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 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上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8:15:51

点击下载

作者:刘利群,张莉莉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谐世界 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上卷)

和谐世界 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上卷)试读:

编者的话

“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并主办的具有极高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作为世界范围内大学女校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经成为各国女性教育领袖共商发展大计,共求教育创新的基地,在海内外拥有很高的声誉,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于2001年在北京举行,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中外女校长围绕“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主题,以特殊的视角、敏锐的思考,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2004年,又成功举办了以“沟通·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中外女校长、几十位男校长就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资源的开发配置等高等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006年8月,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来自34个国家的119位大学女校长、94位知名传媒学界、业界专家参与盛会。论坛以“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媒介、教育与女性在新时期的发展。“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分为四个分论坛,围绕“大学女校长与女性领导力”、“媒介政策与性别平等”、“文化多样与女性教育发展”、“现代大学体制与发展模式”等四个主题进行讨论。与会嘉宾通过论坛的平台,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论坛期间,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发言提问精彩纷呈,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集分为上下两卷,汇聚了与会嘉宾提交的会议论文,以及开幕式和分论坛的嘉宾发言,是对大会诸多精彩场面的记录和总结。

文集的上卷主要包括了“开幕式”、“大学女校长与女性领导力”、“现代大学体制与发展模式”等几个分论坛的交流成果。共分为“

致辞

”、“主题发言”、“大学女校长与女性领导力”、“现代大学体制”、“特色办学概览”五部分。

在“致辞”和“主题发言”部分,来自不同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从政府政策、高校教育和文化交流等不同角度出发,发表了她(他)们对女性、教育和传媒和谐发展问题的看法。从东方到西方,从政府到民间,从业界到学界,多方位、多角度地为“和谐”二字提供了生动的诠释。“大学女校长与女性领导力”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女校长的治校经验。她们从女性领导者的阅历和感受出发,畅抒己见,分享各自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心得体会。女校长们的宝贵经验对于我国的教育和女性发展事业有相当的裨益和借鉴作用。“现代大学体制”和“特色办学概览”展现了世界范围不同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纵观全球的高等教育,既有趋同性的国际化发展标准,也更多地体现出不同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与会嘉宾以本国或本校的发展情况为例,阐释了她们对现代大学发展的看法:纵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分析各国现代大学体制,分享各校的特色办学经验,共议私立大学的发展之路。

文集下卷汇聚了“媒介政策与性别平等”“文化多样与女性教育发展”两个分论坛的精华,再现了论坛研讨的特色与思想的成果。所收入的论文包括海内外著名的女性传媒工作者、传媒决策者、传媒和性别领域研究专家的精彩发言;此外,还收录了主办方为各种原因不能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所特别邀请的论文稿件。这些论文是媒介与性别研究的优秀成果,呈现了海内外本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概貌。下卷的“多样文化与全球对话”、“性别平等与媒介实践”、“学术碰撞与理论前沿”、“传媒制播与女性形象”等部分,体现了本文集在“传媒和性别”这个跨学科领域方面的整体学术特色。

此外,通过“高等教育与女性领导力”、“高等教育与媒介应用”、“教育实践与战略研究”、“女性教育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等专题,探讨了现行教育体系中女性的现状与发展。既可见高校管理的高端瞭望,也有学生培养的实践感悟,还有专业教育的经典思想,全面纵深地展示了世界文化进程中的大学女校长形象。文章于积淀中生大气,新锐中见个性,张扬中显理性,博学中透灵性。世界高等教育无疑是在各国、各校“特色”中发展起来的,论文囊括了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拉丁美洲以及非洲30多位女校长的战略眼光与实践经验,瞻望了前景,表现了忧思,剖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议,也呈现出对“文化-教育-传媒-女性-发展”这条主线的深刻理解。

在世界趋于全球化的新时期,国际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社会文化在交融中互相影响,也同时彰显出各自的特点。本届论坛是一次国际教育交流的盛会。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女校长汇聚一堂,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世界范围内女性、传媒与教育的发展。论坛既是世界各地女校长的经验分享,也是不同大学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的基础。

本文集是与会嘉宾们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希望本书的整理和出版,能够给更多传媒界、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同仁带来启发和参考,也希望广大读者能从她(他)们的发言、论文中分享、获益、共鸣。2007年1月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顾秀莲 女,1936年生,江苏南通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兼省体改委主任、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两年前的秋天,在第二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上,围绕“交流、合作、发展”的主题,我与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位大学女校长,共同探讨了扩大妇女平等参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计。今天,很高兴与在座的各位围绕“和谐世界、文化多样”的主题,继续探索女性与教育的发展之路。我代表全国妇女联合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此次大会表示衷心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姐妹朋友致以美好的祝福!

在我看来,“大学与媒介的责任”首先要求传媒应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优化环境。其次,教育要为传媒的发展培养人才,创新观念。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女性发展和社会参与力的基础,也是表明女性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女性教育问题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女性教育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千年目标》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保障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国家财政和专项基金确保了女性受教育权,各层次女性教育成就斐然,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13.6和15.9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促进妇女平等参与高等教育发展,中国政府把妇女教育纳入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指标体系之中,把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列入国家的教育和发展规划。在优化妇女发展的资源配置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在全国普通高校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并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为包括女性在内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贴息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帮助她们完成学业。同时,国家重视培养培训女教师,发挥女教师在促进女性教育中的作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女教师比例已达42.5%,可以说,女教师已经撑起了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半边天。

在教学大纲、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性别平等观念已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截至2004年初,中国有50所以上的高校开设了与女性学或性别研究相关的课程,近30所高校设置了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课程。

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发挥出推动两性和谐发展的主体优势,也成为传播性别平等观念的重要阵地。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方面,依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领导班子中女性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女教师高职称比例偏低,中、低级职称和无职称比例仍然较高;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女性研究生导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妇女发展的平衡成为当前最大的挑战。

胡锦涛同志曾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妇女运动长期的战略任务。妇女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也关系到妇女自身的进步。实现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赋予女性权利,投资妇女权益会给人类带来丰厚的收益。让我们从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依法保障妇女权益,落实妇女发展的各项目标要求,努力促进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加强与联合国等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平等、发展与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各位来宾、朋友们,我深信,今天的聚会是促进世界各国就教育、传媒、与女性发展而展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开端。我希望大家借此次盛会,以沟通创造价值、以合作实现共赢、以多样谋求繁荣、以尊重实现和谐!

最后,我祝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朋友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章新胜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章新胜 男,1948年生,江苏沭阳人。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生院城镇规划设计学硕士学位和优秀硕士研究生荣誉。曾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苏省委委员等职务。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2005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尊敬的各位中外大学女校长、各位传媒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

大家好!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学府的女校长代表,与中国妇女界、传媒界、教育界的代表,会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界亚洲传媒论坛,我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对本次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以“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为主题,主办者不仅在寻找对话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探索,更重要的是以传媒、世界为切入点。我们感到十分有意义,本次论坛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界、涉及到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些议题有相当强的研究价值,又有更强的各个地区所广泛关注的普遍价值。

女士们、先生们,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特别是这几年大学从象牙塔走到社会的中心,成为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现在的教育已经不仅局限于围墙内的学校教育,媒体正在承担着与影响力相匹配的教育责任,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媒体手持批评的利器,还关心着大学教育的成长。本次会议把教育和传媒结合在一起,必将会推动教育和传媒的发展,为世界范围内教育与传媒的积极互动做出积极贡献。

和谐社会和文化多样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这个星球有60多亿人口、25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正是因为这些文明的协会议程,协会交流,协会盛会,才构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国文化和思想力量提倡多样性,提倡兼容并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互助为最高境界,这样才能文物化兴,推进文化的进步,和是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并非把各国文化融合为一种趋势,而是在各国文化相互交流、携手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文化,建筑更加繁荣的新世界。本论坛选中这样的主题,就是非常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在当今的这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之下。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遗产,应该从当代和子孙后代来看,考虑并给予肯定。我向大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力。我们历来倡导多样性,对各个国家、地区、各个民族多种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第33届大会通过保护文化内容和多样文化表现形式的公约,这个公约的通过可以说宣布了这样一个事实,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痛苦的事件后达到的共识。今天我想不会再有任何人否认尊重文化多样性对构建和谐世界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约将更加显现出它的历史意义。

与本次世界女校长论坛并行的还有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亚洲是人口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社会文化多样性以及差异性最丰富的地区,我们都认为,亚洲的区域合作,对于本地区的繁荣和和平都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彻底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它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又提出了挑战,以及如何应对挑战。我们认为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要加快区域化的进程。在全球化进程中,国与国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积极促进和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和发展的利器。哪个国家和人民认识得越早,就会受益越大,共同发展、分享繁荣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反之,如果一个区域不能在共同利益上协调进步,那就不能在全球化的机遇上掌握主动,甚至边缘化。因此在座的各位都肩负着更加重要、更加光荣的使命和责任。我期待着亚洲传媒论坛的召开,能为进一步促进亚洲的区域合作做出贡献。正像我们所看到的,在欧洲欧盟的发展和它的推进下,在非洲、在北美、在南美区域化的进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地加快和推进。

今天的论坛有着另一个特点是女校长的论坛,我非常高兴,每次女性论坛我都能与大家见面,对我来说,既能向各位表示由衷的建议,也是良好的学习。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妇女的参与来解决妇女发展的意见。我们一直致力于努力宣传和实施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和准则性文件。妇女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各位女性领导正是新时代女性在高等教育和传媒界的代表。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女性领导的特殊认知方式、特殊的视角,情感特征,在领导和管理中都发挥着独有的特征。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一定有许多经验、体会值得交流和相互借鉴、学习。

此次论坛以教育和传播为核心,探讨许多领域的问题,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论坛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在这里我向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全国妇女组织联络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要特别感谢顾秀莲委员在百忙之中亲自出席这次论坛,并做重要讲话。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来宾在中国生活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欢迎宴会上的致辞

吴启迪 女,1947年出生,浙江永嘉人。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曾任同济大学教师、校长、上海市委委员。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尊敬的各位校长、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八月的北京,金柳漾波,繁英似锦,“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今天成功举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部对出席今晚招待晚宴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人民历来热爱和平、珍视和睦、崇尚和谐。今天,这么多海内外传媒、教育界人士欢聚一堂,充分说明各国教育界、传媒界对“和谐世界、文化多样”有着共同的期盼,对“大学与媒介的责任”有着共同的追求;同时,这次论坛的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和传媒界的团结和友谊。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新朋友,也有老朋友,希望各位利用这次机会,多走一些地方,看看中国的大学建设,领略六朝古都南京的风采,品味江南水乡苏州的柔美,增进交流,促进了解,加深友谊,加强合作。

在此,我还要代表本次论坛的指导单位,对发起并组织此次论坛的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表示感谢,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传媒、教育的合作与交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取得了丰硕成果。

最后,我提议大家:

为和谐世界的建设,

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

为我们的友谊和美好未来,

为各位嘉宾的身体健康,

干杯!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赵实 女,1953年出生,吉林长春人。经济管理学硕士。曾任全国妇联常委、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2003年2月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尊敬的顾秀莲主席,尊敬的章新胜主席,尊敬的各位校长,尊敬的各位学者、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我很高兴参加熟悉而又日新月异的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亚洲传媒论坛倡导跨领域、跨地域的对话交流,折射出现代媒介促进人类交往的强大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今天来到这里,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这一课题,感到特别高兴。请允许我代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服务于人;因而社会良知与责任是媒介的题中应有之义。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辩证唯物、统筹兼顾、谋求发展、促进和谐,这是媒介的价值所在。随着媒介传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渗透,随着媒介发展到“内容为王”的新阶段,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媒介的社会宏观效果,越来越成为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议题。其中,媒介与女性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推动女性了解传媒,利用传媒;引导传媒担当性别平等的錡望者、领军者和监督者。这在女性发展史上、媒介发展史上都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国对媒介与女性和谐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传媒大学决策层高度重视性别和谐发展,多年来在新闻传播各学科建设中积极推动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反响的研究成果。2004年传媒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等,致力于媒介与女性的和谐发展。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媒介与女性”作为重大关切领域的精神高度契合。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的实践与成果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肯定,于2005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媒介与女性”教席。它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媒介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担负性别和谐社会和谐的时代责任。

责任催人奋进,责任激发创造力。走过100年历程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为适应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努力实现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转型。在媒介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在国际国内各种媒体加剧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主动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覆盖率显著提高。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已通电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共9700多万农民群众能够听广播、看电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也从中国延伸至世界。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节目信号已基本覆盖全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3个语种的节目已在北美、欧洲、非洲、拉美的40多个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城市直接落地。蓬勃发展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将为文化多样、世界和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正处于新兴发展中的中国媒介,人才尤为重要。中国传媒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2年来,不畏艰难,抢抓机遇,由小到大,树立了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形成了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造就了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业务,成绩突出,人民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优秀人才。成绩显著,可喜可贺!

广播影视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唤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各级各类大学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综合立体的教育环境,都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传媒呼唤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而传媒人才的世界眼光首先源于大学的世界眼光,源于世界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传媒大学、向国内其他各大学、向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世界各大学,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过去的五年间,我荣幸地代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密切关注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前沿课题,议题之新颖、交流之热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业绩;本届论坛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媒介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聚焦大学与媒介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时代使命、二者的双向作用,有理论上的创新思考,有实践层面的深入总结,既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衷心祝愿此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女校长、各位专家学者在北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文漪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林文漪 女,1944年出生,台湾台南人,出生于山东青岛。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工学博士,教授。曾任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副市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副秘书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台盟中央主席、全国妇联执委。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市政府,祝贺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隆重开幕。这也是我第三次参加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此能见到老朋友,认识新朋友,令我备感亲切和愉快。

今天,大家会聚一堂,在“和谐世界、文化多样”的大主题下共同探讨大学与媒介的责任,这对于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亚洲传媒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北京市民热烈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建城的历史已经有3051年了,作为都城的历史也有853年了。北京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历史发展轨迹清晰,连绵不断,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北京是世界上现存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保留着大量文化古迹,这些都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北京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建造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古都。北京的宗教文化也很有特点,多种宗教和谐相处是北京独有的特征。今天的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现代都市,和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新北京、新奥运”是我们的口号,欢迎大家在2008年再来北京。它将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北京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心。全市拥有70多所学院,有许多名牌大学。丰富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是北京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儿会聚了全国最多数量的知识精英,引导着中国高等教育前进的方向。

北京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媒业基地。北京传媒业在数量上影响力方面都在国内居于首位。北京吸引了数量众多的传媒界精英,也聚焦了世界各地传媒研究者关注的目光。

今天,在北京举行这样一次关于大学女校长和亚洲传媒的论坛,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影响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来自高等教育领域和传媒业界的精英会聚一堂,共同把目光聚焦于“和谐世界、文化多样”的重要主题,这对于北京教育和传媒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举办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这几年影响越来越大。它一直致力于推动媒介传播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并特别关注了女性在教育领域和媒介领域的发展。

在这次难得的学术研讨会上,会聚了来自个34多个国家200多位尊贵的朋友,我们可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学术背景,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促进世界和谐、文化发展。北京传媒的兴盛和大学的发展为这个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也非常期待本次论坛能为北京的传媒和教育提供宝贵的建议。

祝愿各位朋友在北京度过美好的时光。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柳斌 男,1937年出生,江西萍乡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总督学、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西省原副省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

尊敬的章新胜副部长,

尊敬的赵实副局长,

尊敬的林文漪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中外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仲夏初秋之际,古城北京群贤毕至,我们迎来了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向来自世界各国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感谢主办本次论坛的合作方和各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外大学和各国驻华使领馆等有关机构对本次活动的积极参与。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文化传播和多元社会日益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元素。大学女校长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世界各大学的巾帼楷模齐聚一堂,凭借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分析教育和社会现象,必将引领大学致力于世界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论坛还将涉及教育与媒介两大领域,资源共享,强强联手,共同开辟一条通向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世界之路,这对今后世界文化教育和传媒事业的更大发展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中国教育界开展对外教育交流的全国性非政府非营利机构。它始终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积极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界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7月,适逢25周年华诞之际,交流协会获得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特别咨商地位”,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的国际舞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教育铸民族之魂,和谐养无限生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愿意并将进一步努力,与世界各国友人携手并进,为推动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共建和谐世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刘继南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刘继南 女,1939年出生,湖北孝感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专业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记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国际影视高校联合会理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隆重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位大学女校长及94位传播学专家、传媒界领导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和谐世界、文化多样”这个主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女士,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市各位领导,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及驻华大使、女外交官出席本次会议,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明创生、演进的重要特征。多样文化意味着平等共存,同时也意味着自由选择。而平等共存和自由选择,正是世界和谐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信息化与数字化将整个世界连缀成一个“地球村”,通用的技术标准正以强大的力量整合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范式。经济全球化撼动了文化多样性的根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被纳入到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民族性、区域性的多种文化体系必将受到巨大冲击。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文化观中,一贯倡导“和而不同”。“和”是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所谓:和颜悦色的态度,和风细雨的方式,和气一堂的准则,和衷共济的精神,和光同尘的境界。同时,中华文化也特别强调“不同”,从先秦经典主张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现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倡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都把对差异和多样的尊重视为文明进步的基本前提。

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在我看来,我们一方面当全力呵护文化存在方式和话语体系的多样性,一方面又当超越具体的文化形态,构建充盈着人本精神、代表着共同利益的人类理想。这是全世界各类社会组织的共同使命,而教育和媒介功用的发挥首当其冲。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有义务保留各自优秀文化的本真面目,将其作为传统,作为财富,更作为生生不息的前行动力,真实地传承下去。媒介有义务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守望环境、传播知识、启迪公众、建造最大限度的共识与合意语境,促进人类沟通、合作与发展。作为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我们更关注从教育和媒介共通性的角度,探讨它们在实现文化多样与世界和谐中的使命。

教育培育文化,媒介传播文化。大学是院墙内的媒体,媒体是没有院墙的大学。大学传播文化的性质与媒体无异,媒体教化社会的功能与大学殊途同归。二者在社会参与、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守望、社会疏导和社会监督的轨道上携手并行,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车轮。基于此,我认为大学和媒介在实现文化多样与世界和谐的过程中,当担负三个主导责任:

其一,大学和媒介自身应该成为和谐世界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大学是社会的良知,无论是身居象牙塔还是服务社会,大学的一言一行都对世人起示范作用。大学本身又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应有之义,由此可延伸为对和谐世界的贡献。媒介是社会的公器,媒介的世界构成大多数人眼中的现实世界,由不同语言构成的媒介自身就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多样文化谱系。作为文化的良导体,媒介的基本功能就是沟通。通过对和谐的倡导、对冲突和矛盾的化解,媒介在促进世界和谐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和媒介对和谐的努力追求,是人类实现共同理想的基本力量。

其二,大学和媒介应该致力公民教育、抓住“人的培养”这一核心问题来推动和谐世界发展。多样文化下的和谐世界建设,不能仅靠少数精英完成。只有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才是推动和谐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力量。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不熄的火炬,是经济社会进步通向明天的桥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媒介是现代社会促进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多种媒体的整合应用,更具有无远不至的覆盖面和无时不在的影响力。尤为重要的是,教育和媒介不能只着眼于造就具备专业技能、片面追求财富的社会公民,而要培养拥有世界眼光、普世情怀,关爱多样文化、珍视平等自由、实现和谐共处的新一代。教育和媒介要让新一代对人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多样文化促生的愿景保持永久的热情,对和谐世界的理想保持不懈的追求。

其三,大学和媒介应该点燃人类共同的信念之火,超越不同文化形态,构建和谐世界。在现代社会,大学和媒介都是知识创新、观念创新和价值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和传播人类共通的价值体系,譬如对真理、至善和净美矢志不渝的追求,对人类沟通、合作与发展理念的坚持。媒介要在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融入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互动中达到和谐与平衡。教育和媒介构建的人类价值观,应当克服文化多样性自身的悖论和现世的困境,展示出一幅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和谐美好的图景。

与人类构造的其他社会系统一样,教育和媒介本身也都是双刃剑。我们当如何避免教育的急功近利倾向,处理好教育走向社会中心与保持精神独立的关系?我们当如何坚守媒介的理想,防止媒介在利益的支配和驱动下,带来更大的误解和鸿沟?我们当如何固守社会正义和真善美的主题,构建一个开放、均衡的平台来促进多样文化的和谐繁荣?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在一起,又回到了今天论坛的主题:在维护文化多样、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大学何为?媒介何为?

女士们,先生们!我相信这些问题将在本次论坛上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祝论坛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维嘉在欢迎宴会上的致辞

陈维嘉 女,1953年出生,重庆人。四川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四川大学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主任、副司长。2006年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晚上好!

在这个美丽的北京初秋之夜,我们有幸举行“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欢迎晚宴,为来自各国和全国各地的校长、专家和传媒业界的朋友接风洗尘。在此,我谨代表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向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向各位尊贵的客人,向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关心教育和传媒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

今年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第三次召开,亚洲传媒论坛第四次召开。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两个论坛以“女性”、“教育”、“媒介”为纽带,为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界、传媒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目前,两个论坛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们中国传媒大学与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为推动我校的国际化发展,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传播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到现在,参加论坛的各国朋友越来越多,论坛也越来越得到各国学界、业界的重视。这都是和在座各位嘉宾的支持和参与分不开的。

光临这次论坛的朋友既有来自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女性翘楚,也有海内外传媒界的学者、精英,可谓群贤毕至。大家来自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期望在“和谐世界、文化多样”的主题下,共同推动全世界高等教育和传媒的蓬勃发展。

教育和传媒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今天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浪潮滚滚,新经济形态浪飞潮涌,教育和传媒在各个方面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甚至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未来世界的看法以及未来社会的走向。在传承文化,推广知识方面,教育和传媒共同担承着重要社会责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精神。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教育本身就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育汇集了多样的文化和丰富的思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媒是社会公器,在当今的媒介化时代,人们对传媒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广泛。媒介传播已经成为很多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它使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也推动着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在很多时候,传媒还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彰显人性良知的重任,为实现和谐世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媒与教育的发展密切联系,也互相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传媒的广泛影响,传媒的进步也需要教育的坚实根基。在创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二者共同肩负着培养人才、传递信息、沟通世界的时代责任。

和谐的世界是尊重差异的世界,是多样文化平等共存的世界。在我们的世界中,有着千差万别的习俗和形式各异的文化。正是这样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使得文明的发展、衍生有了丰富多彩的样貌;使得文明的创新、演进有了多种多样的可能。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平等的世界中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它们也共同组成了和谐世界的文化图景。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模式的推广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同。时代的大背景需要我们更多地重视差异,尊重多元,更多地关注不同文化的多样发展。只有多样的文化才能催生出和谐世界最美丽的花朵。“和谐世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中国人民有着热爱和平、珍视和睦、崇尚和谐的传统。现在,中国社会各界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希望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传媒与社会其他各领域深入合作、携手共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世界各国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这次论坛以“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为主题,希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教育界、传媒界遍布全球的团结和友善。通过这次论坛,各位新老朋友既可以畅叙友情,也可以共商教育、传媒的发展大事。相信这次论坛将会是互动的舞台、思想的盛宴。在未来几天的讨论中,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发表高屋建瓴之论,推陈出新之言,纵横古今之议,驰骋中外之谈。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一定会取得丰富、深刻和富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精英会聚,共襄盛举!这次论坛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一次联谊友情的聚会。各界新朋老友欢聚一堂,祥和与欢乐交融,美酒助友情生长,真是赏心乐事,怡人心神。我愿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嘉宾,向所有支持教育和女性发展,关注传媒进步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良好的祝愿!

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酒迎亲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今天晚上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在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共同举杯:

为实现和谐世界的美好理想,

为这次论坛即将取得的成功,

为各位的事业辉煌,身体健康,

干杯!

台湾世新大学前校长成嘉玲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成嘉玲 女,美国夏威夷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曾任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商学院院长和世新大学校长。现任台湾南开技术学院董事长、世新大学董事会董事、海峡交流基金会监事和亚洲基金会董事。

大会主席,来自世界各国的女校长们:

大家好!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今天已经是第三届了。这三届我都参加了,我感到非常荣幸。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文化多样,较之去年的沟通、交流、发展,主题好像涉及面狭窄了一些,实际上这个主题更加有意义。只有透过教育形成世人的共识,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才能够实现。要达到这些目标,大学所能起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大学发展关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前途。刘校长在第二届大会上讲了大学的职能,一个是科学研究,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二是培养人才,适应时代的需求,造就一流的专门人才。三就是社会服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想,大学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作为大学校长所肩负的责任是特别的大。而作为大学的校长所需要的人格特质就非常严苛。一般大学校长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包括了高瞻远瞩,卓越的学术成就,厚实的品德涵养、高超的对外沟通技巧。其实无论男性或者是女性,只要具备这样的特质,一定能扮演好校长的角色。那么,我们今天在这里为什么一定要召开一个女校长的论坛呢?我想这是因为社会科学不发达,原始的利益成为了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男性一般能掌控各个领域,进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男主外,女主内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范。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受到很多不必要的限制。可是事到如今,女性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开始在教育、科学、医学、法律等各个领域里都崭露头角,甚至凌驾于男性之上。女性的成就也尤为可观。世界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有来自这么多国家的女性校长与会,就是很明显的证据。而且中国传媒大学在刘校长领导之下,学校发展突飞猛进,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在座的各位都非常了解!

但是总体而言,进入大学的女性学生,我想占了学生的半数,甚至比半数还多,而女教授在各校的比例就少了一些,女校长更是凤毛鳞角。即使美国的哈佛大学的校长,当然他现在已经不是校长了,也曾公开发言,男性在科技、数学方面是比较优于女性的。而他也没有想到,他学校里本身就有很多卓越的科技的、数理的女教授,这个也是他的导火线,不得不下台了。所以我想归纳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法之一,但是归纳法如果过了头会很危险。有人认为女性不能作为领导人,是因为受家庭的拖累,我想这一点社会也要负很大的责任。男性因为天生体力的优势,或者是他已经在社会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女性有些事情是不适合做的,还限制女性在某些行业的发展,例如消防员等等。社会不应该限制女性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并没有说女性和男性一定是怎么样,一定要看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女性不应该受男性的限制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女校长论坛,这也说明了女性大学校长的稀有性。我不知道这样的论坛能开到多少届。但是我认为到男性校长论坛出现的时候,就是女性校长论坛消失的时候。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金在烈 男,1946年出生。韩国高丽大学东方哲学博士,高丽大学教授。曾任韩国经济人联合会社会贡献委员会运营委员、韩国外国语大学理事等职务,现任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国传媒学术发展的引导者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邀请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的女校长和传媒界的专家学者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我首先向本次论坛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传媒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亚洲传媒领域的一流学府。中国传媒大学有今日之成就与刘继南名誉校长无私奉献的精神、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在此,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刘校长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次大会由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亚洲传媒论坛联袂举办,两大品牌论坛强强联手,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创举。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这一主题契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10月正式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公约。该公约鼓励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世界传媒和全球信息网深层互动。

从这一角度来讲,本次大会是为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实施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为探索传媒和教育在推动文化多样性进程中的使命,为促进传播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了一个创新的平台。

东方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正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普遍的文化价值。现在,东方和西方正以和谐相融的合作精神,为促进人类共同的繁荣与发展,为营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携手同行。

这次大会的重要承办机构之一——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设立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着力于促进大学与传媒、传媒与教育的互动发展。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在著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了14个亚洲研究中心,资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发展。我们所做的努力,本身就是和谐世界、文化多样艰巨工程的组成部分。

我相信,在本次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和研讨,不仅能促进东方西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会使延绵几千年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变得越加丰富。本次大会将为探索人类共建和谐世界的理想方向,开启人类21世纪的未来之路,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希望,本次大会能成为各位代表弥足珍惜的回忆。

最后,我要向为筹备这次大会付出全部努力的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各相关部门,表示慰问和诚挚谢意。

祝中国传媒大学前程似锦、再创辉煌,祝各位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芬兰坦佩雷大学校长克里斯塔·薇兰托拉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克里斯塔·薇兰托拉 女,1946年出生。芬兰土尔库大学博士。曾任芬兰美国教育交流委员会成员、芬兰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会员、北欧部长委员会高等教育指导组成员、芬兰科学与文学学会会员等职务。现任芬兰坦佩雷大学校长。

各位女士、嘉宾们:

首先请允许我衷心地感谢各位来宾和本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受邀请出席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我还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代表嘉宾来致辞。

这样一个大学女校长论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使得我们能够探讨高等教育问题,并且本着互相学习的精神来分享这样的体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社会、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气候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在很多地区,和谐还不是很现实,和谐只是在心里面和梦想里面盼望的目标,但是我们要不断坚持这样的梦想,坚持这样的目标,即使前景是暗淡的,但是我们也要相信:全球化就是互相依存,互相交流看法,而绝对不是霸权主义的真理,不是单一看问题的方式,而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高等教育,不光是关乎到教育市场本身,而且还关乎到互相依存。

教育这样的语境,能够让我们互相交流意见,取得更多成果,而不是使我们互相产生冲突,因此我们要寻找一个多样化的解决办法,多样的文化,和多样化的模式。前几年我曾经有机会来访问中国,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和其他大学,同时跟中国高校和芬兰高校开展教育交流。每次我都被我们中国同事的决心和意志深深打动,包括他们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在制度建设方面、在与国际交流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意志。中国传媒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非常好地说明了,我们在中国能看到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在第二届论坛上,也就是两年之前,我首次有机会能够看到一个多学科的大学怎么为学生和老师做出贡献。

今天我们这个论坛包括两个相关主题,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媒体和教育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样一个论坛上,妇女能够有机会来探讨高等教育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世界还不是一个女性意见跟男性意见同样重要的世界,因此本次论坛给妇女一个机会来讨论学术政策问题,我要感谢主办方提供给我们这样有价值的机会。

但是我们也不应当忘记,我们需要女性,也需要男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需要女性,也需要男性把教育发展得更好。这样一个论坛给我们一个机会同大家合作,使得我们能够这样切实地交流学术意见。

谢谢大家!

全国妇联常委、组织联络部部长马延军在闭幕式上的致辞

马延军 女,1944年出生,北京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曾任高校教师、洛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书记、洛阳市副市长兼教委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常委、组织(联络)部部长、全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筹建工作顾问。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非常感谢两个论坛把最后大会总结发言的机会给了我,这也是一个很好地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我就把这两天大家形成的共识加以小结。

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在主办单位的周密安排下,完满地完成了各项学术研讨和文化活动,论坛就要落下帷幕了。

在这次论坛中,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位大学女校长及94位传播学专家、传媒界领导参与了盛会,围绕“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的论坛主题开展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与会嘉宾通过大会

主题发言

、分组讨论、圆桌会议等丰富的形式,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媒体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次论坛大家丰富了经验,深入了认识,开拓了思路,也增进了友谊。为今后相关的活动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朋友们,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亚洲传媒论坛是中国教育界、传媒界两大极具品牌价值的国际交流平台。到今天,它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也走出了一条持续稳步发展的道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创办的初衷是: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和大学女校长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入手,解析教育现象,回答教育问题。而亚洲传媒论坛的创办宗旨则是:应对亚洲传媒界日益强化的区域合作要求,为地区合作和国际交流搭建开放的对话平台,发挥东方文化对人类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可以说,两个论坛的创办,都是目的纯粹而意义深远。

几年以来,两大论坛的举行得到了中外教育界、传媒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首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于2001年在北京举行。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中外女校长围绕“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主题,以特殊的视角、敏锐的思考,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在论坛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校长交流治校方略和治学之道,探讨知识女性的成才轨迹和心路历程,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体现出鲜明的国际性、学术性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首届亚洲传媒论坛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包括整个亚洲地区在内的几十位国内外知名传媒学者参与盛会。论坛的兼容性与多元化特征,更吸引了不少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企业和机构的从业人员前来学习、研讨。论坛内容丰富、在传媒学界和业界的交流探讨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

随着教育、传媒的迅速发展,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亚洲传媒论坛相继迎来数次盛会。以“沟通·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于2004年举行。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中外女校长、几十位男校长就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学科专业调整、资源的开发配置等高等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坛视野开阔、影响广泛,对女性平等参与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外大学女校长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同样,亚洲传媒论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9月,“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召开,主题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作为论坛的分论坛——“中外台长高峰论坛”也同时举行。2005年“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在北京召开。同时,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承办了“2005年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近80位来自亚、欧、美各州的不同行业知名传媒业界人士在“新技术、新媒体、变革中的传媒”的主题下,深入探讨“产业化、内容产业和新媒体技术”。论坛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入的研讨,有力地推动了亚洲传媒领域产、学、研各界把握传媒发展动向、探讨传媒发展规律、商讨传媒发展战略。

各位来宾,教育、传媒是信息时代推动人类发展、文明进步的生力军,在现代社会,教育和传媒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也日益彰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话、合作已经成为大学与传媒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顺应这种趋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亚洲传媒论坛联合举办了本届论坛。

两天以来,与会嘉宾围绕“大学女校长与女性领导力”、“媒介政策与性别平等”、“文化多样与女性教育发展”、“现代大学体制与发展模式”、“大众传媒与社会和谐”、“大众传媒与文化多样”等六个不同的分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我们看到,本届论坛不仅沿袭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亚洲传媒论坛的优良传统,还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下列四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第一,论坛着眼于“大学与媒介的责任”这一时代课题,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大学、媒介是信息时代的两大文化高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发展、媒介的创新都有很高的关注。本论坛将“和谐世界、文化多样”这一全球化时代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大学、媒介追求的目标,阐明大学、媒介的时代使命,推动大学、媒介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传承文明的功能,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论坛贯彻了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风,推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在“和谐世界、文化多样”的理念下,本次论坛立足现实问题,深入把握不同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在求真的基础上求发展。代表们的发言紧扣社会现实和实践要求,注重调查研究,对各种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结论和切实的对策建议。这些分析和对策对大学与媒介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三,本次论坛尊重多元、倡导协作,体现出鲜明的创新精神。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环境下,论坛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建立大学与媒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协作平台。本次论坛精心设置教育、媒介、发展、性别平等等具有内在关联的议题,通过对话、交流,促进了各学科、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在沟通讨论中,大家体会到对于大学、媒介的认识需要辩证的思考,需要有联系地、发展地分析问题;也更加明确了创新是媒介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教育的基本品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大学与媒介要为创新性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本次论坛对性别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和传媒领域,性别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论坛讨论中,各位嘉宾对教育、传媒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性别平等、女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多学科、多角度地深入研讨了大学、媒介与女性发展、性别和谐的问题,深化了认识。与会代表通过对话合作,共同担负起促进性别和谐发展的时代责任。大家一致认为,女性是促进教育、媒介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媒介有创造女性发展条件、增强女性社会参与的重要作用和职责。教育和传媒的发展,将为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这是一次深入研讨世界高等教育建设管理经验的论坛,是密切观察传媒发展前沿、深刻思考传媒协调发展之道的论坛,是以多元视角、科学态度研讨大学与媒介对女性发展的作用与责任的论坛,是注重沟通、富于创新、谋求发展的论坛。

各位来宾,在媒体大众化时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的大学建设和媒介发展面临一系列全新挑战和机遇。“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构建了教育界、传媒界的良好对话机制,为信息化时代教育、传媒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在本次论坛中,与会嘉宾共同签署了《论坛宣言》,为推动媒介与教育的发展,为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媒介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做出积极努力。

朋友们,论坛能取得这些可喜可贺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请允许我特别提到的是,论坛的成功,还得益于论坛主办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实现了两个论坛的成功合作。两天以来,在“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的共同主题下,教育界、传媒界的学者专家共聚一堂,交流思想,交换观点,相互启迪,共谋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充分说明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亚洲传媒论坛的联合举办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为建立中国信息传播教育领域的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国妇联对这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教育财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所有参加论坛的女校长、传媒研究学者和业内精英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我们敬重、钦佩的刘继南校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来宾,朋友们,本次论坛汇聚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教育、传媒界精英的经验和智慧,必将为新时代大学与媒介的发展、为世界的和谐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论坛即将闭幕,这是一个暂时的句号,又是一个创新的起点。它是大学与媒介深化交流合作的起点,是教育界、媒体界协力建构和谐世界的起点,是各位来宾发扬创新精神、再创佳绩的起点,也是大家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起点。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教育、传媒发展,为和谐的世界和多样的文化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主题发言

文化自信与创造性姿态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刘长乐刘长乐 男,1951年出生,上海人。1980年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曾任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现任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两年前,中国京剧院在北京一些大学里演出《四进士》、《将相和》等传统京剧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你们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懂一点京剧,有一点中国文化底蕴,会让你们在和老外交谈、交往时多个话题,多些面子……”据称,“广告效应”相当良好。

京剧与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前,它的名角、“头牌”在演出时,往往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而今天却靠这样一则广告吸引学生,不免让人心头酸楚。有专家认为,当今,在年轻一代中,流行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痛惜地说:“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社会和谐建立在人心和谐上,文化多样建立在文化自信上。是否拥有文化自信,决定着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的生存价值。否定传统文化,只会增加了我们历史的迷茫,看不清来路,又怎能知晓归途?东方文化、亚洲文化从丧失文化自信到重新建立自信,是一次艰难而富有戏剧性的文化长征。这个长征,不仅考验亚洲媒体的技术素质,也考验着一代亚洲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心理素质。一、达成文化认同

有一种东西无法作假,那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不在于高楼盖了多少座,汽车卖了多少辆,GDP增长了几个百分点,而在于我们对过往文明的了解与认知,在于我们感到自己能与李白、杜甫、曹雪芹同根同祖的欣慰与自豪,在于我们对未来文化走向的把握和信心。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清楚自己“到哪里去”。

进入近代史,在中国人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遭遇了最为痛苦的外侮之后,中国的一些知识界精英认为,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把国家拖向了贫弱的泥沼。在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成为主旋律。中国被拖入一个强制性的参照背景下,在这里,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构成方式成为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形态,是“先进”的,而其他的社会形态则被定性为落后的,必须改变的。

在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之下,中国传统的一切都在摒弃之列,家庭、姓名、文言文等等,甚至是汉字也应该拼音化,原因很简单,这些结构和物质都与传统价值观不可分离。吴稚晖说:“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因为孔、孟、老、墨便是春秋、战国乱世的产物。非再把它丢在茅厕里三十年。”这种反思和做法,导致了社会心理层面的重大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在它的出生地丧失了尊严。

因此说,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的总根源就在于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文化的根基处即观念体系和制度体制方面进行西方化的改革。”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强大,文化认同问题就越迫切。正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人正不由自主地向传统文化回归。它像一颗恒星,用强大的引力牵引着我们向它靠拢并围绕它旋转。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实证文化的缺憾需要纠正。早就有西方学者指出,20世纪最大的迷信是对“科学”的迷信。“科学主义”把那些无法用实验方法验证的东西,(例如东方文化)判定为“非科学”、“伪科学”而加以否定,从而违背了科学的最高精神:怀疑。同时,近代工具理性导致的人类道德体系崩溃,环境和生存危机也反过来刺激了我们对东方文化的认同。二是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着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超稳定性,一个是非普世性。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世界观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与生俱来的,天然的烙印,能互补融汇,却不能改变性质,性质的改变就意味着这种文化的消失。东西文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普世性”相比,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充分地证明它的“普世性”。

说到这儿,我想说的是,我在国内外,见过许多成就颇高的华人文化艺术大师,这些人往往是一袭中式对襟衣裳,神情淡定,举止儒雅。他们常常使我心生感动,不是说衣服这样的文化符号多么神奇,而是那种华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令人倾倒。我深信,文化就是一举手一投足中所流露出的秘密,这些生命与文化的密码,是任何形式的全球化都无法消弭的。

对于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目标的凤凰卫视来说,文化认同不仅是一种立场,更是一种策略和行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和全体华语媒体的努力,使中华文化面对西方压力时达到三种境界:一是从慌乱失措到从容淡定,二是从自我否定到正面认知,三是从互相排斥到互补交融。

我们的做法:

一是重温,消除“陌生感”和“抗拒感”。凤凰成立十年来,一直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扫盲”工作,改变文化失序的现状。中华文化曾长期处于被割裂、误读、曲解的状态,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易经、佛教等文化典籍都被指为“封建糟粕”,出版社不出版,学校里不教授,整整一代人(或者是两代人)对其内容的了解是从革命大批判文章中得来的,许多人形成了一种“拒绝了解”的思维惯性,一旦有人提起,除了声色俱厉地指责为“迷信”,“迂腐”,谈不出半点实质性的论据。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人,听说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易经》时,觉得非常惊讶,说是想不到“算卦的迷信书”里还有这么精彩的言论。凤凰卫视在《世纪大讲堂》《文化大观园》《纵横中国》等节目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易经》、佛教、中医、甲骨文、京剧、龙凤文化、关公崇拜等中国文化的代表作,有的节目(如星云和净空两位佛学大师的采访)创造了单位时间内电视台的收视纪录。这些节目播出后,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番论战。而反对者和赞成者为了证明自己,都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非常好,好就好在通过引起关注,创造了学习的需求,在消除“陌生感”和“抗拒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而事实上,以儒家的观念来判断是非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二是重构,转变认知模式。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利用自身文明的成就创造新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回顾”,“回忆”。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思想蕴涵着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性的判断,比如“天人合一”可以拯救人类等等,强调古代观念的超前性和对于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实际是下意识地重复晚清“西学中源”的想法和做法,以这种方式来回应文化认同的矛盾,从根本上还是回避了中国当下经验和对于这种经验的创造性思考。我们必须在充分肯定现代化目标和民主、科学这些“基本”的价值准则的情况下,强调一种“构造性”的文化认同。

我认为,全球化虽然让人有种种不如意,但总体上是人类认知模式转变的标志,隐含着从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举例来说,在对待“台独”的问题上,中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民众各有不同立场。在上个世纪的后半叶,大陆民众只要一听“台独”,回应就是一个字:“打”。美国人说,你打我就干预。中国人说,威胁更激发我们的斗志。结果局面越搞越僵。随着“和平发展”、“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和中国的更加开放,转变了思维方式,使横跨两岸三地的凤凰卫视有可能真实、全面地向世界和中国披露关于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信息,除了新闻报道外,我们聘请台湾四大名嘴中的三位在凤凰开办节目,分析“台独”势力的纲领、策略和手段,特别分析了他们利用大陆民众情绪捞取政治利益的做法。同时,我们也利用凤凰对台报道的空间,介绍大陆的善意和诚意,通过媒介的作用,转变了双方许多人士的认识方式,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现在,两岸有更多的人对于“不战而和”、“不战而统一”持乐观态度,对维持现状也达到了共识,我们也希望这种明智选择能够泽被后世。二、化解文化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贯穿文化发展史的始终,不同文明的共存与冲突是维持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西方文明源自希腊文明,希腊文明则是第一次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果实。中华文明也是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多种文化的冲突交融中产生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大到意识形态,小到待人接物,文化冲突像河流一样浪花翻卷,无始无终。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些年来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文明冲突论”并不是什么新的创见。然而,冲突是短暂的,交融是永远的。当冲突到来的时候,如何化剧烈为平和,化对立为共存,化恐惧为自信,化抗拒为接纳,是文化冲突各方在交往中应该寻找的最佳道路。

我认为,面对强势文化压力越来越大,冲突日益加深的现状,代表东方文化的媒介应做好三种功课:一是消除文化恐惧,认识冲突的积极意义;二是建立合作机制,提高交流质量;三是吸取他人长处,尊重时代选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12月26日通过的《人权与文化多样性》文件中说:容忍是21世纪国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并认为其中应包括积极促进和平文化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人类互相尊重,兼容所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和语言,既不惧怕也不抑制同一社会之中和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异,反而珍惜这种差异,视其为人类的宝贵资产。“容忍”与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融汇”、“包容”、“宽容”等词汇意义不同,它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意思,也没有大度、接纳、施舍的色彩,而是在不太舒服的状态下的共存。在英文中,tolerance可以解释为一种忍耐力:承认并尊重他人的信仰或行为的能力或行动。

这方面,凤凰卫视有一些切身的体会:

最近一个时期,中日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官方和民间的对话渠道几乎都关闭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朝日电视台的制作人高桥政阳看了我们的《时事辩论会》节目后,提出要跟我们辩论。两个不同国家、不同观点的电视台之间在官方和民间长时间没有对话的情况下,突然要在电视媒体上用最公开的方式进行辩论,各自表述知识界和民间的观点。这种新的对话方式,在中日关系史上,在华语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经过精心准备,在2005年8月9日,双方举行了第一次电视辩论《破局之变——中日热点大交锋》。凤凰是直播,朝日电视台是随后转播。

2006年7月25日,我们又举行了第二次中日辩论会,讨论后小泉时代问题。今年的辩论气氛更为理性,中方嘉宾没有出现去年的激愤情绪,更没有手指对方的场面,除了讲靖国神社那段声音有点激动之外,总体上相对比较平和。这样的一个结果,可能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争”起来,会牺牲掉一部分看大戏心态的观众,但同时也会吸引一批希望踏踏实实恭听各方观点的人。中方嘉宾把辩论控制在一个不卑不亢的尺度上,他们对后小泉时代日本的分析,观点是独到的。而两位资深的日本政论专家,状态跟去年一模一样,说话的语气,语速,表情,甚至举出的部分例子,都给人强烈的“重申”感。

日方的高桥政阳先生来信说,“在香港播出5天后的7月30日,朝日电视台周日时政论坛将《中日辩论会2006》缩编为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并邀请前首相辅佐官冈本行夫先生到演播厅,播出了30分钟的摘要版。这一栏目的收视率达到9.8%,在当天此节目所有栏目中高居第二。按收视率计算,1亿2千万日本人当中,有1千万以上收看了这次中日辩论会。此外,朝日新闻社经营的卫星电视台‘朝日新闻卫星台’也两次播出了60分钟的摘要版。这意味着共有数千万日本观众收看了这一讨论会。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获得了超过去年的好评。我们认为,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日中两国国民都能够冷静地对待日中关系了。”

高桥先生在来信中强调,改善并进一步发展日中关系,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他认为,不仅应该进一步加强凤凰卫视与朝日电视台之间的这种合作,而且有必要超越这一框架,建立起国家机关和半民半官机构等也都加入的框架。

众所周知,在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上,两国都必须面对强大的民间压力,而凤凰卫视和朝日电视台举办的中日辩论会,对于舒解民间压力,找到问题症结,消除政治障碍,是有益的,有效的。一位中国观众评论说:“应该为中方专家的表现鼓掌。毕竟是有修养有智慧有国格的国民代表的交流和辩论,沉着稳重,不卑不亢,有深度有艺术,有坚毅有幽默。假如明年的中日辩论会在日本主场,中方的嘉宾也应该能够代表中国民间的声音和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理直,也感受到中国的礼仪。”同时,《时事辩论会》这个节目也被日本NHK看中,他们买下了我们全年的节目,每天固定时段在其卫星频道上播出,根据日方的反馈,该节目的收视率在其外购节目中是最高的。三、保持创造姿态

强势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媒介将意识形态向四处传播。在看似中立、平等、互利的扩散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多媒体、互联网、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可以毫不费力地打入他国文化市场,获取利益。而弱势文化由于身处守势,容易产生急躁、脆弱、自卑和保守等情绪,往往还没有较量,就先输了心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决心防止和减轻全球化环境下的文化趋同,以促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和要求时,美国人却认为,过于强调为某一种文化提供法律保护,以防止受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是为贸易保护主义开方便之门。美国学者高皮纳说:“如果一个国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与美国文化相同的力量,它就应该向美国学习,向国内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试图把它保护起来。”

美国人用他们的自信和竞争态势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文化产业发达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当我们指责西方的傲慢时,是否有意无意地流露了东方的偏见?当我们批评西方文化的强势与刚性时,是否意识到东方文化的散漫和柔弱?当我们自豪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是财富时,是否意识到必须用文化创造新的财富,而使其更具活力?亚洲和中国的媒介应当克服三种心态:一是弱势心态,表现为偏激、极端,小题大做,不负责地发泄。二是盲目乐观,表现为看不到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实质的差距,觉得发达国家不过如此。三是自我中心,表现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自我化,凡是不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判断的,都认为是不好的。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实质在于面对强大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创造、进取的姿态。

首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西方媒体相比,亚洲媒体的实力和声音相对弱小,记者少,财力弱,但如果拥有强烈的进取心,照样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有上佳表现。凤凰卫视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莫斯科和别斯兰人质事件,西班牙列车和伦敦地铁遇袭案、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中,均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回独家新闻。凤凰卫视的这种文化自信,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接近我们的目标: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

其次,提高人的素质,争取做到最好。在最近的以黎冲突中,凤凰卫视派出四路记者前往最前线进行采访。所谓“四路”,其实只有六个人。也就是说,有两路记者是“千里走单骑”,一路一个人。但是,他们一专多能,能出镜、会摄像、会编辑,会使用海事卫星传输,有的还会说阿拉伯语。所以显得能量很大,每天报道30多条新闻,还通过连线方式参与专题节目。我们的记者不仅拍摄军队的行动,战争的苦难,还拍摄了火箭从头顶掠过的画面和一个穿着轮滑鞋在空旷大街上“溜冰”的青年;不仅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了战争的全貌,还深入挖掘了战争中的人与人性。记者陈晓楠通过线人,联系采访真主党的一位政治委员,虽然明知道这是以军的“定点清除”对象,前去采访时也有一丝犹豫,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我在写给这些火线记者的信中说:“你们的专业素质完全可以同西方名牌的记者媲美,显示出华人媒体的战地行为已经日趋成熟和显赫,让全世界华人为之震撼。”

第三,保持创造态势,还要求我们完善文化推广的策略和手段。一位美籍华人告诉我,中国的一些文化推广活动,往往是花钱多、响声小,搞到最后,成了华人圈的内部活动。反观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往往是保持政策和活动的长期性和一贯性,有详尽的方案和时间表,有成熟的商业手段。有些活动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做大版的广告或专题节目介绍。凤凰在这些方面也在努力学习。如为了采访美国总统布什,我们从半年前就进行准备,一面不断地与白宫沟通,强调凤凰对美国新闻的重视,一面向他们介绍凤凰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而在确定采访时间后,我们又反复在节目间隙插播广告,承诺不加任何删改地播出采访的全部内容。这些做法,保证了采访的成功。布什在采访中特意为我们延长了三分钟,讲到他年轻时在中国的经历,强调中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不仅符合我们各自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向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传递了重要的信息。

总之,除了伟大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还应建立在对自身品牌和影响力的不懈打造,对“游戏规则”和对手的尊重,对本土文化的研究、推广和创新。这样,我们就会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得到认可、尊重和欣赏。这不是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种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而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尊重与欣赏。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正像各个大陆版块上的孕育不同文明的水系: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多瑙河、恒河、黄河,最终是百川归海,九九归一。同样,东西方文化终将会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

大学危机管理

美国迪拉德大学校长 玛瓦琳尼·秀茨玛瓦琳尼·秀茨 女,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咨询管理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斯坦尼洛斯分校校长。现为美国新奥尔良迪拉德大学第九任校长。此外,她还在许多主要的研究机构担任过高层管理,其中包括:明尼苏达州大学副校长及教授、托莱多大学副校长及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副校长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及教授。

朋友们好!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感谢刘继南教授为我们提供这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这种想法已经超越了时代,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女校长数量逐渐增多,我们的工作也许会带来传播和决策模式的变革。此次会议的影响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我们从世界各地会聚于此共同来探讨“世界大学女校长角色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在第二届论坛中吸收了很多思想的精华,今年我又回到这里,同样渴望得到更多思想的分享。

我认为大学女校长不仅要以一名负责任公民的身份采取各种行动,而且还要为其他人做出典范,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和它的未来。我们的行动可以像燎原的星火,由参加论坛的代表带回到她们的国家,传递给全世界有共同想法的人们。我们作为女校长必须接受挑战、积累足够的经验、凝聚众人的力量,抵制那些不顾国家和地球未来发展的行为。很多人并不考虑这种短视的做法将对地球未来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我今天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对“抵押未来”的看法。我一直对这一话题充满着热情,但是直到我自己的家园,我所热爱的城市新奥尔良,我的大学迪拉德大学在卡特里娜飓风中变成一片汪洋时,我才更真切地感受了这一话题的重要。大量东西被毁,众多生命消损,人们丧失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愿望,缺少了行动的力量。

很不幸地,但是也不足以奇地是,媒介报道的焦点都集中在这次惨痛悲剧的伤亡人数上——1500多条生命,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但是,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重新被安置的老人几周后死去,一代人失掉了勇气和愿望,无论在地域上还是精神上都远离了他们的家园,流落到远方。

这些人感到由于各级政府的拖延、反映迟缓,遭到了背叛;他们过的是没有食物、水和卫生保障的日子;他们要在汪洋大海中寻找到一块高地,以求更幸运地被救生船找到。

这些人中有我的学生,也有我所在大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中很多人都损失了个人的财产,但是这块叫做迪拉德大学的神奇土地却因为它集体的勇气、决心、力量、愿望和坚韧而成功地焕发出美丽的光芒。

像所有人一样,我也受到了此次飓风的创伤,但是每天当我看到那群可爱的学生们的时候,我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那段期间,他们一起在希尔顿酒店这样一个非常规的教育场所里学习和生活。直到2006年1月,我们才重返新奥尔良。

当我们在希尔顿酒店的时候,迪拉德大学也在大规模的重建,此次重建的完工大约需要4亿美元。自从9月初,每天大约二三百工人就一直在校园里修建设施:清理碎片、净化空气、重新种植植物、重新对除了小教堂之外的所有建筑进行内部装修。当时,只有小教堂没有被水淹没,但是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我想小教堂奇迹般地留存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尽管媒体不断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是安全的。但是,对于迪拉德大学而言,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迪拉德大学像凤凰一样,涅槃后得以重生,变得更强大而美丽。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样,迪拉德大学也在卡特里娜飓风的洗劫后得以集聚了更多的勇气、决心和力量,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有了更高的飞升。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6-10英尺深的洪水,也成为了一种隐喻,我们让水净化了自己。

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长,我们希望探求人类为什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攻击,这些自然灾害浸透着人们粗心、自私行为的痕迹。我每天都在思考,并求诸于三种资源:科学证据、灵魂的问知和自我的省察。生物仿生学(http/www.biomimicry.net)通过对“过去36亿多年”所有有机体的发现和洞察,告诉我们这些包括植物、动物、真菌、藻类和细菌在内的有机体都必须生长、维持和繁殖以保证短期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也是同样道理,人类需要用比非人类的有机体更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这恰恰也成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的根源。“一般来讲,非人类的有机体,它们会在自然环境的局限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它们或者适应环境或迁移或走向灭绝。而人类却不顾环境的局限来随意改变着环境。”在全世界,我们改造自然、在制造的商品中享受着舒适和幸福,却全然不顾自然的法则。

本雅斯将“适应”一词中增加了“谦卑”的含义。我们虽然拥有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但是我们还需要彼此交流,结成保护地球的强大联盟。关于自然界的“适应”和“生存”法则,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倾听寂静之声

这条法则指引我在加利福尼亚州度过了25年的幸福、舒适和成功的生活之后选择了新奥尔良。在其间的11年里,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名校长也培养了倾听寂静的能力。在令人困惑的现实生活里,我一直在向事业的高峰攀登,熙熙攘攘的世界充满了聒噪不安的声音,让人太容易就去选择安逸、丢掉信念。在这种时候,我就会静静地呆在那里,倾听寂静之声。

我在寂静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像一名大海里的航行者,在美国众多的高校中,我选择回到黑人综合文科学院,我最初读本科的地方。2005年7月1日,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不知道,内心的召唤将把我带向何处,但是,我能感觉到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并将迎接更高的目标,去面对我生命中具有纪念意义的挑战——卡特里娜飓风摧毁了整个校园。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一些人建议我回到一些更好大学里的主流学院。我对此表示坚定的拒绝。还有一些人建议我从圣经中学习如何找到勇气。对于一名基督教徒,我阅读了《以斯帖记》。我看到了一个女子的信念、勇气和决心。她愿意去做那些对犹太族来说非常必要的事情,避免种族的灭绝。我在故事中得到了共鸣,我也需要来拯救并领导我的师生渡过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危机,尽管我也不知道这到底需要怎样的领导力。

当我去聆听的时候,我得到了更多的关于人生目标的箴言。温斯顿·丘吉尔先生曾说:“对于每个人来讲,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被赋予了重任去做一件只有你才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你没有准备好,那么它将是场悲剧,但是如果你具备了资格,那么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课程的全球化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卡特里娜飓风的发生让我日益感到了加强课程全球化的重要性。尽管我以前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学是美国八所发展全球化课程的学校之一。但是,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前,全球化课程的概念还没有如此具有实际意义。现在,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社会,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话,推进全球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全球化教育为世界各地的学生设定了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非常具有现实的意义。

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日益追求全球性课程这一目标。多数大学宣称已在学生、教师和职员之间实施多语言、多文化、多种族、多信仰的教育。大学之间采取多种交流形式,促进学生到海外学习。学校一般都是开展学生/教师之间的互换项目,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该项目体会到另一个国家的庆典、节日,感受具有特色的食物、舞蹈、语言和文化,也包括参观一些地标性景点、购物、到当地家庭住宿和参加社会活动等。

尽管文化的差别是更深入理解全球化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使人们差异的根本点还是政治、种族观念的根本不同。在今天的课程里,这一敏感话题没有得到强调。目前,高校也在政治观点相似的国家里选择合作伙伴,使得不触及敏感话题的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各国家的相互依赖促进了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比如世界和平、环境保护、达成联盟共同关照地球等。但是,目前很多问题在国际化课程里还没有被提及。除非提出一些关于全球生活质量这样的基础性问题,否则课程的全球化仍旧不能满足最终保护我们地球、改善生活的终极目的。

即使在国内,当赞助一项科技新成果研发项目时,我们一定会考察该成果是否足够深入地考虑到了其将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产生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很普遍,医学发现中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处方和治疗手段有时被停止,就是因为其对生命构成了威胁或产生了副作用。历史教训让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我们肩负的责任,预防一些世界灾难的发生。比如切尔诺贝利核难;越战、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压力综合症、广岛核爆炸灾难、大屠杀等等。

全球化课程也使我们对一些国际间可传播的疾病提高了警惕性,比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和亚洲流感。如果这里说的没有什么再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么也说明我们的生命一定得到了最好的关照。

如果不提到2001年的9月11日,那么对全球性教育重要性的考虑还不是很全面的。当时,四架飞机故意撞击纽约市世贸中心,向美国和全世界发出了一条信息:恐怖袭击是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当新规则引入进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反击。全球预警的重要性

也许课程全球化中最有意义的例子就是,我们普遍否认是人类的行为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全球变暖正在加速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地球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增加,我们栖居的空间正在减少。大多数自然灾害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人为的原因。研究人员公认这一时代的飓风是由于全球变暖所致。作为生活在新奥尔良的人,我承认飓风可能具有地方性。在其他地方,我们可能强调的就是龙卷风,气候变化和那些全世界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灾害。

马萨诸塞州技术学院的气候研究员凯丽·伊曼纽尔指出:“报告显示,由于海面温度上升的影响,未来的飓风季节将更长,将有更大强度的暴风雨。”伊曼纽尔和乔治亚州技术学院的气候研究员皮特·韦伯斯特又进一步提出人们长期所持的理论——大西洋飓风二十多年的起伏变化主要是大西洋循环的自然变化所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二十年里表现相对平静——是错误的。相反,在2006年,气候的变化重新界定了典型飓风季节是“活跃的”。科罗拉多州政府研究员比利和菲利证实了“第十六场热带暴风雨正在从大西洋升起”,他们也预见了第十七场暴风雨的到来。2006年夏季/秋季报告也警告道:“我们正处在飓风的主要活跃期,该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未来的十年至二十年。”以上种种以及其他的潜在威胁需要我们更谨慎地关注自然,进行社会变革和政策审视。

虽然全球化课程可以通过讲述全球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来丰富课程内容,但是,课程的重点还是应该讲述大学如何准备回应这些人为或自然灾难。此次应对美国最严重的卡特里娜飓风——人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后果——的经验就可以成为课程讲授的内容。

全球化课程必须强调旨在预防人类制造全球灾难的教育课程。事实上,人类造成的这些灾难可以被控制和预防,全球性教育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大学的危机预案

大学是灾难的主要攻击对象。校园范围内人口密度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因此,就更迫切地需要我们认真制定可以进行快速反应的危机预案。由于灾难总是伴随着人员伤亡,因此当灾难真正发生的时候,临时应对会更加困难。复原和生存

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的第一个星期里,2005年9月,我作为一校之长向外界宣称,我们会有一个更好更强大的新迪拉德大学。这一宣言正在日益实现,这也是我人生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些人生经验。

经验1:过有目标的生活。停下你的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要仅仅因为你忙于攀登事业的高峰而漠视了内在的心声。我的一生不断在超越困难、竞争、往上攀登。这次却非常不同:非常艰难,但也有所回报。

经验2: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你要准备随时迎接挑战,就如我现在。有一些人不相信迪拉德大学能够在新奥尔良的原址重建。关于迪拉德大学的重新选址也有许多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但是,我们是凭借正确的信念来建设迪拉德,而非政治方面。我不希望我的行为遭到137年前先辈的鄙视,如果他们还在世的话。

经验3:正确判断力的养成,需要领导人目标明确并且不易受其他事务的干扰,比如那些自私、政治的,甚至是错误的计划。作为一名领导人,必须保持政治立场中立和清醒的头脑。倾听寂静之声。然后,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灵魂的指引和直觉的力量。

经验4:你可以克服困难并有能力将挑战变成机遇。不断渴求新知,取得进步。最初我并没有看到这点。但是当你从一所大学和它的未来,从大学的职员和他们的未来这一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我就发现了机遇之光。渐渐地,我就看见了光亮。虽然它来自远方,但是却给予了我希望和力量。现在,我们正在重建迪拉德大学。

经验5:你可能是个小小的引擎,推动着火车向山上驶去,但是内在的你却是力量、创造力、坚定决心的储备器——所有这些都在储备着直到你在某个地方获得。当你安逸的时候,你得不到这些储备。后来,迪拉德大学的师生从1月份到6月份,排除了所有的困难,在希尔顿饭店学习和生活。

经验6:你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不要走捷径过早地完成你的使命。那时候人们期待着我离开迪拉德大学,重返加利福尼亚。当时我也可以这么做。但是,我知道那里没有迪拉德重要。走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让每一步都能够引领你达到最终的目标。请记住,目标和使命都是特别的,不要轻易妥协。我们在希尔顿饭店的时候就开始了重建迪拉德大学。

经验7:作为一名领导者,设定一个可以逐步进展的日程,其目标和成就都应是可以预见和衡量的。永远不要给“失望”有一个驻留的空间,对于你还有你周围的人都是如此。要成为有决策力的人,永远富有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艰巨的工作,但是作为奴隶的后代,历史教会了我要争取胜利和辉煌。

经验8:当你所在的整个社区都受到伤害的时候,要学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怀。把重点放在治愈社区上,帮助他们恢复。倾听、倾听、倾听那些说出来的和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行动、行动、行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那些希望离开的人带有尊严地离开,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迎接这种挑战。

经验9:保留你所在机构的神圣传统。迪拉德大学的传统情感纽带是“穿越橡树林”活动,主要用来纪念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毕业典礼。橡树林是巨大的树林,大约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次几乎所有的高年级学生都回来参加7月1日举行的“穿越橡树林”活动,以纪念我们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回归校园。

经验10:促进和规范建设社区实践。做到公正、诚实、正直。在危机时刻可能做到坚持原则非常困难,因为人们都想尽快摆脱危机。当人们受到伤害、急需满足迫切的需求时,他们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帮助。

经验11: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让它将你击倒,让它成为你东山再起的辅助力量。

众多挑战之一就是克制那些匆忙、快速的反应。这样的时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清醒的头脑和不受影响的思维,以保证大学的完整性和大学的未来。请牢记,你可以像我一样来保护着这座拥有137年历史的迪拉德大学,前辈们也曾矢志不渝地坚守这一点。我发誓要保护好这笔财富,后代会记住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让我们一起赋予他们充分的理由去创造一份利于千秋万代的财富。(万彬彬译)

传媒新时代与娱乐化、商业化挑战

韩国数字卫星广播公司前首席执行官 康贤斗康贤斗 男,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新闻学博士,教授。韩国数字卫星广播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现任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

尊敬的刘继南名誉校长、丁俊杰副校长、各位来宾:

我非常荣幸能出席女校长以及媒体专家齐集一堂的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

大约一个月前,2006年世界杯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电视上观看了那次“盛宴”。在座的各位可能也在电视上观看了那次比赛。大家一起观看比赛时,世界真正融为了一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全球体育盛事将再次开始。

没有人能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来自华盛顿、东京、巴黎和北京的新闻每天都在世界各地播放,摄像机拍摄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纪录片捕捉新奇的文化和生活景观。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地区是陌生或者闻所未闻的,现代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使一切成为可能。透过全球卫星通信,世界仿佛足球般大小,而知识却在不断扩大。没有地方是眼睛看不到的,耳朵听不见的。“全球化”是这个时代的话语;地球村是关键字。然而,我们是否作为真正的世界公民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仍有待观察。“乡村生活”首先要求其成员都深入了解对方,然而,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体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差别。世界上有非常独特和特别的文化,但很少人能有机会体验。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她们在男性主导的媒体里没有得以如实叙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世界的有限认识通过媒体获得认知。不用说,20世纪通信技术并不能等同于媒体地球村。

现在,21世纪开始了,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开端。

电影、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带来了20世纪流行文化的时代。随着新千年的曙光,新研制的高速数字信息技术赋予了媒体和流行文化新的活力。今天我们所知的流行文化影响着所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教育。

今天的流行文化是娱乐文化。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沉浸在娱乐中。娱乐主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被娱乐,我们要求被娱乐。

与电视媒体融合,政治走向媒体政治。由于电影和电视的普及,政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政治本身已经融入演艺界,难以区分政客和演艺界的知名人士。

另一个娱乐因素迅速注入的是教育。传统民间艺术与精英文化已商业化,教科书已经被电视屏幕取代,娱乐产业的明星已成为青少年的偶像,教育与娱乐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概念“教育娱乐”,曾经主导知识领域的平面媒体现已被广播电视——大众文化所取代。

在流行文化时代,娱乐业的实力显示了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今天,每个国家都对娱乐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娱乐内容的制作进行战略引导,并制定相关政策。可以预见,文明将发生变化,媒体在这一变化中将起中心作用。

尽管新科技时代已经开始,然而不少群体可能不能从中获益。如果媒体结构像在过去的20世纪那样发展,媒体产业将成为一个由少数大媒体公司组成的,传递大众文化娱乐的产业。它将排除贫穷国家和弱视群体,使其不能从进步中受益。它也可能继续秉持男权为主、刻板、歧视女性和两性不平等的观念。

新发展的数字文化有发展成一个新的全球文化和全球村的潜力,也许这种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导致不同文化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又或许将有助于增加交流机会,促进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我们现在就应该考虑各种可能性。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上,人类的传播手段一直有限,大多数时候,人们没有很多机会体验不同的文化,真正彼此理解。

但在这个新世纪的黎明,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新的机会。在即将到来的日子,让我们想想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新的传播环境,造福不同社会。

这次会议是一次我们分享不同经验和体会的机会,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收获。

感谢大家!(林洲英 译)

女校长的领导才能与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王路江王路江 女,1950年生,吉林人。1977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曾任教育部(前国家教委)学生司分配处副处长、处长、司长助理、副司长兼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1999年9月,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引言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机构,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为重要。

目前,中国的大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深刻转变的重要时期,各个大学围绕运行机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在尝试一系列新的举措,大学改革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公众话语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举办这样一次论坛,本身就说明了大学改革的话题还未定型,其讨论的空间还在继续延伸。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大学改革之路,才刚刚起步,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仍然在探索之中。女校长的领导才能

在一所大学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校长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校长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他的思维方式、管理策略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看一所学校,先看它的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杰出领导智慧和管理才能的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长远的意义上讲,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学校的发展制定长期合理的发展规划,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都必须依赖于一个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在21世纪的今天,为一所学校制定整体战略不是一件易事,在决策的过程中,校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学校长之有无作为,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遴选机制、权力分配、责任评估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大学校长的工作作风与努力方向。除此之外,大学校长的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在2004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雷文教授提出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的八项素质,常被大家引述,相当引人注目。在此,我想有必要再次重温这些颇为经典的概括。雷文教授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第一,能够提出一个远景目标并很好地传达给他的同事;第二,能制定远大而又能够实现的目标;第三,能腾出足够的时间集中完成主要的战略任务;第四,敢于冒险;第五,不为初次失败所吓倒,有些好的想法需要再一次的尝试;第六,知道什么时候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什么时候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第七,选择强有力的部门领导,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第八,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今天,我们讨论女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和素质,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我很同意一种观点,在社会公众领域,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我们不宜过分地强调性别、突出差异。我们同样希望优秀的女性大学校长能够和男性校长一样,抱有远见,而且能经常清楚地阐明她的远见并付诸行动。大学校长不同于行政官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性质、功能及发展方向必须有极为清醒的认识,换句话说,好的大学校长,不仅能妥善处理日常事务,还需具备教育家的素质与潜能,其所思所言、所作所为甚至能影响一个时代的教育风尚。因此,大学校长必须非常清楚地明白在他的任期内他需要做什么,他能做什么,他如何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女性校长作为改变世界的“温柔力量”,可以凭借其特有的性别优势来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包括校园内部不同科系、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不同立场,也包括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大学改革的的诸多方面,国际化是被大家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此我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新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的经济甚至民族文化都在向全球化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放眼全球、着眼未来,对国民教育事业进行新的战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来学习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管理的成功模式,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第二个问题,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国家的大学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特点,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大学也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大学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没有一个既能适合哈佛大学,又能适合清华大学的大学发展战略,同是在中国,不同的学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也会造成规模、结构、性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尽管全球化正在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深刻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校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因此大学在制定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以本土的资源为依据,以服务于本土化为主要目标,只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多样性的社会需要,大学的发展才有空间和竞争力。

由本土化而引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学校的根本区别应是其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底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因此,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重在营造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这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大学需要博大精深的学问,更需要一种崇尚科学、探求真理、学术自由、潜心研究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和底蕴往往是无形的,很难用具体的、静止的、分门别类的指标去说明和表现。

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其就职演说中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过百年历程,逐渐明白“大师”对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当人们谈论大师对大学的重要性时,往往关注的是学问,可在此学问之外,还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精神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品格和命运。而且,一所大学没有所谓凝定的精神,精神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渐积累起来,大学的精神永远是一个未完成时:有大致的发展方向,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添砖加瓦,传承中有发展。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人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大学,我们自身的办学内容决定了我们所走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国际化”的定位一方面意味着北语生源的国际化,即在最大的范围内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教育质量、教育标准、教育服务等方面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发展。

40多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已经为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既懂汉语又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近20几年为国内外培养汉语师资5000多名,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这样几组数字表明了我们创建国际型大学的战略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北语最近几年的战略规划中,我们实施了“拿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扩大已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向海外教育市场拓展,将北语的校园延伸到汉语学习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们在泰国、韩国、新加坡都已建立了北语的分支机构,在香港、澳门等地也先后开设了北语的学士和硕士课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长,中文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国外“汉语热”逐年升温,国内也兴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热,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人,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形势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把握当前推广汉语的最佳时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全球汉语师资的紧缺和大家在语言教学上存在的误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还有待整体的提高,离高水平的国际标准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北京语言大学有来自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国际留学生,大家在这个“小联合国”里展现各自文化的魅力。外国留学生人数众多的具体环境,必然构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但这个多元又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共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相当规模的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共同构成一种中外交流的校园文化。两方面整合起来,则形成一种多元汇聚、中外交流而凸显汉语文化特色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一种“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相互激荡”的氛围。

性别主流化以及非洲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女性指导

乌干达玛基里大学副校长 莉丽安·蒂拜腾瓦·埃克日库比那莉丽安·蒂拜腾瓦·埃克日库比那 女,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学博士,教授。现任乌干达玛基里大学副校长,负责教学事务。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女大学校长们:

我的题目是《性别主流化以及非洲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女性指导》,特别讲一下我们大学的一些情况。首先,从国际角度讲一下性别主流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国际视野中,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妇女大会宣布:国际社会认可使用“性别主流化”一词,来推动性别平等和公正。

在乌干达,国民普遍认识到:性别主流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乌干达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制定国家政策、策略和一些项目,推动性别主流化的发展,例如农业现代化计划、国家农业咨询服务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和国内社会都非常支持性别主流化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公正中发挥的作用。

在玛基里大学,我们认识到在教师中,女性高层学者(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而在另一方面,从事低职位的女性比例却是很高,高层管理职位女性严重缺乏。在学生中,女学生比例也不高。例如,1991年,女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24%。在高等院校中,还没有专门关于性别问题的课程,缺乏性别研究。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改善高等教育中女性的现状?玛基里大学在这方面又做了什么?我认为重要的是制定策略和政策,来推动女性平等与公正。1991年,玛基里大学在入学规定上采取积极政策。2004年,女学生的入学率上升到45%。同一年(1991),玛基里大学进行课程结构创新,成立“女性与性别研究系”。1998年,这个系在高等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中召开了一次关于提升性别意识的研讨会。2001年2月,玛基里大学启动了一个大学“性别战略计划”。2001年,性别主流化观点被引入性别战略计划。2001年5月至2006年7月学校战略计划是:性别主流化优先发展,为此学校的性别主流部致力于继续提高性别意识、培训女性领导技能、研究和记录大学女性状况。并修订政策和其他文件,使其具有性别意识,介绍一些新的与性别有关的政策,例如性骚扰政策,将性别主流化引入课程和研究计划。大学有2名女性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第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术事务)和大学图书馆馆长,我校还设立了卡内基女性学者奖学金项目,鼓励女同学从事理科学习。

在政策层面,我们遇到的挑战主要有:大学关于性别问题知识有限,因此需要持续提升性别意识;需要把性别主流化项目纳入预算过程,确保性别主流部制定有意义的与此相关的活动;努力提升性别主流部知名度;为女性职工的生理假期、互访、培训等提供专项基金。那么,在高等教育机构,性别主流化需要哪些战略?主要有制定性别主流政策,推动性别平等和公正;制定预算政策;管理层的支持;机构创新,进一步提升性别意识,加强倡导和宣传;女性培训,使女性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指导年轻一代女性;发展网络,女性之间可以相互联系。

另外,应当建立相应机制,指导成长中的女性。在这方面,主要存在女性主义与非洲观念两种形式。尽管“指导者”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不过通常是指在某方面比较有经验,能够为“被指导者”提供帮助。一个“指导者”所提供的引导、建议,对被指导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把“指导者”看成是明智且值得信任的导师、老师或者顾问。我们注意到,在希腊神话中,指导者是奥德修斯的朋友。当奥德修斯前往特洛伊之前,他把儿子和土地都托付给这位指导者。

俗话说,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人,他们都因为有指导者而获益,正如亚历山大的老师就是亚里士多德。因此我们可以说,指导是领导发展的工具。

指导的价值是它能提高社会边缘群体在领导职位上的参与度(以女性为例),能帮助一些没有经验的人前行,从而将她们的潜力发掘出来。

在乌干达,作为一名女性领导者,通常被很多年轻女性形容为角色榜样。在我的概念中,我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榜样和指导者之间有什么关联?“角色榜样”一词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行为或社会角色中是其他人模仿的对象”。一个积极的角色榜样教给我们如何阐释价值、如何思考、如何行为是对的。这样,其他人就可以照着做。一位女教授可以看作是其他女性的榜样,她在学术领域为其他人树立了典范。同时,对其他女教师来说,她也是一种激励。不论性别,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或者致力于他们的选择。一个“角色榜样”是“在价值、态度、行为上做出本角色的榜样……榜样可以把自身和那些崇拜她们的人区分开来,一名成功的脑外科女医生或女飞行员可以被看作其他女性的榜样”。

挑选角色榜样的行为包括:首先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也就是回答“什么事情对我是最重要的”),然后找出一个人(通常是位名人),在他身上具备大多数的特点,然后以他为榜样。“有时候我们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看看周围,有谁在做我们非常羡慕的事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事情。然后把那个人当作榜样,学习下去……我们寻求好的榜样去学习……我们也知道,当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这是因为一个被人尊敬的角色值得我们模仿,我们作为女性领导者,也应当成为其他在职业或工作上没有经验的女性学习的榜样。

作为女性,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管理方面的领导者。我们已经成功地学会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如何成功地扮演角色。但是,总体来说,在高级管理层次的女性和在高等教育部分的女性人数还是非常低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途径或者技巧能够录用并且留住在高等教育管理职位的女性。指导就是其中的一种。

有趣的是,在很多“角色榜样”定义中,通常把女性作为参照物。韦氏字典解释为“对于加强女性在学术领域的形象,女教授可以被其他女性当作榜样。”在定义角色榜样时,网站Answer.com也是以女性为例,解释道:“例如,一名成功的脑外科女医生或女飞行员可以被看作其他女性的榜样”。

我相信,在解释角色榜样的文本中,以女性作为例子并不是偶然。这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女性在社会高层次领域中代表性很差,有必要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加强她们的角色。因此,指导女性从而帮助她们成功地在男性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这些高等教育领导者,毫无疑问可以作为女性的榜样,但是我们能够有效地、快速地转变成为她们的指导者吗?这需要具有指导技巧,尤其是我们当中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类似的指导;建立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指导别人。

另一个问题是高层女性指导者数量不多,女性可以由成功的男性指导者指导吗?在这种跨性别指导中,难点在哪里?一些女性有时间学习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如何处事,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女性的经历和视角与男性的是非常不同的。这需要理解并且慎重对待女性的经历和视角。我们必须为女性提供一种女性主义的指导。在指导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什么呢?这需要再回顾已接受的榜样(其实就是男性榜样)。“原始”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男性榜样上,并且女性领导者接近或者融入到这个概念中?女性主义者主导的指导中,我们已经成功地提出了新的概念了吗?例如,根据Weisbord(1996:1)“一些研究已经发现:当女性参与进来之后,男性指导与以往的区别是采用非正式的、朋友间的指导,这通常被看作是女性成功指导的特点。”

与女性主义密切相关的是跨性别指导。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各自部门担任高级职位,不过非常缺乏高级女性指导者。在何种情况下,女性可以成功被男性指导呢?在跨性别指导中主要是什么问题呢?如果我们要成功地使用这种指导机制,从而保证女性在大学学术和管理中进入高层,那么我们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

考虑到性别主流化影响,我想在指导概念中,还需要运用“非洲观念”技巧。回答下面这些问题,通常也非常重要:如何理解大众概念与文化概念?今天所说和理解的指导概念与非洲文化有关吗?我们怎样保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也许需要重新温习一下非洲的社会传统,从而可以加强非洲“姐妹”价值在“现代”的指导概念中。

综上所述,最理想的指导关系是一种伙伴关系,不论是对成功的指导者/被指导者,还是对保持人际关系来说,都是双方互利的事情。

但是,我们必须回答一些问题,诸如在人的职业中,什么阶段需要一名指导者?你怎样成为一名指导者?你怎样发展你的指导技巧?一个人怎样选择指导者?指导关系和朋友关系有什么不同?在指导关系和朋友关系中,两者有明确的区别吗?你怎样保证你的角色清晰度?在这种关系中,指导者期望的是什么?被指导者期待的是什么?你应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者吗?指导者与被指导者是上下级关系吗?男性的指导关系会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吗?对成功的指导关系来说,障碍是什么?

如果指导是一种伙伴,那么我号召年轻的女性都来找一名指导者,鼓励所有从事高级职位的女性成为指导者。只有当性别主流化进入到大学进程中,例如我们学校采用这种理念的时候,才能对我们的政策、战略有所影响。(周丽娜 译)

论格鲁吉亚高等教育系统中女性领导者的作用

格鲁吉亚社科大学董事会主席 久里·阿拉萨尼亚久里·阿拉萨尼亚 女,格鲁吉亚社科大学校董会主席。1987年获得格鲁吉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1980年至1989年任格鲁吉亚科学院历史与人种学系高级研究员。1989年至今,任历史与人种学系系主任及第比利斯国立大学、格鲁吉亚技术大学教授。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能跟大家交换意见也感到非常荣幸。我第一次来中国,还不会用汉语说“大学”这个词,我所代表的大学是一所社会科学大学,我们学校有教授中文的课程,有很多人来格鲁吉亚学习,下次我保证会用中文来发言。

我到此不是要失去我们独特性,而是我们要利用这个独特性让它进一步发挥作用。我希望各位在此能获得富有成果的合作。我的发言是关于女性在国家教育体制作用,当然我会说得更广一些。

根据口头或书面材料,我们可以追溯格鲁吉亚不同时代某些性别特征。格鲁吉亚是一个尊重女性的国家,这可以从格鲁吉亚语言中看出,例如:把祖国称之为“妈妈的土地”;在谈及父母时,先说“妈妈”,再说“爸爸”;同样,在说兄弟姐妹的时候,先说“姐妹”,再说“兄弟”;在孩子方面,先说“女儿”,再说“儿子”。

格鲁吉亚在接受基督教之后,女性地位又提高了。女性在传播基督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公元1世纪)。教母朱丽斯·伊罗斯,亲自见证了crucifixion,而且她的姐姐,将基督教义传到国内的Mtskheta。第一座基督教堂就建在那里。

口头或者书面的一些传说把格鲁吉亚作为圣母玛利亚的一部分,一些外国朝圣者在15世纪来此朝圣。几个世纪以来,格鲁吉亚西部一直被作为格鲁吉亚人至高的圣地。格鲁吉亚的启蒙思想家圣·尼诺也是一位女性,她是格鲁吉亚第一个基督教国王玛瑞安(公元4世纪)的儿媳。在圣·尼诺的支持者中,有国王的夫人。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女性领导者因为她们高尚的品德、聪慧和勇敢脱颖而出,并且迈出了走向发展的第一步。

在格鲁吉亚文学作品、法律文件及历史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性别平等的概念。在13世纪,法律上平等的观点已经清楚地由格鲁吉亚伟大的诗人Shota Rustaveli表达出来:狮崽是平等的,无论雌雄,都可以成为狮王。

值得一提的是狮崽或王室成员的平等性。在12世纪,还没有女性可以继承王位。后来事情有了进步,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女性也可以继承王位。这个阶段是格鲁吉亚历史的黄金时代。

上层社会的女性一般都与外国人联姻。但是她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政治中,并且不顾风险地与国内保持着联系。例如12世纪女王塔玛的曾孙女,是土耳其伟大的精神导师加拉鲁丁·鲁米的妻子。当年,是她请人为她丈夫画像并建造著名的灵堂,从而有了当今伟大的历史史料。与外国联姻,并积极从事政治和外交的女性,是非常多的。

格鲁吉亚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的国家。过去,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繁衍后代。这在古代和中世纪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时死亡率非常高。除此之外,女性还承担着很多家庭劳动。尽管当时男性被认为是一家之长,但实际上,她们是家庭的管理者。

19世纪格鲁吉亚的解放也是妇女的一次解放。她们中的很多人可以在俄国和欧洲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编辑报纸、撰写文章、翻译戏剧及俄罗斯和欧洲的文学作品。女性可以参与政治活动和政治团体。1846年,“女性慈善基金会”以圣·尼诺的名字命名,并建立起来,开始资助女性接受教育。同时,她们除了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外,还提供职业教育。知名女性、社会公众人物、国内第一个女性团体创建人爱瑞斯塔瓦(1864-1924)说道:“当女性不再是一个奴隶,而是一个自由人的时候,最伟大的创造天才诞生了。”

20世纪早期,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建立了第一所女性高等院校。

苏联建立之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推进性别平等的措施。女性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薪金方面,男女同工同酬。清除文盲率是推动平等的先决条件。几乎所有的女孩和妇女都进入学校和高等院校学习。在当时,格鲁吉亚妇女几乎是苏联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但是女性很少能在高级职位作为决策者。同时,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女性也非常多: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演员,甚至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领域,女性数量也逐步增加。然而男性几乎占据着所有高级管理职位。女性主要从事教师、医生,或者从事在艺术、食品工业或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尽管女性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多,尽管格鲁吉亚有尊重妇女的传统,但是她们在家庭和岗位上的地位还是处于下层。

1991年格鲁吉亚独立。国内与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经济衰落、失业增加、暴力发生,导致家庭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也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变化。

根据格鲁吉亚统计部的数据,在1992年到2004年,格鲁吉亚国内人口从5,467,000下降到4,315,000。2005年有所回升,人口从4,371,600上升到5,600,00 (其中2,309,800女性,2,061,800男性)。这归公于格鲁吉亚新政府采取的一些改革。

失业是迁移的主要原因。迁入的大部分是女性。90年代之前,公众的观点是反对女性劳动力迁入的,现在大约有三分之一或者40%的女性迁入。

1990到2000年,大约有80万到100万人离开格鲁吉亚。44%具有高等教育背景。但是大部分女性从事的是不需要技术的工作,例如:家政、清洁员等。

很多学前教育幼儿园也关闭了,在1997和1998年间,大约有4800名儿童辍学。根据2002年统计,只有49%的女性找到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女性都在充当着母亲的角色。一方面,妇女有更多的时间养育孩子,另一方面,儿童需要母亲更多的照顾,母亲是知识和文化的传递者。然而,这种想法由于一些困难而没能实现,结果母亲没有很好地履行后一种任务。

2002年,离婚率减少,出生率是1992年的50.2%。同时,注册结婚数减少到66.8%。有很多单亲妈妈,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把她们的孩子送到福利院。

流浪儿童数目有所增加,大部分是单亲或者双亲家庭的孩子。其中一些女孩被父母强迫去乞讨或者当妓女。如果孩子拿不回足够多的钱,有一些父母还会打他们。在第比利斯,大约有25000名无家可归的孩子。

经济活动从1996年的59%下降到2002年的56%。女性同一时期增长3%,男性2002年达到76%。

2002年,女性就业率上升0.4%,男性就业率上升1.8%。1996年,女性就业率达到52%,男性就业率仅有48%。但是到了2002年,女性和男性的就业率分别是48%和52%。

表面上看,在格鲁吉亚男性和女性的就业机会是相同的。但是从学校教育来看,性别差异并没有完全脱离刻板印象。教育悬殊明显存在于城乡之间,例如,在东格鲁吉亚地区,有大量的穆斯林,他们不让女孩上学,因为他们认为女孩应该呆在家里,照顾家庭。因此,在这些地区,只有男孩上学,女孩即使上学,也仅上六七年。至于高等教育,根据2002年统计,女生数量比男生数量稍多,分别是52%和48%。99%的人口受过教育,其中男性比例是100%,女性比例为98%。

同时,在职业学校,2004至2005年,女性比例增加了33.9%,男性比例增加1.2%。女性大学入学率达到50.3%。一名妇女不仅在家里是老师,同时在学校也是老师。小学里,93%的老师为女性。在第比利斯10所学校中,共有女性教师685名,只有70名男性教师。然而在回答“谁是校长”这个问题时,有55.8%的比例,我们不得不说,“男性校长占多数。”

当代的格鲁吉亚正在建立一个现代民主国家,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长期努力。领导权的变化开始于2003年的玫瑰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府。新政府致力于恢复国家领域完整,将国家发展为欧洲现代化国家。

政府同样制定了2004-2009年目标。目标是通过经济增长、长期稳定和国际融合,强大和团结。

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新的国家政策中考虑性别问题,从而保证所有有利于性别平等的政策在各个领域得以实现。解决性别和妇女问题主要是由国家实行立法和采取特殊政策。尤其重要的是引进国际标准推动性别平等,尤其是《北京行动纲领》,《联合国大会23次特别会议》,《消除歧视妇女各种不平等条约》等都是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文件。

根据《北京行动纲领》,在联合国发展战略项目框架下,国家于1998年开始制定行动纲领,目标是提高格鲁吉亚妇女地位。这个行动纲领被称为“提高格鲁吉亚妇女地位的行动”,采纳了《北京行动纲领》12项重大关切领域中的7项。此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建立女性问题研究部门;加强妇女参与决策的机会;帮助妇女建立小型或中型企业;加强立法保护机制;减少性骚扰、贫穷、饥饿;在制定预算或者税收政策时,考虑到性别平等等问题。但是至今还没有实现。

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行动纲领被延续下来,并在2000-2004年的国家发展计划中,被采纳。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发展计划,诸如:反对对妇女施暴行动计划(2000-2004),反对贩卖人口行动计划(2003-2005),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这些项目的进展。为了支持妇女非政府组织,2004年8月,工会在总理办公室下设立了性别平等政府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国家欧洲移民部部长担任。在社会生活中,女性角色每天都在变化。女性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过去十年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可以看到,我们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强化女性家庭角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女性已经有更大的灵活性,并且对市场需要有了更充分的准备。49%的人相信一个家庭的决定应当由夫妻双方一致做出,只有13.4%的人认为男性在这方面有决定权。但是格鲁吉亚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对家庭的崇拜仍然存在,94%的人认为,最受人尊敬的女性是已婚妇女,57%的人对离婚女性持否定看法。如果是离婚男性,则只有30%的人认为他们是不理想的未婚夫;绝大多数人强调女性的母亲角色,同时,94%的人认为一名女性必须要有一份职业。大多数女性认为家庭的成功对她们自身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还有一些人认为家庭和工作都成功是最重要的。95%的女性和93%的男性认为,在家庭方面,女性应当比男性投入更多的精力。72%的女性认为,女性对孩子的影响要比男性大,28%的人持有相反观点,认为男性更有影响力。58%的男性认为女性更有影响力,42%的男性认为男性的影响力更大。50.5%的人不赞成女性婚前性行为。女性的主要任务还是养育后代。92%的女性和89%的男性认为成年孩子应当与母亲生活在一起。41%的人认为即使他们独立生活,母亲也应当帮助他们。

劳动市场分析表明,女性在独立后,社会地位有所退化。根据国家统计部数据显示,2002年女性劳动力仅占47.7%。35.9% 15岁以上的女性受雇人数属于合同制雇佣关系。其余的是个体经营者,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在家庭农场或者商号工作,没有酬劳。

工作机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是女性无论在公共事业还是在私立企业中,很少有机会从事管理职位,她们的酬劳通常也比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部“2003年,女性和男性”方面的数据,女性的平均工资在国有企业只有男性的55.1%;在事业单位仅有46%;在农业部门占82.5%;在商贸企业占71.2%;在教育部门占72.6%;在健康福利部门占71.8%;在消费服务行业占51.7%;在私营企业占69.9%。

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析表明,女性的经济作用正在下降,对于女性来说,兼顾家庭和工作是越来越困难的事情了。

格鲁吉亚法律对男性和女性赋予了相同的投票权。女性投票者在农村和城市表现同样积极,行使她们的选举权,没有任何限制。2004年,议会妇女代表从7.2%增长到10%。在2001年秋季,国会发言人历史性地第一次是女性。2004年,这位女发言人成功连任。13个议会委员会,其中有2个由女性主持。

在新任命的政府(2004)中,有5名女性在总理内阁中任职(占20%)。在前一届政府中,只有两位女部长(占11%)。这个增长虽然不是很大,但至少是一种进步。

1998年,在当地政府选举中,选出了10,693名地方委员,其中1,526名(也就是14%)委员是女性。2002年,委员数量下降到5,785人,其中653人(或11.2%)是女性。根据新的选举法案,区委员会由村主席和小城市委员组成。由于很少有女性当选主席,因此他们在区里不具有什么代表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格鲁吉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担任领导角色。

在教育体制中,现代女性领导者表现尤为突出。研究者表明:过去几年,教育体制中女性领导者数量之所以增加,是因为在教育机构成立初期,缺少具有督导资格的男性人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人口和经济问题是现代格鲁吉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女性问题仍然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女性领导者在教育领域还占处于优势地位。

由于新政府采取的教育改革,女性已经变得活跃起来。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一些职务开始采用公开竞聘的方式,这使得男性和女性可以在客观、平等的条件下竞争。

同时我们也应当指出,贪污贿赂问题总体上有所减少,原因在于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她们担任一些高级管理职务。

格鲁吉亚的立法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并且对那些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民主政治的女性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周丽娜 译)

媒介化时代的社会性别观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的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 刘利群刘利群 女,1965年出生,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感谢大会提供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注意到前面六位发言人分别代表了中外教育界,媒体业界和妇女界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我代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席,特别是教席的执行单位也就是我的工作团队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向大会作这个汇报发言。

我今天的汇报主要谈两点,一是从观念的层面谈教席的责任,二是从实践层面汇报我们近期所做的一个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回答教席意味着什么和教席做什么这样两个问题。

2005年9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媒介与女性教席”。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这个教席,是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信息传播领域设立的第一个教席,也是自1992年以来,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十八个教席。

教席的设立是中国信息传播和妇女事业发展中一个标志性的国际事件。教席的设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相契合,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的鼎力支持和努力,说明媒介与女性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反映了中国传媒大学有着丰富的媒介与女性研究的学术资源、媒介资源,以及学校所具有学术实力和社会地位。因此,教席是教科文组织理念与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规划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力量整合的产物。教席设立的宗旨和教席的功能决定了教席的目标是要致力于利用信息媒介促进女性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承载促进女性发展的责任●提供开放的国际化平台●创建新型的产学研基地

教席使我们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建立了与社会各界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本教席的执行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作为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真诚地希望教席能够成为国际化,多元化的开放平台,与各位专家学者诚挚合作,共谋发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席通过研究与实践将发挥先行作用,我们的目标是:●聚合学界业界力量,建设“资源库、资料库和数据库”,做媒介与女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以媒介与女性的学术研究为切入点,促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性别观念应用于媒介及社会实践。做媒介与女性教育理念的先行者●积极与专家学者、相关媒体合作,推动媒介中的性别平等,做媒介与女性理论的身体力行者●倡导使性别分析视角纳入立法,媒介监测和公众舆论监督的体系,做媒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守望者

我要汇报的第二点是不久前我们完成的一个课题研究,课题的题目是《大众媒介与女大学生发展》,这个课题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在北京地区10所教育部直属大学中展开,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7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为:男性42.13%,女性57.87%。数据分析中以女性为基准,以男性为参照。和国内同类调查相比,此次调查的特点是:以妇女学的社会性别理论,传播学的受众分析理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分析工具,结合我国当代女大学生成才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及媒介接触的实际情况,突出考察了教育、媒介和女性发展三个关切领域,重点考察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与媒介使用情况,大众媒介与女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发展的相关议题,重点分析了大众媒介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跨越了三级维度,一级维度分为“认知”、“观念”、“行为”三个层面,并分别引申出八个层次的次级维度和21个层次的三级维度,分析了关于大众传媒与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

本次调研的成果形式是形成了一份约三万字的《大众媒介与女大学生的发展》调查报告,是近年来针对女大学生与大众传媒交互关系所进行的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现在仅就本次调查的两个发现进行分析说明。

问卷中的第36题,“在网络和专业学习方面,您的主要活动是什么”,有四个选择,分别是浏览信息、发言、创建或管理论坛和其他。数据显示,回答“浏览信息”的男生比例占所有被试男生总数的83.16%,女生比例占所有女生总数的91.23%,可以看出,在网络媒介参与方面,女生表现得和男生一样甚至比男生更为积极;肯定回答“自己创建相关论坛,负责论坛的管理”的人中,男生有14人,占总数的3.63%,女生只有4人,占0.78%,男生创建和管理论坛的比例是女生的5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媒介接触上,女大学生还更多地停留在浏览信息等较浅的层面,而男生则在交流和管理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我们知道,尽管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传统媒介的掌控中,性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据2006年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北京国际论坛上,青岛泰之发言中提到的2005年有关数据表明,男性以9∶1的绝对优势,通过专家、发言人和制片人等身份,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人寄希望于新的媒体形态,认为网络媒体给女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为男女两性在新技术的同一起跑线上,可以同时同步发展。调查显示传统媒体使用中存在的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男主动女被动、男发言女失声的性别模式,在网络接触中仍在延续。

本次问卷设计了针对媒介对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41.82%的女生表示自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别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是,当问到“如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因为自己的性别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您会通过大众媒介让社会来关注这种现象吗”时,调查显示,回答说“会”的女大学生比例占所有女生总数为30.80%,回答“不会”的女大学生比例为41.67%,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做出肯定回答的女大学生仅占三成。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普遍感受就业压力的同时,相当比例的女大学生却不能明确地将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诉之于媒体,以寻求解决的办法。从女大学生网络学习和利用传媒主张权利的调查分析中,得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发现:女大学生媒介参与程度较高,媒介利用程度较低。

本次问卷设计针对不同性别,设计了不同的题目。问卷的第31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针对男大学生的题目:这道题考察男大学生对于传媒中呈现的有关事业女性报道的认同度,给出四个选择,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半数的男大学生认可这类女性的成就并对之表示尊重,另有33.51%的男大学生认为从这些女性身上可以吸取人生、事业智慧。总计有近82%的男大学生对成功的女性表示了积极的认同。针对这道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继续选项:选择对事业女性报道有兴趣的男大学生请继续回答:您将来是否会考虑以这类女性作为择偶目标:1.欣赏,会考虑以此类女性作为择偶目标;2.欣赏,但一般不会考虑以此类女性作为择偶目标。调研结果是选1的男大学生的比例为28%,选2的男大学生占比重为72%。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这样的现象,男大学生欣赏事业女性,但是却不愿意选择这类女性为终身伴侣,也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肯定女性的成功,但在行动中表现出对这类成功女性消极的认同。调查中有一道题是测试女大学生对传媒中“男人挣钱,女人花钱”观点的看法,给出了四个选择,向往、有些向往、不向往不反对和反对。数据显示,受访的女大学生中,直接声明反对的只有15.54%。不反对的比例仍然超过了一半(57.86%),“向往”和“有些向往”男性经济支持的比例也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在中国女性已经普遍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摆脱了经济上受制于丈夫以及家庭命运的今天,当性别平等的观念需求与现实需求产生矛盾时,在现实的具体生活中,多数女大学生她们的天平倾斜到了实际需求一边。

根据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性别平等的观念与行为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观念积极和行为消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发现。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身处于一个媒介化的社会中,当代中国大学生处于一个越来越丰富的媒介环境中,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通过以上两个发现,我们看到了媒介与女性发展领域中一些令我们深思的问题:新媒体是否只是形式的创新,是否仍然复制传统媒介的性别秩序? 为什么媒体没有成为女大学生权益诉求的选择工具? 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观念和行为出现偏离?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在择偶问题上对事业女性欣赏但不接纳?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作为学术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和传媒从业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如何弥合大学生性别平等观念和行为的断层?如何帮助大学生利用媒体工具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及更深层的如何通过努力将媒介与女性的理念和研究传扬给媒介现实,从而改善媒介与女性的关系,促进女性的发展等等。欢迎有兴趣的学者阅读我们的调查报告全文,也期待着我们携手合作。

谢谢大家!

大学女校长领导力研究

关于构建和谐高校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焕生李焕生 1950年出生,女。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天津市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任组织干事,197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后分配到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先后任专职团委副书记、《广播学院报》主编、宣传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主编等,1996年4月任现职至今。出版专著《实践与思考——高校思想教育初探》,主编或与人合作主编书籍9本。先后发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采编等论文50余篇,部分获奖。社会职务有: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北京高校纪检监察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理事。

提要:本文从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构建和谐高校要做好的五个重要方面的工作:1.确立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2.完善依法治校,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3.营造民主管理,充满活力的和谐环境;4.构筑和睦共处,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5.创建凝聚人文气息,生态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高校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的需要。高校师生要齐心协力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共同努力。

关键词:和谐高校 办学理念 长效机制 和谐环境 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

Title:Building a harmonious university

Author:Li Huangshent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universalit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To build a harmonious university,the following needs to be done.

Firstly,the university needs to promote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econdly,the university need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ruling the university by laws,and to set up an orderly effective system.

Thirdly,the university needs to buil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of democratic management.

Fourthly,the university shall help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relation for its personnel.

Fifthly,the university shall build a culture,which attracts talents.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university is a university’s ne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following the education rules,speeding up its development,and working as a model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democracy,fair,trust and strength.

Key words:Harmonious university;Idea of development;Effective system;Harmonious;Friendly relation;Culture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社会是全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辐射源,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很大。因此,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一、确立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1.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兼顾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高校生存强大的第一要务。高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格局”的要求,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保证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类别、特色,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不刻意攀比,盲目贪求规模大,追求“升格热”,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既要有超前的目光,又要根据现实情况稳妥适度,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谐发展。不同的高校要有不同的定位,要突出办学的特色,做到优化结构,适度规模,高效配置资源,“有选择地卓越”,“有所为有所不为”,高质量持续发展。在这诸多因素中,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坚持质量立校,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当然,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要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2.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协调兼顾

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高等学校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三方面也要和谐发展。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科研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高校领导要强调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不能重科研、轻教学;但也不能只教书不科研,使教学失去深厚的科研功底支撑,偏废哪一项都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到知识创新服务社会,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真正形成“产、学、研”一条龙,把知识创新、知识宣传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职工的价值在和谐发展中得以实现,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提高。3.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兼顾

高校和谐发展,还要注意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毋庸置疑,高校培养人才需要有现代化齐全的教学条件,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舒适温馨的生活保证,也就是需一栋栋大楼和现代、高效的设备,即硬件。大楼是要拥有的,但更需要拥有一大批名师,也就是“大师”,而且“大师”比“大楼”更为重要。当然,这里说的软件建设不仅是人才,还应包括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办学传统、人文关怀、精神文化等方面都要做到和谐发展。二、完善依法治校、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1.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

法制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从高校管理者的层面而言,依法治校的本质就是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准绳,在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育人、依法兴校、依法发展。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制意识,在法制的轨道上保障教职工和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师生知法、用法,不逾越法律规范行事,维护校园的和谐局面。

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但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因素限制,包括社会思想文化和管理体制诸方面的影响,高校中从领导干部到师生员工,从理念到行为都存在一些问题。“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规章制度随意化,长官意识浓厚,以致造成某些学校法人糊里糊涂地被告上法庭,还不知其然。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侵犯师生的正当权利,但也不能为迎合无理要求而放弃应担负的管理责任。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守法的义务与责任。和谐高校的秩序主要是通过依法保护权利,促进师生提高守法自觉性而建立起来的。在依法治校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以德治校,做到法德相济,有机结合。2.创建和谐的校园管理制度

依法治校并不是陷于以法治校,再健全的法律也不会解决高校中的所有问题,规章制度是法律的细化、补充和具体运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创建和谐高校来说,就是指在国家法律的范围之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治校之“法”,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维护管理秩序,协调统一工作,调节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管理制度要体现以下要求:

合法性。尽管我国高校的规模不同,特色各异,但各所高校都是由不同的管理层次、管理部门构成,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现了管理目标、职能和特点,这些规章制度都要限制在国家法律框架之内,与上级的政策法规一致,着眼于“以人为本”,体现学校依法管理的总目标,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协调、顺利地进行。

科学性。高校的各类管理制度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适应高校功能不断扩展,职责化加快,部门分工协作紧密的特点,使各项制度保持目标一致、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相互制约、成龙配套。制度既要有同一性,又要体现本校的特点,不搞盲目照抄照搬,不搞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还要加大科学管理和现代技术要求。

人性化。高校的管理制度又可看作是服务制度,制度建设要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制度带有规范性、法制性、约束性的特征,但规章制度要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制度不仅只发挥“管”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导”的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突出人的地位。不能以“管卡压”为基本准则,要提倡把“人本管理”理论融进各项制度之中,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研究并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重视人、尊重人、激励人,才能在管理上达到既有制度规范,又有个性能力充分发挥的高层次管理境界。三、营造民主管理、充满活力的和谐环境1.强化领导者的民主管理意识

民主治校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必要前提,民主治校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工作。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师生的民主意识都很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民主,宣传落实民主治校,校园才能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高校要坚持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制度,高校领导要尊重广大师生在学校的主人翁的地位,尊重他们通过合法的程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不要认为程序太复杂影响工作效率,或只走形式、应付上级。以合理合法的途径和形式表达个人的意愿,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剥夺。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愿体现他们对学校的主人翁责任感,这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反映师生民意的决策,才能符合实际,得到拥护,并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拥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知识创新的能力,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建议,善于把分散的精华聚于一体,加以总结、引导、升华,形成理性认识和工作决策。尊重民意、广集民智,才能调动积极性,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只有把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健康协调发展。2.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

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实行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要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决策,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

某高校校长撰文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理想的框架应由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和工会教代会四个系统分别行使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这四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形成全方位管理,科学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通力合作,才能保证高校和谐健康发展,这种认识十分符合中国的国情。

教代会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体现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它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组织,有适量的党政干部和后勤人员,可以体现高校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和愿望。完善教代会制度,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团结学校各方人员,共同办好学校。教代会对学校工作有审议、批评、建议权,对干部任用有监督评议权和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决定权。要完善教代会制度,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注意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他们既是高校建设的主力军,又是高校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与学校形成互动互补,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使教师学生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实践得到支持,充满活力的校园得以实现。四、构筑和睦共处、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1.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办好高校的重要条件。通过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道德等层面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教师是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平等、自由、尊重、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人际关系的反映。《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哲理。要明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之理。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既善于当良师,也要当益友,既教书又育人,以爱赢得爱。与学生心理相容,心灵相通,教学相长。

学生也要像热爱父母兄长般地热爱老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勤奋好学、善于沟通,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2.和谐的干群关系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在这方面,领导干部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关键。领导干部要以公仆身份要求自己,要以普通一员的面貌出现。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理解教师职工的心理和所处的环境,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造就宽松、宽容、宽厚的和谐氛围。要时刻牢记群众,帮助群众,善于倾听群众呼声,激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妥善处理好情感投入和严格管理的关系,在管理服务中教育群众。领导干部还要严于律己、勤政廉政,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以廉洁奉公的良好人格魅力影响群众,凝聚群众,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赢得群众的拥护,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当家人”,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和谐的同事、部门关系

和谐的同事关系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人文素质的要求,也是有利于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条件。同事之间更要强调平等意识,不以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工龄长短、个人关系决定亲疏,要诚恳待人,热情开朗;要提倡五湖四海,大局为主,不搞小团体主义;要公平公正,不计个人恩怨;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不抢功争利;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容人之过,善于调节,建立身心愉悦的精神环境,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部门之间的和谐往往关系到整体的工作和全局工作,特别要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各部门人员要忠于职守,认真履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勇挑重担,善于补台,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以邻为壑。要重视部门之间的“人和”,善于调解部门之间的人际矛盾,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真诚合作、完成任务。五、创建凝聚人文气息、生态良好的校园文化1.正确把握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这个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师生员工文化素质道德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校园文化与主流文化是一致的,但又体现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成员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而又广泛。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社会作用、文化娱乐、审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为学界形成共识。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的子系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突出本校特点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诸学百家都对“和谐”向往。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赋有引领社会文明发展重任,因此,要十分重视建设先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2.以人为本,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表现,也体现着对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追求高格调、高品味、高层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为重点。校园文化要有鲜明的特色,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长期形成的历史积淀,特性所长。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又有精神,互相影响。物质文化作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是一种为人感官直接触及的形象,包括地理位置、校内建筑、道路设置、配套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平衡良好。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风格,不会千人一面,千校一律,各校都会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化、净化、生态化、赋予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设计合理和谐流畅的人文校园。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人与人的和谐,把外在的要求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目标。在这方面各高校显现的特点更加突出,体现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创造及学校精神的培育。例如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成为两校发展的灵魂,历经百年长盛不衰,就是典型的范例。目前,两校已是我国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中心。

总之,构建和谐高校是高等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加快自身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发挥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的需要。高校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要齐心协力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共同努力。参考资料:李卫平主编:《和谐校园建设管理务实全书》,2006年3月。《构建和谐校园,增强学校软实力》,《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11期。《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5日。《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