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七年级.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1:14:05

点击下载

作者:《国学经典导读》课题组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导读.七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导读.七年级.下册试读:

前言

为帮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熟悉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并由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我们特地组织一批专家编写了本套中小学助学系列丛书——《国学经典导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孕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价值取向,弘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宣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张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例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守仪,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体味国学的魅力。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在世界享有盛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道德风范,不仅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而且成为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争端的一个准则。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这项使命在中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传承国学经典,培育笃学厚德之才”,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既为贯彻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又为让孩子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我们编写了此书,真诚地期望广大中小学生朋友能够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诵读经典,并长期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一块成功基石——

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打开这扇拥有中华古典灿烂文明的大门;

让我们带着学习的态度开启这扇启迪炎黄子孙智慧良知的大门;

走进这个门槛,我们将深刻感受中华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亲眼目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

走进这个门槛,我们将聆听到圣人的谆谆教诲,亲手触摸到先贤哲人的脉搏。

我们把历经岁月风沙洗涤与提炼而流传至今的这些文字叫做经典;

我们把胸怀大志、谦谨善良并始终身体力行践行道德的人叫做圣贤。

让我们一起阅读,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尚德人!

真诚地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能在孩子们身上绽放,也期望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能够领略到国学的魅力……编者2011年1月

第1课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二章)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指齐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如:宜,当,应当。】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朝,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ā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读cháo,意即“朝廷”,视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不识【不识:不知。】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造:到,上。】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东郭氏:齐国的大夫。】。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薪,柴草。】,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要(yāo):拦截。】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景丑氏:齐国的大夫。】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父召、无诺:引自《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君命召,不俟驾【不俟(sì)驾: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宜:义同“殆”,大概,恐怕。】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慊(qiàn):憾,少。】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醜【醜(chǒu):类似,相近,同。】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译文】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话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第二天,孟子要出门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到了。”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只好到景丑家里去借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关系,在外有君臣关系,这两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根本,君臣之间以恭敬为根本。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人把仁义的道理讲给齐王听,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君王哪里值得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陈述给齐王,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应起身。可您呢,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其一是爵位,其二是年龄,其三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民间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依仗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要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疆域都差不多,君王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别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便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师说】

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孟子的形象。当齐王几次派人来请他前去的时候,他都借故推脱了。孟子这样做的意思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求当政者的君王能够“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架子而启用贤才,甚至拜贤才为老师,就像商汤王对待伊尹、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其实,这也是儒学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他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思考。【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文中所说的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因为在《公孙丑上》里,当公孙王提出管仲来和孟子相比时,孟子已经说过,自己根本不屑于与管仲相比。比都不愿意比,当然就更不愿意做了。【故事链接】张松劝谏刘璋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占领了荆州,便派遣张松到荆州向曹操致敬示好。尽管张松生得矮小,且性格放荡不羁,但很有见识。曹操不把张松放在眼里,没有礼待张松,曹操的主簿杨修提醒曹操要重用张松,但曹操不以为然。张松因此怨恨曹操,回到益州便劝刘璋接纳刘备,拒绝曹操入境。刘璋听从了张松的意见,结果刘备从此逐渐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曹操因为偶然的一次失礼于人最终导致了天下三分的结果。

第2课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章) 滕文公为世子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成覸(jiàn):齐国的勇士。】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滕:滕国,诸侯国。】,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厥疾不瘳【瘳(chōu):病愈。】。’”【译文】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之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吃下去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师说】“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滕文公再次拜访孟子时,孟子引述他人的一番对话,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滕文公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因为,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在孟子看来,滕国虽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只要是施行仁政,是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故事链接】事半功倍战国的时候,大思想家孟子有很多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必定十分欢喜,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施行仁政最好的时机呀!”

第3课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一章) 陈代曰

【原文】

陈代【陈代:孟子的学生。】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枉:屈。】尺而直寻【寻:八尺为一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田:打猎。】,招虞人以旌【招虞人以旌:虞人,狩猎场的小官。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志,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若是召唤虞人只能用皮冠,所以这个虞人不理睬齐景公用旌旗的召唤。《左传·昭公二十年》曾经记载过这件事,孔子对这个虞人有所称赞,所以下文孟子说到“孔子奚取焉”。】,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不忘:不忘本来是常常想到的意思,虽然常常想到自己“在沟壑”和“丧其元”的结局,但并不因此而贪生怕死。所以,这里的“不忘”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怕”。】在沟壑【壑(hè):坑谷,深沟。】,勇士不忘丧其元【元:首,脑袋。】。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赵简子:名鞍,晋国大夫。】使王良【王良:春秋末年有名的善于驾车的人。】与嬖奚【嬖(bì)奚:嬖,宠爱。奚,人名。一个名叫奚的受宠的小臣。】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反命:复命。反同“返”。】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范我驰驱:使我的驱驰规范。“范”在这里作动词,使……规范。】,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诡遇:不按规范驾车。】,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引自《诗经·小雅·车攻》。意为按规范驾车,箭放出就能射中目标。】。我不贯【贯:同“惯”,习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合作。】,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译文】陈代说:“您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太拘泥于小节了吧。如今您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上说:‘弯曲着的尺子一尺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您也可以这样以屈求伸啊。”孟子说:“从前齐景公去打猎,用旌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个小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肯定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唤就自己上门去,那是什么行为呢?况且,你所说的弯曲的尺子一尺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只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去做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的名叫奚的小臣驾车去打猎,结果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早上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那我就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早上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上说: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掉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可以打到堆积如山的猎物也不干。如果我现在背离自己的正道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扭曲自己使自己背离正道的人,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师说】

陈代为孟子出了一个以屈求伸的主意。认为“枉尺而直寻”,先弯曲自己,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有朝一日实现抱负,再伸展开来,就可以有八尺长了。

对于陈代的劝告,孟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通过讲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孟子以齐景公时的管理猎场的小官和赵简子时驾车的王良为范例,说明了君子在立身处事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机会主义的道理。因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弯曲起来,扭曲了人格,是不可能去让别人正直的。所以,孟子坚决不同意陈代的主张,而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方正刚直为行为主张。

对于现代人来说,孟子的这一思想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他是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邱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志豪情,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邦大臣,一邦是治国之臣,一帮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故事链接】弯腰的哲学在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孟买学院,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一米五,宽四十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必须侧腰弯身,否则只能碰壁了。这是佛学院为新生上的第一课。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必须弯腰进出,尽管有些不雅,但却达到了目的。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进出当然方便,而且可以让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进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可以随便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墙外。”

第4课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章) 离娄之明

【原文】

孟子曰:“离娄【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之明、公输子【公输子:人名,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龄比孔子小,比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闻:名声。】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不愆(qiān)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假乐》。愆,过失。率,遵循。】。’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揆(kuí):度量。】,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ì):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言,话多。】。’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非:诋毁。】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译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眼力,公输子那样高超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无法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超常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无法校正五音;即便拥有尧舜的道行,如果不实施仁政,也无法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但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无法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光有善心不足以很好地执政,空有好的法度也不会自动实行。《诗经》有言:‘不要犯错啊不要遗忘,一切都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眼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已经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用之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仁爱之政,那他的仁爱之德便遍布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难道能算聪明吗?所以只有仁慈之人才应居于高位。如果不义之人占据了高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占据高位的人,不以义理标准衡量事物,居下层的人就不会以法度自我约束。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违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完备坚固,军队装备不充足,这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有开垦,财富没有聚集在一起,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居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居下位的人不受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有言:‘上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又多言就是放肆随便,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为举止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说话放肆随便。所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进良言而堵塞邪恶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师说】

本文中,孟子认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法先王”非常重要。

如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六律、五音: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和阳律两部分,各有六个调。六律即阳律的六个调,分别是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和黄钟。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故事链接】子濯(zhuó)孺子箭下逃生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大喜过望,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培养的人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的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第5课 《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节选)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原文】

兵法:一曰度【度:即度量、分析地理形势。】,二曰量【量:计量人力与物资资源。】,三曰数【数:计算可动员的兵力多寡。】,四曰称【称:衡量敌我实力。】,五曰胜【胜:推算胜负。】。地生度【地生度:交兵之先度量地理形势。】,度生量【度生量:按地理形势而知人力物力之强弱。】,量生数【量生数:按人力物力可知可动员兵力的多寡。】,数生称【数生称:按兵员多寡可衡量双方实力。】,称生胜【称生胜:以双方实力对比,可测知胜负形势。】。故胜兵若以镒称铢【以镒(yì)称铢: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四两或二十两,言其重。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言其轻。此处指实力悬殊。】,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战民:士兵。】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此句指犹如八千尺上之水,决堵而下,势不可挡。】之溪者,形也。【译文】用兵之法,一是土地幅员,二是军赋物资,三是可动员的兵力,四是双方力量对比,五是胜负优劣。“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多寡,兵员的多寡决定军事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的强弱决定双方的胜负。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称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取胜于弱小的敌方;败亡之师如同以铢称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人指挥部队作战,犹如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泻万丈,这就是“形”!【师说】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一切成大事者共同信守的原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认清周围局势变化,并提出最有效的方法。聪明人与糊涂人的分别往往就在于聪明之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不被灰尘遮挡住。这就是《孙子兵法·军形篇》的精髓。本文节选部分专门讨论攻守的形势,通过设喻,将胜兵进攻时的形势,借“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刻画出来,用以总结全篇,点明主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积蓄军队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战胜敌人,通篇充满了战略思维的智慧。【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军形篇:又名“形篇”,探索军事上双方攻守形势。“形”既是形态,可以描述静止形态也可以描述运动形态,而孙子多用它来描述的是后者,是个动中求静的概念。而兵力的规模、编制等静态概念,一般用“数”来表示。【故事链接】采石矶大战宋朝时期,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时常出兵侵略,可是宋朝却一贯采取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政策。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年(1160)十月,金主完颜亮率大兵南下,企图覆灭宋朝,金兵步步进逼,宋朝的守将一再败退,一时局势危急,人心惶惶,吓得宋朝的皇帝也想航海远逃。不久,金兵的主力已逼近南京附近的采石矶,眼看就要渡过长江,凑巧虞允文奉命到采石矶去劳军,当时守将王权诡称奉旨弃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队随之败退至采石矶。虞允文本是一个文官,但当他见到金军即将渡江,南宋已危在旦夕,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抗击金军。他胆略过人,判断敌情准确,部署兵力得当,不仅将水军和步、骑军进行了纵深梯次配备,而且兼顾了战线左右两翼的安全,同时还掌握了预备队,以应付紧急情况和扩大战果。他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弱点,以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南宋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强击弱,使金军船毁人亡。采石矶之战的胜利,水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战的特点是,宋军因势利导,战法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水战之长,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采石矶水战告捷,阻止了金军渡江,从而保卫了长江防线,使金国攻灭南宋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南宋得以转危为安,保持长期偏安的局面。

第6课 《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节选) 善战人之势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分数: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编制严密,不论人多少均同样指挥。】是也;斗【斗:指挥(军队)。】众如斗寡,形名【形名:指旌旗和金鼓。士卒望族旗、听金鼓而动,不论人多少均不乱。】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必受敌:一作“毕受敌”,指一旦遭受敌人的打击。】而无败者,奇正【奇正:指军队作战的常法和变法。常为正,变为奇。】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碫(duàn):磨刀石。】投卵者,虚实【虚实:指军队力量的强弱、众寡等,这里指以实击虚。】是也。

……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形之,敌必从之:以伪装诱敌,使其中计。】;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以卒待之:伏兵待敌。】。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择人而任势:善用人及善于利用形势。】。任势者,其战人【战人:指挥士兵作战,与《军形篇》的“战民”意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危:指地形为斜侧之势。】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孙子说:管理的兵多与兵少是一样的,分编而治即可;指挥作战兵多与兵少也是一样的,通过明确的信号来指挥即可;三军将士与敌对抗而不失败,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即可;攻击敌军,如同以石击卵,关键在于以实击虚。……因此,善于诱惑调动敌军的指挥者,用假象迷惑敌军,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甜头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总之,要以利益诱惑敌军,使其动心行动的同时,以伏兵等待时机攻击敌军。因此,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部属,故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造“势”的将领,指挥部队就像滚动木石。木石的特点是处平坦地势则静止不动,处陡峭斜坡上则滚动如雷,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战者造“势”,就像让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师说】

本篇节选的内容主要阐明要正确运用奇正之术的作用,教人要活用奇正之术,用以引导战争的情势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发展,进而发挥部属的特长。文章后来总结说,敌军必然根据己方给出的情报来进行军事部署,因此,选择善于造“势”的将领非常重要,因为善于造“势”的将领,指挥部队就像滚动木石,有利于很好地战胜对手。【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兵势篇又名“势篇”,主要是论述军事上的优势。“势”是军事力量的发挥,是指挥者主观能动作用在军事力量上的体现。【故事链接】阖闾兴国阖闾(hé lǘ)登上王位时吴国虽已强大起来,但仍有不少困难: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国,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任贤使能,采纳良策,听取民声。阖闾任用了楚国名臣伍子胥(xū),听取他振兴吴国的建议。经伍子胥推荐,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孙武献出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13篇。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阖闾读了很感兴趣,于是拜孙武为将军。阖闾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并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吴国在这些举措中不断兴起。

第7课 《左传》僖公五年 宫之奇谏假道

【原文】

晋侯【晋侯:晋献公。】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又。假,借。虞,国名。周武王时封大(tài)王次子虞仲的后代于虞(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太王是周武王的曾祖父。虢(guó),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

宫之奇【宫之奇:虞大夫。】谏【谏(jiàn):进忠言规劝。】曰:“虢,虞之表【表:外衣,屏障。】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寇:外来的敌军。】不可玩【玩:忽视。】。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辅:车旁夹木板。或说,辅比喻面颊,车比喻牙床。】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宗:同祖为宗。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是同一祖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大王之昭【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太王之子,都是太王之昭。】也。大伯不从【不从:太伯是长子,本应继承太王的位,但他认为小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德”,能使周兴盛强大,就和大弟仲雍一道出走,好让季历继承王位传给姬昌,所以说他“不从”。】,是以不嗣【不嗣:太伯出走后,当然没有继承太王之位,所以说“不嗣”。】。虢仲、虢叔【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先,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周文王的弟弟。王季在宗庙中位于昭,所以王季的儿子为穆。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即本文中所指之虢。】,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勋在王室,藏于盟府【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官府。】。将虢是灭【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同祖兄弟。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以为戮:把他们当做杀戮的对象。】,不唯【唯:因为。】逼【逼:迫近,威胁。】乎?亲【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以宠【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享祀:祭祀。】丰絜【絜(jié):同“洁”。】,神必据我【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实:是,提前宾语。】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辅:辅佐,这里指保佑。】。’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xīn):浓郁的香气。古人以为,鬼神闻到香气就是享用了祭品。】。’又曰:‘民不易物【易物:改变祭品。】,惟德繄【繄(yī):句中语气词。】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冯:同“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取:夺取,即灭掉。】虞,而明德【明德:使德明。】以荐馨香【馨香:这里指祭品。】,神其【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吐:指不食所祭之物。】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曰:“虞不腊【腊:一种年终合祭众神的祭祀典礼。】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馆于虞:晋兵驻在虞国。】,遂袭虞,灭之。执【执:捉住。】虞公。【译文】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西虢国。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随着灭亡。晋国的贪心不可助长,外部的敌人不可忽视。借道一次给他就已经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车夹板和车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嘴唇,牙齿就要受冻。’这说的正是虞和虢的关系。”虞公说:“晋君是我的同宗,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离开周地,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了文王的卿士,为王室建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劳的典册还保存在官府里(可见虢与晋的关系比虞和晋的关系亲密得多。)。晋国打算把虢国灭掉,哪里还会爱虞国呢?况且虞国能比晋献公的曾祖桓叔和祖父庄伯更亲近么?晋君对桓、庄的后代是应该爱护的,但桓、庄两族有什么罪过,竟遭到杀戮!不就是因为他们使晋献公觉得受到威胁了吗?对至亲的人仅是因为地位尊宠,一旦感到有威胁,尚且杀害他们,又何况我们是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鬼神的祭品丰盛洁净,鬼神一定会保佑我的。”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并不对人人都亲近,只依附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至亲,只辅佑有德行的人。’又说:‘并不是祭祀的稷黍能远远散发香气,有显著的德行才芳香远闻,得到鬼神的辅佑。’又说:‘人们的祭物虽然相同,但只有那有德者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物。’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德行,人民就不会和睦,鬼神也不会来享用祭品了。鬼神所凭借依从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吞并了虞国,修明德行,再把丰洁的祭品奉献给鬼神,鬼神难道还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规劝,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要求。宫之奇便带领他的家族离开虞国,说道:“虞国的灭亡到不了举行腊祭那天。晋国灭虞就在这次行动中,用不着再发兵了。”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晋军回师时,停驻在虞国。于是袭击虞国,把它灭掉,并捉住了虞公。【师说】

本篇通过宫之奇进谏和虞公拒谏,反映了春秋时代政治思想的变化与进步。

宫之奇的进谏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虞公贪图晋国的小利而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宫之奇从分析形势入手,并用辅与车、唇与齿的关系来比喻虢国与虞国的关系,说明保护邻国是为了保护自己,出卖邻国就等于出卖自己。“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成了千古著名的政治格言。第二层写虞公迷信宗族关系而不了解严酷的政治形势。宫之奇洞察历史,举出具体例证,说明政治上的利害冲突,早已撕破宗族关系的纱幕,揭露出晋国对宗族的无情和残暴。第三层写虞公迷信神灵是政权的护佑者。宫之奇指出,神只会护佑有德而得民心的人,要修德重民,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全。总之,虞公所代表的是重宗族、重神权的守旧的政治思想,宫之奇所代表的是能适应时代形势、具有民本主义内容的新的政治思想。两个形象,两种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宫之奇政治眼光敏锐,思想深刻,说理形象,劝谏失败,又料事如神,果断离开。这一切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晋国假道伐虢

晋,国名,在今山西翼城东。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故事链接】宾至如归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说道:“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仆住的小屋,门口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重修宾馆。

第8课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寺人披见文公

【原文】

吕、郤【吕、郤(xī):吕指吕饴甥,郤指郤芮(ruì)。二人都是晋国大夫,拥护晋惠公。】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晋侯:指晋文公。】。寺人【寺人:宦官。】披请见。公使让【让:责备。】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宿(xiǔ):一晚为一宿。】,女【女:通“汝”,你。】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田:打猎。】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中宿:第二天。】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祛(qū):衣袖,也专指袖口。】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置:改变。】射钩【射钩:指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曾射中齐桓公衣带钩之事。】而使管仲相,君若易【易:改变。】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刑臣:寺人披曾受宫刑,故自称刑臣。】!”公见之,以难【难(nàn):祸害。指吕、郤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杀死文公的计划。】告。

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公宫火。瑕甥【瑕(xiá)甥:瑕,吕甥,因其封地名叫瑕。】、郤芮【郤(xì)芮(ruì):(?—前637)姬姓,郤氏,一作郄氏,名芮。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不获公,乃如河【河:指黄河。】上,秦伯诱而杀之。【译文】吕甥、郤芮害怕受到晋文公威逼,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文公。寺人官披请求进见文公,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那次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当天就来了。后来,我陪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第二天就到了。虽说是奉了君命,为什么来得那么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衣袖现在还在,你还是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得为君之道,只怕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臣子应该竭尽全力。至于您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而言有什么分别呢?现在君王即位,就会没有蒲人、狄人那样的事件吗?齐桓公不计较射中自己的带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成就了大业。君王如果背道而驰,我自己会走开的,何必劳您下令呢?只怕到时走的人会很多,岂止我一个受过刑的人?”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吕、郤准备发难的密谋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宫室果然被烧。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而杀了他们。【师说】

本篇记叙的是晋文公回国后所发生的一次政治风波。晋惠公(夷吾)在晋献公去世后不太久就回国即位,吕甥、郤芮是他的亲信,他们曾派人追杀晋文公重耳。惠公死后,他们又辅佐惠公的儿子晋怀公,拒绝晋文公。所以,晋文公即位后,他们要发动叛乱,焚烧宫殿,杀死晋文公。寺人披告密,才使其叛乱阴谋失败。本文对这次事件,叙述得非常简洁,仅用12个字写叛乱的动机和做法;最后又仅用23个字写叛乱的经过与结束。真可谓惜墨如金。

本文重点描述的是寺人披与晋文公的对话,塑造了两人的鲜明形象。晋文公得知追杀自己的仇人求见,不是对其进行报复,而只是说理责备,已经显示出他的冷静理智,通情达理;听了寺人披的回答,从“又将及难”“其无蒲、狄乎”中体会到话中有话,而且觉得他的话颇有道理,于是马上召见他,更显示出他的政治敏锐性和成熟性。所以,他能成为一代霸主,绝非偶然。寺人披的说辞,一方面说明自己追杀文公是忠于君命,符合古制,另一方面用历史典型与现实处境来劝谏文公。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形势、善于言辞的精明人物。【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重耳,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时期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故事链接】晋文公守信得原卫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了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能攻下,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士兵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晋文公身边的大臣们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我失信于人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主,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第9课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展喜犒齐师

【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鄙:边邑,边境。】。

公【公:指鲁僖公。】使展喜【展喜:鲁国大夫。】犒师【犒(kào)师:慰劳部队。】,使受命【受命:请教。】于展禽【展禽:鲁国大夫,又称柳下惠。】。齐侯【齐侯:齐孝公,齐桓公之子。】未入竟【竟:同“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玉趾:表示礼节的套话,意思是贵足、亲劳大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执事:左右办事的官员,用作对方的敬称。】。”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县:同“悬”。】磐【磐(pán):石制打击乐器。】,野无青草【野无青草:指旱情严重。】,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大公:太公,齐国始祖姜尚,又称姜太公。】股肱【股肱(gōng):大腿和手臂。这里的意思是辅佐。】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载:盟约也叫载书,简称为载。】在盟府,大师【大师:太师,当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职【职:掌管。】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弥缝:填满缝隙。这里的意思是补救。】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昭:发扬光大。】旧职【旧职:指大公的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率:遵循。】桓【桓:指齐桓公。】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保聚:保城聚众。】,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译文】夏天,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远地方。鲁僖公派展喜去慰问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去请教犒劳齐军的辞令。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境界,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我们的国君听到您亲自动步,将到我国,因此派了我来慰劳您左右的人。”齐侯问道:“你们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齐侯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像挂着的磬;田野里连菜蔬都没有,靠着什么不害怕呢?”展喜回答说:“靠着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扶助周王室,两人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并赐给他们誓约道:‘你们世世代代的子孙,要和睦相处,不要互相伤害。’这个盟约还藏在盟府里,由太师掌管着。齐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并且拯救他们于祸难,这都是在执行成王交给的职责啊!到您登上君位,诸侯都寄予希望,说:‘他大概能遵循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因此不敢修筑城池、缮治甲兵,作战争的准备,都说:‘难道他继承君位才九年,就要背弃先王的命令,荒废以前的职责吗?要是这样,怎么对得住太公和桓公呢?想来齐君一定不会这样。’我们正因为这一点而不害怕。”齐侯于是收兵回国。【师说】

本篇记述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率军攻打鲁国,齐强鲁弱,又适逢鲁国发生饥荒,根本无力抵挡,形势十分危急。鲁僖公派遣展喜迎上前去犒劳齐军,展喜由于展禽面授机宜,在与齐孝公的对话中,援引先王遗命和齐国祖先辅佐王室的遗德以及当时的道义来说服他,申明鲁国所恃者乃是以为齐国不会做出“弃命废职”的事情来。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而又委婉动听,满足了齐孝公的虚荣心。由于展喜的机智善辩,从容应对,终于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孝公无言以对,不得不收兵还师,从而解救了国家的危难。本篇结构严谨,语言机警,有理有据。【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柳下惠(生卒不详),展氏,名获,字禽,又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谥号惠,称柳下惠。据载,今天的柳姓,因他而起。《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他主要活动在公元前659至前627(鲁僖公在位)期间。【故事链接】范蠡(lí)智役田成子范蠡出仕之前,曾侍奉过齐国大臣田成子。一次,田成子离开齐国去往燕国,让范蠡背着符印和信件跟在后面。范蠡想让田成子背东西,就对田成子说:“您听说过涸泽之蛇的故事吗?涸泽中的蛇为了活命要迁走,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您爬,我跟随您一起爬,人们都会认为我们是蛇中的逃跑者,必定会有人来加害我们。若是我们互相衔着,您背着我走,人们会认为我是神君,咱们就能免于一死。’现在你我这样行走,你美,我丑,我做你的跟班,别人只会把你看作小国的使臣,不会敬重你。如果反过来,由你来做我的使者,别人一见,就会把我们看作万乘大国的国卿,咱们就会处处受优待,受尊敬。”田成子听罢,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让范蠡走在前面,自己背着符印和信件走在后面。当二人行至牙格山时,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眼看天近傍晚,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只得找一个崖洞避寒。他们在洞中熬至半夜,都冻得受不了。田成子就对范蠡说:“我们这样下去,肯定都得冻死。如果你把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我则活命,你则冻死;如果我把衣报脱下给你穿,你则活命,我则冻死。因为我是齐国大臣,是君子,你是我的侍从,是小人,故小人应让君子。你应该把衣服脱给我穿。”范蠡却说:“正因为我是小人,才不会做出脱衣服给您穿的君子之举。也正因为您是君子,才应该做出脱衣服给我穿的君子之举。我看还是您脱衣服给我穿好!”田成子说不过范蠡,又已自称是君子,只得做出君子之举,脱下衣服给范蠡穿上,自己却冻了个半死。

注: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

第10课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楚城濮之战(节选)

【原文】

子玉【子玉:楚国大将。】使斗勃【斗勃:楚国大夫。】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冯:读píng。】轼而观之,得臣【得臣:子玉的字。】与寓目【寓目:观看。】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为:对。】大夫【大夫:指斗勃。】退,其敢当【当:通“挡”。】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二三子:指楚军将领子玉、子西等人。】: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诘朝:明天早上。】将见。”

晋车七百乘,靶【靶:马背上的皮件。】、勒【勒:马胸部的皮件。】、鞅【鞅(yāng):马腹的皮件。】、鞴【鞴:马后的皮件。】齐。晋侯登有莘【有莘(shēn):古代国名,在今河南陈留县东北。】之虚【虚:同“墟”,旧城废址。】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陈、蔡:陈、蔡两国军队属于楚军右师。】。子玉以若敖之六百卒将中军【中军:楚军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是最高统帅。】,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子西:楚国左军统帅斗宜申的字。】将左,子上【子上:楚国右军统帅斗勃的字。】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狐毛:晋国上军主将。】设二旆【旆(pèi):装饰有飘带的大旗。】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舆曳柴:战车后面拖着树枝。】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中军公族:晋文公统率的亲兵。】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馆:驻扎,这里指住在楚国军营。】、谷【谷:吃粮食,指吃楚军丢弃的军粮。】,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作王宫于践土【践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译文】子玉派斗勃来向晋国挑战,对晋文公说:“我们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您只管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我子玉也要奉陪观看。”晋文公让栾枝回答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君交付的任务,咱们明天早晨战场上见。”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旧城的遗址检阅了军容,说:“士兵懂得礼仪,少壮在前,年长的在后,井然有序,他们可以作战了。”于是晋军砍伐当地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下军副将胥臣领兵抵挡陈、蔡两国军队。楚国主将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兵卒为主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斗勃统率楚国右军。晋将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晋国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先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也溃败了。最终楚军大败。只有子玉及早收兵不动,所以他的中军没有溃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