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04:54: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万珍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耕耘

耕耘试读:

第一辑 流年

星汉灿烂,山岳巍峨,

岩松翠花,川流涌荡,

面对迷人的世界,

凭着勤奋的笔,

传神的字,痴情的文,

留住历史匆忙的脚步,

留住宇宙飞逝的时光,

留住刻骨铭心的点滴生活。

夕阳赞

柔和的夕阳衔着粗黑色的远山,留下了绝妙的彩霞:壮阔、亮丽、多彩、迷幻,拽住人惊叹的目光,久久不肯放松。

大自然是调色的高手:不需研墨,不需调色,不需构思,不需尺幅,情之所动,兴之所起,就在浩浩西天,连绵峰顶,任性作画: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彩绘西天,那是怎样的震撼与惊叹啊!

此时的太阳很特别:纯净、清亮、温暖、柔和,含情脉脉地斜射在大地上。是清净的和谐,美妙的宁静,温暖的关爱,是一种超级的精神享受!

山头静静的,默默的,逶迤苍茫,伸向远方;数不清的坡坡洼洼,沟沟岔岔,碎石泥土,野草小花,都沐浴在明丽的夕照中,那是恬淡中醉人的和谐,那是大自然精选的佳作,敞亮着天工的匠心与神韵!太阳依山的两侧,喷涌着飘带似的云锦: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极有层次,极有魅力,极具美感;贴着山峰的云层,厚厚的,重重的,略呈暗紫色,像大雁的翅膀,任意伸展,一直伸到很远的地方;中间是艳艳喷涌的红光,如强风暴初起,似怒海涛卷浪,放射着深红的光波,极具仰天呐喊的力量,呵护着一轮血色染就的夕阳:红得纯粹,红得鲜亮,红得令人心头战栗!再看云锦彩绘的上方,渐远渐淡,渐淡渐白,像白梅织就的细纱:轻柔、淡雅、荡漾。各种光源交汇、爆裂、幻化、释放,似乎想托住那快速下沉的太阳:多停留些,再多停留些,不要撞击冷冰冰的大山,不要过早地收起余光,不要沉入那没有光热的地方!彩带掠过的山峰,幻化出流金闪烁的亮点:喷光吐艳,气势夺人,似洞、似波、似金、似火,留给人稍纵即逝的惋惜!

此时的大地,宁静得像天国一样,人们享受着宁静中的大美,宁静中的清爽,宁静中的和谐,夕照中的画廊。

山头牧放着羊群的老爷爷,像一尊静默的雕像:慈眉善目,平静恬淡,手持放羊铲,硬朗的身子伫立在山头,成了画廊的一景:一半沐浴着彩绘的夕照,一半静对着贀贀的清凉。羊群漫撒在夕照的山坡上,像满山滚动的金豆子,又像夕照中不疾不徐的海浪。

山下的村落,已经降下了淡淡的清凉,鸡不鸣,鸟不叫,黄土筑就的土屋,暗色渐起,等待着油灯明灭、勤劳和睦的田间农人;山间凉风飘来,热汗已消退,疲劳与饥渴顿时消失,借着将退的夕阳,锄头将把天地弥合。

夕阳是一个浅浅的门槛,易逝的拐点,过程的告别!在这个交汇处释放的是:明与暗的选择,生与死的变异,无可挽回的结果!是诉述不尽的深情,是满山遍野的明亮,是无限惜别的牵挂。这就是夕阳。

夕阳这个永恒的短暂,是时间链条上的金环,是新一轮朝阳的孕育者:她以壮阔的气势,多彩的明丽,金子般的亮点,告别了西方的地平线,在周而复始的法则中,又迎来喷薄的朝霞,鲜亮的红日,东方的大美;生命在新的高度上展示起点:延续着寒来暑往,花开草长,大地锦绣,春秋代谢;就这点来说,生命的一次性尤显得珍贵:人死不能复生,谁能破此定律?因此,人在有生之年,应抓住时光,爱惜青春:不空耗、不虚度、不浪费!把每天的日出日落当成生命的计时器,把每一个昼与夜,当成生命的新站点,在这样的站点上,只能添煤加水,充能充电,让生命永葆生气,永葆青春,永葆奉献!把自身的光与热,能与量,留在温暖的人间,汇聚成历史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永远伴陪着贴近西山的夕阳。

据说,生活在祖国温暖大家庭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两亿以上。他们儿孙绕膝,老来无忧,家庭幸福;然而,有多少老专家、老教授、老院士、老将军,惜时如金,惜时如命,惜时成性!点点滴滴不敢疏漏,分分秒秒不敢放松,奉献的热情一路高涨,生命的发条紧了又紧;他们的头发白了,力气衰了,皮肤皱了,却永葆着旺盛的进取精神,夜以继日,孜孜以求,攀登在高、精、深、新的科学前沿,一路无悔地前行,身后是仰视的丰碑像金子一样光亮:他们的生命是国家的骄傲,他们的生命是时代的光点,他们的生命是母亲的血液!还有那些分布在城乡数也数不清的夕阳红演唱队员:她们银发飘飘,年事已高,都是“奶奶”“姥姥”“姥爷”一级的辈分,耄耋老人,本该安享晚年,可她们有奋斗的激情,永葆的青春,旺盛的生命,用动人的歌喉,无限的关爱,歌唱我们伟大的时代、红火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她们的歌,是夕阳下吹来的春风,伴随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伴随着战士捍卫祖国的安宁,伴随着难遇的历史进程。还有全国知名的窦珍老人,年逾八旬,人退休了,精神依然在岗:不需国家安排,不需办公场所,自由择业,排班上岗,打扫桥面,擦拭栏杆,按时上班,风雨无阻。直至生命终结在桥上!这就是夕阳的精彩!

夕阳启程于朝阳,朝阳承继着夕阳;回看来日的早晨,生动、壮美的东方天空,朝阳更红、更圆、更美、更亮!

落叶的沉思

西伯利亚的寒流带着呼啸的尖厉,横扫了鄂尓多斯高原:一夜工夫,草黄了,花谢了,流水结冰了;各种树木:杨树、柳树、桦树、桃李树的叶子,像跳伞运动员似的,纷纷从树冠的最高处跌落下来,一片片、一层层、一堆堆,或伫立草丛、或委身低洼,或落于沟渠,或卷在风中,一副落难飘零、萎靡不振的样子。多稚嫩的生命呀,早早地结束了一生!叶凄楚地流下了泪水。那皱褶的叶片,无言地褪去了生命的鲜绿:或暗淡、或青紫、或灰白,一任风驱使与蹂躏;只是在连着母体的叶柄上,还散淡着浅浅的血色!

地位与处境的巨变,让叶震撼不已、伤感不已!只不过是一夜的短暂,它经历了很多,变化了很多,委屈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沉思了很多,很多!它悔恨自己的经历,悔恨自己的命运,悔恨自己的无知!

它生长在温暖的春天里,明亮的阳光下,优雅的环境里,随意的风雨中;当自己刚刚从母亲入时的襁褓中露出小脸的一角,生命还没有主动意识的时候,就迎来百花的翘首、蜜蜂的问候、春雨的滋润、轻风的晃悠。阳光和月亮争相关爱:一个说“太热”,一个说“太冷”,吵得脸色红一阵白一阵,整日没有个终结;只有风最会揣摩叶的脾性:只要你高兴,她就会晃悠,在晃悠中送走日月、送走青春、送走时光、迎来严冬!

叶瑟瑟地、颤颤地、猛地从高高的树梢上飘落下来,恰好落于裸露在地表粗壮扭曲的树根上:是那么靠实、那么温暖、那么亲近!这里才是长辈,这里才是靠山,这里才有亲情!叶凄楚地哭了:它悔恨,在自己的良知中,从来就没有看得起根!看自己活得多潇洒,多随意,多荣耀!阳光亲着,月光抚着,风儿护着,细雨润着,轻松自在,享受着岁月的甘甜!这叫享受生活!哪里像根,整天起来,不顾地位,不顾形象,不惜力气,胡子拉碴一身土,从早到晚就知道一个劲地钻、钻、钻!遇到沙土它钻,遇到黏土它钻,遇到沙石层它钻,遇到青石盘它也钻,活得多累呀!不仅自己钻,还带着自己的小辈们一起钻!多可怕的恐怖!甚至还有理论:生命就在于进取,生命就在于运动,生命就在于奋斗!奋斗不止才是青春永恒的亮点!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吗?根静静地进取着,奔放着生命的活力,抚慰着瑟瑟的叶。叶在饮泣。

大树根的四周,长满了密密的小草,它们坚韧、乐观、向上,即使草叶上挂了一层霜,还是没有改变本来的模样,把落叶紧紧地抱在怀里。战栗的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真情的呵护。它看着微微摆动的小草磕磕绊绊地说:草姐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的胸怀真宽广,你的救助真及时!你自己的处境这样艰难,却向我坦开了温暖的胸怀,伸出了有力的援手,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唉,怎么说呢?我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时刻,是多么轻视你,贱视你,鄙视你。看不起你地位的低下、形象的普通、处事的低调、交友的低俗、性格的宽容:牛羊可以啃食你,行人可以践踏你,山洪可以冲刷你,暴雨可以惩罚你,你却只是一味地忍!忍!忍!那时,我以为你只有一身奴骨,却没有一寸傲骨,只知道沉默地忍。原来,你顽强的生命力,不可战胜的韧性是那么可敬,足以让生命为之自豪,大地为之增色!叶感慨着。

一阵风劲峭地吹来,吹得叶跌跌碰碰,跳跃着在地上翻筋斗。风在凄厉,叶在流泪:风啊风,我在高位,你温柔,你轻快,你上心,吹得我舒舒坦坦,晕晕乎乎,荒废了青春;我落难了,你狂暴,你凶狠,你无情!吹残了我的身体,吹灭了我的灵魂,吹得我时时不得安宁!这究竟是为什么?叶深深地沉思着。

哨音的联想

初冬的夜,寒气硬邦邦地充塞在街头,冷风驱赶着落叶躲贼似的到处乱窜;喧嚣的城市依然没有放缓紧绷的节奏,人流穿行,车流涌动,各自追逐着既定的目标,不肯稍作停留;路口交汇处的红绿灯戏剧性地出了毛病。霎时,秩序混乱,人心浮动,不确定的隐患在暗增,纷乱的人与车辆犹犹豫豫,逡巡难进。

就在此时,路口响起了哨音:那清脆的哨音,彩色的指挥棒,准确的手势,构成了街头交通示意图,人与车辆有序、安全、高效地通过十字路口,行进在街灯明亮的夜色中。

哨音吹得很响。随着人流的变化,车流的缓急,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带着昂扬、清脆、庄重、关爱的旋律,一直在鸣响。这哨音穿过夜空,飘进高楼,有节奏地回响在我心灵的回音壁上。催生着我的崇敬与遐想。老伴侧着身子,斜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不紧不慢地说:“该吃饭了!”话语间饱含着关切。是的,他们确实该吃饭了,或者说,也该下班了,和我们一样,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看电视,享清福。但是,社会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行人的安全感,需要哨音。哨音代表国家发出庄严的信号,许下保卫生命的承诺,落实在年轻的交警身上,在夜色的街头,发出或急或徐的声响,清晰在我的心上,我喜爱这哨音。

对哨音的喜爱并非从今日始,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坎坷的生命降生在贫穷闭塞的农村,从懂事起,就不知生活中还会有专门的玩具。当时最时尚的玩具也不过是用羊毛线缠一个并不硬实的圆球,和小伙伴们传来传去玩耍取乐罢了。

从春天开始,父母总是两不见太阳忙碌在田间,留在家里比我大三岁的大姐,既是我的保姆,也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伙伴。在孤独、困惑的折磨中,我们无奈地在沙丘上刨土窑窑、捉放羊牛牛,摇晃在破土墙上骑马马。童年的生活比门前的小流水还清淡。

哥哥是一个很精细的人,常常鼓捣出一些想都想不到的小玩具,逗得我们兴致高昂,乐趣无穷,神魂颠倒。一次,哥哥从外边回来,笑模笑样地握着拳头让我们猜。我们知道哥哥手里总是握着新鲜玩具,哪里能猜得到呢!就摆出笑脸,央求着哥哥拿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哥哥的手放开了,原来是只精巧的小哨子,青铜质地,制作简单,大小以寸计算,价值也很低廉;但含在口中,马上会发出清亮、昂扬、奋发、欢畅的谐音,乐得我们眉开眼笑,心花怒放。黄土茅屋中神奇的哨音,是我童年最具亮点的记忆,小哨子是我心目中永不消失的圣品。

不顾生活的艰难与紧逼,父亲送我上学了。他说:“念书上学是孔圣人家的大事!”我朦胧中感受到上学的神圣与崇高。父亲的这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生活走向,引导我在贫困中走上念书成才的道路。

到了学校,环境的清冷让人惊异:不高的黄土院墙坑坑洼洼的,没有上大门,空朗朗的;院子里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过分的寂静让人沉重。黄土夯就的门面墙,孤零零地超脱,东、西、北三面墙是就地修整好的土崖,不协调的格局让人心里憋屈。唯有滴水檐的片状木条,灰白灰白地排成一线,显出一种别致的落寞。房子里,东西走向的一盘土坑上,摆着五六张带抽屉的小书桌,孩子们一个个木木地坐在那里,脸上闪着惊惧的神色;热炕头放着一张小方桌,坐着一位从眼镜边看人的老者,他就是我们的先生。学校里没有专门的教室,也没有专门的食堂或宿舍,更没有图书、阅览、活动场所,所有活动:吃饭、睡觉、上课等,都在这个房间里完成。小小的屋子,整日烟雾蒸腾,死气沉沉,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教学的进程中,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师也不开讲,每日起来就是背书、写字、认生字。书桌像个小笼子,娃娃们整天就囚禁在这无形的小笼子里,不敢稍有逾越。唯有那作息的信号小哨子响起,清脆、亮丽、昂扬、神秘,犹如云层里射出了阳光,严冬里吹起了暖风,困乏中口含了冰糖,浑身有说不尽的爽快。头脑清醒了,身板活泛了,双腿自由了,哨音依然响在脑后,小腿已经轻跑在院中。小哨子啊小哨子,是你伴我度过了那段清冷、枯燥、烦闷的岁月,最终让我离开那低矮的黄土屋,走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扭转了人生的走向。

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像一个无人光顾的小岛,日子过得很平静,生活的节奏很单调,少有新鲜活力。一日,乡里的通讯员兴冲冲地来到学校,通知我们去看电影。这可高兴坏了我们这些无知的孩子。长期钻在山沟里,与枯燥为伴,与寂寞为伍,现在要看神奇的电影,那该有多高兴啊!我们相随着兴冲冲穿行在山道上,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乡政府所在地。两位老师的情绪也很高昂,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女老师脸上,也绽开了温暖的春花。

乡政府所在地的空场上,像赶集似的聚下了数不清的人,黑压压的,吵吵嚷嚷,热闹非凡。幕布挂在中间一块宽阔的场地上,清清净净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据说就在这看似单薄的银幕上,能演绎出枪炮轰鸣、千军万马、厮杀格斗的宏伟场面。我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

电影开始了。银幕上出现了中国百姓的黄泥巴村落、房屋,炊烟袅袅,鸡鸣狗叫,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突然,爆炸声震撼着远方,硝烟直冲长空,百姓惊慌逃命,妇女、老人、小孩纷纷倒在枪炮声中,血与火错乱着混杂在地面。灵魂在呐喊,热血在沸腾、仇恨在燃烧。只见鬼子兵打着太阳旗,扇着大耳朵,迈着罗圈腿,端着带血的刺刀,带着魔鬼的狰狞走过来,见人就杀,见物就砸,见房就烧,宁静的村子霎时变成屠场、火海、人间地狱。仇恨在奔发,怒火在燃烧。突然,在另一处村落里,响起了三声清脆的哨子声,急促,昂扬,让人热血沸腾。哨音传递着情报,哨音点燃了怒火,哨音凝聚了力量。只见年轻、精干,身穿灰军装,左手提枪,背上背着大刀的战士,齐刷刷集合起来,向着鬼子撤退的山路掩杀过去。那哨音凝聚了人们的心,报告了敌人的可恨,燃起了杀敌的怒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响彻山村夜空。即便在后来,一想起那三声哨音,我的内心仍旧热血沸腾。

时间的公正与无情让人惊叹不已。七十年的光阴像水一样悄然流逝,我和老伴都已退休。城市变绿了,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高了,生活变好了。日子过得幸福而充实。我们看护着可爱的小孙女。

这是个释放着灵气的小生命:长得可爱、笑得可爱、语言动作更可爱,是欢乐氛围的传播者。她生在美好的时代,长在幸福的家庭,从来到这个世间上起,就得到最妥帖的照应、最精心的关爱、最周到的呵护,取名为“豆豆”。期望她成为我们家一颗充实、饱满、活力旺盛,茁壮成长的好苗苗!此时的豆豆,正是七十年前我爱哨子的年龄,当时一个小哨子,爱得我着了魔似的痴迷,至今想起它,心里依然是暖暖的。如果给豆豆一个哨子,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豆豆手里有很多玩具:会唱歌的布娃娃、会鸣笛的小火车、会奔跑的汽车。听见牛叫她凝神,听见羊叫她高兴,听见鸡叫她起舞,如果听到我小时候所钟爱的哨音呢?她听到的是时代的落差,还是前程的呼唤?

情系后大套

后套,百姓口中一个普通的地理名词;后套,我童年心中的太阳。她晶莹光洁、明澈透亮,终生照耀着我的事业、我的前程,催生着我的理想,不论时光怎样变换,不论生命置于何种境地,只要头脑中闪出这个字眼,生活的情趣便油然而生,生活的味道就格外甜蜜,生活的节奏就骤然高昂,生活的韵律就无限温馨。即使到了白发满头的垂暮之年,精力渐衰的晚岁时光,依然焕发着激情,焕发着青春,涌动着深深的回味与无尽的追寻。

黄河,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圣河,当她告别西天昆仑,一路冲崖裂岸,挟雷怒吼,冲决一切羁绊,狂躁奔涌向东的行程中,终于来到冒着油星的肥田沃土、八百里粮仓——后大套。那平展展的土地,带着神性的活力,孕育了遍地鲜嫩的生命,如情似梦的景色,简直就是神灵的天然后花园,令人无尽痴迷。一路躁动高调的黄河邂逅这片大平原,动了情,情不自禁地轻歌曼舞,一唱三叹,多情地在后大套的边缘张开强弓,以阴山为弦,凭借自然的神力拉了个满圆,造就了荟萃生命的天下粮仓——后大套。后套,我童年遥远的梦想;后套,我羡慕不已的天堂;后套,我人生道路上的金桥;后套,我心中永远闪光的太阳!

孩童时,从妈妈那紧闭的嘴里,得知了后套的神秘。妈妈说得也是隐隐约约,不甚分明,却如情似梦地萦绕在我的心上,磁铁般吸引着我,阳光般温暖着我,母亲般召唤着我。那里土地肥沃,黄水灌溉,旱涝保收,居民过着烧红柳、吃白面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大的诱惑。人的一生,舍此还要怎样?白面,那是何等金贵、何等紧缺、何等的可望而不可即!逢年过节,蒸成白胖白胖的馒头,专供神灵享用,怎能天天放在家人的饭碗上?怀着半饥半饱的困苦,送走了我的童年时光。

历史的大潮把我卷到后套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亲历了她的神秘,并最后确定了我的生命亮度、人生道路、生活走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套,雕琢了我的灵魂;后套,成就了我的梦想;后套,是我生命远航中的深水母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是一个产生梦想、产生热情、产生干劲的年代。翻身做主人后,人们心里憧憬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改善。每个人心里都憋足了劲,随时都愿为此抛家舍业、走南闯北,奉献激情、奉献理想、奉献青春,成就光彩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正式考试,我被当时的巴盟农校录取,按时来到后套这块梦魂萦绕的土地上。

初到后套,顿感此处景致别样、耳目一新:悠悠的蓝天下,满眼无遮无拦的河套大平原;那份辽远、那份坦荡、那份海海漫漫的气势,让人满心洋溢着惊叹;高高低低的五谷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似宣告这里是生命的天堂;裸开胸膛的大平原上,城市连着乡村,乡村连着田野,空气里弥漫着庄稼醉人的清香,火车喷云吐雾,汽车往来穿梭,人民安居乐业,说不尽的轻松、说不尽的惬意、说不尽的便捷,是黄河水养育了富足一方的米粮仓。

从临河乘坐公汽到当时的巴盟农校所在地三道桥。汽车在坦荡如砥的平原上匀速滑翔,没有颠簸,没有不适,没有晕眩。沿途的小麦虽已收割,但如林的玉米、似海的水稻、如珠似玉的瓜果,把公路两旁打扮得五光十色,清香四溢。好一副醉人的天国景象!最让我难忘的,是生长在田头地畔的甜菜,根部露出地面的部分,又长、又高、又壮,像个天然的拴马桩子,霸道地向世人宣告:此地舍我其谁?这是怎样的土地,怎样的水分,怎样的生命,怎样的丰收啊!后大套的丰饶,让我的惊叹排起了队。二

在当年那个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追求奉献的年代,创办农校,尤其是把农校创办在天下粮仓的后大套,是有深意、有底蕴、有厚度的创举。它掐准了时代的脉搏,应和着民众的心声,脚踩着历史的鼓点,彰显了高层决策者的慧心独具和巴盟农校领导层高效、内行、专业与深谋远虑。以李文魁校长、董然韬副校长等老前辈组成的领导层及广大教职工,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这是个推动时代车轮高速前进的历史性举动。把中等农牧学校建在盛产粮食的后套,借上套川丰厚的粮食产量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很有说服力地向伊盟、乌蒙、包头等地辐射,在西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实力,巩固年轻的共和国,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蕴意深远的壮举。对这样的举动,无论怎么评估都难以穷尽其全部的意义。而且,在这个设想确定后半年的时间内,就要面向社会招生上课了。一所规模巨大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要在大干快上的旋律中正常启动了。这是怎样的决心、怎样的干劲、怎样的热情奔放、怎样的夜以继日!这一切,只有当年那些决策者和亲历者,才体会得最真切。这从开学后的校容校貌、设施配套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当时的三道桥,一条车流稀少的公路,把校园整齐地分为南北两半。路南教学区,是师生们活动的主体舞台。近千人的教学点,就排列在这片让人崇敬的土地上。穿过高大的门楼进入校园,迎面矗立的是千人大礼堂。它像建筑群中的兄长,亲切、大度、包容,庄重地站在校门的对面,每逢开会、演出等重大活动,我们就整整齐齐汇集于此,进行情趣专注的活动,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免除了风雨的侵袭。那是梦寐中的理想,那是真实生活的甜蜜,那是人生经历中不曾感受过的惬意,为此,我常常感到自豪与幸福。大礼堂的西侧是一排排棱角分明、排列有序的标准化教室,连桌凳都是刚从工人师傅手中出来的。我们这些来自三盟一市的毛头青年,就新奇地汇聚在这里,紧跟着领导、老师,日夜勤勉,相互砥砺,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知识在不断地积累,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路的北面是生活区,男女同学分区住在这里。院子很清净,很整洁。一条青砖铺就的甬道,从大门口一直铺到宿舍。朴素、方便、耐用,即使穿得是母亲制作的手工鞋,走在青砖路面上,仍能清晰地发出“嘎嘎嘎”的敲击声,好像一个精准的计算器,步步计算着我们生活的质量,留给人无尽的遐想。在离开农校后的几十年里,心里总想着那微微隆起的青砖小路,甚至在夜深人静之时,竟能神经质地断续听到“嘎嘎嘎”的敲击声。

如果说学校的硬件是指雄厚的财力、物力,是学校须臾不可离开的根基,那么,具备软件同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说学校的教师队伍吧!那么多的班级同时开学,光是登讲台的教学人员,就成百的数额。有谁为农校准备好这样门类齐全、专业对口、条件合格的教师队伍?无奈中,当时的学校领导一头扎进扎兰屯农校,把成建制的应届毕业生,原封不动地领回来,鼓足勇气,当我们的老师。就在时不我待的氛围中,农校上马了。行业虽然对口,职业并不算专一,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好在那个激情如火的年代,鼓舞了人们赶超的精神、追梦的热望、圆梦的动力,困难都留给了飞逝的时光。昨天的学生,今天的老师,生龙活虎地活跃在三尺讲台上。农校留给我的甜蜜与梦想,都熔铸在后大套滚烫的泥土中,温暖的校园里,熟悉的马路上。

学校,是人才的孵化器;学校,是人才的储备所。学校培养成就的各类人才,应当是严寒中的青松,而不是随风摆动的小草;应当是搏击风云的雄鹰,而不是学舌的鹦鹉;应当是独当一面的实干家,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这点,农校的领导是心知肚明、一以贯之的,这从他们对人员的安排上,就能找到清楚的答案。

正当这个带着时代印记的青春群体,以蓬勃的朝气活跃在后套这片热土上,正当刚出校门的年轻老师们倾情地教,探求新生活的学子们着迷地学,正当书声、歌声、竞赛场上的哨子声如波如涛地交汇时,学校居然把当时河套地区著名的土专家董树林和吴二科请来任助教,这真是天大的喜事!这二位确实有经验,确实有知识,他们的知识是后大套水土、气候、天地、寒暑的结晶,他们的知识是从泥土中辨出来,从黄水中捞出来,从天地中品出来的,具有真实性、可靠性、适用性。把这样的人请进学校,增加了教学力量的厚度,增加了学校牌子的亮度,增强了探究科技的深度,激发了同学们学农、学牧、学科学的热情。

学校越办越红火,条件越来越成熟,步子越迈越稳当,大面积的丰收,新生农技干部的上岗,祖国更大规模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由当地政府出面,把附近上百亩良田划归农校,作为实习基地。农校、农校,就是一个“农”字。在当时的条件下,农业、农村、农民,就是我们年轻共和国的根基,我们学土壤、学栽培、学施肥、学灌溉,学种子、学除草、学病虫防治,哪一样能离得开土地呢?这实习基地就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就是我们成才路上的磨刀石,就是我们奋力腾飞的踏板。有了这样的踏板,我们将整体性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新亮点。这亮点的坐标就是九曲黄河眷恋的后大套。

千百年来,我们的古人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福无双至。这句话在农校的发展历程中,却遇到了真正的难堪。在那个满怀热望的年代,农校喜事连连,好事不断。其后不久,学校又以更宏大的气魄、更宽广的视野,更贴近实际的举动,把当时杭锦后旗的永胜公社结为我们的实习基地:领导的精心筹划,社会的大力支持,后大套温暖的热土,为我们走向成熟,走向生活,走好人生路,做出了最实际、最完美、最充分的奉献。后大套,我终生眷恋的热土!

面对社会日益关注的目光,农校展现的是一副全新的面貌:每次走向农村,贴近农民,走向生产第一线时,我们总是队伍整齐,彩旗飘扬,精神饱满;我们的领导或老师,情绪高昂地走在我们中间。这就是我们在后大套学校的门口,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前夜。三

时光的流逝总让人惊叹不已,越是回忆往事,就越是惊叹。往事如影相随,不离左右,真真切切熔铸在历史的苍茫中,再也无缘聚首。在几十年的社会活动中,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无数次领着那些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探索生活,探索未来,探索人生新里程。这样的工作,既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己。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职业是在后大套铸定的,我职业的起跑线就在后大套,我生命力旺盛的根就扎在后大套。后大套成了我确定职业的地方、起步的地方、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不论岁月中的风霜雨雪,不论地域上的天涯海角,不论自己在顺境中扬帆,抑或逆境中拼搏,我总是以感恩的心态深深眷恋着后大套。

说回巴盟农校。就在学校顺风顺水的发展中,决策者们审慎地规划着新起点上的未来。他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建一所规模更大、设备更好、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在那个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年代,所有物资都很紧缺,但最紧缺的还是人力资源,还是教师,尤其是合格的教师。

在重大社会变革中磨炼出来的农校领导者,是有谋略、有决断、有眼光的时代精英,他们果断地决定:在现有的毕业生中,选一部分人才,培养为合格的教师,迎接学校更大的发展。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留校后转入巴盟师专语文科学习的。其后,国家经济困难,学校下马,我则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以中学语文教师为职,一步步走向退休。往事如烟,往事如诗,往事如画,心中的那份后套情,总伴着我生命的历程,滋润着我欣慰的退休生活。

游羊场河头

黄河,带着天然的自信、大山的磅礴、惊雷的气势,自西天昆仑倾泻而下,穿峡谷、过沙漠、越高原,一路高歌向前,终于来到了八百里米粮川后大套。在这块生命荟萃的沃土上,她收起了昂扬,放缓了步伐,克制了野性,沉积了泥沙,在日积月累的连续中,竟然在黄河南岸西起马头湾,东至分水闸,造就了一块近百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土——羊场河头。

出吉尓嘎朗图镇,顺着二级沙石公路,逆黄河水流而上,穿过密密实实庄稼框设定的走廊,向西行十五公里,再穿过两道愣愣实实的拦河坝,眼前就是近乎原始地貌的羊场河头:蓝天悠悠,暖风吹拂,红日高悬,气温闷热;大自然留下的景观,是无边的苍茫和孤独压抑的寂寥:这块枕着黄水睡眠的土地,遍地都是成熟待收的豆类植物,茫茫荡荡,荡荡茫茫,以她的富有和单调,让我的心里储满了难以消退的惊叹,怎么也无以排解。那广阔的泥土,密密的结构,匀称的团粒,不变的颜色,相同的高度,嵌满清一色的豆类:青青的植株、浅浅的淡绿、弯弯的豆角、海海漫漫的气势,着实让人惊愕得哑然无语,只能傻傻地远距离眺望。此时的眼前,反复演绎着昂扬的大动作:黄河的雄浑、阴山的逶迤、河套平原的壮美、河对岸飞驰的火车、脚下的羊场河头放眼望去,东西不见边,南北任人看,偌大的土地上,没有房舍,没有炊烟,没有鸡鸣狗叫,没有牛羊往来,没有树木庇荫,没有花草悦目,更没有杂草相伴,有的只是看不完的豆类顺着黄河水,铺成了天然的秀色锦缎,苍茫无际,天地相连,怎不叫人浩然兴叹呢?羊场河头就是一个天然的粮仓,羊场河头就是一个赞叹的奇迹,羊场河头就是大自然赐予的百宝箱!我爱这壮阔的羊场河头!二

那是1983年的夏天,在我离开沿河的前夕,找机会畅游了羊场河头。

七月的沿河,是生命的黄金时段: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不论是田间、牧场、渠背、路旁,甚至犄角旮旯,凡有泥土的地方,都是旺盛生命的竞技场: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株、不同高度的生命体,油绿浓亮、光彩悦目、成串的鲜果炫耀着季节的轮回,成片的丰收彰显着沿河的特色!放眼望去,大地是那么矫情,那么富有,那么迷幻,虽说正常的花期已成为过去,但晚开的百花依然诱惑得蜜蜂多情地唱着赞歌,从早到晚,嗡嗡嘤嘤,情歌不绝。

清晨,东方嫩红嫩红的彩霞把天地装点得神采飞扬,清爽敞亮。新一天追求的生活,就从这清爽中开始。我骑了一辆半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奔跑在庄稼翠叶掩映的公路上。说是公路,其实是由不同植物排成的迷宫组成了连续的画廊,身入高粱、玉米林立的路段,路被一节狭小、暗淡、凉飕飕的狭窄所主宰,两旁宽大的玉米叶片,带着亮晶晶的露珠斜伸过来,透明、精致、极富有神韵,只要触动了玉米叶,如珠似玉的露珠就快速滚动,凉飕飕地扑打一身,清爽得叫人畏惧。行走在这样的路段上,没有光照,没有伴侣,没有声音,有的只是暗淡的路面,寂静的清冷,无限的延长,给人一种切盼透亮的想望。

太阳的金光终于照亮远处的前方,视野顿觉开阔,精神为之一振,但见紧连着玉米林的麦海苍苍,如波似浪,横竖不见边际,在清风的波动下,麦浪起伏,潇洒涌动。涌过来,一个惊叹;涌过去,一份幸福。沿河,又迎来新一年的希望。先前的压抑顿觉消散,周身的神经有说不尽的爽快,我陶醉在这连续丰收的麦浪中。骑车行进,真有点信马由缰的惬意,有一下,没一下,几乎是自然的节奏主宰着行程。我徜徉在丰收的陶醉中。

远处的公路似乎热闹起来,混合的杂音,以急促的旋律、剧增的音频杂沓而来。嘈杂声越来越大。远处的公路上,隐隐约约、连续不断的黑点连成线,由线成丘,原来是羊场河头返回的拉豆子车:二圪蛋、拖拉机、骡马车、手扶车,如山似浪排了一路,马达轰鸣,车轮滚动,热热闹闹向东驶来,那阵势、那气派,看得人体细胞都麻酥酥的。

我的自行车离了公路,向北一拐,越过两条小丘似的防洪坝,羊场河头以宏大的气魄展现在我的眼前:静卧在黄河臂弯里的千古河头,让不同种类的豆子密密实实装点打扮,一苗挨着一苗,一片连着一片,一直连到云朵的深处,那些蜿蜒在公路上西进的车辆,一进了河头,像雨点落在黄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三

在空前的寂寞中,我碰到在河头拉豆子的王五。天气热得要命,红日高悬,天宇晴朗,河头的空气潮湿闷热,置身其间,浑身很快就汗水淋漓。王五穿着一件白背心,戴着遮凉大草帽,手持四股钢叉,发了疯似的挑豆装车,那明晃晃的四股叉,在王五的手里,像是演员手里的道具,舞动得又准又快,横竖都是娴熟自由。像卧了一条牛的豆蔓堆,只见他一叉下去,挑得枝蔓不留,每一叉都是如此干净利落,简直是神了。装到车上的看似随意性很强,恰是平平整整,那么合理,那么到位。王五装豆子,简直就像是摆积木,三摆两摆,一车豆子就装得如丘在地,连大骡子也只留下抖动的耳朵还能看得清楚。

我们相随着坐在豆子车的阴凉处,王五抽起了青城烟,兴奋地说:“这羊场河头是块天生的宝地,只要春天滴籽,夏秋就有收获,其间不需锄草、不需施肥、不需浇水,年年丰收。”“你的河头地能收多少豆子?”我试探地问。王五含笑说:“种河头,我算个中等,但你要知道一个数字,我们公社每年要向国家交售一千万斤粮食,羊场河头就承担着很大的份额。”我不无忧虑地问:“种河头地保险吗?”王五的脸色凝重起来,只见他猛抽了几口烟,回味地说:“确实不那么保险,就说近年吧,六四年,黄河发过一次大水,那个凶险,急人哪!河水一夜上涨四十公分,河面宽了近两倍,遍滩都是水,河头泡在洪水里。眼看到口的豆类要打了水漂,谁人不是心里着了一把火?此时的公社党委变成抗洪指挥部,大喇叭上一天报几次水情;公社号召全民动员,抢险死守,沿河坝上人山人海,白天红旗招展,夜里灯火如龙;在抗洪最紧张的时刻,军队也上来了。内蒙军区的刘昌司令员,带着官兵和咱们一起上,军民的意志和力量,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丰收。”此时的王五情绪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停顿了一会继续说:“最危险的还是八一年那一次。洪水说涨涨就涨,但见黄河两岸一片汪洋,离河头一二里的地方就听到水声咆哮,急人哪!危机时刻,党委把全公社的人,分在三条战线作战:青壮年为第一线,由党员干部带领,人守一米堤坝,死保死守,人在阵地在;妇女为第二战线,抢收抢拉,和洪水争夺粮食,保卫丰收成果;第三线为年老体弱,组织起来打场,保证颗粒归仓。在危险面前,全公社的人,组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在公社党委的带领下,像一列高效能的机车,甩脱了危险,保住了丰收,走向新境界,迎来了新里程。”就在此时,包兰线上一列火车,喷云吐雾,车轮飞转,高速前进,震动得羊场河头都轰轰作响。

我想:这不是历史前进的最强音吗?

良良

儿时的事,记忆最清晰,情节最分明,友情最珍贵,是人生履历中长盛不衰的甜蜜和无穷的精神财富。当年与良良短暂的友谊,就是在1947年一段艰辛、难忘的小牛倌经历中结成的,在我的心头记忆了一辈子,回味了一辈子,感慨了一辈子。

这年,是梁外地区一个骇人听闻的大灾年。故乡那低矮的山头、裸露的沟岔、缓缓的盆地、并不肥沃的沙质土层,从春到秋,光刮风,不下雨,整日起来,热风、黄风、怪风,一股一股卷过来,再一股一股卷过去,天地间赤红一片,四野见不到绿苗苗,人们都在绝望中煎熬。旧日的储备粮消耗殆尽,地里能吃的野草、野菜吃光了,树皮草根剥完了,绝望中的人们带着无尽的恐慌,挣扎在不测的生死线上。

我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认识了良良。相处不过百日,却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六岁的我,为了自救,也为救家人,当起了小牛倌,妄图以微薄的牛工钱,解救一家人的燃眉之急,不管最终结果怎么样,彼时,我应该舍出身子狠博一把,成败自是无须多想的事了;如果不行动,眼巴巴坐着让饥饿夺走性命,即使想后悔,连个机会都没有,我当然是不甘心了。

虽然当时个小体弱,身子还没放牛棒高,又被长期的饥饿折磨得皮包骨头;经风雨侵蚀的皮肤,粗糙不堪,浑身布满了暗红色的太阳斑;消瘦的脸上,只转动着一对大眼睛,成了肌体最典型的生命特征。

那些刚从牧区赶回来的牛,个个身高体壮,野性十足,一对白眼球总是释放着机警和敌意,游走敏捷,随时做好脱群逃走的准备,牛群中潜藏着捉摸不定的爆炸性气息。面对恐怖的现实,我的心中很紧张,生怕不仅赚不到牛工钱,连牛也丢失了,叫我去哪里找呢!越是害怕就越是下死力气控制牛群,不给它们哪怕一丝的放松机会,和牛的关系很紧张。我怕牛逃跑,严加管束;牛怕我的放牛棒,总是提心吊胆。我也想,这样的从业经历,也许会改变人的性格,久而久之,我很可能会变得神经麻木、头脑简单、语言粗疏。每日起来,满脑子想的都是牛的表现,以及我的手段,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如果真的变成了这样一个人,那该是多可怕的事啊!

良良是我生命中及时出现的贵人,虽然我们放牛相交的时间不长,却因他的出现和存在,使我出奇地完成了艰难时期的牛倌使命,度过了那段骇人听闻的夺命岁月。

良良当时是放着自家两头牛的小牛倌,我们在草场上见了面。良良和我同岁,属小龙,生月长于我。他的生日是八月二十三,我是九月初六,相差不到半个月。但良良对这半个月的时差看得十分珍贵,十分重要。在我们村子里,人们的相互交往很讲究尊卑长幼,以礼相呼,按照乡规民俗,我应该叫良良“哥”,良良应视我为“弟”。良良对这种关系看得很认真,很在乎当哥的身份,也很在乎弟的地位,即使只有我们两人单独交往玩耍时,他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上,也总是按哥弟的界线来规范我们的行为。这样的人事关系,让我长期以来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长期以来的疲劳得到了恢复,这对我来说,真是太难得的及时雨了。

就说我们聚在一起的说话吧!良良说起话来,口无遮拦,无所顾忌,心里想的事就是嘴上要讲的话。记得妈妈经常告诫我们:家丑不可外敞扬!良良对这些毫无顾忌,三个姐姐的私事在人前照样直言不讳,因此常常招来父母的责骂。但良良就是良良,照旧直言不讳,照旧我行我素。良良的纯真、直率,引来我越来越多的敬意。

良良家住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是放牛的理想场所;他家的东北方向,有一座起起伏伏、庄重、厚实的土山,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低落,山脊下,是广阔的平原;就在这山与平原之间,荡漾着一个内陆海,海水深沉、水面宽广、水质甘甜、水色清冽,是当地的自然景观。神秘的海招来无数各种形体、各种毛色的水鸟,整日在湖面上翱翔、嬉戏、欢叫、游荡,十分热闹。和海水相连的是水草混杂的沼泽地,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草,如林如织的水蒲、潇潇洒洒的枳机、蓬蓬松松的盐蒿、就地成锦的白草、马鬃式的寸草,夹杂着盛开的野花和漫漫的清流,真是天然的牧场,牛群的福地!

在这样的草场上放牛,时间变得很宽裕,精力感到很轻松,心里觉得很自在。良良家的对面有三颗突出地面的小山包,缓缓的,圆圆的,登上小山包,天高地阔,四野敞亮,漫漫草场,尽收眼底:漫游在草丛里的牛,都很惬意、很平静,出没在绿草、鲜花和清流之间,贪婪地觅食鲜草,偶有微风吹过,便如一阵窸窸窣窣的碎语,很是神秘和谐与宁静。良良穿一件褪了色的白色小背心,我则裸露着身子,肌肉粗糙、肌体瘦弱,浑身不挂一条线。两人说笑着站在小山顶上,注视着牛群,构成了一幅神话般的《饥童牧牛图》。

轻松带来了闲适,闲适孕育着无聊。我和良良在山头上玩耍起来。大地上有的是玩耍材料:精致彩色的小石子、滚圆滚圆的羊粪珠珠、硬硬实实的柴草节杆,甚至手中的放牛棒,都可以成为玩具。我们在山坡上走五路、下四方、追兔兔、点坑坑、赶野猪、翻鞋跟、摔跤等不一而足。此刻,牛吃得美滋滋的,我们玩得兴冲冲的,时间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把生活变成了回忆。

天有不测风云,一切常态都是运动中的常态,而不是恒久不变的常态。时光刚到了半前晌,微风悄悄地隐藏了起来,气温变得滚烫而烦躁。突然,草场上发生了骇人的异变:所有的牛,大牛小牛发了疯似的炸开了,一个个低着头、瞪着眼、尾巴挺直、放开四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疯狂地奔跑,简直就是一发而不可收。原来是草丛中隐伏着一种小黄蜂,天气渐热,温度升高,小黄蜂难以忍受,又无处躲藏,于是,就成群结队地往牛的耳朵、鼻孔里钻,一旦潜入其中,叮咬得牛疼痛难忍,昼夜不宁。为了躲避灾祸,牛就纷纷逃走。

良良见此情景,霎时乱了方寸,只见他脸色煞白,泪流满面,软瘫在地上,不知所措,一个劲地向我求援:“二哥,快拦住我的牛!快拦住我的牛!我的牛就要看不见了!”一向以“哥”自居的良良,此时却大呼我为“哥”了。直到后来,每想到这一幕,心里还觉得好笑:不知我们的哥、弟定义是怎样下的。

此时的我,倒显得有主见、有魄力、有谋划,要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局面,免得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我观察形势,制定方案,付诸行动,以我的放牛棒为武器,惩戒挑头的、警告起哄的、抚慰一般的,甩开放牛棒,照着骨干分子的细腿上,狠狠地砸过去。局面得到控制,牛群平静下来,和初始一般和谐。

此时的良良想起放牛生涯中持续的一项活动:吃小晌午饭。作为家里连生三个姐姐之后偶得的独生子地位,良良简直就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心头的宝贝、老命的根芽,真是放在胸口怕冷着,衔在口里怕化了,灾荒年份,虽然也叫良良当了小牛倌,但只放着自己的两头牛。父母除了保证良良每天吃饱之外,半前晌要特别留一块精糜子窝窝头,免得良良受饿。须知,在当时当地,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了。良良每一次吃窝窝头,总要分给我一半。

此时,不知良良是对我的奖励,还是对我的回报;是出于对我的关爱,还是对我们友情的珍重。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很难说得清楚。然而,我们两人共同吃窝窝的事,早已让他的几个姐姐知道了,尤其是他的三姐,曾无数次当面警告过良良,已经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愤怒了。

又要吃窝窝头了。精明的良良首先登上对面的小山头,以看牛为掩护,把周围草深、草密的隐蔽点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确信一切正常之后,才低下身、猫着腰,选择隐蔽的路线,放开小腿,飞一样向家里跑去,取上妈妈放在锅里的窝头,脱下背心包好,双手抱在怀里,飞一样地返回,脸上带着胜利的甜笑。

我们躲在低洼处,良良把窝头一分为二,分享这时代留下的珍品。窝窝刚放到嘴里,良良的三姐如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她愤怒了,脸红了,泪水涟涟,责骂不止,简直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此时,我和良良则谁也不说话,只是集中精力,赶快把窝窝头吃在了肚子里。

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的往事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沿河的记忆

记忆,尤其是儿时的记忆,是甜蜜的、真切的、长久的,在其后的历练中,是一种近似宗教式的痴情与执着,规范着人的行为、思绪、生活、情趣。长久以来,在我的头脑中,对沿河这块旱涝保收的土地,就活跃着这样的情思。

我出生在梁外的丘陵地带。那里是贫瘠、干旱、沙尘暴盛行的地方,生存的环境让人窒息。然而,我要感谢梁外,就是这样一块物产奇缺的薄田瘦地,尽管整日离不了小米土豆、草籽野菜,却以困苦的形式养育了我的生命,使我从儿时起,就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情随志满的人生理想境界。但这并不是说,我对儿时的经历感到满足的——不!那时我心里真实的天堂就是沿河,就是那被二黄河水灌溉、烧红柳、吃白面的地方。早年,每当我渴求的眼光眺望着沿河的方向时,满目都是山高水远、黄沙弥漫,心里总是怀着失落和无奈,因为从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那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人们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居民头顶着厚厚的白面烙饼遮阴凉,边走边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