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新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2:16:1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建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行走的新闻

行走的新闻试读:

宁波大学做好服务地方的“领头羊”

东海之滨,甬江之畔,坐落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宁波大学。而随着国务院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家海洋局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宁波大学涉海学科,以及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正式成立,宁波大学这一所在地方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兴高校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迎来了新的机遇。

作为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在办学以来一直秉持“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确立了“立足宁波、紧贴浙江、面向全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突出发展重点,加快融入地方,形成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高校服务地方,学科引领科研,科研支撑发展”的理念,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办学特色,推动科学发展。

2005年,宁波市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目标,宁波大学以此为指导,积极推进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着力开辟产学研工作新渠道,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品,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学科创新团队,为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

“教学是学校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教育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1810年,德国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将科研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的一大跨越;20世纪初,美国将服务社会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又一大跨越。因此,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大学立校之本,科研和服务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成为大学强校之路和兴校之源。”——2007年宁波大学冯志敏副校长在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的讲话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是区域教育的根本责任和重要使命。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依托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宁波大学从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大力建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建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方面,宁波大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基地申报工作启动之初就形成了基地建设的相关激励机制,包括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与近五年年度重点工作,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和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措施。

学校积极宣传发动,构建组织框架,制定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学院的申报积极性,各相关学院开展了充分的调查研究,2006年精心组织申报了8个基地,在首次批准的5个基地中,成功获批经管经贸和机电模具2个基地,并获准成为石油化工、旅游会展和金融保险等3个基地的参与建设单位。同期成立了宁波市机电模具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和宁波市经管经贸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基地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主任委员召集各委员并邀请教育局高教处领导召开会议讨论了基地建设方案、基地建设目标、基地验收方法、二级项目立项指南等重要问题。主持机电模具基地的工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宁波大学主持的机电模具和经管经贸两个基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宁波大学还主持了其他2个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参与了6个基地的建设。主持的其他2个基地为IT产业基地和文化服务基地。在人才培养基地的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产学研合作工作也得到了深入拓展。“金蝶ERP软件宁波大学培训基地”揭牌

根据《关于公布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名单的通知》,宁波大学先后有5个专业群获批成为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高端贸易与金融专业群、面向国际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群、创新服务型电子信息专业群、航运与港口物流专业群和文化创意专业群(2010年立项)。以上5个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获批后,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从2010年底启动了服务型重点专业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各专业群积极探索“双证”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人才培训服务,在中期检查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体系构建方面,宁波大学致力于系统构建通专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从学生就业与成才的选择出发,构建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平台之间逐层递进、平台与模块之间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学科大类平台冲破了学科专业壁垒,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专业方向模块实现了社会多样化需求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结合。此外,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在改进课程体系上也做了多项有益的尝试。“平台+模块”课程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有效建立起基于学生选择的教学资源优化与配置机制,形成“选择+竞争”资源优化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将竞争压力传递到学科、专业、教师等各个教学要素,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各类教学资源的质量,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的结构优化与合理配置。

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宁波大学还专门成立了阳明学院,负责一年级学生按大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专业分流,从切实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出发,对学生的培养流程进行了重构。学校改革过去按专业招生的方式,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按大类培养,统一学习相关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课程,并让学生在第一学期未按规定申请转学科大类,在第二学期末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选择专业,第五学期末根据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方向模块。阳明学院通过设立专任导师办公室、举办阳明讲坛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科学习和人生规划指导,营造成长氛围,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阳明学院丰富的学生活动

在学生成长方面,宁波大学围绕全国教育部教改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系列课题开展研究、改革与实践,首次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该理念突破传统思维范式,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获得多项奖项,其中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8项,全国性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等竞赛获奖226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获奖751项。2011年,宁波大学学生获学生专利授权10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7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学生创业意识日趋浓厚,目前有27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校创业基地,其中23个注册为有限公司,盈利约600万元。现在宁波大学创业街正在装修,到时又将有一批创业团队入驻。

经过多年努力,宁波大学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现阶段已经构建了“平台·模块·窗口”体系,并通过以“宁波帮”文化教育为代表的创业精神教育的深入普及,加大了与各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合作,宁大始终坚持服务学生、输送人才的宗旨,挖掘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前为止已成功输送了创业团队10余个。2011年6月,宁波大学荣获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宁波大学在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11年12月,宁波大学创业基地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园,获得100万元经费补助和服务支持,这不仅是对宁波大学过去几年创业工作的肯定,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再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力争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在鼓励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宁波大学还加大了与江东创业园区、江北创业园区、镇海创业园区等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进一步的软件和硬件的保障支持。在这些创业园区内,创业团队可以获得诸如创业资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住房补助、安家补助、社保补助、创业辅导、人才培养等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构架产学研结合体系,提升教育的知识贡献能力

2010年4月9日上午,位于三门县的浙江东南橡胶机带有限公司会议室传来了热烈掌声——宁波大学材化学院应化教工党支部与该公司党支部结对共建签约仪式举行。“高校的科研资源只有与企业充分结合,才能真正服务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宁波大学跨学科团队领头人刘新才教授说。在之前开展科技帮扶的基础上,2007年,宁波大学抽调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和能源工程等多种学科的骨干组成了跨学科团队,走进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一直以来,宁波大学都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等优势特色学科,把学科方向、特色培育、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技术服务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服务、合作、互动和共赢,同时,在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宁波大学近年来大力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特别是高端技术的研发,建立校地、校企、校所合作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地方急需的重大项目研究,在“立地”基础上去争取“顶天”的项目,在国家级重大奖项、重大项目上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06—2011年,新立项主持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109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奖109项,其中一等奖14项。近年来,横向合作研究经费超过6500万元/年,大部分的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被采用或转让。

学校在开展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新建了一批高级别实验室及研究基地,形成了宁波大学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并实现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顶天立地”的有机结合。其中,国家、国务院部委科研创新平台9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9个、宁波市级科研创新平台1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基本上都采用地方与部委联合共建,或直接面向地方产业经济。此外,学校与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建设跨学科平台——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共建“外国语言文化与宁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现代国际贸易战略研究中心”、“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等5个院校合作研究中心;2011年,为进一步创新科研体制与机制,繁荣宁波市人文社科文化,学校成立了2个人文社科研究院——“宁波大学浙东文化与海外华人研究院”和“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高端技术的研发不仅是团队与个人的有机组合,并应该应用到多模式的服务生产与建设实践当中,造福于社会。诸如系列高端技术成果服务面向海洋的产业链。学校依托应用海洋生物技术等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将众多成果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育苗—养殖—加工”的各个环节,为宁波市的特色和优势产业链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推动。信息与通讯核心技术优势辐射相关产业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何加铭教授带领研发团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宁波市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宁波大学与余姚、鄞州项目签约仪式

在科研与教学互动方面,宁波大学与11个县(市)、区政府和市国家高新区建立的全面合作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学校先后与宁波各县市区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举办了10余次大型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促成各类签约项目达百余项,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孕育了一批丰硕的合作成果。同时,宁波大学积极开展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专家学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和经济实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成果转化。学校凝聚多学科综合性优势,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联合高新企业在相关专业领域上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及相关工程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创新平台。

在产学研结合体系的发展上,宁波大学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宁波大学与市经信委、科技局、教育局以及21家宁波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共同发起。各方以“服务、合作、互利、共赢”为宗旨,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宁波大学与企业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有效结合。至今,宁波大学已组织了6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共有600余人次的教授、博士深入500余家宁波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优势服务企业。自2007年学校启动“百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以来,共有80余位优秀企业家、富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受聘为宁波大学相关学院的兼职教授,将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直接传递给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缩短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距离。学校海洋生物技术学科科研团队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多元。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科研团队与宁波波导、奥克斯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完成“无线多媒体通信传输与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亿多元。学校荣获“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以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高华生老师为第一完成人的“染整定型机废热回收与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项目获“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宁波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暨第五批教授 /博士进企业(社区)启动大会现场

学校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载体,推进地方服务与合作平台的建设。截至目前,宁波大学与宁波飞日水产实业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地方服务与合作平台16个,到校合作平台建设经费355.5万元。

宁波大学之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于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人文社科横向科研在数量与经费总量上提增较快,2010年以来每年保持在1600万元。此外,宁大积极参与“十二五”地方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度,该校文科教师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合作项目共计47项,总经费达到352.3万元。2012年,为进一步服务宁波文化强市建设,助推“六个加快”,宁波大学与宁波市相关部门举行了合作对接交流会。会上,宁波大学分别与宁波市政法委等11个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息和成果交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建合作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在社会文化上,一批研究成果在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2010年6月底,受宁波市发改委委托,宁波大学人文学院赵江滨教授领衔承担了《援建青川——宁波篇》大型纪实报告写作的重要课题。2011年9月,学校启动实施“甬籍教育家研究计划”。该计划接受宁波市教育局委托由宁波大学主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颁奖仪式上

在社会经济上,一批研究成果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咨政服务功能。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开展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咨政服务,如基地研究员严小军的“浙江省绿色港航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研究”,提出了推进绿色港航发展应当实现“港口管理绿色化、港口产业绿色化和港口环境绿色化”的政策建议与绿色指标评价体系,获得了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国家软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模具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民营企业准入自然垄断产业政策与社会系统研究》针对宁波乃至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度研究,研究成果均入选了科技部编发的《软科学要报》,供中央领导作为决策参考资料。宁波大学与宁波市相关部门在合作对接交流会上举行签约仪式

此外,宁波大学的社科专家基层行与文化百科大讲堂也得到了教育部以及政府的肯定。教育部编印的2011年第86期《教育部简报》和教育部社科司编印的2011年第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分别报道了该校积极开展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和宁波大学积极组织参与文化百科大讲堂等科普活动。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是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在甬高校、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协办的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认为,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目前已具有影响大、内容实、层次高等特点,在创建一个模式(高校联合举办)、培养一支队伍(在甬高校服务地方队伍)、一种情感(高校教师回报社会的情感)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总之,宁波大学以自身的独特魅力,通过人文社科这个广大的平台造福了社会,得到了政府、媒体、企业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三、构建教育的培训服务体系,提升教育的实践服务能力

“甲鱼大王”沈岳明在宁波水产养殖业小有名气。过去,颇为倔强的他提起甲鱼养殖,谁都不放在眼里。如今,每逢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专家来讲课,老沈都毕恭毕敬地听。“是宁波大学的专家,帮我找到了‘致富秘籍’,让我成为今天的‘甲鱼大王’。”老沈的话语中透着感激。

这样的例子在宁波大学还有很多。宁波大学在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并且主动设计方案,加快建设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形成了区域特色培训项目。

在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业人才方面,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受宁波市建委、市农办等单位委托,两年来针对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组织新农村建设相关专题进行了相关培训。从2006年起,宁大又先后承担起贵州省、河南省等地的干部、技术人员等的培训,举办了农业知识培训班。另外,学校海洋学院承担的宁波市“优秀农民进高校”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两年来接受市农办、市教育局等单位委托,开展了海水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专题培训。

聂秋华校长说,2003年至今,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已积极承办了九届“宁波市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工作,直接培训农民2000多人。象山港横山码头附近的5家育苗厂拥有3000多亩土池,年产蟹苗9亿多只,负责人都是农民进高校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培训的学员中有15%以上已经创办了企业,他们当中还有数十人在EMBA总裁班进行深造研修。学员注册了上百个品牌,形成了鸣凤甲鱼、南美白对虾、“兴洋”牌蟹制品等多个特色产业。虾蛄育苗技术实践指导现场优秀农民进高校

同时宁大还以和谐家庭为目标,开展“母亲素养工程”。“母亲素养工程”旨在提高母亲多方面的素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引领母亲提高参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04年底,由宁波大学和宁波市妇联共同创办的宁波大学女子学院宣告成立,这是宁大教育体制创新和宁波妇女工作社会化的创举。“母亲素养工程”是女子学院根据市妇联要求精心策划开展的一项教育培训项目。这项工程的策划实施是女子学院发挥宁波市妇女教育培训基地作用的体现。对于母亲素养工程,宁波大学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宁波大学母亲素养工程教育培训工作机构,并在全校发文通告。现在,“母亲素养工程”已纳入宁波市“十一五”、“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此项目着眼于家庭和谐,突出体现母亲的主导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和谐家庭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母亲素养工程至今已培训了55万多名母亲,其中系统学完24学时以上的达20万名。这样高规格的母亲素养的系统培训,在全国还是首创,受到全国妇联的赞誉,被称为“新时期我国妇女平民教育的创举”。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都出现航运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短缺情况。近几年,宁波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加大各类航运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与港城经济相适应的高级航海人才。宁波大学作为交通部向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荐的我国7所高等航海院校之一,是我国培养和培训航运事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从2001年至今,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特殊培训、适任证书培训三大类培训领域,宁大已为宁波及周边地区400多家航运企业培养、培训了近10万名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母亲素养工程

家政服务工程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家政服务业整体水平,开拓城镇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新的就业渠道的工程,对于国务院提出的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有着重要意义。自2009年底宁波大学被批准成为“宁波市家政服务员培训机构”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家政服务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首先,学校加强了资金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顺利实施家政工程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学校加强产学联姻,拓展招生和就业渠道。自工程启动以来,宁大积极利用学校网站,各种媒介积极宣传家政服务工程,推介家政免费培训,得到了各家政公司的积极响应。学校现已与10多家管理规范的家政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招募—培训—就业的无缝链接。此外学校还规范教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为了这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宁大制订了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了完备的师资库,不断加强教学督导。同时,严格考勤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籍档案,并且加强考前辅导,使考证通过率不断提高。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家政服务工程培训项目成绩显著,项目开展期间,宁大共开展了物流师、营养师、会计上岗证,心理师、全科医师、母婴护理、单证员、“月嫂”、“育婴师”等各类技能(技术)培训,培训人员8万人次。轮机模拟器训练轮机实践活动

宁波大学是全省“领雁工程”实施的6所承办学校之一,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系列培训。“领雁工程”旨在通过抓骨干教师的培训,使全省教师队伍形成全体学习的良好风气,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师德修养,从而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

宁波大学作为宁波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从1996年开始,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广泛拓展培训渠道,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开展了各类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2008年起,宁大开始承办浙江省“领雁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现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化、系统化、网络化、品牌化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此外,宁波大学还专门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研发了受训者可以自选的300个左右各类个性化短期或长期培训项目,年均举办省市普通高中九大学科教师和校长骨干专业素养与执教能力培训班250期左右,受训人员年均9000人次。

四、丰富党委团委学生活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余耿学是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一名普通的大四学生,他在家乡桐乡市获得了首届道德模范的荣誉,是唯一获奖的大学生。是什么让还在校园的他,就受到了家乡人民的褒奖?原来,这两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叫“滴水行动”的事情。余耿学的“滴水行动”,起源于湖南他砂乡小学教师李娟在网上发的几张照片。照片上,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衣服、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渴望的眼神,深深触动了余耿学。通过学校团委和网络联系,余耿学很快组织了一支“滴水行动”支教队。2010年8月,支教队来到湖南湘西龙山县的他砂乡,给大山里的孩子撒播希望。“滴水行动”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加入。通过打工和筹集资金的方式,近1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自愿加入。在支教中余耿学发现,当地的校舍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于是发动宁波爱心市民、企业单位等为湖南湘西龙山县召市镇团结小学筹集善款修缮校舍。和记者聊起目前团结小学的修缮情况,余耿学很开心:“9月份,校舍400米的围墙已经完成,9间教室已经翻新。墙壁粉刷过了,玻璃更换了,框架也油漆过,教室门装上了,210套课桌椅全都换新了。操场上,篮球场建好了,孩子去学校的路上,台阶也已经修好了……”余耿学在湖南湘西龙山县他砂小学支教

近年来,在构建服务性教育体系建设中,宁波大学在团省委和校党委的领导下,始终秉承有利于发挥团组织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有利于增强基层团组织内在活力的原则,有利于服务学生,服务校企,服务社会的工作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形成了“服务多样化、互动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宁波大学校外活动中,团委始终坚持工作渠道多元化的宗旨,主动与地方县市区党团组织联系,为学校共青团工作争取资源,寻求支持,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经过不断努力,宁波大学与宁波市镇海区委组织部、镇海团区委合作推进的宁波大学优秀学生赴镇海挂职锻炼的项目,已经成为校团委“借力地方党组织,实现合作共赢”的典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校团委以及二级学院分团委更是与地方建立了基地共建关系。仅2008年度,获省校级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共建基地就有22个,基地地点分布于宁波各县区,以及省内外部分县市。

宁波大学基层团组织的发展紧跟基层党组织建设步伐,在党建工作指引下创新团的组织模式,做到团的基层组织“宁可多重覆盖,也不要不覆盖”。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学分制分散上课的特点,从2003年起,陆续建立了一批以“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基本工作内容的楼群团总支,使团组织引导、服务的职能从课堂延伸到学生寝室。从2006年起,校团委指导各主要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设立团支部,使得基层团组织的覆盖更加严密。

据了解,宁波大学有4000名学生党员加入到义工队伍,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假期、课余时间走进企业、社区、居民家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义工服务,累计服务群众超过4万人次。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团是宁波大学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宁波大学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服务型学生党组织为载体,建立学生党员义工制度,提高学生党员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能力。2011年暑假,学校组织了8个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团,深入宁波各基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集中开展法律援助、社会民情调研、义务支教等活动。“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服务,我们干的是本行。”学生党员章涛自豪地说道。宁波大学法学院党员义工小分队将“模拟法庭”搬进了鄞州区石碶街道,现场“审理”了一起真实发生在江北区的学生故意伤害案件。队员们准备充分,案情分析透彻,有理有据,审理过程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这些都给社区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庭审结束后,很多居民都饶有兴致地来咨询一些法律问题。宁波大学学生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以“组织倡导和党员自愿参加相结合、集中活动和分散服务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广泛深入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围绕各学院中心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来开展义工服务。学校引导发动广大学生党员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师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成长成才。

在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除了特色的党员义工服务外,宁波大学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广大党员团员的生活。2009年,宁大学子参与灾后重建青川。2010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第八批“两项计划”志愿者出征,宁大团委组织在校新疆生举行“长假欢乐游”活动。2011年7月22日,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开展了“大别山红色之旅——国际交流学院赴安徽省金寨县寻访革命遗迹”主题社会实践。

服务学生,团委不仅服务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还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服务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以2009年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为例,结合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和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代背景,开展了“1919对话2009”、“宁波大学师生同瞩国庆阅兵式”等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前者采用宁波大学老中青三代人访谈的形式帮助团员青年议青春、明责任,后者采用校党委领导与学生共同观看国庆阅兵式、诗歌朗诵、唱响红歌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该活动于10月1日晚上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唱红歌的组织——宁波大学红歌会,结合经典红歌的赏析、传唱开展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暑期社会实践

2008年,宁大“M-home”特种用房创业团队荣获2008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1年,宁大学子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学校以全国排名第41位的成绩进入全国“挑战杯”竞赛联合发起高校;而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宁波大学23个参赛项目共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数及总成绩均高居参赛高校第一位。这是宁波大学在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赛场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继2011年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场上获得佳绩后,宁大学子又一次在号称大学生科研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舞台,用精彩创意和不俗成绩为宁波大学的发展和成就作出的最直接的诠释。

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在2008年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说:“大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现代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实现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更是地方高校争取更多办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围绕这一目标,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工作为载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服务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进一步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当地的大学在人才、科技和文化上的有力支撑,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大学学子在“挑战杯”省赛赛场再创辉煌

伴随着宁波大学在服务性教育体系中的实践,宁波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也上升了一个台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汕头、深圳、烟台、宁波新建了4所综合性大学,其中建校时间最晚的宁波大学在2012年首次进入中国大学前100强,学校还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宁波大学的发展模式为其自身带来有益成果的同时,也为当下大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宁波大学也终将在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发展中越走越好。“行走的新闻”宁波大学小分队:高雪峰 唐婷婷 王卓君 王馨馨 王昊文指导教师:王军伟

宁波工程学院甬城工事

宁波工程学院

象山港大桥施工区域阳光明媚,随着现场吊机架起一块箱梁,准确地固定在南主塔和主跨间的桥面位置,象山港大桥南主塔次边跨合龙完成。次边跨的合龙减小了边跨主梁的挠曲,从而大大提高了主跨的刚度,为全桥钢箱梁架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大桥施工进入最后的合龙阶段。

据了解,象山港大桥共有5次合龙施工,分别是南主塔次边跨合龙、南边跨合龙、北主塔次边跨合龙、北边跨合龙和主跨合龙,最终的主跨合龙在2012年7月初完成,这为大桥在2012年年底前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象山港大桥是事关象山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它的建成,不仅使象山县城到宁波市区的距离由目前的120千米缩短至47千米,车程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而且使象山融入宁波半小时经济圈、杭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中。这对保障浙江省海洋开发的全面实施,促进浙东南和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象山港大桥的建设中,宁波工程学院获奖的六项关键技术创新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落实和应用。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研究并进

宁波工程学院根据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目标,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提出了“双合作”办学战略,即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与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双合作”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实践证明,“双合作”工作已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象山港大桥的建设中,宁波工程学院获奖的六项关键技术创新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落实和应用。这也是该校服务地方,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缩影。该校参与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还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承台、墩身和箱梁上预埋了一系列传感单元,跟踪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动态信息变化——“我们可以提前感知混凝土结构的剩余寿命,并根据预案及时采取措施,从而确保混凝土结构百年以上的工作寿命。”“我们要跟踪混凝土结构的‘一颦一笑’,预测大桥是否会过早得‘病’,然后适时地进行维修或大修。”大桥指挥部被称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有百年寿命的保健医生”。2005年以来,《宁波日报》、《今日早报》等多家媒体以“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百年寿命上道保险”为标题,报道了干伟忠教授有关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这项今后值得期待的研究。

干伟忠主持的宁波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所,拥有一支数量精干、高效率的科研团队,其实验基地也是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中每个成员分工合作,配合默契。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几年来干伟忠和他的团队经常往返于大桥施工现场和实验室之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墩、承台和厢梁等部位安装传感器,定期记录数据。李跃明老师回忆起2006年盛夏一次去大桥工地安装传感器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那天大家在三十几米高的摇摇晃晃的桥墩脚手架上,顶着烈日一干就是4小时,等回到岸上时早已经双腿发软。

团队完成的《沿海水工混凝土结构腐蚀与修补技术研究》等3项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等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当中,同时还参与编制交通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目前该团队的主要项目还有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以及舟山跨海大桥结构耐久性监测预警研究等。干伟忠与杭州湾跨海大桥

无论是象山港大桥还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都是学校致力于产学研结合体系建设的表现。除此之外,学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中,还有很多的优秀案例。2006年以来,该校与慈溪市坎墩街道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发挥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街道提供政府服务和管理资源,企业提供市场、经营和产能资源,实现了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方互动,促进了校企强强联合,加快提升了街道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在校地合作过程中,与慈溪市坎墩街道的合作不断深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坎墩模式,其合作案例被宁波市科技局评为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此外,学校科协与坎墩街道直塘村结对合作,利用智力优势为直塘村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对新老村民进行网络信息化知识普及培训,提高新老村民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使他们能通过上网了解国家时事政策和各项村务活动,推进村务公开;帮助制订农村网络信息化规划,促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为直塘村网络基础条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网络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等。

学校不断努力,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加快学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学研合作。2008年12月23日,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华巍代表学校与镇海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召华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协议,学校与镇海区的校地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学校优势学科情况和镇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双方将在企业技术合作、科技项目开发及成果转化、城市建设、现代物流、社区建设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会上,学校与宁波摩士集团有限公司、百隆东方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与宁波顺帆皮革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项目合同;聘请宁波金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林等多位企业总经理和董事长为学院客座教授;该院郑德春博士、胡敏杰副教授等被企业聘为科技顾问。

另外,邵双喜教授主持的“原位聚合鞣质及无铬皮革制造技术”项目首次提出了原位聚合鞣质的理论,创造了多组分原位结合鞣工艺及其稳定平衡技术,成功实现了无铬羊皮革和无铬牛皮汽车革的产业化。无铬皮革制造技术已在5家企业实现产业化或完成推广。开发的无铬鞣剂等皮革化学品在4家企业投产,产品得到广泛应用。项目的成功和推广,不仅可减少排放数千吨含铬废水,使制革污泥易于处理和生物降解,而且有助于人们远离六价铬的危害,其社会意义和作用深远,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几个机器人正在表演太极拳中“白鹤亮翅”的动作

不仅如此,宁波工程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共建“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框架协议,标志着该院与中国社科院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港口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港口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港口城市交通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合作共建“国际港口与物流中心”,通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际港口与物流中心”为宁波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服务成绩显著,为市政府在港口产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已逐步成为宁波港口物流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囊,也促进了宁波工程学院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推行“卓越计划”的突破口之一,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宁波工程学院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由电信学院钟秋波博士率领的团队,进行了参加哈尔滨全国机器人锦标赛前的第一次合练。2011年暑期组建的这一团队,目前已吸引了该校30多名优秀学生加盟,专业涉及计算机编程、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无线电通信等,并获得第13届全国机器人竞标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14届全国机器人竞标赛冠军1项、季军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二、人才双核,服务你我他

秉承着“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宁波工程学院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学校一直以来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其办学定位是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成为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摇篮,以期达到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目的。

学校经过多次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了“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优化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协同,努力培育特色。“宁波高专的专科生我们非常喜欢,但对升格成本科的宁波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说实话,我们更放心用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推荐第一届本科生时,这样的话让工程学院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周文革百味杂陈,学校在高专时期是全国的翘楚,升本后却成了本科学校的凤尾,培养的人才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成为这所新升为本科院校的大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继承高专的好做法,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增强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培养‘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应用型人才。”院长高浩其在一次教学大会上强调了他的观点。

知与行的统一,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统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教不严,师之惰”,虽然如今不用像《三字经》中说的那样一定要做严师,但是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就要有懂得工程实践的教师,而专升本后引进的教师们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的正是工程实践能力。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为社会和学生服务,同时也是服务老师,服务学校。学校要求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必须联系一家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并鼓励有经验的老教师带着年轻教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这一举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走进企业,为宁波工程学院造就了一批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超过了40%,他们讲课生动,善于使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就对实践应用具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宁波工程学院又在教学中采用了“做中学”和“用中学”的教学模式。“做中学”就是植入“CDIO”理念开展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实现“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一体化。学校建筑学专业在开展CDIO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共要完成28个课程项目,包括模型制作、建筑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们做得乐在其中。“刚开始听到‘CDIO’这个概念感到很高深,但接触下来,真的深深喜欢上了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我能够阶段性地把学到的东西马上应用到课程项目的实践上,感到效果特别好。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和同学刚把在《小型建设设计》课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世博园模型的制作上,中央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们学得开心,做得也开心。”该校建筑学081班的学生王浩达开心地说道。“‘做中学’,通过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课堂实践的平台,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教学、联系较小的缺陷,实现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工程学院校建筑学专业的负责人、教育部建筑学专业CDIO教学大纲的主要制定者刘超英教授说。

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学院的重中之重。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减少理论教学周数,每个专业的理论课时从平均2700学时降到了2200学时,这就确保了实践环节的时间。2004年以来,宁波工程学院与镇海炼化公司合作开展了“3+1”订单式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各自优势,并于2006年提出的宁波高等教育服务型体系接轨,以其“3+1”人才培养模式为宁波市提供服务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学校可谓是永不止息。时下什么专业比较热门?汽车专业应该算一个。而有一个消息给汽车专业或者说宁波工程学院实实在在地锦上添花了。2012年3月宁波市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宁波市与同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积极支持宁波工程学院在杭州湾新区筹建汽车学院和汽车研究院。

在宁波市政府和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新成立的汽车学院将成为国有公办性质的宁波工程学院的分院。汽车学院将落户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3公顷,其中一期建设用地面积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含研究院2万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未包括研究院部分设备经费)。在办学的定位上,汽车学院将围绕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服务工程等各种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学院将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层次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据了解,汽车学院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将在7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人左右,另外还将招收研究生150人左右。而早在2012年1月,上海大众汽车已落户杭州湾新区,到2015年,杭州湾新区有望建成超千亿产值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而这对学院的办学来说,不可不谓是有重大作用的。这不仅对学院有建设性作用,而且更将推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学院院长胡如夫告诉记者,虽然杭州湾新区的汽车学院2012年7月动工,到2013年9月才能完工,但学院在2012年9月将会招收近600名本科生。另外,为了配合上海大众汽车城的用人需求,还将从高职院校招收60名相关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在进行两年理论学习后,会被派往上海大众总部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将进入杭州湾新区的汽车城成为技术管理人员。汽车专业人才紧缺,电气、机械类学生成了香饽饽,在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人才需求到底有多大?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华巍说,宁波汽车与零部件产业发展迅速,但研发人才与一线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今后,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他给出了一个数据:2011年,宁波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41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从业人数年均接近8万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2.16亿元,占浙江省总量的19%,在全国城市中,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名列前茅。

2012年1月,上海大众也落户杭州湾新区,一期30万辆整车于2013年3月下线生产,吉利汽车首期12万辆整车已于2012年4月投产,到时杭州湾新区将形成年产近100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2015年,杭州湾新区有望建成超千亿产值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学院的设立,正适应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利用这一平台,就能吸引一批国际化高端人才,服务宁波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

学院与同济大学共建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是市校合作、校校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是优势互补、需求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举措,对推动市、校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宁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产业资源和技术资源联姻的一次有益尝试,既能为宁波汽车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又可以集成宁波的产业优势和同济大学的汽车科研优势,必将推动宁波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在筹建汽车学院的过程当中,大家通过积极探索,创造了办学投入多元化,管理体制理事化,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办学模式,可以说在高校的办学体制机制上又走出了一条新路。共建汽车学院签约仪式

学生能否就业,就业前景怎样始终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宁波工程学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1)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支持平台

在以往对学生展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毕业生就业·创业论坛”,组织了一系列精品讲座,邀请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企事业名人、大中型企业人事主管、成功校友等来校与毕业生进行互动交流,使毕业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良性发展打下基础。(2)积极与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建立校地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宁波工程学院已与宁波市及下属各县市和绍兴、嘉兴等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向他们提供学校毕业生的生源情况,而他们向学校提供各地的人才需求信息。(3)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拓展就业渠道

作为宁波市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宁波工程学院已为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与机械、化工、建筑、电子、交通、外贸等行业的一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该校交通学院建立“12345优秀学生培养”机制,利用暑假和双休日,把一批批优秀学生派到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不仅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企业对学生的了解;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就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意向。(4)建立校园人才市场

学校在增强就业指导力度的同时,也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手段,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同时提供信息服务。2011年,学校在各学院的配合下,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短信方式,将各种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及时发布社会的招聘信息。据统计,该校在校园网上共发布近400家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网站的点击率也大幅度增加。

三、教育树人,培训立人

在产学研运作模式的光芒之下,宁波工程学院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也是颇具亮点的一个环节。经过多年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这套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当地政府,甚至是对宁波的现代化建设,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始终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培训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为主旨,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正是这样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让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学校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在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的支持下,宁波工程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综合性的大所,包含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计算机(微机)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维修工、摩托车维修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热处理工等12个工种,从2002年以来,鉴定所已培训机械加工、汽车驾驶及修理等工种,累计人数为5097人,其中高级工以上3706人。宁波工程学院还是中国企业远程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企业联合会岗位管理远程培训中心、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再就业培训基地、外来工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宁波市职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宁波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浙江省“5511”培训工程宁波基地、宁波市职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宁波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培训定点单位等。

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做强教育培育机构。①由省教育厅省自考委批准设立的宁波工程学院自考学院举办全日制和业余自考助学教育,以适应宁波市以及周边地区子女升学深造的需求,2006—2011年招生人数为:全日制1806人,业余1690人。②学校还积极跟进服务行业,成为多行业从业资格、职业规范的培训基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船员培训。学校自1999年通过国家海事局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审核确认,成为船员培训资质单位,共培训各类船员25000多人次,90%以上的培训学员获得国家海事局颁证的各类船员资格证书。其中,2009—2011年船员资格培训总人数为8545人。再看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学校是浙江省交通厅批准设立的“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机构”。其中2009—2011年共培训出租车从业人员7494人,货车从业人员8371人。在安全生产培训方面也不乏突出的成绩。2006年,学校经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成为宁波市首家具有三级资质的安全生产培训单位。培训的安全生产许可与准入项目有:宁波市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特种作业人员(电工、焊工、金属切割与冲压、登高作业、起重、制冷作业、危险化学品操作工、厂内机动车)多工种安全生产培训重要基地。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年运作完全符合学校提出的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培训为主旨,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指导思想,取得的突出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宁波工程学院的社会培训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坚持规范教学,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曾有幸参与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是参与鄞州新城区“十二五”道路交通及交通管理专项规划项目。这是对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意志品质的巨大考验。项目中涉及的一些实践操作,都需要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深化。学生参与的《宁波铁路南站客运枢纽改造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宁波市“两纵两横”街景整治道路交通设计》、《东部新城核心区交通组织设计》等一系列科研项目都已圆满完成,并且都被鄞州交警大队、鄞州交警支队、镇海旅游局等多处地方政府所接受,目前所有的方案都已经在宁波大范围实施了。这样的创新社会实践进一步缓解了城市交通问题,对服务地方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结合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专业的方向与兴趣,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为宁波的人才建设作出了贡献。

宁波工程学院的社会培训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是不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结果。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成教学院,坚持规范办学,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为宁波发展提供多层次人力资源,为宁波建设学习型社会开拓可行的路径。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形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立起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业余教育与脱产教育共存的教育机制,成果显著。2011年学院各类教育与培训总人数达4万多人次,成为在甬高校社会培训教育的主力。学院还拥有这样一些头衔:中国企业远程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企业联合会岗位管理远程培训中心、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再就业培训基地、浙江省5511培训工程宁波基地、宁波市职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宁波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培训定点单位等。2005年《宁波晚报》社请广大读者评选全市优秀培训教育单位,宁波工程学院的荣誉室里多了一块非官方授予的牌匾——“甬城百姓满意上榜单位”。宁波工程学院院长高浩其说:“办好应用型地方高校,既要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优秀毕业生,也要对社会开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服务,宁波自己办的大学,要为宁波的普通百姓造福。”

当然,学校还是认识到了社会培训教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学校的设施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产业转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的培训教育和实际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师资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还需要和行业实际、产业发展结合;最后,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强化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四、文明工程,人文沃土

宁波工程学院虽然是应用型工科院校,但其与浓厚的人文气息并不相悖。并且,人文学院充分意识到继承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学生活动吸引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让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对接,在对接中加强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了解,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近年来,人文学院通过社会实践、课题调研、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实践和深入民俗文化进校园这一可行途径,其中,获得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的《校园文化中民俗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借助宁波慈孝文化节、宁波市第五个非遗文化日这两大节日,利用寒暑假组建团队参观宁波市非遗文化保护基地,采访并邀请了众多知名民俗艺人来校园宣讲,包括北京著名软陶大师赵春香、台湾著名中国结大师陈夏生女士、亚洲著名刺绣大师粘碧华女士、台湾著名女红大师陈曹倩女士等。此后,人文学院的相关社会实践也以此为基石展开,并不断对其进行充实,以期确保民俗文化研究活动在学生工作上的长期性和传承性,让作为祖国新生力量的大学生们关注并喜爱民俗文化,并进一步达到传承的目的。

在公益活动上,学院也不甘落后。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简称青志中心)的护绿活动是自2006年以来青志与江北、镇海、海曙各区绿化办开发的特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服务意识,如今已取得一定成效。

自2011年起,青志中心对护绿活动的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首先,在绿地的保护工作上,青志中心一改自2006年以来的由单一的班级承包认领绿地转换为由青志中心统一招募志愿者,以时间为主导的护绿形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由班级承包绿地所产生的护绿积极性不高、护绿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护绿的效率,更大程度地保护了绿地,而且由青志中心统一调度志愿者的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绿工作的灵活性。至此,学院青志中心的护绿工作在2011年这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之前更加可喜的成就。在2011年度的护绿表彰大会上,青志中心的护绿工作获得了海曙区和镇海区授予的护绿贡献奖,实现了护绿工作的一个飞跃。

在社会全力倡导低碳环保,构建文明家园的社会背景之下,宁波工程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营、学生联合会等学生干部群体在校党委和校团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组织该校青年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促进文明家园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0年7月,宁波工程学院第五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营组织开展了“百米画卷千万心,低碳甬城文明行”环保宣传活动。该活动以“百米低碳环保画卷”为活动主线,将象征着宁波市千万人民“践行环保,共建文明家园”决心的低碳环保画卷的制作与传承相结合,在号召不同群体代表共同完成低碳画卷制作的同时,传递低碳环保理念,让广大市民参与到文明家园的构建中来。“百米画卷千万心,低碳甬城文明行”——百米低碳环保画卷卷首题字由宁波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长蔡秋华先生亲笔题写。低碳画卷在舟山跨海大桥农民工工地、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等国家基础建设前沿阵地展开传递,通过与祖国建设代表们共同绘制百米低碳画卷,号召国家各项工程建设落实低碳、环保施工,将每一项工程做得更加节能、更加环保;号召高污染企业通过技术、政策等改革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最后,百米低碳画卷结合契机来到了“2010中欧中小企业论坛”现场,同时邀请了来自中欧各国的企业家参与到了低碳画卷的制作中,联合决定着企业环保发展前进的企业家们共同展现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决心。该活动被《宁波晚报》纳入头版报道,通过市级媒体广泛传播,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引起良好的社会反映,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同样,校园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两日的功课。为此,学校选择开展更多的校园活动,比如“微缩世博园”建筑模型展。同学们根据上海世博会的场馆资料,按等比例精心制作了世博园的总体模型、中国国家馆和宁波案例馆等10个各具特色的世博场馆模型,在宁波庆安会馆、庄市街道和校园内展出,赢得了广大市民和全校师生的赞赏,引起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中央一套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栏目、《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书本知识的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世博场馆宏伟建筑所富含的艺术和科学魅力所传达的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营”系列活动也是学校校园活动的一大亮点。该活动包括考察传统三门石窗、宁海前童古村落、宁海十里红妆家具博物馆、宁波进士第一村(走马塘)、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宁波天后宫等地以及“宁波古桥·古塔·南宋石刻”主题报告等六个系列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充分感受了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设计了“东情西韵”、“任古典穿行于现代”等一批融传统文化元素于现代设计的优秀作品,更幸运的是,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环艺学年奖三等奖、优秀奖。该活动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浙江日报》以“‘三门石窗’有望走进高校课堂”为题作了报道。

五、为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宁波工程学院在深入贯彻服务型教育体系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不论是校企合作还是人才培养,都有着其独到之处。不仅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快学校和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学研合作,还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完善机制、强化动力、拓展载体、搭建平台着手,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学校和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学研建设的进程。

2004年5月,宁波工程学院在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层次高了,规模大了,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却始终如一。宁波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支柱,港口建设发展迅猛,临港工业不断壮大,石化产业加速做强,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开始成为领军产业。不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产品升级换代,促成了应用型人才的稀缺。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未来走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学院有电信、建筑、机械、化工、交通、经管、外国语、人文、理学院、国际交流、成教等11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近3万名毕业生,其中化工行业2436名,电子行业5548名,建筑行业4052名,机械行业3789名,经管行业5893名,金融外贸行业4078名,文秘行业2799名,交通物流行业1019名。毕业生遍及浙江省,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所学校的科研能力代表着这所学校的实力,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反映着学校对社会的知识贡献程度。宁波工程学院极为重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在地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大显身手。2006—2012年上半年,学院共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省部级课题103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56项,获得科研经费2.28亿元,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3项,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1项。利用高新技术抢占制高点,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学院不断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随着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宁波市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建设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宁波工程学院“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多方的认可,造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受到了广泛赞扬,打造服务型学校的发展方略显示出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行走的新闻”宁波工程学院小分队:郑晨晨 潘倩倩 徐赳赳 曹新宇 肖鹏飞指导教师:薛丛川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践,创造生机

服务地方,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能的战略选择。2005年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的科学定位,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重点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全员参与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目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已逐步形成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与管理新体系,建立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大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并依托课程、专业、产业实践三大平台,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构建主体的协同发展,顺利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共性发展,建立起服务于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3一、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认为:学校构建的“实践教育体系”,目的很简单,为的就是帮学生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自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计划至今,催生出了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实践成果和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科研及实践成果,其中以外国语学院的“用声音叙事”和传媒与设计学院的“行走的新闻”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批示。“行走的新闻”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开展的一项蕴含与时俱进活力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3学院在P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时至今日,“行走的新闻”已经整整走过了6个年头,不知不觉间,传媒与设计学院2006—2011级新闻传播学类的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笔写下了洋洋1千余万字的书稿,并分别被汇编成《行走的新闻:走进世博大课堂》、《行走的新闻:走进社区大课堂》、《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乡村卷)》、《宁波:30个社区的30年(社区卷)》、《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人物卷)》, 《行走的新闻: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以及即将出版的本书《行走的新闻:宁波高等教育服务型教育体系寻访录》等实践成果报告,并获得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宁波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浙江大学十大院系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共青团中央先后两次回信对活动表示肯定和鼓励。3“行走的新闻”是P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走的新闻”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奋发成才的学习积极性,坚定了同学们的专业思想,发挥了同学们的学科专业优势。

第二,“行走的新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激发了教师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强烈事业心,提升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行走的新闻”还打造出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学生深入村庄,体会基层农民生活3

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基于该校对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而开展,遵循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了一个在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3目三个层面上实施的“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31.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学校提出了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3层次分明的“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3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模型3

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元素为基础,以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为构架的递进式结构体系。c

实践元素(X):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基本要素。各元素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c

课程实践项目(P):把一门课程中相关的实践元素按照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形成课程实践项目。任课教师是课程实践项目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实践元素的整合方式既可以从产业、专业的角度自上而下进行,也可以从课程本身的角度进行。课程实践项目可以直接转化为科研项目素材、课外实践活动素材、学科竞赛素材,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生产实际等提炼课程实践项目。s

专业实践项目(P):把一个专业中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实践项目。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实践项目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专业实践项目的设置,需要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工程实际、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结合,反过来,专业实践项目的整合也可以给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思路。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实践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k

产业实践项目(P):产业实践项目则是把相关的专业实践项目进行梳理,按产业需求予以整合,具有跨专业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专业间实践项目整合的逻辑依据是学院现有基础与区域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学院各专业之间相关联的实践项目,进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产业实践项目。32.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与管理3

P特色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如下图所示。3P特色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3

P“三横两纵”特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3P特色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33.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1)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3)以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筑实践创新培养平台。(4)以三维实践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层次。3

随着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深入的开展,继“行走的新闻”之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又横空出世,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用声音叙事”的大学生实践团队通过大型访谈、问卷调查、特色论坛等多种形式调研外籍人在宁波寻梦和圆梦的历程,采访了5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多名在宁波的外籍人士,积累和整理了1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和大量现场采访的影音资料,还发起举办了首届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开设了公益汉语课堂和中华文化大学堂。

活动发起人外国语学院教师蔡亮说,之所以取名为“用声音叙事”,是因为这是一堂很大的课,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仅是别人梦想的记录者,也是自身梦想的传播者和承载者,是有担当的学习。学习唯有担当才能进步,青年唯有担当才能成长。“活动是有声的叙事,对我们参与者更是无声的成长。”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郑丽琼说,“倾听外籍人士的叙述,看到了对事物多元解读的可能,理解了文化间相互包容和学习的必要。”朱建静同学说,通过实践,从“他者”的眼里找到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用声音叙事活动”学生采访艾利有限公司技术总监Lonnie Mesick“用声音叙事”系列活动及实践成果——《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一书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批示,并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宁波日报》等8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和转载。

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介绍,“用声音叙事”活动初期实践是一个典型的课程实践项目,系统整合了《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环节,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做到了有效统一,并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整合转化为专业实践项目。“用声音叙事”实践活动从“一堂实验课程”出发,将课程时间、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扩大课程实践范围,扩展社会实践载体,形成系列实践成果,有效地锻炼和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5)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及学科竞赛为载体,加速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早在2009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社会背景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9届学生王智新却早早地在就业大军中成功突围,这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2009届应届毕业生因被某知名网站以年薪近20万元聘用而轰动一时。而王智新的秘诀则是参加ACM集训队。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起始于1970年,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组织ACM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竞赛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项赛事,被誉为“培养下一代IT技术领导者”的竞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宁波赛区全国邀请赛在宁波理工学院举行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ACM集训队始建于2003年9月,每年12月在校内举办ACM竞赛,选拔新队员加入其中。目前,学校ACM集训队共有队员40余名,设有专用的训练场所,由专业老师组织训练培养。自成立以来,学校ACM集训队共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牌1枚,银牌9枚,铜牌7枚。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枚,银牌16枚,铜牌8枚,竞赛水平已跻身浙江省高校前列。正是凭借学校ACM集训队出色的成绩,使学校获得了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的举办权,成为浙江省继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后第三所承办该项赛事的学校。

除此之外,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选送的工业设计专业姜晓筠等同学的作品《Tear Banaid》荣膺2011年德国工业设计“红点设计概念奖”,并被邀请参加2011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颁奖典礼。国际红点设计奖(Red Dot A-ward)创办于1955年,由欧洲最具声望的设计协会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在德国埃森市设立,它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三大设计大奖,堪称“工业设计的奥斯卡”。红点设计奖注重原始创意,获得红点设计奖是设计师所能获得的顶级的荣誉,因为红点是国际工业设计领域高品质的象征,代表着最优秀的质量。近年来,国内高校仅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获得过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大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