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真正拼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2 12:43:15

点击下载

作者:领英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从未真正拼过

你从未真正拼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你从未真正拼过作者:领英设计:亦木排版:郝全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540478025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2014年2月,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取名“领英”。那时全公司只有六个人,我们在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租了两个小房间,一个用作办公和开会,一个专门用作面试。我主管市场和运营,我们的微信订阅号“LinkedIn”(当时名为“LinkedIn中国”),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环境里。

2014年初,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很火了,账号超过300万个,并且以每天新增1万个的速度在增长。领英专注职场社交,而“职场”这个词总是给人严肃和无趣的印象,再加上公司已经在美国上市,对发布的内容要求非常严格,虽然账号很快就建好了,但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却摸索了很久。

两年来,我们和读者,就像隔着山谷的两个人,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之间的喊话,他们的每一个回应则拉近着彼此之间的距离。只言片语中,我们逐渐读出了他们的面孔。他们是年青一代正在奋斗拼搏的职场人,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前途的焦虑,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也愿意分享观点,他们潜力无穷,在职场上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和前进动力。

然而,这群优秀的中国职场人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和我的团队。

无论是早高峰地铁站行色匆匆的人流,还是晚九点以后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都在昭示人们:中国职场人的拼搏精神绝不逊于任何人,然而,“焦虑”却成了我们的“流行病”。书店里琳琅满目的“成功学”曾被我们视为良药,但它却浇不灭我们内心的浮躁,成功对于绝大多数人依然渺茫。我们渴望在茫茫人海中遇见自己的同道人、引路者,想要结识更多优秀的人,但我们又是独自上场的拼搏者,虽然身处大都市,却又无比孤独。我们喝了许多“鸡汤”,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迷茫。

这是时代的症候,我们没有药。我们能做的,是坚持分享有用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帮助每一个中国职场人少走弯路。我们邀请了许多资深职场人来分享职场实用技能、时间管理之法、沟通交流之道等,在此,我谨代表团队感谢所有供稿的作者,感谢你们与LinkedIn一起,为中国职场人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如今,LinkedIn微信订阅号已经发布了3000多篇文章,头条平均阅读量超过10万,许多优质内容被反复转载。我们的订阅号更是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职场第一大号”,对此,我们深感荣幸。这些成绩归功于团队对中国职场人的深刻理解,对品质的苛刻追求,以及对新内容新玩法的勇敢尝试。我们深信,只有提供价值,才会获得尊重和关注。

这是一个崇尚“干货”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筛选有用信息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因此,我们邀请到国内外优秀的作者分享经验,希望帮助那些还未关注我们的中国职场人打开上升之门;也希望长期关注我们的老友在被身边的浮躁与焦虑围绕,找不到方向时,这本书能像一个安静的朋友,给你一些建议和慰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会继续不断尝试,创新改变,但认真做内容,将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坚守。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但我们一直在出发。——张源LinkedIn(领英)用户市场总监Chapter 1 毕业头五年决定你的职场上限刚毕业时,我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以为一切都可以任由自己挥洒,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多弯路,开始怀疑自己真的了解职场吗?职场打开方式不对,不经意间给自己挖了无数坑,不敢谈薪资,仍然在纠结考研工作应该怎么选……这里有你想要的职场真相,你的职场上限已经在工作头五年悄然埋下伏笔。0199%的人职场打开方式不对

职场上有一句评价,它的杀伤力之大,基本上可以让一个志得意满的年轻人,在低到爆的入门职位上卡上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卡到有种被整个世界遗忘了的感觉,真的很恶心。

这句话叫,这人菜鸟啊。在美国,人们会说:Such a rookie。

这个菜鸟田里犯的错,我几乎是一踩一个准。

在我以身试法地把大大小小的低级错误都尽情地犯过一遍之后,我终于可以啐一口嘴里的灰,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再来一次。我是否可以在职场菜鸟这个等级上,不要那么低级,那么着急,那么思想封闭。1.只有菜鸟才会想着“撕”

刚工作的时候,我身上带着校园竞争没烧光的妖火,几乎看谁都是可撕的。很快,我便被自己这个可笑的想法摆了一道。

跟我同期入组的是一个西雅图本土的美国小哥Eny(埃尼)。

我对他的第一个评价是:资质平庸。

理由:上的什么大学没听过,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判定结果:可轻松击败。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这么想:怎么这么笨?数学都不会心算吗?!在中国根本连五本都考不上好吗?

我虽然还能忍住这种骨子里的不屑,可我发现这个小哥Eny真还不是一般的“不机灵”。

有一次我从他身后溜达过去,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我发现他做Excel的数据清理,俗称的对表,是用肉眼看的。

我终于明白了,是什么让他天天晚上在办公室待到晚上9点。他就这样凭着肉眼看花,居然也把新人期的dirty work(讨厌的工作)给做得八九不离十。而我,由于追求闪电速度,第一个交卷,一览众生小,交上去的东西还经常被老板打回来,一改再改。

有一天,为了追求显摆的快感,我帮Eny写了几个公式,结束了他的肉眼对表时代。然后继续觉得这个笨蛋简直被我秒杀,如果升职在我跟他之间角逐,简直是连狗都知道升职的人会是我。

几乎是一夜之间,办公室里开始传颂着:“财务张乐于助人,还聪颖过人。”

我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唯一亚裔,突然成了一个热饽饽。

正当我惊讶这幸福来得如此迅速之际,一天我路过咖啡间,偶然听了一耳朵,听见Eny在跟别人讲,我是如何帮助他的,而且鼓励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去咨询我,我就坐在那个快积灰了的角落云云。

我当时差点没忍住想跪下来,我就想跟那个过去苦×竞争惯了的自己忏悔,智商算什么,我只想做个好人。

可惜顿悟只是暂时的,我很快又拐回了老路,虚假的智商优越感就像一个妖魔。

我和Eny开始跟offshore(离岸的)印度组打交道。我跟大多数老美同事一样,恨不得从第三句交流开始,就吐槽印度组的不专业,还理解不了总部的指令,老美同事将其归咎为语言障碍。

作为英语比印度选手差一万倍的我,躲在屏幕后面冷笑:什么障碍,就是难打交道。

恶性循环就此开始,印度组做活儿,我一看简直没法用,打回重做一遍,顺便再讽刺一通,印度组自尊心受创,活儿做得更差劲,一度发展到了他们发来的文件我都不敢点开直接打回重做。

但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遇佛杀佛,油盐不进的印度组,居然屡次表示,他们最喜欢的人是Eny。

我开始留心Eny到底玩的是哪个大招。有一天早晨,印度组开始上夜班,Eny带着一脸神圣的表情,拨通了去神奇国度的电话。

他开头用了长达五分钟的时间,来道歉……他说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让他们留在办公室接这个电话,他想象了一下他们家里的亲人,此刻是多么希望能见到他们,可他们居然还要顶着夜色加班。Eny说着说着,竟然有些哽咽了。

这个时候,旁边一个哥们儿觉得Eny有点过了,走过去戳了戳他,用气声说,印度组白天是不上班的,晚上本来就是他们的正常上班时间,所以你不必……Eny比了一个“I got it bro”(我明白了,兄弟)的手势,继续抒情了几分钟,才开始讲工作。这有点太假了,对不对?

有时候我们群情愤慨讲印度组坏话的时候,Eny都会说,可是他们为了协助我们,昼夜颠倒,他们真的已经做得够多了。每每此时,在一旁跟印度人撕得天昏地暗的我,都会绝望地抬起头看一眼Eny头上善良的光环,那感觉就是,开局第一张牌,我打出了一张屎。

年终,我成了那一批菜鸟里第一个升职的,Eny给了我仿佛我当上了美国总统一样的巨大祝贺。

一年以后,Eny也升了职。我们又在同一个级别上了,而他,还有整个恒河儿女站在他的身后。

当我不再是菜鸟后,组里又来了一个新菜鸟,我佯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想在这里无论是成功还是获得愉快,有一条捷径,就是去帮Eny的忙。

只有那种一直被生活欺负的菜鸟,才会在一开始,就摆开要去审判别人,要去手撕弱者的架势。

况且谁是弱的那一个,有时还真不知道。

我把我的所见所思都告诉了这个一身虎气的小菜鸟,他说张财,你的观察真是聪明啊。

这种聪明,只是一种试图离智慧站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的聪明。2.虽然拿着卖白菜的钱,但也得操着卖海参的心

跟不得志的才俊们聚会时常有人说,每次看到办公室里面拿着两三千元工资,却热爱钻研行业局势,分析公司人事蓝图的人,就觉得他们真的够了。

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海参的心,图啥?

我混在群众里,义愤填膺地点头,并告诫自己绝对不可以,做一个被落魄才俊们这样嗤之以鼻的人,所以我决不可,逾越卖白菜雷池一步。

这一点,我也是觉悟太晚。

上班几个月后,我第一次参与到一个大项目中,我上级的上级,负责做presentation(演示报告)给老大哥,我负责收集数字做表,修改细节,买买咖啡。

由于表是我负责的,老大哥偶尔心血来潮要问一些细枝末节,上级们不得不把我也捎带上。

原本一共要开三次会,结果只用了两次就全部演示完毕,大家都对公司未来展开欢喜的展望,我也十分感动。尽管我唯一的贡献,就是他们找不到一个数字的时候我说了一声,呃,在附录,第二页。

两个上级直接取消了最后的会议,派我去把改定离手的模型交付,就可以回来交差了。我端详着这个模型,竟然心生一种感情,觉得都还没有好好地再看一看,就要上交给组织了。所以我决定再最后看一遍这个预算模型,不再看数字有没有对上,不再看趋势线是不是异常。

我严肃地审视着这份预报,由于先天短命的注意力,这一过程大概只持续了三分钟。后来想起来,我太感谢这三分钟了。

老远就看见,老大哥在他的巨大会议室里埋头思索,没有要理我的意思。

就在我放下文件拔腿要走的时候,他抬起头来:“你是做这个活儿的分析师吧?”

“Yes……”“那你跟我说说,这个预报还有什么让你心神不宁的地方?如果你没有你的上级们,你还会给这个最终结果加什么避险措施吗?”

我讲了三分钟,来的路上那三分钟的所思所想,恨不得都讲出来。

老大哥认为我是一个还有点想法的分析师,后来有问题,他竟然开始直接来找我。

虽然我每个月还是拿着卖白菜帮子的钱,可是我开始接到越来越有意思的工作,受到老大哥的提点,整个人也没有那么猥琐了,落魄才俊们都说,我好像换了一个人。

这个项目我做了三个月,如果不是那最后三分钟动了“邪念”,我会被老大哥的问题直接问成傻×——我就会是一个白做了三个月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笨蛋。

因为上级们一直在前面cover(照顾)我,我只是个做表的,我觉得这是他们才会被问到的问题,因为别的菜鸟都说,好好卖你的白菜,瞎操什么心。

作为菜鸟,总会有人cover你,这是好事也是危险的事——要知道,cover有罩着的意思,也另译为,埋没。

后来我都会跟新来的菜鸟说:“每天在上班的路上都想一想,如果走进电梯只有你和老大哥,老大哥问你咱们公司最近健不健康,有没有让你觉得心神不宁的地方,你只有30秒钟时间,你想想怎么说。”

每天早上上班路上,都这样问自己。3.Dirty work也可以逆袭

职场菜鸟最难逾越的那道关卡,恐怕就是dirty work了。重复,弱智,没人知道你在做,没人在乎你做完了,你不知道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年长大了就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做这个,这应该就是dirty work无疑了。

可怕的不是dirty work,而是在菜鸟眼里,什么都是Dirty work,怎么看都是一手没有机会翻盘的大烂牌。

其实,永远都是有one more thing(另有一件事)的。

在大公司的协理部门,是很容易成为数据僵尸的,只知道报告,不关心事情本身。进入了这些部门的新人,往往被分派的都是最狰狞的dirty work,怎么样打开局面,基本全靠做这个one more thing。

有一个菜鸟,每周要发一份很机械、很程式化的汇报给商务团队,交这个烂活儿给他的人说,很简单,你只要早上来打开电脑,听上小曲儿,下载点数据,扔进Excel,拖拖拽拽几个公式,找出上次发的邮件,改几个数据,群发搞定,so easy(太容易了)。

这个人在分析师这个职位上干了六年。他还对新来的菜鸟说,没多大事儿,别紧张,反正这个报告也没人看。

就是这个无人问津的报告,在几个月之后成了公司的核心KPI(关键业绩指标)报告,所有的VP(高层副职)都被要求抄送在上面。

这个菜鸟在发第一封邮件出去之前,就多做了一件事情,他给报告里每一个渠道都找出了一个他觉得拎不清楚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去问渠道负责人。刚开始或许只是问为什么成本升高,转化率变小,后来问题越来越深,答案越来越复杂,渠道负责人的参与感越来越大,报告被传阅到越来越多的人手里,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

在熬夜赶上一个Deadline(截止期限)准备关机去嗨的时候,再想想,有没有One more thing可以让你这个无聊到死的数据报告自己开口说话。在受够了Dirty work、掀桌子不想干了之前,想想这个Dirty work还可以生长出什么样的One more thing。

There is always one more thing.

当然了,落魄才俊们会说,你不想当山贼,想去当乔帮主啊!

一个菜鸟的自我修养,就是在低级职位上不抓狂,当一个优秀的菜鸟,就是为了有一天不当菜鸟。瞅准了机会迅速脱离菜鸟轨道,然后一路飞翔到世界的尽头。

最后祝所有的现役菜鸟、前菜鸟、预备菜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梦想。▲

LinkedIn专栏作家,曾就职于亚马逊美国,担任高级财务分析师一职。——张丹02你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将时间碎片化

现代人工作都会面临时间碎片化的困扰。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还是将工作时间碎片化?看起来都很忙,而前者是高效工作,后者只是瞎忙。1.你知道两者的区别吗?

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和将工作时间碎片化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前者是充分利用了可能会被浪费的小块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而后者则是将本来整块的工作时间人为地割裂成多个小块时间再穿插着处理不同的事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等电梯的时候用手机回复了一封工作上的邮件,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工作。有的邮件需要回复的内容可能很简单,用手机打几个字就可以,这种工作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没有必要一定得到自己的电脑前去回复。

但是如果你本来计划下午有三个小时要整理一份报告,但是在做报告的过程中你一会儿去看看朋友圈,一会儿用微信聊聊天,工作时间总是被很零碎的私人事情打断,这就是将工作时间碎片化。

或者是写一会儿报告又去回复邮件,再写一会儿又去打个电话,跟人讨论一个问题,即使看似一直在工作,但这同样是将工作时间碎片化的行为,工作效率自然不高。

显然,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是一种高效率人士的习惯,这些人能对哪些工作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处理有很清晰的判断,这些人的能力通常都不会差。

但是将工作时间碎片化后使自己看上去很忙则是一种低效率人士的习惯,他们工作的时候不聚焦,容易被外界干扰,有拖延症,所以这种忙是方法不对,是一种瞎忙。2.避免工作时间被碎片化才是良性循环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程序员的例子,他们俩坐在离我很近的位置,所以我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作息规律比较了解。

我们公司的APP有安卓和iOS两个版本,分别由这两个程序员负责。因为APP的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平台不一样,所以可以认为两个程序员的工作内容、开发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的效率却截然不同。

我们是弹性工作时间,每天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即可,早来就可以早走,晚来就得晚走。

程序员A每天早上8点半之前一定会坐班车到达公司,上午的时段是他集中精力编代码的时间,这期间只会上厕所和喝水。他为了减少被打扰,不会开邮件系统的提醒,内部的IM(即时通信)也会关闭,手机调成静音,更不会挂着QQ或是聊微信刷朋友圈。甚至有时候为了安静,他还会找一个没有人的小会议室在里面工作。早上的时间他不跟别人讨论问题,不跟别人开会,就算测试、设计发现BUG(程序漏洞)他也不会中断手头的工作去处理。

中午吃完饭,只会做短暂的休息,看看手机上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来电或是信息,然后就打开折叠床午睡。

午休结束后,他才会把邮件系统和内部的IM打开,因为这个时候刚睡醒,所以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邮件和查看别人的留言。下午的时间他主要用来修改BUG,也会参加相关的会议或是和别人讨论问题。一到下班时间他就会关电脑然后去赶班车,几乎没有加过班。

程序员B则不同,经常早上10点半才到公司,看看前一天的邮件,或是跟人讨论一下问题就到吃午饭时间了,整个上午都没怎么写代码。午休时间他不午睡,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看网页。下午的时候也是昏昏欲睡的样子,不管谁找他都不会拒绝,不论是当面还是在IM上,没写几行代码就又去看看邮件或是玩玩手机。

由于来得晚,加上白天没有什么工作输出,所以又必须晚上加班,按照他的话说就是晚上人少他可以集中精力编代码。于是他晚上又是加班到很晚再回去。因为晚上回去得晚,早上又起不来,导致早上到公司又比较晚,如此往复。

这两个程序员的技术能力我个人感觉差别不大,但是就是因为对工作时间的把握有很大不同,导致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差异。A能充分利用整块的时间,尽可能避免整块工作时间被碎片化,并结合大脑的兴奋度来处理不同类型的工作,因此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而B则完全相反,整块的时间都被碎片化了,同时不注意劳逸结合,每天工作很长的时间搞得很忙的样子,但是其实工作量跟A也是差不多的。3.利用碎片化时间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工作生活

程序员A是避免工作时间被碎片化的例子,而程序员B则是把工作时间碎片化的例子,但是都还不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对职场人士有着更高的要求,常见于一些高端人士。

那么哪些时间可以算作碎片化时间呢?等车、坐车、开车、行走、排队、候机、坐飞机、上厕所、睡觉前、运动中、酒店住宿等需要占用的时间都可以看成是碎片化时间。这些时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通常不在办公桌前,但是时间长度上可能有长有短,人所处的状态也可能不同。

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能处理的工作内容也不一样。在等车、排队的时候你可能只能使用手机,比如查看邮件,用移动办公APP审批电子流,在工作会话组里发消息,设置工作日程等。在坐车、候机、坐飞机时如果时间段较长,就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做一些复杂的工作,比如写计划书,做方案PPT,写出差汇报、工作总结等。如果是处于行走、开车、运动中,这个时候可以用蓝牙耳机打电话、听汇报等。

安妮·海瑟薇在电影《实习生》中饰演的女创业者就是一个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的典范。例如在司机开车送她上下班的时候,她会一边用车上的视讯电话跟人视频对话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一边用一个手机回复工作邮件,用另一个手机又接听其他电话。

但是很多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的人难免给人留下工作狂的印象,仿佛空闲时间都被工作塞满了。所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并不是为了时时刻刻工作,而是为了将省下的整块时间留给生活,从而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4.试试“番茄工作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番茄工作法”,这个方法主要讲的是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

这个并不能单纯地认为是将工作时间碎片化,而是一种劳逸结合的工作方法,只是这个方法将25分钟看成一个整块的工作时间,在此时间内要求聚焦而不能碎片化。

连续的多个25分钟都要尽可能地处理同一个项目的事情,而不是一个25分钟处理事情A,下一个25分钟又处理事情B。所以本意上还是一种不要将整块时间碎片化的工作思路,因为手机上的各种推送、提醒实在太容易让人不专注。

如果你是一个有拖延症,不论做什么事总是没一会儿就要看看手机的人,那么可以先尝试在短一点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比如半个小时,然后再尝试一个更长的时间段避免被打扰和碎片化,并且在这个更长的时间段里处理同一个事务。

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并分析自己有哪些碎片化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处理合适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目的仍然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而不是把自己搞得特别忙。

所以你是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还是将工作时间碎片化,这下应该清楚了吧?▲

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家,随手记理财专家,财猪特邀理财达人,一点资讯特邀自媒体。——沐丞03工作第一天起就应该准备好的事

有件事情,你从入职第一天起就应该准备。那就是:明确你这份工作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每个人毕业后初入职场都会有一段迷茫期,你能多快走出迷茫期,能多久明确自己以后的规划,是最重要不过的。目的越明确,越容易得到;越迷糊,越容易烦恼。

跳槽这个词在职场里非常常见。我对于跳槽这个词的理解是,斜上角四十五度的提升。或许有人会说,谁告诉你跳槽一定是提升啊?也许还有平移啊,或者还有跳得一家不如一家啊。一家不如一家,那你不是跳槽啊,是跳井。平移?是因为同事挤对,上司排挤,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最后才走的?你那不是跳槽,是落荒而逃。1.人人都有迷茫期,问题是什么时候开窍

每个人毕业之后一定会有一段迷茫期,这段迷茫期可长可短。

我的迷茫期应该算是长的,六年。六年里我基本每隔一年或者半年就会换一次工作,我怕穷,怕死在这个城市,所以总是接兼职。六年里我转了三次行,每转行一次我就迷茫一次,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干啥、会干啥。我的工作几乎完全是凭爱好、拼热情,那时候考虑的不是哪个行业如何,自己适合不适合,而是,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才做。工资2500或2800,我根本无所谓!从这六年来看的话,可以说我是“一事无成”。

我的成熟源于人生里的第一份“高工资”,广告公司的入门工资,月薪5000块。第一份比预想中多一倍的薪水,让我拿得无比谦卑,这份谦卑背后的不自信是因为我内心里一直都觉得,我配不上它。“配不上”这是一种略带点愧疚的心理活动。

你觉得你配不上你老婆,所以你会格外对她好。

你觉得你配不上老板给你一个月5万的薪水,所以你会工作特别卖力,加班特别来劲。

但是这份配不上背后,是极度的不自信,内心脆弱如纸,诚惶诚恐,压力巨大。

而一种配不上这份工作的心情,会驱使你拼命提升,希望早日能和别人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哪怕是一句不经意的“真不专业”都会让你内心崩溃。

对于当时刚刚转行到广告这个圈子的我来说,我无法想象,如果离开这家公司我会去做什么?或者我能做什么?我还可以拿这样的薪水吗?我一点自信都没有。

这份诚惶诚恐让我第一次萌生了“我要保住自己的位置”“我要留下”的想法。这种想法让我日后面对客户的刁难、同事的不配合、领导的鄙视,都能够一一容忍下来,没关系,我不懂我可以学。

有了这分“不想走,怕被开除”的想法,才有了我后来人生里的第一次项目谈判,第一次独立接单,第一次成交,即便上司抢了所有的功劳,但是那对我而言却是一种“原来我也可以做到”的欣喜。

世界上最大的激励莫过于,你去努力之后发现原来看起来很难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到!有了这份激励,那其实你离开窍就不远了。

对我来说,第一次开窍来得有点突然,部门负责人跳槽问我要不要和他一起,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学会,在恰当的时间点提出涨薪水。那是我第一次去思考,我跟着老大一起走,我要得到什么?钱还是职位?还是两者都要有我才走?我要加多少钱合适?加太多他会选择别人吗?

到新的公司,人事纷争几乎是一年一个样,我两年换了三任领导,这在最短时间内催熟了我。我从进公司的时候就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要在这个公司坚持三年。而且我必须在三年内,争取接近核心业务,争取接近核心管理人员,不然我依旧是一个编外人员!2.当下这份工作的目的,你想清楚了吗

无论你身处哪个平台、哪个行业,你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钱,那你现在有什么?有技术、有经验、有资源?

如果是为了职位,那你觉得你现在可以做到什么样的位置?主管、经理,还是总监?

如果是为了学习,那你现在最希望做的是什么?

为了赚大钱的,你需要早早就开始把一些核心的东西、值钱的内容掌握,公司花钱请你不就是看中你手上那么点核心的东西吗?

为了职位的,你或许觉得自己能力已经足够,但是为什么就不给你升职?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想法、资源,包括领导能力,够格吗?

此外就是眼界以及关于未来发展的计划,一个小头目和一个大头目看待未来是不一样的。

我从进这家企业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我之前跳槽过于频繁,所以在这家公司三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要每一年都必须有提高,有表现,有成长。

我要和直属领导达成一致,才能了解“领导想法”,学习战略的眼光和规划,我不给自己定目标就一定会在这个位置混吃等死,最后被淘汰!3.跳槽看起来很美丽,付诸行动可没那么简单

跳槽是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的命题。

很早的时候我听到别人说,跳槽找猎头,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我当时还傻乎乎地问,怎么样才能找到猎头?有人就一边笑一边说,等你到了一定的位置,猎头就会自动找你了。

我在这家公司第二年开始有一些猎头找上门来,但是一般来说都是发了简历就不再有消息了。那时候我还没有总结自己的简历是不是有问题。

第三年的时候,有猎头提出,可不可以针对招募的职位修改一下您的简历?让重点更突出一些?我这才意识到简历的重要性。

我现在的这一版简历几乎是猎头一点点要求,逐渐演变的结果。

我也在一轮一轮的面试里,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薪资要求。

跳槽,你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明确目的,知道身价。有了这两点,哪怕你最后是不离开,你也会在和领导提出加薪申请的时候有一个价格参考。

有了跳槽的计划,从最开始非常生涩的面试,到小公司的试水,到大企业的面试流程,基本上是一点点掌握了规律,最后才有了所谓的关于面试的心得。

跳槽只是一个念头,要把它付诸行动,需要有太多的动作。这里面包括对你的能力的自我梳理和评价,你在现在的原点如何看待未来的规划,还有你的硬件,比如你的简历、你的面试经验、你的人脉资源、你的消息来源,等等。所有的这些准备都到位了,你的跳槽才会成为一个比较可以落地的实际行动。

当你知道你的身价的时候,你根本不用理会人力总监的那些所谓的岗位上限、绩效工资、年底奖金之类的画饼。你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会让你信心大增。

我提出辞职前,直属领导已经预感到了,所以领导的魅力就是第一时间洞察下属的状态,能补救的赶快补救,补救不了的,立刻找替代人,这就是领导!

领导在我还没开口之前先找我谈,因为临近年关事情非常多,我当时手上负责了三个大项目,任何一项完不成都会让领导吃不了兜着走。因此领导找我谈话的开篇就很明确,年底会调整薪水,希望了解我对明年薪水的期望,我们俩心知肚明地做了一番表面风平浪静暗地却针锋相对的谈话,她希望我先给价格,我希望可以和市场齐平,这番谈话和与HR谈工资是差不多的。

于是为了让她知道我对市场的把握,我告诉她去年我负责一个项目的工作量的市场价格,然后笑着说,今年我负责三个大项目,而且我负责了一年,成效您看到了,我相信您也会给我一个合理的答案,于是她给出的价格刚好符合我的内心底线。

这事就暂时落下了帷幕。4.每一次跳槽,都应当是一次成长

所以你要明白,跳槽只是一个状态,不见得你下一家公司一定比这家好,你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团队、新的企业文化。这需要过程,所以跳槽的成本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薪水要翻倍或者至少上涨百分之三十的理由。

因为这些是你去适应新环境,以及有可能你在试用的90天内被开除的一个补偿。所有的开始都意味着冒险,所有的重新出发都取决于你的勇气!走不走的其实没人怪你,但是即便留下你也最好要明白现在的你在市场的什么段位,你还需要做什么样的能力补充。我觉得这才是整天吵着要跳槽的人该好好思考的。

一旦确定了方向,有了大概意向的公司,那么剩下的就是提前做好工作的切分、结算。

好聚好散是考验人品的,前任公司的上级以及HR对你的评定和印象,是你入职前后背景调查重要证据的来源。你在上一家做不好收尾,下一家也会预防你这样。

我一直觉得跳槽是应该放在内心的一种原动力。它代表你的追求和目标,而不是你口头的标语和说走就走的理由。

每一次所谓的跳槽都应该是斜上方的爬坡成长,年纪越大越应该谨慎和做到万全。因为你会越来越输不起。

薪水不是决定你价值的唯一指标,但是薪水可以代表的是平台衡量你的一个基准。你觉得薪水太少或者涨幅不大,你需要反思的是,你是不是能力一直在基准以下,或者你已经接近了峰值。

无论哪一点都值得你好好思考,接下来你是需要补充专业能力,还是需要增强你的领导才能或者战略眼光。

有人觉得人生里跳槽越少越好,有人觉得跳槽越多成熟越快。我觉得跳槽的多和少其实与你内心的成熟度有关。

在职场上,做任何事,都需要成熟的内心。目的越明确,越容易得到,越迷糊,越容易烦恼。▲

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小川叔(ID:xiaochuanshu007)。只聊职场、不写故事的萌叔,骂过无数职场迷茫之人依旧被大家爱着,最近出版《努力,才配有未来》。——小川叔04都在谈情怀,谈薪资就可耻吗?

工作后很多人都以加班次数作为评判自己努力与否的坐标。但其实加班又不是打游戏练级,你的待机时间永远不会对应于你等级提升的速度。

都爱谈努力、谈情怀,谈薪资就可耻吗?——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薪资差距会这么大?凭啥!

某一年年底,我的小下属神秘兮兮地说要找我谈谈,我看她进了会议室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话,就问她,你到底想找我聊什么呢?她最后满脸通红地说,马上到年底了,我想问问看,明年是不是可以涨一点工资。

每年一到这个时间段,每个部门都要开始做下一年的计划和整体预算,这时候的确是提涨工资最好的时机。其实在她没开口之前我就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我平静地看着她问:“既然你有这个要求,那我想问问你,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可以加薪,你希望加多少?”

她明显没什么准备,颠三倒四地一会儿说现在物价上涨,一会儿又说自己来公司也一年多了,工作都很顺手,至于涨多少钱还是要看公司的安排什么的……

最后我不得不打断她说:“看得出这件事可能你还没准备好,你的这件事我会认真考虑,你也先回去想想,如果想好了,我们下次再谈好吗?”1.当你变得不可或缺才有可能得到一切

看着她略有些沮丧地走出会议室,我忽然想起我第一次提加薪的经历。

我第一次提加薪是才来北京满一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和她一样,看到有同事找上司提加薪,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去争取一下,岂不料几句话就被上司问住了,我记得当时我自己说的理由也是什么房租上涨了之类的,现在想想还真的有点傻。

第二次提加薪是在公关公司,当时我们的组长提起有别的公司要挖她,她说要找HRD(人力资源总监)好好聊聊,貌似聊完就顺利地涨薪了。那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当企业觉得你重要,且失去之后或许会带来更大损失的时候,才有可能是一个加薪的机会。不久之后我的上司跳槽希望带我走,我就利用这个时机提了加薪。

最后一次提加薪成功是在去年,其实在那之前我也找领导谈过,但自己准备不足,没想好提加薪的理由。因为当时人事调整的关系,等于有一段过渡期我是身兼两个人的工作,所以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得到不平衡,因此就去提了加薪。结果可想而知,被领导安抚了几句,告诉我你这种繁忙马上就要缓解了,只是暂时的,而且我们也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成绩,几招太极就把我推了回来。

人在职场,加薪这件事儿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的本质是一场博弈。2.加薪的本质是一场博弈

如果你认为目前自己做得多拿得少,就是加薪的理由,那我奉劝你要先三思后总结:

看看到底自己是负责了什么,还是只是参与而已?

到底自己在工作里是什么角色,是否是缺你不可?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再提加薪基本上就很小心翼翼,自己做主负责任,有业绩有成绩,然后不断提升带队能力,最后就是接洽猎头,参与面试,明确自己现在在市场上的价码,做到有结果、有价格,才是做好加薪谈判的必要准备。

谈加薪是一场看不见的博弈战。

对企业来说,增加的人力支出到底值不值得,这取决于他对你的价值的认可程度,所以切忌意气用事,以为自己付出多得到少,就应该加薪,或者是用辞职来威胁,就更没太大必要。3.做一份个人总结列举自己的所有可能性

很多人在每天做事的时候会容易陷入瞎忙的状态,就是可能会被一堆事情频繁打断,着急忙慌地救火,却并没有分清楚哪些是自己主要的业务,哪些只是你配合完成的,哪些其实根本不是你分内的工作。

提醒自己隔段时间总结一下,你会保持一种警惕。

没有功劳的苦劳,未必是功劳,所以做事情要尽量强调结果,因为过程也许对你很重要,但是对领导来说结果更重要。

你的薪水就是让你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完成本职工作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没人会乐意给做好分内事的人加薪,所以打算提加薪一定是你的工作成绩或者你的能力水平已经上涨到了上一个层面,才会有加薪的可能。

因此你要总结出你在本职工作之外,额外做了什么,超额完成了什么,以及自己这段时间的成长幅度,才能让企业为你可能存在的隐性提升空间埋单。

所以一份到位的个人总结,是提加薪的根本。4.你可能只是假装很努力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工作做了不少,也能找出一些过人之处,那你知道这样的你目前在市面上值多少钱吗?如果你提加薪,你能判断出你的能力可以拿到多少钱吗?

也许你会觉得,增加薪水幅度这件事都是公司安排的,我一个小喽啰怎么可能做得了主?但你不要忘记了,有没有目标和涨不涨薪水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回事。

如果你都不知道这一年你在朝着什么方向努力,那请问你到底是有意识地为自己加码,还是只在表面上忙碌,假装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一般来说薪水增长幅度过大,势必会带来职位的变动。请问现在的你,能胜任你升上去的那个位置吗?

也许你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哪个领导会一边给你升职加薪一边还让你从头开始学习做领导?你能升职加薪未必是你一定做到了上一层的位置,但一定是你所做的都早已超过了你这一层的范围。

那么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自己,让自己上一个层面,不就是好好分析和观察你上一个层面的职位所需要的技能、情商、能力,再让自己尝试朝那个方向做着看吗?

如果你既没有猎头邀约,无法判断自己现在在市场里的身价,也不知道在公司内部你应该以谁为目标,更不能从职业要求、能力优势、带队能力及情商优势几个维度去衡量对方,对比自己查缺补漏,你是领导的话,会给这样一个毫无准备的人升职加薪吗?

时刻留意外界市场给自己的反馈,以及自身的隐含价值,非常客观地看到自己和心目当中的薪酬标准代表的能力要求相比还缺少什么,这才是一个成熟职场人制订良性目标所必需的。5.如果没有加薪,你该做些什么

做领导其实更多的工作是平衡。

一个团队就类似于一个巴掌,五个手指未必一样长短粗细,但是都肯定各有用处,所以预算不是无限的,加薪的名额也一样。大部分结果的出台其实都是几方权衡的结果。

如果你今年表现的确突出,能力也到位,成长也最多,却刚好很倒霉地成了被不得不牺牲的那个棋子,这时候你要怎么办?

当场翻脸,负气出走,相信稍微有点情绪控制能力的人都不会干出来。但,是忍,还是走?都需要从长计议分析利弊。

忍下来,你要怎么重新制订明年的计划,如何反省自己的不足:

是与人沟通能力不够?

还是和上司定期汇报做得不到位?

明年要提升什么?如何改进?

想走,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吗?

你手上有多少机会,出去之后可能面临哪些风险,薪水增加多少才符合你对这些风险值的预判?

谈判场上没有输赢,只有折中。

高阶的领导可以做到长袖善舞,事后平衡安抚。万一遇到粗放型的领导,不太会体恤他人,你好歹也要明白自己这一战失利是因为弱在哪里,应该如何补全。因为即便你日后跳槽出走,也迟早会面临下一次的提升加薪不是吗?

方法千变万化,但逻辑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每一场谈判都一定是以基础为根本,之后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最后方能达成目标。

但无论怎样,参与这场谈判是需要一张入场券的,你需要先让自己通过努力变得不可或缺,毕竟价值是要通过一些成果体现的。

而人与人之间的薪资差距也是因为在这些成果下,每个人所体现的重要程度截然不同而产生的。▲

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小川叔(ID:xiaochuanshu007)。只聊职场、不写故事的萌叔,骂过无数职场迷茫之人依旧被大家爱着,最近出版《努力,才配有未来》。——小川叔05你缺的不是计划,而是脚踏实地1.

临近毕业季,很多曾经相熟的师弟师妹,聊天的时候,都离不开就业这类话题。

H是小我一届的师弟,前几天跟他聊微信,说起他的职业规划,他说很迷茫。

他这样说,我有些愕然,问他:“你怎么迷茫啦?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你不是说要创业的吗?那现在要毕业了有的是时间,应该有很多事情做才对吧。”

他无奈地回答我:“现在要毕业了,要被赶着鸭子上架,以前认为一切很容易,而且还早,想着到时再做吧。当要落地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不知道如何开公司和管理团队,连基本要怎么做都不知道。只能脚踏实地去其他公司先工作,等积累好经验了再创业。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你说,在大学的时候就去做准备。”

曾经的他,被颁个“超级幻想家”的奖牌也不足为过。每当聚会聊天,他都会拉着我说,以后他要创业当老板,目标是让公司上市,连公司地址和有哪些部门都想好了。但每次听他说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只会幻想却不付诸行动的行为,只能让听者一笑了之。

我们身边总有这类人,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他们想做这个也想做那个,描述的蓝图总是惟妙惟肖,可每当问到他们实际上有什么行动的时候,却哑口无言,迟迟没有行动。

你说得厉害可以去当演说家,但干好一番事业,是要踏踏实实地行动。

我们缺的不是计划,每个人都会做梦,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但要实现,就要先去尝试着做,才能制订正确的计划。2.

有朋友问我,打算创业还是继续打工呢?未来有什么计划?

我总被问得哑口无言。

当然,社会并没有磨平我的棱角,我也不会得过且过。

不是因为对自己没要求,而是因为得知未来的路会出现很多变化。当下要做的是朝着适合的、喜欢的方向走,把手头上的事做好,结果或许能出人意料,但都在情理之中,不会太差。

活在世上的时间越长,越懂得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真理。

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一直在改变。

我有这么多时间去空想,倒不如先做好手头上应该做的事。

在刚毕业的时候,出身金融专业的我,豪情壮志地想着要做金融界的大神,各种考证、实习,等等。想了很多未来在金融界的自己。但没到一年时间,发现自己很不适合这个行业,单单粗心大意心态不坚定这项缺点,已经将我枪毙了。

后来只能丢弃曾经的计划,决意转行,寻找新的方向。

伟业是我一位很尊重的师兄,跟他的相识是在一个项目组里。他属于那种大学里很积极向上的男生,到处做兼职,赚钱养活自己,经济独立,连学费都自己去交的上进青年。他几乎什么兼职都会做,销售、代理、送快递的小跑腿、中介、项目发起人,等等。

当我问起他对工作了几年的感悟时,他说:“以前总是各种的异想天开,看到有人创业成功了,就觉得好像创业没这么难,自己就拥进创业的圈子里,直到出来去不同的企业实习,才发现,还是先要脚踏实地去工作,做着做着就自然有不一样的风景。”

他的这番话令我感同身受。

在离开了金融行业之后,我决意朝着自己真心喜欢的方向走,那时候第二份工作是在某大电商平台任职。“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份收获,无论这经历是对是错,必要或者非必要。”这句话真对,虽然后来知道这个职位并不适合自己,却结识了很多这行业的优秀人才,学习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离职的时候,得到了同事的推荐,有更多更好的公司可选择。就这样,因有搭桥的机会,我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领域和职位,慢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大学的时候,我绝对想不到未来我从事的职业会与我就读的专业无关。

所以说,路,走着走着,就走出来了。只要你坚持不懈保持向前的姿态,就会在努力的前行中,不经意间遇见惊喜。3.

为什么我们看上去这么激情四射却总没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因为你只顾着想而不去行动呀。

年轻的时候有着饱满的干劲,年老的时候有着年月积累下来的沉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递增,思考方式和想要的东西总会发生变化。最后,我们需要在岁月的雕塑下,经过一个又一个尝试,才能雕刻出理想中的自己。

别一味想着如何计划,先脚踏实地吧。▲

金融业出身,现为自由撰稿人,职场上的万金油,感情中的聆听者,继而在生活的摸爬打滚中,荆棘前行。——一位喵先生06考研还是工作,还用纠结吗?

大学本科现在已经算不上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却越来越迷茫。总的来说,本科毕业主要就是两条出路:工作和继续进修。这两个选择其实不存在哪个好的问题,价值观是多元的,自己想好并努力追逐都没有错。

我并不想要逐一列出工作和考研各自的优劣,再结合你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所谓的分析。我只想说,只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根本不需要扯那么多。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进修(读研也好,出国也罢)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能力!能力!能力!动机!动机!动机!(重要的事情各自强调了三遍,请默默地在心中念。)只要具有这两样核心素养,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都能打拼出一片天地。

我很幸运地在两条道路上都有所尝试,都各自有比较深刻的体验。

先来说说工作,工作这个事情,没有任何一个老板想要找一个吃闲饭的人,招聘来,必然是要做事情的。所以,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就是最重要的考评标准。无论你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或企业的员工,没有地方会需要一个连本职工作都完不成的人。不要真的以为公务员就是那种喝喝茶水看看报纸的工作,我所看到的公务员都忙成狗(当然和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我认识的大部分公务员都是警察)。

由于专业是心理学的缘故,我曾经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过,所以了解,并不像广大毕业生所以为的那样,都是单位挑应聘者,想要挖一个优秀的人才,企业也是需要下血本的,当年扎克伯格邀请桑德伯格来脸书工作的时候,除了每周去约饭,还得陪桑德伯格的儿子练习击剑。利诱要到位,诚意也要到位。当然,也有人说了,像桑德伯格那样的人是极少的,我们怎么可能?这样的人,的确是少数,但招聘到每一个适合的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挑一支称手的笔尚且需要反复地尝试及磨合,更何况是招聘一个人。

大企业自然是热门,可以挑人,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招聘上依然是比较艰难。这些年,也曾经遇到过周围的朋友请求帮忙物色适合的人选,即使是一个办公室的秘书,大家觉得就是端茶倒水打文件这样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一个机灵、负责、细致的人来做,要找一个真的完全适合的人,非常不容易。所以,请换位思考一下,企业要招聘一个适合的人,非常不容易,只要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是适合自己的职位的,就很容易得到这份工作。在投简历之前,一定要看清楚职位描述,确认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始得越早越好。如果想明白了要工作,就应当在读书期间尽量去锻炼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专业素养是最核心的,同时也需要培养许多“一般性能力”,比如变通的能力、协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看看书做做题就能够获得的。这些能力可以在学校的学生活动、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大多数企业的招聘中,对学生会的主席都是比较青睐的,能够搞定一个学校的学生活动,自然在各项能力上也是有相当水平的,这种能力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更为难得。我曾经认识一位朋友,是大学时候的同学,铁了心要进入世界500强,但是我本科的学校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从这样的学校进500强是很困难的。但由于他早就打定主意要进500强,所以在读书期间曾经参加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以及兼职:组织活动,搬东西搬到气喘吁吁;沟通拉赞助,遭到无数的白眼;一个男生还去推销过卫生巾……听起来也是够了。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工作经历,为他赢得了世界500强的职位。

当然,也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想好自己是要工作还是要接着读书,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多去尝试。大部分人很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通过不断地试错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就像走迷宫一样,尝试多了,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而在不断地尝试中,也可以获得经验的累积。此处,给一个建议,请尽量尝试那些能够使自己能力有提升的工作,哪怕可能得不到工资,但是可以提高能力,也是值得的。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去发传单、做促销,但是这样的工作专业性很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做。通过不断地尝试,需要摸索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俗一点说就是能找到“非我不可,不可替代”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是需要专业性的,所以在尝试的时候,不妨多做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

我念本科的时候,曾经有一份实习的工作让我提升神速。我在网上看到一份NGO(非政府组织)招聘助理的工作,做的是心理学相关的项目,需要英语比较好,招聘广告上的要求是要有国外留学经历或者英语专八证书。事实上,我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当时就是本着能让我学东西不发钱也行的态度投了简历,我的英语没有通过专八,我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而且我还是国内一般学校毕业,但是我有心理学背景和雅思6.5的成绩,最终我还是收到了面试通知。连比画带说地和外方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最终还是得到了录用通知。进去之后发现一起工作的人要么是海归,要么是清华的,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中,几乎都是被逼着使用英文交流,特别是被逼急了之后不得不用英文跟外方负责人争辩,为了争辩,只能各种查字典,找资料,组织语言,于是,英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是能用它吵架,真的)。实习期结束之后,我得到了正式工作的offer,但也得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最后我选择了读研。其实理由很简单,我觉得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找,但读书,错过那个时间点,要想再回来有点困难。

也有的人说,我不喜欢我的专业,我想干别的,也没有问题啊。如果实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想想自己要做什么,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我有一位高中同学,大学专业是环境工程,自己实在不喜欢,想要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在读书期间就有意识地学习相关内容,考取相关的资格证,毕业后,从实习生做起,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目前已经跨入金融行业,发展不错。另外一位朋友更加奇葩,本专业是机械类,却迷恋心理学。考研考了两年,成了心理学研究生,而且是学精神分析,这跨度也是醉人。还听说过医生最后成了语言学博士的故事,其实人生可以有很大的跨度,选错专业也没有什么问题。职业选择就像找对象一样,没有遇上几个人渣,怎么能随随便便出嫁。遇见自己不喜欢的,不也正好可以借此明确一下自己喜欢什么嘛。

对于本科院校一般甚至不太好的毕业生来说,如果考研能够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比如211甚至985学校的话,对于找工作是有一定助益的。毕竟,在很多招聘中,英雄要看出处,在当下社会,学历还算是敲门砖。

综上所述,只要能力足够,在什么领域都可以风生水起,这个完全不用担心。

第二个方面,关于考研。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考研其实并不能带来更好的工作机会,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三年的研究生教育能培养起来的。觉得研究生工作更好找这是一个不太实际的想法。至少,在我熟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地位非常尴尬。企业总体上不会区别对待研究生和本科生,但进高校的话研究生只能做辅导员。所以读研之前,务必三思,读了研究生之后工作还不如本科毕业时候的大有人在,三思,再三思。

其次,有些人是没有想明白自己适合读书还是适合工作,将读研作为一个备选项,这也未尝不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是这种人。如果尝试成功,那么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自然是好。如果尝试失败,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工作,那么,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损失。在目前的情况下,硕士毕业并不困难,绝大多数硕士都能够顺利毕业。当然,我也见过更加极端的例子,我研究生的同学有退学的,原因很简单,尝试了一年之后觉得这个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只身去了非洲做义工,遵循自己内心的召唤,然后回国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最后一类,立志做学术的。这类人,自然是应该考研的,而且应该一路读到博士。只有进入到博士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研究者,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独立的精神、严谨的思维,这是博士训练能够带给一个人的最大的财富。

相比于工作,考研是单纯得多的一件事情,专业能力、外语、政治,对能力的要求是比工作更清晰、更明确的。好的生源,是所有导师都非常喜爱的,各大高校都争相在暑期的时候举办夏令营、暑期学校等,招揽应届的毕业生,寻找那些有潜力的学生。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外语再略好一些,那么绝大多数导师都会青睐。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只要你具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机会,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不要想那么多有的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实力过硬,走到哪里都不怕。什么不自信、胆小都是扯淡的,这些都只不过因为能力无法胜任带来的恐惧罢了。

说完了能力,说下一样东西——动机。动机是一个人身上的内部动力,说通俗一点,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可以翻译成志气,或者雄心,直白一点就是“有追求”。当一个人有追求之后,自然会想到足够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时候自然有办法搞清楚她的电话号码、课程表、上课的路线、什么时候吃饭、好朋友是谁;然后送花、唱歌、点蜡烛、拉横幅、花样表白。当一个人有追求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积极的,对问题的看法也是积极的。例如,当你追求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她说你“讨厌”,你心里也是甜滋滋的。而没有追求,做什么都是懒散的。通俗地说,这种状态就叫作烂泥糊不上墙,即使勉强糊上去,一场雨也能让他掉下来。想要走得高,走得远,内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问过很多研究生导师,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几乎所有导师都说要那种思维清楚、努力上进的。事实上,上进就是有追求,就是有内部的动力。读书是相对枯燥的事情,在你的同学工作、挣钱、结婚、生娃的时候你都在实验室待着,能维持这种情况的条件必然是有巨大的内部动力。如果一味等着自己的导师来拉动,那真的是太累了。每周可能超过60小时的工作,如果自己不喜欢,很难想象要如何坚持。

当然,能力和动机是要匹配的,这两样东西相匹配,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的巨大动力。如果动机和能力不匹配的话,那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恰当的动机,不切实际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