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3 11:49:32

点击下载

作者:(日)盐野七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罗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

罗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试读:

金币故事

本书中涉及的事件是公元1世纪之后50年内发生的事情。此外,我撰写的《罗马人的故事14·基督的胜利》是预示罗马帝国覆灭的公元4世纪。从这个时代往前追溯300年,回到公元1世纪,正是罗马人对罗马历代帝王谩骂指责的年代,但同时也是罗马人自身觉得幸福的时代。

原本“臭名昭著的皇帝”这个题目源于与这些皇帝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古罗马知识分子,比如塔西佗,以及追随这些大师脚步的西欧史学家们对皇帝的评价。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此处借用这个题目意思却与之相反。当我们武断地认为这些皇帝都不是明君时,事实果真如此吗?想必大家确实有此疑问。然而,在这些恶名昭彰的帝王们的统治时期,当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无论从铸造技术还是金银纯度,都让公元4世纪的货币望尘莫及。盐野七生2005年夏于罗马◎

银币故事

写作本书时,我的立场只是旁听,而并非他们的辩护人。就好比辩护人出示大量史实,证明他们是明主而非暴君时,我只能坐在旁听席上,认真聆听监察官与辩护人的说辞,认真思考真相到底如何。

经过连日审判,我得出一个结论,公职人员与私人果然不一样。想想看,如果是单纯的个人,我们可以理解他,做别人的朋友,我们会觉得心情愉悦,做一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我们会觉得非同寻常,责任重大。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抛开私人感情,站在公职人员的立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这过程中就会涉及平衡问题,即暴君与明主的界限问题,或许这正是如何在公职人员与私人两种身份之间保持平衡的共同之处。

顺带提一下,此处介绍的银币正面的头像是卡利古拉,他没有把握好平衡。而银币背面则是奥古斯都,说到巧妙地把握平衡,他是罗马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也是帝国政权时期的首任皇帝。奥古斯都是卡利古拉的曾祖父,然而卡利古拉似乎没有继承奥古斯都对行事尺度的清醒认识。盐野七生2005年夏于罗马◎

金币故事

与其他职业相比,政治家容易受指责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家都相信谁都可以当好政治家。打个比方,钢琴赛的评委往往是由有名的钢琴家担任,一个人再怎么喜欢音乐,如果仅仅只是爱好的话,公众是绝不容许由他来给钢琴选手们投票的。不过如果换成政治的话,规定每一个人都有选举权,不这样的话,就会被指责为反民主。然而,也不能因此就说人民大众是作为源泉的政治体制,就是由一群完全不懂政治的人来评价专业政治人士的体系。

这样看来,对政治家而言,关乎他们生死的问题就是获得政治门外汉们的支持。从虽有真才实学却没有从事过政治事务这一点而言,不论是学者、评论家还是媒体都应归于不懂政治这一范畴。政治家应该去挑战的是,在保持政治专业人士应有的气概与能力的同时,还要保证政治门外汉们对自己的支持等等之类的高超技能。遗憾的是,克劳狄乌斯皇帝没有成功挑战这样的技能。我是基于怎样的理由下此结论,读完本书,读者们自会知晓。盐野七生2005年夏于罗马◎银币故事

有很多人,明明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才华,却不能灵活使用这些才能以获得全方位的成就。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多面手”的人,换言之,也即不会成长的人。因为人必须通过认认真真完成每一件事才能获得成长,而非蜻蜓点水,无所专长。

因此,这些“多面手”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不安,担心自己一直一事无成。这种不安,表现为做某件事时会常常不小心行事过度。我认为皇帝尼禄也属于“多面手”,是个不幸的男人。

但是生活在罗马的人们却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生活在“罗马统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建立过程之中。如若尼禄行事避免太过专横跋扈,也不会在30岁时就被逼得自杀身亡。盐野七生2005年夏于罗马推荐序1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15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地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2000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我们这条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做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做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对于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一点浅见,算是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2011年8月8日推荐序2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

多年前,在朋友处看到台湾出版的一本书,《我的朋友马基雅弗利》,借来后一口气看完。文笔的清美,布局的平实,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作者起笔的角度真是别开生面:◇马基雅弗利看到了什么?由此展开了佛罗伦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马基雅弗利做了什么?由此展示了马基雅弗利一生的经历和事变。◇马基雅弗利想到了什么?由此发掘了马基雅弗利的成就和遗憾。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她年轻时就爱上了意大利,一住就是大半生,写了很多书,获了很多文学奖,在日本有几百万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在英语世界也声名大振,大陆读者久闻大名,翘首以待。

感谢当年资深书友衣锡群兄专门从香港带回两大袋书,这便是台湾版的《罗马人的故事》全集15本。我如饥似渴地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位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2000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弗利的故居。意大利作为政治国家的历史很短,不足200年,作为文化国家的历史却波澜壮阔地上溯到3000年前。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意大利有两个历史的骄傲:一个是古罗马的鼎盛,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强盛帝国;一个是文艺复兴的辉煌,它直接启发并推动了全球现代文明的兴起,而这个复兴就是以回归古罗马为道德旗帜。此后一代代的意大利人梦寐以求地希望光荣历史得以重演,统一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马志尼如此期许自己,不到40岁便一举颠覆了民主政府的墨索里尼也这样激励自己。此外,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俾斯麦都以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自居。“条条大路通罗马”,地球上各个角落的部落都这样厘清自己的文明坐标。

古罗马成为意大利人的永远图腾,也成为欧罗巴大陆高度默契的文明血脉。继承希腊文明的古罗马的法典、礼仪、艺术、建筑等构成了当下西方世界主流价值的表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文明的演进。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始终在希腊文明中捕捉思辨的知音,在印度文明中寻求失落的安慰,但却是在罗马文明中锲而不舍地吸收普世价值体系。我饶有兴趣地注意到,日本作家盐野女士不断用东方的思维来探寻古罗马的蛛丝马迹,体现了类似的精神焦虑。

阅读盐野笔下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2000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不过,从更高的时空立场上看,罗马文明仍然在一波波地前行,荡涤着不同社会形态的隔阂。同样,中华文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进化成长,与前者共同汇成当下全球文明的主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读盐野的罗马人故事,看到了主导当时文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传承至今的进化基因,更是鞭策中华文明的动力。我也希望读者能与我一起用心体验至少这样几点:◇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去年在东京本来有机会见到盐野女士。索尼集团的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先生与她是好朋友,愿意安排见面。得知她正在赶下一系列关于十字军故事的书稿,我惶恐无知会浪费她的时间,借口推脱了。我有机会写上几句,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期待我能将这部中文版亲手呈给盐野七生女士。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2011年8月6日◎给中国读者的序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如果读了我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对书中的内容不知会作何感想呢?若细细品味读者的感受,必将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盐野七生2011年夏于罗马第一章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卡普里岛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湾以南30公里的海面上,有一座名叫卡普里的小岛,今天搭乘水翼船只要3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座岛上。如若有闲暇,加之想要走上甲板呼吸海上清新的空气,又或想观赏周围的美景的话,可以选择搭乘联络船前往,即使这样,一个半小时到达小岛仍然绰绰有余。

然而,那时候不论如何热衷于提升船只性能的古罗马人,在动力方面也不得不依靠人力和海风。据说普通的三层帆船时速可以达到两三海里(1海里约合1.852千米),如果顺风的话可以达到时速5海里。但那不勒斯湾是一个只适合进行划船或独木舟练习的平静海湾,卡普里岛气候与罗马大同小异,是意大利气候最为舒适之处。因此,卡普里岛又被称为“皇帝的御用船”。可是,提比略需要的并不是游玩用的游乐船,而是把卡普里岛当成了一艘能够办公用的政务船。无论是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商港波佐利还是军港米塞诺出发,都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到达卡普里岛。█卡普里岛及其周边环境

时光荏苒,卡普里岛如今已成为地中海沿岸为数不多的疗养胜地,游人们谁都可以涉足此地。然而,历史回溯到2000年前,整座卡普里岛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这是由于奥古斯都大帝用伊斯基亚岛与卡普里岛的前主人交换了这座岛屿,最后才把整座岛屿纳入自己的名下。作为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奥古斯都,居然愿意拿比卡普里岛面积大4倍、又有温泉的伊斯基亚岛去交换卡普里岛,不难想象卡普里岛的迷人之处。其实,从罗马时代起,卡普里岛就有“那不勒斯湾珍珠”的美称。遗憾的是,奥古斯都虽然钟情于卡普里岛,生前却未能好好在卡普里岛畅游享受一番。大概是奥古斯都大帝在那不勒斯周游之际,才顺道在岛上作了短暂停留,随后就与世长辞了。对于终生日理万机的奥古斯都而言,卡普里岛虽是一个适合放松的胜地,虽然他想去度假,却因政务繁忙而始终未能成行,前往卡普里岛或许是奥古斯都一个未竟的梦想。

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围绕的卡普里岛是一座没有沙滩的岛屿,往来的船只只有岛屿北边的一处码头可以停靠。据说岛上有一座奥古斯都修建的别墅,坐落在离岛岸不远的一处高台之上。虽说是高台,但离海面也不过10米左右,以至于渔夫们能清晰地辨认出站在列柱回廊上的皇帝。每当这时渔夫们就会停下手中捕鱼的活计,纷纷向皇帝行问候礼,皇帝就会站在高台的回廊上向他们轻轻地挥手示意。每逢岛上居民的祭典,奥古斯都大帝大都会愉悦地参加。

风景优美的卡普里岛,充斥着欧洲各大名牌商店,现在早已成为一个观光度假的旅游胜地。从停靠船只的码头搭乘缆车,一转眼的工夫就可以到达海拔146米高的卡普里岛中央广场。来此旅游的游客们希望充分地享受卡普里岛的阳光,而非卡普里岛周遭的景色,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岛上的饭店全都集中在卡普里岛的南面,一处最适宜日光浴的地方。

我背对着为了争乘缆车而喧嚣不已的人群,独自一人踏上了从中央广场分出来的一条小道,打算顺道造访位于小岛东边的提比略皇帝的别墅。要到这处遗址就得舍弃便捷的缆车或汽车,虽然这是一条从海拔146米延伸到海拔336米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并不那么危险,沿着平缓的上坡路,越往前行民居越少,左边的那不勒斯湾渐渐地映入了我的眼帘。

我也记不得在过去的这30个寒暑往返了多少次,也记不清要花多长时间才可以到达这座别墅,更记不清这段路程有多远的距离,因为每一次踏上这条道路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同一个情形。

在我脑海里,在那个没有缆车的年代,提比略皇帝要到达这座按照自己要求建在卡普里岛最东边断崖上的别墅,这也意味着他得爬到海拔350米左右的高度。即使按现在的标准折算,当时的海拔也有336米,因为那时的海平面比今天大概要低6米以上。按照古罗马人的性格,肯定会立刻就把上山的道路铺好,但提比略当时是否会安然地坐在轿子里,由一群倔强不屈的奴隶抬着一路摇晃而来呢?其实,即使提比略到了晚年,他的身体依然非常硬朗,也许是因为在船上的时间较长,很少有运动的机会,到别墅的这段路才总是由他自己走上来的吧。

虽然身体没有提比略那么硬朗,但我也坚持走完了这一段路程。走完最后200米的路程之后,我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提比略是一个性格多么孤僻的人。此外,如若想观察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奥古斯都与其继任者提比略之间的性格差异,只需要比较一下卡普里岛上的两座别墅就能洞悉到这一点,途中,我一直这么自言自语着。

被称为“乔伊斯别墅”(宙斯别墅)的提比略别墅坐落在断崖最高处,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然而,从规模庞大的储水槽来看,应该能够充分满足当时罗马人对生活孜孜以求的舒适需求。话虽如此,这栋豪华舒适的别墅,并不是提比略皇帝的退隐之所。他并没有在退位之后隐居于此,不再过问政事。事实上,提比略从公元27年直到逝世的那10年时间里,虽然一直身处卡普里岛却统治着整个罗马帝国。尽管他的性格孤僻,但并没有放弃统治罗马人民的责任与义务。进而言之,由恺撒描绘蓝图、奥古斯都建立的罗马帝国,在提比略统治之下更加稳如磐石。

我一直有个习惯,在游览古代遗迹之后,就会立刻在脑海中重新描绘出这些建筑物的复原图。我觉得建筑物如若复原的话,那么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随之“复活”。在我设想的世界里,他们至今仍然活着、呼吸着。

在撰写《罗马人的故事·恺撒时代》的时候,我一直关注着他。然而,在我眼中的恺撒并非独来独往,他身边经常围绕着一群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部下。我有时甚至能听见他们传来的欢声笑语。即使在跨越意大利北部卢比孔河这攸关一生的时刻,恺撒大帝发出“越过此河,将是人生的悲剧;如若不越此河,我们将会灭亡”的慷慨悲歌之后,仍然有着大批的追随者不顾性命而追随着他,我无法想象恺撒这样极具魅力的皇帝会感到孤独。█乔伊斯别墅平面图(这座别墅跟一般的罗马别墅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即主人的居住区与用人的工作区一目了然。)

我也很难将奥古斯都与孤独联系在一起,恺撒是一位凡事都必须经过自己决断的皇帝,而奥古斯都则是大部分情况之下都自己作决策。然而我所见到的奥古斯都,身边总有阿格里帕和梅塞纳斯跟随,是其在作决策时重要的商量对象,这样的奥古斯都,显然是与孤独无缘的。

然而,唯有提比略,我才能想象他被孤独深深困扰的情形。他那高大健壮的体格,即使面对其背影,也不会觉得单薄。而他修长的身形,严厉得似乎在拒绝别人的援助。

倘若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又或是面临着人类难以生存的沙漠,一个孤独的男人将无从选择,他仍然可以活在自己构建出来的虚幻世界之中。从乔伊斯别墅眺望出去的景致,是美丽的地中海地区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也是一处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愿景的地方。从东北部延伸至东部的索伦托半岛那柔软静谧的景致使人变得十分安详,目之所及,宽广的那不勒斯海湾碧波荡漾,而稍远处西北部的米塞诺海角,入夜后灯火闪烁,不难想象在这熙熙攘攘的尘世间,一个不善交际的男人,身处这样的绝世美景之中是多么的另类。

提比略刚继位时,并没有那么讨厌与人交往。从心底而言,他应该是努力地尝试过,不,或者应该说过犹不及吧。皇帝继位

虽然记录具体日期的史料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我们都很清楚奥古斯都大帝逝世的时间是公元14年8月19日,而提比略继皇位的时间是9月17日。此外,与23年后提比略去世的地方相同,奥古斯都下葬的地方同样也位于那不勒斯近郊,把他的遗体运回罗马花了12天。从这两件史实可以推测,奥古斯都的遗体运回罗马首都应该是公元14年9月之后的事情。据说,由于当时意大利时值盛夏,所以移灵都在夜间进行,或许因此时间就拖到了9月10号以后吧。毕竟要把皇帝的遗体运回首都,不能仅仅依靠马车。当士兵抬着奥古斯都的遗体回罗马首都之际,徒步紧随其后的正是提比略,奥古斯都逝世的时候他也在场。

这不仅因为提比略是奥古斯都的亲戚,奥古斯都生前早已将各种权力交付给他,将其视为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所以,在运送遗体的军队沿阿皮亚大道北上的过程中,他肯定早先离队骑快马赶回了首都。因为他有责任召集元老院,由元老院决定奥古斯都的葬礼怎么进行,此外,还得宣布奥古斯都的遗嘱。皇帝的遗嘱并非私事,属于公事之列。依照惯例,奥古斯都在年初写好遗嘱后要交给维斯太贞女(Vestalis,女祭司)保管。此时会场中坐满了500多位元老院议员,人人洗耳恭听。出于公正、公平,遗嘱由一位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法务官宣读。遗嘱开头第一句话,在宽阔的元老院会场回荡:特此声明,既然无情的命运夺走了我的盖乌斯和鲁基乌斯,我把赠与他们遗产的二分之一与六分之一留给提比略。

奥古斯都大帝的独生女儿尤利娅生了两个儿子,即盖乌斯与鲁基乌斯,不久后奥古斯都收留他们,亲自抚养。可是这俩兄弟,分别于公元4年与公元2年去世,23岁和18岁的年纪就去世确实令人感到十分痛心,不过这些都是10年前的陈年旧事了。事实上,元老院的议员们早就明白这两位年轻的继承人能力不足,只有他们的祖父奥古斯都会为外孙的早逝而发出感叹。而时年55岁的提比略无论能力还是功劳,都是一位无可挑剔的继承人。

事实上,奥古斯都比谁都清楚这一点,从下面的一些例子就可以发现这一端倪。公元4年,奥古斯都收当时45岁的提比略为养子,同时请求元老院赋予他为期10年(这一时限其实可以随意更改)的“护民官特权”,元老院最终同意了。此外,公元13年,奥古斯都还把全部领地的统治权与整个罗马军队的最高指挥权都交给了提比略,让他成为与奥古斯都一样的实际共同统治者。为提比略铺好了自己逝世后的统治道路后,奥古斯都才与世长辞。或许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做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际上,从法律角度而言他确实做得相当完备了。在奥古斯都的遗嘱中,他仍然延续按罗马人司空见惯的方式,将遗产的三分之二赠与第一顺位继承人,这等于指明了提比略是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毕竟管理一个庞大帝国容易出现的最大问题,应当是指挥中枢的突然断裂。

奥古斯都让提比略继承了大部分的遗产,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把遗产留给丝毫没有血缘关系的提比略,却是缄口不言。显而易见,恭听遗嘱的议员们大都认为,原本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两名外孙早已不在人世,奥古斯都别无选择,不得不任命已有妻室的提比略作为其继承人。然而不论是古罗马还是在其他地方,靠着女人扶摇直上的人,终究逃不出一辈子遭受蔑视的命运。

因此,说得通俗点,奥古斯都的遗嘱还是有不够“干脆利落”的毛病。与恺撒的遗嘱相比,很容易发现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当时,恺撒在任命不满18岁的奥古斯都做继承人时,并没有“如果这个年轻人能量力而行”等等之类的附带条件。如果真要加上这么一条的话,那么奥古斯都在与军事实力悬殊的死对头安东尼的较量中肯定会暴露出这个问题。当时罗马正处在恺撒遇刺后的动乱之中,在战场上与敌人实力的差距,会给恺撒继承人打下不适合继承皇位的烙印。正因为恺撒“干脆利落”的遗嘱,才对奥古斯都大有裨益。

然而,奥古斯都应当会说自己并没有给提比略附加条件。不跟不知山有多高、海有多深的18岁毛头小伙提条件,却向经验与功勋都十分丰富而卓著的50岁男人提附加条件,这两者并不相同。一想到向后者提附加条件这件事,就总让人感到好笑。可是,即使在字面上没有明确写出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奥古斯都还是巧妙而隐晦地提出了他的附加条件。

在他逝世前的10年时间里,奥古斯都将提比略收为养子,这也是把提比略作为继承人重点培养的一段时间,他让已经有儿子的提比略收日耳曼尼库斯为养子。日耳曼尼库斯是奥古斯都的姐姐屋大维娅的儿子,与奥古斯都有血缘关系。虽然在他死后迫不得已必须由提比略继位,但这一举动等于表明提比略的继承人是日耳曼尼库斯。

奥古斯都在遗嘱中提到:“既然无情的命运夺走了我的两个外孙盖乌斯与鲁基乌斯”,后面一句话就立刻提到要将皇位传给提比略,对此却未作任何解释,只是提到10年前的陈年旧事,让人感觉到他还是没有忘却往事,对确立继承人一事稍嫌犹豫。其实,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我们只领会到了奥古斯都意思的一半。奥古斯都在遗嘱中刻意提到10年前早逝的两个外孙,言外之意,就等于挑明了今后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身上,必须流淌着他这位“奠基者”的血。遗嘱中只字未提传位给提比略的理由,那是因为在他看来,提比略只是日耳曼尼库斯继位前的过渡继承人而已。提比略刚好在这一年满了55岁,而担任莱茵河防御军团总司令的日耳曼尼库斯却只有28岁。单从年龄角度来看,这条曲线继位道路铺设得十分巧妙。

然而,尚未正式继承皇位之前,遗嘱就把这一顺位继承关系挑明,那么提比略的内心世界又有什么样的斗争呢?端坐在元老院会场中的议员,大家的目光应该都聚焦在默默聆听遗嘱的提比略身上,这其中肯定会有人怀揣着十分恶意的好奇心,观察着提比略聆听遗嘱的表情。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提比略的统治,应该始于这种屈辱的环境中吧。

可是,假设曾一度被遴选为过渡继承人的战友阿格里帕仍然健在,在公元14年的元老院议会场中听到了上面的遗嘱,他的心里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阿格里帕与奥古斯都也毫无血缘关系,他仅仅是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步步得到提升,最终才成为奥古斯都的心腹的。再假设如若当初恺撒没有提拔阿格里帕,在共和国时代非出身名门不可为军官的罗马军团中,阿格里帕最高只能升到百人队队长。又假设他没有进入罗马帝国的军队,阿格里帕说不定会一生碌碌无为。所以,如果他成为日耳曼尼库斯的过渡继承人,应该不会感到是屈辱,而是无上光荣的喜讯。

提比略却是克劳狄乌斯家族的直系血亲。在罗马改国体为共和制之际,克劳狄乌斯家族就带着5000名“被保护人”(clientes)迁往罗马。换言之,克劳狄乌斯家族的历史就是罗马的历史。与之相比,奥古斯都的祖父靠什么起家根本就无从考证,这根本不能与克劳狄乌斯家族相提并论。虽然收养奥古斯都为养子的尤里乌斯家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为罗马共和国崛起而供应的人才方面,却根本不能与克劳狄乌斯家族相提并论。克劳狄乌斯家族是一个曾经拥有过28名执政官、5名独裁官、7名财务官、6名凯旋将军与20名次席凯旋将军的显赫家族。提比略的母亲出身于利维斯家族,这个家族也隶属于克劳狄乌斯家族的旁支。在提比略祖先中声名显赫者非常之多,在此举以下几位:

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公元前312年担任财务官,他不仅利用职权修建了罗马第一条大道(也可谓是当时罗马帝国高速公路的阿皮亚大道),还因为负责架设罗马第一条自来水管道而名垂青史。(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在第一次腓尼基战役中,与迦太基的第一战取胜。(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

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第二次腓尼基战役中,为了阻止占据意大利的汉尼拔同从西班牙赶来支援的胞弟哈斯德鲁鲍尔会合而参与战斗,并取得梅陶罗河会战的胜利。这次战斗导致汉尼拔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

当然,克劳狄乌斯家族为罗马帝国提供的并不都是优秀人才,愚蠢的人也为数不少。臭名远扬者如下:

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公元前450年,罗马贵族与公民阶层发生了正面冲突,他就是罗马贵族阶层堡垒“十人委员会”的核心人物。(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克劳狄乌斯·普鲁克斯——第一次腓尼基战役中罗马军队的一个败军之将。通常罗马是不会处罚败军之将的,然而只有他被撤职。在今天看来,撤职的原因有点好笑。罗马人在战斗前习惯先用鸟类来占卜吉凶,占卜过程中他选中的鸡不肯啄食诱饵,他气得大叫道:“难不成你想喝水!”然后就把它扔进了海里。他的这种行为被认为非常主观,不适合担任军队的指挥官。(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

普布利乌斯·克劳狄乌斯——按照传统,贵族不能担任罗马的护民官,他却选择成为平民的养子来担任这一职位,并且投靠到恺撒的阵营之中。这在成员皆为名门贵族的元老院眼中,他只是一个替恺撒派扶马鞍的丑角。(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4·恺撒时代(上)》)

公元4年,提比略在正式成为奥古斯都的养子后,传闻不再用“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这一签名来签署公文,而是取而代之用“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这一签名,签名的变化表示他是尤里乌斯家族的成员。但是他身上依旧流着克劳狄乌斯家族的血液。不过这种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提比略利用登上皇位的契机,让克劳狄乌斯家族重现元老院体制时期的辉煌就行了。

然而,提比略的不幸在于他赞同奥古斯都的政治理念,这与他本身所背负的家族传统截然相反。换言之,提比略本应该继承代表旧的共和体制的家族传统,但他认为元首制这种新体制才能将罗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精神上支撑提比略这种想法的,是克劳狄乌斯家族源源不断为国家提供人才的这种自傲。克劳狄乌斯家族的男性对国家利益优先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强烈自负,即使国体变更成元首制,这种精神依旧沉积于提比略的血液之中。

在遗嘱中,奥古斯都将遗产的三分之二赠与提比略之后,宣布又将剩下的三分之一留给妻子莉薇娅。之后,莉薇娅被尤里乌斯家族收为养女,同时也将她的名字改为尤利娅·奥古斯塔。

不得不重提的是,像恺撒和奥古斯都这种阶层的遗产继承,与将财产赠与公民和士兵不同,这种继承也可以称之为权力的转让。所以,奥古斯都把遗产的三分之一赠与了莉薇娅,表明莉薇娅也因此获得了三分之一的皇帝的权力。奥古斯都并不是把爱情置于首位的人,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多么老谋深算的人。

如前所述,日耳曼尼库斯与奥古斯都有着血缘关系。此外,他更是皇后莉薇娅英年早逝的次子杜路苏斯的长子,也有传闻称杜路苏斯是奥古斯都的私生子。给予莉薇娅三分之一的权力,事实上是早就预定由莉薇娅的孙子——日耳曼尼库斯来继承的。至于留给莉薇娅的长子提比略的部分,只要三分之二就能解决。同时,让莉薇娅做尤里乌斯家族的养女,是为了防止赠与莉薇娅的权力流出尤里乌斯家族。

大概有很多人会认为奥古斯都太过眷念于将权力留在尤里乌斯家族之内,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奥古斯都这样行事的目的,其实最终还是想维持罗马帝国政局的稳定。因为罗马政局一旦失控,内战就会爆发。至于被视为过渡继承人的提比略心里打的什么算盘,那可不是奥古斯都顾得的事情了。

遗嘱的后半部分在《罗马人的故事6·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中提到过。然而在详细记载赠与居住在首都附近的公民和官兵的遗产金额之后,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给帝国今后的继承人留下了遗言。“超越现有帝国疆域的任何扩张,全部不可行。”

这是继任者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信条,对作为奥古斯都继承人的提比略而言,这是一个比其他任何皇帝都不得不直接面对的重大课题。幼发拉底河和多瑙河早已在罗马帝国的控制之下,无须再作纠缠;然而遗嘱的问题在于奥古斯都语焉不详的是,他没有直言所谓的“现有帝国疆域”到底是指莱茵河,还是易北河。此外,奥古斯都还在留给罗马帝国全体居民的《功业录》(亦称《奥古斯都功德碑》)中这样写道:“我国舰队通过‘俄刻阿诺斯’(今北海),从莱茵河口东征辛布里人。以前不管是海路还是陆路,从未有罗马人经过这里,而此地的日耳曼民族派出使节,希望与我及罗马帝国国民建立友好关系。”

这里没有一句话提到要称霸,但是在9年前,提比略曾经率领军队攻至易北河岸边,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辛布里人世代居住在易北河以东,进攻到此地的提比略,如今已是罗马军队的最高司令官,这样想来,易北河应在帝国的版图之内。那么,聆听奥古斯都“遗言”的所有议员,恐怕都认为帝国的北边就以易北河为界了。

在弥留前的几天,奥古斯都火速召回提比略,在没有第三人的情况下,他们商谈了很久。至于他俩到底谈论了什么,这也是信守承诺的提比略至死都未曾透露分毫的一个千古之谜。或许奥古斯都说应该把军队撤回莱茵河吧。对于从战场撤退这件遗留在罗马史上名声扫地的事件,奥古斯都直到临终前仍然保持缄默,这也成为困扰提比略的一大难题。

在宣读完遗嘱之后,就要决定奥古斯都的葬礼如何举行了。决定很快就出来了,用国葬之礼来安葬奥古斯都。翌日清晨葬礼就开始了。由于国葬是尚未等元老院通过就决定的,所以一应物事早早就准备好了。更何况在夏末之际,遗体也必须立即冰镇妥善保存。罗马人的葬礼并非将遗体安置在棺木中,而是放在床榻上,以便大家跟亡者告别,感念亡者的功劳。之后人们把遗体运往火葬场。身为奥古斯都养子兼继承人的提比略,在罗马广场中央的恺撒神殿前宣读悼词。在奥古斯都陵的火葬结束后,骨灰安置在庙宇中央。

元老院商议后,决定将驾鹤西归的奥古斯都封为神,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神君奥古斯都”。

权力的转移似乎进行得一帆风顺,提比略本人却要求元老院议员们慎重考虑继位一事。

其实,这种做法提比略心中自然有他的算计。他深知自己将接任的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是依照罗马的法律和传统来进行的,然而也有内容非常模糊的地方。因此,对于这个奥古斯都的“遗产”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提比略希望在元老院有了明确的决断之后,再开始他的统治。

可是,要正式继承罗马帝国的皇位,只有先皇的指定还不够,还必须经过元老院的同意,以及全体罗马公民的认可。元老院用投票来决定,而公民则用欢呼声的大小来决定。虽说这两种表达方式有许多差异,但如果缺少了他们的认可,新任皇帝是不可登基的。这种方式有别于中国等其他帝国的皇帝继位制度,也是掌控罗马帝国统治权的一大特色。█罗马帝国全图(公元14年)

罗马帝国的掌权者,终究还是属于“SPQR”(Senatus Populus Que Romanus,意思为“元老院与罗马公民”)这一类范畴。因为元老院与罗马公民的“认可”,就表示“委托”这个人代为治理。当时罗马人的思维方式是否与我们今天举行的“选举”类似呢?如若是选举的话,就应该在这种制度中明确任期的期限,然而在没有明确任期的前提下,就将统治权委托给某人——罗马帝国实际上仍是共和制外衣包裹下的君主制。这也是奥古斯都处心积虑布置出的局面,因此不得不保留一些模棱两可的地方。他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彻底击败安东尼,在罗马世界中唯我独尊,然而他竟然出人意料地宣布要恢复共和制。在他亲笔所写的《功业录》中正式表明了这一态度:“从那时起,我的威信虽在万人之上,但我的权力从未超越过任何一位同僚。”如果对这番宣言深信不疑,那罗马帝国就不再是元首制,而是共和制。与为了元首制还是共和制而争论不已的罗马不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共和国和元首制的定义一致,并且元首的权威与权力,恰好如奥古斯都宣称的那样。

威尼斯共和国国会选出的元首,实行终身制,也不存在世袭,但元首对内对外都代表着“威尼斯的颜面”。威尼斯元首拥有的权力却非常有限,只相当于当今国会中200票中的1票,或者等同于当今内阁中的“十人委员会”的17票中的1票。此外,国会和元老院的议员实行的都是世袭制,而元首却是一任。若不遵循这个规则,威尼斯就不能被称之为元首制了。因为威尼斯领土面积狭小,加之人口十分稀少,才使得这种体制能够延续下来。

另一方面,古罗马对于元首的权威与权力的关系又该作何解释呢?

与威尼斯类似,罗马元首也是“罗马的颜面”,通常会在钱币上铸上元首的头像与名字。此外,罗马元首还是罗马宗教界的尊长——大祭司,这也从某种意义上确认了他的权威。只是在权力方面,罗马与坚持共和制的威尼斯则完全不同。

第一,拥有罗马帝国军队最高司令官的身份。

第二,拱卫全国和首都罗马的近卫军,是其直属军团。

第三,在被分成“元老院行省”和“皇帝行省”的领土中,拥有“皇帝行省”并对其完全负责。

第四,通过其任命的“皇帝财务官”掌控全国征税权,包括由元老院派遣的直辖行省总督治理下的“元老院行省”。

第五,拥有“护民官特权”,并有权召开公民大会。根据保障公民权利的《霍滕修斯法》(Quintus Hortensius),法案即使被元老院否决,但只要还能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一样可以定案,成为可施行的政策。用今天的观点来解释,即使是国会反对,国民依然拥有公投表决的权利。

此外,“护民官特权”还附带着否决权。关于否决权的用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有无否决权的异同,就应当明白这项权力的厉害之处。2000年后的今天,原为拉丁文的“VETO”的这种权力依旧被世人使用。

第六,罗马帝国的元首有权发布临时措施令,也有人将之译为敕令。要统治一个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庞大帝国,很多事情必须立即采取对策。但是要将这种临时性措施法令化,也就是让它变成可长久实施的政策、法律必须通过元老院的决议。这也是罗马帝国与其他帝国的不同之处。

第七,元首拥有几乎所有行政官的任命权,对于部分高级行政官,虽然没有任命权,但还掌握着推荐权。

第八,奥古斯都把原本属于罗马公民的控诉权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换言之,他本人还兼任了最高法院院长一职。

独揽各项大权的元首都是世袭。

这些条款都是对罗马帝国元首的真实写照。历史学家塔西佗曾断言:“奥古斯都开创的既不是王政,也不是独裁,而是以元首为名的国家体制。”我不明白他是不了解实情才这么说,还是明知内情却刻意挖苦呢?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奥古斯都强调的“第一公民”含义的话,它只是“罗马公民的第一人”而已,还算不上正式的称谓。而且,从目前发掘出来的全部碑文中可以看到,没有任何记录可以证明这是对罗马皇帝的别称。“第一公民”这种称谓,不过是独揽大权并开创了“一人统治政体”的奥古斯都的一个障眼法罢了。然而,这个把戏背后会滋生许多隐患,毕竟人类往往只考虑眼前的情况。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提到罗马人的明快、逻辑严谨和法治精神,还数恺撒采用的终身独裁官制度是较为快捷高效的政体。独裁官在罗马帝国内的位置等同于危机处理系统,独裁官下面的元老院及所有下设机构的任务,就是执行敕令。这样一个组织分工合理,结构明确。恺撒虽然采用终身制,但没有采用世袭制,而是由唯一的最高统治者指定继承人,之后此人再指定下一任继承人,如此延续。当然,这种做法与五贤帝时代的皇帝继承制度相同。不过,即使是五贤帝时代,在大约150年前也曾经遭受过激烈的反对。此外,终身独裁官这一称谓还是显得太过直白。正因为毫不掩饰心中的意图,恺撒才遭人暗杀身亡。

在今天奥古斯都的研究者中,批评他的大有人在,说罗马帝国后来的灾祸,就是起因于他留下的模棱两可的继承体制。我同意他的继承体制不分明,但不至于去批评他。因为在我看来,幸亏奥古斯都留下了这个模糊不清的继承体制,罗马最终才会形成完整的元首制体制。难道不正是因为他明白“第一公民”的权力基础并不明晰,至少得靠血缘来维系这种传承,才对继承者的血缘关系有所要求吗?然而,这模棱两可的继承体制带来的弊端,使得提比略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尤其是提比略与奥古斯都毫无血缘关系,遭受的损失更严重。距奥古斯都逝世都快要过去一个月了,但提比略对继承皇位一事仍旧小心谨慎,我觉得他此时的心情绝不会是塔西佗说的“渴望至极却故作犹疑”的心态。

在奥古斯都葬礼之后数日内召开了会议,公元14年9月17日召开的元老院会议标志着提比略开始正式统治罗马。会议刚开始,当年担任执政官的两名议员就以共同提议的方式提出如下提案:

一、按照惯例,在奥古斯都逝世后,应授予提比略“元老院第一人”的称号。

二、前一年提比略已获得“全罗马军队最高指挥权”,今后应当继续享有这项权力。

三、10年前授予提比略的“护民官特权”仍旧有效,并且是无限期的终身权力。

四、与在世时的奥古斯都一样,将保卫罗马所需的一切权力尽归于提比略。

虽然史料没有把议案通过的细节详实地记录下来,但最后这项提案估计还是被通过了。因为在这之后,全国上下纷纷掀起了向提比略宣誓效忠的浪潮。首先是两位执政官向提比略宣誓效忠,随后是元老院的议员们宣誓效忠,再后就是被召见的仅次于元老院的第二阶层——骑士阶级的宣誓效忠,之后是公民阶层宣誓效忠。

然而,我们注意到在两位执政官的提案中,并非是询问众人是否赞同提比略成为新皇,而是要求议员认可如上列举的第一项权威,以及后面的三项权力。罗马元首制的特点就此表露无遗。罗马皇帝的权力从来就不是君权神授,而是在大家认可之后,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皇帝。

在获得具有委托意味的“承认”之后,提比略应众人的要求起立演讲,但是演讲内容十分出人意料。

首先,提比略讲到罗马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要妥善处理这些因素导致的问题,单凭他一个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但唯有奥古斯都,才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如此重责大任。所以,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使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提比略在奥古斯都晚年实际上参与治理后对此深有感触。随后,他转向元老院的议员们继续演讲道:“然而,罗马不乏可担重任之贤士。既然如此,我以为,大权尽归一人并非上策,广纳能人贤士,帝国的长治久安还会困难吗?”

历史学家塔西佗素来不喜欢提比略,他认为,提比略不希望别人觉得他志满意得,这番演说不过是遮掩之词,绝非肺腑之言。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提比略的生父支持共和制,他曾为恺撒效力,参加过高卢战役。这样的交情,纵使他没有对恺撒刀剑相向,却仍被认为是“3月15日”暗杀的同伙。所以,在屋大维时代,奥古斯都就将此人列入惩罚的名单内,使得他不得不带着当时年幼的提比略到处流亡。在以肩负罗马共和的使命而引以为豪的名门贵族之中,克劳狄乌斯家族与科尔涅利乌斯家族齐名。流淌着克劳狄乌斯家族血液的提比略,此时便向原本与自己同一阶层的男性求助。毕竟在历史上,就连以武力取胜的恺撒,也曾为了建设新罗马,请求战败的元老院议员西塞罗出手相助。但是,大多数元老院议员听了提比略的话之后,都极力想躲开这件麻烦事,他们恳请提比略赶快接受“第一公民”的称号。而剩下的少数人,脸上浮着与塔西佗相同的冷笑。

提比略终于开口道:“我深知,一己之力难当此重任,如诸位执意相托某事,我从之。”

阿吉尼斯·葛斯立即接话道:“恺撒(提比略后来成为奥古斯都的养子,他也就变成恺撒家族的成员),说相托则从之,什么意思?”

这其实是不怀好意的。阿吉尼斯·葛斯是提比略唯一爱过的女人维普萨尼娅(Vipsania)的现任丈夫。由于提比略被迫与奥古斯都的女儿尤利娅结婚,导致了他与维普萨尼娅夫妻两人劳燕分飞。然而,与尤利娅的不幸婚姻破裂之后,提比略也不曾想过再与其他女子结合。提比略虽然具有转移窘境的机智,但在回答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一下:“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放弃公务。然而,事与愿违。勉强取舍,实在与吾道相左。”

葛斯再度发言,此时他的脸上恐怕还浮现着刚才的冷笑。“非求取舍之道。我想听到的,乃国唯一,一人可治一言也。”

接着,葛斯又假惺惺地歌颂奥古斯都的功勋,称赞提比略长久以来在战场上和政治舞台上卓越的表现。

可是,提比略还是没有答应接受这个称号。终于,一位叫庞蒂斯的议员站起来说道:“恺撒,想让国家群龙无首的状态拖到什么时候呢?”

元老院的焦急心态在所难免。毕竟距奥古斯都驾崩都快过去一个月了,驻扎在莱茵河畔的帝国军团也传来边境有变的信息。

提比略终于点头应承了下来。即使他与奥古斯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年龄、经验、功劳和能力上都是可以接任皇位的第二任“第一公民”,也意味着新皇帝终于确立了。此时,提比略还差2个月满55岁。

元老院会场中的这番针锋相对,我认为并非如塔西佗推测的那样虚伪与反虚伪之间的斗争,而是一个小插曲,它如实呈现了元首制下皇帝与元老院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

提比略请求元老院赞同,这正是奥古斯都巧妙创造出来的由皇帝统治、元老院协助的管理模式。葛斯当然有理由反对。如果单从字面理解奥古斯都对众人直言的部分,罗马仍旧是共和体制,元首只不过是全体公民中的“第一公民”。然而事实上,指定“第一公民”的却是上任“第一公民”,而元老院只有同意的份儿。其实,在葛斯看来,也许是提比略的举动让人觉得可笑吧。因为对于这显而易见的事实,提比略视而不见,反而摆出一副“第一公民”姿态与元老院平等地对话,还请求元老院协助。

其实葛斯是在借题发挥,毕竟他与提比略都了解奥古斯都架构的“第一公民”政治体制内所隐藏的矛盾。

虽然这样说,当时奥古斯都为什么能够设计这种违背常理的制度——掩盖在共和制下的君主专政,并且成功维持其运作40年之久呢?

研究者认为,奥古斯都拥有相当敏锐的政治直觉。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帝王与元老院的对立关系中保持平衡,并实现双赢。我完全赞同这种观点。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权力斗争中,奥古斯都从来都是依靠武力才大获全胜的。不管他本人多么温和谦逊,作为实实在在的失败者,元老院在他面前也不得不采取慎言的做法。提比略获得的权力是前人靠实力获得之后“拱手相让”,也不符合奥古斯都明确表示的血缘继承模式。换言之,他这个继承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提比略情愿从字面上理解罗马公民中的“第一公民”,从而需要接受元老院的帮助。

有人提议授予提比略的母亲莉薇娅“国母”称号,提比略说:“授予女子头衔应谨慎行事,对我也一样。”从而拒绝了这项提议。实际上,他也拒绝了元老院打算授予他的“国父”封号。

此外,他还下令禁止在公共场所设置他的塑像,禁止称呼他为“主人”的人再次使用这种称谓。下面是公告的内容:“提比略”乃家仆之“主人”、士兵之“将军”、公民之“第一公民”而已。

无论如何称呼提比略,他都早已是事实上的皇帝,跟随在侧的人从未断绝。一次元老院会议上,有议员提议仿照“7月”命名为“尤里乌斯”、“8月”命名为“奥古斯都”,“9月”也改为“提比略”。但提比略仅仅说了一句话,就轻描淡写地驳回了这项提议。他说道:“‘第一公民’超过10人时,那又该怎么办呢?”

下属嘴里说出这样的话,会让听到的人心里面极为不快,因为听这话的人感到其他人会认为自己是个浅薄的人,几句无聊的奉承话就说得自己心花怒放。不过,世上的确也不乏溜须拍马之人,能让上位者逗趣取乐,很多人乐此不疲。顺带一提,在提比略之后,这种阿谀奉承不曾间断,也有皇帝欣然接受,虽然更改了月份名称,但是历经2000多年之后,流传至今仍被使用的称呼不过只有7月和8月的代称而已。

奥古斯都被神化了,他的养子提比略自然就升格成了“神之子”。在罗马帝国“颜面”最为重要的宣传媒介——硬币上,提比略的侧脸旁边就刻着“神之子”的文字。然而,在公文中,提比略将“提比略的神圣职责”改为“提比略的辛苦任务”,又把“遵从提比略的命令”改为“接受提比略的建议”。继位后的提比略,正式的名字自然是“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奥古斯都”,可是这个名字只有在给东方各同盟国的正式公文中才使用。如果面对罗马公民,则使用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因为“奥古斯都”这个名字,给人一种“神圣”的距离感。创造了共和外衣下的君主专制体制的奥古斯都,肯定是明白“奥古斯都”这个词的含义,才以此为名的吧。

提比略在元老院会议中说道:“元老院诸君,以前我已经一再申明,今后也将肯认。身负无限大权之‘第一公民’的治理,是否做到了不昧己、不草率,应以是否忠于元老院及公民来衡量。此心昭于天下,我就无悔了。为什么呢?对于‘第一公民’之重任,诸君中必有人愿体谅之,此乃吾之主(意译则是所有者),我深以为然。”

即将登基的提比略所提到的“第一公民”,并非只有权威、而权力却与领导阶层相等的威尼斯共和国元首。奥古斯都创设的“第一公民”身兼权威与权力,提比略也把这些统统继承了过来。但是为了巩固统治,他不得不极力保持“权力”,同时尽量削减自己的“权威”。他理解的“第一公民”不能翻译成“元首”,更不能说成是“皇帝”。虽然我们还不太习惯这种称呼,但也只能说他是“第一公民”,至少在他统治的前10年,他一直努力想成为他设想的皇帝。

罗马帝国拥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即具有投票权的公民,已达500万人;仅靠召集住在首都的几万人来进行选举,公民大会早已名存实亡;更何况,元老院议员们又得为因此耗费的巨额经费大做文章。所以,就任“第一公民”后,提比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执政官以下国家要职的选举,由公民大会转移到元老院。他的真实意图是,希望通过减轻议员们的这项负担,重振元老院这一国家领导阶层,让他们襄助帝国治理。

提比略做的第二件事,是要求元老院赋予日耳曼尼库斯“全罗马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元老院同意了。奥古斯都在驾崩前一年将这项权力分与提比略,提比略却在继位那一年就做了这件事,这表明他身为“第一公民”,也没有独揽各项权力。

但是,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一样,能够在各种矛盾中稳若泰山。刚说不需要强势的领导人,可一旦危机降临,又马上改口大声说“第一公民”应当身先士卒前往第一线,指挥大家摆脱困境。提比略继位时发生的“危机”,是指驻扎在潘诺尼亚负责多瑙河防线的3个军团以及负责莱茵河防御的8个军团的叛乱。虽然称之为叛乱,但那其实不过是士兵要求改善待遇而发生的罢战。然而参加罢战的人都拿着武器,如果稍有失误,便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不过,对于要求“第一公民”身先士卒的呼声,提比略却置之不理。一年前,日耳曼尼库斯就成为莱茵河沿岸8个驻守军团的总司令。提比略甚至把“全罗马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和日耳曼尼库斯分享,奥古斯都的遗嘱还预定了他就是继提比略之后的皇帝。提比略把对这次危机的处理,全权交给这位跟他共享权威与权力的28岁的年轻人。

要回应潘诺尼亚3个驻守军团的要求,还得从首都罗马派人前往。由于军中缺乏能够真正掌握3个军团且兼备权威与权力的总司令,提比略原本预定前往并完善多瑙河防线,结果因为奥古斯都驾崩而搁置。这次,提比略派自己26岁的亲生儿子杜路苏斯前往此地。近卫军团军团长之一的塞亚努斯也率领两个大队、共2000名近卫军团的士兵随行。等待杜路苏斯一行的是潘诺尼亚3个军团1.8万名士兵。提比略决定坐镇罗马,静观这两个年轻人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军团哗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潘诺尼亚军团发生了反对提比略的军团哗变,竟是因为军团长普拉耶斯对下辖士兵的体恤。在这位军团长得知奥古斯都驾崩,以及提比略将继承皇位这一信息之后,就以凭吊先皇、恭贺新皇为由,给所属军团的士兵们休假。而士兵们也暂时摆脱了繁重的土木工事工程以及严酷的军事训练,共有3个军团的士兵们聚集在夏季营地中晃来晃去,三五成群地扎堆聊天,享受这难得的休闲时光。

人一旦有了空闲,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这些士兵也不例外。他们逐渐开始担心奥古斯都死后自己的命运,毕竟奥古斯都统治了罗马帝国40年之久。现在这一切戛然而止,自己效忠的对象换成了新的主人。罗马军团的士兵大都是志愿入伍的职业军人,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对今后可能会失业的不安与恐惧。

然而,在这份不安与恐惧没有消退之际,他们又想起了平时繁重的土木工事工程与严酷的军事训练的辛苦。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才激起这些念头。巧合的是,最会煽风点火的士兵,也正好就在这座军营。这个名叫贝肯尼斯的家伙,曾是罗马剧场中调动气氛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