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 之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0:02:05

点击下载

作者:郑成刚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 之四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 之四试读:

头破血流

【释义】 头破了血也流出来了,比喻狼狈不堪的样子。【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见一群和尚正打着号子把满载瓦木料的车子推上陡坡,而有两个道士在旁边监工,悟空感到奇怪,便装作道士上前询问叔父的下落。

道士说:“你去沙滩上查看,哪个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

行者来沙滩上,和尚们见了忙磕头。行者说:“别怕!我不是道士也不是监工,是寻亲的。”

和尚听说来寻亲,个个出头露面,巴不得被认作亲戚放回去。结果没有认到叔父,行者回去见了道士却说:“这五百和尚都与我有亲。其中一百是左邻、一百是右舍、一百是父党、一百是母党、另一百是我的知交,你把这五百人放了。”

道士说:“那些和尚是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得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成,怎么说都放的话!”

行者见道士不放和尚,便从耳朵里把铁捧取出,迎风捻了捻,晃了晃,越晃越粗、越长。猛然照道士脸上一刮,打得那道士头破血流身倒地,皮开颈折脑浆倾!众和尚见此情景慌了手脚,连声喊:“不好啦,不好啦!打杀皇亲了。”

悟空见众人惊慌,急忙把身份表明并告诉众人,是来救你们脱离苦难的,这些和尚才放心地各奔东西。

立地书橱

【释义】 两脚立着的书橱。称赞学识渊博的人。【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征发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的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让枣推梨

【释义】 形容兄弟之间相互谦让友爱。【出处】 《南史·王泰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王泰是南朝时人,他从小就非常懂事,知道礼貌。

有一次,王泰和伯伯叔叔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天天都在一块儿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他们的奶奶非常疼爱这些可爱的孙子们,每当她看到孙子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她就会快乐得咧开没牙的嘴巴呵呵地笑。

奶奶那儿还总是留着许多好吃的东西,她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吃,总是拿来分给孙子们。这天,奶奶看着孙子们玩了一阵,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端出一盘枣子来分给他们吃。小伙伴们一见又有好东西吃,都赶紧围着奶奶,伸着小手向奶奶要。只有王泰仍站在一边,一点也不着急。

奶奶知道王泰最喜欢吃枣子了,见他站在一旁不动,就叫王泰过来,问道:“你不是很爱吃枣子吗?怎么不过来拿呢?”

王泰用手指着小兄弟们,回答说:“奶奶,您让他们先拿吧!剩下的给我吃就行了。”

奶奶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宝贝可真懂事!”

比王泰更早的孔融也有一个礼让的故事。孔融是汉朝人,是个很有名的文学家。他小的时候也很懂事,从不和哥哥们争抢东西。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妈妈经常拿梨来分给他和哥哥们吃。每次分梨时,妈妈都让他先挑。一般的小孩四岁时知道什么呀?吃起东西来肯定是挑最大的,可是孔融却每次吃梨都挑最小的。妈妈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就问他:“你怎么老是挑最小的吃呢?”

孔融很认真地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当然应该吃大的。我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嘛!”

妈妈听了,赞叹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这些道理,长大了肯定有出息!”“让枣推梨”也作“推梨让枣”。

民不聊生

【释义】 形容人民极端困苦。【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

崛起于西部的秦国,国力日渐强盛,其余诸侯国竟无一能与之抗衡。秦国猛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两军,一时间,引起各国恐惶不已。

以后,秦军又频频进攻韩、魏,先后侵占了几百座城池,成千上万的人为此而丧生。接着,秦兵围住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眼看城快被攻破了,亏得齐、赵两国扬言要发兵救魏,秦昭王才改变战略,下令围魏的大军改攻楚国。

白起的大军很快攻入楚国,逼得楚襄王逃离都城。楚地的百姓又遭到一次浩劫。一年后,白起又率领秦兵来到魏都大梁城下,想一举摧毁魏国。但韩兵迅速赶来援救,使秦兵无法攻下大梁,白起只好退兵。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假意和韩、魏两国和好,并要求与两国一起攻打楚国。但是过了几个月,两国并没有出兵。而楚国得知秦国将再次来攻伐,便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是楚国的贵族,当时担任左徒。他到秦国后给昭王上书说,现在威胁秦国的其实不是楚国,而是韩国和魏国。这是因为,韩、魏两国的百姓不知被您杀了多少,活着的百姓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他们极度仇恨秦国。

黄歇又煞有其事地议论了一下天下形势,他认为秦国联合韩、魏攻楚,是给韩、魏修养生息、壮大声势的机会,倘若秦军借助韩、魏,而韩、魏一旦反戈而去,秦军将有覆没之灾,联楚灭韩魏是正确的。

秦昭王觉得黄歇讲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黄歇的主张。

民以食为天

【释义】 百姓把粮食看作头顶的天,说明粮食对民众至关重要。【出处】 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

在秦朝灭亡以后,刘邦项羽就谁领导群雄展开了多年争战,战争开始,刘邦处于劣势,彭城战役的失败使刘邦不得不退守荥阳、成皋,加上军粮不足敖仓一战便尤为重要(敖仓在荥阳西北,秦时建筑,储有粮食)。

项羽的猛攻,使荥阳岌岌可危,万般无奈之下,刘邦打算割让成皋以东地方给项羽,退守巩、洛一带,一方面可以缓口气,另一方面能组织力量,再与楚军决战。

谋士郦食其权衡利弊认为得不偿失,劝谏刘邦说:“皇帝靠的是人民,而民以食为天,怎能把粮食拱手让人呢?”

刘邦沉思片刻,觉得郦食其之言有理,忙问:“那么按照先生的高见,我应如何做呢?”

郦食其说:“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可退兵,大王只有组织力量,坚守荥阳,保住敖仓,丰衣足食才能振奋士兵精神。”

刘邦按郦食其的话去做了,果然取得了胜利。

对症下药

【释义】 原意是根据病症来用药,比喻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东汉有一个名医叫华佗。有一天有两个病人一同到他家请求他治病。这两个病人一个是府吏倪寻,另一个是商人李延共。

华佗热情地走过去,问有什么病?两人都指着自己,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俩都感到头痛身热。”

华佗一言不发,分别给他们切脉后,说:“倪寻先生应当服药通畅肠胃,延共先生应当服药使身体发汗。”

两人感到奇怪,提醒说:“医生,我们两人病情相同,服用的药怎么能不一样?”

华佗笑道:“倪寻身体外部无病,病因是内部伤食,延共内部无病,病因是外部受了风寒。你们两个虽然病情相同,但病因不同,因此药方也应该不同,这叫对症下药。”

两人还将信将疑,他们拿着药回家服用,第二天果然就都没事了。

对牛弹琴

【释义】 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出处】 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身临其境。

有一天,阳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虽然他弹得十分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不乐意了,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坚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司空见惯

【释义】 司空:古代官名。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之一。

刘禹锡中进士后,曾在京都做过监察御史,但因政治革新失败,使他在官场中屡次起落,最后终于被贬做苏州刺史。

当刘禹锡从苏州返回京时,司空李绅因为仰慕刘禹锡的大名,就设下盛宴款待刘禹锡。斛筹交错,杯盏留连,喝至高兴处,李绅命人召来几位出色的歌妓,婉转弹唱,清音绕梁。众人借此助兴,更是畅快之至。

酒席间,刘禹锡忽有所悟,诗兴大发,当即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弔弔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刘禹锡巧借眼前之景一抒胸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释义】 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被司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政,后来,司马懿杀掉曹爽,独掌大权。过了两年,司马懿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职位,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手中。后来司马师又废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当了大将军,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司马昭为人阴险狡诈,权欲极重。曹髦身为皇帝,却没有什么权势,他心里又是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马昭有篡夺帝位的野心,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商量对策。曹髦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过路的人都已经知道了,我不能坐着等他来收拾我,今天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都知道司马昭的势力太强大,要跟司马昭作对,等于就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就劝曹髦忍耐。

曹髦哪里忍受得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张预先写好的诏书,说:“我已下了决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拼一下!”

曹髦带领宫中的侍卫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邸进发,曹髦自己拿着宝剑站在车上指挥。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贾充带领了几千名卫兵拦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双方就打了起来。贾充命令手下杀死了曹髦,向司马昭报告去了。

司马昭又立了曹奂为皇帝。司马昭死了以后,没过多久,他的长子司马炎就逼曹奂让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奴颜婢膝

【释义】 奴颜:奴才的谄媚相。婢膝:指婢女常常下跪。形容向敌人卑躬屈膝,献媚求宠。【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陈仲微传》。

陈仲微是南宋度宗时的著名谏官。宋度宗昏庸无能,不理朝政,他把大权都交给了太师贾似道。

贾似道见度宗十分昏庸,就专横跋扈,排斥异己。而这时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吞金灭辽,又迅速占领了北方大半个中国,南宋危在旦夕。

陈仲微看到这种情况,内心焦急万分,他大胆上书,严厉指责贾似道误国,并认为宋度宗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谏书中又对宋朝的历史进行分析,认为北宋徽宗时代和南宋高宗时代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些奸相都对敌人奴颜婢膝,以致误国误民。

他还在谏书中希望宋度宗和贾似道以历史为镜子,能够彻底悔悟,改过自新,共御外敌。

但是,宋度宗不听陈仲微的劝谏,继续重用贾似道。直到度宗死后,谢太后当政,才将贾似道放逐。没过多久,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就灭亡了。

发蒙振落

【释义】 揭掉物件上的蒙罩物,振掉将落的树叶,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比喻轻而易举。【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西汉武帝年间,有一个名叫汲黯的官员为人非常正直。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全部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做法不妥。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

武帝哑口无言,悻悻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话,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

没过多久,淮南王刘安密谋造反,他没有把丞相公孙弘放在眼里,但却忌惮汲黯,他吩咐他的手下,汲黯是很难对付的,但丞相公孙弘却极易对付,对付公孙弘就像揭开蒙在眼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发踪指示

【释义】 指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踪。比喻幕后操纵。【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从刘邦封为沛公以后就协助刘邦,处处与刘邦一致,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高瞻远瞩,在一次占领秦都咸阳时,看到秦保存的文献档案的重要性而将之保存下来,事实证明了萧何这一行为给刘邦带来了转机。他又因举荐韩信,而得到刘邦更加的信任。

刘邦引兵东出,平定三秦,与项羽争天下时,萧何均留守关中。萧何不仅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为刘邦军队源源不断地供给军粮和新兵,确保了刘邦在一再军事失利之后仍能东山再起,并最终打败了项羽。

刘邦认为在打天下时萧何应居首功并准备奖赏于他,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将的反对,说萧何功劳不能与他们相比,一个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只不过在后方,能有多大功劳,实在相差太远。

刘邦听后,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都打过猎吧?”

群臣回答:“当然打过猎呀!”

刘邦接着说:“打猎时,追杀野兽和兔子的,是猎狗,但发号施令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人,都只能追杀野兽和兔子,所以只能称是‘有功的猎狗’。萧何却与你们不一样,他能发出指示,指挥狗,因此他是‘有功的人’。”经过刘邦的解释,大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列侯受封完毕后,还要排定位次,不少人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70多处伤,攻城略池,功劳最大,他理所当然排第一。”

此时,关内侯鄂千秋却站出来发表了不同意见:“大家刚才的议论是不对的,曹参将军虽然屡建军功,但都是一时一事。汉楚相争,长达五年之久,我们曾多次打过败仗,丢掉了全部军队。多亏萧何丞相多次从关中发送新兵补充,而且往往是在我们最需军队的时候到达,才使汉军转危为安,绝处逢生,这是留传万世的大功劳。曹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的攻城略池,才有的功劳,他的只是一时一事之功,而萧丞相之功才是无可厚非的万世之功。”

发聋振聩

【释义】 聩:天生耳聋。声音大得使耳聋者都能听见。比喻用惊人的语言唤醒麻木不仁的人。【出处】 现代·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七·黄爵滋》。

清朝末年,英国的军舰时常侵犯沿海城市,无恶不作。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当时担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目睹这些情况,忧心如焚,就上奏朝廷,提出要警惕外国侵略者险恶用心的主张,他说:“外国不可尽以恩抚,而沿海无备可危。”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所上的《禁烟议疏》,首次提出要在我国提倡禁止鸦片烟。在奏疏中,他列举大量史料说:“自鸦片流入我大清帝国,道光三年以前,每年有数百万两白银外流。道光三年之后越来越多,仅广东一地,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银达1800万两;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银为2000余万两;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经达到3000万两之多。而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起来每年也有几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去填海外无穷之壑,年复一年,何处是底呢?长此下去,渐成病国之忧。为了严禁鸦片,应当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效果。”

道光皇帝认为黄爵滋的意见和建议很对,接受了他的主张。

百折不挠

【释义】 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出处】 《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

东汉有一个名叫桥玄的官员,他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唯阳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唯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得知这个消息,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从此名声大振。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朝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大量钱财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收缴盖升的家产。但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于是托病辞职,告老还乡。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向河南府尹、洛阳县令求救,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阳球等怕强行动手会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要求阳球等人上楼捕杀强盗,强盗被杀死了,他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死了。

百川归海

【释义】 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出处】 汉·刘安等《淮南子·汜论训》。《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房子,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能老是用一种方式生活。所以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出现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虽不同,但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百无聊赖

【释义】 聊赖:指凭借、依托。形容生活或感情无所依托,孤寂无聊,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东汉末年,军阀公孙瓒原先盘踞在蓟州。

蓟州流传一首童谣:燕南睡,赵北际,有此中可避世。

北方的鲜卑、乌丸,南方的袁术、袁绍,不断侵扰蓟州,盘踞于此的军阀公孙瓒特地为此找来术士,询问童谣的含义。

术士说:“古燕国的南疆,赵国的北边,有时归入燕国版图,有时归入赵国版图,那块土地就是易州,该州城建在山坡上,后枕大山,发生战事,来者只能仰攻,是固守的好去处。”

公孙瓒一听有利于固守,当下就决定把都城从蓟州迁到此处。

公孙瓒在易州城外挖了十道壕堑,每道壕堑后都筑一道城墙,中建一座十余丈高的城堡,藏有米粮300万斛,称为易京,自己就驻守其间。他踌躇满志地说:“兵书上说的,攻打拥有百座堞楼的城池是自讨苦吃,现在易京有堞楼千座,哪个能奈我何?”

公孙瓒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中了袁绍的计谋,他就是为了把公孙瓒引进孤城困守,才散布童谣引公孙瓒愿者上勾。

袁绍大军围困易京,公孙瓒据险而守,虽然一时不怕敌兵攻城,但是老呆在城里,士兵无斗志,米粮日渐减少,日子也不好过。另外,袁绍的军队日日夜夜在城外挖掘地道,通向城内,准备上下夹攻。

公孙瓒憋不住了,先派遣儿子突围外出讨救兵,然后率领士卒,打算出城跟袁绍决战。可是援兵总是不来。公孙瓒写信让人快速送到儿子手里,信上说:“袁绍的军队,像神又像鬼,鼓声角声在地道下响起,云梯檑石在我军头上飞舞,困守孤城,无所聊赖。你急率轻骑前来救援,来时在北方山头燃起烽火,为父得讯后,开门击贼,出其不备,打垮袁军。”

不幸的是,这封信落到袁绍手里,袁绍将计就计,按照信中所说的那样点起了烽火,公孙瓒果然上当,中了埋伏,败兵回城,却又发现城已被袁军从地道攻入而占领,前后无路,公孙瓒只得自杀。“无所聊赖”后来辗转沿用,又作“百无聊赖”。

百不当一

【释义】 一百个也抵不上一个。形容人或物异常出众。【出处】 汉·班固《汉书·文帝纪下》。

汉文帝统治时期,边境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由于匈奴简装轻骑,神出鬼没,使汉军不能行之有效的对付他们,为此,不但国力受损,而且还不能确保边境安全,惹得朝廷非常苦恼。

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提出制服匈奴的见解和主张。

他说:“汉兴以来,胡虏屡次入寇,小人则小利,大人则大利。……克敌制胜之道,首先在于选良将,将士要善于审度形势。兵法说,阔丈五的沟渠,漫过车辆的河水,山陡林密,积石蔓藤,是步兵用武之地,骑兵两名抵不上步兵一名;土山丘陵绵延不断,平原旷野,这是骑兵用武之地,十名步兵抵不上一名骑兵;小丘间隔的原野,隔河相望的坡岸,居高临下,这是弓弩兵用武之地,执短兵器的步兵和弩兵相较量,百不当一;两军相逼,平地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用武之地,执剑拥盾的步兵与之三较,百不当一。……另外,中国的马匹比不上匈奴马的健壮,中国骑兵的箭术比不上匈奴人,匈奴人更比中国士兵吃苦耐劳。但是战车、强弩、坚甲、列阵、三军聚射而万箭齐发,匈奴人比不上我们。匈奴所长者三,中国所长者五,只要将士用长避短,匈奴是可以被我们平定的。”

晁错还提出以夷制夷、徙民屯边等主张,都为皇帝所采纳,使边事紧张形势得到缓解。

百发百中

【释义】 泛指技术高明,无可挑剔。【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谋士,他的名字叫苏厉。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危在旦夕。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那可就非常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以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儿疲倦了,一箭射不中,你的名声将大打折扣。’”

接着苏厉又对白起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白起没有听苏厉的,继续领兵出征,不久大败魏军,得到了秦王的奖励。

百丈竿头

【释义】 原意是佛教学说,指道行造诣达到最高境界。比喻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攀登高峰。【出处】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

宋朝有一个得道高僧,法号为招贤大师。他经常到各地传道讲经。

有一次,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本子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招贤大师又非常耐心地解释清楚了偈帖的内容,使问者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百步穿杨

【释义】 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年轻时勇力过人,善长射箭,与他同时的另外一个射箭手叫潘虎,很不服气,相约在场地比箭。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镞正好贯穿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这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就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致谢。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百感交集

【释义】 形容各种感想交织在一起,感慨万分。【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人,晋怀帝时在朝中任职。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玠决心把家迁往南方。

他的哥哥卫玠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卫玠分离,卫玠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永嘉四年,卫玠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举家南迁。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长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卫玠把家迁到南方后,也没有避过战乱。两年后,他不幸因病死去,死时才27岁。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 指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出处】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宣帝在位的时候,西北边疆经常受到羌人的侵扰,汉宣帝决定出兵打击羌人,问百官谁愿领兵出征。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愿意领兵出征。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要想打胜仗,对敌军的状况要做到胸中有数。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进攻,大败羌人。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服他的见识。

赵充国到了西北边疆,不辞劳苦,亲自到前沿阵地察看敌情,没过多久,他就对敌情了如指掌,他不失时机调兵遣将,终于平定了西北边疆。

老马识途

【释义】 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出处】 赵国·韩非《韩非子·说林》。

春秋时期,齐国是北方的大国。有一年,齐国应燕国之邀,出兵征伐入侵燕国的山戎人,后来,山戎人惧怕齐军,逃到孤竹国去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决定出征孤竹国,随他出征的有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了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领引大军走出山谷。”

齐桓公立刻派人放老马在前面引路,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老马认识原来的路径,齐军终于获救。

老牛舐犊

【释义】 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厚情感。【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

杨修,东汉末年人,曾是曹操的主簿。他才思十分敏捷,聪明过人,经常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生性多疑,对于杨修的才能,他心中早就存有疑忌,怕以后对自己不利,就想找借口除掉他。

有一次,曹操出兵汉中,准备进攻刘备。后来发现时机并不成熟,就想退兵,但又怕面子上不好看。正在犹豫的时候,厨师送进来一只鸡,他一边吃鸡,一边想主意。这时,一个部将来问曹操晚上用什么口令,曹操正在吃鸡肋,于是顺口就说:“鸡肋。”

口令传下来以后,杨修就让部下作好退兵的准备。别人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杨修说:“我从口令猜的。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主公把汉中比作鸡肋,肯定是觉得留在汉中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认为会撤兵。”

后来,曹操果然下令退兵。曹操知道杨修又一次猜中了自己的心思,终于下了决心,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

杨修的父亲杨彪得知杨修被曹操杀了,心中十分悲痛。有一次,曹操见到杨彪,问他为什么最近瘦得厉害,杨彪回答说:“汉武帝的近臣金日蚩为免后患,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品行不端的儿子,我很惭愧自己没有金日蚩那样的先见之明,但我终究还是怀有母牛舔小牛那样的亲子之情,所以才瘦得这么厉害。”

曹操听了杨彪的话,心中也产生了一丝愧疚。

老当益壮

【释义】 形容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但他见多识广,很有谋略。马援原先在隗嚣手下当差,但时隔不久,他看出隗嚣是无能之辈,毅然离开了他,投奔了刚刚起兵的刘秀。

刘秀求才若渴,知道马援是个文武全才,立刻委以重任。马援感恩图报,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从不后退。在马援的指挥下,刘秀的军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马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戎马生涯,一直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还领兵出征,最后他劳累成疾,重病缠身,病死在军营中。

老妪能解

【释义】 形容文章通俗易懂。【出处】 宋·惠洪《冷斋夜话》。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大多反映的是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白居易写的诗都很通俗易懂。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后,要拿到邻里去念给那些老太太们听,如果老太太能够听懂,说明诗写得通俗易懂,可以定稿;如果老太太有些地方还听不懂,说明还要修改,白居易就会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太太们能听得懂为止。

扬扬自得

【释义】 形容神情十分得意。【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手下有一个车夫平时很倨傲,一次驾车拉晏子外出,他意气扬扬春风得意的样子恰被其妻看见,其妻见丈夫的样子与晏子谦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顿时生气,待回家后,提出要与丈夫离婚。

丈夫大吃一惊:“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晏子身高不到六尺,满腹经纶,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于各地诸侯,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豪杰了。然而今天我看见他坐在豪华的车子上,态度谦恭和逊,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的神色。可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是个为人赶车的车夫。我看见你赶车时的样子很有点自以为是,所以我想离开你。”“请不要再说下去了,”丈夫打断了妻子的话,“我领会你话中的意思了。”从此,赶车人仗势自恃,骄矜傲慢的态度不见了,代之以谦逊和谨慎。

车夫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便问他事情的真相,他对车夫有错就改的态度深为赞许,就让他做了齐国大夫。

扬扬得意

【释义】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是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相国,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婴虽然才智过人,官居高位,但他处事稳重,处处都表现得非常谦恭。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骄傲。他每次替晏婴驾着有华丽的车盖、并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外出,都非常神气,瞧不起别人,以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就比别人高一等。

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那种扬扬得意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

这天,当车夫回家的时候,他的妻子铁青着脸闹着要回娘家,再也不回来了。车夫很惊奇,问:“你今天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妻子哀怨地对丈夫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我看到你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你看人家晏婴,他是一个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是个车夫而已,就那样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相国还了不起似的。因此,我觉得跟你这样的人在一起,不如回娘家去。”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感到妻子的话很有道理,就向妻子认了错,保证以后改正。他的妻子也就原谅了他。

从这以后,这位车夫在驾车时一反常态,处处表现得很谦逊。他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晏子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子觉得这位车夫是一位可造之材,经过他的大力推荐,车夫当上了齐国的大夫。

扪虱而言

【释义】 扪:摸。一面摸虱子一面谈话,形容谈话随便,不拘小节。【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猛传》。

当过前秦宰相的王猛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那时前秦建国不久,王猛也在华阴隐居,听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攻打前秦,并在霸上驻守,便只身披了一件粗麻衣去见桓温。

王猛见了桓温,一面谈论天下形势,一面用手捉着身上的虱子(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桓温问他:“我奉朝廷之命,带领10万精兵北伐,为民除害。可是关中豪杰至今没有一个人前来见我,这是什么原因?”王猛道:“将军不远千里而来,大军深入敌境,长安已近在眼前,却不渡过灞水去攻打长安。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自然没有人前来欢迎啦。”

原来,桓温并没有收复失地的诚意,不过利用北伐树立自己的威望而已。王猛这几句话,触及了桓温内心的秘密。

桓温为王猛敏锐的洞察力而震惊,心里很是对他钦佩,并在大军撤离之前赐给王猛车马,许以官职,并要带王猛回去。王猛虽然没有在桓温那里施展才华但却在秦王苻坚那里得以发挥他的卓越才能,只因为符坚赏识,重用他。

扫除天下

【释义】 肃清邪恶,治理好国家。【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暮传》。

东汉时有个名人叫陈蕃,他从不讲究卫生,屋子从未打扫过,更别说庭院了,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实在看不过眼,规劝说:“你应该把屋子收拾干净。”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一间房子哪里值得一扫!”

后来陈蕃在朝廷做官,对于种种不法行为,只要知道,没有一件肯放过。果然做了许多扫除天下肃清邪恶的大事。

陈蕃不但对同僚违法乱纪敢于查处,而且皇帝有不对之处,他也敢指出,一次他劝诫皇帝为节省开支,应该把多余的宫女放掉。由于义正辞严,皇帝也只好照办,放出了500名宫女。

延熹年间,零陵、桂阳一带农民起义,公卿们一致认为应该镇压,只有陈蕃上书皇帝说:“这两郡的百姓,是您的赤子,他们之所以造反,难道不是因为当地官府豪强过于贪虐,被逼出来的吗?您如能严查、撤换为政失和、侵暴百姓的贪官,改派依法理政、爱护百姓的好官,无须调兵镇压,暴乱就可以平息。”

陈蕃70岁那年与外戚窦武合作准备消灭乱政的宦官,但由于计划的失败反被宦官矫诏所捕杀,晚年可悲。

扣盘扪烛

【释义】 指盲人通过敲击铜盘来体会太阳的形状,触摸蜡烛去想象太阳的光芒,比喻认识问题很片面,没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出处】 宋·苏轼《日喻说》。

古时候,有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东西。他了解世界只能靠耳朵听,靠手去触摸。

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他说:“太阳像个圆圆的铜盘。”瞎子听了,点了点头,向别人道了谢,就赶紧回家了。他知道家里有铜盘,就让家里人赶快给他拿来。家里人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把铜盘拿给他。他接过铜盘,用手摸了摸,轻轻地敲打了两下,铜盘就发出“当当”的响声。瞎子高兴地说:“现在我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了!”

过了几天,远处有人在敲钟,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高兴地喊叫起来:“我听到太阳了!”旁边的人都笑起来,告诉他说:“太阳不会发声音,你听到的是敲钟的声音。”瞎子一听,感到很疑惑,就问:“既然太阳没有声音,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那人想了想,说:“太阳是会发亮的,跟蜡烛差不多。”

瞎子回到家里,又让家里人找一支蜡烛给他。他拿着蜡烛反复摸了几遍,又高兴地说:“现在我真的知道太阳是什么样的了!”

又过了几天,瞎子到邻居家串门,在桌子上摸到一支像笛子一样的乐器,他用手摸了几遍,觉得这东西也是瘦长的,跟蜡烛差不多,以为又是太阳,就高兴地说:“我拿到太阳了!”邻居听了,笑着告诉他说:“这是用来吹奏的乐器,不是太阳。”

瞎子越弄越糊涂,自言自语地说:“太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朽木难雕

【释义】 枯朽的木头难以雕凿。比喻不堪教育,无法造就。【出处】 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公冶长》。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他口才极好,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孔子以为宰予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没多久,他懒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来。

一天,孔子给学生讲课。宰予却在房里睡大觉!学生们听说宰予大白天还睡觉,哄堂大笑。孔子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朽木难雕),粪土似的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学生,从他那里我得了教训,要改变一下态度,再听别人的话的时候,我要考察他的实际行为,绝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孔子明白了宰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此以后再也不喜欢他了。

机不可失

【释义】 表示时机难得,不可错过。【出处】 后晋·刘等《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唐朝初期的军事家李靖,为李渊建立唐王朝出过力。李渊当皇帝后不久,李靖上书平定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李渊采纳了他的计策,任命他为领军总管,并作为李渊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军前去讨伐萧铣。

公元621年八月,唐军队伍开抵夔州。萧铣以为正值秋汛期间,江水上涨,唐军不敢进入危险的三峡地区,因此不作任何防备。

唐军将领中,对是否要在此时渡三峡也看法不一。许多将领认为,在水涨时渡江太危险,希望等水位下降后再进兵。但是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李孝慕采纳他的意见,决定进兵。萧铣得知后,赶紧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唐军。李孝慕打算出击。但李靖考虑到文士弘是萧铣的一员猛将,一时很难打垮他,建议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出击。李孝慕不听,亲自率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归。

李靖冷静地观察敌军的追击,见敌人边追边掠夺大量物资,很不方便,他想如果此时反击的话一定会反败为胜,果不其然,李靖获胜,并逼萧铣在江陵城被围时自杀。

权宜之计

【释义】 权:姑且。宜:适宜。指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的措施。【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王允被派去讨伐。因在一敌俘身上发现一封常侍张让的通敌信他立即报告给了皇帝,因而与张让结下深仇。

后来张让借故把王允关进牢狱,决定处死他。司徒杨赐派人告诉王允说:“你犯在张让手上,看样子活不成了,别受罪了,还是设法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着毒药流着眼泪送给王允。王允把药碗猛地摔在地上,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获罪,就应该伏刑以谢天下,岂有自己喝药求死的道理!”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块儿去请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获赦后怕再遭厄运,便改换姓名,迁居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在汉献帝统治时期,王允被重新启用并任太仆、尚书令,在这期间与大将军何进一起收吕布,杀董卓,在这以后,王允自以为高枕无忧,因粗心大意而招来杀身之祸,死于董卓部将之手。《后汉书·王允传》中说:“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地利人和

【释义】 地利:作战的有利地形,或防卫工事。人和:指人与人的关系和睦团结。办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尤以人和最为重要。【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有人向孟子请教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圣明英达的君主。孟子说:“我认为圣主明君是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的,这样顺从、支持他的人就多,反对他的人就少。我的意思就是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随便举个例子,例如有座小城,敌人久攻不下,敌方肯定会利用适合作战的阴晴、寒暑、雨风等有利天时,可是仍不能攻下它。因为这座小城占有地形上的优势,城高池深,这种地利超过了敌方的天时;同样的一座山城,城墙很牢固,而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但是敌人来了,城内守兵弃城逃跑,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呀!这就证明了我的主张:靠疆界是无法限制百姓的;守卫国家依靠地势险峻也是靠不住的;同样,想用武力也不能长治久安。如果你不施行仁政,百姓就不会听从你,而且还会搞得众叛亲离,那么你不是注定要垮台吗?”

有名无实

【释义】 形容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形式,而不具备实质内容。【出处】 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晋国太傅叔向与晋国六卿之一的韩宣子是一对老朋友,有一次韩宣子向叔向诉苦,想得到叔向反而的理解,却没想到叔向向他道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梁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梁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你已达到梁武子一样的贫困,也具备了梁武子的美德,相比之下,精神的财富要比物质的贫穷要充实得多,所以你应该高兴而不应该犯愁,可喜可贺。”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有恃无恐

【释义】 因有所依靠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齐国国君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即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得到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犒劳齐军。

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来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鲁国难道不怕齐国吗?”齐孝公傲慢地说。

展喜是个见多识广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轻蔑地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别说庄稼,就是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诉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既然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的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

齐孝公被展喜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动心,便不再攻打鲁国了。

有备无患

【释义】 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或损害。【出处】 《尚书·说命》。

公元前562年,各国诸侯联合攻打郑国。

四月十九日,齐国的太子光以及宋国的向戍先期领兵抵达郑国,驻扎在东门外。

当晚,晋国的军队到达郑国都城西郊,并往东进攻郑国。

卫国的孙林父则率军攻打郑国的北部边境。

到了六月里,诸侯军驻扎在向地,后来又转往西北,进逼郑国都城,军队驻扎在琐地。

近百万的军队势如破竹地杀到郑国都城,将郑都围了个水泄不通,郑国危在旦夕。

郑国人闻讯惊恐万状,向诸侯军求和。

七月,各国在毫地结盟,晋国的范宣子参与了会盟。

九月,诸侯军再次攻打郑国,郑国派使者去通报它先前所依附的楚国说郑国,打算归顺晋国了。

终于,郑国派太子伯骈求和,晋国的赵武和郑国君主结盟,郑国的子展则出城与晋君结盟。

晋国赦免了郑国的俘虏,撤回了进攻的军队,停止了在郑国境内的侵扰。

晋君还派人通知各参与进攻的诸侯国停止对郑国的敌对行为。

郑国为了向晋国表示顺服和感激,向晋悼公赠送身怀绝技的乐师3人,能歌善舞的美女两队共16人,两架歌钟及配套的其他乐器,还有各种车子100辆,以及兵刃、盔甲等。

晋悼公很满意这些礼物,收下了。

这位晋国君主想起晋国连年来取得不少收获,主要是魏绛给他出了很多好主意,因此,将魏绛召进宫来,对他说道:“您为我出谋划策,使我同各戎狄部落和睦相处,从而称霸中原,使得晋国在8年时间里9次会合诸侯,就好像和谐的音乐,没有不协调的地方。现在郑国给我送来了乐队,请允许我跟您共同享受它们吧。”便要把乐队的一半赏赐给魏绛。

魏绛辞谢道:“同戎狄讲和,这是国家有福气;8年中9次会合诸侯,诸侯们不变心,这是君王的威灵所致也是大臣们的功劳。大家群策群力,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大王凡事能做到有备无患,那么晋国则无忧也。”

晋悼公说:“您的教导,我岂敢不接受!况且要是没有您的计谋,我就不能正确处理跟戎人的关系,也不可能渡过黄河。赏赐有功的人,这是国家典章制度规定的,不能废除。您还是接受吧。”

魏绛推辞不过,只得接受了。

有志竟成

【释义】 指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一定能成功。【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传》。

耿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他作战英勇无敌,罕遇敌手。

有一次,刘秀派耿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在战斗中,耿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以前你曾说要打败劲敌张步,当时我还以为你夸的是海口,料想不会成功,没想到今天竟成功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夸父逐日

【释义】 表示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出处】 《山海经·海外北经》。

从前,炎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夸父的,夸父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有一天,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

他马上付诸于他的行动,迈开他的长腿拼命地奔跑起来。在北方的原野上,朝着西方,他竭尽全力地跑着。跑呀跑呀,他眼看就快要追上了,太阳的光芒照着他,太阳的热气蒸着他,他感到口渴极了,就不停地喝黄河和渭河里的水。他实在是太热太渴了,很快就把黄河和渭河里的水都喝干了,而他还是没有止住口渴。

夸父口渴难忍,但他还是要继续追赶太阳。于是,他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里的水。北方大泽在很远的地方,夸父还没有跑到目的地,就在途中渴死了。

夸父倒下了,但他手中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枝叶茂密的桃树林,桃树上结满了桃子,给过路的人们解渴。

西山饿夫

【释义】 本指伯夷、叔齐。后比喻忠义守节的人。【出处】 唐·姚思廉《梁书·刘显传》。

刘显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大臣,他才华横溢,很有名气。梁武帝把都城迁到郑州,封刘显为戎昭将,同年,刘显去世了。

刘之遴对好友刘显的死感叹万分。刘之遴对皇太子说:“我曾经听说过商朝的伯夷、叔齐因不肯做周朝的官,不吃周朝供给的米,饿死在西山上,被人们称为西山饿夫。他们这样守全名节、不顾生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名字难道真的能流传于后世吗?生为堂堂七尺男儿,死了不过占据一个棺材,即使身怀绝技,有非凡的才能,有珠玉一样的品格,如果死得早,英名就不得流传于世,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世上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吗?我一直都忘不了我的好友刘显。他熟读经书,精通文艺,对一些深奥的问题常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是最优秀的,可是却死在郢都,魂归西天。现在将要为他选择下葬的日子,我们想替他树碑、撰写铭文,希望您能大发慈悲,同意为他树碑立传,以便能使他享受死后的荣耀,告慰他的在天之灵。”皇太子为刘之遴的深情诉说所感动,就同意为刘显立碑刻文。

死灰复燃

【释义】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字长孺,汉时睢阳人,原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深得梁王器重。后来因事被捕,关押在蒙地监狱中,梁王多方设法,一时未能使他获释。

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经常侮辱他。韩安国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

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

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太后的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韩安国。

韩安国被释放,得到了梁王的重用。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撒尿了。”

田甲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求饶。

韩安国觉得自己一句话就把田甲吓得如丧家之犬,很是惬意,后来韩安国非常宽容地放过了田甲,田甲感激不尽。

死有余辜

【释义】 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春纪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行,病死在沙丘,宦官赵高乘机串通丞相李斯,改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皇帝,并假造圣旨,逼令太子扶苏自杀。赵高当上郎中令后,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自己独掌朝政。他费尽心思想出了一条毒计陷害李斯。

一天,赵高对李斯说:“当前国内民心不稳,叛乱四起,但皇上整日无所事事,不理朝纲,只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再这样下去,国家可就要危险了!丞相有责任为国分忧啊!”

李斯就去进谏胡亥,劝告他减免赋税,收买民心,以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为当朝丞相,却无力平息叛乱、安抚民心,反来教训、怪罪我,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吧!”

这时,赵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儿说:“李斯心术不正,图谋造反,他的儿子已经和贼兵勾结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为真,立刻下令罢免李斯相位,将他打入大牢。赵高又用重金买通狱中刑讯人员,严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只得招认。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将李斯五马分尸,还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痛恨无恶不作的李斯,李斯被处死后,大家都拍手称快,认为他死有余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