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9:36:0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并对这些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1)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总量研究方法又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规范经济学要对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分析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因此它具有特别明显的主观性。(3)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来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理论的学派之争是宏观经济学的一大特色。然而,没有争论就没有学术的发展。正是由于宏观经济学中不断出现的针锋相对的“派别之争”,宏观经济学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得以保留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有可能不断深化。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主要包括:(1)储蓄率高。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的不断加深、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决定了储蓄率偏高的现实,这些因素都是实体性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变。增加消费以此降低储蓄率,是宏观调控的根本任务。(2)内需不足。基本上城镇居民对传统消费品的消费已近饱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严重受制于其收入,增加国内需求和消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一些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消费率相比较,目前我国的消费率都明显偏低,且在近几年还出现了加速下降的态势。(3)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公平收入分配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4)金融监管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多头监管,造成监管过度;存在监管真空;监管冲突,各部门监管理念和出发点不同,依据的法规不同,常使监管机构和市场无所适从。(5)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不佳,政策效力日渐衰退。(6)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一方面企业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人口。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相当严峻。(7)物价普遍上涨,并面临着持续的通胀压力。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企,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答:宏观经济理论框架的建立,使人们有可能讨论和分析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宏观经济问题,从而把经济理论推向前进。总体来看,未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宏观经济学对一些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这些争论将会进一步继续下去,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新古典综合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踞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尽管其理论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当代宏观经济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宏观经济学更加精密化和科学化。同时宏观经济学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的实践,理论研究也朝着实用化方向发展。

第2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1.试述GNP、GDP、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从收入法的角度出发,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居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是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2)从GNP中减去折旧,就可以获得国民生产净值(NNP),即NNP=GNP-折旧。(3)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可以得到国民收入(NI):NI=NNP-间接税。国民收入包括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和净利息收入,即:(4)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和利息调整等,可以得到个人收入(PI):(5)个人收入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2015年的名义GDP就是以2015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总产出的价值。造成不同年份名义GDP变化的原因有两个:①物质产量的变化;②市场价格的变化。因此,如果将不同年份名义GDP进行比较时,就不能确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产量增长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

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实际GDP可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更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3.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完全竞争企业怎样来决定它对生产的需求?

答:由于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它只能通过选择不同的要素投入量来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某一生产要素数量时,要比较多雇用一单位要素带来的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的大小,也就是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大小。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价格。

企业雇用要素的数量必须使要素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或者说使要素的边际产量与要素的实际价格相等,企业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如果要素的实际价格水平下降,要素的边际产量也必须减少才能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增加雇用要素的数量;而如果要素的实际价格水平上升,要素的边际产量应该增加才能保证利润极大化,因此,企业就会减少要素雇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量曲线实际上就是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要素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4.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社会保险税对GDP、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哪个指标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会影响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因为PI=NI-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DPI=PI-个人所得税。因而社会保险税会对PI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对DPI造成影响。

5.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计算:①储蓄;②投资;③政府支出。

解:(1)储蓄: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

政府储蓄=预算盈余=-200。(2)投资:根据储蓄投资恒等式:

可得投资为:(3)由国民收入恒等式

可得政府支出为:

6.在宏观经济均衡中,政府的税收发生变化会对宏观经济均衡产生什么影响?

答:政府增加税收使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消费会减少,而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税抑制消费的效果越明显。由于产出水平由潜在生产能力决定,是保持不变的,政府购买也是不变的,消费的减少意味着投资在上升,利率在下降。由此可见,增税与减少政府购买一样,会使利率下降,投资上升;政府税收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刺激总需求,使利率上升,产出增加。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的长期模型

第3章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基准模型

1.哈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什么?

答:(1)哈罗德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的统称。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2)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的相似性

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拥有相同的假设前提与结论: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⑧都面临相同的刀刃问题。⑨都预见了长期充分就业与均衡增长的困难。

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都以凯恩斯理论中关于储蓄—投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即经济增长的均衡能否实现,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并且要求社会上每一时期的储蓄额必须等于并且全部转化为投资。这样,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既可以提高或降低资本—产量比率,也可以提高储蓄率与增加投资等等。(3)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的区别

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存在许多相似性,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注重完全就业,而前者更强调投资的双重性,即投资不仅是创造收入的工具,而且也能增加生产能力。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式中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表示储蓄率,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且。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式中为投资增长率,实际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表示资本生产率,即哈罗德模型中的倒数。

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是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本-产量的比率,且表示投资增长率。

2.哈罗德模型是如何分析经济长期均衡条件的?

答:(1)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①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社会生产只使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从而资本—产出比也保持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⑤资本存量没有折旧。(2)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只有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经济活动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则有:。

由于假定资本存量不存在折旧,则资本存量的增量,从而有:。

两边同除以产出增量,可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