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06:17:05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光波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大全集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大全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左手曾国藩 右手胡雪岩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作者:王光波排版:梦工厂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2-29ISBN:9787511308061本书由天津中智博文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上篇左手曾国藩第一章做人需坚忍——打掉牙齿和血吞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

平日战战兢兢,恐蹈古来权臣刚愎之咎,但思委曲求全,不敢气凌同列也。——曾氏良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果实的甜美是因为它们经受了风雨的洗礼,而一位成功者最终能够卓然独立傲视群雄,也是因为他已饱经沧桑。在风云变幻中磨炼出来的人,才能不为以后的磨难所吓倒。曾国藩的一生,就是在挫折中越挫越强的一生,他鼓励自己:“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只要能够挺过去,就是一条好汉。

从湘军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曾国藩从衡阳出师到打下武汉,七八个月里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羞辱。直到打下武汉,才一雪前耻。短暂的胜利之后,曾国藩来到江西,很快又陷入低迷的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国藩又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还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忍无可忍,从头再忍,如果不是有这种精神,也就不会有日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皆备的曾国藩了。

曾国藩在后来说:“‘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句话是我平生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受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大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

困境不能改变,就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等待时机重新振作起来。曾国藩经常举自己平生四次受人讥笑之事为例,来说明成功皆从左手曾国藩挫折中来:“我平生吃了几次大亏:第一次是我做秀才的时候,学台公开指责我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第二次是我做翰林的时候,在给皇上讲课的时候,画了一个十分丑陋的图,王公大臣们没有一个不笑话我的;第三次是我初次带兵时,在岳州、靖港战败后,全省官绅没有一个看得起我的;第四次是九江战败,我厚着脸皮走入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结果我被围困在南昌,全省的官绅人人都喜笑颜开。”但是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学台或者是官绅大臣,最后有哪个人的成就能够超过曾国藩?面对他们的责难,曾国藩总是一笑置之。曾国藩不仅自己如此,还时常劝慰自己的家人如此。

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曾国藩在官场多年,还需要在“耐劳忍气”上多下工夫,对于初入官场、历练不够的曾纪泽来说更应该做到,更要深刻地对这四个字进行理解。曾国藩也对弟弟说:“兄在外年余,唯有‘忍气’二字日日长进。”意思是说,我在外面打拼也有一年有余,只有“忍气”两个字,每天都有长进。希望这样可以鼓励弟弟,教育后辈。

有一次,他的弟弟曾国荃因弹劾官文而陷入极大的困境中。事已至此,曾国藩就写信开导弟弟说:“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平生的进步全是在受挫受辱的时候。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斗志,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要因此气馁,大丈夫应当把挫折看成长进的机会。”

曾国藩认为,“忍”不是懦弱无为,而是在暗中做好屡战屡败的准备。战斗的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自己在失败中也就汲取了教训,这就是挫折给人的馈赠。怪不得连蒋介石也非常欣赏曾国藩,曾说:“曾文正生平躬履诸难,都是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曾不责备人家,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忍人所不忍,成人所不成

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曾氏良言

在满洲政权中,一个汉人要坐到高位,不仅需要一流的才智,更要具备勇毅果敢的品质,因为这一路的艰难险阻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勇毅,就是坚忍,不是鲁莽地死扛到底或逞强斗狠,而是带有韧性地自立自强。

每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或者被艰难险阻所吓倒,或者咽不下一时之气而做无谓的牺牲,最后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唯有坚忍之人才能够走得更远。曾国藩自拟谥号为“文韧公”,不难看出其中对自己处事诀窍的自得。

曾国藩在与属下官员闲谈时,曾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道:“我年轻时喜欢与人挺着干,现在老了,不挺了,也就没有什么功绩了,看来还得挺,所以你们要记住,世上的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得住。”

曾国藩所谓的“挺”,就是指在危急时刻,要坚持住,他把其延伸为“坚忍”。而在曾国藩身上,“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身体上痛苦的承受。曾国藩生下来就患有顽固性的皮肤病,俗称牛皮癣,发作时痛痒难忍。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忍受着这种折磨,为此还出现了他怕“毛”的传说,一怕鸡毛,二怕长毛(太平军)。就是在疾病的煎熬中,他仍然南征北战,丝毫不影响治军作战。他的惊人承受能力无法不令人敬佩。对此他谈笑自若,如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他给李续宜的信中说:“敝疮亦小愈,然手不停搔,颇以为若。郑板桥有言:‘隔靴搔痒,赞亦可厌;入木三分,骂亦可感。’阁下既吝此‘隔靴’之赞,鄙人当自为‘入木’之骂。何如,何如?”其言诙谐幽默,而所受之若,绝非旁人可想象。由此更显示出他的“挺”字功夫。

二是对于各种政治上的挫折和官场上的失意,他都能挺住。曾国藩在仕途上也非一帆风顺,如咸丰七年(1857年)被迫家居,同治六年(1867年)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回任,对他都是很大的打击。但他并不气馁,仍以“挺”字坚持,静待时机。

三是军事上的挫败,他对付失败的办法也是“挺”,即坚忍。四次惨败,他都靠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重新振作,转败为胜。

由于经历了无数困难,曾国藩得出了这样一个认识:无论何人,只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就得经受磨难。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而能成就事业的人物,必须具备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

湘军之中,不独曾国藩如此,其他的湘军领袖也能领悟到忍之重要,胡林翼就是其中之一。

胡林翼在担任湖北巡抚时,意识到如果与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处理不好,不仅难以赢得朝廷信任,也无法全力对付太平天国,官文是满人,其实就是朝廷的化身。所以他必须亲自前去拜见,并且推诚结交。

官文有一宠妾,官文想为她的30岁生日做寿,却以正房夫人的名义散帖。当时小妾即便得宠,但也是难以登大雅之堂的。湖北官场听说官文实际上是在为一个小妾做寿后,都不愿前往。正当此时,胡林翼领着老母、带着家眷亲自来给官文宠妾拜寿。消息传开后,湖北众官员听说巡抚大人都去了,就也都纷纷带着家眷、拿着贺礼去给官文宠妾拜寿,原本冷清的生日场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官文宠妾也破涕为笑,官文也因此从心里很感激胡林翼。宠妾自幼丧母,拜胡太夫人为义母。这一举动为湘军的成功铺陈了后路。

忍人之不能忍,方能成人之不能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他并不是不敢动刀去面对在街头侮辱他的人,他只是知道自己的才智、生命不是用在这些人身上的。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这种忍的行为比一时逞强的暴力更为勇敢。胡林翼就是为了大局而屈身逢迎,虽然湘军中有很多人不耻于这种行为,但是曾国藩懂得这其中的奥妙与玄机。

曾国藩说:“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一个人要做成大事,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无人非议,但是在面对非议的时候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不要担心别人是否误会了自己,别人以为自己软弱,但自己懂得现在的付出是为了什么,从而义无反顾,这就够了。世上没有忍不过的坎儿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曾氏良言

人生无外乎顺逆,无论何者,你成功或失败都取决于你的心态。心态是一把双刃剑,是人人都有的精神世界。心态会产生两种惊人的力量:它既能让你获得财富、拥有幸福、健康长寿,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于你,剥夺一切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东西。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态更健康,更积极豁达,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曾国藩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铸就坚强的心。

成功的人有许多,成功的定义有许多,就连成功的原因也千奇百怪,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成功都离不开坚强。何为坚强,就是使你的心强固有力,不为任何事物动摇,不因任何环境而毁灭。坚定你的心,无论怎样的曲折都能安然度过。

如何才能令人敬仰,如何才能成就霸业?曾国藩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他之所以建立起后人敬仰的霸业,就是凭借一种信念——没有忍不过去的事情。因为有这种信念,他无论遇到怎样的侮辱蔑视都能够忍受得住。被满族官员嘲笑、刻意阻挠,曾国藩可以为了自己的志向,忍受耻辱。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是面对责难他选择忍耐,所以此后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才能够成功地扶持出一支铁的队伍。

曾国藩在忍耐的时候,不会想自己受了多少委屈,自己多做了多少无谓的事情。而是想着,忍过了这个坎,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自己会取得怎样的成绩,正是这种心态帮助他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懂得这样的道理,也不是谁都可以坚持这样做。

今人因陷入物欲横流的世界,常变得消极,只懂得随波逐流、怨天尤人,往往失去心中的梦想。人们好像越来越习惯把事情归结到别人的头上,却忘记了自己的重要。经济危机爆发,全球的就业率都在下降,失业成为人人都担心的问题,但是即便失业了,你只要再多一点点坚韧,一样可以渡过难关。

在美国失业热浪中,有个叫做汉斯的人被解雇了。对于解雇他这件事,老板未做任何解释,唯一的理由是公司的政策有些变化,现在不再需要他了。更令汉斯难以接受的是,就在几个月以前,另一家公司还想以优厚的条件将他挖走,当时汉斯把这事告诉了老板,老板极力挽留他说:“汉斯,我们更需要你!而且,我们会给你一个更好的前景。”而今天,汉斯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成了多余的人,哪里都不再需要他了。

现在的汉斯落到了如此结局,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痛苦。一种不被人需要、被人拒绝以及不安全的情绪一直缠绕着他,他不时地徘徊、挣扎,自尊心深受损害,一个原本能干而有生机的汉斯变得消沉沮丧、愤世嫉俗。在这种心境下,他怎么可能找到新的工作呢?

在这种情形下,那多一点儿的坚持让汉斯开始思考自己,他目前这种状况是否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呢?他不知道,但他发现了许多消极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因素是使他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他也意识到了一点,要想继续奋斗下去就一定要发挥积极思想的功用,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一点——排除消极的情绪。他开始改变思维方式,摒除消极的情绪,代之以积极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开始有规律地思考:“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被解雇,相信也是如此。我不再抱怨自己的遭遇,只想弄明白这事究竟是何原因?”一旦他开始相信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确有其因之后,他不再对老板愤懑不已。他认为,如果自己身为老板,可能也不得不如此。当他如此考虑之后,自己的整个心态完全变了,他又找到了新的工作,并在生活中重新得到了快乐。

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遇到问题了,不要消极悲观,只要相信问题必然会解决的,人就会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找到症结并解决它。即便遇到不幸,对于一个坚韧的人来说,每一次的不幸都蕴含等量或更多幸运的种子。就算遇到困难了,命运带给人一个困难的同时,也给了人应付这些困难的能力。只要能再坚持一下,忍耐一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而成功就在眼前。危难之际,靠人不如靠己

总之,危难之际,不要靠别人,专靠自己,才是稳着。——曾氏良言

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帮手。曾国藩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特别提到,在危急的时候,不要依靠别人,只能依靠自己。这样的教训不是平白得到的。

1862年,曾国荃率领湘军亲临天京城南门外,驻扎雨花台。在仔细权衡之后,曾国荃作出了如下的判断:要想攻下此城,凭借两万湘军是做不到的。贸然行动只会遭到两面夹击——城里太平军的誓死抵抗和外围李秀成的猛攻,只怕湘军会被太平军一举歼灭。在这危难之际,曾国荃一面加紧防护,一面让哥哥曾国藩想办法搬救兵。

收到加急求救书的曾国藩,先是让镇江刚要出师的北路军李续宜前往,不料在行军途中对方忽然接到父丧的凶信,匆匆回家奔丧,再相继派遣其他部将,但他们在途中遭遇太平军的围追堵截,亦难达天京。这时,可援之军只有多隆阿一路。曾国藩命令多隆阿迅速南下,支援弟弟。可是多隆阿不仅不前往支援,反而获得皇上的恩准负责其他战事。等待友军的曾国荃,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个时候,曾国藩看清了人性的险恶,朝中官员不希望湘军再获胜利,也认清了危难之时不能够寄希望于他人的道理。

他只好提起笔来给弟弟回信,写道:凡在危难的时候,都必须要靠自己。靠他人守城,可能敌未战己先乱了,靠他人营救,也等于是将自己的脑袋交到了别人的手上。为此,他详细告诉弟弟怎样带兵,如何列阵打仗,希望弟弟能够自救。

尽管艰难,但是曾国荃听了哥哥的话,不再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了。他认真地按照信中所说,结合实际,严密地部署自己的军队,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天助湘军,曾国荃又发现江西的太平军大量撤出,太平军因为内讧而瓦解。

从最初的求救,到明晓道理后的自救,再加上不可多得的天机,让曾国藩的军队躲过了一劫。这一过程只教会了他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能依靠他人,只有壮大自己的实力,才能在危难之时自救,才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靠在别人的肩膀上,享受着对别人的依赖,忘记了凡事靠自己的古训。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大人把孩子都当成宝贝一样宠着,更容易形成孩子们的依赖性。这种情况导致现代人往往都存在极强的依赖心理,习惯依靠“拐杖”走路,在别人的关照下生活。这些人经常持有谬见:他们永远会从别人的帮助中获益,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会有人出来帮助他们。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别人能够帮我们完成的,就好比别人坐在健身房中锻炼是没办法增加自己的肌肉力量的。

很多刚毕业或者正等待毕业的大学生,不想自己去找工作,却想依赖父母的关系,想花一点钱直接进某某单位。可是,父母能把孩子送上一个工作岗位,但是不能替孩子完成所有的工作。那些工作中细节上的苦痛,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承受的。

生活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依赖他人来保障自己。“让你依赖,让你靠”,就如同伊甸园的蛇,总在你准备赤膊努力一番时引诱你。它会对你说:“不用了,你根本不需要。看看,这么多的金钱,这么多好玩、好吃的东西,你享受都来不及呢……”这些话,足以扼杀一个人意欲前进的雄心和勇气,阻止一个人利用自身的资本去换取成功的快乐,让你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止水一般停滞不前,以至于你到了垂暮之年,终日为一生无为而悔恨不已。而且,这种错误的心理,还会剥夺一个人本身具有的独立的权利,使其依赖成性,靠“拐杖”走路,而不想自己一个人走;有依赖,就不会想独立,其结果只会给自己的未来挖下失败的陷阱。

人生的风风雨雨,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只有人本身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一个人,即使驾着的是一匹羸弱的老马,但只要马缰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就不会陷入人生的泥潭。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经得起任何风雨。忍气吞声有所得

兄在外年余,唯有“忍气”二字日日长进。——曾氏良言

人人皆赞慕成功人士的光辉,却未曾留意他们背后的忍耐。我们常说真正的强者可以忍人所不能忍。你只有学会了忍耐,才有机会走向成功。

曾国藩身为一个被八旗子弟瞧不起的汉人,却能在朝中为官并身居要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他深知“忍”功的重要。我们都知道,身为帝王最畏惧的就是武将功高盖主,他们手握重兵掌握着篡位的实力。

曾国藩在朝为官之时,能够抑制自己的情绪,在皇上怀疑之时,交出兵权。他更时刻教导他的家人,无论兄弟还是子侄,他最常说的就是“第一贵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咸丰十一年,李秀成攻打江西,当时江西巡抚沈葆桢眼见战事危急,调配数支队伍保卫江西。为了保证军饷稳定军心,他居然不记挂当年曾国藩保举的恩情,转而向曾国藩的弟弟率领的湘军发难,停发湘军的粮饷。此时曾国荃率领的湘军驻扎在情势更为危急的雨花台,倘若没有足够的军饷支撑,后果不堪设想。曾国藩先是愤怒异常,之后几经思量,仔细分析战事,以个人名义向九江官道借了税银以解燃眉之急。谁料,此事被沈葆桢知道后再次作罢。曾国藩并没有一时意气上奏朝廷,而是委婉引退。沈葆桢亦上表欲回家赡养高堂。最后清廷下旨对半分配江西厘金,又从额外方面调度为湘军筹集资金,此事才作罢。换了你我,谁又能有这番肚量,忍受自己提携的人反向而对?曾国藩的忍让不仅化解了危急,更圆滑地避免了给眼红他的人留下把柄。官场浮沉之中,多少人因得意忘形而最终走向失败,又有多少人因忍一时而成就一世霸业。忍,更是曾国藩从历史人物身上学来的。

霸王别姬,我们哀恸项羽的豪气、虞姬的深情。但倘若项羽能忍一时的失败,不将面子看得比生命重要,假以时日,凭他的本领也必有所成。名臣文种,倘若能如范蠡一样放弃风光荣华,忍一时,也未必会身陷囹圄,以死作为结局。

达尔文曾说过:“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我们不是不赞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并非嘲笑自刎而谢天下的项羽,只是有时候倘若我们能忍得一时,就可以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越王勾践的故事我们都学过,身负灭国之辱的他,不仅在吴王夫差处做奴仆,更在夫差生病之时,细心侍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排泄的大便,“问疾尝粪”,博得吴王夫差的欢心。忍辱负重十余年,最终才获得回国的机会,一举反攻,一雪前耻。

小不忍则乱大谋,勾践正是因为隐忍才铸就功业,像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忍字是没有局限的,它不仅适用于古之成大事者,更适用于当今社会。那些发明创造者倘若不能忍受发明路上的寂寞,不能忍受别人的白眼,是无法成功的。我们熟知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创造了电灯,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但是他在制作之时也碰到了瓶颈,历时数年的实验,一无所获。曾有好事者嘲笑他:“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3年时间,做了4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可是他却说:“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灯丝。”正是忍受了失败和别人的嘲笑,他才最终成功地实验出什么适合做灯丝,最终发明了电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大多数人却不断地抱怨世界变化太快,不能适应云云。他们从来没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他们无法忍受为了成功失去的东西,无法忍受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的孤独,无法忍受别人的嘲笑和白眼。只是一味责怪,一味抱怨。这样的人最终肯定会被社会淘汰,即使不被饿死,也会变成社会的拖后腿者,成为蠹虫。

也许你不比别人聪明,也许你有某种缺陷,但你却不一定不如别人,只要你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忍耐,就能够成功度过困境,成就他人所不能。山洞的开凿、桥梁的建筑、铁道的铺设,没有哪项不是靠着人性的坚忍而建成的。

通往成功之路通常都是艰巨的,绝不可能唾手可得。生活中的苦涩,曾使人失望流泪;漫漫岁月的辛苦挣扎,曾催人衰老。我们的一生最后总要落下帷幕,只要你能懂得忍耐,就一定会有所获得,收获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不居胜,不惧败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氏良言

世间没有永久的胜利,也没有永久的失败。无论你现在光芒万丈还是身处阴霾,总有一天你会到达另一端,体验另一种人生。物极必反的道理,想必无须多言。“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这就是曾国藩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凡是争强好胜的人,一定有无法胜过别人的地方,而胜利的人通常不会自己称自己成功了,能成功的人应该是谦逊的。成就大业的人一定不会满足于自己过去的一点小成就,就好比爬一座山的时候,先爬到半山腰就开始嘲笑山脚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成就大业的人不会恃强凌弱,仗势欺人。他们只会谦卑无言地继续努力,渴望更广的天空。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无论顺逆,都能广纳众言,沉着冷静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深知骄兵必败的道理,时刻提醒着自己及家人。

人要学会谦逊,要懂得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要永不言败,永不放弃,而不是遵循人的天性,好炫耀,贪慕虚荣。凡是有大智慧,铸就大成就的人,都是谦逊近人的。他们不会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而是和蔼可亲的。他们说出的话语不是经过修饰而内无实物的锆石,而是简单朴实有里有面的钻石。这世上,有人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率先获得了成功,也有人却因种种失误经受着失败的痛苦。但是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只要活着就会有反复,会有转化。常胜将军要是因常胜而自大,照样会成为别人的手下败将。反观之,成功的人总是谦逊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不以为自己成功。

在19世纪,法国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贝罗尼。一次,他到瑞士去度假,为了使自己的画技不退步,仍然每天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正当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的时候,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了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了一会儿,那三位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都红着脸跑掉了。

贝罗尼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同他谦逊、不以名画家自居是分不开的。同理,曾国藩成功的原因,也在于他能够做到“能胜人,自不居胜”。

越是成功、有学识的人,越精益求精,越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而那些四处和别人攀比的人,却往往徒有其表。做人踏实,不要自己成功了就洋洋自得,也不要面对失败垂头丧气。做好自己,谦逊不张扬的人,才是有大成者。“挺”是显达的前提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曾氏良言

人活着总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能够有所成。成功的道路更是荆棘密布,为了在这样的路上走得更远,需要的不仅仅是斗志,更需要一种耐久的精神,一种似乎可以忍受所有苦难的执著。这样的忍受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这是一种坚韧,也是一种对梦想的执著。

曾国藩认为,做人要当君子,而所谓的君子就是那些能够忍受物欲、权势、贫穷和曲折的人。他本身就做出了表率。在咸丰四年时,曾国藩接到了征讨太平军的圣旨,他高兴自己终于获得了这样一个可以为国尽忠的机会,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当然他更珍惜这样的机会。但是当他赴职时遇到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军饷。我们都清楚地了解军饷对于一支部队的重要性,那是稳定军心的保证,是打仗必需的物质基础。但是曾国藩所率领的这支队伍没有足够的军饷。曾国藩四处游说,终于说动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乡绅杨江出钱捐饷。但是他必须满足对方一个条件,在杨江祖父的原籍为其建一座乡贤祠。本来这不是个难事,但是杨建在任职期间有过贪污受贿的行为,之前有人上表不仅被拒,还被在位的道光皇帝训斥了一顿。曾国藩不禁为难起来。如果重蹈覆辙,必然不利于自己的仕途发展,更不可能获得军饷。但是如若不试一试,似乎又不甘心。毕竟要想获得大批军饷只有这一条路,更何况如今是咸丰帝在位,也许时过境迁,事情会有转机。曾国藩左右思量,最后决定咬牙上表。最后咸丰帝果然应了要求,这一纸奏折换回了军队必需的军饷。

曾国藩本人不仅忍受了对方提出的无理要求,还承受着如果失败自己将一无所有的压力。或许很多人面对这样的情形,会选择逃避而非面对。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正是他肯忍辱负重、自我牺牲才会成功地解决危机,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世界总是公平的,倘若你相对别人多忍受了些什么,你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谓清者自清,就算被人误会,被人指责,总会有人为其正名。现在的社会,有许多时候,人们被浮躁、愤怒蒙蔽了双眼,越来越无法忍受各种各样的诱惑,最后很多人都成了金钱、名利的奴隶,一辈子的辛劳也只为了浮云。倘若能学会忍受,学习曾国藩忍辱负重的精神,最后一定能比别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看到更美的风景。一路“挺”过,位极人上人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糜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曾氏良言

什么叫做倔强?有的人以为倔强就是俗话说的驴脾气,一条道路走到黑。其实不然,倔强虽然离不开对志向的忠贞,离不开遇到什么难题都一“挺”而过,他更需要的是付出,是努力。曾国藩对于“倔强”两字的认识十分深刻。他觉得不管拼搏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从始至终坚持“倔强”这两个字,不然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志当存高远,有了高远的志向,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胜出了一筹。但是树立志向是一件事情,能否把它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了。志向不是幻想,让人一直仰望着它,而是期待着人们能触摸到它,能够借它提升自己。

有些人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心怀壮志,但是在前进的旅途中,发现好不容易克服了一重困难,接着又是另一重,似乎理想离自己越来越遥远,渐渐就放缓了脚步,最后就停下了,以为此路不通,转而走向了另一条路,原来的理想就变成了空想。就像曾国藩说的,将“倔强”两字刻在心上,多坚持一下,多挺住一会儿,才能成功。为了将自己的这一理念很好地传达给下属,曾国藩曾经对他的幕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老翁请了贵客在家里吃午饭,一大早就让儿子去集市上买一些肴蔬果品。但是中午都快过了,却还没有看到儿子回来。这老翁就心慌意急,到村口去看望。只见离家不远处,儿子挑着菜担在田埂与一个挑着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站着,一动也不动。

老翁见此情景连忙走上前去婉言说:“老哥,我家中有客,等着做这些饭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这样不是大家都方便吗?”

那个人不满意地说:“你为什么叫我下水,却不让他下呢?”

老翁说:“他身子矮小,水田里的水会把担子浸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所以就请你避让一下。”

那个人说:“你这担子里面装的只不过是些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了也可以将就着用;而我担中装的都是京广贵货,如果被水弄湿的话那就一文不值了。我的担子比你儿子的担子贵重多了,怎么反而让我先避开呢?”

老翁见说服不了他,就挺身过去说:“来来来,既然你非要那么做,那就我到水田里去,你老哥将货担交给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闪过去,我再把担子还给你,怎么样?”

老翁说着马上就俯身开始解袜脱履准备下田。

那个人见老翁如此,过意不去,就说:“既然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你儿子担过去。”

说着他立刻就下田避让。老翁只挺了一挺,就把这个对峙化解了。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许多人都表示不解。曾国藩又接着说道,这个老翁就好比遇到困难的自己,而不肯让路的行人就是你眼前的困难。有些时候只要你多坚持一下,挺住了,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那位老翁所做的就是比对方多坚持了一步,就把纠纷化解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不正是曾国藩说的倔强之道,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力量吗?有着这样的精神和理想的人才懂得珍惜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靠着必胜的信念,咬着牙坚持下来。

曾国藩作为汉人,在晚清的政坛上从一介秀才到最后位极人臣,一路上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挫折和磨难,如果不能一路挺过来,咬着牙告诉自己理想终能实现,最后又怎么能登上朝堂的最高位?正如曾国藩本人所言:一个人无论是想要写文章还是建功业,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在心中存有信念,方能成功。以“挺”为计,也可取胜

臣自知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曾氏良言

很多人以为,面对困境,倘若不变,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的不变恰巧迎合了外部环境的变迁,静待之中又现生机。曾国藩在处于两难的境地之时,曾经上表说过,自己深知自己学识的浅薄,但是自己有一颗忠诚到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的决心。这就是一种“挺”。这个奏折,使得当时不受重视的曾国藩重新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改变了当时的局势。曾国藩从仕之路上也因为他能够懂得坚持挺住,从而多次得到赏识。

就拿他入仕来说,1851年,咸丰帝登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为了平复混乱的战局,年少的咸丰帝凭借着自己的才能采纳了“以汉制汉”的建议,提拔了大批汉人能士入朝为官。名声在外的曾国藩,自然也在提携的范畴之中。但当时曾国藩的母亲刚刚过世,中国历来讲百善孝为先。身为孝子的他于情于理都应在家守丧,他上表婉拒了皇旨,好友的游说亦没有动摇他的心。当好友搬出父亲曾麟书,他才勉为其难地领旨赴职。作为一个文人,第一次带兵的他面对重重难题并没有退缩,而是寻求各种解决办法,最后建立了一支劲旅——湘军。湘军未成气候之时,太平军势如猛虎,咸丰帝见情形危急,道道圣旨催促其率兵去外省支援。面对两难的境地,曾国藩并没有屈服于权势,而是坚持己见。多次上表阐述自己的立场和难处,望咸丰帝体谅。咸丰帝因此恼怒,觉得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介儒生,好高骛远,只是畏惧死亡,实无带兵之能力。面对咸丰帝的盛怒,曾国藩依然不卑不惧,上表以明心志。或许正是曾国藩的坚持感动了咸丰,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没有责怪曾国藩数次抗旨,而是对他更为礼遇,安抚他和他的湘军,“成败利钝故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皇帝的话证明了曾国藩“挺”之有理。正如古人所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生道路坎坷,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与挑战。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地摔打和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既不因为一时挫折而心灰意冷,也不因为暂时困难而畏难退缩。须把挫折看成奋起的契机,将困难化作磨炼意志的动力,最后才能够取得成功。

要知道,多一秒的坚持,多一分钟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美丽的白衣天使南丁格尔,也是因为多了一刻的坚持,才走上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人人敬重的偶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丁格尔在庆祝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收到了一份电报,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死在战场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孤独和眼泪之中。

正当她清理东西,准备辞职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儿在她母亲去世时写给她的。信上这样写道:“我知道你会撑过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曾教导我的:不论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永远记着你的微笑,像男子汉那样能够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边,一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你为什么不照你教导我的去做?

南丁格尔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我应该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继续生活,因为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藏在痛苦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告别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挥动,享受今天盛开的玫瑰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

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人即使受到沉重打击,也能笑对生活,勇敢地生活下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有的人一遇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陷入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自暴自弃。没有人希望自己是那个怨天尤人的人,谁都希望能够在夹缝中依然坚强地活下去,自立自强。唯有学会坚持,学会坚挺,学会承担压力,更学会不被压力击败,多一点点的坚持,抗住压力,才能看见彼岸胜利的曙光。第二章做事有韧性——韧如蒲草耐琢磨居官以耐烦为第一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曾氏良言

忍耐不是两个字,而是一种遇事的态度。人最厌烦的就是遇到麻烦,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让人望而却步。倘若你可以平心静气,再复杂的事情也能够抽丝剥茧般清晰。然而,有时候难就难在忍耐烦扰之事。

中国有句话是“高处不胜寒”,居高位者必然有别人无法体会的烦忧。曾国藩总结的“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不无道理。为官者一定要懂得让自己处世不烦,对所有的事都要耐烦,这样才能在遇到任何天大的难事时都能保持清醒,作出冷静、正确的判断。当官的人所遇的烦心之事,是无法推脱,无法躲藏的。官场中的勾心斗角无须多言,因争权夺势而起的波澜,亦无须多言。世事本是这样,倘若从仕就该知道自己要生怎样的一颗玲珑心。

不仅为官,在为人和学习中都要有一颗能耐得住烦躁琐碎事务的心。人生有万千事宜,离不了大把大把的烦事,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要学会耐烦,做到耐烦。就拿学习而言,有些时候我们无法学有所成,就是因为我们没能耐得住万千琐事。我们都听说过百步穿杨的故事,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能拥有百步穿杨的技术需要的是什么。曾经就有一个人,羡慕能百步穿杨的养由基,向他学习如何射箭。那个人经过几次三番的请求,终于用他的诚意打动了养由基,同意收他为徒。最初,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他把那根针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这个学生顺从地看了两三天,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养由基答道:“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于是这个学生继续看。

又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出神射吗?一定是师傅不想将射术传授于我。要射箭得拉弓,我就求老师教给我如何拉弓,这样他就无法欺骗我了。这个徒弟央求养由基教他练臂力的方法。养由基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个石头,伸直手臂,将石头平端在手掌上。刚开始倒不觉得累,可过了一会儿之后,手臂就开始发酸发胀,实在累得很。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尽跟我耍花招,一点诚意也没有。于是就向养由基辞别要去别处学习。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

一直到最后这个人最终没有学到射术,空走了很多地方。其实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也许就会精湛起来。人的好胜心、求功心、逐利心使得人们总是有一种浮躁的心理,总是希望能够走捷径达成目的。“必须打好地基,才能建造房子”这样的道理其实我们都懂,但是好高骛远,贪走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简单的道理。人一浮躁起来心里就像长了草,而且是没有根基的草,被急功近利的风一吹,就跑掉了,结局只能是无果而终。

所以在这个容易让人心猿意马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切忌浮躁、虚荣、好高骛远。要沉下心来,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地对待名利,踏实地做事、求学。只有今天三五件事的烦恼你能轻松面对,未来的七件八件烦心事你也能轻松处理,你的人生才会朝着预想的方向大步前进。不妒不愤,冷静出名臣

凡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也。——曾氏良言

拿破仑·希尔曾经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结果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些人之所以身陷牢狱,有99%的人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没能做到理智,从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致走向犯罪的深渊。

一个成功的人既需要别人的监督,也需要自我监督。别人的监督可以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事情,而自我监督则可以防止出现对手攻击的空隙。自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烦”,不要被外界的事情扰乱心智,最后自乱阵脚。

曾国藩说,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一个人的短处在平时是不易为人察觉的,只有在遇到挑战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来。在挑战面前,有人慌乱、愤怒,有人则镇定自若。耐烦就是指人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动摇心智。

众口铄金,才华过人者面对无中生有的诽谤之言,心中不免怒火冲天,与那些捕风捉影者一一对质,结果流言蜚语却会因此更加流行。品德出众者对这种言论心存畏戒,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结果流言就会偃旗息鼓,自行消亡。曾国藩努力使自己成为后者,也不忘记教育他的后辈,希望他们能够分辨两者的优劣,成为一个能够平息流言的人。

曾国藩曾对他的弟弟说:“名望所在,赏罚随之。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忿疑谤之无因,而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吾愿弟等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意思是名望总是伴随赏赐和处罚。众人的议论,不知道从哪里传出,也知道什么时候终止。光有才能的人,会因为这些没有因由的流言心中不平,出言捍卫自己,最后流言的声音就越来越大。有才能又品德出众的人,敬畏这些没有因由的蜚语,以此作为警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最后流言渐渐消散,不攻自破。我希望我的弟弟们遇到这样的事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出言否认。曾国藩这样说的原因,是他懂得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不耐烦更是失败的源头。

清人傅山也说过,愤怒达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否则便不能做到。中国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发怒必定会损害你的利益,那么你就应该约束自己、控制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困难。一个成功者,往往也是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一个懂得自制的人。

汉初名臣张良早年在外求学时曾遇到过一个老人。有一天,他走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他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良喊:“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但看到对方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

老人穿上鞋后笑着离去了。他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

这个老人后来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无聊之举,而是在考察张良,想要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没有这样修养的年轻人,即使有了《太公兵法》也难成大事,张良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曾国藩是一位有修养的人,他懂得耐烦之道,所以对弟弟说“存其倔强,去其激愤”,希望无论自己还是弟弟都能够在保持进取之心的同时,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头脑,而不要做出情绪化的反应来。这就是他能在几次宦海风云中保持清醒头脑,终成一代名臣名将的原因。内刚外柔,长久之道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曾氏良言

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做“百炼钢敌不过绕指柔”,若想成功的达成目标,一定要学会刚柔并济。就好比拳术中所说的“刚能胜柔,如刀断肉,筋骨齐开;柔能胜刚,小可制大”。所以我们无论面对什么阻碍,都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遇柔刚治,遇刚柔克,这样才能立身。

曾国藩曾经说过:“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简单到一目了然,就显得柔弱。只有志向高远坚定,才能够使自己变得刚强,唯有学会容忍才能够发展。总的来讲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内方外圆,刚柔并济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刚柔并济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之中重要的一点,也是曾国藩一生总结的心得。早年曾国藩只是个倔强的懵懂少年,一味以为人生如果不懂得刚,就无法自立。于是他为官之时,常与权贵一争高下,虽从不畏惧敌人,但也因此站在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处处遭排挤。几经挫折,在官场之中摸爬滚打数年的曾国藩终于意识到了柔的重要性,一味地求刚,虽然自立却无法自强。最后终于成为官场之中楷模的他,才得出了“立身之道,内刚外柔”的论断。“内刚”是指你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无论什么状况都支撑自己的力量。“外柔”是指减少遇到的阻力,不露锋芒,自然也不会引来别人的妒忌,省却了很多烦恼。无论为官或是为人,我们常见弱者好逞强施威,而强者反倒装龟扮弱。其实低调做人,“扮猪吃老虎”才是强者采用之计,用于谋求生存和伺机攻击。

除了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深谙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刚制柔道理的大有人在。三国时期的郭淮就是利用以柔克刚的方法,不仅减免了自己的罪责,还因此升了官,发了财。

三国时,魏文帝登基,群臣前来祝贺,独郭淮迟到了。文帝板着面孔问他:“大禹招集诸侯于涂山,防风氏晚去被处死刑。今天大喜大庆,你到现在才来,是何居心!”

大殿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明摆着,文帝要杀人了。郭淮知道自己的每一句话都生死攸关,便字斟句酌地说:“大家也都知道,五帝将教化放在首位,以道德教导人民,夏朝以后政治衰败,所以才用以刑罚,我和各位大臣都处盛世,所以我知道我不会像防风氏那样遭到不测。”听了这番话,文帝不禁转怒为喜,提升其为雍州刺史,迁征西将军。

郭淮的话语不但为自己找到了逃生之路,更是在为文帝歌功颂德。虽然作为一位臣子,他的话语比起盛怒之下的皇帝是柔弱的,但是正是这几句话化解了文帝的怒气,使文帝听着心里舒服。

生而为人,固然需要刚强,如若一味刚直不屈,猛攻猛打,就有可能碰钉子,甚至会遭遇不测。人的工作环境,有时候是无法选择的,在危险或尴尬的环境中工作,头脑一定要灵活,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将要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先将自己置于有利地位,再伺机反击。也只有站在柔与刚的边缘,俯首拾起,以心糅合,才能铸就一个刚柔并济的精彩人生。上进可成事

闻刘觉香先生言渠做外官景况之苦,愈知我辈舍节俭,别无以自立。若冀幸得一外官,以弥缝罅漏,缺瘠则无以自存,缺肥则不堪问矣,可不惧哉!——曾氏良言

自从货币产生,钱就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民族,无论贫富,节俭的人总是受人敬重。对于一个官员而言,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金钱,这样的剥削百姓之徒,让我们嗤之以鼻。反之,清官总被人们颂扬。做官难,做清官更难。清官也是人,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也需要钱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人活着就要面对各种金钱的考验,遭受金钱的诱惑也好,遭遇没钱的窘境也罢,都要坚定自己,不被钱所扰。自立自强、勤俭节约,不被金钱左右。曾国藩在刚刚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吉士之时,过着清贫的生活。当时清朝官吏的俸禄很低,连一个官员最起码的生活都无法很好地维持。曾国藩身为家中长男理应孝敬父母,身为长兄更要救济自己的弟弟。但面对微薄的薪资,他有时候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藏下心中深深的愧疚。为了维持生计,他也试过向别人借钱,但是借钱的辛酸让他懂得受制于人的感觉,从而更坚定了他自立自强的决心,毕竟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一辈子。真正的大丈夫就应该“贫贱不能移”。他意识到了唯有节俭才能自强。自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花销,凡事躬亲,很少雇人,减少了不必要的应酬。曾国藩节俭的态度让他失去了许多朋友,也助他结交了不少肝胆相照的知己。不同于那些吝啬的富人,曾国藩的节俭不是为了敛财,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富甲一方的有钱人,而是为了自强自立。他不是爱钱之人,并不会分厘都斤斤计较。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承担应负的担子。于是他每每受人帮助,都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曾国藩这样的性格与其父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其父曾麟书只是个穷教书匠,一生从未向权贵低头,一直自立自强。曾国藩在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更加懂得求人不如求己,俭约者不求人的道理。后来他继承了这种思想,并将其在曾氏子孙中发扬光大。

今时今日,许多人一旦遭遇挫折,遇到困难,都喜欢求助于他人,依赖于父母的庇佑,甚至更有人求神拜佛,将事情交给天上的神仙,却不知我们祈求帮助的观音圣者在教导普天之下的众人“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正走着,看到一座观音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突然不解地问佛印禅师:“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要祈求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是在祈求谁呢?”

佛印禅师意味深长地说道:“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说:“我怎么知道观音手持念珠在祈求谁?”

佛印开示道:“求人不如求己。”

许多人自怨自艾,把自己的贫穷归于社会的不平等,归于父母。其实究其根本,他们的贫穷是自己种下的恶果。没有人不允许你发财,只是你不肯努力。倘若你勤俭持家,做到自立自强,总有一天能够成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困心恒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叹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曾氏良言

世事变化从来都是风云难测,大家都懂得趋利避害,却鲜有人知道被卷入无法避免的纷争应该怎样做。面对纷争,有多少人能够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让事情大而化小呢?曾国藩认为息事宁人才是一些事情的最佳解决方案。既为英雄又何必计较一时长短呢!

作为一名官员,曾国藩有很多时候都很无奈。从政局到战术,当你站在那个位置上,所作所为要考虑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几千几万甚至一个国家的生灵。你的选择绝对要顾全大局。所以有些时候,牺牲自己也是无法避免的。

1858年夏,曾国藩再次被委以重任,率领湘军在江西作战。虽然湘军有守城却敌的功劳,但是却无法融入各地乡团,时常被团丁伏击截杀。祸不单行的是疫症流传,营中将士因染病而倒下的很多。此番行军,问题棘手,在危机的时候又传来了湘军精锐在安徽兵败的消息,景德镇一带的湘军也连连失利。一系列噩耗在曾国藩的心上撒了一把把盐。曾国藩忍受着丧弟丧友之痛,竭力挽救,才得以稳定大局。此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忽而传令要他援浙,忽而又命其赴皖。听闻石达开有由湘入蜀之势,他又得马不停蹄地奉令去四川夔州扼守。朝令夕改,毫无章法。曾国藩无所适从,也只得委曲求全,任凭朝廷调令。他精神苦恼,承受了许多非议和压力。

但是曾国藩依然秉持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处世观,发出“困心恒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叹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的感慨。当你身处困境之中,担忧烦恼的时候也就是磨炼你、帮助你成为英雄的时候,只有一再地忍让才能够谋求自强,这是做人应有的体悟。曾国藩面对困境的委曲求全和低调行事使得他度过了危机,取得了成功。换个角度来看,就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不应该仗势欺人,招惹是非。为人就应该低调些,夹起尾巴做人。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小气的皇帝,许多当年追随他替他打江山的人,都因为提及过往或者做错事而丧了命。但是有一位名臣徐达,非但保存了性命,在其辞世之后更是令朱元璋哀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徐达能取得这等荣耀同他息事宁人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拥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和中国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徐达手握重兵,又在将士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他如果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朱元璋就只有让贤的份了,所以朱元璋当时也是两难。不重用徐达无法平定天下,重用徐达也等于太阿倒持,把帝位和自己及家人的性命交到徐达手中,只看他取不取了。

朱元璋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试探徐达真心的办法来。

一次徐达出征回来,朱元璋照例下殿迎接,口称大哥,亲热无比。徐达汇报完战事后,朱元璋便留他在宫中闲谈,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大哥功劳盖世,却没有一座像样儿的房子,我以前当吴王时住的府邸现今空着没用,就送给大哥将就着住吧。”

徐达一听,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知道自己已到了鬼门关口,忙俯身下拜,苦苦推辞,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也就不再提了,徐达却是汗透重衣。

过了几天,朱元璋在吴王府邸中设宴,款待自己昔日的布衣兄弟,徐达自然也被请去。酒宴上朱元璋连连劝酒,徐达不敢违命,只好拼命喝,结果不胜酒力,宴席没结束便已醉倒了。

朱元璋便命人把徐达抬到自己以前睡过的床上,对众人说:“我已经把这所房子送给徐大哥了,今天不过是代他请大家喝酒,主人已醉,咱们也散了吧。”便率众人离开。

徐达酒醒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吴王府邸中,而且睡在皇上先前用过的床上,顿时吓得魂飞九天,忙一跃而起,冲出府门。府中的奴仆们不知何故,都出来劝他回去,说皇上已经把府邸赐给大将军了。

徐达哪敢再踏入府门,又不敢说擅自回家,怕朱元璋心中生疑,索性和衣睡在街道上。仆人们都苦苦劝他,数九寒冬的,睡在街道上非冻死不可,徐达置之不理,夹杂在仆人中的锦衣卫密探忙入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不觉露出笑容,命人继续监视。

徐达宿醉未醒,又自知逃过了生死一劫,虽住街道上,心里却很平静,居然在凛冽的寒风中睡着了。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喜笑出声,对徐达放下心来,认定他没有自立为帝的野心。

徐达天一亮便入宫求见,见到朱元璋后口称死罪,连连叩头谢罪,请求惩罚。朱元璋却哈哈大笑,便下令在吴王府邸的对面为徐达建造一座府邸,赐名为“大坊”。

倘若徐达之后没有妥善应对朱元璋的试探,恐怕早已身首异处。正是他的息事宁人、委曲求全,安抚了朱元璋的疑心。他才能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

中国有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们遇到纷争倘若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许未来的道路就真的畅通无阻了。曾国藩就是因为有大局意识、忍让精神,遇到麻烦、挑衅并不想着回击,而是寻找化解的办法,圆滑做人,才能够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人总有怒火满心、想与别人一争高下的时候,倘若能够想起曾国藩的作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个坎儿也就过去了。凡事着眼大局

论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曾氏良言

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事情的细节也足以影响事情的发展,但是远远不及大的形势来得重要。想要成大事,一定要留心大局,从大处着眼,然后借势生风。否则,就算有千条妙计,也难有作为。

曾国藩在开始创立湘军的时候,一没有实权,二没有军饷,兵力发展得十分缓慢。为此,曾国藩很是着急。为了得到朝廷的封官,他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始终不能如愿。

转眼间,曾国藩建湘军,剿杀太平军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尽管也曾立下了各种各样的战功,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与官职擦肩而过。甚至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曾国藩曾伸手向清政府要督抚的位置,但是也遭到了拒绝。

1860年是个不平静的年头。这一年,太平军斗志激昂,越战越勇,到处都充斥着清军兵败的消息。清军的兵败给曾国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跟胡林翼研究说,此时大清需要曾国藩,一定会给湘军一个妥善的安置。

果然,几天以后,清廷下旨,授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从此才可以名副其实地大干一场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