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20:03:12

点击下载

作者:新东方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解

(2018)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解试读:

前言

一本好的真题书,对于任何一门考研科目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帮助考生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政治作为一门公共课,考生对其基础知识、考试重难点大多是通过练习加以学习和掌握的,而对真题的命题规律、命题角度以及答题技巧的全面透析和掌握也是决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考生一定要有一本内容非常精准、解析极具参考价值的真题书。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编写而成,相信会成为广大考生复习的好帮手。

本书的内容特点如下:

一、第一篇精研历年真题数据,帮助考生宏观掌握历年真题的变化规律,了解近年来各章节真题考点的分布数量和频率,掌握命题人的命题重点和倾向,使考生做到眼前有考题,心中有考点。

二、第二篇深度解析真题,按章节将真题进行归类,紧密结合考纲知识体系,让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细化考点,具体感知考题,理解命题思路和角度。

三、第三篇附赠历年真题及解析。历年真题帮助考生整体掌握试卷结构和试题分布规律,同时也可以用于自我检测,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做好最后的备考冲刺。试题答案分析部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简单直观,这样考生一方面可以速查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考题的难度系数和所属的科目信息。分析题的解析也能够帮助考生强化考点,形成答题思路。

鉴于真题在备考中的重要性,对真题的合理利用应该贯穿在考生复习的各个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通过真题宏观掌握考试范围、考试题型及各部分所占分值,是考生初步了解试卷的阶段。强化阶段主要是通过真题强化复习,深入学习考点,反复练习重难点,是考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阶段。冲刺阶段主要是通过研究真题,总结应试技巧,锻炼全面应战的综合素质。总之,考生在复习的各个阶段都应该紧密结合真题,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真题。相信这本书在各个备考阶段都能够给予考生帮助和指导。

最后,预祝广大考生都能顺利通过硕士研究生政治科目的考试,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编者第一篇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一门重要科目,是两门公共课之一。1980年开始实行全国统考,自1989年这项考试由原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现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后,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逐步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试卷内容结构和试卷题型结构,且在试卷内容结构、试卷题型结构及试题难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这种稳定性为我们研究考试特点和把握命题规律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除了要了解考试内容和命题规律之外,还要了解与考试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如各学科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近五年真题难度系数的对比变化、近十年考研政治平均分及录取线情况等等,这样才能使得备考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备考效率。一、试卷内容和题型结构(一)试卷内容

1. 考试学科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规定,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 考查的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1)准确再现或再认学科的相关知识。(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规律和判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结合热点的历史条件、国际背景和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背景,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

以上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不能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原理的表面意思,而是要真正了解基本概念,深入把握基本原理,通过循序渐进地复习和训练夯实基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临阵磨枪。(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形式(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00分。(2)试卷分试题册和答题卡。答题卡分为答题卡1和答题卡2。考生需要将客观题的答案和分析题的34、35、36题写在答题卡1上,将37和38题写在答题卡2上。

2. 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4%。(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占30%。(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6%。(5)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三)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1)单选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2)多选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3)分析题:50分(5小题,每小题10分)二、统计数据分析(一)各学科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规定的这一试卷内容、题型结构以及各自所占分值的比例构成,是自2010年考试大纲修改之后,加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学科之后的试卷构成。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交叉学科,各学科所占分值比例会有所变动,但总体上来说,分值的分布还是比较稳定的。表1 各学科具体内容分值结构(2013~2017)(二)近五年真题难度系数对比

宏观了解各学科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还要进一步了解试卷难度。试卷中的三种题型,得分率最高的是单项选择题,从近五年的真题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2012—2016年思想政治理论科目考试的难度系数基本控制在0.55—0.60,2016年真题较之前四年的真题难度略有下降,表明中等水平考生的分数有更加接近的趋势。表2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抽样统计数据对照(2012~2016)(三)近十年考研政治平均分及录取线情况

通过对难度系数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试卷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为自己确定目标分数和院校,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奠定数据基础。表3 考研政治平均分及录取线(2007~2016)三、考研政治全年复习规划

一般来讲,政治理论的复习分为四个层面:基础知识层面、理论强化层面、提升理解层面和技巧应用层面,相应地把政治的备考也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即基础阶段、强化阶段、提升阶段和冲刺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考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以做好考前的最后冲刺,得高分。

基础阶段(4—6月),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首先,考生可以通过浏览历年真题或者听导学课等方式,了解考试内容、试卷结构以及各学科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等和考试相关的信息,形成对考试的初步了解,做好备考准备。其次,通过看书或者听基础课等方式,初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框架,形成政治备考的理论基础,为强化阶段的复习打好基础。

强化阶段(7—8月),本阶段是政治备考的关键时期,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和集约化的教材强化对政治各考点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应试知识和理论基础。主要任务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中系统地听课;二是深入理解教材考点;三是通过训练提升运用考点的能力。经过第二轮的强化学习,为提升阶段做好准备。

提升阶段(9—10月),本阶段是政治备考的理论提升阶段,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梳理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试能力。主要任务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炼重难点;二是深化理解重要考点;三是为考生着重讲解考研大纲新增考点。经过这个阶段的有的放矢的复习,为冲刺阶段做好准备。

冲刺阶段(11月—考前),本阶段是政治备考的核心时期,其目标直指应试能力的大幅提升,针对政治得高分的目标,考生需要全方位安排备考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二是时政热点的了解;三是考试重点的理解;四是应试技巧的提升;五是模拟试题的训练。表4 考研政治全年复习规划第二篇历年真题按章汇编及解析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真题汇编一、单项选择题

1. (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 (2010.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 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 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 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二、多项选择题

1. (2011.20)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A. 阶级斗争学说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理论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 2003.1【正确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学的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错项辨析】选项A和选项B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就存在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马克思的辩证法源于黑格尔,由此可判断辩证法的出现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2. 2010.1【难度系数】0.804【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题干中的话是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中所摘出的一段话,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错项辨析】选项B,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人类没有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选项C,是一种空想的理想状态。选项D,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理想状态。二、多项选择题

1. 2011.20【难度系数】0.369【正确答案】C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D。【错项辨析】选项A,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存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斗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选项B,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存在的,是马克思在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真题汇编一、单项选择题

1. (2004.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 (2005.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 (2006.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 (2007.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5. (2007.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6. (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7. (2008.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8. (2009.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9. (2010.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能胜利”的哲理在于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10. (2010.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 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 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11. (2011.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 注重量的积累

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 坚持适度原则

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2. (2012.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13. (2013.1)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 运动的衡量尺度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普遍状态

D. 运动的存在方式

14. (2013.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 主观联系

B. 必然联系

C. 因果联系

D. 本质联系

15. (2014.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16. (2016.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 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 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17. (2016.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 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 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18. (2017.1)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 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 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 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 (2017.2)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海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 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 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二、多项选择题

1. (2003.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 (2004.1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 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 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3. (2005.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4. (2007.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5. (2007.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6. (2007.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7. (2008.17)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 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8. (2008.1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 个别—一般—个别

B. 实践—认识—实践

C. 群众—领导—群众

D. 团结—批评—团结

9. (2009.17)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10. (2010.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 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 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1. (2012.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 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 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2. (2014.17)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 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3. (2015.17)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A.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 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4. (2015.18)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15.(2016.17)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 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B. 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 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 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16. (2016.18)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 2004.2【正确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类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错项辨析】选项A,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而并非是以倒退到原始状态为目的。选项B,社会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过程,只要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并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度行为才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选项C,人们先是开荒,到后来的退耕还“荒”,并不是说人在自然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而是发挥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合规律的做法。

2. 2005.1【正确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并通过人的活动将目的和需要变成现实的存在,从而改变世界,创造客观物质世界。题干中“口袋”可以看作是物质,“脑袋”指代意识,是说农民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就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错项辨析】选项A和选项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选项C,观点错误,精神不等同于物质,精神力量也不能代替物质力量。

3. 2006.1【难度系数】0.944【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题干中所说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强调了物质的绝对运动,但物质的运动并不否认静止,变与不变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错项辨析】选项A,表述错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变。选项B,表述错误,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选项D,表述错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二者的关系不是绝对对立的。

4. 2007.1【难度系数】0.894【正确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题干引用王安石的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作为材料,其中上句“风定”是静,“花落”是动,体现了静中有动;下句“鸟鸣”是动,“山幽”是静,体现了动中有静。动和静两种状态相互映衬,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错项辨析】选项A,把运动和静止看作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状态,违背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选项C,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混淆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选项D,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混淆为因果关系。

5. 2007.2【难度系数】0.456【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把握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也就是说只要有条件和根据,就可以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不可能性是不存在实现的根据和条件,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标准是看现实生活中有无根据和条件。材料中孟子这句话是说,抱着泰山超越北海,对别人说我不能,确实是做不到,而为一个老人折一根树枝做拐杖,对别人说我不能,不是不能是不去做。前者是不可能的,后者是可能的。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因而在目前就能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依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只有在条件具备时,这种抽象的可能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所以,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标准是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错项辨析】选项A,在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客观根据和条件,即使人们再努力,也无法实现。选项B,如果没有客观根据和条件,对人再有利,也只是美好愿望,无法实现。选项D,是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6. 2008.1【难度系数】0.589【正确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之间最大的分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而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因此正确答案中应该包含关键词“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第一性上没有分歧,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物质性,并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现实世界,这是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地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正确答案应该包括关键词“实践”。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错项辨析】选项A,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些唯心学派也坚持这一观点。选项B,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些唯心主义,如黑格尔哲学区分开来。选项C,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共同的观点。

7. 2008.2【难度系数】0.852【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题干中的实验证明,时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时间相对性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错项辨析】选项A,与题干无关。选项B,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选项D,与题干无关,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

8. 2009.1【难度系数】0.656【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题干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指在争论谁是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的时候,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是不争论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的时候,对立就变成相对的了。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错项辨析】选项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反映的是意识能否反映或者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而不是对立的问题,不符合题意。选项C和选项D都是干扰选项,故排除。

9. 2010.2【难度系数】0.897【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题干中溪水战胜岩石,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正是由于“坚持”,才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错项辨析】选项A和选项B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选项D表述错误,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它包括“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一因多果”等多种形式,有其因未必会有其果。

10. 2010.3【难度系数】0.899【正确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漫画中描述的是北极冰盖融化,北极熊无处可去濒临死亡的照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人的实践方式有关。人类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人类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错项辨析】选项A,说法过于绝对,关键词“核心”的使用太过于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选项B,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对大自然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不能说不可逆转。人类只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选项C,夸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不起决定作用。

11. 2011.1【难度系数】0.837【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存在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题干材料中引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推广“优选法”,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一支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体现了做事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错项辨析】选项A和选项B,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选项D,与题干无关。

12. 2012.2【难度系数】0.900【正确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打一点折扣,通过量的积累,就会得出不及格的成绩。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错项辨析】选项A,题干要说明的是各个环节打点折扣后的发展变化的结果,与辩证法的肯定和否定原理无关。选项C,表述正确,但本题并没有列举大量的偶然事例来证明这个论断,不符合题干要求。选项D,表述正确,但本题并没有列举可能性是如何转化为现实的。

13. 2013.1【难度系数】0.426【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因为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材料中所描述的“洲”、“舟”、“阁”、“鸽”之间,都是以对方为参照物,而产生的相对位移,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错项辨析】选项B,运动和静止之间是互相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而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因果关系。选项C,表述错误,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选项D,表述错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

14. 2013.2【难度系数】0.459【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专家之所以能够在不认识羊草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割羊草任务,就在于他利用了“羊吃草”和“割羊草”两种现象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错项辨析】选项A,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选项B和选项D中的必然联系和本质联系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外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15. 2014.2【难度系数】0.925【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但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错项辨析】选项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是人类创造的。选项C,不能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简单的比较,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选项D,凡是客观规律都是可以再现的,具有重复性。

16. 2016.1【难度系数】0.877【正确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中关于度的原理。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题干中的愚人吃盐的量超过了度的界限,导致美味变成了苦涩,引起了质变。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错项辨析】选项A,题干中并未涉及事物的自我否定。选项C,题干中未涉及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内容。选项D,持续量变不一定会导致质变,只有超过了度的界限才发生质变,且本题强调的是对度的把握,不涉及持续量变的问题。

17. 2016.2【难度系数】0.765【正确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题干中的观点来看,在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称之为“自由”,所谓“随心所欲”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表现,是虚假的“自由”。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错项辨析】选项A,题干没有涉及唯物史观的内容。选项B和选项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即第一性问题的不同解答,题干中并未讨论世界本原问题。

18. 2017.1【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错项辨析】选项B,表述错误,掌握客观规律性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前提。选项C,题干中所涉及的是实践活动而非认识活动,故排除。选项D,客观规律无论是否被认识都对人的实践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分强调尚未被认识的规律,则是另一种神秘主义的错误。

19. 2017.2【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人脑中的“鬼”、“神”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歪曲反映,而题目中的观点认为人脑中的“鬼”、“神”意识是直接对外部世界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直接的反映,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错项辨析】选项A,人脑中的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歪曲反映,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正确的观点。选项B,是正确观点,故排除;选项D,与题干无关。二、多项选择题

1. 2003.16【正确答案】ABCE【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题干古文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会产生新事物,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达到平衡、协调、合作的状态,事物就会丰盛而成长起来。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E。【错项辨析】选项D,是解决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解决矛盾的形式还包括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等。

2. 2004.17【正确答案】ABDE【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的内涵及生产关系的相关内容,也涉及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的考题。广告中所说的“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生产中有消费,消费中有生产,即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从历史观上分析,生产和消费这一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而这一生产关系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DE。【错项辨析】选项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观点本身错误,故排除。

3. 2005.16【正确答案】A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一是事物内部结构都是普遍联系的;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题干中通过6次信息接力,就可以使任何两个陌生人联系上,正是说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而把两个陌生人联系上的信息接力,正是联系的中介。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C。【错项辨析】选项B,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选项D,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客观事物而不是信息。

4. 2007.17【难度系数】0.180【正确答案】A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龙的形象和观念并非是人脑自生的,而是从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经过加工形成的,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D。【错项辨析】选项B,错误在于把一切观念都看成是对现实的模仿,忽视了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选项C,虚幻的观念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5. 2007.18【难度系数】0.556【正确答案】AB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内涵和特点。题干以农民和喜鹊的故事为例,多方面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了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农民留食物给喜鹊,喜鹊在树上筑巢捉虫,从而使农民喜获丰收,说明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能保护好自然,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D。【错项辨析】选项C,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人是有主体性的,可以利用自然,而自然是自发存在的,并不能利用人。

6. 2007.19【难度系数】0.547【正确答案】ABC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跨栏比赛的世界纪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实践没有止境,同时创新也没有止境。杰克逊所说的“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也是对创新的深刻领悟,体现了任何事物在历史上产生也会在历史上灭亡,纪录也不例外。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7. 2008.17【难度系数】0.817【正确答案】A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年热门考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界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错项辨析】选项C,“对立”一词用词不当。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只看到了自然界制约人类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类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的一面。

8. 2008.19【难度系数】0.234【正确答案】AB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本质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是辩证法在认识论中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事物自身中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也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