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3:46:08

点击下载

作者:彭志刚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爱玲传

张爱玲传试读:

前言

张爱玲的文字,如高原脚下涓涓溪流,清澈而寒冷,也有雪山苍凉冷峻的味道。这是她过人的文学禀赋使然;也是一生缺少怜爱,乱世中惊恐彷徨的女性对现实社会彻底绝望的感悟;还是女性主义与男权社会对峙时,发出的那一丝叛逆的声音。

张爱玲一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味美多刺;二恨海棠花好无香;三恨红楼幽梦断章。这怕是与她唯美的追求有关,爱极生憾吧。红楼梦断章是中国文学史的大事,张爱玲作为那个时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关注那段凄美的爱情过往,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而张爱玲身为落魄的清末旺族的后代,后来又为避开政治纷扰流落美国,能够深深体会曹雪芹作《红楼梦》时的心境。张爱玲爱红楼已经到了痴迷程度,她的一生中,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新阅读揣摩,对各种版本的“红楼”熟读于心,晚年时写出《红楼梦魇》,更是深得原著真谛。就连红学大师周汝昌也称赞:“只有张爱玲,才堪称曹雪芹知己。”

海棠花,是她一生中另一钟爱之物。海棠花俏丽枝头,淡雅无香,却有超然脱俗的品位。而张爱玲坚定“出名趁早”的人生哲学,是无法忍受“无香”的痛楚的,想必这就是宿命吧。在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爱恨交缠的爱情后,她抑或有所感触。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苍凉世界的过客,留下抑或留不下香气都好,但这冷峻的品质,造就了她自己的时代。因此,在旁观者看来,张爱玲就是一株高傲不群的海棠,不发出香气并不代表她的情感世界里充满了清冷,她只是将爱与恨、亲情与仇怨、世俗与清傲这些矛盾纠缠一起。她冷艳的性格恐怕与这个充满爱恨情仇的乱世有关。外族入侵与内乱纷争、政治角逐与战祸频仍、人性愈加淡漠和沉沦、家庭伦理没落与倒退、父爱和母爱的缺失……那些过往都像一根根埋在雪地下的针刺,让人走着走着便鲜血直流,痛彻心扉。你若没有争抢的斗志,也不愿意去看别人因讥笑而扭曲的脸,怕只有将这种痛楚深埋在心里了。这便是张爱玲,波澜多了,委屈多了,心痛多了,便没了散发香气、博他人一笑的心情,只剩下了一副俊俏的面容。

这枝自然天成的海棠花,有着悲剧般的童年与爱情。就如同一颗落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种,无可奈何地成长、开放,即便全身结了冰晶,冻伤了那柔嫩的枝叶和花瓣,甚至是遇到了生存的危险。可她,只能在那个时代绽放,也只有在那个时代绽放,才是恰好的。第一章雪地海棠开

那巍峨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有点像古代的皇陵。简约如画的童年

1924年的一个夜晚,天津。张家花园洋房里,这个往日里灯烛璀璨、酒色斑斓的豪宅,而今只有一盏昏黄的电灯闪烁着哀怨,透出阵阵清冷的味道。客厅里,大宅子的主人张志沂面沉似水,焦躁地踱着步,楼上,时不时传来女子的抽泣声。

这座花园洋房原是张志沂父亲——张佩纶结婚时的宅子。张佩纶因其弹劾、罢免失职大臣,对外强硬的主战立场,成为“得名最远,召嫉最深”的清流党人。但封疆大吏李鸿章却十分青睐和支持他,张佩纶的父亲为安徽巡察使,早年就与李鸿章交往甚笃,至张佩纶一代两家更是故交。在其低谷时,还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他。李鸿章和张佩纶二人均是清末重臣,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因此张志沂的母亲李菊藕对其也抱着殷殷期望,教导他饱读诗书、学贯古今典籍,八股文也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时不我与,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将封建科举考试扫荡得一干二净,也击碎了张志沂的仕途大梦,致使这个封建遗少从此一蹶不振。

身上沾满封建积习的张志沂生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且出身于显赫的洋务派世家大族,耳濡目染了一些西方新思维。母亲于1916年去世后,他十分不满意二哥张仲炤“长兄为父”的严格管束,于是寻个机会,在天津津浦铁路局谋了英文秘书的职务,带着妻子黄素琼、妹妹张茂渊,以及自己两个孩子跑到天津,过上热衷已久的时尚生活。这对年轻的夫妇从家中带来丰厚的遗产和嫁妆,过上了铺张和排场的生活。张志沂喜欢买时尚名牌轿车,看西方现代小说和新报纸,生活富足而悠闲。

但张志沂钟情西式生活方式只是表面,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思想及和没落家庭的道德观早已渗进了他的骨髓。吸大烟、赌博、逛妓院、纳小妾……这些陈腐的生活方式张志沂照单全收,这让黄素琼极为不满。她是一个来自湖南的清秀俊雅的新女性,父亲是湘军统领之子。出身将门也让她多了一些抗争意识,最初她还劝诫丈夫不要在外蓄妾、抽大烟,最终无果后便心灰意冷下来,开始不关心自己的爱情小天地了。整日里郁郁寡欢、沉默不语,无聊时学一些外语,弹弹钢琴,或自己设计裁剪些衣物,来妆点一下阴郁的心情。

黄素琼经常找小姑子张茂渊倾诉哀怨,张茂渊也对自己哥哥张志沂身上极浓的封建风习嗤之以鼻,两人对这位浪荡公子的行径早就不满了。蓄积越久,就越觉得应该趁早脱离这个阴暗的宅子。这天,张茂渊向张志沂提出要出国留学。张志沂虽然不是特别同意,但他与二哥张仲炤分家时所得财产,其中也有张茂渊的份儿,自然是不能全力反驳。

与张茂渊亲如姐妹的黄素琼正寻觅机会逃离这里,便借着小姑子出国留学需要有人监护的借口,准备陪她留洋。张志沂知道后心中暗喜,他知道黄素琼这一走便不会再回来,而自己在外面的几个姨太太也已经急不可耐了,每天在自己耳边絮叨——哪怕做一天正室也好,正好借机将这个黄脸婆踢开。

黄素琼的决定,是在向旧家庭伦理挑战,去奔赴自己的理想生活。可让这位三十一岁母亲最揪心和牵挂的,是自己年幼孩子小煐(ying,四声,张爱玲乳名)和小魁(张爱玲弟弟张子静乳名),痛彻心扉之余,也怀疑自己这一走是否太过自私。而此时,封建遗少张志沂心思沉凝地听自己妻子在楼上轻轻抽泣,虽然心中柔软的情感也有所动,但他决容不下一位整天让自己戒鸦片、与自己外面小妾水火不容的女人长久地待在家中。

黄素琼这位湖南女子,骨子里流着自由的血液,她还是选择抛弃一切。因为只有如此,自己那颗自由之心才不会在屈辱和压抑中凋零、死亡,那柔软的爱情之光亦可复苏和跳跃。

哭累了,想累了,她便掀开窗帘,让柔美清亮的月光扑射到身体上,灌进心脾里。外面的夜像银亮的网,朦胧地罩在大地上,寂静的月亮流淌着悲伤,把自己身体都融进去了。回首再看一眼,屋子中间那张睡了许久的床,在暗夜里活像一只冰冷的船。睡在上面,自己也成了青灰色的祭品,任人割取。

她决意投进月亮怀里,带着爱恨和不舍的决心。“上船的那天,她伏趴在竹床上痛哭,绿衣绿裙上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用人几次来催说已经到了时候了,她像是没听见,他们也不敢开口了,把我推上前去,叫我说:‘婶婶,时间不早了。’(我算是过继给另一房的,所以要称叔叔婶婶。)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我站在竹床前面看着她,有点手足无措。他们又没教给我别的话,幸而用人把我牵走了。”

黄素琼还是走了,在张爱玲幼小心灵里,只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抑或母亲那忧伤的面容已然刻进内心的最深处,只等激发的那一刻。张爱玲回忆,母亲是新派女性,自己与母亲还要分开居住的。“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趴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每天下午认识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

多年后回忆起来,母亲那秋水一样忧伤的面庞,虽然已被时光肢解破碎得很厉害了,可张爱玲还能拼凑出来完整的模样来。好像欧洲哥特式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画上的故事,当极伤感的光线毫无遮拦地穿透内心时,便会放映出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形象来。

没了母亲,青涩的童年隐隐觉得失去些味道。毕竟没得很早,还没来得及品味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没感觉有什么缺失。孩子的坏情绪总是过去得很快,四岁的小煐和弟弟小魁逐渐适应了没有母亲的生活。夏天里,她会“穿一件白底小红桃子纱短袖,红裤子”,坐在院落的大树荫凉下,去“喝完一大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读些稀奇古怪的谜语、唐诗。有时候,小煐会让用人何干领着,探望后院的小鸡,问些怪异的问题。何干是专门带小煐的女佣,带弟弟小魁的女佣则唤作张干。那时家里带男孩儿的女佣地位很高,张干经常会干练地颠着她那双小脚,让其他下人服从她。何干带女孩儿,自己也觉得没地位似的,不敢和她有什么争执,只是忍让。小煐却极为反感,经常和她吵。张干最后会说:“你这脾气只好住独家村,最好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

这些话激落在小煐的心坎儿里,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男尊女卑。小煐决意要超过弟弟,而且什么都要比他强一截才行。

更多童年流光里,弟弟还是可爱的,有水灵灵的大眼睛和长长睫毛,就像年画里的娃娃一样可爱,即便是女孩子看了也羡慕不已。长辈们见了要问他:“把你睫毛借我好吗,明日就还回来。”这时,他总是拒绝的。和弟弟一起玩耍,很要强的姐姐要出主意,大家捡些枝条玩打架游戏。阳光慵懒地斜看着院子,两个孩子穿梭在石板小径、台阶上,像唱戏里武生那样子跑,咿咿呀呀地喊着打杀。玩一会儿弟弟便拖了姐姐后腿,争吵着不听调遣了。抑或姐姐终于被气得扭头走开,干脆不理会这个小无赖。弟弟在后面低头尾随,只是没了言语,也不道歉。

时光像赛璐珞的电影胶片,一串串记忆段落透过玻璃片,落在心底。有时会很清晰,有时极模糊。这与时间远近没有关系,和缠缠络络的情感有关系。譬如说张爱玲会恨自己弟弟不长进,有时会想起他嫉妒自己的画,趁自己不在时去涂抹甚至毁掉它;嘴又馋,想吃一些松子糖之类的。然他的确太秀美可爱了,小煐为了逗他,还编排一些故事。例如一个旅人遇见一只老虎,便泼风似的逃跑……还没等讲完她便乐开了怀,在他脸上吻一下,把他当成小玩意儿。

童年的日子也像院子里的秋千,吱吱呀呀地荡着。上面,很多记忆里的人物留下了光怪陆离的影像。譬如秋千上狼狈跌翻在地的高大女佣疤丫丫,后来就嫁给了“大毛物”的弟弟“三毛物”。而“大毛物”是在青石砧边练水笔字的“才华先生”,他经常讲一些《三国演义》给小煐听。他妻子“毛娘”也是一位艳若桃子、伶俐可爱、有些才气的人物,还会耍些小心机,去欺负自己的妯娌——那个高大淳厚的疤丫丫。后来这家人脱离了张家,自己开了店铺。一日用人领姐弟俩去照顾生意,努力地买了几只劣质彩花热水瓶,最后在店堂楼上吃了茶和玻璃罐里的糖果,看上去很丰足的感觉。不过店铺最终还是亏了本,情况极窘迫。后来“大毛物”的母亲埋怨两个儿媳不赶快添个孙子,“毛娘”听后撇了撇嘴,抱怨着:“两家子混在一起住,虽然有帐子隔着。这般样子还想要孙子?”

这些人物最后会怎么样,没人能知道。他们的形象将永久潜沉在时间的河流里,印在河底的五色砾石上,那斑斑褐褐的纹理记载了这些美丽的波纹。抑或这波纹也不是全然美丽的,因为在张爱玲平静的内心里,除去这些善良淳朴的影子以外,她父亲的姨太太和小妾们的影子,也会经常出现在那微微晃动的记忆中。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就提到这些。母亲和姑姑刚走,父亲马上领来一位。这个叫小八的姨太太原本是妓女,小煐早先也是认识的,父亲之前就领她去见过。虽然去之前小煐还扒着门,手脚乱踢死活不肯就范,但是张志沂软硬兼施终于还是领去了。到小公馆,小八拿出红红绿绿的糖果来哄,毕竟只是孩子,有了好吃喝便安静随和了。而且小八也很会哄人。

姨奶奶搬进洋房子后,家里热闹起来,经常有酒宴。小八很喜欢小煐,经常带她去起士林这样的新生活场所看跳舞,吃奶油蛋糕这些西式餐点。最后小煐还在清幽的舞曲声里昏昏睡去了。

不过这位姨奶奶脾气却暴烈,经常打骂下人,有时还与张志沂交手。张爱玲在《流言》里写,一日小煐进楼下阴暗杂乱的大屋子里父亲的烟炕前背书,姨奶奶也教她侄子读书,读不好就肆意地打,打得脸肿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张志沂也常遭她黑手,一次用痰盂打到头,鲜血直流。后来,族里的人也看不过去了,便出头说话,才将这个姨奶奶撵出了家门。临走时她还拉走了好多银器饰件,小煐趴在阳台的栏杆上望着远去的车子。或许对小煐来说,那个女人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吧。从来到眼前,到消失就是一瞬间的事,还没来得及体会便没了踪迹,只有淡淡的、似乎余留下些好味道的样子。不过用人们都觉得很庆幸,大家在说:“这下可好了。”那些用人在阴暗的恐惧里压抑了很久的内心,此时也突然被暖洋洋的太阳光抚慰着,驱赶了多日的霉气,觉得很痛快似的。

要说最初对上海的清晰印像,怕是从张爱玲八岁那年开始的。张志沂在天津丢了工作,起因就是他抽鸦片、嫖赌挥霍又好吃懒做的遗少风习,还有他和姨太太吵架的事在津浦铁路局里人尽皆知,让同事和上司很是瞧不起,这影响了堂兄张志谭的声誉。1927年,堂兄被免去交通部长的职务。张志沂失去靠山,人品又极差,自然要受些上司和同事的挤对,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辞职离开。

小煐坐在大客轮上,穿过黑水洋和绿水洋。墨黑与深绿的水流泾渭分明,而且还很开阔,只能看见远方灰蒙蒙的水边,乳白还透着浅蓝底子的云彩偶尔飘来。小煐凝视着飘在命运海洋里的小舟,它沉静地在宽阔的水面上划开一条白色水链子。有时海鸥会“呀、呀、呀”地停落在船上,是这只船上唯一不请自来的客人。小煐透过圆圆的窗向外望,且极开心地捧出《西游记》。当然看什么书并不重要,真正有趣味是坐在船舱里雪白的床上看书的氛围。轮船冒着黑烟,发着“呼突突、呼突突”的声响,驶向上海。在那里,她将会迎来她的时代,以及悲喜交集的人生。那黑水洋和绿水洋的边界,就像一道有魔力的边界。

童蒙的时间虽然悠闲和惬意,毕竟是要过去的。那些旧影像随着瑟瑟光弦的延长,会不经意地、突然地出现在记忆里,而且突然得让人觉得好像没什么心理准备似的。要么是美好的甜,要么是美好的苦。那些原来还撕裂心扉的事,也变成很美好的痛了。这就是人性善的理由吧?人老了,性情也和气了,往往会记住之前的好光景,连纠结大半辈子的事情,也会在衰老的夕阳里化成一声淡淡的叹息,随着烟云飘向远方的水汀、山脚。那间旧房子,注定成为爱情的坟墓“是什么样不幸的种子,仇恨的种子!他们是世界上希望的杀手。”痛苦的母亲与充满仇恨的孩子,在仇恨的延续里继承仇恨。因此在张爱玲笔下,父权形象毁灭了,“母爱神化”也塌陷了。

马驹“踢踏踢踏”清脆地小跑,小煐透过洁净的车窗,既向往还很好奇地搜寻街道的景致,看自己奔耍的影子是不是真的丢在那里。上海在小煐心里像是久远的故事,就和每个迷失在外的孩子一样,会对出生地怀有神秘和久远的感觉,希冀着能找回温暖的巢,并且捡回丢在那里的星星点点的回忆。

小煐也是一个内心极敏感的小女孩,她会把从大人只言片语里听来的信息浓缩起来。之前父亲还总说,那时候在上海呀,十里洋场风光无限……用人或张干也会说,那时候在上海呀,大商场里琳琅满目……在大人们眼里,上海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小农经济荒芜土地上的奇迹。在小煐心里,上海繁华的样子,仿佛成了装在一只清透玻璃瓶里的小景观。这里有遍地黄发碧眼、手中拿根文明棍的洋人;也有西装革履神采飞扬的男人,胳膊上挽着长裙短袖的女人,女人头上还戴着像自己西洋娃娃头上那般插着鹅毛的大帽子。

马车穿过繁华如梦的上海滩,街上样式新潮、靓艳的服装吸引着小煐,这些要是穿在自己身上该多好?她心想。在弟弟小魁眼里,怕只能见到街边宽大高耸的洋楼房、街上奔流的轿车、新奇的玩具摊子了……

马车载着各样的心思和希冀,奔向那间旧房子。刚停下来,小煐和弟弟便像两只蓝蝴蝶,轻飘飘地飞进那间灰色石头垒成的洋房,快乐地在红油板壁的房间里奔跑玩耍。用人们有些搀着张志沂上楼休息,有些忙上忙下地搬卸着行李。张志沂最近鸦片用得太多了,苍白面色里透出死亡的黑气,羸弱得走路也要人扶。

没法子出去玩乐,张志沂每日在家里养,要么躺在空荡荡的大床上,一双深凹下去的眼睛呆痴地仰面凝视灰色天花板,上面印着阴霉的痕迹,就像一条条扭曲的影像不断地反射在脑海,抑或还有吗啡产生的幻觉。死亡般快乐过后,那屋顶便像巨大的青石板压迫下来,胸口沉沉的喘不过气来,身体也没了水分,临死的恐惧感一阵阵逼近自己。

张志沂微微开阖着嘴巴,紧张地默念着那些古老的仁礼经典。那些句子,是他幼小时立在母亲跟前背诵过的,用来入仕途、济天下的文章。此时诵来恐怕是要母亲保佑,求死神不要着急收回自己那条浪荡不羁的小命吧。

小煐很忧虑地抱着心爱的洋娃娃,跑进卧室里探望。“他独自坐在阳台上,头上搭一块湿手巾,两目直视,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粗而白的雨。哗哗下着雨,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我很害怕了。”

张志沂认定自己的处境已经不妙了,只好写信给漂泊在英国的黄逸梵(黄素琼在临出国前,更名为黄逸梵),除一些道歉赔情和反省之外,还希望她念及两个孩子,回来与他破镜重圆。黄逸梵看信后酸楚之心一番荡漾,那温婉知性的女人并非绝情决意,她的离开,只是争取女性在旧婚姻里多一丁点儿的公平。她出走英国和法国,也是幻想在那传说里浪漫的爱情之地寻觅自己的灵魂居所。不过黄逸梵却忽略了,她爱情之火已然遗落在中国。在陌生而浪漫的爱情之域里,她只是一位静静矗立在街角边,满怀憧憬和仰慕心情的观察者而已,这里的炽烈爱情故事显然是与她无关的。黄逸梵也发现,她的爱情之火已经熄灭,这或许是她来之前没有预计到的。

又或许她回来的原因是两个孩子吧。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相比,有太多的舍不得,太多的牵绊。她们毕生追寻的只是一个温暖而完整的爱情港湾,一旦有了,她们便不想再离开。飓风来临,大多中国女性也只是在冰冷岩石缝隙里躲避一下,之后便修修补补,期冀着破烂不堪的爱情小屋还能凑合用。更多心思,则是用来照料飘摇在菜地的植物,每一季节里的花开花落、株苗成长痕迹,对孤零的身影都是安慰。

这样说来,黄逸梵最终割舍不掉的还是小煐和小魁。她希望能修补好沉浸在泥湾里的那饱受风雨侵掠、伤痕遍体的爱情。她甚至开始有了期待,以一己之力去挽救那早已破烂不堪的爱情木屋子,让濒临断裂的房梁和木窗重新发出光泽,让爱情之花开遍房前屋后。

但等再次遭受打击之后她会发现,这是既浪漫又可悲的想法,她的爱情之花也将彻底枯萎,之后能找回的也只是一个为了生存、能凑合着用的港湾而已,即便她继续浇灌和付出,也仅仅是勉强地维系而已……

而这个结局也是黄逸梵最恐惧的。她不敢想象一个仅为了生存、凑合用的爱情港湾会是怎样的悲惨。这么看,她虽然是经济上独立的知性女人,但感情上是不独立的。

当世俗婚姻逼迫你必须做出决断时,感情若不独立酿成的后果往往是极严重的,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有悲剧式的影响。割舍不下,就没法燃起新的爱情;割舍不下,就会重投回给自己心灵带来巨大创伤的陈旧爱情里。

因此对黄逸梵来说,她选择重新投回张志沂怀抱,也是撞向已然宣判死去的爱情的悲壮之举。之所以这样讲,是张志沂这个人根本与爱情无关。和他谈爱情本身就是徒劳的,张志沂只是一个用些新思想包装起来的旧男人。在社会变革剧烈的年代,他没有追求、只是安逸享乐。他甚至害怕新生活和革命会危及自己封建遗少的利益,比如娇妻小妾满怀的旧家庭伦理,这是他从来没打算放弃过的。

所以对这样一个家资万贯的封建遗少来说,黄逸梵去挑战和改变他的家庭伦理和爱情观,难度可想而知。

可黄逸梵还是选择回来了,如同她当时的决然一走,都是为了心中那割舍不掉的情感。她再次面对曾让自己伤心欲绝的房间时,心里还会装着满满的期许。

黄逸梵的归来,是小煐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她叫嚷着要穿上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小红袄,早早在房间里守着,还有些小忐忑,还不时呵斥弟弟,要他学着听话些,这样母亲会更喜欢,留得更长久些。

时间在等待里是很慢的,一个西式华丽的女子出现在门口,欢快地向两个孩子招手,用她满颊热泪去亲近幼小的小煐,仔细端详了一会,突然说:“怎么给孩子穿这么小的衣服?”

好时光开始了,不久小煐便得来了“合身的新衣服”,父亲也被送到医院治疗,并决心痛改前非。全家搬到一座带花园的洋房子里,那儿有可爱的小狗、美丽的花朵、各种童话书,还陡然多了西装革履、华帽长裙的人来家里做客,平日里死气沉沉的房间也热闹起来。姑姑也一块回来了,小煐会经常和母亲一起去她那里串门。小煐会在客厅的软沙发上静坐着,端详姑姑练琴,看她纤细的手在琴键上跳跃,一串串音符在房间飘荡。弹到激烈时,那手腕上微微挽起的大红衣袖也随着跳动,像是给手也穿上华美的服饰,让那舞韵更加优美和显眼了。钢琴上摆放的鲜花总是盛开的,有时母亲扶着姑姑的肩膀,咿咿呀呀地吊嗓子。不过在小煐和姑姑眼里,她可是天生的跑调大王,湖南的乡音腔和不高不低的发声,听起来总是觉得有些不着音调。黄逸梵会抱歉地笑一下,若实在错得离谱,便找一些托词蒙混过去。其实黄逸梵对唱歌不是很关注,练声只是为提高一下羸弱的肺活量,这是医生给的建议。因此姑姑也不在意,任她由着性子唱。

有时家中会来些懂钢琴的朋友,“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椅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小煐坐在地上观赏,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好像捡到了一件最珍爱的宝贝。

在张爱玲心底,这时发出内心的“大笑”该是多么满足与畅快,且刻骨铭心地记忆下来。笔者读张爱玲的书时,发现大多都是在戳穿卑微、可笑的人性,像这样极温暖的描写是较罕见的,然而将这块温情的小段落放到全文来看,却又包含那么多伤楚和无奈。母爱原本是每一个童年应得的,而她的母爱总是在得与失之间,一瞬息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看了之后会有手足无措、近乎绝望般担心的感受。换言之,那母爱,没有一丝一毫的安全感。

对于每个人来说,母爱都是童年的快乐时光中最美的景致。因此,当小煐失而复得后,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她给远在天津的玩伴写了信,描写了一番新家宝隆洋房的模样,还画了漂亮的图,却没收到回信。小煐想,这样粗俗的夸耀,放自己身上也会讨厌的,更别说回信了。可现在的家确实美翻了,地上玫瑰红地毯,和蓝色软椅子虽然颜色搭配不是很好,小煐还是欢喜得不得了。母亲和姑姑从英国回来后,每日都会向她提起这些浪漫的国度,也让她喜欢上了遥远的英格兰。在她心目中,英国是个香草遍地、湛蓝天空下有许多红房子的国家。母亲听后纠正她说,英格兰总是下雨的天气,法国才经常有湛蓝的天空。

这些矫正对小煐那充满艺术感的思维来说,并不重要,她宁可将法兰西想象成浴室里湿漉漉的感觉,还散发着发油的芳香。母亲还认为画画背景要用蓝色,这深邃颜色给人空间的开阔感;最忌讳红色,它总给人压迫和近直感觉,没有空间上延伸感。可小煐却执拗地认为红、橙色装饰自己和弟弟的房间墙壁更好,搬一把小椅子坐在一堵有着温煦的颜色墙壁下面,身上也是暖洋洋的。

虽然艺术感不同,黄逸梵却认定小煐极有艺术天赋,决意送她去学琴。母亲说:“既然学琴要用一辈子来练习,那更要爱惜自己的琴才行,每天洗过手才能触碰那些雪白的琴键子,还要经常拿绿色鹦哥绒布去擦,让它锃亮如新才行。”母亲为了将她培养成西式淑女,还教些英文、带她听音乐会。

到音乐会现场后母亲还叮嘱她:“万不可吵闹,要认真听旋律,别让那些外国人说我们不懂礼仪与音乐。”小煐果然安静地端坐在那里,不知所然地端详那只指挥棒狂乱舞动,各式花样的乐器跟风似的响起来,说真心话那演出很是无味,除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很奇特、弯弯曲曲的乐器很有趣外,没发现什么好玩的。不过小煐还是很乖地听,生怕打扰到母亲和姑姑欣赏高雅音乐。

然而一件事让她发现,母亲和姑姑的心思也未全放在高雅的音乐上。一曲休息时黄逸梵与姑姑窃窃私语:“长红头发真是一件犯难的事儿,穿什么衣服很难选。和黄色和绿色都犯了冲,要是红发穿件绿衣服,那的确是件很尴尬的事儿……”小煐昏昏欲睡地强撑着,听到这,小煐也好奇地在昏黄大厅里细细寻觅着,可最后也没寻到那长着大红色头发的女人。

除了音乐和绘画,黄逸梵对张爱玲最重要的熏陶就是文学了。那时候老舍先生的《二马》正在《小说月刊》上连载,黄逸梵经常一面看一面会心地发出笑声。《私语》里张爱玲写道:“我靠在门框上笑。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虽然老舍后来的《离婚》《火车》全比《二马》好得多。”笑声多了,畅快的满足多了,心里却充满忧郁和伤感,见到书里夹一朵花,听母亲说起它的故事来,小煐也会伤怀地落下泪来。

或许小煐的落泪是女孩子天生的直觉,她预感这幸福的时光不会长久。张志沂的病治好没多久,便反悔起来,逼着黄逸梵拿出钱贴补家用。若将她手里的钱花光,即便想走也没法子了,黄逸梵太了解这个花花公子的心思了。“他们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小煐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地骑着三轮小脚踏车,悄然无声。晚春的阳光透过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

1930年,张爱玲的父母再次离婚了。那段曾让无数人羡慕的爱情,那段让黄逸梵无法释怀的婚姻最终还是画上悲伤的句号。晴朗的日子终究要结束的,当灰蒙蒙的烟雨向下俯瞰时,黄浦江水在入海口挣脱了大陆的束缚,淌进大海。那水也由浑浊的暗黄,净化为纯净的蓝色。

黄逸梵这次是真正脱离开那段感情,幼小的小煐也是赞成的,这座红蓝色相间的洋房子里充满了鸦片那腐败的味道,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黄逸梵和张茂渊一起搬出家,张志沂举家移到一所弄堂里。铺满花朵的洋房子也随着短暂的完美时光一起,消失在身后了。幸好离婚协议上写明了小煐可以经常看母亲,这对她来说也是还不错的结局。在母亲那里,小煐生平第一次见到落在地面上的瓷砖浴盆和煤气炉子,这些新式的家什在当时算很先进的物件了。小煐看见母亲的生活尚好,甚觉安慰。第二章可爱可悲的青春

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谴责这些,而抚慰那被损害、被侮辱的。她以眼泪,不是悲怆的面,是柔和的眼泪,洗净了人间……她拆卸了戏剧化的装饰,把人类情感揩拭干净。凄凉已成了少女的妆容

离婚后不久,张志沂又开始沉醉在鸦片的幻觉里。这时张爱玲也从黄氏小学毕业,考进了英租界圣玛利亚教会女中。那是1881年美国圣公会创建的教会学校,与桃坞中学、圣约翰青年学校一样,都是教会创办的大学预科学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有机会进入英美名牌大学继续学习。

不过上海圣玛利亚教会女中的毕业生,只有小部分留洋,大多毕业女生要么成了商界或政界的太太,要么成了社交场合的交际花。换言之,至少在1931年左右,它是西式淑女和阔太太的培训基地。这所学校经营多年,教学环境、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强大的。红铁皮的校门藏在幽静的绿茵里,华美的玻璃花房四季如春,校园里还有高大的健身房、清澈的游泳池,音乐教室大厅里的钢琴覆盖上洁白的罩子。穿着浅色旗袍的青涩女学生穿行在绿树芳草间,学校钟楼时而传出悠扬的钟声,西洋的艺术氛围极其浓烈。

圣玛利亚教会女中教学分英文和中文课程,西洋历史、数理和英文等课程均是英语教学,教师大多是外国人;国文、历史和地理大多是师范毕业的女教师,高中还聘请了考过清末科举的老学究教中文。圣玛利亚女中实行住校制,这也中了张爱玲下怀,正好她也要躲开那屋子里四处飘荡着躲也躲不掉的、陈腐不堪的鸦片味道,免去看父亲那颓废不堪、惨白的脸。

入校后不久,母亲便来学校找她。“我要去英国了。”讲完,黄逸梵伸出纤细的手,撩一下张爱玲的秀发,凝视了片刻。张爱玲木讷地仰视她那高贵端庄、如清水般沉凝的面庞,没有吭声。母亲做出很高兴的样子说:“这样倒是好的,回来和离开都没留下一点痕迹,平滑得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全然没了负担。”

张爱玲依旧没什么表示,静静听她说完、挥手、离开。《私语》里写:“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远处校园的两扇大红铁门砰然合上,母亲便真的消失在寂静远处了。张爱玲默默站立在高大的松杉树林里,内心忽然生出些内疚,她想方才应该哭出来才合情合理,不然母亲在路上,也会怪罪自己的。张爱玲的迎对着寒风,大声抽泣,是“哭给自己看”。

很多人读过《私语》,很少关注“哭给自己看”。

在张爱玲眼里,母亲是那么罗曼蒂克,华贵又高傲,对母亲的崇拜之情也拉开两人距离。对她来说,母亲的决定通常是极正确的,她甚至没勇气去劝阻。那“下一代人呀,心真狠”是张爱玲对母亲决然离开的报复,也以张爱玲自己的心境去体察和反射对母亲的情感。因为两人见面、谈话,直至分开都是平静的。母亲黄逸梵亦然与张爱玲一样,与女儿的淡淡一别后,同样会在孤零一人的远行路上痛哭失声的。

体味“哭给自己看”这句话,在那片寒冷的松杉树荫下,瘦小的张爱玲在哭诉命运对自己是那么的不公平,内心抑或是在呐喊:“我有什么错,母亲这么决然就走了?我有什么错,自己好不容易得来却又瞬息间失掉了母亲?我有什么错,别人的孩子都有母爱,独有我最可怜,却没有!”

瑟瑟的北风四处乱窜,松杉树干的罅隙里发出悲伤的哨声。张爱玲痛哭失声,相反的,她也曾痛快淋漓地望着母亲大笑过。那奔淌的泪水分明是抱怨母亲绝情,叹息自己卑微的命运。“哭给自己看”,因为太过炽爱和留恋,所以恨她太决绝。

乌云也来了,静静倾听林中女孩儿发出悲彻的声音,之后便悄然无声地融化在空荡荡的风里——谁会理会卑微的她呢?

最后一抹清亮的记忆也消逝在迷茫里,浑浑无味的日子还得继续。在母亲离去的打击下,一切瞬间都变得灰暗起来。洋房是灰扑扑的、父亲与鸦片是灰扑扑的、私塾先生喋喋不休的高弹阔论也是灰扑扑的。回到家时,她也只是静静地拨开青烟袅绕的空气,静静地穿过走廊和房间。各式声音擦过耳边,留不下一丁点儿痕迹。那对一切都木讷的表情,也成为这位青涩少女唯一的妆容。

在家中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沉迷在书香里不想自拔。一次,弟弟子静和她说起家里有一本《孽海花》,写的是祖父张佩纶和曾外祖父李鸿章的事情。张爱玲忙找来细细地读,尤其关心张佩纶和李菊藕的爱情故事。闲暇时她还会和弟弟谈文学,譬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或是西方小说巨匠毛姆、欧·亨利的小说,她告诉弟弟:“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在何处,车上、家里、学校、办公室里,听到便要记住,并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了。”

张爱玲最喜欢的,还有散落在房间各个角落的各式小报。她经常蹲坐在角落里搜寻自己喜欢的内容,慵懒地阅读。阳光透过窗,斑驳斜射进来,落在报纸上,房门外时而飘进青灰色的烟气,一缕一缕地在房间里飘荡。离婚后张志沂更加放肆地享用毒品,丝毫不关心自己身体的不适,寂寞时也会将张爱玲叫去,父女俩聊些以前家族里光辉的旧事,或谈论亲戚间的笑话。在昏暗的烟室里,张爱玲坐久了,便觉得自己要“沉下去、沉下去”,几乎昏昏欲睡了,她甚至不忍直视父亲那张干瘦的脸上流露出的无边寂寞。

或许父亲只在毒品虚幻痛快的感觉刚刚消去、十分空虚和寂寞时才会想起自己吧?张爱玲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

张志沂烟瘾发作,便支开张爱玲过他的毒瘾。抽鸦片已经安慰不了黄逸梵的离开带给他的极度苦闷,他开始打吗啡,还专雇了一位伺候他吸毒的男仆。恣情地吸毒,几乎掏空了他的身体。一个夏日,天气燥热得很,张爱玲见到父亲头顶着凉水浸过的毛巾,脚也放在冷水盆里,嘴里仍不停喊热,还直勾勾地望着姐弟俩,嘴里咕噜咕噜地发出听不真切的声音。姐弟俩和用人们吓坏了,忙打电话找来张茂渊。

张茂渊见自己这不争气的哥哥要死要活的样子,知道是毒品用得过度了,便直接将他送到疗养院解毒和戒毒。三个月后,张志沂从中西疗养院里治好了病,便举家搬到康乐村十号的洋房里。

张爱玲舅舅黄定柱也住在附近,虽然张志沂与姐姐离了婚,两人依然交往如故,缘由是两人都喜爱抽鸦片。黄逸梵对那个仅比自己晚出生几分钟的双胞胎弟弟吸鸦片同样恨之入骨,经常与他絮叨。黄定柱与张志沂颇有些共同语言,他抑或说:“男人活在世上,不抽些烟土,三妻四妾地享乐一番,岂不是枉活一回了……”这些看法张志沂定要大为赞赏。

舅舅家孩子也很多,张爱玲和子静经常找他们玩耍。张爱玲比其他孩子要高大一些,有大姐姐的样儿,主意也多,经常指挥一群孩子玩耍,其他孩子也听她的。学校放假或休息日,她还找舅舅家的表姐妹们逛街、看电影。说起文学来,张爱玲更是侃侃而谈,谈到开心时就爽快大笑,全然不管什么淑女形象。放寒假了,张爱玲又开始忙着做一些圣诞卡和贺卡,且从里面挑一张最满意的,让姑姑寄给远在西洋的母亲。在张爱玲心目中,母亲的生活一直是她心驰神往的,远在地球那一边的英国和法国,也成了四季沐浴在金色阳光里、飘荡香水气味的浪漫国度。

在家里,张爱玲还是有喜欢的人的,那便是张子静的私塾先生朱老师。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学究温和亲善,很有些学问。张爱玲经常找他聊,请教疑点。一次张爱玲翻出一本《海上花列传》来,里面妓女的对白大多用吴侬软语,读也读不懂,她便硬缠着朱老师读解。苏州土话那嗲嗲的对白经朱老先生那么一念,听起来很滑稽,姐弟俩围着老先生大笑起来,之后张爱玲也开始迷恋起《海上花列传》。后来到了美国,张爱玲还将这个讲述清末时期上海十里洋场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和普通话。

1934年夏天,上海房地产价格开始上涨,张志沂的房产也升值了许多,家里的状况渐渐好转起来。有了钱,一直闷在家中抽烟土的张志沂又开始活跃了。原来远远躲着他的亲戚们,也开始与之频繁地交往,他们还给张志沂又介绍了一份工作——给住在银行的买办孙景阳做助理。有了钱和体面的工作,那颗冬眠许久的春心也变得蠢蠢欲动了。上司孙景阳当然能看出些苗头,便将父亲孙宝琦庶出的一个女儿孙用蕃介绍给他。孙宝琦是清末改革派人物,民国时任过袁世凯和曹锟时期的大总理。他有一个妻子、四个小妾、24个孩子,孙家家财万贯,是大家族。孙用蕃三十六岁,至今未婚、精明干练、能说会道,常常自诩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遇见这样的好事,张志沂一口应承下来,马上张罗着成亲。

张爱玲大多时间住在学校,家里状况也大多不知。偶尔回趟家,也要去静安寺路爱丁堡公寓的姑姑家探望。在她眼里,那里才是精致而完美的家。

一天学校放假,她懒得留在家里看那不着调的父亲抽大烟,便去了姑姑家。吃罢晚饭,她和姑姑一起伫立在傍晚的阳台上看风景。上海滩点起绚丽夺目的灯火,连天边的云也映成了昏黄色,天上繁星亮晶晶地眨着眼凑热闹。所有亮色,仿佛都掉进静静流淌的黄浦江里,江水像一条粘满宝石的黑绸带子,上面载着的飘摇的客轮,“呜呜呜”地鸣叫着驶过。“你父亲最近要结婚了。”张茂渊轻声地说,眼神里带些忧虑。

一贯表情木讷的张爱玲瞪大了眼睛,这讯息对她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她无力地伏在栏杆上,茫然而无助地盯着远处繁乱的灯。后母的故事她听过很多,凭女孩子的直觉也预感这样的故事早晚会应验在自己身上,可事到临头还是不能接受似的。张爱玲紧握着栏杆,痛苦的心也紧紧绷着,情绪随时都可能会爆发。“假使后母此时站在这儿,我定会将她推下阳台,一了百了。”张爱玲恨恨地想。张茂渊搂过呆立半晌的侄女,抚摸她那乌黑顺滑的秀发,任由她在自己怀里大哭。那哭声夹带着痛彻心扉的哀怨,惊起了树枝上睡觉的麻雀,扑啦啦地飞起来紧张查看一番,又马上落回自己小窝里,用它温暖的羽毛安慰受了惊吓的幼仔。

清凉的晚风也徐徐凑过阳台来,轻轻抚摸张爱玲那满是泪水的面庞。那风,是从英国吹来的么?

张志沂是不会理会孩子们的感受的。女人,是他干渴人生里极重要的一部分,缺了这番享受,人生也会变得灰暗无趣。其实在张志沂一生里,除了享用女人和毒品他也没干过什么,碌碌无为已经不能形容他陈腐不堪的人生了。

不过让张志沂大跌眼镜的是,孙用蕃也吸鸦片!这也是这位三十六岁的老姑娘仍未嫁人的缘由。这下可好了,两人每日定时定点地躺在鸦片床上,吹那粗粗的烟枪。张爱玲看见青烟沉沉的家后,内心更加阴暗了。

张志沂与孙用蕃结婚后,又搬回张爱玲出生的老洋房。那是位于麦德赫司脱路的大洋房,里面曾住过张爱玲的爷爷,清末大名鼎鼎的清流之臣张佩纶。大宅子豪华而阔绰,房间也多。然而如今住的人太少,显得空荡荡的。在张爱玲眼里,这儿简直就是一座四处飘满鸦片奇异香味儿的、阴森森的古墓,与上海这座现代化繁华大都市比起来,显得陈旧和另类,就好像挤满西式而新潮的人的演出大厅里,突然走来一位头戴瓜皮小帽,梳着黑粗大辫子,戴一副圆的玳瑁老花镜,颤颤巍巍走路的“老古板”,穿越感十足。

张爱玲越看这个家、越看家里住的人越觉得厌烦,唯一有些割舍不下的就是慢慢长高的弟弟。看见后母动辄折磨和挤对弟弟和他奶妈何干,张爱玲内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张爱玲的《弟弟》中写道:

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味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是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父亲为一点小事情,一丝征兆都没有,“啪”地一下掴了弟弟一巴掌。弟弟愣愣地收拾着震落的饭粒,接着吃。爱玲大大地一震,用饭碗挡住脸,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后母莫名其妙地看了爱玲一眼,说:“这孩子真奇怪,他没哭,你倒哭起来没完了。”

张爱玲扔下碗筷,冲进浴室里,闩上门,抽噎着。看着镜子里泪水滔滔的面容,她咬牙发誓:“我要报仇,有一天我一定要报仇。”“啪”一声皮球撞到玻璃窗上,又弹回去。转身瞧去,院子里弟弟正默默地踢皮球,看那专注而平静的面容,似乎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阵寒冷的悲哀涌上来,她便不再哭了。愤怒的烈焰沉下去后,化成冰冷得不能再冰冷的石块。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张爱玲来说,家中一景一物、每一件小事都会触及她脆弱的心灵。当周围一切显得那么灰暗,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无助感也久久不散地缠绕自己的身体。而你越担心某件事,它越是要来似的。整日忧心并去轰赶纠缠身边的梦魇,人开始变得焦虑起来,此时张爱玲能做的只是逃离。不过淫奢堕落的父亲和自私的继母的那些身影是逃不掉的,虽然一时逃避能暂时忘却,一旦又重回到这里,就又触发了她内心存留的灰暗痕迹。此时张爱玲感觉自己就像躺在笼中的鸟雀,任伸进来的那只大手随意摆布,连穿什么衣服这样重要的事情亦然如此。孙用蕃刚嫁过来时便对张爱玲说:“呐,这是我之前穿的衣服,从娘家带来的,都是些好料子,你还可以穿。”孙用蕃不知从哪儿捧来两只大箱子,满满当当的全是旗袍。张爱玲见了大了一惊,拎起一件看了看,一股淡淡的霉味儿径直钻进鼻孔里。再看那一摞摞的旧旗袍,怕是一辈子都穿不完。可圣玛利亚教会女中的女生们,大多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个个衣着鲜亮华贵。她却要将这些款式陈旧的衣服穿进校园里,同学们会怎样看自己实在不敢想象。《童言无忌》里写道,在继母统治下的生活,永远拣她穿剩的衣服穿,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旗袍,那碎牛肉似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痕——是那样的憎恶和羞耻。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

自卑心理让张爱玲更不喜欢与人交往了,基本上不与父亲和继母说话。遇事极敏感,此时她也只能用冷漠的外壳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了。假期里的一天,她去舅舅家玩,吃午饭时舅舅见她衣服实在太破旧,就关切地问:“不然让你舅母翻出几件衣服来穿,如何?”张爱玲没吭声,只是假借端起碗扒拉饭来挡住面庞。可那委屈的泪花在眼睛里直打转儿,控制不住似的。舅妈也跟着伤起心来,瞧了一眼舅舅,那眼神里好像是说:“没妈的孩子真可怜啊。”是呵,天下的母亲,哪个不喜欢将自己女儿打扮得像朵花一样?

1934年在张志沂第N次结婚后,张爱玲写了《理想中的理想村》《后母的心》《摩登红楼梦》。这三部作品均未发表。青涩时光里的张爱玲,更多时间是关心自己的文学梦,喜欢一个人、戴着一副淡黄色镜框的眼镜,静静坐在角落里看书,随性朴素的衣服随着吹进窗子的阵阵微风轻轻飘摇起来,看书时那神色里还透出一股子肃穆的书卷气,那表情仿佛是古代一位帅气的女才子,透着阅读万本藏书后才得来的自信。青春期少女多愁善感的情怀全然释放在文字里。放寒假时她还模仿报纸的样子写了一张副刊,介绍家里的杂事和趣闻,还配了漂亮的图画,看上去像模像样。张志沂见了也得意,有亲戚朋友来做客时还得意地拿出来显摆一番:“看,这是小煐做的。”

少年时的张爱玲,文学才华在学校里体现得更明显。对她影响最大的要属国文部的主任汪宏生了。作为新教育倡导者的汪先生,他的国文教学区别于之前聘来的那些清末老举子,他第一堂课给大家出了《幕前人语》和《学艺叙》两个作文题目。这与之前的准八股文有着天壤之别,着实给课堂带来一缕新鲜之气。

汪先生在黑板上潇洒疾书,写出题目后解释说:“诸位学子,《学艺叙》是要大家将诸如学钢琴、唱歌的感觉和想法写下来;而《幕前人语》也是将我们看过影片的观后感叙入纸中。大家写作时,要贯入自己的思想才最好。若有其他想法,大家亦可自由命题和发挥,但写无妨。”

丢掉古老的束缚,学生自然开心得很,一个个跃跃欲试。可几千年陈腐的文法已深入骨髓,岂能说丢就丢的。至于谈及思想更是无从下手了。什么是思想?怎么去畅快表达?这些都是难题。汪先生看着大家眉头紧锁地埋头戳着笔、不知如何下笔的纠结劲儿,就知道情况有些不妙。他自然晓得,那些根深蒂固的旧东西不能在一朝一夕里被摒弃,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也没灰心,只是认真逐个批阅,耐心指出其中错误。翻着翻着,看见一卷题目为《看云》的作文写得颇为靓丽,词句工美,笔触清丽,的确给自己眼前一亮的感觉。再一看署名,是张爱玲。

汪先生顿了下笔,仔细回想了一下张爱玲,奈何教学时间太短,没留下太深印象。

文卷批阅完毕。上课点评那日,汪先生开始唱名领卷。“张爱玲。”话音刚落,末排一位高大瘦弱女生站起来,汪先生认真看了她一眼,只见女孩儿面庞清秀却透出一点呆滞,穿了一身宽袖的旗袍,与卷发窄袖打扮的入时女孩儿相比,给人灰突突、静悄悄的感觉。

汪先生扬了扬手中的文卷说:“这批作文里,只有爱玲同学才称得上是用思想写文章。诸学子的文章,怕是还没挣脱老套子束缚,虚假不说,味如嚼蜡。”

学生们纷纷望着张爱玲,眼里有赞赏与羡慕,还有些小嫉妒。

张爱玲依然呆滞地望着汪先生,汪先生自顾自地将她文章朗诵了一遍,然后含笑地将文卷交回爱玲手里。

张爱玲的范文确实起到很好的效果,开拓性的写作思路很符合思维跳跃、不喜欢受约束的青少年口味。从此之后,学生们开始注重作文选题和命题的自由性,少了八股文朽气,多了自由呼吸。写作形式也从原来死抄书、写经典的八股文遗风,进化到小说、诗歌和剧本这些现代文学形式上来。当汪先生批阅这些闪烁着缤纷思想的作文时,心里不免有些小得意。但这些文章与张爱玲的文章比起来,还属小品。在这之前,张爱玲也在校刊《风藻》上发表过作品。其中小说《不幸的她》就将一位年轻清傲的“她”写得如泣如诉,绵绵愁思铺满了斑黄的纸张,俨然出自成熟而深沉的作家之手,编辑还特意注明这是出于初一年级小女生之手。而她的散文《迟暮》里,华美的词句更是一字一泪。写到“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又说不出的、颤动的口”时,寥寥几笔,将一位青灯下诵经女人的悲恸之形生动地描写出来。一只枯黄烛火下,映出那韶华渐逝的“她”孤伶而感伤的影子,一副异常凄美的画卷跃然纸上。

归纳起来,张爱玲这两篇文章里,瑰丽的文字中透出沉闷、苍凉和无奈的气息。这与她遭遇家庭变故,以及灰暗的心境有关。而能用这么全面具体、敏锐和灵动的感觉写出来,那不得不说是文学天才了。张爱玲的文学天才并非只体现在深沉、老成的文字语言上,其表述的观点和思想也让人叹为观止。譬如在《论卡通画之前途》一文里她就敏锐地说出:“卡通片是二十世纪艺术女神赐予文艺的另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应全力培植她,为人类艺术发展史填上灿烂光明的一笔。”卡通片体现出电影艺术无限的想象力、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是实景拍摄的影片技术和艺术表现上难以达到的,之后的电影艺术发展,也充分印证了张爱玲这一观点。

当然,喜欢卡通片也是张爱玲少年天性使然。但至少她看到了那充满想象力的卡通影片的未来发展前景。

此后的张爱玲小说,词句越发瑰丽,笔痕也越发老辣、沉静和苍凉。在汪先生眼里作文首推张爱玲了。另外,为了让学生们更钟情写作,自由发挥,汪先生还创办了课外活动刊物《国光》,张爱玲是他心目中最佳的编者人选。可张爱玲本来不是爱凑热闹的女孩子,她只是答应可以投稿子,却推掉编者一职。在汪先生刊物上,张爱玲先后发表了几篇作品,以1936年的散文《秋雨》、1937年的《牛》和《霸王别姬》三篇为最佳。散文《秋雨》以华美的辞藻描写了一个被秋雨冲刷过的暗黑与肮脏的世界,意境感十足。文章结尾用点睛之笔写道: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整个秋的世界。

另两篇文章则一如既往的苍凉风格。《牛》讲述了禄兴娘子失去自己所有一切的故事:先是农家的命根子——自家的一头肥硕而壮实的牛被牵走了;接着她那只分量十足、亮晶晶的银簪子被卖掉了;再后,忍饿受冻攒钱买的小鸡也被当成借牛春耕的租金;最后,禄兴在耕田时也被牛顶死了。文章结尾,有着棕色柔驯眼睛的禄兴娘子“哭着打噎,她觉得她一生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里渐渐飞去”。“缺少吱吱咯咯叫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张爱玲的小说《牛》,最出色的远不止女主角那冰冷无依的悲剧结局,而是通过一段精短而撼动人性的情感小故事,将一幅极具现实批判性的农村音画场景尽情展示给读者看。虽然这抑或并不是张爱玲写作初衷,但这个小说故事,在当时中国那种农耕文明的社会里的的确确太普遍了,仿佛随手一拾便可掬来。且在贫瘠的土地上,这般充满无限忧伤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却极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命运。因为这些农民实在太卑微了,卑微得就像车辙里的车前草,匍匐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任由人踩马踏。若单纯将《牛》与《霸王别姬》相比,笔者认为在那个时代前者更具价值。《霸王别姬》,则描写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爱情故事,这也符合在那个思想剧烈变革的时代里,青年男女对纯真爱情的向往。《霸王别姬》成功之处在于,张爱玲以话剧般高亢的心理描述,宣誓了虞姬只是为爱情而亡,而不是为男人而死。这占据了那个时代高度的爱情婚姻观不禁让汪宏生拍案叫绝。原文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也体现出浪漫与唯美的风格,堪称中国哥特式心理小说。

原文写道:

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生命的冠冕……

张爱玲以心理活动来展示虞姬,当她虞姬预计到自己未来阴暗的爱情结局时,下决心为眼下热烈的爱情殉情。

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还紧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鞘。”

在之前的文学和舞台艺术当中,虞姬总被作为男人及战争牺牲品的形象,用殉情来表示她忠贞不渝。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以大段心理活动为铺垫,阐述虞姬的殉情,只是为眼下她与楚霸王的这段炽烈爱情画上句号,而不屑以依附这个男人,来换取高贵而孤独的“贵人”称号。在那个夫唱妇随的时代,张爱玲的爱情观无疑是符合时代思想变革要求的,也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之举。

汪宏生称赞这篇文章堪比郭沫若的《霸王别姬》,给张爱玲很高评价。从她发表的几篇作品看,她无疑是文学艺术里的小精灵。然这个小精灵记性不是很好,张爱玲还有一贯的拖沓和懒散作风。汪先生催交作文时,她经常回答“我忘啦”。一次汪先生又来催促,张爱玲颇为难为情地说:“我……”“忘啦。”汪先生接上茬。不久后,张爱玲将文卷交给汪宏生,便是这篇《霸王别姬》的上半部分。

沉默寡言的张爱玲也有反叛和顽皮的时候,她还匿名写了两首风趣另类的小诗投给《国风》,第一首用来调侃学校姜适君老师的:

橙黄眼睛翠蓝袍,步步摆来步步摇。

师母裁来衣料省,领头只有一分高。

第二首写得要略微尖酸一些:

夫子善催眠,嘘嘘莫闹喧。

手袖当堂坐,白眼望青天。

汪宏生见到这两首小诗,便猜出是张爱玲所写。提倡自由风的汪先生对文学的限制很少,而且用一些诙谐另类的风格充实一下《国光》杂志也是好事。更何况,幽默和调侃的风格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形式,若没有个经常熟写的笔感和天赋是写不出来的。汪先生决定发表这两首小诗。然而刚刚刊登出来,就招惹来了大麻烦。姜适君老师人如其名,随和大度,看后雅然一笑便毫无介怀了。然而后一位先生却不依不饶地将此事告到校长那里,教会校长还是一位极严肃的美国人,问清状况后一定要对写诗的人裁施惩罚。被调侃的教师一看校长动了肝火,怕较起真伤了和气,大家也会笑他太小气,只好摇摇头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也不去追究了。

青春少年时期的张爱玲很反叛,究其原因,是内心深处郁结着父母那冰冷而失败的婚姻阴影。她对同学们有毕业后立即结婚的想法也颇有微词。张如瑾就是例子。她是在圣玛利亚女中里张爱玲唯一佩服的女才子。两位女孩迷恋上当时最流行的两位姓张的作家,张恨水和张资平。张恨水是民国鸳鸯蝴蝶派名家,被现代文学史誉为现代通俗文学第一人,此时他已经发表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等风靡大江南北的小说;而“创造社”奠基者张资平也有“恋爱小说家”之称,被视为中国言情小说开山之人,不过他也是在日伪政府里任过职的文化汉奸。

这两人风格迥异,但就作品而言,张恨水题材更广泛,更具社会人文价值;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则被那时代里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所热衷。然而张爱玲对爱情是极不信任的,尤其瞧不上小说里金童玉女式的男女主角一起演绎死缠烂打的恋爱故事,好像除了哭哭啼啼爱来爱去就没其他事可做了。她以为张资平小说既轻浮又无聊,远不及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