以后,赵盾更是专擅国政。

灵公即位十四年,变得越来越任性骄纵。赵盾经常谏诤,灵公不听从他的话。

有一次,灵公吃熊掌时,因为嫌炖得不够烂,就杀了掌管膳食的宰夫,叫人把尸体拿出去丢掉。此事被赵盾看到了,灵公因此十分害怕,于是埋伏士兵打算杀害赵盾灭口。赵盾向来对人宽厚仁慈,曾经送食物给一个曾经饿倒在桑树下的人吃,这个被救之人帮助赵盾反击灵公的伏兵,解救了赵盾,赵盾因此才得以逃亡。他还没逃出国境,赵穿在国内弑杀了灵公,迎立襄公之弟黑臀即位,是为成公。赵盾转而回来重新执掌国政。

因此,有德的君子讽刺赵盾“身为上卿,逃亡未出国境,回来又不惩治逆贼”。而当时的太史也在史册上记载道:“赵盾弑杀了自己的国君。”

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谥号为“宣孟”,其子赵朔嗣位。

晋景公三年,赵朔为晋国率领下军救援郑国,跟楚庄王交战于河上。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夫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打算诛讨赵氏。

赵盾在世的时候,曾经梦见祖先叔带手抱着腰哭得十分悲伤,没过一会儿,又开始大笑,又拍手又唱歌。赵盾梦醒之后,卜筮吉凶,龟甲裂纹断绝了,然后又回复完好。善占卜的史援看了兆纹,解说道:“这个梦很不好,但不是应验在您本人身上,而是将应验在您的儿子身上,可这也是由于您遗留下来的过失。到了您孙子一代,赵氏子孙将更衰微。”

大夫屠岸贾以前曾经得到灵公的宠信,到了景公的时候,他做了司寇,掌管刑狱。

屠岸贾想要作乱,就打着惩治弑杀灵公逆贼的旗号,牵连到了赵盾。屠岸贾通告诸将说:“赵盾即使不知情,但仍然是叛徒的头子。做臣子的弑杀了国君,子孙却在朝廷做官,这种人怎么有资格能惩戒罪恶的人呢?请大家一起诛讨他们。”

韩厥说:“灵公遭到贼害时,赵盾在外头,我们的先君成公认为他没有罪过,所以不诛杀他。假如各位要诛杀他的后代,这就不合乎先君的旨意。如今,如果打算胡乱扣罪诛杀良臣,这种行为就是作乱。做臣子的,有重大事情却不向国君报告,这就是不把国君看在眼里。”

屠岸贾不听他的劝告。于是韩厥暗中叫赵朔赶紧逃往别国避难,赵朔不愿意,却说道:“你一定不要让赵氏的香火断绝,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韩厥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借口生病不出门,不参与乱事。屠岸贾不向国君请命,便擅自带领诸将前往下宫攻打赵氏,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把赵氏家族都消灭了。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当时有孕在身。在动乱中,怀孕的赵夫人逃到晋景公的宫中躲藏起来。

赵朔有一个宾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看到赵朔的好朋友程婴,就问道:“您为何没有跟随赵氏先君自杀而死呢?”

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孕在身,如果幸运,能生一个男孩,我就要抚养他;如果是个女孩,我再死不迟。”

过了没多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男婴。

屠岸贾知道了这件事,派人到宫中大肆搜索。赵夫人把婴儿藏在裤裆里,祷告说道:“如果赵氏宗族注定要绝灭,你就哭叫。要是上天保佑赵氏不绝灭,你就不要出声。”当兵士搜索到赵夫人身边时,婴儿竟然不出声。

脱离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现在,他们这样大肆搜查一番,没能找到孩子,日后一定会再三番五次地搜寻他。我们该怎么办?”

公孙杵臼说:“扶立孤儿使其继承先业,与以死相殉赵君相比,哪一样更难办?”

程婴说:“死比较容易,扶立孤儿更加困难啊!”

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对待您颇为优厚,请您勉强从事较为困难的事,将容易的事留给我来做。请让我先死。”

于是,两人想办法抱来别人家的婴儿,披上华丽的襁褓,藏匿到深山中。然后,程婴来到人群中,对诸将谎称:“我程婴没有才德,不能扶立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说出赵氏孤儿藏匿的地方。”诸将听闻都十分高兴,答应了他的要求,派遣军队跟随程婴来到公孙杵臼藏身的地方。杵臼故意大声号呼道:“小人呀程婴!前日面临下宫的患难不能以死相殉,还和我一起计划藏匿赵氏孤儿,现在你又来出卖我。即使不能和我一起扶立孤儿,使他继承先业,也不能这样忍心出卖他啊!”于是,杵臼抱着婴儿叫道:“天呀天呀!赵氏孤儿又有什么罪呢?请你们让他活着,只杀掉杵臼吧!”诸将不答应,终于杀了杵臼和孩子。

诸将认为赵氏孤儿真的已经死了,都很高兴。但赵氏真正的孤儿得以活下来,程婴终于和他一起,藏匿在深山之中。

十五年过去了,晋景公生重病,卜筮的结果是嬴、赵之后人被灭族的鬼魂在作祟。

景公问韩厥卦辞究竟是什么意思。韩厥知道赵氏孤儿仍然活着,就说:“大业的后裔在晋国断绝香火的,大概是赵氏吧!从仲衍以来的子孙都是嬴姓,再没有赵氏了。仲衍人面鸟喙,降世辅佐殷帝太戊,他的子孙直到周天子的时代都有盛德。到了厉王幽王无道时,叔带才离开周到晋国来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之世,代代建立功劳,不曾断绝祭祀。如今君上单单灭掉赵的宗族,国人哀怜他,所以显现在这幅卦辞的龟策上。希望君上好好考虑这件事啊!”

景公问道:“赵氏还有遗留下来的子孙吗?”

于是,韩厥把赵氏孤儿的实情告诉了景公。景公与韩厥计划册立赵孤,使其继承赵氏先业。于是下令召赵氏孤儿赵武进宫,见面后,把他藏匿在宫里。等到诸将进宫中来问候景公病情时,景公派韩厥的部众胁迫诸将,将赵氏孤儿叫出来与诸将见面。

诸将没有办法,只好说:“以前下宫的变乱,是屠岸贾假托国君的诏命干的,并且命令臣子们跟从。不然,谁敢为乱呢!要不是君上生病,我们也必将请求您立赵氏的后裔了。如今君上如此命令,那正是我们做臣子的意愿啊!”于是,景公令赵武、程婴一个个拜谢诸将。诸将跟随程婴、赵武,去诛讨屠岸贾,消灭了他的宗族,将赵氏旧有的田邑归还给孤儿赵武。

当赵武二十岁时,行了加冠礼,正式长大成人了,程婴向诸大夫辞别,然后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乱,大家因此全都死了。我不是不能以死相殉,而是考虑到应扶立赵氏的后代,为赵氏报仇。现在,赵武已经长大成人,恢复了先人的官职和地位,我将到九泉之下与赵宣孟和公孙杵臼相见,向他们汇报这件事。”

赵武哭着对他叩头,坚决地恳求道:“我愿意终生竭尽筋骨之力来报答您,您怎么能忍心丢下我而死呢?”

程婴说:“不能不死。他们相信我能够把事情办好,所以可以先我而死;如果我不复命,他们在那边,会以为我没有把事情办成功。”

于是,程婴自杀而死。赵武为他服齐衰之丧有三年之久,并替他设置了专供祭祀的县邑,春秋两季按时祭祀他,世世代代都不中断。

孙子练女兵

选自《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孙子精通兵法,吴王阖闾久闻他的名气,决定召见他。

阖闾说:“您讲述兵法的十三篇文章我都读完了,但我还是不得要领,您能真实地演练一番让我切实领悟吗?”

孙子回答说:“可以。”

阖闾说:“让妇女来试也行吗?”

孙子说:“可以。”

阖闾叫来了宫中美女共八十人充当士兵,让孙子当即开始训练她们。

孙子首先把她们分为两队,并挑选出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位侍妾分别担任队长,然后让所有的士兵都手拿一支戟(jǐ)。孙子对她们说:“你们自己的心、左手、右手以及后背的位置,你们都清楚吗?”

妇人们齐声答道:“知道。”

孙子说:“从现在开始,当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正对的方向;当我说‘向左看’,你们就要朝左手方向扭头;当我说‘向右看’,就要朝右手边方向看齐。我说‘向后看’,你们就转身,背向原来的方向。”

妇人们答道:“是。”

孙子于是摆好用来惩罚的刑具,又将刚才的规则重复了几次,开始训练。

孙子击鼓开始发令:“向右看!”

孙子刚说完,妇人们就哈哈大笑起来。孙子停下来对吴王说:“刚才还没严明纪律,讲清军规,士兵们不熟悉号令和军规,这是将领的过错。”于是重申训练规则,并讲明军纪,再发号命令:“向右转。”妇人们又大笑起来。孙子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以来严明军纪。

吴王阖闾正在台上观看,眼见自己的爱妾将被杀死,他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臣对孙子说:“将军善于用兵,你的兵法我已经领教了,只希望你不要杀她们——没有这两个美人,我吃不香睡不好啊。”孙子回答说:“我已经接受大王的命令做将军,将在军中,王令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按顺序挑选了各队的第二人来做新队长,接着又击鼓发令,队列中没有人敢再出声。无论孙子让她们做什么,妇人们都照做,前后左右,进退回旋,全都合乎规矩。

过了不久,孙子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女兵已经训练得整齐有素了,大王可以下台验兵了。现在,任凭大王派给她们任务,即使让她们上刀山下火海,她们也会做的。”吴王失去了两个爱妾,无心再阅兵,对侍臣说:“请将军停止演练,回卧榻休息,就说我累了不想看了。”使臣将话转告孙子,孙子感慨道:“大王原来只是欣赏我的军事理论,却不想看到我的实践啊!”

经过这次演练后,吴王阖闾见识了孙子的带兵之道,决定任命他为吴军大将。后来,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破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吴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吴王夫差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

子贡乱吴救鲁

选自《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曾问孔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像一种器物。”子贡说:“什么器物啊?”孔子说:“宗庙里的瑚琏呀。”

齐国大臣田常想要在齐国发动叛乱,但害怕遭到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等贵族重臣的反攻,于是想转移这几个人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担忧,他召集门下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祖宗安息于此。现在,我们的祖国面临危险,大家怎么能不自告奋勇救国呢?”子路、子张、子石先后请求前去救鲁,孔子都制止了他们。子贡请求前去,孔子答应了他。

子贡出发到了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行不通的。鲁国的城墙单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无知又不仁慈,它的臣民也都虚伪而中庸,这样的国家很难攻下。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高大厚实,护城河宽而蓄水,士兵们个个精神有力。这样的国家很容易攻下。”

田常听罢怒斥子贡:“你说难攻的,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明明是大家认为困难的。你这么指教我是何居心?”

子贡回答:“我听说,国内矛盾尖锐的时候,如在外挑战强敌可缓解内部矛盾;国外矛盾尖锐时,攻打弱小的国家以壮大自己的势力。现在,我听说朝中大臣有人反对您,您的忧患在国内。如果您攻打鲁国,轻易取胜,那您的国君和其他大臣都会变得骄纵。国君骄纵,只会拉远您和国君的关系,大臣骄纵就会趁势作乱。这两个后果对您都不利。但是,如果您攻打强大的吴国,假若战争不能取胜,则军队力量困于国外,士兵死在他乡,您留守国内,孤立国君岂不是很容易?”

田常说:“说的是啊。可是我已经让军队开赴鲁国了,现在撤兵转攻吴国,大臣们会怀疑我,这可怎么办?”

子贡说:“您让军队按兵不动,请让我出使吴国,说服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就可以趁机和吴国开战了。”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子贡于是去见吴王夫差。

子贡游说吴王道:“齐国要攻打鲁国了,我替吴国担心啊。齐国拥有万辆战车,如果再攻克鲁国,得到千辆战车,那么齐国一定会威逼吴国。我听说,施行王道的国君不会让诸侯属国灭绝。吴国发兵援救鲁国,能安抚泗水以北的各国诸侯,显扬名声,镇服强大的晋国。聪明人都懂得这层道理啊,您若是发兵救鲁,表面上是保存鲁国,实际上更是阻扼了强齐的扩张。”

吴王说:“说得好啊。但是我曾经打败越王勾践,他现在刻苦经营,一心报复我。你等我打败越国后再按照您说的去攻打齐国。”

子贡说:“越国比鲁国弱小,吴国却没有齐国强大。等您打败越国,齐国早已攻下鲁国。机会就会丧失!聪明人不会错失时机,况且勇敢而正义的人也不会靠灭绝一个小国来树立道义。攻打越国,是害怕齐国的表现。相反,保存越国却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而且,您援助鲁国攻打齐国,可以对晋国造成压力,到时各国诸侯一定敬畏吴国而前来朝见您,吴国自然就会称霸天下。再说,如果您果真是因为担心越国,那由我去说服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吴王听子贡这么说后,非常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子贡又出发前往越国。

越王勾践令人清扫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越王对子贡说:“越国偏远落后,大夫为何屈将身份前来?”

子贡回答说:“我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却说等到打完越国再说,这实在愚蠢啊。但是他既然说要攻打越国,看来越国是要危险了。”

勾践听罢叩头请教:“我当年被吴王困在会稽,身心焦灼而耻辱。忍辱负重至今,就是因为想着报仇雪恨。现在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吴王这个人凶猛残暴,他不体恤士兵,又残杀伍子胥这样的忠臣,任用奸臣太宰嚭。吴国迟早是要灭亡的。但是,现在您要迎合他,顺应他的心志,以财物贿赂他,以甜言蜜语迷惑他,使他出兵伐齐。如果吴王不胜,大王可以乘虚攻入吴国。如果吴王取胜,他必定顺势带兵逼近晋国。我说服晋国攻打吴军,吴军疲惫,大王您同样可以击败吴国。”越王赞赏子贡的计策,答应依照子贡说的去做。子贡离开时,越王要送给他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都拒绝了。

子贡回报吴王说:“我跟越王沟通过了,他对吴王不敢动手,他说:‘我当年不自量力才触犯了吴国,活该受辱困于会稽山。我的国家差点成为一片废墟,但是大王大慈大悲,留我一命让我奉祀先祖。我不敢忘记这个恩德,怎敢另有图谋呢?’”过了五天,越国的大夫文种来到吴国。文种对吴王说:“您的役使之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前来向大王问候。听说大王将要率领正义之师讨伐残暴的齐国,勾践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助阵大王。另外,勾践还请求让他亲自到前线作战。为了表示心意,勾践特派文种进献越国先祖的宝器,另送铠甲十二件,以及这些斧头、长矛、步光剑等,请大王笑纳!”

吴王把文种的话告诉子贡,并询问子贡:“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让他去吗?”

子贡回答说:“做人不能太过分。您调动人家的军马,使人家国内空虚,还要人家的国君随军出征,这就太不道义了。您就只接受他的礼物好了,不要让越国国君随行了。”吴王照子贡说的去做,接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