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民间传说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11:56:28

点击下载

作者:严文团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眉县民间传说故事

眉县民间传说故事试读:

前言

卢文远眉县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民间故事是文学的重要方面。她扎根在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承载着农村人的爱恨情感和理想,寄托着离乡游子的深深乡愁。

我记得小时候,最快乐、最享受、最难忘的是听大人讲过去的故事。从后羿射日到女娲造人,从三皇五帝到民国旧事,从玉皇王母、天宫神灵到匪盗祸乱,从牛郎织女到婚嫁习俗,从二十四节气到民事讲究,从保国安境的民族英雄、本地名流义士到村社名字的由来……好像从来都没有讲完的时候,每个故事都有令人激动之处。我正是在听故事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建立了最初的关于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的概念,收获了最早、最基本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人际关系及农村生产生活常识。至于神仙鬼怪传奇则丰富了幼年头脑的想象力,把思维从小家扩展到了天地宇宙,生发哲理的萌芽。回想起来,听故事原来是人生观形成的第一课堂。后来学校书本所教授的其实也只是对第一课堂的扩充而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幼少时的经历和教育对人一生的性格和事业都有重要影响。

时代在前进,社会生活在变迁,能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和能讲的故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生活的丰富性和快节奏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70后的青少年已经很少有机会在乡村环境中听那久远的民间故事。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自家乡村的传说、民俗的传说故事能被记住的,能被人讲出来的越来越少。人们对养育自己生命的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也日渐淡漠。尤其是青少年,代之以外国童话和动画片,更有不少如《奥特曼》之类荒诞离奇、血腥打斗及有成人色情味道的东西,令无数家长忧叹。这些故事远没有民间故事那样亲近而富有美感和教化功能。

本书所选故事,大多属于世代相传的东西,正处在传递丢失的状态。只有少部分被文人小说或地方志记载。在城市化的狂潮中,农村的老龄化、空巢化和自然村落的不断消失,将可能摧毁民间故事存在和传承的基础。这些作品和作者算是幸运的。

民间故事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情、历史衍变、世态人事的记载,虽非阳春白雪,但她最切近民情,最接地气,最具教化功能,因而在乡村社会中有潜在的生命力,有的是可以成为地方旅游资源的名片。但现实中,传承与毁弃现象并存,毁弃甚于传承,民间故事确实有大量失传的风险。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记录下来,留住根,守住魂。这是今天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作者严文团先生就是一个历史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多年从事眉县地方文化研究,出版过多本以眉县地方故事为题材的书。在筹划《眉县历史文化丛书》时,特邀他加入编写团队,发挥他多年研究的优势,编写本书,他欣然答应。经过近两年的搜集、整理、研究、写作,几易其稿,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和高兴的事。2015—12 第一章  地名掌故眉县

眉县位于宝鸡市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太白山南缘高耸,斜峪关咽喉险峻,是通往陕南的重要关隘。境内,水流湍急。南部山区,绿茵铺地,古木参天,草莓、山楂、猕猴桃,野果无数。

眉县县名的来历说法较多,最典型的有两种,第一种说法认为眉县之所以称为“郿”,主要与古代眉县的地形有关。我们知道,早在西周晚期已有“郿”的地名。“申伯信迈,王饯于郿。”据相关资料称,那时候眉县地处渭河以北,河以南,西到“汧渭之会”,即现在的陈仓区县功镇一带;东到斄亭,即现在杨凌地区。南北短促,东西狭长,形如长眉,故称“郿”。还有人认为眉县南有秦岭,北有渭河,形似眉毛,也属地形类似的说法。眉县从周到现在,行政区域变化很大,但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中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眉字最早的写法为“眉邑”,有眉县出土的瓦当上的文字可以证明,以后就书写为“郿”,一直到1964年文字改革时,才采用“眉”的写法。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文字改革,又去掉了眉的“目”。有人戏称,眉县经过历次文字改革被割耳挖眼,面目全非了,所幸第三次文字改革方案没有实施下去,使“眉”字得以保存。“眉”在历史上是一个含义非常美好的字。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7件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样的祝福“降逨鲁多福眉寿绰绾”,意思是期望先祖蓬蓬勃勃降给逨多福长寿,心怀宽绰,高官厚禄。“眉”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高”的意思,另外常用“美眉”形容容貌美好。

眉县县名的来历还有一个与草莓相关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太白金星为保佑中华大地平安,力战黄、苍二龙。由于年迈体衰,终不能胜,最后索性坐卧大地,以其巨大的身躯,挡住了两条恶龙的去路,使关中平原免受其害。据说,“太白积雪”就是太白金星的苍发,高大的山岳就是太白金星的骨骼,肥沃的土壤就是太白金星的肉体,清澈的山泉则是太白金星的眼睛。太白金星把全身都派了用场,唯有皮肤,仍光溜溜、赤条条,既无生机,又不好看,就连金星本人,也觉得有失体面。

一天,瑶池王母从此路过,看见这情况,羞得闭眼遮面,就派花、果、草、树四大绿神前来帮助太白金星遮掩肢体,美化整容。没料到,这花、果、草、树四大神都为自己着想,都想占据有利的地方。花神说:“我最漂亮,也最娇气,我要在避风温暖的地方。”树神说:“我最高,也最壮,我要在显眼有光的地方。”果神说:“我最甜,我最香,我要在有水有肥的地方。”草神说:“我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没有果甜,我不跟你们争,我想在哪就在哪!”

结果,太白金星虽然得到了王母的恩赐,光秃秃的身子有了花、果、草、树的绿衣裳,但却分布不均,排列不匀,稀密不当。金星老人也很无奈,只得向王母申禀再给一点儿弥补。

王母瑶池有一个最小的绿神——小草莓。它是绿神中的小弟弟,既无名气,又被人瞧不起。尽管它拼尽了全身力气,年年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年年脱掉衣裳,结出红艳艳的肉质浆果,并散发出像兰花姐姐那样的幽香,可王母娘娘宠爱蟠桃火枣,对草莓连看都不看一眼。各路天神来瑶池参加宴会,更是把它铺在脚下,踏来踏去,不管死活。

上次,花、果、草、树四大绿神下界时,小草莓就想跟着一起走,由于胆小,没敢动。这次王母娘娘命它来太白山,它一跳三尺,高兴极了,不管东南西北,不分上下左右,不挑肥拣瘦,平展展,齐刷刷,爬满坡,盖满山,乐得太白金星不叫它“小草莓”,而叫它“草莓神”。

草莓神年年开出一朵朵粉红的小花,结出红艳艳的肉质浆果。就在这年初夏,一位砍柴的老人,口干舌燥,力不能胜,躺在山坡上昏了过去。草莓神发现了,即刻把它那红艳艳的浆果滚到老人口中。老人得了浆果,清醒过来,并感到酸甜味美、一股幽香,便四下寻找,找到了草莓果。一连吃了几个,顿时生津解渴,浑身有了力量。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成群结队来太白山采食草莓。奇怪的是,这草莓果竟越采越多,向太白山以北蔓延而去。于是,人们就把这长满草莓之地叫作莓地。

草莓慷慨无私的奉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也感染了花、果、草、树四大绿神。它们不再挑肥拣瘦,争先恐后地到艰苦的地方去,把太白山装扮得花红草绿,古木参天,一派郁郁葱葱。人们在受益的同时,就想到草莓神的无私精神,便以“莓”的谐音,取名为“眉”县。(选自《眉县志》,袁璜搜集整理编著)太白山

传说在远古时候,华夏大地是一马平川的千里沃野,年年风调雨顺,家家安居乐业。有一年,西北方凶狠残暴的苍龙和黄龙入侵中原大地,苍龙口吐寒风,冻死了人畜庄稼;黄龙掀起满天黄沙,覆盖了千里沃野。人们遭受到巨大的灾难,便纷纷向天而呼。

玉皇大帝听到人间的哭泣哀号之声,十分烦躁地说:“草芥百姓,真乃大胆,如此呼天怆地,扰乱蟠桃盛宴,该当何罪?”来自民间的大仙太白金星连忙奏本说:“恶魔苍龙和黄龙兴妖作怪,涂炭百姓,望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以救民于水火!”玉皇一怔,说道:“朕为天上之王,不管人间事!再说眼下正摆蟠桃宴,该派哪位大仙前去呢?”太白金星赶忙说:“小仙愿往!”玉皇大帝一向讨厌太白金星多事,就不耐烦地说:“仙卿愿往,朕就依你。”说罢,便又同众仙饮起酒来。

太白金星连颠带跑出了南天门,驾起一朵祥云,追上了苍龙和黄龙,喝令它们快滚。黄龙非但不听,反而喷出沙石攻击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力战二妖,终因年迈力衰,渐渐支撑不住,但又怕黄龙和苍龙继续南侵,便猛地变大身体,劈了个横叉坐在大地上,想用自己的身躯和双腿阻挡黄龙和苍龙。他一坐下去,便悠然化成了横贯千里的太白山脉,身躯变成了太白山主峰,双腿变成了两旁的峰峦。黄龙和苍龙见太白金星坐化为山,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便猛地撞向太白山,而太白山纹丝未动,它们只好灰溜溜地向西北退去。

从此,以太白山为主峰的秦岭山脉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西北寒流和风沙南下,使南方水乡过上了平安、富足的日子。太白洞天

唐天宝年间,太白山深处,白云缭绕中,露出一座巍峨峥嵘的峰峦。几处亭台楼阁,隐约散落其间。随着山岚浮动,从云雾深处传来阵阵金石叩鸣之声,空谷传响,透彻林木,清脆悠远,入骨沁心,引得山禽野兽,纷至沓来,聚集峰下,齐声回应。一时之间,鸟语啁啾,龙吟虎啸。放眼望去,只见那峰峦顶端,有一白发老者,手持石槌,在不停地叩击挂在树上的铁片。他的周围聚集着一群奇形怪貌的人,时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

这位老者,名叫郭休,因厌倦世俗纷纭,出家奉道。刚出家时,他遍研道家典籍,求仙问道,始知太白山乃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于是,他选定太白山为修炼隐身之地。登上太白山,他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真是一步一景,妙趣无穷。待登到上板寺,云蒸霞蔚,仙气氤氲,森林茂密,万象归元,置身其间,神清气爽。他深知天、地、水乃至人都是气的一部分,相互感应,相互融和。古人选太白山作为洞天,真是含藏风雨,蕴蓄云雷,天地之关枢,阴阳之机杼,其意深奥。于是他辟茅就荒,结庐造舍,自名“白云亭”。

郭休每天拂晓起床,披月饮风,采天地之灵气,吸万物之精华,习练运气绝粒之术。春华秋实,寒暑更替,三年后一个冬季的清晨,他正专心练功,忽然,天边响起一声惊雷。他感到有些奇怪,冬季怎么能响雷,一定是仙界有什么大事发生。正这样想着,山顶有一仙翁,骑着一只白鹤,由隐而显,飞落而来。面对这不期而至的情形,郭休迅速在脑海搜索了一遍,但还是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他不得不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仙翁。仙翁早就明白他要问什么,并不正面回答,反而问郭休:“出家几年?”“三载有余。”“可想练得真功?”“朝思暮想。”“修仙须先修道,修仙即命功,修道即性功,性功过不了关,修仙也难成。因此,练功须先识性,只有自悟本性,才可练功。”“请仙翁赐教,啥时才算识性?”“简单地说就是坐忘。具体说,先深居静室,收心复性,渐渐可感到遗形忘我、万法神通。如此勤修不懈,就能无心求道而道自来,最后达到与道合一、万境俱遣的境界。”“敢问仙翁,丹术如何修炼?”“道不妄传,恕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如有仙缘,三年后,自然有人授你炼丹之术。精修为上,切记,切记!”

那仙翁说着骑上白鹤,飘然而逝。郭休紧追慢赶,但云遮雾挡,什么也看不到了。

郭休自从得了仙翁点化,丝毫不敢懈怠,精修不止。三年后,道行日深。

那仙翁早有度化郭休之心,只怕他误入歧途,枉费了一段仙缘。当他看到郭休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心中暗暗高兴。他想时机已经成熟,就放出一只白鹿,引渡郭休。白鹿来到白云亭旁,绕亭顺跑三圈,见没有什么动静,又逆向跑了三圈,然后发出“呦呦”的声音。刚听到鹿鸣,郭休只是觉得惊奇。当第二次鹿鸣时,他的情绪全被它控制了,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使他觉得这鹿的叫声与自己有关。鹿鸣第三次时,郭休已完全听懂了它的意思。那声音分明在说:“郭休,郭休,仙途悠悠,若跟我走,尘埃方休。”郭休便叩响铁片,作为回应。

听到回应,白鹿就朝绿林深处奔去。

郭休顺着白鹿跑过的踪迹寻找,发现在大山深处,有一孔幽深的洞穴。走近一看,那洞口隐约有一行文字,字体古拙,书写随意。仔细辨认,方才知道这就是道家第十一洞天真正所在。四嘴山

四嘴山,叠嶂迤逦,高比太白,俯瞰如岗阜,最为秀杰。据说清乾隆皇帝曾登临四嘴山,又称其为“灵山”。

如此秀杰,又称“灵山”,为啥叫成四嘴山?

相传,四嘴山原来的派头可大哩!它本是蓬莱仙山中的一座山峰。蓬莱仙山是些不高的土山,唯独此山是个石座座,山顶光不溜秋。它却自以为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让石头小伙给它垫身、抬轿,青松老伯给它做伞遮阳,白云姑娘给它盖被铺床,泉水婆婆给它洗脚除尘。饿了,张口就要山峰厨师端上百样山果、灵丹药材,养得它身强体壮。冷了,伸胳膊张腿就换金袜袜、银裤裤,再盖一身花被被,浑身亮闪闪,照得人眼花缭乱。

每次出门游玩,四嘴山头仰得高高的,腰挺得直直的,两条罗圈腿迈着八字步,见了周围的小山不理不睬,小山问声好,道个安,它听见权当没听见,连个“哼”也不哼一声。有一天高兴了,就问:“嗨!你说世界上数谁最高,谁最大?”众小山早就摸透了它的脾气,赶忙回答:“天高海大,也难比你老人家!”四嘴山听了心里乐滋滋,咧着嘴又问:“你们凭谁活人哩?”众小山忙说:“东山之上你为王,大伙靠你活命长;夏天遮挡烈日晒,冬天挡住寒风凉。”四嘴山一听,笑得像响雷一样,笑得泉水直哗哗,笑得青松直摇晃。

人说太白高,我言太白低。人心才方寸,其高与天齐。有一天,四嘴山大摆宴席,请来东山众小弟,商议一件事。菜过八道,酒转三巡,四嘴山哼哼两声,说道:“有人陪同成山去了趟眉县,回来后夸奖那里有个太白山又高又大,称奇于世。我想和它一比高低,让它拜在我的门下,尊我为兄。”

鹦鸽山先开口说:“你老人家弯下腰,也比太白山高!”四嘴山喜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兴致勃勃斟上一杯酒,敬了过去。

善耍嘴皮子的嘴头山接上说:“你老人家伸出玉臂,比太白山的腰还粗。”四嘴山的嘴咧得窗口似的,赶忙夹来一块肉,放到嘴头山的碗里。

四嘴山喜欢人恭维。俗话说,吹牛行鸿运,拍马不碰钉,顺情说好话,舔尻子不挨骂。众小山一个比一个说得巧,四嘴山得意极了,眼一眯,嘴一咧,前一仰,后一靠,差一点儿撞翻桌子打破碗。独有塔塔山,性格耿直没言传。临了,对大家说:“一是一,二是二,黄铜总不能说成金。”回头劝四嘴山说:“你老人家在东山称王,何必跟太白山争兄论弟!天上有天,山外有山,依我看……”话音未落,四嘴山就红脖子涨脸、吹胡子瞪眼,吼道:“你休隔着门缝瞧人,拿着尿脬打人……你给我滚!”说着一脚把塔塔山踢出门外,塔塔山成了塌塌山。

四嘴山铁了心要和太白山比个高低,命令众山收集奇峰异水,珍稀古玩,要斗宝比景一番。一切准备就绪,一天丑时便向西起程。行至渭河畔,渭河伯问它:“干啥去呀?”四嘴山挺胸腆肚地说:“跟太白山比高低去!”“比高低能做个啥?”“让它拜我为兄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那就别去了!”渭河伯伯拉长嗓音说:“俗话不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两山中间,不偏不倚,谁高谁低最清楚。”“谁高?”“当然是太白山。”

四嘴山听了,“哼”了一声,训斥道:“老势利鬼,看我回来一脚踏断你。”气冲冲地过了河。

走呀走呀,四嘴山仰首望天,不知东西。一看才知道,是太白山守门童子拦住了它,问道:“你找谁?”“太白山!”“它正养性修身,请不要进去!”四嘴山却如走进自己的地盘一般,大摇大摆走向山门。

太白山听到外面吵吵闹闹,接着有一山峰雄赳赳、气昂昂走了进来,赶忙躬身前迎:“未得远迎,失敬失敬。仁兄到此,有何贵干?”

四嘴山绷着脸说:“人活名,树活皮,我要和你比高低!”太白山笑着递过茶去,说:“你在东,我在西,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妨碍谁,比有何意?”

四嘴山不耐烦了,喝道:“我生性好强,眼里不容半粒沙子,今日比高,如果你输了,就得对我称臣纳贡。”太白山笑了笑,仍和颜悦色地说:“算你高,行吧?咱们喝茶。”四嘴山以为太白山心怯,不敢比,越发气盛,高着嗓子:“一定要比!”太白山听了仍心平气和地说:“如果我比赢了呢?”四嘴山头一摆,说:“笑话,你还能赢?”说着把拳头一挥:“你赢了,把我的四个海子进贡给你!”“好吧,一言为定,比比看。”

太白山慢腾腾直起腰,还没等仰首时,四嘴山已摸不到太白山的腰了。太白山心想:这伙计自大不知羞,满嘴胡吹牛,应教育教育。于是他顺手在四嘴山头上拍了一把。五个指头四条缝,一个山头变成四个嘴嘴,成了四嘴山。

后人有联云:四嘴羞恨,高不如太白,不自量欲比高低;太白安抚,低也是秀杰,应知晓山外有山。(朱安禄搜集整理)红河丹崖

太白山北麓有一条河流,由放羊寺顺谷而下,河谷中春日百花吐艳,百鸟争鸣;夏日流水轰鸣;秋冬枫叶纷飞,如光似雪。更为奇妙的是,这条河崖壁发红,水色如丹,人们叫它“红河”。关于红河,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

很早以前,关中地区连年大旱,赤地千里,荒民万千。老百姓心急如焚,到处求神拜佛,祈雨问卜,可老天还是瞪着一双火红的眼睛,旱得禾苗枯萎,颗粒无收。

凤翔知府把人民的疾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民是我父,民是我母,我受父母生养,百姓重托,怎能见死不救,袖手旁观?于是他脱下官服,摘下乌纱帽,带着香案供品和玉水瓶,光头赤脚,顶着烈日,长途跋涉来到太白山祈雨。

知府一踏进太白山的进林寺,就觉凉风飕飕,没有一点儿干旱迹象,到处林木葱茏,流泉淙淙,祥云飘飘。看到此景知府连连称赞:“神山!宝山!”于是他取出香案供品,边磕头边大喊:“太白爷呀,救救我们父老乡亲,给我们降些甘霖吧!到时我带百姓给您还愿唱大戏,有生忘不了您老人家的大恩大德!”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位红发老人,说道:“这小民连个规矩都不懂,到太白山祈雨,怎么不上山就到这里叫嚷,祈雨哪能有这么便宜的事?”一句话说得知府脸从头顶红到耳根,他连忙爬起,收起香案供品,决心爬上太白山,求见太白神。

常在府衙住,怎知山路难。知府连续爬山,饥渴劳累,精神疲惫,腿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因求雨心切,也就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和饥渴,鼓足勇气,向太白山巅攀去。

知府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只猛虎和一条巨蟒,恶狠狠地横在路上。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吼声震得天摇地动。知府定了定神,壮着胆子打量着虎和蟒,心想:山外久旱不雨,莫非是它们在捣鬼?于是他拿出香案和供品,恭恭敬敬地连磕数头,慢声细语地说:“虎、蟒二神在上,小民因山外连年大旱,特来向太白神仙求雨,请放小民入山。”只见那虎慢慢闭上了血盆大口,摇了摇头说:“我们奉太白神的指令,在这里站岗放哨。”那蟒眨了眨眼说:“不行,求雨没有玉帝之令,谁也不许入内。”

知府再三请求也无济于事。心想:我长途祈雨,见不到太白神取不来太白水,何颜去见父老百姓?于是,他等虎、蟒放松警惕后,绕过虎、蟒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太白山巅——拔仙台。

拔仙台庙门大开,门外摆着一副玉雕棋盘,三位满头银发的老翁正在下棋。知府祈雨心切,急忙向前施礼道:“老伯在上,小民有礼,只因关中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我受黎民重托,来此祈雨,求太白山神仙显灵,以济民于饥渴,请老伯指点祈雨良法。”说着奉上三杯太白美酒敬献三位老翁。观棋的那位老翁扭头怒目一视,呵斥道:“谁叫你进来的!”两位下棋的老翁放下手中的棋子说:“快下山去吧,关中已经降雨了。”知府回头看时,西府上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泻。等他回过头来谢三位老翁时,人已无影无踪。知府欣喜若狂,心想:莫非我见到太白神仙了?他便不顾一切地向山下奔去,顺谷而下,只见周围的岩石血红,河水像血水一般。

原来,为太白神站岗放哨的虎、蟒目无神法,玩忽职守,长期站岗不理民情,关中连年大旱知情不报,今又让凡人私自进入仙境,神法难容,罪应当斩。当知府离开太白山后,三太白神手执宝剑,斩了虎、蟒二将,从此山上便流下一股血红的水,两岸崖壁也被血水溅染红了,所以人们也就把这条河流称为“红河”。(宋华华搜集整理)成山宫

1999年秋季的一个中午,眉县文化馆馆员征集到一枚直径达76厘米的瓦当王,在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同时,这也为眉县第五村曾是秦时离宫别馆遗址区,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望着那巨大的瓦当,不由得人思绪顺着历史的隧道,回转到2000多年前那遥远的时代。

那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事不断的时代。秦原是一个西陲小国,国力弱小,经济落后,山东各国都瞧不起他们。从秦襄公被封为诸侯,才告别西陲,越过陇山,进入关中。秦人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缓慢东进,先立足千河,后沿千河东南下,建都千渭之会,接着又沿渭河东进,立都平阳,经过近百年的战争,终于夺得了关中西部的土地。秦德公元年便建都雍城。秦人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展示自己的国威,同时为满足行幸狩猎的需要,在都城之外修建了许多行宫离馆。而地处眉县第五村的成山宫就是其中一个。关于秦为何在如此偏僻的地方修建这样高规格的建筑,个中原委因时代久远,说法纷繁,真伪难辨。在当地流传的一段传说,或许对大家有些启发。

相传,秦穆公在独霸西戎之后,志得意满,威信有加。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常常身处绝地,却鬼使神差地化险为夷,他认为一定有上苍保佑。因此他在出外巡游时,总要带上方士,上观日月变化,下察山水走势,采地选点,一旦发现宝地,就修筑行宫离馆,祭奠天地日月。某年三月三,秦地经历了一个冬季的干旱,春荒严重,于是他沿着北原,一直走到秦晋边界,然后渡过渭河,沿秦岭山边,一直巡察到眉县一带。那时眉县刚从西戎控制下归附于秦,秦穆公到这里来的次数较少。这次巡察,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他就登临太白山,饱览山水风光之后,准备打道回宫。走到渭河南岸的第五村附近,随行的方士建议穆公下辇,稍事休息,他要详察当地地形风水。于是一行人马便停在这荒郊野外。这里,山环水绕,古原独立,眼界开阔。随着那方士,人们登上第五村原头,一派风光尽显眼前:太白山,巍峨雄伟;斜谷水,波光潋滟;五丈古原,遥相呼应;马鞍丘陵,南北横亘;葫芦谷内,树木茂盛,幽深莫测。万只野禽,在谷内的湿地旁翻飞嬉戏;一群麋鹿,在东边丘陵的林间追逐觅食。回望原上,平坦如砥。这时,夕阳西照,眼前的景物像涂了一层金光,辉煌无比,真乃天设地造的一方风水宝地。秦穆公望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受了某种感应,忽然觉得天人合一,豪气冲天,于是他就决定在这里下榻。

那天晚上,新月当空,忽然传来一阵鸟鸣声,铺天盖地的。各位公侯侍从,慌慌忙忙跑出来观看,只见成千上万只黑色的大鸟,布满天空,遮住了月光。“它们是什么鸟?聚集到这里要干什么?”秦穆公不解地问。那方士急忙告诉他:“这鸟名叫玄鸟,传说是太阳神的女儿变的,一种吉祥鸟,平时很少见到。偶尔出现一两只,就有喜事出现,现在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玄鸟,说明秦国一定会兴旺发达。”穆公听后,十分高兴,令画工描下这鸟的形象,以备后用。

玄鸟离开之后,天便下起了大雨,穆公对方士的话更加深信不疑。于是,他颁布诏书,拟修成山宫。

诏书一出,当地的臣民欢呼雀跃,盛赞穆公应天理、顺民意,一定会成为一位好国君。大家自愿参加宫殿建设,运送木料,夯筑高台。能工巧匠,云集这里。

在正殿开工典礼上,人们正忙碌着,有人发现在正殿地底下,有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那文字古拙生僻,十分难认。他们邀请博学之士辨认,才知那上面写的是:玄鸟玄鸟,德比帝尧;玄鸟玄鸟,功及九皋。有人将这事传到穆公那里,穆公立即诏告全国,每年三月三,他将到成山宫祭奠太阳神。

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一座巍峨的宫殿建成了。穆公命工匠在宫殿的山墙、屋脊以及瓦当上分别刻上玄鸟的形象。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建筑的一种风格,延续至今。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北起眉县斜峪关,南到汉中,是连接秦岭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全长430华里。商末周初,巴蜀的人追随武王伐纣,走的就是这条路。周幽王平褒,走的也是这条路。战国时期,秦惠王出兵伐蜀开始创建栈道。褒斜道所经之地,多是峡谷峭壁,工匠们只好在崖壁上凿孔,凌空架木,钳钉加固,筑成栈道如在云中。从此秦国“千里栈道,通于蜀汉”。褒斜栈道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率领的两支反秦力量,相继攻入关中,摧毁了残暴的秦王朝统治。按照事先约定,先入关中者做关中王。但项羽凭借人多势众,背信弃义,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一带,而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开发较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面对这种情况,老谋深算的刘邦心里很清楚,他知道要成帝业,必须占据关中一带,因此他非常恼火,想与项羽一决雌雄。萧何、张良急忙阻挡。他们向刘邦分析道,项羽如此分封诸王,宁愿把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等封在关中,而把功绩卓著的他封到巴蜀一带,说明项羽从心底里对他存有戒心。要消除项羽的戒备心理,刘邦必须接受项羽的封王,韬光养晦,养精蓄锐,迅速壮大自己,然后战胜项羽。在失去关中之后,必须统治好汉中。汉中虽然比不上关中富庶,但土地平旷,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刘邦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便派张良带上珍贵的财物去贿赂项伯,让项伯说服项羽,把汉中划归刘邦。项羽答应了这一请求,刘邦得到了汉中。在刘邦奔赴汉中途中,张良一直把刘邦送到褒县,并建议烧绝栈道,表示自己没有返回关中的意思,这样就可以使项羽放心。刘邦同意张良的建议,并让他从褒斜道返回汉中。

返回途中,张良便纵火烧了栈道。一时,烽烟四起,火光冲天,四百里古道尽毁于一炬,古道一度中断。

明代杨一清《出连云栈》诗云:鸡头关下石杈桠,傍险凭高此驻车。一水萦行通汉沔,万峰回合控褒斜。云中板阁烧难绝,谷口篑筜翠欲遮。蜀道秦关俱莫论,如今四海正为家。晾粮冢

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40万,分左、右、中、前、后五路,出斜谷伐魏。为了保障前方的供应,他又命人从斜谷至剑阁连扎下14座营寨,分兵把守为久驻之基。并命姜维、魏延为先锋,不断出击,誓与魏军决一雌雄。但魏军主帅、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明白:蜀军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阵容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战斗力一定很强。于是传令三军:“在渭河北岸建起两座大营,互为掎角,蜀军如若来攻,我军必须坚守待变。蜀军远道而来,所带粮草很少,宜在速战,久则生变,那时再乘虚击之,必然稳操胜券。”郭怀、张郃众将闻言大喜,纷纷领命引兵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同蜀军打起了“消耗战”,任凭蜀军在寨外叫骂,就是不出战。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初冬时节,接连几天的北风,吹得整个天空灰蒙蒙的,渭河河面上已经结起了一层薄冰。此时,蜀军的统帅诸葛亮坐在五丈原上的中军帐里,心中满腹愁绪:早晨点卯时,众将纷纷禀报,从汉中出发时带来的军粮已所剩不多,派出的征粮队因魏军袭扰一无所获,军中人乏食、马乏草,军心有所浮动。还有人建议退回汉中,待明年准备好再出兵伐魏。诸葛亮对众将说道:“今冬尚缺粮草,明年只会增加困难,那时进兵,只能给魏军留下防备的时机,只有我们继续攻打魏军,才能完成先帝的遗愿,光复汉室。”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丞相却一直为军粮的事情焦虑。当初大军出发时,命李恢从汉中督运军粮,但由于山高路远,运到的一点点军粮,又怎么能让40万大军吃饱肚子作战?想到这里,诸葛亮连忙提笔疾书,命人将两份书信快马加鞭送往成都,一封送呈后主刘禅,请求后主派人督促向前方火速运送粮草;另一封写给侄子诸葛乔,让他随军从成都到汉中,与诸将子弟一道担任向前线督送粮草的任务。书信送出之后,诸葛亮又命人召来姜维、魏延二将,对二人说:“你们可速带前锋营中众将士,趁夜色在葫芦谷(今葫芦峪村)以南各营寨中垒起24座高大土冢,在每座土冢上撒满米粮,天亮后齐呼‘丞相粮到’即可。”二将领命后,火速领众将士掬土筑冢,天亮之前,24座10米多高、20多米宽的“粮冢”出现在渭水南岸的蜀军各个营寨之中。天亮后,各个粮冢上的麦粒、米粒引得成千上万只鸟雀前来觅食,蜀军“丞相粮到”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魏军的细作连忙把蜀军粮食已到的消息禀报给大都督司马懿。司马懿闻讯后大惊失色,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蜀军竟然一下子运到了这么多的军粮!于是,他急忙起身率领众将官一起来到营中的瞭望台上查看,果然看见对岸的蜀军将士们欢天喜地地高呼:“丞相粮到!”许多鸟雀在粮冢周围来回飞舞,场面极为壮观。看着看着,司马懿一声长叹:“诸葛亮真神人也!”他的儿子司马师说道:“父亲,蜀军军粮刚到,我们何不趁此机会与孔明大战一场抢些军粮,挫挫蜀军的锐气!”司马懿摇头道:“诸葛亮计谋多变,现在军粮已到,锐气更大,我们此时出击,定是必败无疑!”又转过头对众将官说道,“传令下去,各军各营务必坚守,绝不能与蜀军交战,切记!切记!”说罢,就同众将士回到营中。从这天起,魏军更是坚壁不出,高挂“免战牌”,不与蜀军交战。诸葛亮用“晾粮冢”稳定了军心,吓唬了司马懿之后,又赶快督促汉中的运粮大队火速向大军运送粮草给养。这之后,才有了“木牛流马巧运粮,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随着时间推移和世事变迁,昔日的晾粮冢也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今天,只要你到眉县第五村粮站的东南角,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土冢,那就是诸葛丞相晾粮冢中的一座。渭滨桃浪

阳春三月,几个人去县城北面河滩闲转,见绽放的桃花如云似锦,分列渭河两岸,便想起“眉坞八景”中的“渭滨桃浪”,引发了他们寻幽探古的兴致。他们寻根刨源,寻访地方饱学之士。在北兴村原头地塄上,碰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在麦田里锄草。清风吹动老人花白的胡须,一起一伏。老人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清朝初年的一个春季,眉县县衙新来了一位县令。初来乍到,他实在不习惯坐在大堂上发号施令,感到压抑和沉闷。回想三年以前,他高中进士,金榜题名,无限荣光。赴任途中,一路上走州过县,遍访名山大川。最使他难忘的,当数武陵源赤城霞了。他自幼熟读《桃花源记》,对于彭泽令笔下的美景神往已久。政务之余,不免到各处游览一番,想找回那愉快的感觉。他一踏上眉县这片土地,心中就涌动着一种特别的感觉,仿佛生命的深处和这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联系,莫名其妙地觉得这儿有一件事等着他去做。每次出游,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因此就养成了一人经常到全县各处走走的习惯,顺便察看民情县状。

那年夏天,已是整整一个冬春滴雨未落。数月的干旱使大片的庄稼日见枯黄。这天,新任县令正在北兴一带查看灾情。突然,西北方向响起一声惊雷。接着,一股乌云从北原上涌起,迅速膨胀、蔓延。田野里的农民被这突如其来的、渴望已久的情景喜狂了,有的朝天跪拜,有的迎风欢呼。县太爷感同身受,喜不自禁。然而这场雷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希望。那雨到来时,人们避都避不及。狂风肆虐,铜钱大的雨珠,劈头盖脸地落下来,天昏地暗,雨烟如幕。庄稼、树叶被雨点打得七零八落,待收的麦子全都平铺在地上。至多半个时辰,县太爷已俨然一只落汤鸡了。

这雨一直下了一天一夜。这灾害性的天气,使县令如坐针毡,他要亲自看看这雨给农民带来多少灾情。第二天下午刚透出点儿亮光,县太爷不顾属下劝阻来到城北。站在原头,朝下一望,哪有昨天见到的庄稼地?分明是一片汪洋。几位先他而来的农民,除了叹息,还是叹息:这老天爷是不让我们活了呀!看着农民那痛苦的表情,县太爷心如刀剜。

水退了,田塄上刚能搭住脚,县太爷又去查看灾情。被水淹过的庄稼,仿佛得了大病的人,弯着腰,没精打采的,满身沾着泥沙。低洼的地方除了一片黄泥,什么也没有。偶尔可以看到几个草人,横七竖八地漂在水面。身边的农民告诉他:“关中一带这情形多了,居住在原上的人家相对好些。一下大雨可就苦了我们了。”

这时,远处有几棵野桃树的叶子,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循着响声,可以看到,在太阳的照耀下,有几束弱光闪动着,虽不强烈,却晶莹透亮。仔细一看,是从桃叶上传过来的。县令眼前突然一亮,一直隐藏在心中的那个感觉明晰了,他要在自己的属地再造一个桃花源,如果将眼前的麦田改栽桃树,说不定可以避免灾害。他把自己的想法给那些农民讲了,有人说:“好是好,可哪来那么多的树苗哩?”“这不用发愁,本县就是跑断腿也要给你们弄回树苗。”听了县令如此一讲,人们就像吃了定心丸,对以后充满了希望。

第二年春,新县令多方联系,运回一批桃树苗,并免费分发给当地农民,鼓励他们栽种桃树。经过几年努力,渭河两岸栽种的桃树成千上万,连绵十里。每逢春季,花开红锦,掩映绿波,春华秋实,欢歌笑语。新县令再到此地,不禁感慨系之,遂作诗如下:渭水沙堤两岸荒,我来种树学刘郎。韶光自有阳春脚,烟景谁飞夜宴觞。日射云霞浮锈涌,风飘濲浪焕文章。巡行几度停驿憩,喜听林中布谷忙。钟吕坪

在太白山脚下,有一处风景胜地钟吕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据当地人说,八仙中的汉钟离、吕洞宾曾在这里修道成仙,故名钟吕坪。

相传西晋时候,汉钟离官拜中郎将。有一次,他率领士兵与西北少数民族作战,两军正在交锋,忽然雷雨大作,天昏地暗,两军人马惊骇,各自溃散。慌乱中,汉钟离迷失了方向,竟跑到了秦岭深山。夜半时分,雨停天晴,月明星稀。借着星光,他举目四望,只见四周尽是森森的树林和纵横交错的小径。正迟疑时,见一鬈发僧人迎面而来,汉钟离大喜,忙上前施礼、问路。

经僧人引见,汉钟离见到了全真教五祖之一的东华先生(王玄甫)。汉钟离早就听说过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真人。想到此次全军溃散,回去无法交差,加之连年战争,你争我夺,人民水深火热,流离失所。这种世道,实实不可留恋。现在遇见真人,正是机缘难逢。于是,他下决心抛弃尘世,入道修行了。

汉钟离拜东华先生为师,留在山里,一住就是数年,修习了长生真诀和《灵宝异法》。

有一天,东华先生对汉钟离说:“你已经学得真诀,可以出山了。出去后,应多积功德,广累善行,以待上天征召。”

汉钟离拜别了老师,来到了终南山的一山坪间。这山坪有一崖洞,宽敞向阳。洞前有涧流经过,清澈见底。四周树木葱茏,繁花缤纷。山鸟啁啾,上下跳动。钟离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便辟洞为室,在洞口刻了“钟离洞天”四个字,就居住在这里。从此,这地方便称为“钟离坪”。

时序过了300年,唐文宗时,这个获得长生真诀的汉钟离仍然住在这个山坪。这山坪距离京师长安不到200里路,他便常去长安饮酒闲逛,冷眼观看人间繁华。

有一天,他在一家酒馆饮酒。几杯太白酒下肚,便醉意蒙眬。乘着酒兴,他向酒家要了笔墨,在墙壁上题起诗来:“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

就在汉钟离题诗时,一个青年站在他的背后,边看边赞赏:“呵,多好的书法,笔势飘逸,凌空出世,真是少见!”当他题完诗,署名“天下都散汉”时,那青年不禁失声叫道:“长者莫非是云房先生么?”

汉钟离回过头来,微笑问道:“你是?”

那青年就是吕洞宾。他向汉钟离深深一揖,自我介绍说他屡考不中,准备归隐。接着,又向汉钟离请教道家生涯的奥义。

汉钟离凝视面前这位青年,只见他身高六尺有余,天庭广阔,鼻梁隆直,凤眼入鬓,眉宇之间,流露着豪放潇洒的神采,说话声音洪亮,举止大方,心中暗自赞许,便跟他攀谈起来。汉钟离发了一番对人生、世事、天理、仙道的议论。吕洞宾正处在彷徨之中,听了这一席话,尘念顿息,要拜钟离为师,从他学道。

汉钟离答应了吕洞宾的请求,并告诉他到终南山钟离坪找他。

吕洞宾没有家室,他把资财全部分给乡里人,自己上终南山去,果然在坪上见到了汉钟离。只见他坐在洞口,斜倚大石,虬髯蓬鬓,头顶结两个小髻,披襟袒腹,文身赤足,手摇芭蕉扇,望着空中的浮云,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和出现在酒楼时的道貌岸然完全不同。吕洞宾几乎认不出来。

从此,吕洞宾就随汉钟离学习运津、炼气。他们住在山中,常有一些道士来访。汉钟离也不时出去走走,他能乘云御风,来去如飞,有时到华山访友,有时到崆峒山探望华阳真人。他每次从真人那里回来时,都带来一些仙家的消息。

几年之后,汉钟离修炼成仙。飞升之前,叮嘱吕洞宾认真修功行德,以期玉帝降诏召他荣登仙班。吕洞宾便继续留在坪上修炼。吕洞宾虽从师学道,却没有忘记人世疾苦,非常关心人间世事,行侠仗义,留下了许多故事。由于吕洞宾随汉钟离在这里学道,人们又把钟离坪改叫“钟吕坪”,流传至今。常胡营

相传朱元璋洪武二年,即1369年3月,在兼并江南陈友谅、张士诚诸强,扫平中原元朝残余势力之后,这位乞丐皇帝又派他的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率25万大军组成西征军进攻山西、陕西,完成一统帝业。徐达当时是带兵元帅,并不亲临前线,打先锋的便是传奇将军常遇春,还有他的老搭档胡大海。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属安徽怀远)人。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自幼习武,20岁左右便“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随即参加了著名的采石(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元军大败,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经此一役,常遇春初露锋芒,一战成名,升为元帅,开始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胡大海,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胡大海原是一个卖油条的小贩,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胡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金华(今属浙江)。《明史》上说,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

常遇春和胡大海是哥们儿,平常好得像一个人一样,打起仗来都是不要命的主,喜欢向前冲,谁也不让谁。据说这次西征,两人本来也有当元帅的资格,因为论年龄,他们比徐达长;论战功,谁也不差,可他们却宁愿放着人人羡慕的帅位不坐,单单为谁做先锋争得不可开交,一直闹到了朱皇帝的金銮殿。

朱元璋看到二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忙道:“二位将军不必争执,自家兄弟和睦要紧,此次西征路途漫漫,必然有许多恶仗要打。得啦,朕命你二位同做先锋。”于是这西征军中便有了两个先锋,打起仗来唯恐落后,一个劲儿地穷追猛打,只可怜了元朝剩余的那些残兵败将,遇上了逃命都来不及,哪还有能力抵抗。常胡的大军摧枯拉朽般夺了太原,占了临汾,破了潼关,锋芒直指西安。

镇守西安的元军主帅叫乌苏必烈,眼看就要被明军包围,听说打头的又是两个人人惧怕的拼命三郎,若是固守的话早晚会城破命送,不如脚底抹油,提前溜走。但去哪里呢?他为此犯了愁。还好,他属下有一个汉人,因为熟知关中地理,被乌苏必烈收留,并取了个蒙古名叫真木不贴。真木不贴向乌苏必烈建议,关中西部有个地方,形势险要,南依太白山,北靠黄土高原,渭水中流而过,进可攻,退可守。东汉末年董卓曾在此修建了自己的大本营——眉坞,将从长安城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尽藏于坞中。如今眉坞虽已不存,将军完全可以撤军于彼择地另建堡垒,或许能够与常遇春、胡大海他们抗衡。

乌苏必烈听从了真木不贴的建议,即刻带兵趁夜悄悄撤出西安,马不停蹄地来到眉坞境内。这里果然山川壮丽,地势险要,乌苏必烈心中暗喜。他将几万兵马一字摆开,渭河南岸从黑峪、二郎沟直到清湫古县城,渭河北除在原上布下重兵外,大本营则选在原下的一块开阔台地上,即今天的常兴村。

放下元兵大兴土木,在眉坞地面构筑工事不提,却说常遇春、胡大海率20多万大军直奔西安城而来,本想着在这古都之下必有一场恶仗可打,谁料到了城下,只见四门大开,蒙古人早已不见踪影。

这回可把常、胡二将气得哇哇大叫,当即派人封了城门,告示大军不许入城,只可在城外小憩,准备继续追击。

由于元军是连夜逃离西安城的,当地百姓都不知他们去了何方。正当西征军为确定追击方向犯难的时候,一个形态邋遢的骑牛道人来到先锋帐外,要求见胡大海。胡大海的亲兵见他这个样子,不但不通禀,反而往牛背上就是一鞭子,想把牛赶走。谁知这牛还蛮灵活的,侧身躲过鞭子,撩起蹄子就把那亲兵踢了个四脚朝天。邋遢道人放声大笑:“人言胡大将军素以礼贤下士著称,难道是浪得虚名,只会用皮鞭待客么?”话音未落,大帐里便传出一串炸雷声:“哈哈哈哈,来者何方高人,敢在我胡大海的营前叫阵,够胆!够胆!”

闪眼之间,人随声到,胡大海已经铁塔一样站在道士的牛前了。邋遢道人打量了一下胡大海,点点头:“不错,人如其名,果然豪爽。贫道姓张,听说将军挥军入关灭元,特来一睹风采。”“唉,什么风采不风采,咱家进了关中,这元蛮子却不知溜到哪里去了,搞得咱手痒痒的使不上劲,窝火!”道士笑了笑,对胡大海说:“那就对了,贫道这里正有一剂降火药,不知将军可否愿意接纳?”

胡大海是何等人物,听出道士话中有话,连连拱手:“胡某愿闻指教,愿闻指教,请到帐内一叙。哈哈哈哈……”

帐内的事,因为涉及军事机密,讲故事的人也不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只晓得大约半个时辰之后,那个邋遢道人和胡大海手牵手走出营帐,胡大海很兴奋,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他们这样一直走啊走啊,走出军营,走到通往关西大道的一棵老槐树下才停住了,邋遢道人骑上牛背,向胡大海挥挥手,一颠一颠地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之中。残阳如血,晚霞布满西天,胡大海恋恋不舍地向邋遢道人离去的方向望了很久很久。

好事者后来经过多方考证,认为那天见胡大海的张姓道人,就是曾数次拒绝朱元璋御召的张三丰张真人。张真人当时正好在宝鸡的金台观云游,为民解危除难,做了许多好事,这个都记在观内的石碑上,现在大约还可以找到。那么见胡大海之事,虽无记载,也是可能的,谁让这张真人从来就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呢。

胡大海送走邋遢道人后立即去找常遇春,两人如此这般地谋划了一番,随即令大军连夜开拔,兵分两处,常遇春走渭河北路,胡大海走渭河南路,直向眉坞方向扑去。

常言道,兵贵神速。常胡军从张真人口中得知元兵去向,一下子就来了劲头。虽然说眉坞离西安有好几百里路,黎明时分,前队人马还是赶到了元兵阵前。史书记载,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这次他比胡大海早些时候到达乌苏必烈的大本营,见对方防御松懈,随即一马当先发起冲锋,领军大喊:“常遇春来也!”元营将士正在梦中,被这潮水般的冲击波惊醒,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许多人来不及穿衣服,就稀里糊涂做了俘虏。这其中,包括那个汉奸真木不贴。

但是,常遇春的士兵搜遍了整个大本营,却不见蒙古元帅乌苏必烈的踪影。常遇春来到营中的一个池塘边,让士兵把战马拴在路旁的一棵柏树干上,自己卸掉头盔,到池塘里打了一些水,放在一个大石头上洗了把脸,然后开始审问俘虏。这些俘虏还真顽固,审了好几十,没有一个透露他们元帅的下落。常遇春有些懊恼,正要发作,真木不贴忽然钻出来连声道:“将军大人,将军大人,我知道元蛮子的下落。”常遇春叫真木不贴上前来问:“你是何人?如何知道乌苏必烈在哪里?”“将军,我也是汉人哪,元蛮子到河南巡视去了。”旁边的元军俘虏听了,个个对他怒目相向,连声说:“狗!狗!狗!”

常遇春哈哈大笑,斥道:“看你蒙古不像蒙古、汉人不像汉人的样子,的确是一条狗。咱家生平最恨卖主求荣的家伙了!”说着大手向俘虏那边一指,示意亲兵:“交给他们吧。”

真木不贴这下可惨啦,当下被元兵俘虏压倒在地,你一拳我一脚,三下五除二,口鼻流血,呜呼哀哉了。

胡大海这边,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元军利用地势,沿霸王河到清湫一线布置了严密的防线,加上乌苏必烈恰好在阵前巡视,胡大海军第一个冲锋就被元兵打退了,气得他哇哇大叫,又连续攻了两次,还是没有成功,反倒折损了不少人马,自己小臂也挂了彩。

多亏胡大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冷静下来之后,他决定先到阵前观察观察再发起新的攻势。借着初起的朝阳,胡大海信马由缰,沿霸王河东岸跑了个来回,胸有成竹地返回自己军中。

副将问:“要进攻吗?”

胡大海不语,沉默了一会儿,反问:“炮队到了么?”

副将答:“刚到,炮手正在吃饭。”

胡大海跳了起来:“吃什么吃!快给老子准备,要开仗了。”

原来,胡大海经过观察发现,霸王河西岸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但凭勇力猛冲猛打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集中力量,两翼策动,夺取敌方制高点,才能最后取胜。

当时明军中已经有了火炮,但比较笨重,所以比先头人马晚了一个时辰到达。胡大海等的就是他们。炮手们听到命令,哪敢怠慢,连忙到达指定位置,装药上膛。

一切准备就绪,胡大海马鞭指向对岸最高处的元兵堡垒,使劲儿一挥:“给老子轰平他们。开火!”

这时,只见百十门火炮齐齐喷出烟焰,元兵堡垒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烟尘散去,元兵阵地一片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战后,胡大海登上那座完全坍塌的堡垒,看不到丝毫生命的迹象,元军主帅乌苏必烈和他手下不屈的将士全部葬身明军的炮火之下。胡大海胜了,但这位铁打的将军,却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

多少年后的今天,西宝南线来来往往的人们,行至霸王河畔,依然能够看到西南方有一个高高的土堆,当地村民会告诉你:“那叫蛮王冢,埋着一位蒙古王。”

大战结束,常遇春与胡大海又会师一处,在渭北元兵大营——常兴村驻扎下来。这时候关中已经没有战事,但经过战乱的老百姓的日子却十分艰难,常、胡二人出身低微,所以十分同情百姓疾苦。他们一方面把缴获元兵的财物发给穷苦百姓,一方面向朱元璋建议,免收百姓给军队交纳的粮草——寨粮,通过发展屯田解决军队的粮饷。朱元璋很快采纳了这个建议,百姓的沉重负担大大减轻了。

数月后,上都(北平)方面军情紧急,常遇春又立即挥师北上,几经鏖战,俘获元宗王将士及辎重、马牛数万,全师而还。不幸的是,回师途中,这位常胜将军忽得暴疾,不治而卒,年仅39岁。

后来,明政府进行移民大迁徙,河北、山西一带的大批百姓被迁至陕西,其中一部分就落脚在常遇春与胡大海驻扎过的军营,就是昔日的常胡营。

据老一辈讲,原来常兴街道中学前面不远处的池塘就是常遇春当年洗脸的池塘;附近有一棵古槐,因为拴过常遇春的战马,所以叫拴马槐;池塘岸边有一块巨石,人称卸甲石;巨石附近的泥土呈暗红色,人们说那是真木不贴的血染红的。另外,学校以东不远处曾经有一个方圆十丈的土台,人称“将军台”,传说是常遇春和胡大海点兵操练的地方。还有传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能听到战马嘶鸣的声音,开始挺吓人的,后来习惯了,用当地汪大爷的话说,那是常遇春和胡大海又要出征了。(袁存焕搜集整理)积谷寺

陕西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里,有一段叫梁生宝买稻种,讲的是主人公梁生宝从东府跑到数百里外的关中西部太白山下给生产合作社买稻种的事。后来考证,梁生宝买稻种的地方是眉县,地点在齐镇积谷寺。

积谷寺的大米名声在外,远传关中东府,这与它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口味分不开,光是村子的得名,就大有来历。

话还得从1700多年前的那场三国纷争说起。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攻陈仓。魏将曹真出城迎击,诸葛亮因粮食吃尽退兵而还。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天,诸葛亮又率领全军从斜谷道出兵,用木牛(独轮车)流马(四轮车)运输军需物资,占据了岐山县的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全国的抱负不能实现。因此,分派出一部分士兵在驻地垦荒种地,要建立一个长期驻军的基地。

话说有一天,因司马懿拒不应战,眼看蜀兵粮草吃紧,诸葛亮闷闷不乐地带着几个亲随下了五丈原,沿着原边向东南而行,说是查看地形军情,心里却想着如何彻底解决队伍的给养问题,同曹魏打一场持久战,完成统一中原的梦想。不知不觉间,他们已走了几十里路,四周变得荒凉起来,渐渐没了人踪。后来遇到了一个牧童,说:“前面是大片大片的烂泥滩,连野兔都不敢过去呢。”大家止住了脚步。谁知牧童的话却让诸葛丞相来了兴致,只见他把手中的鹅毛扇一挥,示意继续前进。

他们转过一个弯,穿过一片灌木丛,果然,一片平展展的沼泽地横在脚下。诸葛亮眼睛一亮,连连感叹:“可惜呀可惜!这么肥沃的土地,竟然无人耕种,白白荒废了多少年啊!先帝(刘备)有灵,让我发现了它,这是上天送给蜀汉的粮仓,我们只要好好开垦,在此种上稻谷,一定能获得丰收,满足军中用粮。看来,司马懿的算盘又打错了。”一番话说得左右哈哈大笑。

诸葛亮不愧为大智慧的贤才,广博的知识使他做任何事都显得举重若轻,变荒野为良田自然不在话下。他先让士兵从沼泽地中间自南向北挖了一条深渠,排掉积水,然后用挖出的土堆积成一方方田塄,分片深耕,插上了川中或汉中稻子育成的秧苗。

234年的秋天到了,往日杂草横生的沼泽地,披上了金黄金黄的盛装,西风拂过,稻谷的清香第一次混着黄土的气息弥漫在太白山下渭水之滨。该是分享丰收喜悦的时候了,然而十万蜀兵却因失去主帅,悄无声息地退入斜峪关内。临别,没有谁再看一眼这块流汗又流血的土地。

夜以继日的操劳,夺去了诸葛亮的生命,五丈原成为他最后的归宿。他从蜀国带来的稻子也在石头河边扎下了根,饱经战火的百姓,接过了蜀兵的锄头,聚而成村,继续耕作这片屯田。由于该村位于斜峪关口石头河边,地势低洼,东南西略高,形似簸箕,因而有人以为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箕谷”,后来误读成“积谷”了。其实不然,箕谷本在秦岭之中,此“积谷”并非“箕谷”也。后来,佛教在当地传开,有僧人便化缘建寺,但多数农家没有现钱,于是纷纷捐出谷子顶替,最后交来的谷子堆得像一座山。因此,寺院建成后,就叫“积谷寺”。(袁存焕搜集整理)风池村

风池村位于眉县城以东30公里的青化乡。它的得名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哩!

500多年前,当时的凤池村住着两大姓人家。村南面的人家姓王,村北面的人家姓朱,两个族姓人家一直是同吃村子中央的一口井水,可是由于关中连年大旱,使这个十几丈深的水井几近干枯。刚开始两大族姓人家起早贪黑,还都能取到一点儿水,可到后来水越来越少,大家经常为打水争吵,两个家族之间互不相让,村子里的年轻人还动起了手,两族人都决心死也要占住水源,不让对方喝一滴水。他们明白两姓之间的一场械斗是在所难免了!

一天深夜,村南的王姓族长正在家中睡觉。蒙眬中,有一个白须白眉的老者来到自己跟前,对他说:“明天早晨,请你把全族人都领到井边,切记!切记!”他正想问“干什么”时,白胡子老头一闪不见了。这天晚上,村北的朱姓族长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次日清晨,朱、王两大姓族人早早赶到了井边,想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儿。正当他们互相猜疑不定时,远处的天边突然出现了几道耀眼的彩虹,一只大鸟从彩虹的尽头翩翩飞来,“呀!是凤凰!”人群中不知是谁叫了起来。这只凤凰轻轻地飞落到井边,用左爪刨了一下,又用右爪刨了一下,人们只觉得脚下的地在动,人也不自觉地往后退。紧接着,出现了一个大池子,一汪清泉从地下慢慢涌出。顷刻间,池子里就注满了甘泉。凤凰看见池水已满,轻轻地晃了晃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手拿拂尘、鹤发童颜的老人。只见他用拂尘朝天空一点,一只仙鹤从白云深处飞了下来。那老者轻轻一跃坐上鹤背,眨眨眼睛,捋着胡须对朱、王两族人说道:“同住一村本一家,朱王相争为个啥?引来太白一池水,和睦相处没麻达!”说罢,老人驾着仙鹤向太白山飘然而去,转眼间消失在茫茫云海之中。“是太白金星变成凤凰点化咱呢!”朱王两族人恍然大悟。于是,他们在池水边互相道歉,握手言和,相约从此永不相争。

后来,大家共同商定,因为这是太白金星“化凤”引来的一池救命水,就将村子命名为“凤池村”,意思是“凤凰栖息带来的一池水”。王姓人居住的村北为上首,就叫“上凤池”,朱姓人居住的村南为下首,就叫“下凤池”。因为年代久远和口音的缘故,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凤池”叫成了“风池”,一直沿用到今天。(张晓明搜集整理)跑窝

沿着青化至原果树研究所的公路朝南走,快到柏油路尽头时,抬眼望去,西南的一座山顶有一白色的十字架。这座山就是十字山。山脚下的村子便是跑窝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十字山天主教圣地,这样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怎么成为天主教圣地?这里有一段来历。

跑窝村位于周眉交界的秦岭山麓泥峪河西侧。生态保护完好,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