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生活与保健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0 11:23:28

点击下载

作者:马艳茹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健康生活与保健全书

糖尿病健康生活与保健全书试读:

前言

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半在遗传,一半在后天。后天因素就是指生活方式,其中饮食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是缺乏运动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熬夜上网等。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幸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特编写《糖尿病健康生活与保健全书》,提供了全面的糖尿病患者生活保健方案,使糖尿病患者能够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与食谱。本书共分十章。其中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应做的检查、血糖异常的危害和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饮食;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食疗方案;第六章、第七章主要介绍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材和中药材,并附有相应的食谱;第八章主要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健身方案,第九章主要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外治保健法,第十章主要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保健方法。《糖尿病健康生活与保健全书》的内容通俗易懂,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保健的首选读物,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家属及朋友的有用参考书。编者2012.11第一章糖尿病基础知识第一节糖尿病基础知识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症。持续高血糖是其生化特征。本病可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因此要积极防治。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一定浓度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稳定在3.9~6.0mmol/L。当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就会引起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持久的高血糖,将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及血管的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糖尿病的可疑信号

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病重时或因其他并发症才被发现,故应注意识别其早期表现,尽早检查极为重要。凡有下列情况者应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以早期发现。

1.视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进展较快,有时也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引起急性视力下降。

2.遗传倾向:研究证明,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4倍。

3.皮肤瘙痒: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往往使人难以入睡,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瘙痒更为严重。

4.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在糖尿病的晚期末梢神经炎的发病率就更高。

5.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引起的泌尿系感染有两个特点:①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泌尿系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②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泌尿系感染发热期延长。

6.胆道感染: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

7.排尿困难: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者约为21.7%。因此,中老年人若发生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外,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8.腹泻与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9.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勃起功能障碍最多见,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者达60%以上。

10.女性上体肥胖:女性腰围与臀围之比大于0.7~0.85(不论体重多少),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60%。有人认为,这种体型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1.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中,大约有10%~1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脑梗死患者应常规化验血糖。

12.糖尿病家庭史:因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病症。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患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此情况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13.反复发生皮肤化脓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痈等;或妇女外阴瘙痒以及反复泌尿感染久治不愈者。

14.其他:妊娠期有糖尿病;原因不明的坏疽;原因不明的流产、死胎、巨大儿及畸型儿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及消瘦(体重减轻),即所谓的“三多一少”。

1.多食。体内的葡萄糖由胰岛素经过复杂的作用产生能量,用以满足体内各种脏器的生理活动、人体各种生活及生产活动的需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虽高却不能被利用,因此能量缺乏。为了补偿损失,维持人体活动,患者善饥,食量大增,然而进食虽多,由于葡萄糖不能完全利用,反而使血糖尿糖升高,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2.多饮。多尿使人体丢失过多水分,让人烦渴多饮。排尿越多,口渴越甚,由此可见是多尿引起多饮,并非多饮导致多尿。

3.多尿。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虽有足量的胰岛素,但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而血中葡萄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堆积升高,导致血糖升高。正常时,血糖随血流经肾脏被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这些血糖又能被远端肾小管全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因此尿中不含葡萄糖。当血糖超过10mmol/L时,被肾小球滤过的过高浓度的葡萄糖超过肾小管重新吸收能力时,则葡萄糖随尿排出,即出现尿糖。尿中排出的葡萄糖有利尿的作用,因而排尿次数增加,尿量增多,血糖尿糖就会增高。

4.消瘦。体内能量不足,改用脂肪、蛋白质供能。由于原来储存的脂肪、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而被消耗,逐渐出现全身虚弱乏力,劳动能力减退,精神萎靡不振,且严重多饮多尿可扰乱日常生活及睡眠规律,使症状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分型及发病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这里主要介绍1、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儿童和青少年多见。1型糖尿病患者多发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有些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条件下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下。这一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如下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由于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能破坏人体胰岛分泌的胰岛B细胞,使它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现在研究指出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是遗传缺陷,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指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没有此家族史的人相比,孩子更易患上此病。若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被诊断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1/17。但若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并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1/25。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至1/100。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1/4。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很多科学家认为病毒也能诱发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I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得过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例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能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通常称其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多见,有显著的家族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比较缓慢,体型较肥胖,病情较轻,有口干、口渴等症状,不少人甚至无症状,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在临床上,“三多”症状可以表现不明显,常常在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多数患者可稳定控制血糖。但有一些患者,特别是得病时间比较长的,如大于20年的,形体消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胰岛素水平低下,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如下: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相近,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所以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1型糖尿病的遗传特性不如2型糖尿病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该病。

2.肥胖:肥胖症可能就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腰腹部肥胖的患者比那些臀部与大腿肥胖的人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

4.生活方式:吃高热量食物和运动量减少也能造成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肥胖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相同,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常见。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大区别

1.发病时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只有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而言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患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患2型糖尿病。

2.发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会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的情况。

3.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则较少发生,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而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为数不多;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时有发生。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大于1型糖尿病患者,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

4.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很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难以确定起病时间,有的只有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所以常能准确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5.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通常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科学的控制饮食和恰当的口服降糖药,便可获得一定的疗效。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渐趋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这也是胰岛素的适应证。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判断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由此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与免疫有关。糖尿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均是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易患糖尿病。

肥胖:现代医学调查表明,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十分肥胖,而且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高淀粉、高糖、少纤维饮食因素:美国科学家认为,经常吃高淀粉和高糖食物的人在40岁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度大大增加。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性饮食会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而少食粗纤维食物者,则极易患糖尿病。

缺铬因素:微量元素铬与糖尿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动物药理实验表明,铬能使胰岛素的活力发挥出来,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是必要的。缺铬的动物,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所以发育不正常。1969年,默茨等人总结了三价铬的生理功能,并且提出了铬是胰岛素发挥作用的一个必需辅助因子,缺铬使胰岛素的活性受抑制,葡萄糖在血中的运转速度受到影响,造成糖耐量异常,长时间缺铬,会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

精神因素:精神刺激、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这是因为精神因素扰乱了大脑皮质的正常机能活动,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指挥失灵和对抗胰岛素的物质。

妊娠糖尿病危险因素:除以上外,还有年龄过30岁;有异常产史,如胎死宫内、产巨大儿史(出生体重>4kg)等。正常的血糖值是多少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血糖值反映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糖类就是碳水化合物,正常标准的血糖对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血糖在一定限度内变化,空腹血糖3.9~6.0mmol/L,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葡萄糖是人体必需的,但血糖的过高或过低都将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终身的、致命的。所以保持合适的血糖浓度,更是机体所必需的。正常人如何保证血糖正常

正常人的血糖能保持一定水平,主要依靠肝脏、激素及神经系统三者的作用。

1.肝脏。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上升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大量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还有一部分葡萄糖合成脂肪,保证进入血循环的葡萄糖不致过量。饥饿时,血糖偏低,对于脑细胞和血细胞是很严重的问题。脑细胞和血细胞本身没有糖原储备,必须从血液中摄入葡萄糖来维持它的功能,如果血糖水平较低,脑细胞和血细胞就产生功能障碍。此时,肝细胞可通过糖原分解及糖异生这两条途径,生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高血糖水平。

2.激素。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它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原,促进糖类转变成脂肪,抑制糖的异生。②胰升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减少葡萄糖的利用而升高血糖。③肾上腺素可促使肝糖原分解和肌糖原的酵解,从而使血糖升高。④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肝脏中糖的异生,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摄入葡萄糖,从而提高血糖水平。⑤生长激素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促进肝脏中糖的异生使血糖升高。体内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控制着血糖的动态平衡。

3.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或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副交感神经,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各种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外伤、手术、麻醉、严重感染、疼痛、休克及紧张焦虑等,均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更多,暂时性的升高血糖。

正常人的血糖在肝脏、激素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会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变化,空腹血糖3.9~6.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mmol/L以内,这里所说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哪些因素会引起血糖反复波动

1.气候因素。寒冷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而升高血糖会加重病情;夏季炎热多汗,需要补充水分,不然血液浓缩会导致血糖增高。

2.感冒可导致血糖升高。

3.患者因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生气、劳累,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况,可迅速升高血糖,甚至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药物剂量不足。有的患者自己将药物减量;有的患者长期不监测血糖,导致血糖升高后原来剂量未及时调整。因药物剂量不够,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

5.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骤然改变,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机体不良反应。

6.过多摄入高油脂食物使胰岛功能不能很好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

7.长期便秘,导致代谢紊乱,血液循环不好,影响血糖。

8.饮水不足,导致代谢失衡,影响血糖。第二节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危害

据有关资料分析,糖尿病是位于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致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所特有的全身性神经及血管病变,造成心、脑、肾、眼睛等多脏器受损,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危害通常是在不注意时发生的。如果糖尿病患者平常不采取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因对此病缺乏了解,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糖尿病的危害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2.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可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急剧下降,甚至导致残废或过早死亡。

3.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儿童的生长生育可能受到严重阻碍,导致身材矮小,发育迟缓。

4.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对孕妇的影响

糖尿病对孕妇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有:

1.受孕率低。糖尿病患者不孕率为2%。约2/3糖尿病女性患者月经不调,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性腺功能受损而很难受孕。

2.流产率高。糖尿病患者妊娠后流产率高达15%,主要因为女性激素比例失调。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高。其通常为正常孕妇的3~4倍,主要因为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管腔变窄,血管阻力加大。

4.羊水过多。羊水过多会增加孕妇的心肺负担,导致孕妇心肺功能失常的发生率上升。

5.尿路感染。尿糖阳性会促使致病菌在尿路中繁衍,故易引发尿路感染。加上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吞噬及杀菌功能受损,易引发尿路感染性败血症。

6.滞产及产后出血。由于糖原下降、能量较少,虽有高血糖但缺乏胰岛素而不能利用,使子宫收缩力降低,导致滞产或产后出血。

7.孕母生产期死亡率较高。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肺功能失常、出血、感染等,增加孕母生产期死亡率。糖尿病对新生儿的影响

1.畸胎。糖尿病患者妊娠后畸胎发生率为正常胎儿的2~3倍,常见骨骼、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孕期高血糖或低血糖均可能导致畸胎。

2.新生儿死亡率增加。糖尿病使胎盘功能弱化,供氧下降,而怀孕36周后,胎儿对氧需求量增加,故使新生儿死亡率上升。

3.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巨大儿(指胎儿体重>4000g)可使分娩受阻,增加难产率,和胎儿及孕妇的死亡率。

4.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肺发育常常不佳,肺泡表现活性物质较少,可引发新生儿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死亡。

5.新生儿低血糖。母亲血糖越高,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也越高。

6.易发生的症状。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钙、低血酸、低血磷等。由于糖尿病对妊娠有相当严重的影响,所以受孕时间应选择在血糖控制理想时。妊娠后应密切监测,严格控制血糖值,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以降低母婴并发症及死亡率。

7.发育迟缓。糖尿病不但存在糖代谢紊乱(高血糖),还有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如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多、机体蛋白质不足等。所以,糖尿病控制不佳,新生儿甚至到儿童期会发生生长发育迟缓现象,严重者可造成糖尿病矮小综合征(生长发育滞后、肝大、身体肥胖或消瘦等)。但只要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理想的控制血糖,这类孩子就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生长发育。儿童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比较多见的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就是通常讲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全球范围内,约20%的患儿死于此并发症。大多数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是初发。很多糖尿病患儿在还没有确诊之前就发生了急性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还有发热、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这时,如果处理不当,给患者输糖水,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加重病情。如果误诊,就可能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甚至给患儿造成生命危险。

2.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还有进行性的微血管损害,因而引发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早期血管损害在临床上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可以通过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从而提前防治。

3.糖尿病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儿科医院的统计来看,发病率还是不算高的,100个患儿中可发现4~5个早期的糖尿病肾病。青春期前发病的,多在起病5年以后;青春期发病的则多在起病2年以后。青春期孩子身体和心理的众多变化加快了微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关于糖尿病肾病,其治疗的关键就是前期观察到糖尿病肾脏损害的信号,对早期肾病进行治疗和干预。

4.糖尿病眼病。在有15年病史的患儿中,约70%以上会出现糖尿病眼病。与成年人糖尿病眼病常见视网膜病变不同,儿童糖尿病眼病视网膜病变不多,程度较轻,比较常见的是白内障。这种白内障的发病表现为双眼同时发病,发展很快,晶体很快变成完全混浊,色白,有的病例可在48小时内完全混浊。糖尿病性白内障现在还没有特效药。对于严重影响视力的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手术治疗。但是儿童的眼睛还在发育中,手术效果不佳。所以,预防糖尿病眼病意义深远。

5.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在儿童中发病并不太多,集中表现为感觉神经受损或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如皮肤的冷、热、痛觉迟钝,或稍微吃点东西,即产生饱胀感。如果出现相应症状,应高度重视。如何判断糖尿病的病情

1.通常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要轻。在我国,儿童时期发现的糖尿病绝大多数(约占90%)都属于1型糖尿病。这些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严重受损,他们自身几乎完全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进行替代治疗,才能预防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2.出现心、脑、肾、眼、神经等部位病变及肢体坏疽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说明病情已较重。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源于由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显示,大约有3/4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3.多次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或反复出现急、慢性感染(如结核等),均属重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果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死亡。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也是严重危害其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自身的防御能力低下,容易引起感染,而感染的存在又加大了控制病情的难度。在临床上,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如果突然出现血糖大幅升高或病情恶化,首先应从感染方面查找原因。

4.血糖反复波动或居高不下者,其病情较重,长期高血糖、高血脂带来的对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和继发的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患者大、小血管的慢性并发症。一旦出现应激情况(如感染、外伤、情绪波动等),此类患者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5.胰岛B细胞功能严重衰竭者,其病情较重。此类患者的血糖水平通常波动较大,有显著的酮症倾向,用口服普通降糖药治疗往往收效甚微,必须采用胰岛素治疗。

此外,凡属以下三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无论其年龄、性别及所患糖尿病的类型如何及病程长短,均属于轻症糖尿病患者。一是血糖长期保持稳定,未发生低血糖。二是无任何急、慢性并发症。三是体重正常,生活起居自如,能胜任正常工作。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肝、肾、眼、肢体、皮肤、神经等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达80多种。但临床上常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在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动功能失常等为主要特征。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临床特点表现为脑梗死和脑血栓等缺血性病变等。

2.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多发的有下列7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其中最高发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多发的并发症。

3.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及肢端坏疽。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难以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痛或刀割样痛。

4.糖尿病合并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肾功能受损,使肾脏不能保留对人体有用的蛋白质,不能排泄废物而引起水肿(下肢、脸部明显),容易转成尿毒症,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糖尿病性肾病。

5.糖尿病合并性功能障碍。男性伴有阳痿、早泄、疲乏无力、口有异味、失眠、盗汗、高血压、高脂血等;女性出现性欲低下、性冷淡、月经紊乱、面无光泽、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等症状。

糖尿病并发症涉及内外科常见病的总和,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对女性的危害比男性更大

糖尿病对女性的危害远远大于男性,女性更易患上相关并发症,包括传染病、心脏疾病、厌食及心理抑郁等。此外,女性因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

据统计,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接近400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与20世纪80年代的0.7%相比,提高了5倍。中国女性糖尿病患者比例大约在45%左右。

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觉察不到血糖的异常。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多是每隔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到医院检测一次血糖。实际上,患者的餐后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如发生失明的重要参考。因此从医学角度应建议40岁以上、肥胖、有家族史的妇女做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促使糖尿病早发的主要因素

1.长期食入量超过平时需要量,尤其是多糖类食品的过量摄入会加重B细胞负荷。

2.体重逐渐上升,使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加速β细胞代偿性,多分泌胰岛素以满足糖代谢需要。

3.过多摄入酒精。

4.缺乏运动,懒惰者。

5.合并胆囊、胰腺病变,使胰岛细胞功能降低。第三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活动,让全民认识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增强群众的自觉防治意识,有效控制发病因素,可大大减少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

预防措施包括: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适合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结构要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佳,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脂血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还应注意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1型糖尿病一级预防措施有哪些

1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它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1.避免接触对胰岛B细胞有损害的化学物质,如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

2.新生儿及婴儿早期不喝牛奶。最近一项研究指出给新生儿喂食牛奶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牛奶蛋白刺激儿童产生抗牛血清抗体有关。

3.积极预防并治疗病毒感染。有人在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柯萨其B4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的抗体,表示某些病毒感染可触发1型糖尿病。

4.筛选易感者,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1型糖尿病发病前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早期胰岛素释放减少。这可作为筛选1型糖尿病患者前期的有效检查。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措施有哪些

1.避免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标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

4.增加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5.禁止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的发病预防

经过多年来对糖尿病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有所提高。单卵孪生子女均患糖尿病者,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这表明不但幼年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但是,糖尿病患者也并不一定都能找到明显的遗传迹象,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100%。这代表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但不一定都患上糖尿病。至于是否发病,还得看后天发病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丰盛、感染等)是否存在,是否足以诱发糖尿病。遗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外在环境因素常常作为诱因,也就是说只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病因素二者兼有,相互作用,才会诱发糖尿病。

所以,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时,其子女就应该重视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防止肥胖,尽可能避免这些后天发病因素的危害,以达到防止或延缓发病的目的。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该注意控制体重,以防诱发糖尿病。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若想避免并发症的危害,必须控制好血糖,必须要定期监测病情,而且除了要坚持服用药物外,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方法:少量主食+适量运动

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的基础和前提。在饮食控制中,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主食的摄入量,通常以每天300g为宜。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一些蔬菜等富含高纤维素的食品。

如果是肾脏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可以吃一些豆制品。而对于肾脏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则要限制植物蛋白质的摄入。再者,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食用一些优质蛋白,如鱼类、蛋及瘦肉等。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少吃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少吃高盐食物。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常常认为自己一点水果都不能吃。实际上,少量的低糖水果是可以放心吃的,其中猕猴桃、柚子、草莓的含糖量较低,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苹果等水果也可以少量食用,但是必须要相应地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同时,糖尿病患者还要进行一些适合自己年龄及身体承受力的运动,以适当为宜,有助于身体消耗和分解糖分。

治疗关键:定期监测+对症治疗+中医中药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眼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严重的可导致肾衰竭,糖尿病病足可导致截肢。并发症的出现,都是由于患者不重视定期监测自己身体的各项指标,不及时预防治疗造成的,因此定期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由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诱发因素不同,所以选用的药物也存在很大差别。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应针对其病因,重视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的目的,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由于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太多,有些患者又很容易受到药品宣传的影响,随便乱用一些不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从而造成低血糖的症状。在此强调,低血糖症状比高血糖更加可怕,患者会出现大汗、心慌、乏力的症状。所以,选择对症药物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的关键。建议患者在用药前,最好征求一下专业医生的意见。

虽然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如果多加注意,其实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患者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有沉重的心理负担。

还要看到,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有独特优势,服用口服药物不见效就要考虑注射胰岛素,而在用西药降糖的同时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及时修复胰岛细胞的功能。对于一些不喜欢喝中药汤剂的患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例如金津玉液胶囊,它是传统复方中药制剂,它的有效成分可以对受损的肾单位进行修复,防止肾脏纤维化,同时可以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周围组织对血糖的利用。糖尿病发生和加重的先兆信号体重突然减轻

短期内体重减轻或身体消瘦而又无明显原因,特别是体重突然显著减轻的肥胖者,最好马上检测血糖或进行糖耐量试验,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经常腹泻

糖尿病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或虽经治疗但血糖仍然控制得不理想,长期的高血糖会造成患者肠道微血管病变,造成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继而导致肠蠕动失常、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及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从而引发腹泻。约有2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腹泻,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突发症状是顽固性腹泻。大便常为稀水样或半稀便,量少,无黏液和血便,没有明显的腹痛症状,有时会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常因忧虑、情绪激动而复发,血糖控制不好时会加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发生腹泻,除想到消化不良、肠炎和肠道肿瘤外,不要忘查血糖。一经确定腹泻为糖尿病所致,应稳定情绪,消除诱因,合理控制饮食和正确选用降糖药,急性期应首选胰岛素,保证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并且配合服用止泻的药物。皮肤瘙痒

冬季到来,皮肤瘙痒的患者比平时明显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发病率为7%~43%,其中全身性及局部性瘙痒各占一半。前者常见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与局部念珠菌感染有关。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反复发作,非常顽固。开始只是身体某处表现为阵发性皮肤瘙痒,昼轻夜重,搔抓后扩展至全身,常抓至皮破血流、感觉疼痛方作罢。瘙痒常常在情绪变化、气温改变、衣服摩擦、被褥温暖、热水烫洗、饮酒或辛辣食物等刺激下发生,或症状加重。

对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应选择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只有血糖控制得好,皮肤瘙痒才能缓解和治愈。再者,配合使用一些抗瘙痒药物治疗,比如中医治疗,可用地肤子、蛇床子、苦参、丹参、艾叶煎汤熏洗;也可用蚕砂或褚桃叶煎汤去渣入浴;还可同时内服中药治疗,如用当归饮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等。外阴瘙痒

在糖尿病门诊,由于外阴瘙痒久治不愈而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有很多。对于患有外阴瘙痒到妇科就医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定要排除血糖高的影响,再进行专科治疗。有些患者在确定患糖尿病时,外阴瘙痒的症状已经很严重。由于患者长期被瘙痒症状所困扰,不断就医,反复用药,造成菌群失调,加重症状,甚至血糖降到了正常值,瘙痒的症状也难以好转。最可怕的是,外阴瘙痒的顽固程度,一旦影响了患者正常的饮食起居,血糖还会由此升高,所以有时血糖升高和外阴瘙痒两个症状会交替出现。口腔疾病

口腔症状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信号,临床经验表明口腔症状常作为糖尿病的表现,这比口腔外症状更可靠。表明患者初期除有口干、口渴现象外,还有口腔黏膜瘀点、瘀斑、水肿,口内有烧灼感,有些患者在舌体上甚至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与患者皮肤上的黄斑瘤相同。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体征时,均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性。

另外,口腔的各种感染都会使糖尿病的病情恶化,同样,病情的恶化反过来又会加重口腔感染。餐前低血糖

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是“三多一少”,而是餐前常有饥饿难忍等低血糖症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胰岛B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导致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胰岛B细胞,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餐后4~5小时出现饥饿难忍等低血糖反应。

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几乎同步,进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马上增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标准;血糖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也马上下降,不会引起低血糖。

在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的量没有大幅减少,但分泌高峰延迟与血糖水平不同步,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能及时增多,导致血糖过高;下顿餐前,血糖少了,胰岛素分泌却刚刚达到高峰,这样就出现了低血糖,造成餐前饥饿难忍。随着病程的发展,胰岛素分泌越来越少,这种餐前低血糖就不会出现了。当然,有些口服降血糖药或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因为饮食、运动或用药没配合好,也有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眼底出血

部分糖尿病患者最开始出现的症状表现在眼睛上,如视力下降、眼底出血、上眼睑下垂、视物双影、斜视等。而这些症状主要由眼底出血引起,对视力损害较大。医生经常遇到这类由于出现视力下降或斜视等症状而来眼科就诊的患者,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检查,发现患者的眼部症状是糖尿病引起的。

因此,提醒中老年人每年至少要去医院检查1次眼睛,尤其是要做眼底检查。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多加小心,并控制好血糖,这也是减少糖尿病眼底出血的关键。

如果中老年人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双影、斜视等症状时,要及早查清病因,进行治疗。因为除糖尿病外,有些脑血管病也可表现为视力下降等。小便泡沫多

正常尿液没有泡沫,若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由于表面张力变化,排出的尿液会伴有细小泡沫,且不会马上消失,这与尿糖和血糖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许多患者血糖控制力很差,血糖水平很高,易发生肾脏损害而使尿液中出现蛋白,这时会产生小便泡沫多的现象。如果尿中还含有较多的糖,经发酵后更易出现泡沫。头部躯干多汗

全身多汗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多汗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和重体力劳动后多汗,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也会出现多汗的表现。病理性多汗则多出现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结核、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急性心力衰竭、休克及晕厥等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帕金森病、间脑综合征、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的前驱期等;药物、食物刺激或中毒,血压改变等。

糖尿病患者出汗特点是,头面部和躯干部大汗淋漓,但四肢不出汗。多汗的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的增加。此外,血糖代谢率升高也是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原因之一。

多汗是糖尿病患者临床较多发的症状之一,汗液增多一般具有对称性,以手掌、足底、腋窝、鼻尖、前额等处最明显。出现多汗时,首先应看是局部的还是全身性的,还要观察汗液的颜色和气味,再看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及伴随的症状。探究病因时,应重点考虑交感兴奋症候群(如心功能减退、疼痛、低血糖、应激等),体温变化、血压变化、情绪变化以及是否与进食有关。肢端肥大

鞋码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粗,手指也开始变粗了,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最好去做个糖耐量检查或检测血糖,因为这种“肢端肥大症”,有大约半数的患者是葡萄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临床经验表明,不少肢端肥大症患者是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引发的此病。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患者中70%以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如能及时去除病因,纠正高皮质醇血症,血糖就可以恢复正常。如迟迟不能纠正高皮质醇血症的影响,导致胰岛B细胞的受损超过3/4,有可能引发永久性糖尿病。

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月经不调

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男子阳痿、性欲减退,女子闭经或月经紊乱且经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进行血糖检测,来确定是否属于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七个注意事项

1.降糖过度。糖尿病患者常常比较担心高血糖。实际上,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严重,轻者表现为心慌、出汗、头晕、瘫软无力。重者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引发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2.节食过度。饮食治疗并不是“饥饿疗法”,而是在满足患者生理活动所需的前提下,适当控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过度节食或者偏食,将会导致身体摄入热量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抵抗力降低,还会出现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不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3.运动过度。运动要循序渐进,一定要控制好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不然将会适得其反。剧烈的运动可兴奋交感神经,致使胰岛素的吉抗激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运动时间过久、运动量过大(特别是在空腹状态下),会明显增加低血糖的危险。此外,严重高血糖、合并肾功能损害、有心功能不全、活动期眼底出血等糖尿病患者都不适宜运动。

4.减肥过度。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肥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能力,加强降糖药物的疗效,但也应以符合标准体重为准。因为过度消瘦会引发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抗感染能力下降。消瘦型患者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会加大低血糖的危险性。

5.担忧焦虑过度。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不但无济于事,还会导致血糖波动。尽量保持心理平衡,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有利于控制血糖。

6.对药物依赖过度。药物只是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注意控制饮食、不注重运动,即使药物再好也可能很难理想地控制血糖。所以,治疗糖尿病不能完全靠药物,还应注意饮食、运动及心理调节。

7.对医生依赖过度。糖尿病的稳定控制不能仅靠医生,需要医患(包括患者家属)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第二章糖尿病患者应做的检查第一节糖尿病患者要做哪些相关检查糖尿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1.尿糖检测。尿糖检测是发现糖尿病的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但仅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参考,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尿糖阳性或阴性来判断是否为糖尿病。

2.血糖检测。血糖检测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其中前者是确诊糖尿病最准确的方法。

3.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的诊断很有价值。空腹血糖升高或可疑升高,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糖尿病疑似患者,都要依靠这个方法才能确诊。什么是糖耐量试验

虽然正常人每餐的饭量不一样,但餐后最高血糖总会稳定在9.98mmol/L以下,2小时后则又降到7.77mmol/L以下。人体每天血糖含量会随进食、活动等情况变化,只有空腹时的血糖水平较为稳定。这是因为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机体生理需要而自动调节。由此可知,人体对葡萄糖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医学上称为人体正常糖耐量。临床通常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法来给患者体内输入一定量的葡萄糖,以确定患者的胰岛功能是否正常,这就是葡萄糖耐量试验。怎样进行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的试验方法是,先检测被检查者早晨空腹血糖的水平,接着食入葡萄糖100g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ml,之后隔半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分别检测血糖,同时收集尿液检查尿糖,并以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画成曲线,称为耐糖曲线。空腹血糖偏高者怎样做糖耐量试验

空腹血糖偏高但还在正常范围内而被疑为糖尿病者,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其方法是:空腹抽血后立即进食75g葡萄糖(或标准馒头2个),进食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正常人服葡萄糖后大多数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很快升高,服葡萄糖后30~60分钟血浆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血糖最高值通常不超过11.1mmol/L,然后血糖迅速下降,在1.5~2小时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如果餐后血糖高于11.1mmol/L,能确诊为糖尿病。临床上,若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影响吸收,可做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测法

1.血糖试纸测血糖。将手指、耳垂或足趾用针刺破后,将血滴在血糖试纸上,注意其颜色变化,然后与标准颜色对比,找出与其相似的颜色,即可得出血糖数值。此法简便容易操作,但测得的血糖值不太准确。

2.微血管血快速测定血糖。此法用针刺手指、耳垂或足趾后,挤出极小量血,滴在特定的血糖试纸末端,再将该纸末端插入袖珍血糖检测仪内,1分钟后,仪器便可看到血糖数值。本方法简便、迅速、无需抽血,患者容易接受,在并发急症时多次检测血糖非常实用。其缺点是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结果不太稳定。

3.静脉抽血测定血糖。抽取静脉血1.5~2ml放入血糖专用试管内摇匀后送检,全过程耗时2小时左右。此法优点在于所测血糖值准确,缺点是等候时间长,且患者不能自己在家中进行。

在检测血糖时,还要将外界因素对血糖的影响考虑在内,通常应以静脉血糖值为准。自我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

1.先用温水洗净双手,准备好血糖仪、试纸、采血笔、采血针等物品。

2.按下仪器主开关,调整血糖仪的代码使其与你现在使用的试纸代码相同。

3.用乙醇(酒精)消毒采血的手指。

4.手臂下垂30秒,使血液充分流到手指。

5.将采血针装入采血笔,根据手指皮肤厚度选择穿刺深度,穿破后取适量指血。

6.将足量指血滴入试纸圆形测试孔。

7.仪器计数后,从血糖仪上读取血糖值,并记录监测时间和血糖值。使用血糖仪自我监测需要注意什么

1.便携式血糖仪使用毛细血管血,其测定值比实验室生化仪测定的血清或血浆血糖值高10%~15%。

2.家用血糖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对核准。当血糖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一样时,建议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3.采集足量的血液,能够覆盖全部圆形测试孔。

4.血糖试纸超过有效期,手指消毒乙醇(酒精)未干,未将血糖仪代码调到和试纸一样时,都会使检测的准确性下降。

5.定期清洁和保养机器,清除血渍、布屑、灰尘等。

6.当近期经常发生低血糖时,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而当近期血糖总是较高时,应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血糖升高的状况。

7.隔一段时间在某一天的不同时间测血糖要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监测血糖效果好。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出一天24小时中血糖的变化情况,但如果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糖,患者总是不了解一天中其他时间血糖水平控制怎么样。血糖自我监测的间隔时间

血糖自我监测的间隔时间应考虑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等因素。

1.胰岛素强化治疗、不稳定的1型糖尿病或在改变治疗方案时,每日测定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凌晨3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

2.稳定的1型糖尿病,每日检测1~2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3.有低血糖症状者应随时测定。

4.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者,每周可测数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5.稳定的2型糖尿病,每周至少检测1~2次餐前或餐后2小时血糖。自我监测血糖的五点忠告

自我监测,使血糖的测定变得有规律。检测要自己做,不依赖别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都不一定依靠,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

检查强调的是“定期”,根据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对疾病的监测与检查必须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有些检查需要每天做或随时做,有的检查需要2~3个月做1次,有的检查需要半年或1年做1次,不同的检查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

1.早餐前血糖监测选好时间。早餐前血糖不等于大家平时所说的“空腹血糖”,所谓“早餐前血糖”,通常指过夜空腹8小时以上,到早晨6~8时采血测定的血糖,或是早晨起床后(无特殊活动)至早餐前时段采血测定的血糖。而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血糖监测中,有些患者为了测“空腹血糖”早上不吃饭,也不用降糖药,8点以后才到医院,甚至到9、10点钟才能抽血化验,确实是空腹做血糖化验。但是,这所谓的“空腹血糖”与正常生活的空腹血糖完全不同,血糖常常很高,不能反映平时的真实状态,完全丧失了早餐前血糖的意义。因此在正规的血糖监测中,应将早晨6~7时没吃饭时所测血糖称作“早餐前血糖”。那么,日常“空腹血糖”的概念不应再应用于实践。

2.不同饮食不同时间测量。餐后血糖的数值跟吃了什么有相当大的关系,需要及时测定进食这些食物后短时间的血糖。比如,如果吃了粥、果汁、饮料等特别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通常测定餐后半小时的血糖;而如果吃普通食物或吃一般水果(像苹果、梨、橘子等),应测餐后1小时血糖。

3.随机血糖测定应在10分钟之内。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变化,血糖也会相应带来改变,比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剧烈运动、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血糖都会大幅波动。当出现低血糖后,身体中很多升血糖激素立刻释放,10分钟左右血糖就会上升,而且会大大高出平时水平(称“索莫基反应”)。因此,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需要抓住时机,把握血糖测定的瞬间值(约10分钟之内)。

4.血糖试纸要在4个月内用完。提倡节约。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其本身与病魔的较量不是速战速决的事情,打的是持久战。因此,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一种节俭的态度去对待各种消费,比较普遍的就是对血糖试纸的使用。开瓶后,血糖试纸的保质期只有4个月,必须要在4个月内用完。过冷、过热、过潮的环境或试纸被污染,都会影响血糖检测的准确度。而自己在家测血糖的患者,血糖监测没那么频繁,有时1瓶试纸能用上半年甚至是1年,很明显,这种做法测量的血糖就不准,所以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5.血糖测量的细节影响血糖值。从试纸瓶中取试纸时,不宜将试纸全部倒出,必须将剩余试纸保留在原装的试纸瓶里,取完试纸后,立刻密闭瓶盖,置于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保存。如果一家有两位糖尿病患者,则需两台血糖仪,出门在外可坚持测血糖,也可随时抓住特殊情况下的血糖变化,及时掌握低血糖的瞬间。如果血糖仪不能随身携带,当出现特殊情况后回家再测,这了解不到当时血糖的真实情况。还要定期用标准试纸条和质量控制溶液进行测试,用此来校对血糖仪是否准确。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果血糖已达标,生活有规律,无特殊情况,每1~2周必须有一天正规地测7次血糖。什么情况下应加强血糖监测

1.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2.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3.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

4.有低血糖出现的患者。

5.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