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第6本——《写作这门手艺》


发布时间:2020-03-12 09:05:25

点击下载

它不教具体写作技能,是约翰·麦克菲谈写作的8篇随笔。里面谈到他写作的方法、他写过的一些文章、书籍,还有他与《纽约客》编辑、老板、事实查证员等等工作人员的交往。如果你对约翰·麦克菲、非虚构写作这几个关键词不感兴趣,读这本书就是一场煎熬。

约翰·麦克菲在中国没什么名气,他的学生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在中国非虚构写作领域却是声名赫赫。当然何伟也当得起这样的声名,《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奇石》摆在那儿了,单说写中国的这几本著作已经过脚踝了。这次老师的书被引进中国,为了卖好点,封面上赫然来了一句:「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彼得·海斯勒」

有一次我在何伟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他在大谈他的老师约翰·麦克菲(谈什么我居然完全不记得了),就记下了这位「美国xx万非虚构写作大军教头」。

他这本《写作这门手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参照系」一章,这章里除了提到「参照系」、还提到了另一个对我来说重要的词——「集体词汇」。

下面摘取自「好奇心日报」App——

「约翰·麦克菲就观察到了一种相似的语言现象:有些词语就像碳-14,当你选到了合适的词汇『元素』,你就可以获得特定时代的人们的共鸣。他举了个例子,『你如果说某个人长得像汤姆·克鲁斯……那么,你是在让汤姆·克鲁斯帮你进行写作。只要读者不知道汤姆·克鲁斯是谁,你的描述就算失败。』这个含义,其实跟我们现在说的『流行语』非常接近。」

参照系通过一个个词汇建立,方便读者理解句子。

我当时看完「集体词汇」这个概念后,写了点东西。也发出来吧——

昨天跟Doris闲聊说到猫饼、一罐的创始人纯银,纯银春节这阵子在微博上比较活跃,写的东西少年感十足,非常90、95、00后,而他实际上是一个42岁的男子。为什么一个42岁的男子能给人少年感呢?——表达时用了少年的词汇。当你选到合适的词汇元素,就可以获得特定时代人们的共鸣。

昨晚10点多睡着了,12点又醒了。之后睡不着就开始看《好奇心日报》App,发现「100个生活大问题」栏目里提了很多次约翰·麦克菲(约翰·麦克菲何许人?xx万美国非虚构写作总教头,何伟的写作老师,何伟说「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 」)

这个栏目提他主要是为了说「集体词汇」。

之前的「集体词汇」主要是按代际分,50、60、70、80、90、00后,各有不同。比如我们50后(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0后)这一代人,面对困难,说的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面对别人介绍对象,说的是:「俗话说得好,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现在依然有很多集体词汇是按代际分的,但更多是以兴趣圈子来分,这类细分圈子之间的区隔被称为次元壁。有些词汇能破壁(出圈),成了大众化的词。

去年三联出了一本叫《破壁书》收录了相当一部分这样的词汇。

点击下载《写作这门手艺》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