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中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17:24:2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中学

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中学试读:

前言

自教育部2011年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先后已有15个省份进入“国考”。按照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国将全面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组织数百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了业界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丛书编写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考点,分析命题规律和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顺利通过了考试。

本套教材共172本图书,包括笔试教材系列35本,标准预测试卷系列32本,高频考点速记系列32本,真题大全系列3本,题库系列32本,考前命题预测试卷系列32本,面试系列6本。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携带方便 记忆有伴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方便考生随身携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印刷,下划线标注重要内容,使考生复习有伙伴,记忆有方案。

2. 依据考纲 突出重点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专家以最新考试大纲为根本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全国统考试题,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使考生一书在手,重点全有,理解有思绪,作答有依据。

3. 体系健全 预测精选

权威专家细致分析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原理和命题趋势,从考试大纲出发,以“章”“节”为基本框架,体系合理健全。章后添加“精选考题预测”,使考生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考试,早日圆梦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2014年12月  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业理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第一节 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

1. 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2.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二)素质教育观

1. 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 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考题再现【2013年下半年中学真题】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 促进学生专业发展B.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C.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D. 引导学生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发展,存在片面性,故当选。(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二、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一)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二)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素质教育实践中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不把评价作为“甄别、选拔”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来判断的。(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 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三)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

1. 学校管理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活动也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学校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

2.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除学校的正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例如课外开展的兴趣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素质发展的领域,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3.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如果班主任能够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开展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班级教育工作,那么班级中的素质教育会得到良好的实施。三、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当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观存在着巨大差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误区三:素质教育强调减负,就是不给学生留作业

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百分制

误区五: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考题再现

1. 【2013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A. 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B. 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C. 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D. 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答案】C。

2. 【2012年上半年中学真题】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王老师走进教堂,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参考答案】

王老师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学行为。

具体来说,体现了以下教育观的理念:(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王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局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研究式学习是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组织、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王老师在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雪景,写出精彩的作文,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形式开展户外活动,观察雪、玩雪、吟雪,最后描写雪,将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实现探究式学习,达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3)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打破传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王老师通过语文课采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从学生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关注了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

因此,王老师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的教学观,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反思和学习的。第二节 学生观高频考点提要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 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高频考点速记一、学生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学生观的演绎和发展与我国教育战略的确立、调整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对现代学生观的形成有着更为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对新时代的教育理想和一线的教育行动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依据中学阶段的发展特点,恰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第一,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能给学生贴标签,慎重批评学生,不要贴标,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三、教育公正——“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1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考题再现

1. 【2012年下半年中学真题】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阶段性B. 互补性C. 顺序性D. 差异性【答案】D。

2. 【2014年上半年中学真题】高中一年级入学伊始,班主任王老师便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上每一个同学的情况,并据此指导学生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  )。A.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B. 学生发展的互补性C. 学生发展的平衡性D.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答案】A。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功能

1.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 师生关系的功能(1)教育功能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其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教育任务。(2)激励功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3)社会功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着一种关怀、信任的心理氛围,对于孩子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师生关系可以分为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每一种师生关系都有其特征与不同的影响:

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

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

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应当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3.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 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

2. 民主平等

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还要讲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

3.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两者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4. 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考题再现【2013年下半年中学真题】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A. 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B. 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C. 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言D.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答案】D。第三节 教师观高频考点提要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3.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 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

3.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由于教师劳动的目的、对象和手段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就形成了教师劳动独有的特点。(1)复杂性

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付出。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学生不仅有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2)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

第一,因材施教。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教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选择最能奏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对学生的敏感性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3)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此外,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示范性的价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在,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比较慢。教师要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之后才能收到成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最好的写照。其次,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教育的成效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得到体现。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只有等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创造财富之后,教师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6)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从横向上来看,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纵向上来看,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汇集到集体劳动之中。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要求教师既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 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考题再现【2014年上半年中学真题】黄老师向民间艺人学习地方戏曲,并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音乐课教学中,这种做法体现了黄老师具有(  )。A. 校本教研的意识B. 课程开发的意识C. 长善救失的意识D. 示范引领的意识【答案】B。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要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中学教师要经历一个专业发展过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当前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如何获得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2.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教育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对象,对已有的教育实践成败原因进行探求,从而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新知。教育反思作为一种专业发展的方法,应该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以教育活动成败原因的探求为方向,以获得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会涉及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对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和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反思。教师常用的反思工具有教后记、教学日志、教育案例等。

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3.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不可攀,其实每一个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都能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是天然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不断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 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或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等等。

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甚至可以积极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

5.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一般包括六个内容。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育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期待。

2. 专业人格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修养,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公正严格是教师专业人格的重要内容。诚实正直是做人的根本,善良宽容是对学生的爱,公正严格是出于教师的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心悦诚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

3.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教师作为一门专门职业,必须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想获得专业发展,就必须要系统地深化专业知识,丰富更多专业领域认识,解决存在的疑问。进一步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拓宽知识的广度,提高思考的深度。因此,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 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要素。教师专业能力可以分为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1)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主要有导入技巧、提问技巧、强化技巧、变化刺激技巧、沟通技巧、教学手段应用的技巧以及结束的技巧等。(2)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评价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5.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教师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基础。教师在这个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职业满意度等。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人从事教师职业都是考虑到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及教师的工作特点(稳定、假期长)等方面。这样的工作动机不利于自身更加投入地工作,也不利于产生较高的职业满意度。

6. 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和自我尊重等。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含着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1. 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教育者必须把握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很好地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获得了一种知识,人们称之为“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教育机构中所开展的教师职前培训,都包括了专业实践的部分。专业实践的方式包括:参观学校活动,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等。

2. 入职培训

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中学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作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岗位知识,提高岗位工作能力。

中学教师要获得岗位知识,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入职者,一方面自觉地把自己的岗位作为学习的对象,悉心地全面了解自己的岗位要求,掌握岗位知识;另一方面,也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岗位知识的学习,这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帮助新手教师入职专业发展的方法。

3. 在职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具体包括以下途径:(1)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是指教师到大学或者教师进修学院参加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培训的途径。目前的任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历教育,即学历没有达到规定标准,而参加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学习;另一种是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诸如教师资格培训、新课程培训、新教材培训、教学法培训、提高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一般是短期的。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2)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专业团体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志之一,对教师个人而言,参加某个教育学术团体也是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和途径。参加教育学术团体,对教师有多方面的帮助。第一,可以及时获得专业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有利于自己在专业上处于比较前沿的水平。第二,教育学术团体的主要活动是学术会议,参加会议要提交论文,这对于教师可以促进科研,提高科研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第三,它是我们向他人学习的重要途径。第四,可以促进自己的反思。(3)教育考察与观摩

教育考察、教育观摩也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向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考察和观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事先制定考察的提纲和问题,有所准备地学习;考察和观摩时,要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以照相或者摄像,搜集或购买有关资料;同时,还要和考察学校的教师、领导进行交流,询问更关心的情况;考察之后,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吸取其精华,找出可以借鉴的地方,甚至可以写出“考察报告”和“听课的案例分析”,不要仅仅满足于有一点表面的印象。

4. 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教师专业自我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发展。一个教师要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师,甚至是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其获得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实践。许多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是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具体可以包括以下途径:(1)专业阅读

读书阅报仍然是教师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

第一,掌握信息来源,大量收集信息。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买些书,适当订阅一些主要的教育报刊。第二,掌握读书方法和资料积累方法,善于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具体的方法如:读书时要画线、做记号、写批语和摘要;读报时,要做卡片,摘要记录其要点和重要信息;对资料和卡片进行分类,把相同资料放在一起;围绕研究的问题读书、积累资料等。(2)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采用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实现如下功能:第一,通过大学的网络课程,可以参加大学的学习。第二,可以到网上图书馆查书和资料,可以到网上书店查书、买书。第三,可以从网上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即时信息,可以给出关键词,查询有关的论文和资料。第四,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人通信,或者交换资料,也可以把自己的论文发给专家进行批改。第五,通过建立自己的Blog,可以记录自己的教育历程和思想。(3)校本教研与培训

校本教研与培训是近年来在我国学校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几个特点。总之,突出学校的实际特点,而不同于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校本教研有诸多具体的形式,最常见的是听课、评课;此外,还有集体反思、交流经验、教师沙龙、专家讲座等。教师从这种活动中,更能够获得贴近实际的帮助。(4)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行动和研究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型的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有学术的、思考的、理性的成分。一般由教师自己提出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实践方案,边实践边记录情况,了解实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修正方案,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学习有关的理论,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能够开展科学研究,最终促进教学的改进,是十分有效和综合的发展途径。(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缺欠的年轻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

2. 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

3. 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其中的关键程序有:(1)每天进行回顾;(2)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3)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4)布置家庭作业;(5)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 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教师通过反思,对自己应该使用哪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安排教学环境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自信心将得以提高、满足感得到增强,能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1. 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上述可见,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需要,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堂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教师的发展都会完全经历这三个阶段,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就并没有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2.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以及德赖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的。(1)新手阶段

新手型教师是指经过系统教师教育和专业学习,刚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表现出以下特征:理性化,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依赖规定。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需求是了解与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熟悉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经验。(2)熟练新手阶段

新手型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实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处理问题就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一般来说,具有2~3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处一阶段。(3)胜任阶段

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在经过3~4年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之后,能够发展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胜任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目的性相对明确,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有更强的责任心,但是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足够流畅、灵活的程度。(4)业务精干阶段

一般说,到第五年,积累了相当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便进入了业务精干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表现出以下的特征:对教学情境有敏锐的直觉感受力,教师技能达到认知自动化水平,教学行为达到流畅、灵活的程度。(5)专家阶段

专家阶段是教师发展的最终阶段,只有少部分教师才能达到这个阶段。专家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观察教学情境、处理问题的非理性倾向,教学技能的完全自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