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2017年第2期总第4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5 16:26:14

点击下载

作者:孙吉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海洋经济(2017年第2期总第4期)

中国海洋经济(2017年第2期总第4期)试读:

Editorial Committee

Director of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Zhang Shucun

Vice-Director of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Wang Xingguo;Yuan Hongying

Editorial Committee Member:

Wang Xingguo;Wang Xiaoming;Zhuang Weimin;Sun Jiting;

Li Guangjie;Li Shusen;Li Shanfeng;Yang Jinwei;Zhang Wen;

Zhang Weiguo;Zhang Fenglian;Zhang Shucun;Zhang Qingjin;

Zhou Delu;Hao Lizhong;Qin Qingwu;Yuan Hongying;Cui Shuyi

Editor-in-chief:

Sun Jiting

Director of Editorial Office:

Sun Jiting

Editorial Office Member:

Wang Sheng;Guan Xiaomu;Zhou Leping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主编的话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蓝色粮仓”。中国自古便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战略和“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海洋意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也跨越时空长河和历史积淀而逐步走向成熟、健康、可持续的新里程。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推动,海洋经济增长日新月著。一方面,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企业对海洋经济的学术研究呈现破竹之势,急需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成果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国际海洋竞争的日趋激烈,给海洋资源与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亟须我们剖析海洋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科学认知和科学手段等方面的深层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的创刊恰逢其时,不可阙如。

当我们一起认识中国海洋与海洋发展,了解先辈对海洋的追求和信仰,体会中国海洋事业的艰辛与成就,我们会看到灿烂的海洋遗产和资源,看到巨大的海洋时代价值,看到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美好愿景和行动。我们要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建立陆海统筹、和谐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深析明辨,慎思笃行,认真审视和总结这一路走来的发展规律和启示,进而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海洋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是《中国海洋经济》栏目设置、选题策划以及内容审编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目标,也是其所秉承的“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理念的体现。

我们将紧跟时代步伐,倾听大千声音,融汇方家名作,不懈追求国际性与区域性问题兼顾、宏观与微观视角集聚、理论与经验实证并行的方向,着力揭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阐述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无论是作为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思想阵地,还是作为海洋经济学术前沿的展示平台,我们都希望《中国海洋经济》能让观点汇集、让知识传播、让思想升华。我们更希望《中国海洋经济》,能让对学术研究持有严谨敬重之意、对海洋事业葆有热爱关注之心、对国家发展怀有青云壮志之情的人,自信而又团结地共寻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之路,共建海洋生态文明,共绘“富饶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的蔚为大观。孙吉亭2016年4月

寄语2017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印痕。迎着新的曙光,我们走进2017,新的学术探索即将起航。

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实现了7万多亿元海洋生产总值,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中国海洋经济》应合着海洋发展的脚步,虽头角初崭,然而它跨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既有对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探究,也有对海洋产业和海洋文化的辨析。对学术至善、至臻的追求,对主办我国海洋经济领域有影响、有特色、有品位的学术集刊和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梦想,使得刊物很快便受到学术界的深切关注。

今天的中国,海洋经济实现了“十三五”平稳开局,“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发展动力更趋强劲。中国大洋38航次起航,“蛟龙”出征首探西北印度洋,加强海洋质量管理,海洋督察全面展开,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生态优先”,科技兴海打造海洋“新引擎”“新动力”“新能力”“新局面”“新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得到进一步部署。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这是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国海洋经济》继续秉承“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理念,不断揭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深入阐述海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为海洋强国建设积聚新动能、焕发新活力。为此,我们需要脚踏实地钻研,毫不懈怠创新,坚持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融入文明进步的潮流,如此,才能让智者蜂起,引百家争鸣,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如此,才能让勇者辈出,促齐头并进,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百物速朽,但梦想永在,我们别无所倚,唯有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追求,我们别无所长,唯有对海洋经济科研的执着。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我们守护海洋科研,守护这份集刊。让我们彼此祝福,愿你我都能够在新的一年离科研梦想更近一步。孙吉亭2017年3月

海洋产业经济

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其产业经济分析

王际英 李宝山

摘要 中国海水鱼养殖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水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该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领了中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伴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厂化、池塘和网箱三种养殖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适宜不同鱼种和地域,促进了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国现存的主要海水鱼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对比了三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析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海水鱼养殖产业链、经营方式、产业资本、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影响,可为中国“十三五”期间进行海水鱼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水鱼 养殖模式 产业经济 工厂化养殖

2015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达到130.76万吨,比2006年增长了82.83%。形成产业化养殖的海水鱼主要有大黄鱼、鲆鱼、鲈鱼、[1-2]石斑鱼等30多种。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整条产业链的提升。2016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产业发展目标为有效疏导近海过剩产能,逐步退出内陆重要江河捕捞,降低近海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强度,有效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适度发展名特优品种,更加优化养殖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逐步提升价值链,渔业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日趋凸显。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对养殖模式及产业经济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在介绍中国现存的三种海水鱼养殖模式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对其产业链、经营方式、产业资本、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影响。一 中国现存的主要海水鱼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主要存在工厂化、池塘和网箱三种海水鱼养殖模式,每种养殖模式又有几种亚模式(见图1)。不同的养殖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统计,2015年中国拥有工厂化养殖面积2564.51万立方米,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5.50万亩,普通网箱5343.89万平方米,深水网箱936.1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较高的有广东、福建、山东等省份。图1 中国现存的主要海水鱼养殖模式(一)工厂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又称为设施渔业,其特点是通过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设备,营造养殖鱼类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密度、集约化

[3]生产。中国海水鱼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出现于北方沿海地区,采用“工厂化车间+深井海水”的流水模式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鲆鲽鱼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消毒、温控等技术开始应用,流水式工厂化养殖模式也逐渐向半循环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过渡。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其生态性、高效性、可控性、工业化成为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方向。目前常见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组成见图2。但目前工厂化养殖设施投资较大、管理维护要求较高,产业接受度较低。图2 目前常见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组成(二)池塘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是中国最早的海水鱼养殖模式,目前主要存在单品种和多级营养生态两种养殖方式。根据产量和管理的复杂程度,池塘养殖又分为粗养、半精养和精养。相对于其他几种养殖模式,池塘养殖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管理较为简单,但也存在占用土地资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目前,国内对多级营养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并陆续建立了鱼-参-贝-藻、鱼-虾、鱼-蜇等混养模式。其特点是利用养殖生物间共生互补的原理,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和水域物质循环理论,实现池塘生态综合养殖和养殖环境的自净。多级营养生态养殖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养殖投入品的充分利用,减少了养殖自身污染。(三)网箱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是中国发展较早的海水鱼养殖模式,具有集约化、高密度、高效益等优点。网箱养殖分为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在中国广东、福建、海南、山东等地普遍存在;深水网箱养殖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处于推广发展阶段。由于近岸水体交换能力较弱,且对海域养殖容量研究不足,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较为落后,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对沿岸水域环境压力较大,海水鱼病害感染风险较大。深水网箱集成了多种技术,实现了养殖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但同时对资金、人才及管理的要求很高。深水网箱主要养殖游动性较强的鱼类,如石斑鱼、军曹鱼、鲳鱼等,养殖效益增加明显,生态环境压力较小。(四)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规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即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要求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合理布局海水养殖;转变养殖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其中在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规划》的发布为中国未来海水鱼养殖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发展循环、生态及离岸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约束流水、半流水、单品种池塘养殖。

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了近30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出现了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情况,即大宗产品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有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一些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生产成本增高。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也会倒逼海水鱼养殖模式的改革。“十三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是主题,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目标是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的养殖产业,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海水鱼养殖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生产。

海水鱼养殖周期较长,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近年来,兴起了接力养殖的模式。所谓的接力养殖,是指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养殖生物从一处地域转移至另一处地域,或是养殖生物被一任管理集团传递给[4]另一任管理集团的模式。其基本原则是保证鱼类始终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目前见于报道的有南北接力、[5]陆海接力、陆陆接力、海域接力等养殖方式,接力养殖品种主要有[6]大菱鲆、红鳍东方鲀、石斑鱼、大黄鱼等。接力模式的构建需要对养殖品种、养殖地域、物流途径有全面的了解。接力养殖可实现养殖生物的商品化生产、即时化销售。目前关于接力养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海洋生物相关技术的突破、产业资本的不断壮大,接力养殖模式的发展空间巨大。二 三种海水鱼养殖模式经济生态效益对比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统计,2016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和面积居前三的分别为广东、福建和山东,养殖产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8%、25%、13%和37%、18%、12%。其中,福建养殖效率较高(见图3、图4)。广东养殖品种以鲈鱼、石斑鱼、美国红鱼、军曹鱼、鲷鱼、大黄鱼为主,福建养殖品种以大黄鱼、鲷鱼、鲈鱼、石斑鱼、美国红鱼为主,山东养殖品种以鲆鱼、鲈鱼为主;广东和福建以池塘和网箱养殖为主,山东以工厂化和网箱养殖为主。图3 各省份海水鱼养殖产量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图4 各省份海水鱼养殖面积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工厂化循环水、多级营养生态和深水网箱海水鱼养殖技术日渐成熟,三种模式均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表1比较了三种模式对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单位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表1 三种养殖模式对资本投入等的要求

海水鱼工厂化养殖主要存在于中国北方山东、辽宁地区,养殖品种以大菱鲆、舌鳎等鲆鲽鱼类为主。2010年,莱州地区有大菱鲆养[7]殖车间1560多个,养殖面积135万平方米,养殖产量近1.3万吨,利润2.03亿元(17.7元/千克,150元/平方米),养殖成本为35元/千克左[8]右,其中饵料和电费分别占了49%和27.3%。但近年来大菱鲆价格持续低迷(年均40元/千克),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渔民养殖热情急剧下降。

多级营养生态池塘养殖普遍存在于中国沿海地区。据相关文献报道,天津、江苏、浙江、海南等地的池塘养殖存在不同种类的鱼生态混养及鱼虾贝生态混养多种方式,亩利润多在几千元上下(见表2)。表2 海水鱼虾贝等混养经济效益

网箱养殖是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最高的模式。中国现存的网箱大部分为内湾浮排式竹、木结构网箱,造价低廉、维修方便、管理简单,但只能放置于近岸海区,环境压力较大。中国最早的深水网箱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近年来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但设备投资较高,提高了经营成本。盛金荣调查了海南地区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的年平均养殖成本分别为34531.19元和432106.04元,养殖鱼类分别为35.86元/千克和21.29元/千克。普通网箱平均年收入为43515.88元/口,周[15]长40米、水深6.8米的深水网箱平均年收入为611836.33元/口。

综观以上三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和深水网箱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养殖成本中设施、饲料、种苗占据了90%以上,影响养殖效益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价格和规模化。从价格角度分析,多级营养生态养殖种类较多,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较强,但单位经济效益最低。从规模化角度分析,工厂化和深水网箱养殖占用土地资源较少,容易形成规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三 《规划》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经济的影响

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中存在产业链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品牌意识薄弱、良种覆盖率低、养殖设施和模式落后、病害严重、配合饲料普及率低、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营养研究不够系统、加工工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根据《规划》中的提出目标和任务,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分析如下。(一)产业链

海水鱼养殖产业链包括良种工程、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水质调控、营养饲料、疾病防护、物流运输、食品加工、饮食文化、废弃物利用与深加工、养殖信息化等环节。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中形成规模的有苗种生产和成鱼养殖,正在形成规模的有营养饲料、水质调控、疾病防护、物流运输,开始发展的有良种工程、食品加工、饮食文化,而废弃物利用与深加工、养殖信息化仅仅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个环节发展得不同步、不均衡且衔接不紧密,导致了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链过短。“十三五”期间,打破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规划》中提出了遗传育种领域、水产养殖领域(营养饲料、疾病防护)、水产品加工领域(水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海水鱼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期,限制产业发展的环节将被优先解决,与此相关的一些行业将被优先扶持。(二)经营方式

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以家庭式分散经营为主,风险抵御能力较差,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十三五”期间,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渔业企业)会发展壮大,其在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新市场开拓、新业态发展上的引领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同时渔业经营要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可迅速提升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水产品流通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休闲渔业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途径之一。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具有发展休闲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休闲渔业将成为海水鱼养殖经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三)产业资本

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各个环节以个体经营为主,产业链条相对封闭,行业门槛较低,较难吸引或接受社会资本。“十三五”提倡的养殖模式则是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尤其是全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离岸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是个体经营难以满足的,同时这些模式发展起来以后,对个体经营的冲击也是毁灭性的。因此,根据产业现有的资源,利用产业资本,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结合体,做大做强海水鱼养殖产业是“十三五”海洋渔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提高产业门槛,增加产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科技支撑

据统计,2015年中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8%。“十三五”提倡发展的海水鱼养殖模式目前整体处于发展阶段,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极不均衡,衔接不紧密,且受外部环境影响极大,中间存在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采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海水鱼养殖的科研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成果没有应用于产业,因此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此外,要实现中国海水鱼养殖的生态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中国科技支撑可分为两种:借助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自上而下地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自下而上地解决行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两种方式分别代表了宏观和微观的技术手段,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国海水鱼产业的发展。四 结语

长期以来,在海水鱼养殖方面,过度强调提产量、促增长,松散经营,产业虽然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在质量、效益、资源、市场等方面凸显了较多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需要将工作的思路和重心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步提升上,转到更加注重生产与生态相互协调上。“十三五”是中国海水鱼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只有充分把握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产业才能继续发展。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Ⅰ页。

[2]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第28页。

[3]曲克明、杜守恩:《海水工厂化高效养殖体系构建工程技术》,海洋出版社,2010,第50~60页。

[4]姚恩长:《接力养殖模式构建——以浙江大黄鱼产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海洋学院,2013。

[5]刘超:《四种海水鱼陆海接力养殖设施与工艺的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洋大学,2015。

[6]于小群、唐建春、孙超:《烟台成为全国最大陆海接力养殖基地》,《中国渔业报》2013年9月16日,第A03版。

[7]李国江、陈荣杰:《为设施渔业插上腾飞的金翅膀——山东省莱州市现代渔业发展纪实》,《中国水产》2010年第5期。

[8]王辉、许学工:《山东省莱州市大菱鲆养殖经济效益评估》,《中国渔业经济》2016年第2期。

[9]丁子元、郝俊、邵蓬、尤宏争、王汝强:《天津地区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试验》,《科学养鱼》2017年第1期。

[10]刘家林:《海水池塘虾贝鱼无公害混养技术》,《水产养殖》2010年第6期。

[11]徐献明:《罗非鱼与大黄鱼池塘混养技术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期。

[12]陈飞、丁理法、李会斌:《“浙桂1号”南美白对虾、鱼、贝海水池塘生态混养试验》,《科学养鱼》2015年第11期。

[13]黄佳鸣:《海水池塘鱼、虾、贝混养技术》,《当代水产》2014年第4期。

[14]骆大鹏、刘庆明、刘金叶、赵志英:《海水池塘鱼虾贝综合混养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15]盛金荣:《海南普通网箱与深水网箱养殖经济效益分析——以海南陵水及澄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海洋大学,2016。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Model of Marine Fish and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conomic in China

Wang Jiying,Li Baoshan(Shandong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Shandong,Yantai,264006)

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in marine fish farming.In 1980s,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breeding technology,the industry developed fast,and led to the fourth wave of aquaculture in China.At present,there are 3 kinds of marine fish farming models,which are factory,pond,and cage.Each model has different characters,and suitable for different fish species and region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ajor marine fish farming models existing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and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of national fishery development”on marine fish breeding industry chain,management mode,industrial capit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fishery,recreational fisheries and other aspects affected.

Keywords:Marine Fish;Aquaculture Model;Industrial Economy;Industrial Aquaculture(责任编辑:周乐萍)

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刘洪军 王晓璐 叶海斌 王颖

摘要 本文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山东省主要海淡水虾蟹类养殖品种的资源及其分布;从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两方面总结了主要经济虾蟹类的养殖现状;结合产业链的技术需求、市场前景和产业经济预期,系统归纳了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明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途径;从加强科技投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对于新形势下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山东“海上粮仓”建设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虾蟹类养殖业 养殖产业规模 养殖模式 苗种产业一 引言

虾蟹类养殖业是山东省水产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山东省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暴发,使得养虾业遭受巨大损失,产量减少60%以上。2000年来,虾蟹类养殖产业已逐渐复苏,特别是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近年来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流行又给对虾养殖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相较于中国南方地区,病害对山东省虾蟹类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小。近五年,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量及面积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山东虾蟹类养殖业已经逐渐形成设施工程、苗种繁育、养殖、饲料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仍然存在种质资源衰退、优质苗种匮乏、养殖技术标准化程度低、设施工业化程度不高、集成创新不足、病害防控及快速检测手段相对落后、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落后以及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全面分析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新形势下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山东“海上粮仓”建设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 虾蟹类养殖产业现状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最近发布的2016年版《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表明,2014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产量的52%,达到1.011亿吨,其中,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7380万吨,产值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的水产养殖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60%。其他的主要生产国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孟加拉国等。世界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口约1800万,96%在亚洲。2015年,中国海水养殖主要种类包括海产贝类,养殖产量占72%,海藻占11%,鱼类占7%,甲壳类占8%,其他类占2%。

近年来,中国渔业持续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向好,市场供应充足。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90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156万吨,占75%,水产品产地抽查合格率99.8%,市场监测合格率95.9%,渔民纯收入1.69万元。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额27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02亿美元。虾蟹类养殖产量达到412万吨,同比上年增长3.18%,总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其中河蟹产量80多万吨,青蟹、梭子蟹产量20多万吨,虾类产量300多万吨。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六大主产国中国、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厄瓜多尔对虾产量占全球对虾产量的75%以上。尽管2013年后,中国对虾养殖病害多发,产量下降,但对虾生产量仍遥遥领先。据统计,2015年中国对虾养殖面积大约24万公顷,占世界对虾养殖面积的12%左右,对虾产量则占40%。中国既是对虾养殖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市场价格趋于全球最高。从国际市场来看,对虾年交易量超过250万吨,对虾养殖的主要生产国按产量划分依次为中国120万吨、越南50万吨、厄瓜多尔50万吨和印度40万吨(见图1)。对虾主要消费国和地区分别为中国160万吨、[1]美国50万吨、欧盟40万吨、日韩25万吨、俄罗斯15万吨(见图2)。中国市场消费量还在增加,其他主要进口国市场消费量逐渐下降,国际市场的增加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虾养殖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从整体看,蟹类的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中国蟹类养殖的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图1 世界对虾主要生产国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对虾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http://www. 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06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6月1日。

山东省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夏季平均温度24℃~27℃,全省年均降水量一般为550~950毫米。山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毗连海域总面积约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沿海水质肥沃,适于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海滨滩涂资源广阔,面积约7400多平方公里,潮涧带以及水深50米以内海域面积约9.7万平方公里,为鱼、虾、蟹、贝、藻类栖息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山东沿海城市纷纷开始人工养殖虾蟹,海水养殖虾类主要是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海水养殖蟹主要是三疣梭子蟹。山东省水系发达,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在0.7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山东省内干流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其中在山东入海的有300多条。湖泊在山东省内集中分布,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包括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微山湖;以北为北五湖,包括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为淡水虾蟹养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东省淡水养殖虾蟹类主要品种为凡纳滨对虾、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图2 世界对虾主要消费国及地区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对虾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06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6月1日。

近年来,山东省虾蟹类的养殖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其中,海水虾蟹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7%,2015年产量达到约13万吨,占总产量的62%;淡水养殖年产量处于波动状态,产量总体维持在6万~9万吨,养殖年产量均低于同期海水养殖产量,其中2012年、2014年和2015年这三年的年产量比海水养殖的产量低5万吨,相差较大(见图3)。图3 2009~2015年山东省虾蟹类养殖品种总产量变化数据来源: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2015)。

2009~2015年,海水养殖虾蟹类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7%,海水虾类产量占78%左右,发展势头良好,蟹类占20%左右。凡纳滨对虾仍是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2011年产量略下降至约3万吨,之后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7万吨,占海水虾类总产量的70%。日本囊对虾也是海水虾类主要养殖品种之一,2010年产量3万吨。由于凡纳滨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日本囊对虾年产量降幅较大,2015年基本稳定在2万吨左右。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年产量占据比重相对较小:中国明对虾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V形走势,波峰出现在2014年;斑节对虾发展趋势与中国明对虾相反,2014年产量低至950吨,2015年开始恢复。蟹类主要养殖品种是三疣梭子蟹,近年来梭子蟹产量偶有下降,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见图4)。图4 2009~2015年山东省海水虾蟹类养殖品种产量变化数据来源: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2015)。

山东省淡水虾蟹类养殖产量呈现平稳趋势。淡水虾类养殖品种主要有凡纳滨对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其中凡纳滨对虾占有绝对优势,平均每年产量约占淡水甲壳类养殖总产量的60%,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年均增长率约为5%。2009年,山东省淡水凡纳滨对虾产量仅为2.4万吨。但随着苗种淡化技术及淡水池塘精养技术的成熟及推广,特别是滨州市博兴县等地淡水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的兴起,2010年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增长至约5万吨,随后两年略有回落,2015年稳定在5.4万吨左右。山东省克氏原螯虾年均产量达约6000吨,也是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2014年受干旱气候影响,山东省南四湖等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地区,产量下降较严重,同比下降约30%。日本沼虾年均产量约3万吨,近年来受凡纳滨对虾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影响,产量持续走低。淡水蟹类主要养殖品种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2011年达到高峰,随后产量不断萎缩,2015年蟹类总产量约1.7万吨,仅为2011年的一半左右(见图5)。图5 2009~2015年山东省淡水虾蟹类养殖品种产量变化数据来源: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2015)。

山东省海水虾蟹类养殖集中分布在滨州、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青岛等沿海地市。滨州市现已成为凡纳滨对虾的主产区,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40%,至2015年产量已经超过4.5万吨,养殖规模及产量发展迅猛。东营市凡纳滨对虾产量整体比较稳定。威海市以年均增长率15%的速度稳步发展。斑节对虾的养殖主要在青岛市和东营市,2014年起仅东营市有部分斑节对虾养殖区。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青岛市、潍坊市及日照市。日本囊对虾主产区在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和滨州市,尤以青岛市年产量最大,每年保持在8000吨左右。2013年,滨州市对虾养殖户纷纷改为养殖更有市场利润的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产量急剧下降,至2015年基本已无产出。蟹类养殖以三疣梭子蟹为主,养殖方式基本是与中国明对虾或凡纳滨对虾进行池塘生态化混养。青岛市和威海市的三疣梭子蟹年产量高于5000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14年随着虾蟹生态化混养模式的推广,日照市三疣梭子蟹产量也突破5000吨,成为梭子蟹新产区。

淡水虾蟹类养殖分布广泛,山东省内大部分城市均有分布,养殖主产区在东营市、滨州市和济宁市。滨州市近年来产量稳定增长,年增长率约为5%。济宁市年产量在2万吨左右,近两年产量有下滑趋势。青岛市、淄博市、潍坊市、泰安市和日照市五地市淡水养殖年产量保持在千吨以上。菏泽市自2012年尝试淡水凡纳滨对虾养殖后,产量逐渐上升至千吨。凡纳滨对虾也是山东省淡水虾蟹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滨州市和东营市是山东省内凡纳滨对虾最重要的产区,年产量均在2万吨以上。近年来菏泽市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发展速度加快,产量逐年增加。罗氏沼虾养殖产量较少,集中分布在日照市。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主要分布在济宁市,日本沼虾年均产量约0.25万吨,克氏原螯虾年均产量约0.6万吨;枣庄市、临沂市等地也有分布,但产量不高。淡水蟹类养殖以中华绒螯蟹为主,养殖分布广泛,除莱芜市外山东省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东营市和济宁市是主产区,但近几年产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三 虾蟹类苗种产业现状

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种苗。优良种质的筛选与培育技术的研发是形成健康养殖模式的核心,也是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

[2]环节。种虾在对虾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也是利润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中国在此领域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中国对虾优良种质被国外几大育种公司垄断,如夏威夷海洋研究所(OI)、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SIS)、美国科拿湾海洋资源公司(Kona Bay)、美国莫洛凯亲虾公司(Molokai)、美国普瑞莫亲虾公司(Primo)、泰国正大卜蜂集国(CP)、泰国日夜快种虾公司(SyAqua)、印尼的环[3]球公司等。国外种虾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以前是以科研单位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84年美国政府出资由OI负责承担SPF虾苗的研究和生产。1991年,OI开始提供SPF南美白对虾虾苗和亲虾。该品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迅速发展起来。2007年以后美国政府不再资助,OI开始对外销售种虾。2007年以后转为以企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以企业为主的育种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加大选育的频率,依托养殖基地进行生产效果评估,促使种虾质量得到快速提升,成为市场主导。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在2006年被正大集团下属的印度尼西亚对虾水产养殖公司收购,获得充足的资金,建立了很好的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现在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每年选育60~70次,选育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的种虾每年产能达到32万对。广东、福建、海南是中国南美白对虾亲虾进口的主要地区。

近年来,中国加大虾蟹类品种选育力度,自主选育了中国明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黄海3号”,凡纳滨对虾“中兴1号”“科海1号”“中科1号”“桂海1号”“壬海1号”,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斑节对虾“南海1号”,罗氏沼虾“南太湖1号”,三疣梭子蟹“黄海1号”“科甬1号”等新品种,新种的成活率和抗病力大大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对虾育种工作尽管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新品种虾苗市场占有率仅为2%~5%。山东省虾蟹类苗种的选育和引进可归纳为“五重、五轻”现象:重国外,轻国内;重外省,轻本省;重引种,轻复壮;重苗种炒作,轻养成;重技术,轻市场。四 山东省虾蟹类养殖模式分析(一)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模式利用工业手段控制池内生态环境,为对虾创造最佳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情况下,通过营养强化技术、环境优化技术、清洁养殖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促进对虾的健康快速生长,[4]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优点是单位水体产量高、环境友好、疾病易防控,可多茬养殖以及拓宽上市时间。山东省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模式已接近400万平方米,产值约10亿元,主要集中在潍坊、东营、烟台、日照、滨州等地区。目前,潍坊、滨州、东营等地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较为成熟,成功率较高,产量为7~10千克/平方米。(二)凡纳滨对虾淡水精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池塘面积为2~10亩,放苗密度4万~5万尾/亩,养殖过程中全程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换水量较小,养殖周期90~100天,平均亩产200~500千克。凡纳滨对虾淡水精养模式以滨州市博兴县为主要代表区域,淄博高青、东营河口和德州乐陵等地区也有部分该淡水精养模式。(三)海水粗放式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池塘面积20~100亩,放苗密度较低,1万~2万尾/亩,养殖周期90~100天,平均亩产30~50千克,养殖成本低,风险小,但单位水体产量少,对近海水环境损耗[5]较为严重。凡纳滨对虾海水粗放式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滨州、东营等地市。(四)虾蟹池塘生态化混养模式

淡海水虾蟹类均可作为该模式养殖对象,包括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等多种模式。淡水池塘养殖中,通常以凡纳滨对虾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以花白鲢、鲫鱼、草鱼、淡水鲳、黄颡鱼、中华绒螯蟹等为混[6]养品种;海水池塘养殖中,通常以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及中国明对虾分别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以矛尾刺虾虎鱼、梭鱼、三疣梭子蟹等为混养品种。虾蟹类池塘生态化混养模式是根据生态平衡、物种共生和对物质多层次利用等生态学理论,将相互有利的多种养殖种类按一定数量关系综合在同一对虾池中进行养殖的一种生产形式,可使虾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位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相对应,起到增强养殖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层次、优化虾池生态结构、加强虾[7]池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目前,滨州、济宁地区主要为凡纳滨对虾-淡水鱼混养模式,东营、青岛地区为日本囊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模式,日照地区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模式较为广泛。(五)渔、盐、化工一体的生态化健康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盐田区域进行改造,根据盐业生产流程已划分的不同功能区,进行盐业用水的综合利用。一、二级制卤蒸发区为综合养殖区,进行多品种(甲壳类等)的生态式养殖;三级制卤蒸发区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可进行卤虫、盐藻的高效、生态养殖,可为养殖区提供饵料,而且卤虫特有的滤食作用又可提升结晶盐的品质;在三级制卤蒸发区的卤水中提取溴素后进入四级制卤蒸发区晒盐,晒盐后的苦卤可提取硫酸钾、氢氧化镁等产品。渔、盐、化工一体的海水综合利用模式,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零排放型海水利用。该模式目前在山东省内推广养殖面积近90万亩,其中滨州60万亩、东营25万亩、潍坊5万亩。(六)凡纳滨对虾生态工业化养殖模式

该模式通过生物絮团、病害生物防控、固体代谢物去除等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形成凡纳滨对虾海水池塘高效养殖单元;结合藻类、鱼类及底栖贝类水质净化及人工湿地生态调控技术,形成水质生态净化单元,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废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养殖污染物排放为目的,可有效改善养殖环境,降低饵料系数,提升单位水体养殖容纳量,具有生态、环保、高效、优质、安全等优点。该模式目前尚处于研究示范阶段。(七)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在稻田修建环沟与田间沟及蟹苗暂养池,待水稻秧苗种植约15天后,将暂养池中扣蟹转移至稻田内,放养密度一般为300~500只/亩。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行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优势互补,可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放养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后,可将杂草、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作为饲料加以利用,虾蟹的排泄物、残饵可作为肥料肥田,从而促进水稻生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该模式在济宁地区推广近万亩。五 产业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暴发,使得养虾业遭受巨大损失,产量减少60%以上。近些年,虽然虾蟹养殖产业已复苏,但是其养殖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虾蟹的良种选育、养殖产量和质量、病害防控、产品深加工、产业经济分[8]析等方面,都影响着中国虾蟹产业经济的发展。(一)优良种质资源匮乏,苗种质量缺乏监管

优良种质资源匮乏是制约山东省虾蟹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种虾在对虾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也是利润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中国在此领域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中国对虾优良种质被国外几大育种公司垄断,如美国SIS、OI、科纳湾、塞班等,其中SIS是全球最大[3]的南美白对虾种虾公司,其销量占全球种虾销量的50%以上。而中国虾蟹类通过全国原良种委员会审定的仅10余种,良种覆盖率不足20%。山东省的主养品种凡纳滨对虾,所需苗种80%来源于福建、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造成苗种成本不断增加、品质良莠不齐、可溯源性差、携带病毒可能性增大等弊端,难以有效地调控监管。种质退化严重,缺乏保护、评价体系,中国明对虾等本地品种野生种质资源枯竭,渤海已难觅野生种群,种质资源库与基因资源库建设不完善,缺乏虾蟹类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体系,无法做到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缺乏增殖放流对种质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效果的评价手段和体系。因此,引进、扩繁、推广虾蟹高产、抗病、抗逆品种(系),建立高效的虾蟹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种质资源库与基因资源库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虾蟹养殖业稳步、高效地发展,提高虾蟹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养殖技术落后,集成创新不足

山东省虾蟹养殖主要为粗放型与资源依赖型生产模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不足,养殖整体装备和关键技术仍较为落后,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率较低,设施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差距明显,远未达到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工程化生产水平。这些都制约着虾蟹养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但建设规范的养殖基地不足5处,其他多数由鲆鲽鱼类养殖池,以及对虾、海参以及贝类育苗池改造而成,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养殖技术不规范、标准,不能完全发挥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缺乏对工厂化养殖关键设备(如自动投饵、水质监测、富营养化物质去除、循环水保质系统等)的研发投入,工厂化养殖水质、饵料投喂和调控管理等标准未颁布施行。

山东区域环境差异较大,生态类型多样化,单一标准技术不能满足虾蟹产业发展需求,出现虾蟹养殖生产区域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现象。目前,对虾蟹类池塘生态化养殖及精养模式中生态系统种群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及养殖容量的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数据;渔盐一体化综合利用、渔光互补、围网养殖、塌陷区水源综合利用、稻田养殖等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尚未建立标准规范。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提升虾蟹养殖池塘容纳量,充分发挥池塘生态食物链功能,消减养殖自身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掌握降低发病率等技术,实现对虾养殖稳产高产,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是保证虾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三)病害防控技术及快速检测手段落后

近年来,对虾养殖产业进入了平台期,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弧菌等常见疾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对虾肝肠胞虫病及对虾虹彩病毒病等新发疫病在山东省对虾养殖区也开始出现。2016年对虾主要疫病调查也发现山东省出现多例苗种携带对虾肝肠胞虫,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目前,在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对养殖环境中藻类、细菌、鱼类(含其他生物)及生物絮团等的生态功能及调控效率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的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安全高效的病害防控药物研发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病害是制约中国虾蟹养殖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瓶颈,不但严重制约了虾蟹养殖产量,也间接影响了虾蟹的质量安全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开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试剂盒、建立虾蟹主要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开发有效的中草药和免疫增强剂,能够有效地防治虾蟹养殖病害,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品质量。(四)投入品研发及监管力度不够

虾蟹类养殖过程中,微生物制剂、消毒剂、抗病药物种类繁多,投入成本已接近养殖成本的1/3,产品内容不明,价格不一,效果良莠不齐,市场复杂、混乱。中国水产养殖用微生物制剂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应用效果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层次的研究,菌种选择、施用条件、施用方法和施用量、菌种间相互作用、配伍的和谐性、作用机理、[9]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养殖户对于各种投入品使用原理不明了,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养殖户对有益微生物制剂一知半解,使用上存在着盲目性问题。这影响了微生物制剂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了重大损失与浪费。(五)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落后

虾蟹产品肉质细嫩、蛋白含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国际水产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国际水产品贸易总值的1/5左右。但目前精深加工品比例低,副产物利用率不高,软壳虾蟹等易食用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冷藏保鲜技术研究程度不够;不同养殖模式及环境中虾蟹类产品营养及呈味组分缺乏比较数据,虾蟹类营养组分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因此开展虾蟹类冷藏保鲜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出营养美味、方便快捷的虾蟹产品,不仅可以丰富加工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求饮食多样性的需求,同时也是扩大虾蟹生产规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六)虾蟹类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效监管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虾蟹类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力的监管与保护措施的问题不断凸显。目前,虾蟹类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完善,监测制度尚未确立。因此,应通过水产品农药、兽(渔)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建立水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安全预警、追溯和风险评估。(七)养殖废水污染亟须进行科学评估

海水对虾养殖通常以传统的大水面养殖方式为主,养殖过程中设施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单位水体产量少,对近海水环境损耗较为严重。对虾养殖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浅海滩涂兴建的大面积养殖池塘,养殖自身有机污染的积累以及养殖废水已对沿海生态环[4]境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苗种淡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纷纷发展凡纳滨对虾的淡水养殖。在内陆大规模养殖凡纳滨对虾地区,养殖废水不加监管地肆意排放,将导致淡水盐度逐渐增加,土地缓慢出现盐碱化。因此,对于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的凡纳滨对虾内陆养殖问题,亟须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管理,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10]。(八)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滞后

作为全球主要的虾蟹贸易和生产国,中国虾蟹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体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中国虾蟹的出口竞争力大大落后于泰国等国家,说明中国虾蟹产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对虾养殖通常主要由分散化、小规模农户家庭承担,一方面,在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对虾生产成本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然而,农户片面追求高密度养殖模式造成对虾产品品质不高,导致中国明对虾出口竞争力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国外优质对虾产品占据国内高档消费市场,对国内对虾产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表明中国对虾产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且与国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加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极不相适宜。因此,对国内对虾产业链相关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和理念,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政策预警预测显得尤为重要。六 产业发展思路及途径(一)总体思路“十三五”期间,山东省虾蟹类产业将围绕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渔民增产增收的目标,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单元、创新为动力,以保障虾蟹类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较快增收为首要任务,大力加强虾蟹类种质资源提升、高效养殖设施改造和生态化健康养殖模式研究的工作,夯实水产养殖遗传、免疫、生态修复等基础理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种质创制、疫病防控、营养饲料、工程装备、精准管理、资源养护、新资源开发、高值化和清洁化加工等能力,重点突破品种选育、智能装备、免疫防控、绿色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健全虾蟹类产业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养殖容纳量、水体出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增强虾蟹类产业抗风险能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建现代渔业科技研究与示范平台,着力打造一批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制品,形成生态友好、设备先进、产品安全、渔民增收的现[11]代化虾蟹类产业发展新格局。(二)发展途径

基于对山东省虾蟹类产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以产业生产需求、产品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梳理出产业链中的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加工与质量控制、环境调控及产业经济6个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统筹全省各大研究院校,组建研发团队,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同时,分别选择东营、济宁、潍坊、滨州作为重点发展地区,结合各地区产业优势开展关键技术一体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技术熟化集成、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构建覆盖面广、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衔接且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的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1.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实施种质强省战略

目前虾蟹产量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缺乏虾蟹优良苗种。与农业、畜牧业高达95%的良种覆盖率相比,虾蟹良种覆盖率不足30%。现山东省凡纳滨对虾养殖所需苗种基本靠由广东、海南及福建等地区育苗场引进,造成了由外地引进苗种的成本不断增加、品质良莠不齐、可溯源性差、携带病毒可能性增大等弊端。本地优良凡纳滨对虾苗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山东省凡纳滨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的瓶颈。(1)在省内建造标准高、配套完善、严格隔离、无污染的对虾苗种繁育车间,引入SPF(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亲虾,进行具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