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变革——广电的新媒体战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1:43:04

点击下载

作者:张锐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视听变革——广电的新媒体战略

视听变革——广电的新媒体战略试读:

前言

对传媒业来说,这是个大变革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古老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目前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和工业4.0阶段。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媒体也经历了从古登堡时期的印刷媒体,到广播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演进。尤其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新兴媒体开始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大幅增长。

无论对于媒体还是互联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这个十年开始,互联网从PC互联迈进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从这个十年开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开始进入视听内容为主体的大视频时代。

视听(audio & video)成为媒体、互联网和通信的共同展现形式和交集。视(video),包括互联网视频、TV、电影等;听(audio),包括广播、互联网音频、通信语音等。

在PC互联网时代,门户和论坛是用户入口,文字和图片是内容的主要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入口,视频和语音成为内容的主要形式,音频和视频占用了互联网流量越来越大的比例。在媒体中,视听内容呈现爆发式增长,推动了以IP(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商业模式逐步形成。

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大视频,变革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视听领域的变革也成为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的焦点和热点。由此,本书以《视听变革》为题,围绕发生在视听领域的变革这个主题,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首先,在第1、2和3章,探讨环境变化和产业变局,移动和融合是两个关键词。一是移动: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对PC互联网的简单线性延伸和发展,而是非线性的跨越。对于传统广电机构来说,借助技术变革和移动革命,实现弯道超车,“让广电移动起来”,是实现转型的最后机遇;二是融合:通信、互联网和传媒三个板块的产业边界开始消融。“三网合一”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三网融合”的生命力重新焕发,但已经赋予了新的展现形式,多屏联动和OTT成为融合的切入点。在融合的同时,资本和人员开始跨界流转,我们看到“中国电影为BAT打工”、“电视开始夕阳化”的论调广为流传。

第二部分,即第4章,开始探讨广播和音频媒体(audio)的未来。为什么要首先探讨广播?作为最老的视听媒体,广播经常被人忽视。其实广播是与移动互联网最为接近的媒体,从传播学角度,广播所具有伴随性、移动性、地域性等特征,而移动互联网具有的特征SoLoMo,即社交化、移动化和地域化。从这个角度,广播和音频媒体的变革值得关注。

本书接下来的内容,主要是从内容、渠道和商业三个维度,来探讨视频媒体(video)的变革。其中第5章探讨内容创新;第6、7、8三章,则是探讨渠道的创新;第9、10、11三章,探讨商业模式、组织和资本的创新。

第5章,内容领域的创新。对内容的碎片化、聚合、众包、 UGC、按需生产等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6章,从渠道多元化的角度,对视频的多种渠道形式进行了分析,包括视频网站、有线电视、 IPTV、OTT互联网电视等。

第7章,从合作竞争的视角,分析了新旧媒体的博弈和网台联动。

第8章,分析了社交电视,对社交电视功能和引起的生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第9章,商业模式的创新,归纳总结了视听领域有关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平台模式、产品模式、O2O模式、大数据模式等。

第10章,组织的变革,包括流程再造、组织变革、价值网和媒体基因等。

第11章,传媒和资本,探讨传统媒体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布局新媒体。

由于本人在广播、电视和电影领域的从业经历,本书更多的是站在传统广电的视角来探讨视听领域的变革和新媒体战略。这个视角对传统广电的从业者会有借鉴作用,同时对于互联网和通信从业者相信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对于传统广电来说,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发展视听新媒体并与之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统广电实现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但这种融合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未来,广电是否会重蹈覆辙,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廉价内容的提供者呢?传统广电机构的新媒体战略到底该是什么?传统广电机构能否执行好自己的新媒体战略?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互联网和通信从业者来说,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已经进入到内容为王的阶段。跨界进入并成为大传媒行业的一部分,是大势所趋。以爱奇艺、优酷、腾讯等为代表的业界领袖,能否把IT领域的资本、技术和创新优势,延伸到视听内容领域,成为跨界的“文化+科技”寡头,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最好和最坏的时代,变化和变革无时不在,机遇和风险并存。把握和判断视听行业的走势,确定自己的战略和路径,对每个机构、每个从业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碰撞思考的作用。

各位共勉!张锐2014年12月于北京电影学院第1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古老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目前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阶段。200年前蒸汽机的发明以及100年前电的发明,带动了工业社会和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和普及,促进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按照工业革命的序次划分,我们即将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在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在21世纪。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驱动因素是互联网和新能源技术的结合。

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媒体也经历了从古登堡时期的印刷媒体,到广播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演进。尤其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新兴媒体开始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大幅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1057万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4%。

同各种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相比,传统媒体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我们发现,在各大媒体中,以报业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突然加速衰落;广播媒体虽历经百年,由于车载市场的兴起,成为日子还不错的区域性传统媒体;电视媒体中,地面频道比起十多年前已经风光不再,电视行业已经进入各大上星卫视的“战国时代”。以电视开机率为例,过去几年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下降到30%,深圳地区2012年的电视开机率更是降到22.36%,这个数字是2001年以来12年中深圳地区收视数据倒数第二,深圳地区开机率见图1-1。图1-1 深圳地区电视开机率

对于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媒体机构的从业者早就开始未雨绸缪,筹划新媒体战略,“新媒体”一词成为媒体从业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以报业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起了个大早”的国内各大报业集团,开始发力建设地方门户网站,网站曾经成为报业战略转型的重要载体。可历经10多年的发展,蓦然回首,报业仅仅成为PC互联网时代新浪、搜狐和网易等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廉价内容提供者,报业自建门户网站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每况愈下,大多依靠政策性收入和寥寥的广告维持运营。

我们再看看广电,近年来,国内传统广电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都在积极推行与视听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战略,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广电实现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视听新媒体的发展既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实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发展空间日益饱和的传统广电带来了扩大受众范围和培育新增长点的契机。以深圳广电集团为例,该集团也提出了“新媒体化战略”,构筑包含广播、电视、平面、户外、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了包括中国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中国时刻、IPTV、高清数字内容集成平台、全国3G手机电视内容服务平台e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平台。

但同报业一样,国内广电行业实施的新媒体战略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视频网站为例,看看国内的视频网站排名,影响力靠前的视频网站,都是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搜狐等商业视频网站,广电系的CNTV落在其后。以CNTV为代表的广电系视频网站,虽然拥有内容、政策和牌照等诸多优势,并投入巨资,但在访问量和盈利等关键指标依然远远落后于以优酷土豆为代表的民营视频网站。

目前,我国传统广电在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商业模式:普遍业绩较差,尚未形成市场接受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2)合作竞争:传统广电和视听新媒体的合作竞争模式有待探索等;(3)组织变革:缺乏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构,没有配套的组织变革。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广电缺乏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仍在以传统广电的思路发展视听新媒体。

记得某著名投资人在其微博上对传统广电机构的新媒体路线作了如下总结:设立一家新媒体公司专门运营网站和无线平台;把频道的新媒体权利放进去;视频广告,手机互动和电子商务的功能;公司管理层持股份,考虑对外融资乃至独立上市。而这条近似完美的新媒体路线图被其评价为“最没有智力含量的商业计划,因此也是离失败最近的商业计划”。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未来,广电是否会重蹈报业覆辙,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廉价内容的提供者呢?传统广电机构的新媒体战略到底该是什么?传统广电机构能否执行好自己的新媒体战略?诸多资深广电人能否在退休之前还能看到自己所服务的机构还能很好地运转?广电人经历了焦虑、浮躁、期待,能否收获希望?种种疑问需要解开。

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对PC互联网的简单线性延伸和发展,而是非线性的跨越。对于传统广电机构来说,借助技术变革和移动革命,实现弯道超车,“让广电移动起来”,将是实现转型的最后机遇。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2.1 媒体、媒介、传媒

媒介(medium)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具有物质性和物理形式,表现为平面、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形态;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

媒体(media)是机构或组织,表现为报社、电视、电视台等;媒体融合和泛在进一步模糊了传媒的边界,未来已经很难说什么是媒体,什么不是媒体。

传媒(communication media)是综合性概念,包括了所有媒体。

传媒产业(media industry)是由传媒机构及其上下游链条企业构成的集群。

崔保国教授认为传媒有四态,包括形态、业态、生态和动态等。传媒的形态包括音频、视频、文字、音乐、图画、照片和电影等;传媒的业态主要指行业和集团,如商业媒体、公共媒体、政党、政府、组织媒体;传媒的生态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1.2.2 新媒体和视听新媒体

我们正处在新媒体时代。什么是新媒体?其实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站在平面和广电等传统媒体的视角,对其他新兴媒体的统称。

新媒体的概念起源于麦克卢汉,他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首要内容是另外一种旧媒介;加拿大的罗伯特·洛根认为新媒介是互动媒介,含双向传播,涉及计算,与没有计算的电话、广播和电视等旧媒介相对;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PauI Levinson)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指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先天功能的不足所做的一种补偿;吴信训认为新媒介是工业革命以来,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他作了比喻,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轮子上奔驰的人类”,信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新媒介上腾飞的人类”。

什么是视听新媒体?这个概念主要在广电行业用得比较多。广电总局董年初认为:视听新媒体是按照互联网技术界定(主要为IP技术),与网络媒体相关的视听业务形态的统称。这种划分强调的是交互,具体包括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视听新媒体是在“网络融合”大背景下传统广电媒体在新技术变革下的延伸,体现了通讯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趋势。视听新媒体是网络、手机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也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新技术变革下的延伸。1.2.3 广电是什么

什么是广电?广电是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简称,泛指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以及电影多种业态和传媒机构。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的概念也需要转换。未来,音频逐渐取代了广播,视频、泛视频和大视频也必将取代电视,广电一词可能成为历史名词。

什么是广播?广播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国内,我们用狭义的概念多一些,狭义的广播(Radio broadcasting),包括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包括调频、中波、短波)或有线传送声音的大众传播媒介。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如果不考虑频率资源的概念,广播的实质是什么呢?广播是实时线性进行声音的传播,广播具有伴随性和移动性等传播特性。

什么是音频,百度百科的描述是听觉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广义的广播也可以被认为是音频媒体(AUDIO),指采用多种传输通道和接收终端,传播音频的业务模式。广义广播的传播方式除了有线和无线广播,还包括卫星、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接收终端除了传统收音机和车载收音机,还包括各种智能终端(iPod、智能手机、机顶盒)、车联网终端以及卫星接收机;业务形态除了声音的线性直播,还包括音频点播、社交分享以及其他增值应用。

什么是电视?电视(TV)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并通过电视接收机接收,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和电视有关的概念大致分为:作为终端的“电视屏”和“电视机”、作为制作和播出机构的“电视台”、作为产品和服务形式的“直播电视”和“点播电视”、作为传输渠道的“有线电视”等。

什么是视频?英文Video一词源自于拉丁语的“我看见”,又称影片、视讯、视像、录像、动态影像,泛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图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存储、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视频技术最早是从阴极射线管的电视系统的创建而发展起来的,但新显示技术的发明,使视频技术所包括的范畴更大。在大视频时代,电视和视频的界限已经模糊。第2章移动的浪潮:让广电“移动”起来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开始移动获取、移动表达、移动生活和移动商务。陆小华认为移动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成为左右传媒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之一。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对PC互联网的简单线性延伸和发展,而是非线性的跨越。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广电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从内容、渠道、终端、商业模式到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对于传统广电机构来说,借助技术变革和移动革命,实现弯道超车,“让广电移动起来”,是实现转型的最后机遇。把移动互联纳入到广电的战略高度,时不我待。2.1 技术和媒体

人类历史上,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媒体形态经历了印刷媒体、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多个阶段。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将传播历史分为五个时代:非言语的模拟传播、口语传播、书面传播、大众电力传播、互动式数字媒介(新媒介)时代。

公元1041年,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400年后的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字活版印刷术,印刷术开始工业化,活版印刷在欧洲迅速传播。谷登堡的发明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众传播媒介。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被称为“机械文艺女神”电影的正式诞生。

广播(broadcasting)一词首先在一战中开始使用,加拿大人费辛顿和美国人德佛斯特雷是早期试验广播电台的杰出代表;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广播揭开了自己的历史。

电视经历了黑白、彩色、高清、互联网电视的阶段。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标志着电视的诞生,他也被称做“电视之父”;1928年,美国纽约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广播实验;1949年,诞生了第一支彩色显像管,进入了彩色电视时代;1973年,我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90年,国际电联批准高清演播室标准,第二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始试播高清晰电视,标志着高清电视时代的到来;1998年,微软公司推出的维纳斯计划开启了互联网电视时代的到来,2006年,日本的电视厂商开始推出具有互联网功能的电视机,2010年,谷歌公司推出Google TV。

互联网的主要前身为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1990年,任职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于1990年底推出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推动了万维网的产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和个人开始大量进入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到来。

历史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于移动网络和终端等硬件设施不够成熟,移动互联网尚处于发展萌芽期。1999年2月,日本的运营商NTT DoCoMo开创了i-mode模式,这种模式构建了以运营商为主导,封闭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数据业务的统一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这是国内最早的移动互联网门户,主要提供短信、彩信、彩铃、手机上网(WAP)、手机游戏、手机报等传统移动增值业务;2007年,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终端产品iPhone,构筑了终端商苹果公司为主导的生态系统,运营商开始管道化,移动互联网进入快速增长期;同年4月,面对竞争,诺基亚宣布将转型为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2007年11月,Amazon公司推出首款电子书阅读器Kindle;Google推出基于Linux的Android系统,并于次年9月推出首款Google手机。图2-1 传媒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资料来源: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3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我们已经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独立的媒体,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认为,传媒产业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三大板块构成,它们就像传媒的三原色,相互交叉融合,演变出无数的新媒体形态,并最终形成新的媒体行业。大传媒时代,传媒产业新的分析框架应不是只关注以内容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媒体产业,而是把传媒产业、通讯产业、IT产业统合起来研究其关联变异。2.2 移动互联时代

2003年年底,由冯小刚导演、华谊兄弟出品的贺岁片电影《手机》在中国大陆热映,影片中的手机除了带来通信便利和身份象征外,也给主人公严守一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家庭生活的改变。

手机有两个学名,分别是移动电话(mobile phone)和蜂窝式便携无线电话(cell phone),cell有三个意思:细胞、蜂窝和牢房。这三个意思也恰好诠释了手机给人类带来的改变。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把人变成“无形无象”的符号,把没有血肉之躯的人送到远方。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美国媒介研究学者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认为,人类拥有两种基本交流方式,即走路和说话。手机出现之前的电子媒介割裂了走路和说话、生产和消费。手机的出现第一次实现了说话和走路、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并行。手机重新定义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手机铃声成为挡不住的诱惑”。

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仅仅是PC互联网延伸,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屏幕大小的不同,其实这种理解是有误区的。移动互联网虽然脱胎于PC互联网,但又与之完全不同。

保罗·莱文森认为互联网还属于传统媒介,需要媒介理论家“提供服务的必备条件”,需要正襟危坐和显示器。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仅仅是手机的副手。身体的移动性和与世界的连接性,具有更加深远的革命意义,比互联网的意义更加重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手机相比台式电脑虽然只是屏幕的缩小,但却是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了质的飞跃。手机的便携性和随身性,使得人们从正襟危坐在PC面前,变为随时随地携带和使用;手机的24小时开机状态,可以随时响应;从静止使用到移动使用,可以边走边用,大大地解脱了身体;手机具有私密性,使得社交媒体得以充分发展;手机上诸多传感器如重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增强现实技术AR的应用,延伸了人的感官。

在PC互联网时代,联网的台式电脑把一切媒介集中于一体,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互联网成为“媒介之媒介”。而手机出现以后,把人从台式电脑中解放出来,成为“移动之中的媒介之媒介”。保罗·莱文森认为:“互联网使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成为一个互动频繁的社会;手机使地球村的村民离开固定的座位,站起来周游世界了。”

2007年,iPhone以“重新发明手机”的姿态揭开了移动互联网发展大潮的序幕,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智能手机开始迅速普及。2013年年底,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亿;根据著名的硅谷分析师“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的报告,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PC互联网用户的数量。

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了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程度,影响未来的12项技术中移动互联网居首。到2025年,移动互联网经济约3.7—10.8万亿美元。主要技术包括:无线技术、小型、低成本计算及存储设备、先进显示技术、自然人机接口、先进、廉价的电池;关键应用包括:服务交付、员工生产力提升、移动互联网设备使用带来的额外消费者盈余。

移动互联网正从PC互联网的延伸逐渐转变为全新的互联网形态,颠覆着传统互联网模式。《连线》杂志创始人、《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不久前指出,从现在到未来十年将不会再使用“移动化”这个词,将终结这个词,因为它将变成“我们呼吸的空气,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未来十年所有东西都是移动的,而现在的移动化还是慢版的。

移动互联网使得网民随时在线,媒体开始从实时化向全天候转变;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的随身性和私密性,真正实现了人的“自我延伸”,使得信息个性化和互动性增强。腾讯副总裁刘胜义认为推动了大众媒体向智媒体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的社会化趋势则颠覆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互方式,变革了信息的传递模式,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在加速,互联网正推动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革。

但终端的革命也才刚刚开始,手机虽然解放了人类的双脚,但还没有解放双手。据统计,手机用户每天触摸手机的频率高达150次,这对大家来说确实是个负担。下一代终端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双手。随着计算设备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已经日趋成熟并迅猛增长,而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好处是能解放用户双手。

随着可穿戴设备等终端革命的发生,终将会使得媒体泛在和泛化,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什么是“媒体”和“广电”需要重新界定。对于广电来说,践行“多屏战略”是目前不二的选择。2.3 赋能技术

加拿大的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提出了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ies),赋能技术使得新媒介成为可能。洛根对赋能技术的分类包括电子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开放源方法论(属于软件技术)等。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通信技术已经经历了开始从传统固网到综合网络环境的演进。

影响新媒介的技术包括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网、云计算和云媒体、大数据等:其中与互联网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NGI/INTERNET II(2000)、ipv6、云计算、wifi/WLAN等;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业务/WAP、CDMA/GPRS、3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与未来电视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有线数字电视、媒体资产、云计算和云媒体、互联网电视、社交电视等。2.3.1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点。2012年11月11日“双十一”当日,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91亿元,其中手机支付5.2亿,手机交易近900万笔,占总交易额的8.5%,手机支付正在崛起。2013年的“双十一”,支付宝成交额数据定格在了350亿,刷新了中国网络购物的新纪录,每四笔成交有一笔来自手机。

移动支付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把手机变成信用卡,用于零售;二是把手机变成互联网终端,类似购买游戏点卡;三是外接设备,通过音频识别,需要装应用程序,刷一下信用卡,就可以成功支付了。美国第一个做类似支付功能的公司叫做Square,目前有大约80万家签约商户,每天处理1100万美元的交易,每年处理的交易总额达到40亿美元。NFC(近距离无线通讯)也可以实现手机安全支付功能,三星和诺基亚等智能手机都有这个功能,但必须安装安全芯片,成本较高。2.3.2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构想性(Imagination)等四个特性;后三个特性又统称为3I特性。

和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相对应的是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之上,实现了对真实世界的增强。同时,由于用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AR和VR技术将是下一个对电视和大电影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技术。与之相关的增强现实电视已经开始出现,增强现实电视(Augmented TV ),是指通过类似机顶盒的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实现节目信息的多层立体呈现,未来的电视将可能把观看者投射到一个环境中,从而置身和沉浸在节目内容之中;此外,增强现实电视有可能把多屏联动应用简化为一个屏,观看者通过手势命令或语音可以在电视画面的基础上,看到更多的相关或不相关信息,电视和手机的多屏互动将成为过渡。2.3.3 云计算

1.什么是云计算

关于云结算,有多种解释和定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电带来的工业革命。100年前最重要变化,是电变成一个通用的公共事业,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云计算,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接上互联网,就有计算能力的提供。你要多少用多少,用多少记多少,这就是云计算。云计算开始像电和石油一样,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服务设施。

维基百科的解释,云计算是一种将规模可动态扩展的虚拟化资源通过Internet提供对外按需使用服务的计算模式,用户无需了解提供这种服务的底层基础设施,也无需去拥有和控制。

IBM的定义,一个虚拟化的计算机资源池。通过快速提供虚拟机器或物理机器托管多种不同的工作负载,迅速部署和增加工作负载。

Google的定义,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原美国国家标准局)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资源利用模式,它能以简便的途径和以按需的方式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计算资源(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等),这些资源可快速部署,并能以最小的管理代价或只需服务提供商开展少量的工作就可实现资源发布。

2011年9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正式公布了已修改16版的云计算定义:云计算是使网络能泛在、方便地按需访问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的业务模式,这些资源能以最小的管理和互动开销被快速提供和释放。

云模式包含五个基本特征(按需自服务、宽带网络访问、资源池、快速弹性、可计量的信息服务)、四种部署模式(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以及三种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2.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包括智能手机、PAD等,目前都面临多方面的技术限制:一是终端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问题,如手机的频繁更换和易丢失问题;二是电池容量有限,目前电池技术始终难以有大的突破,每天都需要充电是面临的大问题;三是网络的稳定性不够,如移动通信网络所固有的连接断续、带宽震荡问题。

正是由于上述限制,移动互联网对云计算的需求更为强烈。在终端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问题上,可以把数据存储在云上,增加数据存放、搜索与读取的可靠性;在电池容量方面,把应用程序放在云上,利用云端的计算能力,扩展了移动终端的能力,降低功耗。

2011年6月6日,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iCloud,这就是云的应用。苹果通过iCloud实现在多个操作平台上的传输、同步、控制的统一管理,它可与iPad、iPhone、iPod touch、Mac和PC上的应用程序无缝协作,并能自动存储用户的内容,再将其推送至同一用户的所有装置。

国内的手机厂商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如腾讯的手机管家、微信中通讯录的同步功能等都是云的应用。

3.云计算与传媒

在传媒领域,云计算的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动漫制作。2014年春节期间的3D动画大片《熊出没》出自深圳华强集团,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无外乎大量的动画制作人员和重装备投入。动画靠的是创意,但更依赖设备的投入和资本投入。以渲染为例,在整个动漫变成电影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投入叫渲染,就是把原始的画,变成3D的影像。一个像样的动漫公司,至少需要1000台以上的服务器,才能勉强做渲染工作。越大的企业越有这个优势,小的创业团队根本没有办法把创意变成一个相对高质量的产品。

最近的一个案例就是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哈布洛先生》,这部片子背后的云渲染技术来自深圳的瑞云科技。渲染技术需要云计算的投入,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动画渲染技术获奖,体现了中国的动画技术平台已在某些领域领先,这同时也是“文化+科技”模式的成功。目前,在动画制作领域,瑞云公司、深圳华强集团以及广州奥飞动漫均已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未来,以技术为先导,践行“文化+科技”的理念,有望成为动漫影视行业走出去的重要路径。

另外一个进军影视领域的IT公司就是著名的电商公司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利用服务器的闲置计算能力,推出了阿里云服务。淘宝的计算机群的计算量是非常大的,每天有将近一亿的人访问淘宝、有几百万的卖家、几亿的商品,高峰的时候占用资源非常大。阿里巴巴利用服务器的错峰,把网上的计算能力释放出来,用于动漫公司的渲染。案例:美国视频网站Netfilx的云服务

美国视频网站Netfilx拥有3600万用户,视频业务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北欧等40个国家,每月收看大于10亿小时,占全美忙时流量33%,达到数Tb/s。在云服务方面,Netfilx具有独特的平台需求,即超大规模、捷变性和灵活性。

2009年,Netflix开始使用亚马逊的AWS云计算服务,在亚马逊的AWS(IaaS)上搭建自己的平台(PaaS),使用自己的工具。到2012年11月,Netflix把所有IT基础设施都转移到了亚马逊的AWS云端。

Netflix的前端服务运行在500-1000台基于Linux的服务器上,存储则采用亚马逊的云存储和数据库服务器。服务都通过亚马逊AWS的三大可用云区发布,确保用户无论使用移动设备还是浏览器都能快速浏览视频。三个亚马逊云区中的一个出现故障,可以通过其余两个云区提供完整的服务。

根据Netcraft的数据,2009年5月,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的联网计算机数量为4600台,而到2013年5月,亚马逊的联网计算机数量达到15.8万台,使用了16.4万个IP地址,为1160万家网站提供主机服务。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中包含按需虚拟计算服务EC2。该服务按小时收费,目前已在AWS涉足的全部9个地区市场中推出。亚马逊EC2的客户包括Netflix、Instagram和DuckDuckGo搜索引擎。2.3.4 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

移动互联网使人们摆脱了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接入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信息的无缝链接,而物联网的发展将推动信息、人、物的连接,特别是车载智能平台、智能电视、智能家居,乃至Google Glass这样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都有可能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而基于多元平台的物联网应用将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物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在人际交流的基础之上,它使得物物交流成为可能。到2015年,不仅将有75%的世界人口可以接触到互联网,同时还有60亿台设备可以接入互联网。届时,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所有使用互联网协议的设备将构成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全球系统,它拥有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潜力,因此也常常被视为下一代互联网。

物联网使得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融合,所有物品都变得智能。当所有东西开始联网时,原本的价值创造体系将遭受冲击。腾讯公司马化腾认为,电子设备成为器官的延伸已经越来越明显。器官通过计算器延伸、增强,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人和服务之间都再建立连接,微信公众号就是人跟服务建立连接的尝试。

物联网使得视频的泛在化进一步加剧,视频变得无处不在。电视台作为视频的提供商,将拥有更多的传播渠道和终端。与此同时,电视也面临着大视频生态的变革。2.4 多屏的时代,决战第三屏2.4.1 跨屏(Multi-screen)

我们已经进入多屏(Multi-screen)时代。目前主要的四个屏幕是电视屏、PC屏、手机屏和平板屏,平板屏是个人电脑的产物,也是手机的产物。

随着移动终端智能化以及4G网络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移动应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未来应用都将走入多终端跨屏时代,一款应用同步发行在多个终端平台,并且数据互通,会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加流畅。“跨屏”,也就是“多屏”(multi-screen),始于与视频网站的“网台互动”,这种合作竞争关系已经蔓延到了手机、平板、PC之外的“第四屏”——电视屏。我们已经进入多屏(Multi-screen)时代。目前主要的四个屏幕是电视屏、PC屏、手机屏和平板屏,平板屏是个人电脑的产物,也是手机的产物。“跨屏联动”已经成为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和体制层面;从移动互联网领域和“跨屏战略”切入,将是网络融合非常不错的契机。表2-1 网络融合下的跨屏比较

思科公司发布报告称,2012年全球有23亿互联网用户,占72亿的32%;2017年,有36亿的互联网用户,占全球人口76亿的48%;从终端来看,2012年的网络流量只有26%来自非PC终端;到2017年,非PC终端的流量达到49%,将占到近半壁江山;基于PC的流量复合增长率CAGR为14%,而其他终端拥有更高的复合增长率,呈现爆发式增长,如电视终端达到24%、平板达到104%、智能手机达到79%,物联网(M2M)达到82%。

与此同时,通过手机看视频的网民也大幅增加。

对于电视终端来说,包括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等概念。电视终端的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电视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二是电视显示质量的提升。

互联网电视指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服务的电视机。互联网电视终端,包括互联网电视一体机与联网设备(机顶盒)。推动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发展的是以传统电视机制造商和部分电脑厂商为主;而推动互联网机顶盒发展的以布局全产业链的内容服务商、牌照方和第三方机顶盒厂商为主。

智能电视指带有智能操作系统(如Android、Windows、iOS操作系统),并拥有智能应用商店、支持用户自行下载的电视机。智能电视需具备以下特征:1)搭载操作系统;2)能够承载视频、信息等各种互联网业务;3)开放式平台,用户能够自主安装、卸载各种应用程序; 3)具备人机交互功能。根据Gartner预测,2016年所生产的平面电视中,近85%将是智能电视,全球平面智能电视产量今年破亿台,至2016年更达1.98亿台。

云电视是智能电视的进一步演进,除了拥有智能电视的特征之外,设备商建立云计算后台系统,借助云计算的大存储、大计算优势,提升用户体验。图2-2 电视技术的演变2.4.2 屏幕的选择

屏幕的选择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Context),环境有三种因素:所处的位置、可以支配的时间以及我们想干什么。

在不同的空间和位置,如家庭、办公室和交通工具,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不同的屏幕。如在家庭,我们会优先选择电视屏和平板屏;在办公室,会选择PC屏和手机屏;在交通工具,我们会使用手机屏和平板屏。

同样,不同的屏幕对时间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电视屏会消耗我们大量的客厅时间,但对注意力的专注度要求低;PC屏会占用我们大部分的办公室时间,并且注意力要专注;手机屏和平板屏则是利用了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如卫生间、交通工具等。

不同屏幕的目标和心态也不同。电视屏是天然的娱乐屏,自然也是放松的心态;PC屏的任务型较强,追求效率,因此心态就很严肃,需要正襟危坐在书房和办公室;手机屏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和通信,随着手游和视频消费的增加,娱乐功能也在增强,心态属于快餐消费型;相比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更加娱乐,心态也更加放松。

我们使用多屏的模式包括顺序模式和并行模式两种。顺序模式,也就是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只使用一块屏,并在不同屏幕之间切换;并行模式,也就是我们同时会使用其中的几个屏幕,如边看电视边通过手机搜索相关电视节目资料。表2-2 屏幕选择的影响因素2.4.3 谁是第一屏

电视屏、电脑屏、平板屏和手机屏这四个屏幕,到底谁是第一屏呢?有两种观点:

在多屏时代,电视的伴随属性越来越明显,电视屏已经不再成为完全占据观众所有注意力的屏幕,用户的注意力开始被不同屏幕的行为所分割。这使得电视屏在伴随性方面开始逐步接近于广播,电视屏已经成为其他屏幕的伴随屏和背景屏。

尽管电视的伴随属性增强,但电视屏作为家庭第一屏的地位是很难被改变的。从家庭参与的角度,电视机作为大屏,是家庭成员团聚的伴随性大屏,占据了家庭大块的黄金时间。电视屏虽然已经不再是家庭唯一的节目接收终端,但仍将是家庭中最核心的一块屏幕,其作为主体,应该是第一屏。

电视不同于电脑,电视是客厅娱乐屏,具有休闲和伴随属性,是全家人参与的屏,这个属性是改变不了的。随着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社交出现了弱关系链增多的现象,娱乐也开始个性化。但家庭娱乐还不能完全个人化,作为一个家庭,需要一些共同的时间在一起。电视屏是家庭团聚的重要角色,家庭一定需要这块屏来体现“家庭时间”。每个家庭的客厅里面总会挂一块大屏幕,这上面做的任何音、视频服务都有可能赢得最大量的使用者。

其他三块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及卧室和书房的时间,应该是第二屏,第二屏包括智能手机、PAD和PC。第二屏是针对个人的、社交的,更加有利于精确营销,和电视屏相比,具有不同的用户价值。

在多屏时代,电脑、平板、手机等小屏与电视大屏进行多屏互联和互动,构筑成现代化的家庭信息应用平台,客厅中的电视重新成为中心,成为家庭网络的控制中心。

另外一个观点则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屏应该超越电视屏,成为第一屏。在PC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出现并占据了我们的书房,我们还在讨论电视和电脑,谁是第一屏?而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和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这个面积最小的“第三屏”,从占用时间上来说,已经成为超越电视和PC,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屏。

其实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已经无需再争论究竟谁是第一屏。在多屏联动的应用中,如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栏目的多屏联动案例,已经出现了第五块屏电影屏幕的身影。目前的四屏以及未来将要出现的第五屏、第六屏等泛在的屏,已经构成了“多屏的生态系统”。“多屏联动”已经成为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和体制层面;从移动互联网领域和多屏联动切入,将是网络融合非常不错的契机。2.4.4 屏幕的未来

1.屏幕的无处不在

在多屏时代,屏幕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未来可能会出现跟纸质书一样的屏幕,我们可以像读书一样一页一页地去翻看;屏幕会随意地折叠和弯曲,会出现像衣服一样材质的屏幕;由于形式的多样化,屏幕也将无处不在,在家具、家电、户外建筑都会有屏幕。案例中的美国的康宁玻璃展示了未来的屏幕。

2.屏幕显示技术

电视显示质量技术主要包括4K技术、3D技术和大屏技术。2012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确立了4K超高清显示器标准,即屏幕分辨率为38402160及以上。未来4K电视将会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主角,也有望全面替代1080P电视。大尺寸也一直是各厂商追求的目标。在刚刚结束的2013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东芝以及国内厂商都展出了新电视模型,如TCL和海信集团展出了自己的110寸超高清4K电视,而创维则展出了一款84英寸的超高清电视产品。

3.屏幕与人的交互

未来屏幕同人的交互方式也会改变,除了用手触摸屏幕外,屏幕还能与人双向沟通。屏幕将变得更加智能和个性化。如三星已经实现了捕捉人眼的动作,未来还能捕捉人类情绪。

人机交互技术是突破的关键。电视机厂商已经开始尝试在下一代电视中加入语音和手势控制等新功能。根据NPD DisplaySearch的研究数据,2012年仅有18%的用户会在互联网电视上观看互联网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如目前的智能电视的用户界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电视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在交互技术方面,如三星的Smart TV,被定义为第五代智能电视,能够实现多种感应和互动功能,包括触摸、语音、动作识别三种方式;在互联网融合方面,如三星电子推出“N Service”项目,旨在提供付费电视用户通过三星设备接入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与DirecTV、Comcast和Verizon进行了合作。案例:美国康宁公司的视频“玻璃构成的一天”

美国康宁公司的视频“玻璃构成的一天”,展现了高科技玻璃产品在未来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这种玻璃是大面积、轻薄、高度耐用、无缝、无处不在的玻璃。

短片“玻璃构成的一天”分为两集,“玻璃构成的一天2”展现的是一个未来家庭一天的生活,主人公是父亲和两个女儿的生活。随着主人公的工作、学习和游乐,特殊玻璃的应用进入了未来的教室、医院和家庭。

在视频里,玻璃是促成这个新世界的核心材料。未来的显示器和各种表面将需要坚固但轻薄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实现复杂电路和迷你设计的功能,能够适用于大尺寸应用,同时拥有个性且易于触控的美学外观。

康宁公司的视频其实展现了未来的终端和未来的媒体,即终端已经超越了智能手机的时代,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媒体也开始泛在,什么是媒体,什么不是媒体,也难以界定和区分。2.5 让广电“移动”起来2.5.1 构建移动互联战略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认为未来广电最大的挑战者是“基于融合媒体的移动的音视频服务”。

美国KPCB公司的分析师、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其发布的《2012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出了六项消费类互联网的空白领域,分别是耳朵和身体、汽车、电视、钱包、教育和医疗,也就是说,前三项都与音频和视频相关。其中第一项就是耳朵和身体:耳朵即与音频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如苹果公司的Siri技术、音乐网站等;第二项是汽车:1.44亿美国人每天在汽车上花费52分钟,如互联网电台、车联网;第三项是电视:美国人拥有50000万台互联网电视,每天花费3个小时看电视,如互联网电视、社交电视。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广电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从内容、渠道、终端、商业模式到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把移动互联纳入到广电的战略高度,让广电“移动”起来,时不我待。

让广电“移动”起来。对广电来说,“移动”一词可以有如下的诠释,一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涵盖了21世纪以来传媒技术变革的所有精华;二是战略转型的快速和敏捷:正如IBM这头制造业大象,成功转型为“会跳舞”的服务业巨头,我们也期待传统广电机构能够“舞动”和“移动”起来;三是终端的移动:传统广电机构服务的终端是收音机和电视屏幕,而未来都会汇聚于移动终端为核心的多屏;四是受众的移动:进入信息社会,我们的受众不再是仅仅坐在沙发上充满“仪式感”的等待收听、收看的观众,而是“泛在”视频的参与者。

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对PC互联网的简单线性延伸和发展,而是非线性的跨越。对于传统广电机构来说,借助技术变革和移动革命,实现弯道超车,“让广电移动起来”,是实现转型的最后机遇。2.5.2 与移动互联的融合

传统广电作为一个行业,和移动互联网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之前,这项优势明显,受众(听众和观众)基本是仰望和被动接收的姿态;二是广告价值,这也是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三是内容资源优势:基于PGC的内容生产是广电的核心优势,如新闻和综艺等长视频的生产。

移动互联网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从受众到用户的变化:由于交互性增强,用户参与度增加,与此同时用户的草根特性明显。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变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传播方式也从仰望和被动接收转变为平视和对等传播;二是盈利模式多元化:广告模式不再成为唯一的模式,游戏、电商等成为新的支柱;三是提供的服务更加丰富:可以承载更多的内容,几乎无所不能,如音频、视频、游戏、广告和下载等。

基于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广电和移动互联网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必将创造一个革命性的、有广泛前景的“大视听”行业。

传统广电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推行:首先是浅层次的融合,如运用运营手段,把广电的内容向移动互联网传播,从而提升传播力,提高广告价值等。如湖南卫视的手机客户端就是这方面的尝试;然后是深层次的融合,包括内容的重新塑造、商业模式的创新、乃至行业基因的改造等。

融合的维度包括:一是运营的合作:与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寡头腾讯、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等进行合作;二是内容的重新塑造:广电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做好内容和服务;三是模式的再造和创新:如利用二维码和重力感应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四是基因的改造:站在移动互联网的角度来运营广电的内容,接移动互联网的地气。案例:东方卫视与手游公司的战略合作

电视节目与游戏的合作由来已久,常见的合作形态如电脑竞技游戏在电视的直播,如广东体育台的游戏节目,就有游戏玩家的参与。移动互联时代,电视台与游戏的合作更加深入,典型的案例就是东方卫视的《梦立方》栏目。《梦立方》是东方卫视制作播出的一档新型益智类游戏闯关节目,节目创造性地开发出一个智能化的透明“立方体”,内含多个以智力比拼为主体的游戏项目,将从平衡、记忆、技巧、敏捷等各个方面,对参与者的身心状态,进行综合的考验。《梦立方》的版权来自于英国ITV的益智游戏节目The Cube,该节目2011年在英国电视最高奖(BAFTATV Awards)中获最佳游戏节目奖。同时,该节目与原版电视节目同步开发了手机APP客户端,下载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英镑。

东方卫视引进中国手游娱乐集团(香港上市公司,简称CMGE)作为新媒体战略合作伙伴。东方卫视负责《梦立方》电视节目内容制作,CMGE负责基于Android平台研发和运营手机游戏产品。这款手游与《梦立方》节目内容进行同步互动,深度整合,用户互通,也成为中国第一款和电视娱乐节目从视觉体系到参与环节,从内容呈现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