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收藏与鉴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1 09:38:02

点击下载

作者:张文献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瓷收藏与鉴赏

宋瓷收藏与鉴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宋瓷收藏与鉴赏作者:张文献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ISBN:9787302390367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张文献 古陶瓷收藏鉴赏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苏州东吴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十多年来,他致力于历史文化的硏究,尤其是对古陶瓷的收藏与鉴赏。先后在《中国文物报》《文物鉴定与鉴赏》《东方收藏》《收藏快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古陶瓷鉴赏文章近百篇。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苏轼(北宋)《撵茶图》刘松年(南宋)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的饮茶方式是点茶,点茶需茶磨、茶盏、茶箩、茶盒、茶匙等,《撵茶图》再现了宋代雅士茶会的生动场景。序宋瓷情缘

千年之前的宋瓷,尽管不是唐诗宋词的宋词,却始终浸润在唐诗宋词的意韵里。它是宋人追求天人合一艺术的再现,是大自然的杰作。多年来,我通阅宋人笔记数百册,期待从这字里行间中寻到有关宋瓷的蛛丝马迹。神秘的宋瓷,它曾出现在历史典籍中,终因没有发现窑址的实物,或根本不知窑址在哪里,而让人无法解释;它或许已在我们手中把玩,或许深藏在某个博物馆的库房,却无法与典籍中的描述一脉相承,只得搁浅在无数争议的舌尖上。而所谓的五大名窑,最早的记述是在明代—那个信奉道教的年代,像江湖术士一样的记载是否真的可信呢?

关于宋瓷的研究与探索,总是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让人牵肠挂肚。它的遥远,因为来自千年之前;它的牵挂,则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打破了沉睡千年的土地;大量宋瓷重见天日,与我们不期而遇;对于它的认识,无论是体制内的专家还是民间的收藏人士,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小心翼翼或者盲目轻信。一方面,这三十多年来,由于疯狂盗墓和建设工地日夜施工,导致出土的宋瓷真正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出土地层的破坏,我们体制内的专家在目前仅掌握的少量资料中研究,不能说是一叶遮目,至少也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另一方面,国人的造假水平在这三十年中突飞猛进,一些缺少常识的收藏人士,总是被五大名窑的美丽童话蒙蔽了双眼。尽管其他领域的造假已被日渐完善的法律所震慑,唯独古陶瓷的造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路畅通。

我曾经盲目轻信,也总是小心翼翼。十年来,我跑过无数的古窑址,进过许多博物馆的库房,流连在各大古玩市集。魂牵梦萦的宋瓷,与我隔着玻璃相望,与我擦肩而过,与我亲密接触,与我在讨价还价声中真情拥有。真可谓十年之前的宋瓷,我不认识它,它不属于我;十年之后,宋瓷成了我案头上日夜相伴的朋友,还可以问候。汝窑篇清凉汝片清凉寺窑汝官瓷片

清凉寺没有钟声,清凉寺的钟声留在了电影里。我看到的清凉寺,只有门口的一块石碑和墙壁上白底蓝字的标语“盗掘汝官窑遗址判刑十年以上至死刑”。

往东走不到一百米就是多年前的挖掘现场,简易的框架结构工棚把千年之前的秘密用红蓝相衬的塑料纸笼罩着。笼罩着的还有黄土地下曾经的忙碌景象,是当年窑工的忙碌景象,还是考古人员的忙碌景象?我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还有宋徽宗是否也像如今的我,站在窑火冲天的现场,观看一片瓷土变成雨过天晴的青,青的淡雅、青的翠色、青天青地的青,青成一个亡国的青头鬼。

这种极致的青,是我常常去上海博物馆隔着玻璃观看的理由。不仅因为这两件汝瓷是全世界有据可查的六十多件汝瓷之二,还因为这两件汝瓷的出现,被陶瓷界一位有心人发现,清凉寺的秘密才得以公之于众。这位有心人,就是苏州人汪庆正。当然,对于汝瓷的关注,我不得不提及另一位苏州人,就是被称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他也曾去过汝州探寻,只是错失了时间,让他的同乡后学汪庆正先生碰到了。

俗语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用现代的眼光看,应当说不如汝瓷一片。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汝瓷碎片,也足以摄人心魄。天青的釉色是窗外的几枝瘦竹;是明代案桌上的一缕清香,是空灵,是深远,是一种说不清的雅致,是我等无法领悟的青色。

从清凉寺回来后,我的书桌上多了一片寸许的汝瓷片。有朋友说,可以去包金或者包银。我感觉金银都有一种世俗的味道,任其自然也许就是最好的呵护。更何况,除了那片淡蓝的青色之外,我还可以看到它夹心饼干般的胎质,从香灰的颜色生出的一分佛的禅意,让我安于平淡的人生又多了一分淡定。

尽管,在清凉寺我没有听到钟声,但清凉的记忆让我淡如青色。清凉寺窑青釉印花盏高4.8厘米 口径11.8厘米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汝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北宋晚期。根据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宫廷用瓷数量较少,而民汝器物则占九成。

汝窑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汝官窑瓷表面一般不用民窑盛行的刻花装饰,而注重釉色的纯正淡雅,有的施釉处微显粉色。汝窑的釉色,历代文献都有描述,有说天青色,有说与柴窑一般雨过天晴相似。但从目前传世公认的馆藏汝瓷器物来看,汝瓷的釉色不同于其他青瓷,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将玛瑙粉掺入釉料,其色泽多变,以天青为基本色调,亦有粉青、天蓝、月白等。釉中隐见蟹爪纹、鱼子纹开片,无开片者极少,用放大镜能看到“寥若晨星”的现象。清凉寺窑刻花长颈瓶高15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5厘米

汝窑的烧制工艺有垫圈或垫饼,汝官瓷多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的方法。所谓裹足满釉,就是把器物施满釉,不露胎体,仅器物底部支钉支烧。支钉以单数为主,有三个、五个、七个不等,由于汝瓷表面不露胎体,釉色纯然一体,精美绝伦。

从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器物看,汝窑还烧造三彩器物,器表多施以白、黄、绿等彩釉,外罩以透明釉。其装饰技法多样,艺术效果丰富。清凉寺窑印花盘高4厘米 口径14.8厘米清凉寺窑刻花盏高5厘米 口径12.5厘米清凉寺窑印花盘高4.2厘米 口径15.2厘米官窑篇南北官窑南宋官窑青釉弦纹瓶高8厘米

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在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史志上有明确的记载,如今却被掩埋在黄河泛滥的泥沙地层中。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早期的还有余姚官窑、平江官窑等。这种种官窑都离不开一种经典的颜色,那便是宋代人追求的一种自然的青色。

所不同的,北宋官窑的青,有黄河水的味道,是黄土地上的青,青得灰蒙蒙,青得不爽气。南宋官窑的青,有江南的意境,是青绿山水的青,青得翡翠,青得碧绿,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青。

事实上,对于北宋官窑的认证一直争议很大,尽管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有几件看似传承有序的参照物,由于缺少古窑址的实物对比,讲起来也如黄河水一般混浊不清。但它精致的工艺,迷人的神韵,始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之器。也许是历经了山河破碎的沉痛,移居至临安的南宋官窑,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好在青瓷的祖宗就在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迅速让宋高宗赵构重新拥有了他少年时耳濡目染的、如此这般的天青色。

依山傍水是古窑烧制的首选之地,南宋官窑依的是杭州的凤凰山、乌龟山,早期的余姚官窑也如此。据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先生说,平江官窑是个案,它位于苏州城南的平地上。为此,我作了深入调查,符合平江官窑的烧造之地,应当在苏州城西的太湖边,那里有山有水,不仅瓷土资源丰富,而且烧制的柴木也用之不尽。当然,现在我们所有的争议都是在推测,没有古窑址的发现均如山水之间的隐约。

但是,对于南宋官窑的探索,无论是体制内的专家还是民间的收藏人士都从未放弃过。据说,现在的浙江南宋官窑博物馆,就是多年前,几个民间收藏人士在一个大雨冲洗过后的清晨,在乌龟山的山坡上发现了大量的青瓷瓷片,而动议修建的。于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便告白于天下。应该说,对于南宋官窑的深入研究,真的要感谢浙江的热心群众。

官窑 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北宋官窑的窑址应在今河南开封地下,目前窑址未曾发现,故无法取证。南宋官窑有两个,均在杭州,先立者为修内司窑;后立者为郊坛下窑。修内司官窑遗址在杭州万松岭与凤凰山相交的山坳里,出土了垫具、匣钵、瓷片等堆积物,还采集到写有“修内司”和“官窑”字样的瓷片。郊坛下官窑位于乌龟山南宋郊坛故址附近,故名郊坛下,曾经进行过大面积的发掘,清理出龙窑、作坊、釉料缸等,以及数以万计的瓷片。

官窑造型丰富,大体为两类:一类为宫廷陈设瓷,有瓶、炉、花盆等,器型多仿青铜器为主;一类为日常生活用瓷,如碗、盘、杯、盏等。一般来说,官窑陈设瓷的胎体较厚重,日常用瓷则多为薄胎。从郊坛下官窑的瓷片胎土分析,胎泥中还掺入了大量的紫金土,含铁量的增多,成就了紫口铁足的现象。

官窑的烧造一般采用匣钵单体装烧,在器物底部放置垫圈与支圈,为防止器物与匣钵粘边,接触部位均去釉汁。因此,使用垫圈装烧的器物,底部均有一圈露胎。支圈上的支钉数目不一,支钉细小,古人称之“芝麻挣钉”,也有底心无支钉痕,但露胎。

官窑的釉色丰富,以粉青、米黄诸色为正品,灰青、黄褐色等属于次品。釉有厚薄之分,薄者釉层透明,光泽感强;厚者纯正沉凝,温润柔和,脂如美玉。最具特色的是冰裂纹,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依色彩分有鳝血纹、金丝铁线纹、浅黄鱼子纹等。南宋官窑盘(残)高3.8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8.5厘米宋代官窑洗高1.5厘米 口径10.8厘米南宋早期官窑鬲式炉残高7.8厘米 口径8.2厘米南宋青釉菊瓣纹盏高5.2厘米 口径8厘米南宋青釉菱花口盏高5.6厘米 口径8.8厘米南宋青釉折沿盘高4厘米 口径18厘米南宋灰青釉梅花盏高4.5厘米 口径9.3厘米南宋官窑遗址哥窑篇哥之传说哥窑佛珠

中国陶瓷史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便是哥窑。它没有考古的论证,也没有史料的记载,它的传承,正应了当今的流行语:哥只是一个传说。

相传南宋时有章生一哥、生二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这是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七修类稿续编》和《浙江通志》对哥窑之说的记述。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起缘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哥窑列在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也有学者说,《宣德鼎彝谱》是一本明代晚期的伪书,但哥窑在明代的一些书籍里的的确确存在着,这些存在的哥窑器,从明代开始变得传承有序,也成了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大多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也有一些流散到海外。这些哥窑瓷器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罐等。其胎有薄厚之分,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应有早晚之别,产地恐怕也非出于一个瓷窑的产品,情况比较复杂。因此也就形成了哥窑的宋代说、元代说,窑址也有北方说和南方说等等,令古陶瓷学术界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恐怕这样的争论将继续下去,一直到哥窑的窑址发现那一天为止。

哥窑南方说,除了龙泉、景德镇说外,还有杭州说和吉州说。哥窑的北方说,由于结论始终无法得出,呼声也就小了。相对来说,哥窑窑址在杭州的说法逐渐开始增多。其依据主要有:一是杭州老虎洞官窑遗址出土了哥窑类型的瓷片标本;二是元代至正二十三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一书中,有一段关于杭州哥哥洞窑的记述,其文说:“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看起来,这两条记述都有根有据的,但还是遭到了许多专家的质疑。首先是老虎洞官窑出土的哥窑类型瓷片标本与哪些传世哥窑相类似?因为传世哥窑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同;其次《至正直记》书中所说的哥哥洞窑、哥哥窑是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传世哥窑?最近,我又听说哥窑是元末姑苏王张士诚仿宋代官窑烧制的,它烧造的时间短,故存世量也少,何况,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出土哥窑,基本上都是明初的墓葬。情况真是越来越复杂了。

虽说哥窑是一个传说,但约定俗成的宋代哥窑的“金丝铁线”,其开片纹却是青瓷家族中一大创新,开片纹的残缺实乃病态美的极致。

哥窑 瓷器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其造型典雅古朴,开片装饰独具魅力,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传世哥窑的品种以陈设瓷为主,如贯耳瓶、琮式瓶、鱼耳炉等,造型古典端庄,制作精美。生活用瓷品种也很丰富,各种花式的杯类、各种花口的洗类、各种各样的盘类等。哥窑在造型上与官窑很相似,具有宋代皇室所推崇的古雅自然的时代风格,因此有“官哥不分”之说。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小不规则的长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不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传世哥窑的胎有瓷胎和砂胎两种,瓷胎含铁量高,胎色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等,胎骨较坚细,叩之清脆有声。砂胎胎质粗松,色呈土黄,叩之声音沙哑,似欠火力。有的器物口沿釉薄处呈胎色,圈足呈现紫黑色,也有“紫口铁足”特征。

哥窑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等数种,釉面浑厚失透,不及汝釉的莹润,也不及官釉的平静,但有如人脸汗意的样子,俗称酥光;釉面厚薄不匀,多有缩釉斑和棕眼,釉泡隐现如珠,有“聚沫攒珠”之称。宋代哥窑盘高4.2厘米 口径20.5厘米 底径12.5厘米哥窑双耳三足炉高5.5厘米 口径5.5厘米哥窑小梅瓶高6.5厘米哥窑水盂高3.5厘米 口径4.5厘米哥窑唇口碗高6厘米 口径17.5厘米钧窑篇繁花似钧钧窑青釉红斑盏托高7厘米 直径12.5厘米

宋代人崇尚淡雅、简单的美,钧窑的出现,仿佛青绿的土地上开出了一朵绚丽的花朵。这种石破天惊的美艳,打破了当时人们宁静的心灵。尤其是一种宛若晚霞的钧红,其青色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而是一种蓝色乳光釉,较浅的称天青,较深的为天蓝,比天蓝淡的称为月白,这些都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还有一种传奇的釉色叫玫瑰紫,用姹紫嫣红来描写它亦不为过。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窑,说的是钧官窑,主要是那些深藏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中花头花脑的花器钧窑,即那些底部有一层护胎酱色和阿拉伯数字的钧窑器。这些在清宫档案中看似传承有序的钧窑,近几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说那些东西不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据说,现在国际上几家大拍卖公司在拍卖此类器物时,定的时代都改为明代了。为此,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3年召开了一个关于钧官窑的学术研讨会,并把深藏故宫的一百多件钧窑器拿出来专题展览。这是好事,有争议、有反驳、更有实物展示的坚持,这种前所未有的互动,是对宋瓷研究的一种肯定和推动。最终的结果如何,我认为无所谓,谁拥有玫瑰紫的钧窑谁就有追逐和表达的权利,至于说那朵玫瑰是否是宋人种植的,也无关紧要了。

要紧的是,我们在关注钧官窑时,别忘了钧窑的前世今生。这种青瓷上的花斑,来自唐朝的鲁山,到了宋代作为一个品牌的商品,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和繁荣,尤其是民钧窑的大量生产,有许多地方都在烧制,甚至到了明清还有几个著名的窑口在烧造,当然叫法有所不同,宜兴烧的叫宜钧,广东烧的叫广钧。但有一个特别的纹饰是鉴别钧窑的关键—俗称蚯蚓走泥纹。这走泥纹是北方的蚯蚓还是南方的蚯蚓,是宋代的蚯蚓还是明清的蚯蚓,关键要看釉面和胎骨,器物的造型看与不看,我看都一个样,因为各个时期都生产钧窑。

几年前,一个专跑工地的“踩地皮”拿了一件有些破损的宋代钧窑双系罐,原想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没想到被苏州文庙开店的几位老先生看了都说是宜钧。等我看到它时,泄气的“踩地皮”只要了我五十元的标本价。如今这件钧窑双系罐与我朝夕相处,它天青色的釉面上还有一朵玫瑰紫的花斑,虽有点鲜艳,却不俗气。钧窑双系罐残高12.5厘米

钧窑 创烧于北宋初期,以生产日用瓷为主。北宋中期,虽仍以生产日用瓷为主,但品种繁多,造型规整,色泽莹泽。北宋晚期,享有盛誉的钧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烧造御用瓷,虽然时间较短,烧造的品种却丰富多样,是为官钧。我们所见多者为民钧产品,民钧有盘、碗、盆、瓶之类,陈设瓷不多,但也有一些祭祀器物。存世最多者,一般都是金、元时期的民钧产品,以造型精巧、釉色别致名重一时。

钧窑的釉面丰厚流动,釉质乳浊,釉色浓淡不一。月白釉,以蓝为基调,釉面显有棕眼;天蓝釉,蓝色釉层丰满,晶莹透澈;天青釉,比天蓝釉色淡,比月白釉色深;玫瑰紫釉,紫中有蓝,蓝中有紫。钧窑的釉色还有丁香紫、葡萄紫、海棠红等。钧釉中有一种曲折线很特别,即所谓的“蚯蚓走泥纹”。钧窑天蓝釉三足炉高6.8厘米

钧窑的胎釉选料精细,一般胎骨较厚,硬度较高。在配釉中加入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制和分层挂釉,使釉层结构复杂。烧造工艺采用匣钵、支架及垫饼相结合。一般圆型器,采用渣饼垫烧法;内外满釉的精品采用锯齿状支钉,一钵一器支烧法;桶状匣钵主要装烧尺寸较大的器物,漏斗状匣钵主要装烧碗、盘类器物。钧窑天青釉折沿盘高4厘米 口径17.5厘米钧窑浅口盘高3.5厘米 口径19厘米钧窑天蓝釉三足炉高5厘米钧窑茄紫釉三足炉高6.5厘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