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由虫而龙——一部秦亡汉兴的大史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12:40:08

点击下载

作者:马贝娟,苏肄海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邦:由虫而龙——一部秦亡汉兴的大史记

刘邦:由虫而龙——一部秦亡汉兴的大史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刘邦:由虫而龙——一部秦亡汉兴的大史记作者:马贝娟,苏肄海排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ISBN:978-7-113-24311-1本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简介

马贝娟:风景园林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陕西省国画院花鸟画院院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苏肄海:文学、经济学双学士,爱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已出版《战国是一场博弈》和《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第一回梦遇神人,刘媪遇蛟龙诞下高祖或禽或仙,皇帝与圣贤绝非凡人“这老婆子,怎么还不回来?”一个中年汉子倚门而望,自言自语。晌午时,自己的媳妇刘媪听说邻村来了小货郎便吵吵着要去买些针头线脑。中年汉子笑道:“那货郎过两日便来,娘子着急什么?”“可是我的胭脂水粉都用完了呀!”

中年汉子笑了:“既如此,娘子一路仔细,快去快回!”

刘媪一看夫君同意了,便从他的怀中掏出一把蚁鼻钱(注: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小鸟似的出门去了。

这中年汉子出身农家,大字也不识得几个,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只因家道小康,为人忠厚且又是一副古道热肠,所以后来村里人都尊称他为刘太公。他的媳妇也就被称为刘媪了。“媪”是当时北方对年长妇女的尊称,类似于现在的“大娘”“大婶”,并不是她的本名。其实此时的刘媪不过三十来岁,正是徐娘半老的年纪,刘媪是以后大家对她的尊称,类似现在的“刘大娘”。

有些书说刘邦的父亲名叫刘执嘉,又名刘煓,其母名叫王含始,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学者皇甫谧。但皇甫谧生活的时代距刘邦去世已有四百多年,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离刘邦生活的时代还不到一百年,对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父母的姓名这么重要的史料,如果能确定,《史记》不可能不记载。而且《汉书》《资治通鉴》中也都没有刘邦父母姓名的记载,提到刘邦父母的时候都只说刘太公、刘媪。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说:“皇甫谧等妄引谶记,好奇骋博,强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宁有刘媪本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即理而言,断可知矣。”所以可知,刘邦的父母确实是没有名字的。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古时候的底层百姓基本都是文盲,名字都是父母随便取的。孩子出生时看到一条狗便叫阿狗,看到一只猫便叫阿猫,这都很正常。

刘媪到邻村买了些针头线脑胭脂水粉,本打算回家了,却偏巧遇上了出嫁到此处的邻居女儿。两个女人有些日子没见了,叽叽喳喳便开始闲聊村里的男人女人,无非是谁家的媳妇风骚哪家的寡妇偷汉之类。一直到了下午刘媪才想起该回家了。回家的路旁有个大湖,湖旁栽着几株大柳树,刘媪有些困倦便坐在树下歇息。正歇息间突然一阵电闪雷鸣,一团云雾将刘媪团团裹住,一个金甲神人从云雾中隐隐向刘媪扑来!刘媪吓得手足无措,呆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那神人扑到刘媪身上,只是一口气吹去,刘媪身上的衣裙便全都落在了地上。随后,那神人便将刘媪压在身下……

此时刘太公正在门口翘首以盼,看到远处电闪雷鸣以为大雨将至,便匆匆拿了蓑衣去接媳妇。走到那株大柳树下隐约听到有妇人的娇喘之声,太公大着胆子钻进云雾,眼前的一幕顿时让他目瞪口呆!只见媳妇赤条条地被一条蛟龙压在身下,口中呢呢喃喃,那蛟龙却张牙舞爪上下起伏!刘太公就傻愣愣地站在一旁,正不知过了多久,待那蛟龙志得意满腾云而去这才回过神来,赶忙去看媳妇,只见刘媪面带桃花杏眼紧闭还在酣睡。太公赶忙叫醒了媳妇,告诉她自己刚才看到的一幕。刘媪睡眼惺忪,说是自己在梦中与一位金甲神人交合,怎么会是蛟龙?低头一看,只见自己的衣裙都散落在地上不觉大吃一惊!夫妻二人被刚才的那一幕惊得失魂落魄,急慌慌回家去了。

说来也怪,刘媪由此竟就有孕在身了,十个月后诞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十分与众不同,哪里不同呢?原来是他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七十二颗黑痣那可是大有讲究的!刘太公也是糊涂,也没掐指算算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他的种,反倒很是开心,给这个儿子取名叫刘季。这个孩子便是日后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这一年是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楚考烈王七年。就在这一年周王室正式被秦国消灭,战国时代进入末期,秦国统一天下已是势不可挡。刘邦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即今江苏省丰县金刘寨村,当时属于楚国。我们常常以为秦始皇和刘邦是两个时代的人,其实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只比刘邦大三岁而已。只是秦始皇威风八面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他治下的一介草民。秦始皇死后,刘邦才开始发迹,最终推翻秦朝建立了大汉。

读书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皇上们的出生和普通人那是大大不同的!就比如说这个刘邦吧,他的“传说老爸”那就是一条蛟龙。既然我们这本书讲的是秦亡汉兴时的故事,那就再来看看秦朝皇族的出生问题。秦朝皇族的祖宗叫做“大业”。这个大业是什么来头呢?原来是大业的老妈“女修”在织布的时候看到玄鸟(注:燕子)下了一个蛋,女修就把鸟蛋给吞了。结果你猜怎么着?女修竟然就怀孕了!生下了秦朝皇族的祖先大业。《南史》记载梁武帝萧衍的母亲张氏梦见太阳入怀,有感而孕,这才有了萧衍;《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红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宋太祖本人也是“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他妈陈氏梦到有神仙送给她一粒灿灿发光的仙丹,吞下后便怀上了朱元璋。

史书上类似这样的记载多得很,随便翻翻到处都是。《清史稿》记载,清世祖福临出生前一天,他妈孝庄梦到有个神人把一个小孩送入她怀中,还对她说:“此统一天下之主也!”至于出生时的各种异象就更离奇了,什么红光满室邻居以为着火了,什么异香经宿不散啦等等,更是到处都是,搞得出生时没有让邻居误以为发生火灾的皇上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不光是皇帝,据说老子是他妈梦见流星入口怀上的,怀了整整八十一年才生出来。老子也真够调皮的,就是不肯正常出来。他妈没办法只好用刀把自己的左腋划开一道口子,老子这才出生。只因他在其母腹中已有八十一年,所以出生时已是须发皆白老态龙钟,所以才被称为老子。现在我们光知道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其实他还是“人类剖肋产的第一人”。而耶稣他妈圣母玛利亚,可是以处女之身怀孕生下耶稣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皇上他妈一般都是普通的女人,但他的“传说老爸”却很厉害!有蛟龙,有鸟蛋,有仙丹,有太阳,有流星,等等!这其实也好理解,大家都看着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嘛,所以要想证明自己出身不凡就只好从老爸这方面来做文章了。另一方面是古人不懂孩子是精子和卵子合作的产物,以为生小孩和种庄稼是一回事:老爸负责播种,老妈就好像一块田地,只负责孩子的成长,要证明自己来历不凡自然就要从老爸这方面来做文章了。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这些皇帝为什么要用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来证明自己来历不凡呢?甚至于不惜赔上老妈!这其实都是因为皇帝们要解决自己的合法性问题。而且给自己编造出生神话的绝大部分都是开国皇帝,很少有正常继位的皇帝给自己编造出生神话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对自己出生神话,皇帝们给了大家一个答案:好吧,朕来告诉你为什么。其实,朕和你们不一样,你们的老爸都是凡人,朕的老爸或是蛟龙或是仙丹或是太阳,等等吧。要知道,古时候的百姓可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什么蛟龙啊太阳啊仙丹啊,那都是神物,可是了不得的东西。所以百姓只好认了,谁让自己的老爸老妈不争气?所以只好甘心情愿地给皇上三拜九叩山呼万岁纳粮当差了。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为什么开国皇帝要把自己神话而正常继位的皇帝就不用了。开国皇帝或者是平头百姓出身,或者是官僚大臣出身,和他们同样出身的人多得很。他就要回答大家“为什么当皇帝的是我而不是你”的问题。他当然不能说我之所以能当皇帝其实那是因为我比你们都更能打,那岂不是鼓励大家造反吗?所以他就要用一些非人力所能及的东西来让大家心甘情愿。你想想,你能决定你老爸是谁吗?当然不能!而正常继位的皇帝就不用了,我老爸就是皇帝啊!既然我老爸是蛟龙的儿子,那顺理成章我就是蛟龙的孙子嘛!于是后来的皇帝们就通过这条理论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位。《史记》还记载刘邦“隆准而龙颜”,包括他左边大腿上的七十二颗黑痣都成了他日后能当皇帝的异象。这当然都是扯。“隆准”就是高鼻梁,那西方人个个都是“隆准”,难不成都来中国当皇上?“龙颜”就是脸长得像龙,大家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长着一张龙脸该是多恐怖的事情?至于左腿上的七十二颗黑痣……有七十二颗黑痣就能当皇上?那一脸大疙瘩连个村长都没当上的找谁说理去?第二回游手好闲,少年刘邦最是无赖暴秦无道,天下百姓人心思乱

在刘季之前刘太公已经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刘伯,老二叫刘仲,刘季排行老三。从刘季这几兄弟的名字我们也能看出刘太公确实是没什么文化的。古人的兄弟排行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来的。老大就称为“伯”,老二就叫“仲”,依次排行。凡是古人的名字中带有这几个字的基本都表示他的排行,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个仲尼的“仲”字就表示他的排行是老二。按理说刘季应该叫“刘叔”才对,但生刘季的时候刘太公觉得自己一大把年纪再也生不出儿子了,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刘季,意思是最小的儿子。但刘太公还是严重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他其实挺能干,刘媪死后续弦李氏又给刘季添了个弟弟。刘太公这下傻眼了,没法取名字了啊!只好把最小的这个儿子取名叫做刘交。

刘季后来发达了,觉得自己的名字不上档次,一看就是偏远乡村来的,最多也就是城乡结合,所以就给自己改名叫刘邦。为了方便叙述,以后就叫他刘邦了。小时候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吃奶尿床之类。不过少年时的刘邦却确实有些不一样。刘太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胼手胝足地辛勤耕作才有了这份不大的家业。刘邦的两个哥哥刘伯、刘仲也都是勤于农事的本分庄稼人。但刘邦却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成天和村里的一帮不良少年鬼混,四处闲逛惹是生非。要是放到现在,刘邦那就是典型的问题少年,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应该进行家访干预的。看刘邦这么不争气,把个刘太公气得胡须乱颤。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刘邦就是不改,气得刘太公直骂他是无赖,还拿老二刘仲做榜样。表扬老二会过日子,置下不少产业,教训刘邦要向二哥学习。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还对此事耿耿于怀,有一次竟当着众大臣的面问他老爸:“你当初骂我是无赖不治产业,让我学习二哥好榜样,现在你看看我和二哥谁治下的产业多?”引得群臣哄堂大笑。我倒觉得刘邦是真性情,不虚伪做作。

常有人说刘邦是流氓,还有人说刘邦是地痞,其实这都是胡扯。刘邦是无赖,这是真的,不过仅指他不治产业游手好闲而言,并非是说他撒泼放刁欺男霸女。在我来看来,刘邦在未发迹前应该是个近似于宋江或者晁盖之类的人物,在当地的小混混中很有威信。不过宋江和晁盖家里都有钱,随时都可以拿出大把银子救人于危难,但刘邦没有,所以刘邦应该是个贫困版的宋江晁盖。刘邦自己没钱,但还是热心招待朋友。自己家是不敢回了,怕太公会骂,所以就常领着他的那群狐朋狗友到他大嫂家去混饭吃。刚开始大嫂还是笑脸相迎热情招待,但日子久了大嫂也受不了了。当时刘邦的大哥刘伯已经去世,大嫂孤儿寡母的日子本来就不宽裕,哪里架得住刘邦这群人常来大吃大喝?有一次,刘邦又领着一大群狐朋狗友来大嫂家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意思是没饭吃了,你们赶紧走!刘邦不信到厨房察看,一看锅里满满的,当即大怒,从此就对大嫂记仇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对自家亲戚大加封赏,就是不封大哥的儿子刘信。大嫂知道这个小叔子心里记恨自己,所以就去求刘太公出面说情。老爸的面子不能不给呀,但刘邦还是来了个恶作剧,虽然给侄子封了个侯爵,但却叫“羹颉侯”,意思就是刮锅底的侯爷,总算是出了当年的那口恶气。

刘太公对自己这个无赖儿子毫无办法,只求他不要给自己惹是生非便是万幸了。当时还是战国时代,号称“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纷纷延揽士人侠客作为自己的门客。刘邦少年时这四人虽然都已去世,但其遗风尚存。刘邦尤其仰慕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想成为他手下的一位侠客,仗剑走天涯,一口三尺剑斩尽天下不平事,这才是他刘邦的理想!他才不想像大哥二哥那样一辈子没出息,只和庄稼牲口打交道当个农民呢!虽然当时魏无忌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但刘邦在家里撒泼耍赖,说是要去追寻魏无忌的遗风。刘邦的理想在太公看来那简直就是胡闹!但架不住刘邦撒泼耍赖胡搅蛮缠呀。这个混蛋儿子竟然说,要是不给他钱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要把家里的大黄牛给弄死。太公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卖了一头猪给他凑了一笔路费。刘邦拿了钱乐得一蹦三尺高,当天就上路了。儿子虽然无赖,但毕竟也是自己亲生,送刘邦上路时太公刘媪老两口一再叮嘱:“过得不好就赶紧回来!”刘邦不耐烦地说声:“知道啦!”便匆匆上路了。这一趟远游使刘邦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原来世界这么大呀!比自己待的那个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中阳里大多了!在魏国他还结识了一个叫张耳的名人,跟着张耳混了一段日子。日后这个张耳成为辅佐他开创大汉基业的重臣,只是当年的张耳已是名满天下的名士,而刘邦还只不过是慕名而来求教的小弟。

但当时的历史形势却容不得刘邦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了。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刘邦35岁的那年,秦国统一天下。为了彻底消除六国的反抗势力,秦始皇下令收缴民间的武器运到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铸成十二个大铜人,也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刘邦连剑都没了,哪里还能做什么侠士呢?总不能“仗棍走天涯”吧!大秦还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百姓出门都必须由官府开具介绍信,否则便要以逃亡论罪。刘邦的侠客梦算是彻底破碎了。

虽然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了不得的大事,那可是历史的转折点呢!但在太公这样的普通百姓看来却并没有什么,无非就是换个主子罢了,自己给谁纳粮当差不都一样吗?无非以前是给楚王纳粮当差现在是给秦朝的皇帝纳粮当差罢了!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国家灭亡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干活就行了,日子还是照常过,太阳还是照常升起嘛!这也是当时天下百姓的普遍心态。但让太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可是真的不同了,让太公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变化的就是常来村里卖货的小货郎。

小货郎常挑着担子来村里卖些针头线脑胭脂水粉等日常杂货,所以和村里的百姓都很熟识。太公为人古道热肠,常请小货郎来家里歇脚喝茶,顺便听小货郎说说外面的事情。这小货郎能说会道,太公常听得津津有味。但这一次小货郎却是愁眉不展,一言不发,太公问他怎么了。小货郎长叹一声说:“朝廷派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匈奴,北地道路艰险,粮饷接济不上,所以就征发我们这些商人去运输粮饷。一同被征发的还有还不起债务的百姓和赘婿。我这是最后一次来村里卖货,也算是和太公道别了!后天便要去县里报到,随大军一同出发了!”说罢,小货郎潸然泪下:“只可怜我那娘子,我走后她带着两个小娃娃这日子可怎么过呀!”“啊?”太公大吃一惊,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叫做“秦”的朝廷可不比以前的楚国了!再后来朝廷不停地征发壮丁摊派徭役,男丁年满十七岁就要开始当兵服徭役,一直到六十岁朝廷才肯罢休。太公的几个老哥们都五十多岁了还被朝廷征发去修驰道,太公不知道这驰道是什么,修了又有何用。但看着这几个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哥们被如狼似虎的官差带走,太公心中不胜苦楚,“只怕他们是回不来了呀!”

没过几日朝廷又有文书发到,说是要征发壮丁讨伐岭南的百越,村里又有几个小伙子被官差带走了。太公只知道岭南在南方极远之处,那里可是烟瘴之地,听说越人又极是凶恶,他们这一去只怕是有去无回呀!临别时太公也去送行,还给每人送了些钱,他们的父母哭天喊地,那场景简直就是生离死别了!太公看得心酸,也落下泪来。

再后来朝廷征发丁壮的文书更是如雪片般飞来,逃亡户(注:本人不在户籍所在地,秦朝按照户籍征发赋税摊派徭役,逃亡便是逃税)、倒插门的女婿和商人被征发,就连祖父母、父母曾做过商人和倒插门女婿的也要被征发!有人被征发去修始皇陵,有人去修阿房宫,听说单是这两处朝廷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夫!还有人被征发去修长城,这修长城的民夫又有三十多万!朝廷对这些民夫百般虐待,不但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还不给医治,活干得稍稍慢了些便是一顿鞭子。民夫苦不堪言,死人的事每天都有!但朝廷才不管呢,人死了便把尸体扔出去,然后再征民夫来干活。秦朝当时一共也才两千万人,但朝廷竟然就征发了三百多万民夫当兵服苦役。去掉妇女不算,再减去老幼病残,秦朝一共也才六七百万壮丁,可朝廷竟然就征发了一半!太公一想到这里便不住地摇头叹息,“唉!人都走了,这地里的活谁来干呀!”

但朝廷却不管这些,别看壮丁都被征走了,地里的活大多都是老人和妇女在干,但税赋却比以前楚国的时候重多了!大家想想,朝廷又是打匈奴又是讨伐岭南又是修长城又是建阿房宫又是修始皇陵,还要修驰道直道,这哪一样不要钱啊?苛捐杂税怎么会不多如牛毛?

秋收后太公拿起草棍(注:算筹,那时还没有算盘)给自己家算了算账,自己三分之二的收入竟然都交了赋税了!太公气得把草棍一丢,“唉!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还好老三当了个亭长,上下打点四处托人活动,老二才没被征发,要不然这个家早就垮了!”太公常和村里的百姓闲聊,谈起如今这世事无不摇头叹息,咬牙切齿。太公忍不住说了句:“还是楚国好啊!”“谁说不是呢?以前楚王哪里会这样对待百姓?”“唉!要是能恢复楚国就好了!”

这时忙有人捂住了说话人的嘴,“可别乱说!让官府知道了可是要杀头的!”“杀头就杀头!这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我家老大五年前就去修长城,直到现在也没回来!老二在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当兵打匈奴,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老三讨不到媳妇,入赘给老王家当了上门女婿,竟因此被征发去给讨伐岭南的大军运送粮草!家里只剩下老四和我这把老骨头种田,交了田租、口赋(人头税)和杂赋,连三成都剩不下!简直是没法活了!”“唉!”太公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日子可怎么过呀!”“是啊!这日子可怎么过呀!”在场的人无不摇头叹息,还有人落下泪来。

不但是原楚国的百姓怨恨秦朝,被秦国灭亡的山东(注:指崤山以东,原秦国的东部边境)六国的百姓也被秦朝无度的征发和搜刮搞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对秦朝恨得咬牙切齿!有了秦朝如此强烈的对比,百姓们无不怀念起以前自己的故国来。“还是赵国好啊!”“魏王那会这样对待咱们!”“以前咱们给韩王交的赋税连现在的一半都没有!”“给齐王当兵,打完仗就能回家!”“给燕王当差还能吃饱呢!”至于秦国的百姓嘛,嘿嘿,他们已经习惯了。

想到这个一直被自己骂做无赖的老三,太公心里竟有些安慰了。这个无赖竟然做了亭长,虽然官不大,但好歹也算是官府的人了。这些年要不是这个油嘴滑舌能说会道的老三,家里早就垮了!虽然在太公看来,只有老老实实下地干活、侍弄牲口才是正道,老三油嘴滑舌竟也混得人模狗样,如今家里有什么事情还要靠他,唉,如今这世道真是变了!

这世道真的是变了。就拿刘邦当的这个亭长来说吧,这个类似于乡镇派出所所长的职位在战国以前是没有的。可是为什么到了战国才开始设置这个职位呢?为什么以前没有呢?为什么秦朝竟有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居然能征发全国一半的壮丁服徭役兵役?这就要从夏商周三代与秦朝体制的变革说起了。第三回周秦之变,从此中国行郡县豪言壮语,大丈夫当如此也

中国的政体在周秦之际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正是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体制是“封建制”或称“分封制”。这个“封建制”的“封建”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就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大臣或宗室,然后由他们建立国家,作为天子的屏藩。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代的中国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因为天子所拥有的是“天下”,全天下都属于天子。正所谓“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古代的中国也没有明确的边境概念,因为全天下都是天子的。

在夏商周时期,“国”与“家”也是两个概念,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国家”完全不同。“国”是天子分封给诸侯的一块领土,而“家”则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家庭。《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而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就要先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如果把“家”当作家庭来理解,那这段话明显就讲不通了。这段记载就很明确地点明“天下”“国”“家”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再接着说“封建制”,就以“封建制”最为典型的西周来举例说明吧。周王把土地分封给大臣和宗室子弟,由他们在封得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这就是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享有完全的主权,周王并不干预诸侯国内部的事务。诸侯对周王只承担进贡、派遣军队随从周王出征以及定期朝见的义务。只不过按照宗法礼制,周王是诸侯的共主而已。为了保证自己对诸侯的控制,周王并不会把所有的土地都分封出去,周王还是给自己留了两大块“自留地”的:一是都城丰镐二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二是陪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附近的一块土地。而当时公爵一级的诸侯其封地也只有五百里,小的诸侯封地不过几十里。诸侯的名号虽然听起来挺吓人,其实所控制的地方大的不过现在的一个县,小的也就是现在的一个乡镇。所以周王相对于诸侯有压倒性的优势,诸侯们自然要乖乖地听周王的话了。当然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之间相互兼并,渐渐有了大国而周王室却逐渐衰微,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周王为什么不采取中央集权的制度而要把土地分封出去呢?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实行分封制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首先是因为交通通信极为不便,在电报、电话、无线电发明以前,朝廷实际是依靠诏书来维持对地方的统治的。地方官有什么事情就写一份奏折飞马递交给皇帝,皇帝批阅后再飞马送达地方官,地方官按照皇帝的意见处理具体事务。西周的领土囊括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领土范围内还有很多不服周朝统治的少数民族。举个例子吧,比如说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受到楚国(注:楚国一向是不服周朝统治的,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攻击了,随国国君向远在西安的周王求援,估计还没等求救信送到西安呢随国就完蛋了。所以,周王只能把治理地方的权力包括军权,全权委托给当地的诸侯,由他们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果周王非要搞中央集权,大一点儿的事务都要等待他的批示批准才能处理,那结果只能是导致地方全面瘫痪。

其次是教育问题。西周时期,教育完全由官府垄断,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周王就算是想找人代替诸侯担任地方官也找不到。别忘了,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朝廷只能靠帛书竹简来统治地方。怎么可以想象一个文盲担任地方官?他甚至连诏书都读不懂!

但秦朝却把这两个问题基本都解决了,所以秦朝就有条件实行与“封建制”完全不同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修以都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为中心的高速公路——驰道和直道。

西方不是有句谚语吗,“条条大路通罗马”。当时大秦的官方就经常高兴地对大秦的黔首(注: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黔首是秦朝朝廷对百姓的称呼)们说:“我们大秦是条条驰道通咸阳!这下去咸阳修始皇陵修阿房宫就方便多了!”

一个是东方的大秦,一个是西方的罗马,两个大国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修路,其实都是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要知道当时可没有压路机、推土机、卡车这些工程机械,只能依靠人力畜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可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当时也没有沥青水泥,大部分路面都是夯土,一旦遇到大雨洪水就要修补,单单是维持道路畅通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中国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王朝,所以才有能力动员巨大的人力财力维持道路畅通。而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其耗费巨资建成的道路就因各个小国无力修整而逐渐荒废了。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根本就负担不起修路的巨大开支,也动员不了修路所需的巨大人力。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就没有这个动员能力,也没有这个财力。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只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才有修路的动力,地方割据政权其实是不希望和外界有过多的联系的。

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勇敢地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学生只要交得起学费就能入学。按照孔子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你能拿十条腊肉来交学费,那我就教你读书认字。收学生的标准从出身变成了经济条件,这也算是时代的进步。有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教出了很多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这就为秦朝实行官僚制度打下了基础。

有了驰道和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秦始皇就不再实行“封建制”了。他要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封建制”与“郡县制”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在“封建制”下,诸侯是世袭的。一代一代的诸侯是靠着自己的出身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朝廷也无权罢免诸侯,所以诸侯并不怎么重视朝廷。但在“郡县制”下就不同了,郡守和县令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朝廷随时可以罢免他们,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自然大大加强了。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从地方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包括战争在内的各项浩大工程的建设。

其实,在战国时期由于各大国残酷的兼并战争,各国都开始了改革,而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国在这方面的改革最为彻底,所以秦国能够动员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战争,这也是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封建制”下的周王是不可能做到的,周王要想征发诸侯的军队向诸侯加税,那还要看诸侯愿不愿意呢。

被皇帝任命的官僚和诸侯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所统治的地域不属于他。所以史上的坏官吏对治下的百姓毫不怜惜,不论好事坏事朝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变本加厉以邀功请赏,不管老百姓是死是活!但诸侯们就不一样了,他治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财产,欲得民心自然会更爱惜。这种心理很好理解。

实行郡县制的秦朝可以一竿子插到底,秦始皇的诏令一下,整个天下随即闻风而动。为了更好地动员人力物力投入建设大秦的宏伟事业,秦朝还在县以下设置了乡和里。乡就近似于现在的乡镇,里则类似于现在的村,而刘邦担任的亭长就负责当地的治安和诉讼。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秦朝的动员能力自然大大超过了西周。

刘邦担任的是大秦的泗水亭长。泗水亭就在他的家乡沛县。这个亭长实在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官职,大概也就类似于孙悟空当年在天庭担任过的弼马温吧,是个不入流小得没品的官。不过刘邦却在这个位子上干得很快活,由于常去县里办公,所以和县衙里的头头脑脑们也都混得很熟,其中就有日后成为西汉开国重臣的萧何、曹参和夏侯婴。虽然做了大秦的公职人员但刘邦的无赖本性却还是不改,那时他两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泡妞。史书上记载的就有一个姓曹的寡妇,刘邦还和她生了个儿子,就是日后被封为齐王的刘肥。至于还有没有别的女人,史书上没有记载。

刘邦只是大秦最低级的公务员,俸禄自然微薄,所以刘邦的日子过得很是困窘。当地有两个妇女开的两个小酒馆,刘邦常去赊酒。虽是赊欠,不过刘邦却是“意豁如也”,同是赊酒但刘邦比起孔乙己来那是强多了!说来也怪,刘邦喝醉后躺在酒馆里睡觉,这两个妇女竟看到有条蛟龙在他身上盘旋!而且刘邦每次来喝酒的时候,酒馆里的生意就特别好,所以这两个妇女到年终的时候就把他欠的酒钱全免了。

朝廷征发壮丁到咸阳修始皇陵和阿房宫,刘邦作为亭长押送壮丁也来到了都城咸阳。当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盛大场面时,这个乡巴佬羡慕得直流哈喇子,“他奶奶的,大丈夫就该这样!”(原文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常有人把这件事情当作刘邦胸怀大志的证据,其实在我看来不过是个土包子加穷光蛋常有的感慨而已。要知道,说这番话的时候刘邦已经三十六岁了!这把年纪的男人要说他胸怀大志,简直就是说更年期中的女人可爱小清新了。

虽然在都城咸阳发表了一番载入史册的豪言壮语,但刘邦却并没有什么具体行动,好像也没做什么人生规划之类的,而是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家乡沛县,继续当他的亭长,继续和曹寡妇鬼混,继续欠酒钱,丝毫没有发奋图强励志向上的迹象。不知道成功学的大师们该怎么评价这位后来的汉高祖?第四回说大话,老光棍抱得美人归斩白蛇,刘老三落草做山贼

就在刘邦百无聊赖一天又一天地重复他鬼混的日子的时候,沛县(今江苏省沛县)出了件新鲜事,原来是沛县县令的朋友吕公来了。这位吕公原本是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因为在当地得罪了人,待不下去了,所以举家迁来沛县。既然是县令的朋友来了,那各级官吏都要去捧场。捧场自然不能空手去,当时担任主吏的萧何就站在门口收礼钱,定下规矩礼钱不满一千的只能在堂下就座。刘邦一向没什么正经,进门就大喝:“贺礼一万钱!”其实一个子儿也没有。要知道当时刘邦这样的基层人员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只有几百个铜钱,一般的礼尚往来也不过百十文钱而已,对县令朋友这样的贵客送一千钱就能坐在大堂上享受贵宾待遇了。刘邦一张口就是一万钱,那还不得把吕公吓一跳?

吕公一听说竟有人送一万钱这么重的礼顿时大惊,赶忙起身亲自迎接。刘邦虽然一个子儿也没给,却一点儿也没觉得不好意思,满不在乎地和吕公打招呼,就好像他真给了钱似的。这就是一种气场,吕公显然是被刘邦的气场给镇住了,连忙恭恭敬敬把他领到了大堂上坐下。萧何以为吕公是被刘邦骗了,忙对他说:“刘季一向喜欢说大话,其实他一个子儿都没给!”但吕公却好像没听见一样,只是仔细端详刘邦的相貌,观察他的一言一行。

刘邦大大咧咧地坐在大堂上立马就拿在座的各位贵客开涮,后来竟坐到上座去了,和满座的客人嘻嘻哈哈聊得眉飞色舞,俨然成了宴会的主角。酒宴结束后吕公用目光暗示刘邦留下,客人走后吕公对刘邦说:“鄙人喜欢给人相面,相过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一个似足下这般富贵,鄙人小女尚待字闺中,如蒙足下不弃欲许配足下为妻,不知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一个四十岁的老光棍,你说他意下如何?刘邦看看吕公长得细皮嫩肉五官端正,估计他闺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自然是满口答应!吕公的老婆知道后气得几乎爆炸,“你不是常说咱家大闺女是有福之人吗,一定要把她嫁给贵人!沛县县令向你求婚,你都不答应,怎么今天发疯了竟然要把闺女嫁给刘季那个穷光蛋?”“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懂得什么?去去去!”

于是吕公的大闺女就嫁给刘邦了。这个吕家的大闺女名叫吕雉,后来成为皇后,所以也称吕后。虽然吕后日后以残忍狠毒而著称,但刚过门时的吕雉却是贤妻良母,据说长得也很漂亮,还给刘邦生下了一儿一女,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刘邦这个老无赖成天游手好闲四处游荡,家里的事从不操心。少妇吕雉就带着儿女到地里干活,地里的活忙完了还要忙家里,那真是“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无赖的媳妇早当家”!少妇吕雉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秦好媳妇”“插在牛粪上的鲜花”!

一天吕雉正带着未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在地里锄草,这时路边来了一个老汉向她讨口水喝。吕雉心地善良,看那老汉风尘仆仆满头是汗心中有些不忍,便请老汉稍候,转身回家取了水还带了些饭菜送给那老汉。老汉吃饱喝足后仔细端详吕雉那张俊俏的小脸,盯得吕雉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过了一会儿那老汉突然说:“夫人乃是天下少有的贵人哪!”

吕雉闻听此言顿时大惊,开始以为是老汉吃了自己的饭食无以为报故意说些好听的,不过看那老人神采奕奕仙风道骨,似不像是信口开河,又想起父亲常说自己命中富贵便有些信了。于是又把儿女叫来,向老汉行礼后请老汉给两个孩子也相相。

那老汉看了看刘盈对吕雉说:“夫人之所以富贵就是因为这个男孩!”又说鲁元公主亦是大富大贵!吕雉又惊又喜,对那老者千恩万谢,但那老者却并不答话,只是站起身径自去了。

吕雉看看时候已不早了便带着儿女回家做饭,刚进家门刘邦就回来了。刘邦一进门就从袖中掏出两块糖,给了两个孩子一人一块,然后对孩子们说:“出去玩去吧,我和你娘有要紧的话说!”两个孩子拿着糖开心得直笑,蹦蹦跳跳跑出门玩去了。孩子刚走刘邦一把抱住吕雉,先是狠狠地亲了几口,同时还在胸上摸了几把,然后就要脱吕雉的衣裙。吕雉心里有事便推开刘邦,把刚才遇到老者的事情跟刘邦说了。刘邦一听这事立马穿正衣服,“那老头什么时候走的?”“刚走不久。”“往哪里去了?”“就从咱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往东去了!”

刘邦二话不说出门就追,没过多久便追上了那位老者。“丈人且留步,”刘邦大喊,“烦请丈人给我也相相面!”

那老者似乎知道刘邦会追来,回头笑着对他说:“君相贵不可言!夫人公子皆因君而富贵呢!”

刘邦狂喜不已,“诚如丈人所言,日后定当重重有谢!”

那老者却只是淡淡一笑,并不答话,转身飘然而去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还曾找寻过这位老者,却只是找寻不到。

虽然有了恍若神仙的老者的“贵不可言”的预言,但刘邦随后的生活却是一点儿变化都没有。吕雉还是忙里忙外,刘邦还是一天到晚不着家,四处游荡惹是生非。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着,刘邦都已经四十七岁了,还只是大秦的一个小小的“弼马温”。“贵不可言”在刘邦看来更像是一个讽刺。

始皇陵自从嬴政十三岁做秦王便开始修建,一直到他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当了皇帝还没完。那时既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推土机卡车,所有的活都要靠人力来完成。朝廷对征发来的民夫和刑徒又不体恤,累死病死的民夫刑徒更是不可胜数。不过朝廷却并不在意,不就是人吗,大秦多得是,一纸诏令各地便会有无穷无尽的民夫刑徒送来。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朝廷传诏天下各郡县,征发狱中的刑徒到骊山修建始皇陵。沛县县令接到诏书不敢怠慢,立即把狱中仅剩的几十个刑徒交给刘邦,让他押往骊山。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但刘邦也没办法,只好带着这几十个刑徒上路了。大家想想,这些刑徒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又知道去了骊山是九死一生怎么会乖乖地前去送死?一出了沛县县境便有好几个逃跑了,刘邦只身一人无法追赶,只好押着剩下的刑徒继续赶路。走了几十里地又有好几个逃得无影无踪了,晚间在客栈投宿,早晨起来清点人数,竟又逃走了数人!刘邦暗自思量,这样下去只怕不等走到骊山刑徒们就都逃光了,自己如何交差?身为吏员,刘邦最知大秦刑律酷严,自己怕是性命难保啊!一路走一路想,越想心中越是愁苦,看到路边有一家小酒馆,刘邦便走了进去借酒浇愁。喝得大醉后,刘邦把刑徒们都叫来,对他们说:“你们就算是到了骊山只怕也是性命难保,我今天就给你们打开枷锁,放你们一条生路,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众刑徒一听此言是又惊又喜,刘邦趁着酒劲儿给他们一一打开枷锁,挥手让他们各自散去。众刑徒知道刘邦无法交差便问:“大人不忍我等到骊山送死将我等开释,我等感激不尽!只是大人如何交差?”

刘邦苦笑一声:“如何交差?还交什么差啊?朝廷律法最是酷严,你们难道不知?你们走后我也只好亡命山林了,难道还去咸阳送死不成?”

刑徒中有十几个壮士闻听此言便慨然说道:“我等感念大人的大恩大德,情愿追随大人亡命山林,生死不弃!”

刘邦感动得落下泪来:“如此甚好!从此我等便以兄弟相称,生死不弃!”“生死不弃!”

此时已是红日西沉,刘邦等人既已决定亡命山林就不敢再走大道,转入一条小道前行。正行走间,为首的一人突然来报:“行不得了!前面有一条大白蛇当道!”

刘邦喝道:“壮士行路岂畏蛇虫?”说罢从腰间抽出宝剑行至大白蛇近旁,手起剑落将那大蛇斩为两段,遂号令众人继续前行。走了数里后酒劲儿发作,刘邦就躺在路边呼呼大睡。过了一阵子,突然被人摇醒,一看那人并不是刑徒而是沛县的一位故人。

那人道:“我听刑徒说你杀了一条大蛇?”“正是!那畜生挡道,我便将它斩为两段!”

那人一脸的惊愕,便结结巴巴地将自己刚才的经历讲给刘邦和众刑徒们听。原来那人走的也是小道,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婆在痛哭,那人问她因何而哭?老太婆指着那条大白蛇说,我儿原本是白帝的儿子,化作一条大蛇挡在路上,没想到却被赤帝的儿子所杀!那人以为老太婆胡说八道,不由性起便想挥拳揍她,谁知拳头还没落下,那老太婆竟然就不见了!“啊?没想到大人竟然是赤帝的儿子!”众刑徒又惊又喜,“我等跟着大人定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从此刘邦的领袖地位便更加确定了,《史记》的记载是“诸从者日益畏之”。当然了,什么赤帝白帝统统不过是刘邦给自己编造的神话而已。古代的人都喜欢用封建迷信这一套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梁山泊的宋江到下面就要提到的陈胜,还有这个刘邦都来这一手。偏偏百姓还就信这些,却是奈何?赤帝就是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上古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他虽然尝百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农业和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过却从未听说赤帝和蛟龙有什么关系。到现在为止,已经出现三个老爸了,一个是刘太公,一个是蛟龙,一个是赤帝。就算是按照刘邦给自己编造的神话讲那也是逻辑不通。

当时科学文化程度普遍都很低,不但愚民愚妇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就连秦始皇的头脑里也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老人家也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东南一带有天子气,所以就打算去东南一带巡游一圈,把隐藏在民间的天子气给镇压下去。刘邦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就想:“这天子气莫非说的就是自己?”从此心中平添了一股豪气,顾盼自雄。虽然还是过着亡命山林的日子,躲在芒砀山(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做山贼,全靠打劫偷盗过活,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个女人都没有,但刘邦的意志却非常坚定!他坚信,自己这一伙人一旦被朝廷抓住不是扒皮抽筋就是五马分尸,不这样进行到底不要说过好日子了,那是连脑袋都保不住的!

若是在寻常的太平年景,刘邦不要说开创一番事业做开国皇帝了,一辈子能平平安安地做个山贼那就是蛟龙在保佑他了。但当时的大秦却已是风雨飘摇四处烽火,于是刘邦这个已经四十八岁的老山贼终于有机会得以大显身手了!要说这大秦好端端的怎么就风雨飘摇四处烽火了,那还要从一个叫陈胜的人讲起。第五回大雨失期,陈胜吴广首举义帜斩木为兵,大秦天下纷乱飘摇

陈胜又名陈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人,家境贫苦,少年时曾给地主当过长工。陈胜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一次他和一群长工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心生感慨,对他们说:“苟富贵,勿相忘!”意思是说,以后咱们中有谁要是大富大贵了,可别忘了别人呀。长工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一听他这话都笑了,“咱们不过是长工而已,哪里能有什么富贵?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陈胜长叹一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就是说,你们这群傻瓜呆鸟怎么知道我陈胜的宏大志向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胜确实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要是遇到了好时候他肯定能有出息。但大秦现在只有横征暴敛抓壮丁啊,于是陈胜就被朝廷抓了壮丁,派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戍边。

要知道去渔阳戍边那可是要和匈奴人打仗啊,陈胜一行九百人无不垂头丧气。陈胜因为为人机灵而被带队的军官任命为队长,副队长是个叫吴广的。走到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南)时天降大雨,桥毁路断,大家只好待在大泽乡等待雨停再走。但偏偏大雨却是日夜不停,掐指算来就算是立即雨停上路也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到达渔阳了。大秦律法最是酷严,只要延误了日期,不管是什么理由一律杀头!陈胜心中愁苦,便找吴广商量,“大雨不停,咱们只怕都要被砍头了!”“唉!”吴广长叹一声,“桥毁路断,咱们就算是想冒雨赶路也不行啊!”

陈胜死死地盯着吴广,“咱们不如反了吧!”“啊?”吴广大吃一惊,“仁兄何出此言?这可是要杀头的!”“不反不照样要杀头吗?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还不如反了!说不定还有条生路!”

吴广沉默了一会儿,一跺脚,“是的,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就索性反了吧!”“反了!”陈胜紧紧地握住吴广,两双粗糙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下一步怎么办?”吴广问。

陈胜略一思索说:“天下苦秦久矣!我听说当今天子本不当立,继位的应该是始皇的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劝谏始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北地抵御匈奴,却被当今天子杀了。扶苏在民间很有威望,百姓还不知道他已死。当年楚国的大将项燕曾为楚国立下赫赫战功,又爱兵如子,在楚地颇受百姓敬爱,后来虽然兵败自刎但也有人说他隐藏在民间。此间正是楚地,我们不妨诈称受了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号令扯旗造反,响应者必众!”

吴广深以为然。但当时大家都讲封建迷信啊,俩人决定再去算一卦,看看老天爷的意思。俩人自然不敢跟算命先生说他俩打算造反,只说想干大事,看看能不能成功。算命先生什么人没见过,一看他俩鬼鬼祟祟吞吞吐吐就知道这俩小子想干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正是这样的人却万万不敢得罪,万一说不好这俩家伙先把自己干了也说不定,于是就说:“事情肯定能成功,但最好还是再问问鬼神。”

陈胜和吴广一听事情能成功不由得大喜,不敢多留,给了钱便匆匆回来了。只是不知道先生说的再问问鬼神是什么意思,可又不敢再问。陈胜想了半天突然说:“我明白了!先生是让我们用鬼神之事胁诱众人与我们同心!”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开始大搞迷信活动了。厨房买了条大鱼给大家改善伙食,俩人就弄了块布,上书“陈胜王”三个大字塞进大鱼的肚子里。厨子剖开大鱼的肚子看到那块布上写着“陈胜王”三个大字,不由得大吃一惊!然后吴广又藏在一所破庙旁的林子里,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叫“大楚兴,陈胜王”,大家都给吓得半死。经过这两件事,陈胜的地位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大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看着陈胜指指点点,都说陈胜受到上天的眷顾要当王了。

陈胜看自己的威信已经建立,知道时机成熟便开始具体的行动了。吴广为人比较宽厚,所以在壮丁里人缘很好。陈胜就指使吴广故意激怒带队的军官,让军官惩罚自己从而挑动大家的情绪,陈胜再乘机火上浇油把事情闹大。于是吴广就故意对带队的军官说,大雨不停,我们无法按期到达渔阳,与其被朝廷砍头还不如逃跑算了。

军官闻听此言自然暴跳如雷。一个军官举起鞭子就要抽他,另一个脾气更是暴躁,抽出剑来就要砍吴广的脑袋。吴广和陈胜早有准备,二人夺过宝剑反倒把两个军官给宰了。杀了两个军官后,陈胜和吴广召集众壮丁对他们说:“如今大雨不停,咱们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按律当斩!就算是侥幸不死,戍守边境十个也不见得有两个能活着回来!壮士不死则已,死也要死个轰轰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说咱们兄弟不能弄个来当当?”

壮丁们知道自己已是必死无疑,如今跟着陈胜造反说不定还有条生路,更何况还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纷纷慷慨激昂地表示要跟着陈胜吴广造反。陈胜吴广立即设坛盟誓,就以那两个军官的人头祭天。陈胜自称将军,吴广自称都尉,假托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号正式扯旗造反了!从陈胜假托的这两个人也能看出陈胜的文化水平不高,政治斗争经验根本是零。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而项燕是原楚国的大将,这二人根本就是死对头,怎么可能并肩战斗?至于陈胜的那两句名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肯定也是司马迁根据他原话的意思加以提炼美化的。陈胜不可能有这样的文化水平,我估计陈胜了不起也就算是个半文盲。从他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陈胜也就是个乡镇水平,在乱世中瞎折腾一阵子可以,真正成大事他还差得太远。

陈胜首先指挥壮丁攻击大泽乡!大泽乡的官吏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壮丁竟来攻打他们,一下子就被众壮丁杀得屁滚尿流。陈胜顺利攻下了大泽乡,随后再接再厉又攻下了大泽乡所在的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南)。攻下蕲县后,陈胜又命新提拔的大将葛婴向东进军,一连攻下了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酂县(今河南省永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柘县(今河南省柘城县)、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五个县。起义的形势一片大好,被秦朝横征暴敛无度征发搞得民不聊生的百姓纷纷主动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一时间陈胜的队伍就从九百人发展到了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兵数万!

陈胜又指挥着大军进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县令不在,县丞却是个不知死活的家伙,竟然领兵出战,结果自然是兵败身亡。攻下了陈县,陈胜手里就有了七个县的地方。而且陈县在战国时代末期曾是楚国的都城,意义更是非同凡响。陈胜也是志得意满,对起义保持着高度的乐观精神!随着起义形势的迅猛发展,陈胜深刻地感觉到有必要进行新的制度的建设了。他自己也想称王了。于是他就找来当地的乡绅豪杰,与他们共商推翻暴秦建设新政权大计。

乡绅和豪杰们都说:“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重新恢复楚国,功劳无以复加,请将军称王!”陈胜很满意,正打算谦让一番就顺应民意呢,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有两个人自称张耳陈余前来求见。陈胜早就听说这两个人的大名,一听他俩前来投奔当即大喜,赶紧请他们进来共商大计。谁知这二人却并不赞成陈胜称王,“暴秦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又竭尽民力敲骨吸髓榨取民财!将军首举义帜为天下除暴,如今才刚刚攻下陈县就自称为王,岂不是让天下人以为将军此举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请将军不要称王,即刻率兵向西进攻咸阳!然后派人寻找六国王室的后人,帮助他们恢复自己的国家,如此则将军朋党益众而为暴秦树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将军如此则是有征无战,西入咸阳诛灭暴秦号令诸侯,大业可成!如今称王却是万万不妥呀!”

平心而论张耳陈余的建议还是不错的。陈胜当时虽然声势浩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主要还是因为秦朝措手不及,还没有反应过来。所以不应该给秦朝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立刻率兵直扑秦朝的老窝咸阳,在秦朝反应过来之前尽最大可能扩大战果。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陈胜率领的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一旦遇到秦朝的官军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所以也应当有长期的准备。当时是公元前209年,离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也不过才仅仅十二年,六国的遗老遗少们都还在。这些人在本地都有强大的号召力,也是陈胜的天然同盟军。要长期和秦朝做斗争,陈胜就离不开这些人的帮助,因为就当时陈胜的实力来说还根本不是大秦官军的对手,只有先联合原六国的势力才有可能消灭秦朝保住自己。但可惜的是陈胜的才干不足以应付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他的眼光也看不到这么长远。他以为义军形势会一直这么好下去,而且还会越来越好。在他看来,天下大势已定,而这天下又舍我其谁呢?于是陈胜就拒绝了张耳陈余的建议,在陈县称王,建国号“张楚”,就是张大楚国的意思。陈胜当时控制的地方在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所以国号就叫张楚,其用意就是收揽楚地的民心。

也难怪陈胜要被冲昏头脑,当时形势很好,而且确实是越来越好!随着陈胜起兵反秦的消息传开,各地被秦朝残暴统治压榨得忍无可忍的百姓纷纷发动起义,杀掉郡守县令响应陈胜,起义又进入新一波的高潮!而且这一波的高潮来势极为迅猛,楚地百姓几乎是全民反秦,数千人为一伙的起义军数不胜数。为了顺应形势的进一步发展,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注:副王、代理王)督率众将攻打西入咸阳途中的重镇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并派另一员大将宋留进攻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意在攻取秦朝本土关中的南方门户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西南)。陈胜要直捣大秦王朝的老窝了!

但张耳陈余却看出陈胜不足以成大事,跟着他迟早完蛋,便想出一条脱身妙计来。陈余对陈胜说:“大王举众向西灭秦,河北之地还在秦人手中。臣曾游历河北,熟悉那里的山川险要,又与原赵国的豪杰相识。请大王发兵经略赵地,臣愿为之佐!”陈胜觉得言之有理,就派陈县人武臣为大将,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领兵三千经略赵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些奇怪,这张耳陈余是什么人?为什么连当初不过是一介乡民的陈胜都听说过他俩的大名?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刘邦少年时曾远游魏国,那时张耳便与这个后来的汉高祖相识了。第六回晴天霹雳,张耳陈余仓皇辞别娇妻美眷巧舌如簧,蒯通献计三十余城不战而降

张耳是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曾在信陵君魏无忌手下做门客。他青年时曾因犯罪而出逃到外黄(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外黄有个富家女,长得貌似天仙但却时运不济嫁丈夫是窝囊废,大概就是武大郎之类。富家女对丈夫非常不满意便离家出走,躲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她父亲的朋友和张耳关系很好,知道张耳是个有本事的,便对富家女说:“你要真想找个英雄,那就嫁给张耳吧!”富家女当然开心得不得了,立即就答应了。张耳当时不过是个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一听有富家女要嫁给他,而且还貌似天仙,那还不开心得把嘴都笑歪了?娶了富家女张耳立马是鸟枪换炮,靠着老丈人大把的银子不但消解了罪名而且还四处交游,贤能之名遍传天下,最后竟然还混进了魏国的官员队伍,做了外黄县令。当然了,这也不全是靠老丈人的银子,张耳确实还是有本事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没有老丈人的银子张耳空有一身的本事无用武之地啊。

陈余也是大梁人,喜欢儒术。少年时的陈余不但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正如他对陈胜所说,曾数次游历赵国。陈余少年时不但饱读诗书而且英俊儒雅,有个富户就看中了陈余,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他。陈余和张耳的关系很好,陈余年少,礼敬张耳如父,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张耳和陈余过的生活简直就如同童话结尾中常说的“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也正如童话中的情节一样,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总是会被一个从天而降的妖魔鬼怪给打破。而这个从天而降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现在被说得神乎其神的秦始皇。秦始皇灭了魏国,听说这俩人是魏国的名士,担心他俩想反秦复魏,便四处张贴缉捕文书,重金求购张耳和陈余的脑袋。张耳和陈余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白天读书会客畅谈天下大事,晚上搂着娇妻美眷颠鸾倒凤,没想到晴天一个霹雳,秦始皇要砍他俩的脑袋!没办法,二人只好仓皇出逃,辞别了娇妻逃到陈县做了小小的看门小吏,从此隐姓埋名忍辱偷生。这才有了陈胜攻下陈县二人前去投奔一事。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说了,对于张耳陈余这样的人用砍脑袋的办法,这不是逼着这些人与自己为敌吗?秦始皇应该把张耳陈余这些六国的名士统统请到朝廷里来为我所用!这些人不过是些书生又不是武将,只要这样就翻不起大浪来。非要砍人家的脑袋,那人家岂能不日思夜想反抗你?

在陈县看守城门的时候,有个小头头看陈余不顺眼就用鞭子狠狠抽了他一顿,陈余按捺不住几乎就要跳起来和那个小吏玩命。张耳踩了踩他的脚后跟,示意他暂且忍耐。事后张耳对陈余说:“当初我是怎么跟你说的?怎么今天小小受了一点儿侮辱就要和一个小吏玩命?”陈余深以为然,从此更加低调。朝廷张贴海捕文书画影图形重金求购二人的脑袋,张耳和陈余就拿着缉捕自己的文书四处宣示张贴,反倒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张耳和陈余随同武臣渡过黄河来到河北。当时他们的兵力只有三千,想靠这点儿人马经略河北那简直就是笑话,不过好在残暴愚蠢的大秦给他们制造了无数的同盟军。一到河北张耳和陈余立即展开游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