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最佳阅读: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最佳阅读018)(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0:46:55

点击下载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课标最佳阅读: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最佳阅读018)

新课标最佳阅读: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最佳阅读018)试读:

《诗经》选篇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赏析

古人对《关雎》的评价很高,认为它的声、情、文、义都很好,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因此将它列为《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是一首男女之间的言情之作,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很多学者认为,《关雎》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说:“……夫妻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汉书》里说:“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尽管这些评论听上去与《关雎》的内容并无关联,但都是由《关雎》引起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有“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的兴寄表现手法,主要是以雎鸠的“挚而有别”兴淑女应该配君子,以荇菜的“流动无方”兴淑女的难于难求,以荇菜的“既得而采之”、“既得而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既得而乐之”等。

理解这首诗,应当从诗义和乐调两方面入手。从诗义方面看,它反映的是民俗,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据说,古人有在仲春之月会合男女的习俗,《关雎》反映的也许就是这一段史实,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从乐调方面看,为了合于乐调,全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特点。众所周知,凡是有生气的诗篇,往往都很重视声调的和谐,可以当做歌曲唱出来。由此看来,《关雎》就是这样一首“既诗也歌”的诗歌。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赏析《桃夭》是《诗经·国风》里众多有关婚嫁礼俗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篇,主要表达了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愿。

既然是祝贺女子出嫁的诗篇,那么就应该适合在婚礼上演唱,因此,《桃夭》采用了民歌的复沓形式,全篇反复表达的都是对新娘的祝愿,体现了古代人民淳朴、健康的心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再看具体内容。桃之夭夭表现的是初春时分初生的桃树枝叶随风摇曳的情景,用灼灼形容桃花,不仅衬托出了桃花的浓艳,也衬托出了桃花的繁茂和勃勃生机。如果说“桃之夭夭”描写的是桃花,那么“有蕡其实”描写的就是果实了。“有蕡其实”不仅表现了果实的丰硕圆润,而且也体现出了果实的色彩,读到这里,读者都似乎能闻到它的香味了。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室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赏析《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全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描写的是守卫边疆的战士的生活。在题材上,《采薇》堪称是边塞诗的鼻祖。数千年来,这首诗之所以能赢得读者的喜爱,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即创造出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佳句。

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哀景写乐”,这样做既能增强哀乐的对比度,又能增强艺术效果。根据哲学的说法,事物总是充满两面性的,体现在这首诗里,就是没有苦就没有乐。一位驻守边疆的战士终于可以离开军营,回家与家人团圆了。然而,就在他欢天喜地地踏上归程时,却没有想到前面有很多苦难正等着他。在回家的路上,他遇上了雨雪霏霏的坏天气,忍受着饥饿与寒冷的折磨,最后终于到家了。

《楚辞》选篇

湘 君

屈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桂櫂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赏析《湘君》与《湘夫人》合称“二湘”,是《九歌》中最优美、最抒情的诗篇之一。一般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一对湘水配偶神,《湘君》是女神的唱词,表达了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则是男神的唱词,表达了对湘夫人的思念。但从内容上看,它其实只是描写湘夫人一个人的活动和思绪的诗篇,有人据此认为,《湘君》与《湘夫人》本来应该是一篇,后来分为两篇。《湘君》里主要描写了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与追寻,以及寻而不得的失望与哀怨以及湘夫人久久等待湘君,但湘君却迟迟不来,湘夫人心生焦虑和幻想的情景。开篇首先描写了湘夫人经过一天的追寻,终于到了北渚;接着继续写了她到了北渚之后,渴望与湘君相会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湘夫人爱情心理虚实交替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苦苦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纵观全诗,读者能领略到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尽管湘夫人苦苦追求的爱情迟迟没有来,而且她的爱人始终没有出现,可是她真的放弃和释怀了吗?在极端失望之中,她毅然把十分珍惜的定情之物扔到了江中,以表自己决绝之心,又把香花赠予侍女。看上去,她已经放弃和释怀了,但实际上,也许思念永留她心中。山 鬼

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赏析

山鬼,即山神,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说法,这里的山鬼,即宋玉《高唐赋》中所写的巫山神女。

本诗介于抒情诗与叙事诗之间,描述了神女的爱情故事,情节清晰、场景生动。主要内容是写女神去赴约会,然而对方并没有如约出现,女神伤心失望,感到无限的痛苦。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忘记她作为山神的身份,而把她当做一个多情而柔美的凡间女子。

当然,这个爱情故事,有一个独特的背景和氛围。女神出场,如同大自然的精灵,薜荔为衣,女萝为带,浑身散发着山间的灵秀之气,美丽而清澈。赤豹为驾,文狸随后,香车桂旗,又在华美之中充溢着威严。总的看来,女神的形象,是秀美、华贵、威严的混合体,在大自然的背景中,是超凡脱俗的,也可以说是“惊艳”的。而若隐若现、飘忽迷离的感觉,又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不过,“含睇”、“宜笑”等句,将这个神秘的女子拉回了凡间。她也像凡间女子一样,对爱情充满憧憬。女神很自信,她幸福地设想,如果意中人此刻看到自己,那会是怎样的爱慕啊!

然而,情人并未准时赴约,女神于是登山远眺。“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二句,描绘了感人至深的场面:女神站在山顶,望着情人可能来的路。脚下,是茫茫的云海。在苍茫广阔的背景下,女神的身影显得孤单而执著。等了很久,情人仍然没有到来。天气越来越坏了,浓云密布,阴雨如晦。这几句既是写景,同时也是写情。“岁既晏兮孰华予”,既是说时光流逝,天色已暗,同时也表达了女神对于青春难驻的感慨。如此令人惊艳的美人,突发迟暮之感,是多么让人为之感伤啊!“君思我兮不得闲”,是为对方开脱。但这种自我安慰,最终还是无法平复失恋的痛苦。按照清代学者陈本礼的说法,此句“既怨之,复谅之,状鬼之声情独绝”,一片痴心呼之欲出。

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跟屈原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实际上是借男女之情来比喻君臣之义。这个观点应该是不太恰当的。诗中所写,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女神的感情描写,都具有浓重的尘世气息和深切的真情实感,我们从中看不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痕迹。

两汉篇 大风起兮云飞扬两汉选篇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赏析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及其败军被刘邦的大军重重包围在垓下。当时,项羽只有少量的伤病残兵,更重要的是已经没有粮食了。在汉军的数重包围下,突围已是不可能,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就在这天夜里,四面的汉军大营里响起了楚地的民歌,项羽听到这些歌声,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全部的楚地,更加焦急和沮丧。将士们听到楚歌,纷纷思念家乡,更无战心。项羽唯一依赖的军心也丢了。项羽心神不宁,便一个人坐在军帐内喝酒。项羽望着侍立在身旁的虞姬,又望了望远处的坐骑,不禁悲从中来,即兴作了这首被后人称为“垓下歌”的诗。这短短四句诗,既体现出了项羽以往的所向无敌和英雄气概,又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悲哀,读来十分感人。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赏析

这是为数不多的几首刘邦的诗里最著名的一首,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的朱熹认为,几千年来,在皇帝所作的诗里,《大风歌》是最壮丽奇伟的一首。另外还有许多人在读了《大风歌》之后,都评论刘邦是真英主、真帝王和真英雄。《大风歌》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在第一句中,刘邦以“风”比喻他自己,以“云”比喻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表现了刘邦崛起时所向披靡的气势。在第二句中,“威加四海”这四个字表现出刘邦认为,他取得天下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比于前两句,在第三句中,刘邦才透露了一丝忧愁之气:我虽然取得了天下,可是怎么才能得到替我守卫天下的猛将呢?的确如此,当时,帮刘邦打天下的韩信、彭越等大将已被诛杀,黥布也刚刚被他剿灭,手下已经是没有既放心又能干的大将了。刘邦自己也老了,太子又懦弱无能,而朝中意欲谋反的人还有不少,这怎么能不使他担忧和感叹呢?上 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赏析

这首诗以呼喊老天爷开始,通篇全是女子对爱人说的话,表达了女子对爱人坚贞不渝的爱情。从具体内容上看,女子先是从正面表明了心思,然后又从反面说明自己不可能“与君绝”的原因,读来令人动容、动情。“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也成了现代男女之间表达心意的常用语。江 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赏析《江南》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劳动人民采莲时的欢乐心情。奇妙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描绘水上生机盎然的莲叶和水下自由嬉游的鱼儿,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欢乐的。从结构上看,这首诗虽然很短,但也分为“唱”、“和”两部分,其中,前三句是采莲人的“唱词”,后四句是众人的“和词”。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赏析

本书选录的《十五从军征》和《行行重行行》两首诗都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古诗十九首》是梁朝人萧统《文选》里收录的最早的五言古诗,总题为《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是建安诗的前驱,大约作于东汉末年,作者、题目都已经不可查了,只好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标题。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虽然不是很短,但都是一个人遭遇的自述。通过这一番极其凄凉和惨痛的自述,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百姓沉重的负担。开头两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极具震撼力,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一语道破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赏析《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描写离乱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别离的痛恨之情。全诗以清新纯真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妻子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后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它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一字千金。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精妙。三国选篇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哟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赏析《短歌行》是诗人按旧题写的新辞,主旨是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愿意任用人才,以便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

自《诗经》以来,有很多人学习四言雅颂之体,但大都形式呆板、气韵不足,而诗人却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精髓,创作出了这样一首四言体的杰作,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首诗融抒情、写景、叙事和说理于一体,在纯正质朴的语言之中贯穿悲凉的心情,用铿锵有力的音韵和宕荡起伏的音调抒发慷慨的心情,意境深远优美,风格丰富多样,感情真挚深刻。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赏析

据记载和考证,《燕歌行》原为燕地(今河北中北部)的民间音乐,反映的大多是战争和徭役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一个等待外出服役的丈夫回家的妻子的口吻,反映了当时永无休止的战争和徭役带给百姓的苦难,寄托了诗人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这首诗是我国现存最早、发展最完备的七言古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前两句写自然节气的变化,是由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变化而来的。在第一层,作者集中浓墨,着重刻画了一幅风声萧瑟、草木凋落、大雁南飞的秋景。

第二层刻画了妻子情深意切的思念和孤苦不安的忧思。她猜测丈夫此时一定也在思念着她,并因此掀起了一层新的波澜:既然丈夫思念她,又为什么迟迟不归呢?通过她的埋怨,更清晰地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依恋。第三层描写了深夜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志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赏析《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当时,诗人风华正茂,以过人的才华、敏捷的文思深得父亲曹操的赏识,因此所作的诗大都体现出了一种少年所特有的雄心壮志。《白马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就全诗内容来看,咏的不是实人实事,尽管按古题,写的却全是当时的“新鲜事”,由此可见,诗人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心目中的游侠儿的。可以说,游侠儿的这个形象也是他个人理想的化身,是他的自我写照。最后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捐躯的心愿,是千古名句。杂 诗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思念友人时候写的,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表达了诗人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

第一句“高台多悲风”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在钟嵘著的《诗品》里,评价这句诗为“古今胜语”。不仅如此,曹植的这种写作手法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朓就是受此影响最大的诗人。

魏晋南北朝篇 清风吹我衿两晋选篇咏 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赏析

后世的学者大都十分推崇阮籍的才华,认为他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在《读诗三札记》一中里,萧涤非引用黄节的话,评论说,阮籍的诗是最难理解的,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阮籍的诗与当时的环境关系很大。阮籍的诗大多是讥讽之作,但由于害怕受到司马氏的迫害,阮籍不敢以太明白的语言斥责当权者,因此难以理解其意。二是由于当时的习惯,阮籍在诗中引用典故时,都是凭借记忆的,因此与事实有出入,这也给后人理解他的诗造成了障碍。

再来看这首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写明了是抒发忧愁,但是又没有写明为什么忧愁。这样一来,全诗的诗义和意境就被无限放大了,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咏 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情况。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赏析

本篇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绘了美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优美自然、朴实动人。

作者在前两句点明了自己的性格,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官场,只留恋青山绿水。接着用“误入尘网中”、“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自然、清高的性情和对官场的厌恶。笔锋一转,作者又描述了朴实自然的山村景象。作者没有刻意描绘,只是罗列了一些乡村中常见的景物,朴实无华,但是生动形象。全诗最后两句是点题之笔,与开头两句照应。一开始从厌恶官场写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后,重返田园的那种愉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然流畅、生动形象,每一处看上去都精心打磨,却又不着痕迹。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赏析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体现了作者的率真。

开头两句描述了耕种不易,到南山下种豆,但是长势不好,地里的草比豆苗还要多。接着描述耕种的艰辛,一早就要到地里去锄草,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这几句非常简练,寥寥数语就使作者那种不善农事、辛勤耕作的形象跃然纸上。“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非常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忙完了一天,顶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路边的草太长,又加上带着露水,衣服都被沾湿了。写到这里作者都是在说耕种的艰辛和不易,那么他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最后两句便是回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回答非常坚定,沾湿衣服不算什么,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愿望。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性格。杂诗八首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赏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孤独凄凉,空有壮志,不能实现的感慨。

作者着笔由远及近,先描写日落西山,月色辽阔,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然后开始感叹岁月流逝。“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作者夜里睡不着觉,突然发现天气冷了,季节变了,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变得悲凉。一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更是将作者的那种寂寞和没有知音的苦闷刻画了出来。最后,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可惜身处乱世无法实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退隐田园,但是对世事和自己的抱负并没有忘怀。这既是作者对自己志向的一种缅怀,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这是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前四句描述了作者远离官场,断绝世俗交往,并且自问自答,谈自己远离仕途的感受,那就是“心远地自偏”。断绝了与官场世俗之间的关系之后,尽管身处“人境”,也会觉得自己地处偏僻的地方。

接下来四句借景抒情,每一句都透露出一股闲适的心情和闲居乡野的乐趣,从而更否定了以前那种污浊的官场生活。尤其是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最后两句非常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到悠闲的乡下,这里面有一种真正的人生乐趣,但是这种乐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以这两句收尾,使全诗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挽 歌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赏析

挽歌原本是挽柩发丧的时候所唱的歌,是哀悼死者的歌。后来,人们会在亲朋好友死后作挽歌以示哀悼。本篇是陶渊明作的挽歌的第三篇,是作者生前写给自己的挽歌。在前两篇中作者描述了人刚死的时候和即将发丧的时候的情景,本篇描述了发丧和下葬时候的情景。

这首挽歌流畅、豁达,尤其是最后两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引用过,意思是:或许亲戚们还留有一些悲伤,其他人停止了挽歌也就没什么好悲伤的了。人死了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是把身体寄托到山里罢了。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赏析

这首诗是谢灵运作品中传诵最广的一篇。当时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大病初愈的他登上高楼观景,写下此诗。

在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抑郁的心情和对放任偏远地区的不满情绪。登高望远本打算缓解郁闷,没想到满目的春色更增加了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意思是: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时间过的漫长,难以安心。真正有德的隐士,不追逐名利、不随波逐流,所以能安心处世,没有烦恼。这两句诗中既表明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向古人学习,决心归隐。在写下这首诗半年之后,他果真就辞官归隐了。拟咏怀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赏析

诗人虽然名义上是车骑将军,更兼仪同三司的显要官职,但实际上是既没有实权,又没有俸禄,反而落得生活贫困,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这首诗的手法和阮籍《咏怀诗》之《夜中不能寐》相近,只写出了深深的忧愁之情,但并没有明说因何忧愁。诗人自负其才,本以为能建功立业,博得万户侯的功名,孰料如今却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比起阮籍来,诗人的心情更加痛苦。最后两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虽然也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但内心的忧思还是不能得以排遣。魏晋南北朝篇拟行路难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赏析

作者出身贫寒,并且为人正直,因此不能被官场所容,只得辞官归家。这首诗中正是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痛斥。

开头作者先写了自己的愤怒“拔剑击柱长叹息”,后又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于是辞官归家。有两句是描写归家之后的情景,每日与亲人在一起,哄孩子玩耍,看妇人织布。既表达了一种不同于肮脏官场的温馨,也透露出一种无奈。最后两句是本诗画龙点睛之笔,也是作者最广为流传的名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既有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埋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赏析

据《南齐书·谢朓传》记载:当年谢朓因为文采非凡深得萧子隆赏识,这引起了长史王秀之的嫉妒,因此上书齐武王对谢朓加以诬陷。齐武王下令让谢朓还京,谢朓在还京途中作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对萧子隆和同府幕僚的怀念,以及对造谣诬陷者的愤慨。

前两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奠定了本文悲壮的格调,下面通过描写离开荆州,返回京城途中见到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心情。此诗笔力遒劲,非常洒脱,尤其是最后两句“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意思是,告诉那些陷害自己的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这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不屑。

隋唐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初唐选篇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

作者用长篇歌行的体式,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夜春江图,并在描述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相思之情。

本诗主要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作者便制造出了一种壮丽场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接下来主要描绘了江面上月亮逐渐上升的景象,并同时抒发人生短暂,江水、月亮永恒的感慨,非常具有哲理性。

下半部分中作者描绘了月亮倾斜并最终落下的过程和所感。这一部分中作者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是以景抒情,抒情是重点;而这一部分作者注重抒情入景,将感情都融入到景色中,以描绘景色为主。虽然都是将情与景融合到一起,但是还是有微妙的差别。

就题材而言,以景抒情,阐发相思之情并不新鲜。但是本篇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仅抒发个人的相思之情,更是上升到了人生和宇宙的高度,发出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不愧享有如此高的声誉。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的小诗,语言清新脱俗、意味深长,广为传诵。

第一句非常形象,写一只蝉在喝露水。诗句中的“垂緌”暗指官宦阶级、身份显贵的人,而“饮清露”则体现蝉在古人心中品性高洁。第二句写蝉的叫声从稀疏的桐树枝叶中传出,“流响”说明蝉的叫声传出很远;“疏”字则与第一句中的“清”,最后一句中的“秋风”相应。有了前两句的铺垫之后,作者在第三句和第四句发出议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不仅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蝉声能传出如此之远,并不是借着什么秋风,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居高”,暗指人格的高尚才是千古流芳的原因。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赏析

骆宾王一生命运坎坷,他对武则天的统治极为不满,一心想恢复李氏唐朝,让天下国泰民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感到压抑、彷徨,这首诗便是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重冠。”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招募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并到易水边上去送行。荆轲在离别的时候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作者也是到易水边送人,于是想到了燕丹送别荆轲,便有了这两句。

后两句对仗工整,也是本诗的中心所在。面对着眼前的江水,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怀今,不仅赞扬了荆轲那种不畏强暴、勇猛正直的高尚品格,同时抒发自己未如愿的豪情壮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悲愤。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赏析

本诗原本附于《滕王阁序》末,凝练地概括了序的内容。

作者在第一句中点明了滕王阁的地势,笔法古朴自然。滕王阁地势这么好,那么都有谁来观赏呢?作者感慨道“佩玉鸣鸾罢歌舞”,回想起当年滕王来这里摆席设宴、莺歌燕舞。

第二句中,作者进一步描绘滕王阁人去楼空的落寞,“画栋”、“珠帘”只能与云和雨为伴,朝夕相望。这一句中情景交融,不但抒发了感情,还通过描绘画栋飞入云端,珠帘卷入西山雨表现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

第三句中作者基于前面的人去楼空感慨物是人非,“闲云潭影日悠悠”中的“闲云”与“潭影”,一上一下,有空间感;而“日悠悠”则是描述时间,短短的一句话,做到了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自然转换。

结尾的一句采用了对偶句法,但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并列。这种手法在以后变得非常常见,这既显现了王勃的才华,又体现出他对后世诗歌发展起到的作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赏析

这是作者早期在长安为官时的作品,感情充沛,是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是代代流传,激励和抚慰了无数游子。

前两句作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是长安,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是四川。从西安往南望去,不见蜀川,只见风烟。这之中用了一个“望”字,既符合当时离别的情景,又显得洒脱,而不是那种悲壮或者缠绵不舍。“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同你离别我心中的滋味也是苦涩的,但是我们都是在外为官的人,怎能不四处漂泊呢?这是作者对友人的诉说,话语情真意切,描绘除了两人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气势豪放,歌颂了伟大的友谊。知音之间是心有灵犀的,就算是远在天涯海角,也无法将彼此阻隔。这句诗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并且朗朗上口,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最后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说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的。这既是劝说友人,也是劝说自己,有些俏皮,但又透露出两人间深厚的感情。

这首诗非常通俗,语言朴实、洗练,但是表达出的感情却是真实、亲切、豪放。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长期客居他乡,没有故乡任何消息的人,在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心理状态。由于这种感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当时被贬到岭南,不仅要忍受当地的荒蛮,更与故乡不通音信,不知道家人是否受自己连累,饱尝思乡之苦。前两句中,先写“岭外”表明远离家乡,后又写“音书断”,说明音信不通,最后写“经冬复历春”,说明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步步推进,加深了作者的孤独、苦闷和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就这样经过了几度春秋之后,作者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按照常情,作者本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却说“近乡情更怯”。其实不难理解,作者远离家乡多年,一直惦记着家中的情况,既想有家人的消息,又担心他们已经遭遇不测,怕听到的是噩耗。这种微妙的感情导致了作者在感情上和现实中的矛盾心理。等快到家的时候,怕碰到了熟人,怕自己日夜担心的事情从熟人口中得到验证,变成一个现实。因此才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感情既非常真切,又能引发人们心中的共鸣,耐人寻味。盛唐选篇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

这是一首写初春二月杨柳的咏物诗。

杨柳之美在披拂的柳条,每年初春都会有柳条长出新叶,丝丝下垂,春风拂过,非常迷人。古诗词中常用杨柳来比喻美人身材婀娜。这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罢了,要想写出新意并不简单。“碧玉妆成一树高”,作者在第一句中将柳树比喻成了一位美人。接着在第二句中便将丝丝下垂的柳枝比作是这位美人身上的裙带。前一句中的“高”,说明这位美人身材挺拔,与后一句中的“垂”相呼应,这个“垂”字给人一种裙带飘飘的感觉。至今作者没有一个字提及杨柳,但是已经将杨柳描绘成了一位美妙的少女。

前一句中的“绿丝绦”引出了第三句中的询问,这样美的作品到底是出自谁之手呢?最后作者将其归功于无形的“二月春风”,指出是春天将大地装扮得如此美好。

短短几句诗中,作者表现出了自己高超的布局技巧,从“碧玉妆成”到“剪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不着痕迹。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赏析

这首月夜怀古的诗充分体现了张九龄作品浑然天成的风格。

前两句是作者最出名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轻松地将一幅宏大的场景描绘在我们面前,既有空间又有时间。

整晚上明月悬空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相关的,但是对于身处两地,互相思念的友人来说则显得格外漫长。一个“怨”字将这种对漫漫长夜的怨恨,其实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来。

漫漫长夜不能眠该怪谁呢?起身灭掉烛光,然后披着衣服走到门外。外面的月光非常亮,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朋友。不知不觉中夜里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两句中通过对“灭烛”、“披衣”、“觉露滋”等细节描写,将夜里睡不着的那种感受很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两句非常浪漫,相距两地,我又有什么能赠给你呢?我只有这满手的月光。就让我们在梦中相遇,把这满捧的月光送给你。这两句构思巧妙,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光凭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读到这里,会感到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

这首诗中作者描述了戍守边疆的士兵对家乡的思念,非常悲壮,表达了当时守疆士兵以及作者本人豪放的性情。

第一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景象,苍茫大地上,黄河像是从云中流出来一般。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述了一座孤城被高山环绕。这两句既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展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

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怎能不勾起大家思乡的情绪?接下来作者发出了无奈的感慨:羌笛何必一遍遍地吹《折杨柳》呢?要知道春风是不可能吹到玉门关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何须怨”三个字,意思不是说不要抱怨,而是说抱怨了也没用。其中的感情非常微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赏析

这是孟浩然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以求能得到引荐,进入政界。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是写景,描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后四句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观和渴望进入政界的愿望。

开头作者站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边远眺江面,看到洞庭湖水与远处的天空合为一体,景象壮观。三四句还是描述江面,只是目光由远及近,由湖面写到了倒映在湖面上的景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湖面被水气笼罩,仿佛能吞没云、梦两个大沼泽,湖面波涛汹涌,仿佛要将岳阳城撼动。

作者继续写到,本想渡过湖面,可是没有船;这一句为下一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一句是“端居耻圣明”意思是活在当下这个圣明的年代,闲居在家,无所事事是一件非常惭愧的事情。配合上一句,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有心报国,只可惜“无船渡河”。很自然的就能想到作者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最后两句作者说自己看着那些垂钓的人,只能徒生羡慕。作者进一步暗示自己有决心也像别人一样干出一番事业,只是没人引荐。这其中对张九龄的诉求不言而喻。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就平铺直叙,像是记流水账一样,语言质朴。老朋友邀请我去他家里吃饭,吃的是非常朴素的“鸡黍”。这里面没有半点渲染,这也正是田园诗的风格。接下来作者又环顾四周,写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由近及远,描写身处的大环境。周边全是绿树青山,既显得非常宁静,又显得非常高雅。

之后打开窗户,一边看着外面的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与友人饮酒,并时不时地谈一谈庄稼的事,表现出作者心情悠闲。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说临走的时候,主人邀请他等菊花开了再来饮酒赏菊。短短几句话,将主人的热情、客人的惬意、亲切的友情都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赏析

建德江,指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新安江段。本诗以船停江边、夜宿待行为背景,抒写了羁旅之思。诗中虽然也像大部分行旅诗一样,透露了个“愁”字,但轻轻一点,就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而且境界清新,令人愉快。

首句“移舟泊烟渚”,也就是把小舟停靠岸边,准备晚间的休息。停靠在哪里呢?地点是在江中的一个小洲边上,四处烟雾濛濛的。这一句是点题,同时也为后句的抒情作了准备。“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虽不一定“断肠人在天涯”,但不由自主地引起愁思,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作者才会产生客居异乡的“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境界清新,词句澄澈,独具特色,是本诗的名句。首先,这种景物,除非人在舟中,否则是很难看到的。

整首诗,景色以及感情的流动,是跌宕起伏的。第一句点题,第二句流露出“愁”,第三句也带着一丝低落,但突然之间,第四句,使整个愁绪一下子释放开来,宁静的宇宙容纳了所有的愁思。

无限空间,一轮明月。全诗在此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诗人,孤苦无依,面对着江水、小洲,还有远处荒野中的小树、天上的孤月,不免平添无限感慨:仕途失意,理想遥不可及,故乡远去,前途未卜……愁绪纷至沓来。“江清月近人”,一方面,诗人四周是浩淼的江水,似乎无边无际,远流入海;另一方面,头上是宁静的月亮。俯仰宇宙,既加深了现实之愁,但同时也在虚无中消解了现实之愁。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而本诗耐人寻味之处,也许正是这种难以言尽的感觉。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之所以加一个“古”字,是为了避免引起统治者的忌讳。事实上,此诗所写,都是当代之事,描写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命如草芥。

诗的开篇,具体描绘从军生活。白天,他们要爬到山上,观望四方有无烽火;黄昏,他们又要到河边给战马饮水。第三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一种特制的物件,容量一斗,白天用以当锅煮饭,晚上可以用以敲击打更。第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和亲远嫁外族的汉朝公主所弹的琵琶曲。无论是刁斗,还是琵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令人感伤的,其背景都是茫无边际的塞外,夹杂其中的,也许还有塞外的风声,感伤哀怨之中,又带有了一丝杀气。

边疆、荒野、刁斗、琵琶、烽火、战马,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气氛。军营处于无边旷野之中,“万里”极言其辽阔,暗指军人们的孤苦无依。偏偏暴雪突降,整个大漠不分天地,酷寒充塞其间。

前六句,具体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苦。第七、第八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站在胡人的立场上,突出了胡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艰难。这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就连土生土长的胡人都如此艰难困苦,以至于哀啼落泪,那么,驻军于此的“行人”又会如何呢?

最后两句,挑破主题。统治者穷兵黩武,从军者葬身塞外,而大量的百姓无以为生,一座座村落化为废墟。人烟日益稀少,蒲桃越发茂盛,这是怎样令人悲伤的场景呀!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赏析

这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前两句,提到了三个地名。“雪山”,是指祁连山,它横亘在河西走廊南侧,绵延上千里。“青海”以及“玉门关”,都是具体地名。三个地点,跨度数千里,展现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画面:从青海飘过来的云,弥漫在祁连山上,以至于使千年积雪都不那么耀眼了;雪山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孤城;再向西走上很远,就可以见到玉门关。

这两句,使全诗的视角极为广阔,横贯东西数千里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边塞诗,这两句加强了诗歌“豪壮”的感觉。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下,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唐朝,西北边境,面临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吐蕃在青海地区,突厥在玉门关外。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范西方、北方两个强敌,守护河西走廊。所以,这两句诗,既是景色描写,也是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实写。景色描写,与军事形势的描写浑然一体,渗透着复杂的感情:边疆的广阔、苦寒,戍边生活的艰苦,但同时,戍边将士又充满豪情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所有这些都融合在开阔、苍茫的景色里。

第三、第四句,从远景拉回到近景,并水到渠成地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强有力地概括了边境战争的残酷。“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对战之艰苦。“穿金甲”,已经暗含着战斗之外的其他可以想见的因素,比如壮烈牺牲,马革裹尸,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胜败得失。

但是,即使铠甲磨穿,将士们的壮志却愈发强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强有力地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将前几句的悲苦一扫而光。所有的阴霾消失殆尽,豪壮尽显。这一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总体看来,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是颇有节奏。第一、第二两句,重在描绘一个无比广阔的境界,其间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军事和感情方面的内容。第三句,有明显的转折,视角突然具体化,而且表露出感情色彩。第四句,强烈的感情呼之而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整首诗的风格是豪壮有力的。虽然也有悲的成分,但并不占主导。毫无疑问,战争是艰苦的,“黄沙”句对此有生动的描写,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将士们能够豁达地承受战争,所以整个句子给人的感受是乐观的、雄壮有力的。最后一句,是在深深认识到战争的艰苦和持久之后,所发出的更坚定的誓言。

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在本诗中有典型体现:即使在艰苦的战争中,也充满乐观、坚定和豪情壮志。王昌龄的绝句,往往具有这种阳刚的气质,这也是他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被明代诗人李攀龙尊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时间、空间的广度入手,展开了诗歌。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而“秦”、“汉”两朝,又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时的边境之患。同在一轮明月下,千年前的战斗仍然继续,这种历史的遥远与延续,让人无法不生发感慨。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可以说是字字带血、笔笔含情。千年来,多少名将士、多少个家庭、多少个悲剧,以及多少个豪壮的故事,都包含在这几个字里。自秦汉以来,多少个世代过去了,多少人下落不明。他们在一千年出发,至今未归,而整个中国历史却因为他们发生了变化。这是悲剧,但也是正剧。

第三句和第四句,直接表达了人们的希望,希望能够永绝边患,再也不让胡人前来践踏我们的土地。

全诗用语平凡,字句朴实无华。几千年的悲剧,壮烈的历史,无数人的希望,又使每个字都耐人寻味。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赏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今江苏镇江,在长江沿岸。

这是一首送别诗。唐开元二十九年,时任江宁丞的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即将回到洛阳家乡的好友辛渐。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长江边上。前夜的冷雨,使清晨的空气愈加萧瑟,迷濛的烟雨弥漫于天地之间,如同二人的愁绪,无边无际。“寒雨连江夜入吴”之“连”字,写出了雨势之大,以及时延之长,渲染了诗人因离别而生的愁绪。诗人对于夜雨的情况如此了解,也说明他一夜未眠,也许是为友人的将来担忧,也许是有感于人生际遇的无奈。“平明送客楚山孤”,与前一句呼应。一方面,加强了水天相连、烟波浩渺之景的愁苦;另一方面,这种阔大的场面,不也是一种极其高远的境界吗?

王昌龄的诗歌,虽然也有比较婉约的,但总体说来,他的诗几乎都带着乐观和豪迈的情绪,从不见他单纯地表现消极情绪。即使在这种表现离愁别绪的诗中,即使面对如此冷落萧瑟的场面,他仍然从视觉和听觉上把读者带进了广阔的天地之间,气势宏大,意境开阔。“楚山孤”三字,既表现了“孤”的意思,也表现了离别双方的孤单及挂念;但同时,“楚山”又将人想象化为高山,全诗境界更高、视野更大。这与婉约派在表现离别和孤单时的顾影自怜相比,无疑要阳刚许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诗人临别的叮嘱。“冰心”、“玉壶”与前面的“楚山”等意象映衬在一起,不仅渲染出送别时的孤寂,更重要的是,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以及冰清玉洁的形象,在诗句收尾时已经清晰地树立起来。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的景色。终南山北面的景色非常秀丽,积雪就像浮在云端上一样。阳光照在树梢上,反而增添了傍晚的长安城的寒意。

诗中的“浮”字用得尤其传神。在阳光的照耀下,高出云端的积雪寒光闪闪,正好给人一种像云一样“浮”动的感觉。

这首五言诗是祖咏的应试作品。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按要求作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他说:“意思已经表达完整了。”送 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友人归隐而作的。语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诗人开篇就用“饮君酒”来点题,然后询问友人以后的打算。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然后又自然地过渡到了归隐。诗中出现了三个“君”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反复叮咛、依依惜别的感情。“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诗人借友人的矢志归隐,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即使归隐,也不必以失意为念。因为,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而终南山的白云却是无穷无尽的,可以供你随意消遣。这两句一转前面四句的平淡无奇,骤然增加了诗的韵味,表达了诗人的羡慕和无限感慨之情。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赏析

这首诗极力展现了辋川的深秋晚景,抒发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中的景物具有清幽空旷的特点。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了辋川附近深秋暮色下的寒山、秋水、夕阳、炊烟等景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颔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和裴迪的闲居之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许之情。“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生动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安逸神态和超然之趣,所以诗人才把自己比作陶渊明;而醉酒狂歌,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裴迪的狂士风度,表达了诗人对裴迪的由衷好感和欢迎。因为,王维与裴迪,就像陶渊明和接舆,他们虽然个性差异较大,但他们却有着相近的超然物外的心境。景色是那么美,再遇知音,这怎么不叫诗人开心!

诗中的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村景色的田园诗。傍晚,秋雨初晴下的山村风光旖旎,淳朴的村民活动其间,一派怡然自得的满足景象。诗人把自己的高尚情怀和理想追求都融入了这一美景之中。

首联描绘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刚停,万物为之一新的美妙景色。此时,虽然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松林里月影斑驳,闪亮而又清冽的山泉潺潺地从岩石上流过。这是一幅多么清幽明净的山水画呀!

这时,一阵欢声笑语从竹林里传了出来,打破了“空山”的幽静,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回来了。月色下的宁静荷塘上,有渔船顺流而下。诗人先不着痕迹地用“竹喧”、“莲动”来打破“空山”的幽静,自然地引出了隐身于竹林之中的洗衣姑娘和被莲叶遮住的渔船。这种写法,更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诗人看来,“山中”比“朝中”洁净淳朴,可以让人洁身自好。处在这青松、明月、青莲、翠竹之间的勤劳人民,大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决定隐居。

诗人用这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厌恶污浊的官场,想过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理想。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终南山时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之乐。

首联说的是诗人中年时开始厌恶世俗,所以在终南山脚下安了家,转而信奉佛理。颔联描绘的是诗人独享其乐的场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是诗人尽兴登山,直至无路可走,就干脆坐下来欣赏山上的景色,当他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地上的水变成了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