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们一起走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4:04:17

点击下载

作者:邵喜珍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十年,我们一起走过试读:

十年——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十年华诞感怀

张金素

十年时光,很短很短

仿佛一颗砂粒,毫不起眼

十年时光,很长很长

其间的故事,长满心田

十年前的今天

这里是一片寂静的沃野

而今,这里虎跃龙翔

是无数学子向往的乐园

春日的寒风,忘不了工地上机器日夜轰鸣

夏日的骄阳,忘不了建筑工人们汗透衣衫

淅沥的秋雨,忘不了各级领导们前来视察

皑皑的冬雪,忘不了开拓者们无数个寒夜和衣而眠

一切的艰辛

在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时

都变成了喜悦的泪水

一切的苦难

在学生欢快爽朗的笑声中

都变成了甘甜

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生好,一切都好”

是我们永恒的理念

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是全体二中人的心愿

披星戴月,无怨无悔

校园耕耘,苦中有甜

三苏故里,文化之源

兴教为民,百姓期盼

唯愿每位学子

健康快乐成长

唯愿每位学子

胸怀家国宏愿

二中人培桃育李

芬芳满华夏

英才遍轩辕

班车的故事——向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建校十周年致敬

梅翔宇 杨继光 张忠洋 彭晓钢

十年之前

我是一辆普通的金龙客车

直到有一天“石家庄二中南校区”

八个金闪闪的大字刻在我的身上

我就变得不再普通

我的汽缸燃烧着岁月的激情

我的车轮引领着开拓者奋进的航向

我的发动机澎湃着勇往直前的豪迈

我的怀抱承载着沉甸甸的创业梦想

我是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班车

我是千百万辆班车中最忙最累的一辆

清晨,我伴着明月发动

黄昏,我随着星光起航

休息是一种奢望

但我反而无比刚强

那时的308,路是那样的坑坑洼洼

那时的308,还有收费站设卡

但困难挡不住开拓者的步伐

每天我目送老师们踏上征程

我的车灯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对于二中人来说,这些都算个啥

搬迁的困难已被踩在脚下

学生宿舍也能当成自己的家

放假了,学生怎么回家

有我的小弟202们往市里拉

对于二中人来说,这些都算个啥

邵校长说: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老师们说:再多的困难也会被我们拿下

在开拓者面前,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二中人面前,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后来

我有了一个风雨同行的兄弟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第一辆班车

你追我赶,增添了很多欢笑

我,从此不再孤寂

从《最炫民族风》到《套马杆》

又从《套马杆》变成了《姑娘我爱你》

车上的流行歌曲换了一首又一首

不变的是我真诚的祝福

祝愿老师们路路通畅

祝愿老师们岁岁平安

祝愿老师们快快乐乐

祝愿老师们团团圆圆

车轮继续向前

光阴依然流转

我和兄弟一次次从308上疾驰而过

那旁侧的神舟岛

看到了我们的风尘仆仆

也见证了我们的风光无限

五年前,国务委员刘延东说

二中要争创“全国著名,世界一流”

两年前,省委书记张庆黎说

二中是“全国知名,全省第一”2005年9月,首次乘班车奔赴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辛勤园丁们

我们的余光掠过展窗

高考和奥赛的骄人成绩

把二中的奇迹传扬

我们的余光掠过教室

对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全力培养

诠释着二中的未来和希望

第一届风筝节

校园贴满了热情的海报

师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梦想在二中上空飞翔

第一届戏剧节

同学们个个认真排练

老师们纷纷粉墨登场

舞台上演绎着青春不朽

女子数奥的承办

让我们能够笑迎世界之窗

教育论坛的举行

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改革的希望

中学校园大学节的首创

开启了二中崭新的发展篇章

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获得

尽显二中卓越的综合实力

二中南校区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第一届毕业生就出了省状元

第一届竞赛生就挂上了国际金牌

每一个二中人都那么自豪,那么神气

二中人稳健地走进新时代

用责任和坚持展现出不平凡的力量

二中人火热地绽放着青春

用激情和梦想书写出完美的篇章

这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的故事

十年寒来暑往,我们匆匆走过

十年冬去春来,我们默默奉献

壮志三千,敢教日月换新天

豪情万丈,且往东海平沧浪

如果有可能

我愿意一直这样生活

哪怕在朝夕之间来回奔波

因为在这里

我与老师们

同拼搏,共快乐

无悔的青春

孟东晖

离开高中生活已近三年。经历了清华大一时的新奇和大二时的迷惘,我正在经历着复杂而沉重的大三。每当遭遇困难不知所措甚至自我怀疑的时候,我总想回到当初那个为了单纯的理想而执着付出的高中时代,总想在那些逝去的岁月里寻找些许力量来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为母校十周年华诞献诗一首,以表达我对母校的思念与祝福。

我记得,高一的时候听人说

今天我以二中为荣

明天二中以我为荣

我不知道我距离后一句话还有多远

但我知道自己以二中为荣

这荣耀任年华逝去愈发深刻

这荣耀随时间沉淀历久弥新

这荣耀始于那个追梦的年代和那些追梦的故事

这荣耀源于只属于二中人的共同青春和共同记忆

提起母校,我记得很多很多

……趣味运动会上,学生正在进行“推球入圈”比赛

我记得,那时的我们

单纯地做梦

倔强地奔跑

我记得那些清晨、那片操场

我们整齐的列队跑步

口号嘹亮,刺破苍穹

驱散了所有的瞌睡与倦怠

满腔斗志熊熊燃烧

我记得那些正午、那个艳阳

我们认真而执着地做题

无怨无悔,坚持不懈

忘记了所有的饥饿与劳累

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记得那些夜晚、那间教室

我们安静地埋头自习

月光皎洁,撒满楼廊

涤去了所有的浮躁与轻狂

留下勤奋刻苦静静流淌

我记得,那时的老师们

默默地付出

静静地关爱

我记得

是谁

在高中的第一堂课上给我鼓励、给我信任

让我在她身旁做了三年课代表

然后以三年的悉心教导

给我要用一生来铭记的勇气和信念

我记得

是谁

2008年5月的那个午后

在教室剧烈摇晃时镇定地指挥大家有序撤出

确认没人落下后才最后一个离开

您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您那美丽的笑容是母校最绚丽的花朵

我记得

是谁

憨厚仁义,宛若慈父

深邃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让我学会平静、学会专注

直到高考前夜还在为我加油鼓劲

您给予的帮助和关心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记得

是谁

从十八班每个成员的名字中取材作赋

把对我们的爱与希冀谱成诗篇

又是谁

额头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智慧光芒

在最后时刻大笔一挥赠诗一首教我们勇敢亮剑

我还记得

是谁

气场十足,展王者风范

在高考和竞赛两个战场上给我教导

让我破解了数学考卷上的无数道难题

是谁

风度翩翩,温文尔雅

告诉我要好好练字……

提起母校

我还记得很多很多

那是有笑有泪、有成有败、有激情有失落、有甜蜜有苦涩的一段回忆

那是奔流着的青春里最浓墨重彩、最难以忘怀的一段金曲

那是——

属于三尺讲台之上默默奉献着的老师们

属于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吃苦、一起梦想的兄弟姐妹们

属于每一个二中人的

无悔的青春序做教育的先行者

石家庄二中是全国名校,在河北也是有着深度影响力的名校。八年前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我跟他们的邵喜珍校长认识了。当时,她讲了学校贷款要新建分校的事。后来,见面交流的机会多了,我才知道,那段日子正是她最艰难的时期。那会儿新建的分校刚刚起步,规模很大,占地近六百亩。说实话,我听了,还真有点儿惊讶。

2002年10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高中发展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可采取多种途径:一是引导原有的示范高中以及其他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高中通过扩建、与其他学校合并等方式,扩大办学规模,发挥这些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优势;二是采用依托老校优势的办法,高起点建设一批新校,使它们在办学初期就得到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她还特别强调:“高中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重。没有规模的扩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没有质量或者质量不高的规模,也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从陈部长的话中,我感觉到建一所这样的学校,是需要魄力、勇气和相当的承受力的,邵校长,一个女校长,竟然做成了这样的大事!

我看了整本书的内容,感受到无论是选址,还是建设和学生搬迁入住,其过程都非常艰辛。但是这毕竟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这所学校的生命力到底有多长久?

邵喜珍说,当时她心里真的没底,非常害怕出现生源困难、教学质量下滑、最后土地撂荒的结果,那就真的是无颜面对政府,无颜面对二中的广大教师,尤其是无颜面对那些出让土地的村民。

但是,“疾风知劲草”。二中领导团队身先士卒,许多人在建校初期几乎一个月一个月地不回家,他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二中的教师们日夜陪伴着学生,教会他们生活技能,关心他们心灵的成长,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他们从不诉苦,他们觉得作为二中的创业者,过这样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坚信,未来这所学校无限美好。

这就是一所学校的凝聚力!人的因素,是一所学校成为名校的最核心的因素。

在《没有辜负》和《心路》两篇文章中,邵校长写到了自己面临的困扰,这是一个有所为的校长最真实也最朴实的内心世界。邵校长的经历和当时面对的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这差不多就是近十年来中国优质高中发展的缩影。十年以前,像邵喜珍校长一样,中国有一批有梦想、敢担当的高中校长,他们凭着强烈的使命感,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去开拓高中教育的新疆界。他们原本可以守住自己已经口碑良好的那一片天地去精益求精,但他们毅然选择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从此把自己置身悬崖,从此每一天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他们这样做,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可能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在更大的历史尺度上看,我们将会更准确地理解并受用他们的坚毅和顽强,也将越来越清晰地体会他们根植于国情并深入骨髓的教育梦想。

后来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和邵喜珍校长建设分校的事有关联,这让我感受到了邵校长希望国家教育健康发展的大胸怀。在2014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针对全国高中债务达到1600个亿的现状,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解放校长,潜心育人”的建议,她希望国家及时解决中学债务问题,让所有的校长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核心工作上来,让校长更像校长,让学校更像学校。这种推己及人的教育情怀,令人动容。

十年,弹指一挥间。2014年10月20日,石家庄二中南校区迎来了建校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十年来,新建的南校区也成了河北很有影响力的优质中学,教育教学蓬蓬勃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支由青年人为主力军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催化。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科奥赛不断有新的突破,体育、艺术得到空前的重视,国际交流日益增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名校办分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视察石家庄二中南校区时说:“我参观完二中,感觉你们这所学校称得上世界最好的中学,你们一定要敢于探索,更好地发挥你们的示范辐射作用,把二中办成世界一流的中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中的内涵提升提供经验。”这是对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巨大肯定。从此,石家庄二中确立了要把学校建成“全国著名、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中学”的目标。“十年辛苦不寻常”,为纪念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建校十周年,学校准备出版一本书,书名叫《十年,我们一起走过》。邵校长邀我为书写序,我欣然同意,并以此作为献给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十周年生日的贺礼。

我真诚地祝愿邵校长和她的学校越来越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2014年11月5日前言没有辜负

二中自己贷款建设分校,是对是错?

作为校长,在南校区建设过程中和建成以后,经常不在学校,而是想方设法找人找钱,还债还贷,是对是错?

我们做的事是造福社会,发展教育,还是国家教育发展到特殊时期的一种阶段性的现象?

当我们百年之后,后世的人们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一代中学校长?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究竟是一代怎样的校长?

……

对于经常阅读陶行知、叶圣陶、张伯苓、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著作的我来说,在2004年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常常这样拷问自己,寻求答案。虽然当时自己已经做了多年的校长,但是翻开那个时期的日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却是:今天我到底应该怎样当校长?

2011年10月,我应邀到福建泉州去参加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的马嘉宾处长作了题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报告,其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42.8%,而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82.5%,高中在校生达到2427万,比2000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在百感交集之中,我的心是那么欣慰!我相信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中,有我们的一份贡献。

细细思量,我觉得这个词可以表达我的心声——没有辜负!

我们没有辜负政府的信任,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教育改革进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二中人和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用生命和热血开拓创新,创造了属于自己也对得起政府信任的教育奇迹。

我们没有辜负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没有辜负这一方百姓的厚望。二中从栾城县购地近六百亩建设了南校区。十年来,这里培养了一万七千余名毕业生。许多家长看到孩子进入自己喜爱的学校,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前程似锦,心里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看到家长满意的神情,我欣慰着,幸福着。

我们没有辜负二中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没有辜负“石家庄二中”这个名字。在南校区建设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一位教师诉说个人的困难,他们都默默承受着,咬牙坚持着。时至今日,南校区已经成为国家、省、市领导交口称赞的学校,成为莘莘学子追梦圆梦的文化殿堂,成为广大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和教育梦想的园地。“石家庄二中”这五个字在百姓的心中分量更重了,二中的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南校区建成十周年之际,回眸过去,记录下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教育者的足迹,是我们的责任。于是,就有了《十年,我们一起走过》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是献给社会的写实之作,更是留给我们二中人自己、需要一辈辈坚守的精神家园。它记录着我们怎样创业,怎样拓荒,怎样突破困境,怎样谋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张曼菱女士在北京大学就所著《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讲座时说: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然而在战争的炮火中,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要为国家培养有力量的爱国者。这也正是我们二中努力的方向。

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

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他特别认可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陶先生的理念我很是赞同。我参加了很多次全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陶先生也多次见过面,我还有幸听过他的报告,读过他的书。我与他说起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建设过程后,他颇为感慨,说我是一个敢于冲锋陷阵的教育勇者。他还说,唯有大勇,才能有大智,才能有大的担当,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事业。其实我没有那么高远的见地,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家庭的正统教育告诉我,本分做事,仁爱待人,才算是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只要是国家需要,百姓需要,师生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说我做成了一些事,我想,是时代给了我天时,是政府给了我地利,是二中这个优秀群体给了我人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二中今天的发展。我特别感谢陶先生为本书作序,陶先生的话会激励我和我的团队继续在教育的原野中奋然前行。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石家庄学院的褚亚玲教授和摄影记者张克洪先生。褚教授不辞辛劳采访,撰文,收集并整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张克洪先生数次到南校区,用他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为我们拍下了不少精美的照片。

当然,我还要感谢参与本书写作的所有教师,正是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腾出时间,记录下真实的校园、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真实的人与事,才成就了本书一路走来一路歌、一路走来一路情的平实动人的风格。由于本书篇幅有限,还有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情真意切的文章没有被收录进来,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我相信,天上太阳正好,路上太阳正晴,教育的征途中,二中人将继续温暖前行,成就一路风景!2014年10月24日1章缘定新校

21世纪初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学习,也为了发展壮大自身,石家庄二中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走上了建设分校的艰辛之路。2004年10月20日,邵喜珍校长(左三)与石家庄市副市长王刚(右一)、市教育局局长徐英杰(右二)、栾城县县长毛全球(左二)、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芬(左一)一起为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奠基担当起时代的重任褚亚玲一、教育航线“破冰”之旅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提上了日程,1977年至1984年,进入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恢复整顿阶段,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197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发展路线。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当时最重要的拨乱反正,一是1977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正式否定了“四人帮”炮制的否定知识分子和十七年教育路线的“两个估计”;二是恢复已经中断了十年的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

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讲话,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

1980年5月,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题词,第一次提出了“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表述后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83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二中全会政治报告中,改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1985年,正式改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邓小平特别强调“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培养“四有”人才成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教育口号。

邓小平制定的另一个著名的教育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三个面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1983年,他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式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四有”和“三个面向”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1980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在20世纪60年代三个条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中教四十条”“小教三十条”和“高教六十条”,整顿和恢复教学秩序。

1980年12月,中小学学制由“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年恢复为十二年,并在中小学重新建立重点学校制度。二、启动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至1989年,我国进入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期。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教育的真正起点。当时,中央相继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决定,奏响了20世纪80年代以体制改革为主的强劲旋律。《决定》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显然,它是对1958年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的否定和替代,强调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从为政治服务转而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决定》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重新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在教育领域,体制改革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些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总体而言,教育改革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教育坚守着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三、强劲推动教育产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发展大于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的规模、数量、速度,呈现“跨越式发展”;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被舆论称为“教育产业化”的特殊发展路径。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以扩大规模、总量增长和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目标。

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将教育定义为第三产业,教育由上层建筑被重新定义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被纳入国民经济框架内,教育产业化的话语浮出水面。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民办学校由此前的补充地位提高为“和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地位,扩大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以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内需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思想进入政策层面。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可以对薄弱学校和新建的学校等公办学校实行民办学校机制,这成为日后公办学校实行民营机制的理论依据。

2003年底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民办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合法性。“教育产业化”合理化、制度化的过程,是通过确立民办教育的合法性,继而确立公办学校转为民办经营的合法性,从而赋予学校获取教育经营利润的制度合法性。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政策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多渠道集资办学、“人民教育人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合并和院校调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和实行收费制度;实施“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施中小学学校产权制度改革,“名校办民校”,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大学大规模借贷建设“大学城”;等等。

在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教育产业化”的路线的确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四、普遍借鉴天津经验

2002年10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天津考察期间,出席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高中发展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发表讲话。他分析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形势,对加快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发展与建设提出了要求。他指出,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才是第一位的。发展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富民兴邦的根本大计。在新的形势下,加快高中发展与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前提,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这件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实、办好。天津市通过加强政府统筹,盘活资源,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扶持优质高中的扩建和改建,依托优质高中兼并薄弱学校,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个做法对全国有普遍意义。

他还指出,加快高中的发展与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思路要创新,要走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为主、有效整合和盘活各种教育资源、多快好省地促进高中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二是机制要灵活,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中;三是体制要创新,把优质高中的扩建、改建同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有利于调整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布局结合起来,逐步作到高、初中分离;四是教学要创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高中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使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五、教育部长进行战略部署

2002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就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加快高中发展与建设作了战略部署。她指出,必须合理规划高中教育发展,努力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发展高中教育的经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她要求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教育创新,加快高中教育事业发展。

陈至立提出,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到“十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占全国人口50%左右的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到“十五”末高中阶段入学率要达到60%左右;占全国人口15%左右的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高中建设,努力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六、二中南校区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石家庄二中掌舵人邵喜珍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她始终坚持认为,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教育办好了,受益的是老百姓,是每一个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抓住时代机遇,让二中乘势而上,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应做的选择。

对于二中的发展规划,邵喜珍有自己的思考,她要建立大二中教育集团,二中校本部的定位是精益求精,南校区的定位是应时而上,完成多元化发展。早在十几年前,基于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她就萌生了教改的思想,她要完成二中的多元办学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二中南校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洪流而生的,符合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命运、体制改革同步,当其时,当其所,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契机,邵喜珍率领二中人,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一社会责任,这一历史使命。

经过积极的筹措、努力、多方协调、多次选址,二中南校区的筹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2003年9月8日,市长专题办公会上作出石家庄二中建设分校的重大决定,并将此作为2004年市政府为百姓做的二十件实事之一。

2004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下发冀教基[2004]38号文,同意石家庄二中分校(又名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实行办学体制改革,“按照民办机制运行”。

2004年10月20日,二中南校区举行奠基仪式,破土动工。

2005年9月,第一届初中学生入住。

2005年10月,校本部高二学生搬迁到南校区。

2007年7月,南校区取得了骄人的高考成绩。2004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下发的冀教基[2004]38号文

十年间,二中脚步不停,在以优势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思想的指引下,二中“一校两区”“两区两制”的教育集团格局已经形成。事实证明,邵喜珍的探索是成功的,是可贵的。放眼中国教育界,她的探索、她的圣徒般的奉献、她的殉道者般的无怨无悔、她的苦行者般的付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范本意义。

站在时代的潮头,邵喜珍思考、判断、抉择,随之带领二中人,披荆斩棘,于艰难困苦中闯出一条新路。

透过十年的光阴回望,十年前的这个抉择,应时代大潮而生,借时代之风展翼,飞过十年的天空,留下一条明亮的痕迹。2004年10月20日,石家庄市副市长王刚(左三)、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徐英杰(左二)、栾城县县委书记张振县(右四)、栾城县人大主任颜臭仁(右三)、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韩保来(右二)参加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奠基仪式。图为邵喜珍校长在奠基仪式上讲话2004年10月20日,参加奠基仪式的教师们合影

邵喜珍心路2004年10月20日,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建设第一铲

2004年10月20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历经近两年的艰辛筹措,终于奠基开工了!听着挖掘机隆隆的轰鸣声,我遥想未来的新校区:艺术楼(后命名为双馨楼)气势宏伟,迎宾广场、知识广场、生活广场(后更名为行健广场、行思广场、行远广场)由南至北贯穿中轴,养浩楼、日新楼、弘毅楼、明德楼等(建成后命名)分列东西,拱卫着如朝阳、似花蕾般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后命名为存真楼)……那时的学校建筑群一定蔚为壮观吧。

一年后,石家庄二中南校区拔地而起,张开了她温暖的怀抱,迎来了第一批入住的二中学子。

十年回首,十年艰辛。十年间,我挨过骂,欠过款,被逼过债,还打过官司,其中的艰苦卓绝、隐忍、苦楚,非常人所能忍受!我想过退缩,想过放弃,甚至曾经绝望过,但我的心里更有一份坚持,更有一份对创业的豪情和对教育的执着。

对于南校区而言,这十年是发展壮大的十年,是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七千多名优秀学子、树立良好社会声誉的十年。很多人参观完南校区都感慨万千,感慨于她磅礴大气而又不失青春朝气的校园设计,感慨于她深厚浓郁的文化味道,感慨于她吸引了时任国务委员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文化部部长蔡武、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张庆黎等一批国家及省市领导前来参观指导,感慨于一所名校能把偏远之地变成教育的圣殿。

如今,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名声在外,知道我的人也更多了,于是对我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人说我是女强人,有人说我创造了石家庄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还有人说我为栾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机遇,更有人说办这样一所优质中学让万千家庭的孩子享受良好教育的人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教育家。其实,对我而言,我只不过是和二中校长团队一起,在时代需要我们的时候,在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勇敢地担当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罢了。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始终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想干好教育工作的校长,没有通天的本事,但心里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是有利于学校、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事就无所畏惧地去做!

2002年5月,国家副总理李岚清到天津考察时指出:中国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正处于高中入学的高峰期,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年10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高中发展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再次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快高中发展与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思路要创新,二是机制要灵活,三是体制要创新,四是教学要创新。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发展高中教育要“鼓励普通高中名校办民校”。2003年9月8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第47期)

当时,石家庄的孩子们也面临着上好学校难的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于2003年9月8日召开市长专题办公会议,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高中发展。我记得石家庄市教育局还作出两个月内选址的倒计时规定,上面列着几所直属学校的名字。会上作出石家庄二中和正定中学建设分校的重大决定,并将此作为2004年市政府为百姓做的二十件实事之一。2003年9月,石家庄市计划委员会下发[2003]553号文,同意二中分校项目立项。名校建分校,国家只有政策支持,没有资金投入。二中如果真的建分校,势必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当时我真的很担忧。关键时刻,我很为我的校长团队骄傲,班子成员纷纷表态:建分校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谋利。无论多难,咱们都要走下去。当然,这样做也能扩大咱们二中的影响力啊!或许,这种为了事业勇于担当的精神才是石家庄二中不断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精神内核。决定建分校时,我已经四十六岁了,但是却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为政府、为百姓分忧的干劲。我真的没有想到,前面等待我的不仅仅有宏伟的蓝图,更是一重又一重的困难。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曾经有两次把我逼到了绝望的边缘。石家庄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河北省实验中学新校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003年5月,邵喜珍校长为石家庄二中新校区选址时留影,背景为南校区建设前旧貌2005年10月20日,邵喜珍校长与大家一起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二期工地上庆祝新校奠基一周年二、一行泪流了两年

2004年,石家庄二中从几个银行贷款两亿两千万元,在栾城县购地近六百亩,10月20日二中南校区奠基动工;2005年9月,南校区建成,学生入住。2004年,我走上了漫漫十年还贷路,对“度日如年”这几个字有了极其深刻的体会。在最艰难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死并不可怕,而活下去却是那么艰难。当银行紧缩银根撤去六千万元贷款时,麦收季节、秋收季节、春节……工程队催着我要钱时,我真的曾经祈祷过第二天太阳再也不要升起来。

2005年12月31日晚,南校区各班都在召开元旦联欢会,这也是学生入住后的第一个元旦联欢会。我想,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孩子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亲人,肯定很想家。我一定要把我的关心送给他们。于是,我与几位主任一起,一个班一个班去参加学生的元旦晚会,向孩子们表达诚挚的祝福,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到家里。这时的我,身体疲惫,心中还在想着欠款和还贷的事。人倚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实际上也不知看的是什么。十一点半左右,我突然想起看一眼手机。我打开手机一看,时任石家庄市政府要职的一位领导给我发了个短信:喜珍,我实在太忙了,没有及时给你回信。你说的学校的事我记着呢,节后想法帮助你们。看到这个短信,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直到元旦晚会迎新年的钟声响起时,我的眼泪还在奔流。2005年12月31日晚,邵喜珍校长(中)与几位主任一起,与孩子们共同度过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第一个元旦联欢会

当时我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有资金困难时强力支撑的刚强与苦涩,有创业不顺时说不出的委屈与痛苦,有做一件好事怎么这么艰难的困惑与无奈,更有对每次困境中得到领导帮助与支持的由衷感激。三、树木、课堂

我常常想,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建设与发展的这十年,正是我四十六岁到五十六岁的黄金年龄。而一位校长应该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上啊。我在南校区建设与发展的头几年,管校本部少,进课堂少,这成为我心中深深的遗憾。

我实际上是一个视课堂为生命的人。在2004年南校区破土动工到2005年建成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真的没有时间进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南校区建设筹措资金、监督工程、保障质量、顺利完工等各种事务奔波、忙碌着,经常一个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在校本部待的时间非常少。

记得2005年10月的一个傍晚,我走在二中校本部的操场上,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操场周围,树木反射着橘红色的光,久违的学生们在踢足球,传来一阵阵喧闹声。操场北边那四棵核桃树啊,几个月不见,长得更加茂盛了。2000年4月修建操场时,我和乔登祥主任亲手栽种的二十五棵梧桐树,就像我的老朋友一般,如今也这样枝叶繁茂了。我忍不住从一棵树走近另一棵树,从树根端详到树干,再看到树顶,心里默念着:老朋友们啊,我回来了,我终于有时间细细看看你们的模样了。你们虽然口不能言,但是我相信,你们是最明白我这一年的辛苦和艰难的啊。想着想着,我忍不住抚着树干流下了眼泪。2005年农历六月六日,邵喜珍校长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度过她的四十七岁生日

这事过后不久,省教科所的领导们到校本部听课,我陪着他们走进课堂。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听的是顾小青老师的物理课。真是久违的课堂啊!看着顾老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看着学生们与老师一起互动,一起探究,我的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不知怎的,眼泪又不听话地流下来,我怕旁边的领导和学生笑话自己,用手悄悄地抹掉脸上那一滴滴泪珠。忽然间,我心底涌起一个念头:我真的不想再当什么校长了,什么时候我才能够像顾老师一样回到课堂,与我热爱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成长啊。四、我的愿望

我的这种经历,我的这种心曲,不仅是我个人的写照,也是不少中学校长的写照。作协主席铁凝有一篇文章,描写的是一个人过悬崖,每一步都惊心动魄。我感到,我们这一代校长,在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面前,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如同过悬崖一般步步惊心。我们这一代校长承受着校长不该承受之重,但是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使他们在名校办民校的路上毅然前行着。有的学校建成后,一片荒凉,招不上生,开不了课,情境很是悲凉。有的学校风生水起,生机勃勃。二中南校区未来会怎样?

我在建设南校区的过程中,内心困惑纠结,心情跌宕起伏。我无数次在日记中叩问自己:我到底应该怎样当校长?我现在做的事情是一个校长该做的事情吗?在有人认为校长职能被异化的今天,校长在教育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想想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他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做了一件惊天地的大事、好事,而今天,我们办学的事,后人会怎样评说?或许一百年以后,人们会说:21世纪初的校长们都干了些什么?不过,扪心自问,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愧于心,我们这一代校长,可以说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拼过命的人,千秋功过,就让与后人评说吧!200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中)一行到石家庄二中慰问视察。陪同视察的还有省委秘书长张力(左四)、石家庄市市长臧胜业(右四)、省教育厅厅长靳宝栓(左三)等

十年困惑,十年拼搏,十年收获。我感谢,感谢与我同舟共济的校领导团队,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公而忘私,团结奋战,无怨无悔,成为我身后最强大的推力;我感动,感动于石家庄二中可爱的教师们,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我感激,感激所有的二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我和二中的信任与支持;我感恩,感恩于各级政府,不谋私,不为利,给予我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我感念,感念于我的爱人、女儿及亲人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我庆幸,庆幸石家庄二中从2005年建成南校区以来,更好地发挥了名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体制多元、机制多样、守正出新、稳健发展的集团化办学之路,这让我对石家庄二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如果真的有来生,我还愿意做教师;如果真的有来生,我还选择与我的教师们一起去锻造教育者的梦。2章锤定栾城

跋涉,奔波,定址,建设,搬迁,入住,其间多少故事,多少艰辛,多少付出,多少情感的跌宕起伏,都应该载入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史册。2014年10月18日,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十年校庆前夕,当年参加选址的邵喜珍校长(中)、芦晓华副校长(右二)、赵洪书记(左二)、乔登祥主任(左一)和孙路江老师(右一)合影行动力决定发展力——记石家庄二中南校区选址历程张金素 李彤宇

张金素、李彤宇:各位领导,是在怎样一种社会背景的催生下,二中决定建南校区的?

邵喜珍校长:二中决定办分校,一是当时的教育改革形势需要,一是二中自我发展的需要。咱们国家到了200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才刚达到42.8%。当时从国家层面讲,国家要大发展,教育是关键。从2000年起,大学率先行动起来,当时是扩大招生,贷款扩大校园面积等。但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在高中教育。优质高中规模小,数量少,无法满足老百姓让孩子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

侯奇珍书记:那个时候老百姓都特别想让孩子上高中,上优质高中,虽然已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招生指标了,但是仍然无法满足老百姓强烈的需求。当时我还担任二中党委书记,每年招录高一新生我都去,每年我们学校招录的新生都比别的学校高那么多分,因为招生人数少嘛。当时家长意见特别大,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太强烈了,非要进二中这类好学校。二中办分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减轻石家庄市教育局的压力,石家庄市教育局特别愿意让咱们办分校。当时我跟邵校长说,即使不办分校,咱们好好干,把二中办成全市的尖子学校,咱们照样站得很稳。办分校,就是咱们承担压力,为老百姓做点儿好事。但是只要你想办,我们就全力支持你。

王耀洲书记:为什么石家庄市教育局总催咱们学校,邵校长感觉压力大呢?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当时我们国家的副总理李岚清说的。石家庄市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的需求和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发展高中教育要“鼓励普通高中名校办民校”。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名校办民校。2003年市里召开了市长办公会议,会上决定二中和正定中学率先办分校,当时还说二中条件比较成熟,可以先办。

芦晓华副校长:总之,外部有社会大环境,内部有内驱力。当时邵校长刚当了六年校长,就想干事。当时的二中领导团队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把一个怎样的二中带入21世纪?我们都希望二中有一个大的腾飞。

张金素、李彤宇:看来二中决定办分校,既是迎接挑战,也是抓住了机遇。我们想问石家庄市政府和教育局为什么说二中条件比较成熟,可以先办呢?

侯奇珍书记:当时市里也知道二中跟栾城县谈得差不多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是早就存在的。所以早在2002年11月,石家庄市教育局就下发了一个文件,让市里六所重点中学(一中、二中、15中、24中、正中、辛中)在两个月之内选定新建学校的校址。二中领导班子是个行动力很强的团队,接到文件后,立刻就启动了选址工程,到2003年8月的时候选址的事已经和栾城县基本谈妥了。

张金素、李彤宇:以一个学校之力来办那么大的一个分校,困难很大吧?二中领导团队为什么决定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

王耀洲书记:二中的领导班子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敢于担当。你想,办学校肯定有各种困难,所以你得敢于担当,去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决定办分校这个举措可以说是急百姓所需,解政府之忧,是很受百姓欢迎和政府支持的。其实,谁能想不到有困难呢?建校舍、盖房子缺钱怎么办?哪些学生搬到新校区?贷的款还不上怎么办?总之,困难很多。

我记得咱们是信用贷款,还不上钱就上信用黑名单。我记得有一次好像是银行突然撤资了,第二天就要还贷款,于是把所有的领导班子成员动员起来,借钱。当时跑到北京,找熟人,晚上十二点才借到,真的是急出一身冷汗来。还贷压力最大的是邵校长,经常是借新还旧。当时咱们是信用贷款,只要邵校长签字,就能贷出钱来。不还,信誉就毁了。不过,困难也是发展的机遇。2014年10月27日,参与石家庄二中南校区选址的石家庄二中原党委书记王耀洲(右二)、原党委书记侯奇珍(中)与采访人二中教师张青峰(左一)、张金素(左二)、李彤宇(右一)合影

张金素、李彤宇:现在看来,二中虽然在当时承受了巨大压力,遇到了重重难关,但是南校区的建成也为二中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请问各位领导,当时分校选址的原则是什么?学校领导团队当中都有哪些人参与了当时的选址工作呢?

王耀洲书记、侯奇珍书记、邵喜珍校长:当时校长团队首先要统一思想,经过研讨,确立了八大原则:一要看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发展前景;二要看地方政府对咱们的支持态度和可能给予的支持力度;三要看当地的文化历史氛围;四要看地价是否合理;五要看环境是否优美,空气是否良好,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六要看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否齐全,是否便于施工;七要看交通是否便利,同时还要考虑环境是否相对安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八要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否符合当地政府的长远规划。2002年11月,石家庄市副市长郭广生(左二)、栾城县副县长解晓东(左一)与石家庄二中邵喜珍校长(右一)、侯奇珍书记(右二)、芦晓华副校长(后)等一起为新校区选址

王耀洲书记:参加选址的学校领导有我、邵校长、侯书记、芦副校长、总务处乔登祥主任,当时的教育处主任赵洪也去过一次。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时任石家庄市副市长郭广生,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徐英杰,副局长韩保来、赵立芬及计财处处长王凌霄也多次亲临现场陪同考察。

张金素、李彤宇:通过这八条选址原则可以看出,二中领导班子是实实在在办教育的一群人,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也陪同选址,充分证明这件事的确是关乎民生的大事。选址原则这么多,市里领导又这么关心,相信选址的过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咱们学校都到哪些地方考察过呢?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呢?

侯奇珍书记、王耀洲书记、芦晓华副校长:从2002年深秋,我们就开始四处选址。我们先后去了栾城县西许营村、邵家庄,新华区杜北村学府路,鹿泉市(当时是获鹿县),南二环和南三环之间的东尹村、娄底、郄马镇,裕泰路南和现在已建成校区的裕泰路北。红旗大街粮食学校、元氏县装甲兵学院等地方,当时也都去考察过。

张金素、李彤宇:西许营村和邵家庄是咱们选址的第一站,当时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邵喜珍校长、芦晓华副校长:时间大概是2002年11月,当时麦苗已经冒出地面,一脚下去,都是泥。这个地方的优点是离市区较近,交通比较方便,地也很平整。但是邵家庄村东有个变电站,有很多高压线,学生安全是个问题。另外就是村级公路把地分成两块,不方便使用。

张金素、李彤宇:西许营村和邵家庄是不是挨得比较近啊?

侯奇珍书记:两个村的地实际上紧挨着呢。如果咱们占地的话就要一起占。

张金素、李彤宇:之后咱们就去了石家庄市新华区的杜北村学府路考察,那里是什么情况?

王耀洲书记:这一次咱们是应新华区政府的邀请,考察了杜北村的地。时任新华区区委书记的蔡建星也挺支持这件事的。去的时候是深秋时节,当时是邵校长、乔登祥主任等几个人去看的,地块不大。

乔登祥主任:具体位置就是在石家庄民兵训练基地西边,印象中是个苗圃,地势低,北边是常山陵园。

王耀洲书记:这块地的主要问题是周围都是地,没有村落,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都不行。上水没有,下水也没有。电当然可以从别处接,但暖气怎么办?排水怎么办?虽然这里离二中校本部比较近,但将来会有好多遗留问题,所以勘查之后就没有再议。

侯奇珍书记:另外,经贸大学旁边有块地也叫咱们去看看,那块地是沙基地,地基不牢。学校是百年大计,地基不牢可不行。

张金素、李彤宇:紧接着就去了鹿泉市,是咱们自己主动去的吗?当时那里是什么情况?

侯奇珍书记、王耀洲书记:鹿泉市好像也是2002年底去的,大约是12月份,天儿挺凉的。那次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国亮邀请咱们去的。出发的时候五点来钟,天黑乎乎的,走着走着,就看见一块地,挺好的,咱们挺高兴,一问,说是已经被13所和54所征用了。

王耀洲书记、邵喜珍校长:还得往上走,到了要给咱们的那块地,咱们一看,不行,傍晚,黑乎乎的地,在半山坡,灰尘特别明显,空气质量太差。那里水泥厂、石子厂特多,环境污染太厉害,我们担心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于是,就决定放弃了。

邵喜珍校长:我印象很深的是张国亮书记特别热情,他招呼了好几位有关人员跟咱们一起去,还拿来县里的发展规划图给咱们讲,兴致很高。他特别支持咱们学校。

张金素、李彤宇:张书记很让人感动。紧接着去的是南二环和南三环之间的东尹村、娄底,是吗?

乔登祥主任:咱们先去的东尹村,不久又去的娄底。东尹村,在现在科技大学南边,西边是107国道,东边是裕翔街。大约是2002年底,东尹村书记、村长找了咱们好几次。这块地是我开车带着邵校长去看的,当时地上是厚厚的一层雪。这块地的主要问题是一过火车,噪音太大,风也大,刮起好多尘土。

芦晓华副校长:没过几天,我和邵校长又去了跟东尹村离得挺近的栾城县娄底村,这块地在裕翔街上,现在的科技大学对过,占地大约三百亩。那块地不错,但是紧挨着排水沟,臭味太大。

张金素、李彤宇:看来选址过程真的是好事多磨啊。紧接着咱们就去考察了郄马镇吧?

侯奇珍书记、王耀洲书记:我们印象中是12月底,到那一看,地挺平旷的,白皑皑的都是雪。

芦晓华副校长:当时郄马镇的乡长是张同庆,书记是张志平。咱们想选这里,原因有两条:第一是距离市里比较近,第二是石家庄市开发区要新修一条太行大街,一直通到咱们选的校址的东面,西面是308国道。地挺平整的。不过咱们找到北方设计院的高级规划师李琦,让他看了看,他说这块地东西窄,南北长,这样的形状不好用。

王耀洲书记:还有路的问题。要到即将建学校的那块地,必须经过京北村的村公路。学校建设的时候,大车需要2002年12月26日,校领导一行踏着积雪在栾城县领导和当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市区东南部的郄马镇考察

经过村里,给人家把路压坏了,人家肯定得让你赔。

侯奇珍书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行,没有排水啊。村里有个大坑,说让咱们往坑里排水,那坑不就成了臭水坑?上水也没有,打井什么的,都不是长久之计。

邵喜珍校长:后来张同庆知道咱们又找了别的地,特别不高兴:“你们一个闺女找几个婆家?”为了选好校址落埋怨的事多了。

张金素、李彤宇:选址的时候看了这么多地方,我看好像还是人家邀请咱们去看的多。

侯奇珍书记、王耀洲书记:因为咱们学校在河北是比较有名的,一说办学校这个事,都是人家主动找的咱们。咱们去的这些地方都是地方政府推荐的,新华区、鹿泉市、栾城县等都是。

张金素、李彤宇:那当时根据什么确定了栾城县裕泰路一号呢?

侯奇珍书记、王耀洲书记:栾城县政府对咱们学校这个事特别重视。当时栾城县的县长是毛全球,副县长是巴立凯。他们县派了一个副县长解晓东(女)专门负责跑这个事,同时县建设局局长李兴、大项目办公室主任周文斌等也都亲自到咱们学校,问咱们有什么具体条件,多次为合作的事跟咱们学校谈。当时,西许营、邵家庄、郄马镇、东尹村等都是栾城县推荐的。那几块地咱们没有相中,人家又拿出裕泰路路南和路北两块地让咱们挑。咱们为什么选择路北呢?一是地方大,虽然是几个村的地,但是县政府负责协调。地块平整,还挨着308国道,交通便利。咱们还提出,虽然挨着308国道但是不能紧挨着,二中校园和308国道之间要留空地而且空地不能建工厂。这样做主要是减少校园噪声,咱们希望这个空地最好建成公园。校园北边最好给修上公路。人家都答应了。咱们提的水电暖问题人家也全部答应了。这块地涉及三个村,肯定会有矛盾,二中提出解决问题对县不对村。当时裕泰路已经修好,而且当时县里的机关都建在这条路上,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