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节·异俗(怪哉00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21:57:19

点击下载

作者:往来社

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诡节·异俗(怪哉002)

诡节·异俗(怪哉002)试读:

傩祭:传自远古的腊月驱鬼仪式

文/刘见华

世上从有人类起,就有了傩,一种在腊月举行的驱鬼仪式。在带着迷雾和瘴气的山林里,戴着狰狞面具的巫师,吟唱着只有他本人才听得懂的古怪咒语。据说,面具能赋予他们法力,咒语能沟通天地神灵。比傩祭仪式更古怪的,是巫师本身。则是一群奇怪的人,据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大病一场后,自然而然就有了法力。他们说,自己是被神选中的人间使者,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你会瞎眼

1980年的一天,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街乡普早塘村,41岁的村民张达忠忽然得了眼病,一只眼睛“疼得要命”,而且黑眼珠很快变成了诡异的白色。他去乡卫生院看病,也没什么效果,回到家还是疼得厉害。

这时,他想起了20年前的那天夜里,那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秘密。

那是1960年,那晚张达忠家来了一位奇怪的客人。他从来没见过这个人,这个人宣布自己是神仙派来的,一进门就跌倒在地,起来后就神情恍惚,连说带唱,“就像巫医给人治病一样”。

张达忠一直记得他唱的内容,大意是“我是管神庙的,我要教你在方圆几十里内当阿贝玛(巫师)和医生、给人治病的权利。”并且,这个权利张达忠必须接受,不然眼睛就会瞎。唱完后,没等天亮,这个人就走了。张达忠此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张达忠最初不敢接受,因为他当时是“公家人”,也就是在政府机关里做事的人,那个时代,这样一位公职人员,转而去做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巫师,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所以,他也没敢跟家人说起这件事。

但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对吃东西变得很挑剔,很多过去爱吃的,现在都不想吃了。他戒了烟和酒,只吃几种肉,而且吃的猪、鸡等动物,从宰杀到煮熟的过程,必须干净、得体。他再也不愿意在别人家过夜,也不愿意吃别人家的饭,包括自己亲戚家。

他还学会了用符水来给人治病,连村里的长者都常常征求他的意见。而张达忠自己解释不了为什么会这些事,他觉得那个人可能真的授予了他特殊的力量。但他始终没有正式担任村里的阿贝玛。

1963年,因为表现“积极进步”,他入了党,还在另一个村做了两年党支部副书记。

被神选中的“人间使者”

之后的20年,张达忠一直平平安安,直到那天眼病发作。这时,他终于意识到“大概是神在惩罚我不按他的授命行事”,于是马上跳起来,爬到楼上,在家神的灵位前烧了一大把香,一边烧一边祷告,保证马上去当阿贝玛和医生,给人治病、举行各种仪式。“香一烧完,眼睛就不疼了,至今再没有犯过那个毛病。可是,我觉悟得太晚,行动得太迟,有一只眼睛没有恢复过来,瞎了。”张达忠从此成了方圆几十里地的全职阿贝玛,他不敢不当,他说不能再拿另一只眼睛去冒险。

这个故事,是人类学者刘小幸博士在云南作田野调查时,对当事人的实录。在他的调查成果中,类似张达忠这样一场异常变故后,就自然成巫师者,数量相当多。他们说,自己是被神选中的人间使者,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这样的人,在中国大地自南往北都有,彝族叫“阿贝玛”,汉族民间叫“大神”,或是“神汉”、“神婆”,这是传承自史前的古老职业,与农民、牧民一样久远。他们的职责,是用符水等独特的医疗手段为周边村庄民众治病、作法驱赶邪灵、水旱瘟疫等灾难。在每年腊月,他们还有更重要的固定活动,那就是傩祭。

在中国,从有人类起,就有了傩,这是一种在腊月举行的驱鬼仪式。在带着迷雾和瘴气的山林里,戴着狰狞面具的巫师,吟唱着只有他本人才听得懂的古怪咒语。据说,面具能赋予他们法力,咒语能沟通天地神灵。

方相氏

傩,本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后来,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傩戏。

直到今天,古老的傩祭,仍然遍布于中国大地北到河北、南到西南诸民族的广阔地带。在西南地区,由于群山阻隔、交通闭塞,傩祭尤其普遍。彝族、苗族、土家族……他们的傩仪,据说可以一直上溯到上古传说中的蚩尤时代。

傩仪之所以在腊月进行,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这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而鬼总是伴着阴气而来。古籍《周礼》详细记载了周代宫廷里的傩祭场景:

一个身高近两米的魁梧武士,带着120名“罪隶”,也就是周族内部因罪被贬为奴隶的人,狂呼号叫着逐一搜索宫中房间,目的是找出“鬼疫”。

这个领头的武士,与其说是人,不如说他更像一个鬼。他头顶熊皮,从肩部披下,熊皮头部装着带有金黄眼睛的面具,用绳索串连起来,两端挂在耳朵上。那眼睛用黄金铸成,诡异的是,眼睛不是两只,而是四只,鼻子两边各两只。他的身上则穿着褐色上衣和红色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

他是方相氏,宫廷特设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也就是宫廷傩礼的主角。他被被称为“狂夫”,因为他们必须是个子高、力气大、本领强的军中能人,傩礼的本意,也就是“军人战胜鬼疫”。

方相氏将宫中每间房屋都搜索一遍后,宣布疫鬼都已被驱赶出了宫殿。然后,军士抬过来一些祭品,挂在宫中四方十二个宫门上。祭品有肢解并风干的猪、牛、羊肉,这是要祭祀宫门之神,希望他把守好大门,不让鬼疫重新窜入宫内。

“磔禳”

但祭品不只是猪、牛、羊肉,军士们陆续挂出来的祭品中,还有一些是人的躯干、四肢甚至头颅。它们同样被风干,挂在宫门上。这是人牲,是被杀死后献祭的异族俘虏。

每次傩祭时用到的人牲,多则三五百人,少则过百,最少的也有二三十人。这是一种特殊的祭祀礼仪,名叫“磔禳”。磔,肢解尸体;禳,祈祷消除灾殃。

但傩仪也不只是在腊月举行。一年之中,什么时候举行傩仪,是不是要“磔禳”,在几个宫门磔禳,要根据不同时节阴气的轻重而定。

仲春也即阴历三月,阴寒气尚存,但阳气正在东方上升,所以只磔南、西、北三面的九个门,让东三门的阳暖之气充满各方,使万物感气而生;夏季阳暑气过剩,驱之反会有害,所以不傩也不磔;阴历八月,阳气尚未衰退,但阴气将至,采取中和的对策,只傩不磔;而十二月阴气极盛,不但要有傩仪,四面十二门也都要磔禳。

这是国家举办的傩仪,风格雄浑、凛冽,似乎是以举国之力同厉鬼、自然灾害、瘟疫进行较量。相对的,在民间,则有“乡人傩”,大概情况差不多,当然,血腥的“磔禳”是不会有的。

童男驱鬼

近千年后的汉代宫廷,傩祭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文明、开化得多,“磔禳”没有了,形象恐怖的方相氏,也已经换成了宫中的宦官。在汉代宫廷中,从事傩祭的宦官有个特殊的名称——中黄门。

他们会舞蹈、能歌唱,而跟着他在宫中跳舞、呼喊的,也不再是奴隶,而是一个个十来岁左右,面容俊美的童男。 最初,汉朝人选用的是童男童女各半,因为童男童女的纯洁,代表了求神的虔诚。后来又只用童男,因为纯阳的童男更能驱除代表鬼疫的阴气。

这些童男在呼喊中,还唱着一首奇怪的歌曲,而他们的头上,带着十二种不同的面具,那是一些从来没人见过的怪兽形象。每一种怪兽,专门对付一种鬼疫,汉代人要对付的鬼疫,又增加了一些他们害怕的东西,比如最毒害人的“蛊”,这种可怕的巫术常在汉代后宫争宠中使用,巫人用木偶和纸人做成仇敌的形象,以此来加害别人。

这十二种怪兽,分别名叫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似乎从来没有人见过它们的真容。流传下来的史书,也只记载了其中的四种,它们分别是:

雄伯,传说中能吃“魅”的神;

伯奇,即百劳鸟。这种鸟本来是人,他的父亲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杀死,父亲发现错杀后,又射死了后母。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能知噩梦、吃噩梦;

强梁,又叫疆良,它有老虎的头,人的身体,口里衔着蛇。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鬼疫;

穷奇,一种像牛的动物,浑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叫声像狗。穷奇与腾根一起,专门吃最可怕的蛊。

这十二兽出身都不好,连根基很正的伯奇,人们也嫌他的叫声会导致死人。但它们能吃掉鬼疫,而被人们利用。

120名童男摇着鼓,夹着人的呼号声,惊天动地,声势十分浩大,在宫中一间一间房子地赶鬼出宫。最后还要劝鬼疫赶快逃跑,不然就会被十二兽掏心、挖肺、抽筋、扒皮、吃掉。

湘西“鬼师”

传承自远古的傩祭,一直在当代还遍布中国各地。不过,较之人类蒙昧时代傩祭的血腥恐怖,当代的傩祭,无疑已经文明得多。

其实,汉代以后,巫傩歌舞就已经逐步融入了杂技、巫术等内容,表演因素更多,并与地方戏剧融合,甚至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面。那些原生态的神秘仪式,只在少数边远地区得以保留。

但将之放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它依然显得极为古朴、原始,甚至带着神秘的蒙昧气息。

湘西,中国地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交汇处,云雾缭绕之下的武陵山、雪峰山,阻挡了它与外界的联系。

在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发源于梵净山南麓的锦江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麻阳陆相红盆”里的山原和丘陵,这里是位于湘西腹地的麻阳县,在县境西部的一个山村里,一场带着杂技性质的节庆正在举行。

这是农历正月十五。苗族人是在每年这一天送旧迎新。此刻,他们正在观看这节庆中最为隆重的表演

“上刀山”

。这是湘西“鬼师”们必备的傩技之一,“鬼师”这个称呼,就相当于彝族的“阿贝玛”,或是汉族的“神汉”、“神婆”。至于“傩”,除了在一种叫“傩堂戏”的地方戏曲中使用外,一般湘西人已经很少再用了。

村子里的人围着一块开阔的平地,只见平地中间放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杆,木杆粗且直,顶上竖一面深黄色的旗。杆子上带着的似乎是一把把短刀,但又看不分明。因为只有刀把,隐约的刀口均用麻布紧封,有些神秘、庄严。

有几位身穿红袍、佩牛角司刀的人,正在人群的一边,口中似念着咒语,但又听不清楚,不知他们说的什么。他们就是“鬼师”。村民们都晓得,这些咒语是不能外传的,是故意念的不甚分明,免得外人听了去。“上刀山”

到了中午,苗人的“三连铳”大炮在山头响起,此时,那几个“鬼师”舞着花旗,在炮声中走到场中央。他们合掌指天,光脚赤手,耍舞一阵后,领头的“鬼师”走到杆子下面,慢慢揭去那些麻布,果然是一把把短刀,刀刃向上,一共36把。

领头的“鬼师”先用手紧扣着上面的刀刃,脚轻轻踩上下面的刀刃,爬上了“刀山”,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紧接着,其他鬼师也一个个跟了上来,一级级踏刃朝上攀登。他们的手指弯曲,死死地扣着刀刃边缘,但手指并不和刀刃接触;脚踏在刀刃上,轻捷而平稳,绝不在刃上有一丝滑动。越往上,刀刃越锋利,每爬上一级阶梯,围观的人群就齐声喝彩。

领头的“鬼师”爬上了顶端,他扯下一根头发,往那最锋利的刀上一搁,头发即断成两截。然后,那“鬼师”从腰间拿出一只牛角号,仰天鸣响,雄浑激越的号音在人们耳际萦绕,在山岭间回荡。

等到几个“鬼师”们都上到了顶端,他们又头朝下,把脚搭在刀刃上,表演起了倒挂金钩!接着,还有大鹏展翅、观音坐莲,都是在刀刃上表演。

正在这时,忽然“三连铳”又跟着锣鼓、唢呐、爆竹一道,震天动地的轰响。一对戴着凶神面具的人,跳着怪异的舞蹈,呼喊着,走进场地中央。他们的面目,多立眉突眼、翘嘴獠牙,有勾簿判官,有押兵先师,还有钟馗、灵官。而围观村民的情绪,此时也达到高潮,雀跃、欢呼,如痴、如醉……

每年除了元宵节,农历四月八和中秋节,也要举行这种“上刀山”的傩技表演。此外,还有“下火海”,即将若干砖块立起,排列成一沟槽,槽内烧木炭,将砖块烧红,“鬼师”赤脚于烧红的砖块上行走;而含红耙齿则是将铁耙齿烧红,“鬼师”将它含在嘴上。

带阴兵

这些表演是给鬼神看的,也是给信徒和观众看的。前者在于告诉各路鬼神妖魔,“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师”法力无边,各路鬼神妖魔,不得胡作非为;后者在于展示傩坛威风,吸引信徒,招来观众。

但苗人“鬼师”绝不只是会表演,除了上刀山,他们还会统帅“阴兵”。

在湘西的大山深处,鬼与神,是人们的重要信仰。鬼师,则是连接人与神的纽带。几乎每一个山村里都有鬼师,他们代代相传,家里都有着古老的符咒天书。他们就是今天的“方相氏”,是傩仪的主角。麻阳县现在就还有340多位“鬼师”和“道师”。

那些祖传古书中,有关于“元皇流教”祭祀、师承及各种符咒的记载。比如,在一个名叫段法兴的“鬼师”家中,那流传已有三四百年的古书中说,他们的祖师法名叫“张法高”。尽管不知道这位祖师爷真实的姓名,但在四川峨眉山却有他的牌位……

如今的“鬼师”也已与各种“道师”混杂、合流,麻阳鬼师的唱词中,“三清大道、十极高真、三元法主、王母仙人……北极星君、五岳大帝,还有启教祖师吕山九郎、横山七郎、张姓二郎、李五郎、百法七十二位真人,以及天下统兵大元帅、五营四哨统帅”等各方神灵都在恭邀之列。

身披鬼邱、脚踏鬼罡、手拿鬼剑, 相对于主要做超度亡灵的“道师”,“鬼师”还有傩愿、取魂、渡关、安床、求子等等义务。 有长时间家族传承的“祖传鬼师”很受苗人群众的认同。“鬼师”所使用的法器,除司刀、牛角、竹筶外,还有宝印、“柳机袋”。而上刀山,最厉害的“鬼师”上的是36级刀山,不够厉害的,只能上12级、24级。

据说“鬼师”还可统帅阴兵,但他们自己对此讳莫如深,他们会告诉外人自己阴兵的数目,外人却从来不知道,也看不见,这些阴兵究竟在何处,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盂兰盆节:两个世界交叠的时刻?

文/梁国瑞

传说在盂兰盆节的夜晚,点上一百根蜡烛,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讲鬼故事,讲完一个吹灭一根蜡烛,等吹完第一百根蜡烛时,便会看到百鬼夜行。这当然不是真的,这是日本妖怪小说家京极夏彦笔下里的经典桥段。不过,源远流长的盂兰盆节,确实在东方世界的各个区域,都有着很多不同的奇风异俗及禁忌。

两个世界交叠的时刻

公元前536年,位于今天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发生了一起血案。死者是权贵良伯有,杀死他的人,也是权贵,驷家的子皙。血案的起因是两家豪强争权,伯有和子皙都很强横,于是杠上了。长期争斗的最终结果,是子皙指使手下将官驷带,在买卖羊的集市上杀死了伯有。

但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让郑国举国惶惶不安的噩梦开端。《左传》称“郑人相惊伯有”,也就是伯有死后冤魂不散,一直在郑国作祟,以至于郑人一听说“伯有至矣”,就吓得四处乱逃,又没处可逃。

伯有死后第六年后的二月间,有人梦见伯有身披盔甲,扬言道:“三月三日,我要杀驷带。明年正月二十八日,我要杀公孙段。”这两个人果然分别在那两天死掉了。

郑国人越加害怕。公孙段死后第二个月,郑国官方宣布立伯有的儿子良止做大夫,这才安抚了伯有的鬼魂,从此不再作祟。

这是中国历代正史野史、笔记杂抄中一起较早的“闹鬼”记录。尽管类似记录随处可见,但人们还是相信,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人鬼殊途”的,两者不应该有交集。

但只有两个例外,那就是清明、中元(七月半)两大节。民间相信,这两个日子都是世间阴气最盛的时候。

水气生,鬼门开

中国人很早尝试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鬼”。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按照这种学说,鬼属纯阴,对应同属阴的冬、寒、北。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一年中,五行要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

申是农历七月,子是农历十一月,辰是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在农历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农历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农历三月消亡。

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从农历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因此有俗言“三月七月鬼旺月”,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正是在农历三月和七月。

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死”的阶段,鬼活动的活跃期到此结束,纷纷入居阴宅(坟墓)歇息,所以,民间习俗认为,给祖先的冥币要及时送去,否则祖先休眠或紧闭家(墓)门,就收不到了。

而到了农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所以叫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他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会出现“鬼乱窜”的局面。

此时,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3个月活动受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这也就是为何在民间习俗里,清明要上坟,而中元则可在家祭祀的原因。

以盆施鬼

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这是佛教的说法,“盂兰盆”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倒悬”,拯救“倒悬之苦”,就是盂兰盆会的本意。

盂兰盆节的起源,据说是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目连,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作为佛陀的十弟子之一,目犍连被推为“神通第一”。目连之母,却因为业力堕入饿鬼道中,饱受煎苦,瘦得皮包骨头。目连拿钵盛饭,试图借神通之力送给她吃。谁知饭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化成了火炭,根本不能入口。

目连无法,只能求助佛祖。“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仗他们的威神道力救你母亲脱离苦海。”佛祖这样教导他。

目连照做,果然救出了母亲。之后,目犍连又问佛祖,以后佛的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佛祖许可。

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包含的是孝敬双亲的思想,盂兰盆会的本意则是供佛及僧,在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后,这种实质上的“孝亲会”,因为与中国传统“事死如生”的态度相吻合,因此一传到中国就被接受了。

据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说,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这一传统延续到唐代,供奉已经非常奢丽,盂兰盆供往往镶金嵌玉。至于它从以盆供僧,进而演化为“以盆施鬼”,则是从宋元时代开始的。如南宋陆游,就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道:“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也就是寺里的和尚接受了布施的米和钱,为布施者超度亡魂。

放河灯,烧法船

这个仪式,也留下了详尽的记载:

七月十五日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

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先对佛坛诵《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

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

然后是“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人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结束。

接着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来。这本经书共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晚上开始“普施”,主要是放一台焰口。

活动的最后,是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整场法事,是现世对于异度世界的救济和普度。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办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人缓缓流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烧法船,则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人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清代文人王凯泰有一首描写盂兰盆节场景的诗,:“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七月半,生死无界

在儒家的传统里,一直倡导要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因为 “鬼”是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静和暗涌。

既然相信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而这个异度空间与现世空间,竟能在某一个时刻交汇重叠,那么,人们对于先人的哀思与追忆,以某种仪式或法会的形式,进行跨界的救济和普度,也便显得合乎情理。

如今,在民间的叙述里,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有另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鬼节”。传说在这一天,鬼门大开,百鬼乱窜,生死无界,人鬼同途,俨然是阴阳两个世界的交叠时刻。

正如台湾歌手万芳在《歌姬祭鬼》中唱的那样:“七月半,生死无界,热闹纷纷,孤魂野鬼,笑阮人生残梦……”

也是基于这种古老认知,在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等国,民间都有着各种形式的仪式以及禁忌。

在桂东(广西东部),盂兰盆节是清明节后的另一重要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盂兰盆节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如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

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广东阳山人则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天路上没有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商丘盂兰盆节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盂兰盆节则是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烧纸钱以祭拜祖先。

陕西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盂兰盆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榆林一带农家,盂兰盆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叫“田幡”。

晋南人则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上坟祭奠祖宗,喜欢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这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江苏吴县居民盂兰盆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