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茶味茶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5:45:50

点击下载

作者:陈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茶香茶味茶道

茶香茶味茶道试读:

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金贵矫情之物,而是“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的“开门七件事”之常品。

作为“水中至清之味”的茶,虽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却自有脱俗之处。生活中,我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雅心,以茶修禅,以茶祭祀,以茶为媒,以茶礼佛……茶可以说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宋人杜小山有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更是将茶提升到了一种既含蓄又深情的境界。茶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有人说,饮酒可登仙,品茶能得道。何为茶道?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就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说得更直白一些,“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只有将茶与心完全结合在一起,才能体味到茶的真谛。当我们将身心完全放松,让甘洌的茶水顺着舌根滑入喉咙中,顿时会有种满足而寂静的感觉,仿佛茶水顺着心脉,将心灵也抚得平顺了。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还说:“喝茶当于瓦房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赏茶、品茶、茶艺、茶道于一体的精品茶书,将天南地北常见的名茶与泡茶茶具、泡茶技艺、茶风茶俗、茶道知识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

相信有了这本书,你会更爱茶,更懂茶!第一章寻茶:探寻茶的足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茶成一饮的渊源

茶,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渊源颇古,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氏尝百草遇茶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因此,神农一直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品尝到茶水的人,也是第一个发现茶树的人。

关于茶的发现,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

神农氏,又称炎帝,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为了给百姓寻找良药而遍尝百草,并教导人们哪些植物能吃,哪些植物不能吃。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毒的植物,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幸的是,神农氏还遇到了一种能够解毒的植物,这种植物就是茶。

据说有一次,神农在品尝百草的时候中了毒,口干舌麻,全身乏力,晕倒在了山脚下。不知过了多久,当神农醒来时,发现身边有一棵小树,树叶翠绿并带有淡淡的清香,神农信手采下一片,放入口中咀嚼起来。虽然味道有些苦涩,但顿觉舌根生津,神清气爽。于是,他连吃了几片,几个时辰后,身上的剧毒竟然解了。

神农采摘了很多绿叶带回去。通过多次煎服,神农发现其汤汁有生津、解渴、利尿等很多功效。因为神农第一次品尝茶汤时,看到汁液在肚内到处流动,好像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得十分干净,于是,就将其命名为“茶”。从此,茶正式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

关于茶,不仅留下了很多文献记载,还残存有很多实物遗迹。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因神农氏曾在此架木为梯采尝树叶而得名。这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生息着数量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并且盛产药材,其中就包括茶叶。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的传说是非常吻合的。此外,在湖南省东南部的炎陵县,还存有神农墓和神农庙,而炎陵古时又属于茶陵县,且茶陵之得名也与神农氏采茶事迹有关,可见茶与神农氏联系之密切。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崇敬和思念神农的歌谣“茶”字的由来和历史演变“茶”字的由来“茶”字的读音,说来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神农生来就有一个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任何东西吃进肚子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一天,神农在咀嚼信手采来的树叶时,看到叶子的汁液在他肚中就像巡逻兵一样上下游走,查来查去,将肠胃清洗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就形象地将其称为“查”,后来慢慢演变为“茶”字。“茶”字的历史演变

甲骨文 → 大篆 → 小篆 → 印篆 → 隶书 → 楷书茶之故乡——中国茶源自何处

陆羽在《茶经》第一章中讲茶之源,首句便提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就为我们寻找茶树的原生地,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但关于茶树的具体起源地却争议颇多。目前,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对野生大茶树的考察,认定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为世界茶树的原产中心。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中得到证明。中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发现的野生大茶树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

早在20世纪20年代,吴觉农在《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中就论证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可以从中国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古茶树中得到证明。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被大众熟知开始,就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客来敬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的习俗也逐渐形成,并一直延续下来。

如今的茶艺馆,为以茶会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朋友见面与聚会,一杯清茶堪比千言万语。如果是在工作单位或家中接待客人,洁净而富于艺术性的茶具、清新淡雅的茶香以及整洁舒适的环境,都能使客人精神舒畅。历史延续至今,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虽有所不同,但客来敬茶、以茶待客的精神是一致的。比如,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就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特有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它为“绍道兆”。其蕴含着“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茶道,早在明朝时就已成了白族人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此外,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等,不仅是当地人们的日常饮品,也是款待客人的最好方式。

这些内容丰富、各呈风采的饮茶风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与此同时,中国茶通过僧侣、学者和游者的往来远传到世界各国,继而衍化出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文化。以茶待客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习俗。茶在中国的历史沿革饮用方式的沿革:从咀嚼到煮饮再到冲饮

茶最早是以生嚼的方式为人们所利用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这里讲的神农以茶解毒,很可能就是咀嚼生的茶叶服用的。而在这一阶段,茶是作为解毒药物来应用的。

后来,人们开始用茶来煮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煮菜汤。晋朝的郭璞为《尔雅》中的“槚,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茗粥。唐朝的杨华也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见,在晋朝到唐朝期间,人们是习惯将茶煮成羹来吃的。

早期用来煮羹的茶,大都是未经加工的生茶叶,后来,人们在用茶过程中发现,还可以将茶叶晒干或烘干之后收藏起来,从而存放很长的时间。于是,人们所食用的茶就逐渐转变为以加工茶为主,而食用方式依然主要是煮饮,但是冲泡的方式也开始出现。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记载道:“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意思是说,茶的形态有粗、散、末、饼等,通过砍、熬、烤、舂等加工之后,贮藏在瓶缶中,然后用热水来冲泡,这叫作庵茶。由此可知,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冲泡的饮用方式,只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方式才成为主流。清代诗画家李方膺所作煮茶图。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

中国加工茶叶最早的方式是蒸青。到唐朝,蒸青工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于这种方法,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描述道:“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意思是茶叶晴天才可以采,之后需经过蒸熟、捣碎、拍打成形、焙烤、穿串、封装等程序才加工完成。

在蒸青工艺发展成熟的同时,炒青工艺也开始出现。唐朝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见于文献的有关炒青制法的最早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明朝时炒青工艺方发展成熟,这一时期有很多茶学著作都对炒青工艺做了详细的描述,如许次纾的《茶疏》中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均,久于铛中,过熟则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

同蒸青相比,炒青的特点是经过了高温杀青,这一过程一方面会使鲜茶叶中的青涩味更多地挥发掉,另一方面则促成茶叶中一系列物质的转化,提高茶叶的香气,增强茶叶的滋味。正因为如此,炒青工艺才逐步取代蒸青而成为茶叶制作的主要方式。茶叶形态的沿革:从紧压茶到散茶

中国早期加工茶的主要形态是以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到了唐朝,随着饼茶制作工艺的发展完善,饼茶出现了很多的品种,如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写道:“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在上面这段话中,陆羽将当时的饼茶分成了八个品类,其特点分别是:胡人靴——饼面有皱缩的细褶纹;犎牛臆——饼面有整齐的粗褶纹;浮云出山——饼面有卷曲的皱纹;轻飚拂水——饼面呈微波形;澄泥——饼面光滑;新治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竹箨——饼面呈笋壳状,起壳或脱落,含老梗;霜荷——饼面呈凋萎的荷叶状,色泽枯干。前六种都是优质茶,后两种则为劣质茶。紧压茶

在以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盛行的同时,其他形态的茶类也开始出现,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就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宋史·食货志》中也有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这里的“片茶”,指的就是紧压茶。

到了明初,茶叶的主要形态发生了重要转变。因为制作紧压茶过于耗时费工,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有损茶叶的香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诏废除了以往作为贡茶的龙团的制作,而改以散茶进贡。从此以后,散茶就成了中国茶叶的主要形态。散茶茶叶种类的沿革:从绿茶发展到七大茶系

从绿茶到黄茶

最早诞生的茶叶是绿茶,制作绿茶的基本工序是杀青、揉捻和干燥。如果其中某道工序出现偏差,例如杀青时间过长,或者杀青后未及时摊凉、揉捻,或者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或炒干,那么,制作出来的茶叶色泽就会变黄,最初的黄茶可能就是因此而创制的。黄茶是继绿茶之后出现较早的一个茶类,例如,唐朝李肇在他的《唐国史补》中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甚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前蜀的毛文锡在其《茶谱》中记载:“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皆散茶之最上也,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白 茶“白茶”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文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不过,那时所说的“白茶”指的是用白叶茶树的芽叶制作而成的茶,与后来的“白茶”概念并不相同。现代的白茶,从其只经过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的制作方法来看,大约创制于明朝中后期或清朝初期。最早的白茶是白毫银针,后来又发展出了白牡丹、贡眉等品目,现代又出现了新工艺白茶。

黑 茶

黑茶的出现与黄茶颇为相似,如果在杀青时叶量多,火温低,或者绿毛茶堆积后发酵,叶色就会变成近似黑色的深褐色,这就是黑茶最早的由来。黑茶大约创制于明朝,《明史·茶法》中记载道:“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黑茶。《明会典》中记载道:“穆宗朱载庆五年……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

红 茶

红茶是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这里所说的“江西乌”,就是红茶中的正山小种。到了清朝晚期,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工夫红茶,当今最为知名的祁门红茶即创制于光绪元年(1875年)。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创制于清初或更早的时期。清朝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茶说》中的文字:“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这讲的就是乌龙茶中武夷岩茶的制法。

花 茶

花茶主要以绿茶为原料,是用鲜花窨制而成的一类再加工茶。最早的花茶是茉莉花茶,在南宋时就已出现。南宋施岳《步月·茉莉》一词的注解中有这样的话:“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到了明朝,用来制作花茶的花品已经很丰富,如《茶谱》中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我国当今茶叶产区分布西南茶区

区域范围

西南茶区的区域范围包括米仑山及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即云南中北部、广西北部、四川、重庆、贵州及西藏东南部等地。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

地貌特征

西南茶区地势较高,大部分茶区海拔在500米以上,属于高原茶区。茶区内土壤类型多,主要有红壤、黄红壤、褐红壤、黄壤、红棕壤等,且有机质含量较其他茶区高,有利于茶树生长。

茶树品种

西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栽培的茶树也多,乔木型大叶种和小乔木型、灌木型中小叶种全有,如南江大叶茶、崇庆枇杷茶、早白尖5号、十里香等。贵州都匀茶园江南茶区

区域范围

江南茶区的区域范围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南部、安徽南部以及江苏南部等地。

地貌特征

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

茶树品种

江南茶区的茶树品种主要以灌木型为主,小乔木型茶树也有一定的分布,如鸠坑种、龙井43号、浙农12号、福云6号、政和大白茶、水仙、肉桂、福鼎大白茶、祁门种、上梅洲种等。华南茶区

区域范围

华南茶区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等地区,即福建东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台湾等地。

地貌特征

茶区多为山区,土壤为红壤和砖红壤,有的山区多森林,雨量充沛,土层深厚,肥力高,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茶树品种

华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资源最为丰富,主要为乔木型大叶种,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中小叶种也有分布,如海南大叶种、勐库大叶茶、铁观音、凤凰水仙、英红1号等。江北茶区

区域范围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东沂河以东部分地区,包括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南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地貌特征

茶区地形比较复杂,有山区、丘陵、河谷地带等,土壤以黄棕壤为主,也有黄褐土和山地棕壤等。

茶树品种

江北茶区的茶树品种主要是抗寒性较强的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如信阳群体种、紫阳种、祁门种、黄山种、龙井系列品种等。茶中自有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庸和谐

中庸思想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陆羽所说的“茶德”,是说茶人将“中庸”反映在茶事上,即茶可以以德行道。宋朝理学家朱熹在比较建茶与江茶后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从而将“中庸之德”赋予建茶。这是朱熹对茶道的生动阐述,也是对茶德的全新诠释。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它体现了儒家对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追求,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追求。茶历来被视为清洁之物,从采摘、制作到烹煮都要十分纯净,正因如此,茶品往往被比喻为人德。古代对“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行极为推崇,而这种“君子之风”与茶性完美融合,当人们沉浸在茶的色香味中时,亦可托物寄思,升华人格。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

道家崇尚朴素自然、清静无欲,而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获得品茶的喜悦。因此,道教与茶文化在“清静”上便有了共通点。

道家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茶道灵魂。在茶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自然的幽静氛围中,茶人从茶壶的水沸声中去感受自然的呼吸,以“天性自然”的本性去接近和契合自然,从而彻悟茶道、天道和人道。佛家本心:净心自悟

陆羽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如《茶经·七之事》中的“单道开饮茶苏” 、“法瑶饮茶”等。可见,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家认为茶是一种修养身心的饮品,并认为茶有“三德”:

不眠。坐禅要求身正背直,不动不摇,内心要清净,达到身心“轻安”,内外一体。坐禅一坐就是数月,僧人难免疲劳倦怠,而茶具有提神醒脑的特性,因此,坐禅修行中“唯许饮茶”。

助消化。饭后坐禅,易引起消化不良,饮茶能生津化食,助消化。

不失。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而茶汁性淡,饮茶能养成清雅、简朴的性情,帮助控制情绪,精心修行。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精行俭德”是陆羽对饮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他衡量茶人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等的最高标准。陆羽在《茶经》中将简单的品茶升华到了精神层次上。“精”“中不精者心不治”,这是《管子·心术》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要精益求精。凡事认真、专心,就一定会无往而不利。茶圣陆羽也用一个“精”字说明了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的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选用、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对“九难”都达到精益求精才行。“行”“行”是陆羽茶经的重要方面,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为,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陆羽认为,一个品格高尚、坚守操行的茶人,其行茶事、品茶论道是非常合适的。“俭”《易·否象传》中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不仅仅是行为。陆羽将“俭”作为约束茶人行为的首要条件,以勤俭作为茶事的内涵,反对铺张浪费的茶事行为。他在《茶经·七之事》中列举古代茶事时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桓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德”

陆羽对茶人在茶事内外的所有品行都有要求。陆羽认为,具有君子性情的品德高尚的人,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人。专题 神秘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由于朝廷所面对的敌人都是西北游牧民族政权,如辽、金、西夏等。这些游牧民族政权的军队多以骑兵为主,为了与这些敌人对抗,朝廷需要大量的战马。于是,朝廷在四川设立了“提兴茶马司”,进行茶叶收购,并拿收购的茶叶与藏区进行马匹交易,史称“茶马互市”。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汉藏两地的贸易也不断发展,双方交易的物品不再仅仅局限于茶、马,内地的布匹、丝绸、糖、盐等也不断流入藏区,而藏区的虫草、麝香、皮毛、黄金等产品则输入汉地,双方互通有无。于是,无数的商旅驮队、马帮、背夫,不断开辟着连接青藏高原与内地的道路。因为这些道路由“茶马互市”开始,于是,人们就称这一条条商路为“茶马古道”。

古道沧桑,这些小道都是马帮数百年来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历史沧桑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三条主路

历史上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以这三条古道为主,构成了一张密集的交通网。这些茶马古道地跨川、滇、青、藏四个地区,并连接着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很多书中把“茶马古道”称为“马帮之路”,认为茶马古道就是马帮驮茶所走的道路,这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这三条茶马古道主干线的运输队伍并不相同:在青藏茶马古道上,西宁以东的运输工具以骡马和驴为主,西宁以西的运输工具则主要是牦牛;在川藏茶马古道上,由雅州、汉源运向藏区的茶,在打箭炉以东,主要靠人力背运,而在打箭炉以西,则主要由牦牛驮运;只有在滇藏茶马古道上,才是以马帮驮运为主的。茶马古道的“血液”——马帮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表示其地处偏远。在古代,云南的货物运输除了肩挑背驮之外,主要还是靠畜力。由于云南的马匹个头矮小,不堪重负,因此,骡子就成了运输的主力。

刚开始时,骡马运输的规模很小,但随着人们交往的深入和商业贸易的扩大,逐渐形成了马帮。早期马帮分为官帮和民帮。官帮由官府出面组织,骡马有上百匹的规模,其作用除了运送茶叶外,主要目的是押运一些重要物资;而民帮是指民间组织的马帮,民帮又分为常年帮和逗凑帮两种,常年帮比较固定,以运输茶叶和药材为主,而逗凑帮则是临时集合的,民帮的规模一般不大。

马帮的首领俗称马锅头,马锅头一般经验丰富,他既是马帮的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是马帮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马帮所要走的路线、业务联系、开支和安全,都由马锅头负责,因此,马锅头一定要有惊人的胆量、超群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及交通的发达,马帮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章制茶:千工万序成就一盏好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茶树的生长与采摘茶树的形态

茶树的树型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之分。乔木型茶树树势高大,有明显的主干,一般高达3~5米,云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生长的野生大茶树可高达10米以上,每当采茶季节,往往要用梯子或爬到树上采茶;小乔木型茶树在福建、广东及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栽培较多,有较明显的主干,离地20~30厘米处分枝;灌木型茶树树冠较矮小,叶片较小,树高1.5~3米,无明显主干,栽培最多。乔木型茶树灌木型茶树小乔木型茶树茶树的组成

茶树的根由主根、侧根、细根和根毛组成。主根可垂直深入土层2~3米,一般栽培的灌木型茶树根系入土1米左右。主根和一、二级侧根,起固定茶树、疏导养分、贮藏养分等作用。

茶树的茎由树干和众多的枝条组成,其作用是将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和矿物质输送到芽叶中,并将叶片中因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有机物质输送到根部贮藏起来。

茶树的芽是枝、叶、花的原生体,位于枝条顶端的称顶芽,位于枝条叶腋间的称腋芽。顶芽和腋芽生长而成的新梢,是人们用来加工茶的原料,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部位。

茶树叶片是单叶互生的,边缘有锯齿,末端有短柄,面上有叶脉,形状有披针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圆形等,其中以椭圆形居多。叶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营养器官,也是人们采收利用的对象。

茶树大多在10~11月开花。茶树的花为两性花,微有芳香,常为白色,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

茶树的果为蒴果,果实一般为三室,少数为四室或五室,每室含有一两粒种子,种子呈黑褐色,稍有光泽,富有弹性。茶树的芽叶茶树的花茶树的种植条件

土 壤

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土壤是通气性、透水性和蓄水性良好的酸性红黄土壤,pH值为4.5~6.5,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其中,以花岗岩、片麻岩等母岩形成的砂质土壤为最好。

气 候

光照: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同时光质对茶树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红光下,茶树的光合产物中糖类较多,而在蓝紫光下,则氨基酸和蛋白质较多。

温度:茶树适宜在平均气温为15~25℃的地区栽培,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0℃,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5℃,否则茶树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降水:降水量全年均衡并在1500毫米以上。

地 形

茶树喜高山也宜丘陵,不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适当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些都利于茶树生长。但是,海拔并不是越高越好,海拔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来说,偏南坡比较好,但坡度不宜太大,以30度以下为宜。采茶时机——天时

采收季节

春茶:春茶依时日可分为早春、晚春、清明前、清明后、谷雨前、谷雨后等茶,其中清明、谷雨之间采的茶品质最佳。

夏茶:第一次夏茶的采摘时间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第二次夏茶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采摘时间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

秋茶:第一次秋茶的采摘时间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二次秋茶亦称白露笋,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摘。

冬茶:冬茶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采摘。尤以立冬前后采的茶为佳。

采收天气“好茶之制造,必须三才具备”,这里所谓的“三才”,即天、地、人。其中的“天”代表采茶当天的气候,天气既要晴朗而气温又不能太高,一般不得超过25℃,以天气晴朗、气温凉爽、微风拂面最好。

采茶时阳光太强,气温太高,茶青容易被闷熟,成品茶就会不香,汤色也会浑浊。如果采收季节阴雨绵绵,也会影响茶的质量。所以说,好茶来得太不容易,不但要靠人的努力,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茶的种类不发酵茶

不发酵茶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经过发酵的茶,在六大基本茶类中,仅有绿茶是未经发酵的,因此,不发酵茶实际上指的就是绿茶。部分发酵茶

部分发酵茶是指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不同程度发酵的茶,包括白茶、黄茶和乌龙茶,其中白茶和黄茶是轻微发酵茶,与不发酵茶相近,而乌龙茶的发酵程度较高,又称为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的发酵程度越低,颜色就越浅,也就越接近于绿茶;反之,发酵程度越高,颜色就越深,也就越接近于红茶。全发酵茶

全发酵茶是指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在六大基本茶类中对应的是红茶。红茶发酵的实质是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茶叶中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氧化后形成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而伴随着这一过程,茶叶的色、香、味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黑茶有时也被叫作全发酵茶,但是黑茶的发酵情况与红茶并不相同,它是在揉捻之后以渥堆的方式,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令茶叶内的物质发生变化的,因此,又被称为后发酵茶。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地理环境

培育茶树的地理环境对茶的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名山出名茶”,其奥妙就在于名山的生态环境正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凡高山之地,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溪水长流,茶树生长在这种环境中,汲取天地之“精华”,自然香高味浓,品质优良。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有优劣之分,好的茶树品种更易制造出好茶。此外,茶叶品种是否适合制作某种茶也非常重要,如正山小种用来制作红茶很好,用来做绿茶就不是很好。树 龄

一般来说,在修剪成矮树丛的茶园中,树龄大的茶树枝芽太密太细,成品茶品质也不佳,但如照顾得当,成熟一点反而容易出现独特风味,所以,树龄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需要看茶树本身的状况而定。施肥情形

在为茶树施肥时,用接近自然生态的有机肥比 单纯使用化学肥料要好,且最好不要使用除草剂或 其他药剂。采摘情况

芽茶类的茶青在采摘时,应该以带芽心为主;叶茶类的茶青则应该以开面叶为主,而且老嫩程度应力求一致。采摘的枝条断口要整齐,若掐伤了断口,或者将皮部扯了下来,断口处就会先行氧化而影响正常的发酵。季 节

采摘季节不当,容易影响茶叶品质。同样一片茶园,若没有品种上的特殊要求,那春天宜采制轻发酵的茶,夏天则适合采制重发酵的茶。气 候

好的气候能够产出好的茶叶,不好的气候很难产出好的茶叶。但也不能一味等待天气变好,因为茶青的生长不会等人。有句俗语说得好,“早三天采是宝,晚三天采是草”。时 辰

如果是采制炒青的茶类,太早采,露水未干是不好的;太晚采,已经没有阳光或足够的温度可以进行萎凋与发酵,也不能制出好茶。所以,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非常重要。制 造

制茶需要天、地、人的配合,即使有好的茶青、好的天气,制茶技术不佳也是枉然。储 存

茶叶的储存包括初制后的储存和成品茶的储存。初制后常态性存放数天,然后再进行覆火,可稳定品质。成品茶买回去后要装在专用的罐子里,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罐子要防潮、无杂味且不透光。湿度的掌控对茶叶的储存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绿茶,最好存放在有强力吸湿设备的空间中,或者低温冷藏保存。所谓低温冷藏保存,就是保存在0℃左右的环境中,使用时拿出并等恢复到常温,擦干外包装上的水珠后再打开。茶叶的制作工序绿茶的制作工序

绿茶不经发酵,制作时需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序。

杀青:即在短时间内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保持绿茶的绿色特征,同时,令鲜叶中的青臭气得以散发,产生茶香。杀青主要有锅式杀青、滚筒机杀青和蒸汽杀青三种形式。

揉捻:揉捻分手工揉捻和机器揉捻两种。其目的在于使芽叶卷紧成条,并使茶汁溢出,便于冲泡,使成茶滋味变得更加香浓。

干燥:即挥发掉茶叶中的水分,提高茶叶的香气。干燥的方法主要有炒干、烘干、晒干等。炒干是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在炒锅中进行;烘干是烘青绿茶的制作工艺,多在烘笼、烘干机中进行;晒干是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用日光进行晒制。锅式杀青红茶的制作工序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制作红茶的基本工序有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等四道工序。小种红茶在制作过程中增加了过红锅和熏焙两道工序。

萎凋:是鲜叶适度失水和内含物得到转化的过程,从而使叶片变得柔软,为揉捻和发酵做好准备。萎凋方法有室内自然萎凋、日光萎凋、萎凋机萎凋等。

揉捻:破坏叶组织细胞,增加茶汤浓度,同时塑造茶叶的外形。

发酵:多酚类等成分发生酶性氧化变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汤的品质特征。

干燥:使鲜叶中的水分散失,青草气散发,从而提高香气,增厚滋味,同时烘至较低的含水量(控制在4%~5%之间),防止茶叶陈化变质。

过红锅:制作小种红茶的特殊工序。其作用在于停止发酵,保留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可溶性茶多酚,使茶汤更加醇厚,并提高小种红茶的香气。

熏焙:将复揉叶放于烘青间的吊架上,地面放置未干的松木以明火燃烧,当松烟上升被茶叶吸收后,干茶便会带有独特的松香味。乌龙茶的制作工序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加工工艺主要有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及烘焙等工序。

晒青:即在阳光下散发鲜叶中的水分,使叶内物质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破坏叶绿素,除去青臭气,并为做青做好准备。

晾青:即在室内进行自然萎凋。将晒青后的茶叶放置于室内透风阴凉处散失热量,让鲜叶中各部位的水分得到重新分布,便于做青。

做青:又称摇青,分手工摇青和机械滚筒式摇青。通过摇青的机械力作用,使茶叶相互摩擦、碰撞,促进茶多酚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同时提高茶香。

杀青:相当于绿茶杀青,目的是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从而终止发酵,防止叶子继续变红,并进一步挥发出茶香和便于揉捻。

揉捻和烘焙:一般分两次进行,工序为初揉、初烘、复揉和复烘。这两个步骤是用来做形的,以便于茶叶达到弯曲成螺旋状的外形,并揉出茶汁,使溢出的茶汁浓缩而凝固在叶子表面,方便冲泡。黑茶的制作工序

黑茶属后发酵茶,大多数黑茶采用较粗老的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等工序制成。其中,渥堆工序是形成黑茶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

杀青:在炒锅中利用高温把鲜叶快炒成暗绿色。

揉捻:鲜叶经过杀青之后,再揉捻、晒干就可以作为黑茶的原料茶(即生散茶,或叫晒青毛茶)了。

渥堆:将晒青毛茶堆积起来,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洒水),用湿布盖好,然后发酵。其发酵基本上是利用湿度来培养微生物,再借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热能与分泌的酶来进行化学反应,使儿茶素与多糖类氧化降解,除了让茶汤有特殊香气与口感醇化外,还会产生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抗氧化成分。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值,会产生不同的菌种,也因此对黑茶质量起决定性影响。

干燥:如果制成紧压茶,将毛茶高温蒸软后,放入固定模具定型,又晒干后即可成为紧压茶品。渥堆压制成型白茶的制作工序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其制作方法很特殊,也很简单,既不杀青、揉捻,又不发酵,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萎凋:分为日光萎凋、自然萎凋、加温萎凋等几种方法,这一点要视气候环境而定,其中,以室内自然萎凋为最好。萎凋是形成白茶披满白毫的主要原因,且这一工序并没有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让白茶保持了茶叶本身的清香和鲜爽。日光萎凋必须选择在太阳不猛烈且有微风的天气下进行。加温萎凋要将室温控制在28~30℃之间。

干燥:有直接阴干、晒干和烘干几种方法。黄茶的制作工序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制作工序主要包括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自身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的品质特征。

闷黄:闷黄工艺分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其目的在于通过湿热作用使茶叶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形成黄茶“黄汤黄叶”的品质特征。专题 茶叶的储藏方法塑料袋、铝箔袋贮存法

最好选有封口且为装食品用的塑料袋,材料厚实一点、密度高的较好,不要用有味道或使用过的塑料袋。装入茶后,袋中空气应尽量挤出,如能用第二个塑料袋反向套上则更佳,以透明塑料袋装茶后不宜照射阳光。以铝箔袋装茶的原理与塑料袋类同。另外,将买回来的茶分袋包装,密封后装置于冰箱内,然后分批冲泡,以减少茶叶开封后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延缓质量劣变的产生。金属罐贮存法

可选用铁罐、不锈钢罐或质地密实的锡罐。如果是新买的罐子,或原先存放过其他物品而留有味道的罐子,可先用少许茶末置于罐内,盖上盖子,上下左右摇晃、轻擦罐壁后倒弃,以去除异味。市面上有贩卖两层盖子的不锈钢茶罐,简便而实用,如能配合以清洁无味之塑料袋装茶后,再置入罐内盖上盖子,以胶带黏封盖口则更佳。装有茶叶的金属罐应置于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光直射、有异味、潮湿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