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书: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0 21:57:05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全书:珍藏版

教育全书:珍藏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教育全书:珍藏版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排版:蕾蕾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01ISBN:9787568211765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鲍里斯·塞德兹,1867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由于政治迫害,他于1887年独自来到美国,开始了贫困的移民生活。他一边艰难地谋生,一边积极努力地学习,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1894年,他顺利拿到学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他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塞德兹博士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老师詹姆斯博士的影响下,他接触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了“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理论,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他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即小塞德兹,正是在他的教育理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奇迹般的少年天才。

小塞德兹1岁多时就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3岁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6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9岁能解答博士级难题,1 1岁考入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15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塞德兹博士说:“如果没有儿子,恐怕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一些类似《暗示的心理》《双重人格》《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书籍,而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写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并不是专家,但儿子的成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前面提到的教育学方面的书就是《俗物与天才》。在这部书里,他阐述了一种思想: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不是遗传的,天才都是先进教育方法产生的必然结果。当然,他也是用这种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塞德兹博士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绝大多数“天才”恰恰都被他们的父母用非常失败的教育方法培养成了庸才。因为这些孩子被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内心受到了压抑,长大后很难不成为平庸的俗物。俗物的特征,就是唯命是从,就是异常听话,没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害怕受到批评,全盘接受别人教给他们的东西,而没有任何的怀疑。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这样的孩子。

孩子是否会成为“天才”,并非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环境所左右的。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每一个被称为“天才”的孩子,一定都是因为他接受了某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该书是塞德兹博士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是一部教育学名著,在当时和后来的时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们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这些父母都非常认同塞德兹博士提出的精辟、深刻的教育理念。

在这部书中,塞德兹博士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详细地记述了小塞德兹的成长历程。其实,小塞德兹的成长历程就是塞德兹博士“天才教育法”的具体实践。

在书中,塞德兹博士反复提到哈塞父子。哈塞先生是塞德兹博士的好朋友,而哈塞先生的儿子也是小塞德兹的玩伴。他们两家交往甚好,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却大相径庭。通过两种教育方式的鲜明对比,塞德兹博士非常直观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而给读者最为到位与深刻的提醒。不过,本书中的哈塞父子是半虚构、半真实的人物,塞德兹博士有意地将一些“俗物”的特征套在了他们身上,目的只是更加详尽地阐述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塞德兹博士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兰特才向广大的为人父母者大声呼吁:“我建议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去读一读《俗物与天才》这本书,因为我非常想看到哈佛大学的林荫道上都是小塞德兹这样的天才。”

其实,一个天资非常好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一个天资很差的孩子,如果接受到了正确、科学的教育,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天才。也就是说,天才也好,普通人也罢,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第1章 天才与俗物的诞生

很多人喜欢“听话”的孩子,因为他们遵守规矩、不违礼俗,他们不喜欢表露内心的感受,竭力让自己的举动不出格、不犯错。但被我们称为“天才”的孩子们,却在年少时就能取得不凡的成绩,他们的成功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听话”。我的天才少年小塞德兹

我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孩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1914年,15岁的小塞德兹从哈佛大学毕业。我这样说绝非是为了自吹自擂,因为我也非常讨厌浮夸的人,但是我的孩子正是这本书的起源。

如果没有儿子,恐怕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一些类似《暗示的心理》《双重人格》《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书籍,而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写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并不是专家,但儿子的成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与其他孩子相比,小塞德兹的经历就像一个传奇。他从1岁半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到3岁的时候就能够用母语进行自由阅读和书写了,这样的表现在同龄孩子中是十分少见的。他5岁的时候,看到了家里的骨骼标本,开始对人体感兴趣,并开始学习。不得不承认,他的学习能力无人能及,因为没多久他就去参加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了。当小塞德兹走进考场的时候,主考官非常生气,他看到一个如此幼小的男孩来参加考试,以为这不过是有人开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但是,在别人诧异的目光中,小塞德兹做完了所有的考题,并获得了合格的成绩。

更为神奇的是,小塞德兹在6岁那年,和别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那天我记得很清楚,上午9点我把他送到了学校,他被编入1年级,但是到了中午12点,他的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他已经是3年级的学生了。虽然我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却没有像孩子一样进步神速。就在那年,小塞德兹读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

到了第二年,小塞德兹7岁了,他很想去中学学习一些更为高深的知识,但是他的愿望却落空了。因为年龄过小,很多学校都拒绝了他,出于无奈,我只好让他在家自学。他的主要学科是高等数学,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将古今语言学等知识都学过了。

到了他8岁的时候,终于有一所中学肯接收他了,而且那所学校很快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小塞德兹的每门学科成绩都异常优秀。他的数学尤其出色,因此学校允许他免学,并让他帮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数学作业。由于这一阶段的功课十分轻松,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小塞德兹就用剩余的精力试着编写天文学、英语语法、拉丁语法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编写出来之后,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虽然小塞德兹非常喜欢他的中学生活,但是因为中学的知识他已全部掌握了,为了避免浪费生命,我只好再次让他退学。

这时,小塞德兹已经小有名气,有许多人前来考他,而且这些人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小塞德兹赞叹不已。期间,马萨诸塞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出了一道题,这道题是他在德国参加博士考试时遇到的最难的问题,但是小塞德兹却很快就做完了,那时他刚刚9岁。

在9岁到10岁这两年,他都在家里继续学习。直到11岁他进入哈佛大学,他终于又过上了他喜欢的学校生活。入学不久,他对一道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进行讲演,结果让那里的教授们大吃一惊。在大学的第二年,他才12岁,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研究生们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会用希腊语背诵《奥德赛》《伊利亚特》等原著作品。他本来就很擅长古典语,他阅读索福莱科斯、埃斯克鲁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像是其他孩子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样的小说一样,觉得非常容易而有趣。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喜欢语言学和神学,在伦理学、美国史、古代史等方面也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同时,他还通晓政治和宪法。他兴趣广泛而且知识丰富,他的表现让我这个做父亲的也感到十分惊讶。

小塞德兹15岁的时候就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为了考取博士学位,现在他继续在研究生院里学习。有人也许觉得我不遗余力地夸赞自己的孩子,未免太不谦虚了,以为我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孩子是个空前绝后的大天才。事实上,我绝无此意,如果您能耐心读下去,就会发现我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此。

1914年,也就是小塞德兹大学毕业的那年,这年对于哈佛大学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像小塞德兹这样的毕业生不止一个,塔夫脱大学神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孩子阿道夫·巴尔,比小塞德兹稍晚一点,13岁半进入了大学。虽然一般的大学生都是四年毕业,但是他却提前一年就毕业了,并去研究生院专修法学。还有一位奇才是诺伯特·威纳,他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孩子。他10岁就上了塔夫脱大学,14岁就毕业了,然后又进入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院,18岁时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看到了这些介绍,很多人都会感到十分惊叹,认为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神童。但是,一些有见识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古语曾说过“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过了二十岁是凡人”。所以,觉得神童们的黄金时代是非常短暂的,只要过了某些时期,就会发现这些神童也不过是俗人而已。

但是,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种普遍的认识其实是错误的。不要认为小塞德兹等人是上帝心情好时偶然创造出的神童,其实他们完全是因为接受了人间的某种教育而成长为天才的。

让我们来看看吧,就在大家惊叹3个神童同时出现在一个大学时,一批神童也相继登场了,他们是巴尔和威纳的兄弟姐妹们。正是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家庭中,接受了相同的教育,所以他们都能够取得不凡的成绩。比如,在阿道夫·巴尔进入哈佛大学的那年,他15岁的姐姐莉娜也进入了拉德克里夫女子大学,并且在同一年和巴尔一起毕业。而他们的妹妹玛丽安和弟弟洛夫也陆续上了大学,当时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4岁和12岁。诺伯特·威纳的第一个妹妹康斯坦斯在14岁的时候进入了拉德克里夫女子大学,而他的第二个妹妹也在12岁时进入了同一所大学。

这样的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神童来自偶然的言论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么多偶然的现象,无论是用神学还是概率学都解释不通。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天才儿童是某种教育的结果。作为小塞德兹的父亲,我非常清楚,这些有着不凡成绩的天才孩子,其实是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

这种先进教育方法的起源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是德国的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写的,书中详尽地记述了这位著名的天才在14岁之前接受教育的过程,并首次提出要对孩子进行早教的观点。《卡尔·威特的教育》写于1818年,可以说是世界上关于早教最早的文献。但是,这一伟大的著作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几乎绝版。我想,这与人们因循守旧、不接纳新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归罪于老威特写的文章不够吸引人。虽然老威特在教育学上是一位领航者,但他的真知灼见却被他杂乱的写作方法和枯燥的议论淹没了,这真是件遗憾的事情。

但是,世界上总会有善于慧眼识珠的人,正是因为有他们,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才不会被完全忽略。我的恩师——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博士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慧眼的人。他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贵重物品室内看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德文原本。顺便提一句,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卡尔·威特教育论》。詹姆斯博士马上就发现了这本书的价值,他提取出书中的精华思想,并加上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首先,他将这套先进的教育观点向人们大力推荐,希望能够改善教育界落后的现状,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却不予理会。不过,我却从中获益匪浅,明白了天才和俗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可以说,詹姆斯博士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方向,我从他那儿学到的东西使我终生受益,而他的逝世是人类的损失。正因如此,我才给儿子取名为威廉·詹姆斯·塞德兹,以此来纪念我伟大的恩师。看起来似乎这些都是题外话,但是若没有这些题外话就不会有这本书。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主题——教育。两种教育制度的对比

我们在教育孩子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知道自己准备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就拿我来说吧,我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不但有着非常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也有一定要将小塞德兹培养成才的坚定信念。我决心一定要将小塞德兹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并且将之作为我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

有些人觉得,我这样费尽心思地训练孩子,不过是为了制造一个人工神童,并借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某些俗人的评论,我从来都不作任何辩解。不可否认,作为一个父亲,我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并希望他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才尽力去将小塞德兹培养成一个精神、智力、身体都全面发展的人,希望他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

我认为完美的人就是拥有宽广的胸怀、睿智的头脑,并富有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他要时刻准备着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能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和缺陷,并能够立志为解决这些矛盾、让人类社会更完善而奋斗。

也许这个标准过高,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一个人拥有高尚的人格。看看我们现行的教育都做了什么呢?教育不是培养出一些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是训练出一些只认钱的市侩之徒。我们现行的教育,难道不该彻底改变一下吗?

有些人也许觉得我的这些观点太偏激了,也许会认为事实并不像我说的那么糟糕。好吧,让我来列举一些大家都视而不见的事实,来佐证我的观点吧!

20多年前我从乌克兰来到这里,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幸事,因为在对两种教育制度的对比中,我认识到确立一种更为有效、人道的教育制度的迫切性。

让我们先来看看欧洲的教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欧洲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不幸误入了歧途。就这一点,德国的诗人席勒曾在他的著作《美育书简》中作过详细的论述。席勒在他的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现代国家的进步是以牺牲个人灵魂的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比不上黄金时代才艺兼备、多方面发展的雅典人。他的论述犀利地指出了欧洲教育的要害。

在欧洲,孩子们很小就已经懂得他们必须经常说“是的,爸爸”。但是现在的人已经难以想象欧洲人在遏制孩子的个人要求方面有多极端。

法国国王路易·道芬,也就是路易十三,他的医生赫罗尔德在自己的日记中描述了一幅令人吃惊的画面:他想吃的食物人们总是不给他,而他不喜欢的食物人们却总是反复地让他吃。为了让他对自己的无助有更深刻的感受,这个未来的国王还得侍候他的父王用餐。从两岁开始,他就经常受到鞭打,起初是保姆打他,长大一点儿时卫兵开始打他。如果他对父母表现得不够关爱,也会遭到鞭打,甚至在他9岁当了国王之后还经常挨打。

其实,父亲对我的管教也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我们住在圣彼得堡以南30英里处,在奥列杰日河边的庄园里,其间有一座英国式的庄园将宅邸与农场隔开。我的父亲冯·考尔夫斯基男爵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在家里他的话就是命令。他不允许我们去农场玩,并规定我们玩耍时不能出庄园。虽然孩子们都觉得这个规定没有道理,但是谁也不敢反抗,因为他的话就是命令。

在一个冬天的下午,上完枯燥的拉丁语课之后,我发现父亲因公事外出了,我决定突破他的禁令。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弟弟,我们躲开了所有人的视线,偷偷从家里跑了出去。在穿越了英国式庄园之后找到了通往农场的路,但是还没等我们走到农场就被抓了回来。

对于此事,父亲所表现出来的震怒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他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我和弟弟被吊起来痛打,弟弟放声大哭,并马上向父亲投降,所以他得到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是因为我坚持不肯认错,就被惩罚不许吃晚饭。那天天气很冷,我也很饿,可是固执的我还是不肯认错。父亲为此而大发雷霆,打了我几个耳光之后就把我推到了门外,并说不要这样的儿子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外,面对漆黑的夜和刺骨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落满了我的肩头。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哭喊着:“爸爸,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原谅我吧。”

但是,父亲还是好几天都不和我说话,直到我事事都对他表现得毕恭毕敬、服服帖帖,他才肯原谅我,并重新承认我是他儿子。

一个孩子无论未来会成为国王或者佣人,都需要对父母服服帖帖,就像是服从上帝一样,这是典型的欧洲教育。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则完全不同。美国人认为民主的国家需要的是独立而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公民,而不是父权家庭中被动的从属。美国的父母不但仁慈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并且会重视并塑造孩子的自我。

我小时候,周围的孩子们一旦犯了错就会被捆绑在苹果树上,用木条抽打,但是美国的父母却认为体罚孩子是最后的办法,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说理和爱。他们往往关注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爱玩的天性表现得十分宽容,让孩子自由玩耍,并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在这种教育下,美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为亲密、平等,更像是朋友关系。一位欧洲人在拜访诗人惠特曼的时候,表示怀疑美国的孩子是否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和上级领导,惠特曼斥责道:“你的旧想法淹没在了世俗的礼仪中,我们现在是为新时代的美国打地基。”

在新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美国儿童曾经备受称赞,英国改革家哈里特·马蒂诺曾经于1834年到1836年期间在美国周游,在游记中他这样写道:“我很喜欢美国的孩子们,他们没有受到宗教教育的重压。不过,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美国也有被宠坏的孩子,他们的顽皮和自私伤透了父母的心。但是美国孩子的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就是独立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盲从任何观点,想到什么就会很自然地说出来。在观察这些孩子的过程中,我感到其乐无穷。“在巴尔的摩的少年之家,我认识了许多孩子,并通过聊天了解了他们的想法。若是在英国,哪怕和100个8岁到16岁的孩子在一起,也只会听到两种回答‘对,夫人’‘不是,夫人’。但是在美国,十来个孩子簇拥在我的身边问着各种问题,他们进行辩论、推理,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一幕让我非常着迷。“虽然美国孩子有一些欧洲孩子身上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但是他们的缺点也很显著,他们任性而骄傲,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想,这样自私的人是不能算是完美的人的。”

事实上,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也十分欣赏这样的教育方法,并决心这样去教育我的孩子,但是后来发生的某些事,却让我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所存在的缺陷。

在小塞德兹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了,他就是我的老同学德国海军上尉弗里德里克·梅因。当时,我和妻子都在忙着招待客人,小塞德兹就跑到屋外玩耍,那时是隆冬季节,地上的积雪已经厚得可以达到人的膝盖那么深,但是他却连外套都不穿,这样一定会感冒。他的母亲看到后非常担心,因为他的肺炎3个月前才好,于是就大声叫小塞德兹回屋。但是,这个小鬼却喊道:“我不!”“宝贝儿快进来,这儿有你喜欢的草莓布丁。”他的妈妈劝他说。“我现在还不想吃。”他固执地说。“圣诞老人给你送礼物了,快来看,太好玩了!”他的妈妈想把他哄进屋。“我不进!”小塞德兹似乎看透了妈妈的诡计,边说边冲我们扮鬼脸。虽然他的妈妈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不能把他劝到屋里来,最后只好让我去帮忙。我当时直接命令他进屋,但他还是大声嚷嚷着:“不进就不进!”这时,我也顾不得跟他讲道理了,冲进去就把这个任性的小家伙拎了回来。

因为当时有客人在场,所以小塞德兹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他开始大声哭闹,并在地上打滚,但是我们不予理会,他又想其他招来对付我们。吃饭时,他故意捣乱,拿着咖啡故意洒在梅因上尉的军装上。当我们手忙脚乱地打扫,并对客人感到无比愧疚的时候,他觉得十分得意,并感觉找到了自己丢失的自尊。

美国的孩子在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往往会无视他人的感受,做出过分的行为。我们的邻居有一个16岁的孩子叫薇拉,她在暴风雪天气还要和朋友出门去看戏,遭到父母的反对后她高喊着:“这是个自由国度,你们无权限制我的行动自由!”

正是因为看到这些情况,我才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如此无礼的人,所以,我决定为小塞德兹制定一套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天才都是培养出来的

翻看一下古希腊的历史就会感到惊讶不已,因为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哲学等方面有着不凡的成就,而且雅典的天才也多得数不清。但是,我们都知道雅典的人口其实非常少,即使在全盛时期也仅仅有50万人左右,并且其中4/5是奴隶,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

在公元前490年,波斯的大流士一世曾率兵12万、战舰600艘去攻打雅典。当时战争就如同12世纪中国的成吉思汗入侵俄罗斯和欧洲时一样,是生死存亡之战。为了抵抗大流士一世的军队,你能猜出雅典派出了多少军队去抵抗敌人的大军吗?1万人!我们以为那是一场血腥的浩劫,但事实上当时雅典战死的人数仅仅是192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雅典仅仅是一座人口不多的小城市而已,但是那里却产生了如此多的天才,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据人种改良论的倡导者弗兰西斯·高尔顿说,希腊的人种是优秀的,我想这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地球上的各个人种,其智力并没有明显差异,但为何其他人种就不像希腊人这样聪慧呢?假如说,高尔顿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现在的希腊人和古希腊人是同一人种,但是他们为什么就没有古希腊人那样出色呢?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古希腊人更重视教育。许多史料表明,古希腊人有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习惯。

在古希腊,男孩子们从婴幼儿时期就需要接受各方面的训练,从来不会受到家人的娇宠。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在文献中曾提到,他的儿子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他就常带儿子到海边去散步,让儿子吹吹海风,遇到天气好的时候还给儿子脱去衣服洗海水澡,然后晒日光浴,让儿子的嫩皮肤晒得发红。他认为这样能够让儿子从小就拥有健壮的身体。等儿子稍微长大一些,他就给儿子朗诵荷马的诗,并带着年幼的儿子去看戏剧。许多方面都表明,古希腊人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非凡的效果。

简单地说,在100多年前卡尔·威特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在小塞德兹、巴尔、威纳等接受的所谓比较先进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早期教育。用卡尔·威特的父亲的话说,就是“和儿童智力的曙光同时开始的教育”。

和威特的父亲一样,我也坚信早期教育肯定可以造就人才。雅典人的经验表明,现代人如果能够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就可以让其成为非凡的人。举例说明一下,凯尔文男爵威廉·汤姆逊是继牛顿之后的大物理学家,而他也是一个接受过早期教育的人。凯尔文男爵的父亲是苏格兰迁居到爱尔兰的农民的儿子。我们都知道农民总是过着辛苦而不富裕的生活,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凯尔文男爵的父亲在劳动之余努力自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凯尔文男爵的祖父根本就未打算让儿子去上学,在儿子苦苦哀求之后,才让他去了邻村的学校。

凯尔文男爵的父亲非常爱好数学,并潜心钻研神学,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考上了格拉斯哥大学。通过艰苦的半工半读,他最终从大学毕业了。毕业后,凯尔文男爵的父亲在贝尔法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任数学教授,他给自己两个男孩分别取名为詹姆斯和威廉。

与祖父不同的是,凯尔文男爵的父亲很重视教育,他想到自己前半生求学时的艰辛,就觉得一定要尽早开始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还没有一点知识基础,学习起来一定会感到很吃力,也难以学好。

凯尔文男爵的父亲和卡尔·威特的父亲一样,在孩子刚能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和写字,然后教给他们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后来,凯尔文男爵的父亲被格拉斯哥大学任命为数学教授,经过与大学当局的交涉,他在这所大学为詹姆斯和威廉争取到了旁听的机会,校方允许詹姆斯和威廉去学校旁听其父亲和另几名教授的课。当时,詹姆斯10岁,而威廉刚刚8岁。由于在校成绩优异,两年后他们分别在12岁和10岁时被大学正式录取。

他们兄弟二人在入学后成绩还是非常好,始终都保持着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名次。尤其是威廉表现更是出色,他在12岁时利用圣诞节放假的时间翻译了洛西昂的《神的对话》等名著,因此而获得了学校的奖赏。正是由于他们的父亲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教育,才使他们成为天才一般的人物。后来,詹姆斯成了工艺学家,而威廉则成了物理学家。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歌德8岁时就能够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书写;22岁时就写成了其成名作《铁手骑士葛慈·封·伯里欣根》;25岁时就写成了著名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他所取得的这些成就都应该归功于他父亲对他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另外,著名的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这位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都深有研究的博学家也是因为早期教育而受益。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既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非常权威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穆勒在他的《自传》中曾特意提到他在幼年时期受到的早期教育,他说:“在幼年时期我就已经学完了所谓的高等知识,但事实上我并不比其他人具有什么特别的天赋。甚至我敢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和健康身体的少年男女都能够做到我现在所能做到的一切。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的话,那也应该全部归功于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早期教育。现在,很多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事实上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丝毫都没有发挥出来。我的父亲十分反对填鸭式教育,他对我的教育方法并不是让我跟在他的后面去学,而是让我和他一起进步,或者是尽可能地让我走在他的前面。凡是那些动脑筋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的问题,他绝不会教给我,而是鼓励我自己去思考。”

除此之外,还有23岁就当上了财政大臣、24岁就任总理的皮特,他也是接受了很好的早期教育。他父亲对他的教育还包括雄辩术,父亲经常让年幼的皮特站到椅子上对着众人演讲。因为受到了正确而有效的教育,皮特才成了后来的善辩之才。

而后来成为大法官的法学家威斯特贝里伯爵在14岁时就被父亲送到了牛津大学上学,而当时的院长以其年龄小为由拒绝他入学。此时,他的父亲说:“虽然我的儿子体格还是个孩子,但头脑早已不是孩子了,如若不然你考考他。我敢说,我的儿子入学后肯定是优等生,并享受奖学金。”后来,威斯特贝里伯爵入学后果然如他父亲所说,成为年年拿奖学金的优等生。

这些经过早期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天才,在我心中是完美的人的样板。

综合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天才是通过正确而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落后而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些俗物。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对这两种教育培养出的不同的人作出详尽的论述。让孩子做心智自由的人

那些被父母按照一定规矩培养起来、行为经常受到约束、压抑内心真实想法的孩子,长大后也只能成为普通人。他们的特征是:总是很听话,怕受到批评,尽力让自己的举动中规中矩,符合大众的标准;在接受别人传授的知识时从来不会怀疑;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嫉妒、恐惧以及挫折都带给自己的孩子。生活中,这样的人有许多,你看到了吗?

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个不自由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格兰特尔·哈塞,他是我的儿子小塞德兹的好朋友。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医生,同时也是我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共进下午茶,聊聊彼此的家庭。

据我所知,格兰特尔自从初生起就备受约束。婴儿时的他被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包裹起来,当他想踢腿的时候,却往往发现自己不能自由地踢腿;有时他已经饿了,却离吃奶的时间还有1小时,这种挫折让他养成了吸吮手指的坏习惯。可是,家庭医生说不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坏习惯,于是建议妈妈把儿子的手臂捆绑进袖筒内,或者是把一些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头上;他会爬了以后就开始在地板上玩耍,但是他的父母总是用“淘气”“肮脏”之类的话来斥责他,而他冷酷的性情也在父母教他如何变干净的过程中滋长起来。

家庭中总会有许多让人烦乱的琐事,父母往往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发生争吵。这些争吵刺激到年幼的格兰特尔,由于感到恐惧他开始大声啼哭。但是,这种“没有道理”的哭喊只会换来父母的打骂。

格兰特尔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邻居以及亲戚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的父母最关心的是格兰特尔有没有犯错。所以,当亲戚或邻居来做客时,格兰特尔必须要努力地去表现自己,让大家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

当某位女士递给他一块巧克力的时候,他必须礼貌地说:“谢谢,夫人。”而当某位男士命令他离开的时候,他也必须恭敬地回答:“是的,先生。”他需要留心自己在饭桌上的举止,无论有多么饿都不能狼吞虎咽地吃饭,当大人说话的时候,也必须管住自己不能插嘴。

其实,格兰特尔的智力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他非常聪明。因为他学习起来并不费劲,而且成绩很好,所以他不会受到某些愚蠢教师的嘲弄或责罚。但是,学校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却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学校只想把学生训练得循规蹈矩,即使是一些不合理的规矩也不容许学生有丝毫的反抗。比如,学校有一种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意欺辱低年级的学生,尽管格兰特尔十分憎恨这样的传统,但他却不能提出任何异议。所以,他只好期盼着自己成为高年级学生的那天早点到来。

格兰特尔今年17岁,那么将来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很简单,只要推想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因为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人。不难想象,格兰特尔将来也会上大学,但他在学校里只会学到一些肤浅而没什么用处的知识,以这些知识也只能看看报纸、电影或者侦探书。

尤为重要的是,即使受到了高等教育,格兰特尔依然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为他不会知道自己真心想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每个人在少年时都有过自己的梦想,格兰特尔也不例外,他希望成为一名飞行员、探险家或者是画家,可是每当他说出自己的理想,人们总会惊呼:“上帝,这太不现实了,你想以这种职业为生吗?那将来如何养活你的妻子和孩子呢?”最后,在职业的选择上他多半会遵从父母的意愿,而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似乎是无足轻重的。

在做学生的时候格兰特尔痛恨学校,而离开学校之后他又说:“虽然在学校里我经常挨打,但学校确实带给我许多好处。”并且,他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上类似的学校。用心理学的行话来说,他并没有建设性地背叛自己父亲的意志就被认可了。因此,父亲的权威也成为一种传统,被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是否只有格兰特尔这一阶层的孩子才是这样的呢?小塞德兹有位表兄名叫马戈·奥贝里克斯,家里很有钱,他一直在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可他的发展与那位可怜的格兰特尔并没什么区别。马戈也同样过着平庸的生活,被现实奴役,他也同样认为爱、自由和快乐并不真实存在。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在对类似于格兰特尔这样的孩子进行嘲讽和挖苦,但事实上我绝无此意。我之所以对格兰特尔进行介绍,是想更加直观地说明不自由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问题儿童,他们将来又会成为怎样的人。

我没有丝毫嘲讽和挖苦的意思,也没有丝毫夸张的描述。在我的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目睹类似的教育,以及像格兰特尔这样的孩子。

几天前,我就曾在花园看到隔壁的3岁男孩吉姆受到了母亲的责骂。吉姆在出来玩的时候穿了一身干净的新衣服,看起来他对自己的衣服还满意。但是没一会儿,他就不在意自己干净的衣服了,开始玩泥巴并且玩得兴高采烈。当然,他的新衣服就这样被弄脏了,他的母亲发现后就像发现了世界末日一样,冲上去拍了他一巴掌,然后一边数落他,一边把他拉到屋里。等他的母亲再把他送出来的时候,吉姆已经换了另外一身干净的衣服,但他还在哭,看起来非常委屈。十多分钟后,可怜的吉姆又把衣服弄脏了,而刚才的一幕就又发生了。

看到这种情形我很难过,特别想告诉吉姆的母亲,他的儿子会因为这样的生活而怨恨她,而更糟糕的是他会恨生活。但是我知道,即使我告诉了她,她也不会听我的。

每天傍晚我外出散步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总是爬上爬下、跑来跑去,并因此经常摔倒。每到这时,我就会提心吊胆地看着他的母亲打骂他。而几乎每次坐火车外出旅行的时候,我也总会听到某位母亲说:“你再跑到过道上去,列车员就会抓住你并且揍你一顿。”其实,大多数孩子都会被父母用这种愚蠢的禁令和编造的谎言来教育。

事实上,所谓的问题儿童就是这种被迫变得干净而天性却受到了压抑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教会孩子处处为父母着想,这样父母就能过上更安静的生活。所以,他们努力培养礼貌、恭顺、习惯于服从的孩子。但是,与此同时,孩子自由的天性也被这种不当的教育扼杀了。以至于孩子在摇篮时期就被束缚得毫无生气,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学会拒绝生活。因为,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漫长却不断否定的过程,不能顽皮、不能吵闹、不能说谎、不能不守规矩……

在这样糟糕的教育下怎么会不产生一些俗物呢?难道人类社会的幸福和完美就需要这些俗物来实现吗?不,他们只会成为那种思想狭隘、唯命是从的小人,只会低头哈腰,并像其他人一样恃强凌弱,只会让世界变得更糟。

但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是怎样的呢?他们虽有各自的特色,但最起码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是自由的孩子,不会受到拘束,也不会让自己的天性被压抑,而是尽情地发展自己的天性。

我的许多朋友在说起小塞德兹时,都说他“举止优雅、情绪稳定而快乐,他处事平和不怀敌意,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孩子”。与他的朋友格兰特尔相比,小塞德兹从小就是个反应灵敏并且行动自由的孩子。当我举起他,他的身体像一只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但是可怜的格兰特尔却笨重得像一袋马铃薯,他不知道如何放松自己,而他的反应也完全是带有防御性和反抗性的。

小塞德兹能够成为这样的孩子,是因为自从他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和压抑。在婴儿时期,他从未受到襁褓的捆绑,总是自由地活动着自己的身体,饿了就进食,只在必要的时候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很少会受到指责,也很少挨打,我总是关爱并保护着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但却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学完了别的孩子用8年才能学完的功课。

虽然我不敢肯定小塞德兹今后一定会成为天才或完美的人,但我敢说,他一定会是一个心智自由,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人。现行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出天才

在前面我反复地论述了培养天才需要依靠哪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不过,若是想等学校来实施这种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学校早已成为庸才汇集的场所。难道你们不这样认为吗?学校总是墨守成规地用着旧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庸才,而这些庸才又占据着学校,学校似乎是一个兜售学问的商店,而里面的教员仅仅是这个商店里的店员。虽然他们大多数都会尽心尽力地去“销售”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学等知识商品,但是在他们的授课中,学生感受不到任何创造力,更感受不到追求知识的乐趣。

我曾和一位中学的物理教师聊天,并聊到了现代物理的发展历程,特别提到一位德国青年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新发表的相对论。但是,这位物理老师却不愿意就相对论做任何专业的思考和了解,仅仅是说:“这太荒谬了,根本不可能!”

我反驳他说:“也未必就不可能啊!虽然这位物理学家的学说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却应该再去考究一下他的学术背景和思想,不要以一己的好恶而……”“不,”他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我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那个人其实就是疯子,他所谓的学说也不过是些疯话而已,只有白痴才会对疯子说的疯话认真呢!”

听了他的话,我十分不服气,而且觉得他的这种态度太过武断。虽然我也不能理解爱因斯坦的学说,但是却仍准备和他讨论一番。不过,这位老师却根本不容我说话,仅仅是趾高气扬地以肯定的语气宣布了相对论的死亡:“难道您没有发现吗?那个所谓的相对论完全违背了牛顿三大定律!要知道,那可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要么是牛顿错了,要么就是爱因斯坦错了,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先生!”

大家都看到了,俗物们就是这样的。他们总是不加思考就否定一切新事物或者科学上的新创见。不难想象,怎样的老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想到这里我就感到非常痛心,把天使般的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岂不是对孩子的摧残吗?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制定出严格的规则,并以此为准则培养出一大批中规中矩的人。因此可以知道,现在的学校所培养出的人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这种“平均”的人才中很难找出有特点的人。这些学生的观点和思想早已受到了限制,没有一点创意,和他们老师的思想如出一辙。老师看不到的弊端,学生也看不到,难道我们能指望这样的人挑起拯救社会的大梁吗?

在我看来,只有培养出许多特点鲜明的人,才能创造出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完全清一色的庸人,数量再多也没有用。如今学校的实际情况是,某些行为不符合常规或者不符合当今的好学生、坏学生评断标准的学生,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的学生不准入学,而有的学生甚至会被学校开除学籍,而不准入学和被开除的理由则是因为他们触犯了那些莫名其妙的校规。

对于这一点,我和小塞德兹就有亲身体会。在小塞德兹7岁时就结束了小学学业,我只好申请让他去上中学。当我带着小塞德兹去见巴尔摩中学的校长时,校长就像听神话一样听取我们的申请,然后不以为然地笑了。我能猜出他在想什么,他一定觉得这两父子是疯子。看到这样的笑容,我就不想说什么了,我可不想把孩子交给这样的人。

可是小塞德兹很想上中学,于是他认真地和校长说;“先生,我真的已经小学毕业了,不信你可以出题来考考我。”校长并未直接回复小塞德兹,而是转过头对我说:“我想不必了,我想您可能对儿子进行了某种训练。他能够解答一些难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您把孩子送到小学去读书,这样可以有助于孩子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而且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听到这些,我气得不想说话,而小塞德兹也倍感委屈,他说:“先生,我可不是只会解难题,我已经学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还学过生理学、语言学、天文学、高等数学。我还懂希腊语、拉丁语……”“好了,我知道了。”校长很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就算你说的都是真的,但是你的年龄太小了。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儿童至少要年满8岁才能读中学。”“为什么要这样?”小塞德兹不解地问。

校长说:“因为这样便于学校的管理,我们是中学不是小学,我们不会接收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这时,我看到了儿子着急的样子,就忍不住说:“这一点请您放心,先生,我并不想让儿子寄宿,我和妻子每天都会来接送他。同时,我的儿子也是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

虽然我们一再解释,但这位校长依然不愿接收小塞德兹入学,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学校规定必须年满8岁才能读中学。在我看来,这种人也不会教育出优秀的人才,而不让孩子接受这种只培养庸人的教育,实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不过,小塞德兹很喜欢学校的生活,也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所以他还是为这件事不开心了一段时间。

学校的教育中还有一个重大弊端,那就是考试制度。现行教育界的人们都认为考试制度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就以分数的高低和所学学科的数量来判断孩子的能力。但是,伟大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博士却认为这种制度是一种培养“白痴”的制度。要知道,仅仅凭借考试分数和学科的数量是不可能衡量出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小塞德兹和格兰特尔的例子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格兰特尔比小塞德兹大好几岁,他在中学也早已经学习了动植物学和地理学。而且,格兰特尔的成绩一直很好,这也是哈塞先生一直都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那么,小塞德兹在这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由于当时不能上中学,小塞德兹只好在家里自学。对于地理学和动植物学等偏重于实用性的科目,我采用了小卡尔·威特的父亲的兴趣教育法。我并未让小塞德兹先去读相关学科的书籍,更没有要求他去背诵人名或地名,而是让他在生活中一边玩一边学。我常常带他到野外去散步,我们会一起解剖一朵野花,或者我为他讲述一些有关昆虫的知识,有时也会让他观察地貌,并绘制地图。通过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教育,小塞德兹在这些学科方面的知识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并远远超过了其他孩子。

有一次,格兰特尔的地理考了满分,于是他高兴地把试卷拿来给我们看。当时哈塞先生也非常高兴,并得意地对我说:“你不是说小塞德兹的地理也学得很好吗?让他也来做做试题,这样可以检验一下他的学习情况。”

我想大家也许会猜到结果,小塞德兹做题的成绩并不好,因为他从未像格兰特尔那样天天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但是试卷上考的就是这些东西。可是,哈塞先生是一个只认考试成绩的人。于是,他对我说:“我觉得你那种半玩半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你要让孩子学一些实在的知识啊!”

可是,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证明了他的看法是错误的。那时是夏天,我们和哈塞先生一家准备一起到海边去度假。在出发的前一天,小塞德兹和格兰特尔不知从哪儿听说距波士顿几十千米的勒沃夫镇来了一家俄罗斯的马戏团。听说这个马戏团的节目特别精彩,而且不久之后他们就要到另一个城市去演出了。这两个孩子都闹着要赶去勒沃夫镇看马戏,可是我们的船票都已经买好了,不可能因为两个孩子的任性而让大家都推迟行程。我和哈塞先生都斥责了儿子,叫他们不许胡闹。

可是,两个小家伙并不服气,格兰特尔仅仅是不甘心地嘟囔了几句,而小塞德兹却鼓动他说:“不如我们自己偷偷跑去看吧!”听到这个建议,格兰特尔大吃一惊,他期期艾艾地说:“啊?这……这怎么可以呢?我们怎么能去呢?”小塞德兹却激动地说:“怎么不行啊!路程并不是很远,我们可以走着去,还能搭便车去,很快就到了啊!”“上帝啊!我们连路都不认识……”“那有什么关系,我可以去书房把我爸爸的地图册找出来,这样不就能找到路了吗?”“但是……但是,我不大会看地图啊!”格兰特尔犹豫地说。

这下轮到小塞德兹吃惊了,他不解地看着格兰特尔说:“啊?别逗了,你的地理课总是考满分的。你是在找借口吗?你去不去?你不去我就自己去。听说,那个马戏团还会表演老虎吞活人呢!”

在小塞德兹的鼓动下,格兰特尔终于答应要和他一起去。他们从我的书房里偷了本地的地图册,然后拿了几个汉堡包,趁大家都忙着收拾行李、没有人注意他们的时候,偷偷地溜了出去,踏上去勒沃夫镇的路。

上路不久,小塞德兹就发现格兰特尔并不是找借口,而是真的不会看地图。因为每当他们遇到岔路口,就需要在地图上确认一下方向,这时格兰特尔总是表现得束手无策。但是,因为小塞德兹从小就学着绘制地图,所以他对地理有着非常感性而直接的认识,找路对于他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一路上,格兰特尔总是抱怨太累或者太无聊,而小塞德兹却玩得兴致高昂。他能说出许多花草树木的名字,还不时捉一只昆虫,并告诉格兰特尔它的名字、科目和习性。这时,动物和植物这两科成绩都很好的格兰特尔却只是不时地惊叫一声:“啊!原来这就是书上所说的‘三叶草’或者说‘哦,它就叫甲壳虫啊’。”

就这样,他们边走边玩,后来又幸运地搭上了便车到达了勒沃夫镇。当我和哈塞先生找到他们的时候,两个小家伙正饶有兴致地观看魔术表演。

从这个事例不难看出,被学校当作金科玉律的考试制度,仅仅会制造出高分低能的人。难道我们还要指望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完美的人吗?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学校的教育培养不出完美的人,这个结论的有力依据是,许多天才人物在学校的成绩很不好,有的甚至被老师和同学公认为“笨蛋”。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惊人的例子。

在某小学的一个班级里,有两名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好,而且两人不相上下,排在全班的倒数第一、二名。20多年以后,他们又在某处会面了,其中一个人是维也纳国立歌剧团的团长威尔姆·罗林克,另一个是著名的化学家利比希。

据说利比希当年在某大学预科学习期间,有一天校长正好转到他们班里,看见利比希不爱学习的样子,就教导他说:“你的成绩一直没有提高,老师拿你也没办法,但我想,你应该在学习上加把劲,你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然后,校长问他说:“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呢?”利比希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当一名化学家。”话音刚落,全班的学生都大笑起来。

当时,他在学校的成绩确实很糟糕,以至于他的父亲叫他退学,然后到一个药剂师手下当学徒。据说,在干了10个月之后,他就因为“没什么用处”而被辞退了。

大文豪斯科特成名之后,有一天去访问他的母校。这个消息轰动全校,学校特意准备了一堂课给他看,但斯科特并不满意,而是问:“全校学习最差的学生是哪一位?”老师们很难为情地把一个学生拉到他面前说:“他就是全校最差的学生。”这位学生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深深地低下了头。斯科特抚摸着那个学生的头,温和地说:“你就是全校最差的学生吗?你是好孩子,你牢牢守住了我过去的位置。”说完,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枚金币给了他。原来,大文豪斯科特过去在这所小学校上学的时候,也是一位劣等生,而且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被称为植物学先祖的林内在某大学预科学习的时候成绩也是非常差,以至于校长曾经给他的父亲写信说:“您的孩子似乎不适合读书,不如让他尽早退学吧,这样还能学一点手艺,以后也好谋生。”当林内在大学预科班毕业,将要考大学的时候,学校在给他发的毕业证书上这样写道:“学校里的学生就像是庭院里的小树,即使现在看来没有太大的希望,也有可能在某时某地开花结果。我们仅仅抱着这样一种期望,将该生送入大学。”这个毕业证书上的语句现在是非常有名的。

之所以要列举这么多的事例,并非想要说明天才人物也不过如此,而是想要证明有才华的学生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也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是些庸人!某位督学官就曾在教员集会时的讲演中说:“我们的学校并非培养天才的场所。”他的见解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培养一个天才胜过千万个庸才,就会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由这帮庸人以自己为标准而制定出来的清规戒律,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变成了盆景式的教育。在清规戒律繁多的情况下,容不下才华出众的学生。即使学校允许其入学,也会用各种条条框框的规矩对其加以限制,使其无法自由发展。

因此,有才华的学生成绩却不好,或者是因为触犯校规而受到处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就拿上面所举的例子来说,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成绩不好,往往是因为他们都热衷于某个专业,并达到了痴迷程度的缘故。

例如,著名学者克莱夫劳德在柏林大学的时候,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劣等生,考试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考官问他:“难道你什么也不会吗?”他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他说:“不,我懂中文。”原来,他一直在热衷于学习他所喜爱的中文。

林内的学习成绩虽然很差,但是他却非常喜欢研究植物,对植物研究得很透彻。而斯科特在教室里虽不是最惹人注目的学生,但是一旦离开教室他就显示出超凡的活动能力,他的朋友们都很拥护他。平时,他很喜欢读书,经常读各种小说和历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讲得非常有趣,许多学生常常拿着零食,聚集到他的房间听他讲故事。

沃兹沃斯在孩童时期就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没有时间去学习功课。从传记上看,很多著名的诗人、文豪在这一点上和沃兹沃斯有相似之处。雪莱、拜伦、坦尼森、歌德等人在学习期间都曾因为痴迷于作诗和读书而无暇顾及功课。而卡莱尔、布朗宁、科尔律治、罗威尔等人也都将大量时间用来读书。

在发明家和政治思想家中,也有不少人是因为整天沉思,才没有时间学好功课的。富尔顿在教室里总会沉思于一些与功课无关的问题,常常因此而遭到老师的体罚;瓦特也是这样;休谟在孩童时也非常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常常是一副发呆的样子,他的母亲甚至因此认为他的脑子有点迟钝;而牛顿因为太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常常忘记了别人委托的事情,而且他在学校的成绩也总是倒数第一,但却很会制造机器玩具。

爱默生在大学时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其他的课程一点也不肯学。他自己这样写道:“我从大学枯燥而乏味的课程中学习到的东西,远不如在丢开课程读书时获得的知识多。”而约翰·亨利在小学的时候也是班里的劣等生,但是他很善于观察和研究动植物。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研究花草树木,好奇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就会变红,而蚂蚁、蜜蜂、小鸟、昆虫也都是我经常研究的对象。”

达尔文在小的时候也喜欢观察动植物,有一次他为了制作标本而导致考试不及格,遭到了校长的训斥:“你玩物丧志,整天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标本上面,不好好学习课程,你的学习正是因为这些才变得这么差的。”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才华出众的学生不但会在入学前遭到非难,在跨进校门之后也会因为与众不同而遭到处分,甚至被开除。最后,我们的学校就只能输送出一些处世圆滑的售货员,或者灵巧的手艺人。如果说要造就真正的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学校的教育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样一件事,教育的理想应该在于发展孩子先天的个性,让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精神。

在雅典时代,希腊文明的伟人都是自然教育的结果,但是在拜占庭时代希腊文明的贫乏,也正是因为教育过于烦琐的结果。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国家重蹈拜占庭帝国的覆辙,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究理精神、求知欲及对美术、文学的欣赏能力,让孩子成为完美的人。第2章 让早期教育挖掘孩子的无限潜能

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都有无限的潜能。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他的潜能,就需要父母尽可能早地、也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学习机会。只有这样,孩子的一些潜能才会慢慢被挖掘出来,并对他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早期教育要从出生就开始

下面我想说一说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几岁开始最好。因为每个孩子发育的时间不一样,而且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以我很难给出明确的结论。我认为,一般来说,孩子的教育从一两岁开始最为适宜。可能我的这个观点会招来很多教育专家的反驳,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太早对孩子是有害的,但他们的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就拿我的儿子小塞德兹来说,他从1岁半开始学习语言、写字、数学、音乐等课程,如今他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是早期教育的结果。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教育就像培育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所培育出来的小塞德兹就是温室里的鲜花,虽然早熟了,但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他以后的发展很有可能是一种病态的趋势,过了20岁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了。

对于这种说法,我只想说,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对此,我不想作过多的辩解,因为历史上有很多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它们都足以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事实上,与其说我对小塞德兹的教育是从他1岁多开始的,不如说从他出生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以我对小塞德兹的观察,他从出生后的三四天开始,就已经有了从周围环境中学习一切的本能。据我了解,孩子在婴儿时期的学习能力非常高,只不过被我们这些成年人忽略了而已。而且孩子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使他从小没有接受过那么充分的家庭教育,但他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也是相当惊人的。不仅如此,他的努力所收到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东西。

小塞德兹从3岁开始就能自由地阅读和书写了,这件事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感叹他的才华之余,有些人干脆把这一切归功于小塞德兹良好的天赋。但是我想说的是,他的这种能力绝对不是来源于天赋,而是来源于早期教育。

哈塞先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小塞德兹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教育的结果。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哈塞先生来到我家做客,我们谈到了小塞德兹。他一边品茶,一边说道:“塞德兹博士,现在大家都在议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