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9 10:50:13

点击下载

作者:罗大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道德经说什么2

道德经说什么2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道德经说什么2作者:罗大伦排版:李洪达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0-01-01ISBN:9787559638441本书由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幽呵冥呵,其中有精……心中不再纠结原来看不开的,现在都能看开了第二十一章遵循道的运行规律,人生就会顺畅01懂得了道的原理,做事就能很从容道是德的内在动力,德是道的外在体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什么意思? “孔”当大讲,“孔德”就是大德。“孔德之容”的“容”,好多人解释为形状、样子,实际上“容”当“动”讲,是运动、动起来的意思。为什么呢?这么讲是有根据的,比如《礼记》载“有不戒其容止者”,这里的容止就是指动静,“容”是动,“止”是静、停止的意思。所以,“孔德之容”指的是大德的运动。而“唯道是从”是它只是追随道的运转,或者是按照道的规律来运转。

老子在这里讲了道和德的关系,道是德的内在核心,德是道的外在体现。《道德经》里一直在讲道,很少讲德。那么,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

道是我们这个世界内在运行的规律,德是根据道制定出来的规律和法则。

以汽车为例,在制造过程中,道就是工程师关注的,比如液压怎么传递,电路怎么传导,轴怎么运转,等等——这是内在的原理。德就是这辆车按照图纸制造完成交到消费者手里时,给消费者的汽车驾驶手册。它不讲液压怎么传递、电路怎么传导、轴怎么运转……就讲这辆车怎么驾驶——您向左打方向盘,车轮向左转;向右打方向盘,车轮向右转——只要会操作就可以,这就是德。按照道来做事,周围的环境都会帮助您

道是每个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者和员工要一起去遵守、去做的。道是内在的原理,德是外在的规范。

如果不讲道,大家压根儿不知道从何而来,就会质疑它;会产生“凭什么让我们这么做”的想法,就会质疑德。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您如果能达到领导者那样的境界,按照道的规则做事,时间久了,您周围不好的环境就会被逐渐扭转过来,慢慢向善的方向转化。

比如说在单位里,有人天天来“黑”我,我要怎么对待他?我出差回来买点儿礼物,每个人都有,也有他的份儿——给怨恨我的人送礼物,目的不是“我送您礼物,您下次别骂我了好不好”,而是“您骂我,我压根儿没在意”。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您的发心是好的,能一直对周围发出善念,您放心,周围的环境绝对会被逐渐扭转过来的。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母亲年轻时从农村调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在学校里当校医,有的同事就有点儿瞧不起她的出身,对她有一些怠慢、刁难的行为。我母亲手巧(当年我们家所有人穿的衣服,全是她用缝纫机做的),很多同事就来找她做衣服,那些平时说她坏话的人也来找她做。我母亲是这样的人:你求我做,我就给你做。别人都问她:“你还给她做?”她说:“没问题,我给她做。”后来,这些原本说我母亲坏话的人,全成了她的好朋友。为什么?

因为,人有些观念的形成是由他当时看问题的角度所决定的,实际这些人的本质并不坏——人都是好人,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他一旦被您感化了,意识到自己这么做不对,就会转变过来。

所以,您懂了道以后就会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和人之间就这几十年的缘分在一起,百年以后我们都不在了,这段时间难道不值得珍惜吗?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反思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因为没有一件事是突然爆发的,一定是不断累积的结果,能扭转就扭转,不能扭转也要灵活应对。

无论外境如何,我们只要按照心中的善念来做事就好

为道、悟道的人,无论遇到好事坏事都不在意,这样才能圆融无碍。只要按照心中的善念来做事,慢慢您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和环境开始改变了。

如果您不明白道,非让您以德报怨:有人骂您,您要笑脸相迎,再送他点儿东西……那您肯定会勃然大怒:这是害我呢吧?我要逆来顺受吗?我要反抗,我要抗争!

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您还没有懂得道的原理。如果您懂得了道的原理,就能够从容地体现出德。要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整体,能够在一个整体里生活是不容易的,所以更应该同舟共济。

当年王阳明以一己之力,仅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宁王的造反,解决了一场危及大明王朝的叛乱。那些武将得知王阳明一个人就把叛乱搞定的消息都很恼火。为什么?他们都想给自己的子孙争点儿权势,靠着战争捞取点儿资本,好能加官进爵,结果被王阳明一个人给抢先了。于是,他们到了江西以后,就让一些兵痞上门去骂王阳明。您想,您一个人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完成了这么大一个“项目”,把“公司”的危机给解决了,结果其他部门的“领导”不但不向“董事长”说您的好话,还派“员工”来骂您,您窝火不窝火?

但王阳明是悟道之人,他只按照自己心中的善念做事,不在意大家是夸他还是打击他,所以他不会去跟别人对骂,更不会去跟别人对抗。有士兵来骂王阳明,王阳明出来一看,这么热的天,这些士兵这么费口舌,骂了一上午,就问:“你们领导给不给奖金?这么辛苦的工作不给奖金哪行啊?来,拿钱,给奖金。骂了这么久,口渴了吧?江西天气这么热,你们在太阳底下骂了这么半天,一定渴了。来,上酒,喝!喝足了再骂不着急……叫骂的士兵中谁生病了,王阳明还请来医生为他看病——治好病您再接着骂,不要着急,着什么急?吃饱了,喝足了,拿了奖金,慢慢骂,千万注意,身体是第一位的。”

为什么王阳明的德行这么好?因为人家悟道了,不在意大家做什么,他看事情的角度完全不同,只看到大家很辛苦。这些士兵想:自己这么骂王大人,他还对我们这么好,我们生病了,被太阳晒得晕倒了,王大人还请大夫给我们治,这王大人是真正爱我们的人——士兵都很感动,还能骂得动吗?后来就全都撤了。这些士兵撤回去后,把那些将领们给搞晕了:“你们怎么回来了?”“骂不动了,了不得,真没法跟王阳明这个人斗。”

由此可见,王阳明为什么不跟人争斗,因为他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没什么好争斗的,争斗下去也没结果。我就按照心中的善念做事,不用在意回报,有了道的原理在心里,做事自然就不计较得失,也就不在意别人是夸我还是骂我。这种人,就符合老子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所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句话,老子讲的是道和德的关系,以及大德从何而来?如何运转?它一定是追随着道去运转的,道是它内在的核心。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明白了道的原理,才能在行为中体现出大的德行来。

学习了老子的这句话后,希望您能做到心中有道,做工作尽量站在德的层面来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德行。按照心中善念的指引去做事,不计较别人是夸我还是骂我,一直做下去,这种圆融的状态就是悟道的状态。02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象是事物外在的呈现,并非事物本身

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朢唯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道之为物”里面的“物”指的是万物,道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描述道、看见道、了解道到底是什么样。接下来一句通行本写作“唯恍唯惚”,解释成道是模模糊糊、恍恍惚惚的。而《道德经》帛书乙本上写的是“唯朢唯沕,“朢”和“沕”在《道德经》里反复地出现,“沕”是深远的意思,“朢”是辽阔、辽远,没有边界的意思。“唯朢唯沕的意思是,道太广大了,无处不在,道太深远了,它的奥妙是无穷的。我认为帛书乙本上的写法更符合老子的本意,所以此处选用帛书乙本的写法来解读这句话。

老子接着讲“沕呵朢呵,中有象呵。要搞懂这句话,先要知道什么是“象”。“象”有体现、表现的意思,这个字最早指的就是大象。大象为什么现在会有像什么东西,呈现什么象(指天象)的意思呢?原因是古人发现象牙放久了以后,当天上打雷时,它的表面就会出现裂纹,这裂纹的形状还跟闪电有点儿像,好像是天上打雷,就会通过象牙呈现出来,所以把它称为“象”。古人认为是地上有什么东西导致了天上的呈象,认为彼此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

所以象是事物的外在呈现,并不是指物体本身。比如说,我们的内脏有什么问题,在脸上就会呈现出各种颜色以及部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反映叫象。再比如,即将地震时,天上就会出现地震云,这时出现的各种天气表现就是天象。古人认为这都是相对应的,所以它的呈现叫象。道虽然小,功能却很大

中医里有一个词叫“脏象”,是中医著名的学术用语,通常被人们称为“脏象学说”。“脏”指的就是我们的内脏。“象”指的是内脏状态的外在呈现,比如在脸部有颜色的表现。再比如我们说肺主皮毛,皮毛的变化就是肺部状态的象;“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状态就是肝的象……“脏象学说”指的就是肝、心、脾、肺、肾,每一个身体里的脏,其在体表指甲、毛发、皮肤等的外在体现。这个复杂的学说是中医看病的基础,中医在诊断时,会通过体表,比如看指甲、毛发、皮肤的颜色和状态等,来判断您身体里内脏的情况。

道虽然那么大,但您仔细看的话,它都有象,有各种各样外在的表现。所以,老子在这里讲了一个宇宙的形成观,他认为道在运转的时候功能特别强大,而这个道本身就已经有物质所呈象的东西。就像我们经常看的外国科幻电影里表现的,整个星系就是一个小球,这个小球里却有一个小小的银河系在运转,这个运转的银河系实际上就是象。

老子所描述的宇宙生成观,指的就是这个世界生成的道。您看它虽然很小,功能却很强大,而且这里边就已经包括了整个世界的雏形。

接下来老子又说“朢呵沕呵,中有物呵。这句话的意思是,外面有象,里面还有物。所以,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生成的道,不是一个简单虚无的概念。它外面有象,里面有物,有实质的物质基础。03精是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 要尽量让它保持充足状态“幽呵冥呵”这句话在通行本里写的是“窈兮冥兮”,傅本里写的是“幽兮冥兮”,跟帛书甲乙本里的字音能对上,帛书甲本的写法是“幽呵冥呵”,帛书乙本的写法是“幼呵冥呵”,我们在此处选用帛书甲本的写法。“幽冥”是什么意思?“幽”是深远的意思,“冥”指比较暗,也就是说,道的深远让我们难以琢磨。

下一句“其中有精”的意思是,再往里边仔细去看,除了象和物之外,里面还有精。精是什么东西?精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也是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它是核心。

中医讲,人体里有精。这个精可以跟今天的DNA相对应,属于人体最核心的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我们从父母那得来的遗传物质,被称为“先天之精”。后天摄入的食物精微和呼吸进来的轻清之气与先天之精结合,就变成了后天之精。这个精是我们生长发育的根本,都被藏在我们的肾里。

精充足的时候,人的身体就健康,生长得就又快又好又壮。当精被消耗得越来越少时,人的身体就会开始衰退。当您感觉最近腰有点儿弯了、个子矮了、头发白了、毛发脱落了、牙齿掉了……这就是精亏的表现。所以,对于人体来讲,精是构成我们身体最根本的物质。精的充足与否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保存肾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手段,要尽量让肾精保持在充足的状态。

老子认为,天地和人是一样的,生成天地的道,里面也有精,也是天地的核心物质,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雏形。这个精会形成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它是非常微妙的东西,然后逐渐地会形成真实的、能看见的物质。这个物质又会生成象,构成世间的万象。所以,象、物、精是三个层面的东西,精为根本。效法天之道来为人处世,您的生活会非常幸福

我们接着往下看,老子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精甚真”指精是真实存在的。“其中有信”里面的“信”字最早指的是人言,这个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言”。《说文解字》里说:“信,诚也。”“诚”的造字本义为“信守诺言,真心实意”,诚信的意思是我们说出口的话要心口如一。所以老子说“其中有信”,意思是精里面的有些规律是一直存在的,这些规律万古不变,万物都依照这个规律得以形成,进而衍生出我们看到的万物的象。

所以老子说,我们的世界是由道生出来的,这个道无名无形,深远广大,无处不在。道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精,精就像种子一样,会生发出物体,从而衍化出世界万物——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来的。老子的这个观点,与现在天文学家对整个宇宙的生成论述基本一致。

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形成的最初就是一个非常小的点,这个点蕴含了整个宇宙的所有信息,它膨胀、爆炸后,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这个点之前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个点也无从得知。老子认为,是由道生成了这个点,再形成世界的万物。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说,无名无形,“朢呵沕呵——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我知道它怎么运行,但是我只能勉强地给它命名为道。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望着星空问我父亲:“星星的外边是什么?我们在往远处看什么?”父亲就和我说:“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它永远没有边儿。”我还继续问:“那没有边儿的外边是什么?”……

宇宙无疑是这个人世间最迷人、最深奥、最难以解释的一个现象。宇宙的边际到底在哪儿?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都想不通。地球是孤零零悬在宇宙中的一个蓝色星球,我们把这个蓝色星球放大来看,有山河、海洋、城市和我们的家园,但是在整个宇宙里,我们只是一个孤零零的点。

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想象过这个世界的来源,可能有一天,科学家通过不断的研究会有更新的突破,也有可能无数代人以后,仍旧没人能猜测到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但道就在这儿,知道了道的规律以后,我们对它保持敬畏就行了。

老子在这一章完全是在探索宇宙的奥秘,这种东西既玄妙又虚无。有人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活着把家里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管好就行了,宇宙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事和您还真有关系。稻盛和夫常讲要“敬天爱人”,敬天要放在前面。如果您对天道保持尊敬,并效法天道来为人处世,您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04为什么说圣人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道的规律从来没有离开过、变化过

老子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通行本里写的是“自古及今”,帛书甲乙本里写的是“自今及古”,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帛书甲乙本写的是对的。为什么?首先,它是押韵的。其次,老子一直在讲,并不是我们知道古代什么样,然后再推到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了解今天,来推断古代是什么样的。“其名不去”的意思是,道的规律的应用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变化过。“以顺众”的“顺”字左边的三杠代表水、川、河流,右边的“页”代表身体。为什么水跟身体有关?原因是上古时期的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为了在下雨天时水能顺着头顶流下来,所以毛发是往下长的,这种状态就叫“顺”,后来就衍生出了顺从的意思。“众”是多的意思。这个“”字,过去也写成“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字最初指的是地上的小苗,这个字的图形下面部分是田地,上面是有一个小苗长出头了,还有片叶子耷拉下来。它引申为开始、开端的意思,指的是事情的开端。所以“众”就是万物的开端。“以顺众”说的是万物里都包含了道的影子,只要按照道的规律来做,万物的生长、生发就都是顺利的。

所以,老子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就是我们可以推断,从今天到古代,万物都是按照道的理念和规律来生发、形成的。

然后他又说:“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生长、成长规律的?因为我知道了道的规律。老子这一整段话其实是讲了一个全息理论,他说道的形成,首先是有信,信是规律。然后形成了精,形成了物,形成了象,这是道在这个世界生成的规律。

有的朋友会问:那您说,道到底是这四个层面里的哪一个层面?按照老子的说法,这四个层面都包含在道里,老子讲得很清楚,“沕呵朢呵”,万物中有象、有物、有精。所以,应该说这整个都是道的形成过程。您把道搞清楚了,顺应大道,事儿就会越做越好

人的生长过程也是如此,开始是一个受精卵,很小很小的,但是它包含了父母的信息和我们的所有信息,比如眉毛长什么样,黄头发还是黑头发,个子多高,以及性格特点与行为特征,等等。

您说一个受精卵,怎么能够在没有接受任何教育的情况下就知道吃奶呢?一只小鹿出生了,几分钟过后,它就可以站起来走路了,是谁教它走的?这些都说明,它的细胞里已经包含了这些信息了。

老子说,我们每个人的生长过程,其实跟宇宙的生成过程是一样的。现在有的人经常做这样的比喻——可能整个宇宙浓缩起来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一个细胞都是吻合的。比如有人把整个星空的照片和大脑神经的照片做对比,一看,这两种事物的结构非常相似,都分不清楚哪个是人的大脑神经,哪个是宇宙的星云。

而老子正是通过观察万物运作的痕迹,体会、归纳出了天道的规律,然后又利用这个天道来指导我们的为人之道。所以为什么说圣人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老子的理念就是,世间万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生成的,您把道搞清楚了,就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是这么运转的,规律如此。

本章,老子讲的就是天之道,告诉我们天之道有什么样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来理解它。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观察每一个事物时,都可能体悟出道的影子,体会到什么是天道。当我们按照天之道去执行人之道时,就能顺应大道,事儿就会越做越好。第二十二章克制私欲,是人生最大的奥秘01一味地玩儿命去干,您的系统会崩溃不要刻意拔高自己,踏实做好眼前事才是自在

本章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句话在帛书甲乙本里的写法和通行本里的写法是有区别的,帛书甲乙本写的是“炊者不立”,而且没有“跨者不行”这句话,这句话可能是后人为了整体对仗工整给加上的。

我们要先搞清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里“企”字的含义,它描述的是一个人踮起脚、脚跟离地,像是要够什么东西的状态。“企”意味着我们可能够不到,但是要做出某种努力。“立”是站着的意思,我们站着的时候,正常是整个脚掌着地,不可能总是脚后跟离地像跳芭蕾似的站着。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观点,我们要想发财,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与有钱人做朋友,这样就更容易成功,您的气场跟他们一样,就一定会成功,会变得有钱。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因为我常在商学院讲课,见过很多企业家,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企业经营的事儿。您压根儿没有企业,跟人距离很远,却非要往那圈儿里钻,其实会非常疲惫。

每个人所处的境遇、遇到的事儿完全不同,所以当您和他们交谈时,您可能都不知道说什么,要一直费力地想:我怎么能插上话呢?见他们我要穿什么衣服呀?

其实企业家反而不讲究这些,有可能穿得非常随意。好多人觉得自己得穿得特别点儿,把工资攒起来买个名牌去……我觉得这都没用,您不如踏实地把自己的事儿做好,一点点地提升自己,提升上来以后您就会发现,再跟他们一起聊天,您就不用刻意再去“经营”自己,也不那么有企图心了,您会感觉随意自在。

所以,刻意地抬高自己的这种状态,叫“企者不立”。您非要这么抬高自己,把自己拔高来做什么事儿,会感觉特别累,而且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如扎扎实实地用这些时间来把原本的工作做好。我们都不是天才,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我们接着看“跨者不行”这句话。什么是“跨”?古人在造字时,描述这些动作的状态都十分有讲究,比如“跳”和“跃”这两个字,两脚一起蹦叫“跳”,单脚往前蹦叫“跃”。而“跨”指的是大踏步走,步伐特别大的状态;“跨”同时也指骑在什么上面的动作。在这里,“跨”指的是大踏步地往前走。

我们平时走路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可是如果您特别想要快点儿到哪儿,就会大踏步地往前走。但我们无法持久保持这种状态,如果一个人整天跨着步往前走,很快就会把自己给拖垮的。因为就算是斑马也不可能在草原上整天不停地奔驰,它也有慢慢散步的时候。所以,“跨者不行”就是说没有谁走路一直是那么拼命地往前的。“跨者不行”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比如我小的时候,我父亲认为我学习特别好,于是他一心想把我打造成一个数学天才,要我赶超陈景润。我小学还没毕业呢,初中的课本几乎就都看完了。

当年很流行跳级,我们班里除了我,还有一个男孩,学习也特别好,感觉跨个两三年级都可以。学校就跟我们家长商量让我们跳级。等我跳到了高年级,一上课才发现,我当时看的都是数学教材,其他课程都没看……

我不是天才,我就是个普通的人,但被我父亲的期望一直往前推,结果把我推到了一个什么位置?大量的知识涌进来以后,我一下子无法承接,好多知识我都记不住了,学习的质量也下降了,反而还不如那些高年级的普通学生了。所以很快我就跟父亲说自己头晕,记不住。我父亲冷静下来一看,也确实是这样,于是他立刻跟老师商量,把我调回到了原来的年级,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这种把我拔高,往高年级送的状态,就叫“跨者不行”。就是如果您非要大踏步地往前走,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就会出问题,要知道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存在“企”和“跨”这两种状态,就是拼命地踮起脚尖,拼命地往前跑去够着什么,这都不是生活本来应该有的状态。如果长期维持这种状态,会使您的系统崩溃。做人做事的时候,不要一味拼命地去做

经营企业也是这样。很多企业家的公司经营得顺风顺水了以后,野心就大了起来,开始想要涉足很多领域。这种状态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一旦经济形势变化了,有个什么危机爆发出来,您就会猝不及防,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全线崩溃,满盘皆输。

有的朋友听了这句话可能会问,我们有点儿企图心难道不好吗?把目标定得高远一些,我们才有动力啊。这个是使命和目标的区别,您可以把使命定得高远一些,但目标一定要扎扎实实的。比如我非要给自己安排一年讲一万堂课的话,那我一定会崩溃的。所以,老子认为,认真扎实地做好事情的这种状态更为关键。

所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两句话中,老子告诉我们,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不要一味拼命地去做。做人应该踏实一点儿,应该一点一滴、稳扎稳打地往下做。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年我在北京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协助创办了一个《养生堂》栏目,这个节目当时几乎没有多少收视率。然后领导说:“你们这个时间段的收视率达到0.2,就是成功了。”我当时压根儿不知道他们说的0.2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心想把这个节目办成一个普通人学习中医知识的课堂。

我的目标是这个课程讲完了以后,大家都能成为半个中医,对中医有个系统的了解。所以我就一位接着一位地请老师过来,系统地按照教材来给大家讲中医知识。我当时不知道领导提的目标意味着什么,我就是努力一点点做。最后我们达到了多少?最高收视率达到了4.86。您说比领导提出的0.2高了多少倍?

但是,如果我忘了自己最初的目标是为了给大家传播扎实的中医知识,就只为了0.2的收视率,天天就给大家讲秘方,讨好大家,结果一定是收视率越来越低。

所以,老子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意思是,如果您为了一个目的,不断地跳起来去够它,却不扎实地做好工作,您可能就做不好这件事了。02人性的弱点您为什么高看自己“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这句是什么意思呢?

在通行本里,“自视者不彰”的“视”写作“是”。帛书甲乙本里写的是“视”,因为它后面的话接的是“见”。视和见指的是一样的动作,后文里的自伐、自矜也指的是一样的动作,所以我认为还是帛书甲乙本里写的“视”更为妥当。

什么叫“自视者不彰”?“章”字最早的时候指的是花纹,加了三撇的“彰”就有显得色彩跳出来的意思,指美丽彰显出来了。“自视者不彰”的意思是,总是看自己优点的人,做事的层次和境界并不会很高。因为关注点全在自己的优点上,所以做事的水平会差一截。“自见者不明”里面的“见”通“现”,“自见者不明”的意思是,您总是表现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都展示给大家看,忽略了做事本身,大家看不到您所做的事儿,时间久了,您一定会做得越来越不好。

有的朋友会问:“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这有道理吗?我们要过度谦虚吗?难道不应该彰显自己的优点争取机会吗?

实际上如果您把事情做好了,再把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事情做得没那么好,您却对外展现出自己特别厉害,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这时候就会出问题。

这里面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意识”,这是我们性格里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这个自我意识包括什么呢?从心理上来讲,自我意识大概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自我认知。指的是自我的感觉,我这个人如何,我的形象如何,我的品位如何等。

第二,自我体验。

第三,自我调节。指的是有了这个评价以后,您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进行调节。

这三个自我意识,都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就我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周围什么都没有,荒无人烟,您想我会整天梳头照镜子看自己有多帅吗?整个岛上就我一个人,我成“一哥”了,我会骄傲膨胀吗?

所以,如果人不在社会中生存,他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地淡下来。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当周围出现一些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时,人的自我意识就会被强化。比如说我做了一件事儿,别人评价如何、脸色如何、眼神如何、反映如何等,这都取决于我做的事儿在别人心中的体现。获取到别人的评价后,我再反过来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调整。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都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领导者会犯什么错误

一个人坐到领导的位置上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此时您的手里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或多或少可以决定其他人的资源分配和一些人的命运。因为您有了这种权力,大家往往会来讨好您,会夸您真英明,您皱纹少了,领导您这衣服怎么选的,我怎么选不到这种好衣服?您怎么每件衣服都穿得这么得体?……

这时候领导者会犯什么错误?领导者的自我认知会出现问题,因为周围的人制造了一个假象,他会觉得我就是这么英明,我就是天生英才,看见没有,我选衣服都选得比别人好。这时领导者就会陶醉在一个虚幻的假象里,认为自己确实如此。这是领导者特别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

接下来,人的自我调节就会出问题。本来当别人说您有什么缺点的时候,您会自我调节;别人给您一个不满意的眼神,您会想:为什么他这样?我刚才说话的语气有点儿重了,下次我轻点儿说。但当周围的人都夸您好,您就开始自我膨胀了,这个时候您看自己就全是优点。比如有的领导本来写诗写得不好,但是大家都说“您这诗写得好”。这领导一看,原来我的水平这么高呢,就压根儿不想提高了。这时他就会把自己调整成一个骄横的、自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作为领导,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绝对会出问题,因为他陷入了一个虚幻的境地,他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

当年袁世凯掌权后,所有人都来奉承他,所以袁世凯就开始自我膨胀,想起自己早些年在慈禧太后的手下干活,慈禧太后那股威风劲儿,现在大家都对我也这么恭敬……这个时候周围的人看出来袁世凯心里动了想当皇上的念头,于是大家就都开始恭维他,一见到袁世凯就都说:“您适合当皇上,老百姓都盼着您当皇上。”甚至这些恭维他的人还办了一份假的报纸,报纸上印的全是老百姓希望他当皇上的话。袁世凯哪知道这事儿?所有人都说让我当皇上,我就适合当皇上。结果袁世凯就称帝了。这一称帝,全国老百姓都愤怒了,纷纷开始声讨袁世凯。这下袁世凯如梦初醒:原来不是这样,原来都在骂我……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当您处在某个高位时,如果您不能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就会错误地以为大家都在捧您,这个时候您看到的自己全是优点,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就会出问题,最后导致整个决策都会出现大的问题。这就是老子讲的“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

老子讲的内容,就是专门针对领导者容易犯的错误来教导我们的。如果能够避免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做事的境界就会提升上来,帮助我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即使不成为领导,在工作中、在家里,我们也可以依此来妥当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使生活更加顺畅。03领导者的谦卑才是制胜之道越是抬高自己的人,越做不了大事

什么叫“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伐者无功”里面的“伐”指的是攻伐、讨伐。“伐”字的结构,左边是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戈”。“戈”字在古代指的是进攻、打仗时砍下敌方的首级,把首级拿回来论功行赏,展示自己的战绩。引申为自我吹嘘、自夸、自傲。

所以,老子说“自伐者无功”的意思是,夸耀自己功劳的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功劳的人,他建立不了大的功绩。为什么?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到吹捧自己上了。所以越是抬高自己、吹嘘自己的人,越做不了大事,因为这种人太过看重自己。“自矜者不长”的“矜”,左边是一个“矛”,右边是“今”。这个“矜”过去指的是拿着特别大、特别漂亮的铁矛头往地上扎,蹾在地上的这种状态,引申为非常庄重、庄严、自傲的意思。所以,古人说“自贤曰矜”,指的就是自己夸自己贤能的状态。这里的“长”有首领的意思。所以“自矜者不长”这句话是说,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的人做不了首领。

在“自伐”“自矜”的这些细节里,反映出了领导者的艺术。老子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身为领导者,一定不能太看重自己,太喜爱抬高自己的人,没法成为好的领导,因为领导者如果太自傲,就会招致别人的嫉妒、猜疑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总是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前面,最后会招致覆灭之灾

韩信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非常厉害,但他的一生却是一个悲剧。为什么韩信会有那样的下场?

最大的原因就是韩信处理不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汉高祖刘邦评价韩信“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说自己不如韩信。人家刘邦这是谦虚,懂得把自己放低。但是韩信以此自傲,他就认为刘邦说得没错,打下汉家江山的天下,就是有自己很大的功劳,所以怎么封赏都不为过。而且韩信这个人,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所处的境地,平时和刘邦说话也很不客气,比如他曾经对刘邦说:“你带兵不能过十万,超过十万就会乱。”刘邦反过来问韩信:“那你能管多少人?”他说:“我的统率能力很强,无论多少士兵我都能掌控得了。”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对刘邦说话非常不客气,经常让刘邦下不来台。他越这么做事,刘邦就越发猜忌他、顾忌他,但韩信自己能感受得到刘邦的猜忌吗?他能感受到。也正是因为知道刘邦顾忌他,所以韩信就经常称病不上朝。

韩信不只是和刘邦说话没有分寸,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家去串门,樊哙身为战将,但是他对韩信非常客气,以跪拜之礼送迎韩信,说:“您怎么亲自来看望我?”樊哙这个人就知道把自己放低。结果韩信出门时候对大家说什么?他说:“我这样的人,居然与樊哙这样地位低下的人生活在一个世界,简直是耻辱。”

所以,韩信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为什么最后会招致覆灭之灾?就是因为他总是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前边,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很高。

而那些不居功自傲的人,比如跟韩信一起辅佐刘邦的张良,就特别清醒。张良身为刘邦的第一谋士,深受刘邦的尊重,刘邦曾赞赏他:“张良是汉初三杰之首,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刘邦把自己放得很低,张良却把自己放得更低。建国以后,刘邦因为张良的功劳太大了,自择三万户作为给张良的封地。张良说:“当年我祖上是韩国的宰相,韩国灭亡以后,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追随大王,灭秦为韩国报仇,这让我一生的壮志已酬,您说我还有什么回报可要呢?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您给我封一个小小的留县就行了。”

张良是悟道之人,看清了世事的变化,摆清了自己的位置,所以他能功成身退,以求仙问道为由,离开了这个水深火热的地方,最后得以善终。所以,从韩信与张良二人的为人处事,我们确实看到了老子讲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一个公司里也是如此,领导者如果总是人为地抬高自己,好大喜功的话,最后往往会导致失败。而那种卧薪尝胆、低调做事的领导,最后往往能成大事。为什么?

老子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被外界虚幻的假象给蒙蔽了,以为自己多么厉害、多么高尚、多么有实力……这都是假象。您放低自己,看到别人的优点,然后真正扎扎实实地去做,您的领导境界才会逐渐地提升。

大家看到您做的事儿,自然就会来追随您。但如果您没有做那么多事儿,却把自己的功劳吹嘘得很大,您以为周围的人永远看不到吗?一旦他们看到真相以后,就会离您而去。

所以领导者的品性非常关键,我们一定要记住老子对领导者的警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04给大家带来利益,您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余食”一定不要吃“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是什么意思?老子在前面讲了一些行为——“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就是说您越想抬高自己,越吹嘘自己的能力,越只看自己优点,越想彰显自己,反而越做不好事儿。

老子接下来说这种行为“其在道也”,就是用道的角度来看,“曰余食赘行”。什么叫“余食赘行”?“余食”指的是吃剩的、多余的食物。古代人认为您能吃多少东西就吃多少东西,比如说我只能吃下一个鸡腿,这顿饭我非吃十个鸡腿,那多出来的九个鸡腿就叫“余食”。吃了“余食”后,我们的脾胃就一定会受伤。凡事都是如此,虽然很多东西您看了都想捞取,但得来后您就倒霉了,这就叫“余食”。

什么叫“赘行”?这个“赘”当什么讲?“赘”字上边是个“敖”,下边是个“贝”,“贝”代表钱。这个“赘”字的意思是,我们猎来了一只鹿,吃了一半就饱了,剩下的我们拿去跟别人换来贝壳,说明这是我的余钱。所以,您看古人的金钱观,将用不了的物品换成钱,那是多余的身外之物,这是“赘”。后来引申为多余的东西,比如说这个树被虫子咬了,树为了自我修复,长了一个大疙瘩,这就叫“赘”;人的身上长了一个瘤,这也叫“赘”。所以,多余的东西就叫“赘”,让我们增加负担的东西就是“赘”。

那么,什么是“赘行”?实际上这个“行”字通“形”,“赘行”并不是指多余的行为,而是指多余的形体、形状。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道的角度来看,这种抬高自己、捧自己的行为,就跟吃不了的食物一样多余。“物或恶之”,指世界上的万物都会讨厌这种行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故有道者弗居”里的“居”是把自己放到这个位置上、状态里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人就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处事。

老子的这些话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老子特别反对我们没做到一件事,却非要抬高自己。老子为什么不断地提出自视不彰,自见不明,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呢?为什么他反对抬高自己的这个状态?老子所讲的这一切都直指人性,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特别重视自己。

人类学家说,人有90%的行为像大猩猩。大猩猩有什么特点?大猩猩的特点就是只为自己。

动物学家从来没有拍摄到过两只大猩猩会一只抱着另外一只去够香蕉,或者其他什么水果,然后坐在地上平分的。没可能,它们一定是抢,为自己抢。所以大猩猩的群体以什么为组成单位?血缘。雄性大猩猩在最顶峰,然后雌性的、幼年的猩猩依次排开。有了食物,都是雄性猩猩先吃,雌性猩猩如果敢先吃,雄性大猩猩就会把雌性猩猩打死。雌性猩猩只能吃雄性猩猩吃剩下的,然后小猩猩再吃。

据统计,每年猩猩之间被同伴打死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它们的特点决定了最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只同类在一起生活。

人类为自己去捞取的行为,是一种动物进化的本能,但是如果人类仅仅像大猩猩,那我们到今天为止就还是大猩猩。人类为什么会从动物中脱颖而出?因为我们还有一些品性像蜜蜂。

蜜蜂有什么特点?蜜蜂从来不为自己,有为大家、为集体的一面。它们采完蜜从来不自己吃,而是把蜜带回到蜂巢里,分享给大家。这是蜜蜂的本性,生来就为集体。

所以,我们人类还有10%是为集体的,这部分在大脑皮层里面,大脑皮层所有的功能都是互相关爱、忠诚、互助、公平,等等。

而且我们还有礼。这个礼是什么?它是一种社会的黏合剂。因为有礼,我们互相尊重,我们可以共同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才得以生存下来,进化成功。

只是,在人类互相协调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阻碍,影响着我们的协调,就是那90%为自己的部分。赚钱多少跟您本事大小没多大关系,跟您的福报有关

很多人终生都在克服这种为自己的念头,因为它总会不断地冒出来。这部分的欲望特别强烈,比如希望自己地位高、收入高等。但另外10%我为集体的功能会随时抑制它、控制它。比如我们刚想拿人家的钱,立刻又会想这不行,这是人家的钱;看见别人吃的美食,我们也想吃,一想我不能吃,我是一个体面的绅士……所以,我们这一生都要跟自己的私欲作战,您克服得越好,您就越顺利。为什么?

因为您在利他的同时,才能成就自己。也正因为您帮了大家,大家也会再来帮您、成就您,您就会越来越好。

简单来说就是要明白施与受的先后关系。好多人是“我先受,然后我再施”。可是您凭什么要先受?一定是您为大家服务了,才能有东西回报给您——可是我们往往先想到自己。

只有我们先克服自己的私心,为大家做事,大家才能回报给我们力量,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

众所周知,顺丰快递的老总王卫,年纪轻轻就在全国富豪中排二十几,一年九百多亿的营业额(2018年),养活了二十六万名员工。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赚钱多少跟您的本事大小没有什么关系,跟您的福报有关。

这话说得多好。什么是福报?福报就是您为大家做了多少事儿,这个社会最终给您的回报。如果您事儿都没做就想要收获,那怎么可能?所以,您只要多为大家做事,回报就一定会越来越多,福报多了,您的事业自然能做好。

老子在这章告诉大家,做人不要抬高自己,不要彰显自己。尤其是您才做一分工作,吹了十分出来,这样是不会得到他人的信服的。一个整天吹嘘自己、抬高自己的人,是没办法做好领导的。

所以,老子说这种不考虑他人,喜欢吹嘘自己、抬高自己的行为,就跟吃剩的饭、身上长的肿瘤一样,这种行为根本就没有用,做了反而对您有害。而且万物都讨厌这种行为,有道的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处事的。

老子讲的这个道理,是为了告诉我们,要先为大家做事,给大家带来利益之后,您一定会有所提升。这是老子给我们讲的人生秘密。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是成大事者的人生智慧01暂时的隐忍,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什么是舍得,什么事该舍得“曲则全”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里面的“曲”当弯曲讲。“曲”字是个象形字,它的字形跟“凹”相似,形容的是坐到沙发上陷下去的状态。古人说“木曰曲直”,说的就是草木的生长有直的时候,也有弯曲的时候。比如它在土里生长,碰到石头,它不会直着往上顶,它会先弯曲着长,等避开了石头,它再继续直着向上生长。

很多时候,如果您能委屈自己、放低自己,放弃一些所谓的名誉、地位、尊严,反而能够保全大局,成就更大的事业。所以“曲则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谁能修炼到这种境界,谁就能做成大事。

老子特别告诉大家,要放弃虚名,放低自己。您把事情做好,最后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所以,凡事要有所取舍。舍的是什么?舍的是那些虚幻的、没什么大用的东西;得的是什么?是成就大家、成就事业。

汉朝的皇帝刘邦,开国之初的国力并非十分强盛,不但不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穷。穷到什么程度呢?一般皇帝出门,拉车的马都是同色的,以此来彰显皇家的富有。刘邦出门,马的颜色各种各样。为什么会如此?难道天下真的无马吗?其实,是因为刘邦知道连年征战,老百姓已经没有钱了。他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不忍心征召老百姓的马,因为马可以帮助百姓干活。

刘邦去世以后,他的妻子吕后掌权,这时国力依旧不足,但匈奴开始劫掠边境。后来,匈奴的单于给吕后写了封信,信里说:“我进入你们汉朝的土地,就像出入我们家院子的前后门一样来去自如。此外,刘邦刚死,我太太也刚死,你干脆嫁给我,不然你一个女人要这大汉江山干吗?”

这信里的内容充满了挑衅和侮辱,就是不把汉朝的天下放在眼里,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众将领纷纷请缨:“给我十万将士,我去扫荡匈奴……”

吕后这个人很不简单,面对匈奴轻佻的言语,她没有勃然大怒,立刻派兵去平定匈奴。她知道时机不对,这个时候如果再征战,极有可能会让汉朝的江山全部崩塌。所以吕后给单于写了封回信:“我已年老色衰,确实跟您不大合适。我给您在宫中挑选一位和您相匹配的公主,再带些礼物一并送去。”

这叫报怨以德,无论您如何羞辱我,我都平淡处理,以和亲与送礼的方式从容应对。

匈奴的单于收到回信后,当时就意识到这不是一般人,人家做事的水平太高了,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下令撤兵,又选了一些礼物回赠给吕后。这场边境的纠纷就这样得以妥善解决,换得了国家暂时的和平与百姓的安乐。

老子讲“曲则全”,指的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我们要稍微委屈一下,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乃至整个局面的改变。与大家共赢,才会换来更大的收获

杭州西子奥的斯老板王水福在1997年与美国人合办电梯厂的初期,双方签订的协议是美方占西子奥的斯30%的股份,王水福占70%的股份。

没想到合作五年后,美方突然提出控股:“我们美方要80%的股份,给你们中方20%。”这不是欺负人吗?原来是占70%的大股东,现在就只给您20%了,这事儿能干吗?一般人遇见这种事,立刻就会勃然大怒:“大不了我们不合作了!”

但是王水福懂得“曲则全”的道理,他想如果美国人占大头,就会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公司,他们一定会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梯生产线拿到这儿来,既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全厂的人也能因此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司体量一定会远超现在。于是王水福就同意了。

不出他所料,美国人果然把全世界最大的滚梯生产线拿到中国了,企业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体量也迅速增长。王水福虽然只拿20%的股份,收益却比原来拿70%的股份多出无数倍了。

西子奥的斯为什么能够占据中国滚梯第一品牌的位置?

因为王水福懂得“曲则全”的大智慧。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是放弃了一些利益,实际上却让大家共赢,不仅带来了更大的格局,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

可见,有些时候您越为自己争取,可能越争取不到,反而是给大家带来一些利益,与大家共赢,才能换来大家的支持与更开阔的局面。

实际上人生的很多事都是如此,如果您懂得了“曲则全”的道理,很多事,您就会恰当地处理它,这是一种人生境界。02懂得了“枉则正”,人生就会少很多纠结韩信为什么要忍受胯下之辱

这句话在通行本里写的是“枉则直”,帛书乙本写的是“枉则正”,我认为“正”这个字用在这里,比“直”更准确。

我们先看“枉”当什么讲?“枉”的造字本义为树枝弯曲、病态生长的状态。“枉则正”的意思是,弯曲了反而能够正。什么意思呢?比如一棵小苗,它从地里刚钻出来,如果遇到了一个石头,它顶不上去了,就会向一侧斜着长出来,等出了地面以后再继续往上长。“枉则正”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我们都知道,韩信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韩信在少年时期,整天在外面学习兵法,在大街上挎着剑走来走去,结果有一天迎面来了一群无赖少年,其中有一个人看韩信非常不顺眼,心想,你看他长那么高的个儿,还带剑、学兵法,这人胆儿真有那么大吗?肯定不行!

于是,这个人就招呼韩信过来,对他说:“你要是真有本事,现在就拿出剑来,一剑把我刺死,你要是没有这个胆量,就从我胯的下钻过去。”文献记载“于是信孰视之”,韩信衡量许久,“孰视”就是一直来回看,最后他还是低下头,跪在地上,从这个人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哄堂大笑……

韩信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暂且低头,朝自己的方向接着走。如果当时韩信不这么做,拔出剑来把那个人杀了,很可能自己也会被判死刑,他的命运就会从此改变。“枉则正”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

有的朋友会问,韩信既然懂得“枉则正”的道理,知道要低头,为什么他最后会如此狂妄,导致灭身?

实际上,“枉则正”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逼的,没有别的出路,属于被动的行为。比如韩信真的逞一时之快杀了那个人,他立刻就要面临逃亡的后果。这种被迫的低头,往往心里会非常憋气。这种人虽然看起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了,但是一旦他有机会,可能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反弹,他会把从前受的心理创伤与屈辱全部爆发出来,加倍骄傲。所以韩信最后的表现就有这种成分在里面。

第二种情况,就是悟道之人的“枉则正”。这类人是真正能看清事实真相与人生发展路径的人,他们是主动放下,是一种非常通透的“枉则正”。这种人,无论何时都会非常低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在意的

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白隐禅师。这位禅师德高望重,远近闻名。他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未婚女孩。有一天,这户人家发现自己的女儿竟然怀孕了,于是大发雷霆,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孩知道如果她说出这个人,她的父亲一定会把他打死,于是就说孩子是白隐禅师的。

女孩的父母一听,又惊又怒,想不到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竟能做出这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就拉着女儿去找白隐禅师兴师问罪、嘲讽怒骂。白隐禅师是得道的高僧,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没有一个字的辩解,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孩子生出来以后,这户人家怕丢人,就把孩子直接抱到寺里送给了白隐禅师。白隐接过孩子,也没有多说什么,仍旧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从此以后,白隐禅师名誉扫地,臭名远扬,但他都不在意。因为孩子还小,必须喝奶,他为了抚养孩子,挨家挨户去乞讨奶水,忍受了数不清的讥笑辱骂。但孩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地长大。

这一切,都被女孩看在眼里,她被感动了,终于良心发现,向父母禀告,孩子的父亲不是白隐禅师,而是一位在渔市工作的青年。女孩的父母听后大惊失色,他们再一次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忏悔,并要领回孩子。

白隐禅师仍旧没有多说什么,把孩子送还给他们时,还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然后人家什么事儿都没有,接着修行。这就是大境界的“枉则正”。

能看清事实的人就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在意的?他依旧朝着自己的方向接着走,并且把周围的一切辱骂都当成是一种修行。等到大家都反过来夸他“您的修行真好,您怎么这么能忍呢”的时候,人家方丈就一句话:“哦,是这样吗?”

无论是夸赞,还是毁谤,他都给瞬间归零了。这种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是一样,不要总是在意那点儿小纠结。与同事有点儿什么纠纷,您就没完了——我的天哪,你侮辱了我,这么大的侮辱我哪受得了!您如果一直这样,您的工作就没法干好了,您的心已经偏了。这时候应该怎么样?把这放下,无所谓,您就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走,直着走走不通,您就绕一下再走。这是真正的智慧。

好多事我们绕开它,放掉它,不要在意。

知道了“枉则正”的道理,您在人生中就会少很多纠结,因为根本就用不着纠结。03能把名誉、地位视为洼敝,您的事业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一个人满眼都是别人的不好,他的世界也会变得不好

我们继续学习下一句“洼则盈,敝则新”。什么叫“洼则盈”呢?“洼”是低洼的意思,“盈”是装满的意思。老子特别强调人要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要尽量把自己放低,就像水永远朝着地势低洼的地方流。低洼才能承载,才能有收获。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为什么谦虚会使人进步呢?难道骄傲就不使人进步了吗?我们做一件事,越做越有成就感,就不进步了吗?“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其实,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防吃人的猛兽,还得注意其他部落的袭击。如果我们不能对坏事做出迅捷反应,基因就很难流传下来。因此,往往负面信息更能引起注意,我们现在把这种心理称为“负面偏好”。

负面偏好虽然能有效地帮助人类生存和繁衍,却不等于它也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但人在进化中怎么会变得越来越看重自己,越来越瞧不起别人,越来越容易挑别人毛病了呢?当年在人类结成团体的时候,因为要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行,所以我们会规范别人的行为,总是看别人有没有犯错误。这种习惯慢慢留下来,我们管它叫负面偏好。

总之,负面偏好是人遗传的。负面偏好使得人类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与社会的阴暗面。

举个例子,在网络上有很多人眼里永远盯着别人的缺点。比如出现了一条新闻:“某某人做了一件慈善的事……”别人一看新闻都想:哎哟,这个人真不容易,拿这么多钱出来。有的人却想:这个人怎么捐钱就只去老人院捐呢?你有本事,孤儿院你也捐啊,福利院你也捐啊,做慈善怎么做得这么不彻底?——人家做了八分,他专门看没做到的那两分。

这种人有很多,他们专门找事情的阴暗面,既看不到别人的好,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您说这样的人能进步吗?

我觉得这样的人想进步非常困难,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提升,他把动物的那一面展示得非常明显——在看别人缺点的过程中,展示自己:我多么厉害,我看到这个人、这件事儿的缺点了……以此来获得一种愉悦感和抬高自己的错觉。

这样的人就算整天与圣人在一起,都不会有进步,因为圣人来了,他先看圣人的鞋:“哎哟,这土布鞋穿的,太不靠谱了,就这样还是圣人呢——这什么发型啊?”他凭发型就能把这个人的学问给否定了。

这种人其实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每天眼里看到的都是不如意,都是别人不好的地方。所以,他获得的那点儿愉悦感,真的能让他感到幸福吗?

当一个人满眼都是别人的不好时,他的世界也会变得不好,那他就算再高大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训练,就是把这种心理定势给扭转过来,多看别人的优点,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人才能进步。

有的人会问:“您整天看自己的不足,看别人优点,不会变得自卑吗?”

恰恰是那些喜欢抬高自己的人,心里存在的自卑感与危机感才强。经常看别人优点的人,越看越觉得别人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这种人怎么会自卑呢?他永远在不断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永远跟别人的优点相处

生活中,有时我们就会看某人特别别扭,会觉得他很讨厌。

其实,您要是觉得谁讨厌,就会越看他越讨厌,最后两个人就会到一种无法相处的地步。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这个人身上的优点。当您发现了他的优点,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有缺点,也有优点,是个结合体。我们千万不能看到一个人的缺点以后,就否定他整个人,一定要试着转变自己观察他人的角度。

我们永远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人叫好人或者坏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这样想来,您就觉得他们没那么可恶了,您的眼神就会温柔起来。

而且我发现,一旦找到这个人的优点以后,再去跟他相处,这个人就会逐渐变成我的朋友。之前觉得很难相处的人,慢慢也觉得好相处了。

您一定要学会找身边人的优点,无论是您的家人、同事,还是朋友,找到优点后记下来,想想自己和人家相比,有没有需要提高的。您观察身边不同的人,包括您的孩子,都要找他的优点。找到优点以后,自己想一想,我是不是可以向人家学习,提升一下,如果有,就一定要当面向人表示赞赏,肯定他人的优点。如果坚持每天做这件事,再看看两周以后您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