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科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00:36:33

点击下载

作者:钟双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武科举

文武科举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明君求贤 招贤纳才

我国历代王朝招贤纳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尧舜在帝位禅让过程中采取的人才选拔、试用及考核措施,开启了我国后世人才选拔制度的先河。西周学校的广泛设立及由此形成的选才制度,成为后世以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国为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竞争,为了扩大地盘和影响,纷纷招纳贤士,从而出现了“军功”、“养士”和“客卿制”三种新的选士制度。其中奖励军功的办法,对秦的统一影响最为深远。

尧舜的人才选拔与考核

那还是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平阳即山西临汾一带的华夏族部落首领尧,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尧,号陶唐氏,是华夏民族的共祖黄帝的五世孙。

尧为政勤奋,生活俭朴,和广大人民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做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由于他施德政,抗天灾,选贤能,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政绩卓著,所以人们很拥护他,对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在管理部落的过程中,尧注重将礼仪祭祀方面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以培养下一代具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他规定,男女快到成年时,在连续几年中,必须参加一定程序的训练和考核,即举行“成丁礼”,如果合格,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就成为正式的部落成员。

这种培养、传授、交流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这种训练和考核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考试制度。

除了对年轻人传授知识和进行考核外,尧也对部落首领的继承人加以选拔和考核,而且要求严格。

当时在选择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继承人时,必须征求大家的意见,不能自己单独决定。而被推举为最高首领继承人的人,也不能马上获得首领的职位,还必须经过多年的考核、试用。尧帝塑像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 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我国古代出现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 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 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尧在考虑其接班人时,因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劣不堪,不能继任,而希望在亲属中选拔优秀的贤德之人来接替他的帝位。

大臣驩兜曾推荐共工,说他工作能力强,能办事。尧认为共工阳奉阴违,品德不好,没有同意。又有人推荐鲧,鲧是颛顼的小儿子。那时正好暴发洪水,百姓生活困苦异常,大家建议由鲧去治水,尧觉得通过治水考验他一下也行,若搞得好,可以重用。结果鲧治水九年,也没有见成效,尧对鲧失去了信心。颛顼 《山海经》、《国语·楚语》中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居帝丘,号高阳氏。据说他在位78年,曾经征服九黎族。并且与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并称为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颛顼为华夏民族人文共祖之一。为了寻找人才,尧决定不只在自己的亲族里找,要把范围扩大到其他部落。尧召集四岳即四个部落酋长,询问有谁可以继承大舜铜像自己的职位,他说:“不仅要考察贵戚中的贤人,还要考察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而实际上贤能的人,应该使贤能之人登上帝位。”

四岳向尧推荐舜。尧问道:“他的德行怎样?”

四岳回答说:“舜能和父母兄弟和睦相处,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来感化他们,家庭关系处理得很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

尧说:“嗯,这个候选人先定下来再说。”

舜被推举为继承人之后,尧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尧以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内”,又派9位男子与舜相处共事“以观其外”,再以“五典”、“百官”来考核舜。

所谓“五典”,又称“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试以五典,即试其对五典的认识,看其能否以五种伦理道德教育大众。所谓“百官”,泛指众多的官职。试百官,即考核为官之道。

在舜的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他所居住的地方,由于其管理得当,一年成村落,二年成乡邑,三年成市邑。因品德高尚,他在民间威望极高。

经过3年的试用、考察,尧发现舜对五典百官之事皆精通。尧见舜能力很强,就在时机成熟时把舜调上来,让他担任重要领导工作。舜 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舜为4个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建都于蒲阪,国号为“有虞”。他爱护人民、造福于民,倡导天人和谐、万物共荣的社会公德,是远古一位有为的君主。尧帝禅让大禹壁画苍梧 位于现在的广西东北、西北和湖南南部一带。据说舜即帝位后去南方视察,在这里去世。秦始皇南取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梧州属桂林郡,也有说属南海郡。此地在后来历代地方区划中或被置为县或被置为郡等。至清代,苍梧县隶梧州府,是梧州府治所。

在舜50岁的时候,尧正式退位,把帝位禅让给舜,代行天子政事。尧退位后8年,因病去世。

尧去世后,舜打算把帝位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全国的诸侯不去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有什么难解纠纷,也都找舜来解决,舜成为了当然的领袖。就这样,舜61岁时,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登上帝位。

继承人能否治理好部落联盟的事务,能否取得广大成员的信任和拥护,这是关系到部落联盟能否巩固与兴旺发达的大事。作为继承人的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舜在担任摄政时,选贤任能,提拔了禹、后稷等22位贤人。例如,选取禹担任司空,主管治水;选取契担任司徒,主管礼乐教化;选取后稷担任掌管农时的官;选取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选取益担任掌管山林川泽的官;选取垂则统一管理工匠事务等。

各部门人选确定以后,舜对他们说:“你们22人都要恭敬地对待自己的职务,时刻想着接受上天的命令并帮助上天治理臣民。每隔3年,我要检查你们的政绩。凡是有功的人,便提拔表彰。凡是有过错的人,便予以罢免,以示惩罚。”

后来,这22个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出色地完成了舜交给他们的各项任务,受到了舜的表彰。舜终于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舜即帝位后17年,在去南方视察各地官员工作时,不幸在苍梧这个地方去世了。由于舜的儿子商均,也跟丹朱一样,不能担当大任,所以舜早就预定好了禹为接班人。舜去世后,禹先是让位给商均,但也因为诸侯都拥护禹,于是禹正式即帝位。

尧、舜不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嫡系,而是传给有才能的贤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禅让制。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时,凡被推举为接班人的人,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取得人民的信赖之后,才能继承帝位。

后世历代儒家认为,尧舜开启禅让制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情操,以至于论史必言尧舜。而尧舜采取的人才考核、试用措施,开启了我国后世人才选拔制度的先河。阅读链接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即为人称扬。后来,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方诸侯就推荐了舜。尧提拔舜管理政务后,舜不负众望,使天下大治。舜帝的子孙以吴兴姚氏为正统嫡裔血脉。西汉朝谏议上大夫、京易学博士姚平是舜帝69世嫡孙。姚平是吴兴姚氏振兴发达之始祖。清代三朝元老重臣并嘉庆朝与道光朝两朝的礼部尚书姚文田,是舜帝131世嫡系孙。

西周的育才与选士措施

我国商周时期,周武王克商以后,对全部国土进行了行政区划。天子或诸侯国王所居的都城及其近郊称为国,郊以外称为野。居住在国中的是国人,其余则是野人。国与野的组织形式及教育情况均有定制,开创了周王朝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新局面。

周天子将都城及其近郊划分为乡。周有6个乡,诸侯国大的有3个乡。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其组织形式为:“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西周的野一部分分划为遂,其余封予卿大夫作为采邑。周有6个遂,诸侯国大的有3个遂。据《周礼·遂人》,其组织形式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学;另一类是乡学。设在天子或诸侯国王都内的学校称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内的学校总称乡学。由此可见,西古代乐手吹箫浮雕周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

西周天子或诸侯国王的子女教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6岁至9岁在家中学习,学习简单的数字、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名、天干地支等。第二阶段,10岁入小学,学习以书写、计数、音乐、舞蹈为主。这是沿袭氏族公社训练孩童要住宿在外的风俗。第三阶段,13岁为成童,这时该入大学。

西周时期的国学,当时称为“辟雍”“泮宫”,是贵族举行隆重的“冠礼”的地方,也是贵族进行重要政治军事活动的地方,他们常在这里举行祭祀和宴会,比赛射箭,选拔和考核武士。《周礼》 儒家经典之一,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西周国学要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包含6门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课,其考核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等。《周礼·大宗伯》把礼分为5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吉礼讲祭祀,敬事邦国鬼神;凶礼讲丧葬凶荒,救患分灾,哀悼死亡;宾礼讲朝会过从,使诸侯亲附;军礼讲兴师动众,征讨不服;嘉礼讲宴饮婚冠等喜庆活动。六代 “六代”的说法不一。《晋书·乐志上》指黄帝、唐、虞、夏、殷、周。《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指唐、虞、夏、殷、周、汉。《六代论》指夏、殷、周、秦、汉、魏。这里指的是第一种说法。“乐”是综合艺术课,其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六代乐舞等。所西周观伎画像砖谓六代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尧时期的《大章》、舜时期的《大韶》、夏时代的《大夏》、殷商的《大濩》,加上西周新创的《大武》,简称为“六乐”。

其中《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属文舞,要求手执乐器龠和鸟羽翟,《大濩》、《大武》属武舞,要求手执盾牌干和斧钺戚。武舞之中还有一种《象舞》,要求舞者持竿而舞。

据《周礼·春官·乐师》载,周代还有6种小舞:《帗舞》,为祭祀社稷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手执五色缯帛,持之而舞;《羽舞》,为祭祀四方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持白鸟羽而舞;《皇舞》,为祈雨时的舞蹈,要求舞者头插鸟羽,上衣饰翡翠的羽毛,手执五彩鸟羽而舞;《旄舞》,为祀辟雍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执牦牛尾而舞;《干舞》,为祭祀山川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持盾牌而舞;《人舞》,为祭祀星辰时的舞蹈,徒手舞,要求舞者挥袖而舞。“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当时作战以战车为主力。每辆战车由甲士和徒兵各若干组成。甲士包括御者、射手、盾牌手,身穿盔甲,在车上;徒兵步随。战车士兵进攻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所以射箭与驾车是最基本的军事技术训练。

据《周礼·地官·保氏》载,射箭的考核标准有5条:“白矢”,要求射者的箭穿透箭靶,露出箭头,重在考核射者开弓的臂力;“参连”,要求射者第一箭射出之后,接着三箭连发,重在考核射者发射的速度;“剡注”,要求射者矢入箭靶,羽颈高,箭头低,重在考核射者箭头锋利易入;“襄尺”,要求射者礼让,如君臣同射,臣不得与君并立,须后退一尺,以别上下尊卑,重在考核射者礼让水平;“井仪”,要求射者四箭射中箭靶,如“井”字形状,重在考核射者箭法准确。

据《周礼·天官·保氏》载,驾车的考核标准也有5条:“鸣和鸾”,“和”与“鸾”是车上装饰的铃,要求御者驾车时,铃声共鸣而有节奏;“逐水曲”,要求御者驾车时,沿着曲折的江河驰驱而不颠坠;“过君表”,“君表”指在险阻处插着旌旗的辕门,辕门中间放置石磴为障碍物,要求御者驾车驰入辕门时不碰撞石磴;“舞交衢”,要求御者驾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骋,像舞蹈一般轻盈而有旋律;“逐禽左”,要求御者驾车追赶禽兽,使其向左边逃奔,以便君主射之。总之,考核时要求御者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密切配合射手。六书 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也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后而归纳出来的系统。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周代驾车图“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常用字,如天干、地支、地名等。“数”指计算加减及乘除等。《周礼》还提出有“六书”、“九数”等考核标准,但无细目。后人曾就“书”与“数”的考核标准作过种种猜测。

按照《礼记·学记》所载,西周的国学已建立起一套分年考试的制度。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大学每隔一年考查学生学业及操行一次。“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入学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经书的能力,能否分章析句,能否辨明学习的志趣。九数 是指古代教学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中的“数”,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并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认为:“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三年视敬业乐群”,即入学第三年考查学生对学业是否专心,与学友相处是否和睦。“五年视博习亲师”,即入学第五年考查学生学识是否广博,古代学生雕塑对教师是否尊敬。“七年视论学取友”,即入学第七年考查学生在学问上的见解和对交友的选择是否得当。七年结束,考试合格者,谓之“小成”,即达到“小有成就”的标准。“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入学第九年考查学生在学识上能否触类旁通,在志趣上能否坚定不移。九年结束,考试合格者,谓之“大成”,即达到“大有成就”的标准。

这个九年制国学的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确了学习的要求和顺序,并且逐年加深、提高;强调入学之初,即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志趣进行考查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密切结合,在德育上注重意志与信念的培养,在智育上注重读书、推理与判断能力的进步;重视群体的教育影响,把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乡大夫 官名。《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乡大夫,掌“国”中一乡的政教禁令,“国”中兵役、劳役征发,推荐贤能,年终对乡吏的考核。国家遇大事要征询意见,则率其乡人至外朝;遇急变,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春秋时各国皆设此类官职。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了国学之外,还古代儿童学习雕塑依照地方行政区域组织而设立了乡学。

乡学规模比较小,仅设一级,都是小学程度。不过,因为地方区域组织的大小不一样,乡学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州设序,党设庠,闾里设塾或校等等,皆属于西周的地方学校。

按《礼记·王制》载,西周规定,乡学可以经过考试选拔少数俊秀者进入国学深造。其过程与步骤是这样的:先由地方官“乡大夫”主持考试,选拔出乡学中非常优秀的学生,报告于西周王室的“司徒”官,这些被选中的学生称之为“选士”。“司徒”官主持考试,“选士”中的优秀者升入“国学”,称之为“俊士”。

凡已提名于“司徒”官的选士,可免其一乡的劳役;凡有升入国学的“俊士”,可免其一国的劳役。这些“选士”与“俊士”,皆称之为“造士”,意思为进入国学“深造之士”。“造士”入国学九年学成后,“大乐正”官再主持考试,就“造士”中的优秀者提名于“司马”官,称之曰“进士”。又经“司马”官主持考试,就“进士”中选拔其贤能者报告于周天子,视其才能的高下而任之以官职,予之以爵禄。

这就是从“乡学”中选拔优秀人才的四步考试制度。当然这种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国之俊秀”,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仍在地方的序、庠、塾、校里学习。

按《周礼·地官·乡大夫》载,西周还存在一种贡士荐举人才的制度,不过这仅限于较低级的官职,其途径有二:司徒 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一是“乡里选举”,或称之“宾兴”之制,是在王畿之内施行的。西周设民政官员“司徒”官,负有各乡教化之责,并命令各乡大夫考察荐举乡里有德行道艺的优秀人才。乡里选举每三年一次,称之为“三年则大比”,即3年一考试。考试主要内容是“德行与道艺”,其中的“乡射之礼”是考试大比的关键环节。古代乐手奏乐浮雕

二是“诸侯贡士”。王畿之外的诸侯国也有贡士之制。天子对诸侯贡士的时间和人数都有规定,并且天子对诸侯能否及时贡献及贡士的质量如何,还有相应的奖惩之制。天子对诸侯贡士非常重视,还要亲自考核诸侯所贡之士,先令其试射于选士之处泽宫,然后在大射典礼上再行比试,射宫是举行大射典礼的地方。大射 我国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将祭祀择士举行的射礼称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清代学者朱大韶以为射礼有三:曰大射、燕射、乡射,无所谓宾射。天子在射宫考校士子的箭术,如果射箭时仪容、动作合于礼,节度合于乐,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数多,就可以参与天子的祭祀。如果仪容、动作不合于礼,节度不合于乐,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数少,则不得参与天子的祭祀。多次参与祭祀的诸侯就能得到褒奖,多次未能参与祭祀的诸侯就要受到斥责。多数得到褒奖的就可以增加封地,多次受到斥责的就要削减封地。试射时要合乎一定的礼乐标准。不论是乡里选士还是诸侯贡古代儿童学习雕塑士,都十分重视试射。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则以试射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裁决。但是对考核成绩好坏,各有赏罚之制,反映了西周王朝对贡士的重视,对贡士试射的重视。

西周射礼所用之乐,严格标明了等级差别。射箭时的节度是:天子以赞颂百官齐备的《驺虞》之诗为节度;诸侯以赞颂诸侯按时朝见天子的《狸首》之诗为节度;卿大夫以赞颂卿大夫依循法度的《采苹》之诗为节度;士以赞颂士尽职尽责的《采蘩》之诗为节度。

射礼与射乐含有多方面的人伦道德内容,就连射箭的技能之中,也包含人的道德修养。射箭的人,内心意志坚定,外表身体挺直,然后张弓搭箭对准箭靶,手臂稳固,这样才能射中目标。从这些动作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了。所以说,射礼可以用来观察盛德,这就是西周重视试射的原因,坚持德行与道艺相结合的选士原则,并由此而推广其社会教化,促进社会安定。诸侯 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周代战争中的射箭场景

育才与选士相衔接,选士与选官为一途,这是西周考试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西周的学校教育颇为发达,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学校内还有一套比较系统、比较严密的教学、考核、奖惩、视学制度。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被推举,与其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及奖惩情况密切相关,这便能激励学生,尤其是庶民学生勤奋读书,努力上进,这给了庶民学生以希望和鼓舞。

选士与选官为一途,选士即为选官,士有所举则必有所官。《文献通考·选举九》说:古人之取士,盖将以官之,然则举士与举官非二途也。三代之时,法制虽简,而考核本明;毁誉既公,而贤愚自判。往往当时之士被举,未有不入官者也。

这里说的“三代之时”,主要指的是西周初期,西周时代选士制度“举士”与“举官”为一途,必然大大刺激了士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给广大士人指出了读书进学努力的方向,这也就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大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士的培养规模的扩大。

西周考试制度不但有利于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西周社会的政治稳定,也奠定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基础。纵观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无论是两汉时期的学校制度和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抑或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继承和发展了西周考试制度的特点。阅读链接六艺”中的“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我国很早就采用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当时除了学习用十进制计数之外,还学习一些日常计算。根据研究,西周已经能进行四则运算,进行田亩面积的计算,发现了勾股定律等,这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处在先进水平的。我国古代的计算方法先是采用筹算,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珠算。筹算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也可能是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数还包括历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序排列成六十甲子,用以计年。这些知识都属于数的教学内容。

东周的求贤与军功爵制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败亡。即位的周平王宜臼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于第二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春秋时期”;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原来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导致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一时间,群雄蜂起,竞相争霸,哪个国家拥有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取得霸主地位。世卿制 古代选官制度。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卿制在西周时期曾十分盛行。在当时,传统的世卿制将选用人才的范围限制在血缘关系以百里奚像内,不利于更广泛地吸纳人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也日渐疏远,血缘纽带的维持作用日趋松弛。

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公室与卿大夫的矛盾日益尖锐,地方诸侯随着其势力的不断扩大,对周天子也不再那么尊重,从周王到诸侯、卿大夫再按血缘世卿制选用官员显然难以满足其巩固政权的需要。

各地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便纷纷冲破世卿制的限制,采用了招贤纳士的策略,选用一些非贵族而才华出众的人担任要职。比如秦国秦穆公挖空心思,曾用5只羊换来大夫百里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百里奚是春秋时楚国宛即河南南阳地区人。他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就从宛地出游求仕。

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后来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此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百里奚到虞国当了大夫。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臣及其大夫百里奚。由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做奴隶。

胸有大志的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人才,就想用重金把百里奚赎过来。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认为,若用重金赎他,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因此他建议秦穆公,可以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

当百里奚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他,并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又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就拜其为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

因为百里奚是秦穆公用5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在秦国当了上卿以后,对内,提倡教化,开启民智,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对外,则注重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使秦国短期内大治。百里奚始终保持着爱民思想,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和车辆,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人民的信赖。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称霸的5个诸侯,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记载见于《史记》。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作“春秋五霸”。百里奚入秦,为秦国带去了周朝内地的先进文化、政治制度和耕作技术,使秦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一举成为可与晋国、楚国争高低的强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为以后兼并六国,秦穆公雕像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进一步革新选才制度,不仅通过各种方式选贤任能,还广泛实施变法,大胆创新,任人唯贤,并且把奖励军功作为选贤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魏国魏文侯在位,李悝任相后,进行变法。变法令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宣布废除世卿制,代之以“察能而授官”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选拔官吏、按照官吏的功劳分配俸禄的新制度。

魏国坚持“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吴起初到魏国时,魏文侯问李悝:“吴起怎么样?”李悝回答:“贪而好色,但用起兵来天下无双。”魏文侯毫不犹豫,任吴起为大将。吴起果然一出征便攻克5座城池。这是春秋时期选贤任能的一个事例。求贤令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为了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于公元前362年,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广招人才,以求富国强兵之策。商鞅是因当时秦孝公的求贤令而入秦,他的变法运动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以军功选人制度,还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军功爵制。商鞅雕塑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也曾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未予采纳。

公元前362年,秦国秦孝公继位。他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秦孝公,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草令》在秦国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左庶长 爵位名。秦国在商鞅变法前有4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这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对于奖励军功,商鞅制定了军功爵制。他明确规定: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春秋战国士兵雕塑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即使是秦王的家族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被取消贵族的资格,不得以血缘关系取得官爵利禄。异姓的贵族更不得享受世袭特权。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官爵和俸禄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其原则之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凡战士能斩得敌人1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5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其原则之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对士兵的奖赏低于军官。依秦制,划分爵位为12级,从1级公士到12级彻侯。军队在攻城围邑时如能斩杀敌人8000以上,野战时如能斩杀敌人2000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队,就对全军进行赏赐。庶子 我国古代官职。传古有“庶子”之官。《周礼·夏官》有官名“诸子”,掌教戒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战国时,庶子为国君、太子、列侯、相国、县令的侍从之臣,有御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名称,亦称门庭庶子。此外,庶子在古代也指庶妻所生之子。

其原则之三,是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秦国军队以伍为基本战斗单位,一伍之中如有1人战死,其余4人就会获罪;如果有2人或3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加重了。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商鞅雕塑像

军功爵制中的爵分20级,第七级为大夫,第八级为公乘,“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当时,七级以下为低爵,或称民爵,八级以上为高爵。第八级公乘是以军功获爵的最高级,一般吏民不得超过这一级,如果超过必须转让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

尽管军功爵制对一般吏民通过军功获爵作了严格的限制,但无论是高爵或低爵,都能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一些特权。因此,它适应了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及建立集权政治的需要,为秦国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军功爵制很快被其他诸侯国借鉴应用。

在西周宗法制下,各级奴隶主贵族地位世袭,其所受爵位也是世袭并固定不变的。而在东周战国时的军功爵制下,不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所有臣民都有可能按其军功大小获得相应的爵位和利益。

军功爵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选任官吏制度,是在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了勃勃生机。军功爵制对于在战争中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夺取政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军功爵制也造成了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时代特点。秦国后来之所以能成就统一大业,与这一新的选任制度的完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链接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相国魏齐鞭笞致死。魏国人郑安平听说此事,就把范雎隐藏起来。范雎于是改名叫张禄。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郑安平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是否有贤能的人士愿跟他到秦国,郑安平就向王稽推荐了张禄。范雎到秦国后向秦昭王进言强国之计,使秦昭王对他大为欣赏,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为秦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昭王得范雎,蚕食诸侯,终成帝业。

选才成制 科举选士

西汉与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大封建王朝,被称为“汉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成就“汉唐盛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汉和唐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建立了以察举制度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在民间察举选才,各种人才脱颖而出,为造就西汉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科举制度初创于隋而成熟于唐,成为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条主要途径,通过科举取士,促进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力空前强盛。

秦代实行的吏师制度

秦统一天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巩固统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事情。如确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等,还实行“吏师”制度。

所谓“吏师”制度,如《韩非子·五蠹》所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意思是说,君主英明的国家,没有写在书上的文字,而以法令做教材;没有先王传下来的经验,而以官吏当老师。

据《史记》记载,在秦中央朝廷,设有一种宫邸学校。当时的宦官赵高曾受秦始皇诏命,教习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学习秦王朝法律及其他文化知识数年,其学习的重点是法律,“以法为教”。这大概可以说是秦王朝皇族子女教育之风气。

湖北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记载,秦代普设于郡县的官学叫“学室”。学室的学生称“弟子”。弟子必须是“史”的儿子。史相当于政府各级机构里的书记、档案员等低级文吏。

学室弟子皆立有名籍,政府官员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可以役使他们、鞭笞他们,但他们可以免除兵役和徭役,这是很大的优待。

秦代学室弟子学习的内容,初学者主要是识字,如学写字、书写姓名、识名物等。《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是当时学室教学的3本教材。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学室弟子开始学习国家的法律制度。秦简 秦简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及后来的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总称。1975年底,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葬中出土了战国末期到秦代的竹简共1100多枚。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的历史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秦代法律的研究,尤其重要。古代学生学习蜡像

秦代的法令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选拔人才,这一时期出现过专门的法律考试制度。

秦王朝采用法家的学说治理国家,认为国内所有臣民都需要接受跟国家有关的法令,知道做哪些事会受到奖励、做哪些事会受到惩罚。

秦代教材《法律答问》篇采取一问一答的体例对秦律进行解释,这种体裁很像考生为应付考试所作的试题。此外秦简中还有《为吏之道》,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学习法律的内容及法律考试的一些基本情况。

学室弟子经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毕业做官。不过,弟子在任官之前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与实习。弟子为吏,开始只能做“史”,以后可视工作效绩而迁升。

对于秦代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和实习,汉代时有所沿袭。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序》中曾说:尉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法律答问》 秦简中的篇章。它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的精神实质和名词术语所作的解释。《法律答问》所解释的是秦朝法律中的主体部分,即刑法。《法律答问》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如“辞者辞廷”、“州告”、“公室告”、“非公室告”等,是研究秦的诉讼制度的重要材料。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引用汉初《萧何律》时写道: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汉代的这些规定因袭了秦代的制度,说明在秦代学生毕业后为官的情况。据秦简《编年纪》载,一个叫“喜”的人,年19岁,经过考核后被任用为史,这秦简《法律答问》与许慎所说的“学童十七已上始试”相合。

从秦简看,秦代还试行过学室毕业后,到社会上工作一年,然后视其能力授予官职的办法。试用一年,实际上也是一种考核办法,用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萧何律 律法名,典出《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汉初相国萧何采集秦朝法令,选取其中合乎时宜的,制订了九章法律。又简称“萧律”。古代学生学习场景蜡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