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饮食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4:07:57

点击下载

作者: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饮食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下)

学校饮食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下)试读:

前言

校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些偶然突发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失失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发生的。

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在学校和上学途中,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据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52.8%的认为比较安全,12.5%的认为自己不是很安全,还有34.7%的认为自己的安全状况“一般”。在调查是什么因素对中小学生安全影响最大时:有47.2%的认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最大,再依次是“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占19.4%、“交通安全”占15.3%、“交友的不慎”占6.9%,“上经营性网吧”占2.8%,“其它”占8.4%。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和暴力伤害事故更是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校园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形势下,给校园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可见,加强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必须要做到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保护中小学生安全和关心青少年犯罪问题,特别是学校要担负起重要责任;二是孩子父母要正确关心、引导、管好孩子,要教育孩子随时注意自身安全;三是中小学生要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做到有备无患,增强人身预防和安全保护意识。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特别编辑了这套“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安全活动”图书,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火安全、运动安全、网络安全、灾害危险自救、防骗防盗防暴与防身自卫、预防黄赌毒侵害、饮食卫生与疾病预防、和谐相处与遵纪守法等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各级学校用以指导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良好读本,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第四章 心理健康基本常识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认知能力发展

由于青少年时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的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

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其观察能力虽然是敏锐的,但缺乏概括性,观察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青少年则不同,他们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以提高观察的概括性。

2.获得成熟的记忆力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而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识记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而居于支配地位;进入了记忆最佳时期。

3.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类型上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理论思维发展得不是很好。到了17、18岁之后,其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急剧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成为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并导致辩证思维的发展。使青少年有可能形成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二、个性的成熟

从少年到青年,个性逐步形成。少年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稳定性低。

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主要标志是:

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2.世界观初步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此时尚不太稳定),到青年中后期进一步成熟。青年对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青年中后期生活道路给青年的锤炼是青年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青年世界观的成型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

3.兴趣、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提高

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兴趣是广泛而多样,逐步稳定,持久性提高,日益深刻。性格和能力都是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性格在青年初期基本定型,此后的改变十分细小。

能力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能力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都要到青少年期才能趋于成熟,并在青年后期都先后达到高峰。

4.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提高

青少年开始进入自觉的道德水平阶段,形成信念,知道自己行动的原则。这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范围广、质量高。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情感中的直觉式情感逐渐减少,伦理道德式的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此外,道德理想更为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也日趋减少。三、情绪、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

1.热情、容易激动

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

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四、意志特征

青年的意志发展迅速,其特征是:

1.完成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自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像儿童那样轻易求助于他人,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同时青少年能不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自觉性日益增强。

2.行动的果断性增强

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青年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与少年相比,青年的轻率和优柔寡断都相对减少,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隐、快捷。

3.自制力增强

青少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此时,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原定的目的和计划,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激情。行动的理智性比较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冲动。

4.富于坚持精神

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内抑制功能的发达,以及动机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持性,不过在这方面,青年人比少年强得多。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五、言行特征

言语和行为特征是表达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它像一面可以折射的透镜,将青少年的内心活动反射出来。

1.成熟的言语表达能力

其主要表现是:青年人的词汇已很丰富,且内容日渐深刻;口语表达中的独白言语趋于完善;书面言语表达基本成熟;内部言语已达到完全“简约化”的水平。

2.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行为控制上的童年型

青少年要求完全摆脱成人干预,独立行事;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社会价值;要求两性交往、恋爱等。他们要求像成人一样地参与社会生活,但是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触动的时候,容易冲动。在这方面,少年尤其突出。六、性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生理机能的成熟,其性意识也开始觉醒,性心理的发展随年龄的升高而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行为表现。

比如:对性知识的追求,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对导性的爱慕、向往,对爱情的渴望,性的幻想与欲望,性冲动与自慰行为等。这些性心理活动的表现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然。

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中的不良影响、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的相对缺乏、个人认知模式偏差或早期性经验等原因,使得青少年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应付自己的性心理的变化和表现,有的还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矫正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把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来处理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特定的教育情景所产生的认知信息是相对立的,与正常的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这种现象青少年表现的最为明显,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是个危险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青少年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其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都可能会发生,而且,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学校的活动宣传表示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的成绩和榜样表示无端的怀疑,甚至否定;对一些同学的不良行为持认同情感,并齐心协力、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道德规范产生消极和蔑视的对抗等。

还时常“不受正规教”、“不听父母的话”,常与父母或老师顶嘴、对着干。这都是背道而驰,以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优势,这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某校某班在选举班长中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一个曾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留下后遗症的弱智学生,在班级选举中竟得票数最多,搞得班主任哭笑不得。

青少年有逆反心理的实质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所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进而他们把所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观点转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与其观念加以比较,经过自己的比较和分析后,做出接受或抵抗的态度反应。

如果青少年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定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抗,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不仅是特殊的反对态度,也是青少年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逆向心理倾向。一、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人群有史以来都是受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父母的特殊关注的对象。从12岁~18岁是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基本完善的过程,认识和情感上也有快速的变化和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他们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都处于不平衡的阶段,因此,青少年的心理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其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如下:

1.对一些英雄事迹表示无端的否定

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和父母都希望通过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来感染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希望能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热情,以便起到积极向上的目的。可结果往往恰恰相反,青少年会对那些英勇事迹产生无端的怀疑,还以“拍马屁”的行为表示排斥和嘲笑其行为方式等。

2.对思想教育和遵规守纪产生的消极概念

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表示冷淡和排斥,他们认为在现实中那只是一种形式教育,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会对思想教育课程产生应付、抵制和消极的对抗心理。

3.对于正面的宣传工作产生反面思想

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正面宣传,表示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他们常常用一些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否定正面宣传。用一些片面的思想来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的制度,有时还故意进行反面宣传,这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4.对一些不良行为产生同情

青少年把打架斗殴被看成是有胆识;与老师和领导公开作对是有本事;对于拉帮结派表示认可。而对于那些助人为乐、爱护集体和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具有讽刺、挖苦的行为,使整个集体产生好人好事没人夸,坏事大力支持的局面。

某班同学在上课时看小说被老师发现,老师将其小说收缴,该学生便一不做二不休,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相连的。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思维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的发育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机,他们的脑机能越发达其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就越强,思维活动范围就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都已经超出了童年时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进而使他们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都从得过且过到了全面发展。尤其是正在接受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学产生了逆向思维的模式。

2.不切实际的愿望

随着现在社会的全方面发展,大多数父母都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部分家长从来不考虑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的意愿强迫青少年学些不感兴趣的课外培训班。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使青少年产生强烈反抗的情绪。

3.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

有的家长信奉传统的教育方式,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来挖苦、讽刺甚至打骂孩子,家长们本以为这种教育方法会激励孩子们的成长进步,但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父母这种不正当的教育严重地伤害到了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使青少年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产生反抗的心理。三、调适逆反心理的方法

那么青少年自己应如何调适这种不良的心态呢?

1.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青少年博学识广,在直觉上就能感受到逆反心理的荒唐之处,从而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广闻博见避免自以为是的固执和偏激,远离逆反心理。

2.正确认识自我

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正面的思想的重新认识自我,经常反思自己,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努力完善自我。

3.要学会宽容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青少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按照思想政治的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并取长补短,改正缺点。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对方错了,也要心平气和地把对方的错误指出来,这样不就会赢得别人的宽容相待,进而使你们的关系就会更稳定长久。

4.正确认识社会

随着社会的多样化,青少年会被社会上的经济制度的变革所影响,在缺乏经验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中,他们会分不清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所以,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要置身于社会中,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相结合,以便提高青少年自己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5.增强自信心

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也是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只要通过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才能让自己在自信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心理,还会使他们的信念消失、理想泯灭、意志薄弱、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不良的行为。具有严重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可能会倾向于犯罪心理。所以,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克服逆反心理。

青少年冲动心理的克服

在生理学上,冲动是指神经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反应。冲动是最无力的情绪,也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也就是说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冲动是来源于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补偿。

一般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是以冲动和暴发为主的,这就叫作边界性格紊乱的心理疾病。青少年常常会遇到很多不称心的事情。例如:学习时受到外界干扰,珍爱的物品被别人损坏或自尊心受到伤害等,这些都容易使其发火。有些青少年与人相处时往往因为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在情绪冲动时做出使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所以,经常发火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因此,青少年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一、冲动心理,酿成大错

有关专家说“冲动的行为对于青少年来说总是有特殊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迈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你们的情绪和感情都极不稳定。因为你们不善于控制情绪,因此,而深受其害。比如,有时因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极度悲伤或大发脾气,有时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沮丧。

还有的青少年们常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青少年因为成绩不好或学习压力重,就跳楼自杀。由此可见,自身的情绪控制非常重要。实践证明,调节自己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先把认为恼火的事搁在一边。等冷静下来后,再去处理它们。其实,一个人的情商高低,是体现在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发脾气是值得赞扬的,如果能把握住在适当的场合理智地发脾气,那也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因此,控制情绪不只是简单的抑制,而是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中进取的。珠海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小可,今年16岁,他在家中是独生子,长这么大以来他一直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最近,小可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脾气暴躁起来,有时因冲动还与其他同学吵架,事后仔细想想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就不必要小题大做。

在家里他也经常与父母怄气,有时父母批评他几句,他就暴跳如雷、大动肝火,把父母气得直跺脚,但是也无可奈何。小可为自己的脾气感到很苦恼,他知道自己不对,可是事情一旦发生了,他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过后又十分后悔。

有一天,同桌借了小可的一支钢笔,但是因不小心把笔弄坏了,小可很生气,虽然同桌诚恳地向他道歉了,但是小可还是当众把同桌骂了一顿,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且,小可的形象在其他同学眼中也大受损伤。小可为此事内疚了好久,他真的搞不懂自己现在怎么那么的冲动。

上面例中的小可就是因为情绪冲动,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最终造成犯下不可弥补的过错。二、控制冲动,做情感的主人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情感冲动,如遇到成功时感到欣喜若狂,遇到打击时过于颓废和哀伤,对待不满的暴躁和愤怒,对待失败时的焦躁不安,这些都是一些情感冲动心理。当然也有些冲动是有益的如对敌的勇敢等。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人是不利的,它是一个人修养薄弱、情感脆弱的表现。冲动是人类进行心理改造的最基本对象。

那么,爱冲动的青少年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呢?

1.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理智和意志来控制情绪,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自由约束,其实,这种约束却能使你获得更多的自由。你们在遇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快速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采取消除冲动情绪的“缓兵之计”,用理智战胜情绪上的困扰,正确评价自己,这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而使自己远离冲动、鲁莽的局面。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如果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意味着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2.用暗示、转移注意法

如果遇到了使自己生气的事,一般都触动了自己的自尊和利益,此时是很难冷静下来的,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难以控制时,可以采取暗示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做自我放松,并鼓励自己克制冲动的情绪。坚信冲动并不能解决问题,要锻炼自制力,学会用转移注意力或暗示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3.培养沟通的能力

在不生气的时候,去和那些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心。听听彼此间最容易使对方发怒的事情,然后,想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生气。可以出去散散步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样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你就不会继续用毫无意义的怒气来虐待自己了。

4.让自己冷静下来

在遇到冲突和不顺心的事时,最好不要去逃避问题,要学会掌握一些处理矛盾的方法。你可以考虑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明白发生冲突的原因,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然后,进行冷静的分析并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例如:当你被别人无聊地讽刺或嘲笑时,如果你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就会引起双方的强烈争执,最终可能会出现于事无补的后果。此时,如果你冷静下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如用沉默来抵挡抗议或者指责对方无聊,这样就会有效地抵御或避免冲动的情绪发生。

5.多参加户外运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运动是有效解决愤怒的方法,特别是户外活动。青少年时期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要主动参加一些消耗体力的户外运动,例如:登山、游泳、跑步或拳击等,使那些不良的情绪得以宣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主动做一些户外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运动一起消失。

人应该是理智的奴隶、情感的主人。一个人如果简单地为情感所左右,就等于否认了自身应具有的理智价值。我们对待冲动,一方面要节制自己的奢望,要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自觉地接受社会控制。

青少年抑郁心理的调适

抑郁是主体的需要未能满足又觉得无力改变现状、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导致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抑郁是长时间的心情低落状态,多半是因为焦虑、身体不舒服和睡眠不足等障碍造成的,这种现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是最常见,同样也是最不容易识别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表现是绝望、悲观、烦躁、不良的饮食习惯、失眠、兴趣减少或注意力分散等。一、抑郁心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的心境体验。青少年朋友们抑郁障碍主要是以抑郁情绪为核心,伴有相应的思维改变。主要是因为在学校通过发生些矛盾而感到环境压抑,常常因此而心烦意乱、郁郁寡欢,有时逃学还要求调换学校等,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情绪低落,思维活动迟缓、行为和动作迟缓,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常因疲劳而失眠、头晕胸闷不愿与父母或其他人交流,情绪严重者有还会有自杀的意识和行为。例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矛盾或缓慢、行为反应迟钝或激烈、缺乏自信等。

抑郁心境是指在长时间内所体验到的占优势地位的一种抑郁情绪或抑郁心情。然而,这种隐型的抑郁是反复或持续的出现身体不适和神经失调等症状,时常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胸闷、无欲望等抑郁症状,抑郁症是一种较持久忧伤情绪体验,它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小申有点内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事情做不好,是别人的麻烦,觉得自己很笨,,书读得不好,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喜欢的人不能对其表达,经常因为一句话一点小事就想到很多不开心,没有信心,自卑感太严重,觉得别人不关心他,甚至有了自杀的想法,并且已经下决心如果在一个已定时间内没做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死。

据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们的患病率直线上升。其中有1/5的青少年朋友都有情绪障碍,大多都是以抑郁为主。有关资料明确显示,青少年时期的抑郁患病率是0.4%~8.3%,而且,男女生之间的比例为1:2。其发病率的原因是由遗传因素、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知能力及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二、抑郁心理的主要表现

1.不断的更换环境

你们可能在学校里发生过一些矛盾,使有抑郁心理的你们感到所在环境有沉重的压力,经常心烦意乱使其不能安心学习,迫切让家长为其调换班级和学校。

当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其心态还是与以前一样没有好转,还认为新环境里的一切都不尽人如意,因此,就反复地要求更换环境。

2.长期的情绪忧郁或低落

有些青少年朋友们遭受挫折或失败时,不能从困难中崛起而长时间的情绪抑郁或低落持续在二周以上,这些不良反应都是青少年时期抑郁心境的重要表现。

3.前途渺茫

你们面对一帆风顺达到的目标和理想,而没有欢快的心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例如:你们为考上名牌大学而愁眉苦脸等。

4.缺乏精力

你们因为缺乏精力,而导致自己的认知能力或感知能力减退,使自己在学习、生活及社交中的效率明显下降。

5.不正常的心理暗示

如有些青少年们一到学校或教室就会感觉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只要离开这个特定的环境,一切就会正常。这种表现都是潜意识的不良心理。

6.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

你们在高兴、欢乐、悲哀、愤怒及恐惧认识上,不能正常地向别人表达心中的愉快和不满,尤其是不能用表情表达出来。这种行为就是情感或情绪的表达障碍。

7.反抗父母

你们因为父母的管教过严,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例如:不整理自己的房间,衣鞋乱扔,不按时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等。三、克服抑郁,磨练自我

情绪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可见,抑郁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你们的健康成长。那么,有抑郁心理的青少年应如何克服呢?

1.学会正确地发泄

有抑郁心理的你们可以把心中不愉快的事向父母或知心朋友诉说,不要把它存放在心理,这对你身心健康是极不利的;如果你的内心非常的难受而身边又没有诉说时,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一场或记日记等。这些都有助于你消除抑郁心理。

2.多结交朋友

经常和朋友保持联系的人,别人的精神状态远比喜欢孤僻的人好得多,因为一个人生活如果在集体中,就感到集体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还能减轻情绪上抑郁。

3.保持友善的心态、学会自我安慰

拥有一个快乐的心态能使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到达最佳状态。所以,有抑郁心理的青少年在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多往好的方面想想,用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保持豁达、乐观的情怀。不要好高骛远,勇敢地面对现实。

4.积极参加运动

体育活动能够使生活丰富多彩,以清除心理紧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所以,有抑郁心理的青少年每天应适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慢跑、散步、踢毽、体操等,这些都有助于你排解阴霾的心情。所以,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你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使情绪乐观、稳定。

5.吃一些对抗抑郁的食物

如:深水鱼、葡萄柚、菠菜、樱桃、全麦面包等。

6.享受美妙的音乐

当心情烦闷时,听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不仅能帮你减轻疲劳,还能带来不可思议的美妙感受。

7.克制自己

有抑郁心理的青少年要学会容忍和包容,并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消除心中不愉快的情绪,并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改变认知,完善自身的人格,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长期的抑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要避免抑郁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调整认知方式,多注意事物的光明面;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

青少年浮躁心理的控制

在青少年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自己茫然不安,让你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这样说,青少年的青春是同浮躁斗争的青春。

浮躁是指轻浮、做事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心绪不宁总想不劳而获,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个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危机。一、浮躁是一种心理通病

浮躁是一种情绪表现,更是一种不可取代的生活态度。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一直教人们为人处世要沉稳、含蓄,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浮躁现在已成为一些青少年们的心理通病之一,对前途盲目,对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计划;学习时心神不定、缺乏主动、恒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看到歌星能挣大钱,就盲目地想当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当作家,就这样整天浮想联翩,但又不愿付出行动。还有的青少年爱好转换太快,不管做什么事都忽冷忽热的,今天学弹琴,明天学古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一事无成。在茂密的树林里,有两只小鸟,一只叫麻雀、一只叫啄木鸟。它们俩在树林里寻找食物。麻雀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东瞅瞅、西看看,一条虫子也没有找到,饿的在树上直发慌。而聪明的啄木鸟默默无言地跟在喜鹊的后面,一旦发现树有病了,就停下来专心致志地寻找,直到找到虫子为止。最后,麻雀因为浮躁饿了肚皮,啄木鸟因为认真、专一有了收获。

现有好多青少年朋友们像麻雀那样,好急功近利,最终却一无所获。二、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由于家庭环境产生的原因

在社会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里,很多父母都处于矛盾甚至无法适应状态。于是,就表现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态,这种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响到子女们的身心健康。

2.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在班级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心中定的目标不是太明确。于是就容易出现心神不宁、迫不及待、烦躁不安。

3.遗传基因的原故

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强而头脑不灵活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急躁、沉不住气,做事好冲动,注意力不集中。

4.从自己的自身表现来看

一般攀比心理也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心理上经常和别人同学攀比,造成对学习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现有的状态不满足,于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5.不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

有时青少年忽视了对自己灌输文化知识,自身的道德品质及意志的培养,因而造成在学习的过程怕苦怕累,做事急于求成,缺乏应有的恒心与意志。三、战胜浮躁,走向成功的阶梯

历史上著名音乐家傅聪曾在英国留学时,有一段时间感到莫名的烦躁,始终静不下心来学习。他的父亲得知情况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要经得住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证心灵的畅通无阻,才能让知识记在内心,印在脑海。”

如今,青少年浮躁心理是一种情绪冲动和盲目相交的心理病态,这种现象与艰苦学习、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刚好相反的。青少年有浮躁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这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使青少年失去对自我的明确定位,还容易让青少年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因为它可能导致青少年为了侥幸成功而挺而走险,最终,掉进犯罪的深渊。因此,对此表现必须给予及时的克服。

1.你们在攀比时一定要做知己知彼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人们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到“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了才能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处。

2.正确对待自己

青少年要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目的,这是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的。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心情不好或为学习而烦躁时,可以放一曲优美、舒缓的音乐,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等心情平静下来了,可以全身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会心无杂念、专注学习,慢慢地浮躁的心理自然就会消失。

4.遇事时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时要从现实情况出以,最好不要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切合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走向成功的阶梯。

付出努力不一定就会收获结果,关键是过程。总之一句话,人无贪心就不会浮躁,踏实的走过一生,不要总羡慕那些所谓比自己成功的人,不要拾起芝麻丢了西瓜。

青少年孤独心理的排遣

孤独并不是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一个人也许在他的身边有很多的人,然而在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确切地说,孤独就是对周围一切一点也不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周围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孤独是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冷落、寂寞和被遗弃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孤独感已是困扰的重要因素。这对青少年行为发展极为不利。一、孤独感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这是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冷落、寂寞和被遗弃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

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与孤独感密切相联的是害羞和恐惧。害羞和恐惧往往会使人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与人交往的情境,离群索居,封闭自我。到了青少年这个时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也随着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卢朋是一个很不爱说话、性格相当孤僻的孩子,在学校他很少和老师说话,同学们和他说话时,他也很少与人交谈,这对同学们和他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学校老师和她的家长进行了了解,原来卢朋在家里也是如此:卢朋的妈妈是养花专业户、平日里忙于整花、卖花,一天从早忙到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卢朋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在家团圆的日子都很少,所以卢朋从小就很少和父母说话,也很少叫妈妈,从来没有带朋友或同学到家里玩过。

人的身心要想处于正常状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有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独立意识差

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青少年处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此时,自己的社交和实践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各方面和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增长,于是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

而是积极地用自己的眼睛观看世界,感觉自己长大了,不需要依靠父母了,但残酷的现实又让你们觉得心惊胆战。为了摆脱这种困惑,大多数青少年积极和同龄人交往,做个彼此间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害怕被骗从而转向自闭。

2.不当的自我评价

有些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过低,这样不仅会产生自卑心理,还容易因缺少朋友而产生孤独感。而有些青少年在自我评价过高时,都比较清高,看不起别人,这种类型的人在交往中一般表现为不随和、不合群、不尊重他人,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因此,过高自我评价的人往往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独。

3.自我意识比较差

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青少年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青少年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二、走出自己的世界,摆脱孤独

孤独感会使你们产生挫折、寂寞和烦躁等,严重的甚至有厌世轻生的念头。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方法如下:

1.多和父母沟通

要多了解、多学习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如果遇到不开心之事,可以向父母诉说,也许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减少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2.要克服自卑

因为自卑而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交往,时间久了就造成了孤独。其实,人和人之间是不可相比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有孤独的青少年要自信起来,走出孤独的困惑,从而克服孤独。

3.多做好事

星期天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放学的路上,遇到老人或残疾人了帮助他们过马路。这样不仅可以排除孤独感,还可以净化心灵。

4.朋友是最好的良药

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交往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如果你感到孤独或需要关心时,可以主动接近别人、关心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对待你的,如果你的朋友离你较远,你可以翻翻旧时的通讯录,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写写信。

这样不但扩大你的社交面,还融洽了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就会消退了。要注意和朋友的联系,不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所要做的事,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也需要得到体会和友谊的温暖。

5.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学会为自己安排丰富有益的业余活动,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里尽快解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的高尚的活动中去。如游泳、打球、跑步等体育锻炼,既可以松弛心情,也可缓解孤独感,同时还可以得到激励。

6.享受大自然的美

如果遇到挫折或心情不好时,此时又不愿向别人倾诉,可以到公园或田野里散步,用一丝丝的清风吹走你的坏心情,慢慢地心情就会开朗起来。要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能充分领略它们的妙处,也能消除孤独感。

孤独绝对是可以克服掉的,只要我们愿意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相信,当我们走出孤独感的那一刻,便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精彩,生活是这么美好,你们就会问自己:自己以前是不是很傻啊?

青少年依赖心理的克服

依赖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拥有依赖心理的人生活中处处依赖他人,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不够自立、自信、自主。人在天地间行走应该是独立的,作为一名中学生,跨进青春之门,进入青春期,头脑中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外在的表现首先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克服对他人的依赖。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你们自幼就是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的。也许你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你为宝贝,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揽,生活中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情考虑过,全部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就养成了你的依赖心理。

抑或者,从小你就比较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等等;于是,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总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久而久之,也容易养成依赖心理。一、人生第二断乳期的普遍心理

其实,依赖心理在中学生当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曾有报道说,一个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这样的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也从某些方面反应了当代社会中一些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依赖性比较强这个事实。

对于青少年来讲,跨入青春之门,就意味着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身心的发展,青少年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然而,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和娇纵惯养,使得自己不懂生活的艰难。所以面对这些责任,就感到胆怯,因为已经养成了做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或者由于自卑,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就总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这也是严重的依赖心理。总之,这些特征概括来讲就是在心理成长上不够自立、自信、自主。

李丽芳是重庆某中学的一名学生,中考过后,她对自己的估分感觉还不错,估计上市里她心目中的那所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兴奋之后,她又泛起了淡淡的焦虑。她家离市区比较远,如果到那里上学的话,肯定就要住校了。

那么她发愁的问题就是,要离开家人,离开妈妈了,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呢?因为从小到大,她除了在学校认真学习,学业成绩很好外,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连要穿什么衣服她也经常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喊:“妈妈,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妈妈,穿哪条裤子?”、“穿哪双鞋?”。马上就要单飞了,李丽芳隐隐感到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担忧和恐惧。

像李丽芳的这种情况,青少年在的生活中肯定也不少遇到。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许多莘莘学子,在寒窗苦读十来年中,都沉浸在学习分数的拼杀上,往往忽略了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面对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李丽芳出现的恐惧依赖心理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心理专家分析,中学生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凡事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处事优柔寡断,遇事总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想个办法;

第二,总喜欢和那些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因为自己希望能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在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给自己提出些要求;否则,自己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家里,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自己的穿戴也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专家分析,对于青少年的这种依赖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因为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会对中学生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人总是要独立生活的,依赖性过强的人在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到身心健康。而且,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也发现,依赖性较强的青少年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