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歇后语(第六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1 04:41:16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歇后语(第六卷)

中华歇后语(第六卷)试读:

N

:9787545132618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N

拿菜刀哄小孩——这可是闹着玩的。

拿锄头进庙门——挖神。

拿豆腐挡刀——自不量力。

拿鸡毛当令箭——小题大作。

拿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拿剪刀进果园——政(整)治(枝)。

拿癞蛤蟆哄孩子——不是个玩艺。

拿了秤杆忘秤砣——不知轻重。

拿起擂臼捣秦椒——有点辣手。

拿起碾盘打月亮——不识轻重的家伙。

拿起瓦片磨刀——全没当实(石)。

拿烧火棍当枪——吓唬谁哩。

拿舌头来磨刀——吃亏是你。

拿手魔术——变化莫测。神出鬼没“神出鬼没”比喻用兵灵活机动,变化莫测。现也指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展开大战。经过几番阵战,司马懿大败。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司马懿坚守不战,一连半月,双方都没有交兵。孔明见司马懿坚守不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拔寨而走,以引诱魏兵来战。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不敢轻进。而司马懿的部将张郃却未识别孔明的计策,极力主张追击,决一死战。司马懿不得已,乃叫张郃领兵先行,自己随后接应。结果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魏军死伤极多,丢失马匹器械无数。

诸葛亮得胜回寨,又准备进兵攻击司马懿;忽报张苞身死,诸葛亮昏厥于地,于是进兵之事就被搁置下来。过了十多天,诸葛亮对董厥、樊建等说:“我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你们一定不要走漏消息,如果让司马懿知道了,他一定会来攻击。”于是便传下命令,叫蜀兵当夜偷偷地拔寨回军。诸葛亮率军离开五天以后,司马懿方才觉察,于是长叹道:“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拿剃刀哄孩子——不是好玩的。

拿野猪还愿——不知心疼。

拿着棒槌够月亮——不知高低。

拿着鞭杆当笛吹——实心少眼。

拿着草帽当钹打——有形无声。

拿着尺子满街走——量别人。

拿着锄头刨黄连——挖苦。

拿着斧子进庙——砍神。

拿着胳膊往外撇——自己人不向自己人。

拿着横笛当箫吹——找不着眼儿。

拿着活人当熊耍——愚弄人。

拿着缰绳当汗毛揪——说得轻巧。

拿着镜子对月亮——回光返照。回光返照

回光:指日落时由于阳光的反射作用,而使天空出现短时的明亮。比喻人临死前突然精神振奋。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

贾宝玉把“通灵宝玉”弄丢后,一直魂不守舍。贾母和王夫人为了不让贾宝玉伤心,决定把薛宝钗迎娶过门,嫁给贾宝玉。

其实,宝玉爱的是黛玉而不是宝钗。为了蒙蔽他,凤姐出了个主意,对宝玉说娶的是林妹妹,并严令全府上下不准走漏风声。

不料,黛玉从一个名叫傻大姐的丫头那里得知宝玉将娶宝姑娘,她难过得很,从此一病不起,忧郁不欢。就在这天夜里,离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很远的一处院落中,宝玉正在那里同宝钗拜堂成亲。进入洞房后,宝玉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上前揭了宝钗的盖头,一看是宝钗,以为自己在做梦,第二天,他旧病复发,连饮食也不能进了。

宝玉成亲那天,黛玉已经昏厥过去,只是口中一丝微气不断。到了晚间,她又缓了过来,微微睁开眼,似乎是要喝汤水。这时,贾府大奶奶李纨见她略微缓了过来,心里明白是已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料她还能活半天,便先去料理一些事情。

一会儿,黛玉抓住丫头紫鹃的手,使着劲说:“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她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半天又说:“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说到这里,又闭上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气息异常了起来,只是出气大,入气小了。大家赶紧端水来给她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她“好”字还没有说完,便断气死了。

拿着喇叭敲鼓——自吹自擂。

拿着柳条当棒槌——不识货。

拿着律书打官司——以理服人。

拿着麻花不吃——专看这个拧股劲。

拿着麻秸秆打狼——铤而走险。铤而走险“铤而走险”形容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的行动,亦作不顾生死,铤而走险。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tǐn)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之间争当霸主,战乱不断。在此形势下,诸侯小国处境困难,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鲁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能够当下霸主,于是就在扈地会合诸侯。那时,晋灵公认为郑穆公和楚国有勾结,不愿意和郑穆公相见。为了缓和郑国与晋国的矛盾,以免受无妄之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的执政大夫赵盾写了一封信,派掌管通讯的官吏携带书信送到晋国,用来表明郑国对晋国的态度。这封信说,我们郑国对晋国一直很尊敬,很友好。郑穆公即位三年以来,多次殷勤地侍奉晋国国君,郑国的大夫臣子,也不失时机地去进见晋国国君,而且以实际行动,影响陈、蔡等国,使他们虽然靠近楚国却不敢对晋国有二心。郑国作为一个小国,如此周到地侍奉晋国,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子家在信中又写道:“当今大国说:‘你没能让我如愿以偿。’根据这些可以得出,我们郑国惟有灭亡,没有办法再加筹码侍奉贵国了。古人曾经说:‘怕头怕尾,身子还能剩下什么呢?’古人又说:‘鹿在临死时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小国侍奉大国,假如大国能以礼相待,小国就会以人道相事;假如大国不能以礼相待,小国就会像临死的鹿一样,如果采取冒险行动,紧急时刻哪里还顾得了许多?贵国的命令反复无常,我们知道就要面临灭亡了。”

拿着门扇当窗户——门户不对。

拿着瓢量海——见识短浅。

拿着青砖当玉石——不懂装懂。

拿着扫帚上杏树——扫兴(杏)。

拿着算盘串门子——找仗(账)打。

拿着铁锅当钟敲——穷的叮当响。

拿着小刀逗孩子——不是个好玩艺。

拿着蝎子当琵琶——谈(弹)不得。

拿着钥匙满街跑——找那为主的。

拿着银元当眼镜——两眼见钱。

拿着竹子掘坟墓——捣鬼。

拿竹竿当马骑——幼稚可笑。

衲底子不用锥子——真(针)行。

衲鞋底的货——不是好料子。捺着葫芦起来瓢——再也忙不过来了。

nǎi

奶妈抱儿子——人家的。

奶奶抱孙子——老做手。

奶奶给爷爷做鞋——照老样子办。

奶头孩子的脸儿——一天十八变。

奶娃娃见了娘——要吃。

nài

耐火砖——不怕烧。

耐着性缕乱麻——早晚能出头。

nán

男人不打女人——好福(夫)气(妻)。

男寺对着女庙——没事也有事。南瓜地里鬼叫唤——秧子不净。

南瓜地里套豆角——缠过来扯过去。

南瓜苗掐尖——出岔了。

南瓜命——遭猪啃。

南瓜煮稀饭——越煮越烂。

南郭先生吹竽——滥竽充数。滥竽充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寻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吹竽队伍,便设法来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他自己也很得意,以为真的可以混在里面充个数了。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快逃之夭夭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得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

南海的菩萨——观音。《南华堂》的戏——要出鬼。

南极星吃仙桃——寿上加寿。

南京坐船到武汉——逆水行舟。

南来北往——不是东西。

南皮的络子——扭得欢。

南山猴——见啥学啥。

南天门踩高跷——高高在上。

南天门打伞——冒出个仙来。

南天门打闪——来神啦!

南天门挂个驴蹄子——不是凡橛(脚)。

南天门上搭台子——唱鬼戏。

南天门上的茄子——是蛋一个。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而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到了战国末期已日渐衰弱。可魏安厘王仍想去攻打赵国来扩张自己和显示自己仍然强大。已奉命出使邻邦的使臣季梁听说后赶忙返回,并马不停蹄去劝阻安厘王。

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己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就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竹脑壳——变卦了。楠木当柴烧——不识货。

楠木棺材——独福(幅)。

náo

挠痒不挪窝——正是地方。

nǎo

脑袋里装了滚珠儿——转得快。

脑袋上顶娃娃——举人。

脑袋上放秤——过头。

脑袋上冒烟——火气上头。

脑袋上生疮——坏到顶。

脑袋上长草——发慌(荒)。

脑袋想富裕——穷则思变。穷则思变“穷则思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会设法改变,一改变就通达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出自《易传.系辞》:“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伏羲氏的人做了国王。他感到天地万物纷乱复杂,于是就想用一种方法,来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头观察天空时,忽然发现,天空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星星,纵横交错的位置不是和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处吗?

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细地观看了鸟兽的花纹和岩石的裂缝,在这个基础上,他最终发明了“八卦”。

那时候,人们在水中捕鱼非常困难,他们只能用树杈戳,一天下来,捕不了几条。伏羲氏又运用疏密相间的粘附原理,发明渔网,从那以后人们捕鱼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当了国王。他根据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后就行得通的原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将树条用火烤后弄弯,制成犁,就能够成片成片地开垦荒地了。土地多了,于是生产的粮食也多了。但人们所种的东西并不是相同的,于是,神农氏又发明了市场。他规定:凡是需要交换东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将所要进行交换的货物集中在市场上,彼此想到用不同的东西进行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后来,黄帝、尧、舜先后担任国王,又发明了衣裳,并通过衣裳的样式、颜色区分出高低贵贱;又发明了船、弓箭、牛车和马车等。从此以后,人们的生活便极大地方便起来。

脑瓜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

脑壳上戴碓臼——不知轻重。

脑壳上戴葫芦——顶瓜瓜。

脑壳上顶门板——好大牌子。

脑壳上长眼睛——目中无人。飞扬跋扈“飞扬跋扈”比喻意气举动越出常规,不受约束。现多指蛮横放肆,目中无人。出自《北史.齐高祖纪》:“景(侯景)专制河南(指今甘肃省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世家大族特别是皇亲国戚依仗祖先的政治地位和宗族姻亲的党援,享有政治特权,高踞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上。对此,一些地方割据势力虽然不敢直接谴责封建皇帝,但对其儿孙们却常常流露出不满情绪。

北魏末年,北魏分成了两个政权,史称东魏、西魏。东魏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一个叫高欢的手里。当时,有一个叫侯景的人,是长时间住在河南的一个地方首领。他看不起那些依附皇帝老子的权势作威作福的世子,曾对人说:“如果皇帝在,我的行动不敢有异;如果皇帝不在,我不能与那些不懂世事的皇家小子一起做事。”有一次,高欢的儿子代高欢起草了一份诏书,召侯景进见,侯景不愿意来。后来侯景又听说高欢染病,便集聚了一些军队打算在河南屯兵自固。高欢的儿子对此闷闷不乐。高欢问儿子:“我虽然身体不好,但看你好像有更大的忧愁,这是什么原因啊?”儿子没有说话。高欢又问:“难道你是害怕侯景背叛?”

儿子点点头说:“是。”高欢说:“侯景专制河南已经十四年了,他常常怀有飞扬跋扈之志,我还可以制服他,他岂能听你的指挥。现在天下未定,你不要为此忧愁。有一些文臣武将还是听指挥的,他们当中有的可以对付侯景,你要对这些人以礼相待,重用他们。”

公元547年,候景因为害怕被高澄所杀,降梁,受封为河南王。第二年,与梁宗室萧德正勾结,举兵叛乱。

脑门上涂麦粉——面额。

脑门上贴邮票——走人。

脑门上贴邮票——由(邮)不得人。

nào

闹肚子吃巴豆——蹿得更凶。

闹钟打哈哈——自鸣得意。

哪吒出世——怪胎。

哪吒再世——三头六臂。

nèi

内科郎中医痔疮——外行。

nèn

嫩豆腐——好办(拌)。

嫩苗苗——根底浅。

嫩牛拉车——不打不跑。

嫩芽的雨露——好及时。

嫩竹子做扁担——出力过早。竹的巨大文化传播贡献

我国是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刻在我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比如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我国先人们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就已达到了很高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并以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而著称。

竹子对我国文化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竹器的广泛使用上。据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期,竹编在我国已经开始。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竹器的种类日益增多,成为了广大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如人们坐卧用的床、榻、席、椅、枕、几,盛食藏衣用的橱、箱、柜、匣、甑、桶、斛、盆、箪笥,口中吹奏的箫、笛、笙、簧,简直应有尽有。

还有人们手中把玩的团扇、手杖,装饰用的竹帘、屏风、花瓶、灯笼,打仗用的刀矛、箭矢、弩弓,捕鱼用的鱼簖、鱼罩、鱼笼、钓竿,农作用的箩、筐筿、连枷、筛子、簸箕等。

还有交通运输用的扁担、竹杠、竹轿、竹筏甚至竹船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其中不少器具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早就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另外,在甲骨文、 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

在音乐方面,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我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子制作的。古代音乐家十分注意材料的选用,对哪种竹子宜作何种乐器,古书记载都很详细,如种龙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箫,邹山筿竹宜作笙等。

我国音律的起源也与竹子具有重要关联,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律历志》记载: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者,断其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黄帝曾经指派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却充分说明了在古人的心中,竹子对音律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后来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可以说,竹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在唐代时,人们都将乐器演奏者称为“竹人”。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人们直接称为“江南丝竹”。

我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我国古代以竹子制成的乐器很多,单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

古人甚至还研究过一种低音乐器,名叫“相”,可惜已经失传千年了。流传下来的少见的古代竹乐器还有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和用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并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

可以说,我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竹被列为我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也显示了我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我国商代的古人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就是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就是由此而来。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重要著作《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进行传颂。

由于竹简的利用,使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在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载体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由于竹纤维细腻而柔韧,所以竹又是造纸的上好材料。在公元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纸具有独特的耐磨性和渗透性,尤其在书法绘画领域很受文人墨客的钟爱,虽然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在唐朝中叶时,上品竹纸仍然是贵重的书写材料。

而用竹造纸,则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

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的书写材料别具一格,书写工具也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负盛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几百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我国古代对竹的利用还在科技方面。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带领民众修筑了天下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其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另外,世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的人们就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度达 1600米的盐井。

值得重视的是,竹子对我国古代兵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竹子是制作箭矢、弓弩等兵器的主要材料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引有一首不明年代的古老民歌,歌中唱道:“断竹、续木,飞土、逐肉。”

相传河南淇园曾是专供商王制作箭矢的竹园,直到汉代,淇园之竹仍被大量砍伐,用来制作箭矢。此外,会稽的箭竹,荆、楚的箘簵、棘竹等,也因宜于制作箭矢而著名。在岭南地区,古人不仅以竹作箭,而且还以竹制刀、矛、弓弩等。

nénɡ

能干婆娘半夜哭——能干死啦。

尼姑庵对着和尚庙——没事也有事。

尼姑嫁和尚——共反常俗。

尼姑头上插花——没有法(发)。泥巴里的跳蚤——见人咬一口。

泥巴菩萨身上长草——慌(荒)了神。

泥巴神掉井里——劳(捞)动不起。

泥巴神掉井里——走神了。

泥巴坨子贴金——假充观音娘娘。

泥茶壶——没词(瓷)。

泥船过河——危险。

泥佛爷的眼珠儿——动不得。

泥沟里的鳝鱼——成不了龙。

泥孩子洗澡——越洗越小。

泥匠不砌墙——专(砖)等。

泥匠砌砖头——后来居上。

泥路上扛着自行车——奇(骑)人。

泥马过河——自身难保。

泥捏的东西——见雨就软。

泥捏的菩萨——里面没安人心。

泥捏的气吹的——一敲就破一摔就碎。

泥捏的猢狲——神不正。

泥牛人大海——无消息。

泥泞之乡——滑县。

泥菩萨——抵得烟熏火燎。

泥菩萨——没心没肺。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泥菩萨打拳——散了架。

泥菩萨的面皮——不能洗。

泥菩萨的眼睛——有眼无珠。

泥菩萨洗脸——越洗越脏。

泥菩萨洗澡——越洗越小。

泥鳅——猾(滑)透了。

泥鳅出水——晒起干来。

泥鳅对黄鳝——滑头对滑头。

泥鳅翻筋斗——大雨在后头。

泥鳅抹肥皂——滑上加滑。

泥鳅和鲇鱼打架——滑头对滑头。

泥鳅想翻船——自不量力。

泥鳅戴草帽——耍尖头。

泥人——实心眼。

泥人——土性。

泥人木偶——面面相觑。面面相觑“面面相觑”形容做错了事或极其惊慌时,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三国时代,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机攻占了兖州和濮阳。曹操闻讯,急收军返回以保其家。

曹军日夜兼程来到濮阳,吕布引军与之大战。第一个回合,曹军大败,后退三四十里。部将于禁对曹操说:“吕布的西寨兵卒不多,今夜可引军去袭击;如果占领了此寨,吕布的军士必然恐惧。”曹操认为于禁说得有理,于是在当天傍晚的时候引军攻击;吕布的兵将不能抵挡,四散奔逃。曹操夺了西寨后不久,吕布派出的援军便到了,于是三军混战。将到天明,吕布亲自引军来到。

曹操势单力薄,只好后退,但往北走,被张辽、臧霸杀了过来;往西走,又有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拦住去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众将拼命作战,曹操当先冲杀,但箭如骤雨,无法前进。曹操无计可施,大叫:“谁人救我!”叫声刚落,军队里一将踊出,此将乃典韦也。

典韦飞身下马,插住两戟,取短戟数十枝在手,对从人说:“贼来十步乃呼我!”遂放开脚步,冒箭而行。当吕布的数十个骑兵追来,离典韦五步远时,典韦飞戟刺杀,一戟一人一马,无一虚发,立杀十数人,余众皆逃。典韦又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前去。郝、曹、成、宋四将抵挡不住,各自逃去。

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正当他们寻路归寨时,背后喊声大作,吕布骤马提戟赶来;曹操“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曹操正慌乱的时候,夏侯惇引军来到,于是夏侯惇便截住吕布大战。两军斗到黄昏,大雨如注,乃各自收军。

泥人洗脸——不能擦。

泥沙俱下——难分难解。

泥水匠拜佛——自家心里明白。

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泥水匠粉墙——抹平了事。

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泥塑的神像——没有心肠。

泥塑木雕——七呆八板。

泥娃娃过河——没人了。

泥娃娃买不倒翁——什么人办什么货。

泥娃娃跳黄河——洗不净。

泥瓦匠干活——抹稀泥。

你吃盐不少——净闲(咸)话。

你卖门神我卖鬼——同行。门神驱邪避鬼守家平安

那是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凡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的存在。与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关的事物,都加以祭祀供奉,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神的感激之情,祈祷神灵的庇佑,希望神能永远保佑人们的安康。

房门是人们每天每时必须经过的地方,它为人们的出入提供了方便,起到了防范敌害闯入的作用,但那时的人们觉得还是不大牢靠,缺乏安全感。

于是人们想,要是有一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守卫”该有多好!而且由于门户是房屋与外面世界相通的地方,所以人们很自然地便产生了对门户的崇拜。

从此,人们便信仰守卫门户的神灵,将他们的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同时也产生了关于门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神荼与郁垒一对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神荼、郁垒兄弟俩便在这棵桃树下检阅众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他们便把它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索性在门上画出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达到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画的是神荼,右扇门上画的是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两位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所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门神。

那是在隋末的时候,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于617年由太原起兵,与隋将宋老生大战月余,斩宋老生,然后势如破竹,直下长安建立大唐。另一军阀刘武周趁山西空虚,占了李渊的山西老巢。

619年冬,李世民奉父命领兵回击山西。李世民在收复了河东、平阳之后,兵至霍邑。刘武周命元帅宋金刚死守霍邑,宋金刚命偏将尉迟恭扼守白壁关,阻止李世民北进。

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与尉迟恭展开激战,两人多次交锋,仍难分高下。李世民起爱才之心,想收服尉迟恭。尉迟恭说道:“只要刘武周不死,自己便不会叛变。”李世民遂想出一办法,杀了个长相酷似刘武周的人,并将首级送到尉迟恭处。尉迟恭误以为真,所以归顺了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617年在霍邑被斩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割了头的人。

这两个无头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李世民召见英国公徐茂公求计,徐茂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是因为急于收降敬德将军,主公可派敬德将军夜守衙门,也许得以安宁。”于是李世民就按照徐茂公说的,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

于是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为隋将,但其忠勇可嘉。听说宋老生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琼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

此事后来传到民间,人们纷纷在门上张贴敬德和秦琼的画像,以求妖魔鬼祟不敢入门。从此他们两位便成了门神,并相沿成习。

在我国史书记载的门神还有一位,那就是古代的另外一位勇士成庆。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说,广川王殿门上曾画有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身穿短衣大裤,手握长剑。因此,汉代人经常把成庆画在自己家的门上,用来避邪驱鬼。

关于成庆的身世,说法也不一样,有人说他是战国末期卫国人荆轲的同乡,也有说就是荆轲。因为他是战国时候孔武有力的杰出人士,汉人也就用他来当门神,有保卫家户的意思。

到了宋代,人们最常用的门神是神荼、樊垒与秦琼、尉迟恭两种。但是,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家买不起门神,于是,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扫帚和一根黑炭棒顶在两扇门的后边,用以代表黑脸和白脸两个门神。

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常常添画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物,用来祈福。以后更取消门神的祛邪义务,专事祈福的。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门神祭祀是当时的五祀之一,一般庙宇、宫廷的祭祀仪式是在秋天。一般民宅和房舍只在门旁设置插香处,每天早晚祭祀神明及祖先时,都顺便祭拜门神,表达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门神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有秤杆,我有秤砣——配得起你。

逆风点火——惹焰烧身。

逆水撑船——难行。

逆水拉纤——越拉越紧。

逆水里行船——不进则退。

逆水遇上顶头风——难上加难。溺死鬼找替代——拉人落水。匿影藏形——不露真。

niān

蔫萝卜缨遇见水——扎煞起来了。

蔫皮虱子——咬死人。

nián

年初一——日新月异。

年初一见面——净说好话。

年糕掉在灰堆里——吹又吹不得,打又打不得。

年画上的春牛——离(犁)不得。

年年丰收——常熟。

年三十夜拨算盘——满打满算。

年三十夜的灶膛——越烧越旺。

年猪不吃食——活到时候了。

年猪发瘟——顺头路。粘糕掉到土里——吹不净,打不掉。

粘米条子——扯不断。

粘粘胶掺把江米面——你俩算粘乎到一起了。鲇鱼打喷嚏——吹嘘(须)。

鲇鱼上水——成群结队的来。

鲇鱼尾巴——滑不溜丢。

鲇鱼找鲇鱼,王八找王八——一色找一色。

niǎn

捻捻转儿——没有不倒的。

捻子受潮——不灵了。撵走狐狸来了狼——一帮更比一帮凶。碾杆心断了半截——作不了主(柱)。

碾盘上楔橛——难进。

碾砣落地——连滚带骨碌。

niàn

念罢了经打和尚——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后。

念佛娘娘拜周仓——相信这把刀。

念完了经打和尚——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出自《元曲选.康进之〈李逵负荆〉三》:“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四三年,宋庄公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得了重病。他把祭足叫到床前,说:“我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义、子都不相上下。不过,依我仔细观察,还是子突最有才能。我想传位给他,你认为怎么样?”祭足说:“按道理来说,君位应该传给大儿子,再说公子忽又屡建大功,国人都对他很信服。他在天子那儿做过人质,又曾帮助齐侯打退北戎。齐侯非常器重他,还准备把女儿许配给他。他在诸侯之间也有点名气,怎么可以把他废了呢?”郑庄公说:“子突不是个能安于下位的人,如果子忽当了国君,他一定不甘心,怎么办?”

祭足说:“先把子突送到其他国家去,免得他来抢夺君位。就是不知道该送到哪个国家才好?”郑庄公咳嗽了一阵子,说:“就送到宋国去吧!宋国是他外祖母的家。再说宋公冯又得到过咱们的照顾,他不会不答应的。”接着,他又哀叹着说,“唉,往后郑国太平不了啦!”

祭足退出来,耳朵里还回想着郑庄公的叹气声,他知道郑庄公向来有先见之明,他一定是考虑子突将来会抢夺子忽的君位。祭足总认为子忽不该回绝齐国的亲事。齐僖公对子忽一直都很赏识,想把自己的女儿文姜许配给他,曾三番五次地托人做媒,都被子忽坚决地拒绝了。他不答应的理由是:“郑是小国,齐是大国,门不当、户不对,不能高攀!”大丈夫应该自立自强,不能依赖裙带关系!祭足觉得子忽太不懂人情世故了,抓住大国的一条裙带要比多一支兵马还管用哩!由于祭足一直是支持子忽的,因而不免会替他担心。

郑庄公死后,祭足立公子忽为国君,就是郑昭公。郑昭公派遣使臣到多国去作友好访问,联络彼此的感情。他派祭足去宋国,顺便调查一下子突的情况。祭足到了宋国,见了宋庄公,还没说话,就被武士们绑了起来,他呼叫着说:“我犯了什么罪呀?”宋庄公说:“以后慢慢再告诉你吧!”祭足当即被囚禁起来,周围还挤着一大批武士把守着,弄得他坐立不安。

到了晚上,太宰华督亲自来看他,并带了些酒菜,算是来给他压压惊。祭足说:“我不知道是哪儿触怒了你们,为什么要囚禁我?”华督说:“你不知道宋国是子突的外婆家吗?他一到这里,他外婆雍家就央求我们主公全力帮助子突。反正子忽生性懦弱,根本不配做国君,所以我们主公要你把子忽废了,立子突为国君。”祭足说:“这怎么行呢?他是先君立的,如果我废了他,不是叫天下人唾骂我的罪行吗?”华督说:“你太傻了!谋君篡位的事哪一国没有?谁有势力,谁就当权。鲁国公子轨不也是这样得到君位的吗?我们主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只要放胆去做就行了!天塌下来有宋公顶着,怕什么!”祭足紧皱着眉头,默不作答。华督进一步对他施加压力说:“如果你不答应,宋公会先杀了你,再派大将南宫长万护送子突进攻郑国去。到那时你早埋在地底下,后悔也来不及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看你还是答应吧!”祭足被逼得没有办法,横竖自己就是死了也保不住子忽的君位,只好答应了他们。华督还要求两人一起对天发誓,说话一定要算话,如果反悔,必遭上天报应。

第二天,宋庄公叫子突进去,对他说:“郑国新君打发使臣来,托我把你杀了,还答应送我三座城,作为谢礼。我不忍心这么做,因此才暗中告诉你,你可得特别小心哪!”子突跪着说:“我的生命在您手里了,只要您给我出个主意,我凡事都听您的,您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哪儿只是三座城呢?”宋庄公说:“你要回郑国,必须要依赖郑国,依赖祭足帮忙方行,咱们找他来商量着办吧!”他就把祭足、华督一起叫进去。宋庄公说了一番动听的言辞,表示他本来想置身事外,不愿过问这件事,如果不是因为当年郑庄公待他厚道,子突又表现杰出,他根本不愿给子突出主意。不过,大家有言在先,免得以后反悔。他也不图什么谢礼,只要求子突给他三座城、一百对白璧、一万两黄金,每年再给他两万石谷子就行了。子突一心想回国,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宋庄公的条件。宋庄公是个城府很深的人,做事一向谨慎,还叫子突和祭足落款签名,作为证据。他又怕子突和祭足各怀心志,使郑国不得太平,就要子突答应把郑国的大权交给祭足掌管,又叫祭足把女儿许配给宋雍氏的儿子雍纠,再拜雍纠为郑国的大夫。这样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才叫子突跟着祭足悄悄回到郑国去。

祭足回到郑国,装病躲在家里。大臣们都到他家去问候。他们一见祭足脸色红润,衣冠整齐,都惊讶地问他:“听说你病了,可是你的神情哪儿像病了呢?”他说:“倒不是我有病,而是咱们的国家病了!先君宠爱子突,把他托付给宋公。现在宋公派南宫长万当大将,率领大军护送子突回来,很快就要来攻打我们了。怎么办呢?”大臣们听了这番话,你瞪着我,我瞪着你,都不敢多说。祭足又说:“想要宋国兵马退回去,只有立子突当国君这一个办法。好在公子突就在这儿,咱们大家分析一下吧!”高渠弥一向支持子亶,平常跟子忽就格格不入,虽然他不是真心要帮助子突,可是废了子忽也觉得非常痛快,于是他率先站出来,坚决地抚着宝剑说:“这是咱们国家的造化,我们愿意拜见新君!”大家以为他早就跟祭足约定好了,都不免有几分疑惧,又看到了角落里都是武士,更是惊魂不定,不敢提出异议。祭足马上请出子突跟大臣见了面,他又取出预先写好的一个奏章,叫大臣们签了字,再送去给子忽。奏章写着:“宋国出兵护送子突进来,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好请主公退位。”祭足另外又偷偷写了密信给子忽,说:“请主公暂时退避一下,将来一有机会,我一定设法来迎接您。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决不失信。”子忽知道自己孤立无助,就出奔到卫国去了。随后,祭足立子突为国君,就是郑厉公。

郑厉公刚即位,宋庄公就打发人来给他道贺,还提醒他说话要算话,把当初许诺的东西送给宋国。郑厉公对祭足说:“当时急着回国,他予取予求,我都答应了。现在如果真的照办,郑国的国库就空了。再说刚一即位,就断送三个城,岂不叫人笑话吗?”祭足说:“白玉、黄金,多少先送点儿去,跟他们说:其余的以后再补上。至于三个城,是郑国的土地,不方便交割,干脆改送粮食好了。”他们真的就这么办了。宋庄公看到这么少的谢礼,非常生气。他原以为子突多有出息,没想到他当了国君,竟这般吝啬!他立刻逼迫郑国按照当初的约定,交付一切。他说他倒不是贪图财物,而是要子突信守诺言,做事做人慷慨一点!这样来来去去地折腾了好几次。郑国还托鲁桓公辗转说情。鲁桓公也讲义气,当面跟宋庄公谈了好多次。到最后,宋庄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派人对鲁桓公说:“这是我跟子突的事,别人管不着!”鲁桓公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宋庄公。然后他转到郑国去,联合子突共同出兵攻打宋国。

宋庄公听说鲁国和郑国的兵马攻过来了,大吃一惊,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公子御说:“打仗固然要讲究兵力,也得考虑是非曲直。以前郑伯好意收留了主公,又护送主公回国,还邀约诸侯开会,正式确定了主公的君位。这么大的恩典,咱们不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现在我们贪图郑国的谢礼,逼迫着郑国,同时也得罪了鲁国。这是咱们自己理亏,我觉得,不如跟他们讲和吧!”南宫长万不甘心,嚷着说:“对方已经打到咱们的城门底下来了,如果咱们一下都不打,就去求和,那还像个诸侯吗?”太宰华督接着说:“这话不错!咱们总不能示弱呀!”

宋庄公就叫南官长万出去迎战。双方摆开阵势,你来我往,交锋了几个回合。结果南宫长万打了败仗,宋国兵马死伤惨重。宋庄公只能眼看着郑国人和鲁国人凯旋而归。谢礼非但没要到,反而挨了一顿打,怎么能甘心呢?于是他立即打发使臣到齐国去,请齐僖公出兵相助。

守国的使臣对齐僖公说:“郑国子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我们的主公很后悔当初送他回国。现在想邀您一起去攻打他,再叫子忽出来当君主,请您务必帮帮忙。”齐僖公本来打算把女儿嫁给子忽,虽然事情没成,不过对他还是很有好感,就说:“子突赶走他哥哥,我也不敢苟同;但是我现在要去攻打纪国,没办法兼顾贵国的请求。如果贵国愿意先帮我去打纪国,我一定帮贵国去打郑国。”宋国真的就答应了齐僖公。

齐僖公又派人去约卫宣公发兵相助。卫宣公是齐僖公的女婿,不可能不帮齐僖公一把的。可是直到宋国的使臣又来约定出兵的日子,卫宣公仍然没有派人来。卫国可能是发生什么意外了!

niánɡ

娘家哥备驴——美(妹)气(骑)。

娘夸女——自夸自。

娘娘驾——碰不得。

娘娘坐车——丰(凤)年(辇)。

娘胎里长胡子——未老先衰。

娘疼闺女——实心实意。

niǎo

鸟吃草籽狼吃肉——各有各的招法。

鸟飞山巅,石沉大海——到头。

鸟枪换炮——越来越神气。

鸟人笼中——有翅难飞。

niào

尿罐子打酒——错了壶了。

尿罐里泡茶——色道正味道不正。

尿壶放在条几上——搁的不是地方。

尿壶镶金边——图好看。

niē

捏到鼻子哄眼睛——自欺欺人。

捏紧鼻头做梦——不成。

捏了头的苍蝇——乱蹦乱撞。

捏了头的蚂蚱——无头蹦。

捏死手中鸟——容易得很。

捏着金条进棺材——要钱不要命。

nínɡ

柠檬拌姜——又酸又辣。拧绳子摆手——到劲了。

拧着耳朵擤鼻涕——有劲使不上。

拧着轳辘照镜子——美的不觉(浇)了。

nìnɡ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而牺牲,也不愿苟且偷生。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东魏丞相高洋独揽大权,灭掉了东魏,并毒死了东魏皇帝元善见和他的三个儿子。

古时候,人们对一些比较异常的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发生了日食、地震之类的事情,人们就会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就会想办法采取一些措施去挽救。有一年,出现了日食的现象,高洋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心里很害怕,于是就去问一位亲信。

因为高洋的皇位是从东魏元善见手上抢来的,他一直就没有安心过,他害怕别人又从自己手上把皇位夺走。他问那位亲信说:“以前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

那位亲信知道高洋的心思,就说:“这是因为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以后没有把刘家宗室的人杀光。要是他当时把刘家宗室的人斩尽杀绝了,后面就没有刘秀了。”于是,高洋就把元氏宗室近亲四十多家七百多口全部杀死了。

消息传出来以后,剩下的元氏远房宗族都非常害怕,他们立刻聚集在一起商量自救的办法。有个叫元景安的县令想了个主意,就说:“我们现在要想保住性命,恐怕就不能再姓元了。我们应该请求皇上,让他赐我们改姓高。”

元景安有个堂兄,名叫景皓,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坚决反对改姓,说:“我们怎么可以为了保住性命,抛弃自己的姓而改姓别人的姓呢?这不是连祖宗都不要吗?大丈夫宁可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愿意为了保全而去做瓦器!我宁愿保持气节而死,也决不愿意为了活命而忍受改姓的屈辱!”

听了元景皓大义凛然的一席话,其他人都觉得很惭愧。

niū

妞儿的脾气——小性儿。

妞儿梳头——不必(篦)。

niú

牛背上的毛——数不清。

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

牛不喝水强摁头——办不到。

牛踩乌龟壳——痛在心里。

牛吃草来狗吃屎——各有各的口味。

牛吃草帽儿——满肚子是圈圈。

牛吃稻草鸡吃谷——各自的福气各自享。

牛吃荆条——瞎编。

牛吃韭菜——留下了根。

牛车走沙窝——有个稳当劲。

牛打江山马坐殿——一个出力一个享受。

牛犊拉车——乱了套啦。

牛犊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

牛犊子赶兔了——有劲没处使。

牛犊子扑蝴蝶——心灵爪笨。

牛犊子长了犄角——不是好惹的。

牛贩子请先生——依(医)你。

牛过河拽尾巴——晚了。

牛骨头敲梆子——磕骨打髓。

牛角堵住嘴——不吹也得吹。

牛角里的虫——硬钻。

牛角上挂把草——捎带不费力。

牛角上抹油——又奸(尖)又滑。

牛筋头——顽固不化。

牛口里的草——扯不出来。

牛拉碾子——走不出圈套。

牛拉拉泻泻——没治。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口的份儿。

牛烂尾巴——藏蛆的地方。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

那是很久以前,我们祖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当日落之后,他们就会仰望头顶上那片璀璨的星空,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每个星辰以及日月都有着一定规律,就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先,我们的祖先就将这些天文知识刻在甲骨上,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记载。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根据我国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31引东晋周处的《风士记》记载:

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据民间传说,牵牛星是谷物之神,织女则星是天帝之女桑蚕之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袛。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7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而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到初秋七月份时,两星的运行就显得最为突出。

人们还发现,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中间有白蒙蒙的像云一样的东西,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人们把它叫做天河。天河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3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亮较弱,看去与中间一颗距离恰好相等。这3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

这中间的那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它的光亮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那么亮。于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在这两颗星星的基础上,将它们人格化了,民间便出现了大量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并一步步趋于了完美。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因为父母早亡,他便跟着哥嫂度日。但是,哥嫂待他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最后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勉强可以糊口度日。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答应做我妻子,我才能还给你衣裳。”织女定睛一看,发现牛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织女一听,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但织女心中纳闷,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这时,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

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是那样揪心,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喜鹊在天河上搭桥,牛郎和织女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寄托了古代人们对有情人长相守的一种美好向往和愿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牛郎和织女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将牛郎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中就说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蕴含了牛郎和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描写了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诗写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但是在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

在东汉应邵编纂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

当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并且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和崇尚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让人们相信幸福的爱情都是来之不易的,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爱情的难能可贵。

牛郎织女二人转——夫唱妇随。

牛郎织女见面——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哭梁祝——同病相怜。

牛郎织女相会——一年一次。

牛驴抵头——凭皮脸闯哩。

牛虻掉到牛眼里——吃累(泪)。

牛虻叮牛胯——抱粗腿。

牛虻碰见牛——猛追(锥)。

牛魔王的扇子——远点扇着。

牛魔王请客——净是妖。

牛皮袄反穿——逗虱子走弯路。

牛皮灯笼——不亮。

牛皮灯笼——照里不照外。

牛皮鼓——声大腹空。

牛皮浸水——韧得很。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空话。

牛牵马棚——凑合。

牛人屠家——自找死。

牛食包衣——吃自己的。

牛瘦骨不瘦——底子好。

牛蹄两半——闹不到一块。

牛蹄子——两半(瓣)儿。

牛踢骆驼——尥不动。

牛舔鼻子——舌头长。

牛头马面——太难看。

牛尾巴——两边摆。

牛尾打牛身——不痛。

牛眼看人——大个。

牛蝇叮牛蹄——不痛不痒。

牛追兔子——看你那笨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