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常见病用药(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06:33:16

点击下载

作者:赵靖平,翟金国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神科常见病用药(第2版)

精神科常见病用药(第2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精神科常见病用药/赵靖平,翟金国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3751-2

Ⅰ.①精… Ⅱ.①赵…②翟… Ⅲ.①精神病-用药法-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R749.0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0116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精神科常见病用药第2版

主  编:赵靖平 翟金国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1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751-2

策划编辑:贾旭

责任编辑:贾旭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者(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 敏(济宁医学院)

陈晋东(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郭文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李乐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吴仁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翟金国(济宁医学院)

赵靖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出版说明“临床常见病用药丛书”是我社推出的一系列临床用药手册,由临床一线专家执笔,为满足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感染科、精神科等各科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而编撰完成,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选择相关疾病的合理有效治疗方案。

本系列丛书自2004年陆续推出第一版以来,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为适应临床用药知识和指南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开始了第二轮的修订。

本系列丛书针对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诊治中常用的治疗药物及选择原则、药物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做了充分、简洁的论述,内容丰富,文字精练;兼顾各科疾病治疗学的前沿发展,内容新颖、适用性强,是一线临床医师查房及门诊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参考手册。

本次修订在保持权威、实用、前沿的特点外,采用小开本、牛皮封面、双色印刷,更便于临床医师随身携带、长期翻阅和快速浏览。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以纸质书为蓝本,进行延伸开发,制作各专科“临床常见病用药”APP数字产品,力争为临床医师打造一个常见病用药指导的综合服务平台。临床常见病用药丛书

精神科常见病用药  赵靖平 翟金国

急诊科常见病用药  陈玉国 徐 峰

消化内科常见病用药 杨长青 许树长 陈锡美

神经内科常见病用药 肖 波 崔丽英

呼吸内科常见病用药 刘春涛 梁宗安 易 群

心内科常见病用药  张 健 杨跃进

妇产科常见病用药  徐丛剑

感染科常见病用药  李兰娟

儿科常见病用药   李廷玉前  言《精神科常见病用药》(第2版)一书对精神科常见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老年性痴呆等的主要用药种类、选择原则、注意事项、建议等进行了介绍。本书内容紧密结合本专业的临床药学、药物治疗的发展,为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提供内容翔实、切实可行的药物选择、用药方案。根据临床用药的发展现状,删除了部分过时、陈旧、不再实用的内容,补充了部分新的、实用的内容。

临床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反映有关的最新资料,但也仅代表编者对各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书中所述及的各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都是按一般情况提出,为各位编者临床用药经验的分享,仅供参考。具体应用时,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状况、治疗设备条件、支持治疗条件、施治医生个人经验等做必要的变通和调整,以保证取得安全的最佳治疗效果。书中涉及的所有药物均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各位编者参考了大量文献,由于篇幅所限,并未全部列出,对所有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由于学科发展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编写人员知识所限,时间仓促,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赵靖平2016年10月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概 述

精神病性障碍是指主要表现为精神病性症状(也称分裂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精神病(psychosis)”,是一组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重性精神障碍。临床上多以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持久的功能损害。在这一组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其他还有妄想障碍(也称偏执性精神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等。这些精神障碍均以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和模式大体相似,故一并介绍。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常见的症状有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明显的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患者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但少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我国1994年七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6.55‰,时点患病率为5.31‰。有50%的患者曾试图自杀,1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平均寿命缩短。精神分裂症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妄想障碍(delusional disorder),也称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mental disorder),是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较固定,并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了解,难辨真伪。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不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如被控制感、思维被广播等。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30岁以后起病者较多,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病前性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妄想多持久,有时持续终生。老年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个别患者经治疗缓解较彻底。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brief psychotic disorder)指一组起病急骤,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的短暂精神障碍,多数病人能缓解或基本缓解。精神病性症状可表现为:①片断妄想,或多种妄想;②片断幻觉,或多种幻觉;③言语紊乱;④行为紊乱或紧张症。这种障碍的发作持续至少1天,但少于1个月,最终能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水平,预后良好。发作时日常生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应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心境障碍等。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临床表现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及症状学诊断标准,可表现为妄想、幻觉、言语紊乱(例如频繁地离题或不连贯)、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减少或动力缺乏)等,存在上述症状中的2项或更多,每一项症状均在1个月中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如经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这种障碍的发作持续至少1个月,但少于6个月。排除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或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抗精神病药治疗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完全一致。

分裂情感性障碍(schizoaffective disorder)是一组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常有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性障碍。分裂症状为妄想、幻觉,及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症状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症状。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不全或缺乏。【相关药物】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均以幻觉、妄想、言语和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均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s)是指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的一类药物。(一)抗精神病药的分类

1.按药理作用分类

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1)典型抗精神病药(typical antipsychotics):

又称传统抗精神病药、神经阻断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中枢多巴胺D受体,主要对阳性2症状效果好,对阴性症状不理想。代表药为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硫利达嗪、五氟利多等。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较大,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和催乳素水平升高的副作用。这一类药物由于副作用较多,目前在临床应用已明显减少。

根据常用治疗剂量可将典型抗精神病药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治疗剂量一般在100mg/d以上的药物为低效价类,在几十毫克以内的为高效价类。低效价类如氯丙嗪、硫利达嗪、氯普噻吨等,镇静作用强,抗胆碱能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小。高效价类如氟哌啶醇、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噻吨等,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大。效价分类有助于描述药物副作用与剂量的关系,可以根据此特点选择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优势在于对阳性症状效果好,具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但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①不能改善认知功能:不能改善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口语、视觉运动、语流、精细运动功能,但有时能改善注意力障碍。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可能会使记忆恶化。②对阴性症状作用微小,也会产生继发性阴性症状。③约有30%的患者阳性症状不能得到有效缓解。④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较高。⑤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不好。⑥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较小。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

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新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等,这一类药不但阻断中枢多巴胺D受体,同时阻断5-羟色胺2A受体,2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疗效,在治疗剂量时,较少或不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和催乳素水平升高相关症状。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5-HT和D受体,代表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2A2哌唑、齐拉西酮、帕利哌酮、哌罗匹隆等。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多巴胺D受体亲和力较低,而与5-羟色胺和去甲2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较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按药理作用分为四类:①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serotonin-dopamine antagonists,SDAs),如利培酮、帕利哌酮、齐拉西酮(ziprasidone)、舍吲哚(sertindole)。②多受体作用药(multi-acting receptor targeted agents,MARTAs),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佐替平(zotepine)。③选择性D/D受体拮抗剂,如氨磺必利(又称阿米舒必利)、瑞莫必利23(remoxipride)。④D、5-HT受体部分激动剂和5-HT受体拮抗剂,21A2A如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哌罗匹隆(perospirone)等。

2.按化学结构分类

抗精神病药物的化学结构对药物研发和临床换药具有意义,开发新药一般开发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而如果某一抗精神病药在充足剂量、充足疗程下效果不佳,则可以换用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根据化学结构,抗精神病药分为:①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硫利达嗪、哌泊噻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和三氟拉嗪等。②硫杂蒽类,又称噻吨类,常用的有氯普噻吨(泰尔登)、氟哌噻吨和硫噻吨等。③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哌咪清等。④苯甲酰胺类,代表药有舒必利、舒托必利和氨磺必利。⑤二苯氧氮平类,代表药为氯氮平。⑥其他类,如苯并异唑类,如利培酮;噻蒽并苯二氮类,如奥氮平;二氢吲哚类(dihydroindoles),如吗茚酮等。

3.按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按照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将抗精神病药分为长效抗精神病药和短效抗精神病药。长效抗精神病药一般用于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药的患者。(二)抗精神病药的受体阻断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都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尤其是D受体)而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大致上说,典型抗精神病药(尤其是2吩噻嗪类)主要有 4种受体阻断作用,包括 D、α、M和H受体。非2111典型抗精神病药在D受体阻断基础上,还通过阻断脑内5-羟色胺受体2(主要是5-HT受体),增强抗精神病作用、减少多巴胺受体阻断的副2A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SDAs)类抗精神病药受体作用相对简单,主要是5-HT和D受体的阻断作用;多22受体作用(MARTAs)类抗精神病药的多受体阻断作用系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SDAs类药物受体作用的综合,但D受体阻断的副作用相对少2而轻。如氯氮平可以阻断 D、D、D、D、5-HT、5-HT、5-12341A2AHT、5-HT、5-HT、5-HT、α、α、M、H等至少14种受体。2C3671211选择性D/D受体拮抗剂如氨磺必利等受体阻断作用明确简单。而D232受体部分激动剂如阿立哌唑则与以往药物有所不同,主要通过D受2体的部分激动发挥治疗作用。抗精神病药的几个主要受体的阻断作用特点分述如下。

1.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D受体。脑内多巴胺能系统有4条投射通路,中脑边2缘和中脑皮质通路与抗精神病作用有关;黑质纹状体通路与锥体外系副作用有关;下丘脑至垂体的结节漏斗通路与催乳素水平升高导致的副作用有关。此外,抗精神病药的镇吐作用也与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2.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5-HT受体。5-HT/D受体阻断比值高者,可能是锥2A22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低并能改善阴性症状的机理之一,也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的基本特征。内源性5-HT抑制DA的合成和释放,而5-HT受2A体拮抗剂可解除5-HT的抑制作用,促进DA释放。5-HT受体阻断所2A引起的DA释放增加,在额叶皮层与阴性症状改善有关,在基底节的纹状体与锥体外系反应的减少有关。而边缘系统的伏隔核缺乏5-HT末梢的投射,故不会抵消此处多巴胺受体阻断的抗幻觉妄想作用。

3.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α受体。可产生镇静作用以及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1速、性功能减退、射精延迟等副作用。

4.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M受体。可产生多种抗胆碱能副作用,如口干、便1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记忆障碍等。

5.组胺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H受体。可产生镇静作用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1

可以说,典型抗精神病药和MARTAs类药物的α、M和H等受111体的阻断作用均与非特异性镇静作用有关,有利于急性期患者的兴奋控制,但也会产生过度镇静以及上述副作用。

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受体会导致锥体外系副作用,而阻断2M、D、5-HT等受体都具有对抗或减轻锥体外系反应的作用,如112A氯氮平正因为这些受体阻断作用强才很少见锥体外系反应。

多数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广泛,除了上述与受体阻断有关的作用外,还具有加强其他中枢抑制剂的效应、降低体温、诱发癫痫以及对心脏、肝脏和血液系统的影响等作用。(三)抗精神病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等。

(1)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急性发作:

急性发作是指阳性或瓦解症状如幻觉、妄想及破裂性思维的出现和恶化。

(2)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和分裂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

抗精神病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有关复发预防指南的国际共识会议推荐既往多次发作的患者应维持治疗至少2年,首发患者推荐维持治疗1~2年。有关维持治疗的最新观点倾向于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治疗。

(3)躁狂发作:

抗躁狂药起效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一阶段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兴奋、冲动及精神病性症状,抗精神病药具有起效快的特点,可有效控制这类症状。在抗躁狂药起效前,对于严重兴奋状态联用抗精神病药与抗躁狂药是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当抗躁狂药起效时,抗精神病药可减量直至停用。

(4)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重症抑郁患者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或妄想。这些患者在抗抑郁剂基础上加用抗精神病药是必要的,可使患者缓解更快、更彻底。当精神病性症状消失时,抗精神病药即可停用。

(5)边缘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以不稳定的模式为特征,这会影响到患者情绪、人际关系及自我形象。某些严重病例可能经历一过性的精神病性状态,表现为多疑、牵连观念、冲动及攻击行为等,特别是当他们处于应激状态时。

(6)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许多药物包括苯丙胺、可卡因、酒精及苯环己哌啶等滥用或戒断均可导致精神病性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症状较重,可能导致危险行为或不寻常的痛苦,可适当应用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对酒精中毒者的幻觉或妄想均有效,特别是慢性酒精中毒幻觉症。有人认为更适合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因为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增加酒戒断期间抽搐发作的可能性。

(7)谵妄与痴呆:

对于治疗器质性因素所致谵妄的精神症状与兴奋躁动,抗精神病药很有用。但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如氯氮平会加重或延长抗胆碱能药物所致的中毒性谵妄。抗精神病药可有效控制与痴呆、威尼克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及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ff syndrome)相关的兴奋躁动与精神症状。抗精神病药对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都有效。

(8)其他适应证:

抗精神病药可有助于控制亨廷顿病(Huntington病)早期的舞蹈病,还可有效地控制易激惹、偏执、幻觉、暴力倾向及怪异行为。由于有镇吐作用,抗精神病药有时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严重呕吐。抗精神病药有时也可治疗顽固性呃逆。

2.禁忌证

对抗精神病药有严重过敏史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严重的全身感染、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妊娠早期、年老体弱、有较严重内脏疾病者、白细胞过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应慎用。(四)具体药物介绍

1.氯丙嗪(chlorpromazine)

该药作为第一个抗精神病药,自50年代初问世以来,在国内至今仍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主要药物之一,有人称其“宝刀不老”。属于吩噻嗪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多种受体具有阻断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D受体发挥治疗作用;通过阻断组2胺H受体发挥其非特异性镇静作用,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对脑内1其他多种受体如α受体、M受体等作用而产生多种副作用,对黑质11纹状体的D受体的作用产生锥体外系反应;对下丘脑垂体部位D受体22的阻断作用可产生催乳素水平升高,出现泌乳、体重增加、性功能减退等多种内分泌变化。

2.奋乃静(perphenazine)

为吩噻嗪类的哌嗪衍生物,药理作用与氯丙嗪相似,抗精神病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阻断与情绪、思维有关的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D)受体,而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α肾上腺2素受体与镇静、安定作用有关,还有较强的镇吐作用,镇静作用较弱。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对血压的影响较小。

3.氟奋乃静(fluphenazine)

为吩噻嗪类的哌嗪衍生物,药理作用与奋乃静相似,抗精神病作用主要与阻断脑内的多巴胺(D)受体有关,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2统而有镇静作用,止吐和降低血压作用较弱,有振奋和激活作用。

4.硫利达嗪(thioridazine)

吩噻嗪类哌啶环衍生物,属低效价抗精神病药,选择性作用于边缘系统D受体,有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对锥体外系多巴胺受体作2用及体温中枢影响较弱,故较少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和体温变化。硫利达嗪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和镇静作用,且有一定的改善情绪作用,常用于治疗伴焦虑情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早年曾被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5.氟哌啶醇(haloperidol)

氟哌啶醇属丁酰苯类化合物,为高效价药物,具有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和一般镇静作用。在欧美和我国仍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兴奋、激越的一线药物,且是新药临床试验的标准对照药物。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转化有关,有很强的抗幻觉妄想和抗兴奋躁动作用,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的作用较强,阻断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多见,镇吐作用亦较强,但镇静、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及胆碱受体作用较弱。

6.氯哌噻吨(clopenthixol)

氯哌噻吨为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具有较强抗精神病作用和镇静作用。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还有特异性镇静作用。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且具有镇静作用,常用于控制急性精神病发作。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特别适用于具有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及行为紊乱症状的患者。还用于躁狂发作和伴有偏执观念、思维混乱、定向能力丧失、行为紊乱的老年性痴呆患者等。制剂包括口服片剂、醋酸盐注射剂及癸酸酯长效剂。

7.氟哌噻吨(flupenthixol)

氟哌噻吨为硫杂蒽类衍生物,作用机制与氯哌噻吨相似,具有较好抗精神病作用和一定的激活作用,适用于治疗慢性和衰退期精神分裂症等。该药低剂量具有抗抑郁焦虑的效果。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为一新型抗焦虑药物,其复方成分为0.5mg氟哌噻吨和10mg四甲蒽丙胺,对各种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状态及紧张性疼痛有效。制剂包括口服片剂和长效剂氟哌噻吨癸酸酯。

8.舒必利(sulpiride)

舒必利为苯甲酰胺类衍生物。作用特点是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对D受体亲和力高,对其他递质受体影响较小,2抗胆碱作用较轻,无明显镇静和抗兴奋躁动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止吐和抑制胃液分泌作用。

9.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

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与氯丙嗪相似,作用比氯丙嗪强10~20倍,镇吐作用也较氯丙嗪强,作用出现快而持久;镇静、催眠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较高。还有抗组胺作用。

10.氯氮平(clozapine)

氯氮平系二苯二氮类抗精神病药,属于多受体作用的药物(multiacting receptor targeted agents,MARTAs)。1958 年氯氮平在瑞士被研制成功,1972年在瑞士和奥地利上市。对脑内5-羟色胺(5-HT)受体和多巴胺D受体的阻断作用较强,对多巴胺D受体也有阻2A14断作用,对多巴胺D受体的阻断作用较弱,此外还有抗胆碱(M),抗21组胺(H)及抗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极少见锥体外系反应,一般不引1起血中泌乳素水平增高。能直接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具有强大镇静催眠作用。氯氮平开始用于临床试用不久,就表现出有效的抗精神病作用。最初的临床研究表明,用氯氮平的前5天内患者就能安静下来,用药20天以后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缓解,40天左右阴性症状改善。然而,氯氮平对血液系统有明显毒性。1975年,氯氮平在芬兰上市,1600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中有16人出现粒细胞减少症。在13例发展为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中有8人死于感染性疾病。全世界报道有50名患者死于服用氯氮平后,大多数欧洲国家停止氯氮平上市,对氯氮平的研究也停滞下来。因为氯氮平治疗比既往治疗有效,在治疗严重的或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方面,氯氮平比传统药物更有效,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还批准了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治疗。但较多、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使氯氮平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独特疗效也使它获得了“天使”的美誉,2012年Howes研究后认为,大量精神分裂症患者未从氯氮平获益,使用氯氮平之前多采用多药合用或高剂量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他认为“天使”受到了冷落。在严格监测血常规、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的情况下,氯氮平不失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选择,不宜因噎废食。

11.奥氮平(olanzapine)

奥氮平于1982年合成,它是氯氮平的衍生物,也属于MARTAs药物。1996年在美国和欧洲上市。1998年底进入中国。奥氮平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与氯氮平类似,但对血象无明显影响。其半衰期长,可一日一次给药。锥体外系反应少见,治疗依从性较好。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用奥氮平治疗的患者再住院率低。奥氮平是一线抗精神病药。美国FDA已批准奥氮平用于精神分裂症急性和维持期的治疗。FDA还批准了奥氮平治疗双相躁狂的急性期、维持期的单独或辅助治疗,并批准了奥氮平与氟西汀的复合制剂(奥氟合剂)治疗双相抑郁。

12.喹硫平(quetiapine)

喹硫平也属于MARTAs类物,对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喹硫平对 5-HT、H、5-HT、α、α受体的亲和力高,对D216122受体有中度亲和力,对D受体的亲和力低,对M和D受体的亲和力114极低。喹硫平有抗精神病阳性症状和抗阴性症状的作用,而没有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人体研究显示,喹硫平较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可导致一过性的催乳素水平升高。也是一线抗精神病药。美国FDA不但批准了喹硫平用于成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还批准了10岁到成年人双相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的单独或辅助治疗,也批准了双相抑郁的治疗。

13.佐替平(zotepine)

佐替平是dibenzothiepine类三环抗精神病药,对5-HT和5-HT2A2C以及D、D、D和 D受体具有高亲和力,还是强 NE 再摄取抑制剂。2314实验研究表明,低剂量佐替平增加多巴胺能传递,而较高剂量时是作为多巴胺能阻断剂。临床试验显示,佐替平(150~300mg/d)在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和继发阴性症状方面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疗效相当,少见EPS。只有高剂量才引起血清催乳素增加。

14.利培酮(risperidone)

利培酮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成的第一个所谓“策划药(designer drug)”,是第一个继氯氮平之后获得美国FDA批准的SDAs抗精神病药。1994年在美国、欧洲上市,1997年进口我国。利培酮属于苯并异唑衍生物,其化学结构式系由氟哌啶醇和利坦舍林组合而成,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它与5-羟色胺能的5-HT受体和多巴胺能的D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对D受体的拮抗作222用与典型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相似。利培酮也能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1结合,并且以较低的亲和力与H组胺能受体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12合。不与胆碱能受体结合。利培酮对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相似,且低剂量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对阴性症状的疗效好,并能改善情感症状。镇静作用小,没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可证实利培酮的临床疗效与其血浆水平的关系。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剂量相关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增高,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镇静、头晕等。

美国FDA已经批准利培酮用于成年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并批准了用于10岁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双相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单独治疗及辅助治疗。除此之外,FDA还批准了利培酮用于5~17岁孤独症患者易激惹症状的治疗。

15.帕利哌酮(paliperidone)

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主要血浆活性代谢产物,也叫9-羟利培酮(9-hydroxy-risperidone),药理作用与利培酮相似。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多巴胺D受体、5-HT受体,如 5-HT、5-HT、5-HT、5-22A1A2CHT受体、肾上腺素α、α受体和组胺(histamine)H受体的拮抗剂,1D121对胆碱能M受体和肾上腺素β、β受体没有亲和力。这些受体作用可12能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情感症状等有效,同时也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和镇静作用等。对胆碱能受体无阻断作用,因此,很少引起抗胆碱能不良反应或认知功能损害。帕利哌酮主要有缓释片和棕榈酸酯长效制剂两种剂型,帕利哌酮缓释片(paliperidone extended-release tablets)为每日口服一次的缓释制剂,利用渗透性口服药物控释技术(osmotic-controlled release oral delivery system,OROS)释放药物,使药物在24小时内持续释放,减少了血药浓度在峰值和谷值的波动,从而较少与血药浓度波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帕利哌酮棕榈酸酯(paliperidone palmitate)是水溶性纳米混悬液的长效肌内注射剂,每4周注射1次,注射后以帕利哌酮的形式进入体循环。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均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

16.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阿立哌唑是一种喹诺酮衍生物,1988年由日本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开发,2002年11月美国FDA批准上市。国产阿立哌唑于2004年上市并应用于临床。阿立哌唑的药理作用与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不同,为5-羟色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被一些学者誉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或“多巴胺系统稳定剂”。阿立哌唑与多巴胺 D、D、5-23HT和 5-HT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与 D、5-HT、5-HT、α、1A2A42C71H受体及5-HT重吸收位点具有中度亲和力。阿立哌唑是通过对D和125-HT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及对5-HT受体的拮抗作用来产生抗精1A2A神病作用。阿立哌唑能兴奋多巴胺自身受体,在相同的剂量范围内能拮抗突触后膜的D受体。阿立哌唑对突触后多巴胺D受体具有阻断22作用,可以拮抗过高的DA活动,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对突触前膜DA自身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可加强DA功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阿立哌唑对突触后膜5-HT受体具2A有阻断作用,有助于5-HT、DA系统功能的协调,起平衡作用,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产生和提高抗精神病的疗效。对突触后膜5-HT也有部分激动作用。该药对 D、D、M、α、H受体有一定亲1A34111和力。

阿立哌唑是一种高脂溶性药物,可每天1次给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的疗效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相当,可改善情感症状及认知功能。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困倦、兴奋、焦虑、静坐不能、消化不良、恶心等。锥体外系反应与催乳素水平升高的发生率低,较少引起体重增加,无镇静、嗜睡及抗毒蕈碱等副作用。

17.齐拉西酮(ziprasidone)

齐拉西酮是一种苯异噻唑哌嗪型抗精神病药,是 5-HT、5-2AHT、5-HT受体和多巴胺 D、D受体的强拮抗剂,对5-HT和多2clD232A巴胺D受体的作用比值约为11∶1。对D受体具有中等程度的亲和力,24对D受体的亲和力较弱。齐拉西酮还是5-HT受体的强激动剂,还11A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具有中度抑制作用。因为这些药理作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有治疗效果,且EPS少。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可能是治疗伴有抑郁及慢性衰退表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机制。5-HT1A受体的激动作用强,可以治疗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齐拉西酮对α-受体具有中度亲和力,对组胺H受体、M受体具111有轻度亲和力,相关的不良反应不明显。美国FDA已经批准齐拉西酮用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及激越症状的治疗,还批准用于双相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单独及辅助治疗。

齐拉西酮对心电图的Q-Tc间期有一定的延长作用。美国FDA曾因为齐拉西酮延长Q-Tc间期而未批准该药上市。早期对齐拉西酮治疗引起Q-Tc间期延长比较关注,可能与该药代谢途径被几种常用的药物所抑制有关。这种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搏出延长,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其主要关键是在于使用西沙必利和羟苯哌啶醇治疗的患者。故齐拉西酮应避免与其他可能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并纠正可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齐拉西酮与代谢抑制剂合用并未导致Q-Tc间期进一步增加。

18.哌罗匹隆(perospirone)

哌罗匹隆由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研制,该药对中枢5-HT和D受体22的阻断作用较强。大剂量(1.0~5.0mg/kg)时对5-HT和D受体的亲和2A2力几乎相等,分别为78.6%和77.8%,但是哌罗匹隆的活性代谢产物羟基哌罗匹隆对5-HT受体有更强的亲和力。哌罗匹隆阻断D受体2A2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锥体外系副作用和致催乳素升高作用较轻,更适用于女性患者。

19.氨磺必利(amisulpride)

氨磺必利又名阿米舒必利,1997年法国Sanofi-Synthelabo公司研发。氨磺必利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和D受体阻断剂,能选择性地23与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D受体结合,低剂量时主要阻断D/D突触2323前多巴胺自身受体,消除突触前抑制,使多巴胺进入突触间隙的量增加,主要对阴性症状有效。高剂量时主要阻断突触后受体,使多巴胺结合位点减少,主要对阳性症状有效。动物实验表明,氨磺必利主要阻断中脑边缘系统中部多巴胺功神经元,而对纹状体多巴胺功神经元阻断作用较弱,因此氨磺必利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氨磺必利还能选择性阻断5-HT受体,表现出7A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对5-HT受体敲除的小鼠进行相关实验显示对7A氨磺必利无反应,说明氨磺必利对5-HT受体的选择性阻断作用是7A抗抑郁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而不是D/D受体选择性阻断的间接23作用。

20.舍吲哚(sertindole)

舍吲哚对5-HT、D、α肾上腺素受体亲和力较高,疗效与其他2A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相当。产生锥体外系症状的危险性低。舍吲哚能阻断多种受体,所以会导致治疗早期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鼻塞及减少心搏出量等,通常这些副作用是可以恢复的。有Q-Tc间期延长和心律不齐的不良反应。

21.鲁拉西酮(lurasidone)

鲁拉西酮是由日本Dainippon Sumitomo公司研制开发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商品名为Latuda,属于苯并异噻唑衍生物。对多巴胺D受体、5-HT受体及5-HT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于2010年10月获22A7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2013年6月该药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研究表明,鲁拉西酮对多巴胺D受体、5-HT受体、5-HT受体均具有高度亲和力;对α22A72c受体、5-HT受体有中度亲和力,是 5-HT受体部分激动剂;对α肾1A1A1上腺素受体亲和力较弱;对组胺H受体和毒蕈碱M受体几乎无亲和11力。鲁拉西酮对D受体的亲和力与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接近,比氯丙2嗪、奥氮平、氯氮平高;对5-HT受体的亲和力比利培酮低,但比奥2A氮平、氯氮平、氯丙嗪、氟哌啶醇高。上述受体作用特点,决定了鲁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情感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较少出现与α受体相关的心率异常、直立性低血压、1与H受体相关的过度镇静作用以及与M受体相关的抗胆碱能不良反11应。

22.伊洛哌酮(iloperidone)

伊洛哌酮是美国Vanda公司研发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2009年在美国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伊洛哌酮对5-HT、DA和α-肾上腺素的多个受体均有绝对和相对的亲和力,如5-HT、1A5-HT、5-HT、D、D、α和 α受体等。其中对 D和5-HT受体2C63412C22A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对D和α受体也有较强的亲和力。对多巴胺 31D、5-HT、5-HT、5-HT受体具有中度亲和力,对多巴胺D和组41A2C61胺H受体亲和力低。1

伊洛哌酮主要通过对 D、D、5-HT和 α/α受体阻断而发挥232A12c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的治疗作用,阻断这些受体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和认知功能。理论上来说,如果一种抗精神病药有效且不引起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该药对5-HT受体的亲和力应该比对D2A2受体的亲和力高10倍。目前已有实验证明,伊洛哌酮符合这种相对亲和力,并且其在边缘系统的活性是在黑质纹状体中的300倍,因此伊洛哌酮不仅可降低大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活性减轻阴性症状,也能增加额叶皮质的多巴胺能活性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缺陷。伊洛哌酮对组胺H受体亲和力较低,导致的过度镇静或体重增加的风险较低。1伊洛哌酮对M受体有较低的亲和力,因此能预测它导致抗胆碱能不1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包括认知功能异常和胃肠功能紊乱等。

23.阿塞那平(asenapine)

阿塞那平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新药,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机制与现有的其他药物均有不同。阿塞那平对多种 5-HT 受体,如 5-HT、5-HT、5-HT、5-HT受体,α、α、α受体,D、D2A2C672A2B2C34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对这些受体的亲和力强于D受体。但对M受2体亲和力较弱。药物缓解阴性症状的机制之一是对5-HT和5-HT2A2C受体的阻断作用。阿塞那平对5-HT受体和5-HT受体的阻断作用2A2C分别是对D受体阻断作用的19倍和38倍,表明阿塞那平对阴性症状2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阿塞那平对D受体具有足够的但并不过度的2阻断作用,对阳性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同时不引起或较少引起EPS和催乳素升高的相关不良反应。阿塞那平对D受体的亲和力大约是对2M受体亲和力的6000倍,因此阿塞那平极少引起抗胆碱能不良反1应。对α受体的阻断作用可控制阴性症状和认知缺陷症状,对α受体21的阻断作用可控制阳性症状。阿塞那平还对α受体显示出相对高的亲和力,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尽管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一点。阿塞那平已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及双相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单独及辅助治疗。

24.布南色林(blonanserin)

布南色林对多巴胺D、D受体和5-HT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232A主要通过CYP3A4代谢,因此抑制CYP3A4的药物如酮康唑等与其同时服用时,能增加布南色林的血药浓度,两者合用时需注意。布南色林和CYP3A4酶的诱导剂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等合用也需慎重。此外布南色林禁止与肾上腺素合用,因其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布南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剂量范围为8~24mg/d,分2次饭后服用。布南色林可发生EPS,静坐不能和帕金森综合征常见,较少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及食欲增加等副作用。

25.五氟利多(penfluridol)

五氟利多为丁酰苯类亚型二苯丁哌啶类衍生物,是最早出现的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强而持久,口服一次可维持数天至一周,亦有镇吐作用,但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轻。

26.氟奋乃静癸酸酯(fluphenazine decanoate)

为氟奋乃静的长效酯类化合物。半月或1个月肌内注射一次,用于不愿意服药的患者。

27.氟哌啶醇癸酸酯(haloperidol decanoate)

为氟哌啶醇的长效酯类化合物,半月或1个月肌内注射一次,用于不愿意服药的患者。

28.哌泊噻嗪棕榈酸酯(pipothiazine palmitate)

哌泊噻嗪为吩噻嗪类哌啶环衍生物,具有较强抗精神病作用,哌泊噻嗪棕榈酸酯是哌泊噻嗪的长效剂,适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或病情痊愈者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选择原则】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大致分为急性治疗期(acute treatment phase)、持续治疗期(continue treatment phase)、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maintain treatment phase),就每一阶段的药物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分述如下。(一)急性治疗期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急性期是指首发患者和急性恶化或复发患者精神症状非常突出和严重的时期。

1.急性期治疗的目标

(1)尽快缓解主要症状: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

(2)预防自杀,防止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3)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

(4)将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的程度。防止严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如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2.急性期治疗的药物选择原则

急性期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诊断、临床症状特点、医生的临床经验、用药习惯、药物的作用特点等因素。

(1)根据患者诊断和临床症状特点选择药物,这是药物选择最基本的因素。

以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可以选择对阳性症状效果较好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也可选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两类药物对阳性症状的疗效相当,此时还应考虑急性期后巩固和维持治疗时的药物选择及药物经济学因素。

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多项研究显示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氨磺必利在治疗阴性症状方面的疗效均优于氟哌啶醇,而喹硫平和齐拉西酮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第一代药物中的舒必利、氟奋乃静等也有改善阴性症状的作用。氨磺必利在低剂量时对阴性症状疗效较好,高剂量时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

伴有情感症状的患者:对伴有躁狂症状的患者可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或利培酮等。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表明,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有心境稳定剂的作用,被用于双相障碍,尤其是躁狂发作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美国FDA已经批准了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鲁拉西酮等药物对于双相障碍的部分适应证。

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宜选用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氨磺必利或鲁拉西酮。大量研究表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伴发的抑郁症状,并且能减轻由于EPS所引起的药源性抑郁,疗效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中的氟哌啶醇。

以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患者:首选镇静作用较强的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氯丙嗪、奥氮平等。

以紧张症状群为主的患者:例如木僵状态等,首选静脉滴注舒必利或肌内注射舒必利。

(2)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以改善阳性症状和控制兴奋症状为主,但药物的副作用比较突出,尤其是EPS。而第二代药物的优点是作用谱较广,除对精神障碍的阳性症状有效外,对阴性症状、伴发的情感症状以及认知障碍等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较少引起EPS和TD,对催乳素的影响小等,安全性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大大提高。因此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更适用于首发患者、阴性症状突出的和伴有明显情感症状的患者;适用于对药物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和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也适用于躯体情况差、伴有躯体疾病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3)复发患者:

首先参考患者既往用药情况,要考虑疗效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过去疗效较好的药物再次使用仍有可能疗效好,可以选择,但有的患者复发时症状特点可能与原来相差甚远,这时也要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选择药物。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一方面表现在患者的主观感觉,这主要涉及药物的耐受性;另一方面是客观上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

(4)长效制剂的应用:

急性期不建议使用长效制剂,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长效制剂起效慢,常常需要2~3个月;二是长效制剂无法缓慢加药,且进入体内逐步释放,不利于控制药物副作用,由此会造成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也会影响医患关系。

3.急性期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急性期治疗剂量和时间均应充分,争取最大程度地缓解精神症状,防止病情波动,降低复发率。剂量宜个体化,以最大限度地取得疗效,不发生或发生最小的副作用为合适剂量,剂量调整过程中应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各种药物的特点和常规推荐剂量,但是急性期应重点强调疗效,不能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减少剂量或缩短疗程延误病情。多数情况下,尤其症状较轻者,通常采用逐渐加量法(滴定)。一般1~2周逐步加至有效治疗剂量。急性症状在有效剂量治疗2~4周后可开始改善。不同的患者,症状的缓解程度不一,恢复的时间长短不一。如剂量足够,治疗6~8周无效或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换药。(二)持续治疗期

在急性治疗期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患者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期,此期如果过早停药或遭遇应激事件,将面临症状复燃的危险,因此,此期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特别强调此期药物治疗的剂量与急性治疗期的剂量相同,此期也称为巩固治疗期。

1.持续治疗期的治疗目标

(1)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燃。

(2)巩固急性期的疗效。

(3)控制和预防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强迫症状,预防自杀。

(4)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为回归社会做准备。

(5)控制和预防长期用药导致的常见药物副作用,如迟发性运动障碍、闭经、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心、肝、肾功能损害等。

2.持续治疗期的治疗原则

(1)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原有效药物、原有效剂量坚持继续巩固治疗;疗程至少3个月。

(2)治疗场所可继续住院,结合试出院以适应社区生活;或出院门诊定期随访治疗;或社区治疗。

(3)同时配合家庭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康复治疗。

3.持续治疗期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持续治疗期的药物剂量原则上维持急性期的药物剂量。除非患者因药物副作用直接影响服药的依从性和医患关系,或出现较为明显的、无法耐受的副作用时,可以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剂量。持续期治疗的疗程一般至少持续3~6个月左右。除非患者因药物副作用无法耐受或其他原因时,可以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适当缩短疗程。(三)维持治疗期

经过3~6个月左右的巩固期治疗,病情保持稳定,进入维持期治疗。此期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精神症状复发,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

抗精神病药的长期维持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复发。资料表明,持续2年的维持治疗可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降至40%,而2年的安慰剂对照治疗却有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

1.维持期治疗的重要性

(1)维持期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复发率。

(2)维持期服药治疗的患者复发后症状较未服药维持治疗的患者症状轻。

(3)症状复发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功能,降低复发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维持。

2.维持期治疗的剂量

维持期在疗效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减小药物剂量。适当减量可以减轻患者的副作用,增加服药的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长期维持治疗。一般维持剂量比治疗剂量低,传统药物的维持剂量可以减至治疗剂量的1/2~2/3;也可以每6个月减原剂量的20%,直至最小有效剂量,减量宜慢,边减量,边观察,如果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波动或复发迹象,应及时增加剂量。

随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急性期的广泛应用,急性期治疗的药物剂量和副作用已远远小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因此维持期的减药似乎也不再十分重要,但是,在急性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维持期的药物剂量做适当的调整仍十分必要。首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均有程度不等的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服用的情况下,如静坐不能、体重增加等,适当减量可以减轻副作用。第二,患者长期服用较高剂量后从心理上期待着减量,在一定条件下减量可以给予患者信心,并增进医患关系。所以无论从患者的耐受性和接受程度还是经济上考虑,适当减量都是有益的。但临床研究表明,过低的维持剂量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如果减量过程中出现症状波动,应及时增大剂量。如果病情稳定,并且能够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则抗精神病药的维持治疗最好是每天单次给药,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3.维持期治疗的疗程

1989年的国际精神病学专家共识建议首发患者维持期治疗的疗程为1~2年,复发患者至少5年。《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中规定维持治疗期的长短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一般不少于2年。对有严重自杀企图、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病史的特殊患者,维持期治疗的疗程应适当延长。对于首发的、缓慢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时间一般需要2~5年。急性发作、缓解迅速而彻底的患者,维持治疗时间可以相应较短。反复发作、经常波动或缓解不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常需要终身治疗。(四)抗精神病药治疗原则

1.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发现个体存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