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0:05:28

点击下载

作者:唐永进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第五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第五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试读:

前言

先哲云:“我思故我在。”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所具有的“终极关怀”主要体现在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追问其价值和意义。

何谓“价值”?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事物的用途、属性和作用。哲学层面的“价值”,专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效益关系;“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是通过一种特定的需要与被需要关系,来确定客体存在或不存在、存在的意义大与小。具体而言,各级社科联乃至社科界作为“客体”,对作为“主体”的“党和人民事业”而言,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我们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各级社科联作为同级党委、政府联系本区域社科界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学术性人民团体,发挥自身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在组织、协调本区域社科界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同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本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下简称“五位一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成为本区域“党和人民事业”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既是工作的重点,又是社科界“价值”“意义”的集中体现。

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四川省社科联自2010年至2014年,已连续指导或联合主办了四届依次由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市社科联承办的“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或论坛)”。

为了进一步推动由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八市构成的四川省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成都经济区建设,进而促进我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在前四届的基础上,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社科联决定,于2015年9月联合主办“第五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会议主题为“转型升级 融合发展”。

2015年6月5日,会议主办者向全省社科界发出了征文通知。全省各级社科联乃至社科界高度重视这次学术交流会,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情怀,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工作实际,或个人独自,或多人合作,或组成课题组,认真选择论题,深入调查研究,潜心收集资料,精心撰写文章,踊跃提交论文。到征文截止日(8月5日),共征集论文113篇。经客观遴选(查重)、专家评审、统筹兼顾,其中28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论文集,就是优秀征文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总体上审视,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对区域发展的理论有深刻领会,或对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的具体对策有独到见解,或对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区建设有科学认识,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析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有关问题,或有针对性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省各级社科联乃至社科界(客体)满足各级党政决策、区域发展需要的“价值”。她的出版,不仅对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区建设,进而促进我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促进各级社科联发展,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深知,全省各级社科联要在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进程中,组织、指导、协调本区域社科界,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事业”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理论和实践表明,对特定区域“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任重道远,需要全省社科界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希望全省各级社科联乃至社科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学术理论研究,服务现代化建设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紧迫性的重大课题为研究方向,调查研究、分析现状、认识特点、把握趋势、总结经验、揭示问题、剖析成因、理清思路、提出对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特定区域“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借获奖论文集付梓之机,我谨代表编者,对积极参与正文活动的全省各级社科联乃至社科界的同仁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对资助本书面世的成都市社科联表示衷心感谢!对编辑出版本书的四川大学出版社说一声:谢谢!

因本论文集篇幅有限,一些内容颇好的论文,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质量上佳的作品,也被迫作较大幅度的删改,特向作者表示歉意!

我们深知,由于时间较紧,加之限于水平及其他因素,本论文集在编辑过程中肯定有不足和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唐永进2015年8月

一等奖(4篇)

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基础、构想及政策

蒋永穆 马文武(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0065)摘要: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维度分析了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成都经济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打造中国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实现“区内区外”互利共赢发展;结合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形势和成都经济区自身特点,提出了对接融入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成都经济区;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战略构想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出访中亚和10月出访南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国际国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第一次由官方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阐释,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愿景与行动》的出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各地区怎样对接“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国内很多地区都在研究本地区如何抢抓先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成都经济区作为中国腹地一个重要的经济区,怎样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亦是当下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的基础条件

根据“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各个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我们认为,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有自己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丰富的“丝路”历史文化遗产

成都在古代已经是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贸易和人文交流几条通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保留着丰富的“丝路”文化遗产。

首先,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公元前122年,“南方丝绸之路”就已存在,它起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腾冲和缅甸北部,到达印度东北地区的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而下,再经孟加拉、北印度、中亚地区,最后抵达大秦(古罗马帝国),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对外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而成都无疑是这一通道上举足轻重的商贸周转重镇。

第二,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补充和延展,其进一步密切了成都与国外的商贸往来。古道的西线便以成都为起点,形成了涵盖川藏、川青甘和经川滇直至南亚的密集路网,经成都运往国外的茶叶等商品络绎不绝,茶马古道现已成为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成都在我国古代战乱分裂时期成为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我国古代战乱割据时期,“北方丝绸之路”时有阻隔,而成都在保证“北方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公元4至6世纪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南朝,便是逆江而上至成都,经川北通过茂县、松潘至甘肃南部的临潭及青海的同仁、贵德后,再连接传统的“北方丝绸之路”,因其沿线经过吐谷浑河南国,故又被称为丝绸之路河南道。地处交通要冲的成都成为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由此可知,古成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使其留下了丰富的“丝路”文化遗产,这是现今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重要的软实力。(二)优越的对接“一带一路”地理位置

成都经济区以成都为核心,包括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部分区县。其位于华西地区东部,北出甘陕,可到中亚与俄罗斯;西靠西藏,可与南亚联通;南经滇桂、越北部湾直达南海;向东沿长江经济带而下,可到东海。其在我国地理位置上贯通南北,相连东西,不管是就“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言,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成都经济区内还建有天府新区这样西部少有的国家级新区,以及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绵阳出口加工区等四川省内主要对外商贸往来的经济功能区和开放平台,这些都为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增益不少。(三)较好的对接“一带一路”经济基础

从历史上看,成都能作为“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和商贸重镇,除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古成都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蜀锦、蜀瓷、玉器、茶叶、马匹等商品生产量大,这是成都在“丝绸之路”商贸往来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最为重要缘由。而当下,成都经济区要能很好对接“一带一路”,仍需较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分析成都经济区的经济现状,可知其已经具备这方面的条件。(1)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

从成都经济区的经济总量来看(见表1),2013年生产总值已达16201.72亿元,超过四川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占62%,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成都经济区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从高到低排位为“二三一”,虽然与“三二一”的最佳结构状态还有一定差距,但三大产业在四川省内三大产业对应的占比来看,比重大小呈现“三二一”的结构,说明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在四川占有绝对比重,经济结构较为合理,但仍有改善空间。同时,在紧邻成都经济区的我国西北、西南、中部选取几个典型省会城市——西安、长沙、武汉、昆明、贵阳与成都就2013年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见图1~4。图1显示,GDP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成都与武汉最高,图2显示,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成都明显多于其他省会城市,如果将成都经济区其他市辖区的相应经济指标加总一起,成都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则更具优势。另外,2013年末,仅成都辖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达8152亿元,而同期西安为5357.1亿元、武汉为5421.8亿元、昆明为3355.3亿元、贵阳为1827.1亿元,说明成都经济区消费市场还有巨大潜力可挖。表1 成都经济区相关经济指标情况(2013年)数据来源:根据《2014四川统计年鉴》《2014成都统计年鉴》计算而来。① 外商直接投资统计的是成都经济区核心部分成都的数据,没有包括经济区其他市数据。图1 GDP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图2 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成都经济区开放程度

图3是进出口总额与 FDI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成都这两项指标比其他省会城市明显要高,说明成都在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方面走在前列;同时,截至2013年底,成都已与22个国外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在2014年已建成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这些表明成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这对于成都经济区整合资源融入“一带一路”是极为有利的。(3)成都经济区交通通信

成都经济区对外有众多铁路、航空线路、公路联通,交通便利畅通。成都经济区有多条主要铁路通往省外,且众多高铁路线正在施工和规划之中。成都对外的航空路线四通八达,2013年,仅成都民用航空线路就开通了216条,飞机架数达166架,旅客吞吐量达3344.6万人,货邮吞吐量达50.18万吨。公路交通设施较好,仅成都公路通车里程就达22515公里。从图4成都与比邻典型省会城市的货运量和客运量柱状图可以看出,成都货运量和客运量均在前列,反映了成都对外交通物流优势。成都经济区信息通讯发达,对外交流方便,2013年统计显示成都市内邮电业务总量达216.07亿元,移动电话用户达2274.84千万户。良好的交通与通信设施,可助推成都较好地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图3 进出口总额与 FDI图4 货运量与客运量注:以上图中数据来源于《2014四川统计年鉴》《2014成都统计年鉴》。二、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以上分析表明成都经济区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应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瞄准以下战略目标。(一)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成都经济区要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对接,在内陆同级经济区的发展中,率先将自己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其间,主要是要完善和利用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绵阳出口加工区以及区内各地产业承接转移规划园区等区内主要对外商贸往来经济功能区和对外开放平台;发挥好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政策优势,以及四川省为促进天府新区和绵阳科技城发展分别出台的涵盖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的十大政策支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区内各项资源,使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走在同级经济区前列,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合作与开放格局。(二)打造我国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须依靠广阔的腹地经济发展的支撑,成都经济区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要契合“一带一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着力打造成我国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目前成都经济区在我国中西部腹地中经济基础较好,完全可凭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不断完善的体制优势,抓住机遇,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将自身打造成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国腹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三)实现“区内区外”互利共赢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导互利共赢原则,成都经济区在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过程中,也必须兼顾区内各市与区外各地区的利益和关切,尽量避免“零和博弈”,寻求合作各方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首先,要通过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为成都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生态建设、科技交往、体制创新等提供新的契机,促进成都经济区自身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区内各成员;同时,还要为区外合作方提供各种盈利机会,让其在双方合作的框架下享受自身全面发展的成果。最终使成都经济区在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中,与合作相关方建成互利共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的政策措施

通过上述对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优势分析和战略目标定位后,结合成都经济区自身特点,在对接操作过程中的政策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深挖禀赋优势,主动适应对接

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成都经济区有很多资源,值得深入挖掘。

首先,成都经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分布相对集中的矿产资源、复杂多样的生态资源、丰沛的水资源、平坦而肥沃的土地资源、人口众多形成的劳动力资源等,是其一大优势。可据此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资源特点,研究其资源瓶颈与资源需求状况,主动接洽、商谈能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的合作框架。

第二,开发成都经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大力宣传“丝路”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成都经济区的特有文化在合作区各方深入人心,达到增进了解、人心相通的目的。

第三,大力宣传和开发成都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景点吸引国外游客,提升成都经济区的国际知名度,让“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了解成都经济区,促使相互之间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交往合作。

第四,充分发挥成都经济区多年经济发展形成的对外资本投资能力,引导区内资本输出到“沿线”资本需求较高、回报丰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第五,发掘成都经济区潜藏的消费需求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吸引“沿线”各国、各地区企业家前来投资建厂。

通过对成都经济区自身禀赋优势的挖掘,扩大其国际国内影响力,让区内经济主动融入和对接到“一带一路”发展中去。(二)加强设施联通,创造条件对接

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完善的交通、通信设施,以及相互之间很好的政策沟通。成都经济区要仔细研究“一带一路”延伸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好通往域外的铁路、公路、航空线路等物流通道,完善区内和区外的通信、通邮设施,加强与“沿线”各国、各地区的政策沟通,按国际通行规则调整和完善成都经济区的对外合作政策,创造条件,实现区内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对外经贸政策上的互联互通,最终让经济发展相互融通。(三)发挥市场作用,遵循规律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最大经济特点就是市场经济。因此,成都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要转变职能,重点发挥好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功能,坚决防止以“计划”代替“市场”、以行政命令代替政策调控等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基于此,成都经济区重点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区内经济一体化水平。要消除区内各市区之间仍然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垄断,建立成都经济区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各种资源和要素能够充分、自由、有序的流动,将成都经济区打造成一个国内知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依托经济区一体化的市场,去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第二,成都经济区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市场机制去自发调节资源和促进成都经济区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质量对接

在对接融入发展过程中,成都经济区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形势,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层次上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以保证后续经济对接融入的可持续发展。据此,首先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与分布关系,使得成都经济区内产业结构能够适应“沿线”各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对接需求;第二,要有选择性地承接域外产业的转移,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过于低端的产业进入,防止走经济发展的倒路;第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成都经济区作为内陆经济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仍然要创造条件,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同时鼓励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走出去,特别是鼓励资本输出,开拓国际市场。第四,坚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不仅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改造区内自身的传统产业,还要用这些优势去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企业与区内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以促进合作共赢。参考文献:[1]朱昌利.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缅经济文化交流 [J].东南亚,1991 (3).[2]刘念,陈永超.成都新发现茶马古道遗址 [N].中国文化报,2011-09-01.[3]李智超.成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 [N].成都日报,2015-03-17.[4]贾根良,李黎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J].山东经济,2011(2).第一作者简介:

蒋永穆,男,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科领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成都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空间演化

12霍伟东邓富华(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611130)摘要:成都经济区是城市群范畴,地处“菱形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本文尝试解构城市群概念,纠正城市群认知偏差,考察并发现成都经济区内各地区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产业同构与差异化分工并存,对外开放格局欠平衡,生态环境不协调,等等,进而从省际和省域协调层面明晰成都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把握成都经济区从不均衡增长走向均衡增长的空间演化规律与路径。关键词:成都经济区;菱形经济圈;功能定位;空间演化

成都经济区实质上是一种城市群范畴。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着力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产城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六大国家级城市群,其中,成渝经济区是新兴的城市群。而成都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成渝经济区以及筹建中的“菱形经济圈”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域平原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生态区位,但交通、通讯、医疗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布局尚在完善中。况且,以往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功能不明晰的问题,以至于出现盲目建设、流于形式等现象。因此,成都经济区需要明晰城市群的内涵,并基于自身的发展现状,探寻合理的经济空间演化规律与路径。一、城市群概念及辨析

城市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多个城市在空间地域内集聚,形[1]成产业错位、功能互补的抱团发展态势。

从静态来看,城市群是指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由一个中心大型城市和多个外围中小型城市或城镇构成,具有一体化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且产业布局合理,空间组织紧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群落。

从动态来看,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一个中心大城市或若干个中小城市,依托一体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在市场力量主导下,不断发挥区域生产网络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群落。

因而,城市群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有一个能够发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2)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布局,区内交易成本降低;(3)区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能够实现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发展。

当前,城市群建设已然形成一种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在政府、媒体等过多推崇下,城市群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晕轮效应”,使得城市群建设脱离了发展的实质,过多地追求城市群的规模,以至于城市空间地域的组团式发展流于形式。

理解城市群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群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纯地理意义的城市群,往往被认为是多个城市在空间地域形成的聚集现象,以至于容易被简单地按照地理范围来圈定城市群的空间地域。事实上,城市群并不是单纯的地理区域,而是更多地被赋予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内涵。随着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城市群也亟待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职能。因而,城市群兼具地理、经济、生态等多元属性。(2)城市群要求提高城市一体化水平,但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城市群要求各城市形成一体化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但区内各城市也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分工体系,达到城市间功能互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城市间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3)城市群不能单纯地强调城市的发展,也应该注重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群发展,并不意味着只发展城市,忽视农村的发展。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本身就被赋予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职能,即依托城市群建设,缓解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4)城市群不是越大越好。城市群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在中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力量范围内,按照梯度化发展路径逐步扩大城市群规模,追求“大而不臃肿”。盲目地追求城市群规模的扩大,容易引发城市间利益冲突,脱离城市群发展的实质。(5)城市群的发展要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导。城市群的形成有赖于中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因而,城市群应强化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得以优化配置,形成集聚外部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城市群可以通过空间集聚实现一定的比较收益,吸引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以乘数效应不断增强区域内的集聚力。二、成都经济区的发展现状1.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成都经济区由成都平原8个城市(成都、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构成,其中,成都市是核心城市,绵阳、乐山是次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则过渡连接到其他城市群。

图1中,2012年,成都经济区内成都 GDP数额远高于区域内其他地区,多达8138.9438亿元,占区内 GDP总额的55.6%,而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7市的占比分别为9.2%、8.7%、4.7%、7.1%、2.7%、5.3%和6.7%,均不足10%。图1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的 GDP(2012年,单位:亿元)

同时绘制2012年成都经济区内各地区的人均 GDP占比图如图2所示,成都人均GDP占比均为其他地区两倍之多,进一步表明成都与区内其他地区有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图2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人均 GDP占比(2012年)

区位熵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地测度一定空间区域内某地区相对总体[2]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方法。区位熵的测算公式如下:

Q =G/P式中,Q是某地区相对总体区域的区位熵,该值越大,表明该地区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G、P 分别表示各地区 GDP和人口数占总体区域的比重。

我们测算出成都经济区内2001—2012年各地区的区位熵(表1)。表1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的区位熵

横向比较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成都、德阳、绵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遂宁、乐山和资阳则明显偏低。纵向分析来看,2001—2012年间,成都、德阳、绵阳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下降,而其他地区则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各地区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趋于缓和,区内各地区的地位差异逐渐缩小。2.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经济区内各地区的产业,如机械、化工、食品等,存在一定的同构现象。而随着城市群协调发展,区内各城市依托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差异化的产业分工体系(图3),如成都以机械、电子、医药、冶金、化工等为高新技术型产业,成为成都经济区技术创新先行区;德阳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纺织品等为核心产业,且被誉为“重装之都”;绵阳主打冶金、机械、建材等,荣膺“科技城”;乐山以水电产业、盐磷化工等为主导产业;资阳则着力打造汽车工业。图3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布局

从地区工业增加值来看,成都的工业发展也远高于区内其他地区(图4)。图4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的工业增加值3.各地区对外开放现状

从成都经济区内各地区的进出口额占比(图5)来看,成都市承担主要的对外经贸业务,其他地区的比重则严重偏小,表明成都经济区对外开放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同时考察成都经济区内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图6),发现成都实际利用外资额也远远超过区内其他地区。4.各地区环境保护现状

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人均产出相对较高,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较大,污染排放也会相对较多,远高于其他地区(图7)。而成都经济区内的其他地区如乐山、眉山、雅安等,工业发展缓慢,且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经济区各城市间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存在不协调现象。图5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贸易额占比(2012年)图6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2012年)图7 成都经济区各地区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三、成都经济区的空间演化

从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归属关系(图8)来看,成都经济区是省域城市群,类似的还有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天府新区是地区小型城市群,隶属于成都经济区;而成渝经济区和“菱形经济圈”则属于省际城市群,只是两者的空间地域范围存在差异,前者只包括成都、重庆等地区,后者则为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地区。“菱形经济圈”是未来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群,力主打通“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促进西部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功能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图8 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归属关系

成都经济区的发展有赖于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且市场机制占主导,辅以步调一致的政府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图9)。市场机制主要基于成都经济区内生态区位因素,如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促使资金、人才等要素在区域流动中发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经济区的发展。成都作为中心城市,拥有创新型主导产业,在区域内容易形成一定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成都会吸引周边城市的产业要素向其聚拢,通过向心运动形成一定的增长极,即发挥极化效应。随着成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天府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都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使得增长极的生产要素会通过离心运动向更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外围城市扩散,释放扩散效应,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并改善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图9 成都经济区的经济空间演化

极化效应促使城市群由均衡走向不均衡,扩散效应则使得城市群[3]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那么,结合当前成都经济发展远超其他地区这一特征事实,成都经济区当前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这意味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种力量在博弈的过程中,先期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调控强化扩散效应,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力量势均时,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推动成都经济区的平衡增长。因而,成都经济区的发展态势遵循非均衡增长逐步转向均衡增长的规律。

遵循城市群的归属关系和城市群梯次发展路径,成都经济区应该从省际协调和省域协调两个层面探寻经济空间演化的路径。

从省际协调来看,成都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区际协调枢纽和成渝经济区发展引擎。那么,成都经济区经济空间演化可以遵循如下路径安排:

第一,加强与重庆、西安的区际政策协调,深化省际城市之间的开放合作,获取对外开放的聚合力,形成抱团式的对外开放态势,提高“走出去”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二,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赋予市场更多的活力,促使川渝陕三地的土地交易、碳交易、商贸物流、服务外包、农产品产销等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第三,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互补,优化区域间产业结构布局。

第四,构建圈层式生态区位网络,引导东中部地区的资金、产业、技术、人才“四流”自由便捷地输入西南地区,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从省域协调来看,成都经济区功能定位是川内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对外开放桥头堡,示范并带动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川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那么,成都经济区的经济空间演化可遵循以下路径安排:

第一,依托成都平原地区优势,构建圈层式的交通网络,形成空、铁、水、路四网合一的大联营格局,打通区内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大通道。

第二,基于区域内各城市的自身资源禀赋,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如成都现代服务功能区、绵阳德阳重装制造中心、乐山眉山新材料产业集聚地、遂宁商贸物流集散地、雅安现代化生态旅游服务区等,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释放整体产业集聚优势,获取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与政策安排,协调好与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的利益关系,避免城市群间的利益冲突。

第四,注重成都的功能疏解,寻求现代化服务“点”在成都的集中和生产、生活“面”在周边城市的分散,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参考文献:[1]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J].财经科学,2004(6).[2]彭颖,陆玉麒.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J].经济地理,2010(6).[3]陈金祥.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M].科学出版社,2010.第一作者简介:

霍伟东,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领域: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成都经济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市旅游局课题组(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610023)摘要:本文在深入探讨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含义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成都经济区实际,尤其是详细分析了“首位城市”成都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方面的基础条件和差距,就如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成都经济区不仅是四川省经济最活跃、实力最强的区域,也是全省旅游资源最富足,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区域。打破地域界限,加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市间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整合成都经济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成都周边城市的旅游目的地集群式发展,意义重大、作用明显、示范效应强。作为首位城市,成都应协同兄弟城市加快实现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美好蓝图。

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是城市国际化和旅游目的地共同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城市都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发展目标,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参与全球旅游业竞争,并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2013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2014年,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成都为中心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成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拟遵循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客观规律,结合成都实际,借鉴国内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先进经验,就成都如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概念及特征(一)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含义

如何界定“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内外尚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概念,更缺乏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标准。课题组认为,“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三个概念相互关联。“旅游目的地”是以当地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要素,同时具备满足游客旅游过程中各种需求的能力,为游客实现其旅游目的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区域空间;“世界旅游目的地”指具备吸引国际游客前往,吸引性、舒适性、可达性、附属服务达到国际化程度的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则是以城市为核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即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并在城市空间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有三大构成要素,即吸引要素、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吸引要素指拥有能够吸引世界旅游者的、具有高品质和个性化且能满足世界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的城市旅游产品,如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服务要素指城市各类国际化服务的综合,包括高质量、便利化、国际化的基础设施,高效率和个性化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如具备国际游客出入便利的交通设施条件,达到国际标准的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管理水平等。环境要素指国际旅游得以进行的城市支持体系,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气候条件、经济实力、城市公用设施和管理机构运行的国际化水平、当地居民的友好态度等。(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评估标准

目前,国际国内多从竞争力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估。例如,世界旅游组织对全球旅游目的地的排序,主要依据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数量、国际旅游收入两大总量性指标;世界经济论坛(WEF)编制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构建了旅游监管体制、旅游商务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人力,文化与自然资源3个大类指标体系,以此测算世界各国“旅游竞争力指数”(TTCI);中国旅游研究院构建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环境、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人文与自然资源条件以及旅游业绩4个方面,对全国31个省市、15个副省级城市的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如银行信用服务通用率、外汇通兑率达100%,计算机国际联网比率大于30%,国际邮件通达率和国际电讯通达率达100%,境外游客入境免签时间大于15天,境外游客国民待遇率达100%,国际航线数量达50条以上等;万事达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指数》,依据入境过夜游客数、入境过夜游客消费额两个指标,对全球132个热点旅游目的地城市进行排名。(三)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特征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特征分为两个维度,从城市维度来看,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兼具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的特征;从旅游目的地维度看,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具有四个特征:(1)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自然资源、文化底蕴越丰厚,旅游吸引物是决定其是否具备世界旅游目的地潜力的最首要、最核心的特征要素,这是促使旅游者到来的最根本动因。(2)国际旅游品牌形象良好,对目标客源地的顾客具有独特魅力。城市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直接影响世界旅游者对该城市的最初印象,关系到外籍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3)世界级的城市旅游环境,体现高度人文关怀的差异化旅游服务。世界级的旅游环境虽不是吸引旅游者到访的第一要素,但却是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过程的满意程度,关系到旅游目的地城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实感形象,是产生口碑效应的重要因素。(4)城市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形象识别度高,较大的国际知名度和个性化的城市旅游形象是吸引世界游客,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环节。二、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基本现状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旅游产业在全国起步较早,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态势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柱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6亿人次,同比增长20.05%,其中入境游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66%,实现旅游总收入1665亿元,同比增长25.13%。最新发布的《万事达全球旅游目的地指数》显示,2009年至2015年,成都是接待国际游客人次大幅增长的中国三大城市之一,入围全球十大快速成长旅游目的地城市,成都在全球增速排行榜上排名第二。2014年60个城市游客满意度排名中,成都位居全国第4,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5位。凭借着自身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特色物种、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以及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成都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首选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及商务会展胜地,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中国会展名城,具备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资源和条件。(一)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主要优势1.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城市特质

成都自然风光绮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成都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八大类旅游资源,地域特色鲜明,具有唯一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成都拥有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神秘古蜀的开国定都,秦汉时期的筑城治水、文翁办学,三国蜀汉的雄踞一方,唐宋时期的“扬一益二”、发行交子,明清时期的湖广移民、蓬勃发展,近代以来的辛亥波澜、抗战风云,无不是令成都人骄傲自豪的历史文化瑰宝。

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造就了成都卓尔不凡的文化气质和城市品格,休闲从容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淡定乐观的包容气度,悠然雅致的生活节奏,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这种城市品格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在其睿智的见识里体现出坦然淡定的气度。这种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和谐包容的城市人文气质是成都最重要的国际旅游核心吸引力之一。2.城市开放环境日益优化

成都是西部内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国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外吸引力巨大(图1)。截至2014年,成都已缔结国际友好城市达25个,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作为西部商贸中心、中西部第一的会展名城、西部金融中心,外资银行机构、证券机构均位居中西部首位,各类世界性节庆会展等活动在成都陆续举办,成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快速提升,城市软实力逐步增强。图1 成都城市开放环境一览3.旅游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成都近年来旅游宣传营销方式不断成熟,包括在境外主要客源国播出旅游宣传片,举行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与国外旅游企业、媒体等互动。如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出成都旅游宣传片;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欢乐春节游”——2013成都文化旅游推广活动,邀请俄、德、意、美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旅行社、媒体代表到成都考察采风;探索新媒体宣传营销,制作微电影在爱奇艺、新浪微博宣传;在双流机场、北京机场开展成都形象宣传;举办“成都72小时过境免签”系列活动,成立72小时过境免签成都旅游联盟;在携程网开设“成都旅游宣传线上推广中心”;进一步拓展国际友城旅游联盟、成都经济区和成德区域旅游合作。4.旅游环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成都气候温润、水绿天青,具有良好的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生态基础。经过多年的大力发展,成都旅游景区(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各类旅游设施环境日益完善,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图2)。图2 成都旅游环境国际化一览(二)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存在的主要差距

与国内外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的战略高度谋划不够,国际化视野和全域旅游新观念不足

目前成都还未形成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战略性认识。一是旅游业发展理念落后,缺乏国际化视野。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尚未形成,缺乏土地利用、生产要素配置、资源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思路。二是旅游生产要素分散,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资金能力、企业竞争能力等未能形成统筹协调、综合利用的大旅游格局。目前,成都旅游仍处在以景区建设为主,城市配套为辅的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目的地全域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有待加强。2.旅游业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弱

相关数据显示,成都的旅游业国际化水平还较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弱,与排名前十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入境过夜游客数较少,2014年成都的入境过夜游客数197.8万人次,仅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的10%,与周边的亚洲城市相比,也仅为中国香港地区、首尔等的20%左右。二是入境过夜游客消费额低,2014年成都的旅游外汇收入7.4亿美元,不足伦敦、纽约、巴黎等一流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5%,与首尔、中国台北地区等亚洲城市相比,也不足其10%。三是入境游客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低,2014年,巴黎外籍入境游客为1974万人次,游客总量4700万人次,两者比例约为42%,成都的入境游客占游客总量比例仅为1%。四是入境游客消费额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低,如2014年新加坡入境游客的消费额为143亿美元,全年旅游总收入为236亿美元,占比高达60.6%;成都的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足3%。五是与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成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排名全国第六,旅游外汇收入居国内主要城市第十九位,入境过夜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排名第四十,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费国内主要城市排名第十二位。3.旅游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功能尚不健全

成都目前的旅游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一是仍以旅游集散功能为主,尤其是入境游客多数通过成都进入西藏等中西部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因此,存在着入境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二是入境过夜游客的人均花费不高,且消费结构还有待优化。我市入境过夜游客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旅游基本消费占全部旅游花费的比例过大,在娱乐、游览方面的弹性消费较低,仍处在以景区门票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针对入境国际游客的旅游产品结构性缺失。尤其缺乏既具有国际水平,又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演艺娱乐项目。优秀的演艺娱乐项目是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品牌,它不仅能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而且能吸引大批游客,延伸停留时间,提升旅游消费。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剧场演出,已推出十余年,累计演出17000余场,接待观众5000余万人次;北京的品牌旅游演艺舞台剧《功夫传奇》也已持续11年,成功演出7500余场;坚持演出8年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也成了西安旅游的品牌项目。三是旅游目的地城市功能尚不健全,城市的旅游功能还未在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充分凸显。4.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较低,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成都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体育产业、商贸和会展产业的融合发展还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成都市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够,挖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并灵活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的水平较低。二是成都市旅游的科技含量较低,信息化技术在旅游及相关行业中的运用不足。三是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较低,完整的旅游产业价值链还有待完善,直接影响到我市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5.旅游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整体吸引力不足

旅游发展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整体吸引力。目前成都的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还不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要求。一是景区的配套设施、应急救援体系、智能数控系统,酒店的规范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市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市民的善意迎客、热情对客、情意留客的人文情怀,与其他世界级旅游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三、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对策建议

深入实施成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成都应坚持做好转变理念、打造品牌、调整结构、产业融合、开拓市场、优化环境六大环节,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编制完善全域旅游规划,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抓好营销推介,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全面提档升级。(一)转变旅游发展理念,构建全域旅游的大旅游格局

一是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全域统筹、品牌发展的思路,推动旅游业全域发展、全面提升,突出规划引领,努力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二是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突出城市的旅游功能,充分整合城市的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将整座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开发建设。三是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以成都为中心构建西部世界级旅游大格局。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便捷的交通为基础,整合全省、西部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相关旅游资源,实行入境政策、景区管理、配套服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一体化,依托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富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周边西藏、云南、贵州、陕西等旅游资源大省的区域优势,与兄弟城市合作,联手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把周边省份的景区纳入成都的旅游消费链条。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旅游大格局,并成为西部入境旅游的集散中心。(二)打造国际旅游特色品牌,塑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

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经验表明,寻找并开发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城市就拥有了产生世界级旅游吸引力的可能性。打造成都国际旅游的特色品牌,一是在梳理成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开发利用,集中力量将一至两个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的资源主推为世界级旅游品牌,其他资源围绕主品牌形成品牌体系。二是要紧紧围绕成都在中西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发掘都江堰、青城山、金沙等文化资源,树立独特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三是以熊猫为主题,树立良好的城市生态旅游品牌,包括市中心区域的开放式公园群落,城市外围的特色绿地系统,二三圈层的川西林盘田园,龙门山、龙泉山的远郊山林屏障。水绿天青的美丽生态应该是成都吸引世界游客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是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旅游文化企业,结合成都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旅游项目,如历史文化街区、主题文化园区等大型旅游综合体,创作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演艺娱乐项目,以精品化、大手笔、上规模的思路,进行设计和建设,形成震撼式效应,创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品牌项目。如苏州已引进著名央企港中旅集团旗下的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建设大型的旅游综合体“吴江黄金湖岸文娱产业集聚区”并创作特色演艺剧目,以打造城市的旅游品牌项目。五是长期坚守和持之以恒,不因时间变化而动摇,打造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及旅游产品。(三)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高端化转型

美国《时代》杂志曾指出,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高端化转型,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等新型旅游业态。一要优化旅游六大传统要素的结构,从吃、住、行、游四方面降低旅游成本,扩大国内外游客市场,提高购物、娱乐等旅游弹性要素的比例,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二要充分利用城市的休闲特质,从休闲空间、休闲设施,以及休闲服务体系等方面,对休闲旅游进行全面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休闲度假新型旅游业态。三要围绕旅游新六要素,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养老、养生、养心、体育健身等旅游。(四)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

旅游业是一个强关联、高综合、强拉动的产业集群,推动成都相关产业的旅游化,及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盈利点,在双赢互惠中,提升综合效益。一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扩大旅游消费,培育扩展延伸关联产业,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链的集群、集聚。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现代化旅游业,加强旅游业与科技的结合,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尤其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应用,致力于发展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智慧旅游。三是培育不同层次的旅游与文化企业,既鼓励综合性文化企业的发展,创立大型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又要重点鼓励富有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小微型文化企业或个体的多元参与和共同成长,努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恢复设置旅游夜市等。(五)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提升成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

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向世界宣传、营销成都,提升成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等落户成都,借助国际化的合作平台,促使成都旅游走出去。二是在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开办或委托海外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吸引国内外著名旅行社在成都布点,增强国际市场开拓的力度和实效。三是提炼出能展示成都城市气质、包容文化和生态魅力的国际旅游营销形象和口号,兼顾营销的时效性和持续性。细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