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ble|《伊利亚特》:请记住我,但是忘记我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0-03-12 09:11:04

点击下载

由时代背景说起

Background

读《伊利亚特》,必须先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的价值观。

那个时代的战争确实是浪漫的,承载、延续着欧洲人对战争、英雄主义永远的幻想。这个幻想直到一战方才破灭,一地废墟里的欧洲人看到了战争血腥、丑陋的一面。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战争是贵族的事业,而那时的贵族确实多是气度不凡、舍生忘死的英雄。尤其是古罗马,若想拥有参战权力,必先得满足三个标准:①交得起一定的税赋(至少是中产阶级),②拥有土地,③自费马匹、战具等(非常非常高昂的开支)。所以最普通的战士都是家底殷实的中产阶级,战士们不仅有钱,而且爱国。

那时候的战争情绪当真是出于信仰而非利益,那或许是战争最为纯粹的一个时代了。古罗马人甚至认为古希腊人都是软弱的,古罗马人把尚武精神发挥到极致,崇尚的美德是masculine, diligent, disciplined, pious, brave, just, patriotic, and humble. He did not give into temptation, but strove to always do the right thing.英雄人物辛辛纳图斯可以算得上欧洲人心目中最英武的伟男子之一(以后有空我可能会专门写篇分析他的文章),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集所有优点与一身。

这往往让我想起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无数舍生取义、义无反顾的传奇都发生在那个年代(二桃杀三士、赵氏孤儿是最令我唏嘘的两个故事)。那是也是贵族参战的年代,诸侯都是要沙场厮杀的,后世公侯可就是声色犬马、锦衣玉食多了。

贵族参战与平民参战的情形是大相径庭的。可以以古罗马军事改革The Marina Reform作为对照。那时古罗马贫富差距很大,社会暴动不断,这项改革①将义务兵制转变为军队职业化,士兵成为一项职业,②入伍不再有财产要求,③由地方将军供养士兵,发工资发战具。

看似非常合理?但是自那以后,尚武精神泯灭了,战士不再是神圣的义务,而是谋生的选择。战斗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逐利。古罗马后期藩镇割据、难御外侮,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战争的disillusion,人性的denigration,毕竟也是inevitable。战争的浪漫时期,只存在早期物质不甚充裕、版图不甚广大的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春秋战国都是这样。一旦物欲涌入,美德往往经不起考验。这是个恶性循环:早先是由于精神力量、英雄主义鼓舞着贵族投入战争,一旦可以由大量平民参战,贵族便渐渐躲入帷幕后享受安逸,一旦享受惯了安逸,整个国家精神自然而然denigrate。这是战争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尚武精神、人类美德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叙事之美

Story telling

多人称交叉叙述是体裁上很成功的创举,使得观众视角不断挪移,造成激烈动荡的美感。尤其是赫克托耳进攻海船一幕,萨尔裴冬、大埃阿斯代表交战双方轮流叙事,观众视角也犹如飞矢一般来回穿梭。

这一章最终由起死回生般的赫克托耳终结,他大获胜利,登上了战船——这个他咒怨已久的意象。然而此章结尾却暗含壮烈,因为《伊利亚特》多用全知回忆视角叙述,一个人已洞穿自己的命运。“我,赫克托耳,战败者,被阿基琉斯拖着尸体绕城三圈的英烈。你们应该记住冲天火光中的他;你们应该记住他站在那艘海船甲板上的样子,四周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你们应该记住他意气风发的胜利姿态,身披锃光瓦亮的银铜战甲。我曾从一位女王那里听来几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请你们记住我,请你们记住我,但请忘记我的命运。”对命运的直面与挑战,正是《伊利亚特》人性光辉闪耀之处。

此话与此战伊始帕特罗克洛斯的叙述相呼应,同样是全知视角亡灵的叙述:“我记得赫克托耳在他的人马中时隐时现,犹如阴沉夜空的云朵间一颗闪亮的星辰。现在,我希望你们凝听我所有的耳闻目睹,倘若你们想明白我喜欢以何种方式赴死。”

而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由战友福伊尼克斯叙述,福伊尼克斯最后的回忆是:“如今我的骨灰长眠于地下,躺在一块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名字的土地上。也许这才是最正确的结局,因为自始至终我也无法从特洛伊的战场真正离开,无法离开那鲜血横流之地,离开那两个我无力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的少年。”每个英雄都有了发言权,叙述自己为之付出生命的漫长战事。

英雄们的面孔

Heroes

有人认为书里反复叙述多少人死去,比较拖沓,其实这是荷马对战争群像的展示。“英雄轰然倒地,身上的盔甲铮铮作响。”群像的方式,概括而广阔地展现了战场的壮烈与残酷,贤明的君主、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与他们的儿子都积极无畏地投入战役,多少品德高尚的灵魂都在这十年的战事中消弭。

囿于史诗的体裁限制,叙事不可能像小说散文一样细致入微,偏于概括化,但是每一个人物都塑造极立体。

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决裂时的固执,挚友死去时的愤恨,杀戮时的无情,见到老国王时的真情流露,都使其形象饱满。人们前一秒还在指责他对赫克托耳乞求的无动于衷,下一秒就会震惊于他与国王的相对而泣,然而这转变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他也有凡人的脆弱和牵挂。

战争与和平:另一种美

War and peace

亚历山德罗·巴瑞科重写《伊利亚特》时,在后记《另一种美丽:关于战争的注解》中写道:

“伊利亚特的产生是为了吟唱一种战斗的人性,以这种令人难忘的方式使之永垂不朽,世世代代吟唱那庄严的美丽,那不可救药的情感。”

“这个故事无疑由胜利者书写,但也保留了对战败者的记忆。我发现希腊人在字里行间,将对和平持之以恒的爱记忆并流传下来。这一主题并非一目了然,因为第一眼会被战甲和英雄们四射的光芒照得眼花缭乱。”

“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一方面应该不要过度把战争妖魔化,另一方面应当明白只有当我们为另一种美丽做好准备时,我们才能抛去战争一直给予我们的东西。

人们应当展示出照亮生命阴暗的能力,而非借助战争的火焰;给那些东西一个强有力的意义,而不要把它们带到令人炫目的死亡光亮下。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不通过占据他人的方式;让金钱和财富运作起来,却不要借助于暴力;找到一个道德尺度,哪怕很高很高,而不应该在死亡的边缘寻觅;找个时间和地点好好认识自己,却不要在战壕之中;认识人们的情感,哪怕是最令人晕眩的极端情感,而不要把战争作为兴奋剂。那就是另一种美丽。”

在巴瑞科看来,伊利亚特吟唱了战争的美丽,却也暗含着另一种和平的选择,一种希腊人希冀而不得的另一番美丽。

与战争的火光并驾齐驱的,还有家庭与爱的呼唤。战争锻造的人性勇武而坚韧,不应该妖魔化战争,但也不应该在战争中泥足深陷。

追求和平但不要懦弱,让社会秩序井然同时也追问人性,这是巴瑞科的答案。

文/Cecilia

点击下载《伊利亚特》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