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心理学:如何安静地发挥影响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12:51:29

点击下载

作者:(德)西尔维亚·洛肯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向心理学:如何安静地发挥影响力

内向心理学:如何安静地发挥影响力试读:

内向心理学(德)西尔维亚·洛肯著王荣辉译北京日报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内向心理学/(德)西尔维亚·洛肯著;王荣辉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12ISBN 978-7-5477-3514-5Ⅰ.①内…Ⅱ.①西…②王…Ⅲ.①内倾性格-通俗读物Ⅳ.①B848.6-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22768号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外国图书合同登记号:01-2019-3255Published in its Original Edition with the titleLeise Menschen-gutes Leben:Das Entwicklungsbuch für introvertierte PersönlichkeitenAuthor:Sylvia LöhkenBy GABALVerlag GmbHCopyright © GABALVerlag GmbH, OffenbachThis edition arranged by Beijing ZonesBridge Culture and Media Co.,Ltd.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7 by Sunnbook Culture & Art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内向心理学出版发行:北京日报出版社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8-16号东方广场东配楼四层邮  编:100005电  话:发行部:(010)65255876      总编室:(010)65252135印  刷:北京世纪恒宇印刷有限公司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版  次:2019年12月第1版      2019年12月第1次印刷开  本:710毫米×950毫米 1/16印  张:15.5字  数:148千字定  价:5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关于作者

西尔维亚·洛肯,语言学博士,企业培训师,在德国学术交流资讯中心(DAAD)从事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性格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03年起,她开始专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人群做咨询工作。

事实上,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个安静的内向者。多年来,她陪伴周围的内向者一步步迈向成功。她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一个高度多元的话题,领导者可以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提高合作与深化关系。

她与丈夫育有一子,居住在波昂及柏林,来往于德国与美国文化之间。她总是不停地在寻觅好书、精彩的谈话对象以及吉光片羽的智慧。认清自我,特意为之!——美国乡村音乐女王多莉·帕顿(Dolly Parton)序言你其实并不孤单

这本书可谓内容独特,它所涉及的是全球被忽视的50%的人群,也就是内向者群体。

我与本书作者西尔维亚·洛肯结识于一次由德国演讲家协会举办的职业训练活动中。在为期三天、吵吵嚷嚷的活动结束后,我与西尔维亚在出口处巧遇。当时的我除了受到过度“信息刺激”以外,也深受众多外向者的影响,早已精疲力竭,能量近乎归零。西尔维亚很快便看出我的困境,经她三言两语的点拨,我当下便体悟到:在这个广阔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向世界里,我其实并不孤单!

我当然早就晓得自己是内向的,诸如温和、静谧与内在的力量等,都是我经常接触的。然而,我的整体行为受内向性格的影响究竟有多深,我倒是从来都没想过。内向者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不同于其他性格的人。尽管他们坚毅、智慧且默默地完成各种工作,但外向者总是低估了这群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自我提升类书籍(以美国作家领军)几乎都是针对本就能成功推销自己的外向者量身定做。正如西尔维亚·洛肯所言,外向者很擅长毛遂自荐,他们不但口若悬河,更是自我公关的高手。对于内向者而言,阅读那样的书籍就好比老鹰向鸭子学游泳,恐怕永远也学不会。老鹰或许可以在空中称王,前提是它必须提醒自己:飞行才是自己的优势!同样的,在汗牛充栋的沟通类书籍里,真能对内向者有所帮助的内容恐怕寥寥无几,例如那些关于“倾听的必要性”的冗长篇章,他们就完全不需要。事实上,内向者是很好的倾听者,他们真正困惑的是,为何别人不能好好听他们说话?

本书正是从内向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了许多能有效发挥他们优势的建议。例如,在谈判中,内向者其实手握不少好牌,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并不晓得何时、怎样打出这些牌。又如,当身处吵闹的会议中时,内向者该如何杀出一条血路?领导阶层或团队领袖该如何照顾到内向者的需求?如何让头脑风暴之类的方法也能适合内向者参与,让团队从每个参与者的思考中加倍获益?

这本书并非只是为全球半数内向者所写,同时也是为了内向者的同事、伴侣、父母及领导所写,让他们明白该如何与内向者相处,为何他总是跟自己想得不一样,为何他需要更多时间考虑,不喜欢畅所欲言,有强烈的独处需求?

西尔维亚·洛肯的书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对于一本低调的书来说,这将是个高调的好兆头!芙勒‧萨库拉‧沃斯博士(Dr.Fleur Sakura Wöss)教练,作家导言好的沟通首先是自我认同

我是西尔维亚·洛肯,一个内向的沟通咨询师。这也许有点不寻常,毕竟,内向的人好像就应该“宅”在家里,整天黏在计算机前,一边敲着键盘,一边大嚼外卖比萨。然而,“宅”不过是人们对内向者的某种刻板印象,其实成千上万的内向者各有不同性格。

我喜欢与人打交道,这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使命。可是另一方面,在历经一整天的喧闹与交流之后,我还是需要时间独处,给自己充电。尽管我热爱我的工作,但还是无法像我外向的同事那样,能从面对研习班学员、听众或见习讲师这样既活泼又紧张的工作中获取能量。可是为什么我要把内向特质作为一本沟通书籍的主题呢?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内向者需要自己的沟通手册

对于我的职业而言,进行沟通训练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我却一度对沟通训练全无兴趣。倒不是因为训练内容让我倒胃口,事实上,研究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始终是我的兴趣点之一。真正让我意兴阑珊的,其实是那些训练人员,也就是我的同事。对我来说他们总是显得太吵、太表面。我逐渐意识到这确实是个困扰着我的难题,于是我开始思考(内向者喜欢思考,且经常思考),究竟是哪些具体因素导致我反感我那些同事?那些站在台上的人表现得未必比我好或比我差,但就是有所不同:他们只会把我的实际需求不痛不痒地轻轻略过!许多人都大言不惭地自诩精英,用“佼佼者”“领军人物”“行业精英”来自吹自擂,我自始至终都觉得这样太膨胀了。正是在这些训练活动中我得到了不少启发,确定了自己是另类的。

对于我的动作,教练会说:“请再夸张一点!”对于我的谈话风格,教练会说:“请再多一点攻击性!”至于我的授课,教练则会说:“请再增添一点能量!”

这一切都让我局促不安。不论是夸张的手势、具有攻击性的谈吐,或是在演讲中霸气的展现,都与我的个人风格格格不入。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我从未被诟病,相反,那些内向的客户与研习班学员非常喜欢我的演讲与课程,我也很喜欢他们。他们举止恬适,鲜少轻举妄动,而且大都心思缜密、很有逻辑。当我把我最爱的客户类型描述给我(非常外向)的教练听时,她说:“哦,原来你喜欢冷静的人!”她说得没错。当我还是研习班学员时,我就很享受与思考方式类似的人密切合作。我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并没有一种沟通训练适合我和我喜欢的客户,换言之,目前没有针对内向者的优势与需求量身定制的沟通训练。

我希望能够借这本书,将这一大漏洞填补起来,并通过针对内向人格特质所设计的研习、演讲与训练,来实现这个目标。好的沟通应以认同为本,这一点我始终奉为圭臬。只有在能认识自己并与自己融洽相处的情况下,我才能顺畅地演讲、交谈,在网上和真实生活中成功地与其他人相处。然而,内向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不禁扪心自问,并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沟通习惯。此外,我也在相关文献与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不少启发,后来我还带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我的客户进行了实地观察。

结果十分有趣。我发现,内向者在沟通时往往会表现出两种特质,我将它们分为“优势”与“障碍”。并非所有的内向者都具备这些特质,但许多人确实如此,而这正是他们得以一展所长的基础!

在这些特质中,“优势”自然是明确的优点,但“障碍”是不是缺点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倘若我看清了自己的障碍,我便更能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例如,与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时,我往往会突然感受到抽离的需求。长期以来我都认为那是自己不合群的表现,可是如今我明白了,萌生退意其实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它能帮助精疲力竭的我重新找回能量。我不再称之为弱点,这就像外向者比内向者更需要回到人群中,他们并不会因此而变弱。

我在此诚挚地建议你:认识自己的优势与障碍,将它们当作一辈子的好朋友。此后你便能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安静地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尽管人际关系有不同的类型,但你每次都可以问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1.内向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善加利用哪些优势?2.内向者在这样的情况中该注意哪些事情?

本书中,你将读到上述问题的解答,不仅如此,我还将它们整理成适合的方法,便于你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你从本书中能得到什么?

本书将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境阐释上述两个问题,包括职场上、生活中、正式与非正式的场合、近距离与远距离的关系中、公开演讲与商务谈判中……每一段内容皆以内向者的视角出发。倘若你是内向者,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适应这个外向的世界,让你在重要的事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倘若你比较倾于外向,在阅读本书之后,你会对周围的内向者有更深的认识,包括伴侣、亲朋好友、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等,进而重视他们的优势。

万一你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内向者,就用第一章的小测验确定一下。本书能让你将读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况中,你将不断发现问题。当你可以自行解答这些问题时,它们也将带给你进一步的帮助。请你把握这个好好认识自己的机会,并从与他人的沟通中获益。

本书以内向者偏好的思考与沟通方式为依据,由内而外,首先从个性分析出发。在第一部分的导论及概述中,你将认识内向者的优势与障碍,我建议你最好从这部分着手,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与第五章,将综观个人生活和职场领域,进一步说明对内向者有益的特质,以及他们该如何利用这些特质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会告诉你如何将这两个领域塑造成“满足内向需求”的状态。接下来,你将了解与他人互动时该如何发挥优势、清除障碍。我会特别强调在亲密关系、商务谈判、团队会议、公开讲话等方面,内向者最重要的优势与障碍是什么。在阅读过第一章,完成了测验并对自己有初步概念之后,你就能妥善评估在不同情况下你的哪些个人特质是举足轻重的。

你也会在不同篇章里遇见我的一些内向的研习班学员与训练师(我会做匿名处理)。我将借助他们的故事,阐述内向者如何在不同处境下善用自己的优势。我期盼着,在你阅读本书时,他们的经验能带给你勇气或力量,让你去尝试专属于内向者的沟通方式。忠于自己,撼动世界!

根据相关记述与分析,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物都是内向者。促使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非就是忠于自己——忠于包括内向在内的所有特质。因此我由衷地建议大家:请忠于身为内向者的自己,去做适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你将安静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改变这个世界!第一部分在内向—外向曲线上找到舒适区第一章你是内向者吗?事实上,每个人都具备内向与外向的特质,并拥有灵活转换的空间,能够在这条曲线中找到舒适区。

约纳斯在一所声誉卓著的科技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他有两个死党,他们喜欢一起看电影、做运动。他也经常通过社交软件和同学以及在校外实习结识的朋友联系。不久前他还进入了德国最知名的汽车制造公司实习。可在情场上约纳斯就没那么如意了,在他就读的大学里女生的比例很低,他也几乎不参加任何派对或音乐会,因为那里强烈的声响与汹涌的人潮对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最近他在考虑,要不要借助交友网站寻找适合的女性交往。

在学业方面,约纳斯一帆风顺。如今他已取得所有的学分证明,正按部就班地准备毕业考试。不过对他来说,在同学们面前做报告是件令人尴尬的苦差事,各种口试更是令他胆战心惊。闲暇时,约纳斯喜欢跑步,偶尔会在慢跑中触发灵感。他还喜欢拍摄一些风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题材图片,例如桥梁或工业建筑等。内向与外向:一条曲线上的两极W

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对于这种区分法,每个人多少都有些了解,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出相关特质。然而,如果更深入地探讨下去,无论在文献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界线马上就变得模糊,因为在内向和外向的表现形式与测定标准上还有着不小的弹性空间。每个人都具备内向和外向的特质

是内向还是外向,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我们天生带有内向或外向的倾向,其中包含相应的特性与需求,成长过程又进一步塑造了我们。早在儿童阶段,内向或外向的特质便已显露出来。倘若不把这两种特质视为对立,而是当成一条曲线上的两个极点,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事实上,每个人都具备内向与外向的特质,并拥有灵活转换的空间,能够在这条曲线中找到舒适区。大部分人会靠向中间区域,不过多少还是会往内向或外向偏移。除了极端区域可能会带来问题外,其他区域都是健康的。极端区域是指曲线上内向与外向两个终端。主要决定因素:人格

无论如何,长期生活在舒适区之外是完全不健康的。例如约纳斯属于内向的人,若长期让他待在高度嘈杂的环境里,不仅会大量消耗他的能量,也会让他无法获得补给。在企业实习时,假如他总是被迫去卖车,而不是待在办公室里,他或许会精疲力竭。在极端的个案里,长期生活在自我舒适区之外确实会诱发疾病。

是内向还是外向,其次取决于社会情境。这就像一条可供个人运行的轨道,可视实际状况转向外或转向内。人类具备神奇的适应能力,能依据情境适当地调整想法与行动。基本上,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这与内向或外向无关,而与智慧或纪律有关,也就是说,有意识决定的行为会与受到刺激而反应的行为完全不同。此外,我们在某个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此时我们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全然不同的标准,诸如我们比别人强还是弱?别人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我们想要如何展现自己?第二决定因素:情境

因此,在母亲的生日宴会上,约纳斯会以模范兄长的姿态开心地与表弟们闲聊,会毕恭毕敬地向阿姨们问好,耐心地回答她们的询问。在企业的展会上,尽管他对与喧闹的陌生人接触毫无兴趣,还是会全力以赴,毕竟这是他的工作。即便是明显外向的人,例如一些喜剧演员,也有想要沉默或抽离的时候。我认识的外向者中有不少也需要(甚至享受)在喧闹中能有片刻的静谧。总之,具有轨道转换的灵活性是种幸福,这不仅赋予我们回旋的自由,更丰富了行为的可能性。

我们身处的文化则是第三个因素,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向外或向内的倾向。在日本,诸如安静、独处、沉思等行为便受到高度认同,与友人在一起时,共同保持沉默是稀松平常的。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内向者而言,这样的经验相当愉快。相反,若到了美国,置身典型的外向文化中,对话者沉默不语多半会令人尴尬甚至难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与一群人共同消磨时光可说是常态。因此,内向者在美国(或是其他外向型国家)必须比在日本更外向,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第三决定因素:文化背景

第四个因素则是在人生路上发生的偏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都会越来越靠近曲线的中间部分,内向或外向性格都会趋于和缓。对于外向者来说,在人生的下半场,内向特质不但变得更容易接受,还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重要性——可以自我反省,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第四决定因素:人生阅历

尽管受到情境、文化甚至年龄的影响,内向与外向基本都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会表现出某些特性与倾向。下面这一关键问题的答案能格外突显出这一点:关键问题:能量从何而来?

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或精疲力竭的时候,他会怎样为自己“充电”呢?

这个问题有两种解答。一种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取能量,我丈夫便属于这一类型。一天的紧张忙碌之后,他会跟朋友出去,或是踢场足球,或是参加聚会,以达到放松的目的。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偏外向。另一种则是让自己“闭关”,尽可能避免各种刺激,也不说话,独自复原。我就属于这一类型。在进行了一整天的研习之后,我会独自待在酒店房间里,静静阅读,或者跟某位好友见面,在轻松的闲聊中恢复能量。在连续三天的研习之后,我需要给自己半天时间才能“充满电”。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则比较内向。外向者: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获取能量

过多的刺激会让内向者流失大量的能量。在职场上,多任务并行便会造成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充满陌生人与喧闹音乐的派对也有同样的效果,这些都是让内向者身心俱疲的窘境。过度的刺激也会让内向者萌生抽离的需求。相反,外向者喜欢刺激,因为刺激可以为他们提供能量。因此,当他们陷入孤独或是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会寻求变化。他们总是往可以社交的空间跑,诸如咖啡厅、茶水间或是方便聊天、打电话的区域。在独立的办公室里,电话与网络简直就是重度外向者的救赎,因为这些工具确保他们能与外界联系。内向者:在独处中恢复能量

这并不是说,外向者就没有抽离的需求,也不需要有宁静的时刻。只不过这对内向者更重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让他们可以在结束社交后卸下负担,自行复原,再度生龙活虎地投入混乱的日常生活。在瑞典的森林里享受三个星期离群索居的假期,这可能更符合内向者的梦想。请回答以下问题:通过后文的测试,你就可以确定自己究竟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在测验之前,请先回答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我比较偏内向。□我比较偏外向。□两者在我身上几乎同样显著。□

这两种类型并没有好坏差别,只是单纯定义了个人的倾向与需求。你越清楚,就越能适性而为,去做对你真正重要的事。只要注意一点:平衡好独处和与他人相处的时间,以适合你的比例去分配。学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知道答案!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

用一个比喻或许能更清楚地说明内向者与外向者在获取能量方式上的差异。外向者产生能量的方式就像风车发电:首先,他们需要来自外界的刺激以产生能量;其次,他们必须活跃于这个过程中,动态地参与运转。相反,内向者采取的方式则像蓄电池:在外面没有风吹草动的安静状态下充电,并在这段期间不参加任何活动。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恢复活力。风车发电与蓄电池

脑科学专家已经证实,相较于外向者,内向者在大脑活动上耗费的能量更多,而且是常态性的,并非只出现在特殊的思维挑战时。这种高耗能现象在前额叶皮质尤为明显,因为这一区域在不断地处理各种内在事件,如学习、决策、记忆、解决问题……内向者在处理外部刺激时需要耗费更多能量,因此他们的“蓄电池”会比外向者更快枯竭。外向者宛如风车,可以一边消耗能量,一边积蓄能量。因此,对内向者而言,高效地运用自己内在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

内向者的大脑也比外向者的大脑更敏感,更易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需要更多能量接收处理来自外部的印象。这意味着,只要一点噪音,像约纳斯这样的内向者在进行心智活动(比如学习)时就会受到干扰。相反,对于他外向的同学而言,也许适度来点背景声音(如广播),反而会比在全然安静的状态下更容易学习。内向者的大脑比外向者的大脑更敏感内向不代表害羞或高度敏感。

这并不说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有活力,反之,内向者也不会因此就比外向者更沉闷。就连“害羞”这个标签也与内向无关。害羞的人最明显的一项特征就是社交焦虑,他们经常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与他人接触。这种焦虑与内向或外向无关,这两种类型都有可能遭受社交焦虑的袭击。

就连“高度敏感”这项特质也不等于内向。它指的是神经系统对外来影响超乎寻常的感受能力,这不仅会导致大脑迅速受到过度刺激,也可能带来强大的移情效果。尽管有相当多高敏感的人都属于内向型,可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所证实的,还有30%属于外向型。科学证据:外向大脑与内向大脑大不同

一百多年前,外向型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在他看来,性欲是人类潜意识的驱动力。然而,年轻的内向型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却反对这种论点。他创立了一套更全面的潜意识模型,其中除了性欲还有其他内容。不同的观点导致两位学者关系失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各自研究。

1921年,荣格发表了著作《人格类型》(Psychologische Typen)。书中他首次将内向与外向定义为两种人格特质,并区分出四种功能(思考、感官、直觉、情感),无论对内向者还是外向者,这些功能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格。荣格提出的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在日后所有重要的人格类型学说里都找得到,最典型的如美国广泛流传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和“洞察测试”(Insights-Test),它们都考虑到了荣格定义的四种功能。还有一些测试,如“五大人格测验”(Big Five)、“赖斯个人评估”(Reiss-Profil)、“阿尔法加分析”(Alpha-Plus-Analyse)以及“结构程序分析”(Structogram-Analyse)也都把内向与外向当作基本特征来应用,只不过,它们既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沿用固定的名称。例如“五大人格测验”便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特征共同置于“外向性”这个总概念之下。荣格:首次将内向和外向定义为两种人格特质

玛蒂·兰妮(Marti Olsen Laney)在其著作《内向者的优势》(The Introvert Advantage)一书中指出,在与荣格意见不合之后,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将内向这个概念描述成带有负面含义的自恋,而给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评价。内向性格迄今所具有(在上述某些测验中就能看出)的负面形象,是否应该回溯到这两位心理学家之间的争执呢?

沃尔夫冈·罗特(Wolfgang Roth)指出了另一种关联性:荣格希望通过对人格特征的分类,来解释内向的他与外向的弗洛伊德之间的不合,那件事长期困扰着他,成了他的沉重负担。

重要的是,荣格并没有根据内向或外向的程度来评价人。他认为,这两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同等重要与可贵。他们不仅可以互补,更能帮助对方拓宽视野,获得新视角。例如在某项计划中,若内向的同事确保新技术能通过精密的检验,那么外向的同事就可以去争取公司的支持;又如,内向的父亲能够体贴地给予正值青春期的外向女儿某些限制,且不会引发反弹,这在外向对外向的沟通中却很容易引起冲突。

科学在不断进步,现在关于内向与外向的研究,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大脑生理学”格外引人瞩目。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个学科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就证明了,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并非只是心理学上的假设,更是生物学上的真实情况。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格与行为符合大脑的生理条件。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断言,我们“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活动。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倾向。大脑生理学的重要性

下面我要介绍一些最重要的相关知识:内向大脑与外向大脑大有不同!1.相较于外向的受试者,在内向的受试者的前额叶皮质能检测到更强烈的电流活动。各种内心事件都由这一区域处理,如学习、决策、记忆、解决问题等。2.美国医生黛布拉·约翰森(Debra Johnson)于1999年证实,内向性格与大脑前额叶区里血液流量大有关联。她还指出,内向与外向的差异是由于血液在大脑中不同的运行路径所致,外来刺激在内向者的大脑中有更长的神经传导路径要走,这就是为何内向者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思考或反应。3.在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大脑里,占有主导地位的神经传导物质有所差异。这些物质可以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包括满足感与舒适感的传达。神经传导物质的路径是由反复发生的行为所建立的,这些路径又造就了我们的习惯。对于不同的神经传导物质,每个人都有一套专属的“水位标准”,它来自遗传因素。外向者的多巴胺较为旺盛,内向者则有较多的乙酰胆碱。4.这两种神经传导物质具有截然不同的功用:多巴胺可以增强活力和好奇心,增加对变化的寻求和对报偿的期待;乙酰胆碱则在专注、记忆与学习等方面格外重要。苏珊·凯因将这种差异归结成:外向者是“回报取向”,内向者则是“安全取向”。不同的取向也导致两者在沟通方面有所差异:外向者倾向于欢乐、激动、情感丰富甚至亢奋,他们也较愿意承担风险,例如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在谈判中常会做出大胆、冒险的举动,在大庭广众之下往往更加自在;相反,内向者较少有强烈的亢奋感,总是在行动之前仔细观察与倾听。他们会尽量避免冲突,本身也鲜有攻击性,甚至有相关研究宣称,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忠诚。5.这些神经传导物质处在一个更大的脉络中——植物性神经系统,其中有两个相互对抗的对手。交感神经负责帮助身体做好准备,完成诸如攻击、逃跑或努力与外界接触等行为。在传递刺激时,交感神经会运用“外向传导物质”多巴胺。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完全相反的一面,诸如安静、复原和保护。它会降低心跳频率、促进消化。在传递刺激时,副交感神经则会运用“内向传导物质”乙酰胆碱。6.玛蒂·兰妮从这些脉络(以及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中得出结论:在生理上,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差异主要是不同的植物神经系统所致。交感神经的活动对外向者控制较多,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则对内向者控制较多。此外,(根据黛布拉·约翰森1999年的研究报告)外向者显然比内向者更依赖外来的刺激,因为他们的体内无法提供同样强度的刺激。因此,外界的安静以及与外界隔绝对外向者而言是种挑战。迪恩·哈默(Dean Hamer)与皮特·科普兰(Peter Copeland)两位学者指出,对外向者来说,欠缺外来刺激(诸如例行公事、与不活跃的人打交道、呆板的仪式等)意味着兴奋不足,当这种状态持续过久时,外向者很容易感到不安或无聊,就像是多巴胺匮乏。7.在生物学上的确可以解释为何外向者需要从活跃、从外在为导向的行为中获取能量,而内向者则要在安静中找回能量。这两种获取能量的方式正好呼应了两类人植物神经系统的不同状态。

这就是内向者与外向者区别的科学根据。通过这些说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为何尽可能处在内向—外向曲线上的舒适区才是健康的。这里有最适合我们基本生理条件的“生物群落”,让我们用最轻松愉快的方式经营人生。找到内向—外向曲线上的舒适区

然而,并非所有与内外向有关的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的解答,我们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就能看出这一点:内向者是不是比外向者少?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内向者是不是比外向者少?内向者往往不太引人注意,可是他们无处不在。

在沟通时,由于我们比较容易听见、看见外向者,相形之下内向者往往不被察觉,因此人们会觉得外向者在群体里占多数。玛蒂·兰妮在她的书里引用了奥托·克劳格(Otto Kroeger)与珍妮特·苏森(Janet M.Thuesen)的说法:全球人口大约有75%是外向者,而苏珊·凯因则认为外向者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应该介于30%—70%之间。劳莉·海尔格(Laurie Helgoe)与黛芙拉·扎克(Devora Zack)在关于内向的研究中则认为,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分布应该是一半一半的比例。“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的相关文献也持相同看法。

尽管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出真正的比例,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确实存在着很多甚至非常多的内向者。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内向者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对于本书的核心主题(沟通)来说,这个问题要比人数比例更为重要。在交流和独处中找到平衡

在社交中,人们往往认为态度谨慎的内向者“不合群”,这是错误的看法。内向与友善、对他人感兴趣等特质,分属于完全不同的人格领域。当然,的确有许多离群索居的内向者只通过网络与社会保持联系,但也有不少内向型的沟通专家(例如你将在第六章中读到的安妮),他们乐于交际,每天都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同样的,在外向者当中也有不同的特质,并非每个外向者都长袖善舞,很多人根本不擅长社交。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彼此需要,而“需要”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例如婴儿需要周围人的照顾才能存活;成年人则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陪伴——隔离可以成为一种酷刑。人们也都需要通过观察别人,总结出行为准则。沟通是一种需要,与内向外向完全无关

与他人建立正向联系的能力,包含了许多特质,例如对他人感兴趣、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有同理心,甚至是产生罪恶感的能力,而一个人是否具备这些特质,与他是内向还是外向完全无关。内向者在社交中耗费能量,外向者却在社交中获取能量。

虽然内向者与外向者都需要他人,但对内向者而言,与人接触始终是一种“投资行为”,会耗费许多能量,在较大的群体里尤为吃力,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抽离,以补充能量,而外向者却能从接触中得到“回报”——珍贵的能量。此外,在社交时外向者多半会感到愉快,因此他们也较容易去关注外界的观点。投资vs.回报

尽管内向者在社交中也能感到愉快,但毕竟还是有所差别。内向者其实不太需要刺激,同样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内向者的大脑会比外向者的更活跃。因此内向者往往觉得社交很伤神,会尽量避免或偶尔接受邀约,宁可保持被动也不会刻意亲近他人。内向的人也有偏好的沟通形式,他们喜欢与一两位对象谈话,而不是在一个较大的团体中交流。比起爆满的大礼堂,他们宁可在小空间中演讲。不管一场谈话如何激动人心,唯有当他们在安静后将刺激消化,才能补回先前所付出的能量。

因此,在必须处理许多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内向的人会与外界保持距离。这很容易让外向的人误以为“他们不擅长与人来往”,甚至以为“内向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无意与他人交往,非常孤僻”。亲爱的外向读者们,事情不是这样的!相较于外向者,内向者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上,不断将外来印象与个人经验、立场或价值观做比较,并重新调整。在如此密集的心智活动下,内向者的“内存”当然容易满负荷。相较于外向者,内向者更在意丰富的精神生活作为内向者,我需要抽离和安静。

对内向者而言,独处的时光格外有益,他们能借此消化一些事情并恢复能量,还能避免过度刺激、疲劳或密集交流。在这样的前提下,抽离需求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合群。相反,内向的人希望理解身边发生的事,因此会格外密集地留意它们,也会费心去设想周围人的处境。简言之,在内向者身上其实“发生”了更多的事,只不过这一切都被忽视了。在与内向者往来时,外向者很容易会产生对方不够体贴、无聊,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些都是错误印象!

内向者应当适度调整与他人相处和独处的时间。至于当中的比例该如何拿捏,要视个人的实际状况而定。确实有极需要安静或极为孤僻的内向者(在内向—外向曲线上的内向边缘区),他们在社交后需要更长的安静期。相较之下,那些接近曲线中间的内向者,只要较短的休息时间便能复原。他们不仅喜欢与人来往,而且很容易跨到外向者这边。劳莉·海尔格将他们描述成“易与社会接触”的内向者,我则以“灵活的内向者”来称呼他们。灵活的内向者更易跨到外向者区间

乍看之下,这些灵活的内向者似与外向者无异,他们喜欢与人接触,有些甚至是相当成功的社交达人。唯有在能量管理方面才会显现出他们与外向者的不同——他们需要一段安静期进行休整,才能再度精力充沛地与人往来。

正因为这类内向者看起来易于亲近,所以周围的人多半看不出他们也需要安静期,也有独处的需求。即便是他们自己,往往也要在很久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需要抽离与安静。毕竟对他们来说,与他人互动是快乐的!因此,灵活的内向者格外容易过度耗损能量。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安排好互动与休息的时间,他们将受益良多。

可以确定的是,内向者与外向者一样具有社会性,他们重视通过可靠的互动建立清楚的社交网络。现在请评估一下你的个人偏好,以下的问题能帮助你。内向者和外向者一样具备社会性请回答两个问题: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会格外愉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情况会让你觉得特别自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这也许是本书最重要的问题。在认识了内向的许多重要特质之后,现在该是你为自己定位的时候了。你到底处在内向—外向曲线上的哪个位置呢?找出自己的位置,便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与障碍。你还将省下许多力气,不用再勉强自己扮演不擅长的角色,更可凭借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而在特定的处境中有意识地去审视:你有哪些需求?你到底处在内向—外向曲线上的哪个位置?

这个测验将帮助你自我定位。请倒上一杯喜欢的饮料,找支笔,花大约15分钟的时间来确认,你是不是内向的人?请选择与你符合的项目:1.谈话时,如果别人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回应,我会容易不耐烦。□2.我喜欢与人单独交谈胜过同时与多人交谈。□3.当我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他人听时,我会更明白自己的想法。□4.我喜欢四周整齐干净。□5.我喜欢有话直说,迅速采取行动,而非再三斟酌考虑。□6.当我精疲力竭时,只想回家休息。□7.面对说话速度快的人,我很容易感到疲惫。□8.我有自己独特的品位。□9.倘若可以,我会避开庞大的人群。□10.即便与陌生人闲聊,我多半也会觉得轻松。□11.处在人群中过久,我常会感到疲惫甚至不愉快。□12.当我说话时,他人多半会好好地聆听。□13.有人长时间在家里作客时,我会期待他们可以帮忙做点事。□14.在做计划时,我宁可安排成数个较短的段落,也不想整段一气呵成。□15.有时过多、过吵的谈话后我会精疲力竭。□16.我不需要很多朋友,我很看重真实、可靠的友谊。□17.我不太会去想别人都在做什么。□18.我认为睡眠充足很重要。□19.新的场所与环境会让我觉得伤神。□20.突如其来的干扰与出乎意料的状况会让我觉得很累。□21.我相信,人们会认为我很文静、无聊、难以亲近或害羞。□22.我喜欢观察细节,自己也会注意细节。□23.相较于文字沟通,我更喜欢交谈。□24.在做决定之前,我多半会先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5.对于紧张的人际关系,我往往要很久之后才会觉察。□26.我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27.有时我会找理由不参加某个庆祝活动或不去某个社交场所。□28.我很容易相信别人。□29.我喜欢思考和抽丝剥茧地分析事物。□30.我会尽可能不在众人面前发言。□31.善于倾听不是我的优势。□32.有时他人的期待会给我很大的压力。□33.我多半能以运动员的风范看待别人对我的攻击。□34.我很容易感到无聊。□35.若有特别的事情要庆祝,庆祝活动最好盛大,例如来一场真正的庆典或是集体聚餐。□现在请分类整理一下你的选项:内向型陈述:2、6、7、9、11、15、16、20、21、22、24、27、29、30、32外向型陈述:1、3、5、10、12、14、17、19、23、25、28、31、33、34、35第4、8、13、18与26项陈述则与内外向完全无关,只是为了防止你落入答题的惯性。你的测验结果如何呢?若内向型陈述至少比外向型陈述多三个以上,那么你便属于内向者:内向型陈述选得越多,你的内向性格便越明显。通过本书你将学会认识自己的需求并运用自身优势。若内向型陈述与外向型陈述相差不超过两个:你介于内向与外向之间,对于这两种人格类型皆能良好适应,属于“混合性格者”。你的行为格外具有弹性。通过本书你将全盘了解自己内向的一面,也就是对你而言或许不太明显的一面。若外向型陈述至少比内向型陈述多出三个以上,那么你便属于外向者:外向型陈述勾选得越多,你的外向性格便越明显。接下来你会看到内向者如何思考与行动,也将明白身为外向者的你与他们有何差异。你会对周围许多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与他们有更好的互动。

现在你对自己做了一番分析,对结果应该不会很意外。这项小分析可以为你做到以下两件事:首先,把自己的结果与其他人的比较看看,增加对彼此的理解;其次,以这些陈述为依据,帮助自己发挥优势,并照顾好切身需求——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你与他人之间关键性的差异。当我们认清自己、肯定自己的特质、掌握自己的优势与需求时,便能发挥最强大的潜力。认清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与需求内向型与外向型对照表

若想对内向与外向有系统性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参考以下对照表,它显示典型的外向者与内向者如何思考与行动。此处强调的是“典型”,正如前文中提到过的,有极明显的外向或内向性格的人其实并不多。注意:典型的外向和内向并不多见请回答以下问题:请通过以下对照表再次确认:怎样的内向与外向人格特征是你所具有的?整体而言具有较多内向的特质。□整体而言具有较多外向的特质。□两类特质大致同样明显。□

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呢?这两种人格类型都有适合发展的环境,也都充满了挑战,需要你去适应。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

重要的是,不论你的测验结果是什么,内向者与外向者都是这个世界需要的,因为人类的对立特质需要互补。为了繁衍与发展,人类需要男性与女性、理性与感性、定居与游牧、外向与内向……外向者可以为内向者提供他们所欠缺的特质,例如果断的行动、迅速的反应、充足的动力;内向者也可以补充外向者的弱项,例如明智的沉静、深刻的关系、反思与倾听。内向者的优势将是下一章的讨论重点。这个世界需要内向者,也需要外向者本章重点整理●内向者与外向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式:内向者需要抽离与安静,外向者则从与他人互动中汲取能量。●内向与外向是一条曲线上的两极。每个人在这条曲线上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最好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这个区域里,否则健康会受到影响。游移在内向与外向之间是正常的,人的性格倾向会因文化、情境、扮演的角色、年龄甚至心情变化而有所变动。●内向、害羞、高度敏感是三种不同且无直接关联的特质。●内向与外向人格的区分可追溯到荣格。在相关文献中,有时外向特质会被描述成比内向特质更“健康”,这种观点以及相反的观点都站不住脚。●内向者与外向者的脑部组织与脑部活动形态都有所不同。●内向者与外向者对自己的需求与倾向认识得越清楚,就越能轻松、愉快地面对自己并与他人往来。●世界需要内向者,也需要外向者!第二章内向者的优势由于内向者的优势通常表现得低调安静,所以常被忽略,其实它可以在沟通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在多年来研究内向者的过程中,我将他们的工具做了收集和整理。有些内向者对自己在沟通方面的优势浑然不觉。他们严于律己,期许自己的所作所为达到为自己立下的高标准,这本是件好事,然而过于批判自己容易降低自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我毁灭,因此他们往往必须有意识地发现自己好的一面。内向者具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为了不让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不仅要清楚观察自己的优势,还要培养一种能力,去认识自己的优势具有的价值。接下来的内容将帮助你做到这一点。也许你将有许多全新的发现,因为人们往往将已经拥有的看作理所当然。此外,由于内向者的优势通常表现得低调安静,所以常被忽略,其实它可以在沟通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我保证,在阅读完本章之后,你必将逐步找出自己的优势。内向者的优势往往被人忽略

通过第一章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内向者的运行方式与外向者不同。内向者的大脑信息传导通道与植物神经系统特别有利于专注、学习、自省与记忆。相对的,外向者的大脑则较有利于活跃的行动以及接受外来刺激。内向者与外向者存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两种类型的特殊之处同样也基于这种差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内向者都具备以下全部强项,也不代表这里列举的强项只属于内向者——外向者也可能善于分析或精通写作。只不过,以下十种优势常常出现在内向者身上。这不单是我个人长期观察的结果,与内向者有关的各种研究也都得出相同结论。

阅读本章时,请最好不断反问自己以下这个问题:我能在自己身上发现这些优势吗?

在阅读完本章后,你可以将自己的答案整合起来,将它们放进你的专属藏宝箱里。为了让读者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先以关键词整理一个概述:内向者的优势优势一:谨慎行事小心,避免风险,仔细观察事物,尊重他人,谨言慎行,不冒失,不过分谈论自己。并非所有的内向者都具备这里的全部优势优势二:自我探索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强调本质,传达有意义、有深度、有素养的内容,做到言之有物。优势三:专注能集中注意力,将能量投注于一个内在或外在活动上,做事情持之以恒、聚精会神。优势四:善于倾听从对方的言谈中过滤出信息、立场与需求,更好地完成对话。优势五:安静以内心的安静作为专注、放松、清醒以及忠于自我的基础。优势六:善于分析有计划,有组织,善于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抽丝剥茧,从中找出系统性的信息、立场、解答与对应措施。优势七:独立能独处,自主,恪守自己的原则,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我节制。优势八:持之以恒有耐心,能在一件事情上长期奋战以求达成最终目标。优势九:擅长写作(相对于谈话)相较于口头表达,更偏好、也更擅长以书面文字来沟通。优势十:有同理心能体谅沟通对象的处境,较少与人发生冲突,优先考虑共同点与共同利益,愿意妥协,能有谋略地斡旋。优势一:谨慎

乍看之下,在沟通时保持谨慎似乎根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优势。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与他人的互动中,一个谨慎的人会以细腻取代粗线条,会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而不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立场。以细腻取代粗线条

你已经知道了内向者与外向者具备不同的神经生理条件,这导致外向者的行为总是追求回报,内向者的行为则倾向于安全,而谨慎正是追求安全的结果。如果非冒险不可的话,在冒险之前,内向者也会先全盘观察并深思熟虑一番。

并非只有蹦极或投资才有风险,与人沟通也可能危机四伏。大胆的比喻、具有攻击性的建议、突发奇想、正面冲突……这些都不是谨慎的内向者所乐于采用的工具。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重视两件事。

首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轻易对人掏心掏肺。他们烦恼什么、重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些只会与真正的好朋友分享。他们对人客客气气,宁可先保持安全距离。

其次,不喜欢信口开河,也不喜欢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决定。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期许,在表达意见之前会再三斟酌。对于他人未经思索的言语,他们也会给予负面的评价。

谨慎也可能带来反面效果——过于矜持,使内向者不容易与他人谈论自己或分享自己的兴趣。这会让外向者觉得内向者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在极端的情况下,谨慎甚至会变质为恐惧,反而成了内向者的障碍。下一章我们就会从这个问题谈起。过于矜持,给人冷漠的印象

事实上,谨慎的内向者可以让对方产生好感,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但不会有压力。此外,谨慎的内向者言行得体且言之有物,这一点正可以引出他们的第二项优势。优势二:自我探索

内向者几乎是在不断消化各种外来的刺激,他们总是在处理自己观察、思考与体验到的事情。只要醒着,他们就在思索自己与他人、意义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等问题。这种内向者大脑特有的“后台运行”功能,让自我探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相当美好的结果。这意味着内向者与他人的交流基本上都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多半已先在脑海里将事情的原委进行了一番过滤与检验。因此,内向者的陈述往往具有意义、深度或素养。内向者偏爱有深度的交流

自我探索也会影响到内向者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的内向者来说,与少数人进行真正的对话比粗浅地结识一群人更有价值,也更愉快。此外,相较于措词与表达方式,他们更重视内容本身。他们可以与人建立起深厚、真挚的友谊,并且至死不渝。相较于庞大却松散的社交网络,这些极为罕有的紧密关系,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相较于措辞和表达方式,内向者更看重内容本身

不过追求深度也有缺点,它跟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都需要等待时机成熟。换言之,在需要迅速沟通的情况下,追求深度的内向者往往动作太慢,因为若想达到期望的深度,大脑需要付出相应的处理时间。在权衡利弊或据理力争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更会给人一种被动或迟钝的错误印象,因为他们脑袋里的密集活动别人是看不到的。当自我探索变成被动或迟钝

无关紧要的行为与交流对追求自我探索的内向者而言并不重要,有些人甚至对此完全陌生。这种态度在许多情况下都有利于内向者,包括深度谈话、学术辩论、研读哲学性文章时,或是在解决问题的企划会议中。优势三:专注

许多内向者都具有相当厉害的专注力,可以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上。这点不难理解,不同于外向者,内向者不太需要反馈,也不依赖外来的感官刺激。深度专注能在许多方面带来好结果,例如做事情更顺利、做得更好、更容易取得成绩。沟通研究专家尼古拉斯·恩克尔曼(Nikolaus Enkelmann)曾将这项优势列入人生发展的14项法则之一,称之为“专注法则”。专注有利于个人成长

专注的人会付出全部精力来处理正在面对的事,他们散发出的能量不仅能增加气势,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演讲时,内向者可以运用这些低调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不需要依赖投射在身上的聚光灯。沟通时,你既不需要站在舞台的中央,也不需要大批听众。你的谈话对象会觉得很愉快:你可以配合他们,给予他们真正的关注,在社交中这可是很有价值的“货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认真对待”的感觉。专注的能力是一项多么珍贵的资源啊!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认真对待”的感觉

沟通时能真正给予他人空间的人,能体验到许多交谈的美好,还能从优势二(自我探索)那里得到额外的养分。接下来的优势也是一项助力。优势四:善于倾听

善于倾听可算是人际关系中被严重低估的一项能力。若仔细观察典型的交谈,特别是双方都是外向者的交谈,你将发现所谓“对话”其实只是一系列独白,当一方说话时另一方并没有全心聆听,而是在思索自己想说的话。然而倾听是为双方创造一段真正对话的机会,让一方从另一方那里听到信息,再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深刻的讨论,如此,对话结束后才能完全明白对方的观点。对话不应当是一系列独白

许多内向者的倾听能力远超过平均水平。身为天生的观察者与外来刺激处理者,他们会清楚理解信息,吸收并运用到接下来的思考与回答中。他们懂得从对方的陈述中过滤出扼要的内容:对他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哪些信息是有意义的?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因此,真正的倾听是一种非常主动、任务量大的活动。你可以从优势三(专注)那里获得额外的动能。

对于说话的人而言,倾听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因为对方的洗耳恭听给予他极受尊重的感觉。无论是要建立关系、缓和气氛还是解决纷争,倾听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面影响,使倾听与被倾听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倾听:为真正的对话创造机会优势五:安静

安静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外在的安静”意味着没有外来刺激,“内在的安静”则是一种心灵状态。虽然这两种安静都可以在沟通中帮助内向者,可是严格说来,只有内在的安静才属于内向者的优势。尽管如此,外在的安静对内向者的重要性仍不可小觑。内在安静与外在安静

内向者都知道,在紧张工作或是补充能量时,外在的安静对他们是有益的。例如,在需要思考或是在身心俱疲需要恢复的时候,内向者会找一个安静的空间。在内向的日本文化里,即便谈话时双方共同沉默,仍能维持良好的氛围。沟通专家建议,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闲聊时(参阅第六章)或谈判时(参阅第七章),内向者不妨刻意保持沉默,把它当作一种有力的沟通工具。外在安静的益处就在于排除了刺激,这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信息,也能帮助内向者获得内在的安静。内向者若无法让自己在少有刺激的环境中得到安静,便会明显感到紧张、神经紧绷、疲惫等。沉默:一种有力的沟通工具外在的安静可帮助内向者获得内在的安静。

外在的安静是舒适感的来源之一。芬兰有一项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长期研究——《芬兰青年心血管风险研究》(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结果显示,对声音敏感的女性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80%。在听觉压力与身体压力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内向者往往听觉敏感,而听觉压力高会导致脉搏与血压升高,增加中风与心肌梗死的风险。这项研究结果为内向者敲响了警钟。尽量安排较长的“声音贫乏期”,不仅能让内向者感到舒适,同时也有益健康。目前尚不清楚这样的状态对外向者是否同样有益。安静让人自在,且有益健康

荣格早已指出,内向者对外来刺激的需要显然比外向者更少。许多内向者觉得“外在的安静”会让他们自在,无关能量的汲取。事实上,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已获得充分的刺激,也就不容易受外界的吸引而分心。这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和消化感知到的事物。内向者的安静对外向者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能激励他们留意自身的需求,三思而后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外在安静的能力应被视为一项优势。通往安静之路安静对外向者而言也具有价值。

除了无外来刺激的外在安静外,安静还包括内在的安静,可以让人们认识自己、别人和生命。这种状态能引起脑部一些可检测到的改变。

这一点从经常沉思的人身上可以得到证实。安德鲁·纽博格(Andrew Newberg)与尤金·达基里(Eugene D’Aquili)在神经学方面的研究显示,当人处于沉思状态时,可以监测到大脑中负责幸福、内心平和以及联系自我与外界的区域活动较为活跃。与此同时,沉思者在负责攻击、逃逸或强迫行为的大脑区域投入的能量比较少。沉思带来大脑的变化内在的安静造就了平和、正向的世界观,也让人们更专注。

另一项重要结论对内向者也是一大福音:沉思可以增强判断刺激重要与否的能力。如此一来,大脑的总体活动减少,付出的能量因而减少,大脑的运作会变得更有效率,这也更能提高人们对重要事物的专注程度。换言之,优势三(专注)与优势五(安静)是息息相关的,越是安静,人就越是专注!

更少的能量与更高的专注度,两者并不矛盾。乔治·普洛契尼克(George Prochnik)在他关于安静的书中,用顶尖运动员的例子来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顶尖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率比普通运动员更低,却能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他们能够有目标地让身体能量迅速爆发,然后快速下降。更少的能量,更高的专注度专注与内在的安静,两种优势相互结合。

内在的安静与外在的安静一样,都能够让人放松。谈话的速度、停顿、共同思考等,都能在闲聊、激烈的讨论或谈判中塑造宜人的氛围,从而消除些许压力。优势六:擅长分析

擅长分析虽非内向者独有的优势,不过许多内向者在这方面的确格外在行。由于持续进行心智活动,因此比起外向者,内向者与外界保持着更远的距离。他们利用自己的专注与持之以恒(优势三与优势八)不断过滤、消化各种想法,不仅思考得更久,也更为细腻。内向者与外界保持更远的距离

有一部分内向者尤其精于分析。玛蒂·兰妮在2002年发表的著作中首次说明了不同类型内向者的差异。人类大脑的右半边掌管直觉和图像思考,而左半边则具备处理文字、数字以及逻辑关系的能力,每个人受大脑左半边与右半边控制的程度都有明显不同,由此衍生出“左脑内向者”与“右脑内向者”。“左脑内向者”与“右脑内向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