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园造景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1 12:39:43

点击下载

作者:朱之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庭园造景之道

庭园造景之道试读:

前言

多年前,朋友间闲聊生活话题时曾争辩过,生活的高品质究竟是什么?当时我说,应该是“心的自在”。

多年来常究此理,越发感悟到凡得身体之健康长寿、家庭之和睦幸福、事业之繁荣兴旺者,皆有自在心。在工作、生活忙碌之余,可以自由欣赏烟霞夕晖,沐浴清风细雨,得山水之幽、鱼鸟之乐、花草之芬芳,以荡涤凡世之尘俗,洗尽心中之烦忧,此谓品质生活。故而品质生活的真正内涵,在于感受心的自在。

心的自在缘于何处?是安居;安居的缘由何在?是安心;安心的延伸是什么?是舒心;舒心的延续是什么?是乐业;乐业的结果是什么?是成就感。所以说,人生的成就感源于安居,可见安居对于人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从人类居住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人们十分重视身体躯壳的安全。从远古时期的穴居,到后来的茅草房、竹楼、木屋,直至如今的钢筋混凝土住宅,人类不断获得和加强了生命躯壳的安全感,而对于内心精神之安定则不太在意。其实,安居之道的“安”,既是身体躯壳的安全,更包含了内心精神之安定。

如今,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所铸就的环境里,生命躯壳多了的不只是那么一层安全防护网,随之而来的还有远离自然的惆怅和失落。当我们置身于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我们的身心被冰冷如霜的钢筋水泥重重包围而看不到青山云霞时,我们苦恼了:这是我们想要的理想家园吗?

安居之道,合乎自然,当家园既能够给我们带来躯壳的安全感,又能够让我们在亲近自然中得到精神之安定,感受生命的灵动和自在,我们的身心才算是真正的“安居”。

庭园造景,就是给人们造就一个置身于自然的家,让我们能够亲近自然,获得生命躯壳和内心精神的双重“安居”。当我们放下工作,回到家中庭园静坐,可以纳清风台榭开怀,伴流水亭轩赏心,听一缕轻柔的乐曲,嘬一杯浓香的清茶,全身心沉浸于悠然的自然之中而忘乎所以,这便是生活之极乐也。

本人虽有上述之感悟,但一直未予以系统地探究和总结。直到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浙江大学园林在职研究生班邀请本人去讲“庭园造景”,应下之后才发觉不知该从何讲起,于是便萌发了整理撰文的想法。本人林学专业出身,后因个人兴趣及工作需要,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一年;从原单位“下海”后从事植物栽培、盆景制作、园林施工、庭园造景等方面工作二十余年,在上述诸方面略有一些思考,并在这些年庭园设计与施工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理念与实践经验。

本书主要阐述了从庭园造景实践中探究而得的四大理论,即唤醒理论、安全理论、瀑布理论、肠道理论。其中以唤醒理论为核心(即庭园造景之本源),其它三大理论为支撑。运用安全理论打造庭园,给人以安全感;运用瀑布(山水坝)理论营造庭园,形成势能量;运用肠道理论,以婉转曲折之形将能量存储,形成藏风聚气之宝地,最终达到唤醒安全感、成就感之终极目的。书中还重点着墨于对自然之势和人道之势的剖析,并阐述了在庭园造景之中如何借势、造势,以达到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形成正能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胡玉毛先生协助资料收集与整理,黄敏强先生协助效果图绘制,何礼华先生协助书稿修改及排版校对,王国维女士给予了一些精辟的建议,在此谨向各位同仁致以诚挚的感谢。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庭园造景行业在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及帮助。由于写作时间仓促,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2012年10月于杭州

第一章 势能理论与庭园造景

本章从自然之势、人道之势、造景之势三个方面阐述势能理论与庭园造景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终极目标对于庭园造景的要求。

第一节 自然之势

(一)高山瀑布流水图分析

——瀑源于高,高形成势,势产生能

1.瀑源形成:山上瀑布水源的形成来自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和泉水涌出等。因山势高,气候复杂,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形成降水及积雪,加之山上树木蓄水,多有泉水涌出。

2.瀑布形成:瀑布形成跌水,其原因在于高差,瀑布背依大山,水自靠山A处向下流泻,在B点形成相对稳定的能量区域,即源源不断地跌水。

3.在C处有一坝,通过坝的阻挡,使水势变缓,且使D区域能量相对较稳定,不至于因瀑布水势过大过强而导致能量流失过快。

4.流向及势能变化:瀑布顺势而下,流向山下,遇石转弯,势向转变,曲曲弯弯之中,形成不一样的动能。宽敞处缓缓而下,狭窄处急流奔涌,或成渠、涧,或成潭、溪、河、沟,水位也或浅或深(庭园中的园路,或高或低,或宽或窄,或动或停,同理)。

5.化能:由于高差跌水,产生势能,可用于水力发电;水流至山谷,能量缓而集中,可拦坝成湖或水库,用于养殖、灌溉和观光等。也就是,将瀑布水能经过坝之取位转化为能量,为人们所用,而低处即是水能储存之地(可化成动能、静能、急能、缓能、快能、慢能等)。

总而言之,就是瀑源于高,高形成势,势产生能。

(二)水库水坝图分析

——坝,储能、调节能、转化能

◎◎解析

上图为水库水坝的意象图,左边的山很高,所以势比较强,山下的水池1相对低,势较弱(即左边的高山是水池1的靠山),所以瀑布从山上流下来,产生瀑布势能。而在水池1边上建一个坝1,这就起到了势能调节的作用,瀑布势能就被挡住了,势能产生的能量也积聚在水池1中。此时,水池1中积聚的水能量经过坝1的阻挡而停留,因停留而产生能量积聚。水池1相对于水池2来讲,势又是比较强的(即水池1是水池2的直接靠山)。当水池1中的水位A1高于坝1时,势能就由水池1向水池2流动。而此时在水池2的右边是一座山(即水池2的靠山),势能就流失不出去了,所以势能最后就储存在水池2中。经过能量的转化,水能可以用来发电。而当水池2里的水满了,即A2高于坝2时,水就会顺着出水口流淌,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势能(风水)流转。

图中的水即是能也,而能量有两种状态:一是有形之能;二是无形之能。没有明水的势能图如下: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人要不断地寻找靠山,只要是有某一方面比自己高的人(有一技之长也是)都能够给我们提供势能,要学会借势(高者为山)。

2.在与人交往中,人要谦虚,尽量放低姿态,不可高傲。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及优点,继而将其能量吸取到自己这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低者为坝,势之能量才会流向自己)。

3.人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增加“坝”的高度,使其变得更高大更坚实,这样才能储存更多的能量。

4.人要学会付出,在特定的时候成为别人的靠山,这样才可互为依存,能量常新(如井水之取用道理,又如风水中的出水口)。

5.人希望找到靠山,又希望成为他人的靠山而被他人所依靠,所以“山”和“坝”是不断转换角色的。

6.人要不断学习各种技能,训练强有力的信念,让各种本领成为自己的靠山,有可能的时候也要争取做其他人的靠山。

我们再来看看人下山图:

一般下山的路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会是直上直下的,这是因为人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的能量场。我们把踏步看做是跌水,由高而下,山上的势能向山下流泻,这种能量是充沛激荡而不稳定的。此时,我们以栏杆为坝、以树为坝、以亭为坝,这样就能阻挡住一部分势能,使势能得以停留而相对稳定,从而形成安全能量区域。这样人在下山时就会感到很安全,并有兴致去游览沿途的风景了。反之,如果没有这些“坝”的存在,人在下山时看到陡峭的崖壁,走路时就会担心自己不小心会掉下去,便会惶恐,也就无心去观赏美景了。从风水学角度上讲,这些“坝”其实也可看做是主山的案山和护山。当然,有些人会在无栏杆的峭壁间行走,以体验紧张、刺激的感受,这是另一种状态,即放弃安全感而带来的刺激,也是逆势带来的不一样的成就感。

(三)古代房居风水图分析

——“风水宝地”意即合乎自然,人和自然和谐之地

◎◎解析

风水,“风”和“水”,风起水生,自然之道。“风水宝地”意即合乎自然,人和自然和谐之地。

古代最理想的房居是坐落于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房屋后面有强大的靠山群落,靠山群落将势能(无形之能)及水能(有形之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房屋(找到靠山,吸取能量)。而为了保持能量,房屋的前面有案山,东西两侧有护山,即可看成水坝,将能量阻挡保存住(提高自我,储存能量)。在水坝4的左边留一个能量出口,即保持能量的流通,使能量长盛不衰(释放能量,保持常新)。这样,才得以成就一片风水宝地(自己得到进步和发展,获得成就感)。

(四)高速公路图分析

◎◎解析

高速公路两边为高大的树木,树高为山,即为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靠山。高产生势能,两侧的大树产生的势能量向下作用到高速公路上,中间有一行绿化带,较之两侧大树低,低者为坝,将向下作用的势能挡住,使其积聚在道路上,形成稳定的能量场,所以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会觉得很安全。如果道路两旁的树很低或者没有树(或栏杆)的话,那么高速公路则无法产生和积聚相对稳定的能量,开车的人会感到很不安全,这其实是无形的势能量场(潜意识能量场)在影响人的情绪,进而情绪影响人的行为。

如果高速公路两边没有种树或是建护栏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如上图所示,高速公路两旁没有护栏或高的树木,在飞速行驶之时人会感觉很不安全,这就像人走在高山的栈道上,而栈道的外侧没有护栏一样,会担心摔下去。这是因为该区域的气场是不安全、不稳定的,所以导致人潜意识产生恐惧感,而此恐惧感化能之后影响人的行为。

第二节 人道之势

——见己之所短,学人之所长

明朝名臣张居正在他的传世之书《势胜学》中说到:“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由此来阐述“借势”的学问,即如何借助他人的“势”来为自己谋得最好的处境。他的这一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始终,最终使其位极人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项羽乃将门之后,勇冠三军,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但在楚汉争霸中刘邦却技高一筹,最终逼得一代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刘邦赢得天下,建立了彪炳千古的大汉王朝。不可否认,刘邦确有过人之处,善谋、善忍,最重要的是善于用人,即借他人之势开邦建国。刘邦旗下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此辈皆是定国安邦之贤才也。刘邦懂得利用他们的长处为自己的信念、目标服务,完成一些自己不擅长或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所以,刘邦是个“借势”的高手,最终赢得争霸的胜利而定天下,造福百姓。而反观项羽,韩信本在项羽手下任郎中,曾多次向项羽献计,但均未被采纳,始终不得重用,后转投刘邦,刘邦深惜之,最终成为刘邦打败项羽最重要的大将。项羽亚父范增善谋叠起,富有雄才,足以协助其定国安邦,但因遭项羽猜忌,最后黯然离去(势能流转不进来),剩下项羽便独木难支了。

刘邦是借势的高手,而项羽却刚愎自用,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夜郎自大,所以,最终的汉朝天下是以刘邦为首的团队开创的。

其实,借人势的经典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刘备的三顾茅庐,用谦卑和诚意打动了孔明,才会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巧借人势,以利己功。不得不说,借势这一学问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推敲。

我们不得不赞叹张首辅“不知势,无以为人也”的高明和远见啊!但是,我们如何去借势呢?其妙法一言以蔽之:“见己之所短,学人之所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谦卑。为了便于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人道之势”,下面举例分析。

(一)心态与技能流转解析

假如有甲乙二人,都是从事园林专业工作的,甲的理论水平很高,但实践能力不强;而乙却相反,理论水平不高,但实践能力很强。我们暂且把图中的人影看作是心态和技能,以此来研究一下山水坝理论在人道之势中的应用。

情况一:甲的理论水平(高)乙的心态(低)甲的心态(低)乙的实践技能(高)

最后所导致的结果: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很高乙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很高

◎◎解析

甲的理论水平高,而这却是乙的缺点,从这点上讲,甲的势比乙高,甲就是乙的靠山。若乙很虚心地向甲求教(找靠山、借势),甲也很热心地赐教(成为别人靠山),最后甲的势能输送给了乙,使乙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储存能量,获得提高),而甲的赐教和奉献也会受到乙的赞许(获得成就感)。

乙的实践技能强,这却是甲的缺点,从这点上讲,乙的势比甲高,乙就是甲的靠山。若甲很虚心地向乙求教(找靠山、借势),乙也很热心地赐教(成为别人靠山),最后乙的势能输送给了甲,使甲的实践技能也增强了(储存能量,获得提高),而乙的赐教和奉献也会得到甲的赞许(获得成就感)。

最终,甲乙两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变得很强了。

情况二:甲的理论水平(高)乙的心态(高)甲的心态(高)乙的实践技能(高)

最后所导致的结果:甲的实践技能还是不强乙的理论水平还是不高

◎◎解析

甲的理论水平高,而这是乙的缺点,从这点上讲,甲的势比乙高,甲就是乙的靠山。本来乙应该虚心向甲求教,以获取甲的理论之势能。但乙却心态很高,很傲慢,不愿意虚心求教(不找靠山、不借势),所以乙就没有学会甲的理论(无法储存能量,获得提高),而甲也无法将理论教给乙(成不了别人靠山),乙也不会对甲心存感激(甲无法达成成就感)。

乙的实践技能强,而这又是甲的缺点,从这点上讲,乙的势比甲高,乙就是甲的靠山。本来甲应该谦虚地向乙求教,以获取乙的技能之势能。但是甲却心态很高,很傲慢,不愿意虚心求教(不找靠山,不借势),所以甲就没有学会乙的实践技能(无法储存能量,获得提高),而乙也就无法将实践技能教给甲(成不了别人靠山),甲也不会对乙心存感激(乙无法达成成就感)。

最终,甲乙两人都没有获得进步和提高,甲的缺点还是实践技能差,乙的缺点还是理论水平低。

综上所述,只有学会谦卑(筑坝心态),才能做到“见己之所短,学人之所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巧借人势,以利己功,才能在找到靠山、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真正达成人生的最终需求: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

(二)夹道欢迎图分析

夹道欢迎之局部解析图:

◎◎解析

一般有贵宾和特殊的客人到来时,为了体现尊重和欢迎,接待方常常会夹道欢迎,这样能够体现尊重,使客人感觉到热情舒畅。其实,这也可以利用势能理论来解释,即走道两边站满了列队欢迎的人,能够使走道充满势能(鼓掌的声“势”、列队迎接的姿态之“势”、目光的专注聚焦之“势”以及仰望崇敬之“势”等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能量场),这种无形的势能能够使走道的能量气场充足且相对稳定和安全,所以贵客会感到有安全感。另外,在贵客感到被尊重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成就感。换句话讲,就是夹道欢迎会使走道形成一个使人充满安全感和成就感的能量相对充足的区域。

这种夹道欢迎的方式也经常应用到庭园景观之中。

图为某住宅区主入口景观,入口为包容性设计,给人以潜意识的安全感。一进园区,车道两旁的银杏树、香樟树就像卫兵一样整齐地站列着,夹道欢迎来人,使人感觉到热情与尊重。这个也是因为“夹道欢迎”会使走道形成一个使人充满安全感和成就感的能量场区域。

(三)特殊文字加持势能量分析

毛泽东主席题字江泽民主席题字

◎◎解析

特殊文字也能加持和增强势能,如伟人或特殊人物(即高人)的题字,可以在无形之中变得厚重而加强势能。如一处景观有高人题字,那么此处景观的价值就会更加凸显,这并不是简单的名人效应、伟人效应等,这是通过高人的指点而使文字的能量加持变大变强了。可以说,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一句话,由普通人写出来、喊出来,它的效果和能量就远不如名人和伟人等“高人”,这就是印象势能。如江泽民主席为丽江古城的题字,就加深了人们对丽江古城的印象,扩大了其影响力,也使其势能量增强了。

其实,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存在与文字加持能量同理的事例。比如说歌唱比赛,选出优秀歌手(如超男、超女比赛,中国好声音等节目),通过海选、初赛、五十进十、十进五、五进三等晋级赛以及决赛等,每晋级一次,该选手的势能就会加持一次。不断晋级,不断加持,该选手不断地获得肯定、支持及掌声赞美。于是,歌手的势能不断增强,才有了后面与之相应的名次、人气以及几千到几万、几万到几十万的出场费,这就是能量不断加持导致的。

在庭园造景中,诗画楹联的应用也是加持能量,能够增强景物的可观性和情趣性。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不断地找靠山,不断地去借势,以使自己变得强大,有足够的实力去获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有了靠山,才会有安全感。而以安全感和找靠山为基础所衍生出来的“势能文化”也俨然成为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我们所说的人道之势。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经常以“真龙天子”自居,这个即是势文化应用最典型的例子。众人皆知,我国古代原是农耕民族,在耕作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靠天吃饭,而最怕的就是天灾,即旱、涝灾害。黄河百害,旱灾水涝不断,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人们很迫切地需要风调雨顺。为了获得安全感,就要寻找靠山。那什么才是最强大的靠山呢?就是“天”和“龙”,因为“天”能主宰气候、判分阴阳,而“龙”能够行云布雨。天之高,龙之神秘,所以,老百姓的精神依托就是天和龙。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把自己说成是“真龙天子”,即表明自己是老百姓最强大的靠山而来统治万民。这就是人道之势的典型应用,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代,帝王借“天”之势,统治万民,可谓登峰造极。

总而言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势能都是存在的。通过不断地研究,使势能理论体系化,并将其应用到相关领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四)人生的终极需求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游戏让人痴迷沉醉,并让一些游戏开发公司大发其财?比如网易、盛大等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顶尖的文化强企。为什么一颗小小的蓝色药片能够不断推动美国辉瑞公司蓬勃发展,使其成为强大的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医药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674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药品制造商之一。中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是什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梦想、理想、愿景和希望的不断涌现和实现。

古人类为追求不被异类侵袭而创造了洞穴、房子;为追求不是饱一顿饿一顿而创造了种植水稻、圈养牛羊。如今人们为追求上到九天揽月,下到五洋捉鳖,于是创造了卫星、航天飞船、潜水艇;人们想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所以创造了望远镜、移动卫星电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为享受“美”的感觉,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把对美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追求方便、快捷,追求健康、长寿,追求被人敬仰、心灵抚慰等等。

美是什么?其实美就是饥饿时的面包,是风雨中的雨伞,是难受时的安慰,是成功时的掌声;美是互相支持的眼神,美是爽,美是舒服,美是受人赞许。所以,满足人之食欲、性情、荣誉就是美。

美又源于什么?美源于人对生存和发展的欲望。如吃饱、吃好、住好、玩好,有强健的体魄,强劲的生命力,受人敬仰等,从根源上讲,是源于人之本,人之欲。正是因为人类有了对美的追求的欲望,所以人类才能不断地进步。

既然说满足人类需求的是美(特定时空下的需求),那么什么是最美的东西呢?或者说,什么才是人的终极需求呢?

首先,美是源于人对生存的欲望,饥饿时渴望吃饱,寒冷时渴望穿暖,孤单时渴望有伴侣,人们渴望存活,渴望长寿。这是因为人需要安全感,需要安全、有保障地活着。所以,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求,满足安全感才是美的基础。

其次,美是源于人对发展的欲望。如果人在获得安全感的需求之后而停滞不前了,假如人们可以不再需要劳动,就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吃饱穿暖,有栖身之地,而别无它求的话,那等于与宠物无异。那人就成了生产粪便的机器,而且终将因没有竞争、没有压力而导致机能退化。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是因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安全和生存的需要之后,开始追求更高境界的美了。

商人追求创造价值产品并能财源滚滚;官员追求为百姓服务并能封侯拜相、衣锦还乡;士子追求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医生追求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孤单的时候需要伴侣,不只是一起生活那么简单,还渴望被异性认可自己的力量。这种种现象表明,人的第一需求安全感获得满足之后,为了更舒适而不断追求和获得成就感,而这成就感就是人的终极需求。

当然,道家有言,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有的人表面上未感知其终极需求为安全感和成就感,实则他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已经获得了超出常人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对此本书不作具体论述。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求,而成就感是最终需求。安全感是基础,而成就感是人生的终极亮点。那么,从生活的哲学角度来讲,人又如何获得成就感呢?

(五)人生如何实现成就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安全感来自于找到了靠山(内在的靠山和外在的靠山)。在原始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找到了强壮威猛的同类做靠山或者自己变得强壮灵活,那就获得了生存资源,比如食物、优先交配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这样才能活得有尊严,被呵护,不受欺负。同时,在他获得充分能量的时候,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其他人的靠山,去帮助别人,从而获得尊敬和爱戴,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在不断地寻找靠山。比如你不会做饭,有人帮你做饭;你不会开车,有人帮你开车;你不会财务,有人帮你理财;你不会技术,有人帮你做研发。由此通过各类资源的整合(各类靠山的支持),你就拥有了特别的能量,可以创造产品,为自己或身边的人服务,你也就成为别人的靠山,获得了其他人的赞许和尊敬,也就获得了成就感。

当你找到靠山时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当你得到了靠山的支持而又不努力成为别人靠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失去了靠山,更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当你通过能量积累而逐渐成为别人靠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获得了比平时更多的机遇、赞许和尊重,这时的你才是最舒服、最有成就感的,这就是“舍予成舒”的道理。当你把自己看得很低,谦卑地看到别人的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自己不断地感悟和学习,不断地吸收别人的优势能量,最终你会变得更加强大。而此时你需要更加谦卑,当他人求助的时候,你能够把自己的能量输送给他人,激发其潜在能量,这样就会获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这个时候,你会感到舒服和有成就感。

人找到靠山后会产生安全感,成为别人靠山后会获得成就感,这是源于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势”能的流转导致的。“高者”(即强者)为靠山,会给“低者”以有形和无形的能量,使低者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促使其逐渐成长起来;当“低者”成长到一定高度后,再给其他“更低者”以有形和无形的能量(此时的“低者”就是“更低者”的靠山了),更低者便会感恩与仰视,将其作为靠山而使其获得成就感。

在人实现安全感和成就感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形和无形的能量,其实就是高低差别之下的“势”能。以势能为基础,借势、造势、用势、导势、化势等一系列对势能流转的把握与应用的方式方法,可以系统地称之为势能理论。

第三节 造景之势

——道法自然,借势、造势,营造和谐庭园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势”在庭园造景中的应用,我们权将庭园造景中的山、水、树、亭、房、墙作为基本要素,从立体角度来说明势能产生及势能转化的相关知识要点。(一)从全局看:这其实就是一幅高山瀑布流水图。山2最高,水处A最低,中间的房子作为坝。势能从山2向下流泻,遇到房子(坝),能量就被阻拦下来而积聚在园路B区域。而当园路B区域的能量储存达到一定量时(园路B区域的无形势能的高度超过了房子的高度,或碰到缺口),势能会继续向下(低处)流泻(图中向左)而积聚到最低的水处A区域。山1的势比水处A区域要高,势能从山1流向水处A区域,经亭子和树1的坝之阻拦,能量变得缓和而冲击力不强,势能也最终积聚在水处A区域而不会流失。总体来看,整个庭园空间风水势能较充沛的地方是水处A区域,其次是园路B区域。(二)从房子右边的区域看:山2最高,势能过强,向下冲击力也会很大,这不利于庭园空间能量的稳定,会使人感觉很压抑,所以在山2和园路B区域之间的陡坡上种植大树2作为坝,来阻挡势能过强的冲击(大树作为阻挡风水势能的坝,本身也有利于树木的茁壮成长,能够吸收更多的养分和能量)。树2作为山2的坝的同时,其实也成为园路B区域的“山”(高者为山),而房子却作为树2和园路B区域的坝,原先被树2阻挡而变得缓和的势能自树2处流向园路B区域,经房子之坝的阻拦而积聚在园路B区域。

从上图的局部来看,山2作为山,墙1作为坝,园路B区域作为水处,风水势能由山2向园路B区域流泻,而墙1略比左边的山体连接处高,这样就能够阻拦住一部分的能量(有形之能是水肥养料,无形之能是风水势能),以使山坡上的树生长得更好(树2本身也可以作为坝,用来阻挡住一部分从山2往园路B流转的无形势能)。(三)从房子左边的区域看:房子较高,水处A区域最低,房子可以看做是山,而亭子和山1可以看成是坝,由房子处产生的势能流向水处A区域,经亭子之坝的阻拦,势能也积聚在水处A区域了。

从上图的局部来看,山1作为山,亭子作为坝,水处A区域作为水处,风水势能由山1向水处A区域流泻,而亭子作为中间的坝就能挡住一些能量,使亭子左边山坡上形成较稳定的能量气场(有形之能是水肥养料,无形之能是风水势能),以使山坡上的树生长得更好(树1本身也可以作为坝,用来阻挡住一部分从山1往水处A流转的无形势能)。

其实,这类案例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如下图所示:

图中楼房太高,势能太大太强,中间没有坝的阻挡,直接作用到下面低处的行人和岗亭,导致园路及岗亭处的能量场很不稳定(有冲击感和压抑感),所以路上的行人会有种说不出来的压抑之感,会很难受。

其应对之法如下:

在高楼的脚下栽植大树1,作为阻挡高楼自上而下势能的坝,经过树1的阻挡,高楼之势能变缓,再作用到园路上就比较缓和了,不会冲散园路A区域的能量气场。所以,园路A区域的能量就相对稳定和安全了,这样路上的行人会因感觉不到压迫感而觉得舒适。而岗亭右边的区域B也由于树2的阻挡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安全的能量区域,所以回家的行人也感觉不到来自高楼的压迫感了(岗亭右边的树2拉高,增强了小区的能量场)。如果无大树之坝挡势,则高楼向下之势能犹如狂风暴雨一般;如有大树作为坝,高楼而下之势能遇坝化之,缓慢而下,则成和风细雨式能量。

经此调节,使得区域A和区域B的能量气场较之以前更加稳定和安全了,使得回家的行人感觉到了舒适。这就是势能理论在景观营造中的具体应用,也可以说是调节风水之道。

综上所述,在造景中,要想将庭园打造成为积聚能量的风水宝地,就必须处理好山、水、坝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巧于筑坝造山,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第二章 庭园造景与道法自然

本章主要阐述庭园造景的定义、造景的主要内容以及道法自然的相关知识,论述庭园造景的本质在于道法自然,得借自然之势打造极致庭园景观。

第一节 庭园造景的定义

——庭园造景首先要做到道法自然,然后达到天人合一

庭园是指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建筑物周围的私人领地)。庭园造景就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内外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在建筑物周围的私人领地创作业主所需要的景观。本书所讲的庭园造景主要是指私家庭园造景。

庭园造景要充分借用周边环境,挖掘业主精神和功能需求,具体分为场地分析、业主需求咨询、设计、施工和维护五个步骤;其主要内容为现场勘察,与业主沟通,规划设计,挖地堆丘,塑造地形,布设亭、台、廊、阁、花架,筑造小品(雕塑、桌椅、摆设品)、水塘鱼池、灯光音响,点缀奇石珍玩,造假山、拓溪流,栽植植物、配置景观,提供庭园养护计划与指导,草花蔬果更换及整体维护等系统服务。

从定义上看,庭园造景实质上要把握两个关系:其一是庭园与环境的关系(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其二是庭园与人的关系(创作业主所需要的景观)。通过人工手段,使这两种关系得到最大的协调,就是庭园造景的核心所在。

前文我们已经讲到,人的终极需求是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所以,庭园造景要使业主感受到安全和有成就,这是庭园和人的关系,即庭园造景的人文性;而庭园与环境的关系则为庭园造景的自然科学性,即我们所说的道法自然。在庭园造景中,就两者关系而言,自然科学性是基础,人文性是目的。也就是说,庭园造景首先要做到道法自然,然后达到天人合一。布设亭台,挖地成湖营造假山,山水相依筑造小品,点缀空间搭配景观,寓情于景

第二节 道法自然的本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世纪初,爱迪生发明了灯泡,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如今,人类又发明了太空飞船。这些创造发明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爱迪生尝试了几千次,最终发现用碳丝做灯泡材料比较好。其实碳丝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光是客观事实,是本身就存在的规律,只是这一规律被爱迪生成功发现了。飞机及太空飞船的发明也是如此,只是人们发现了飞机飞行的规律而已。这种规律本身就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与其说人类发明了灯泡、飞机,倒不如确切地说人类找到了灯泡、飞机、太空飞船及其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也。就像地球、月球在太空中不停地自转、公转,周而复始,这是外力推动的吗?不是,这是规律,它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必然会发生的。《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明万事万物都受着其自身规律的支配。道者,自然也,即事物最本质的规律与法则。道者,顺之昌、逆之亡,也就是说,道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和感知。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就能与外界和谐相处,获得发展;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导致衰败。

三国时,王弼对“道法自然”的注释为:“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道法自然,天故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道法自然的核心在于相对和谐,使人与物都能在运动和变化中相对和谐,使思想与行为统一于本质的自然欲求之中。如此方可得天地之法,取造化之精粹,昌华万物。

就自然本身而言,它也是和谐的。山川湖泊、日月星辰,在亿万年的时光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所以才诞生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大自然中,生物存在食物链(犹如储能——释能——储能,也犹如收获——给予——收获),这是一种和谐;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种和谐(动态的和谐)。

所以,自然本身所体现的“道”,其实就是互相干扰,但仍保持相对的“和谐”。从古至今所说的“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其本质就是一种使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达到相对和谐关系的方法论。

道法自然在庭园造景中所体现的内涵在于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使庭园造景达到变化中统一、运动中和谐。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庭园造景的人文性在于满足业主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终极需求,而自然性则在于体现庭园与环境的相对和谐,两者相辅相成。

第三节 庭园造景与道法自然的关系

——以道御术,模山范山,返璞归真,天人合一

从园林范畴上讲,造园是人类按哲学观、文化传统及科学性创造空间的艺术。我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璞归真、向往自然。以“老庄哲学”为开端,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我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人们不断地研究自然法则,开创造园技艺,以道御术,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

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林,庭园造景也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以做到“得景随形” 、“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庭园作为业主“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中天地,旨在追求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人生意境,所以庭园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性需兼而有之。人们对于庭园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其内涵就在于能够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获得自我修养,完成人性的回归。

从道法自然上讲,庭园造景所追求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物与物的和谐以及人与物的和谐。

首先,物与物的和谐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能量布局)上,即将各类造园要素有机组合起来,按照良好的空间布局进行庭园营造,使庭园达到一种和谐之美。比如,植物配置中乔灌木(高中低)的搭配、常绿与落叶的搭配,还有季相、色彩、尺度、线条曲度、距离空间等的搭配布局,都要做到和谐。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也即是做到“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把相同属性(品性)或有互补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或放在相近的时空内),亦或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达到能量的流转但又相对稳定。只有和谐了,才有美感。可以说,单一的颜色就视觉而言都是美的,但是把不同的颜色组织在一起产生更好的美感,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水平了。

其次,人与物之间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需求上,即物的属性与给人刺激后的显象是否符合人的审美取向。人们审美是为了获得美,前面说到满足安全感和成就感是人之终极需要,也是最美的东西,而庭园事物的属性唤醒人的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程度,就决定了庭园造景中人与物的和谐程度。

于人而言,安舒正,则可得愉悦之心境,得生活之享乐,得乐业之力量。可见,安全是排在首位的,获取安全感是人之本性,是自然性欲求。庭园造景应将打造安全性作为首要目标,这是顺天得道之举。安全感从何而来?那就需要不断找靠山,不断借自然之势,通过营造手法使势能量得以积聚、储存和流转起来,使庭园空间成为充满势能量的风水宝地,从而让庭园成为业主得以安心休养和生活的靠山,不断修复业主的身心健康,为其储存更多能量。如此,安居则能乐业,业主就能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事业的打拼当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按照我国的现状,高档别墅业主大多是社会精英人才,是有财富、有地位、有事业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业主在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赞许、尊敬和认可,从而达成业主的成就感。

只有这样,做到了道法自然,以道御术,巧借自然之势以成造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