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1:53:33

点击下载

作者:郭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

本教材是在第九版教材基础上进行的修订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针灸学学术体系为纲梳理材料,进一步明确实验针灸学的学科体系。王雪苔教授曾指出,实验针灸学要“紧紧把握住中医理论体系,围绕这个理论体系梳理各类科研资料”。本教材以针灸学中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为纲,以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为主线,对传统针灸学赋予现代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了以针灸作用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核心的实验针灸学基本学科体系。

第二,以切实公认的材料为素材,突出一个“新”字。首先是教材内容新。本教材的编写是以针灸实验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既保持了传统针灸学特色,又能与时俱进,系统总结针灸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力求选择大家相对公认的、切实可靠的资料为素材,提炼规律性的、结论性的内容进行撰写。其次是编写形式新。本教材以恰当的方式和简明的形式将针灸基础知识与学科的发展前沿衔接,使学生了解针灸学科现代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本教材图文并茂,熔知识性、趣味性为一炉,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开拓精神。考虑到本教材的普适性,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如将一些重要实验的主要思路与方法进行介绍,以发散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提高科研素养。在重要内容的编排与取舍上,注重授“鱼”和“渔”的关系,对一些重要的具有启发性的实验或发现,以适当的形式加以介绍,以发散学生多向或反向思维,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每章后附有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

本教材内容深入浅出,新颖实用,富有时代感,注重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力求反映针灸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发展的动态,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都力求有所创新,从而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本教材编写了配套的数字化教材,应用清晰的图片、生动的微视频或动画等素材,将本教材中的延展内容和相关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了充分补充,以提高教材的内容含量,丰富知识。本教材适用性强,既可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又可供各类从事针灸推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参考。

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上,绪论主要讲述实验针灸学的定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简史等;第一章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与方法;第二章为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基础;第三章为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第四章为针灸作用效应的基本规律;第五章为针灸作用效应及机理。

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长期从事实验针灸学教学的教授、副教授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本书采取主编负责制,各副主编主持审校相关章节。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由赵雪、郭义编写。第一章第一节,吴巧凤、王培育;第二节,王培育、张志星;由孔立红统稿。第二章第一节,王亚军;第二节,佘延芬;第三节,嵇波;第四节,嵇波、金晓飞;第五节,孙世晓;由嵇波统稿。第三章第一节,纪峰、林亚平;第二节、第三节,周丹;由林亚平统稿。第四章第一节,赵雪、毛慧娟;第二节,卢岩;第三节,郭新荣、卢岩;由卢岩统稿。第五章第一节,梁宜、高昆;第二节,周美启、沈梅红、王洪彬、陈静、谭亚芹、吴高鑫;第三节,沈梅红、陈静、王洪彬、谭亚芹;第四节,沈梅红、王洪彬、陈静;由周美启统稿。全书最后由郭义统稿,刘阳阳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统稿、秘书、协调工作。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在教材的编写、审稿、定稿过程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28所院校各级领导和同仁高度重视和支持并积极参与,从而保证了本书的按时、保质完成。鉴于编写时间紧迫,编委会未能广泛地征求本教材引用文献原作者的意见,在此深表歉意,同时也表示感谢!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47)由郭义负责,卢岩、孔立红、林亚平、周美启、嵇波、王亚军、王洪彬、王培育、毛慧娟、孙世晓、纪峰、吴巧凤、吴高鑫、佘延芬、沈梅红、张志星、陈静、金晓飞、周丹、赵雪、高昆、郭新荣、梁宜、谭亚芹、刘阳阳参与。

实验针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鉴于教材的篇幅和特点,编撰时间的限制,本教材不可能对国内外实验针灸学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概括得面面俱到,书中如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同道及学习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实验针灸学》编委会2016年5月绪 论Introduction

针灸学源远流长,但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引入针灸学,研究针灸基本理论、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迄今还不足百年。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实验针灸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准备、奠基和形成几个阶段。本篇介绍实验针灸学的定义、基本内容和任务、基本研究方法、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实验针灸学发展现状及展望等内容,总体把握实验针灸学的概貌,并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关键词: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实验针灸学基本内容;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

实验针灸学(Experimental Acupuncture-Moxibustion)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它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分支。

实验针灸学的创立,是针灸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规律。它丰富了针灸学内涵,促使几千年来从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针灸医学走上一条传统临床实践与现代实验方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一、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规律和针灸作用原理。

从针灸作用的过程来看,总体上是以不同针灸疗法刺激穴位,激发经气,通过经络的功能发挥针灸效应,即“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其中经络、穴位属于针灸基本理论的内容,不同刺激方式属于针灸作用技术的内容,加上针灸作用效应规律及原理,构成了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其中,针刺作用原理是实验针灸学的学科主线。

针灸基本理论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等内容,这是针灸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如经络腧穴的科学基础是什么?能否客观检测?为何会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主治规律?针刺“得气”是如何形成的?艾灸治病的科学基础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用现代科学进行诠释。

针灸作用规律是指针灸作用效应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往往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固有的调节系统,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使失调、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这就决定了针灸作用的基本方式是调节,并有其自身特点;针灸的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一定的时效规律;针灸的效应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机体状态因素、腧穴因素、刺激因素、时间因素等。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针灸作用原理非常复杂,应包括针灸信息的始动转换、传导整合及作用效应机制等;阐明经络腧穴的科学基础也是针灸作用原理的重要内容。本教材所介绍的针刺作用原理主要是针灸作用效应及其机制,如针刺镇痛、针灸对各系统疾病的作用效应及机制,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的作用机制等。

实验针灸学的任务是:促进针灸学术发展和培养现代针灸人才。

促进针灸学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实验针灸学在验证和继承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理论及作用原理等,不断充实、发展针灸学。在继承和保持针灸学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的融接,促进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

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实践服务是实验针灸学的终极目标。通过对针灸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的研究,把握影响针灸作用效应的因素,通过优化刺激参数,调控作用节点,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可实现针灸效应的最大化,提高临床疗效,拓展针灸应用范围,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培养现代针灸人才是实验针灸学的任务之一。通过对实验针灸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针灸作用理论、作用技术及作用效应的现代科学原理;在教学中,介绍实验针灸学一些经典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及其规律的总结提炼过程,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针灸学成果与临床实践的联系,重视实验针灸学成果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针灸人才。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时,人们往往借助于观察,传统针灸学也是如此。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先进的观察仪器,观察者都不能改变观察对象的自然状态,也无法认识观察对象的全部属性。于是,人们通过改变、控制或模拟观察对象,来显示其更多的属性,获得关于观察对象更多的认识。这种情况下,观察就超越了自己的界限,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验。观察对象也转化为实验对象。这种转化表明实验与观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与观察相比,实验能更大地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观察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对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过程有任何干预,只能注视、等待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的发生;而实验可以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为地控制和变革自然对象,干预自然过程,以求揭开自然现象的真面目。巴甫洛夫说:“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实验还能够证明客观必然性。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他认为:“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实验不仅能够发现纯粹的观察所不能看到的新事实,而且能够用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去检验假说,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

在实验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例如,在经穴检测实验技术方面,引入电、光、热、声等生物物理学实验检测技术,结合经络腧穴的特异性,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方法。

实验针灸学研究中的受试对象可选动物,也可选人体。但由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无害的,所以在不影响健康、不违背医学伦理学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在人体上进行实验观察,其结果更有说服力。但有些实验可能给机体带来损伤,甚至危害生命,就只能应用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三、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

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学的分支之一。传统针灸学主要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而实验针灸学主要解决针灸“为何”治病的问题。

实验针灸学的创立,反映了人类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新学科的创立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原有学科,而是对原有学科的丰富和发展。传统针灸学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经过归纳、演绎、推理、总结而形成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它不可避免地受历史哲学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历史条件限制,许多理论和概念比较抽象,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疗效判定比较笼统,缺乏规范,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学的进步和发展。在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总趋势的前提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引入传统针灸学中,通过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静态与动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与时俱进,阐明针灸作用的现代科学原理,可更好地使用针灸,推动针灸学的发展。四、实验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早在上千年前,我国就有人采用尸体或活体解剖的方法研究过经络的解剖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针灸学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探索针灸与电刺激的结合,并从生理、病理角度对针灸作用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使人们对针灸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跨时代的新阶段,这是实验针灸学的萌芽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疗法开始进入公立医院,应用广泛。全国相继成立了中医药高等学校,并设有针灸课程。1951年8月,国家卫生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建立了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底,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原针灸疗法实验所改名为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上海、安徽、陕西等地也先后成立了一些专业针灸研究机构,并创建了相关学术刊物,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这一时期针灸病种扩大,针刺麻醉开始应用于外科手术,推动了对经络实质和针灸机理的探索,形成了实验针灸学的准备阶段。

1959~1965年为实验针灸学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广大医疗科研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治病原理、针刺镇痛、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探索经络实质,研究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95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推动了针灸现代研究的发展。此后,针刺麻醉研究更加深入,在经络、腧穴的电特性和形态研究、经穴-脏腑相关规律性和联系途径等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对经络敏感人和经络现象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应用技术方面,打破了毫针刺法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出现了电针、耳针等新式针灸方法,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基础。

1966~1979年是实验针灸学渐趋形成阶段,其间最大的进展是国内对经络现象的研究。通过对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的大规模调查,初步肯定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由此而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最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现象的局面,提出了许多有待完善和证实的假说。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展示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针灸经络研究的最新成就和重大进展。会后,出版了《针灸针麻研究》《针灸研究进展》《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中国百科全书——针灸学分卷》等著作,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的大量成果,表明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阐释和发展针灸学术理论、推动针灸技术现代化的新学科渐趋形成。

从1980年至今,是实验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人们认真总结过去针灸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腧穴特异性、手法、子午流注等方面的课题增多。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式创立实验针灸学学科,在本科生中开设实验针灸学课程,编写了《实验针灸学》教材。其后,上海、辽宁、陕西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实验针灸学课程。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从而使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针灸学术界的正式确认。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分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实验针灸学的学科建设。1989年,天津中医学院“实验针灸学新学科建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其间,国家“七五”攻关计划、“八五”攀登计划、“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都列入了对针灸经络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实验针灸学内容。在实验针灸学教学方面,在本科阶段开设实验针灸学的基础上,对针灸专业的研究生也开设了实验针灸学,在教学中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2004年,天津中医学院“汇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实验针灸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中设立中医针灸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也设立了针灸专项,围绕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规律和机理、经穴效应特异性规律及生物学基础、穴位配伍效应及机理、灸法作用原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促进了实验针灸学的发展。

科学无国界,由于针灸的对外传播,在法国、日本、苏联等国家,很早就有人思考将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阐明针灸作用原理,发展针灸,但一些散在出现的研究成果均未能进一步深入下去,也未得到广泛交流和汇总整理而形成体系,因而未能产生广泛影响。

从20世纪中叶至今,针灸疗法已逐渐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开展和应用。这些国家的医学工作者在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一定临床疗效的针灸新疗法(如西德的福尔电针、法国的神经疗法及苏联的穴位反射疗法等)。在实验研究方面,日本在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针刺镇痛的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法国则在穴位解剖、皮肤电参量的研究和耳穴的临床与机理研究方面重点深入,并且进展显著。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关于针灸的听证会,推动了针灸在美国的应用。五、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展望

总的来说,对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现代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了经穴,初步证明了经穴的特异性,揭示了经穴-脏腑相关的部分机制,初步明确了“得气”及针感产生的科学基础,阐明了针刺镇痛、针刺治疗各系统疾病的部分机制,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针灸医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列出了针灸应用的107种适应证。2015年,通过全球医药领域最权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专业数据库PubMed收录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检索到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就有500多篇。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等陆续出现了针灸研究的论文。如2010年,美国Nanna Goldmanden教授等在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论文认为,针刺穴位局部产生的腺苷作用于神经末梢上的腺苷A1受体是针刺镇痛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调控局部腺苷含量,可以显著影响针刺镇痛效应。可见,对针灸作用原理的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与整个中医的历史相比,实验针灸学依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些成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迄今为止,针灸作用的现代科学原理尚未被完全揭示,针灸作用规律尚未完全明确,对针灸确切的适应证尚未科学界定,针灸的效应尚未达到最大化,针灸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揭示。总之,针灸的“本质”及“为何治病”尚未完全阐明,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有待完成。例如,在针灸基本理论方面,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阐明经络腧穴的科学内涵,推动针灸理论的创新发展;在针灸作用规律方面,要基于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进一步明确针灸的适应证和疗效,拓展针灸治疗的新领域,进一步探索针灸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促进针灸的合理应用;在针灸作用原理方面,要基于针灸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进一步从系统、网络、整体角度,多水平全面把握和认识针灸作用原理,从针刺效应信息的启动转换、传导整合、靶器官效应等全方位揭示针灸作用原理。同时,应注意对其他针灸疗法原理的研究,如刺络、穴位注射、拔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优劣互补,彻底阐明针灸作用的现代科学基础,提高临床疗效,更好、更多地使用针灸,造福人类。小 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研究内容是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研究任务是促进针灸学术发展和培育现代针灸人才。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

3.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的分支,与传统针灸学关系密切。传统针灸学主要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而实验针灸学主要解决“为何”能治病的问题。

4.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是萌芽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末是准备阶段;1959~1965年,是实验针灸学的奠基阶段;1966~1979年,是实验针灸学逐渐形成阶段;1980年至今,实验针灸学进入了形成和发展阶段。

5.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更好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彻底阐明针灸作用原理,解决针灸“为何”治病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应用针灸,是实验针灸学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与方法The Research Procedure and M ethods of the Experimental Acup-M oxibustion

培育科学研究素养是实验针灸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章主要介绍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知识,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思维,也有助于对其他各章节的学习和实验课中实验的设计。

另外,临床研究是解决实验针灸学中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的重要方法,但限于篇幅,本书仅简单介绍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若欲详细了解,可学习相关专门书籍。

关键词:科研基本程序;科研设计基本要素和原则;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第一节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8

一、科研选题 8(一)基本原则 8(二)选题种类 8(三)选题思路 9

二、文献检索 9(一)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9(二)文献检索的途径 10(三)文献检索的方法 11(四)文献综述的撰写 11

三、建立假说 12(一)假说的特性 12(二)形成假说的方法 13(三)假说建立的步骤 13

四、科研设计与实施 14(一)科研设计内容 14(二)科研设计基本要素 14(三)科研设计基本原则 16

五、撰写论文 17(一)医学科研论文的类型 17(二)医学科研论文撰写要求 17(三)医学科研论文的基本架构 18第二节 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18

一、文献研究 19(一)数据挖掘研究 19(二)文献评价研究 19

二、实验研究 20

三、临床研究 21(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 21(二)研究方案的形成 22(三)病例报告方式 22(四)资料管理 22(五)统计分析 22(六)研究督察 22(七)研究报告 22第一节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实验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必须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进行。其基本程序是: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与实施→撰写论文。一、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指根据选题的原则,遵循选题的程序,确定研究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科研选题是科研活动的起点,集中反映了研究者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一)基本原则

1.需求性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选题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实用性;其二是要满足针灸学科和针灸理论发展的需要,注重理论探索和学术发展。

2.科学性 是指科研选题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已有的科研实践基础上,借助文献资料和个人的经验总结,经过归纳、演绎、类比、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确定科研选题并形成科学假说。切忌凭主观臆测选题。

3.创新性 是指选题必须具有先进性、独创性和新颖性。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成就,即独创、修改和拓延前人研究成果的课题。科研创新可以是理论上的新发现、新见解,体现在科研思路、科研选题等源头创新,也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法等。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需要在科研过程中目光敏锐,抓住线索,跟踪追击,以求突破。

4.可行性 是指具有实施并完成课题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即对课题能否按计划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的评估。选题必须与自己具有的理论水平、技术能力、经费状况、研究条件等相适应,在自己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内是否能够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等,以便按期完成研究工作。(二)选题种类

1.基础研究 是以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理论问题为目的,探索在中医针灸领域中,带有全局性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如针灸学中对经络腧穴的研究,对经穴-脏腑相关性,针灸作用的规律和原理、时效和量效等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点是一般不以具体应用为目的,其探索性强、对研究方法要求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整个中医针灸领域甚至生命科学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2.应用研究 是以应用为目的,针对中医针灸实践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的研究。如对针灸防治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方案、疗效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点是采用基础研究提供的理论和成果,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在课题设计上要求技术路线清晰、方法具体可行、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3.开发研究 是以物化研究为目的,运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成果,研制出产品或对产品进行技术工艺改进的创造性研究。如对中医针灸诊疗仪器的研制或改造等。这类研究是采用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产品研究,未知因素较少,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这类研究多与企业合作进行,也是今后鼓励的方向。

以上三类研究选题虽然有所不同,但却密切相关。基础研究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应用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素材和思路,开发研究又是应用研究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又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资金。前二类研究以社会效益为主,而开发研究则以经济效益为主。(三)选题思路

针灸科研选题的思路有多种,可以从临床或科研实践中选题,从文献查阅中选题,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选题,也可以从学术争论或理论内部矛盾中选题。

首先,人们在医学实践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或对某种现象的机制产生一定的想法,这种原始的问题或初始意念是选题的重要线索。例如从针刺可以治疗一般痛证中受到启发,联想到以针刺代替止痛药用于手术后止痛,由此进一步想到针刺能否用于术前镇痛以及针刺为什么有镇痛作用等。这种选题方式往往从临床或科研实践出发,其目的也是解决临床或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查阅文献,在全面了解某个领域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前人观点和研究成果的优劣、方法学上的缺失或局限,发现空白点,从而提出问题或形成一定的想法。例如,腧穴配伍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穴位之间的协同效应,但人们在阅读文献时常常发现关于腧穴配伍拮抗或无效的报道,就可能联想到哪些穴位配伍产生了拮抗作用,其机制是什么,采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研究等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有价值的选题方向。再次,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各学科之间也有许多共通之处,通过学科渗透和交叉的方法可发现许多选题线索。例如,将针灸学与神经生物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结合,找到交叉点和共同点,提出问题,这也是一种选题思路。最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争议,以往的科学理论有可能不能完全解释新现象或新事实,从这些争议或理论局限入手选题也是研究选题的重要途径。二、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根据课题需要,运用科学的查找方法,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等文献信息资源,以获取文献信息为目的,从众多的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出特定的文献、事实、数据的工作过程。无论是提出科学问题还是形成科学假说或解决科学问题,均应在充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检索可以起到掌握前沿、发现问题、完善假说、避免重复和扩大视野的作用,查阅文献、收集信息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一)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1.明确检索方向和要求 要明确研究的方向和要求,确定所需文献的主题范围、时间跨度、地域界限、载体类型等。研究方向越明确,要求越具体,检索的针对性越强,效率也越高。

2.确定检索工具和信息源 检索工具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检索的效率,通常要求研究者根据现有条件,在自己所熟悉的检索工具(书目、期刊指南、索引、文摘等)和自己能把握的信息源(图书杂志、大众媒体、磁盘、光盘、计算机网络等)中查找文献。目前运用最多的是计算机检索,它主要是通过检索各种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实现,搜索引擎适用于查找最新文献资讯或隐性资源,专业性的检索主要依靠检索各种数据库。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选择好检索工具后,需进一步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研究者可根据既定的文献标识,如作者名、文献名、文献代码、图书分类体系、主题词等进行检索。

4.对检索到文献的加工处理 一个完整的检索过程还包括对检索到的文献的加工处理,即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筛选鉴定,剔除重复和价值不大的文献,核对重要文献的出处。全面、准确、迅速地收集真实可靠的文献,是决定文献研究质量的关键。只要有可能,应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即一次文献。此外,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还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对文献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1)外在评价是指对文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确定文献是否真实、可靠。(2)内在评价是指对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可信程度进行评价,主要确定文献内容的科学性。(3)定性分析是指将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类处理后,选择其中的典型文献加以分析。由于文献研究定性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有所取舍,文献选择的主观性可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因此,一般不主张采用该分析方法。(4)定量分析是指将所收集的文献转换成为数学表达,有利于借用现代统计方法对文献做出分析研究。定量分析主要包括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趋势分析主要通过对不同时期某一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现象的发展过程、演变规律及今后趋势。例如,通过收集某一时期针刺镇痛研究文献,做出内容分析,可以发现针刺镇痛研究的变化过程及研究趋势。比较分析,主要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研究方法结果的对比,明确其差异特征。例如,比较针刺和艾灸镇痛作用的效应差异、不同经穴调整胃肠功能的差异等。

在文献研究中评价和分析常结合进行。若材料来源不真实,就不能采用评价结果;若内容真实,但与研究问题无关,也不能采用。(二)文献检索的途径

检索途径指由检索工具提供的以各种检索标识编排而成的检索入口。如各种索引和目次。各种检索工具有不同的检索途径。归结起来,有两类检索途径,一是反映文献外表特征的(著者、题名、序号等)途径,二是反映文献内容特征的(主题、关键词等)途径。

1.依据文献外表特征的检索途径

(1)题名途径 题名指文献的名称,如书名、刊名、篇名、特种文献名等。题名途径就是将有关的题名编排成索引或目录,并以其名称作为检索用词来检索文献,适用于独立出版物(文献)的查找,故而是检索图书与期刊的主要途径。

(2)著者途径 是按文献上署名的著者、编译者的姓名或机构团体名称编制的索引进行查找的一种方法。运用著者途径进行检索,能够直接追踪学科或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或学术机构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序号途径 是利用文献的各种代码、数字编制而成的索引进行查找的方法。如检索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等特种类型文献时,是根据它们被批准或颁布时的编号编制的序号索引作为检索途径。

2.依据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途径

(1)主题词途径 是通过反映文献资料内容的主题词来检索文献,即利用从文献中抽象出来的,或经过人工规范化的,能够代表文献内容的主题词来检索。它打破了按学科分类的方法,使分散在各个学科领域里的有关课题的文献集中于同一主题,使用时就如同查字典一样按字母顺序找到所需的主题词,在该词下,列出反映该主题内容的有关文献。

(2)关键词途径 是直接从文献中抽出来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其主要特征是未经规范化处理,也不受主题词表控制,又称自由词,用于计算机作为自然语言检索。编制关键词索引速度快,但因未作规范化处理,不能进行选择和控制,故索引质量粗糙。关键词又分为“题内关键词”和“题外关键词”两种,前者是将仅在题目内找出的实质性的词作为关键词,后者是从文摘或正文中找出的关键词。运用关键词途径检索文献,需要考虑选作检索用词的关键词是否有同义词、近义词,并在检索时将它们均作为检索用词以避免漏检。

(3)分类途径 是根据文献主题内容所属的学科属性分类编排,将类目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来排序,以学科属性为分类标准,属族性检索,能反映学科概念上的隶属、等级、派生和平行关系。

除了以上所述的途径之外,还有引文途径、代码途径等,只有根据课题的需要,选用相应的检索途径,才能获得相关的文献。(三)文献检索的方法

1.直接法 是利用文摘或题录等各种文献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查找,可顺查、倒查和抽查。

(1)顺查法 自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代,从远到近查找。这种逐年顺查的方法比较全面,不遗漏,缺点是比较费时间,检索效率低。

(2)倒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是由近而远、逆时间顺序的检索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新课题或有新内容的老课题,省时省力,查找效率高,但容易遗漏有用的文献。

(3)抽查法 是针对学科或课题的研究特点,根据文献资料发表集中的年代或时期,抽出其中一段时间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一般适合在熟悉该学科、课题发展的情况下使用。

2.引文法 也称追溯法或扩展法,是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后面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这是检索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扩大文献的检索范围,节省查找书目、索引等检索工具的时间,可由远及近将一批有关文献查出来,一般多利用述评、综述或专著进行追踪查找。

3.分段法 也称循环法或交替法,就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即先通过选定的检索工具查找出一批文献,然后再利用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来追溯查找,如此交替地往前推移。这种方法多在科研人员选定了课题、制定了科研计划后才使用。(四)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在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后而写成的一种文章,反映了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并提出学术见解和建议等。

1.文献综述的特征 文献综述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严密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它起着总结过去、指导提出新课题和推动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作用。

2.文献综述的要求 资料全面、新颖;评价客观,公正;重点突出,提纲挈领;叙述简明,篇幅适中;文献准确,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的个人观点。

3.文献综述的结构 除题名、作者、摘要外,一般分为4个部分。

(1)前言 用于说明写作目的,确定综述的内容与文献引用的范围,介绍本题目的历史、现状,概括该篇综述的学术意义。

(2)正文 是文章的核心。采用分段论述的方式,层次分明,可分列小标题,开头应以论点引路,以论点带论据的方法组织材料,以文献资料中的实验结果或调查统计材料来论证这一观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主题的发展过程。论据主要包括所阐述问题的进展、发现的新现象、提出的新观点、不同的争议、存在的问题等,需要引用一次文献。

(3)总结 是综述文章的全篇缩影,总结主要的论点和论据后,得出结论,适当地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倾向,简单评论有争论的问题,就这一领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一篇有价值的综述可发人深省,具有导向性价值,是科学研究正确选题之前的重要参考。

(4)参考文献 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是为综述提供依据,二是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原始材料的线索,三是尊重被引证学者的劳动。编辑参考文献时应条理清晰,便于查找,内容包含作者名、书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或期刊的年、卷、期及页码等。三、建立假说

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假说的建立为科研设计提供了目标,为科研展开提供了焦点和主线,是对研究工作的具体引导,使研究方向明确清晰,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一)假说的特性

1.来源的科学性 假说具有科学理论和事实的基础,与临床实践经验和已知的科学理论和基本事实相符合。中医学科学假说大多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或提炼概括出的理论思维。如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各种经络现象。该假说就是基于生理学中已知的事实和循经感传的特点而提出的。

2.说明的推测性 尽管假说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科学思维做出的推想,但这种推想只是一个推测性的说明,并非研究结论,具有很多不确定的性质,有待进一步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或证实。例如,临床实践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针刺辅助麻醉可以减少麻醉药的使用量,并加快术后病人或研究动物的恢复,据此研究者提出针刺基于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对术后的重要器官起到保护作用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推测性,但又不失科学性。

3.解释的系统性 假说要求不仅能够解释说明以往的理论、事实和现象,也能解释以往理论不能说明的事实和现象。假说能够揭示事物或理论的范围越大,表明假说反映客观规律的程度越好,其解释系统性越好。

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的科学价值在于可被重复和验证,重复和验证得越多,科学价值越大,越接近理论范畴。对于医学科研,科学假说必须在实践中可以重复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重复和验证的猜想是不能作为科学假说的。例如在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刺后会出现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现象,即发生了针刺耐受,研究者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穴位感受器具有适应性外,可能还存在与介导电针镇痛的内源性阿片肽相对立的抗阿片肽或其他物质,后来研究发现,针刺耐受与反复针刺后引起的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高有关,从而验证了假说。(二)形成假说的方法

1.类推法 是根据已知事实或规律推论未知事物的方法。在生命科学中有很多现象和过程,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和对称性。中医学的许多假说,是根据类比和对称的原则建立的,五行学说中各行的性质即是类比,阴阳、经络就具有典型的对称性,它们之中既有各自特点,又有彼此间的共同点,由于共同点的存在,就可以用已知的事物去类推未知的事物。

2.归纳法 从大量的临床现象中经过综合和系统加工,找出它们主要现象的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形成假说,这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把在特殊情况下已经证明无误的规律提高为一般情况下的假说,是建立假说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例如,在针刺镇痛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电针可以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电针频率的选用影响止痛效果和后效应。那么,什么是针刺镇痛的核心机理呢?后来,人们在大量的针灸临床和动物实验基础上,反复讨论分析,最后归纳出电针刺激引起不同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和控制致痛炎症介质可能是其关键问题,因此提出了针刺镇痛以中枢神经机理为主的科学假说。

3.演绎法 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也可以说是采用已知的一般规律和理论解释另一个特殊事物或现象,这就是演绎推理所建立的假说。这种由演绎推理建立假说的方法也是研究者所普遍采用的。例如,通过大量的事实,人们已经得到某种化学物质可以致癌的一般认识。日本科学家由此演绎推理:大气质量下降,大量有机物繁殖,形成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残留的农药污染了河流、湖泊等,这些因素最终也是化学物质在起作用,但又超出化学物质本身而影响了生态环境。为此提出了“环境因素致癌”的假说。

建立假说的方法还有回溯法、移植法、经验公式法等多种方法。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形成和更新各种假说的过程,这就需要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和说明的问题提出假说。如果这种假说得到有力的证明,就会形成新的理论和学说,科学家们正是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完善和发展正确的假说,从而促进科学发展。(三)假说建立的步骤

1.产生初始意念 在建立初步假设之前,研究者要掌握事实,进行细致严谨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找出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切入点及方法,进而提出问题,形成初始意念。

2.形成初步假说 进一步对所掌握的事实和资料以及已知的科学理论进行广泛的论证,就会形成初步假说。

3.不断完善假说 初步假说形成后,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假说寻找依据,多方进行论证和修订,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从而形成相对合理的科学假说。

4.假说的检验 假说毕竟是假说,包含许多尚未确定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实践去检验和修订,最后才能够得到真实的认识。假说的检验分为两部分:

(1)逻辑分析 主要是检验假说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其方法主要是通过严密的逻辑证明和反驳,即从少数简单前提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解释,如果与已有事实或理论不相矛盾,并能推出新颖独特的预测,则可进行下一步实践检验。

(2)实践检验 实践是检验假说最重要的标准。实践检验包括调查、观察和实验等不同方法,可通过科研设计、科研课题完成。若结果符合假说的预期结果,说明选题在实验的特定条件下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部分符合假说预期结果,则应进一步分析,修改和补充假说后,再进行实验;若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就不能轻易否定假说,而应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再进行检验;若实验结果与假说预期结果截然相反,即使修改和补充假说也不能自圆其说时,一般应考虑放弃。四、科研设计与实施

为了验证科学假说,要进行科研设计。科研设计是针对某项科研课题而制订的总体计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等,直接影响到科研的实施、结果,决定科研的成败,是科研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科研设计结束后,即可按照有关设计实施。(一)科研设计内容

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和人员设计等。

1.专业设计 是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进行设计。包括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样本大小、观察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误差与偏倚的控制,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解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2.统计设计 运用统计学知识设计实验的对照、重复、均衡、随机化、误差控制,估计样本含量、经费预算,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解决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重复性和经济性等问题。

3.进度设计 根据课题的研究计划年限对研究方案安排时间进度,包括远期目标、近期计划,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4.人员设计 对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进行设计,组建学术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二)科研设计基本要素

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是科研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

1.受试对象 指研究者施加处理的对象,包括人、动物、器官、细胞等。在针灸科研中,受试对象主要是动物或人。受试对象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实验结果是否可信、实验成败的关键,所以,要制订受试对象“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减少或消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重视受试对象的同质性;临床实验(试验)时必须考虑到“伦理道德”“尊重人权”和“提高受试者依从性”等问题。选择受试对象时应着重考虑下列基本条件:

(1)敏感性 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显示处理效应。因猫对呕吐反应最敏感,且其呕吐机制与人类最为接近,所以常用猫作为呕吐反应的受试对象。

(2)稳定性 受试对象对处理因素的反应应有恒定性,这样可减少实验误差。若反应不稳定、指标的波动幅度大,则实验结果的误差也大。

(3)依从性 即受试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合作程度。

(4)可行性 即在研究周期内能否得到足够的、符合条件的受试对象。

2.处理因素 是根据研究目的,欲施加于实验对象并引起直接或间接效应的因素,也称为受试因素。这既可以是研究者主动施加的外部干预,如动物模型的造模因素和药物、针灸、推拿等干预因素;也可以是受试对象客观存在的固有因素,如中医证候、性别、年龄等。实验针灸学研究常用的处理因素有针刺、艾灸、推拿、药物或其他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

处理因素可有不同的类别。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称为单因素研究;如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则称为多因素研究。同一类别的因素,可有不同的水平,如不同针灸刺激量、作用时间与方式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水平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如在针灸疗效研究中给予研究对象(人或动物)不同的穴位、相同的操作方法就是单因素;而不同的穴位、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同的疗程就是多因素。在针灸科研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应保持处理因素的标准化与稳定性。如对穴位定位、刺激方法、针具规格、使用手法、刺激时间、疗程等处理因素应做出明确规定,保持标准化,维持稳定性。

3.实验效应 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局,通过效应指标来体现。选择效应指标时应优先考虑客观指标、计量指标、变异小的指标和动态指标。选择的效应指标应具有以下特性:

(1)关联性 是指所选指标应与研究目的有本质的联系,能确切反映研究因素的效应。不同的研究目的,其关联性的指标也不同。除了应注意所选指标与实验的关联度,还应注意指标间的关联性,可选择指标之间是并列关系或是上下关系,是效应与机制关系或是佐证或反证的关系等。

(2)特异性 指能反映某一病症及效应的专属性,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可分为判别性指标、评价性指标、预测性指标三种。判别性指标用于临床研究中对疾病的诊断,评价性指标用于对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预测性指标用于对个体临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疾病的发生或预后状况的事前估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