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讲练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18:58:33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讲练一本通

中公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讲练一本通试读:

前言

近年来上海社区招录考试频次逐渐增加,考查内容主要是应聘人员从事社区专业工作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选拔适合本区社区工作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主要考核报考者社工基本知识、党政方针政策和市情、区情掌握程度,以及将要从事的社工岗位相应的知识储备状况。纵观各区的考情,虽然有异,但整体招聘流程和考试内容却大致相同,以下列举部分社区考情:

通过分析上海社区招聘考试具体考情发现,考试客观题主要测查考生对社区工作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及上海新出政策文件等的掌握程度,部分区涉及行测能力测验的考查。主观材料写作题则主要测查考生运用社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社区考试考查范围较广,涉及社区、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生活等多个学科,大部分试题的考查内容以识记为主,另外上海社区考试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不同区题型差异较大,知识点零碎,这些特点大大增加了复习难度,使得考生往往抓不住备考重点,收效甚微,所以为了做好上海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考试辅导工作,中公教育的数位师资和特聘顾问倾力打造《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讲练一本通》,将多年来对这一考试的深度把握和研究成果编纂成书,为广大考生备战考试保驾护航。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体系科学,内容丰富

根据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按学科分布的特点,相应地,本教材按照学科设置篇章内容。体例设置符合考生思维,内容覆盖了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本书分为四篇,即社区工作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知识覆盖面广,真正做到一本通用。由于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不断有新的考点出现,本书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部分,而且还精选了社会热点知识,比如时政文件和新科技知识等,另外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对上海时政和新出台的政策文件考查频率较高,考生要及时关注这方面的文件内容。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内容涉及社区工作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所以本教材在知识点的选取上将知识点考点化,精心筛选,去粗取精,并搭配图表和表格,将重要知识点标注下划线,正文中设置典型例题对知识点进行延伸讲解,有利于考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并有的放矢地备考。真题模拟,实战训练

要想真正掌握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的核心考点,就需要通过训练来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

全书正文设置了“典型例题”板块,与知识点相对应,方便考生了解出题点和命题形式,同时,每一篇后面设置“实战提升训练”板块,精选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模拟题,帮助考生检验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强,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更新,各位考生平时应多关注时政新闻尤其是上海本市新出台的文件和本市时政新闻。中公教育专家与教材编研团队2017年6月第一篇社区工作基础知识第一章社区概述第一节 社区的内涵一、社区的含义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社区”概念被经常使用。最早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其本义是指由若干个亲族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的联合。

现代社会对“社区”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注释。我国使用的“社区”概念,主要是指以一定的地区为范围,在这个地区中,人们相互间结成的、具有一定关系的社区群体。同时区分了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具有亲属关系的群体。(一)社区的概念

从现代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依据一套社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共同体。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域内,按照某种制度或规范从事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从属心理的、具体的社会单位。

确定一个社区的标准,可以采用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种。(1)客观标准。是指在我国社区的界定中,要考虑社区划分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即设定一个社区要考虑社区的自然河流、山脉、道路等自然界限。以自然地理条件来划分社区,主要是为了考虑社区之间的地理分隔的因素,比较有利于社区的管理、人员来往方便、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等等。(2)主观标准。我国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在行政区划上,划分了若干个具有行政性质的社区。尤其是在我国的城市中,社区的界定就具有人为划分的意味。但是,在我们确定一个城市社区时,除了要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外,还应注意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社区的组织或群体是具有一定的心理、文化的从属关系,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构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社区这一社会实体的生活之中,具有强烈的相互关系和联系,因此,在划分社区时,也应当考虑这种心理上的主观因素。由此我们在确定社区时,也可以跨出行政区划的范围或框架,从社区居民心理和文化的角度来设定社区界限。(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确定或划分一个社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人群。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或心理联系的人群,并构成社会的群体或组织。(2)地域。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体,社区并不是一个广大的、无限制的疆域,它是个有限度的区域。(3)具有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个社区的划分或确定,必须有一整套社区居民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4)有一套社区管理的机构和规范的制度。社区是一个社会的具体生活共同体,人们在社区中生活要遵循一定的生活规范和制度。而社区的管理机构是管理、监督社区民众生活和贯彻、执行规范制度的主要保障。(5)社区文化。我们讲的社区文化包括:

①传统社区文化。如地方的口音、民俗等;

②社区的认同感。无论你来自哪种社区,无论你所在的社区是现代化的还是传统的社区,你都会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社区的归属感。主要是人们在心理上的社区归属感,如对从小生活的社区的怀念、回忆等。

典型例题

在社区要素中,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的要素是( )。

A.人口要素

B.地域要素

C.文化要素

D.物质要素【答案】D。解析:社区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为社区成员生活、活动和发展所提供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它是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三)社区的特征(1)地域性。社区是人群在一定的自然地域空间上的聚集。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区域范围,具有有限的地域空间。另一方面,社区还是一个人文的空间,在地域范围上,社区还是居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空间,人类在这一空间上创造出了社区的特有文化。因此,社区是地域空间和人文空间的结合,它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地理区域和社会心理的维系空间。(2)共同性。居住在同一地域社区的居民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相同的利益,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社区实体,并维护着共同的社区群体利益,以共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形成传统上的行为规范。同时社区生活的共同性还在于,社区居民长此以往形成了共同的社区传统文化,形成了特别的地域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社区意识,形成了社区实体特有的内聚力,并以此作为社区居民相互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不同地域的社区会有不同的社区文化形态。(3)互动性。社区是一个微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密切的,人们在地域社区中生活,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相互的协调和共性需要社区成员积极的往来、沟通与互动,才能达到一个良性的运行过程,才能为本社区的发展和功能的体现创造条件。

总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中形成的、具有密切相互关系和意识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地域和人群构成了社区的重要的基本要素,而人群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则构成了社区的核心要素。

典型例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社区的特征?( )

A.地域性

B.互动性

C.共同性

D.互助性【解析】此题答案为D。社区的特征是地域性、互动性和共同性。二、社区的类型(一)按社区的功能来划分

按社区的政治职能划分,可分为省会所在地社区、乡镇政府所在地社区,如北京、成都以及城关镇所在地等社区。

按社区的经济职能划分,可分为城市经济社区、工业经济社区、科技经济社区、农村经济社区、林业经济社区、游牧经济社区、渔业经济社区、矿业经济社区等。

按社区的文化职能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区、非遗文化社区、娱乐文化社区等。(二)按社区特殊地位来划分(1)军事型社区。如军港、军事禁区等。(2)边境型社区。如满洲里、亚东等。(3)特殊地位的社区。如革命摇篮井冈山、革命圣地延安等。(4)风景型社区。如九寨沟、黄山、桂林等。(5)交通型社区。如北京、郑州、兰州等。(三)按社区建筑风格来划分(1)东方式社区。具有中国式建筑风格的社区,如美国的唐人街、东南亚国家的中式建筑社区等。(2)欧洲式社区。以欧洲建筑风格而形成的社区。(3)中亚式社区。采用中亚地区建筑风格的社区,如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游牧建筑为主要风格的社区。三、社区的功能

社区具有五大功能: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与相互支持功能。这些功能是社区及其成员的存在所必需的,社区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组织和群体模式来履行这些功能

1.生产一分配一消费

生产—分配—消费是组织个人和其他资源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系统,这是社区经济的功能,也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社区必须能够满足当代和下一代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果下一代没有可以满足的消费必需品,就不会有生产的继续,也就不会有社区的继续。没有生产和分配,就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相互支持;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社会化、社会控制和社会参与的能量。所以,这个功能是社区必需的功能。

2.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学习和获得其社会的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学习适合于社会提供的多种社会角色的行为。学习这些社会价值、角色和行为规范是一个人终身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学习如何思考与行动和思考什么、做什么的过程。社区是在社会行为特定的结构和评判方面指导人们的最初地点。

社会化是初级和次级群体如家庭、教会、非正式的伙伴群体以及当代才大量出现的高等学校教育机构的责任。然而,现在这些初级和次级的群体与机构已经失去了它们在社会化方面的部分控制力。当代社区中的社会化的控制已经超越了地方社区,教育、宗教、娱乐和信息已经不再限于社区,而是成为国家甚至全球的层面的事情。商业、大众媒体、互联网现在都是社会化重要的工具。但是即使如此,社区在社会化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社区里的家庭、邻里、教会和学校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角色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人们从幼年时候开始,在与社区内邻里、小伙伴群体以及社区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初步学习了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学习了如何承担社会角色。

3.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这样一个过程,社区通过这种过程获得其成员对规定和禁止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行为的遵守。社会控制内在于社会或者社区中,这些规范和行为模式进入到组织成员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没有社会规范,社会就呈现为一片混乱。这里的问题不是社区是否规范和控制其成员的行为,而是如何规范和控制,出于什么原因。

行为的控制有两种方式:(1)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出来的内在控制;(2)制度化形成的对社区提倡和允许的行为进行奖励和对社区禁止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外部控制。绝大多数社会机构履行着这些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机制。如果社会化和公民社会很弱,那么,在极为异质、分化的社区内就需要对个人更多地强调外部的社会控制结构。当团结受到损害,外部的社会控制为了社会秩序必然被强化。绝大多数的这些控制会被政府的法律系统所执行,超政府的群体会强夺社区的权力。外部的社会控制意味着社会化的失败,外部社会控制的增长和引入对于社会化是否促进了社区共同的价值观是令人怀疑的。

4.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社区的根本功能,如果社区成员和社区本身处于健康的社会且有权能,那么就允许和要求其成员参与社区的生活和治理。社区具有权能指的是“社区为了达到其目的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的各个部分进行合作、共享决策权、共同努力以满足社区的需要。社会参与是社区实践的核心和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要素,也是参与式民主的根本所在。社会参与是改变社区社会控制机构和政策不利与专横影响不可或缺的,可以纠正社会的边缘化。社区本身的概念就需要其成员直接的相互交往和参与,以便发展社区的性格和传递与实现社区的价值观。

社会参与与社会工作的联系,在社区组织、网络关系和合作以及社区社会案例工作的实践中会得到充分的显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需要社会参与,希望参加公民组织和联盟。将这些对象整合进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组织,能够帮助他们接触广泛的社会支持资源,为他们提供社会和政治授权的机会以及互惠的社会结构。草根社区组织需要联合起来,成为个人应对全球化经济和政治的组织中介结构,社会工作者需要促进社区的地方和全国性参与,被边缘化的个人需要与组织的各级网络保持联系。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福利组织可以得到的积极资源和中介性的力量。

5.相互支持

相互支持的功能和社会福利的功能是社区在其成员和家庭遇到困难时,且不能提供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关系以获得帮助时发挥作用的。相互支持是在需要时进行的彼此帮助,传统上,初级和次级群体如家庭、邻里和朋友是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证的第一道供给线,当社区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多的次级和第三级正式组织如国家的有关机构、营利和非营利的健康和福利组织、保险公司、日间看护中心、志愿者队伍以及婴幼儿照管中心等来履行这些功能。这种帮助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相互支持所必需的内在整合是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密切纽带,人们需要信任来防止“搭便车”的人和傻子。搭便车和傻子的两难困境是反对福利国家的共同观点和悲剧,这种观点的悲剧性在于,如果我们能够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就可能不会有什么动力去发展个人和集体的财产;但是,如果我们的需要不能从共同财产中获得满足,那么就会有一些人使用和挥霍公共的财产,不给下一代留下什么东西。所以,公共财产如果要永远存在的话,就必须是所有的人生活在和谐中并共同行动,换句话说,就是社区必须是一个信任度高的强民主社区。

信任是避免搭便车和傻子两难困境与公共物品悲剧的解决途径,信任的联系纽带依赖于某种双方的认同,信任来自社区,它涉及对他人的承诺。而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为相互支持提供了一种公共结构和社会资源。第二节 社区发展一、社区发展的含义和原则(一)社区发展的含义

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二)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

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是具体工作时遵循的技术和行动原则。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一书中认为,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应当是:(1)从发现社区问题入手;(2)将不满情绪导入行动;(3)社区发展工作要符合社区多数人的利益;(4)工作组织应具有社区各方面的代表;(5)利用社区感情推动社区发展工作;(6)了解各团体和阶层的文化背景;(7)加强社区内部的沟通;(8)注重长期规划的制订。

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同样因国家、地方和学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二、社区发展的程序

社区发展的程序是自下而上、全民合作的民主过程。(1)了解社区。基本情况;需求、问题;资源。(2)制定发展计划。注意可行性;适应性;可接受性。(3)实施计划。专职工作者提出专业合理化建议;调控进度;居民委员会起组织协调作用;街道办指导与协调。(4)评估工作成效。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三、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9年——基层政权和管理体系建立初期。

1949年10月23日,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成立(我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1955年基本形成格局。

第二阶段: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社区的确立阶段。“文革”后恢复;1982年通过共和国宪法,确定了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原则。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现代社区改革和调整阶段。

1995年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特点:政府逐渐从社区管理中退出,逐渐自治。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现代社区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阶段。

2000年11月9日,《关于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2015年5月31日,《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特点:社区自治在社区发展中占显著地位。第二章社区建设第一节 社区建设概述一、社区建设的含义、内容和功能(一)社区建设的概念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地发展,不断地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我国现阶段各地的“社区建设”所指的是法定小型社区,主要指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层次。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我国社区建设未来将可能提升到城市的辖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层次。具体应指城市辖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以下的基层社区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通过调整和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合为一体,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强化基层民主自治,优化社区区位结构,完善与提高社区功能,不断满足和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自我发展过程。(二)社区建设的内容

不同的社区可以有不同的建设内容,一般的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社区建设的定位

城市社区是介于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之间的一个组织形式。街道办事处是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的社区管理应实现自主管理的方式,所以城市社区应以自治的方式进行组建。在建设城市社区时,就应当明确社区建设的定位,如果由街道来组建社区,则无法体现出社区的自治性质。因此,把社区重新构筑在民众的基础上就能使社区委员会的形式与其服务的对象统一起来。

2.社区划分的合理性

社区的建设应按照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来进行,因此在划分社区的界限时,要力求做到合理和规范化。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划分要考虑居民在居住上的自然的地缘关系、社区合理的资源配置、适当的人口分布以及居民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认同感等。总之,划分一个社区,应本着利于社区的管理、自治、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利于社区各项工作的高效能等诸多因素来进行社区的组建。

3.社区组织体系的建立(1)决策层,即成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由居住地的居民和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单位组织的代表组成,实行自主选举、自治管理。按照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组织章程,每年应定期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商量、讨论和决定本社区的重要事项。(2)执行层,即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由招选人员、户籍民警、物业公司负责人等组成。社区管理委员会要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社区管理委员会之下,根据社区建设的内容以及本社区的实际需求,可设立治保调解、环保卫生、文化教育、妇女计生、保障服务、财经管理等工作委员会。社区执行层主要是负责在社区进行基本的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3)议事层,即建立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是由社区内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地单位代表等多方人员组成。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在社区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对社区事务的协商、议事等职能,并有权利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建议。(4)领导层,即组建社区党组织。坚持社区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方针,不违背我国宪法所制定的基本原则。(5)其他社区组织工作网络,包括社区内部的楼长、单元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工作网络。

4.实行社区干部公招制

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城市社区干部来源应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选拔。坚持“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依法选举”,对社区干部的选拔实行社会报名、人员审查、组织考试和面试、确定入围名单、提交社区代表大会讨论、入围者在社区代表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确定正式候选人、按照差额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

5.规范社区管理制度

为使社区组织管理机构尽职尽责,维护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社区建设中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我国在社区建设中,普遍制定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工作制度、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初步形成了我国城市社区的管理制度。

6.开拓社区活动空间

在社区活动的参与上,要尽量开拓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空间。在社区组织的领导上,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社区为居民服务上,更加强调人性化,设施尽量完备,服务尽量到位。应为社区的居民多方进行考虑,方便、实惠、就近、合理地为居民服务。不断更新和繁荣社区文化娱乐,促使社区居民对参与社区活动感兴趣。建设好社区的环境和治安工作,让社区居民居住安心、放心和舒心。提高他们对本社区的满意度,使社区居民们能从内心上,将社区的事物都看成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从而扩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度。(三)社区建设的功能

1.管理协调功能

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基础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活动,发挥社会各类组织的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

2.社区服务功能

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等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站。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

包括社区内的法制宣传、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流动人口管理、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4.医疗保健计生服务功能

满足社区成员的康复、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需求。

5.环境维护功能

主要是社区的公共卫生、绿化、环境保护、市政设施维护等。

6.文体教育功能

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7.社会保障功能

包括面向社区退休、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就业保障和保障服务工作等。二、社区建设的发展

社区建设的原则确立了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力求建立一个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社会包容、生态和谐,居民具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升社会居民的相互尊重、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稳定的人类居住区。在这样的总体要求下,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发展社区的人文环境

社区建设中切记不要再走破坏社区文化的老路。应尊重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明社区。社区的建设要具有包容性,使居住在社区内的成员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开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意识和精神方面的建设,尽力体现社区居民的价值观。

2.发展社区的生态环境

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考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成林,减少污染和噪音,强调自然与人类共生,建设一个健康、节能的优秀社区。

3.建设居住环境

社区的住宅要多样化,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需要;居住的空间尽量人性化,既有房屋内的居住活动空间、自然休闲空间,还应具有处理家务劳动的实用空间。

4.扩大活动空间

建设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户外健康活动空间,户外活动空间必须对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5.建设稳定的生活环境

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指社区的安全环境,没有恶性案件发生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社区服务环境,能够满足社区内部不同人士需求的社区服务设施。

6.拓展社区建筑风格

建立个性化的、具有让人赏心悦目的社区建筑风格,使人们在视觉上获得感官享受,建筑尺度和比例要符合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要。

7.维护社区的交通环境

社区建设应考虑安全、安静的内部交通和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步行空间尺度;合理安排社区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小汽车道等社区路网;与社区之外的交通空间的顺畅连通。

8.加强社区居民的教育

在社区内,利用社区的社会资源,组织社区的退休老人或知识分子帮助社区的小孩接受更广泛的教育,使家长可以放心上班,不怕小孩放学后无人接管;同时对社区成人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典型例题

步亭花园社区占地3700亩,现有小区居民13万人。为了响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社区建设,步亭花园小区在建设之初就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步亭花园社区开拓创新,建立了“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服务中心是在区政府指导下,履行政府各部门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性服务的机构;物业公司是全方位承担社区服务的主体;社区居委会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经居民民主选举产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整个社区管理经费不要政府负担,由社区利用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用自行解决,探索出一条社区自治管理的新思路。

步亭花园小区还适时提出了可持续社区建设的目标,可持续社区建设以社区成员最广泛的参与为根本,以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为全方位调动居民投身可持续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成立了工会、妇联、共青团、业委会等组织,形成庞大的网络体系,充分调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活动范围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涌现了一批社区志愿者队伍。许多老人不顾年迈体弱,每天清晨在中心公园浇树浇草,引起全社区护绿爱家的共鸣,形成了共创文明社区、共建美好家园、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解析】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规划、指导以及扶持。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活动,而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材料中步亭花园小区的建设,涉及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等,体现了社区建设的综合性。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一、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从我国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二、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在这一形势下,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筑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三、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一)基本目标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主要目标(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2)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四、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拓展社区服务

在大中城市,要重点抓好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社区服务的各项扶持政策,统筹规划,规范行业管理。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二)发展社区卫生

要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三)繁荣社区文化

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四)美化社区环境

要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社区。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赋予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知情权。要努力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五)加强社区治安

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第三节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增加,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存在村庄空心化现象,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村民自治机制和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等。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构建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完善自治

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农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让农村居民从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2.党政主导、社会协同

落实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建设、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等职责,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自治组织基础作用,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城乡衔接、突出特色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衔接,强化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既注意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又重视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4.科学谋划、分类施策

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试点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考虑各地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自然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合理确定试点目标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探索。

5.改革创新、依法治理

坚持和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方式,发挥农村居民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牵头,以村民自治为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发动农村居民参与,同时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管理层级。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乡镇、村党组织服务功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农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依法确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促进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二)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

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非本村户籍居民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和享有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商,建立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协调议事机制。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分担筹资筹劳、投资集体经济等方式,引导非户籍居民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三)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

建立县级以上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挂职任职、驻点包户制度。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农村居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机制。鼓励驻村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拓宽外出发展人员和退休回乡人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依法确定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各类经营主体的关系。推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四)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等法治机构建设,指导农村社区开展各项法治工作,探索整合农村社区层面法治力量,加强农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和人员向农村社区延伸,推进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和回应不同利益主体的关切和诉求,有效预防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创新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平安建设,建立覆盖农村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做好社区禁毒和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五)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

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布局,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互助活动。(七)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八)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强化农村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发动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管护行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供电、供排水、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名标志、通信网络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村党组织领导

B.农村社区建设以村民自治为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C.农村社区建设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

D.农村社区建设以增加农村基层管理层级为支点【答案】D。解析:《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牵头,以村民自治为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发动农村居民参与,同时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管理层级。故本题答案选D。第三章社区组织第一节 社区党组织一、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二、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1)宣传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2)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问题;(3)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4)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靠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5)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6)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社区建设;(7)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的工作。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社区党支部主要职责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B.负责干部的教育、选拔、管理和监督工作

C.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D.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社区建设【答案】B。三、社区党建工作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际,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够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2)党员干部队伍好。社区工作者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人作用,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工作机制好。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4)工作业绩好。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区治安良好。(5)群众反映好。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满意,社区党组织得到社区群众的拥护。(三)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措施(1)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要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准党组织书记。要注意从大学毕业生、选派的机关干部、复退军人等群体中,选拔社区党组织书记。要注重用“急、难、险、重”工作任务来检验社区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对不合格的要坚决调整到位。二是要有序提升社区党组织整体素质。要继续按照“降低年龄、优化结构、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原则,采取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办法,努力提高社区党务干部的整体素质。(2)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注重改善党员结构,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探索社区党员培养发展的途径,不断优化壮大社区党员队伍。要加强党员培训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社区党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管理、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社区党员队伍。要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根据社区党员构成特点,区别对待,对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等实施分类管理。(3)要切实强化物质保障。要切实改善社区党建硬件设施。近年来,通过后盾单位扶建、利用政策配套、共驻共建等方式,使社区党建办公场所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离社区党建区域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在实施强化财政投入、共驻共建等措施的同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逐步完善社区投入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增强社区自我造血功能。第二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一、居民委员会的创立和发展(一)居民委员会的创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地先后成立了由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名称不一、规模不同、结构各异的自治性组织,其中有防护队、居民小组、中心小组、居民委员会、居民福利会、居民代表会、专门委员会、居民大组等,居民委员会的规范和统一就是在这些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是1949年10月23日诞生的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

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全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开始进入普遍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当时未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地方,依照条例的规定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已经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地方,依照条例进行整顿和规范。大规模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直到1956年结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的城市基层组织体系基本确定。(二)居民委员会的发展

1.曲折发展期(1958~1979年)

1958年,随着我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兴起,城市基层政权组织和居民组织被人民公社所取代。大多数城市在1~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改设人民公社,并将居民委员会作为组成部分,纳入人民公社体系。1962~1965年,随着城市人民公社的解体,居民委员会组织又相继全面恢复。1966~1976年“文革”期间,居民委员会组织和居民工作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有些居民委员会实行了军事编制,设连、排、班。随着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居民委员会也相继称为革命居民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变成了抓阶级斗争,搞群众专政,严重损害了居民利益,违背了居民自治原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各级组织与各项事务逐步得到恢复,革命居民委员会恢复为居民委员会,其性质、功能也随之得到恢复。

2.平衡发展期(1980~2000年)

1980年,国家重新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与其相关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人民解调委员会暂行通则》《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居民委员会的建设再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982年,居民委员会写入宪法,使居民委员会具备了宪法地位。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民委员会的性质、规模和机构设置、主要任务、组织形式、产生方式、工作经费和补贴来源等作出了更明确和更具体的规定。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要求制定颁布了实施办法。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走向健全,工作内容获得拓展,居民自治水平稳步提高。

3.快速发展期(2000年至今)

这个时期,社区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居民委员会随着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居民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