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按摩:精准取穴防治常见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0:06:36

点击下载

作者:郭颖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零基础学按摩:精准取穴防治常见病

零基础学按摩:精准取穴防治常见病试读:

内容提要

《零基础学按摩:精准取穴防治常见病》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点按选穴为主要防治方法的一本日常保健书。本书在点穴防治疾病必须了解的前提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日常常见病、妇科儿科病症、五官科病症、皮肤科病症共计89种疾病,让读者可以通过点按选穴的方法来防治、缓解各科疾病。并有其他疗法给读者多一种防治疾病的选择,生活提示帮助读者养成健康好习惯,全方位、多角度地呵护读者的身体健康。第一章点穴基础课,按摩保健的前提点穴法,源于针灸学理论体系的治疗方法

点穴法,又称“指针疗法”和“压疗法”,是通过手指端在人的体表穴位上适当用力,同时灵活运用点、按、掐、叩等手法刺激,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从而起到疾病防治作用的一种中医技法。

点穴法是以针灸学为理论指导,属于针灸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而针灸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发明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外治疗法。

远在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寻求栖息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便开始创造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与大自然做斗争。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各种创伤和发生各种疾病。因此,人们在创造各种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医治各种疾病的方法,针灸疗法就是其中之一,从而衍生出穴位点按的治疗方法。古代文献的记载及出土文物的考证都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砭石治病的形式。虽然当时还没有专用的治病工具,但作为生产工具的刮削器、尖状器,同时也被用来切开痈肿、放血或者点按。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掌握了两头打制、挖制和磨制技术,能够制造出种类较多又比较精细的石器,其中就有专门用于医疗的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根磨制石针,长4.5厘米,一端扁平有半圆形刃,可以切开脓肿,另一端呈锥体形状,可做针刺之用,中间手持部分为四棱形,经鉴定,被确认为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砭”,《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砭,以石刺病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美疢不如恶石。”东汉服虔注:“石,砭石也。”《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山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代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砭石的记载更为详细。《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制砭石大小。”隋代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砭石这种医疗工具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

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古铜器中发现了一枚青铜砭针,无论在大小还是外形上,都与1963年出土发现的石针极为相似。这也是对文献记载的一种佐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术思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学派逐渐形成,特别是古代哲学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思想上的繁荣为中医针灸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因为在《黄帝内经》中,对人体的经络系统有了完整的介绍,即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根节、标本、气街、四海等。在经脉病候中也有了具体的论述,对奇经八脉也有所涉及,而经络系统正是构成针灸理论体系的最主要部分。

隋唐时期针灸学向深、向广发展,不但针灸理论有所发展,而且针灸临床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很多针灸著作。在宋元时期针灸更为流行,不论在临床实践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元代滑寿撰写了《十四经发挥》一书影响深远,甚至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针灸学术的蓝本。明代针灸发展最为昌盛,出现了《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直至今日,针灸作为中医外治的一种方法,在治疗中的功用仍然是无可取代的。

但是源于针灸系统的点穴法,其实比针灸更适合家庭自我保健与治疗。因为点穴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指代针,无需任何器具、任何设备和任何药物,操作简单、安全便捷、易于掌握、无副作用且奏效迅速,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特别是对于一些急症,即使不是专业的医学人员,掌握了方法之后也能进行治疗。

当然,点穴法作为一种治疗保健方法,也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点穴法适用于临床绝大部分病证,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及皮肤科等,但是具体操作时也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小儿进行点穴治疗与保健,手法一定要轻,而且要切记小儿的头部禁点穴。

2.动脉波动点、体表溃烂处不能点穴。

3.孕妇、急性传染病者、骨折病人不要点穴。

4.进行点穴时,一定要集中思想,选穴要准,手法、力度要适合所选穴位,轻重有度。

5.有一些不适的症状如失眠、心悸等,多与个人的情绪密切相关,点穴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稳定情绪,从而有助于提高疗效。点穴治病,激发和调动人体的自主抵抗功能

点穴法的作用基础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沟通内外表里,联系上下左右,网络全身,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连成整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六部分。其中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为主要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为经络的外延。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特点,即在人体体腔外,网络于四肢躯体;内属上,手三阴经系于胸,内属于心、心包络和肺;足三阴经系于腹,内属于肝、脾、肾;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小肠、三焦;足三阳经内属于胆、胃、膀胱。此外,经络还有加强脏腑间表里相合关系的作用。肝开窍于目,其所主与所荣于筋,其华在爪;心开窍于舌,其所主与所充于脉,其华在面;脾开窍于口,其所主与所荣于肉,其华在唇四白;肺开窍于鼻,其所主与所荣于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其所主与所充于骨,其华在发,皆有经络所联系。再加上经脉所属五脏六腑,贯通奇恒之府,经络就彻底将人体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通八达的经络系统同时还具有将脏腑所化生的气血运送到身体各部,滋润四肢百骸、协调人体阴阳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中医学理论认为,先天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称为“生气之源”。而后天源于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为水谷之气,布散于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源于自然界的清气依靠肺的呼吸和肾的纳气吸入体内,参与气的生成,并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的代谢活动,成为生成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而所有的运化、输布都依赖于经络系统完成。

此外,经络还有抗御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中医学的病因学中,将疾病的病因定义为三因论,即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惧;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非内外因的其他原因,如饥饱劳碌、金刃蛇虫、跌扑损伤、房事过劳等。经络系统所防御的病邪一般是指外淫邪气。六淫是六种气候的异常变化类型,六淫侵袭人体导致经络受邪而出现由外达内、由表及里传于脏腑,这个过程表现为经络层次的病证。当邪气侵入五脏六腑时,脏腑发病也会按照经络系统定向地反映于体表部位。如心肺有邪留于两肘,肝有邪气留于两腋,脾有邪留于两髀,肾有邪留于两腘。所以,中医治疗疾病主张标本兼治,由表及里,外治表证,内调经络。

总而言之,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基础,用来联络六腑和其他器官组织,从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依赖气血的濡养,从而完成各项人体功能活动。其中经络分布于全身各处,使人体各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完整体系。当人体患病时,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可以反映到体表,体表病变亦可以影响内脏。人体上的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人体的部位,五脏六腑的气血通过经络进行输注,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效果。通过运用手指在腧穴部位上进行点按,穴位得到刺激,出现沿着经脉循行的“气行”现象,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祛瘀,起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作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点按掐叩揉推拨,常用点穴手法全解析

点穴手法分为基础手法和辅助手法。基础手法包括点法、按法、掐法、叩法四种,辅助手法包括揉法、推法、拨法3种。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各个手法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1.点法

使用手指:点法一般多用食指、中指或者拇指施术。

操作要点:施术时,施术手指与穴位垂直,其余手指夹持或者支撑于术指的末节指关节处,力气通过上臂、前臂达到指端,以每秒钟1~2次的频率,有节奏地一点一提。点时以臂力加压,提时指节稍放松减压。

使用点法时,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点(点时运用前臂力量)、中点和重点(点时运用前臂与上臂力量相结合),具体力度视病情而定。

2.按法

使用手指:按法多以拇指或者食指的指腹施术。

操作要点:按法多作为重刺激,多用于四肢或者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施术时,手指伸直,末节指关节稍后屈伸,用指端按压时,术指伸直,指端与穴位垂直,其他手指夹持或支撑于术指的末节指关节处,运用臂力,使力气从臂部直贯指端,并逐渐增大压力。

按法多与揉、推、拨法配合使用。循按时,施术指宜先涂少许滑石粉,用力和移动速度要均匀,快慢适中,以穴位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为宜。

3.掐法

使用手指:掐法多用拇指、食指的指甲直接切压穴位。

操作要点:掐法为强刺激,多用于较为敏感的穴位。施术时,一手握住或者托住施术部位,另一手除施术指外,也尽可能夹持于穴位附近,以保持托术部位稳定。然后运用指、掌、腕部的力量对准穴位掐按,如需要更重的刺激,可将前臂和上臂的力量相结合。点掐以每秒1~2次的频率为佳,有节奏地一掐一松。

4.叩法

使用手指:叩法有两种,即中指叩法和多指叩法。中指叩法单用中指,多指叩法则是中指、食指、无名指并拢使用。

操作要点:使用叩法时,用中指,或者中指、食指、无名指并拢,对准穴位。以腕关节屈伸运动产生的力量为主,以指关节屈伸运动产生的力量为辅相互配合,以每秒1~2次的频率为佳,有节奏地叩击。一般以穴位产生酸胀感、微红发热为宜。如需要强刺激,则以肘关节伸屈运动产生的力量相配合。

叩法多用于头面、颈部、肩、背脊旁、四肢关节部位的穴位。

5.揉法

操作要点:揉法是在按法的基础上,以腕关节为主,肘关节为辅配合做旋转运动,使穴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与腕、指一同旋转的方法。揉法多用于肌肉的浅表部位,指端按揉刺激较重,指腹按揉刺激较轻。

6.推法

操作要点:推法是在按法的基础上,结合向上、向下或两旁推动挤压的方法。多用于肌肉丰满部位。

7.拨法

操作要点:拨法是在叩法叩点、叩压的基础上,结合向左、向右弹拨的方法。拨法也常与按法、揉法配合运用于筋腱较为浅表的部位。点穴需有度,点穴时的注意事项

点穴虽然相对比较安全,但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从而让点穴变得更安全、有效。

1.指力锻炼,点穴施术的必要条件

指力是点穴的基本条件,只有注意指力的锻炼,才能沉实、持久地做到手腕、肩周、手肘之间的配合,保证点穴的疗效。锻炼指力的具体方法有:(1)用中指、拇指、食指在沙袋、布袋上反复进行点按练习,锻炼时施术指要伸直,其他手指夹持或者支撑在施术指末节关节处,使气力从肩臂肘直贯施术手端,并逐渐加重,然后缓慢减退指力。(2)用拇指、食指,对中指相对扣压。(3)用拇指横压,其他四指相对扣紧。

除了练习指力,还要练习腕关节的力量和灵活度,因此可通过沉肩、垂肘、转腕做运指运动,或在拇指端按压垫子同时做转腕运动进行锻炼。

2.点按时手法轻重的选择

施术时穴位附近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若循经络传导,就是有效刺激量。刺激量的强弱,要视个人情况而定。对年老、体弱、年幼、劳累过度、过食或过饱、大吐、大泻、大汗者手法要轻,刺激量要小;对体壮、年轻以及急救病人,手法可视情况适当加重。

3.点按时间长短的选择

施术手法根据病情的不同,有轻有重,施术时间长短也有区别。对于刺激强的手法、反应强的穴位、软组织较薄的穴位,点按时间要短;对于刺激弱的手法、反应弱的穴位、软组织较厚的穴位,点按时间可以适当加长。具体说来,点法和按法一般每次操作5~10分钟或50~100次;叩法每次操作3分钟或30~60次。对于急重症状,点按时间也不宜过长。

4.对于点穴眩晕要做好处理

若点穴时出现眩晕,多由于点按手法过重、刺激过强,或受术者精神过度紧张所致。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心悸、大汗、恶心、晕眩,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一旦发现受术者有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点按,使其平卧并饮用温水,一般可以恢复。如果没有效果,则应立即送医院救治。第二章盘点书中所有腧穴,为每一个穴位精准配图大敦穴(十二井穴之一)【取穴位置】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侧后方0.1寸(指寸)。【功能疗效】调理肝肾,息风开窍,安神定痫。【主治病症】遗尿、小便不通、闭经、崩漏、子宫脱垂、痫病、阴茎痛、糖尿病。行间穴【取穴位置】在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功能疗效】舒利胸胁,清肝泄热。【主治病症】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胸胁胀痛、心烦、失眠、遗精、阳痿、外阴瘙痒、痛经、崩漏。太冲穴【取穴位置】在足背部,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功能疗效】平肝息风,镇静安神,和胃健脾。【主治病症】头痛、眩晕、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痛经、小便不通、遗尿、小儿惊风、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口干、目赤肿痛、膝盖大腿内侧疼痛、下肢痿痹、足部肿痛。蠡沟穴【取穴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功能疗效】疏肝理气,调经止带。【主治病症】遗尿、小便不通、阴痛阴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崩漏。章门穴【取穴位置】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功能疗效】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主治病症】脘腹胀满、胸胁支满、泄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期门穴【取穴位置】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能疗效】健脾疏肝,理气活血。【主治病症】胸胁支满、呕吐呃逆、乳腺增生。涌泉穴(十二井穴之一)【取穴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心最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功能疗效】平肝息风,开窍苏厥,清心泻火。【主治病症】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头顶痛、头晕、视物昏花、小儿惊风、癫狂、霍乱转筋、足心热。然谷穴【取穴位置】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功能疗效】升清降浊,益气固肾,清热利湿。【主治病症】月经不调、胸胁胀满、下肢痿痹、咽喉肿痛、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照海穴【取穴位置】在踝部,当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功能疗效】宁心安神,清利咽喉,通调二便。【主治病症】癫痫夜发、嗜睡、惊恐不宁、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外阴瘙痒、疝气、小便频数、咽喉干燥、目赤肿痛、脚气、梅核气。太溪穴【取穴位置】在踝部,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功能疗效】补益肝肾,培土生金,温阳散寒。【主治病症】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痹咯血、糖尿病、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疼痛、下肢厥冷、内踝浮肿、腹胀。气穴【取穴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功能疗效】补益肾气,调理下焦。【主治病症】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通、遗精、阳痿。神封穴【取穴位置】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功能疗效】宣肃肺气,和胃降逆。【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呕吐、胸痛、乳痈、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隐白穴(十二井穴之一)【取穴位置】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功能疗效】健脾宁神,调经统血。【主治病症】腹胀、善呕、心痛、胸满、咳嗽逆气、喘息、梦魇、癫狂、慢惊风、崩漏、尿血、便血。大都穴【取穴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功能疗效】散发脾热,清热止痛。【主治病症】腹胀、腹痛、胃痛。太白穴【取穴位置】在足跖部,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功能疗效】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治病症】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便秘、脚气。公孙穴【取穴位置】在足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功能疗效】健脾化湿,和胃止痛。【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多饮、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商丘穴【取穴位置】在踝部,足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功能疗效】健脾化湿,通调肠胃。【主治病症】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三阴交穴【取穴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功能疗效】美容养颜,调经止痛。【主治病症】脾胃虚弱、胃痛、呕吐、呃逆、肠鸣腹胀、腹痛、泄泻、遗尿、遗精、盆腔炎、月经不调。地机穴【取穴位置】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功能疗效】健脾渗湿,调经止带。【主治病症】腹胀、腹痛、月经不调。阴陵泉穴【取穴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功能疗效】健脾利水,通利三焦。【主治病症】腹痛、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前列腺增生。血海穴【取穴位置】在股前部,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功能疗效】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主治病症】腹胀、月经不调、荨麻疹、皮肤瘙痒、高脂血症、贫血、阴道炎。腹结穴【取穴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能疗效】理气散结,健脾温中,宣通降逆。【主治病症】绕脐腹痛、泄泻、疝气。大横穴【取穴位置】仰卧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功能疗效】温中散寒,调理肠胃。【主治病症】腹胀、腹痛、痢疾、泄泻、便秘。尺泽穴【取穴位置】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功能疗效】清热和胃,通络止痛。【主治病症】咽喉肿痛、咳嗽、气管炎、过敏、湿疹、肘臂痉挛疼痛、膝关节疼痛。列缺穴【取穴位置】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或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功能疗效】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主治病症】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偏头痛、头痛、口眼斜、遗尿、颈项僵硬、手腕无力或疼痛。太渊穴【取穴位置】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功能疗效】宣肺止咳,通肺理血。【主治病症】咳嗽、肺炎、心动过速、脉管炎、膈肌痉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鱼际穴【取穴位置】在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功能疗效】清宣肺气,清热利咽。【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肘臂手指挛痛、指麻瘫痪、小儿疳积。少商穴(十二井穴之一)【取穴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功能疗效】宣肺利咽,泄热醒神。【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热病、中暑呕吐、小儿惊风。头维穴【取穴位置】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功能疗效】疏风祛火,明目止痛。【主治病症】偏头痛、头痛、目眩、贫血、脑血管病后遗症。承泣穴【取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功能疗效】清热消肿,散风明目。【主治病症】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眼睑瞬动、口眼斜。四白穴【取穴位置】在面部,当眶下孔凹陷处。【功能疗效】散风明目,舒筋活络。【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瞬动、迎风流泪、口眼涡斜。巨髎穴【取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横平鼻翼下缘。【功能疗效】冷降胃浊,清热息风,明目退翳。【主治病症】口眼涡斜、眼睑瞬动、鼻出血、牙痛、唇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炎。地仓穴【取穴位置】在面部,当口角旁开0.4寸(指寸)。【功能疗效】疏风活络,散风止痛。【主治病症】唇缓不收、眼睑瞬动、口眼涡斜、牙痛、面颊肿痛、流涎。下关穴【取穴位置】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功能疗效】聪耳通络,消肿止痛。【主治病症】牙痛、面痛、耳聋、耳鸣、聤耳、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涡斜、颧肿。颊车穴【取穴位置】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处,咀嚼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着凹陷处。【功能疗效】散风清热,开关通络。【主治病症】面颊肿痛、腮腺炎、牙关紧闭、颈项僵痛、牙痛、口眼涡斜。乳根穴【取穴位置】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能疗效】宣肺止咳,宽胸增乳,通乳化瘀。【主治病症】胸痛、胸闷、噎膈、咳喘、乳汁不足、乳痈。梁门穴【取穴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功能疗效】宽胸解郁,消食导滞。【主治病症】食欲不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便溏、呕血。滑肉门穴【取穴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功能疗效】镇惊安神,清心开窍。【主治病症】食欲不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天枢穴【取穴位置】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功能疗效】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疏调肠腑。【主治病症】呕吐纳呆、口腔溃疡、腹胀、肠鸣、赤白痢疾、便秘、高脂血症、月经不调。外陵穴【取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功能疗效】理气止痛。【主治病症】胃脘痛、腹痛、腹胀、疝气、痛经。水道穴【取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功能疗效】利水消肿,调经止痛。【主治病症】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便秘、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梁丘穴【取穴位置】屈膝,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功能疗效】理气和胃,通经活络。【主治病症】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胫痹痛。足三里穴【取穴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功能疗效】健脾益胃,燥化脾湿。【主治病症】消化不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疳积、失眠、遗尿、下肢不遂、高血压、低血压、头晕、痛风、产后腰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