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保健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1 17:11:30

点击下载

作者:黄政德,李鑫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肺病保健一本通

肺病保健一本通试读: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其中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肺结核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各大医院呼吸科就诊率居高不下,一些地区还曾出现传染性病毒性肺炎的流行。据统计,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我国城市的死亡病因中排第四位,在农村排第三位。因此,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防治与保健,对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肺病,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合称,其病变涉及鼻、咽、气管、支气管、肺及胸腔。轻者表现为喷嚏、流涕、咽痛、咳嗽、胸痛等;重者可影响呼吸,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谓相傅,即宰相;治节即节制与调理。五脏之肺作为相傅之官,功能为协助君主、节制均衡天下,即肺以助心,起宣发和肃降的作用。肺朝百脉,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百脉通顺;肺主行水,肺的肃降功能良好,则水液运行通畅。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因此,肺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其他脏腑的高效运作。

本书是五脏中医保健治未病系列之一,以防病为重,从专业的角度,以科普的方式介绍了常见肺病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相关内容。本书分三章论述。第一章从肺病的概述、中医防治方法、食养及药治概述、肺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四季养肺等方面对肺病做了总体介绍;第二章从肺病的预防、常见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保健方法入手,对常见肺系病证的防与治做了系统的阐述;第三章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具体介绍了8种常见的肺部疾病,涉及疾病的概念、未病期的预防原则和方法、早期预警,以及既病期的诊断依据、常用检查、治疗原则、西医治疗、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及非药物治疗等内容。本书所介绍的中医防治保健方法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饮食、针灸、导引、运动、推拿、穴位贴敷、精神调摄等,此外还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这些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日常生活中运用。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对自身或出现类似病证的其他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选择适宜的治疗,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理与防护,有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黄政德、李鑫辉2019年4月第一章 肺病与肺病的中医防治第一节 肺病概述什么是肺病

肺病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肺脏功能失调的一类病证,是肺系疾病的统称。肺病好发年龄及发病特点

肺病多发于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四季皆可发病,而多发于冷热交替之时和冬秋两季。

肺为娇脏,之所以娇嫩,一方面是由于肺为清虚之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界邪气常直接伤及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另一方面,肺为五脏之华盖,凡其他脏腑有病变,其气多上熏于肺,导致肺病出现,产生咳喘等症状,故《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虽在五行属金,反不如肝木刚强,寒邪能伤肺之阳气,热邪能伤肺之阴液,因而产生多种肺的病变。

肺病对于小儿之症,可从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免疫功能来分析:一是从生理特点这个维度来看,小儿呼吸道短而且比较狭窄,黏膜薄嫩,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较差,肺内含血量多,含气量少;二是从免疫功能这个维度来看,小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呼吸道分泌型IgA相对较少,若调护失宜或外邪入侵,可导致肺失宣肃,一般容易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发生感冒、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关注肺健康,从生活开始。肺病的影响表现在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会对其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大家需要正确了解肺病的相关知识,关注肺病的诊治,重视身体的调节,对导致肺病的潜在病因,要给予科学的排查、及时的诊断,防止肺病对机体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肺的结构小常识

肺为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形态近似圆锥,具有一尖(肺尖)、一底(肺底)、两面(肋面、膈面)、三缘(前缘、后缘、下缘)。肺经肺系(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所以有“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的说法。肺的主要生理机能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方式。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处首先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形似树枝,以后反复分支,并且越分越细,被称为支气管树,最后连于肺泡。各支气管类似于大树的根茎,在支气管管道壁正常、管道内通畅无异物、管道输送推送有力等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正是这个庞大的支气管树保障了机体呼吸运动的正常运行。肺病病因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外合皮毛,贼邪来犯,首当其冲。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又为清肃之脏,不容异物,故外感和内伤因素都易损伤肺脏而引起病变。肺主气、司呼吸,故肺病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

肺脏病证由外邪侵袭,或痰饮内聚,或肺气、肺阴不足所致,亦可因其他脏腑、血脉病证传变而致。《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肺诸方》云:“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脉实之候也。”肺病病机

肺病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痰浊等导致邪气壅阻,肺失宣肃,或劳倦久病等导致肺气阴亏虚,肺不主气。因肺失宣肃,故常见咳嗽、喘息等;因肺不主气,故常见短气、自汗、易感冒等;肺朝百脉,助心主治节,因肺气失调,不朝百脉,可引起心血的运行不利,而发为心悸、胸闷、唇甲紫暗等;肺能通调水道,因肺失宣肃,通调失职,可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肺病的“魔鬼时间”您知道吗

时间医学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个新名词,但不该是新内容,因为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早已有时间医学的理论。古人所谓“天人相应”等理论其实就是时间医学的理论基础。时间医学与西医学也有许多吻合点。如有学者研究发现,某些与疼痛有关的基因,在某一时刻可出现较多的表达。他们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将它运用于临床。时间医学一方面研究时间与人体生理变化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时间与人体病理变化的关系。时间生理,既人在一年四季中的情绪和身体的变化,昼夜之间激素水平的变化,人体的免疫功能随季节、昼夜所发生的变化等。有些疾病总是集中在一年中的某季或某月,集中在一月中的某旬或某日,集中在一日中的昼、夜或某时发生;有些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总是在某个时间段效果好一些;有些疾病的患者总是在某个季节或某个时辰病死率高一些。这就是时间病理学的研究范畴,而时间病理学的基础是时间生理学。

西医学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恶化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在某些时间段,人容易被病魔击倒,该时间段也被称为“魔鬼时间”。因此,“魔鬼时间”的疾病预防比其他时间段更加关键。对于肺病而言,其“魔鬼时间”可细分如下:

人们常言“一日之计在于晨”,从身体机能表现来看,人在一天中的第一个“魔鬼时间”就是在清晨的梦醒时分,清晨(黎明6~9时)易发的一些潜在疾患,例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乃至癌症等,可能就在身体内蠢蠢欲动。一天中的另一个“魔鬼时间”是在傍晚以后,此时,心脏病发病率升高。相比而言,较之傍晚,黎明时分的危险程度更高,因为此时人体血压、体温变低,血液流动缓慢,血液较浓稠,肌肉松弛。对于有肺病或者需要防范肺病的人来说,应该重视一天之中人的两个“魔鬼时间”,对肺部的即时感受可进行记录,以方便诊断和治疗。

一年中,又有两个“魔鬼时间”,即最热的夏季和最冷的冬春季。一般说来,气温升至35℃以上,尤其是外部温度高于人体正常温度时,可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而冬春季节的寒潮是继酷暑之后的又一“杀手”。对生命而言,一年中最危险的月份为12月。调查表明,该月份死亡人数居全年各月之首。据分析,这与气候寒冷、环境萧瑟,人到岁末年关精神易紧张、情绪易波动,抵抗力下降、新陈代谢低等有关。此时,一些慢性病常会加重或病情变化大。值得一提的是,史学家通过考证发现,明朝、清朝的二十几位皇帝90%死于最热的7、8两月和最冷的腊月、正月,这正是对以上规律的印证。何谓吸气性三凹征

吸气性三凹征是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上部气道部分梗阻所致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气管异物、喉水肿、白喉等。

人的胸廓由肋骨和胸骨围成,肋骨之间有肋间内、外肌,膈肌也参与围成胸腔。当人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上升,膈肌下移,胸腔体积扩大,形成负压,外界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通畅的气道进入肺泡内。反之,当这些肌肉舒张,胸廓回缩时,气体被挤压出体外。正常呼吸、心率是多少

呼吸、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属于异常,发现明显异常时可到医院就诊,排除由于某种疾病造成的呼吸心率过快或过慢。下表为安静状态下各年龄人群的呼吸、脉搏(表1-1)。肺病常见证候有哪些1.肺气亏虚

主要症状:声音低怯,倦怠懒言,面色少华,恶风形寒,或有自汗,若咳嗽则咳而无力,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2.阴津亏耗

主要症状:干咳少痰,或见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3.寒邪犯肺

主要症状:咳嗽痰稀薄,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身痛楚,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4.邪热乘肺

主要症状:咳嗽,痰黄或黄白相见,痰不甚黏稠,痰量一般不多,或有鼻塞流黄涕,或恶风身热,咽喉疼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泄肺热。5.痰浊阻肺

主要症状:咳嗽,痰多黏稠,色白或灰白,胸满憋闷,气息急促,喉中痰鸣有声,甚至倚息不能平卧。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濡滑。

治法:化痰降逆。第二节 肺病的中医防治方法形神兼养防肺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延年益寿”已经成为养生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提倡养生。养生可分为养形与养神。

养形用《黄帝内经》的原文来概括就是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所谓虚邪贼风,就是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对人体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避之有时则是指对外界的致病因素、四时不正常的气候都要及时避开,保持心情愉悦,排除杂念妄想,使真气顺畅、精神内守,则病无从来。要做到这一点,则需顺应四时变化,做到四时养生。“顺”,有顺承、顺从的意思;“四时”即四季。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规避,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以上所说的既重视调养“精、气、神”又积极防御外来邪气的认识,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核心思想。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此为起居养生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合理地安排饮食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方法。(1)食饮养生

1)冬季养肺饮食要点

寒冷的冬天,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吃些御寒食物也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生活中常见的御寒食物主要包括肉类和根茎类食物,另外,辛辣和含碘食物亦有御寒之功。

肉类: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为佳,具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

根茎类:医学研究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可起到御寒作用。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含胡椒碱。进食辛辣食物可以祛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升高体温。

含碘食物: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具有生热效应的甲状腺激素分泌。

2)秋季养肺饮食要点

秋季养肺宜滋阴润肺以防燥。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以肝补脾,宜食梨、苹果、香蕉、柚子、柑橘、石榴、柿子、柠檬、萝卜、冬瓜、丝瓜、黄瓜、莲藕、百合、山楂、蜂蜜等,含水分较多的食物甘淡滋润,可养脾利肺、生津润燥,防治干咳、咽干、便秘、毛发枯槁等秋燥津亏病证;忌食苦味蔬菜,“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性燥,易内火亢盛、伤津耗气;忌辛辣的葱、姜、蒜、辣椒、洋葱等。

3)饭后七戒一戒吸烟;二戒马上吃水果;三戒放松裤腰带;四戒立即喝茶;五戒百步走;六戒立即洗澡;七戒立即睡觉。

4)健康早餐新概念

7点至8点是早餐的最佳时期。早餐前喝一杯温开水。早餐宜选择的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香肠、豆浆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果汁、蔬菜、水果等;主食,如面包、馒头、花卷等;富含水分的液体食物,如米粥、牛奶、豆浆、果汁等;开胃、增加食欲的食物,如果汁、番茄汁、酱菜等。

注意:早食冷食损健康;边走边吃要做到细嚼慢咽是不可能的,而且走路的时候血液无法充分运输到胃,不能帮助胃蠕动消化,容易造成消化不良。(2)起居养生

1)日常起居六忌

一忌清晨吸烟。早上醒来,身体新陈代谢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呼吸频率慢,二氧化碳蓄积较多,如果这时吸烟会使支气管受到刺激而导致痉挛,使二氧化碳排出受阻,从而产生气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二忌空腹喝奶。牛奶中的蛋白质经过胃肠与小肠消化成氨基酸才能在小肠被吸收,而空腹喝奶时胃排空很快,蛋白质还来不及被吸收即排到大肠,不但造成营养的浪费,而且蛋白质还会在大肠内腐败成有毒物质。

三忌如厕看报。许多人习惯拿上一份报纸或一本书,一蹲就是半小时。人的神经中枢参与排便过程,如厕看报会使排便意识受到抑制,减弱了直肠对粪便刺激敏感性,久而久之会引起便秘。

四忌室内养鸟。鸟粪中有鹦鹉病毒、岛型结核杆菌及寄螨,鸟粪被鸟踏碎以后,病毒与病菌便飞扬到空气中,这对室内的空气环境很不利。若人体长期吸入,会诱发呼吸道黏膜充血、咳嗽、痰多、发热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肺炎与休克。

五忌洗澡时间过长。洗澡时,热水产生出大量的水蒸气,附在水中的有毒物质如三氯乙烯、三氯甲烷等可分别被蒸发80%、50%以上。有些有毒物质随蒸发而被身体部分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危害健康。另外,在较热的水中洗澡时间过长,对心脏亦有影响。

六忌睡觉窗户禁闭。人入睡后,每分钟要吸入300mL氧气呼出250mL二氧化碳。如果门窗禁闭,密不透风,不超过3小时,室内二氧化碳量会增加3倍以上,空气中细菌、尘埃等有害物质也会成倍增加。因此,睡觉时应留窗缝,以便让室外新鲜空气流入,室内二氧化碳及时排出。

2)冬春季节起居要诀

①保健三法

温水刷牙:人的牙齿在35~36.5℃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证。因此用35℃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也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冷水洗脸:冬天,用热水洗脸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头清眼明,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冷水温度以略高于10℃为宜。

热水泡脚:睡前用55~70℃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可起到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效果更佳。

②冬保三暖

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因此,冬春季节要注意头部保暖,戴帽外出,避免受寒。

背暖:寒冷的刺激可引起腰酸背痛,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故背部保暖应加强重视,特别是老年人及颈椎、腰椎不适者。

脚暖: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因此,冬春季亦要做好双脚的保暖工作。

③老年人冬季晨练注意事项

许多习惯了晨练的老年人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依然起得很早去锻炼身体,但是需要注意冬季不同于其他季节,锻炼方式应有所选择。

锻炼时间:冬季清晨的空气清洁度很差,尤其是8点以前,因此,锻炼宜于上午10点左右进行。

锻炼场所: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雾霾天除外),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亦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运动项目:冬季锻炼适宜的项目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另外,要注意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

避免带病锻炼:如果老年人近日频繁咳嗽、多痰、咽痛、鼻塞、喉燥、流鼻涕、发热或胸闷等(为气喘的信号),不要进行剧烈的室外体育锻炼,只能进行散步、体操等轻微活动。

老年人晨练时不宜作的动作:不宜头朝下倒立;不宜做较长时间的低头动作。

④益寿防病的15个方法

常梳头:每日至少要坚持梳发2次,每次60多梳,可明目、清脑、祛风、活血、增强肾功能、防脱发,经常坚持,必然受益。

常擦洗:每次洗脸后,用双手擦面部10余次,能振奋精神使工作有朝气。

常运目:长时间用眼后,宜运转眼珠,再闭目净养。方法是从左而上、从右而下,往返调整10余次。

常按耳:按摩双耳能补肾健脑、防耳聋。方法是用双手按摩耳轮,不拘数遍,以热为度。

常叩齿:每日早晨叩齿30余次,能生津健齿、食之有味。方法是上下牙叩响,津液咽下。

常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如不经常运动,肌肉关节易萎缩。方法是腰常伸、腹常收、肢常摇;夏游泳、冬慢跑、春秋踏青;经常做体操。另外,积极参加体力、脑力活动可以得到全身综合性锻炼。

常沐浴:沐浴可选日光浴、空气浴、清水浴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常洗脚: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并按摩涌泉穴30次,有利于睡眠。冬季洗脚更有神效。

常养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精神愉快,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增强抵抗力。

常养精:肾虚者易腰痛、膝软、头晕、耳鸣、失眠、心悸、牙摇、精神不振,甚至引发生殖功能早衰、前列腺素降低等病证,此类人群只有采用“养精、保肾、节欲”等养生保健措施配合积极的心态,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讲营养: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糖类、辅助营养素,这三大类缺一不可,宜药食并养,以食为主,荤素并举,以素为主。

讲卫生:饮食要卫生,蔬菜水果要洗净,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锅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洁,穿着及居住环境要干净。

常开“笑”:“笑在肚”里,帮助消化;“笑在全身”,兴奋整体,睡眠香甜,精神振奋。微笑、大笑都能有效地治疗人们的神经衰弱、忧郁等精神疾病。但“笑”也要适度,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患者,不宜情绪激动地大笑。

常养神:“神”指心力、心劲,是身体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8小时工作时间要专心致志,其余时间宜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寄情趣于一技之长,以乐促健。

常欢心:紧张、焦虑、恐惧是健康的大敌。中医学认为,应“精神内守”,不可七情太过,对于各种不良情绪应冷静处理,正如古人所谓:“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另一方面,养神要做到“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如今,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张忙碌,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少之又少。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形神兼备”,自然能够远离肺病了。远离肺病,您可以做到

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的首要一步,通俗地讲,就是要根据自身机体情况,通过养生的方式,避免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具体来讲,养生可分为“养形”和“养神”两部分,只有形神共养,才能达到未病先防的目标。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远离肺病,我们亦可以采取形神共养的方式,主要做好三点:一是注意预防感冒,寒暖适宜,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保持舒适的身体感受;二是居室应通风换气,尽可能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自觉戒烟和防范被动吸烟,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畅和舒适;三是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盐少油,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醇酒、生冷肥甘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与肺病相关的经络、腧穴1.常用肺病保健经络

常用肺病保健经络为手太阴肺经。本经之穴主治肺的相关病证,包括咳嗽、气急、喘息、咽喉痛等肺系疾患。经脉分布于胸前及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本经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返回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穴)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如果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选取手太阴肺经腧穴,疗效显著。如可用针刺放血少商穴治疗各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表现为咽喉疼痛、咳嗽、发热等,可以很快缓解。方法是取两侧大拇指指甲角外侧少商穴位,消毒后,用半寸毫针针刺,然后挤压,放血至血鲜红。2.常用肺病保健穴位(1)合谷穴: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缘,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按摩合谷穴可对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故凡头面疾病,如发热、恶寒等,大多可以通过按摩合谷穴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进行,以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揉按,按压需有一定的力度,穴位下应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得气”为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足三里穴:在膝外侧的凹陷处向下四横指,胫骨外侧的交点处即为此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等病证,通过按摩足三里多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可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3)肺俞穴: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俞,同“输”或作“腧”,意均同,有转输、运输、输注之义。此穴系肺在背之腧穴,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穴,为治肺疾之要穴之一。肺俞穴有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是肺脏之气输注背部之处,与肺脏内外相应,因此,亦为治疗肺脏病的重要腧穴,肺为五脏之华盖,主气、主表,外合于皮毛,鼻为肺窍,故可治疗外感病和鼻病。常灸本穴可预防流感,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观察表明,针刺肺俞可增强呼吸功能,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明显缓解气道阻力。(4)定喘穴: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本穴有平定哮喘发作之功,故得名。定喘穴主治呼吸系统病证,如哮喘、咳嗽、支气管炎等,为止咳平喘的经验穴,功善降逆平喘,对各种咳嗽均有良效。此穴配膻中、内关、大椎、中喘、丰隆等穴可治疗哮喘;配风门、肺俞、合谷等穴可治疗支气管炎;配天突、璇玑、膻中、内关、丰隆等穴可治疗支气管哮喘;配天突、大椎、丰隆等穴可治疗百日咳。第三节 肺病食养、药治概述肺病的饮食调养1.肺系疾病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1)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如鱼腥虾蟹、牛肉、羊肉等,以免助湿生痰;风热、气火、风燥、阴虚者,忌食辛辣香燥刺激之品,忌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风寒者,忌食寒凉之品。(2)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蔬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及无机盐的绿色叶菜类,可助提高细胞免疫力。(3)多饮水:鼓励肺病患者多饮水,有助于排痰,若伴浮肿时应限制水的摄入。(4)冬病夏治:遵循冬病夏治的原则,以达扶正固本之目的,能有效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与恶化。(5)其他:特别注意,肺病患者应禁食过敏食物。2.肺病常用的食疗方(1)感冒

1)风寒感冒

①生姜适量,切细末,冲开水1杯,并加红糖或白糖适量,趁热一次服下。

②大蒜、生姜各15g,切细末,冲开水1杯,并加红糖或白糖适量,趁热一次服下。

③生姜炒米粥:生姜30~50g,切细末,炒米(即大米入锅中略炒)50g,共煮成粥,加适量食盐及葱食用。

2)风热感冒

①生梨2~3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蒸服。

②菊花(杭菊)30g,泡水服,或用市售菊花晶适量泡水饮用。

③白萝卜250g,洗净切片,加水3杯,煎至2杯,加白糖少许,趁热服下1杯,半小时后再服1杯;或取萝卜洗净切片,加白糖适量,一夜后溶水,分次饮服。(2)咳嗽

风寒咳嗽:杏仁10g,生姜3片,白萝卜100g水煎服。

风热咳嗽:藕汁、梨汁各半盅合服。

痰热咳嗽:新鲜熟木瓜1个,去皮蒸熟,加少量蜜糖。

痰湿咳嗽:橘皮30g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50~100g煮粥。

肺气虚久咳或阴虚久咳:用柚核20多粒,加冰糖、水煎服,每日3次,或用百合30g加蜂蜜蒸熟吃。(3)支气管哮喘

①萝卜煮鸡蛋:红萝卜1500g,去头尾洗净,用无油洁净的刀将萝卜切成3毫米左右厚的片,再以线穿成串,晾干后收藏,每次取萝卜干3片、鸡蛋1个、绿豆1小撮,共放入锅中,加水煮30分钟,至豆熟烂。服时剥去鸡蛋壳,连同萝卜、绿豆及汤一起服下。每日1次,连续用30天。

②怀山药60g,甘蔗汁250g左右,将怀山药捣烂,加甘蔗汁,放锅中隔水炖熟即成。每日早晚食用。

③白胡椒10g,置蛙口内,用针缝合后,放在碗内加水适量,隔水炖之,饮汤并食部分蛙肉(肠、肚不宜食)。2日服1次,连服5~8次,对寒性哮喘有效。

④梨1个挖空心,加入半夏10g、冰糖少许,隔水蒸熟,吃时去半夏,每日1次,连服数日,适用于痰多、气喘、咳嗽者。

⑤南瓜500~1000g,切开顶盖,去瓤加入姜汁少许和冰糖、蜂蜜适量,盖好顶盖,隔水炖2小时分服,可补肺益肾,适宜于肺、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患者。

⑥黑木耳6g,冰糖9g,加水煮熟,每日2次,常食有效。

⑦核桃仁30g,南杏仁10g,姜汁少许,捣碎后加蜂蜜适量蒸服。

⑧银杏8枚,红枣10枚,糯米50g,将银杏、红枣、糯米加水适量煮粥服。每日早晚2次分服,15日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⑨玉竹、沙参各50g,老鸭1只,将老鸭宰杀后洗净,放砂锅内,再放入沙参、玉竹,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焖煮1小时以上,使鸭肉酥烂,再放入调料。每日服2次,吃肉喝汤。(4)慢性支气管炎

①萝卜、鲜藕各250g,梨2个,同切碎捣汁,加蜂蜜25g调匀后,分2~3次饮服。

②生大蒜10个,醋200g,红糖100g。将蒜头捣烂和糖调匀,放醋内浸泡3天,滤去渣每次温开水冲服半汤匙,每日3次。

③鲜南瓜500g(去皮切片)、红枣15~20个(去核)、红糖适量,加水煮沸,每日分2次服。

④豆腐200g,生萝卜汁30mL,饴糖或蜂蜜60g,每日1剂,分2次服。

⑤鲜藕汁100~150mL、蜂蜜15~30mL,调匀内服,每日1剂。此方对肺热咳嗽、血痰、咽部干痛疗效较好。

⑥在伏天取黑枣若干,放入姜汁内浸泡数日后取出,在烈日下拌晒,晒至干硬,存入玻璃瓶内密封,到冬至日启开,每日食之,可预防冬天气管炎的发作。

⑦薏米60g,茯苓粉15g,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每日服2次。

⑧苏子15g研粉、粳米100g,加水适量共煮粥,加白糖调味,每日服2次。

⑨白果仁、甜杏仁各100g,胡桃仁、花生仁各200g,共捣碎,每日早晨取20g,加水1小碗,煮数沸后打入鸡蛋1个,加冰糖适量,顿服,连服半年。

⑩北五味子250g,新鲜红皮鸡蛋10个。先将五味子煮汁,待冷加入鸡蛋浸泡6~7天,每日早晨用滚水或热黄酒冲服,服时加白糖适量调味。苦杏仁9g,水浸软后捣碎,加水200mL煎汤去渣,加白糖适量,即成杏仁乳,分2次服。生梨1个,挖去心,放入川贝母粉3~4.5g,隔水蒸熟食。每日服1次。猪肺250g,川贝母10g,雪梨2个切片,加冰糖少许,加水以小火熬煮3小时后服用。鸡蛋2个,麻油50g,醋适量。鸡蛋打开放油炸熟,加醋再煮软,早晚各服1个。牛肺150~200g,生姜汁15~20mL,糯米适量。将牛肺切块,加糯米文火焖熟,起锅时加入生姜汁即成。每日2次,拌匀调料服食。此方具有祛痰、补肺、暖脾胃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老人寒嗽日久者。莱菔子末15g,粳米100g。将莱菔子末与粳米同煮粥,早晚餐温热服食。此方有化痰平喘、行气消食功效,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日常服用。干百合100g,蜂蜜150g。将干百合洗净,放入大碗内,加入蜂蜜,上笼蒸1小时,趁热调均匀,晾冷后,装入瓶内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此方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功效,适用于慢性气管炎及秋天肺燥或热邪伤及肺胃之阴所致咳嗽等。(5)肺痨

肺痨者多阴虚,应多食梨、枇杷、萝卜、银耳、百合等润肺生津化痰之品。

①银耳6g,竹笋6g,淫羊藿3g。先将银耳及竹笋用冷水发胀,取出,加水一小碗及冰糖、猪油适量调和,最后取淫羊藿,置碗中共蒸,服时去淫羊藿、竹笋,银耳连汤内服。

②干银耳6g,糯米100g,冰糖10g,加水煮粥食用。

③藕100g,煎水,加蜂蜜饮用。

④鸭梨1个,百合20g,冰糖10g,煎水,每日多次。

⑤百合50g,粳米100g,加水煮粥,早晚各一碗。(6)肺胀

①贝母冬瓜:冬瓜1个,切去上端当盖挖出瓜瓤,填入浙贝母12g,杏仁10g。冰糖少许入锅内蒸熟后早晚分服。功效止咳化痰润肺。

②南瓜膏:南瓜3个,去籽切块,加水煮烂取汁,加入麦芽1000g及生姜汁50g,文火熬成膏,日服70g。

③蛤蚧童子鸡:蛤蚧1对,童子鸡1只(1000g左右)。童子鸡去毛及内脏,洗净,与蛤蚧及葱、姜、盐一起加水,炖熟烂,吃肉喝汤。每周2~3剂,每日1次,随意食用。此方可补肺、脾、肾,适于肺气肿动辄气喘者。

④芝麻羹:黑芝麻250g,白蜜、冰糖各120g。黑芝麻与适量生姜汁同炒,白蜜蒸熟,冰糖捣碎蒸溶,各味混匀贮瓶备用。早晚各服1匙,每日2次。此方温中纳气,适用于肾虚型肺气肿。(7)肺痿

肺痿多肺气虚,应多食山药、薏米等补肺、补脾之品。

①山药100g,大米50g,煮粥食用。

②薏米60g,大米50g,煮粥食用。

③大米50g,莲子20g,慢火煮粥。每次100mL,每日1次,连服1周。

④薏米50g,白果10g。加水适量,水开后,慢火煮1个小时,加适量白糖。每次服100mL,每日1次,连服5日。(8)肺痈

鲜鱼腥草100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可助排脓痰。肺病常用药对1.麻黄配杏仁

麻黄,性味辛、苦,温,为肺经专药,有解表、平喘、利水之效;杏仁,性味苦,温,归肺、大肠经,功用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二者合用,一宣一降,相互为用,咳嗽、气喘皆可用之。

古代文献中应用:《古今录验》用麻黄、杏仁、川椒、细辛、藁本治年久寒咳,咳逆上气。《千金要方》麻黄引气汤用麻黄、杏仁配伍半夏、石膏、紫苏、白前、细辛、竹叶、橘皮等治疗“肺痨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之疾;配伍薄荷、陈皮、肉桂、紫苏、桑白皮、大腹皮、甘草即朱丹溪九宝丸可治疗“咳而身热,发喘恶寒”。《伤寒论》止咳如治感冒风邪之三拗汤,治风寒无汗之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而烦躁的大青龙汤等,平喘如治肺中邪热壅滞的麻杏甘石汤、定喘汤等,利水如治疗风水的越婢汤,治肾炎水肿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都是麻黄、杏仁同用。2.麻黄配熟地黄

麻黄性味辛、苦,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之效;熟地黄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益精髓。二者合用,麻黄平喘,归肺经;熟地黄补肾纳气,归肾经,一肺一肾,肺肾同补。麻黄辛散,可以去除熟地黄的滋腻,熟地黄可以制约麻黄的温燥辛散,二者相伍可用于久咳久喘属肺肾亏虚者。

现代方药应用:阳和平喘汤(《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记载之胡翘武主任医师经验方)由熟地黄30g,麻黄6g,配伍肉桂3g,白芥子6g,鹿角片20g,淫羊藿20g,当归10g,紫石英30g,五味子4g,桃仁10g,皂角3g组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引起的久咳久喘属于肺肾亏虚、痰瘀凝滞证者。

古代文献中应用:两者相伍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治疗阴疽的阳和汤(鹿角、肉桂、麻黄、姜炭、熟地黄、白芥子、生甘草)。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虚、散寒通滞作用,虽为阴疽效方,但对于肺肾亏虚、寒痰凝滞的咳喘有补虚泻实、上下同治之意。3.杏仁配薏苡仁

杏仁性味苦,温,归肺、大肠经,功用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二者合用,性平质润,可降肺、润肺、利肺。

古代文献运用:仲景用杏仁、薏苡仁配伍麻黄、甘草即麻杏苡甘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朱丹溪治疗肺痈,咳嗽脓血、咽干多咳、大小便赤涩的桔梗汤即由杏仁、薏苡仁配伍贝母、当归、瓜蒌仁、枳壳、桑白皮、防己、甘草、百合、黄芪组成。叶天士治疗咳嗽常用二者润肺燥、利湿热,用杏仁、薏苡仁配伍麻黄、甘草、半夏治“伏邪久咳,胃虚呕食”;配伍豆蔻、芦根、冬瓜子、枇杷叶治疗“寒热,右胁痛,咳嗽”;配伍石膏、天花粉、通草、紫菀、木防己治疗“渴饮咳甚,大便不爽”;配伍桑叶、玉竹、沙参、天花粉治“秋燥,痰嗽气促”;配伍桂枝、大枣、炙甘草治疗“脉沉细,形寒”之咳嗽。吴鞠通在杏仁、薏苡仁配伍的基础上加豆蔻、半夏、厚朴、通草、竹叶、滑石,创制出治疗湿热的经典名方三仁汤。4.人参配代赭石

人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代赭石性味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二者相伍,可以大补元气、引气归原、纳气平喘。

现代方药应用:张锡纯认为“生赭石压力最盛,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人参借代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基之”。常喜人参、代赭石同用,配伍生芡实、生山药、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苏子组成治喘息的“参赭镇气汤”,治疗“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配伍苏子治疗“痰涎上涌,堵塞咽喉几不能吸”;配伍山药、牛蒡子、知母、生地黄、生杭芍、三七组成“保元寒降汤”,治疗“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配伍生芡实、生山药、生杭芍、牛蒡子、生甘草组成“保元清降汤”,治疗“吐衄证,其人下元亏损,中气疲惫,冲气、胃气上逆,脉弦而硬急”;张锡纯多用人参、代赭石来治疗咳喘、衄血、冲气胃气上逆、元气将脱等症,范围极广。5.旋覆花配代赭石

旋覆花入肺、肝、胃经,苦、辛而咸,下气消痰、降气行水;代赭石重镇降逆,《长沙药解》谓之“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二者相伍,对肺气不降、痰浊水饮蓄积、胸膈滞塞、气机不畅所致的咳嗽、痰多黏稠、气逆作喘之症,常可以配伍桑白皮、杏仁、苏子等。

当代医家经验:祝谌予教授多用二者治疗肺胃气逆所致的哮喘、咯血、呃逆、呕吐等疾患。《方药妙用》记载用旋覆花、代赭石配伍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旋覆代赭汤)治疗慢性咽炎,效果甚佳。煎煮时,旋覆花、代赭石应同布包煎。

古代文献应用:《伤寒论》中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配代赭石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6.知母配贝母

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具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之功。二者都属于肺经气分药,具有清肺化痰、润肺燥作用,多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咳嗽。

古代文献应用:二者相伍即是二母散,出自《证治要诀类方》,原方配有生姜,治疗咳嗽遇冷、遇热发作。知母、贝母清肺化痰、润肺燥,多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咳嗽,也用于水亏火旺之咳嗽。对于干咳无痰或痰黄质黏难以咳出者较为适宜。《症因脉治》中二药配伍石膏即二母石膏汤治疗外感燥痰咳嗽;配伍天冬、麦冬即二母二冬汤治肺热身肿、燥咳烦满;配伍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即二母二陈汤治燥咳、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古今医鉴》中二药配伍黄芩、栀子、生石膏、桑白皮、茯苓、瓜蒌、陈皮、枳实、五味子、生甘草即是二母宁嗽丸,可治疗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逼肺金、咳嗽吐痰、经久不愈等症。7.五灵脂配柏子仁

五灵脂性味苦、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柏子仁性味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二者相伍具有祛瘀化痰、敛肺纳肾功效。

古代文献应用:《圣济总录》“皱肺丸”记载二者相伍可治疗肺胀。该方由五灵脂、柏子仁、胡桃仁组成,主治“咳嗽肺胀,动则短气”。具体用法为五灵脂二两、柏子仁半两、胡桃八枚(去壳),上三味,研成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煎木香甘草汤下十五丸。8.瓜蒌配牛蒡子

瓜蒌性味甘,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清化痰热、宽胸理气、润肠通便;牛蒡子性味苦、辛,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两者相伍具有清肺热、润肺燥、化痰热、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肺中痰热、肺中燥热及肺肠同病之证,似吴鞠通宣白承气汤的“脏腑合治”之意。

当代医家经验:姜良铎教授常用瓜蒌、牛蒡子相伍治疗肺热、肺燥咳喘、肺燥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古代文献应用:二者相伍,出自《医宗金鉴》瓜蒌牛蒡汤(瓜蒌、牛蒡子、天花粉、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皂角刺)。原方可治疗乳痈初期寒热往来、红肿热痛,但由于本方具有疏散风热、清肺化痰之效,所以也可用于痰热壅肺、表邪未尽之证。9.当归配杏仁

当归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咳逆上气”;杏仁性味苦,温,归肺、大肠经,功用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二者相伍具有如下作用:当归属于辛润之品,杏仁质润多油质,配伍桔梗、生甘草、玄参、麦冬等可以润咽喉,治疗咽喉不利;当归“主咳逆上气”,杏仁肃降肺气,配伍麻黄、熟地黄、补骨脂、沉香等可以降肺之逆气,治疗咳嗽、气喘;配伍肉苁蓉、枳壳、生地黄等可以润肠通便。

古代文献经验:两者合用,出自《外台秘要》当归含丸,可治疗咽喉不利,药用当归二两、杏仁一两,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含化,日三夜二。10.枳壳配桔梗

枳壳性味辛、苦,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内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桔梗性味苦、辛,平,开宣肺气、祛痰排脓,能开肺气之结,宣心肺之郁,属于上焦药。二者相伍,升降气机,有“通肺利膈下气”之效。

当代医家经验:国医大师祝谌予教授用枳壳、桔梗配伍桃仁、杏仁、薤白治疗舌红、便干、胸闷等症,并谓之“上下左右汤”。

古代文献应用:枳壳配桔梗出自《苏沈良方》枳壳汤,可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配伍陈皮、姜半夏、茯苓、炙甘草,为《医宗金鉴》枳桔二陈汤,治疗小儿胸膈膨满、呕吐痰涎;配伍大黄、大腹皮、桑白皮、陈皮、甘草,为《症因脉治》枳桔大黄汤,治疗肺热膨胀作痛、胃火熏蒸、大便秘结;配伍苍术、陈皮、厚朴、甘草,为《症因脉治》枳桔平胃散,治疗气结腹胀、胸前饱闷;配伍桂心、细辛、青皮,为《证治准绳》枳实散,治疗胸中气坚急、心微痛、气短促、咳唾亦痛、不能饮食。叶天士用枳壳、桔梗配伍疏散风热、健脾化痰之品治疗风温咳嗽,并称这种治法为“辛以散邪,佐微苦降气”。第四节 肺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使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四肢皮毛、体表等加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护机体的平衡。中医学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对应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中医学将五脏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称为相生和(或)相克,五脏之间相互和谐,则机体疾病少;五脏当中出现一方偏差(偏强或偏弱),由于相生相克关系,则可使整体出现失衡,继而出现一系列的疾病,故五脏中和,则疾病不侵。

五脏当中,肺脏居于上焦,有“华盖”之称,像遮阳伞一样固护心、肝、肾等下焦的脏器。如果受到外来之邪(如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肺卫首当其冲,所以许多疾病的早期都表现为肺系症状(如鼻塞流涕、发热、咳嗽、咳痰等)。肺主呼吸,就如一个空气净化器一样,外界自然清气通过肺脏才能顺利地进入机体,同样机体代谢完的废气也需要通过肺脏才能排离出去。所以,肺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呼吸运动,人体就会缺氧或者有废气蓄积。肺朝百脉、主治节,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多涉及气血津液的生成、布散,以及呼吸运动、气机的升降等。这些对机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维护五脏之间平衡,养肺、顺应肺的生理功能是关键。1.肺与心——气与血的调和

中医学研究认为,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气而心主血,肺司呼吸运动而心主运行血液,所以肺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血液的运行和呼吸运动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肺与心调节气血,与西医学的研究是一致的,即肺脏管理呼吸运动,而心脏管理血液循环,呼吸与循环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呼吸功能才能使循环的血液获得更多的氧气,排除废气;同样良好的血液循环运功才能使肺脏功能正常,维持呼吸运动的正常运转。(1)血液化生和运行协调方面:中医学认为,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机体吸收的饮食水谷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而化生转变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上输心肺,然后在肺与外界的清气交换后,直接灌注心脉,最后变成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2)呼吸方面:《难经·四难》云“呼出心与肺”,提示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心肺有着密切关系,呼吸运动是心肺共同作用的结果。“血为气之母”,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维持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只有血液的供应正常,肺主气才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使肺脏正常地运转代谢,才能发挥其主呼吸的功能。(3)宗气的生成方面:中医学认为,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相互结合而成。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生理功能上,心脏与肺脏可以说是同生同长,共同维护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正常运转。在病理上,心肺的病变也可以相互影响。若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运行无力,临床上就可以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发绀等症;反之,若心气不振,尤其是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出现心悸、心痛、发绀、胸闷、咳喘等症。2.肺与脾——母子相生,母壮则子强

自然界当中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脾脏在五行之中对应土,中医学认为,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水液的运输和分布都与脾密切相关;肺对应金,主呼吸运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土生金,两者是母子关系,孕母健康,那么她生出的婴儿当然也较健康,故“脾土壮则能肺金强”。另外,肺与脾的关系还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生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脾化生的水谷之精和津液,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以输布全身;而肺脏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之精和津液,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得以生成。因此,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只有在肺脾两脏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

在病理上,肺气虚累及脾(子病犯母),脾气虚影响肺(母病及子),即脾气虚,脾土不能生养肺金,可以导致肺气不足,终致出现肺脾两虚的情况。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则导致气机壅滞,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出现肺气郁滞、肺失宣降等症状,如临床上患者容易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心情逐渐变差,食欲下降,饮食逐渐减少,继而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频繁出现感冒、咳嗽等,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此时仅通过补肺是不够的,必须要补养脾脏,使母脏强大,只有母脏正常运转,才能源源不断地以精微物质濡养肺脏,以达到养肺的目的,这就是中医学“培土生金”的治疗方法。(2)水液代谢:人体的水、津液代谢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维系机体的正常运转。肺脾两脏在水液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气宣发肃降以行水,使水液正常地输布与排泄;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人体的水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并下输肾及膀胱。这样就形成了水液代谢的循环。

另外,肺居于膈上,其经脉循胃口,主肃降一身之气;胃为阳土,其气亦主降,以通为用,故肺胃相互为用,皆主通降。肺胃的气机运动是相同的,胃阴充盈与否可以直接导致肺阴充足与否。故临床常见咳嗽、咳痰可以导致咳甚欲呕,甚至直接呕吐,这就是肺气上逆后不能完成肃降功能的表现。

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若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可导致肺失宣降,则致痰饮喘咳之症(如临床常见消化功能较差的患者容易出现咳嗽、咳痰,甚至可以出现浮肿等症)。故此类病其标在肺,而其制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且肺与胃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肺气失于宣降可导致胃气失于和降,出现肺胃之气上逆等症状;反之,胃气郁滞,失于通降,可导致肺气逆乱。胃阴不足,肺失滋润,可出现干咳、痰少、鼻燥、咽干等症。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中医学认为,肺脏主管呼吸运动,脾胃主管消化功能,两者需要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过程,若其中一方出现问题,呼吸和消化功能皆要受到影响。3.肺与肝——升降相因,畅达气机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和气血运行方面。肝气左阳升发,肺气右阴肃降。肝脏体阴而用阳,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此为肝肺气机升降的特点所在。二者对于维持气机的升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肺肝两脏协调,则气机升降畅达;二者出现一方偏弱或偏强,就会造成气机升降失调,产生一系列的病证。(1)气机升降: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的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可见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直接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咳痰、胸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之症,中医学或称“木火刑金”。另一方面,肺失清肃,肺热内盛,也可伤及肝阴,致肝阳亢逆,而出现头痛、易怒、胁肋胀痛等肺病及肝之候。(2)气血运行: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气与血的关系,需二脏通力合作,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气的推动。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需肺之治节及肝之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4.肺与肾——维护呼吸和水液代谢正常的黄金搭档

肺属金、肾属水,在五行相生关系当中,金生水,肺肾相生、相互影响。肺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二脏经络相连,“肾上贯膈,入肺中”。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滋三个方面。故肺与肾是维护呼吸和水液代谢正常的重要脏腑。(1)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气水相关。水液在机体正常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才能顺利完成。肺主行水,意即肺气有直接推动水液运行的能力,所以称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意即肾脏是调节水液代谢的核心脏腑。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病理上,肺肾功能失调可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水肿,此时治疗不能一味从肾脏入手,过多地强调肾脏主水功能,应考虑到肺脏位于水液代谢的上源,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也可以导致出现水肿。

另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主一身之表气,而肺又主皮毛,所以膀胱与肺在三焦气化过程中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