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1 00:48:57

点击下载

作者:陈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陈明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中医名师讲堂实录丛书)

ISBN 978-7-117-18655-1

Ⅰ.①伤… Ⅱ.①陈… Ⅲ.①《伤寒论》-研究 Ⅳ.①R222.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3406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名师讲堂实录丛书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

著  者:陈 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655-1

策划编辑:曾纯

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陈明,男,1962年生,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及“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

师从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自1983年始从事中医的医、教、研工作,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心脏病、咳嗽、气喘、发热类疾病、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痤疮及各种皮肤痒疹、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病、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小儿发热等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证。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科研成果奖4项。序

一部《伤寒》大论,倾倒无数中医学者,历时变迁而魅力不减,可谓彪炳古今。《伤寒论》以外感病为锲入门径,意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之规律,其内涉诸证实为杂病范畴,可谓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所创的六经辨证方法是具普遍指导意义之中医辨证思维方法,为后世诸多辨证方法诞生之摇篮。纵观《伤寒论》,既有揆度谨严之理,亦有圆通活变之法,更有精当灵验之方,自宋以后,即为中医教育之核心,迄今更倍受珍视,成为中医院校之必修课程。

余挚爱中医,尤醉心于中医经典。自1978年始,忝列中医门墙三十余载,并有幸执掌中医经典教鞭,先后讲授过《黄帝内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1994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受业于我国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门下,白日侍诊于师侧,夜晚苦读于案旁,承蒙恩师谆谆教诲,加之余之以勤补拙,使伤寒学业大有长进,之后便主要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与临床实践。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余深深体会到,中医教学乃临床实践之总结,《伤寒论》教学更是中医临床之升华,若教学脱离临证,譬犹鱼儿离水,瓜儿断秧,虽碌碌费事,终鲜有所获,恐误莘莘学子,徒为悲啼!鉴于此,余不敢丝毫怠慢,悉将教纲付诸临证,检验理法,实践方药,偶有所得,便记录在案,久而久之,对仲景之学也小有所悟。遂不断将余所悟贯彻于教学之中,并针对不同听课对象变化教学内容,所谓因材之施教也,力使伤寒课程丰满生动,深得不同层次班级诸多学子之共鸣。2012年,余之不懈努力得到鼓励,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称号。

2010年,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同仁邀我将课堂授课内容出版发行,荣幸之余又诚惶诚恐,恰逢余当时有本硕连读七年制班级授课任务,门生闻之,全程录制,后经弟子高卫平、高亮、胡东升、王芳、姚海强、刘芳、马召田、张水馨、毛萍等整理成文,共36讲,72学时长,名为《伤寒论课堂实录》,交之付梓。其课堂讲授使用教材为王庆国教授主编、2007年12月出版的“十一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限于讲者水平,书中挂漏之处难免,诚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陈 明2013年仲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章 总论《伤寒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了,这一部著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诞生使中医学从此走上了辨证论治的道路,时至今日近2000年了,《伤寒论》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非常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可以这样说,你只要是中医,你只要是在中医临床上去看病,必然要使用《伤寒论》的方子,所以《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的核心内容。那我们在讲这个具体的条文和经方之前,先讲一下绪论,或者叫总论吧。对《伤寒论》、对张仲景及其学术成就,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性的东西,先做一个了解,也就是对《伤寒论》有一个总体宏观的把握。我在这个总论讲解的过程中,可能和咱们教材上的标题不尽一致,这个没有关系,基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第一讲 张仲景其人《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的一个核心,当然在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四大经典是主要的骨干内容,而《伤寒论》又是四大经典里面核心的一个理论体系,大家都想学好。但是我们在讲解经典著作的时候,也有不少的同学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些问题,就是我们也把经典学了,但是总感到脑子里面空空的,或者是在临床上不会很好地去使用,那这一点我在开始学习经典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有同感,所以我们在讲这个《伤寒论》的内容之前,我简单地跟大家谈一下学习和运用经典理论或者经方的一些体会。

学习经典从我的体会来讲,分为三步:第一步就是学习,有些同学说了,废话,我们来就是学习的(学生笑),但是我说的这个学习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指背诵,学中医就要大量地背诵,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条文,一些方剂。中医这个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很独特,不能用一个模式把它整个给概括下来,也就是它的特色在于它的灵活性,所以中医用到人体治疗,我们给人看病,实际上都是一个个体化的诊疗,那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用一个公式把所有的中医理论都能推论出来,不可以,怎么办呢?只有大量地背(诵)。但是一提到这些,我们学校的学生有这样的一种疑问,说老师,我们现在都是电脑时代了,怎么还让我们去搞这些背诵这样的一个古老的学习方法呢?我就告诉他们中医就是这个特色,其实我们说一个不太雅观的一个词,中医就是这个“德性”,电脑再发达,如果我们不把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方剂背到我们的脑子里面,临床上不好使。所以第一步我们首先就要这样学习——背诵。尽量地多记一些中医的核心的理论和方剂,要背到脱口而出才可以,像《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条文,尤其是重点条文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是学习经典的第一步。

那位说了,我这个都背熟了,但只把条文背熟是远远不够的,紧接着第二步是什么呢?是理解,你把条文背熟了,如果你不了解它是什么意思,背也没有用,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经文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当然这个理解的过程有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开始可能不理解,那么我们通过其他,通过临证或者通过看其他的书我们可以把这个经文给理解了,那么怎么去很好地理解这个经文?我想主要在于琢磨,得去悟它。比如说咱们《伤寒论》中十篇的第一条,中十篇共398条,第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是我们第二步应该做到什么呢?怎么理解这个?为什么张仲景在这里给了我们这样三个症状?一个是脉浮,一个是头项强痛,一个是恶寒呢?它的内涵是什么?那你说太阳病中这么多症状为什么就选出来这三个症状放到提纲里面呢?这是我们要深入地去理解的,浮脉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正气抗邪的一种势力,那正气向外抗邪所以脉象就浮,由此我们说这里的脉浮,说明太阳病的病势是表浅的,这就提示我们这样的脉象要用解表的方法,所以它是代表的病势。头项强痛,头项在后面,项是脖子的后半部分,前面叫颈,头连着脖子痛,这个部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经路线,所以在这里头项强痛是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疾病的病位,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见到头项强痛的话,首先病位就可以想到可能是太阳经的病。而恶寒代表的是疾病的性质,尤其是感受到寒邪之后,恶寒的程度比较重,所以它是代表了病性。一个疾病有病势,有病位,有病性,那我们很快就可以给它定位,就可以知道下一步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个病了,这就是理解。如果我们把条文背得很熟,不深入地理解到这一步,这个条文好像学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再一个理解的层次,那么张仲景在这里讲的,比如说还是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是以感受风寒为例子来给大家说明的,就是说这个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我在这里讲的是感受风寒了所导致的病,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表证。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在理解的这个层次上,也不要只限于外感病出现这些症状,内伤因素也是可以出现的,比如说头项强痛,感冒了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症状,但是没有感冒的人他也会有这种症状,那也就是说内伤因素也会导致这种症状的出现,你比如说颈椎病,肩周炎等等。所以我们学习条文还要理解到这样一个地步,换句话说,这个太阳病不一定都是感受风寒引起来的,内伤杂病也可以导致太阳病,比如说我们见到的许多皮肤疾病,表现在皮表上的一些疾病,我们也可以按太阳病来进行处理,那么如果你要理解到这一步,就把《伤寒》学活了,是不是这样?所以这第二步是理解。

那如果说我条文也背了,很熟,我也理解了,到这一步是不就到此为止了呢?远远不是,我们还有第三步,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运用了,怎么把你学的或者理解的这种经典理论用到临床去治病?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有关这个运用,可能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在讲《伤寒论》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重点主要是临床运用问题,就是怎么拿《伤寒》的理论,拿《伤寒》的方剂在临床去解决问题。我想我们学习《伤寒论》课程,也主要是想学习这些内容的,想在学完《伤寒论》以后就能在临床上看病的,所以在讲具体条文的时候,我会重点讲它的临床运用要领的。

讲到临床运用,第一个要点就是什么呢?一定有理论指导,临床上如果没有理论去指导看病,那跟盲人夜行差不多,这样的人就是拿方子去碰病,碰好了就好了,但是大部分是碰不好的,所以有些人总感到中药,总感到经方好像没有用,实际上是他没有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进行运用。那当然了,你要有娴熟的中医理论去指导你的临床,你必须把中医理论学深学透,这里主要是《黄帝内经》了,包括《难经》这些中医著作。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咱们可以说明,你比如说《黄帝内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素问•刺禁论》篇讲到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左”和“右”,这一句话猛看上去有毛病,肝怎么在左边?肺怎么在右边?我们学过解剖对吧,如果你从解剖学上去理解,那你永远理解不了《黄帝内经》这么一句话。我有一个朋友,现在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了,这个朋友怎么认识的呢?是通过开学术会认识的,很早有一年曾经有一个中西医结合会,这个朋友是个西医,所以这个会上中医也有,西医的同仁也有,两个人一个房间,我就跟这位西医同仁住在一起了,他先去,我后到,等我到房间,包还没有放下,这个朋友很健谈,我包还没有放下,这位西医的同仁就问我“哪个单位的?”我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他说:“你是学中医的,哎呀,中医不太科学啊。”我听了这一句话感觉比较反感。我心想:咱们俩素昧平生,互相不认识,你讲话也太直了点吧。我说:“何以言之呀?”(学生笑)凭什么说中医不科学?他说:“你们中医里面有好多错误的东西,因为我也是非常注意学习你们所谓的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我也读。”他一说《黄帝内经》,我说你要读过这些我们就有交流的语言了(学生笑),我说你说吧,都是有哪些错误呢?他说:“你看《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叫‘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错误的啊,肝脏谁不知道在右边?怎么叫‘生于左’?‘肺藏于右’?肺一边一个。”我说:“你此言差矣(学生笑),如果你说到这个问题,我可以给你稍微地讲一讲,点一点这个问题,愿闻其道否?”他说:“那行,请遂言之,你给我讲讲吧。”好嘛,他倒把自己当成黄帝了(学生笑)。我说:“你说的这句话我可以指出来它是《黄帝内经》哪一篇的。”他问哪一篇?我告诉他是《素问•刺禁论》。然后他从包里面掏出来一个四大经典的合订本,一个袖珍本就拿出来了,一翻翻到那一篇,找到了,就自言自语地说:“还真是这一篇。”我说:“你要讲到《黄帝内经》,我也略知一二。”(学生笑)这句话讲的不是解剖概念,《黄帝内经》里面讲解剖的篇章太多了,肝脏的位置,肺脏的位置它非常清楚,没有说不清楚的,哪能说肝脏是右边它说在左边,它不是这个。这是讲什么呢?是讲功能状态的,讲天人相应的一句话,什么叫“肝生于左”呢?古人在办重大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拜祭天地,或者拜祭自己的祖先时,往往是面南背北,叫面向太阳,所以我们说中国人很阳光,面向阳光,这个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的。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他的左侧是东方,右侧是西方,这里的“左”“右”就是指东、西方的,古人看到每天太阳从东方升、到西方降,当时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古人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他以为地球是中心,“地心说”吧。所以,就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来,到西方降下来,所以古人就认为是什么呢?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所以东升西降。那如果说人,一个面南背北的人,左升而右降呢?气机从左侧升上去,从右侧降下来,就像太阳从东方升到西方降一样,如果对应人体,天人相应的话,东方主木对应于肝脏,西方主金对应于肺,所以实际上他讲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什么意思呢?是肝从左升,肺从右降的意思。这是讲什么?讲人体的气机,人要没气了这个人就死掉了,只要是活人他就有气,有气就会有气机。气机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肝肺就是气机升降过程中的一个枢纽,一个小回路。那在这个回路中肝气从左升上来,然后肺气从右降下去,构成了这样一个回路,有回路这个气机才能打通,就像我们电灯泡一样,没有回路的话,电灯就不亮了。所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它讲的是这样一个(理论),讲的是气机升降的小周天。我们体内的小周天太多了,除了肝升肺降以外,我们经常说的心肾相交也是这个,心火下行,肾水上乘,还有脾胃的升降等等非常的多。

那我们理解到这一步有什么用?这个理论就是怎么去指导我们的临床去看病,我给大家举一个病例,这个病人是一位老太太,右胁疼痛几年了,疼到什么程度?甚至晚上睡不着觉,时不时发作,所以把她折磨得很难以忍受,该检查的全检查了,先进的仪器都检查了,除了一点脂肪肝外,别的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她自己觉得病很重,要不为什么这么一直疼,她认为她得的一定是肝癌,儿女说你这个不是,我们都给你查CT了,核磁也都做了,不是肝癌。怎么不是?哪有这种病几年不好?你们肯定是瞒我的。老太太一直这样认为,儿女没有办法,找到做CT、核磁的这个大夫,拿出一个真正肝癌病人的片子跟她的片子对着讲,说老太太你的这个是什么样,人家是什么样,这个老太太才信自己没有肝癌。她说:大夫,那是不是肝硬化啊?(学生笑)反正这个是很重的病。大夫说没有,你这就是一个脂肪肝。她不相信。所以后来到北京,还是凑一个国庆长假过来的,连旅游带看病。来的时候这个老太太掀开这个位置让我看,肝区的位置一片红。我说:你怎么搞的?老太太说天天拿手揪,想知道这个里面到底是什么?(学生笑)这一片皮肤上都被她揪红了,并说胁痛。我问:在家怎么不看中医?她说:看了,都是给我疏肝理气的治疗。她说什么四逆散、逍遥散,或者柴胡疏肝散,这个老太太都吃过。她不但吃这个药,而且她查药典。我发现好多临床上这种长期疾病不愈的病人自己就买一些中药书,买一些方剂书看,大夫开完药他自己还看对不对,所以久病成良医就是这个意思。我开方的时候第一行四味药写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这老太太一看,说:大夫我吃过,四逆散。(学生大笑)我说我后面还有呢。那后面我给她用一个什么方子呢?这个就要靠理论的指导了,你如果还是单用四逆散,单用逍遥散或者柴胡疏肝散,你还是前面这些大夫的下场,人家已经走过这个路了,告诉你此路不通。但是你说她四逆散用上有效吗?有,就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怎么样?你的思路再打开了,那么要打开思路你没有一定的理论基本功、理论基础,是没有思路的。想想看,为什么这个胁痛久久不愈,而且用疏肝理气的药物还不能把她彻底治愈,这就说明她这里不仅仅是肝气郁结了,肯定是一个气机不通,气机升降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她有可能是什么?肺气不降,有可能这个回路没有打通,肺藏于右,肺气往右降,从右边往下降,那如果只是肝气左升而肺气不右降的话,往往这个肺气被堵到右边去,所以你看这个老太太右侧腹痛,右侧腹叫肝区。但是实际上从气机升降上来说这块是肺气肃降的通道,所以《黄帝内经》上就说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升降的一个道,那有这个理论指导,我们就可以在临床怎么去处理?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加上肃降肺气的药。这个四逆散它是让肝气往上升的,但是不能降肺气,所以要加上肃降肺气的一些药物,或者找一个方子,用四逆散散往上升肝气,再找一个降肺气的方子,这样她肝升肺降的气机通道不就给打开了吗?我给她喝了什么呢?《金匮要略》里面的“旋覆花汤”,等会我们来说这个方子,这个旋覆花汤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的,这个方子它很有意思,它本来是治“肝着”病的,也就是肝气郁结留着不去所导致的病证,“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用旋覆花汤。但是旋覆花汤什么药物呢?一共三味,旋覆花是它的主药,还有一个青葱,另外一个药叫新绛,我们现在没有了。什么是新绛?就是古人帽子上的红缨绳,像清朝这些官员帽子上那个红缨子,现在没有了,但是这个红缨子是什么?是茜草根染的,茜草根是红的,所以现在临床上往往用茜草来代替这个药物。旋覆花、青葱和茜草,你看这三味药物很有意思,茜草是专入肝经,治肝着好像很容易能够想到这个药物,肝着了,就用茜草以活血通络。但是这里面另外两味药物旋覆花,青葱,它们并不入肝经,入什么经呢?入肺,旋覆花降肺气,降胃气。那张仲景治肝着为什么要使两味降肺的药物?而只用一味入肝的药呢?它很有意思这个。这就是,肝着我除了治肝以外,还要降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就从旋覆花汤这个来看,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理论学透了,而且用活了。所以我就给她喝旋覆花汤,我一开这个,这个老太太说这个没有吃过,她就有信心了。你看病人有时候他吃过的药你再给他开,拿回去不一定吃,他认为你还是走的老路,解决不了我的病。同时我给她加上瓜蒌、杏仁这些往下肃降肺气的药物,因为这个老太太本身还有大便干的问题,这更验证这个理论了,为什么大便干呢?大便干不一定都是大肠燥结,是肺气不降造成的,肺和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大肠蠕动,不肃降大肠不蠕动,所以有人大肠秘结但他大便并不一定干,但是排便很困难,这往往是肺气不降引起来的。合上这个方子服了药物之后,很快这个胁痛解除了。一星期之后(患者)打来电话,这一次的药力最大,胁痛有明显减轻,又服两周,后来就逐渐地好了。所以这个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在临床看病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医的理论先行指导,但是现在咱们有一部分大夫我觉得做反了,这个病治好了,然后我想把这个病案发表出去,赶紧去找《黄帝内经》、《伤寒论》,看有没有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验证一下而已,所以这就在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程序上反了,说明他在治病的时候脑子里面根本没有用理论去指导,只不过是为了发表论文,找一些这样说理的依据而已,所以这样做是得不到临床提高的。

这就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个理论的内涵与临床意义,刚才我说的这个朋友,跟他讲完之后,他非常服气,他说中医原来这样的。我说对呀,本来就是这样,你不要把它看作都是按你们解剖学的观点去理解《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它主要是讲功能状态的,所以这就是一个中医的运用方面的情况。

临床运用第二个要点,就是抓病机。我们用这个经典理论方剂的时候要怎么样?抓病机特别重要,《伤寒论》112个方证都有基本病机。实际上我们中医看病就是什么?病机对病机。什么叫病机对病机?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搜集到病人的一些疾病资料,那么我们对这一大堆症状要采取什么样一个办法去处理它呢?就是辨证,这个咱们在中医诊断课程中都已经学了,那辨证找它的什么?找病机。通过对病人望闻问切的一堆资料找到一个基本病机,当然这个病机有可能不是单一的,它是复杂的。但甭管它有几个我们都把它的病机找出来,然后我们再选一个和这个病机相对应的方子,就是将那个方证的病机与方子的病机相对应,两个病机越接近,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譬如说是我们一判断这个病人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营卫不和,那马上我们就知道营卫不和的方子是桂枝汤,所以就选用桂枝汤去治疗,两个病机对在一起高度地吻合,疗效就会很好。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它的112个方证的病机我们必须要记牢。比如麻黄汤,麻黄汤咱们都学过,即使不学《伤寒论》我们也知道麻黄汤,我们学完麻黄汤证,不要仅仅认为麻黄汤是治风寒外感的,后世说伤寒表实证,这只是它的一部分,感受风寒、营卫凝滞的病机也只是它的一个病机,麻黄汤证的另外一个病机是什么?肺气郁闭,还有膀胱气化不利,也就是说麻黄汤可以开肺气,也可以振奋膀胱的气化。那这样的话,我们抓住这样的病机之后,这个麻黄汤就用得很宽了,我们不仅仅把它用在外感风寒的表实证了,还可以把它用到诸多内伤疾病中去,比如是肺气不利导致的一切疾病,像胸闷,咳喘,肺气郁住了,不能肃降了,可以用麻黄汤(来)开。甚至泌尿系统的疾病,膀胱的疾病我们都可以用麻黄汤,比如说小便不利,本身肺都有通调水道的作用,麻黄汤既开宣肺气,又温振膀胱的气化,所以麻黄汤对这个水液代谢失调的疾病,临床运用起来非常的得心应手。

我在临床上经常把麻黄汤用于前列腺的疾病,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前列腺炎的病人表现首先就是小便不利,表现为尿等待、尿频量少、晚上起夜、小便不痛快、尿后余沥不尽,站在那里先待半天,然后又解不尽,我们通称为小便不利,那么这个往往是膀胱气化失常了,当然我们可以使用五苓散,但是别忘了振奋膀胱气化最好的一个方子就是麻黄汤,同时又开宣肺气可以使肺通调水道。有一个前列腺病人,也是外地的一个病人,来这看病,有尿等待,站那儿等几分钟才能尿出来,而且怎么尿也尿不尽,前面他也吃了一些中药,我看好多都是五苓散,但是我也给他开五苓散了,我开五苓散的时候这个病人就说:大夫,您看这个五苓散我吃过。临床好多的病人(就是)这样子,他对中医方剂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我说后面还给你加药的,给他开了一个麻黄汤合五苓散。说到前面的医生用五苓散,问他服后小便通不通?病人回答有好转,但是过两天之后就又不行了。我给他合上麻黄汤,其实这个是《黄帝内经》的一些理论,那个“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用五苓散往下通利,起到“洁净府”的作用;用麻黄汤温振膀胱的气化,就是“开鬼门”的作用。这个病人吃了21剂药物,一点症状都没有了,解小便非常痛快。那你说麻黄汤并没有按照《伤寒论》里面把它用于无汗、发热这些(病症),怎么它就用于治疗前列腺炎?麻黄汤能够消炎?这个就是抓病机,你把基本病机抓住了,就可以把方子用得很宽,就会治疗好多种疾病。

咱们刚才说到五苓散,这个方子也很神奇,本来是治太阳蓄水的,所以蓄水证的一个基本病机就是膀胱的气化失常了,气化失常可以导致好多种病,当然首先是小便不利。但是如果你只把五苓散仅仅局限地用到小便不利上,就太狭隘了,我们(就)不能把经方更宽地扩展到临床各个科中去,这种观念太局限。我曾用五苓散治疗过汗出异常,一个老太太,这个病案的治疗费尽了周折,用了许多我们中医治出汗的方子,像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白虎加人参汤等等,甚至收敛的药物都使用了,不行,汗出一直不愈。后获悉她经常反复地泌尿感染,发作时尿频尿急,小便不利,辨为膀胱气化失常所致,就改用五苓散合玉屏风散。两个方子加在一起,服一周效果就很明显。那么膀胱的气化失常怎么会导致汗出异常呢?膀胱是太阳腑,但是我们别忘了它的经就是太阳经,是主表,里面膀胱气化失常了,肯定也会影响到太阳经的经气运行(失常),太阳经尤其它这个循经路线上可能会出现相应的一些病症,它就可以导致出汗异常。太阳经的营卫失调了就会导致这个情况的出现。不仅如此,我也用五苓散治过头项强痛,就是这个头项强痛,有可能是膀胱气化失常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利,那临床上当然可以使用。

关于这方面,很多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医案,闭经的病例,这个病临床相当地难治,益气、补血、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化痰、温经散寒等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但也不一定就能起效。有一女病人,36岁,月经闭止半年,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大便偏干。起初用了清热泻火、清虚热、通经活血的方法(前医也是这样治疗),没有效果,后又改用疏肝、温经活血的方法,前后治疗两个多月,月经仍下不来。后来我让她检查激素六项,果然有一项不正常,就是泌乳素特高,达803ng/ml(正常为5~25ng/ml),泌乳素只有在妇女怀孕后期至哺乳期才会增高,以促进乳房发育和分泌乳汁所需,这时月经就会闭止,这个病人的闭经肯定与泌乳素的异常增高有关,往往有脑垂体瘤的存在,但病人随后检查脑部核磁,一切正常。我想,泌乳素的增高,相当于是乳汁异常分泌,该病人伴有一派热象,而乳头又为阳明经所过,所以泌乳素高是否属于阳明内热所致呢?就改换白虎汤清阳明热,加当归、丹参、泽兰、益母草、丹皮等化瘀清热通经之品,同时告诉病人加服降泌乳素之西药溴隐亭,服药一周后,月经就来潮了(当然这也有西药的作用,只要符合中医治病道理,西药也是可以配合使用的)。所以,以上这些就是抓病机,你把病机抓住了,这个方子就用活了。这是第二个运用点。

还有一个在运用上的关键点,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抓主症的问题。其实刚才说抓病机,你怎么抓住它的病机?关键还要靠抓主症,就是抓主症和抓病机要结合起来。你看有经验的一些老先生、老大夫,病人说的这个症状非常地复杂,他可能一下子就知道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当然有一些经验成分在里面,临证看得多了,见得多了,抓得就比较准。我们学的小柴胡汤里面有好多症状,有九大主症或十大主症,但是最主要的是口苦、往来寒热和胸胁苦闷,你抓住一个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所以张仲景就说了,小柴胡汤(使用)“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又如: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的主治证,就是我们要使用桂枝汤,必须抓住汗出和恶风这样一个主症,不管这个汗出、恶风是出现在外感病中,还是出现在内伤杂病中,只要有汗出恶风,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桂枝汤。当然了前提是它不是内热引起来的。

所以主症抓好了,病机就可以辨认出来,有时候可能看到一个症状就会想到好多相应的方子出来,比如说临床上有好多这样的病人,说他胸部很难受,你问他是胀还是疼,他自己说不清楚,他说:大夫,我真不知道我是胀还是疼,就是很难受,有时候我拿一个棍敲,敲一敲它舒服点,甚至严重的会影响到睡眠。那实际上这就是病人讲的最主要的症状,我往往给他用什么?旋覆花汤,张仲景就说了“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蹈”就是用脚踹,拿棒子打是一个道理,他这里面感觉非常地难受。我们就要抓住这个主症了,我们就可以去单刀直入地用一些方子,你看临床这个复杂的病非常地多,所以越是在复杂的疾病中,尤显得抓主症的一个重要性,抓病机的一个重要性。有些病人来了之后从头到脚全是病,有一个病人,50来岁的一个中年女性,坐到这,我说:你哪儿不好?(她说)我哪也不好,我除了心眼好我哪儿都不好(学生大笑)。她就是这样,从头到脚全是病。然后她从口袋里面掏出来几页纸,我一看是A4纸打印出来的,全是写的她的症状,22种病症,就这么多。你不用问,她从头到脚全是不舒服。但是按照她的话来讲,最可气的是什么?她这么多症状,去医院检查,竟然查不出来任何毛病,除了上面(检查单)写有脂肪肝,子宫有点肌瘤,不大,其他没有毛病。这个病人就说:我这是不是病入膏肓了?我这么不舒服,又用这么先进的仪器(检查),竟然找不到我的病,说明我的病很重了、很深了。她是这样想。其实有好多病是仪器查不出来的,用肉眼看不到,借用机器,镜子也看不到,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种功能失调,功能失调就是脏腑功能不协调了,或者两个脏不协调,或者三个脏不协调,甚至五脏六腑都不协调,但是你单检查哪个脏它功能都正常,这就像两个人,哪一个人都很能干,拉出去哪一个人都是一条龙,都是业务骨干,但是这两个人就是不能坐在一起,坐在一起就产生矛盾,反而工作效率下降,就是这个道理。你说他这两个人哪个人坏?没有一个坏的,那就是不协调了,不协调我们把它协调过来,这是中医的特色,中医的特长就在于这里。后来这个病人我给她用了什么?22种病的这个(患者)……她说她让医院的大夫赶出来好几次。有一次她说她身上忽然热了,大夫怎么告诉她呢?一看检查单什么毛病都没有,病人问大夫:我这个怎么办?大夫回答说:哪凉快往哪去,家里有扇子吗?回去扇扇。(学生笑)你不是热吗?就要找凉快的地方啊,就要用扇子扇啊。所以这个病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她说她都不想活了,幸福指数很低。后来我给她开的柴胡桂枝汤,我们后面要重点讲柴胡桂枝汤这个方子,这是一个治疗全身不协调的非常好的一个方子,那柴胡桂枝汤是两个方子的相合,一个小柴胡,一个桂枝汤,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你看两个和解的方子加在一起,所以柴胡桂枝汤是一个“和为贵”的方子。当时这个病人来的时候特别强调后背不舒服,乏力,所以我给她加了羌活、独活、葛根、姜黄等疏通太阳经脉,同时又能提振中气的药物,只吃了7剂,病人就觉得全身都特别地舒畅,好多症状都没有了,原来(有大夫)也给她开过中药的,其中一个大夫给它开了70多个药物,那可能是病人讲一个症状开几味药,但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抓主症与抓病机结合起来。主症是纲,纲举则目张,抓主症就等于抓住了关键,就像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之首级也。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每一个方证都有主症,我到时候会给大家重点说这些问题的。

以上就是我本人学习和运用经典的一些体会,当然了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临证不做到一定时间,不在临床上摔打磨合,这种体会是得不到的,需要勤于临证。我赞成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学习方法,白天临证,晚上读书,临床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马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去研究它、琢磨它,这样才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好,这是我们在讲总论之前讲的学习《伤寒论》的一些方法和体会,接下来我们就讲《伤寒论》的总论。第一节 《伤寒论》简介

这一节我先给大家介绍什么呢?张仲景这个人,所以本节的第一个题目是: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华佗是齐名的,但是令人纠结的一个原因是,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当时的史书对张仲景没有做记载,张仲景的资料在正史上没有,你看《后汉书》中有《华佗传》但是没有《张仲景传》,后来有一些(医家)补了张仲景的传,但是毕竟是后人来进行补的。那么张仲景的名字第一次见到是在什么书里面呢?王叔和的书中,王叔和的《脉经》有一段话,他说“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有毫疑,则考校以求验”,他本来讲的是临床用药的性命攸关的大事,即使扁鹊、医和这样的名医,也该思考一下,即使是张仲景也要仔细地审查一下再去用药。他讲了这样一段话,那么在这段话里面提到了张仲景,而且王叔和也是第一个整理《伤寒论》的人。那么现在我们了解张仲景的一些资料,从哪里去了解他呢?一个就是《伤寒论》里面有一个序言,这是他自己写的序,叫《张仲景原序》;还有一个刚才我们说的王叔和的《脉经》;另外还有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在这本书里面序言讲到了张仲景的故事;再往后像唐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里面也记载了一些张仲景的书籍,包括他的生存时代;还有宋代像《太平御览》里面有《何顒别传》,讲了张仲景与何顒的一些故事;包括明代医史《张仲景别传》;当然我们现在可以看一些地方志了,河南省的一些地方志,像《襄阳府志》、《邓州志》、《南阳府志》,包括《河南通志》等等,里面记载了有关张仲景的资料片断。(一)名字、生卒年代及籍贯

先说他的名字,生卒年代和籍贯。张仲景,仲景是他的字,他的名叫张机,字仲景,古人都有名、有字。生卒年代因为没有正式记载,只能通过一些其他资料进行推断,譬如说《隋书经籍志》里面说了,说“仲景是后汉人”,后汉就是东汉了,先是西汉后是东汉。还有其他一些刚才说的资料里面,考证推论这个过程我不详细说了,我们就记住一个大致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张仲景生活于公元的150—219年之间,因为后世的好多资料能够验证他的时代,像《隋书经籍志》就很近了,说他是后汉人,东汉末年人,如果按照这个年龄算的话,张仲景大约活了将近70岁,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龄的人了,我们俗话说“人活70古来稀”。这是他的一个大致的生卒年代,我们要把它记一下,咱们教材上也写了这个。

第三点就是它的籍贯,张仲景是哪里的人?前面我们说《后汉书》也好,《三国志》也好,都没有张仲景的正式资料。第一个给张仲景做传的,是唐代的一个人叫甘伯宗,他写了一本书叫《名医录》,讲了他那个时代以前的名医的生平事迹,其中也讲到了张仲景,他说张仲景是南阳人。但是这本书现在也看不到了,丢了,那看不到怎么能知道唐代还有一个《名医录》呢?是因为在宋版《伤寒论》序中引了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中的话,我们才知道唐代有一个《名医录》,《名医录》是这样描述张仲景的:“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宋代的《太平御览•何顒别传》里面也讲了张仲景是南阳人,与何顒是老乡。地方志像《河南通志》进一步指出,张机是涅阳人。怎么又来了一个涅阳呢?涅阳是属于南阳郡管辖,这里面讲的南阳是当时的荆州的南阳郡,当时东汉的时候,荆州下辖七郡,其中有南阳郡,而涅阳是南阳郡里面的一个县城,是一个县。那现在这个考证属于什么地方呢?南阳市邓州,有人根据这个资料具体考证张仲景的家乡地现在的位置,应该是河南省南阳市邓州稂东镇,有人还说是张寨村,因为在这个村子里面,清末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古涅阳县城的一个匾额。我们需要记住什么呢?就是河南南阳就行了,张仲景是南阳人,那讲他的籍贯,就是了解张仲景的家乡地址,其意义是为了我们很好地学习《伤寒论》,因为在《伤寒论》里张仲景用了一些方言,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可能有一些方言他用的那些字你不懂。比如说他讲到一些药物炮制的时候,在一些药后面用了“熬”这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熬药这个熬,你比如说杏仁要熬黑,巴豆要熬去油,白粉要熬香,那现在这个“熬”我们都知道,东西放到锅里面加上水端到火上进行熬,如果你按照现在这个理解那就错了,张仲景家乡的话“熬”是什么意思?是“炒”的意思,炒菜的炒,西汉有一个杨雄他有一本书叫《方言》,就是专研究方言的书,他说“熬是以火而干五谷类”,就是用火把五谷给它焙干,实际上就是炒的意思。你看如果不了解张仲景家乡是哪里的人,不了解他方言的话,你把杏仁放在锅里面去熬了,这个就没有疗效了。所以它的意义就在于这里。(二)学医志向

那么张仲景是怎样走上学医道路的呢?所以我们第二个谈一下他的学医志向。

1.主观愿望

这里面有他的主观愿望,也有客观事实。从主观愿望上,张仲景自幼就喜欢读一些医学典故,特别是人相传诵的大医学家的故事。怎么知道张仲景喜欢读这些书呢?我们看它的《伤寒杂病论》原序,咱们打开教材上张仲景的原序,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线索了,他说:“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说我每一次看到越人,就是秦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这是有关扁鹊的两个医学典故,我们都应该学过的。“入虢之诊”,就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给虢国太子诊病的故事,读过《史记》我们都知道,我在这里不说了,扁鹊令虢国太子起死回生。“望齐侯之色”,齐侯就是齐桓公,扁鹊看到齐桓公,一看就知道他有病,开始病比较轻,后来病邪逐渐往里深入,最后扁鹊再见他的时候掉头就跑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了解,后来这个齐桓公没有听扁鹊的话就死了。那张仲景说他“每览越人入虢之诊”,就是我每一次看到这些医学家们的故事,“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就感叹这些名医们的医学技能实在是了不起。用一个“每”字,说明他看了不止一遍。我们每一个人从小都会有一个愿望,当然有时候可能从小是朦胧的,后来就形成了志向了,小时候我们有时候看小人书,也会深深地被那些英勇故事所感染,长大之后也要学他们一样,张仲景就是被像扁鹊这样的古代医学家感染了,所以才想像他们一样去做一个医生治病救人,这是他的主观愿望。

2.客观事实

另外一个就是什么?客观事实的问题,在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有两大灾害:人灾和天灾。人灾就是打仗,战争频仍,那时候诸侯割据,中央集权名存实亡,就是政府、社会都乱套了,诸侯之间你打我我打你,为了争地盘,为了争利益,相互攻打残害,谁有兵,谁的拳头硬,谁说话算数。打来打去,最倒霉的当然是老百姓,一打仗老百姓就逃,四处奔逃,颠簸流离,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疾病。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甚至会造成一些瘟疫的产生,这是当时的一个客观事实。那也就是这个客观事实,张仲景看到好多病人,所以他就想去拯救这些病人。

第二个客观事实就是天灾不断,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发生的天灾(有)很多起,几乎所有的天灾都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水灾、旱灾、蝗虫、泥石流、海水倒灌、地震等等都有,而且最要命的就是瘟疫,死人无数,所以还有一句话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真是这样。你看地震之后,卫生部门首先防御的是什么?传染病。当然我们现在的救助条件非常好了,但在当时古人那样的水平他达不到,所以往往会造成瘟疫大面积的流行。据史料记载,从公元的171—185年这15年间,正好是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就流行了5次大的瘟疫。瘟疫我们原来都比较陌生,但是2003年的SARS之后对瘟疫就不再陌生了,很厉害的。有的甚至是阖家阖户全被感染上,这在古代的资料里面都可以找得到,好多人描述这种瘟疫流行的一种状况,你比如说曾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叫王仲宣,它做过一首“七哀诗”,这个是他从西安投奔荆州刘表的时候写的,其中有几句话,他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出门什么都看不到,看到的就是累累的白骨,“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就是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把他放到草丛边,为什么?养不活,这孩子哭声令她回头看一看,但是还是扭身而去,为什么?“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她自己都不知道要在哪里死掉,怎么还能顾上孩子呢?所以这样的客观事实,那当然有病的非常多,尤其是外感病,瘟疫它也是外感而得的,所以张仲景看到这种现象,就要发奋学医,而且要研究这个外感疾病,这就是当时张仲景处的一个客观的条件和环境。环境激发了张仲景学医,就像我们有好多人经历了2003年的SARS后就喜欢上《温病》,喜欢上了《伤寒论》一样,SARS归中医的哪个科啊?大的范围归伤寒,小的范围归温病。每次有大的传染病,必会有关于这方面的名医问世,这是肯定的。所以也是那个年代,迫使张仲景走向了学医道路。

3.名家启蒙

促使张仲景走上学医道路的还有名家的启蒙,这就像我们上大学报志愿前,要问一问老师、亲戚、父母一样,得有启蒙老师有人点拨呢。张仲景走向学医道路的启蒙老师,就是曾经官拜东汉司空的何顒,“司空”是主管土木建筑、空间建设的官员。何顒也叫何伯求,他也是南阳人,是南阳襄乡人,东汉末年的时代与宦官主权做斗争的党人之一,因后来不断地受到宦官的陷害而亡命四方,后来他因与人密谋要谋杀董卓而失败,最终忧愤而死。这个人比较侠义而且豪爽。还有一个,何顒据说看人特别地准,可以说是料事如神,《太平御览•何顒别传》对何顒做出了评价,说他“先识独觉,言无虚发”,那就是看人看的准。曾经有一次他见到曹操,那时候曹操还名不见经传,在《后汉书•何顒传》里面有记载,说道:“初,顒见曹操,叹曰‘汉家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意思就是说:现在汉朝将要完了,将来能够平定天下的就是这个人,曹操。好多人不解,因为曹操那时候还没有太大的名气,结果后来果如此言。在《太平御览•何顒别传》里面记载了何顒与张仲景交流、谈话的一个故事。两人都是南阳老乡,张仲景在年少的时候去拜访何顒,但是年龄差别比较大,这个《何顒别传》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它说“同郡张仲景”,就是都是南阳郡的,“总角造顒”,“总角”就是幼年的意思,扎两个小辫像角一样,就是少年时代的张仲景去拜访名人士大夫何顒,两人经过交谈,这个何顒就对张仲景做出了评价,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说了这么一句话,“君”就是指张仲景,“用思精”就是善于思考问题,考虑问题比较周到。“而韵不高”,并不是说张仲景土里土气,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这个人他的涵养很好,不张扬,不张狂,很诚实,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这种性格的人适合学医,将来必定成为良医,(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了)于是张仲景就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你看本来就想学医,加上名人指点,也是建议他去学医,所以就下定决心学医了。

4.师承名师

那学医要拜老师,跟谁学呢?师承了当时的一个名师,这个名师也是他的老乡,南阳郡的一个人叫张伯祖,这个人我们要记住,是医圣张仲景的老师,两人按族谱来说应该是一家人,都姓张,张仲景就跟着张伯祖来学习医学。

说他跟张伯祖学习医学的记载在哪里?在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中,这个书大约是南宋的时候失传了,因为北宋的时候还看到了这个书,宋代林亿这些人在整理《伤寒论》时就引了《名医录》的话,说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这里面就介绍了他一个师承传授的关系,“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就是他拜了张伯祖作为老师,“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就是当时人说张仲景的医疗技术超过了他的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张伯祖是当时的名医吗?在宋代的张杲还有一本书叫《医说》,里面对张伯祖做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张伯祖是“南阳人,嗜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意思就是疗效十拿九稳,因此很受老百姓的尊重和社会的重视,可见张伯组是当时的名医。明代李濂在写《医史》的时候,为张仲景做了补传,叫《张仲景补传》,上面也写到了张仲景是“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就是说张仲景把老师的东西全学过来了,学得很透,运用得很活。

5.终成名医

张仲景天资聪颖,又经过刻苦的学习,学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后来张仲景客游洛阳的时候,又与何顒见面了,通过交谈何顒发现张仲景确实不得了,何顒当时感慨地说道:“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襄阳府志》里记载说:“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许多资料有这样一个评价,所以张仲景终成一代名医。

那么他的诊疗技术达到一个怎么高的程度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到张仲景的诊疗技术是如何的高明了。据《甲乙经》和《太平御览》中的一些资料记载,张仲景为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看过病。这个王仲宣是少年得志,很有名气,大文学家,后来曹操把他拜为“侍中郎”,就是跟随曹操左右的人,相当于三品官员。他从西安投奔刘表,但是刘表以貌取人,因为王仲宣长得又瘦又小,本来刘表想把他招为东床快婿,结果一看他那个长相就放弃了,王仲宣不受重用。刘表是当时的荆州刺史,在公元190年,刘表上任荆州的刺史,那时候荆州在全国是相对的一个绿洲,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没有经过战乱,所以好多名人志士都去投奔刘表,像王仲宣、张仲景都投奔他。有一次在荆州的首府襄阳,张仲景和王仲宣见面了,从考证的资料来讲,这个时候大概是公元198年,当时王仲宣21岁,张仲景已经是48岁了,两个人都是名人,一个是大文学家,一个是名医,两个人见面了,一见面,寒暄之后,张仲景看到王仲宣就说:你有病。王仲宣听到这话,心里面很不舒服,心想:咱俩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你就说我有病,我哪里有病?我今年才21岁。张仲景说:你确实有病,你这个病的特点是大概40岁左右的时候眉毛脱落,如果发现眉毛脱落半年之后,就会有性命之忧。得了,我给你一个方子可以免除这场灾祸。于是张仲景就给他开了一个方子,叫“五石汤”,可惜这个方子没有传下来。张仲景对王仲宣说:我给你这个方子,你喝了之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了。王仲宣不好意思说不拿,因为张仲景是名医,行,就拿走吧,但是并没有服用。又过了3天,两人又见面了,张仲景就问王仲宣:“曾服汤否?”说给你的方子你喝了吗?曰:“已服。”其实他没有喝,但王仲宣囿于面子,名医嘛,就说:我喝了。撒了个谎,张仲景一看就知道他撒谎了,说:“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以轻命也?”我看你的气色,你的面色,你根本没有喝我的药,君何以轻命也?你怎么不拿自己的命当回事啊?我说的是真话啊。但是王仲宣就嫌他说话难听,拂袖而去。后来我们知道这个王仲宣,这个人是有史可查的,他的生卒年代是公元177—217年,活到虚岁41岁。先投奔刘表不受重用,在公元218年刘表死了之后,他就说服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靠曹操,所以曹操对王仲宣非常重用,后来把他拜为侍中郎,围绕在曹操左右的人。在公元216年,曹操带着这个王仲宣去伐吴,王仲宣知识面特别宽,曹操出游的时候喜欢带着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问王仲宣,伐吴的时候也带着他,在这道上(王仲宣)就病了,是回来的路上王仲宣病了,公元216年王仲宣正好40岁,病了后就发现眉毛脱落,这时候王仲宣想起来张仲景的话了,晚了,从发现眉毛脱落又过了183天,半年整,王仲宣死了,是公元217年春死的。真是中了张仲景的话了,“终如其言”了。

我们看张仲景诊疗的技术相当的高,现在的大夫能有几个与之相比啊,说老师你有这种技术吗?我也没有,(学生笑)别说这种技术,现在病人问这个药喝多少剂能好,大部分大夫都不敢讲的,纯粹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中医诊疗技术真是达不到张仲景的水平,要成为中医名医,还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如果我们经常跟名师学习,你就会学到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你的悟性就会大大地增加,会有一些先知先觉的感受,所以讲到这里,我希望大家要多跟名师抄方子,抄方子过程中能学到好多东西。我的老师是刘渡舟先生,我跟他抄了7年方子,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他曾经治过一个肺结核的病人,这个病人住在北京的石桥胡同,40多岁的肺结核(患者),一看这个病人,可以说是皮肉林立,咳嗽还有痰,脉象一摸很细,结核病到后来就瘦,病人在一个宽大的床上躺着,显得非常瘦小,就是给人一看很可怜的这样一个病况。当时去看病的时候是冬天,刘老师给他诊为什么病?阴痨,《医宗金鉴》里有说:“阴痨细数形尽死”,就是如果说是患肺结核阴痨的人,大肉下陷,皮包骨头,脉象细数的话,那这个病人很可能就没得救了,死,就是预后非常不良。当时刘老给他配了琼玉膏,百合固金汤,这些方子我们都学过。病人吃完之后当时有好转,见起色了,所以他的一个朋友对刘老师说:您的药有效果。刘老师当时却说:别高兴得太早了,这个病我治不好,现在有效果也不能说明他这个病能够治好,因为现在是冬天,肺属于金,而冬天属于水,金水相生的时候,我给他一用药,他就会有好转,但是在来年夏天火气主时的时候,火克金,这个病人可能就危险了。后来这个病人就死了,哪一天死的呢?阴历五月初四日,端午节的前一天,阳历六月份,正是夏季火气用事的时候。这个朋友就非常感叹地说:中医这么神,能料定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亡。刘老师说:这是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的道理来推演的,他是一个肺金病,最怕火,所以火气用事的季节,这个病人就很难熬过去,就是这个道理。那这个我们叫辨证知机,我们知道中医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一般层次的,高层次的是辨证知机,这个机是病机的机,机是苗头,就是说他这个疾病变化的苗头,一开始你就能知道,预决死生。所以这就是高人,高手就是这样,所以我给老师抄方子,那真是体会特别神,对老师的高超技术特别地佩服。

所以你看张仲景20年之后的转归他都能决断出,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没有过硬的本领谈何容易?这也是张仲景学医的一些经历。这是第二个大问题。(三)关于长沙太守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张仲景当长沙太守的问题。因为这个《名医录》就是甘伯宗那个书讲到张仲景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当过官。东汉那时候,“州”下面设“郡”,“郡”下面设“县”,州的最高长官叫“刺史”,郡的最高长官叫“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了,正厅级。那张仲景当过长沙市的市长,怎么当的呢?是通过“举孝廉”,什么叫举孝廉?举就是举荐,孝廉就是对那些很优秀的社会青年,孝顺父母的人,用咱们现在的话叫热爱祖国,人品比较好的,把这些青年给举荐出来,选拔出来,等待国家录用。张仲景就是这批人里面的,说最后被录用到长沙太守。但是这个有争议,因为在正史中有关长沙太守的资料里没有张仲景,那认为他当过长沙太守的这样一个观点是怎么说的呢?我给大家简单地谈一下,咱们作为一个了解。

说到张仲景当上长沙太守,还得从刘表说起。在公元190年,叫初平元年,当时的长沙郡太守叫孙坚,就是孙权的父亲,后来被刘表杀掉了。公元190年孙坚把他的长官、荆州刺史王睿给杀了,那这是以下犯上啊,这个事情就报到中央,中央那个时候就像刚才我说的,中央集权名存实亡了,朝廷看到奏章,也无可奈何,杀了就杀了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