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29 23:50:40

点击下载

作者:江小涓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消费: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

体育消费: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试读:

前言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些表述既高度概括了体育于国家和国民的巨大价值,又深度洞察到国泰民安对体育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体育提供的健康与快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中的重要需求,极具增长潜力和社会价值。当今时代,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近年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扩大体育消费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业界所称的“46号文”,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体育产业发展明显加速。现在距46号文的发布过去了5年,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体育产业及内部各主要行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有多少新变化、面临哪些新挑战、进一步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需要有新的政策出台?这些都是业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基于这些考虑,国家体育总局拟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的鼓励体育消费的政策文件,并委托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同步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组,由江小涓院长担任课题组组长,邀请国内学术界专家、地方政府专家和体育业界专家,共同研究这个问题。研究全过程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直接指导和多方面帮助。研究发现,在这5年中,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根本上看,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新型消费观等,都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构件。同时,今后5年中,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健康和快乐消费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体育产业来说,这既是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也是更高的发展要求。研究发现,自46号文出台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顺应居民体育消费升级大趋势,出台大量政策措施,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刺激体育消费行为。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分析以往政策及其效果,以及部分政策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首先着眼于落实完善已有政策,并根据新的需求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现在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更为紧迫,更加重要。研究还发现,今后体育产业发展将面临许多新挑战,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出现并将持续下去甚至继续加压的若干挑战,它们都主要或部分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关。网络与数字技术并非只为体育而生。在赋能体育产业的同时,也推动更多娱乐形态产生,并与传统体育产业展开激烈竞争,包括新运动项目争夺传统项目的消费者、跨界平台进入体育转播领域导致的专业性和专注度下降、消费总时间约束和娱乐消费总量停滞等。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坚守也需要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适应新时代。本书共有15章。现将各章内容及撰稿专家简介如下。第一章《体育消费增长与升级:机遇、挑战与应对》,分析了46号文发布5年后,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环境的“八个新变化”,剖析了同期出现的“四个新挑战”,提出了适应变化应对挑战的“三点新思路”。在这几点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把握好机遇做好各方面工作,能促进我国体育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和消费内容升级,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体育产业强国。本章作者江小涓。第二章《与体育消费相关的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首先明确了体育消费的定义及相关政策研究的目的。接下来从政策出台的不同层级和部门归类了中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并对体育产业政策中与体育消费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概述。重点分析政策相关内容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体育的功能性认知不足;监管权责不明,缺乏部门协同;政策推行发展不均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体系尚未形成等。本章针对以上问题也提出相关政策落实建议。本章作者王雪莉、付群、白宫鼎、尚华。第三章《我国促进体育消费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民众的体育消费行为与我国持续颁布的一系列体育消费政策密切相关。本章主要采纳政策文本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形式,分析我国近期出台的直接促进体育消费政策制度,并对其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与完善、推广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对现行政策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解析,最后从财政支持、体育消费试点、体育人才、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本章作者郑芳、高进。第四章《体育消费背景最新变化及其政策影响研究》,制定体育消费政策、促进体育消费,激发体育产业内在动能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章从家庭维度,分析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经济与社会因素最新变化,指出我国体育消费黏性不强、体育产业发展的弱质性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并据此给出体育消费具体政策建议。本章作者杨越、王睿。第五章《借鉴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 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体育产业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对文化、旅游、体育三大行业政策与制度做了系统比较,提出了一些可供体育行业学习借鉴的经验;指出了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需要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后提出了“巩固改革基础、促进公平竞争、鼓励业态创新、综合配套推进”的体育放管服改革总体思路与七大关键举措。本章作者陈伟、徐军委、刘现伟、石颖。第六章《体育设施领域PPP模式应用及政策研究》,对2014年国家推广PPP模式以来体育设施领域PPP模式的应用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了国家层面及体育部门的PPP相关政策;梳理不同部门对体育设施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对部门间政策不一致、冲突或论述不明确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本章作者杨永恒、曹蓉。第七章《针对体育行业大型战略投资者的政策需求》,本章首先对我国体育行业政策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大型战略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及投资案例,提出大型战略投资者具有重塑产业生态的重要作用,而投资环境及政策扶持两个重要因素会对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进而提炼出引导大型战略投资者行为时的政策需求。本章作者辛洁。第八章《青少年体育消费政策研究》,青少年体育的显性功能是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运动技能与良好品德,在促进体育消费的维度上也存在重要的潜在价值。本章分别探讨了学校体育、校外体育与体育消费的价值关系,并根据我国国情与国内外政策案例借鉴,提出基于促进体育消费的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定建议,以及基于发展青少年体育的体育消费政策制定建议。本章作者刘波、郭振、傅鸿浩。第九章《促进体育消费的财税政策的国际比较》,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升级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本文对国外体育消费发展方面的政策进行梳理,特别是体育场馆建造、财税政策、大众体育发展等方面。希望有助于读者把握国外体育消费促进政策的整体情况,同时为中国体育管理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本章作者高照钰、杨升平。第十章《夯实创新制造基础助力体育产业发展》,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概念、统计分类和相关标准的介绍入手,提出行业发展具有的突出特点,并重点分析了2018年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情况。随后,结合近期科技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指出了体育用品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在总结前期政府行业管理和引导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基础上,指出要在增强基础创新能力、推动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持续提升企业制造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章作者樊烨。第十一章《促进电子体育行业健康发展和扩大消费的政策研究》,科技与商业模式是决定扩大体育消费的方向之一。随着互联互通的科技路径和流量化管理商业模式的演进,体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电子体育可以成为打开这一通路的有效载体。电子体育不仅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技术趋势,而且是具有独特战略意义的产业趋势。从国际经验和当代科技发展动态趋势看,未来我国电子体育消费升级的核心推动力是“科技进步”+“政策引导”+“国际化”。本章作者杨越、王睿。第十二章《网络与数字时代的体育消费》,通过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情况研究,总结了新的网络数字技术将在专业赛事、体育制造业、体育传播、创造新项目和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提升体育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也会从需求侧对体育消费产生影响,出现消费结构优化、场景增加、范围扩大等新特点。政府应从顶层设计、社会参与、基础设施、数据共享、法律法规、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和数字技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本章作者刘佳昊。第十三章《职业体育消费及政策研究》,第一部分梳理了职业体育相关消费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列举了我国职业体育消费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对进一步促进相关消费提出政策建议。本章作者李锦天、吕宇然。第十四章《河北省冬奥会与冬季体育项目政策研究报告》,首先对河北省冬奥会与冬季体育项目政策出台的总体情况和鼓励更多人关心参与冰雪运动、鼓励更多投资者参与冬奥会运行和赛后场馆有效利用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冬奥会与冬季体育项目政策落实的总体情况和落实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引领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经营成本高、产品人才技术落后、产业融合发展差等政策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本章作者唐青。第十五章《面向未来的50条政策建议》,指出当前制定新的促进体育消费的文件,出台新的政策必要、重要而且紧迫。本章首先概括总结了中央及各地方出台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并对部分政策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扩大群众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供给侧改革、促进职业体育消费等方面提出今后需要制定出台的50条政策建议。本章作者江小涓、刘佳昊。各位作者的简介请见本书后记。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江小涓2019年7月第一章 体育消费增长与升级:机遇、挑战与应对江小涓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业界所称“46号文”。此后体育产业发展明显加速,体育消费不断增长。在这5年中,体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新型消费观,强调以人的融入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强调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等。对各类产业来说,这些既是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也是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来说,与5年前相比,现在出现了“八个新变化”和“四个新挑战”。这些变化和挑战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有了许多新商业模式,体育活动有了许多新项目,体育消费有了许多新内容,人们观赏体育活动有了许多新载体,中国人口规模在数字和智能技术与体育融合方面有了新优势。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也会碰到新问题新挑战。这些变化还表明,今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的增长路径与先行国家之前路径的可重复性有所降低,今后中国体育发展将呈现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鲜明特点。本章将分析这些变化和挑战对今后5至10年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的影响。“八个新变化”与增长新机遇近年来,体育产业增长速度一直快于GDP的增长速度,特别自46号文发布的5年来,在GDP增速放缓的同时,体育产业增速加快,两者差距继续扩大。2014—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87%,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2.4倍(见图1.1)。然而从国际比较和国内消费者需求看,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达0.9%。体育产业就业人数440余万人,占当年[1]城镇就业总数的1%。与体育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产业比重和就业比重都有较大差距(见图1.2)。图1.1 体育产业增速与GDP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体育总局。图1.2 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国际比较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多种文献计算而得。最近几年,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环境出现了若干有利的变化,概括起来有“八个新变化”。新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质量、绿色、效益和可持续等目标。这些都是体育发展的根本导向。过去几年,有一些投资者和企业跟随46号文发布后的风口进入体育产业,希冀大干快上,迅速获得高回报。这类投资者更多是财务投资者,对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规律以及竞争格局缺乏充分理解和认识,并未做好长期耕耘、培育市场的战略规划,对产业长期发展缺乏持续推动力。现在社会各方面对体育消费重要性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理性,谋划发展的思路更清晰更务实更有长期目标。许多投资者和企业认识到,体育需求是综合需求,体育技能培养、体育习惯养成、体育场所扩大和体育观赏群体的增长,都是相对的慢变量,投资体育必须有长期战略,着力于产业链和消费生态的培育。各级政府也更为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有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支持。这些认识形成后,社会各个方面才会共同发力促进消费增长,体育产业发展才会体现促进增长和就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发扬拼搏精神、强化社会凝聚力、鼓励为国争光等多重意义。新发展水平:消费升级和多元化。2020年左右,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同时,服务型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继续上升,消费结构从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向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延伸拓展。在这些快速增长的新型消费中,体育消费是重要内容。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大量体育消费从“随意性”转向“专业性”,重视专业技能、装备配置和竞技水平。特别是4亿多90后迅速成人走向社会,他们更具社交意识和专业健身需求,在路边跑跑步,在街头公园做做操满足不了他们,健身房、户外活动场地、比赛场所才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场所。2018年双十一期间,阿里系2135亿元的大盘数据中,体育消费总额突破60亿元,占总额的3%,较前几年有明显上升。3%正是高收入阶段的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平均”比重,特别是中高端项目用品需求量大,尤以垂钓用品、冰雪、骑行运动、露营、攀岩、马术等运动用品增长最快。这些运动比传统体育项目更“贵”,参与者更多为中产阶层以上人群以及年轻人。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更加重视“人的城市化”,而非以往多年重视的“GDP的城市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强调“外来人口”要更多融入城市、归属社区、拥有更多的市民权益。这个变化对体育产业有强正向影响。国内外经验表明,这些“新市民”特别需要身份认同和融入场合,体育活动是重要选项。“新市民”人数增长对体育消费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国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有16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88个,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251个,可以支撑大量体育项目的发展,特别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较大规模的城市,不仅能容纳多个流行项目发展,而且能安放许多非常态项目。今后若干年,社区体育活动和城市间赛事由于地域特点鲜明,市民归属感明确,又适于商业运作体系,在体育产业区域布局中的作用将持续提升。长寿+空巢的老龄化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我国人均寿命较长,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最近几年,计划生育“一孩政策”开始实行时的那一代人,陆续进入退休群体,老龄空巢家庭的比例较高,并将继续上升,这个过程将延续二三十年。老龄化+长寿化+空巢化,对体育消费需求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六种类型家庭中,只有空巢家庭在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的排序中,将参加体育活动排在第一位,这表明体育提供的健康、娱乐、社交和归属感,符合空巢老人的多元需求,吸引大量老年人参与其中。现在,老年人退休早寿命长,即使从退休开始喜欢一项运动,也将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成为活跃的体育参与者和观赏者,是体育消费的[2]一支重要力量。新技术使用和体育新业态我国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和庞大用户群体支撑多种形态的互联网+体育、数字+体育、AI+体育等新业态。这些规模经济极为显著的应用,是我国体育消费巨大的增长点。特别是我们拥有的10亿级网络用户,提供的市场规模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流行体育项目仅国内收视人数就可以达到上千万甚至过亿,一些国际赛事的中国站或中国赛场收视率全球最高,甚至一些国外赛事,即使在其本土的关注度并不高,一旦被中国观众“盯上”,就可能创造新纪录。2019年5月18日,西班牙人主场2∶0战胜皇家社会,中国球员武磊为西班牙人队打进一球。赛后球迷冲入场内将武磊高高举起。这段视频在中国的播放量超过1700万次,比西班牙人之前的任何视频播放量都要高得多。现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已经在体育多个领域广泛渗透。在运动健身服务业中,数字感应技术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生物学信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形成更为科学的人体运动能耗规律和运动辅导建议,消费者可以在家庭小型健身设备上健身,并从线上得到科学指导。互联网体育服务社区丰富了运动健身服务的种类,现在体育健身服务类App已有七大类千余种,其社区功能不断为用户创造出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实现使观众不断获得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更佳体验。体育数字传播可以利用信息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将场外和场内赛况信息汇集到网络直播平台,调动场内外的互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娱乐度。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度和娱乐感。新战略投资者:产业生态及可持续发展46号文刚发布时,部分投资者涌入体育产业,是希望凭借市场风口,通过市场操作将投入短期内增值变现。这类投资者一旦发现行业不景气、IPO(首次公开募股)有难度、退出机制不明朗,就很可能放弃对产业的持续培育。最近几年,大型战略投资者如国家开发银行、中金公司、光大公司、华人文化等大型投资商开始发力,较大规模进入体育行业。大型平台企业也更多地进入体育领域。据统计,这类投资者有长期发展目标,投资规模大,着眼于产业链和消费生态的持续培育,多角度开拓市场。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谋求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投资者增加还是一个明确信号,表明体育产业是一个有发展前景,值得精耕细作,可以谋求长期发展的产业。新转播主体与开拓多层级市场职业体育市场收益中,转播权收益居首位,转播收益也是其他类型赛事如马拉松的重要收入来源。我们虽然有1000多场顶级职业赛事,但已形成商业化转播模式的不过几百场。近几年来,国内大型视频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赛事开发,包括增量赛事和存量赛事。特别是有了数据挖掘和AI技术,视频平台企业有了更多创新手段,将更多观众“粘”在转播节目上。这些企业有实力打通线上与线下,跨界使用赛事IP(知识产权)和受众资源,为消费者创新多种体验。以大学体育为例,我们有数千支高水平学生队伍,关联的师生家长超过5000万人。然而以往多年,为了压缩成本,这些队伍集中到一个地方打比赛,无论是现场球迷还是传播受众都受到极大限制,似乎毫无商业价值。现在各家视频平台都看好这个市场。例如2019年的CUBA赛事,实行了主客场赛制,转播平台采用多种手段营造主场氛围,大区决赛和总决赛时,整座球场座无虚席。转播也完全不同以往,例如为每场比赛分配了各种各样的直播间,各校学生解说自己学校的比赛。直播数据明显跃升,仅东北大区决赛就有超过30万球迷为两队点赞支持。总之,有了新的转播主体和转播技术,更多比赛具有了现实的商业开发价值。[3]新教育理念:培育体育消费技能和消费习惯过去多年,我们主要强调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公益性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同时也对体育消费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学校体育是体育消费的组成部分,3亿学生、51万所学校、65万个场馆以及学校竞赛,能推动体育消费的增加。其次,学校体育教育是多种体育消费的基础条件,参与型体育消费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体育技能,观赏类消费也需要一定的体育知识。学校体育教育使青少年具备体育技能,奠定良好的终身锻炼基础,促进体育消费习惯养成,成为未来的体育从业者和观赏者。第三,青少年校外体育是体育消费的重要部分,从国际经验看,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子女更有可能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也预示着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消费的较大增长空间。表1.1是上述变化分析的概括和总结。表1.1 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与体育消费增长空间[1]产值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2018年1月13日),城镇就业数据引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体育产业就业数据引自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8/0114/c202403-29763435.html。下面几组数据相同。[2]引自杨越、王睿《体育消费背景最新变化及其政策影响研究》,本书第四章。[3]这里部分参考了刘波等《青少年体育消费政策研究》,见本书第八章。“四个新挑战”:赋能与竞争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本章重点分析最近几年新出现并将持续下去甚至继续加压的四个挑战。它们都主要或部分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关。网络与数字技术并非只为体育而生。在赋能体育消费的同时,也推动更多娱乐形态产生,并与传统体育产业展开激烈竞争。新运动项目争夺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费者最近十多年,依托网络、数字和智能技术,电子竞技产业爆发式增长。电子竞技既有与传统体育赛事类似的特征,如统一的竞赛规则、对抗性比赛、职业化队伍、现场和转播观众等;也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主要是没有身体的物理运动;还有很多独特之处,如需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目前世界范围内电子竞技项目的参与和观看人群的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很快,已经超过很多传统体育竞赛项目。我国发展电竞产业有巨大潜力。据估算,2018年我国电竞产业规模达到84.8亿元,电竞产业用户[1]规模超过3亿人,2020年电竞产业用户规模可能增长到3.5亿人。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用户数量都远远超过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这类新型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造成了明显冲击。2017年国内16~25岁年轻人群平均花费33%的闲暇时间用于电竞和其他网络游戏活动,挤压和替代了大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两者有明显的替代关系。一些专家认为,20年后,传统体育界的粉丝群体将明显老化。现在,美国电视台体育节目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经在持续增加。电竞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由于其参与者众多、显示度高,谷歌、微软等国际高科技领军企业都纷纷把人工智能开发的首选挑战聚焦在电竞项目,并投入最优秀的团队。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其他前沿科学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量子通信技术、新型可视化技术、体感技术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竞产业作为其首要应用。电子竞技有如此高的参与率和关注度,引起许多传统体育组织的重视。以NBA为代表的美国职业体育联盟直接投资组建了自己的电竞产业部门,希望跟上时代发展,吸引观众关注力。电竞产业对青少年有一些不利影响。首先,是青少年健康问题,玩电竞大大增加青少年的娱乐性屏幕时间,从而强化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电竞产业游戏与网络游戏一样,会给青少年带来逃避现实、空虚,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第三,电竞职业化中出现的运动员低龄、收入畸形、开挂作弊等一系列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规律的社会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有效应对。最近几年,智能体育开始加快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新体育类型。智能体育是利用智能装备,突破传统健身受空间与时间的约束,实现传统体育的智能化和网络游戏的现实化。参与者可以足不出户,在室内小空间体验山地骑行、滑雪、高尔夫球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例如智能骑行通过人、智能骑行台、智能骑行软件的组合,让选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骑手,一起畅骑世界经典骑行赛道。智能体育需要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植入,将设备器材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娱乐化,并且通过可以量化的数据统计进行排名,开拓个人的体育社交。智能体育在国外已经很成气候了。创建于2012年的Peloton公司以智能动感单车起家,如今不仅生产健身硬件设备及配套的平板电脑和软件,还自行制作视频流媒体内容供用户订阅,并建立了自己的零售体验店网络,实现了产品服务生产交付的“垂直一体化”。Peloton有着较高的用户活跃度,这首先得益于其高质量的流媒体订阅内容,公司在内容制作方面有大手笔投入。提高了用户留存率、互动性和趣味性。其次,得益于平台上的优质教练,美国健身群体迷恋“明星教练”,通过互联网设备将这些教练连接到家用场景,帮助家用场景健身渐成潮流,成为市场增长主力。现在,Peloton已就IPO事宜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进行了接触,上市时其估值有望超80亿美元,成为全球家用健身领域估值最高的公司。智能体育在我国也开始发力。首届全国智能体育大赛于2018年7月举办,包括智能骑行、智能赛车、智能高尔夫、智能射击、智能滑雪、智能健身、智能跑步、智能足球等18个项目,先后在全国100余座城市开展共106场赛事,吸引了230万人报名参赛,完成了600万次的预、复赛,有1400名选手晋级总决赛。趋势上看,智能体育刚刚开始发力,方兴未艾,潜力巨大。新型多元素娱乐项目涌现争夺体育消费者网络与数字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其中与体育活动相竞争的娱乐形式比比皆是。各种电视和网络综艺节目、应用了最新技术的电影、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都会与体育活动争夺消费者。以网络综艺节目为例,近些年来,网络综艺节目档数、总期数和总时长都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据统计,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腾讯网、优酷网、芒果TV等21家网络上线播出的网络综艺节目共385档,10912期,总时长约237400分[2]钟。节目档数、总期数和总时长分别同比上涨95%、217%和121%。有了这么多新的选项,消费者能够为传统体育项目付出的时间难以增长,甚至被分流。2017年我国泛娱乐产值约为5484亿元,体育竞赛表演业全口径产值为231.4亿元,电影《战狼2》有56.83亿元票房,而中超收入仅为14.8亿元。现代技术条件下,体育竞赛业与许多娱乐项目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实际上职业体育竞赛就被称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因此竞争普遍而激烈。表1.2列出了体育比赛与演唱会的高度相似性。表1.2 体育竞赛表演与演唱会的高度相似性新的竞争性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涌现。例如,2018年5月9日,一款“电影+互联网”模式的移动应用App上线:移动电影院V1.0,其商业模式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或其可控制的其他设备搭载的移动电影院软件系统作为放映设备,让观众“随时随地看电影”,移动电影采用单次收费单次放映的商业模式。上线一年后,移动电影院的总观影人次达到200万,票房达5000万元。企业已经做出规划,要在数年内实现移动用户的全覆盖。还有,前面所述的家庭健身成套设施配以网络获得专业指导的商业模式,或许对健身俱乐部形成潜在挑战。专业性和专注度下降:跨界转播平台的影响由于网络空间信息超载,争夺关注力成为数字时代的竞争焦点。为了吸引用户,出现了许多跨界娱乐模式,目的是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入平台。聚集到海量的用户,平台就能开发诸多的商业功能,构建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应用大数据,粉丝还具有了巨大的衍生商业价值,通过挖掘分析,为这些潜在消费者推送应有尽有的全方位消费信息,从而演变出无尽可能的新业务体系和新商业模式。在这些商业模式中,为了“引流”“吸粉”,多种娱乐因素并存的跨界融合成为流行选项,从而导致体育娱乐化倾向普遍。平台竭力增加趣味性、故事性、消遣性,借此抓住非核心体育粉丝甚至非体育爱好者的注意力,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竞争性、专业性和由此而生的敬畏感等都随之下降。网络平台即使在转播职业体育比赛时,也会加入许多非体育因素,包括看点丰富的啦啦队、明星运动员的前世今生、非专业化但极有个性的主播、资深球迷的故事、球场内外的趣事等等。网络平台的多样化和竞争性还体现在其长尾效应上。当消费者只能在现场观看比赛时,每个区域内能够举办的赛事有限,即使是电视转播,能被转播的赛事也很有限。那些喜欢“小众”“冷门”赛事的消费者无处观看比赛。但在互联网空间,能够点播的视频数量几近无限而且成本很低,因而个性化需求能得到满足。例如中国希望观看印度足球超级杯的人数仅有区区数千人,现场观看或电视转播都没有可能,而网络平台却能够提供点播服务。对平台企业来说,这些“小众”需求虽然每项消费量很小,但种类极多,汇聚而成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播产品相匹敌甚至更大,就好似少数热播产品构成的躯干之后拖了一条细长的尾巴。毫无疑问,这些平台为消费者更符合意愿地观看体育比赛提供了方便。不过,当消费者为体育赛事付出的总观赏时间有限时,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分流观众,减少原本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主流赛事的观众数量。近几年来,国内以体育元素为主的综艺节目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非核心体育迷,人气超过绝大多数高水平职业体育比赛。例如,《来吧!冠军》是浙江卫视借巴西奥运会风口推出的一档大型励志竞技体育综艺节目,由姚明担任体育顾问,李娜、贝克汉姆、乔丹、巴乔等担任嘉宾,贾乃亮、Ella担任固定明星队队长,率领明星队展开颠覆性真实对抗。全新模式加超强阵容,人气极旺。还有更多为全国人民所熟悉的体育健儿如田亮、杨威、林丹、李娜、孙杨、苏炳添、张继科等都多次参加综艺节目,并成为人气极旺的体育明星。表1.3是近些年来若干以体育元素为主的综艺节目。表1.3 以体育元素为主的综艺节目这些综艺节目特别有利于体育明星“吸粉”,一旦这些运动员有了众多粉丝,自带流量,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在商业合作中的谈判力量就更强。由此,这些明星运动员合乎逻辑地开始要求更大的利益分配。这将与我们传统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发生冲突,与社会公众对顶级运动员的形象定位发生冲突,并将长期影响和重塑体育发展中的诸多商业关系。新商业模式还有可能带来“赢者通吃”现象与收入差距问题。在体育产业中,创造力和天赋最为稀缺,又有网络将创造力和天赋带来的“供给”低成本送达世界各地,获得极大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观赏成本很低甚至免费,消费者无论贫富都能随心所欲,观看“最高水平”的比赛。因此,具备特殊天赋的体育明星能够市场通吃,获得巨额收入,成为全社会收入的塔尖。这种状况会产生多方面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图1.3是2019年6月10日某网站的体育明星人气指数排行榜,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明星的人气,受到其运动水平和出镜率的双重影响。图1.3 体育明星人气指数排行榜资料来源:https://123fans.cn/rank.php?c=7。消费总时间约束和娱乐消费总量停滞对包括体育参与和观赏这类体验性消费来说,消费总时间是一个硬约束。从供给方来看,网络空间能够存放和提供的娱乐服务内容数量巨大,并且一直在增加,消费者的多元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张,看上去增长没有边界。然而,这类产业的发展受到一个极为硬性的约束:时间。时间不可储存、不能创造、不可预支、不可复制,其稀缺性是其他任何资源不能与之相比的。实物产品市场扩张受到的主要约束是购买能力,财力够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大量产品而无须花时间消费,拥有本身就是享受。富豪们可以同时拥有几十辆豪华车辆,可以拥有世界各地的多套别墅。但网络空间的服务消费是体验式的,消费者必须花费时间亲自参与,无论何人,同一时间内不可能参与两场比赛或观看两部电影,因而这类服务之间竞争的不是财富而是时间,不仅激烈残酷,而且注定有我无你。这类竞争并不限于同类型的消费,所有需要花费时间的消费都是对手,人们花时间看电影还是看比赛或是玩游戏不可兼得。例如游戏行业曾经的名言是:“我们之间互抢生意没意思,要去抢体育业和娱乐业的生意。”人均上网时长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目前增长趋于平缓并相对稳定。可以算一笔账,我国10亿网民,如果每人每天上网5个小时,那么互联网每年可以利用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然而服务的提供有增无减,竞争激烈可想而知,笔者以前对中超现场观众人数的计量分析有一个令人略感意外的结果:人均收入高的城市,观看体育比赛的人口比重反而较低。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城市更为多样化的消费选择,抢去了体育消费的时间。总之,体育消费时代,时间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财富可以逐年增长和积累,时间永远是个常数。时间约束是一个真正的硬约束。[1]资料来源:企鹅智酷《2018年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738097.html。[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2018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http://www.sohu.com/a/278415411692735_。坚守与应变:体育为本与适应新时代传统体育项目的坚守: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是有效手段上一节描述的问题与挑战,都是在体育商业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长期以来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商业运作会腐蚀体育的专业性、公益性和文化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等,将体育推向市场会使体育变味。然而事实表明,商业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广泛普及,中产阶层成为许多国家人口构成的主要部分,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已有很大改变,对体育消费既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诉求,也有减缓压力、心理满足、社会交往的愿望。形式丰富的多种体育产品和服务,从跑步跳操的大众化运动到花样滑冰、高尔夫等各类“高雅”和“高消费”项目,都有众多消费者关注。尤其是平台投资者纷纷进入体育产业,大大降低了许多体育服务的价格,减弱了体育消费中的收入约束,更多人得以参与体育。如此普遍、多元、多层次和多变的需求,只有商业化运作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市场的扩张和繁荣。2016年美国《快公司》(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中,NFL名列第15位,要知道这份榜单的前三位分别是Apple、Facebook和Google。评选者认为,在如此多的新型娱乐方式下,NFL仍然保持吸引力,实属不易。2018年的评选NBA位列第10名,NBA是诸多职业体育联盟中,最早建立起电子竞争体系的联盟。2019年的评选中,健身界超级体Peloton位列第27位,Peloton借鉴许多娱乐App的商业模式,着眼于争夺消费者的碎片时间,推出众多明星教练的片段教学,如同短视频或直播短片,供消费者随之短时健身,甚至仅为了休闲娱乐,并通过大数据、AI分析,主动识别消费者感兴趣的项目或教练,或者根据其中的娱乐因素,主动推送相关内容,黏住消费者。总之,在技术如此多变、需求如此多元、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想历久弥新地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再创新。这个任务只有市场主体能够完成。传统体育项目的坚守和发展需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一些平台推出线上“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账户,让消费者在定点场所消费,按每次消费金额的一定比例返还积分至健身群众的“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账户中。例如,阿里体育利用阿里巴巴云平台构建运动银行,将运动数据转化为“卡路里币”,作为用户运动锻炼方式积攒的权益,用户用获得的卡币在运动商城里兑换商品(实物、优惠券、体育赛事门票等)。2017年8月8日至2018年8月8日,阿里体育运动银行的用户达到5000万人,每天有近600万的用户在使用“运动银行”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管理自己的运动行为,大大调动了用户的健身积极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几乎被应用在所有传统体育项目上。健身房+智能通过门店+App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消费者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入健身房,用智能手环打开储物柜,在智能机器上检测身体数据并上传云端,在App上购买健身课程,发布社交动态,为传统的健身活动创造了更多具有互动性、分享性、自主性的消费场景与平台。还有职业比赛的智慧场馆建设,使现场观众的体验感大大上升,其中既包括场馆网络覆盖与高清回放等“硬服务”,也包括为观众提供个性化餐饮与特许商品销售的“软服务”。短视频也成为体育观赛新风口,除少数忠诚的体育迷外,多数消费者并不会全程观看比赛,而是用碎片化的时间扫一眼或者赛后看看集锦。再如马拉松比赛直播、钓鱼比赛直播等,通过智能系统为每位参赛者提供定制内容,其亲属和朋友可以在线观看,参赛者本人也可以在赛后观看视频,大大提高了参与活动的乐趣。网络体育社区也是传统体育项目中被普遍采用的交往形态。尤其在健康、攀岩、滑雪、穿越等户外活动中,体育企业与爱好者组成网络社区,通过推送信息和帖子邀集网友,交流和传播各自社团的体育资源和活动信息。和其他产业相似,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确实也带来一些负面现象,体育市场不乏粗制滥造的产品和服务,时常出现一些价值观不当的言行,职业体育中的“假赌黑”屡治屡犯。但总体上看,产业化和商业化并未导致体育走入歧途,也并未导致体育竞技水平的下降,向上、拼搏、奋斗、团队精神等依然是主流的精神状态,体育的社会形象仍然是正能量、硬功夫。总之,市场经济在其他领域展现的活力,同样构建着体育产业的创造性、异质性和多样性。市场主体努力开拓创新,传统体育和新型体育消费精彩纷呈,体育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接纳与主流社会形态相匹配的体育形态前面部分,我们分析了诸多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形态,以及含有“体育元素”的综艺节目。无论我们是否认可和喜欢,它们都将继续存在并发展,并且很可能更多地占有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休闲娱乐时间。这些改变还将延续下去。它们与当下和未来技术及社会主流场景相匹配。尤其是线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互联网空间早已是他们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的主要场所,他们自然希望能够从线上获得智力展现机会和精神愉悦,希望一键就能获得合乎需求的服务。他们更喜欢体验式、挑战性的智力活动,因此,电子竞技、智能体育等与他们的消费诉求高度匹配,必然迅速成长为重要的体育行业。综艺节目含有多种娱乐因素,不那么专业,却足够多元,而且参与感强,能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好奇心和好强心,可以接纳多种类型的情感投入,因此能够在青年群体中赢得大批忠实粉丝。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将传统体育渗透和融入新的载体之中,例如以各种类型的体育明星秀带动更多的线下运动,以线下运动的积分换取参与体育类综艺节目资格等,也要对各种新型体育运动和明星综艺秀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通过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传统和新型体育活动的共同发展,良性互动,为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提供更为丰富的健身休闲娱乐场景。适应新场景: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既然提出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政府还有必要给予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特殊支持吗?支持有其合理性。体育产业除了创造经济价值外,还带来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这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体育消费能够促进公民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和观赏体育比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舒缓压力,带来愉悦、休闲、刺激、期待、满足等精神感受。身心健康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医药费用支出,还能提高生活质量。职业体育俱乐部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能激励更多年轻人从事体育活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能强壮体格锻炼意志,增强团队精神。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能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由于这种种社会功能,体育消费创造GDP,创造健康生活,创造社会凝聚力,创造向上拼搏的精神。因此,政府对其中公益性突出的部分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人才培养等给予支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过去5年,中央和各地政府制定了较多的支持鼓励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的政策,落实和完善这些政策是首要的。在这个基础上,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这里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城市发展新战略相关的政策,主要是通过普惠性措施,引导新市民更多地加入体育活动和体育观赏之中,例如在新市民居住集中的地区建公益性运动场所,以及各类体育活动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球迷组织,为新市民留出适当的位置等。第二,与空巢和老龄化相关的政策。主要是多在社区为老年人组建健身组织,组织体育活动,例如广场舞、健身操以及小型体育比赛等。第三,与大型战略投资者进入体育产业相关的政策,例如与此相适应的新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规范程序、创新审批模式、完善法律法规等。第四,与青少年体育相关的政策,包括丰富大中小学体育教育培养大纲。引入“+X”机制,即在必考达标项目之外,结合青少年自选X项目方式考核,发挥个体的体育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强化体育爱好和体育意识,培养新一代体育消费的参与者和观赏者。要全面推行青少年运动技术等级制度,在各单项运动协会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鼓励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先行先试并适时推广,激励更多青少年提高体育技能。例如中国篮协以《小篮球规则》和《中国小篮球运动员等级制度》为驱动,举办的小篮球联赛,吸引了大量的小球员参加。此外,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社区引入市场化青少年体育运动俱乐部,提供多种运动技能的教学培训机会。政府还要加强宏观引导和市场监管。以往计划体制有较强的约束机制,体育领域中各个方面的规范总体可控。在改革过程中,原有体制的约束弱化,市场的约束力未到位,相关法律法规又不健全。市场主体的法制观念、契约精神、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体育产业发展中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违纪的现象时常发生。政府放权不能“一放了之”,产业化发展也不可能“一化了之”,需要多种举措推进职业道德和体育文化建设。政府还要推动行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放权具体事务并将其转给行业协会后,要督促其承担起行业自治组织的作用。体育产业特别是竞赛、健身、培训和运动等领域,对规则、标准、等级、认证等行业“公共产品”的要求最为普遍。政府转变职能放手后,需要行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加强全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行业组织的职责。2011年以来,欧洲足联数次发布欧洲足球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各个国家足球协会和足球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对俱乐部有明显的引领作用,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值得我们借鉴。当前,还要针对新型体育项目,加强行业服务和管理。这里强调两个新的全国性体育运动协会:电竞行业协会和智能体育行业协会。电子竞技和智能体育作为体育项目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应该建立统一的国家级协会,指导和加强行业管理,协调业内各部分各环节的行为。尽快设立并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促进全行业良性发展。其基本职能应该包括:建立赛事联盟,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合作共赢生态;规范运动员培养和管理,与传统项目运动员管理办法接轨,遵守相同纪律,享有相同权益;多措并举防治青少年沉迷问题,要从未成年人触网管理、企业技术措施、大众观念培养和全社会共同行动等多方面做出更积极有效的努力;为全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如培训相关人员、设立考试考核制度、明确从业资质要求、制定赛事IP管理办法等。本章的结论是,体育发展既有规律性趋势,也高度依赖我们的努力。“八个新变化”预示着体育产业供给方和体育消费需求方的巨大潜力和有利条件,“四个新挑战”预示着体育发展面对的竞争与挑战,我们努力的结果决定着两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全面深刻认识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些有利因素叠加,会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体育消费持续增长升级,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体育产业强国。第二章 与体育消费相关的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王雪莉 付群 白宫鼎 尚华研究目的与意义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观赏型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体育消费作为现代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开展我国已出台体育消费相关政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政策的总体情况,对政策的类别、数量、落实程度等情况做到概括性把握;同时梳理并总结当前困扰我国体育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为制定相关体育消费规范及保障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以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汇总(2010—2019.3)体育产业政策是政府权威部门制定的旨在促进、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综合。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可分为四个体系。一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体育产业相关宏观指导政策,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最高层次,高屋建瓴地指明产业发展的重点与目标方向。(政策梳理:两个“2”、三个“3”、一个“7”。)二是各部委(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发改委等)针对各自管理范围单独或联合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与国家级体育产业政策形成呼应,为宏观政策落地搭建执行通道。(政策梳理:三个“1”、三个“2”、两个“3”、一个“4”、两个“5”。)三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及各部委联合制定的以具体运动项目为基础出台的单项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运动项目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始终是建立在单项运动项目的发展之上的。(政策梳理:一个“1”、两个“3”、一个“7”。)四是各地政府及相关单位(主要为地方体育局)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本地适用的目标、措施和执行方案。前三层次的政策均属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性政策文件,也是本报告汇整梳理的重点。时间自2010年始,至2019年3月止,共计65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自2010年至今共计发布20份(表2.1)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以数字归类方式梳理如下:聚焦两类运动项目:足球是国字号政策文件唯一以单独发文的形式被明确发展的单项运动,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足球的战略意义,是中国足球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2019年3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宣传冰雪运动知识,大力普及冰雪运动文化,扩大冰雪运动影响力,推动冬季运动发展。两个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文件:2010年第一份在国家层面对我国体育产业进行规划梳理并提出目标任务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出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国务院颁布的有关促进体育消费的文件。三个相关学校体育:少年强则中国强,党中央国务院多个政策文件强调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年修订)》。]三个相关全民健身:《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强调了要加速发展健康服务业,此后又在2016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同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了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三个引入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七个相关体育消费和体育服务相关:自2014年46号文件始,国务院办公厅共发布7份文件直接指向体育消费和体育服务,这充分表明了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国字号”文件不仅为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指出了发展路径,也为体育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业指明了方向,强调要加速发展这两类产业,保障核心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最终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表2.1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