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辅导员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6:02:55

点击下载

作者:金文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辅导员宝典

校园辅导员宝典试读:

开篇的话

亲爱的同学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笑笑姐姐,大家也叫我笑笑老师。我是校园里的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是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是少年儿童实践体验的组织者,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服务者,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者,是少年儿童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者。

鲜艳的队旗、激昂的队歌、飘扬的红领巾以及天真可爱的少先队员,将少先队辅导员与红领巾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红领巾的事业是托举未来的神圣事业,是崇高而美好的事业。与红领巾事业相伴,辅导员似一束火种,点燃少先队员的心灵之灯;似一颗石子,铺平孩子的成才之路;像一缕阳光,温暖学生的成长空间。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教育部就中小学少先队活动有关工作发出通知,明确少先队活动为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必修活动课,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同时要求各地做好少先队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等工作。少先队面向的是6岁到14岁的少年儿童,辅导员的工作必须符合这一阶段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践行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的原则,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实践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把握组织属性,广泛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三观”、“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少先队学科建设、活动课程建设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动少先队事业取得新发展,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少工委组织编撰了《校园辅导员宝典》一书。

目前,全社会都非常关心和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少先队事业天地更加广阔,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更受重视。同时,少先队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不少辅导员老师和少先队小干部反映,手头使用的少先队资料少,而且内容比较陈旧,需要一本既能适应新时期、新情况,又有指导性、专业性的实用宝典来指导工作。《校园辅导员宝典》正是为了满足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小干部的需求而推出的一本实用类图书。笑笑姐姐近几年多次参加全国少工委和四川省少先队组织的相关活动,从一线少先队辅导员中搜集整理了一些思想观点正确、内容具体翔实、设计新颖独特、结构灵巧别致、语言优美流畅的少先队队课教材和论文,参考了国内少先队工作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观点,并将这些更实用、更鲜活的内容收录进本书,更好地满足师生们的需要。本书不是长篇大论地介绍少先队工作理论,而是根据青少年读者的心理特点,以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可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并提供许多优秀的典型范例和辅导员手记,这对于辅导员老师、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小干部们来说非常实用。《校园辅导员宝典》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少先队组织的属性,履行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基本职能,不断提高少先队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时代感。力求能让少先队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本书力争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组织中、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时代感更强的事例、更生动的儿童语言、更活泼的教育引导方法、更鲜活的时尚元素,推动少先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不断深入,落实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校园辅导员宝典》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力争做到内容新颖,知识丰富、分类科学,专业精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倡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引导少先队员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笑笑姐姐真诚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辅导员老师、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员的好帮手!

第一章 亲近少先队队员

认识少先队员,这只是辅导员经营少先队组织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把中队乃至大队管理好,辅导员必须做好第二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去赞美他们的进步,去了解和宽容他们的过失,去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爱儿童”这三个字才会变得真实而美丽。“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辅导员对少先队员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辅导员教育队员的感情基础,队员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尊重少年儿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生硬的说教非但不足以使孩子改善行为,相反,它可能将孩子抛进黑暗的深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三贴近原则的提出,明确指出了少先队活动要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要做到从少年儿童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以儿童为本,亲近少先队员。作为辅导员,对少先队员的爱首先要尊重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少先队工作的原则之一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落实这一原则。

第一节 在情感上充分融合

要想让你的队员亲近你,辅导员首先必须在情感上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在情感上充分融合。也许你的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及期待的目光,都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因此靠近你、依恋你。

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更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所以,你如果具有侃侃而谈的语言艺术、清晰周密的逻辑思维、沉着冷静的处事风范,则可以令学生敬慕;如果你时刻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共同开创学习的“天空”,成为他们仰慕的“榜样”、知心的朋友、信赖的导师,和孩子们一道为了同一件事一起挥洒汗水、一起凝结智慧、一起欢欣鼓舞,少先队员们一定能亲近你,信任你!一、关注队员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儿童的群体特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少先队工作必须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更加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作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当代少年儿童突出的群体特征,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对新的事物感兴趣,渴望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二是崇尚自我,追求个性。他们追求个人的发展和独特性,认同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他们渴望自立,但自理能力却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层面,实际能力不足;他们推崇权利、义务、契约、竞争、效率、法律等现代社会观念,对传统道德和价值的认同不够。三是生活优越,压力较大。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生活条件和父辈相比更加优越,但同时承载着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巨大期望,生存发展压力加大。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少年儿童群体正在形成,比较集中地表现在留守少年儿童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群体、流浪少年儿童群体等,他们和其他的少年儿童群体相比处于弱势,更需要关怀和帮助。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了许多机遇,这有利于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有利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但是,对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

1. 心中无他人。当代少年儿童的家庭逐渐趋于“6+1=7结构”,独生子女的地位使他们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的心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从小只有索取而无奉献。例如,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同事到朋友家小坐,在热、渴难耐之际,同事顺手将朋友儿子喝剩的大半瓶饮料全部喝掉。谁知这下闯了大祸,朋友6岁的儿子先是一句:“坏蛋爸爸,把我的水全喝没了!”继而躺倒在地,哭闹打滚,尽管父母表示马上下楼给他买饮料,但孩子仍然不依不饶,令同事十分尴尬。

2. 缺乏责任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负责”的机会和意识,而他们的父母又将过多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只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孩子不了解社会,不接触群众,对社会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不懂得生活的艰难,没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这是当代少年儿童的最大弱点。

3. 合作意识淡薄。不少学生重自我、轻集体。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不肯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认为别人成绩好了,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相反还会给自己带来威胁。

4. 勤俭习惯缺乏。市场经济以物质为中心,有许多家长对孩子往往以物质来进行刺激,只要孩子做一件事,便给他一些物质激励,这就滋生了孩子没有实惠不劳动的错误思想。特别在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下,难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思想。

少年儿童这些群体特征的变化,要求少先队必须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教育手段上不断创新,针对少年儿童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工作。少先队工作只有多倾听少年儿童的心声,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多服务于少年儿童人际交往、社会生活、自我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加大对少年儿童弱势群体的服务力度,才能有效地凝聚他们、影响他们、教育他们。二、倾听少先队员的声音

少先队工作应该注重时刻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孩子的声音就是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人格,从少年儿童的自身需求出发,对少年儿童多理解、多关心、多帮助、多维护,不仅仅把少年儿童当成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且既教育人,又服务人,尊重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在有些辅导员眼中,孩子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顽童,除了吃喝玩乐、背包上学外,没有成人睿智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忽略了队员的言行举止,轻视了他们的声音。尤其在公众场合,比如主题队会和一些公开课上,有些辅导员唯恐自己的队员说出不合适宜的话而令其尴尬,常用所谓师长的威严加以制止和干涉。相信有不少辅导员曾冲孩子施过这样的“威”。

殊不知,正是这些令大人们不以为然的纯真童音,却往往能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效。2004年举世闻名的印度洋大海啸带来了空前的灾难,22万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化为乌有。有文章说,就在海啸发生的前一天,英国一位名叫蒂莉·史密斯的10岁小女孩,在麦考海滩玩沙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海面上出现了不少的气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这时,她想起了老师在课堂上教过的海啸知识:一旦遇上这种迹象,说明要有海啸发生。蒂莉立即告诉了母亲,蒂莉的母亲聪颖而理性,当她听完孩子的叙述后,立即和麦考海滩饭店的工作人员火速把海边100多名游客撤离到安全地区。就在游客离开海滩不到几分钟,十几米高的海浪突然朝岸边袭来。万幸的是,因为有了蒂莉,麦考海滩成为这场海啸中少数几个没有人员伤亡的海滩。

一场无法由科学仪器预报的惊天大难,竟然被一个10岁的孩子最先察觉到了,孩子救了100多条生命!获救的人们在深深感激这位救命小天使的同时,也将感恩的目光投向了这位机智果断的母亲。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的声音是真切的,接下来就要看孩子的监护人是不是独具慧眼,尊重孩子的发言,倾听孩子的心声。显然,蒂莉的母亲做到了这一点,她或许不懂得海啸发生前的预兆知识,但她相信孩子的判断,尊重孩子所提供的信息,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100多名命悬一线的游客火速撤离危险地带。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孩子和她的母亲共同完成了这一壮举,母亲在这件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不敢想象,假如蒂莉的母亲当时只将孩子的呼声当作耳边风,全然不予理睬,或厉声呵斥她的胡言乱语,其后果又如何呢?几年前,重庆的一位小学生在游览綦江彩虹桥后,写了一篇作文,文中说道:桥上都是裂痕,车子经过的时候,整座桥在摇晃,我觉得这座桥似乎马上要塌了……孩子的妈妈看后批评了孩子:“这大桥是城市的骄傲,你怎么这么写呢?”但果然不久,彩虹桥整体垮塌,40人遇难!忽视孩子的所见,屏蔽孩子的声音,最终会遭受现实带来的灾难。如果重庆孩子的妈妈也像蒂莉的母亲那样倾听孩子的声音,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相关的部门,那么后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吧?

美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注重和培养孩子自由发言的能力。该国有一个名叫“我和总统约会1分钟”的专题节目,主角“我”就是少年儿童,其中最小的只有5岁。电视上这些小家伙个个口若悬河,从大到国家总统的品质、能力,小到自己身边的困难、问题,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美国的新闻媒体就是看中了童言无忌,唯孩子最能讲真话这一点,借孩子之口来实现自己讲真话的目的。他们通过这一看似搞笑的节目,实则在传递一个信息:国民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总统。

谁说童声无用?美国的电视媒体将这天真无邪的童声推上了政治舞台,整个国民教育对童声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的父母是否也给孩子一方充分施展口才的天地,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声音得到了他人的足够重视,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善于辞令呢?作为一名有心的辅导员,我们平时千方百计地寻求创新教育的方法,然而面对教育的绝好时机,却又一次次地将之错失,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依然是一味的埋怨、呵责、施压、忽视和冷漠。却不想,事实非但不朝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反而严重地压抑了孩子的个性,甚至会造成孩子语言和交流的障碍。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卢勤教授说:“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倾听孩子声音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的确,辅导员是孩子人生重要的导师,如果想让队员更加信赖你,建立更加团结的班队组织,有效地开展少先队活动,那么,就请从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吧!三、关注队员成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致未来的教师的建议中提道:“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室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尊重关系。”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其实就是要关注孩子成长本身,这也说明了我们少先队的工作应该符合教育规律,辅导员的教育方法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少先队除了活动本身以外,更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

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指出,要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特别重要的是要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根本任务的提出,实际上分成两个层次:素质培养和思想培养。劳动意识、科学意识、审美意识等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素质,而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是思想培养。

1. 关注队员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个性品质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十分紧密。一位教育专家说:“只有人品才能塑造人品。”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往往是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少先队员的工作、生活大多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出现,因此,辅导员应该努力为孩子良好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形成营造适宜的人际环境。

辅导员应该帮助少先队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国的中小学少先队组织,尤其是中队,是以班级为单位,中队辅导员同时也是班主任。少先队员对于辅导员具有极大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辅导员在孩子心里有着绝对的权威。正如一位辅导员所言:“如果你真诚地爱你的学生,从心眼儿里欣赏你的学生,你会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可爱的火花。”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越多,对少先队员的爱就越深,能够把他们教育好的信心就越强,教育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辅导员与少先队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和谐与亲密。

2. 关注队员学习、生活的困难。辅导员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少先队的大队、中队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因此,辅导员要对队员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

在关于国外教育的报道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学校礼仪队伍中,常出现少年儿童高矮不均、胖瘦不匀的现象。向老师咨询后才知道,原来,教师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国内外教育观念的差异:善于尊重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公平竞争和参与的机会,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锻炼机会,哪怕是在某些方面暂时后进的学生。辅导员要善于发现,掌握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队员面临的困难有很多种,有学习困难的、有身体残疾的、有心理困惑的,作为辅导员,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了解和分析情况,仔细研究孩子们的心理障碍、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耐心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辅导员的心。辅导员也要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

辅导员要对所在中队或学校中的特殊队员学习的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队员在辅导员的熏陶下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高尚的情操、闪光的智慧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他们领悟到身边的队员、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他们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教师的情感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3. 关注队员成长的烦恼。儿童的身心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周岁)、婴儿期(1周岁至3周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至6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从6、7岁至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从11、12岁至14、15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从14、15岁至17、18岁)。

少先队员的年龄从6岁到14岁,涵盖了从学龄初期到学龄中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过程表明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从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则标志着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人认为,三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在教育工作中,一定不要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搞高低年级“一刀切”。

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言与行、认识与行为脱节的情况是普遍的,这也体现出少年儿童成长的烦恼。辅导员如果采用简单的教育方法,如抽象地讲道理或埋怨、惩罚的办法,常常是无济于事的。而应正确了解队员的内心情况,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地引导队员个性品质的发展。特别要注意逐步培养儿童的好习惯,习惯是在生活的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也不轻易说“无可救药”等泄气话,而是要鼓励他们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代替它。

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上的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个后进队员进步了,说明在他的头脑里先进的思想感情逐步战胜了落后的思想意识。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反复是非常正常的。有经验的辅导员,常常细心观察和分析少先队员思想感情上的内部矛盾,分析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矛盾转化的有利条件,启发少先队员自觉地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促进思想感情上的矛盾转化,引导少年儿童不断进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教育中要热情、诚恳、耐心,始终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笑笑老师提问1. 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2.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倾听孩子声音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倾听少先队员的心声?

辅导员手记

爱心真情的浇灌 青春无悔的选择

文/李莎

作为一名小学大队辅导员,我负责全校的少先队工作。在学校,辅导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有起色,我一方面找来《少先队基础理论》《少先队工作方法论》等教育刊物仔细阅读,并主动参加各种辅导员培训,如饥似渴地学习少先队教育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广泛结交优秀辅导员,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狠抓常规工作、主题教育活动这两条主线,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虽说工作又苦又累,但它却让我享受到更多的喜悦与骄傲。一、爱心与真情的浇灌

自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我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辅导员的工作当中去,心中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用我的真心去关爱学生,用我的真爱去温暖学生,用我的真诚去感动学生。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辅导员要像显微镜一样,敏锐地观察,缜密地分析,从队员细微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轨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我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以辅导员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孩子们点点滴滴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用行动去感化孩子们。二、为人师表做孩子的表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少先队辅导员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因此,我很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榜样,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就要先做到。例如:我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迟到,我就要求自己每天尽早到校。为了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除了开展有关队会活动之外,我只要见到纸屑就随手捡起。学生劳动时我跟着一起劳动,体会在劳动中的快乐。用我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影响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其次,我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向周围的优秀老师学习,注意从他们的言行中吸取成长养料。我注意平常一言一行,并经常和中队辅导员交流,从而改正不足发挥优势,在少先队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言行来提高引领队员成长。三﹑不断学习,实践探索

作为一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我进入角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活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才能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我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新研究理论,探索少先队工作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新路子,为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四、用心育桃李,无悔献青春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更热爱少先队工作。既然选择做教师,选择了做一名普通辅导员,那就应该自觉奉献。几年来,我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组织信任、同志们尊重和全体队员爱戴,奉献在岗位,无悔献青春。

总之,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担负着塑造少年儿童灵魂的重任,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厚望,承载着美好而光明的梦想。身为一名辅导员,我自豪;献身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我无怨无悔。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勤学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节 成为少先队员的榜样

一、少年儿童与辅导员交往的心理特点

少年儿童与教师交往的主要心理特征是高度信赖各科教师。学生进入小学,加入少先队以后,便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生活和学习。从此,孩子就把对父母、对幼儿园老师的信任、依赖关系转移到了教师身上。

1. 对辅导员教师的依赖性强。在小学阶段,师生关系是一种依从关系,小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很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孩子们往往认为“老师说的什么都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话绝对服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也逐渐减少。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出现了自主倾向,所以对老师的依附有所减弱。但在整个小学时期,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是中学和大学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少年儿童的行为逻辑是“感情、信任和友谊”。在幼儿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但到了学龄期,教师、同伴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这个时候,其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更多地受师长和同伴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和行为逻辑,对孩子们进行正面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小学阶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小学生和老师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在请人雕塑一座少女石像时,对这座石像一见钟情,于是天天守候在石像旁,最后,这座少女石雕像深受感动,变成了活人,并与他结为伉俪。现在,教育界把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行为产生明显影响的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功课就愿意去学,成绩也好;对不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不愿学习,成绩就差。小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渗透到他所教的学科中去,因此师生关系会对小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同样的道理,辅导员对队员的期望越高,关系越密切,队员对辅导员的信赖度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有项调查表明:某小学一个班的学生都喜欢他们的语文老师,师生关系极好,结果这位老师在该班任教后的一学期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提高了9.1分。

2. 师生关系比较简单。小学的师生关系是从属式的,老师说了算,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比较简单,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单纯,小学生事事依赖老师。

可小学生接近老师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喜欢的老师就接近,对于厌恶的老师便疏远。这种特殊的心理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进步,甚至会影响到小学生人格的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和乐观外向等优良的人格特征;相反,紧张冷漠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小学生形成焦虑、偏执和缺乏自信心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少先队辅导员只有在了解师生关系的特点和类型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3. 教育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的师生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亲密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小学生尊重和信任老师;师生间相互理解,情感融洽、和谐;在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师生都能密切合作;学生能主动和老师交往。(2)紧张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小学生畏惧、不喜欢老师;师生间疏远,有对立情绪;在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师生不配合,学生表面服从,但内心反抗;小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少,容易发生冲突。(3)冷漠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小学生既不害怕老师也不喜欢老师;师生间的情感冷漠;在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师生不合作,也不对抗,各行其是;和教师的交往较少,矛盾也较少。由此可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教育学生比消极地教育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一个学生受到教师较高的评价,那么他的成绩会明显高于那些被教师过低评价的学生。因为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教师对学生提问和关照越多,这就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加倍努力学习,自然会提高学习成绩。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尤其对后进生更应满腔热忱,积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4. 心理发展呈动态变化。低年级的学生有“我”的意识,但表现得不够明显,更谈不上强烈,而且自我评价笼统,不能一分为二。他们看别人清楚,看自己模糊,喜欢告状,喜欢模仿老师和有威信的小伙伴的言行。到了高年级,小学生具有了一种较为强烈的被承认的欲望,这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明朗起来。这时,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强,他们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已经消除和减弱。在言行中,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要求别人把自己当成成人看待。他们有独立的见解,不再盲目参加集体活动,而是从对同伴的盲从和模仿逐渐走向了创造和探索。

当前,由于各种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在这个背景下,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实效出现令人堪忧的状况。镜头一:早上升旗仪式,学校特意组织了“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献爱心活动,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每个中队都派代表将全中队的捐款投入箱中。这时,两个队员低声交谈:“该不是学校建新校区没钱了吧,哼,要用我们的钱!”镜头二:六年级少先队员即将毕业,一本本精美的纪念册记录着同学们的美好回忆,但是,在这些纪念册里,除了常见的祝福语之外,一些同学竟然写下“早生贵子”这样的留言。

小学生们脑中涌现出许多与他们年龄看起来不和谐的冲突与碰撞,小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使“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显得十分重要。21世纪少先队教育要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情感,教会学生自主自律,教会学生学会判断、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因此,针对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的少先队员,在教育方式上,要多采用辨析明理,分析对比、价值澄清等方式。二、做队员心中的品德模范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引申过来可以说:爱少先队员是辅导员分内的事情,但关键是如何教育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多研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钻研教育的方法,多与少先队员沟通。但更为重要的是做好他们的榜样,要求队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队员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行为,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健康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要正人,先要正己。辅导员切记自己对队员的无声的感染作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少年儿童树立其眼中的、心中的、身边触手可及的模范典型。三、做队员心中的工作模范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那辅导员的任务就是工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其实是相通的。要想给少先队员好的影响,辅导员对待工作就应该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而不能草率了事,敷衍塞责。这不仅对辅导员本身的工作有利,给予队员的也是一种好的影响,辅导员也才有教育孩子的资本与底气。四、做队员心中的学习模范

每一个辅导员都希望自己的队员能够爱读书、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要想让少先队员爱学习,首先辅导员自己就要爱学习,勤读书看报。少先队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从民主革命时期儿童团的光辉业绩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少先队工作的基本经验,尤其是新时期少先队工作的蓬勃开展,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如果辅导员照搬过去的经验,模仿他人的做法,是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少先队工作的。少先队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创新精神,要求辅导员深入实际,善于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活动制宜,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

现在,少先队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秀的少先队活动,要求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更生动,趣味性更强,主题更深刻……这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头脑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因此,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又因为学习而提高了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五、做孩子心中的交往模范

现代社会,我们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与人打交道。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里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善于与人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对他人或自傲或自卑。久而久之,易养成自高自大和孤僻不合群的坏习惯,甚至形成畸形人格。诸如此类的案例可以说有很多,严重者甚至发展到与社会为敌,危害他人的地步。所以,让队员愿意接触他人,融入社会,形成健全的个性,并且学会真诚地与人相处显得十分必要。而我们辅导员,首先要做出榜样。

如何与人相处,做出榜样呢?简单说来,与人相处应亲切有礼,真诚相待;设身处地,原谅宽待;内刚外柔,有灵活性;信义为重,与人为善;堂堂正正,做人处事;授恩于人,莫记于怀;遇有非礼,不妄不躁;对上对下,不卑不亢。

具体来说,辅导员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与其他辅导员之间、与行政领导之间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少先队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同学科教师、其他辅导员、行政领导都有很多工作上的联系。如果辅导员和别的教师、行政领导之间关系不融洽,斤斤计较,甚至勾心斗角,会给少先队员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无法想象一个与其他教师、行政领导关系紧张的辅导员该如何去教孩子们团结友爱、活泼开朗。所以,辅导员要成为与其他学科教师、行政领导、社区工作人员等友好相处的典范,让队员感到集体生活的温馨和幸福,这样,队员才能有一个快乐、健康的心态,也才能有一个与别人真诚相处的基础。六、做孩子心目中的“魅力”教师

少先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典型的“全能型选手”。能够“三会”:会交流、会游戏、会文艺。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项目策划与组织能力。辅导员要了解队员、尊重队员、信任队员,能和队员们一起唱歌、跳舞、游戏,一起参加少先队的活动,要求辅导员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和队员们平等相处,并建立深厚的友情,具有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

1. 会交流。很多优秀的辅导员都善于和孩子交流,许多“情况”、“情报”都是在和队员交流中得到的。辅导员不光要用好队会课时间,更要善于运用活动间隙、课间时间和同学们交流。辅导员与队员谈心是传统的工作方法,也是每个辅导员、特别是中队辅导员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一要平等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辅导员与队员谈心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要多与队员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队员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队员,同队员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队员。二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队员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队员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他们,与队员真心实意地沟通,这样队员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三要有耐心,不计较不抱怨。辅导员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三言两语完事。即使谈心不顺利,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管,更不能计较和抱怨学生。四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队员,与其谈心最好不要在其“火头上”。不必操之过急,而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也可选择家访的方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势利导,解决问题。五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当某个队员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令人尊敬的辅导员老师一吐为快。如果辅导员对情况不明,又不听队员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六要做好引导,不事后批评。对于队员在学习或生活中易出现的问题,通过与队员的及时交流,共同想办法,找对策解决问题,让队员积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七要以德感人,不以势压人。为人师者,特别是辅导员老师,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逐步在队员的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在与队员谈心时,队员才会听得进。如果平时师者形象不正,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2. 会游戏。鲁迅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辅导员应该和队员“玩”成一片,从玩中了解队员,引导队员玩得更好、更高雅、更有意义。

辅导员会玩,这是“童心意识”的需要,不要怕别人说你是“孩子王”,其实,“孩子王”正是我们的本质所在。辅导员要和孩子们一起玩诸如放风筝、下棋、游泳、滑雪、爬山、猜谜语、丢手绢等游戏,和大家打成一片。辅导员还要会组织孩子们玩,当好孩子们玩游戏的导演和策划者。如,组织各种类型、各种规格、各种性质的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各种野外军事活动、野炊活动,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文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

3. 会文艺。少先队需要组织很多活动,其中有很多是以文艺形式出现的。比如,文艺晚会、篝火晚会、郊游等,有时候,辅导员具备一些文艺才能既可以增添教师自身的魅力,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优秀的辅导员本身就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具备一定的合唱、指挥和舞蹈技能,甚至有的辅导员还会一两样乐器,这都为辅导员的魅力加分不少。笑笑老师提问1. 辅导员如何做到了解队员、尊重队员、信任队员?2. 辅导员怎样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与其他辅导员之间、与行政领导之间以及与学生之间和睦相处?

辅导员手记

用心呵护 静待花开

文/胡静

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更是一名充满活力的中队辅导员。生命因年轻而精彩,生命因充满活力而变得五彩缤纷。是的,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业,自从和“七色花”中队的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是快乐的,幸福的。“七色花”是我和61名孩子共同送给一(1)中队的名字,“七色花”所代表的热情、快乐、单纯、灵动、清丽、永恒、优雅即是我们中队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作中的每一天,我都以活泼的性格影响着每一位孩子,同时也用微笑和爱心滋润着每一位孩子的心田。因此我和“七色花”中队的精灵们相处得是那么融洽,那么和谐。

闲暇时,我常常坐在窗边,想着自己的中队辅导员生活,从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到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努力创建特色中队,使中队队员具有良好的品德风貌到每一次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悉心付出与指导。

我深知,中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载体,也是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于是,我总是和孩子们一起精心策划每一次中队活动,力争让每位孩子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还记得,“好习惯伴成长”的主题队会是“七色花”的孩子入小学的第一次队会,会上孩子们学唱《习惯歌》,在响亮的歌声中,把好习惯牢牢地记在了心中,为小学生活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是小小管理员”主题队会培养了孩子“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意识;“争做节约小主人”、“我是环保小主人”等主题队会则让孩子们懂得了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妈妈一起过三八妇女节”活动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爱上讲故事”、“交通,你懂吗?”、“神奇的花朵”、“美妙的音乐”等主题队会则是把一些优秀的家长请进课堂,让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同时也大大地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一次次的主题活动记载着孩子们的成长,一次次的主题活动把中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每次回想我的中队辅导员工作,总是那么让我感动。我相信,我用心呵护的“七色花”的每一位精灵,终有一天,定会在绚丽的舞台上,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第三节 走进少先队员的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进行亲切的谈话,是师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沟通的重要方面,也是辅导员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只有当辅导员把深入队员中去这一行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精神渴求的时候,只有当每个学生因为老师的关爱、激励、理解、帮助、保护而绽放出笑容的时候,辅导员才真正走进了队员的心灵世界,与队员的心交融在一起。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1. 树立公平的育人观。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辅导员要有平等之心,宽容之心。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辅导员在处理队员和队员之间发生的矛盾或纠纷时,往往有队员会赌气地说:“你怎么光说我而不说他?”“明明是他不对,为什么只是处罚我?”这当然有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教师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没有认真调查事情的真相而造成的误判。在孩子眼中,“非公平”所带来的情感上的伤害往往是最重的。因此,辅导员只有平等对待组织内的每一个儿童,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组织秩序,才会得到少年儿童发自内心的尊崇,才会尊敬辅导员的权威,尊重队友,遵守组织内的规则和章程。

2. 给予队员平等的机会。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队员。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不分彼此。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所有的儿童在组织里都是平等的——人格平等、尊严平等、机会平等。有的队员可能因为学习后进或者是身体缺陷而处于竞争的劣势,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而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期待他们的进步,甚至应该多给这样的队员一些锻炼的机会。学校大队、中队的礼仪队,责任岗、监督员等都应该实行小干部轮岗制,让各种条件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锻炼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在少先队的活动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

3. 共同遵守集体的规则。少先队员由6岁到14岁少年儿童组成,基本处在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有着其特有的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少年儿童由具体行为最终变成意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对于组织内的所有少先队员来说,都必须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因为个别队员和辅导员关系的疏密在处理结果上有所不同。二、宽严有度,耐心引导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中队辅导员为了与所带中队的学生成为朋友,她每天与学生们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她在与学生交朋友的同时,忘记了自己首先是辅导员,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由于她忽视了慈爱与严厉并存的尺度,最终学生并不听从她的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母亲的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辅导员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不是爱学生身上的一切东西。而要在向学生倾注爱的同时,又必须“严”字当头,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绝不姑息迁就,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就要处理。无论是对诸如“违反纪律”之类的原则问题,还是对“讲粗话、脏话”这类细节问题,都要严肃对待,因为“严是爱,宽是害”。

1. 教育为主,严而有度。辅导员对学生一味地严格,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领导和同事及家长看来,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辅导员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且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产生排斥情绪。所以,辅导员不能对学生管得太紧、管得太死。对学生的“严”要有分寸,要以教育为主。如果辅导员严而无度,乱批评人,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2. 讲究方法,宽而不松。辅导员对学生的行为必须严谨规范,特别是处理违纪的学生还是要严,决不迁就姑息不了了之,不从严处理不足以正班风。但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使其认识错误,认清危害。给学生留点出路,这条出路将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网开一面法,宽容是最基本的方法。如事后辅导员可以找被处理的学生谈谈,此时要严中有宽,和他们谈话的语气、态度上应该适当温和些,要鼓励他们改正错误。三、充分信任,相互尊重

在少先队组织中,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都是至关重要的。对队员来说,辅导员的信任意味着对队员的肯定、尊重和支持,他们也会因此更自尊和自信;对辅导员而言,队员的信任能让辅导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同样使辅导员对自身充满自信。

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才可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们不仅应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更应该改变观念,尊重学生。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就不可能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就不会有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可能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个性。正基于此,孔子才会提出“因材施教”的著名教育理论,国外教育才会把个性教育提高到学校教育的十分重要的地位。个性意味着独特性,意味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是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缺乏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创造性。因此,少先队教育不仅不能忽视个性教育,更不能抹杀个性,而应该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并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为学生发挥创造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信任、相互尊重”真正体现了一种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精神。它使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平等的对话,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学术观点、人生经验等,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 管理体现人性化。要想让队员真正地服从辅导员的工作安排,辅导员就应该积极地为队员服务,关心队员、尊重队员,让学生为有我这样的辅导员和这样的集体感到自豪。辅导员要多花时间在那些平时关注比较少的队员身上,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调动队员参加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干部,实现自主管理。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小干部的作用,恰当搭配,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3. 分层管理,增强队员的自信心。对于优秀队员,应该加强管理,从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中等队员,给其确定进取的目标,调整学习计划,用辅导员的信心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困难、纪律懒散的队员,就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发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从辅导员的语言、表情、目光中得到鼓舞,使他们接受辅导员的教育,直至转变学习态度。笑笑老师提问1. 辅导员如何才能真正走进队员的心灵,与队员的心交融在一起?2.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可能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个性。辅导员如何“因材施教”?

飞扬的红领巾

师生义工共同参与 穿越绿心感受春天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的日子,乐山师范学校附小一(1)班全体师生以及8名家长义工一同开展了以“穿越绿心,感受自然”为主题的春游活动。早晨9点,全班学生在老师和家长义工的组织下,举着队旗,拿着温馨提示牌,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了。

我们的队伍穿过赛公桥,步行到绿心环路。一路上,孩子们欣赏到了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一朵朵鲜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还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大家唱着,笑着,尽情地和大自然拥抱着,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走到了绿心路口,乘上了公交车,整个队伍开向了新广场。来到新广场,各班老师和家长义工带着学生参观了新广场的美景,接着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家长义工的组织下,开展了生动有趣的丢手绢、背古诗、猜谜语、放风筝、舞蹈表演等活动。热心的家长义工们正组织着孩子们快乐地行走在绿心环路上。芳草萋萋,安全第一。美丽的油菜花,快乐的一家人。同学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着丢手绢的游戏。

活动持续到中午,整个春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春游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发挥了家长在组织管理、安全护航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家校合力,让整个活动变得更有意义。另外,本次春游,让孩子们与大自然有了亲密接触,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会更加爱护身边美丽的环境,也会更加努力地做好一名环保小卫士。

第二章 培养少先队队员

新时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基本层面,要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培养审美意识;第二个层面是思想层面,要注重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同时,这两个层面的根本任务又可以分解为素质、精神、思想三个层面。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属于素质层面;有爱心、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属于精神层面;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属于思想层面。

在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对孩子而言,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但必须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孩子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对于引导青少年,团组织坚定青少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个根本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从孩子们的教育做起,从小就要灌输培养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增强意识,形成信念。朴素感情,是一种从小培养的、发自内心的、朴实不虚假、不功利的纯粹感情。在历史上,对党和国家包含朴素热爱之情的小英雄层出不穷,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培养少先队组织的朴素感情,是全队要共同努力完成的工作。

其次是培养少年儿童做人的重要品德。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关心,学会爱。从孩子的感知规律来看,小时候有爱心,爱父母,才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孩子有爱心,长大了才能有奉献精神,看到别人有困难才会提供帮助。孩子们不但要学会照顾自己,还应该学会照顾别人。二是要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培养国家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讲的就是爱国情怀,国家意识。要引导孩子们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培养国家意识,要让孩子们真正热爱国家,知道自己的发展、自己的生活改变与整个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人身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在我们的少先队活动中,要注重对孩子们劳动意识的培养,让孩子有“我自己来”、“我能行”的意识。

第一节 引导少先队员的人生志向

通常,人们把促进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人生事业和社会信念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的教育称之为理想教育或人生志向教育。中小学生人生理想的形成、发展大体是: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理想(志向)常常表现为天真的幻想,非常具体,易变化。童年时代原本就是充满幻想的时代,每个孩子都对未来抱有美丽的憧憬。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宇航员,有的想当体育健将、影视明星,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教师……面对少年儿童的人生志向,辅导员应该如何认识和引导呢?一、少先队员人生志向和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少先队根本任务既是工作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既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少先队人才培养的方向。少先队工作要求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的体现。当代少年儿童置身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少先队要立足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少先队组织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发挥少先队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优势,着力开展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的素质教育,使得少年儿童接受的教育更加完整,个人的素质更加全面。二、少年儿童人生志向偏移的原因分析

在学生时代,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理想追求是件好事,它使孩子们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使少年儿童的心灵处于一种美好的状态之中。只要教育者引导得当,孩子们的志向是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最终得以实现的。

要引领学生的人生志向,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人生志向上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 立志不专一。古人云:“至于彼尔又志于此,则不可名志,而直谓之无志。”立志不专一是儿童常犯的毛病,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今天立一个志,明天立一个志,想入非非,见异思迁,结果是无所适从。孩子们之所以立志不专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今天看到宇宙飞船上天了,就发誓要当个宇航员,赶紧去看几本天文地理的书,去看航天展;明天看到崇拜的歌星演出了,就立志要当个歌星,赶紧练唱歌。这种类型的孩子,其人生的志向还停留在小孩子玩游戏的阶段,如果不加以引导,最终会导致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凭一时的兴趣,没有常性,一事无成。

2. 立志不实际。“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物有所长,人有所短。这说明了我们励志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而儿童常常不考虑自身条件,只凭兴趣和外界影响而盲目立志,这种立志者多会受挫。因此辅导员在引导孩子立志时,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充分分析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特点去确立奋斗目标,并告诉孩子,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有走向成功的可能。辅导员帮队员立志,首先要找出队员的素质优势和兴趣所在,扬长避短,确立发展的目标。

3. 立志不实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明日歌》曾影响过无数人,现在的孩子们仍然在唱,而且唱得比过去更响亮。立志后不去实施是孩子们的通病,这样只能使行动目标停留在想象之中,最后变成空想。

4. 立志不持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意志坚韧的表现。有的孩子不仅能壮志凌云,而且也能拼命苦干,但却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做事情忽冷忽热,一曝十寒,导致半途而废。一个人志向再高,不能坚持,也无法成才。著名科学家贝费里奇说过:“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

5. 立志不高远。“志当存高远。”古今成大事业、达成就者,一般都心存鸿鹄之志。而如今,很多小学生的理想却变得越来越“现实”。他们认为,远大的理想是缥缈的,读书学习是为了将来挣大钱,当“大款”、“大腕”、“大官”,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志向”越是强烈。一些学生受功利思潮的影响,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对于学习爱因斯坦,学习雷锋、张海迪,他们认为“太累了,学不了”。据此,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一种人生志向的短视,是人生追求的迷惘,是理想的异化。

一些学生在人生志向上存在的以上现象,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年龄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主观因素。只要老师和家长正确引导,这些问题都能逐步得到解决和纠正。这其中,辅导员的影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少年儿童人生志向的引导艺术

中小学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全面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责任。少先队教育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主要任务是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心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规则意识、环保意识。这些意识的培养与少年儿童人生志向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播下“未来”的种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常喜欢问:“长大了,你想干什么呢?”一个孩子想:“长大”是什么呢,妈妈说,长大了,就是长高了,妈妈变老了;爸爸说,长大了,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孩子听了,想:长大还是不长大呢,因为他不想妈妈变老,但是又想起了长大的种种好处。爸爸说了,长大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聪慧的孩子想了想,对妈妈说:“我长大了,就让妈妈不变老吧。”爸爸和妈妈愣了一下,开心地笑了起来,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会给他们一个这样的回答,但是这样的回答让他们非常高兴。

长大和未来会怎样,这是年纪尚小的孩子难以想象的。和孩子聊起这样的话题,有几分逗乐的意味,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回答呢,这是父母想要知道的。小孩子在心里都有讨好父母的“心机”,望着父母充满期待的神情,他们会尽量搜寻让父母高兴的词汇与语言。他们不一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喜欢看到父母高兴的样子,也喜欢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夸奖。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孩子前进的一种方向,父母就这样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未来”的种子。

2. 发现生长的精神之光。志向好像前进的风帆,是乘风破浪的工具,也是驶向理想目标的方向盘;没有志向,就好比船没有风帆,不知道该往哪儿驶去,也无法集聚全部的力量。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和教师也有必要对其进行立志方面的教育。成长中的孩子就像生长的植物,总是朝着阳光射来的方向生长。为孩子指出有哪些伟大的人物改变了现在的生活,有哪些人物的事迹一直被人传唱,这些人物和事迹的高贵与伟大之处,就好像孩子生长的精神之光,他朝向它,朝着它引导的方向生长。

3. 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识很不稳定,他们今天说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明天说要做一个宇航员遨游太空,他们的快乐在于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构想自己的未来。他们很容易受到与崇高、伟大这样的词汇相关的情感的影响,他们心中有成为英雄的梦想。他们天马行空地幻想着,比较谁最厉害,谁最适合做自己的榜样。孩子知道自己是弱小的,他们希望自己崇拜的人物,自己梦想的生活也是最棒的。孩子的想象世界,是梦想与志向生长的地方,辅导员应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朝着目标努力。

学校、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是给予孩子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为实现理想、奔向目标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4. 呵护成长的梦想。少年儿童的生活充满着感动,但是明确的志向并不多,当他满含着热情对辅导员说他长大了要做什么的时候,辅导员应该为他叫好。在许多队员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他们也会突然受到触动,找到自己的航向。这本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啊,可是有些师长却不以为然,让孩子眼中闪烁的光彩骤然暗淡下去。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少先队员曾对辅导员说,长大了要去当舰长,而辅导员却说:“瞧你那糟糕的成绩,打扫军舰都轮不到你的份儿。”刚才还意气风发的孩子,听到辅导员这样的话,马上变得垂头丧气,更不用说坚守自己的梦想了。这位辅导员错过了帮助孩子确立志向的机会,而且她还不知道这其中的价值,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孩子们树立的志向最好远大一点。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马上就能够满足的愿望,不足以激发队员身上可贵的潜力。队员的目标,需要一天一天不断地积累,如果辅导员让这个愿望轻易地满足,队员就失去了憧憬、期待、等候的美妙时光。

鼓励队员实现理想中的目标,最好用内在激励的方式。如果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达到某一个目标,会让队员的物质需要越来越难以满足。

鼓励队员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断努力。我们可以把少先队员为实现志向所作的努力,比作队员为了一年一度的狂欢日而进行的储蓄,孩子们知道这样的努力并不是马上就会有回报,但是付出肯定会有回报。

孩子很容易有泄气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帮助队员看到自己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让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一点点地向目标迈进。当他们气馁和退却的时候,辅导员可以用他们心中的志向不断激励其继续前进。笑笑老师提问1. 辅导员应该如何认识和引导少年儿童的人生志向?2. 少年儿童人生志向产生偏移的原因是什么?励少先队员实现理想中的目标,最好采用哪些方法?

辅导员手记

一次特殊的家长会

文/李东强

从教20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召开过许多家长会。但上学期那次“特殊”的家长会让我对老生常谈的家长会有了新的感悟。

那次家长会,同往常一样,先由学校领导讲了学校的情况。我看见家长们近乎麻木、平淡地听着这一切。然后就进行分班交流,我请科任刘老师先讲。

刘老师一直是一位在学校、家长、社会上口碑很好的老师。刘老师不但教学能力强,而且管理学生非常细致、认真负责,有时连我都不得不佩服她的耐心和爱心。这时刘老师拿出她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同以往一样,厚厚的一叠,足有七八页。刘老师讲的内容跟以往差不多,重点是讲孩子存在的不足,特别点名近两周表现不如意的孩子。被点到名的孩子的家长都垂下头,就好像是自己犯了错误一样,面部表情很怪,有几分尴尬,也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愤怒,也有几分感激。讲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天已经渐渐地阴暗下来,有几个家长在悄悄地看时间。最后刘老师向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后收了尾。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家长都能背下来了。

该我讲话了,看到家长们抬起头,充满期待的目光,我想:自己的稿子,与刘老师差不多,他们听了该有多失落呀!不能这样了!家长和孩子一样需要鼓励!况且这种唱独角戏的作用不大,不如让家长说说。于是,我立即改变计划,请家长只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你孩子的优点是什么?请说出孩子1~3个优点。先没有哪个家长肯说,我专门让之前被点名次数最多的孩子的家长说,结果那位家长说到因夫妻双方长期上晚班,孩子自立能力强,能自己做饭,自己悄悄睡觉等优点,于是家长们都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一改前面不耐烦、冷清的场面。我也快速地记录着,为以后教育孩子做点功课。

这次家长会后,我发现孩子们能主动与我交流谈心,他们的闪光点越来越多。家长们也主动与我打电话,寻求我的帮助。看到这些变化,我心里非常地欣慰!的确,家长会不是告状会,不是让老师抱怨的,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其实多让家长发言献策,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会更为和谐。这样的家长会,才是点亮孩子心灵的家长会。

以后的家长会都应这样召开!

第二节 突出时代色彩培养几个意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少先队的根本任务中就提出要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对于当前中小学少先队工作来讲,应该特别突出规则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一、规则意识的培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的教育,都崇尚培养学生讲规矩,守规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

2012年,全国少先队辅导员远程培训时,陆昊同志指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首先应该建立和培养规则意识。为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必然会有一些规则来约束大家的行为。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少先队员,要遵守少先队的章程,作为中队队员,要遵守中队的制度要求。

1. 做好动员宣传,树立规则意识。有的辅导员老师在活动之前不向队员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队员,其实这样对队员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辅导员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队员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每学期开学之初,大队或中队辅导员利用开学典礼或第一节收心课进行的教育,就可以看成是规则意识的教育。辅导员有义务告知队员哪些是可以去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去做的,不该做的事情做了会有什么后果等。把规则贴在墙上,时时提醒队员。

2. 提倡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规则制订出来,还需要一个监督者,辅导员不是时时刻刻和队员待在一起,有些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因此需要队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出现不良行为应及时去制止,督促其改正;做了好事也要及时表扬,让其他队员向做好事的队员学习。有的辅导员让同桌结成对子相互监督和竞争,每周公布考核结果,队员的积极性相当高。

3. 理解规则,了解规则,才能更好地执行规则。集体制订的规则,不能强硬地要求队员去执行,有时候,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队员不懂规则的意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可能会违犯规则。因此,在制订规则后,要耐心地为队员讲解为什么要制订这项规则,队员理解了规则,自然会了解辅导员的良苦用心。

4. 尊重成员意见,实行组织内民主。规则是为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制订的,为了使队员心服口服地去接受、执行这些规则,我们要提供民主化的环境,让队员参与规则的制订。为使队员从思想上遵守规则,发挥队员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队员自己制订班规,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这样才能制订出更合理的规则。

5. 奖惩及时明确,共同维护规则。辅导员平时事情多,有时可能忙起来就顾不上去处理班队的一些事务。但是,既然制订了规则,就要严格地去执行它,不能有懈怠,特别是制订之初。否则时间久了,规则就形同虚设,队员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违反了规则辅导员也不会惩罚他,这样队员的规则意识就会模糊,对队员今后的成长不利。但同时,辅导员要讲求惩罚的艺术性,惩罚要有一定的限度,并与说理和引导相结合,对队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6. 讲究方式方法,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辅导员不能生硬地说教,要求队员必须怎么做,必须怎么怎么样。有时候,你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是喜欢尝试着去做。如在学生上下楼梯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上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生硬地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走会很危险的。”如果辅导员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队员感到辅导员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另一方面,禁止队员做的事,我们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和队员交流时,要让他们明确地感受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形成错误的或模糊的意识和判断。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是一个能够积极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环境。校园硬件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首先,应规范辅导员自身行为,以身作则,带动全校队员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其次,应该通过大队和中队广泛宣传规则意识,在校园走廊及墙壁上展示一些标语、名人名言。比如“请讲文明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让队员在无意识中内化各种规则,从而自觉形成自身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7. 注重长期坚持,提倡巩固渗透。有些队员常规习惯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老师对队员的要求,不能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只是什么时候突然想起,什么时候才对队员提出要求,或者看到出现问题时才提出要求;有时活动前提了要求,活动后却没有进行检查评价。而队员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总而言之,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因为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地提醒、监督,帮助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明确的规则意识,使队员的个性和共性相得益彰。二、科学意识的培养

当代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幻想,爱动手动脑,好提各种问题,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从小对他们进行科学意识的教育,尽早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事实证明,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智慧启蒙都是在少年,甚至是在幼年就开始启蒙和发展的。

科学意识是在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它能够促进人们投身科学事业或积极响应科学活动,并对参与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提供合理性指导。和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的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

1. 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学校少先队要营造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教育改革以来,少年儿童科学意识的培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少年儿童普遍的科学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是制约全面完成少先队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少先队活动主阵地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的力度,扩大科学阵地的建设。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电台、电视台开办和科普相关的栏目和节目。

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意识,首先在于他对科学成果的了解。因此我们在对少年儿童进行科技意识教育时,应从了解科技成果入手,开展“科技与生活”、“科技成果知多少知识竞赛”、“少先队与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等活动,广泛宣传,进一步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

2. 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针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依靠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要大力开展和科学意识培养相关的少先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同时,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可以说,少先队活动和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少年儿童科学意识的培养效果。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可行性出发,让广大少年儿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活动。如“气象小观察”、“航模小制作”、“我的一个发现”、“科学小实验”等。少年儿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让他们能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小树立勤奋学习、掌握科学的本领,长大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志向。

3. 进行观念革新。大力加强“少年科学院”的少先队品牌活动的建设,增设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外活动课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是在科学实践中培养的。科学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等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培养的,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学校少先队应该给少年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多开展少先队的小制作、小发明、种植养殖等活动,使少先队员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协作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三、劳动意识的培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幼儿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现在大多数少先队员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水平高,劳动意识却越来越淡薄。有些家长,也包括某些学校只注重让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如何,却忽视了孩子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因此,在6~14岁这段人的知识、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对少年儿童劳动观念的培养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

1. 结合教学,加强引导。辅导员在班队会中,结合五一劳动节等特定节日,运用唱歌、讲故事、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少年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辅导员应该精心设计每节活动课,合理地安排各个环节。比如,在手工课上,教师亲自示范,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学着怎样“做”,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又如,在语言活动课中,教师选取通俗易懂、能吸引孩子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懂得热爱劳动的道理。

2. 参观成人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如带少先队员参观邮局,了解邮递员的工作;观看交警指挥交通,认识警察的劳动;参观商店,观察售货员的劳动;到煤店、粮店、建筑工地等参观,让少先队员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

3. 通过各种角色游戏让儿童接受劳动教育。如,有的学校开展角色体验活动,设置有市长、警察、医生、售货员等各种社会角色,通过角色体验,让少年儿童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特点,激发少年儿童融入社会,热爱劳动的思想。

4. 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在班级或中队设立劳动岗,教育队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鼓励少先队员乐于为他人服务,有意识地将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到队员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5. 多鼓励、表扬,增强孩子们热爱劳动的意识。有的孩子在家养成了坏习惯,变得懒惰,不愿意自己动手,有时还会吆喝别人来为自己做事;有的孩子因为在家里没有亲手尝试过,所以想做却不会做,显得很不情愿、无奈甚至是恐惧劳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孩子,教师都要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法,来进行指导、帮助。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进步,教师就要及时对其表扬;而对于那些不敢迈出第一步的孩子来说,教师的鼓励才是他们最有效的奖励。四、责任意识的培养

1. 辅导员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好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进校门后不骑自行车,教师在校门口就应该下车推着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2.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的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如果从小就坚持反复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辅导员应抓住这个好时机,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1)学习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2)行为习惯。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如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戴红领巾,一般情况是因为换衣服时不注意把红领巾取下来,或者取下来随地一扔,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此事忘了。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应建议学生放学回家后就把红领巾放在书包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3.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精心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如三八妇女节前夕,要求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给妈妈一分惊喜,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会关心长辈,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

4. 家庭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重地。现在的孩子大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人不会做家务,不关心父母的疾苦,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推给他人。另一方面,家长相对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逐步自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建议学生在家中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看谁养得好,养的时间长。通过这些劳动,让学生懂得如果做事不负责任,连一棵花也养不活的道理。

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其将来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是在学生的心田“播种”,播种一颗火热的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笑笑老师提问1.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和培养规则意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2.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大的特点。辅导员如何抓住时机,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辅导员手记

孩子,谢谢你

文/梁庆蓉

中午,我靠着讲台,囫囵吞着午饭,一张带着粉紫色花纹的纸巾递了过来。是好好,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享受殊荣般地在每天午餐时为我准备一张餐巾纸。

就在上午,我还因他伪装在桌前静息,暗地却发出怪叫声影响纪律而毫不客气地以义正词言的语言“轰炸”过他。

不等我说“谢谢”,他已跳下讲台,回到座位,以左摇右晃、东瞅西望的姿态,继续午餐。

五年了,好好似乎没怎么变化,还是那么瘦小,满眼扑闪着机灵和狡猾。

我已记不太清楚,这五年来,曾经有多少次对他义正词严地“轰炸”,或慷慨激昂地“数落”,或有理有据地“解剖”……他每一次都败下阵来……

回想起他5年来的点点滴滴,似乎,并没有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就是测试测试老师的听力,趁上课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在抽屉里敲敲鼓;把向他炫耀分数的同学的试卷撕成碎片;午餐时间跟老师捉捉迷藏,到学校的“秘密通道”探险;使用完同学好心借给他的橡皮擦,让别人自己到窗外去捡;修炼乾坤大挪移,让同学的笔袋、书本换个位置;给同学们一个“惊喜”,让大家在下课时,同时发现鞋带散了;顺手“牵”走同学好玩的东西,不过从不在乎那个东西的价值……

怎么又开始数落这个小家伙了?

咦,这小家伙刚才还在我眼皮底下,怎么一会儿就又不见人影!

我马上下发“通缉令”——叫好好回来抄练习本!

10分钟后,他被押解回教室,满脸的不情愿,骂骂咧咧,磨磨蹭蹭地“画”了起来。

大概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吧,我想着手写一本书——《好好行记》,以记录他的成长变化,同时也记录我对他“呕心沥血”的教育。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就没劲儿了,我能记录的,大多数是前面那些小品周而复始地上演。

大概是二年级下期的时候,好好可以比较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吃饭了;也大概是在二年级,他开始写课堂作业了,虽然只是抄写生词;三年级,他没有在课堂上上蹿下跳,不定时游荡,并爱上朗读;四年级,参演学校诗社10年庆典小品,担当主角;现在快六年级了,终于能耐着性子把考试题目填满……

同事说和家长说,好好进步都是我的功劳。我美其名曰——不抛弃,不放弃。好好的进步,真的是我的功劳吗?

我总是煞费苦心地想让他像其他乖乖学生一样,然而,5年过去,他还是他!他的变化,只是心智逐渐成熟的结果!

5年来,发生改变的那个人,竟然是我!

在无数次无果的折腾中,我终于明白,好的、有效的教育就是这样慢慢等待来的!

谢谢你,孩子,赐予我如此深刻的领悟!

午休音乐响起,一个人影在讲台上闪过,好好从同学手中夺过垃圾筐,冲向门外,几张纸屑在他身后飘下。

谢谢你,孩子,没有计较我无数次的“轰炸”、“数落”、“解剖”,仍保持着一颗单纯、可爱的心……

第三节 呵护少先队员的身心健康

少先队员的身心健康是他们成长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健康的人。教育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的成长与进步,关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辅导员应悉心呵护队员的身心健康,在少先队工作中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教育,促进少先队员健康成长。一、保护孩子的自尊

虽然每个人的自尊都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却永远不会丧失。孩子们也是如此。就像皮肤对身体的挤压做出的反应一样,自尊是孩子们的心理晴雨表。

1. 培养孩子的自信。自信心的来源是“被爱与成功体验”,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关爱,建立很强的安全感,让他觉得不管自己做得怎样,家人朋友都是爱他的。再就是让孩子得到成功体验,教会孩子学会制订目标,并学习如何完成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失败,不要对过去的失败和错误耿耿于怀。每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高低,还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自信心可使人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那么,教师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呢?(1)用赞扬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好孩子都是鼓励和赞扬出来的。的确,鼓励和赞扬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肥沃土壤。所以,当孩子出色地完成了某个任务或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了他人并取得成绩时,作为教师请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就算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对于孩子来说,也可能比玩具或者美食更令他们高兴。而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没有取得进步时,教师也千万不要过分地指责或批评孩子,而应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无论是用言语上的“没关系,老师知道你很棒,再试试”;还是摸摸孩子的头,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滥用鼓励与赞扬,这样反而容易适得其反。(2)通过榜样示范来培养孩子的自信。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判断正误的能力,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在学样而已。他们的大脑通过接收信息,然后直接反馈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并不是像成人一样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以后才反馈下来。而此时教师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不管做什么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然后就跟着学。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比如:如果某个班的教师非常自信,那么这个班的学生肯定也会深受感染。另外,教师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自信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3)从尊重中培养孩子的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尊,当然孩子也不例外。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作为教师,应学会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尊重孩子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孩子感觉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可时,他的自信也就会随之而来。

有了自信,孩子便能够积极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有了自信,孩子就能从容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自信促使孩子往更好的方向成长。

2. 呵护孩子的自尊。辅导员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孩子的自尊。孩子不像成人那样有牢固的自尊感,一切外在的“反向刺激”都可能打击他们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辅导员要关心爱护队员,并运用教育智慧巧妙地保护孩子的自尊。

经常表扬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老师整天抱怨所教班中的学生笨、懒、行为习惯差、不听话,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很少有这样的抱怨,在他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群既聪明又可爱的学生。所以,要改变学生,教师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整天用挑剔的目光看待学生,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因为在教师的指责批评声中,学生丧失了自信,更严重的是导致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破罐子破摔。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地学习,积极地思考。

一个人只有具备足够的自信心,才会有所行动,有所成功。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或多或少的挫折,当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尊重或赏识时,我们会失望。有时候,我们遭到批评,会导致自我状态从良好变成一般。身为辅导员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么作为孩子呢?他们的心理比我们脆弱,因此他们的失望感会更强。自尊是自我理解和自制。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树立自信、拥有自尊。教师要告诉孩子:你就是你,你的能力不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提高或者下降。

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生下来就天资聪慧,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培养,让孩子拥有自信、自尊的人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 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提高自尊心的方法很多,下面这些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1)用画册、剪贴簿、成长档案或个人笔记本记录孩子取得的成绩,并让孩子经常翻看。(2)引导孩子培养爱好或兴趣。(3)教育孩子学会赞美别人。(4)教会孩子坚强,正确看待成败得失。(5)让孩子给自己的优点列个清单。让孩子清楚:自己能做好什么事、能取得哪些成绩。(6)让孩子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来克服不利条件,弥补弱点,设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让孩子决定在某个时间之前做好什么事,并把它写在日程表上。(7)让孩子给自己画像,画出他希望成为的自己,他眼中真实的自己。(8)让孩子大胆地展示自己。(9)鼓励孩子加入学生的团队组织。(10)奖励学生并让学生奖励自己。做一些特别的、有创意的事情来庆祝学生取得的成绩。(11)把孩子的成功迅速告诉其家人。二、珍视孩子的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长青。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不仅应追求生命的存在,更应追求生命的质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诸多让我们触目惊心的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初中生中,近视眼的男生为61.7%,女生为71%;小学生近视率为男生52.5%,女生62%。与日本、韩国等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脊柱发育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2年8月2日,贵州遵义市有5位小学生集体自杀,原因仅仅是1人因“爸爸没买生日礼物”,便认为“爸爸对我不好”,而到他家玩的4个小伙伴由此联想到自己挨父母打骂的经过,于是一致决定吃安眠药一死了之……另据调查,我国未成年人中,每年意外死亡有40万至50万人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轻生自杀。个别“优生”因遭遇挫折而跳楼,某些“后进生”因不堪重负而出走、轻生。其他主要危险因素是:车祸、跌落、溺水、中毒、烧伤、窒息。在这些非正常死亡事件中,约有80%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以避免的。

1. 孩子的生命为什么如此脆弱?导致孩子生命质量不高、身体素质下降和意外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家长培育方法不科学。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虽然重视孩子的健康,但不懂科学养育的方法,致使孩子肥胖,性发育提前,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差;同时,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冒一点险。孩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其二,教育应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本。但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只看重考试分数,学生成了各种考试的机器。由于教育评价的片面性,教育本身被异化,导致对学生健康的忽视,对生命的漠视,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轻视。譬如我们很少思考: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单纯培养“接班人”,还是努力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孩子的健康与生命同考试分数相比,哪个更重要?

2. 珍爱孩子的生命。从上面所谈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反思:基础教育承担着国民素质培养的重任,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如何,身体素质如何,孩子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怎样,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怎样,关系着民族的生存,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三、在工作中实施健康、生命价值和安全教育

1. 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小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缺乏认识和把握。譬如由于偏食、暴饮暴食、不注意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增减衣服等而造成生病;在玩耍中不注意安全而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对此,辅导员老师一定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可以任意忽略,或者觉得令人烦心,而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简单化。

首先,应该怀着一颗真爱之心去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平时,中队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孩子们的穿衣吃饭、玩耍友谊,要教育孩子们互相关心、理解和帮助,对学生关心他人的言行,要及时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关心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

其次,要主动关心中队中体弱多病的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生病在家的孩子,中队辅导员可以给孩子家里打个电话,带去辅导员和全中队队员的问候;或与家长探讨如何防止孩子的病反复发作等问题;必要时也可以家访。须知,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当孩子生病几天没有来学校上学时,会非常想念同学和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孙蒲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每当生病的同学病愈后,回到班级上课时,他就会高兴地说:“大家看,谁来了?他病好了,我们欢迎他能来上课啦!”并带头鼓掌欢迎。孙老师发现,老师只要带领大家这样做一次,以后孩子们就会自发地这样去做。而且同学们还会主动帮病愈的同学脱大衣、挂大衣、摆好桌椅等,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 高度重视孩子的活动。孩子天性好玩,郊游、野炊或课间休息都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开展体育锻炼,也有可能伤着身体。于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老师带学生外出郊游,有的学校体育课取消了鞍马、铅球等科目训练,甚至不配置单、双杠等,原因只有一个:怕出事故。

面对这些因噎废食的做法,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其实,越是怕出安全事故,这不准那不准的规定,越是窒息了孩子们原本鲜活的生命,使他们在突然面对灾难时手足无措,面对困难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班主任应该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于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了教育。各种各样的活动,对于联系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身心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辅导员老师应该支持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1)避免溺水事故。要告诉学生,外出活动时不要擅自划船、游泳;有的水塘水下情况不明,贸然下水,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要把道理给学生讲清楚,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2)关注交通安全。老师一定要经常提醒学生,上学和放学时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在路上打闹,不要并排走路,不要搭乘同学的自行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活动前,大队辅导员要对中队辅导员进行安全教育的提示,做好交通安全预案。辅导员老师要深入现场勘察路况,叮嘱司机小心,特别留心火车道口、桥梁和急转弯处。乘车外出,要求学生不要干扰司机的工作,不得把头伸出车窗外,不向车厢的一个方向拥挤,在座位上坐好等等。(3)活动中的教育。无论是大队辅导员还是中队辅导员,都免不了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而集体活动也是容易出安全事故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小队分组活动时,辅导员要确定有号召力的孩子担任组长,以防个别孩子独自活动而掉队。尤其要预防那种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的孩子的丢失。同时,在安排活动时,要把每个细节都想好,并与队干部一同商量安全工作的具体事宜;要防止学生因在竞赛(如“夺红旗”、登山等)中产生矛盾而打架等事件的发生;要安排学生管理好活动所需要的器材和现金,以免损坏或丢失,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果在风景区搞活动,一定要督促队员把废物清理干净带回来,力求安全教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少先队员从小做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

(4)在中队日常管理中的教育。在小学,很多中队辅导员老师同时也是班级的班主任,在中队和班级的管理中,教育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每周的队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上下楼梯安全、体育活动安全、交通安全教育,教会孩子们几种主要的安全预防技能,如遭遇火灾、洪灾、交通事故时如何逃生与报信,遭遇歹徒时如何机智地保护自己。只有教会了孩子们必要的生存本领、保护自己的基本技能,才能真正避免和减少孩子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

辅导员老师一定要记住:要高度重视孩子的生命安全,外出活动时要先制订好应急预案,把可能发生的事故预先告诉孩子,并用严格的纪律要求他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辅导员老师一定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让孩子们心中有安全感;快乐轻松地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不要因为你的严肃而使孩子们在活动时太紧张;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你必须马上向学校领导汇报,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送进医院,并迅速通知家长;要给受伤害的孩子以最好的照顾,使之得到最好的治疗,要以最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家长。

3. 教育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1)首先,辅导员老师要引导队员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伟大力量。

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勃勃生机。可以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认养小动物”、“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可爱,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

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地球上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眼前,世界也因一个个生命的存在而丰富多彩。人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美丽,才会更好地热爱、珍惜生命。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辅导员可以根据条件,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去动物园、鸟语林、海洋生物馆或大自然中参观游览,去欣赏动植物的生命之美。还可以通过主题队会的形式,请孩子的母亲谈生育他们的艰辛与快乐,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是怎么来的,怎样长成今天这样的,使他们了解生命的神奇,感受母爱的伟大,进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崇敬之情,为自己拥有鲜活的生命而自豪。(2)要善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情感。

开展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教育活动。譬如,引导孩子了解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情况,认识环境遭到破坏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危害。让孩子调查水污染的情况,认识环境污染给动植物和人类生命带来的威胁,引导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和交流信息,在队会上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的情况。在孩子中间开展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情感和习惯,开展“美丽校园我来建”、“我与小鸟交朋友”、“地球就是我的家”、“香花嫩草知我心”等活动,让孩子懂得生命是伟大、神圣但又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

让孩子懂得生命是最可贵的。生命是人类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的生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轻视自己的生命,是对父母的不孝敬,是对生命本身的不负责任。因此,以大队或中队开展的生命主题教育,可以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为主题,设计孩子们的活动,如,访问父母,了解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重要性;讨论“轻生”可能产生的恶果;回忆失去亲人时的痛苦……通过活动,使学生感悟到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进而认识到应该尊重与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3)应该引导少年儿童珍惜生命,拓展生命,让生命闪耀光彩。

首先,对孩子进行有关人生的启蒙教育。在通俗易懂的贴近少年儿童心理的教育中,使学生知道,珍惜生命,首先必须使生命活得有价值,而生命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才显得有意义,才是幸福的人生。幸福是父母亲人给的,是别人给的,但也是劳动获得的,是在创造中获得的。要珍惜生命,就要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努力为社会做奉献,同时要在生活中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通过活动,引导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体验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感受关心帮助他人的欣慰,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行动中使自己的生命崇高起来。

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辅导员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他们实现各自的理想提供可以成长的空间,要在教育行动中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前途的高度去选择确立自己的理想,从自己的能力爱好出发去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

要引导学生发现和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这是珍惜生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悉心观察,正确引导,发现和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通过中队会开展“了解自己”、“展示自我”、“挑战自己”等系列活动,引导少年儿童认知自己、设计自己、自觉地开发生命潜能,增强对自我生命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还要对孩子进行珍惜光阴的教育。让孩子懂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珍惜生命必须珍惜时间。面对缺乏时间意识、效率意识和紧迫意识的孩子,辅导员要通过制订并严格执行队规、开展专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惜时、守时、科学用时,养成珍惜时间、科学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和习惯。

总之,生命教育的目标一是要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二是要使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实现这两个目标,才能使生物层面上的个人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相对独立的、有尊严的价值主体,成为大写的“人”,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笑笑老师提问1. 辅导员怎样在少先队工作中实施健康、生命价值和安全教育呢?2. 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

飞扬的红领巾

扬蚂蚁精神 做阳光少年

文/王显敏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六小学是雅安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践活动联系点,是“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雨城区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农民工子女以及近郊乡镇居民子女居多。现有在校学生558人,教学班级12个,建立少先队大队一个,中队12个,配大队辅导员1名,中队辅导员12名。针对生源特点,学校少先队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工子女思想引领而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陶冶队员的情操,让全体队员在活动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深刻教育。一、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活动

学校校园文化的主题是“行知小先生蚂蚁大精神”。蚂蚁作为学校的吉祥物,深受学生的喜爱。为了让蚂蚁精神更加深入,更加鲜活,少先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许多活动:

1. 儿歌传唱活动。我们精选、改编体现蚂蚁精神的儿歌,在全校传唱,让队员们了解蚂蚁精神,学习蚂蚁精神。少先队还结合蚂蚁精神创作了系红领巾儿歌:“小蚂蚁,翻过山,爬上洞顶往下钻。”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记住系红领巾的方法。

2. 争章活动。蚂蚁奖章是学校的最高荣誉奖章。专门奖给表现优秀或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少先队号召全体少先队员发扬蚂蚁精神,争取蚂蚁奖章,做阳光四好少年。蚂蚁奖章的设置与颁布,起到了扬正气,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

3. 特色中队活动。我们用不同的蚂蚁精神为中队命名。如:“勤奋的蚂蚁中队”、“永不言弃的蚂蚁中队”、“快乐的蚂蚁中队”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