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note:超越PPT的苹果商业幻灯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0:50:42

点击下载

作者:许鹏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Keynote:超越PPT的苹果商业幻灯片

Keynote:超越PPT的苹果商业幻灯片试读:

前言

在生活中,你总会和一种美丽邂逅。也许只是偶然看到几秒的画面,你心中会问,这是哪部电影呢?也许是转瞬即逝的一段旋律,你心中会回想,这是哪一首歌曲呢?又或者,你望见一段让你倾目的身影,还未回过神,还未转过身,就已经擦肩而过。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再相见,但那份触动我们的美丽却可以再现。终有一天,你会从头到尾欣赏完那部华美的影片,也将那首美妙的歌曲添加进自己的播放列表,似曾相识,又似老友再见。我个人与Mac电脑,与Keynote的相遇,就是这样一段旅程。

曾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便知道“苹果电脑”这个特别的词。说特别,是因为它在当时几乎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听说做出版印刷、做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们才会摆弄那个东西。即使偶尔见过苹果电脑的真身,也只是冲着那华丽的界面“哇哦”了几声就忘记了,因为总感觉它离我们太远了。

2006年,一部探讨环保的纪录片大热。那位著名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用发人深省的事实,冷静详实的数据,并夹杂着自己的政路感悟,为全球人民带来了一部《难以忽视的真相》。对我来说,除了影片本身带来的震撼性内容外,我更注意到戈尔在影片中使用的一款演示软件,其动态效果让人过目不忘。

几经查询才知道,那是一款叫作Keynote的苹果软件,且没有Windows版本。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望到了对岸灯火阑珊的美景,却无舟可渡,徒生叹。

再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也开始接触到并使用苹果电脑,甚至连使用习惯都没完全切换过来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去翻看程序列表,看看有没有Keynote的大名。用夹杂着喜悦和崇敬的心情打开了Keynote,并笨手笨脚地拖曳各种功能,像个孩子一样在各种主题模板上尽情涂鸦。

直到今天,Mac已经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Keynote更是能让我的想法在各种场合下放出美丽的光彩。伴随着iPhone、iPad这样改变世界的产品出现,每年汇集全世界焦点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乔氏简洁精美的演示幻灯片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和效仿,Mac电脑也逐渐走进更多普通用户的生活。

我希望借着这本书,和大家一起畅游在Keynote梦幻般的世界里,分享我的所见所得,一起邂逅这一份你不应该错过的美丽。

千言万语汇成一本书,同时还要感谢许多人的帮助。首先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许曙宏编辑和张丹阳编辑,不但在此次选题内容上给予我非常大的支持以及创作空间,更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提供细致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将经验和实例转化为更平面的教学文字,带着我这个门外汉慢慢入门。另外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一凡,从我们第一天相识,你就全力支持我的写作,这一份信任所带来的感动和力量,是难以用任何语言来形容的,感谢你为家庭的辛苦付出,有你才有这部作品。

时间有限,文字有限,匆忙之作难免有不少疏漏,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如何使用本书

从内容类别上看,本书并非那种专业的科研著作或是严密的工具书籍。通过“实例”而非教条地研究每个功能,从而带领读者学习、使用Keynote软件,这才是本书的主旨。从这两点来说,本书不太需要使用指南之类的东西。

不过,既然是一本偏技巧学习的书,必然会有它自己的结构与风格,乃至自身的一些限制。所以,这里特别通过第1章为本书做一个简短概述,也算是一种使用上的帮助。

关于有什么没什么

记得当初我刚刚接触电脑,也对上面的各种“专业”软件望而却步,看着那么多菜单按钮顿感无从下手。和身边的小伙伴们商议之后,跑去书店买了很多《精通XX》、《玩转XXX》这类的教学书籍,还约定自己看会之后,再互相交换着看。

自然,我们谁也没有照着一本书就“看”会了某个应用软件。反倒是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自己慢慢摸索,在实际的案例中不断学习,才掌握了各种技巧和功能。所以我在这本书中,为大家带来尽可能多的、贴近工作生活的实例,对掌握各种技巧十分有帮助。

这本书里没有那种常见教学书籍里的严丝合缝式的菜单教学,也不会手把手地告诉读者这个菜单叫什么名字,某个功能在哪里找到,然后机械地做出一个看起来和你毫不相干的实例。你甚至不会通过本书知道、看到、用到Keynote的所有功能,如果你想那样,自己在Keynote的功能菜单中挨个点一遍就好了。

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你自己都没能“看”书成才,那你又怎么保证自己写一本书就能让别人学会东西呢?我的回答是:我不能保证。但是我会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前进,哪怕我准备的这些实例章节只有那么一两段能够激起大家的兴趣,让大家学到一些可以致用的技巧,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于内容

本书一共12章内容,其中第1章是从结构上梳理一下Keynote的结构、界面和功能等。其余的章节均是实例教学。

第2章教大家如何使用主题模板自带的一些功能,制作一个非常简短的海边游记。第3章开始接触职场制作内容,先行为自己打造一份精美的自我介绍。第4章开始慢慢打造一份常见的数据和实例分析型幻灯片。第5章是一次纯技巧的演练,教给大家一些通过Keynote就可以做到的简单、高效、精美的图标制作方法,让大家尽可能地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想要的素材。第6章将第一次引入Keynote的明星功能,即构件的出现和消失,慢慢解开动作大戏之幕。第7章则是久经职场考验后的再次偷闲,跑到南半球来一次澳大利亚城市文化之旅。第8章,动作大戏正式升级,从头到尾创造出一个软件demo给观众演示。第9章通过拯救一篇沉闷低质的PowerPoint文件,一方面实际使用Keynote的兼容性,另一方面也算是温习我们的知识。第10章制作一篇短小精悍的讲标幻灯片。第11章,一次终极的联合军演,制作一篇大型产品发布会所用的Keynote。第12章,结合苹果最新发布的iWork for iCloud功能,做一次简单的网页版Keynote尝试。

了解了大概的内容分布,读者完全可以着重挑选自己更感兴趣的章节观看。

关于结构

本书的第2章是唯一一篇比较严格参照Keynote软件结构做出的字典式的讲解,读者不必一次看完,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回来找找自己使用到的功能点。

每个教学章节开头都有关于章节内容的简介,并且附上需要使用到的功能和技巧说明。所以,如果读者曾经接触使用过Keynote,也完全可以跳跃着章节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部分。

而在每个教学章节的结尾都会附上一份“Key笔记”,会从心得上(偏实际演讲技巧)、软件上(包含一些有用的周边软件)和硬件上(同样是和Keynote相关的硬件支持)进行一个小的整理和汇集,帮助大家做一点课余积累。

关于限制

本书中的所有实例内容,均汲取自我个人的工作生活经历。换言之,大部分都是我真实制作过类似内容的Keynote。为了避免有任何的特殊导向、广告嫌疑或版权问题,本书中所有案例场景使用的具体人名、网站名、软件名、数据数字等均是虚构。

绝大部分的高清照片均出自我个人的摄影作品,而一些需要提及的网页截图、手机软件截图则做了虚化处理或干脆以示意文字代替表示,毕竟这只是一本关于Keynote而不是关于Photoshop的书。

所有的西文字体均使用OS X自带的漂亮字体,中文字体则基本使用楷体、微软雅黑这样的变形。

由于是单枪匹马,一些素材准备不够精美还请大家多多包涵。第1章 初识Keynote——认识Keynote的结构和重要功能本章将对Keynote做一次扫描式的整理和介绍,也是本书中唯一可能令你感觉略像传统教材书,进行那种逐级的详细分析。不过,本书并不谋求仅通过一章内容就使读者掌握所有的功能点,而是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读者在看完本章后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死记硬背——因为所有功能点都会融入到后面章节的实例中;相反,希望读者只是快速浏览,了解核心,并可以随时像翻字典一样,常回来看看。我们会从主题开始,进入Keynote,了解常用的功能区域,尤其是用作内容的基本元素、格式、动画效果,设置常见的调试类选项,了解Keynote的存储和导出规格。唠叨一句

2013年10月23日,苹果像往年一样发布新一代的iPad产品,除了一系列硬件的展示外,苹果做出了一件在业界内看起来又有那么点儿“史无前例”的事情:苹果的操作系统——OS X,从最新的Mavericks(即10.9版)开始免费!

即便是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国内电脑用户们也都知道,操作系统软件(如Windows、OS X)一般都是收费的。而在iOS设备风靡全球后,苹果果断放弃了那些软件利润,通过挣硬件钱,免费给出优秀的软件来巩固用户体验。

一起免费的还不止是操作系统本身,iWork三件套(Pages、Keynote和Numbers)也都一起免费。只要是10月23日后激活的新Mac电脑,都可以免费安装。

本来,在写这篇内容的时候,笔者还想唠叨一句,希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去支持正版(Keynote原本标价128元,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到一顿饭钱)。现如今,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不但带来了各种融入生活的高科技,还强劲地冲击着传统软件、互联网行业。或许有一天,掏钱买硬件、免费使用日常软件将成为一种标准的商业模式。

其实,用过苹果产品一段时间的朋友也都知道,即便在以前,苹果的软件也大多是君子协定,根本没有任何防破解反激活设定。早几年,苹果连itunes音乐都去除了DRM保护。不管商业模式怎么变,相信消费者还是愿意为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产品付费(见图1-01)。

目前的Keynote(除特别注明,均指用于Mac电脑的OS X版)的版本号是6.0。图1-01从主题模板开始

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即如何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非常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一个毫不相干、毫无相关知识的用户。好比在销售培训中,经常会有一项训练:用30分钟、10分钟、5分钟和一句话向用户推销你的产品。

如果面对完全未接触过的用户,完全可以这样介绍:Keynote拥有大量丰富且方便的模板,将你从枯燥的幻灯片制作中解放出来。

当启动Keynote的时候,默认情况下,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主题选取器。Keynote为用户准备了一共30套不同风格的主题,几乎涵盖了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应用场景。这30套主题分成“标准”(见图1-02)和“宽”(见图1-03),内容上一致,只是文档的尺寸不同。前者是针对4:3屏幕的1024x768分辨率,后者则是针对16:9屏幕的1920x1080的高清分辨率。因此,在制作之前应先考虑一下要用于演示的屏幕大小。当然,选取好主题模板后,照样可以随时更改,甚至调成自定义分辨率。当用户第一次看到这些高质量的主题模板,顿时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处巨大的宝藏之中,各种颜色、材质、字体、排版等都已经被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一群设计师调试完毕,静静恭候在那里,只等着用户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将它们拼接起来。图1-02图1-03

每个主题模板都是由非常相似的母版样式组成。在选择不同的主题进入后,Keynote会预设一些简单的排版样式,如简单的标题正文、图文搭配、多图摆放等。这些内容会在后面会具体讲到。

每个主题模板的默认字体(及颜色)、底纹(及材质)、图形(及用色、效果)都各不相同,可谓百家争鸣。此处整理了一个表格,供读者在选择主题模板的时候来参考。表1-1

应该说,托乔布斯的福,人们在当今的个人电脑上依然能感到他那份对于西文字体和书法的情结。而苹果的OS X系统绝对是这方面的标杆——内置了大量普通常用或风格迥异的字体。Keynote自然凭借着这一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内容选择。

虽然Keynote在中文环境下的字体的差别不是很大(或者用户安装了大量的中文特色字体),但是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办公中,我们都会运用以及碰到使用英文和数字的情况。这时候,选择适当的字体也是一门学问。不过,这就不是另外一个话题,而是另外一个领域了。告诉大家一个小心得:拿不准的情况下,选Gill Sans和Helvetica基本不会有问题。另外,最新的iOS7系统运用了大量的Helvetica衍生字体里的一员:Helvetica Neue超细体。

在上面的表格中,除了字体和分辨率外,还有一个小备注,里面的内容是一些特色内容。其中,“渐变”和“陈列室”(其实可以认为是纯黑和纯白的一个变体),可算通杀四方、威震八面,大大小小的场合基本都能适用,另有其他一些在图片和材质方面较有特色或较有趣味,也经常在特定场合取得奇效。当然,30款主题模板每个都包含着苹果设计人员的心血,建议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每个试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才是真实的。基本结构

这里以“渐变”主题模板为例,选择进入后,会看到Keynote的基础结构(见图1-04)。在这个视图的基础上,将Keynote分成几个功能区域(见图1-05)。图1-04图1-05

A:Keynote的头部区域。应该说,除了Keynote软件本身位于电脑屏幕最上端的软件菜单外,这整个头部区域就相当于一个快速的功能区域,它提供了诸如显示、播放、快速插入文字、图形、图表等功能,并可以切换显示格式、动画、设置模块。

B:Keynote的导航区域。从这里可以看到全部的幻灯片缩略图,并且可以快速添加新的一页。

C:Keynote的内容区域。或者叫画布区域,是内容的主战场。

D:这个区域很有趣。因为用过Keynote之前版本或者其他苹果软件的同学们大多知道,OS X下面的软件都通过一个叫作检查器的浮窗来对内容中的各类元素进行调整。在经过了iOS版Keynote、iCloud在线版Keynote的发布之后,OS X版的Keynote也和这些无线版本统一起来。D区域可以暂且称之为编辑区域,格式、动画、设置三者公用这一块内容。整个区域替代了原有的检查器,但实现的功能类似。用鼠标选中画布上的任何一个元素,如一个文本框、一张照片,这个编辑区域就会立刻出现相应的可编辑选项,如字体字号(见图1-06)、图片加边框加阴影(见图1-07)等。相当于得到了一个灵活的智能多功能区域,用户选中什么,它才会显示相应的修改。图1-06图1-07

接下来,本书会对A和D两个区域里的重点功能进行详解,但是要提醒读者,这里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譬如说,如果不仔细研究好每个功能的每个分支,就别想用好Keynote——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用好一个软件,不是背诵它的所有功能,而是明白哪些是自己所需的功能。决定作品成色的因素是用户的想象力,而非软件的功能。再华丽的功能,都应该为内容而服务。从点到面

我们常说“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但如果反过来看待这句话,也正好提出一个问题,Keynote软件制作出来结实而又广袤的内容,那么组成它们的一丝一木又是什么呢?

在A区域,Keynote给出了答案,即是表格、图表、文本、形状和媒体(见图1-08)。图1-08

可以说,无论如何起手,每招每式均是自此而来。文本和形状构成了一个演示文档中的大多数场面的基本元素,需要有标题、正文和一些形状来辅助表达。而媒体则代表从本地选择的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直接插入到幻灯片中来。对于更高阶、更细致的数据内容,则会使用表格和图表来呈现。(1)更准确地说,文本在Keynote中的样式是文本框,任何需要输入的文字都要通过插入文本框来实现。当然,也可以直接从外部复制粘贴文字进来。但是,粘贴进来的文字同样会形成一个文本框。点击顶部的“文本”或弹出浮窗,系统会提供一些默认的文字排版样式(见图1-09)。图1-09(2)形状可以看作是一个可以在Keynote中自由发挥的功能。点击“形状”后,浮窗中会看到各式常用的三角、方形、箭头、线条等已经预设好的形状(见图1-10)。选择后,可以换一些默认的颜色。所谓自由发挥,指的是用户可以通过拼贴不同的形状,呈现出自己想要的各类风格的形状。后面的章节会具体讲解以上内容。(3)媒体则可以看作是一个本地文件选择器。单击媒体后,可以从OS X自带的iPhoto、iTunes和iMovie软件中选取存在本地的照片、音频、视频等(见图1-11)。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Keynote也支持通过鼠标直接将一张照片、一段mp3文件拖入幻灯片中,而不必局限于上述三款软件(或者利用快捷键Shift+Command+V)。图1-10图1-11(4)表格和图表。表格虽然提供了众多样式的选择,但其实整体风格偏差不大(见图1-12),没有太值得研究的功能。真正有些复杂的是图表,不但提供了各种柱图、饼图、曲线图,还分为二维样式、三维样式、交互式(见图1-13)。讨厌各种数据表格的读者也别犯难,毕竟本书不是讲解Numbers或Excel这样的数据制表软件,所以后面的章节会对图表制作有所涉猎,但主要还是为内容服务,不会偏向数据制作本身。图1-12图1-13

至此,Keynote最基本的几样元素就介绍完了。如果说顶部区域还有什么值得说明的要点,那么还有两个小细节。一个是顶部左侧的“缩放”功能,顾名思义,其作用是调整内容区域的显示大小。由于显示器的分辨率各不相同,如使用iMac或外接一个大显示器,100%的显示自然没有问题。不过,如果是MacBook笔记本,尤其是像11英寸MacBook Air这样的,处理高清主题模板就容易漏掉内容,所以建议调成“适合窗口”(见图1-14)。另外一个细节就是用鼠标点击顶部的文档名称,可以弹出快捷的存储浮窗,可以随时改名,加上OS X 10.9新推出的标签功能,可以选择存在本地还是iCloud上(见图1-15)。关于Keynote,乃至OS X上其他软件的存储方式,稍后还会用一个小节来单独说明。图1-14图1-15王牌军——检查器(格式+动画效果+设置)

如果说顶部区域代表一种通用元素,那么右侧的智能编辑区域则代表属性的变化。创造力要依靠想象力,而创造的过程自然要依靠工具们来为内容修剪、润饰、雕琢,并附加各种属性。

实际上,不仅仅是Keynote,iWork系列的Pages、Numbers都在2013年10月随着OS X 10.9的更新,转变成了智能编辑区域的思路。

这样做等于释放了原来老版本中的检查器的面积区域,用同样大小的一块右侧栏作为“格式”、“动画效果”和“设置”的共通显示区域。用户点选什么内容,它就会自动显示出该内容可修改的属性,这样做的一大好处就是高效利用同一个展示区域。虽然外观不如以前的浮窗式检查器小巧,但整体上却更智能。

当然,为了表述方便,本书依然会把这个综合区域(即格式、动画效果、设置)称为“检查器”。事实上,虽然在界面上看不到检查器的字样了,但是图1-16Keynote在自身的菜单里还是保留这个称呼(见图1-16)。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智能区域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此处特别整理了一个表格,并提供了重要程度判断。首先,“格式”的相关功能如下:表1-2

其次,“动画效果”的相关功能如下:表1-3

最后,“设置”的相关功能如下:表1-4

从上面三个表格可以看出来,在“格式+动画效果+设置”这组王牌军中,“动画效果”无疑是王牌中的王牌、重点中的重点。它是宣讲内容的一个巨大的助推力,只要运用得当,任何主题内容都会显得行云流水、别致特色。

记得高中的老师讲到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时候,会非常语重心长地说:“不管你以前有没有好好听讲,但是,从这章节开始,一定要认真学好化学方程式配平,否则就别想学好高中化学了!”

别害怕,就算不用到动画效果,也可以学好Keynote,做出演示文档。如果构件运用得出色,作品质量将立刻蹿升数个等级。公式方法能让原本不协调的化学元素取得微妙的平衡,而构件功能是一种将内容元素融会贯通后的灵活应用,同样可以让演示文档取得一种动静之间的美妙平衡。在中后期的实例章节中,本书也会着重讲到构件运用。划时代的存储方式

苹果公司在推出Lion系统(即OS X 10.7)之时,大推iCloud功能,苹果自家软件肯定是第一批受惠的对象。

用户每次打开Keynote,新建一个演示文档(iWork里的Pages,Number亦然),系统会默认把这个文档存在iCloud云端。用户每次选择打开文档,默认会是先从iCloud上选择(见图1-17),之后才是本地选择(见图1-18)。图1-17图1-18

而当用户进一步探索的时候就会发现,当单击Keynote软件菜单的“文件”按钮时,菜单中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存储为”或“另存为”这样的字眼,倒是多了一个“复原到”选项。在全新的存储机制下,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文档转存成多份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时间版本概念。

当用户开始编辑一个文档,哪怕一直不保存,系统也会记录所有动作即使机器重启了或没电了,也只需再次进入系统,所有成果都会原封不动地复现。发生任何的改动,文档名字旁边都会出现“已编辑”的字样,如果想存储,默认提示会让用户存在iCloud上。

刚刚的那个“复原到”选项(见图1-19)中,有一个“浏览所有版本…”选项,点击之后,桌面会立刻飞入一条美丽的时空隧道(见图1-20),用过苹果“时间机器”功能的朋友们对这个界面不会感到陌生。在这里,用户可以看到当前版本,以及之前所有存储过的版本。鼠标划到屏幕右边就会有相应的时间点随着光标浮动,点击任何一个时间点,这个时光隧道都能迅速定位到之前的相应版本。图1-19图1-20

不仅效果好看,还极具实用价值——不但可以随时恢复时光隧道中的任何版本,甚至任何版本里面的任何元素都可以随时被挪到现有版本中使用(即“复原到…”选项)。

每次谈到苹果的这个功能都会让人感到激动不已。对于天天和电脑打交道的人来说,写好的文档忘了保存,又或是文档内容发生多次变更早就找不到之前的素材,这些“灾难”简直历历在目。而现在,终于可以和这一切彻底说Bye-Bye了!

恐怕有人会问,苹果这样每个版本都存储,岂不是每个文档都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这个问题就放心交给OS X吧——每个文档都“身轻如燕”,占用的iCloud空间和本地空间都非常少(除非文档内含有大体积的图片、视频等)。管理iCloud空间可以通过系统偏好设置(OS X系统程序里那个齿轮图标),进入iCloud,点击“管理”,查看自己的空间情况(见图1-21)。

以上内容对于第一次接触iCloud机制的朋友来说可能有些凌乱,没关系,本书整理了一个大致的流程图,帮助读者梳理了一下(见图1-22)。图1-21图1-22贴心小功能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有智慧的大块头外,Keynote软件的各种小细节一样有着自身独特的贴心功能。

例如,“参考线”,一条细细的黄线,不复杂、不花哨,却充分说明了苹果的设计哲学:至简至用。其实,不仅仅是在演示软件中,在很多文本编辑软件中,当用户同时摆弄多个图形和文本,心中总在想: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对齐?它们之间的间距是多少?它们是否在视图中居中了?使用Keynote之后,这些问题全都不用担心。建议是:在Keynote的“偏好设置”中找到“标尺”这栏,把“在对象中心处显示参考线”勾上,其余的还是默认设置即可(见图1-23)。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到参考线带来的便利,下面同样制作了一张样例图供大家参考(见图1-24)。图1-23图1-24

虽然用户在使用Keynote时可能多是在职场环境下,但是也完全不必担心其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Keynote本身会将文件会存储为独有的.key后缀文件名,考虑到用户的不同平台、场合需求,同样提供了多种导出格式。在Keynote自身菜单的“文件”下面就可以找到“导出到”选项(见图1-25)。

首先,导出成.ppt格式算是扫除了很多用户的跨平台之忧(见图1-26)。这样,即使在windows平台下,一样可以查看Keynote制作的精品。但毕竟是两款软件,差异之处也仍然存在。从.key格式导出为.ppt格式后,许多图形效果(如倒影效果)就会消失,不少通过构件功能做出来的精彩动态效果也会被替换为PowerPoint的简单动画,文本排列也可能出现少许的变形。所以,如果需要导为PPT格式,一定要在PowerPoint下再仔细坚检查一番。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目前有iCloud版在线Keynote和iOS版移动Keynote的完美全平台配合策略,似乎也可以无须顾虑Windows下的种种限制和不足了。图1-25图1-26

导出成QuickTime,即.mov格式,算是一个非常照顾苹果设备的选项(见图1-27)。导出的影片可以直接通过iTunes再同步到iPod touch、iPad、iPhone等设备上观看。同时,整个幻灯片的动画和清晰程度也可以得到较为完好的保留。

导出PDF其实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建议图像质量直接选用“最好”(见图1-28),这样的话,文档质量和Keynote本身一致,几乎没有损失,还可以全平台观看。图1-27图1-28

实际上,导出图像可以作为一种图片备份考虑,作用有点儿类似于PDF,可以选择单独某页或某几页导出,图片格式从.jpg到.png、.tiff一应俱全(见图1-29)。

导出成html格式较为少用。应该说,除非你的幻灯片主要是演示一些超链接内容,否则这个格式并不会比前面的几个更有竞争力(见图1-30)。图1-29图1-30

最后是导出成Keynote’09格式,可以看作是苹果特意为兼顾未升级的老版本用户而保留的一项措施(见图1-31)。但是,以用户对于苹果操作系统的升级效率来说(尤其这次又免费了),恐怕在短时间内,大家就都会迁移到最新的系统、最新版本的Keynote上来。这个格式慢慢也就没什么太大的必要了。图1-31心中有数

关于Keynote的主题模板、基本结构和常用功能区域就为读者综述到这里。再次强调,本章节内容不是让读者去死记硬背各个按钮对应什么功能,而是希望读者可以从整体上鸟瞰Keynote,了解主题模板的大致特点,以配合自己的内容题材有的放矢;了解基本结构,通过实战慢慢调整出最符合自己习惯的设置;了解常用工具,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一步步的制作中收放自如。

希望看完本章节后,读者可以自己动手,尝试使用所提到的功能,看看各种主题模板、格式、动画的实际效果。从第3章开始,本书将从最简单的实例着手,一步步带领读者掌握Keynote。key笔记软件篇:本章开篇说到支持正版,那么,在哪里可以下载到Keynote呢?方法很简单,单击系统中的苹果图标,选择“AppStore…”,进入Mac软件的商店,查找“Keynote”即有下图1-32载(见图1-32)。目前,Keynote的全称就是“Keynote”,版本是6.0。硬件篇:本来,iWork系列(Pages、Keynote、Numbers)软件算得上苹果自家后院的果子,只要Mac机器不是太古旧,都可以跑起来。但是前面也说到,此次随着Mavericks的更新,iWork系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要想用这个版本的Keynote,使用的机器也必须能跑起来OS X 10.9系统。第2章 快乐主题——从主题模板开始制作幻灯片从主题模板开始认识Keynote,那么也从主题模板开始制作一份自己的Keynote吧!本章节将运用Keynote做一个生活场景的演示文档,内容是家庭旅行的题材。功能上会涉及文本和形状的基本应用、多种母版排版格式的基本应用、导入图片、图片遮罩以及最后的存储导出,目的是让读者熟悉最为基本的图文搭配应用。由于是第一次实例展示,所以本章会尽量沿用主题模板,提供好的母版设计,不做过多修改。从趣味出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你从兴趣爱好出发,往往事半而功倍。心中觉得有趣,便能永远像孩童一样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充满能量地去敲鼓敲鼓、摆弄摆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你从兴趣爱好出发,往往事半而功倍。心中觉得有趣,便永远能像孩童一样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充满能量地去敲鼓敲鼓、摆弄摆弄。

从现在开始,模拟搭建一个四天三夜的海边旅行图文日记。这里没有工作汇报、日常工作总结式的那种严肃感,只有阳光、沙滩、海浪带来的快乐回忆。拟定演示文档的内容和页数如下:● 标题页,1页;● 大致介绍,1页(算是承启的作用);● 第一天,3页(从这里开始,就让美丽的照片自己说话吧);● 第二天,2~3页;● 第三天,2~3页;● 第四天,2页;● 尾页,1页;● 结束标题页,1页。

拟定了提纲和页数之后,可以从一个比较轻松的主题入手。打开Keynote后新建,选择30个主题模板中比较靠前的一个——“即兴”(见图2-01),标准宽度。图2-01“趣味主题”模板自带热情活泼的偏红色材质感底纹,正文字体是Helvetica Neue的紧缩粗体,大标题还特意配了一个Superclarendon字样,所有图形均自带图片拼贴底纹(见图2-02)。图2-02第一步 慢慢来

选择好主题模板,确定进入,默认的第一个页面就是主副标题页(见图2-03)。

如图所示,预设的母版已经把标题的位置都准备好了,此时,仅需双击两处文本框(即文字所示的“连按此项以编辑”),输入文字内容即可。

在主标题框里输入“我的海边旅行日记”,在副标题框里输入“四天三夜快乐假期”(见图3-04)。不过,既然是标题页,又是熟悉Keynote的第一步,那么别着急,慢慢来,耐心地对这一页进行一点修饰。图2-03图2-04

文字写完了,但是感觉主副标题之间的文字数相近,重点不够突出。字体以及颜色上若完全按照默认设置,则会显得有点单调。前一章节讲过,Keynote为大家准备的主题模板,也包括了各种预设好的英文字体。那就从主标题下手,开始修饰一番吧。

不管演示文档的内容是怎样的,只要是主标题、副标题在一起的展示形式,就可以使用一个小技巧:主标题更倾向于字数少的、口号性的、简单明了的形式,而副标题则可以稍微长一些,是辅助性的、解说性的形式。图2-05

再次双击主标题文本框,用英文来表示主标题,这次输入“Happy Holidays”,再双击副标题文本框,将文字换成“我的海边旅行日记”(见图2-05)。

接下来,还可以对标题的字号、颜色、位置进行修饰。单击主标题文本框,利用检查器的“格式”功能区域,(或者按快捷键Command+T打开字体编辑器),将主标题的字号调成160磅,字体保持不变,但是可以切换成轻斜体(Light Italic)(见图2-06)。特色的英文字体配上本身就活泼的模板,欢快的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之后,再拖动主标题文本框,将位置向上调整,别担心,Keynote的自动居中辅助线可以保证文本框的对齐(见图2-07)。图2-06图2-07

拖动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位置后,再修改主标题的颜色,通过检查器的“格式”区域(见图2-08),根据趣味主题本身的配色,选择一个明快跳跃的黄色吧。即便这样,还是觉得主标题没有那种“跃出”纸面的感觉,这时候,还是求助右侧的功能区域吧。除了既有的“文本”相关调整外,这次单击“样式”这一栏,再单击“阴影”栏,选择“投影”,一切投影的相关数值无须调整,保留默认值(见图2-09)。一点淡淡的阴影效果,立刻为标题增添了立体感。图2-08图2-09

既然主标题靠上居中,那么副标题就居右吧。单击副标题文本框,仍然是在“格式”的“文本”一栏,在关于文字对齐的部分单击居右的图示(见图2-10)。可以考虑在文字前面加一个破折号,将位置挪高一点靠近主标题,将字号调大至36磅,字体设置为“楷体”(这是一款常见的中文字体)(见图2-11)。图2-10图2-11

回头再来看看自己的成果,是否觉得更有特色了呢?以上几处修改完全是最基础的编辑功能,任何人都可以打造出各种自由而丰富的效果。

完成了标题页,让我们继续前进。单击Keynote左侧导航区域的巨大的“+”符号后,就会看到一批默认的母版设置(见图2-12)。从这里可以看到,“即兴”主题模板为大家安排了数种不同的母版样式,所以不必自己劳神,选择一个喜欢的就好。鉴于这次的轻快旅行主题,显然黑色的一类并不适宜,那么继续选择红色背景的吧。当单击选择后,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动画,选择的母版会跳出来,铺满整个画布(见图2-13)。因为是空白的页面,这里就需要大家单击顶部区域的“文本”来依次插入文本框并输入文字。该页不是内容的重点,简单输入一些内容即可,所以就此带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尝试图2-12一下(见图2-14)。图2-13图2-14

继续下一节的操作之前,记得保存一下(见图2-15)。图2-15让图片说话“都说一图胜千言,在幻灯片演示里,这个道理显得更为重要。”

都说一图胜千言,在幻灯片演示里,这个道理显得更为重要。说到底,幻灯片的观众不是要阅读文档(如果是那样,那么Pages、Word一类的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你的动情演讲和精妙的图文。

让图片说话,是会贯穿全书的思路之一,不过,这可不是随便一摆就可以的了。位置、角度、效果、构图都各有各的路数。以本次的旅游内容为例,让我们拿照片素材练练手吧。

继续新建幻灯片。因为要摆放照片,母版就选用第二列第二个的左文右图(见图2-16)。双击左侧的文本框,输入“第一天 到达海边”(见图2-17),副标题可以直接删除掉。图2-16图2-17

想必大家此时已经注意到右侧的那张弹钢琴的图片。实际上,这是Keynote为用户预设一张“占位图”。占位图的用只是告诉你,用当前的排版样式,这里适合放一张类似的照片或图片。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图片右下角那个小图标,实际上,这个图标按钮可以看作是一个选取的的按钮,它的功能等同于顶部区域的“媒体”按钮。单击该按钮,可以从iPhoto或iTunes里选择导入照片。

如果要导入的图片未在上述软件内,那么可以在Keynote菜单栏选择“插入”→“选取”,从Mac本地选择素材插入(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ommand+Shift+V)。当然,也还有更简单的方式,将本地(Finder目录)要用的素材直接拖进来就行。

总之,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用漂亮的照片来替代这个占位图(见图2-18)。用户可以通过右侧“格式”区域里的“样式”→“边框”看到导入的图片,同时延续了本身预设的笔画式线条的边框(见图2-19)。这种线条的边框样式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下拉选择多试试。不过,既然内容是一次旅行,恐怕光是一些线条还不足以表达出那份真实的感觉。那么,还是在边框这里,但是将“线条”下拉选为“图片框”。这样,一张立体的、仿佛贴在墙上的照片就呼之欲出了(见图2-20)。Keynote内提供了各种拟物化的边框元素,如立体照片、镜框、纸张插入式、撕边式等,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挑选。本例选择的是第一个——立体照片(见图2-21)。图2-18图2-19图2-20图2-21

需要注意的是,图片的任何边框效果,无论哪一类,其效果都算是附加上的。意思是,会增加一些图片本来的宽和高。同时,Keynote考虑到大家在缩放图片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按比例缩放,所以拖动图片任意的一个选择点拉动即可,画面上还会出现一条斜的轴线(见图2-22)。如果想自定义比例缩放也很简单,在右侧的功能区域找到“排列”一栏,取消选择“强制按比例”复选框。图2-22

继续新建幻灯片,这次要放两张照片。再次选择一个空白的红色底母版(见图2-23)。再次插入照片后,同样为它们套上图片框。切记,当遇到多张图片展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不要用简单的横排或竖排,这样会显得很死板,可以考虑斜线排列,甚至加上一点层叠则效果更佳(见图2-24)。图2-23图2-24

碰到多张图片的时候,需要调整它们的位置(即谁压住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检查器“格式”区域里的“排列”部分里的“前面、后面、向前、向后”(前两者为直接调整到最前面或最后面)来调整。或者,可在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打开菜单,也同样可以排序(见图2-25)。图2-25

在“第一天”内容的最后一页,依然选用空白的母版,只插入一张照片,然后在它的上面加点旁白。

不仅仅是在Keynote中,在很多图像编辑软件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由于图片的内容是多样的,所以垫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靠色,这时候就需要找准字体颜色来形成反衬(见图2-26)。图2-26但光是靠字体改变颜色还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就要借助形状的力量了。单击顶部的形状,选择一个图形形状。前面讲过,在“即兴”模板下,所有形状都拥有一个设计好的材质底色(见图2-27)。现在要对它进行一个小小的改造。在检查器“格式”→“填充”里为这个圆形选择一个较亮的纯蓝色,加上投影效果(见图2-28),并将它摆放在照片的右下角。双击圆形,输入文字(见图2-29),字号可以调大一点。为了效果能够更好,单击选择这个圆形,在“格式”→“旋转”中为其调整角度(见图2-30)。这样,画面立刻就会显得更活泼一些。图2-27图2-28图2-29图2-30

熟悉了对照片的加工之后,如法炮制,制作第二天的内容。这里读者可以自由发挥,本书不再提供固定样例。图像遮罩

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内容做好了,现在开始制作第三天的内容。

新建一个和第二天的内容一样的母版,输入文字,将占位图替换成一张照片(见图2-31)。这时会发现,由于占位图是竖立形状的,而原本的照片是横向的,所以会给人感觉整个照片只截取出了一小部分。选中这张照片,在检查器的“格式”中找到“图像”这栏,单击“编辑遮罩”,原始的照片大小将渐隐在后面(见图2-32)。这就引出了一个新话题:图像遮罩。图2-31图2-32

说起遮罩,熟悉Photoshop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朋友,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一种叠加的概念。例如,图层A遮挡在图层B上面,但是图层A的中间开了个窗口,可以看到图层B的部分内容。

遮罩的用途并非和普通的调整图像大小重叠,其作用往往是用来选取图形的特定区域(如一张竖长图,但只选取中间的某一部分),又或者是通过遮罩来体现一种别致的展示效果(如更多形状的遮罩窗口)。

读者可以具体实践一下来加深理解。新建一页幻灯片,采用第二列第一个母版,并直接从本地Finder拖入一张照片到占位图里,单击“编辑遮罩”就能看到照片原本的大小(见图2-33)。可以看到,遮罩的浮窗菜单上有一个可划动的选项,直接用鼠标拖住划动,就能实现照片的放大和缩小效果(见图2-34)。如果想要手动调节图片,可通过拖动窗口四周的黑色调节点来调整窗口的大小(见图2-35)。图2-33图2-34图2-35

那么,可能有读者要问了,要实现遮罩,必须使用方方正正的矩形窗口吗?当然不是。仍以这张照片为示例,单击选中照片,然后在Keynote的菜单栏里找到“格式”→“图像”→“用形状进行遮罩”(见图2-36)。看到了吗?Keynote其实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形状的遮罩。这次选择一个“椭圆形”的遮罩效果(见图2-37)。拉伸一下窗口大小,就得到了一张遮罩后的圆形图片,是不是很方便呢(见图2-38)?

无论是什么形状,都是调节遮罩窗口而已。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发挥,多选择几种形状来看看实际效果(见图2-39)。图2-36图2-37图2-38图2-39综合训练

在熟练掌握了照片的修饰和遮罩后,现在用第四天的内容来做个综合训练,把之前掌握的内容都运用上去。

首先,制作一页多照片的幻灯片。

在后续的Keynote制作中,会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手中有不少好的图片素材,但是一来有页数限制,没法逐一仔细呈现;二来,如果素材数过多,如数十张甚至上百张,也确实无法每张照片用一页幻灯片展示,这样立刻会把观众拖入冗长的节奏中。

那么,截取精华部分或者选用好的构图方式就是设计者的优选之道了。这里提供两个思路供大家参考。方法一,是之前提到过的斜线排列(见图2-40)。虽然有层叠的效果无法显示全后续图2-40的照片,但是只要恰当留出一定的画幅空间,一样会让观众看起来很舒服。

方法二,可以参考现实生活中的照片墙效果,即多张照片、无序、多角度的铺满在画布上。这次可以一次性导入多张照片,然后统一为它们加上图片框效果(见图2-41),然后通过“格式”里的“排列”→“旋转”来细致调节每一张照片的角度。最终的效果是要确保图片在角度上不要过于雷同,同时在层叠的时候,不至于只露出少部分内容(见图2-42)。图2-41图2-42

再新建一页幻灯片,再次使用遮罩的技能。

这次来打造一个以文本为中心,以图片为辅助的构图界面。选用空白的母版,然后单击“文本”,一共需要插入三个文本框,分别输入“4天的旅程”、“10多个景点”、“不想离开的风景”图2-43这些总结类的文字(见图2-43)。

精选三张照片,然后分别导入,并为每一张照片进行形状遮罩,选用“椭圆形”为遮罩形状,并以此斜线排列,同时将刚才输入的文字依次错开排列(见图2-44)。遮罩完成之后,略加修饰,使其更有效果。在“样式”找到“边框”和“阴影”,选择最简单的线条式边框和默认的投影式阴影效果(见图2-45)。图2-44图2-45

至此,四天的内容全部制作完毕。最后的尾页留给美丽的照片和回忆吧。导入一张照片,调整大小,铺满整个画面,并打上一句感动的话语(见图2-46)。图2-46

在标题结束页选取“标题-居中”的母版,写上一个大大的End(见图2-47)。图2-47导出幻灯

现在,从第一页开始播放,好好欣赏一下自己的第一份Keynote作品吧!

由于Keynote通常为自动保存,存储的问题这里就不再多讲。关于导出,由于本篇内容也没有任何动态特效,因此导出成.ppt格式拿给其他朋友们去看也没有什么问题。当然,如果觉得有哪几页特别满意,也可以把它们导出成图片,不但方便分享,还可以选择拿到冲印店去冲印出来,把自己的旅行日记实体化。

一般来说,导出为.jpg格式的图片即可。若追求更高的质量,则可以考虑导出为.png或.tiff格式。方法回顾

本章的Keynote内容采用的方法如下:● 趣味主题的模板;● 文本框、文本编辑器;● 插入素材(本章均是图片);● 格式里的对图片的修饰(边框、阴影)、对角度的调整、对形状

填充的调整;● 图片的层叠展示(最前、最后);● 图片的遮罩功能(包括按形状遮罩)。

如开篇所讲,本章的目的是让大家熟悉Keynote中最为基础的图片应用环节。其中,功能相对多一些的模块是遮罩的部分。key笔记心得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本章示例中的图片素材都会有一个边框或笔画(或者至少有阴影效果),而从没有“无边”过。大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图片素材处理的准则。除非将两个纯色放在一起(如在一张纯白色的画布上放一个蓝色的形状)来实现那种扁平的设计感,否则,任何图片素材(尤其是照片内容)都应该加上一个边框。这个边框可以夸张(如Keynote里的各种镜框效果),也可以很细腻(如只加一条细线来描边),其不变的都是在做一个视觉上的梳理,不至于让复杂多样的图片内容相互交叉、侵蚀,从而形成视觉上的混淆感(见图2-48)。图2-48软件篇:iPhoto是OS X系统自带的软件(iLife套件之一)。把它说成数码相机或手机拍照的最佳伴侣一点也不过分。它拥有强大的分类系统(按时间、事件、地点、面孔等),智能的导入方式,简单常用的图片修饰功能(如消除红眼)。基本上,有iPhoto在手,就不用考虑其他的照片管理软件了。相关的介绍和技巧此处不再赘述,大家还是拿起数据线,接上自己的设备试试吧。关于本章末尾提到的冲印图片,可将Keynote导出成图片后,再用Photoshop裁切一下——裁成6寸相纸的比例大小。当然了,即便没有Photoshop,冲印店的人也都会代劳。其实,完全可以将Keynote的一些功能当成一个简易的Photoshop来使用,这些内容会在后续的章节有所涉及。第3章 用Keynote.say.Hi——将繁复的简历转换为简洁美观的自我介绍幻灯片上一章运用Keynote制作了一个简单而美丽的演示小文档,算是一个生活场景中的实例。而本章将开始进入工作职场领域,为大家带来一个制作“自我介绍”例子。内容包括如何制作标题图,如何提炼总结自己的信息,如何展示多项内容以及非常实用的构图技巧。功能涉及形状的运用,同时,通过“格式”功能区域(幻灯片过渡、图片装饰、版式角度等)、字体编辑器来装点素材。为自己的登场选个主题

对于一名程序员来说,在屏幕上敲出一句“Hello World”(世界,你好)因为,几乎在所有的程序类教材中,第一个简单的案例就是在屏幕上编出一个“Hello World”(世界,你好)就代表着他正式在二进制的世界里喊出了自己响亮的宣言:我,来了!而对于使用Keynote的人们而言,虽然这里并没有一个前人规定好的的语句或自我介绍的模板,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做出让所有人过目不忘的精彩的自我介绍。

首先,确定演讲规模和演讲主题。

假定这次自我介绍是一个10人以内的,偏向于部门的内部的宣讲。大家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宣讲者的各个方面,包括过往的工作以及生活。

基于这样的信息(人少,彼此不算陌生,工作经验为主,个人特质为辅),可以选择稍微轻快一些而不会太过正式的主题模板,像“社论”、“正式”(见图3-01)这样略带材质底纹效果又不至于太花哨的模板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强调自己经验中的设计、方案构画、技术开发能力等,不妨选择“方格纸”(见图3-02),那种工程式的规划感觉,立刻跃然纸上(需要注意的是,“方格纸”模板的最大分辨率是1024x768,所以可能会显得稍微方一些)。图3-01图3-02

上一章已经说过,Keynote提供的主题非常周全,除了母版的底纹画面外,字体、线条形状的颜色等都已经为用户调配好了。“方格纸”主题选用的是Marker Felt字体,算是一种拟物化的字体——看名字也可以知道,就是模拟那种马克笔在白板上涂画的笔迹,所有形状都是淡蓝色配色,自带一定的透明度,很有蓝图的感觉(见图3-03)。

软件的主题定了以后,可别忘了更重要的:内容主题。图3-03清晰思路,切忌贪多“说到底,无论是介绍自己,还是介绍其他什么产品,都是一种兜售。要向观众输出宣讲者的理念,这个输出必须是简明、清晰的。”

在开始搭建内容之前,不妨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理清自己的特点优势,找好切入点,而不是一味地堆积内容。

说到底,无论是介绍自己,还是介绍其他什么产品,都是一种兜售。要向观众输出宣讲者的理念,这个输出必须是简明、清晰的。试想,无论是谁,面对着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文字,或是枯燥甚至完全缺失的图片,又或者凌乱没有美感的构图、排版,再加上毫无生气的背课文式的语气,绝对都会以光速感觉到“无聊”,进而开始犯困、走神。

在确定了以工作经验为主、个人特质为辅的思路后,可以先大致列出一个内容流程来:● 标题页——再小的宣讲也要有标题,可以用活泼的图片或照片

来为观众输出良好的第一印象,1页;● 开门见山,直接介绍本人基础资料,包括姓名、特长、经验等,

1页;● 过往工作项目、经验等详述,2~3页;● 个人爱好等,1~2页。

实际开工之后,只有做到胸中有数,才能事半功倍。讲求构图“排版从来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根据内容灵活变化。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无论演示的是文字、图片或图文并茂,实际上,展示空间都只是一块投影幕布(或大屏幕)。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面对可能无限的素材,构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在摄影中,有一种基础且非常便捷的“井”字构图方法。同样,该方法在演示文档中也适用。

像前面准备好的那样,在标题页铺满一张漂亮的图片,直接拖入或者按Shift+Command+V快捷键,具体摆放时可以参考“井”字规则,如图3-04所示(黄色线条是为了示意加上去的)。“井”字构图的方法是将画面按“井”字线分割,让重点的内容尽量出现在四个交汇点上。同时,“井”字线切割后,也会被用来规划图片内容比例,如这个例子(黄线是辅助加上的,不是软件的参考线),以OS X Mountain Lion默认的壁纸之一为图片素材,将海水放置在上面的2/3部分,沙滩放置在下面的1/3部分,以此来形成更好的构图(以后碰到其他的景色图片不妨也这样试试)。

确定构图之后,写上一个轻松易懂的标题:something about me~:-)(见图3-05)。图3-04图3-05

按计划,第二页应该是开门见山地介绍自己了,不过别着急,先在效果上突出一下“开门”见山。方法是为这个幻灯页加入一个过渡效果。因为刚刚用壁纸铺满了整个画面,所以会导致无法选中幻灯片本身(即不选中画面上的任何元素)。为了方便展示,暂时先将壁纸和文字都去掉。单击鼠标左键,选中该幻灯片,在检查器里调到“动画效果”一栏,会看到“过渡”的一些选项(见图3-06)。单击“添加效果”按钮,在下拉的效果菜单中选择“开门”。选择之后,Keynote会立即展示出动画效果,如果想再看一遍,可以随时单击“预览”按钮。同时可以发现,携带了过渡效果的幻灯片会在导航小图的右下角标记出一个蓝色的三角形(见图3-07)。图3-06图3-07

说到介绍自己,很多人都会想起那种简历式的密密麻麻的文字(见图3-08)。如果就这样不负责任地把文字“糊”上去,那么观众也同样会像无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一样无视你。

该如何改造呢?首先切中要害、提炼重点,无疑要将姓名单独拿出来加大显示。按照惯例,可以通过检查器的“文本”功能区域来调整,也可以利用“Command+T”快捷键来打开字体编辑的窗口。希望读者可以记住这个快捷键,因为不止是Keynote,几乎所有MAC上的软件都用这个快捷键来打开字体编辑窗口(见图3-09)。如果你有英文名也可以加上,因为不是重点,可以调整透明度,将其弱化一些。图3-08图3-09

接下来,将工作和生活浓缩成为一条条精致的标签。选用圆角矩形形状(见图3-10),双击后输入内容,并且在码放的时候可以故意层叠一些,形成一种关联(见图3-11)。就这样多写几个出来,整体上不用太讲求对齐,错落一点反而更吸引人(见图3-12)。图3-10

看着这样的自我信息展示,是不是满意了许多呢?再接再厉,继续下面的工作内容介绍。图3-11图3-12

别忘了刚刚讲的“井”字构图分割法,这个页面依然沿用此方法。将自己做过的产品放在画面的下1/3处(见图3-13),不必露全身,半身照更易引发观众的联想。图3-13

上面1/3处用来放置文字信息。为了效果更直观,可以通过线条来制作出那种“从哪里至哪里”的时间段的感觉。

再次单击顶部的形状,选用形状里的第一种造型:线条(见图3-14)。和其他众多设计软件一样,单击线条,通过按住Shift键来自动完成线条的横、竖和斜45°。之后,再通过检查器“样式”里的“线型”选项,将线条的样式改成更有质感的笔迹型(见图3-15)。这样,做两个简单的由一横一竖组成的放倒的T形(见图3-16)。图3-14图3-15图3-16

按照这个方法,一共制作四组线条组合,并搭配时间、地点信息后,这样一个异常简洁的有关工作过往经历的页面就形成了(见图3-17)。可能有的读者会问,不是井字切割、1/3对应2/3这样的内容填充吗?这个没错,但笔者认为,一切方法不应过于死板。这个页面就留给大家自己判断选择,也可以再填充一些文字信息(尽量靠近产品图片)。同时,中间故意留白也是一种好方法。这样的话,用户的视觉会被非常有导向地引到上、下两处。中间的留白更代表一种可释放空间。

排版从来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根据内容灵活变化。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现在,拿出优质的产品来细说一下吧。尽量将图放大填充空间(见图3-18),同时再次利用线条来做功能点标准。还是通过检查器,将“线型”里的端点选成圆形(见图3-19),在简单码放文字后,就得到了一页好的画面(见图3-20)。图3-17图3-18图3-19图3-20简单收尾

谈完了工作,就来聊聊生活吧。可以把和自己爱好有关的图片美化一下,放进Keynote。这次利用Keynote自带的多图片母版形式来展现内容(见图3-21)。直接将本地的图片导入到占位图中(见图3-22)。图3-21图3-22

别忘了在结尾页写上一个大大的“Thank You”字样。也可以加上自己的邮箱、IM之类的联系方式(见图3-23)。图3-23方法回顾

至此,一份简单又能让观众过目不忘的优质的自我介绍就完成了。下面回顾一下这个案例所用到的功能。● 方格纸主题;● 文本框、文本编辑;● 形状里的线条、圆角矩形;● 检查器里下的“动画效果”→幻灯片“过渡”,另包括“线型”

的调整。

没有任何高级功能,也没有任何额外的支持。是不是对自己的Keynote之路充满信心了?key笔记心得篇:如果你想问,有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演讲技巧,那么我要说,自信地,面带微笑地,开门见山地报上你的名字:“大家好,我是某某,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就是永远不会出错的一个方法。记得笔者小时候,学校的老师在新班级的新学期伊始,会让每个小伙伴站起来介绍自己,大家一起背起手来威严正坐,目光齐刷刷地盯着某位站起来的同学,看着他或潇洒自如,或磕磕巴巴地介绍自己。笔者有位同学叫韩芳,他的自我介绍是这么说的:“大家好,我叫韩芳,取“方”字是因为我的父母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希望我多出去闯荡。而最后加了草字头,虽然让人听起来像是男孩取了个女孩名,但是我父亲说,‘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有女性的温柔’。”寥寥数语,立刻让那种背诵式的介绍遁于无形。同样是报姓名,但切入点却自成特色,一派自信语调烘托出了一个阳光大男孩的形象。彼时,已经有不少女生开始倾目了。观众在观看演示前,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在最开始的3分钟内,宣讲者达到甚至超出了观众的预期,那么接下来,观众的跟听和主动理解意愿会增强;反之,则大幅减弱。宣讲者一定要力争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眼球。硬件篇:目前的Macbook基本采用的是mini display作为视频输出。再后来,苹果将mini display和thunderbolt(即雷电传输接口)合二为一,接口大小、规格不变,算是专门适配苹果自家的显示器输出。如果要接普通的会议室投影(大部分是VGA接口)或高清电视(大部分带HDMI输入),一定要随身常备一组转换器(即mini display转VGA,或mini display转HDMI),该转换器官网有售。第4章 让分析不再无聊——加入构件效果,从头到尾制作一份完整的产品分析报告完成了自我介绍,同事之间也更加熟悉了,工作逐渐进入正轨。在工作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最不会缺少的就是时常要做的各类分析和评测。这类内容的工作往往在启动开发一个新产品之前,为市场及用户定位提供前瞻的功效。本章内容将带领大家做一次分析报告,拟定的分析对象是SNS网站(社交网络)。本章会分析一下这类网站的特色、近期产品、市场数据,以及为未来的产品方向提供结论支持。从结构上来说,由于是比较正规的职场分析幻灯片,因此不能太过随意,要比上一章的自我介绍更严谨、更规范。在Keynote的实战角度,本章将开始接触各个元素的动画效果(上一章已经初步见识了幻灯片本身的过渡动画效果)。本章会先从最简单的构件出现、构件消失开始,逐步做到构件之间的衔接配合。效果为内容服务。因为无论是本章,还是后面的章节,运用构件的技巧在于尽力切合主题及宣讲思路,而非依靠炫技取胜。除了构件模块,本章依然会接触常规的文本编辑、形状组合、插入图片等较为熟悉的功能。另外,还会第一次接触到最简单的表格和数据图表的使用。本章的目的也在标题里写得很清楚。大部分遇到的分析报告类幻灯片宣讲,要么是因为敷衍的制作而造成无聊,要么是因为了无新意的讲解而变得无聊,而本章的实例就是希望分析报告幻灯片不再无聊。学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上一章的Key笔记里提到了Mac播放幻灯片所需要的一些硬件外设。做好准备工作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预先确定一下投影或播放设备的硬件接口规格。否则,当宣讲者信心满满地端着自己的macbook走进会议室,却发现根本无法投影,在众多观众期许的目光下,那感觉可是相当尴尬的。

不过,提前做准备可不全是为了预防硬件问题。一个会议室有多大、观众有多少、投影的角度是否够好、启用遥控器后大概应该如何走位并与观众互动等,这些细节都是一个成功的Keynote的基础。

下面来拟定一下这次分析报告幻灯片宣讲的提纲和具体观众场景:● 标题,1页● 目录页(会重复出现),1页;● 分析的依据和标准(向观众阐述一下都要分析什么、如何分析、

数据来源等),1页;● 简述各个分析对象及其主要数据,5页;● 分析对象近期的产品,3页;● 整体市场趋势判断以及自身优劣势分析,2页;● 结语(即最终结论),1页;● 尾页、结束页,1页。

这次分析报告的观众主要集中在部门内部,并有主管领导出席,整体人数会在10~15人之间。

如果一切准备就绪了,就开始制作吧!职场正装

如果说第3章旅行日记的主题模板是沙滩休闲装,第4章的自我介绍是半正式休闲装,那么今天这次的分析报告绝对就是职业正装了。“渐变”主题模板可谓最通用场合的模板之一,尤其是职场上的各种分析报告总结最为适用。稳重标准的Helvetica字体与低调内敛的深蓝色渐变填充图形(见图4-01)非常适合大场面的制作。

启动Keynote,新建幻灯片,从主题选取器里选择渐变主题模板(见图4-02)。这一次要选择“宽”的一栏,即图4-0116:9的高清分辨率样式。确定后进入,默认的母版就是大标题页(见图4-03)。双击大标题和副标题的文本框,输入这次实例的主题:SNS产品分析报告,以及需要展示的姓名和时间。和前两次实例一样,从位置的摆放上不必完全拘泥于母版的默认设置,把姓名和日期的文本框可以稍微往右下挪动(见图4-04)。完成标题页进入下一页之前,通过检查器的“动画效果”模块为标题页加上“开门”的过渡效果(见图4-05)。开门见山并非只限于自我介绍用,正式的产品分析报告一样需要上来就吸引观众。图4-02图4-03图4-04图4-05

新建幻灯片,选择一个空白的母版,着手制作这次分析报告的目录页。

就目录的样式而言,基本大同小异,无非是为前缀加个项目符号或数字123这类规规矩矩的排列显示。作为比较正式的分析报告,也没有必要刻意标新立异,照顾到小细节就好。

首先,为文本内容制作一个比较醒目的项目符号。从工具栏的形状中选择圆形,并用检查器的“样式”模块,将默认的深蓝色填充改为与背景对比度更高的橘色,其他设置保持不变(见图4-06)。如果觉得这个颜色填充的形状很可能在以后也要经常使用到,那么可以单击选中这个橘色的圆形,并在“样式”栏的“形状样式”里单击“+”,将其添加为一种自定义样式,以便后面时常调用(见图4-07)。图4-06图4-07

项目符号改装完毕后,开始摆放文字。插入一个文本框,输入文字,如“分析标准和参考数据”。为了辨识度更高一些,可将字号调大(见图4-08)。图4-08

接下来,只需复制项目符号和文本框即可。将各行文字换成真实的内容,无须担心摆放问题,Keynote的参考线会自动帮助用户进行上下左右的对齐(见图4-09)。简单调试之后,目录页就算基本完成了(见图4-10)。图4-09图4-10

大框架完成后,开始调整小细节。用户可以使用动态的构件功能来完成这页的细节改动。不过之前,先需要制作一点素材出来。

继续选择形状,这次选取大箭头形状(见图4-11)。默认给出的箭头显得比较“瘦弱”,可以单击箭头,然后通过拖动拉伸蓝点来把箭头变得稍粗一些,并使用刚刚存储的自定义样式将箭头的颜色替换成橘色(见图4-12)。图4-11图4-12

为了承启、总括,还需要目录页。而且,随着幻灯片的演进,使观众能够适时回溯,明白之前是哪一节,现在是哪一节,之后还有哪一节,这就需要目录页循环出现在每节的开头。如何表示不断变更的小节呢?字体改色一类的修饰方法固然可以,不过一个动态的提示更能让观众省去寻找的时间。

先暂时将箭头放在项目符号前面,单击选中后,在检查器中切换到“动画效果”模块,为箭头选中一个出场方式,在“构件出现”中添加一个“擦除”效果(见图4-13)。这时候,可以看到导航的小图片和上一章的过渡效果类似。在左下角有三个小圆点的标示,代表此页包含元素的动画效果。通过预览,可以看到“擦除”效果是一个默认从左到右的隐现效果。一切不必调整,按默认,再来调整箭头右边的圆形。既然有人出场,那么就要有人退场。单击选中圆形,为它选择一个退场方式,在“构件消失”中同样添加一个“擦除”效果(见图4-14)。最后,为箭头和圆形整理一下顺序。同样是在“动画效果”里,将圆形的“顺序”选为1,箭头的“顺序”选为2(见图4-15)。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圆形先消失,箭头再出现的效果。为了让它们的位置相同,可以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将其叠放在一起(见图4-16)。完成之后,整体播放幻灯片试验一下(按快捷键Alt+Command+P)。第一次单击,圆形消失;第二次单击,箭头出现。图4-13图4-14图4-15图4-16

为目录页制作完这个小型动态效果后,继续完成具体的内容页面。初识表格

按目录安排,这一页应该展现分析标准和参考数据。在内容上,主要要向观众表明:这次都要分析哪些网站,分析的时间段是什么,以及本次分析中所出现的数据都参考自哪里。从文字摆放上看,可以先插入多个文本框,再输入不同内容来对齐摆放。然而,由于实际内容的样式可能并不统一——有文字、有数字,或多、或少。如果不想让画面显得过于凌乱,就启用表格来收纳这些内容(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从工具栏中单击选择表格,选择第一页样式里的无颜色填充的样式,画面上会出现一个默认的5行4列的表格(见图4-17)。Keynote中所有的表格都是这样的调整方式。单击左上角的圆形图标,选中整个表格,行和列结尾处的横等号和竖等号图标是对于行数、列数的调整。

再次整理一下要表达的内容,对象、时间、数据来源可以放左侧竖排,而具体内容和备注信息作为相应的属性可横排在表格上侧面。这样的话,需要一个4行3列的表格。那么,可以先单击左下的横等号图标,将行数减少为4行(见图4-18),再单击右上的竖等号图标,将列数缩减为3列(见图4-19)。这样,调整就完成了。不过,要是不喜欢这么细致的方法,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用鼠标单击选中任意一个格子,之后单击右键打开菜单,此时可以看到“在上面添加行/在下面添加行/在前面添加列/在后面添加列/删除行/删除列”等一些选项可供用户调整表格(见图4-20)。图4-17图4-18图4-19图4-20

在实际的表格内容填写中,用户经常会遇到某些单元格内容多,而某些单元格又内容少的情况。在Keynote中,表格不但可以整体等比放大,每一行和每一列也可以单独放大,比如,“分析对象”这行的内容较多(见图4-21),此时可以用鼠标来拉伸左侧的行数条,拉高整行的高度(见图4-22)。图4-21图4-22

除了直接输入文字,还可以在表格上放置图片(无须双击,表格和图片是不同图层的概念)。比如,针对这次要分析的三家SNS网站,可以将其网站logo图片插入到幻灯片里面来,并摆放到表格的相应位置上(见图4-23)。图4-23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表格,同时内容也非常简单,因此在本次实例中就不再对表格进行过多修饰了。恰当的入场

接下来,让目录页第二次出场。这次的动态效果在第二行“SNS主流网站和相关数据”的位置(见图4-24)。

新建一页空白的幻灯片,开始输入实际的内容。目录标题已经表达得很清楚,本节将分成两大块内容,即SNS主流网站的介绍和一些主要数据。无论是介绍网站,还是介绍其他东西,一个元素在Keynote中出现,就代表了它面对观众的入场。

入场应该是美丽的。在这个介绍环节中,我们用网站的截图(此截图为示例,非真实网站截图,后同)来进行介绍(见图4-25)。通过“格式”里的“样式”调整,只须选择“投影”的阴影效果,并勾选“倒影”复选框(见图4-26),就能让插入Keynote的图片立刻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入场应该是恰当的。有了美丽的效果,还要准备一个符合身份的入场效果。依然是这个截图,依然是检查器,依然是“动画效果”。这次在“构件出现”中添加一个“移入”的效果(见图4-27)。在“方向”一栏中有各种方向的移入动画可选,除上下左右这样的笔直路线,还有左上右下这样的斜线可选。在面对多元素一起入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个细分选项打造一个颇为热闹的场面。不过,当前的内容还是选择默认的“从左到右”。图4-24图4-25图4-26图4-27

图片入场后,也该请出文字了。针对一个大型网站,肯定少不了介绍的文字,是否只是把密密麻麻的文字简单地铺上去呢(见图4-28)?和上一章的简历展示一样,文字再多,关键点就只有那些,提炼后的精简展示才是幻灯片之道。文字的内容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像数字、时间、定义、结论等属性的内容是要优先捕捉的。照着这个方法,刚才的大篇文字就可以提炼为:● 国内第一家SNS网站;● 白领用户为主;● 市场用户量第二大;● 社交化游戏为其特色;● 尝试商业广告。图4-28

将文字对齐摆放之后,整个画面也就清爽了许多(见图4-29)。同图片一样,文字也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出场方式。鼠标单击选中任意一个文本框,在“动画效果”的“构件出现”中选择“打字效果”(见图4-30),文字就如同敲在屏幕上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整个页面中的文字都可以这样去操作。实际播放的时候,每单击一次,就会显示出一行文字。图4-29图4-30

再新建一页幻灯片,介绍第二家网站。初始步骤没有变化,依然是为截图选择倒影效果(见图4-31)和“移入”的出现方式(见图4-32),加入文字后的摆放位置也和前页保持一致(见图图4-314-33)。在文字的出现效果上来做一个小小的改进。前页中的文字,都是每单击一次,出现一行,但是如果文字行数太多,这么做也是挺累人的一件事。又或者,可能在宣讲时希望将介绍文字简短带过而不是逐条分析。那么,有没有省时省力的“自动”方式呢?Keynote自然也考虑到了用户的类似需求,所以有了构件顺序这样一个功能。图4-32图4-33

先暂时将介绍文字全体选中,并用全部选用“擦除”的构件出现效果(见图4-34)。看到“动画效果”最下面的“构件顺序”了吗?用鼠标单击即可打开用于编辑构件顺序的抽屉(见图4-35)。这个抽屉窗口内的2~7行的文字内容的起始方式均是默认的“在点按时”,可以对这几行文字的开始方式进行逐个调整。例如,第二行字依然是保持点按出现不变,第三行字则下拉选择“在构件2之后”,以此类推,直到最后的“尝试VIP用户功能”,选为“在构件6后”(见图4-36)。在构件顺序的浮窗里就有预览的按钮,看看调整之后的效果吧,是不是方便了很多?图4-34图4-35图4-36

接下来介绍第三家网站。前面的修饰、构件效果不再重复,不过,我们可以让自动化的脚步再上层楼。前面的两页介绍中的构件的出现效果都是以单击起始,后面的自动跟随。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幻灯片播放到此页的时候,一切效果都是自动出现,自动完成——图片自己移入,文字自己出现。而宣讲者则可以专注在讲解上。

以该页做起始的网站截图移入效果为例,单击选中图片之后,在构件顺序窗口中可以看到,第一个构件的下拉选择中没有“在…之后”或“与…一起开始”这样的选项的,而除了默认的“在点按时”,还有一个“过渡之后”(见图4-37)。这样,网站截图就可以在幻灯开始的时候自己移入画面中。

只要你愿意,其他的文字也完全可以和图片或任何一个其他元素同时出现。仍是在构件顺序的窗口里,可以将每行介绍文字都设成与“about XYZ”这行字同时出现,只需选择“与构件2一起”(见图4-38)。图4-37图4-38

三个网站的介绍使用了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文字内容,但是拥有相通的文字提炼思路、自由随意的构件出现方式(手动单击或自动出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

现在,给大家留一个小练习,还记得目录页吗?箭头和圆点是分别单击出现的,现在就尝试着改为同步出现吧。让数字“动”起来“美观的图表、到位的动画,再加上宣讲者的深入讲解,一定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成为焦点就不再是难题。”

介绍完各个网站的特色,该是拿出数据让观众聚焦一下目光的时候了。数字一向是冰冷的,只有0~9个符号来回组合。别说让观众聚焦了,在介绍到数据环节——大篇幅的数字或图表时,不让观众犯困走神就已经很难了。

在本章及后面的章节中,会有不少次的数据信息,不过还好,Keynote的表现力足以支撑。本章的实例中,会先选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数据内容来呈现。

初次展示数据,其主题内容是市场份额比例,即三家主流SNS网站的市场份额和其他小型SNS网站的市场份额。通过顶部的“图表”选项,选择一个默认的二维平面饼图插入到幻灯片中(见图4-39)。由于只有4项数据,因此可以单击“编辑图表数据”按钮,打开数据编辑浮窗,删除多余的项。为了便于显示,本次示例中的各个项目的数额也采用整百的整数(见图4-40)。图4-39图4-40

数据填写正确之后,再给饼图换个颜色。单击选中整个饼图,在系统默认提供的一些“图表样式”里可以看到多种选择,如果不愿意从这里选,也可以在下面的“图表颜色”中进行细致的调整(见图4-41)。

更改各个扇区上的数字的字体和字号也一样不在话下。同样在右侧的“格式”→“图表”中的“图表字体”中任意修改即可(见图4-42)。同时,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扇区所代表的内容,在“格式”→“扇区”中,勾选“标签”中的“数据点名称”复选框,几个网站的名称也就一并出现了(见图4-43)。为了让图表更醒目,整个饼图也可以放大。和其他元素一样,选中后,Keynote已经锁定了比例,直接拉动即可。最后,在左上角输入本页的内容标题,别忘了在右下角追加一个数据来源的说明(见图4-44)。图4-41图4-42图4-43图4-44

修饰的工作完成了,该让数字“动”起来了,依旧使用检查器的“动画效果”。整个饼图对于Keynote来说,算是一个可以变换各种效果的组合。将饼图的构件出现效果选为“渐隐渐现”,播放方式选为“按扇区”(见图4-45)。这样,在单击的时候,这张饼图就会一角一角地出现(见图4-46)。宣讲者大可以放慢语速,详细地为观众讲解每个扇区的内容信息,然后直至汇成一幅完整的饼图。图4-45图4-46

原本乏味的数字,通过漂亮的图表、合理的动态效果,就将观众带到了另一个层次。

饼图制作完成后,再来认识一下图表里的柱状图。这次要表现的数字是2013年Q1-Q2用户在三个SNS网站停留的平均时间。新建一页幻灯片,选择图表中的一个二维平面柱状图,同样会得到一个默认的柱状图图表样式(见图4-47)。由于只有一类数据,因此在图表编辑窗口中的区域2中的整行数据都可以删除,然后逐个填入正确的数字信息。同样,为了方便显示并形成一个简洁的柱状曲线,这个例子所使用的数字也基本都相差不多(见图4-48)。图4-47图4-48

和饼图的处理方法类似,同样为柱状图设置样式,和背景形成较大的反差,并适当缩小,在配齐说明文字后,看一看整体效果(见图4-49)。对于柱状图来说,为了达到那种柱图随数值升高的动画效果,可将它的动态效果选为“擦除”,方向是“从下方”,“播放方式”选为“按序列中的元素”(见图4-50)。如此一来,原本单调无趣的柱图,就在宣讲者的单击命令之下有秩序地出现在画面中。图4-49图4-50

美观的图表、到位的动画,再加上宣讲者的深入讲解,一定可吸引观众的的目光,成为焦点不再是难题。再讲构图“无论手里有多少张牌,合理的打法才是重要的。”

接下来,本节将简单分析三家网站近期的产品变化。不要忘记目录页,每次让它出现的时刻,也是在宣讲时,帮助观众回忆并加深印象的好机会(见图4-51)。

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多张图片想要一起表现,又或是缺乏实际图片而需要抽象表现。因为素材的可能性是未知,所以又回到了前两章讲到的知识——要注重构图。无论手里有多少张牌,合理的打法才是重要的。

假定第一家SNS网站推出了一款名为《虚拟农场》的页面游戏,有三张产品页面截图想要提供。这个场景就类似于制作旅行日记的时候——多张照片的展现。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一个层叠式的显示摆放(见图4-52)。只不过这次运用到了动画效果,这样做可以打破这种静态画面带来的遮挡和缺失。图4-51图4-52

选中全部三张截图,“构件出现”的效果都选为“移入”(见图4-53)。再全部选中已经写好的三行文字,“构件出现”效果都选为“打字效果”(见图4-54)。打开构件的构件顺序窗口,可以看到默认的顺序排列为:先是三张图片各自出现,再是三行文字各自出现(见图4-55)。拖动构件4,即三行文字中的第一行,将其拖动到构件1的后面,并将起始的效果选为“在构件1之后”(见图4-56)。以此类推,让每行文字都跟随着图片移入后,再自动跟随出现(见图4-57)。预览或播放一下本页看看效果吧!三张图片的最终效果虽然仍是叠加,但因为是单击一次,出现一张,并配有专门的文字说明,所以完全可以由宣讲者掌握速度——将一个环节描述清楚,再进行到下一个环节。同时,别忘了前几节学到的技巧,可以修改文字中的数字和颜色的字号(见图4-58)。图4-53图4-54图4-55图4-56图4-57图4-58

相对于有众多素材的情况来说,没有实体内容的抽象表示则更加考验设计者对文字与画面结构的整体把握。比如第二家SNS网站,假定它推出了一系列线下的校园活动,并且没有实地照片资料,这种情况就必须考虑另外的展现方式。

遇到抽象的表达场景,绘制一个简单易懂的流程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首先,可以把该家网站的logo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指代该网站,利用形状里的箭头线条拉出一个垂直向下的箭头,再到线型中将它的像素加粗一些(见图4-59)。图4-59

继续选择形状里的圆角矩形,输入文字“推出校园自媒体活动”,整体拉伸,满足所有文字的不折行显示,并居中对齐于箭头摆放,表示流程的第二步(见图4-60)。从自媒体活动这个模块再次复制、粘贴出三个类似的箭头线条,将流程从这里分散开(见图4-61)。箭头线条的角度可以按Shift之后自行调整,或用检查器的“格式”→“排列”来自行调整角度。图4-60图4-61

再插入三个圆角矩形,分别输入文字。为了和流程的第二步有所区别,可以将深蓝色的填充改得稍微浅一些,表示次一层级的概念(见图4-62)。同时,依旧将重点内容的颜色改为高亮显示(见图4-63)。图4-62图4-63

至于动态效果方面,相信大家也已经有直观的感受了。既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流程图,那么整体的构件效果也应该是从上到下慢慢出现的。第一个箭头线条和自媒体活动模块,以及三个次级箭头线条和三个次级内容模块,都分别选择“擦除”效果,方向都是“从上到下”(见图4-64)。具体的构件顺序可以更精细地调整为自媒体活动模块在第一个箭头线条后出现,然后是三个次级箭头线条一起出现,最后是三个次级内容模块一起出现(见图4-65)。图4-64图4-65

多图和无图的情况都制作完毕后,再来复习一下单图的样式。说是复习,是因为前一章的自我介绍中还特意讲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

第三家网站的产品实例就只有一张网站截图,同样把它放在近画面的2/3处,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构图,并为它选择一个自动跟随在幻灯片过渡后的“移入”效果(见图4-66)。再次启用形图4-66状里的线条(作为说明文字的连接显示),将它的像素加粗,颜色改为红色,两边的端点也选成圆点(见图4-67)。依照这个方式复制两次,分别插入文本框,输入相关的介绍文字(见图4-68)。为了让文字和线条保持动作一致,除了在构件顺序上调整,也可以通过检查器里的“排列”模块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见图4-69),然后为这些组合再指定构件的出现效果(见图4-70)。图4-67图4-68图4-69图4-70

三家产品的介绍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在实际的幻灯片制作中,应该因地制宜,将手中的素材以最合理的构图方式展现在屏幕上。小图形大效果

继续前进,来到“趋势判断和自身分析”这部分内容(见图4-71)。

该内容是之前的分析开始做的一个市场发展上的判断,并同时全面梳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基本上,已经是在为最后的结语做理论铺垫和准备了。

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拟定一个市场趋势判断,即:传统的SNS市场已经饱和,新平台上的机会却仍是未知的市场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概念,算是一个抽象表达的场景了。不过,这一次不需要流程图,而是运用最基础、最简单的形式来完成。

希望到了本节,读者还没有那么快就忘掉前面所提及的数据。分析对象中的三家网站市场份额分别是40%、30%、20%和其他的10%,形成一个简单的递减。根据这样的数值,可以直接用形状里的矩形做几个体积上递减的图形来为观众示意(见图4-72)。矩形的填充颜色也尽量和之前出现过的图表数据颜色靠拢,通过由四个矩形合拢在一起组成的大正方形来向观众表达:传统SNS市场已经被这几家企业严丝合缝地拼接上,接近饱和了。图4-71图4-72

当然,并不是只有如此整齐的数据才可以这样做。只要是差别不大的递减(递增)数据,都可以考虑这样展示。具体的大小也并不一定要非常考究(即图形的体积一定和数值一样),做一个大概图形即可。抽象展示就是要向观众的脑海中先输入一个定义(一个画面感的东西),然后,再通过讲解来不断地具象化。

表达新平台机会大,做法也很简单。首先将这几个矩形组合,并统一缩小,把所有填充都取消(见图4-73)。然后再摆放一个更大的无填充色矩形,以此来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刚才看到的严丝合缝的市场,其实只是新兴大市场的一部分(见图4-74)。简单地为两边图形都输入说明文字,这样一个抽象的“市场饱和,市场稀缺”的概念就完成了(见图4-75)。

市场趋势判断完毕,就该是罗列自身优劣势的时候了。常常做这类分析的读者一定知道所谓的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版图,拼在一起。在本页的实例中,仅以最简单的图形和颜色变化来代表四样内容(见图4-76)的展示。

从提纲安排看,本节并非重点内容,所以就不再过多展开了。同时,该示例未指定任何的动画效果,读者可凭借本章学到的构件知识来尝试一下如何添加动画效果。图4-73图4-74图4-75图4-76Ending“看电影的时候,观众大多希望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观看一场幻灯片演示,观众自然也想得到一个结论。”

看电影的时候,观众大多希望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观看一场幻灯片演示,观众自然也想得到一个结论。前面提到过,这场分析报告可能有领导参加。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这类分析报告的工作也是从领导层下发的。分析是个过程,但领导们终归是想得到一个供参考的结论。所以,若前面的内容制作精良,而最后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小说式的开放式结尾,就让整场分析报告显得不完整了。

目录页最后一次出现,箭头指向最终小节,结语(见图4-77)。

结论应该是清晰明了的,是一个下定义的阶段,而不是含糊其辞。所以,本页的内容应该精简到最核心的内容,直接由数字标示加文字来描述,表达出宣讲者的观点(见图4-78)。图4-77图4-78

在结尾页显示一个大大的感谢,感谢观众花时间来听取本次宣讲(见图4-79)。

至此,一篇完整的分析报告就制作完成了。在一步步制作幻灯片过程中应该发现,有些类似的页面提供了不只一种的解决方案,本书非常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应该说,分析报告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制作出一个统一的模板。不过,无论分析什么事物,很多思路都是相通的,如要精于提炼、尽量保持美观、学会抽象表达等。

当然,相信本章相关的构件知识也会让刚开始接触Keynote的读者大呼过瘾。不过,仍然要再次提醒读者: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而非反之。Keynote针对各个元素提供了繁多的动画特效,比如光是针对文字就提供了30种构件的出现效果(见图4-80)。其中,不乏各种电光火石或天女散花般的炫目效果。针对形状和图表的动画效果也非常之多。制作本章的内容时,也完全没有一个效果接着一个效果地带着大家去实现(以后也不会)。首先,这些固定的效果就摆在那里,读者完全可以自己新建一个幻灯片,统一试一遍;其次,希望可以为读者挑选最恰当、最符合内容与场景的效果,而非故意去追求效果。关于这一点,也期望读者在自己制作Keynote的时候谨记。图4-79图4-80方法回顾● 渐变主题;● 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形状、表格、图表、成组;● 检查器里的图形模块;● 检查器里的动画效果模块,包括构件出现、构件消失,以及构件

顺序的调整。

希望这篇“动”起来的分析报告能够让读者在制作此类幻灯片的时候找到应有的乐趣。key笔记心得篇:除了开篇所说的自我介绍之外,一定要时刻保持对主体内容的敏锐感。分析报告,观众听的是宣讲者的分析,除了常规介绍和硬性的数字之外,加入一点实例,会有很好的点睛效果。例如,在介绍到本章某个SNS网站的时候,可以附带一句,“正如我刚才所说,这家网站的特色就是游戏,我在注册使用的时候,几乎天天收到好友的pk邀请。哦,对了!我的用户名是某某某,欢迎大家来和我切磋一下。”简单一句话,不但显得轻松自如,还从侧面让观众感觉到,宣讲者确实是深入了解了这些网站才发言的。硬件篇:开篇提到了会场大小的问题。因为在实际的场景中,宣讲者可能不会像木桩一样立在投影布旁边寸步不移,可以根据观众的数量(太少不行)和反应适时在会议室内走动,和不同区域的观众近距离接触。这时候,若离开了Macbook的你,则需要一个遥控器。苹果自家出的Apple Remote在官网有售——样子漂亮,手感也很好,用一枚纽扣电池即可使用。一般的公司会议室都可以应付自如。如果是超大的会场或比较远的距离,则可以考虑购买信号更强的第三方遥控器(各大电商网站也有售)。第5章 图标时代——自己动手制作令人惊叹的美丽图标希望大家通过上章的实例学习,完成对“动画效果”里的构件出现、构件消失以及构件顺序的基础运用掌握。本章内容将准备继续一项技巧,不过不准备继续讲解动态的内容,而是完全“静”态,为大家说说用Keynote制作图标(简称icon,下同)的种种窍门。icon设计本就是一个专精的设计分支。在iPhone将“图标-app”这样的概念带给大众后,各类icon设计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系统icon、网页icon、程序icon不胜枚举。对于Keynote来说,利用自身的形状功能,通过检查器里各式功能块的润色,就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icon。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用Keynote去取代Photoshop(自然也不可能取代),而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容,不能确保所有的素材(尤其是图片素材)都能契合主题。根据自身内容的需求去“定制”一个贴合内容的icon,以此来将抽象的内容立体化、现实化,成为设计者的优选方案。本章内容基本都是从“形状”出发,并通过图形、版式等来进行调试和修改。圈定练习范围

本章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次纯粹的个人习作,因此也就不用考虑观众和内容方向,仅仅需要确定一下即将开始制作的几种icon类别,圈定一下范围:● 系统icon(以Mac的OS X系统为例)8个;● 实物icon,如手机、平板、电视等5个;● 交通标示类,3个。

主题模板选择“陈列室”,这也是和“渐变”一样的较通用型模板(见图5-01)。字体是著名的Gill Sans,图形是默认的纯色填充效果(见图5-02)。图5-01图5-02从身边开始“自定义线条,其实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自定义端点。”

面对多如繁星的icon若无从下手,就从OS X系统(我们最熟悉的环境)出发找寻样例即可。在OS X系统内,打开任意一个Finder窗口,可以看到左侧icon和文字说明。该说明告诉用户哪个是文件夹,哪个是下载,哪个是应用程序(见图5-03)。现在,从这身边最普通的icon开始,一个个开始尝试制作。

首先,从最普通的文件夹开始。

从整体上来说,文件夹的样子90%都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因此选用“形状”里的普通矩形图形即可。实际制作中,可以将填充的颜色通过检查器里的“格式”→“样式”→“填充”调浅一些,并通过“边框”来为图形加上1像素的笔画线条(见图5-04)。图5-03图5-04

剩下的那10%则是一个简单的梯形结构,默认的形状里没有这个样子。这时候,就要用“形状”里的自定义线条来勾画这个梯形了,即形状浮层选项中的“用笔绘制”(见图5-05)。

自定义线条,其实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自定义端点。在使用过程中,利用钢笔工具(选择了自定义线条后,鼠标指针会变成一个钢笔的样子)进行单击,确认一个一个的端点。最后,按ESC键(Enter键也可以)退出绘制,形成一条穿过各个端点的线条。又或者让起始端点与结束端点重合,最终合围成一个形状。具体到当前这个例子:一个梯形,即需要确定梯形的四个端点,最后围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选择自定义线条后,逐个单击,确图5-05认梯形的端点。此时会发现,每确认一个端点,线条就会自动连接上每个端点,当按住Shift键绘制时,线条就可以保持水平或垂直或斜45°(见图5-06)。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会看到系统有一个浮窗提示一些官方说明:“点按以绘制直线。拖曳绘制曲线。若要封闭形状,请点按第一个点。若要不封闭形状,请按下Return键。在完成一个梯形后(见图5-07),再利用检查器将梯形填充颜色并描边(见图5-08),和刚才的矩形风格保持一致。

在使用过程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何确保每个端点之间相对都是直线?或者说,大家都是用鼠标来单击,如何保证手不抖?虽然说可以按住Shift来保证直线,但平行距离等还是有点难以掌握。其实,要保证自定义线条每个端点都在位置上有不少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小技巧。依然是用形状,但是这次插入一个普通矩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同时,用“格式”里的“排列”将其中一个三角形直接翻转。这之后,将这个三个图形拼在一起,一个梯形就出来了(见图5-09)。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不再用手工去画端点了;弊端是,如果想整体描边或改变颜色渐变就很不方便了(因为是三个图形的组合)。所以,完全可以用这个快速搭建出来的梯形作为一个模具,然后再采用自定义线条的时候用每个端点都比照着这个模具去单击确定即可。这样,可确保梯形线条不至于是歪斜的。图5-06图5-07图5-08图5-09

不管用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是需要一个小的梯形和一个大的长方形。将其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文件夹的模样(见图5-10)。当然,为了追求更完美的效果,或者说更靠近OS X本身的icon,可以在右侧“填充”中将填充效果选为“渐变填充”,为这个文件夹调出一个渐变色填充——较浅的部分是银色,较深的部分是灰色。具体设置可以根据需求来调试(见图5-11)。图5-10图5-11

将两个简单的图形组合后,一个文件夹icon就诞生了。更多组合

接下来尝试更多的图形组合,分别体会如何制作下载和文稿的icon。

下载的icon最为简单,从样子就可以判断出来,只是一个箭头加圆形的组合。从“形状”中选取圆形和箭头图形,利用检查器“格式”里的相应功能,将它们的颜色稍作修改即可(见图5-12)。

从样式上看,文稿的icon是两个长方形叠在一起,但是每个长方形的右上角又有一个纸张的折角效果。既然这样,可以再把图形细分一下,即用两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组合成一个文稿的样子(见图5-13)。之后,通过“填充”来改改颜色。图5-12图5-13

在上一节的组合梯形中提到过,如果是多个图形组合,那么遇到描边或渐变的时候就不太好办,因为Keynote只会根据每个单独的元素去描边(而非成组的图形)。那么,就需要设计者再次施展一下“障眼法”。选择画笔描边后,两个长方形都会有各自的边框(见图5-14),而这时候,只需要再次插入两个纯色的图形,将它们挡在内部露出的笔画上即可(见图5-15)。没有任何高深的技巧,就是这么看起来很简单,甚至显得有点“傻气”的方法,却能随心所欲地变幻出各种icon。图5-14图5-15

以此类推,完成了一个文稿之后,直接复制粘贴一个出来,稍微改一下颜色,然后进行叠加,一个惟妙惟肖的文稿icon就完成了(见图5-16)。图5-16画房子“icon的设计风潮一直在变——不管是讲求拟物化,还是现在正值风头的扁平化,不变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化。”

icon的设计风潮一直在变——不管是讲求拟物化,还是现在正值风头的扁平化,不变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化。素材、手法、风格、颜色都是辅助,制作出来的icon必须让观众在第一时间直观地感受并反映到他的日常认知中。扩大一步讲,Keynote的中心思想也离不开直观二字。幻灯片一出,图文就应该在最短时间内让观众产生共鸣。

在使用传统电脑或现在的移动设备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家”的概念,或是回到最初始的层级,或是回到桌面,又或是回到主页等。但是,几乎所有系统、软件,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房子”这个图样来表达“家”的概念,力求为用户带来直观的感受。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就来搭建一个可爱的小房子吧!

和盖真实的房屋不同,设计时应先从“屋顶”入手,这样可以确定整个icon造型的大致宽度。建造屋顶的原料也很简单,圆角矩形。从“形状”中选取一个圆角矩形并拉长,通过“格式→排列→旋转”来调节角度,比如比较中正的45%,然后复制一个并左右翻转,搭成一个人字形的房顶造型(见图5-17)。

顶梁制作完成后,开始填充屋子的内容。从形状中再选取一个三角形和矩形。矩形的处理相对简单,只需放在屋顶的下面稍作拉伸调试即可。而三角形则需要通过鼠标将默认的大小慢慢拉宽,以最终适配屋顶的角度。一切严丝合缝之后,再利用“填充”修改一下屋子的颜色(见图5-18)。图5-17图5-18

烟囱和门的造型就更为简单了,由两个普通的矩形组成即可,这里不再赘述。窗户也是一个普通的矩形,只需要把它填充成白色,并将画笔描边的像素加大即可(见图5-19)。为了更加完美、更贴近OS X的icon,可以将屋子的墙体再做出颜色渐变,和之前的文件夹渐变类似(见图5-20)。图5-19图5-20神奇的dock

初识Mac的人大多会惊叹于OS X桌面上的dock效果(见图5-21)。绝对精致的icon,高端大气的玻璃倒影,再加上鼠标划过时神奇的变大效果,让人非常喜爱。图5-21

苹果也一定是知道dock对于桌面的重要性,因此,在finder中也勾画了一个简单的dock图样作为桌面的icon代表。这次,用Keynote来实现一次dock系统。

简单观察一下finder中的桌面icon,需要的原料大致可分为三类:顶端的菜单栏,一个圆角矩形;中间的桌面,一个普通矩形;最后是承载程序icon的dock面板,一个梯形(见图5-22)。既然又见梯形,那么就现学现用,以前面小节的训练实例来制作这个梯形。图5-22

梯形勾画完毕之后,开始动手将这几个素材进行组合。顶端的菜单并不需要一个很高的圆角矩形,所以将它缩小至大致两端的圆角可以变成一个半圆形或扁条形即可。另外,圆角矩形左上角有一个小小的绿点,拖动它,调整圆角的弧度。同时,再次插入几个圆角矩形,用来充当程序icon装饰在dock面板之上(见图5-23)。最后,再次精细地微调一下dock面板,适当缩小宽度,拉伸高度,使之更有纵深的感觉。摆放上小巧的圆角矩形(见图5-24),这样,一个迷你版的OS X桌面就完工了。图5-23图5-24线条带来的立体效果

从本质上讲,dock面板就是一个梯形,只是从视图的感觉上带给观众一种向远方的延伸感。本例中,制作finder中“我的所有文件”的icon——一个抽屉的样式。视觉上,这个抽屉icon就是预置观众的视角在它的正前并偏斜上的角度,给人一种抽屉拉开的感觉。

所以,如何运用几个简单的线条、图形给观众带来一种立体的感受,也是一种技巧。

抽屉的icon的图形组合相对简单,即两个梯形的组合:一个是倒立的梯形,用来表示抽屉的正面;而另外一个是拉伸后的梯形,用来表示抽屉的内部(见图5-25)。

在抽屉内部,用几条简单的长度逐步递增的线条来表现抽屉内的文件,并适当加粗各处线条的像素(见图5-26)。图5-25图5-26

而抽屉的正面则只需简单的涂上纯色,并用一个更小的填充为白色的梯形来充当抽屉的把手(见图5-27)。一个满载文件的抽屉就这样用一种梯形和一种直线线条搭配完成了,但是该有的效果却一样都没有少。图5-27好图标要有形有意“在OS X中,表示“应用程序”的icon不但带着字体设计的美韵,还增添了汉字会意的风格。如此有形有意的特例,自然值得临摹一番。”

相对于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的变幻莫测,英文只有26个字母的组合显得有些过于理性和拘束。不过,一代代的设计大师们仍然鬼斧神工般地为这些固定字母创造出了众多的经典字体。而在OS X中,表示“应用程序”的icon不但带着字体设计的美韵,还增添了汉字会意的风格。

先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icon(见图5-28)。应用程序的icon由一支铅笔、一支画笔和一副尺子组成,三者围成一个字母A的字样,取意“Application”。因此,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字母。众所周图5-28知,应用程序都要靠代码编写而成,细致的开发工作,用实际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笔和尺子来代表专业的工作,可谓形神兼备,会意出了程序的内涵。

说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赶快开始制作吧。首先,和“搭房子”一节类似,铅笔的笔杆同样由圆角矩形变形而来。将圆角矩形不断缩小,直至四个圆角差不多融合而形成一个类圆柱体即可,在“排列”中稍微旋转一下它的角度(见图5-29)。笔尖的部分则直接插入一个三角形,同样调整一下角度。为了观看方便,暂时将笔尖调成浅灰色(见图5-30)。最后,将两者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如果怕有细微的缝隙,可以将幻灯片的画布调到150%~200%来观察(见图5-31)。笔杆和笔尖对接完毕,此时将笔尖的颜色调回来,并继续插入一个普通的矩形,拼接在两者的对接处(见图5-32)。这样,一支铅笔的造型就制作完毕了。为了方便后面的调用,可以把目前的这些元素全部编成组。图5-29图5-30图5-31图5-32

有了铅笔的经验,画笔的制作就更简单了。为了避免太过繁琐的步骤,此处略去了原icon中有弧度的部分,直接用是一个圆角矩形配一个细细的普通矩形进行拼接(见图5-33)。

将铅笔和画笔的相关形状成组,然后慢慢调试,形成一个“人”字形。根据原icon的设计,画笔要稍长一些(见图5-34)。图5-33图5-34

尺子的制作则相对来说更规整一些。插入一个矩形,做一点简单的颜色渐变(见图5-35)。再运用多个矩形,缩小后作为尺寸的刻度(见图5-36)。刻度不用非常标准地铺满尺子,只需做出几条用于示意即可。最终,将铅笔、画笔和尺子拼接在一起,这个icon就完成了(见图5-37)。图5-35图5-36图5-37收放自如的曲直变换

OS X系列icon中,将“降落伞(AirDrop)”功能的icon放在最后讲解。这个icon的制作其实又回到了最初接触的自定义线条,只不过这一次,通过自定义的端点将更上层楼,制作出曲线效果。

和前面小节的原理一致,自定义线条依靠每次单击确定端点,最后,由这些端点汇成一个线条或合围成一个图形。而用户只需用在单击确定端点的时候改为长按鼠标不放,并轻轻拖动,就可以直接拉伸出一条具有弧度的曲线。

本节先从降落伞的头部弧度形状来讲解一下实际操作。头部的弧度并不足够成为一个半圆,约是一个圆形切出了1/6。在制作中,可以先插入一个矩形来规定好这个弧形的宽带和高端(见图5-38)。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例特意在截图中标注了A、B、C三个点。弧形起于A点,直达B点。曲线的部分则是通过C点,再落回到A点。

选择自定义线条,先在A点单击确定第一个端点,再笔直的平移至B点,单击确认第二个端点。这时候,鼠标先移到C点做好准备,暂不单击(见图5-39)。然后,从C点开始,长按鼠标左键不放,向下拖动至A点,单击形成合围(见图5-40)。最后按ESC键,就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弧形形状(见图5-41)。图5-38图5-39图5-40图5-41

为了让降落伞的头部更加立体一些,光是一个侧面的弧形还不够,还需要拼贴一个小弧度(见图5-42)。之后,将两个弧形进行仔细拼接(见图5-43)。由于是两个分开的形状,用检查器描深色边会各自显示出笔画,图5-42因此,这里用一个加粗的线条挡在中间即可(见图5-44)。这里为了看清楚,此处特意将线条拉长。图5-43图5-44

伞面上的线条也均是由自定义线条完成。由于只是普通的曲线,不需要合围封闭端点,因此这次选用形状里的第三种线条——普通曲线即可(见图5-45)。只需将曲线的两端摆到相应的位置,拖动小绿点来调整弧度即可(见图5-46)。可以说,这是一种更简易的半成品式自定义线条制作。最具难度的降落伞头部完成后,剩下的绳子和捆绑物就十分简单了,使用直线和矩形就可以完成(见图5-47)。这里留给大家做练习,不再详述。图5-45图5-46图5-47

制作完降落伞,建议大家自己再次练习一下自定义线条功能。不设主题,随意拉伸、单击,看看都能创造出什么奇妙的图形。相信经过几次使用之后,大家就能做出收放自如的曲直变换。实例应用

从最普遍的文件夹造型开始,到最后的降落伞造型,OS X中的icon系列就全部制作完成了。但是,不要只停留在磨练技巧阶段,真正应用在实际的幻灯片中、融入宣讲内容才是最终目的。

这里制作一页简单的内容,选用刚刚制作好的文稿、降落伞、房子这三个icon。在这个实例应用中,模拟了一个类似云办公系统的流程,用三个icon标示办公室、云端系统和家庭办公三个概念(见图5-48)。简单的线条、清晰的文字、自制的精巧icon,从这一刻起,对幻灯片内容的掌控就更上了一个层次。图5-48iPhone和iPad图标制作

前面提到过,移动互联网浪潮将icon设计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针对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移动双雄:iPhone和iPad,更值得我们去制作成精巧的icon。

首先,从iPhone开始。iPhone的整体结构非常明显,就是两部分:屏幕和机身。因此,需要两个矩形的组合:一个圆角矩形做机身(黑色),一个普通矩形做屏幕(白色)(见图5-49)。

机身和屏幕叠加好之后,加上iPhone最标志性的home大按钮(见图5-50)。机身的顶部的摄像头和输出麦克风用简单的圆形和矩形表示即可(见图5-51)。此时,一台简洁的iPhone就在Keynote中诞生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能知道iPad的制作方式了。相对于iPhone来说,制作iPad时,只需稍微拉大机身和屏幕的矩形,并且顶部只保留摄像头的小圆形即可(见图5-52)。图5-49图5-50图5-51图5-52回归大屏幕

制作完了移动端的小屏幕设备,再将科技的指针慢慢往回拨,逐步制作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台式机设备的icon。

对于普通的笔记本电脑来说,屏幕也一样是最占视图体积的地方,仍然是圆角和普通矩形的组合(见图6-53)。至于机身的部分,可采取一个正对的视角,只勾画出它的机身正面一侧即可。因此,需要发挥一下之前学到的梯形自制技巧(见图5-54)。最后将机身填充颜色,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制作完成了(见图5-55)。

关于电视的制作,我们也与时俱进一些,就不挑选那种老旧的CRT屏幕老电视了,直接以现在最新的LCD、LED平板电视为例。

说起来简单,制作起来则更简单。用圆角矩形做机身,普通矩形做屏幕,再加上一条颜色相对较浅的分割线,用来区分电视的屏幕部分和下面的操作部分(见图5-56)。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