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校注与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1:39:22

点击下载

作者:郑洪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校注与研究

《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校注与研究试读:

前言

何克谏是清代广东著名药学家,番禺沙湾人,生活于明末清初。著作有《生草药性备要》与《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二书在广东影响颇大,清末以来一直不断被翻刻。然而由于传世文献对何克谏的记载不多,有关他的生平与著作的真实性屡有争议。《生草药性备要》中所载的岭南地方草药虽然一直受到重视,但对原书的研究也不多;《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更是未被整理研究过,而且未被搜罗广博的《中国本草大全》丛书收录。

在食疗养生十分普及的岭南地区,《增补食物本草备考》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影响都很大,有多种刻本流传。笔者从多年前起一直关注此书,陆续收集了一些版本,在几年前指导研究生进行了初步整理。当时囿于传统观点,认为《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主要是据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改编而来。因此前期工作主要进行对《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不同版本的校对,以及对《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与《食物本草会纂》二书的比较,并发表了文章。然而在后来深入研究时,觉得《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与《食物本草会纂》的差异实在太大,虽然《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一些版本在书前收录了《食物本草会纂》的序言,但并不足以说明后者即是前书的蓝本。因此进一步扩大对比范围,最终确认了《增补食物本草备考》的蓝本问题,也对何克谏的生平情况进行了一些更具体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对《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一书的整理校注终于得以完成。

在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又意外发现一册题为“青萝隐士何克谏著”的《食物本草备考便览》,经研究并非何克谏所著,不过内容相关,而且可能曾附刻于五桂堂本《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之后。因其内容也很有价值,此次一并整理,作为本书附编。一起作为附编收录的还有何克谏的本草著作《生草药性备要》(首次完整点校的全本),一方面可供更全面地了解何克谏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书中记载的草药也有很多食疗用法,对食疗研究也有价值。

食疗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内容,食疗知识在古代与现代都深受社会大众关注。期望《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一书的整理出版,可以为食疗本草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郑洪2016年2月上编 《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校注

本次点校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藏清代德文堂刊本为底本,以澄天阁本为主校本;紫贵堂本、一经堂本、守经堂本等为辅校本,并参校《食物辑要》(《中国本草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医学入门》(田代华等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简称《入门》)、《本草纲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明万历金陵初刻本,简称《纲目》)、《食物本草会纂》(《中国本草大全》影印萧山裕文堂清道光刻本,简称《会纂》)等书。将《增补食物本草备考》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校改及主要异文出注,异体字不出注,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原书中的双行小字,均改为单行横排,用小号字体以示区别。序[1]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即育百物以养其生。百物之名不析则误取,性不识则误食。误者在几微之间,而人之寿夭生死系焉。神农有忧之,遂制赭鞭,鞭草木而尝之,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爰著《本草》①②③三卷,用以济世,此本草之权舆也。厥后葛洪、陶弘景诸公后

[2]先缀辑,增以注释,神圣群仙互相发明,大畅厥旨。明李时珍集[3]诸家之长,撰为《本草纲目》,复于《纲目》内择其切于日用者,④另为一编,曰《食物本草》,美备精详,有功于世不小。予年来二竖为祟,切知病由口入,故于日用饮食间殊切戒严。但苦《纲目》太[4]繁,而他本太简,因广辑群书,除近时坊刻十余种外,博求往古,[5]⑤⑥⑦⑧如淮南王、崔浩之《食经》,竺暄之《膳馐养疗》,孙思⑨⑩[6]①邈之《古今食治》,孟诜之《食疗》,陈士良之《食性》,

②[7]③[8]④昝殷之《食医心鉴》,娄居中之《食治通说》,陈直之[9]⑤[10]⑥《奉亲养老》,吴瑞之《日用本草》,汪颖之《食物》八⑦[11]⑧[12]类,宁原之《食鉴》,周宪王之《救荒本草》,一一穷[13]蒐,摘其精粹,弗益以见闻,著为是编。末后附以《日用家[14]钞》、《脉学秘传》,俾世之读是书者,人人可以鉴物穷理,庶[15][16]不致名不析而误取,性不识而误食,以戕其生矣。尧天舜[17]日之民,尽登于仁寿之域。不才放废,终老山林,所恃操三寸

⑨⑩不律黼黻太平者,惟此而已!①指《神农本草经》,已佚,今存辑佚本。②葛洪,晋朝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未见现存本草著作。③陶弘景,南朝梁药学家,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④明朝《食物本草》有多种版本,多数内容系从《本草纲目》中辑出,其中一种署名李时珍,一般认为系后人托名。⑤按《旧唐书》载有《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诸葛颖著。今已佚。所谓“淮南王”指西汉淮南王刘安。⑥《隋书·经籍志》载:《崔氏食经》四卷。《旧唐书》载:《食经》九卷,崔浩撰。此书今已佚。古代文献中引述《食经》的文字不少,难以区分是何种《食经》,故序文此处合称淮南王、崔浩之《食经》。⑦竺暄,唐朝医学家,著有《食经》。《旧唐书·经籍志》载:《食经》四卷,竺暄撰。《新唐书·艺文志》载:《竺暄食经》四卷,又十卷。⑧《隋书·经籍志》载:《膳馐养疗》二十卷。未记撰人。《通志》亦同。本书似非竺暄所著,可能因为在《本草纲目》书前“历代诸家本草”中载“竺暄《食经》十卷,《膳馐养疗》二十卷”,两者紧邻相连,故沈李龙理解认为后书亦为竺暄所著。⑨孙思邈,隋唐名医,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之卷二十六为“食治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物疗法专篇。书中引上古及时人的食治言论及经验,故此处简称为《古今食治》。⑩孟诜,唐代医药学家,著有《食疗本草》,今已佚,有现代辑佚本。①陈士良,南唐时剑州人,著有《食性本草》十卷。今已佚。②昝殷,唐代医学家。撰有《食医心鉴》三卷,现存辑本。③娄居中,宋代医学家,著有《食治通说》一卷。④陈直,宋代医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二卷。⑤吴瑞,元代医学家,著有《日用本草》。《本草纲目》载:“《日用本草》,时珍曰:书凡八卷。元海宁医士吴瑞,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为八门,间增数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时人。”⑥汪颖,明代医学家,增补卢和之《食物本草》,分为八类,故后文简称“《食物》八类”。《本草纲目》:“《食物本草》,时珍曰:正德时,九江知府江陵汪颖撰。东阳卢和,字廉夫,尝取本草之系于食品者编次此书。颖得其稿,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云。”⑦宁原,明代医学家,著《食鉴本草》。《本草纲目》载:“《食鉴本草》,时珍曰:嘉靖时,京口宁原所编。取可食之物,略载数语,无所发明。”⑧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的长子朱有燉,袭封周王,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但后文所说的《救荒本草》,实际系朱主持编辑,朱死后谥定,故《明史·艺文志》题《救荒本草》为“周定王撰”。《本草纲目》也称作者为“周定王”。不过明中期有书家误以为此书是朱有燉所编,翻刻时称为《周宪王救荒本草》,沈李龙所据或此。⑨不律,指笔。《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⑩黼黻,原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此处意为修饰、妆点。西湖沈李龙云将氏题于欲静楼时雍正壬子孟春梓于金陵之抱青阁

[1]析:原作“折”字,据《会纂》改。

[2]缀:原作“缓”字,据《会纂》改。

[3]者,原作“有”字,据《会纂》改。

[4]博:原作“傳”字,据《会纂》改。

[5]王:原作“前”字,据《会纂》改。

[6]士良:原作“良士”,《会纂》亦同,据《纲目》改。

[7]医:原作“经”,《会纂》亦同,据《纲目》改。

[8]治:原作“经”,《会纂》亦同,据《纲目》改。

[9]老,原作“孝”字,据《会纂》改。

[10]汪:原作“江”字,据《会纂》改。

[11]王:原缺,据《会纂》补。

[12]一:原作“之”字,据《会纂》改。

[13]弗:《会纂》无“弗”字。

[14]可:原作“所”字,据《会纂》改。

[15]析:原作“折”字,据《会纂》改。

[16]取:原作“所”字,据《会纂》改。

[17]老:原作“孝”字,据《会纂》改。上卷

古番 青萝山人何 其言克谏 侄省轩 甫辑编水类

三十款

仙城 阮遂松松阳甫订正雨水

雨水,味甘、淡,性冷,无毒。可烹茶,暴雨不可用。《养老书》①云:立春节雨水,性有春升始生之气,脾胃清气下陷者宜用。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①《养老书》,全名《养老奉亲书》,宋代陈直著。梅雨

首言梅下装取者,后言节日。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主黑霉。

梅雨水,味甘,平,无毒。入酱易熟,烹茶尤佳,胜诸雨水。洗癣疥,灭瘢痕。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云: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此皆湿热之气,郁遏熏蒸,酿为霏雨,人受其气生病,物受其气生霉。忌用造醋、酒。花水[1]

从花滴下者曰花水,以花之性而分美恶也。

花水,主解渴。以此水和天花粉为丸,预备远行无水处渴时服,即解。和粉作点心,食之益人。

[1]曰:原作“口”字,紫贵堂本作“目”字,据守经堂本改。液水

一名药水,谓可收取以制药也。

液雨水,无毒。立冬后十日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制杀虫、消积等药良。腊雪水[1]

冬至后第三戌为腊。

腊雪水,味甘,性冷,无毒。解丹石毒,洗目退赤,烹茶解酒。疫病、中暍及小儿惊痫、热狂者宜用。抹痱即退,淹藏果不坏。春雪则日久生虫,不堪用。

[1]戌:原作“戊”字,紫贵堂本作“成”字。按当作“戌”,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夏冰[1][2]

北人冬月藏水于窖,至夏乃取出,解暑气。[3]

夏冰,味甘,性大寒,无毒。解暑毒阳毒,热狂昏迷,以冰[4]

一块置膻中,良。解烧酒毒,醒暑。少饮暂时爽快,多则致病。以其与时候相反,冷热相激,非所宜也。

[1]北:原作“比”字,据宋经堂本改。

[2]乃:紫贵堂本作“及”字。

[3][4]冰:原作“水”字,据澄天阁本改。冬霜

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成霜。

冬霜,味甘,性寒,无毒。解酒热及诸热面赤,伤寒鼻塞承用[1]

。凡收霜,鸡羽扫瓶中,密封阴处,久不坏。

[1]用:原作“月”字,澄天阁本作“曰”字,据守经堂本改。露水

露者,阴气之液也。

露水味甘,性凉,无毒,堪用。

柏叶露,明目。

百草露,愈百病,解消渴,泽肌肤,令人身轻。

百花露,益颜色。昝殷云:取秋露造酒,名秋露白,味甘冽。屋漏水[1]

屋漏水,味苦,性大寒,有毒。误饮生恶疮。洗犬咬疮良。[2]滴脯肉,人误食成瘕。又檐下雨入菜有毒,勿误食。

[1]味:紫贵堂本作“甘”字。

[2]雨:紫贵堂本作“甫”字。雹水[1]

音驳。雹者阴阳相搏之气。

雹水,味咸,性冷,有毒。按《五雷经》云:人食雹,必患瘟疫、[2]风颠之症。藏器曰:酱味不正,取一二升纳瓮中,即返本味。

[1]音:原作“昔”字,据澄天阁本等改。

[2]本:原作“木”字,据守经堂本改。千里水

千里水,即远来流水。从西来者,谓之东流水。二水并甘、平,[1]无毒。其性疾速,通肠下关,荡涤邪秽,疗劳伤。虚弱病用之煎药良。

[1]肠:原作“阳”字,据紫贵堂本、《食物辑要》改。顺流水

顺流水,性顺下流。急湍上浚急之水,其性尤急,急速下达。能通二便,于下焦膀胱症者宜用。患泄泻下虚者勿用。逆顺水

逆顺水,倒逆洄澜之水。性倒上,能发吐痰饮。患气者逆冲上、霍乱呕吐者勿用。半天河水[1][2]

此竹篱头水,及空树穴中水也。亦名上池水。

半天河水,味甘,寒,无毒。治鬼疰狂邪,杀鬼精蛊毒。恍惚妄[3]语,与饮,勿令知之。洗恶疮、风瘙、疥痒良。

[1]树:原作“相”,诸本同。据《纲目》改。

[2]穴:紫贵堂本作“空”字。

[3]瘙:紫贵堂本作“疗”字。井水

井水,性良,无毒,味有甘、淡、咸之异。新汲水能疗病益人,平旦第一波为井华水,二水功大于诸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煎补阴药及炼丹膏良。凡井水从远地脉来者为上,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1]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须煎滚,澄清用,否则气味俱恶。[2]古人作井,用黑铅为底,水清散结,人饮无疾。入丹砂镇之,令[3]

人多寿。

[1]碱:原作“酿”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

[2]疾:紫贵堂本作“病”字。

[3]令:原作“合”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节气水

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立春、清明二节贮水,曰神水,宜用造风湿、脾胃虚损丸散药酒,久留不坏。

谷雨水,味甘,性寒,无毒,取长江流者以之造酒,储久色甜味[1]冽。清明水亦然。

端午日午时取水,宜造疟痢、疮疡、金疮等丹丸药,有效。又端午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能清热化痰,定惊[2]安神。治心脾积聚及蛊病,和獭肝为丸服良。

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并有毒,造药,酿酒、醋、一切食物,皆易坏。人饮动脾胃。

立秋日,五更时取井华水,老幼各饮一杯,却疟疾百病。[3]

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及腊日之水,宜浸造滋补药,[4]治痰火、积聚,杀蛊,修合丹丸药酒,与雪水同功。

[1]冽:原作“例”字,据澄天阁本改。

[2]服:紫贵堂本作“复”字。

[3]日:原作“目”,据澄天阁本改。守经堂本无“及腊日”三字。

[4]治:原作“泊”字,据守经堂本改。玉井水[1]

玉井水,味甘,平,无毒。久饮令人肌体润泽,毛发不白,且多寿。《异物志》云:凡有玉处山谷水泉是也。山有玉而草物润,[2][3]近山人多寿,皆玉石津液之功。

[1]肌:原作“朋”字,据守经堂本改。

[2]近:原作“迸”字,据紫贵堂本改。

[3]津:原作“律”字,据守经堂本改。乳穴水

乳穴水,味甘,性温,无毒。近乳穴流泉,取饮及酿酒大益人。称之重于它水,煎之似盐花起,此真乳穴液也。久服肥健强食,润颜不老。与钟乳石同功。温泉

温泉,味辛,性热,微毒。不可饮。下有硫黄,能令水热,可[1]猪羊毛,可熟蛋。风温、寒痹浴之可除。庐山有温泉池,方士令[2][3]疥癞、广疮人饱食入池浴之,得汗即止,旬日而愈。虚人则①[4]不可也。按《相感志》云:汤泉多作硫黄气,浴之袭人肌肤。[5][6]惟新安黄山是朱砂泉,春时水即微红色,可煮茗。有砒石处[7][8]汤泉,浴之有毒,慎之。①《相感志》,全名《物类相感志》,旧题苏轼撰,晁公武《读书志》及郑樵《通志·艺文略》皆载僧赞宁撰。

[1]士:原作“土”字,据澄天阁本改。

[2]汗:原作“汁”字,据澄天阁本改。

[3]旬:原作“句”字,据澄天阁本改。

[4]汤:守经堂本作“温”字。

[5]惟:紫贵堂本作“性”字。

[6]新安黄山:原作“汤泉有山”,守经堂本作“温泉有山”,据澄天阁本改。

[7]汤:原作“温”字,据澄天阁本改。

[8]之:原作“池”字,据澄天阁本改。海水[1]

海水,性凉。秋冬味咸,助湿;春夏味淡,澄清可烹茶,但不甘耳。

[1]但:紫贵堂本作“俱”字。碧海水[1]

碧海水,味咸,性微温,有小毒。治宿食、胪胀,饮合许令[2]吐下,即宽。煎汤浴,去风瘙癣。东方朔《十洲记》云:夜行海中,拨之有火星者,咸水也。其色碧,故名碧海。

[1]令:原作“合”字,据澄天阁本改。

[2]海:原作“悔”字,据澄天阁本改。盐胆水

即盐卤水。

盐胆水,味咸、苦,有大毒。治痰厥不省,少少灌之,取吐而止。疗蚀疥癣、痿疾及牛马虫蚀,毒虫入肉生子。凡六畜饮一合即死,人[1]亦然。止可点豆腐,煮四黄,焊物。

[1]焊:紫贵堂本作“錍”字。阿井泉[1]

阿井在今兖州阳谷县,即古东阿县也。

阿井泉,味甘、咸,平,无毒。其性趋下,气清而性重,利膈止吐,能治逆上之痰。

[1]阿:原作“河”字,诸本同,据《纲目》改。山岩泉水

山岩泉水,味甘,平,无毒。主霍乱、烦闷、转筋,宜多服,名[1][2]洗肠。勿令空腹,空则更服,尝试有效,但身冷力弱者,防致脏寒,当以意消息之。凡山有玉石美草木者良,有黑土、毒石、恶草者勿用。凡瀑涌、激湍之水,饮之令人颈疾。

[1]令:原作“舍”字,据守经堂本改。

[2]尝:原作“当”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地浆[1][2][3][4]

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搅浊[5]

,少顷澄清用之。

地浆,味甘,性寒,无毒,解中毒烦闷及一切鱼肉果菜菌之毒,[6]治干霍乱、中暑猝死,饮一升令吐,即活。

[1]掘:原作“梱”字,据澄天阁本改。

[2]土:原作“上”字,据澄天阁本改。

[3]汲:澄天阁本作“”字。

[4]入:原作“又”字,据《会纂》改。《食物辑要》无此字,后面作“搅令浊”。

[5]浊:原作“独”字,据澄天阁本改。

[6]饮:紫贵堂本作“食”字。阴地流泉水

阴地流泉水,性寒有毒,饮之发瘴疟,令脚软。又云:饮泽中停水,令人成瘕。浆水[1]

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浸浆。败者损人。[2]

浆水,味甘、酸,性微凉,无毒。善走,化滞通关,消宿食,解烦渴。煎令酸,止呕吐,白人肤,利小水。同李食,令霍乱吐利。酸后饮,令失音。妊妇勿食,令儿骨瘦。水浆尤不可饮,令绝产。

[1]酢:原作“酫”字,紫贵堂本作“醉”字,据澄天阁本改。

[2]善:原作“古”字,据澄天阁本改。甑气水

甑气水,味甘、咸,无毒。沫须发,令黑润。取蒸糯米饭汤煎服痰核、瘰疬药易效,盖取其引药至疮所,即经云“知疮所在,口点阴

①胶”是也。①本句出自《雷公炮炙论》,故“经”即指该书。阴胶,指甑垢。热汤[1]

热汤,味甘,平,无毒。煎百沸者佳。助胃气,行经络,熨霍乱转筋及客忤死者良。勿用滚热汤漱口,损齿;病目人勿用热汤沐[2]浴,助热、昏目;冻僵人勿用热汤灌手足,脱指甲;勿用铜器煎汤,多饮损声;勿饮半滚汤,令人发胀,损元气。

[1]熨:原作“慰”,据《食物辑要》改。

[2]指:紫贵堂本作“止”字。生熟汤[1]

冷水滚汤相和者,又名阴阳汤。②

生熟汤,味甘、咸,平,无毒。调中,治痰疟、宿食、臌胀、[2]霍乱,投盐饮一二钟,令吐尽,即可。凡霍乱呕吐,不能纳药食,至危者,先饮一二口即定。宁原曰:凡人大醉食瓜果过度,以生熟汤浸身,其汤皆作瓜果味。②臌:原作“膨”字。臌胀为病名,本书多处刻成“膨胀”,均改为膨胀,不再注明。

[1]滚:原作“表”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

[2]不:原作“下”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1]

上水,日用不可缺,诚资人之命脉也。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况关于和药者乎?又水之有毒而不可犯者,亦所当知:水中有赤脉者不可断。井中沸溢不可饮。三十步内取青石一块投之即止。古井、眢井不可入,[2]有毒杀人。夏月阴气在下尤忌。用鸡毛试投下,旋舞不下者有毒。投热醋数斗可入。古井不可塞,令人盲聋。泽中停水五六月,防有鱼[3][4]鳖精,误饮成瘕。沙河中水,饮之令人瘖。两山夹水,其人多瘿。流水有声,其人多廋。花瓶内水,误饮杀人,腊梅尤甚。铜器内盛水过夜,不可饮。铜器上汗,误食生恶疽。汗后入水令人骨痹。产后洗浴当风,发痉病,多死。酒中饮冷水令手战;酒后饮茶水成酒癖。饮水便睡成水癖。夏月远行,勿以冷水濯足;冬月远行,勿以热[5]汤濯足。小儿就瓢瓶饮水,令语讷。炊汤水经宿,洗面令人无颜色,洗身成癣。

[1]上:原作“右”字,横排本改作“上”字,下同。

[2]试:守经堂本作“诚”字。

[3]瘖:原作“”字:紫贵堂本作“”字,据澄天阁本改。

[4]两:原作“雨”字,据澄天阁本改。

[5]令:原作“合”字,据澄天阁本改。谷类

三十四款粳米

音庚,言坚硬于粳米也。[1]

粳米,味甘。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生粳寒,熟粳热。并无毒,和五脏,通血脉,长肌[2]肉,壮筋骨。但新米令食动风气;陈米下气易消,病人尤宜。同马肉食,发痼疾;同苍耳食,令心痛,烧仓米灰和蜜调服可解。小儿[3]嗜生米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可愈。有早、中、晚三收,白晚米[4][5]第一。各处所产种数虽多,功用不甚相远,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

[1]味甘:守经堂本作“味甘凉”。

[2]令:原作“介”,据守经堂本改。

[3]白:紫贵堂本作“曰”字。

[4]合:守经堂本作“令”字。

[5]芡:原作“夹”字,据澄天阁本改。糯米

本草名稻,其性粘软,故谓之糯。[1]

糯米,味甘,性温,无毒。暖脾胃,止虚寒泻痢。敛自汗,缩小便,发痘浆。多食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动心悸,发疮疖痛;同酒食令醉难醒。然糯米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忌食。小[2]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妊妇杂肉食之,令子[3]不利。米泔水,止烦渴、解毒,食鸭肉不消者即饮一盏,即消。

[1]敛:原作“剑”字,据守经堂本改。

[2]令:原作“合”字,据澄天阁本改。

[3]泔:原作“泪”字,紫贵堂本作“泊”字,据守经堂本改。陈仓米[1][2]

本草言即粳米以廪军人者,粤中所贮皆粘米,然功用亦同。

陈仓米,味甘、咸,性微凉,无毒。调胃止泻,下气、解烦渴,开胃进食。唯忌马肉同食,恐发痼疾,难瘳。

[1]粳:原作“便”字,据紫贵堂本改。

[2]贮:原作“好”字,紫贵堂本作“”字,据澄天阁本改。秈米[1][2][3]

音仙,即占米,似粳而粒小。始自闽人得种于占[4][5][6][7]

城国,故名。占米先熟而鲜,名故谓之秈。六九月可收。有赤、白二种,粤中常作饭食是也。

秈米,味甘,性温,无毒。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普济方》云:旧禾秆主治反胃,烧灰淋汁,和粥温服甚效,盖胃中[8]有虫,能杀之也。

[1][4][5]占:原作“古”字,据澄天阁本改。

[2]自:原作“白”字,据澄天阁本改。

[3]得:原作“行”,据澄天阁本改。

[6]名:原作“明”字,据紫贵堂本改。

[7]月:原作“日”,据守经堂本改。

[8]也:原作“巳”字,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据《会纂》改。稷米

稷米,味甘,性寒,无毒。脾之谷。压丹石毒,解苦瓠毒。和胃益脾,凉血解暑。多食发冷气病,同匏子食尤甚,饮黍汁即瘥。黍米

黍米,味甘,性温,无毒。肺之谷,补中益气。久食昏五脏,令好睡。缓筋骨,绝血脉。同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虫;同葵菜食,成[1]痼疾。小儿多食不能行。小猫犬食脚跼屈。

[1]痼:原作“”字,据澄天阁本改。赤黍

赤黍,味甘,性微温,无毒。下气,退热,止呕吐、咳嗽。多食难化。忌同蜂蜜及葵菜食。有用治鳖瘕,以新熟者淘泔水,多服即瘥。玉蜀黍[1]

一名玉高粱。

玉蜀黍,味甘、平,无毒。开胃调中。亦可作酒。

[1]玉:原作“王”字,据澄天阁本改。芦粟[1]

芦粟米,甘、涩,性温,无毒。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同功。根煮汁,利小水。止喘满。烧灰酒下,治产难。

[1]米:守经堂本作“味”字。粟米

粟米,味咸,性微寒,无毒。肾之谷。解小麦毒。益丹田,开肠[1]胃,利小水,止热痢,去中焦热。隔年陈者尤良。胃寒人勿多食。同杏仁食,令吐泻。雁食足重难飞。硬者作饭,粘者可作酒。

[1]隔:原作“嗝”字,据澄天阁本改。秫米

秫米,味甘,性微寒,无毒。肺之谷。利大肠,治漆疮。患脚虚寒热,夜不得眠者宜用。久食动风,壅五脏气,小儿勿多食。李当之①[1]云:伤鹅、鸭成瘕,多饮秫米泔,可消。①李当之,三国时期医家,相传为华佗弟子,著有《李当之药录》、《李当之本草经》,均佚,存部分佚文。

[1]鹅:原作“阳”字,据澄天阁本改。黄粱米

黄粱米,味甘,性平,无毒。和中,止霍乱、泻痢,除烦热,利[1]小水,去客风烦满。

[1]去:原作“云”字,据守经堂本改。白粱米

白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和中益气,止烦渴,去胸膈客热,行五脏气。多食缓筋骨。青粱米

青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泻痢、滑精。久食可辟谷,长年。陈士良云:亦粟类,比他谷大,益脾胃,黄粱尤胜。稗米

稗米,味辛、甘、苦,性微寒,无毒。宜脾益气,亦堪作饭。能杀虫,煮汁沃地,蝼蚓皆死。菰米

菰米,味甘,性冷,无毒。白而滑腻,作饭香脆。和肠胃,止烦渴。蒒草子米

蒒草子米,味甘、平,无毒。补虚乏,温肠胃,止呕逆,久食健人。薏苡米

薏苡米,味甘,性微寒,无毒。健脾养胃,补肺清热。去风湿,[1]消水肿,除筋骨邪气。《素问》言:因寒筋急,不可使用。以其性善走下也。孕妇忌食。

[1]使:紫贵堂本作“便”字。芡实[1]

一名鸡头实。

芡实,味甘,性平,无毒。煮食健脾,益肾固精,缩小便。多食[2]难消。婴儿食之不长,老人服之延年。

[1]鸡:紫贵堂本作“雖”字,守经堂本作“雅”字。

[2]老:紫贵堂本作“芝”字。大麦

大麦,味咸,性凉,无毒。五谷之长。调中益气,宽胸膈臌胀,[1]止泻痢。不动风气,可久食。暴食以脚弱,为下气也。熟则有益;带生则冷,损人;炒食则动脾火。

[1]熟:紫贵堂本作“热”字。小麦

粤中唯此一种,并面性详之。

小麦,味甘,性凉,无毒。心之谷,亦养肝气。敛汗止血,除烦渴。令女人易孕。然麦性凉,面性热,麸性冷,麯性温。北方霜雪多,面无毒;南方霜雪少,面有微毒。况北麦花昼发,宜人;南麦花夜发,善发病,助湿热、动风气、长宿癖,宜少食。充肠胃,益五脏,勿同粟米食。凡食面伤,用莱菔、汉椒能消。食面忌石膏,误用杀人。寒食日以纸袋盛面,悬风处,热性皆去,年久不坏,堪入药用。[1]

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楺洗而成者,性寒无毒。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充肠胃,多食难化。小儿病人勿食。

浮小麦,无毒。益胃气,止虚汗,去骨蒸、虚热。

[1]楺:原作“桪”字,据澄天阁本改。另《食物辑要》此七字作“麸以小麦皮水搅”。荞麦

荞麦,味甘,性寒,无毒。降气宽肠,去滓滞,疗白浊、淋带、泻痢,治气盛湿热病。但脾胃虚寒者食之,大脱元气,落眉发。多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同猪羊肉食,患热风病。勿同黄鱼食。与猪矾相[1]反,有近服蜡矾丸之类忌用,误食令腹痛致死。

[1]丸:原作“九”字,据守经堂本改。麦麦,味甘,性微寒,无毒。补中除热。不动风气。暴食似脚弱,动冷气。久食添力,健行。作药用,温中消食。罂粟子

罂粟子,味甘,性平,无毒。固肠胃,治反胃、胸中痰滞。多食动膀胱气。有服丹石药毒发不能下食者,和竹沥煮粥食良。

壳,性涩,无毒。止泻痢、久嗽。虽有劫病之功,但不可骤用。胡麻[1]

一名巨胜,即黑芝麻,一作脂麻,言其有油。中一种鳖风胡麻,亦治风,略同。

胡麻,味甘,性平,无毒。补中益气,养五脏,去风湿,和肠胃,久食耐寒暑,益人。患风病者常食,令语言不蹇,步履端正。同黑豆[2]九蒸九晒,去豆为末,频服,令发白返黑。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则否,去陈留新。

[1]脂:原作“”字,据澄天阁本改。

[2]频:原作“类”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白芝麻

白芝麻,味甘,生性寒,炒性热,蒸煮性温。无毒。和血脉,润[1]肠胃,散风气。多食滑肠,拙人肌肉,霍乱者勿食。乳妇宜煮食,[2][3]令儿不生热病。俗用芝麻杵烂,滤去渣,入绿豆粉,作芝麻[4]糊,养胃润肠。老人血少便燥者宜食,泄泻人勿食。

[1]拙:原作“抽”字,据紫贵堂本改。

[2]滤:原缺,据澄天阁本补。

[3]芝:澄天阁本无。

[4]糊:原作“府”字,澄天阁本作“腐”字,据守经堂本改。火麻仁

即大麻子。

火麻仁,味甘,性平,无毒。润五脏,利大肠,去热淋,通乳汁。多食损血脉,滑精痿阳,女人发赤白带。黑豆[1]

黑豆,味甘,性平,无毒。肾之谷。制金石,解蛊、砒、矾、[2]天雄、甘遂、巴豆及瘟牛马毒。调中下气,通关脉。和盐食补肾气。多食发五脏结气,令人体重。同猪肉食令生内疾。小儿尤忌,犯之,令壅气,腹痛难止。服草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腹满致死。服厚朴[3]

者亦忌之。

[1]味:紫贵堂本作“知”字。

[2]调:原作“诚”字,据澄天阁本改。

[3]朴:原作“林”字,据澄天阁本改。黄豆

黄豆,味甘,性温,无毒。和中下气,宽肠。多食壅热气,生痰[1]动嗽,发疮疥,令人面黄体重。孟诜云:豆之性,生则平,炒熟则热,煮熟则寒,作豉亦寒,造酱则温,作黄谷则平。皆不可同野猪肉食。小青豆、赤白豆性味相同,并不可与鱼同食。

[1]熟:紫贵堂本作“热”字。赤豆

赤豆,味甘、酸、平,无毒。解小麦湿热。清便血,利小水。同[1]蠡鱼、同鲫鱼、同鸡食利水消肿。同鲤鱼鲜食,令肝黄,成消渴。同米煮食,久发口疮。驴食足轻,人食足重,以其逐精液,令肌瘦肤[2]燥也。赤豆花同葛花煎浓汤,多饮则饮酒不醉。

[1]水:紫贵堂本作“小”字。

[2]燥:原作“炼”字,据澄天阁本改。赤小豆

小圆赤色,形如绿豆。

赤小豆,味甘、辛、平,无毒。通小肠,入阴分。治有形之病,行津液,利小便,消肿毒,止吐。治下痢肠癖,解酒,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通乳汁,下胞衣产难。但久服则降令太过,使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此豆江淮间多种,粤中以有惟在绿豆中择出耳。绿豆

绿豆,味甘,性凉,无毒。能行十二经络气。解酒,制金石、草水、砒毒。生研水服良;带皮热食,和五脏;去皮食多反令壅气;同[1]鲤鱼食,成肝黄、渴病。反榧子壳,害人。昔人饮附子酒,头肿,[2]唇裂流血,用绿豆、黑豆各升许嚼食及煎汤,多饮乃解。花性寒,解酒毒。

[1]昔:紫贵堂本作“苗”字。

[2]唇:紫贵堂本作“昏”字。蚕豆

蚕豆,味甘、辛,性平,无毒。平胃气,和脏腑。多食滞气,成积作痛。娄居中云:一人误吞针,以蚕豆、韭菜煮食,良久针从大便出。豌豆[1]

豌豆,味甘,性平,无毒。解乳石毒,杀鬼疾心痛。益中气,[2]调荣卫,解寒热消渴、吐逆腹胀,止泻痢,利小水,通乳汁。多食发气病。同羊肉食补中气,磨粉可作酱。

[1]石:原作“右”字,据澄天阁本改。

[2]水:原作“本”字,据守经堂本改。[1]

上五谷天生所以养人,但地土不同,气味有异。如南之粳饭,北之粟面,食得其宜,赖以养生,食失其宜反能致病,尊生者节之[2]

。凡伤五谷,用芽茶、谷芽、麦芽、山楂煎浓汤饮之,即消。

[1]上:原作“右”字,守经堂本无。

[2]尊生者节之:守经堂本作“尊生宜节”。菜类

八十款韭菜[1]

韭菜,味辛,微酸,性温,无毒。解肉脯毒。归心,和脏腑,[2]下气散血,利水,除胸腹冷痛,痃癖。多食昏神损目,酒后尤忌。[3][4]同蜜食成瘕。经霜韭不可食,动宿食,令人吐。一过清明后宜食。有心腹痼冷病,食之加剧。五月忌食,昏人,乏力。韭汁和童便服散胃脘瘀血。陈氏《养老书》云;春食香,宜人;夏食臭;冬食动宿饮。近根白者温中下气,益阳止泄,暖腰膝。花、子功同,不宜①多食,动风。冬天未出土者,名韭黄,食之滞气。高邮云:食韭口[5]臭,噉诸糖可解,黑枣亦妙。①高邮,指明代王磐,江苏高邮人,著有《野菜谱》。

[1]脏腑:原作“”,据澄天阁本、守经堂本改。

[2]目:原作“月”字,据守经堂本改。

[3]一:守经堂本无此字。

[4]过:原作“遇”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

[5]噉:原作“”,紫贵堂本缺字。据澄天阁本、一经堂本等改。薤[1][2]

音械,即藠子。其叶类葱,而根如蒜。藠,音翘,上声。

薤味辛、苦,性温、滑,无毒。祛风,助阳道,疗金疮,生肌肉,续筋骨。去水气,泄大肠滞气。安胎,利产妇,治久病赤白带。作羹[3]食良。骨哽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同蜜捣涂汤火伤,甚效。但[4]①发热并有火者,勿食。不可与牛肉同食。王祯云: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蠧,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多食亦能动火。①王祯(1271~1368年),字伯善,元代农学家,著有《农书》。

[1]叶:原作“裴”字,据澄天阁本改。

[2]蒜:原作“荇”字,据澄天阁本、一经堂本改。

[3]哽:原作“硬”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

[4]祯:原作“”字,一经堂本作“”字,澄天阁本、守经堂本作“预”字,《食物辑要》无此句,参《纲目》改。葱

葱,味辛,叶性温,根须平,无毒。解百药毒,杀一切鱼鳖毒,利五脏,达表和里,通关节,利二便,散风湿、麻痹、脚气,安胎、通胎。多食虚气上冲,损须发。同枣肉食令胪胀。跌打损伤,连根槌[1]烂,煨熟敷之良。类有数种,其性略同,并与蜜相反。服地黄、常山人忌食。大抵以发散为功,多食昏人神,只调和食品可也。

[1]蜜:原作“密”字,据守经堂本改。[1]大蒜

大蒜,味辛,性温,有小毒。解蛊毒,辟邪恶、疫气、瘴气、蛇虫溪毒。治中暑、霍乱转筋、腹痛,烂嚼温水送之。鼻衄不止,捣涂脚心,止则拂去。痈疽肿毒初起,同豆豉捣成饼盖上,多用艾灸,痛至不痛,不痛至痛,即消,唯头项者不宜。少食,能消食下气,健胃化肉,行湿,破冷气疚癖。多食生痰,动火,昏目。同生鱼食令人夺气,发黄,及阴核痛。病后勿食。风疾者、脚气者,忌食。勿喫蒜行房,恐损肝气。

[1]蒜:原作“苦”字,据守经堂本改。白菜

白菜,味甘,性凉,无毒。去鱼腥,和中消食,解酒,利肠胃。多食发肤痒。胃寒人食多,令恶心、吐沫、作泻,生姜可制。亦发风疾,有足病者勿食。芥菜[1]

一种果上有红筋者尤妙。

芥菜,味辛,性温,无毒。利九窍,通肺开胃,利胸豁痰,除冷气,去肾邪。多食昏目,动风,发气。同鲫鱼食,患水肿;同兔肉食,成恶病。有疮痔失血者,忌食。生食,发丹砂药毒。凡细叶有毛者,勿食。[2]

芥薹,即菜心,同五味煮食,颇适口。多食助火生痰,发疮动血。酒后食,多暖人筋骨。

[1]尤:紫贵堂本作“更”字。

[2]薹:守经堂本同。紫贵堂本作“菜”字,澄天阁本、一经堂本作“”字。菾菜

音甜,即莙达菜。

菾菜,味甘、苦,性寒、滑,无毒。通心开胃,快膈利水。有热[1]病、赤痢者,宜食,胃寒人食之动气、发泻。茎灰淋汗洗衣,白如玉色。

[1]汗:紫贵堂本、守经堂本同。一经堂本作“汙”字。《食物辑要》无此句。疑当作“汁”字。苋菜

苋菜,味甘,性冷,无毒。青者,入气分,除热,通九窍;赤者,入血分,治赤痢,临产食易产;紫苋,杀蛊毒,治气痢。诸苋并利大小肠,滑胎。多食发风、冷中,凡脾弱泄泻者勿食。同蕨粉食生瘕,忌鳖,尤甚。马齿苋[1]

马齿苋,味酸,性寒、滑,无毒。肥肠胃,消肿毒,散瘀血,[2]破癥瘕,利二便,治赤白带。和姜蒜食良;同蜜捣涂诸恶疮烂脚,神效。一种叶大者,忌用。

[1]滑:原作“消”字,据澄天阁本改。

[2]利:原作“相”字,据守经堂本改。菠菜

菠菜,味甘,性冷、滑,无毒。制母石毒。解酒,润肠,通血脉,利脏腑,去肠胃热及五痔。根尤良。多食动冷气,令腰脚软,同董[1]

鳝食发霍乱。

[1]董:诸本同。疑当为“黄”。《食物辑要》作“同食发霍乱”。白苣菜[1]

即生菜。李时珍曰:白苣、苦苣、莴苣,具不可煮烹,皆宜[2][3][4][5][6]生挼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食,而白苣[7][8]

稍美,故得专称也。[9]

白苣,味苦,性寒,无毒。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络,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多食令小肠痛;患冷气人勿食。同酪食生虫;同蜜食发内痔。叶[10]心抽薹,名莴笋,或淹、或糟,曝干食之,甚佳。虽分三种,其性颇同也。

[1]苣:原作“昔”字,据守经堂本改。

[2]生:澄天阁本作“主”字。

[3]挼:原作“援”字,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据《纲目》改。挼,揉搓。

[4]拌:原作“半”字,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据《纲目》改。

[5]食:澄天阁本作“良”字。《食物辑要》无此句。《纲目》作“菜”字。

[6]而:原作“白”字,诸本同,唯守经堂本无此字。《食物辑要》无此句。据《纲目》改。

[7]苣:守经堂本“苣”字后多一“菜”字。

[8]稍:原作“梢”字,据澄天阁本改。

[9]壅:原作“擁”字,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据《纲目》改。

[10]笋:原作“荀”字,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参《会纂》、《纲目》“莴苣”条改。葵菜[1][2]

葵者,揆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之以揆之也。古者以葵为百菜之长,今少食之耳。

葵菜,味甘,性寒,无毒。解丹石毒。宜导积壅,除客热,下痢散血,利水,治带淋。临产食之易生。但性冷滑利,胃寒泄泻者勿食。同黍米食、同鲤鱼食并害人。时病后食之,令目暗。其菜心有毒,忌[3]食。有赤茎、叶黄者,勿食之。白葵子,主气燥,治白带;赤葵子,主血燥,治赤带及疟疾;冬葵子,利产,通乳汁,利小水。陈士良云:食生葵发宿疾,与百药相忌;蜀葵勿食,钝人志性;犬伤者误食之,难瘥。

[1]倾:原作“类”,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据《纲目》改。

[2]之:诸本同。《纲目》无“之”字。

[3]燥:紫贵堂本作“煖”字。莼菜

莼菜,味甘,性寒、滑,无毒。解百药毒。解渴止呕,下气利水。多食损胃伤齿,落发,发痔。同鲫鱼食佳。七月间多着蜡虫,误食令霍乱。芹菜

芹菜,味甘,性平,无毒。杀药石毒。解酒。去伏热,止烦渴,[1]通鼻塞,利大小肠。治女子崩中带下,五种黄病。多食益气血,令人肥健。嗜食,置酒酱中香美,和醋食亦滋人,但损齿。有疥、疮、癣患者,忌之。三月八月勿食,恐病蛟龙瘕云。

[1]塞:原作“寒”字,据守经堂本改。茼蒿

茼蒿,味甘、辛,平,无毒。安心养脾,消痰饮,利肠胃。多食动风,熏人心,令人气满。芜菁

即蔓菁。

芜菁,味苦,性温,无毒。利五脏,消食益气,令人肥健。和羊[1]肉食甚美。多食动风气。北方种之甚多。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茎,冬食根,菜中最有益于用者。南方专种,取子以榨油。地土不同,形类已变,常见多食而作衄血者,岂性亦转而为大热?诸家商略其性冷,未然也。

[1]夏:紫贵堂本作“春”字。莱菔[1]

即萝卜。有大小数种,其功用同,惟大者甘美可食。

莱菔,味辛、甘,性温,无毒。解豆腐、面毒,杀鱼腥。生食散血宽膈;熟食解酒消谷,化痰利五脏。同猪肉食,益脾;同羊肉食,养胃;同鲫鱼食,治嗽。多食动风,生姜可解。服何首乌、地黄人忌食,犯之发白;痘疹食之,落眼;有目病人忌食,误用起膜难开。[2]

茎叶性温,利膈下气。一种小脚而细者,名诸葛菜,治军中疫疠,时行热病,煮水温服即解,干者亦可。

子消面积,宽臌胀。

[1]甘:原作“日”字,据澄天阁本改。

[2]细:原作“纲”字,据澄天阁本改。胡萝卜

即黄萝卜。

胡萝卜,味甘、淡,性微温,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人人健食。胡荽

即原荽。

胡荽,味辛,性温,微毒。辟一切不正之气,解鱼肉之毒。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和五脏,消谷食,通心窍。多食伤神健忘,出汗。同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有胡臭、口气、齿痛,脚气、金疮者,并不可食;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忌食。根发痼疾。凡天气阴寒,小儿出痘疹难发者,用胡荽煮酒,喷衣被中,即起。茄

有青、白、紫数种,粤名矮瓜。

茄,味甘、淡,性寒,无毒。气善降,宽肠散血。多食动风气,发痼疾,发疮疖。虚寒脾弱者,勿食;诸病人莫食。秋后食之损目。[1]同大蒜食,多发痔漏,旧根尤甚。妇人难于受孕者,忌食。

[1]同:原作“用”字,据守经堂本改。[1][2]茭笋[3][4]

即菱笋。一名菰菜,一名菰手,谓形如孩子手也。[5]

茭笋,味甘、淡,性冷,无毒。解消渴,除五脏邪气、心胸浮热、肠胃积热。多食令下焦冷;同生菜、蜂蜜食,发痼疾,损阳[6][7]

道。宜用糟食。

[1]茭:守经堂本作“菱”字。

[2]笋:原作“荀”字,诸本同。《食物辑要》作“苩”字。《纲目》“菰”条下有茭笋、茭白两名,据改为“笋”。

[3]菱:守经堂本作“茭”字。

[4][5]笋:原作“荀”字,诸本同。参《纲目》“菰”条改。

[6]阳:紫贵堂本作“肠”字。

[7]糟:原作“槽”,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竹笋

甜笋,味甘、淡,性微寒,无毒。开胃清痰,止渴,利小水,多[1]食难化,动脾。小儿食多成瘕,煮弥熟良。同羊肝食令人目盲。

苦笋,味苦,性寒,无毒。解酒清热,消痰止汗,明目,利九窍。[2]治中风失音、面目舌黄病。[3][4]笋,味敛。难食,止渴,下气。多食发动气作胀。

淡笋,味甘,性寒,无毒。消痰除热,治疫病、迷闷,及妊妇头旋颠仆、惊悸,小儿惊痫。

箭笋,味甘,可作笋干,性硬难化,小儿勿食。

青笋,味甘,性寒,治肺痿吐血,鼻衄、五痔。

冬月未出黄者,曰冬笋,味甘、平,无毒,堪食。

杂竹笋,性味不一,不宜多食。世俗用笋汤发痘,岂知痘疮不宜大肠滑利,而笋有刮肠之名,可轻用耶?治痰火宜用者,以其清痰清热,有竹沥之功。[5]

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疏食也。[6][7]

用水浸酸为酸笋,作汤食止渴,解酲利膈。久年者治痢[8]症,水煮洗痘疹、结毒肿痛良。《食治》云:煮笋少入薄荷、食盐,味不籨;或以灰汤煮过,次用五味煮食良。谨按诸笋滋味爽口,人喜食之,但性冷难化,不益人,脾病不宜,小儿尤当少食也。食笋伤,用香油、生姜治之,否则必令吐出乃可。

[1]成:原作“瘕”字,诸本同,据《食物辑要》改。

[2]病:守经堂本无“病”字。

[3]敛:紫贵堂本作“剑”字,澄天阁本作“籨”字。

[4]发:守经堂本无“发”字。《食物辑要》“发”字后多一“风”字。

[5]玉:原作“王”字,据澄天阁本改。

[6]浸:原作“侵”字,据澄天阁本改。

[7]酲:原作“醒”字,诸本并《会纂》同,据《纲目》改。

[8]肿:原作“”字,据澄天阁本改。黄瓜

一名胡瓜。

黄瓜,味甘、淡,性寒,有小毒。清热解渴,利水。多食损阴血,发疟病、疮疥。患脚气、虚肿,及诸病之后不可食,小儿尤忌,能滑[1][2]中,生疳虫。凡食物多用醋,宜少和生姜制其水气良。

[1]疳:原作“”字,据澄天阁本改。

[2]醋:原作“醒”字,据澄天阁本、守经堂本改。冬瓜

一种白皮者良。粤有一种小者,名节瓜,其功颇同。

冬瓜,味甘、淡,性冷利,无毒。压丹石。经霜后食良。去头面热,除烦渴。其性善走,下气,消水胀,利大、小肠。阳脏人食之肥,阴脏人食之瘦。有阴虚者、久病者、反胃者,并忌食。

仁,味甘、平,无毒,除烦满,治肠痈,作面脂去皮肤风、黑点。[1]

皮,性凉,无毒,解砒毒,热斑痘疹,煎水饮之良。皮可洗痔。

[1]痘:原作“疳”字,据紫贵堂本改。丝瓜

粤名水瓜。

丝瓜,味甘,性凉,无毒。解热、凉血,通经络、下乳汁,利肠胃,治痰火、痈肿、齿、胎毒。多食痿阳,曲者尤甚。老丝瓜经[1]霜者,连蒂子一应烧存性为末,入些朱砂,每服一抄,待时用米汤调服,发痘最妙,亦可解毒而去痰也。稀痘散亦载。

[1]抄:原作“扵”字,据澄天阁本改。南瓜

即金瓜,名番瓜。

南瓜,味甘、淡,性温,无毒。补中气。多食发脚气及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诸肝、赤豆、荞麦面同食。壶芦

一种味苦者。长者取壳以装物件。

壶芦,味甘,性冷,无毒,解丹石毒。解热除烦,润心肺,通石淋。多食令人吐利。发疮疥,患脚气、虚胀、冷气者,食之并难愈。[1][2][3]

匏子,粤名江葫,其形长尺余,两头相似者是也。性治宜忌与壶芦同,脾虚泄泻尤忌食之。

[1]匏:原作“”字,据澄天阁本、守经堂本改。

[2]葫:紫贵堂本作“湖”字。

[3]尺:紫贵堂本作“江”字。越瓜[1]

即稍瓜,名白瓜。

越瓜,味甘,性寒,无毒。利肠,去烦热止渴,利小便,解酒热,[2]宣泄热气。多食动气、发疮、冷中,令脐下癥痛及虚弱不能行。[3]小儿忌食。不可同乳酪鲜食及空心服,令胃脘痛。酱腌明透,名为酱瓜,性味温平,养病宜食,和各品味食,开胃益脾。

[1]稍:原作“消”字,据澄天阁本、守经堂本改。

[2]弱:原作“虐”字,诸本同。据《会纂》改。

[3]脘:原作“腕”字,诸本同。据《会纂》改。苦瓜

一名癞葡萄,粤名苦达。

苦瓜,味苦,性微寒,无毒。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有胀[1][2]翳及火盛者忌之。噎膈病愈,食之即复,不治。[3]

子,味甘、苦,无毒,益气壮阳。误食疔牛,作渴不止,擂水灌饮即愈。

[1]忌:紫贵堂本作“思”字。

[2]治:原作“泊”字,据澄天阁本改。

[3]渴:原作“湢”字,据澄天阁本改。蕹菜

一名甕菜。

蕹菜,味甘,性平,无毒。快气调中,解胡蔓草毒。捣烂,调蜜,[1]敷蛇疮、恶疮良。患疮疥者勿食。难产妇人宜之。因食蛇肉,汗出污衣,煮水洗之愈。

[1]汗:诸本同。《食物辑要》、《会纂》、《纲目》均无此句。疑当作“汁”。落葵

即藤菜。

落葵,味酸、滑,性寒,无毒。滑中散热,利大小肠。脾冷人不可食。曾被犬咬者,食之终身不瘥。芥兰[1]

芥兰,味甘、辛,性冷,无毒。宽胸解酒。多食耗气损血,病人勿食,患疮者忌之。

[1]味:原作“未”字,据一经堂本、守经堂本改。绿豆芽菜[1]

绿豆芽菜,味甘,性凉,无毒。解酒清热,明目,利三焦。[2]但受郁浥气所生,多食发疮动气。

[1]清:紫贵堂本作“酒”字。

[2]浥:守经堂本作“湿”字。扁豆

一名蛾眉豆,有红边、青、白三种。白者良,其子充实,可入药用。

扁豆,味甘,性微温,无毒。和中下气,调五脏,解酒消暑,通[1]利三焦,化清降浊,治中宫病。患冷气者、疟疾者勿食。旧根者发病,食宜察之。

[1]疾:紫贵堂本、紫贵堂作“者”字。豇豆

音江,即豆角。有红、白、斑数色。嫩色充菜,老则收子。此菜可菜、可谷,备用最多,乃豆中之上品也。

豇豆,味甘、咸,性平、无毒。解鼠莽毒。调中益气,补肾养胃,和五脏,调营卫,止消渴、吐逆、泻痢。惟水肿者、小便浊者忌补肾,勿食之。刀豆

刀豆,味甘,性平,无毒。温中下气,利肠胃,补肾元。嫩时煮食、酱食、蜜煎皆佳;老则收子,大如指头,淡红色,同猪肉、鸡肉[1][2]食尤美。昔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

[1]呃:原作“饥”字,诸本同。《食物辑要》无此句,而在“利肠胃”后有“止呃逆”一句,据此改。

[2]逆:紫贵堂本作“食”字。麻

麻,味酸、滑,性寒,无毒。固表润肠,解酒利便,胃寒泄泻勿食,疮患忌之。苦贾

苦贾,味苦,性寒,无毒。疗霍乱后胃气烦逆,除面目黄,强力[1]止困。脾胃虚寒人不可食,同蜜食令作内疾。敷蛇虫咬良,以汁涂疔肿拔根,滴痈上立溃。蚕妇食之坏蚕蛾。治血淋、尿血,每取一把,酒水各半,煎服效。

[1]蜜:紫贵堂本作“勿”字。东风菜

生平泽中,茎高二三尺。叶似杏叶而长,极厚软,上有细毛。先春而生。

东风菜,味甘,性寒,无毒。主风毒壅热,头痛目眩,肝热眼[1]

赤。入羹臛食甚美。

[1]眼:紫贵堂本作“睱”字。荠菜[1]

释人收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蚊、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

荠菜,味甘,性温,无毒。利肝气,和五脏。[2]

根,益胃明目,连茎烧灰,治赤白痢,极效。

[1]收:守经堂本作“取”。

[2]明:原作“胡”字,据守经堂本改。蕨

蕨,味甘、滑,性寒,无毒。其气善降,利水道,去暴热。多食令目暗、鼻塞、落发。弱阳病人食之,令邪气壅经络筋骨;患冷气人食之,令腹胀;小儿食,令脚弱不能行。疮患尤忌,生食成蛇瘕。今人遇荒年多取其根,捣洗作粉,代粮度活,终羸弱,不养人。鹿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