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动力(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3 02:09:26

点击下载

作者:李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动力(第2版)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动力(第2版)试读:

前言

工业设计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都在学习手绘和建模渲染,难道这些就是专业的重点?手绘技法优秀,或许可以成为画家;建模渲染能力强,或许可以成为电影特效制作的高手。而在实际工作中,其实很少提到手绘或建模渲染,因为它们只是工具,并非设计本身。

那么,这个专业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答案不止一个。但可以确定的是,视觉美感的知识研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外观设计。

产品的外观设计并非是一种秘不可言、仅依靠个人艺术天赋跟随感觉创造出来的结果,而是可以运用“量化”思维和理论方法来进行处理的。

视觉动力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知识工具,它利用类似物理力学的方法,通过对静止形态建立假想的物理模型,帮助思维进行形态分析和设计。本书就是针对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动力内容进行的研究总结。

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你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更快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法。李想引言

首先我们要来说说什么是工业设计。

高考后进入大学,我被调剂到了工业设计专业,和很多同学一样,好奇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虽然大一就有工业设计概论的课程,老师也仔细介绍过,但似乎始终没能理解。如今,已经毕业11年,经常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工业设计,接着对方又问,什么是工业设计?我只能指着旁边说:“你看那是什么?”

因为工业设计是一个几乎有着无限外延的学科,所以无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是,可以看看大学里我们都在学些什么。

大学里,我们学习最多的就是手绘、建模和渲染,寻求大量可表现的结果。但似乎缺了点什么,我们好像都还没有学过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一个产品,如何通过视觉学习去“看懂”一个产品的设计。“看懂”是需要学习的,你可能看过很多优秀的小说作品,但这并不代表你能写出好的小说。如果学习了小说写作的方法再去看优秀的小说作品,那么就能看出作者创作的方式。通过“看”可以直接学习,看得足够多也就能写出好作品了。又如同你去看画展,如果具备了视觉学习能力,不需要别人的解读,你就能明白作者的创作方式。看得越多,自己的水平也就越高。在工业设计的学习中,缺乏的正是这种通过视觉学习,直接对产品进行视觉解析的能力。那么,什么是视觉?

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比如,听觉和触觉可以感知外界机械刺激,味觉和嗅觉可以感知外界化学刺激,而视觉则能感知外界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的刺激。讨论人类的视觉之前,先看看自然界其他动物的视觉特点。

鱼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视觉与人类不同。人类属于灵长类,有三色视觉。而鱼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却有四色视觉,也就是说它们眼中的世界可能比我们看到的更加绚丽多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它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而除了灵长类之外的哺乳动物,比如马、牛、鹿等,它们没有色彩缤纷的外表,也没有四色视觉,只有两色视觉,就相当于人当中存在的红绿色盲。可以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比我们看到的要暗淡一些。

灵长类为什么会出现三色视觉?从采集食物角度来说,三色视觉便于灵长类区分植物果实的成熟程度,也就是判断果实中的含糖量,这对于生存是非常关键的。01 发现视觉动力

人类的视觉在色彩数量上不如鱼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但是其视觉信息处理能力并不逊色。我们的视觉不仅能让我们识别果实的含糖量,它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多余的视觉快感奖励为什么存在呢?

首先来看看视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外部世界的色彩通过光传递到眼球,投影在视网膜上,然后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皮层。对,你可能注意到了,视觉皮层并不是主观意识。视觉皮层需要把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提交给主观意识,随后你我才能感觉到外部世界的美(如下图)。

你可能看到这些名词就晕,来个形象点的模型(如右页图)。

首先,外部的光线传递给眼球,眼球就是个快递员,把光线打包好,传给大脑视觉皮层,相当于我们的秘书,她坐在门外的一张办公桌前,她收到包裹后打开并处理,然后制作一份报告,交给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就是你我,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抽着雪茄,跷着二郎腿,接过秘书递进来的报告,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哇,好美。”于是我们很开心。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美的过程。它与我们寻找食物无关,它是进化中形成的一种额外的视觉快感奖励。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和我们的性选择也有关系,就像四色视觉动物那样,它涉及灵长类千万年进化的历程,这里不展开了。只是有一点很明确,视觉在进化过程中,与性选择密切相关,它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我们对于美和颜值有了明确并且很高的标准。

300万年前,人类对异性外表的要求与今天大不一样。经过进化,人类褪去一身毛发,皮肤变得光滑,身材也变得不同。同时,人类的视觉偏好也随之变化。颜值,是性选择中无法逃避的一关。那么,颜值到底有多重要?

人与人之间交流,本质是大脑与大脑之间认知和认知的交换。如果脑电波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那我们也不需要面对面交流了,也不用通过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沟通了。但现实是我们仍然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这些基础的感官来实现交流。

今天,在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和文字隔空交流,但在虚拟世界中的交流永远不能替代面对面的真实交流。假设,你有机会和你心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共进晚餐,在面对面的时候,你可能被他(她)的外表迷住。一顿饭下来,他(她)说了什么,你可能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即使你想努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只要你的视觉和听觉通道是开放的,底层的审美选择功能就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你的潜意识不停地给你传递信号:“哇,太帅了!太美了!”

相反的,如果你与颜值不高的人一起吃饭,即使对方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即使你依然希望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和想法,但你的潜意识还是会不断地给你传递信号:“哎呀,太不美了,快离开,快离开吧。”这就是千百万年进化过程留给人类的自带的警报装置。在相亲时,即使对方条件非常好,你依然会期望对方的颜值能高些,不是吗?

如果你理解了颜值的重要性,再来看工业设计中产品外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讨论工业设计这个专业的分支中为什么会有外观设计这一个被独立出来的内容了。除了使用体验、产品功能、性价比等影响消费的因素之外,产品的颜值也是内心永恒的期待。而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中,又以外观迭代最为频繁,所以自然就独立出一个分支,专门设计产品的颜值。而在外观设计中,还可以分为形态设计和CMF设计。什么是CMF设计呢?

CMF是Color-Material-Finishing的缩写,也就是颜色、材料、表面处理的概括,如下图中蓝色织物、木材木纹、高亮的塑料件和金属镀层等。CMF是在对产品形态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在视觉上追求更多可能性的方式。在消费电子类产品中应用尤其广泛,如手机产品,在外形确定了以后,还要设计出不同价格、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版本。这样,CMF就再次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在人类身上,CMF就相当于以女性为主的化妆手段。如下图中,从头发到服装,还有指甲、睫毛,甚至瞳孔的纹路都意图做改善。还有的需要更多花费,如文身或在身体局部打上金属装饰品。

什么是形态设计?其实在设计过程中,形态设计是在CMF之前进行的,如同做雕塑,使用单一色彩的材料,只追求形态上的完美。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比较好的雕塑功底。有的产品,在CMF上不做太多尝试,而偏向于在形态上创造更多可能性(如下图)。

在我们身上,形态设计就好比整形手术。例如,比较流行的下颌骨手术,为了实现脸型的提升,对骨骼进行修改,必须进行手术级别的操作,而不是化妆。工业设计师通常被调侃地称为做外形的,但真的要做好外形,其难度与整形手术类似,虽然工作的结果只是外观发生了变化,但工业设计师的角色更像是整形医生,而不是化妆师。说到这里,我们才对工业设计有了大致形象的比喻。

说到颜值,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她确实漂亮,但为什么漂亮就很难讲得清楚了。产品的外观也是一样,怎么样更好看,是应该依靠直觉,还是有一个理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也许本书能给你提供一些答案。接下来,请允许我带你慢慢看懂产品的外观,通过模仿来学习外形的设计方法,开启你自己的创作旅程。02 什么是视觉动力

什么是视觉动力?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1+1=2?”也许你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小儿科,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会问。不过,就算问题很幼稚,也不代表有人能回答得出来。吴军教授在他的《数学之美》一书中是这么说的,“我们假设1加上1等于一个数字,我们把这个数字叫作2。”

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回答方式,它不是以“因为”开头的回答。1+1=2是怎么来的?原来这是一个人为的假设,我们假设1+1=2,所以,如果你不承认这个假设,那么整个数学体系都是不成立的,后面所有数学知识也就都是无效的。同样在经济学中也有一个基础假设,人是自私的,个体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你不承认这个假设,那么整个经济学体系也会崩塌。

那回过头来回答什么是视觉动力。它也是一种假设,当我们看到某些图形,在视觉上产生了力量感受,假设这个视觉力量是存在的,并称它为视觉动力F。如果你不承认这个假设,那么书后面的内容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视觉动力是指用来描述视觉感受的一种概念工具,并不真实存在。

再来看一张图。下图是著名的比萨斜塔,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看上去是倾斜的。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视觉上对于重力、重心、倾倒等物体运动趋势的判断能力。我们看出了比萨斜塔发生了倾斜,判断它有倾倒的趋势,但事实上它却始终没有发生倾倒,这与视觉上的判断不符,于是形成了一种反常又有趣的视觉感受(好比视觉皮层这个门外的秘书一直不停地给你报告,要倒啦要倒啦,没倒没倒;又要倒啦,还没倒还没倒。)。

接着来分析一下,视觉是怎么判断它要倾倒的,视觉会把看到的物体轮廓和几何基准线进行对比,如水平线、竖直线等。对比之后,视觉发现图形有一个偏离基准线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认为是视觉动力F,如下图所示。建筑似乎是被一个力量推动,发生了倾斜。同时倾斜的轮廓线又反映了它受到的力。简而言之,倾斜的线条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视觉上的推力F。

单条斜线可能力量还不够大,但是多条斜线的叠加就能产生比较强烈的效果,如下图中的电动工具的外观设计。

再看上图,是一个足球进门后飞到了球网上,使球网产生形变的瞬间。同样,视觉把球网弯曲的轮廓与竖直的基准线进行比较,感受到了曲线受到的力F。这种曲线的简单形变在设计中非常多见,而且曲线越扭曲,我们感受到的视觉动力就越大(如下图)。

又如上图中暴风雨时树木弯曲的瞬间。视觉依然用曲线与基准竖直线做比较,看出一个视觉力F。但这种曲线比之前的更加丰富一点,因为整个树木的曲线在不同位置的强度不一样,树干处比较坚硬,所以没有发生弯曲,而树梢处比较软,则发生了剧烈的形变。所以这是一个受力但只发生局部形变的曲线形式。你能看出下图中,哪里有这样的曲线吗?

正是在这辆概念车的侧面,有一条类似的轮廓。可以发现,这不完全是举例中台风造成树木变形的样子。下图中的曲线,没有发生形变的一段是倾斜向前的。它不但用了树木变形的视觉动力,还结合了倾斜曲线的视觉动力效果,两者组合使用,效果更加强烈。

回到比萨斜塔的例子中,很多游客会用身体去支撑斜塔来拍照,这样,在画面上就可以实现视觉上的平衡了(如下图)。这是不是与初中物理题目中力的分析很像呢?

下面来对比几个产品在使用受力曲线前后的区别(下图中左、右两边分别为使用前、后对比图)。

组合斜线使得产品外形在斜线倾倒方向上的视觉动力表现大大增强。

只使用了一个形变曲线,效果比较温和,但仅仅是一个小的视觉动力的运用,也能有明显的区别。

这是一款B超机产品。底部的主机体形比较庞大,缺少一些动感,所以用不同的颜色将它切割开,以减轻产品在视觉上的重量。带有斜线的切割方式,可以给产品提供更多运动和轻盈的感觉。

修改前,产品并没有使用斜线分割下部的主机形态,修改后,倾斜切割的形式使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动感。

左图中,跑车前脸大量使用斜线元素,来体现产品强大的性能。如果去掉斜线元素,改成基准垂直方向的线条,前脸给人的感觉就一下从跑车变成了家庭用车,温和而庄重。

下图中,不同斜线的连续使用能产生更多的动态效果,甚至与受力弯曲的曲线有相同的作用。

再来看下面一组图,产品上凸显力量的形变线条竟然和发力的公牛身上的线条非常接近,这并非巧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