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15:17:49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劳动素质教育

学生劳动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劳动生存教育的指导

1.学生劳动生存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劳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义务观、劳动质量观,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劳动课教育的作用

劳动课是向学生进行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思想教育的主导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把传授知识同培养劳动品质结合起来,把课内讲授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劳动课上成学生真正喜欢的课。

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它具有不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以及持久稳定等优势。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从教书育人的大局出发,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劳动教育,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的渗透,如自然、社会课中的实验操作、实践活动、手工制作等就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有利途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中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劳动品质教育因素。

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小学德育纲要》指出,要“教育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要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社会教育的辅助。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采取“校内打基础,校外求发展”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即学校教育完成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校外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则实现观念的形成和技能的转化。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家庭教育,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有机地结合

劳动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于一体的活动,比如钉扣子比赛、穿衣服比赛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搞一些高层次的活动。

2.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德国一直享有“汽车王国”的美誉,利用训练有素的汽车产业工人,一直是德国汽车行业的一个竞争优势。德国的汽车产业工人“优”在何处呢?原来维修人员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首先是做事快,从开始到离开,前后不过十五分钟。其次是迅速利落,询问、查看、检修、收拾工具,井井有条。最后一点是非常细心,检修完毕,他细心地擦净车上的油迹,然后用吸油纸把用过的工具擦得干干净净,一一放回工具箱。最后用脏了的吸油纸仍较干净的一角,把不小心滴在地上的一滴油吸净,然后将吸油纸装到他车上的一个垃圾箱里。这位学者亲眼目睹他的工作之后,内心震动很大:“德国汽车产业工人果然是名不虚传,与德国汽车产业工人相比,我们国内的工人缺少的不只是精湛的技术,还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的确,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技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我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的劳动习惯

养成正确使用工具的习惯,这不仅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也是在劳动中保证安全的需要。(1)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给学生讲古庙里的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那个小和尚每次练习完总是将刀往往冬瓜上一插,最后习惯成自然,把头当冬瓜,犯下杀人之罪,这不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吗?我还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害人害已的真实事例,请有过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2)正确地使用工具 老师要教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工具。与电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在湖北义教版《小电工》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常见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钳子的使用时,我让学生对照挂图,认识钳口,钳刃等各个部位,根据平时的经验说说各部分的用途,然后动手剪一剪铁丝,用铁丝弯一弯图形,使学生对钳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学生表演生活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让学生判断对错,说说原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中认识到,用钳子当锤子,会缩短钳子的使用寿命,且容易使手柄处的橡胶部分受到损坏,威胁人的生命安全。而使用电烙铁,则要注意在工作中不要触摸烙铁的金属部分,否则就有烫伤的危险。(3)学会保管工具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自己保管、存放工具和材料。例如,电源线、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要避免与锐器存放在一起,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小零件之类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类存放,工具的存放也要分类有序。这样在劳动时就可以准确快速地拿到所需零件,节省时间。我让学生用鞋盒或小木箱自制工具箱来分类存放,效果不错。(4)养成工具放回原处的习惯 每次劳动完毕,要将工具和没用完的小零件放回原处,以方便下次使用。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这些习惯仅靠当时的教导是不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的情况和劳动情况,及时指正,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注重引导,培养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

心灵才能手巧。只要注意合理安排,快工也能出细活。那位德国汽车维修员之所以能给人留下干练的印象,就是因为他懂得合理安排劳动过程。合理地进行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常常能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从哪些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呢?(1)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 事实已经证明统筹安排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不妨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劳动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经常这样训练,就能让学生学会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比如,要使用电烙铁的时候,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就可以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妨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来,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2)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劳动离不开协作。劳技教学的很多任务学生是难以在课堂上单独完成的,有些即便是在课外完成有些学生也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妨让学生分工合作,将劳动任务分解到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攻克难关。(3)分小组学习 这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注意好中差各个层次学生的搭配,让学生遇到困难发挥集体的智慧,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

教给方法,培养勇于创新的劳动习惯

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汽车产业工人在工作中更有思想,对于他们在做什么,甚至是最简单的组装工作,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对他在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对自己在做什么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这正是德国汽车能不断领导世界新潮流的原因所在。

如果在劳技教学中,只把劳动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去重复,天长日久,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会是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明,去创造。

为此,在劳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我一方面结合劳动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中外名人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故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发明的兴趣。如在向学生介绍木工工具,即锯子时,我给学生讲了鲁班的故事,当学生在劳动中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我给他们讲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失败才发明了电灯的故事,教育学生胸怀大志,向这些科学家、发明家学习,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

另一方面我常常介绍一些寻常百姓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的发明故事,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发明的欲望和勇气,使他们懂得“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你留心观察和思考,劳动中时时处处都有发明的素材。

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如何在劳动和生活中去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例如,在使用电工工具时,有的学生因为有过被电麻的经历,害怕插插头,这时我把这个问题在劳技课上提了出来,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插头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的学生提出把插头的金属头部分隐藏起来,让人在插插头时不接触到。还有的小孩喜欢把手指伸到插孔里,最好在插座插孔周围安上一个凸起的防护罩头。最后学生们把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做出了一个改良的防触电安全插头。学生完成这个作品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许多用品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的地方,如何克服这些“不如意”就是创造发明的发明点。

我把劳技教学与学校科技发明专题培训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尽快让学生掌握一些发明方法,如列举希望法、组合法、移植法、类比法等,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劳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改进劳动工具,改进劳动作品,创造更新更好的劳动新产品。杨晨同学的发明“不会倒转的水表”还在省小学生第十九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撒下花籽,将收获鲜花。播下种子,将收获粮食。播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将收获效率与质量,收获高素质的劳动者。

3.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教育,历来是中华民族广为推崇的传统育人手段,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代劳动教育较之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上已有了很大扩展,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显示出其教育效果,但是在劳动教学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重视了劳动的德育功能,或者过多地关注某些劳动技能技巧的传授,这些倾向无疑大大削弱了劳动教学的教育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新的课程理念赋予了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在劳动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感悟中,在传统意识与新理念的不断碰撞与反思之中,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劳动教学所蕴含的多重教育价值。我觉得在劳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劳动技术的传递,更应该渗入一些与现代和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意识——尤其是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劳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劳动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验丰富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劳动创造着美,劳动教学中产生的所有成果、所有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劳动者的智慧、勤劳和各自的审美感受,是师生巧手慧心的完美结合。但是科技文明发展到今天,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天真纯朴、未谙世事的孩子整日被电视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卡通形象所包围,这些程式化的形象势必会逐渐淡化学生的审美感受,遏制其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丰富而健康的审美感受去打动学生,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孩子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创造的灵感才会源源不绝地激活起来。

在带学生一起制作泥玩具时,我特意把所能收集到的泥制工艺品连同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土玩艺迷住了,那憨态可掬的簸箕孩儿、胖乎乎傻呵呵的泥娃子……都让学生爱不释手。这些作品以其鲜艳明快的色彩、稚拙简朴的造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学生,与孩子童真纯朴的天性引起共鸣,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审美的热情。欣赏过程中,孩子们那种跃跃欲试、渴望表达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时,学生积极性一直很高,手中揉捏出的形象千姿百态。有的学生还把橡皮泥当作课余的主要娱乐工具,随时随地不经意间,一件件生动有趣的泥制艺术品就在翻飞的巧手下诞生。这种自然而然的创造活动使我深深意识到:激发了孩子们的审美热情,便是引发了他们的潜在动力,使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重视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教学是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制作、实验、探究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深层次地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面对问题时要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因为质疑正是创新的前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才能进一步积极地去释疑、解惑,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投身实践活动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向老师、教科书进行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自身信心,进一步激发出个人独特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制作“会跳的玩具”时,教师就没有一步步地教给学生如何去做,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制作的方法,总结出制作步骤,共同解决发现的问题,例如:老师带来的玩具为什么会跳?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想让玩具跳起来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跳得更高点?等等。在讨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能踊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青少年应具备的那种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再如,在进行“制作泡塑小家具”这一活动时,不少学生针对“用哪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固定”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经过反复探究、分组试验才最终达成共识,寻求到最美观最可靠的解决方法。

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创造天性

劳动教学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蕴藏着一定的技术含量的,活动时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计划和程序,比如浇花的方法、毛衣反正针的技巧、如何削苹果等,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课堂上学生发挥想象、动态生成的部分,如果拘泥于特定的程序,把学生禁锢在定式思维圈里,是无法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的。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新,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掘学生那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想象潜能,鼓励学生种种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才华。“削苹果”是一项很简单实用的生活技能,学生很快就能初步掌握,但我在与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拓展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尝试、想象。比如,除了用小刀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苹果削好?苹果削皮器有哪些种类,你想怎样改进?有无更新的设计构想?科技发展到二十年后,人们将如何吃到削好的苹果?……学生兴味盎然,尽情畅想,一个小小的苹果引发出了无穷的超乎寻常的想象。

在制作“有趣的袜子玩偶”时,当学生掌握了粘、扎、缝、剪、缠这些基本技巧后,我发现个别学生已开始临摹范作了,为避免学生制作出现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现象,我预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前先大胆想象一下,打破老师演示的基本程序,构思一个与众不同的玩偶。于是,有的说要做个比卡丘,有的要做芝麻娃娃……教室里活跃起来,不少学生还自编自创了某个离奇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形象。我觉得此时每个孩子的回答应该都是他脑海中最美丽的画面,所以教师应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自由,大胆展现自己的构思,让创新意识乘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寻求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劳动课一直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了数学、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环保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劳动教学的空间得以拓展,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劳动技巧的传统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绿色环保活动的不断开展,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周围的生存环境。三年级的同学在一次劳动课中,就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了巧妙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用孩子自己的方式来宣传环境保护,弘扬绿色环保理念。

他们先是利用业余时间,分组调查了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污染状况,整理有关数据,然后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根据材料特征、质地等设计出新颖的服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来进行制作、装饰,并进行了小范围的汇报演出。这一活动将一个普通的课题巧妙地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缝补装饰等动手能力、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以及音乐舞蹈表现能力,也向周围人们宣传了环保。其间学生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创造能力无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过程。无论儿童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创新意识都将使他们受益匪浅。因此,教师要抓好劳动教学这一涉及面较广、涵盖内容丰富、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创新,用巧手慧心打造更精彩的人生。

4.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指定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学生参与典型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设计时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注意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在保证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的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

因此,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进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挖掘创新的潜质(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在学生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缝布袋》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各种设计精美、缝制精细的布袋,并明确告诉学生缝好后后,要评选出十个参加阳光小巧手的实物展出。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布袋参加展览,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跃了学生们的思想。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2)增加趣味性和时代性 在学生的作品制作训练中,要不断增加趣味性和时代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手工缝纫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安排手缝作品的制作训练中,我注意接受和采纳有关手缝工艺作品的新信息,安排一些具有一定时代性和趣味性的作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训练,从而使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如,学习单枝花的制作,请学生们为自己的亲人制作一枝漂亮的单枝花,以报答亲人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制作单枝花也能给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念:学习手缝工艺并不难,只要稍作努力就能成功。由此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又如,学习了锁针针法后,请学生学习制作一件可爱的小星星布玩;学习了回针针法后,请学生学习制作一件逼真的小香蕉,等等。这些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趣味性的作品,学生制作起来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的制作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也培养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寻找时机善于质疑,挖掘创新的潜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例如在上《个性布包秀》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缝制了一些比较别致、款式独特的布包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小毛、小兔等。上课一开始,我组织一些同学当模特在音乐声中展示这些作品给,让学生先欣赏这些独特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这么漂亮的布包是怎么缝制的呀?老师,这小兔的嘴巴是怎么缝出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旧衣裤,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

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它是培养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又如,在上《钉纽扣》一课时,我在教学生学会钉双眼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学习钉四眼扣这一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将家人的衣服带到课堂上,自己观察尝试钉四眼扣的方法,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生,从而挖掘了学生创新的潜力,使学生在自己学会了传统的几种方法后,自己还创新了多种方法,我就马上要用鼓励性的言语激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意见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合情理时,我没有用不对、太差之类的话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是用勉励性的言语婉转地说出不对之类的话,鼓励学生勇于发问,表扬他们的点滴思维成果,以引起探求结果的兴趣,挖掘创新的潜力。

创设宽松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意识

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个性布包秀》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布包,让学生一幅幅的欣赏,极富立体感。设计独特的的布包令学生无比惊奇,猜想一定出自裁缝之手。在学生不息地赞美声中,教师适时导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精美布包,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拥有一个;有的说,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缝一个多好啊!看到学生议论纷纷,兴致盎然,教师又引导说同学们,像这样的布包,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学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导课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学生奇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合理的引发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进行《缝制小布袋》一课的教学时,我并没有千篇一律地让学生依照一种样子做,于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同学给小布袋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同学把小布袋做成了简单的几何形状,有的同学给小布袋做了一个小内袋,还有的同学给小布袋贴上了可爱的卡通贴画。学生做出来的布袋有大有小,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可取之处。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了比范例更实用,更美观的布袋。

教师要做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向导,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善于启发,尽量把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设拟得新颖有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求异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求异,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并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力求创新。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升创新的素质

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

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例如:在教学《缝花边》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花边,让学生有一定量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技能,从而为大胆创新打好能力基础。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求新求异,不以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举例为巢臼。即使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走一点弯路,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有收获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加强创造思维的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这种心理上的收获和思维上的准备,正是培养二十一世纪生力军所必不可少的。

5.现代技术在劳动课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可以显示出教与学的不同特点。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感受到动态的演示身临其境的感受,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得扎实。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学习也感到心情愉快,学习任务也完成得比以前要好。

在劳动课教学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效果更佳。如“农林饲养”的教学对于城市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没有实施的场地。比如,盆栽菊花。我制成了灯片:①做培养土,即用沟里的活泥土25%,河沙30%,人粪尿15%搅拌在一起。②栽菊花苗,底层放上4厘米厚粗糙培养土。③花苗置于花盆中,填满细培养土,浇压蔸水,便栽好了。④经常要浇水。⑤未成活,放在阴凉处,浇少量水。⑥成活后,放在阳光处,多浇水。⑦施肥一月进行一次,用人粪尿兑三倍清水。

又如教《做小交警》这一课时,我把指挥的动作,信号灯,行人规则,以及交通标志等都做成了动画,并通过幻灯片播放,生动形象地把交警展现给了学生,使学生对交警的职责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外还可以用电脑、网络等多媒体进行。如植树、拔萝卜、收油菜、养蚕等。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得首要保障。一流的质量才能出一流的精品。同样,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无效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教师在教学中讲得少、讲得精了,教材中难点、重点取得突破,节省了大量时间。这样,相应地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这一切无疑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6.劳动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的依据(1)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2)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3)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特长。(4)劳动技术课教学方法体系的结构。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把劳动课教学与形势教育结合起来。(2)把劳动技术课教学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3)注意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4)注意加强生活、生产初步技能的培养。(5)注意钻研大纲,研究教材教法。

主要的教学方法(1)新课导入法 良好的开编,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导入,导入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形象欣赏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劳动作品,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制作,创作的浓厚兴趣。

②演示观察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给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③前联后接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④动作游戏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来引入新课,这样,不但能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还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⑤奇妙交换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道具导入新课的方法。利用变化引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创作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趁热打铁,讲授新课。

⑥巧妙猜谜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猜谜这一特点,设计谜语导入新课。

⑦利用音像这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音响、光学设备等,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这种方法能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巧妙自然地导入新课。

⑧综合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两种以上手段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即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任何一节课的导入都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上述几种之外,还有谈话法,讲故事法等等。

总之,无论怎样,最关键的是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仔细琢磨、精心设计,选择方法最后应用到具体的课堂中去,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编。(2)讲授法劳动技术课上,教师主要要讲解学习的内容(做什么);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劳动技能的操作步骤,方法及其要领(怎样做);提出操作练习的目标;制作的质量要求及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做的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

因劳动技术课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中所讲授的大部分内容要马上付诸实践,所以,教师讲解的内容,不仅要有科学性,即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一些与劳动技能有关的基本劳动知识(对劳动知识的传授要科学无误),而且讲解要规范、简明、清楚并要做到边讲解边示范。之后让学生具体实践。

讲授法:可先讲授,后实践,也可边讲授,边实践,还可先演示,后讲解。(3)示范操作模仿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和学生的模仿,使学生学会某些技能技巧的方法,它集演示法与练习法于一身,是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这里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借助于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把技术传递给学生,此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可以在现场操作的劳动项目。

在运用这种教法时,首先,要明确示范操作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的操作,力求做到规范、正确、协调、熟练、优美。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操作有一个正确深刻的印象。另外,要注意提高示范的能见度和清晰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

常见的示范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整体示范法将操作的全套动作按顺序熟练的完整示范,叫整体示范。它常运用于技能学习的初期和后期,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全过程以及各局部动作之间的衔接方法。劳动课完整的示范操作,能使学生通过动脑自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使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讲解、演示、板书,把整个操作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在头脑中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产生一个完整,具体、详细、准确的印象。

②分解示范法 对于较为复杂的操作,由于信息量过大容易导致学生停止学习,因此,需要把复杂的整体连续动作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局部动作,然后一一示范,分解的操作动作比较简单,示范的清晰度提高了,适合于学生模仿练习。

③对比示范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正确操作和典型错误操作的对比示范,达到防止和纠正错误操作的目的。运用正误动作对比示范时,应该先示范正确的动作,再演示错误操作,注意不可颠倒次序。

④区分示范法 在操作技术中,常常有一些操作十分相似,为了加以区别,需要进行区分示范,在区分示范中,要重点突出差异部分的示范。

这一方法的运用,应将讲解,示范结合起来。讲解和示范的结合方式,可以边示范边讲解,也可以先讲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讲解,这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等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运用示范操作模仿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课前要准备好全部的工具材料,使于师生共同动手操作。

②操作程序和动作必须正确、规范。教师示范操作是学生藉以模仿的唯一模特,只有教师规范化的示范操作,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技能。错误的动作一旦形成,再纠正就不容易了。

③示范操作的动作要慢,步骤要清,以便于学生观察,记忆和模仿。切忌教师埋头干自己的,不管学生是否看清,是否人人都在动手模仿。

④要附之以讲解和个别指导。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应抓恰当时机讲解操作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并用谈话提问等方法,使学生回答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个别学生,还可以手把手地教并及时地,不断地提出评价,抓住典型,提醒全体学生注意。

⑤教师要掌握好示范操作的时间。有些教师固然讲解、示范得都好,但是时间占得过多,但给学生实践的时间甚少,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示范操作,并不意味着要从头到尾地做一遍,而多是在讲解方法的过程中,对关键动作做出明确示范,把示范操作与教师课前做好的不同程度的半成品教具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由于教师只是在操作方法的关键处进行示范操作,会大大地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益。(4)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教学中练习法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等。

几种常见的练习方法:

①模拟练习法 由于受到制作材料或设备等限制,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机会往往不多,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设计一些模拟练习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和次数。

②辅助练习法 为了保证操作的成功,事前需要进行多次的辅助性练习,例如,在讲嫁接过程中,为确保学生切、削、砧木成功,可先用其他物品代替砧木进行刀法的辅助练习。

③针对性练习 对在练习中发现的普遍的典型问题,可以组织针对性练习。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练习的目的要明确,以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以提高练习的效果。(5)实习作业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指定条件去进行独立作业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研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某种劳动技术。如:菊花的栽培,教师讲授后可以提出每个学生栽培一株菊花。到秋季开花时,通过班级菊展来评定成绩。学生在栽培菊花的过程中,掌握菊花的栽培技术。(6)电化教学法这是一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电视、录像、电影等)进行教学的方法。

电化教学法有两大特点:

①声图并茂,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②能突破时间、空间等局限,将教学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较易掌握某种知识和技术的完整概念。

利用电效手段还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学生听看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动脑思考,使观察能力与感觉能力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知识转化能力的作用。

运用电化教学法,教师要事先检查机械设备,最好能演示一遍,防止临时出故障,造成时间的浪费或声、像不清,影响教学效果。(7)参观法这是一种组织学生到生产或技术现场(工厂、矿山、电站、农场、科研单位、农村专业户、展览会等)实地观察、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参观法是普通教育各科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对劳动技术教学更具有重要意义。参观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亲眼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扩大眼界,激发求知欲。巩固研究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亲眼看到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的忘我劳动热情,严肃的工作态度,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爱惜机器设备以及劳动成果等高贵品质,从中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现实的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管理教育。

运用参观法切实做到:

①事先做好计划和准备。必须依据劳动教学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进度,慎重地选择参观的单位和工序,并就参观的目的,次数、时间、重点内容等拟出全面的计划。参观之前,要与被参观的单位取得联系,作出具体安排,并对学生讲明参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②在参观的过程中要加强组织、指导。组织学生参观所最忌讳的,也是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走马观花。为此,教师重点启发学生观察,那些最能标志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工艺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所运用的科学技术原理。应抓参观的重点,请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反复示范表演或讲解,鼓励学生画出草图或做好文字记录。同时还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工作人员的劳动态度,当然,教师的指导应当画龙点睛切不可频繁讲解,喧宾夺主。

③参观后要用开总结会座谈会等方式,巩固参观的效果。(8)“探究,尝试”法此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主地参与,从而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种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探究”和“尝试”两个基本环节。

①探究,就是教师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有结构”的实物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实物材料进行观察、探究。教师可以作诱导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也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从这些“有结构”的实物材料中得到有序的理解,从感情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探究出某项技能的操作程序。当然、操作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际的操作练习。

②尝试,就是在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归纳出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尝试。在尝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错误,要允许学生产生错误,但教师要加强辅导、点拨,循循善诱,要注意保持学生尝试的积极性,当然也要避免包办代替,如果课堂上光讲不练,或者光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动手实践也无法形成技能的。“探究,尝试”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探究,尝试”的学习应开始于感性的具体形象观察。教师通过在带有诱导性的问题情景中提出具体事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地抓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所要学习的操作技能预备知识。

②要使“探究,尝试”教学获得成功,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操作技能迁移的作用。

操作技能的学习与一段学习一样,也存在着迁移,即先前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习新的技能产生的影响。

要使“探究,尝试”学习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求学习者储备必要的先前知识和先前的经验,这样才能为学习新的操作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迁移能力的形成。

③必须注意在保证安全操作的前提下进行尝试。

④要注意选用其他能与之互补的教学方法,并把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⑤“探究,尝试”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严密展开的。因此,在强调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同时,必须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探究,尝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接着复习已学过的操作技能,步步诱导,因势利导,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然后组织学生尝试实践,再采用反馈矫正练习,使学生学到一种新的技能。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启发教学贯彻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操作,主动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情景和条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操作技能的能力。

以上八种教学方法,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